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书单

人类学书单
人类学书单

人类学书单如下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爱弥尔.涂尔干)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林诺夫斯基)

《礼物》(马歇尔.莫斯)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喻和魔法》(埃文思--普理查德)

《嫉妒的制陶女》(列维--斯特劳斯)

《阶序人》(路易.杜蒙)

《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爱德蒙.利奇)

《仪式过程》(维克多.特纳)

《尼加拉: 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克利福德.格尔兹)

《历史之岛》(马歇尔.萨林斯)

涂尔干的核心著作和社会学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社会分工论》,《自杀论》,这两本是社会学的经典中的经典,特别是《自杀论》,和心理学的分析完全不一样,创造了社会失范的概念,社会分工论讲的是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简单的说就是从大同社会,无差异化的社会变化到细致分工,相互协作的差异社会。还有一本就是《社会学方法准则》,还有就是《宗教生活的基本准则》。涂尔干坚持的是社会实在论,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强调从社会事实出发来研究社会,希望通过集体道德的作用来整合社会。以上是我自己的理解,下面是百度词条的说明: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1858-1917)又名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

生平和著作1858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迪尔凯姆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和特殊的决定因素。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是先行的社会事实造成的。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了人们的意识。这种“强制”既指人们无法摆脱其熏陶和影响,又指对

于某些社会规则拒不遵从将受到惩罚。迪尔凯姆认为,一切社会的观念都具有这种强制力;人类大多数的意向不是个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导、熏陶和压迫下形成的。社会高于个人,社会事实无法用生理学、个体心理学以及其他研究个体的方法来解释,而必须用社会学的方法、观点解释。他说,宗教、道德、法律、社团、协会、语言,以及服装样式均属社会现象,都是社会学特定的研究对象。他还把社会事实分为“运动的状态”和“存在的状态”,前者指与思想意识相关的现象,亦称“团体意识”;后者是社会上一切组织和有形设置。迪尔凯姆注重研究前者。

劳动分工论社会秩序是迪尔凯姆一生学术研究的主题。19世纪后半叶,法国社会动荡不安。他一心要以社会学家的身份回答现实问题,帮助社会维系整合,达到安定。他的3部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都紧密围绕着秩序和整合的主题,分别回答社会团结和整合靠什么达到,社会整合与个人是什么关系,团体意识对社会和个人起什么作用3个问题。

迪尔凯姆认为,传统力量统治的社会靠“机械的团结”来维系。特别是在文明程度较低的社会中,同一团体的成员们采取同样的谋生手段,保持同样的习俗,信奉同一图腾,这种共同性使他们意识到大家同属一个集体,而不会离心。这种团体基本上是从“相似性”中生成的社会,即所谓“同质”的社会。该团体的首要任务是使成员们尊重团体的信仰和各种传统,即维护共同意识,维持一致性。在近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在意识、信仰上的差异也日益增大。但是社会没有瓦解,人们也没有分离,这是因为古代维系团体的共同意识逐渐被分工制取代,社会分工使每个人在消费上依赖于其他人。分工使社会像有机体一样,每个成员都为社会整体服务,同时又不能脱离整体。分工就像社会的纽带,故谓之“有机团结”。迪尔凯姆认为,民族越进化,其成员间的差异越大。这种趋势甚至反映在体质上。从大脑容量上看,同一种动物的脑量相互差别小,而人与人的脑量差别大;就人类而言,土人与土人相比,其脑量较之文明人更为接近。文明人在其他方面(如服装、思想)的内部差异也很显著。因此,近代社会是差异的社会,又是有机团结的社会。

迪尔凯姆否认社会分工的产生是为了创造更多财富的观点。他强调,一个事物的功能,并不是产生出这一事物的原因,原因在功能之前。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增加财富,但这要在分工出现后与分工前的对比中才能显示出来。他认为造成分工制的原因是人口密度过大。人口的增加最初迫使一些人迁徙到其他地方,当无路可退时,他们被迫改换行业,分工制也就随之出现。他重视研究社会事实的功能,是功能理论的先驱之一。同时在方法论上,强调区分功能与原因,这对功能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迪尔凯姆在早期著作《社会分工论》中还批判了传统社会中的共同意识,认为这种共同的信念接近于宗教,带有强制性,并渗入到一切社会生活中。他预言,共同意识和宗教维系社会的功能将逐渐被分工制取代。成熟期的迪尔凯姆在继续研究人类社会的整合问题时,放弃了《社会分工论》中贬低共同意识的思想,转向强调共同意识和宗教的社会作用。

自杀论在《自杀论》一书中,迪尔凯姆试图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解释自杀的原因。他把自杀划分为4种类型,即利己型自、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认为利己型自杀产生于极度的个人主义。社会的人必须以他为之服

务的社会作为生活前提,他需要一种高于自我的生活目标和意义。如教徒的生活目标是宗教信仰。西方近代个人主义的发展使个人与家庭、宗教和社会相脱离,从而使一些人感到生活空虚并失去目标。迪尔凯姆指出,利己型自杀多发生在基督教教徒、自由职业者、未婚者、离婚者中间。利己型自杀与社会的整合程度成反比。犹太教、天主教、英国公教都有更强的整合力量,而基督新教在规定教徒生活目标上缺乏强制力;独身者、离婚者比有家室的人较少地负有义务;从这些脱离了社会义务和束缚的人们中产生出更多的自杀者。

利他型自杀产生于过分地屈从于一种社会目标和意义,过密地结合在社会中,以致个人失去了自主。迪尔凯姆以欧洲军队为例说明利他型自杀。在军队里,士兵被训练得不看重自己的价值,使他们感到被一种“社会价值”所扼杀,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因而军人的自杀率高于普通百姓。

失范型自杀由社会混乱所导致,在混乱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失去了规范,增添了痛苦。迪尔凯姆认为,欲望与满足欲望的手段之间的不平衡是一切生物痛苦的根源。动物的生理机制为其欲望划定了界限,而人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的。他占有的越多,欲求的就越多,所获得的未能满足需求反而刺激了新的欲望。欲望有界限,人们才会感到满足和快乐,而欲望的限定只能来自社会。社会形成了一套等级秩序。不管这个秩序是基于世袭还是个人成就,正常社会中的秩序总是被大多数成员接受的。当社会成员认为这种等级原则合理,自己应处在某一特定阶层中,他就欣然地接受该阶层给予他的限定,欲望与手段也就有了平衡的可能。当社会发生动乱、变迁时,人们失去了种种秩序和规范,欲望与手段不协调,行为混乱而无节制,遂造成种种痛苦,导致自杀率升高。迪尔凯姆把工商业者在经济危机中的自杀现象视为此种类型的例证。

宿命型自杀是由于社会控制过度造成的,个人失去了任何希望。迪尔凯姆认为这种类型的自杀在现代社会并不常见,他没有对此作详细的讨论。迪尔凯姆总结其自杀研究,提出了3个命题:社会的人需要一个高于个人的社会目标;对这个目标所负的义务不至于使他失去自主;他的欲望应受到社会秩序给予的一定程度的限定。在自杀原因上,迪尔凯姆并不完全否定个人生理上的因素,但认为那是次要的,社会原因才是主要的。他认为,当一个社会不能提供上述3项条件时,一些心理上脆弱的个人就可能会自杀。

宗教和知识社会学迪尔凯姆宗教研究的对象是澳大利亚原始部落中的图腾崇拜,他的研究目的却是为了“理解现今的人”,为了说明宗教的社会功能,说明一种共同意识对于社会秩序建立的必要性。

