针对《数据库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针对《数据库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针对《数据库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数据库基础》这门课程,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旨在使学生熟悉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有关概念、SQL语句的使用,以及数据库安全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在数据库分析、设计、使用、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为其将来从事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等工作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方法单一、课程内容枯燥,再加上高职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导致学习效果不好。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时间短、教学主题突出、教学内容情境化、生动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较好的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1数据库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1.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教学模式是先对数据库基本原理、理论进行讲解学习,然后通过例子对其应用进行学习,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设计不尽合理。这种教学模式会造成: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感到抽象,难于理解,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听课时会感到被动乏味;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阶段会发现与理论之间脱节,不能顺利衔接前后学习内容,在实际设计和应用数据库的能力方面不足,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大大降低学习效率。

1.2教学资源与学生学习需求不相适应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数据库基础》课程在此背景下完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但该网络课程提供的教学内容更新比较缓慢,视频资源大多是以课时为单位开发的,时长在四十五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形式单调画面乏味,资源主题和特色不够突出,再加上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造成网络课程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较少。

1.3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实践能力弱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基本上很少主动探索,习惯于“教师讲、我们听;教师做、我们学”。被动接受知识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实际动手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在开展实践教学时,涉及数据库管理维护、数据库设计建库、数据库开发连接等内容时,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按照数据模型定制数据库,在实际设计和应用数据库的能力明显不足。

2微课程的优势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1]。它制作精美、简洁,主题突出,一事一议,将知识碎片化,能灵活运用于多种学习情境。

1)短小精炼,提高学生注意力。微课程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相对于以往40多分钟的课堂讲授,短小的课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习者保持注意力[2],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倦和注意力分散。

2)资源多样,提高教学效果。微课程的开发与制作是一种总结与提炼,利用信息技术将文本、图像、音频、模拟动画制成情景化学习资源,弥补了传统教学较为单一的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资源。可以帮助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让老师有机会尝试多元化教学方式,互动性强,教师可关注每位学生的特点与成长,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

3)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微课针对一个个知识点,强调知识的碎片化,教学主题突出,突破重点、难点,切合学生实际,形式多样化,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制订学习计划,利用碎片式的时间进行学习,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性。在很短时间内能够集中注意力,不断提升自己。

4)应用灵活、可操作性强。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为微课程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目前,移动学习成为网络学习的主要途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零散的时间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它很好的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较好的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微课程应用方式的灵活性使学习变得便捷、高效。

3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针对《数据库基础》课程信息量大、教学资源单一、学生个体差异等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应运而生。本文借鉴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提出了如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微课程设计与开发、课前自主学习、课上互动学习以及课后总结反思,如图1所示。下面以“创建学生信息表”为例,展示微课程的教学模式。

1)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新形式的教学资源,根据其特征分析,明确其设计开发过程需遵循教学资源设计开发的特点及程序[3]。对一门课进行微课程设计,首先进行课程现状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分析,笔者负责教学论文发表指导叩1760405151确定整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再搭建微课程的内容设计框架,对课程内容进行分割,找出适合形成微课程的章节。接下来进行教学设计的填充,教学设计完成后,再对该教学设计进行详细的脚本设计,最后再根据脚本设计开发和制作出微课程资源,并将微课程资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使用评价调整微课程资源。《数据库基础》微课程设计与开发总体流程如图2所示。

2)课前自主学习

教师提前利用网络将“创建学生信息表”中关于数据类型和约束条件等知识点的微课传到网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观看教师上传的微课、PPT等素材,清楚创建表的过程,明确数据类型的分类,了解约束条件的使用方法。同时,根据创建表的知识要点,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也做成微课,让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前练习任务,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将遇到的疑难问题与其他同学或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完成自己对创建学生信息表的知识构建。

3)课上互动学习

课堂学习阶段主要进行核心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扩展知识点的基本了解。教师在课前应针对知识点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并及时掌握学习者课前自主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中就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学生课前练习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因此,在创建学生信息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字符串数据类型中char与varchar的区别、如何确保各记录的特定字段不为空值且互不相同、如何使一个表中的特定字段值引用自另一个表中的特定字段的已有值等问题,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之前自主学习的微课,相互讨论,开展协作与探究,合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指导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消化相关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4)课后总结反思

课后,教师通过对微课的应用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进一步优化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积累经验。学生通过完成不同难易程度的课后作业,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提高。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进行操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己查阅资料或相互讨论解决问题来深化、扩充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强学习兴趣。例如布置创建学生信息表的课后作业时,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成的作业包括独立创建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和课程信息表,自定义各个字段的数据类型并设置主键、外键、非空等约束条件。拓展拔高的作业为创建图书管理数据库,数据库中包含的表包括读者信息表、图书信息表和借阅记录表。学生在创建表时需要思考一系列问题,比如如何区分同名的借书人?如何记录学生已借阅的数量?设计表时是否有多余的字段?表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4结束语

微课程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了教师的网络教学能力,提高了高职教育的质量,实现了“有效学习”。对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设计微课程,使其更好的应用于信息类课程教学,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研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