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活页”教材研发与出版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活页”教材研发与出版

作者:刘春

来源:《职业·中旬》2013年第06期

摘要:作为教书育人的载体,教材研发与出版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学历教育所需教材不同,面向就业的技工教育,其所需教材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本文针对人社部2009年7月启动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从与之配套“活页”教材的开发背景、开发依据、开发环节、内容形式创新四个方面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活页”教材

一、课程改革是教材改革的大背景

为进一步做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2009年7月,人社部下发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2009〕86号),正式启动了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到目前为止,试点院校已经从2010年的30所技工院校扩大到了131所技工院校;试点专业从最初的汽车维修、数控加工、机床切削加工等5个专业扩大到了包括电子技术应用等在内的14个专业。2011年11月,在呈报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情况的报告时,人社部王晓初副部长对该项工作做重要批示:“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转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我部在职业教育培训领域的一个品牌项目。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正是在这样一个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做好配套教学服务工作,笔者所在出版社不仅参与了整个课改工作,还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于2010年组织专家和编辑团队,研究与之配套的教材开发和出版事宜。截至目前,按照课程规范开发了与之配套的试用教材(非正式出版物)近百种,经过2010年开始的一轮试用后,逐步修改完善,并以“活页”的形式正式出版,目前已正式出版了首批5个试点专业第一、二学期的17种教材,第三学期的12种教材也即将正式出版。

二、一体化课程规范是教材开发依据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教材的研发出版基地,笔者所在出版社传统教材的开发依据是各专业的部颁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本次一体化课改教材的开发依据是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各项研究成果。具体来说,编写一体化课改教材是依据人社部组织专家团队开发的各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的开发依据是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编制的《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试行)》。

在已开发的各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中,主要涉及以下6个环节。

专业基本信息:包括专业名称、专业编码、学制年限、就业方向、职业资格。

人才培养目标:包括总体培养目标、中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预备技师(技师)培养目标。

课程安排:分别针对中级、高级、预备技师(技师)技能人才层次,给出了对应的一体化课程、通用能力课程和基本技能培养课程安排。

一体化课程标准:针对每门一体化课程,给出了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工作内容分析、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参考性学习任务、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考核要求。

实施建议:对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实施建议。

考核与评价:包括对教师、学生的考评办法,强调了过程化考核。

从《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试行)》,到各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再到教材研发和出版,其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是逐层细化、逐层落实的。

三、教学研究和评价反馈是教材开发质量的保证

教材开发与传统图书开发不同,它需要一套更加完整、严谨的开发机制,从开发过程来说至少应包括教学研究、教材开发、教材出版、教材使用、评价反馈五个环节。以下主要针对教学研究和评价反馈两个环节做阐述。

1.教学研究

面向技工教育的相关教材开发,在教学研究阶段,一般需研究两个方面:一是部颁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二是典型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实际教学情况。本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团队更加强大,在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的组织下,汇集了众多的课改专家、30所试点院校的几百位骨干教师,历时两年多,经过几十次的会议研讨,开发出了首批5个专业的一体化课程规范,为后期配套课改教材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研究不单纯是课改专家的事情,编辑必须全程参与,才能最深刻地理解并在后期教材开发过程中应用并体现课改思路,只有成为专家型编辑,懂理论、懂专业、懂技术,才能在后期与教材编审团队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而不是简单地充当“二传手”的角色。

2.评价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