迪尔凯姆批判了早期人类学家对宗教起源的两种解释:万物有灵论和自然崇拜论。他说,这种解释说明不了为什么在对于自然、生理现象的误解露出破绽后,宗教还能持续下去,直到今天。他认为,宗教不是要给人们一种对于物质世界的描述,而是服务于社会。图腾是民族的标志、旗帜,图腾原则就是民族本身。人们崇拜图腾实际上是崇拜他们所属的那个团体,图腾是团体的象征,犹如国旗之于近代国家。“神圣性”历来是解释宗教的关键。迪尔凯姆认为宗教的神圣来自社会,它不过是被实体化、人格化了的团体力量,即道德力量。他认为,社会力量以一种心理方式作用于个人,迫使人们服从它,甚至违背人们的自然倾向。人们感到了身外存在的这种力量既是强制的,又是需要依赖的。他们对之敬畏,又不能充分理解其性质和来源,便萌发了某些观念来象征这些力量,这些观念就是宗

教。这些神圣象征物(即宗教)的功能不仅在于帮助人们感到社会实体的存在,更在于维系社会,促进其整合。迪尔凯姆认为,澳大利亚民族的团结不是来自共同的血统和习俗,而是来自共同的名称、标志、仪式,即共同的图腾崇拜。取消了民族的象征物——图腾,民族就不能存在。他认为,宗教象征以其突出的神圣色彩加强个人对社会的隶属关系。社会对于个人,就像神对于其崇拜者一样,没有了这种

至高的神圣性,便不可能有社会生活。迪尔凯姆分析了原始宗教中的多种仪式,认为它们起着维系社会、使之一体化的功能。他指出,不仅原始社会需要宗教的这种功能,“社会生活在其每一方面,在其每一个历史时期,都要靠一个大的象征体系才成为可能”。这一点是他晚年思想中的最大转变。

在解释宗教起源时,迪尔凯姆同时建立起他的知识社会学的思想。“团体意识”和“团体表象”既是他解释宗教起源的钥匙,也是他的知识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他认为,一切感受来自个体经验,一切理性并非与生俱来的、超验的,而是属于“团体表象”,来自“团体意识”,产生于团体生活之中。理性又分思维中的概念、范畴,伦理中的道德、宗教。这些均产生于团体生活,不是源于个人的心理机制。在完全孤独的个人生存中,为了生理需要的满足,凭感觉就足够了,并不形成时间、空间等概念。在动物式的个体生活中,客观的时空并未消失,但它们不可能把握作为一种思维范畴的时空概念。只有团体生活才需要形成概念、范畴和类别。迪尔凯姆并不否认“范畴”、“概念”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只是强调没有团体生活就不可能也不需要认识这些实在。因此他认为,一种道德思想不可以简化为一种功利目的,理性不可以简化为个人经验。

学术贡献迪尔凯姆提出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阐述了社会事实之间存在的结构、功能和因果的关系,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规则,充实了由A.孔德开启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构想,使社会学方法论具有实质性的内容。他运用统计方法对自杀现象的研究,用人类学资料对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宗教研究,是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范例,从而结束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迪尔凯姆丰富、精深的社会学思想,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英汉对照全四册)

作者:英国马林诺斯基

ISBN:7-5080-2561-X/G-1171

价格:48发行地:北京,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页数:487页

,现代人类学特有的学术活动是在长期田野工作(fieldwork)的基础上写作一部民族志,完成某种理论证明。马林诺夫斯基第一个成功的把这三个要件结合在一起,奠定了科学的人类学的规范。这一影响深远的学术规范就是由他的成名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的学术实践体现出来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的是马林诺夫斯基所处的那个时代和马林诺夫斯基个人际遇在一个非常奇妙的耦合点上的产物。马林诺夫斯基并不是一开始就立志成为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1884年4月7日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兰克拉科夫。自幼在知识分子气氛中熏陶。他的父亲是杰格隆尼大学(the Jagellonian University)杰出的语言学家和研究

斯拉夫哲学的教授。1902年他18岁时进入这所大学读物理学和数学,并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8年他以全奥最优成绩获得物理学和数学博士,论文题目是“论思想的经济原理”(On the Principle of the Economy of Thought),此时,他对弗雷泽的名著《金枝》着迷,但还没有投身人类学.

目录:导论,第一章库拉区的范围及其居民,第二章特罗布里恩德群岛土著,第三章库拉要点,第四章独木舟及航行,第五章waga的建造仪典,第六章独木舟的下水礼及探访礼,第七章库拉旅程的起航,第八章船队在穆瓦的第一次停顿,第九章航行在皮鲁卢海湾,第十章沉船的故事,第十一章在安富列特,第十二章在特瓦拉和萨纳洛河,第十三章在萨卢布沃纳海滩,第十四章在多布库拉,第十五章反航

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一种特别的交换制度——库拉。它牵扯了一系列独特的风俗信仰、巫术神话、经济生活和技术知识,浸透了土著人的理想、荣誉和智慧。体现了人类学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礼物莫斯,M. Marcel Mauss (1872~1950) 法国社会学家、民族学家,é.迪尔凯姆的学术继承人。曾在巴黎大学和波尔多大学学习哲学。1898年迪尔凯姆创办《社会学年鉴》,莫斯负责该刊物宗教方面的研究与编辑。他曾对宗教实践发生兴趣,以后转向比较社会人类学的研究,被尊为法国实地民族学派的创始人。1925年创办巴黎大学民族学研究所。1931~1939年在法兰西学院任教。主要论著有:《早期的几种分类形式:对于集体表象的研究》(1903)、《关于爱斯基摩社会季节性变化的研究》(1910)、《关于原始交换形式——赠予的研究》(1925)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莫斯的学术成就主要在于对原始宗教和祭祀的研究,他在《早期的几种分类形式:对于集体表象的研究》和《关于爱斯基摩社会季节性变化的研究》中,提出了在以后著作中加以发展的关于社会物质条件和集体表象之间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承担了捍卫迪尔凯姆学派的传统和继续自己专业研究的双重任务,并将注意力转移到对古代社会的社会内聚力问题的研究。在《关于原始交换形式——赠予的研究》中,他分析了礼物交换这种带有经济、宗教和道德意义的社会现象究竟是功利的还是符号的,认为交换系统保证了邻里之间的和睦,维护了社会结构的稳定和社会等级的合法性。这一时期他的重要著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民族学研究和社会科学方法论。莫斯的思想对英国的A.R.拉德克利夫-布朗、B.K.马林诺夫斯基和美国的R.雷德菲尔德等人类学家影响较深。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

作者: 普里查德,译者: 覃俐俐,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页数: 572,定价: 50.0 装帧: 平装,丛书: 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ISBN: 9787100048255

本书为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埃文思-普里查德的第一部民族志代表作,是民族志经典中最精致、最富有思想的作品之一,自1937年出版以来一直被人类学者奉为民族志的典范。

作者以细腻、精美的笔触描述了中非一个土著部落阿赞德人关于巫术、神谕和魔法的信仰体系,并在这种描述中巧妙地呈现一种社会、一种生活。这一著作使阿赞德人成为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领域的一个著名族群,并关联着相关领域中关于理性与非理性,以及文化相对主义的诸多讨论。

《嫉妒的制陶女》可以说是《神话学》一脉相承的续篇。列维-斯特劳斯在书中给我们讲述了印第安人各个族群关于陶器、夜鹰、树懒的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在分析和研究这些神话中,他概括了印第安神话的三大主题:食欲、嫉妒或夫妇不和、爆裂,提出并证明了不定型理论、鸣禽理论、貘的理论、林栖动物理论、莱因瓶理论,指明了神话的动物元素和动物的象征性,指出了神话思维的本质:符号的多样性和任意性,还指出神话世界的三层空间:天、地、地下。他通过所有这些分析和比较,通过他所创立的典型式的应用,找出了各种神话因素对应或对立的关系,使得似乎是斑驳的、杂乱无章的、毫无联系的神话变得有条有理、秩序井然、可以理解。

社会学研究一颗“含括”的雄心——路易·杜蒙和他的《阶序人》夏希原路易·杜蒙是一位至今还没有被我国学界所重视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印度学家,不仅仅是因为印度是他的多年田野地点,更在于他有关印度研究的著作《阶序人:卡斯特体系及其衍生现象》(Homo Hierarchicus: Essai sur le système des castes,1966)、《南部印度的一个次卡斯特》(Une sous-caste de L'Inde du sud,1957)等在这个领域的重要地位。其中,这本《阶序人》是最为著名的,因为它可以被看作杜蒙后续研究及其思想立场的出发点,是理解他后来文章,如《论个体主义:对现代意识形态的人类学观点》(Essais sur l'individualisme: Une perspective anthropologique sur l'idéologie moderne,1983)的基础。总的来说,杜蒙集中研究不同社会的“意识形态” ,他用这个术语所定义的范畴涉及了许多为学术界所长期关注的现代观念,但是他所选取的道路,是人类学式的从他者的眼光来反观自己社会的迂回策略。《阶序人》在这方面尤为典型,并且恰恰显示出了这种方法的优势,从而成为杜蒙自己所有研究的基础,也是我们了解他思想的起点。该书的副标题“卡斯特体系及其衍生现象”透露出了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同时,杜蒙凭借这种人类学研究所对社会学理论的思考及对西方社会的反思也值得我们探究。为了便于理解,本文遵循以下的安排,首先探讨杜蒙的基本立场及其研究方法,再介绍对印度的具体研究,最后回到理论思考,进一步理解他的理论观点。一、“慈悲圣母的斗篷” :立论与方法(一)立论作为莫斯的学生,杜蒙深深地以法国社会学传统为荣。处在以平 1 社会学研究等主义和个体主义为核心价值的西方社会,杜蒙所抱有的看法是,任何人的思想与观念,都与社会紧密相连,都是对社会观念的分享,或为其所规训,就这一点来说,强调个体的西方观点也不例外,只是它容易忘记自己的社会来源。“把我们自己视为一个一个的个人这样的观点,是学习而来的,并不是天生的。归根结底这个观点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加在我们身上,替我们规定的” (杜蒙,1992:62)。所以,杜蒙相信,社会学的一个主要工作,正是聚焦于这种常被人忘却的社会性,“把人视为是从一个特殊的集体人性(也就是一个社会)露出的一粒粒相当独立的树芽” (杜蒙,1992:58),因为很难想象,如果人的观念脱离了社会,那么除了“思考的潜能” ,它还能有什么。人的行动依托其观念,这些观念虽有其个人的发挥,但永远也脱离不了作为基础的社会范畴,这些范畴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与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正是对法国社会学传统的秉承,同时也不得不令我们联想到涂尔干,这一派社会学方法的开辟者。杜蒙对人的思想之社会性的强调使我们联系到涂尔干的“集体意识”观点。杜蒙自己也曾这样评论:“法国社会学的最大优点在于坚决主张社会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这是它主智主义所造成的结果。涂尔干不得不以‘集体表征’ ,甚至以‘集体意识’来表达上述概念……就科学的观点而言,这两个名词虽均有其缺点,但我还是得马上表明,使用这两个名词的缺点,远比把个人意识视为完完全全出自自我这种流行的观点要好得不知有多少倍” (杜蒙,1992:60)。在这个基础上,杜蒙选取“意识形态”来指涉他所关注的这个与社会性息息相关的范畴,与“集体意识”有点相似,又不尽然。在《阶序人》中,

杜蒙将意识形态界定为“一组多少带有社会性的理念与价值” (杜蒙,1992:248),意识形态是人的行动与其所属社会之间的“枢纽” ,但同时,意识形态又不可以被理解为社会的全部,它与非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将构成我们后面的重点。在后来写就的《论个体主义》中,杜蒙又进一步将他所关注的意识形态定义为“社会中共同的思想价值总体” (杜蒙,2003a:243)。但无论如何,随着对本书阅读的深入,我觉得我们可以将这种意识形态理解为是一套为一个社会或一个文化单位所共享的逻辑,因为在字里行间他特别强调了这种“思想价值总体”的系统性。价值的判断寓意了选择及其所凭借的规则。举例而言,杜蒙意义上的“个人” ,是一种价值,它不是指那个“经验性的行动体” ,而是 2 社会学研究一种“观念”——将人理解为理性的存在和对各种制度进行规范的主体。而价值判断所依托的规则则意指一个价值的序列,在这个层次我们首次接触到了“阶序” (hierarchy)。阶序通过价值判断——这个意识形态的主要方面——与意识形态联系到了一起。“人不只有各种不同的概念,他还有价值观。接纳一项价值也就不免引进阶序,而社会生活免不了需要在价值上有一定的共识,在观念上,在各种事物上,在人上面都免不了有一定的阶序” (杜蒙,1992:76)。简而言之,杜蒙认为阶序是人之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它不可避免地与其观念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共享的价值体系。很显然,杜蒙的思想具有结构主义色彩,但是他又发展了结构主义,在这一点上,“含括”这个概念十分重要。在阶序所给予的灵感下,杜蒙批判传统结构主义所主张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将相对立的两项置于阶序的关系中,因为传统的结构主义忽略了他所强调的“价值” 。在相对立的两个项之间,人是会做出价值判断的,这点其实我们本应熟悉——好/坏、正义/邪恶、洁净/肮脏等等——但在结构主义的讨论中,却被搁置了。组织经验的逻辑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往往将对立面置于阶序——而非是对称——的关系之上。它首先给予一方以权威,在这个前提下,再将对立面考虑进来,将它安置在逻辑上处于屈从的位置上。这种关系正是“含括” ,也是杜蒙所言的阶序概念不能简单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等级的原因之一,他将之称为“把对反含括在内(the encompassing of the contrary)的关系” (杜蒙,1992:418)。在这种逻辑中,被赋予优势的一方充斥了思考的全部,同时它也获得了“普遍性” ,从而被含括的对立面成为了这一整体中或屈从或蹩脚的组成部分,“该要素属于那个整体,因而在此意义上与那个整体同质或同等;该要素同时又和那个整体有别或与之相对立。这就是我所说的,‘把对反含括在内’的意思” (杜蒙,1992:418)。所以说,阶序表现为对对立面的含括,从而,含括也构成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就《阶序人》这本书而言,这成为了理解后文的一个关键。那么,意识形态是以何种方式来表现这种含括的阶序关系的呢?这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主导价值和那些与之相并存但不相符,或甚至与之相对立的观念与现象上。意识形态既然作为一种观念的体系,就不可能不面对与之相冲突的经验事实,受它们的限制,但是,意识形态也利用自己的主流地位,有效地将那些并存或对立之项处于了价值序列的次要地位上,这正是含括。杜蒙很贴切地将意识形态比喻为“慈 3 社会学研究悲圣母的斗篷” ,它将那些与其本身逻辑相违背的现象含括于其下,将它们置于次要的、隐晦或病态的位置上。这一点在后文我们将看到的印度“阶序人”的例子中会得到最典型的体现,“一如圣母玛利亚的斗篷宽宏广大,可以容得下各种各类的罪人,洁净的阶序也一样容得下种种差异,包括与它本身矛盾者在内” (杜蒙,1992:151)。杜蒙想要证明的,正是这种含括对立面的阶序性,是如何充斥了人类的每一种具体意识形态,从而构成了一种与社会性相关联的普遍性。(二)方法需要澄清的是,上述立场的来源,正是杜蒙关于印度的研究,之所以将结论放在前面,是为了便于理解。正如已经知道的那样,《阶序人》所主要探讨的是印度的卡斯特制度,但杜蒙可以根据这种研究获得一个具有普遍性,或者说可以反观己社会的结论,是因为他善用了其老师莫斯的“比较社会学”方法。“比较社会学”是一种具有人类学色彩的方法,它旨在发现跨文化的普遍性,但首先尊重具体社会的特殊性。这种对特殊

性的尊重体现在小心翼翼地不陷入自己社会中的逻辑,必须跨越自己社会逻辑这个雷池,以尊重所研究社会的整体性。而普遍性则需要在跨越不同文化之上的层次获得,在这个层次上,莫斯和杜蒙的方法需要试图创造更为抽象的、能够描述各个社会的概念,而不是用描述自己社会或某一社会的概念粗暴地套用在别人身上。莫斯的名著《礼物》正是这种方法的典范,而对“全面给予”“馈、赠”等概念的运用也正是对这种方法是实践。“莫斯恰是对素材进行深入比较后,才提炼出了一套凌驾于民族志‘经验事实’之上的观念。他在比较过程中克制武断,保持案例各自的内在完整性及其所具有的‘地方色彩’ 。然而,与此同时,他却也不忘应从民族志案例的地方性意义中,概括出一套有助于反观西方现代生活的非地方性观念” (王铭铭,2006:204)。而在杜蒙自己的研究中,他认为面对一个具有明显阶序特征、将人视为整体一部分的传统印度社会,信奉平等主义和个体主义的西方逻辑,无法真正解读印度的制度。“一旦把现代意识形态视为普遍真理,不只是政治的与道德理想(这无疑是在宣扬一种信仰),而且是社会生活的忠实写照(这是过分天真的判断),这样就无法理解另一种意识形态了” (杜蒙,1992:57)。在解释卡斯特制度时,对“社会阶层”这个概念的滥用就是一个典型,因为它完全是与西方社会的特4 社会学研究殊情况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在我们了解了印度的制度之后将更为清楚。而杜蒙认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悬置”西方意识形态的常识逻辑,从印度本土的逻辑内部去理解卡斯特制度,这是第一个步骤。在真正了解了另一个社会的集体价值系统之后,再来反观自己社会是否有可与之进行比较的内容,从而了解由于过分信奉己社会逻辑所忽略的东西——这是第二个步骤——杜蒙将之称为“未思” (杜蒙,1992:7)。这个己社会的“未思”将成为我们了解某种被忽视的普遍性的关键。杜蒙想要论证的这个普遍性——一如我们已经探讨的——就是阶序,或者说这种对对立面的含括。而在具体的方法层面,这一切的论证都将从对印度的研究出发。因为“印度社会被视为吻合此观念;它似乎是阶序的具体表现,因而使我们能活生生的认识到阶序,包括其联系物和衍生物在内……就社会学研究而言,普遍性只能透过特殊的现象才能掌握,而这些现象在各个社会互不相同,在各种社会形态中也不尽一致。研究印度的目的应该是想发现,在哪些方面,以什么样的方式,这个文明或社会正以其特殊性表现出普遍性的一种形式……” (杜蒙,1992:8、56)。二、阶序的人就《阶序人》的主要部分印度卡斯特研究来说,我们可以认为,杜蒙是站在法国社会学传统的高度,遵循了莫斯的方法,从而实现了自己具体的印度学研究与前两者的结合。杜蒙十分推崇托克维尔,他引用后者的话说:“民主制度将锁链挣断,把每一环节都松开……他们渐渐习于视自己为孤单独立,容易认为自己的命运握于自己手中。因此,民主制度不仅使每个人忘掉其祖先,而且也使他见不到其后代,并使他和同代人隔离:是每个人永远只依靠自己,结果使他有陷于内心的孤独之危险。(转引自杜蒙,1992:75)”然而,在《阶序人》所研究的传统印度社会中,这样的一个锁链是没有被挣脱开的,这个锁链可以说是一套意识形态核心逻辑的生动体现,这就是卡斯特体系中的洁与不洁的评判标准。杜蒙所研究的卡斯特制度在表象上十分复杂,因为众多具体的卡斯特体系相对独立地分布在南亚次大陆全境,在其内部进行等级评判 5 社会学研究的标准似乎在表征上看来甚是繁多,每一个地区对这些标准都有着具体的规定。与杜蒙自己在书中所批评的其它学者不同,他主张首超越表征,采用一种“体系” ①的眼光来考察卡斯特制度。而这种主张正与我们上面所介绍的杜蒙对意识形态的关注及其对莫斯方法的运用是分不开的。“……因为那些具体的整体,即个别的卡斯特体系,经过分别考察之后,会发现彼此很近似,而且都是根据共同的原则所构成。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卡斯特体系是一种泛印度的制度。在此层次上,卡斯特体系首先是一个观念与价值的体系,一个形式的,可理解的,理性的体系,一个知性意义上的体系” (杜蒙,1992:98)。杜蒙认为,这种从普遍印度社会抽象出来的“观念与价值的体系” ,这个“知性意义上的体系”的最明显特征,就是阶序。阶序是一种体系化的关系,

是不同等级之间排列的规则,“我们把阶序界定为:一个整体的各个要素依照其与整体的关系来排列等级所使用的原则(the principle by which the elements of a whole are ranked in relation to the whole),当我们晓得在大多数的社会里面提供整体观的是宗教,因此分等常常是宗教性的” (杜蒙,1992:136)②。在明确了传统印度卡斯特制度所具有的阶序主义特征后,下面杜蒙需要探究的就是,这个价值的体系所根据的逻辑是什么。杜蒙总结道,除了阶序这个最重要的特征外,卡斯特制度还有两个明显特征,即“有详细的规则以保证彼此的隔离”和“有分工因此造成的互依” 。通过将阶序与这两个特征联系在一起分析,杜蒙最终将这些表征的内在逻辑化约为“洁与不洁”的对立关系,“这项对立是阶序的基础,因阶序即是洁净比不洁高级;它也是隔离的基础,因为洁净与不洁必须分开;它也是分工的基础,因为洁净的职业也必须与不洁的职业分开。整体乃是建立于这两个对比既是必要性的又是阶序性的并存之上(The whole is founded on the necessary and hierarchical ①②在杜蒙的表述中,他区别了两个层次的“体系” 。首先,一个卡斯特即一个群体,若干卡斯特聚居于一个与政治单位大体吻合的特定地理区域,形成了一个个别的“卡斯特体系” ,在这个层次上是指一个由具体制度要素将各卡斯特联系起来所构成的更大社会单位。杜蒙认为,这个意义的卡斯特体系是经验上的,而且每个个别的卡斯特体系其内部的制度要素均有不同,而他所要研究的“体系”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即这些具体的卡斯特体系的内部原则和组织逻辑,这种抽象的体系更能体现某些普遍性,因此也更重要。参见(杜蒙,1992:98)。这里的括号与英文是台湾译者王志明先生保留在译文中的,他主要根据1980 年英文版翻译,。英文版最早出版于1970 年,但是省略掉了法文原版的几篇文章,这个1980 年版将之补充齐全,杜蒙本人认为这几篇文章十分重要,故这个1980 英文版才是“真正的全本” 。6 社会学研究coexistence of the two opposites.)(杜蒙,1992:108)①。通过这种方” 法,卡斯特体系这一阶序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法则便呈现得比较清楚了。的确,我们可以看到在诸卡斯特群体聚居地社区中,卡斯特群体间的对比标准是多样的,在每两者间都有不同,或职业或婚姻制度或食肉与否等,都可以成为这类尺度。然而,所有评判标准都是以洁与不洁为内在逻辑的,比如说食素就要比食肉洁净,而不实行寡妇再婚的群体就要比实行之的群体更洁净,在这套价值体系的序列上也就更高。在每两个卡斯特群体进行比较时,这项标准的某种具体体现形式都会将两者分开,并给予阶序上高低的评判。杜蒙最后总结道:(1)“ 在人们的意识里面,所有的区别标准全都是同一基本原则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2)每一项区别标准都把整个社会一分为二;(3)这实际上即是阶序原则……” (杜蒙,1992:124)。也就是说,所有具体的比较都是两两进行的,虽然这些具体的比较项目是多样的,但是它们所根据的内在标准都是洁净逻辑,最终把所有相关群体都连接成一道阶序的链条。杜蒙主要将这种阶序关系视为宗教性的,因为正是宗教性的信念将这种逻辑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从而也使这种宗教性的阶序渗透到其它的领域。除了已经提到的饮食与婚姻的规定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分工。杜蒙发现,在印度阶序逻辑中,一个社区内的各卡斯特群体,尽管在阶序上高低有别,但形成一种互相服务的关系,而这种互报关系中占主要地位的正是宗教逻辑。由于卡斯特的世袭性,这种相互关系成为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并且其每一个成员要根据其“社会功能”而取得生计所需。在这种社会整体趋向的逻辑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阶序性的整体” ,这与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个人单位社会逻辑具有本质的不同,“贾吉曼尼体系无法用我们所称的经济学的概念去理解,因为它是建基于对整体的指涉上面,而这项隐含的指涉所指涉的整体其性质是宗教性的,或者可以说是某些终极性的价值。那些在其它情况下单纯是经济性的层面全都臣属于此指涉坐标之下” (杜蒙:1992:186)。使用“臣属”这样的表述令我们再次想起那个“慈悲圣母的斗篷”的比喻。这种独特的分工形式作为卡斯特阶序的一个衍生现象,恰恰是被这种宗教逻辑含括于其内的,也就是说,本来在我们看来应当与宗教领域至少是平行的经济

领域,成为了被前者①同上一页脚注,这句中括号里的英文是台湾译者王志明先生保留在译文中的。7 社会学研究含括的一部分。另外一个非常类似的领域是政治权力。在传统印度,宗教的权威是与婆罗门的卡斯特群体相联系的,而地方政治权力则掌握于在这方面拥有权威的宰制卡斯特手里,后者在宗教性阶序上是比婆罗门低的。婆罗门在精神方面是至高无上的,但在物质上是依附性的;国王在物质上是主宰,但在精神上是从属的。但是,在传统印度的意识形态中,处于支配地位是宗教性的逻辑。所以“……权力关系在次要的层次上面一定程度的制衡洁净原则,而在主要的或分支化的层次上仍是屈从其下” (杜蒙,1992:151)。婆罗门也正是通过这种逻辑,使权力被含括在宗教之下,其表象是,国王的权力必须获得婆罗门的认可才能具有神圣性。正是在对这种意识形态本身与非意识形态范畴的关系的考察中,杜蒙发现了意识形态阶序的价值体系所具有的含括性特点。他利用“身份”和“权力”这两个概念来表述这一问题,它们首先是基于印度社会的。其中,“身份”是指这种建构在宗教意义内的阶序关系,而“权力”则是指现代意义上所指称的经济与政治之分配的现象。“……是有必要把两种非常不同的事物区分开来;一者是身份的衡量(或称‘宗教性的’,即我所称的阶序,与权力的事实绝对无关;另)一者是权力(不论是经济的或政治的)之分配,在实际上非常重要,然而却和阶序截然有别,而且从属于后者” (杜蒙,1992:441)。或者也可说,“身份”是仪式的宗教上的地位区别,而“权力”是世俗的等级差异,它基于财富和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的含括性在印度就具体体现在这种基于宗教性的身份阶序逻辑,使基于经济和政治的等级逻辑都屈居于其下的现象上。“生活并不仅仅只是意识形态最注目的那些内容而已;不过,生活中一切情境都不免或多或少被全盘的意识形态涂上它的色彩,即使不是被它完全左右” (杜蒙,1992:32)。和莫斯的“全面给予”相类似,杜蒙认为“身份”和“权力”也是一对十分适于比较的概念,因为它们能够呈现宗教性逻辑与世俗逻辑的等级性对立,即阶序。“身份与权力的关系这一项更为适合于特征之比较,因为它既含括整个意识形态的一项特征,也含括和它相对的经验事实。所有社会都以某种方式表现此一关系所代表的社会素材,虽然组织的方式各有不同” (杜蒙,1992:386)。含括的阶序关系存在于意识形态和其并存或衍生现象间,甚至在与之对立的现象间也是如此,这主要表现在与卡斯特阶序主义相牵涉的整体主义,对出世的个体主义的等级性对立中。遁世修行是印度教中的寻求解脱的方8 社会学研究式,它选择离开俗世,达到一种与正常社会完全脱离的状态。但是杜蒙认为,遁世修行最终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联系,或与卡斯特的整体主义形成绝对的对立,因为在印度教的世界里面,个人只存在于俗世之外,如果它要对俗世产生影响,则必须被社会所含括。“社会必须顺服于,并且完全符合绝对秩序;因此一切与时俱进者,也就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全都从属其下;在该秩序中虽然没有个人存在的空间,任何想成为个体者得脱离社会本身” (杜蒙,1992:473)。这主要表现在由遁世修行者所建立的各“教派”上,这些抱有出世个体主义的修行者需要依赖这些教派来影响社会,而这类教派往往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呈现出部分卡斯特的特征,或干脆转化为卡斯特,与其他群体相区别。这样,遁世修行的宗教是与卡斯特宗教进行了整合,或为后者所含括,将一种个人性宗教添加于其中,只是为世俗信徒提供一种个人信仰的选择。在这里需要再次不惮其烦地引用杜蒙对这种遁世修行的评价,以澄清传统印度社会主导的阶序主义意识形态对它的含括:“印度社会和宗教一方面产生许多在相当程度上被视为异端的运动,而在另一方面却又不断的把以前被视为异端的新要素吸收入正统之中。这双重的运动,我们必须设法了解的是,以一项共同基础为前提,而我们最少已知道这共同基础的社会层面:任何教派如果否定卡斯特就无法在印度土地上长存;以释迦为例,长久以来人们早就知道他本人即使超越了卡斯特,却也没有攻击卡斯特,也没有改造它……我们可以看出遁世修行的发展及其丰富的内含,最后还是被含括在狭窄的范围内,无法超越突破。关于遁世修行的成就,就社会所指派给它的位置而论,佛教是一个见证。处身世

俗之外但与世俗仍有联系,遁世修行者在反对世俗上颓然无力;如果他持续的往反对的路走下去,他的观念即成为镜花水月,毫无作用。(杜蒙,1992:453、472)” 这一项对立进一步佐证了杜蒙关于意识形态之含括性的观点,可以说它还把“对对立面的包含”表现得更直接。正是通过对具体的印度社会的研究,杜蒙发现并明确了阶序这种对对立面进行含括的关系的存在,因为印度最为明显地表现了它。印度的卡斯特体系与这种意识形态之外的并存、衍生及对立现象的关系呈现了这种含括性,而在具体的层次,卡斯特制度本身的阶序也在其内容上“重演”着这种含9 社会学研究括关系。这就是“容忍” ,即高阶卡斯特在与相对于自己不洁的卡斯特共存时所抱有的态度,这种接受与自己对立群体共同生活的条件就是,使其居于一个阶序意义上的下层,这是最鲜明的阶序之含括性。“很多卡斯特,其习惯和风俗可能彼此不同,但他们可以生活在一起,这也是把他们分成等级,使他们彼此隔离的法律所允许的。我们在西方会表示赞同或加以排斥的事物,他们只给它冠上一个等级” (杜蒙,1992:362)。三、“未思” 在对明确采用阶序主义来组织社会生活的传统印度意识形态进行研究之后,杜蒙在本书的最后部分尝试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发现阶序,从印度内部的非印度教群体,如基督徒、回教徒再到印度以外的文明。他发现在这些不同的地方都可以发现阶序性,但是后者在每个社会中的地位却大相径庭。因为,“在一个社会中被明确表达出来并且大加颂扬的一些观念,在另一个社会中相反的被视为次要且加以忽略” (杜蒙,1992:408)。阶序之所以在不同的群体中存在普遍性,是因为这个性质是杜蒙依据莫斯的比较社会学而抽象出来的。在获得了这种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后,杜蒙特别想关注的是用这个他山之石来反观西方社会。他进而推论,如果印度存在阶序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等级性对立与含括,那么在信奉平等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西方,必然能发现阶序性以其特有存在形式隐藏在某处,“……如果所有的社会都具有同样的一套‘特质’ ,并且依照各社会对那些特质的看法加以大幅模塑,那么一种新的个人主义的‘实质’之形成就导致作为其必要对应的‘虚质’之出现,而该虚质现象的具体内容应该可以藉比较的办法预测出来” (杜蒙,1992:413)。杜蒙首先注意到的在西方与阶序有关的现象就是种族主义,他发问道:为什么种族歧视是在美国废除了奴隶制之后紧跟着就出现的?以前的主人与奴隶之间的区别被白人对黑人的歧视所取代,这是曾经的阶序逻辑在另外一种社会,或一种意识形态下的新型表达方式,是传统社会将人区别为“文明人”和“野蛮人”的阶序分类在今天的存留。阶序既然为非法,它就会以另外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容忍也不复存在了,于是就产生了歧视,这是一种逻辑上的变种。但是,杜蒙10 社会学研究又特别强调,美国社会中的种族主义和印度社会中的卡斯特体制虽然都是“不平等”之不同表现,但具有本质的区别。正如不能说卡斯特是印度的“社会阶层” ,同样也不能视种族主义为“美国的卡斯特” 。卡斯特制度是为印度社会所信奉的意识形态之表征,它是被认为具有“普遍性”的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的共有价值体系,这一点与种族主义极为不同。因为种族主义显然不是那个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阶序色彩的现象,它在以其对立意识形态为主流价值体系的西方社会是被含括的。所以说,阶序的种族主义不同于卡斯特的阶序主义,它被掩盖了起来,但是还是难免表现了出来。“我们必须了解到阶序,必然以某种方式显现出来,在与之对立的观念占优势的情况之下或许会以阴暗的、丑恶的、或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 (杜蒙,1992:414)。故此,杜蒙将种族主义视为现代西方社会中一种“阶序的残余” 。从比较社会学的观点看来,在跨文化进行比较时,西方人认识卡斯特制度的基点正应该是自己社会中的这种阶序之残余。但是,西方由于自己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之缘故,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最终,阶序就成为了西方社会的“未思”“美国人的意识形态是极端的平等。主义。‘美国人的信条’要求自由竞争,从社会阶层的观点来看,它代表平等与自由这两项基本规范的结合,同时也接受竞争所造成的不平等。由此导出美国社会中地位差异的意义,把阶级视为‘限制自由竞争所造成的结果’ ,而‘卡斯特’更代表对自由竞争的极端限制,直

接否定美国人的信条,在每个白人的良心中造成矛盾,它完全是因为有种种偏见所造成的体系而得以存在,它应该完全消失” (杜蒙,1992:433)。所以,对阶序的未思形成了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就是用自己社会中的意识形态逻辑去粗暴地套用在其他社会的现象上。杜蒙特别批评了“社会阶层”这个概念,指出它在认识其他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时的不适用。正如上文中所评论到的那样,认为这个概念是与西方的现代意识形态相联系的,因为它隐含了人生而平等的观点,寓意了人可以通过自由竞争在不同的阶级间流动的理念。在这个逻辑框架内,印度的卡斯特被看作是“永久的社会阶层” ,从而西方人对它的好感也就不存在了。“社会学上流行的看法没有认识到阶序的本质、功能和普遍性,这可由他们从自然科学借用‘阶层化(stratification)’这个名称看出来。这个名词分析到最后不仅表示采用了平等主义的看法来探讨留存于平等主义社会中的阶序之残余,而且也用同一看法来看待非平等主义社会中实存的阶序。幼稚的平等主11 社会学研究义,对其它的意识形态之成见,还有宣称要在此基础上立即建立起一门社会科学:这些都是自以为是的我群中心主义之要素” (杜蒙,1992:388)“社会阶层”的滥用最为直接地表现出了与西方现代性相联。系的社会学理论的某些弱点,这都使对西方社会的“未思”进行严肃检讨成为必要①。对社会学理论进行反思的基础最终是要回到它最原初的主张,使对人的社会性的检讨不仅仅指向他人,同时也将自己包括在内,认识到任何一种观念都可能被自己社会的意识形态涂上色彩,才是对这种原初立场的真诚对待。同时,杜蒙也强调,这种“残存的了悟”“即了解到人是一种社会性存有的这个了悟,也就成为我,们与传统社会的唯一联系,也是我们能够借以了解他们的唯一视角。这项了悟因此也就是任何比较社会学的出发点” (杜蒙,1992:62)。很显然的,我们已经可以明确在西方社会中,这个作为“未思” 的阶序现象处于什么地位。它是栖居于平等主义意识形态之下的,是隐蔽的,是被视为一种社会病的,总的来说,是被含括的。如果运用杜蒙所建立的“身份”与“权力”的概念来理解,那么在西方逻辑中。它们与印度相比是“倒置” ②的,是“权力”含括了“身份”“我们(西方)的社会正好做了相反的选择,使身份屈从权力:在意识形态上是平等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把权力置于首位,至少当代政治学是这么说的” (杜蒙,1992:386)。通过这种反观性研究,杜蒙再一次首先发现了阶序,进而确定了其中的含括性。最终,杜蒙在《阶序人》这本书中一共涉及了三种阶序。首先,他研究了卡斯特制度的阶序,因为其内容就是阶序性的,它可以最为具体地展现出阶序的“对对立面包含”的特点。其次,杜蒙在西方社会也发现了阶序,但它是以被视为社会病的“阶序之残余”的形式存在的。最后,通过对比研究印度的阶序对其它现象的关系,与西方的阶序残余在其总体意识形态的位置,杜蒙发现了意识形态本身广义的阶序性,这就是意识形态之含括。即被杜蒙比喻为“慈悲圣母斗篷”

①②杜蒙还研究过西方社会中其他具有阶序性质的现象。在《极权制的疾病:阿道夫·希特勒的个体主义与种族主义》一文中,杜蒙谈到西方极权主义是“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独特组合” ,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疾病,它的出现是因为在个体深深根植于并占优势的社会里,试图使个体主义从属于作为全体性社会的最高权力” 。我们可以看到对极权主义的这种解释,表达了极权主义是被含括在个体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中却又与之作对的特征,而在《阶序人》中,杜蒙没有谈到这个问题,仅集中在种族主义上面。参见杜蒙,2003:119-151。“倒置”是杜蒙在论证阶序时的一个重要表述,因为对称的对立是可以任意倒置的,而阶序性对立则不然,倒置后的对立与最初的对立不是一回事,这一点加深了阶序与含括的印象。参见杜蒙(2003:199、221)。12 社会学研究的意识形态,总是将与之处于并存、衍生或对立关系的现象置于自己的逻辑框架之内,将它们含括,这是被杜蒙视为一种普遍性的阶序。就杜蒙自己的观点而言,他认为在以上三种阶序之间的关系中,印度的阶序主义意识形态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尊重了社会的本来面貌,可以对西方人的认识进步有所帮助。这是由于,传统社会往往将人视为整体的一部分,从而愿意呈现出阶序的特征,而现代西

方意识形态则由于自己的主张却往往将之忽略。杜蒙这样评论道:‘自然’ “ 的社会是阶序化的,其理性乃是在于建立自己为一个整体,一个处于另一个更广大的整体中的整体,它对于‘个人’毫无意识;然而‘理性’的社会只承认个人,也就是认为普遍性或理性只存在于个别的人身上,将自己置于平等标准之下,对自己是个阶序化的整体毫无意识。在一定意义上,‘由历史跃向自由’的一跃已经完成,我们活在一个落实的乌托邦” (杜蒙,1992:444)。也就是说,西方的问题在于恐怕不能正确认识他人,也不能完全认识自己。研究印度这样的他者社会,有助于发现现代意识形态中的“未思” ,从而使人们重新树立起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阶序特征及其地位,它的普遍性。“阶序把社会行动者和社会范畴含括在内,这是自然而可以理解的。和这些多少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比较起来,平等的理想,即使被认为是比较高超,乃是人为的。它代表的是人的一种要求,而此要求又表示选择了某些理想。它代表人要在一个有限的范围里面故意去否定一种普遍的现象” (杜蒙,1992:77)。杜蒙最后以他的一个倡议结束了这本书——“迈向阶序理论的建立” 。他想要建立的是一种新式社会科学思考逻辑,一种用辩证的、含括的互补逻辑来代替单纯二元对立的逻辑,他相信,后者与西方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息息相关,是被设想的个体的人之间的关系的投射,而阶序理论则有可能如实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为它被认为来自对人社会性和整体性的“了悟”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评论杜蒙在《阶序人》一书中的成就:首先,他结合法国社会学传统和莫斯的“比较社会学”方法,深刻丰富了对印度卡斯特制度的研究;第二,依据比较研究,杜蒙发现了意识形态中普遍存在的阶序性,这种阶序性不同一般意义上的等级,在于它内部的含括关系,而这种对结构主义的修正有可能对社会科学带来新的启发;最后,通过这种旨在重新认识人之社会性的对阶序的研究,杜蒙为他后来一系列对西方现代意识形态的批判和反思奠定了基础。13 社会学研究参考文献:路易·杜蒙,1992,《阶序人:卡斯特体系及其衍生现象》,王志明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 年——,2003,《论个体主义:对现代意识形态的人类学观点》,谷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王铭铭,2006,《心与物游》,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Dumont, Louis 1980, Homo Hierarchicus : the Caste System and Its Implications. Trans. by Mark Sainsbury, Louis Dumont, and Basia Gulati,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责任编辑:杨可文章来源:《社会学研究》2008 年第5 期中国社会学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b18921265.html, 14

埃德蒙·利奇与《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

埃德蒙·利奇(Edmund Leach,1910-1989),英国人类学家,1932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机械系,后在上海经商数年,1937年从贸易公司辞职前往台湾研究雅美人,从此走上人类学之路。同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师从Malinowski,1938前往伊朗库尔德地区做田野工作,1939年他来到缅甸克钦地区,但二战蔓延到缅甸,他于是在克钦游击队中任职,直至二战结束。战后他重返伦敦经济学院,并根据自己亲身经历与二手资料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1953年开始到剑桥大学任教。1975

年他被授予爵士爵位。利奇被认为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在英国的代言人,他因此也被称为新结构主义者,但是他的结构主义更具有经验主义的根据,而且,他后来转向了象征体系的研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1954)、《重新思考人类学》(1963)、《列维斯特劳斯》(1970)等。

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

《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是利奇的代表作,是凝聚了其个人经历和战争考验的成果。这本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缅甸的克钦人和掸人。他所说的克钦人,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不是一个语言学上的范畴,但可以认为是一个地理范畴、文化范畴,即是居住在缅边境克钦地区除汉人、掸人(傣族)及缅人以外的所有山地人。这些人语言多样,物质文化特质各有不同,主要实行称为“当亚”的垦游耕生产模式,实行一定的土

地“公有私占”的制度。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克钦人大致即可等同于中国所称的景颇人。掸人则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生活在克钦山区,但基本上沿河谷聚居,种植水稻,信佛教,讲泰语。利奇认为,掸族文化并非外来,而是本土形成,是小规模的武装殖民者与山地原住民长久的经济互助形成的。特殊的经济形式——水稻种植决定了掸人政治组织的统一性,后者又决定了掸人文化的统一性。掸人较为发达,是一种比较精致的文明形式,因此成了克钦人模仿的对象,故而,“变成掸人”是一种普遍现象。

掸人的政治政治体制,是一种财产权和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稳定的封建等级国家形式,非常近似欧洲人的封建制度。克钦人的则实行两种互相矛盾的政治形式:贡扎制和贡龙制。贡扎是一种类似于掸人的等级制政治组织,但克钦贡扎只能算作掸邦制的一种不充分形式,或者说初级形式,因为贡扎的山官们并没有对他的百姓形成完整的人身和财产权利,他们之间的关系既是一种依附,同时也是天赋等级、血缘、联盟、相互权利义务的关系。而贡龙是一种平权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民主制度。利奇认为,只有把克钦人置于和他们紧邻的掸人的关系中考察才能获得意义。因为克钦人在贡扎、贡龙政治体制间的摇摆,无不源于克钦山官对掸制政治组织形式的模仿,这些模仿到达一定和程度,又会和克钦内部的婚姻、继承、部落联盟等亲属政治制度发生结构性冲突

为什么克钦人会在贡扎和贡龙体制之间摇摆呢?利奇给出了三大原因:一是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奇把克钦地区分A、B、C三个区域,分别因为生态环境的不同而分别适应贡扎或贡龙制度。但利奇认为自然环境的因素不起决定作用。二是历史因素,一方面历史上中国人对本区域有一定影响,克钦人通过掸人为中介借用了汉人的治国理论,贡扎和贡龙分别学到了旬子的“服从天命国法”和孟子的“官逼民反”说。另一方面,克钦人的“木育——达玛”婚制是克钦人接受了掸人的阶级制度后,结合山地生态、经济特征以及自身“典型的裂变型原始社会”状态等几方面原因形成的。而“木育——达玛”婚制决定性的导致了贡扎、贡龙两者皆是不稳定的政治形式。三是行动者的因素。改变的动力都来自争权夺利的个人,每一种制度都有叛逆之子。例如,贡龙叛乱就是由野心勃勃次等贵族发起的,他们主要是世系继承人兄弟、姻亲。利奇把这种贡扎贡龙之间循环往复称为钟摆模式或动态平衡。

通过对克钦人政治制度的分析,利奇表达了三个理论诉求:

首先是对涂尔干学派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以来的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反省。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社会体系是自然存在的实体,体系里的均衡也是内在的和本质的,是一种自然事实。但利奇通过对克钦人台前幕后的通盘考察后提出:首先,社会体系绝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实际上,是人的观念和思维运用其上时,才使社会事实显出秩序来,换句话说,社会体系是思想的产物,是一套概念之间的关系,克钦人和社会科学者都利用了这一套概念工具(语言范畴)对社会制度勾画了一套“理想型”,然后,实际的社会运作就是一种朝向理想模式前进以及退缩的过程。因此,结构仅存于观念层次,在经验层次上是无结构的。其次社会不必然是自我实现团结和均衡的,社会紧张和冲突随时随处存在,并且会冲破限制,导致结构解体和变迁。总体上遵循“动态均衡”的模式。最后利奇在分析社会动态的过程中,成功地导入了人的行动及其各项原则,他认为进取心的个人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导致了他们在社会变迁过程起,人是一股巨大的能动力量。第二是他对历史材料综合应用方法的强调以及结构主义方法运用。他分析架构下的克钦人政治体制是一个150左右的摆动过程,也是一个外部庞大、更悠久、更复杂的政治历史过程持续影响下的产物。这里的历史是双重的。

第三是他对仪式、神话的重新解释。他否定涂尔干圣俗的截然对立,这在他看来只是一种理想型,而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有圣俗两个侧面。同样,神话和仪式也是事物的一体两面。神话和仪式绝不是社会内部整合的一套集体意识,恰恰相反,神话是一套社会解体的工具。

总而言之,在此书中,显示了他对功能主义理论的某些方面进行颠覆的宏大追求,显示出韦伯式社会行动理论和结构主义的旨趣。

语言论象征主义

利奇是一个深刻理解结构主义的社会人类学者,但他与列维斯特劳斯确有不同,他非常重视田野工作,他的结构并不绝对排斥经验实体的介入,结构范畴中也有许多功能主义的因素。他的著作联结或同时强调了涂尔干传统的两个主要潮流,即经验主义的社会结构研究方式和理性主义的结构主义研究方式。利奇认为,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区别的基础是研究的客体,理性主义是研究思想和“思维”体系,经验主义却

注重“客观事实”即经济和社会活动。

对于象征,他一贯关注的是表达因素,他认为叙述和传递才是文化的根本,他把文化看做一个载体。他假

定人类的行为所表明的意义或非语言的传递全都以语言体系的模式形成了符号系统。利奇对象征的关心都

集中在第二级符号系统上,均以探索语言范畴、分类论和禁忌论中心,注重理论结构和静态宇宙所表现出

来的象征性。

另外他对象片和符号作了区分,符号表达的了一种内在的关系,它与它表达的事物同属于一个文化背景,

是一种“局部代表整体”的关系,这是转喻的关系。而象征则代表了属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事物,这是隐

喻的关系。

利奇对象征体系的研究两种方法:一种是社会——结构的分析方式,另一种是结构主义的分析方式,在前

一种方式中,象征被看成社会种类的反映;后一种实际上是对列维斯特劳斯的发展,利奇同意后者关于人

类思维结构本质是二元对立的观点,在这种方式中,思想结构(仪式)与社会结构(社会类别)之间的明

确区分不复存在,因为,两个方面都被看作是一个单一的相互作用的整体,都能被单独的进行逻辑分析。

《仪式过程》本书是人类学经典著作之一,堪与列维-斯特劳斯和伊里亚德的伟大作品同列。在本书中,特纳通过在非洲恩丹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将仪式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进行了诠释。特纳拓展了“阈限”

与“交融”的概念,发展了传统的结构主义。与之同时代的范·杰内普、马克斯·韦伯、涂尔干等都曾经

试图把所有的文化行为统一在超级结构里,提出涵盖全体的普遍化模式,特纳则突破了传统静态的社会结

构的研究,把仪式放在运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他把社会看作是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从而有“分

化-阈限-再整合”的过程,是结构与反结构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维克多·特纳(1920-198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当活跃和多产的人类学家。他在恢复人们对比较宗教

学的兴趣及开创“符号人类学”的研究方面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是与格尔兹(Clifford Geertz)分庭抗礼

的象征人类学家。特纳于1920年出生于苏格兰。1950年4月离开罗得西亚-利文斯通社会学研究所(Rhodes-Livingstone Institute for Sociological Research)之后,他在曼彻斯特大学担任讲师职务,

一直到1963年。不过他著述最丰的那几年是在美国度过的:最早是在斯坦福大学,然后在康奈尔大学、芝

加哥大学,最后是在弗吉尼亚大学。1983年他在弗吉尼亚大学逝世。其代表作有:《一个非洲社会的分裂

与延续》(1957)、《符号森林》(1967)、《苦难的鼓声》(1968)、《仪式过程》(1969)、《戏剧、

场和隐喻》(1974)等。

《尼加拉: 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主要是基于人类学的视角,其侧重点在于人类学的素描。国内学者对民族地区的习惯法的研究比较深入,对于民族风俗习惯在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功能亦有论述,而对于作为民族风俗习惯的具体外化形式———民族特色仪式则注意不够,少有论及。事实上,由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我们从民族特色仪式的角度展开相关的研究,发掘有利于维持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地方资源,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考博书目考试重点考博试题解析分析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考博书目考试重点考博试题解析 一、专业的设置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24人,含深圳研究生院2名。本院仅招全脱产博士研究生。下设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体育学五个专业。 社会学专业下设八个方向:李强的城市社会学;罗家德的组织社会学;刘精明的社会分层;张小军、景军的文化人类学;孙凤的消费社会学;孙立平、郭于华、王天夫的转型社会学;李正风、刘立、吴金希、洪伟的科学社会学;樊富珉、彭凯平、付世敏、孙沛的社会心理学。 二、考试的科目 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①101英语②629社会学综合考试③501综合考试。 组织社会学:①101英语②629社会学综合考试③501综合考试。 社会分层:①101英语②629社会学综合考试③501综合考试。 文化人类学:①101英语②630人类学综合考试③501综合考试。 消费社会学:①101英语②629社会学综合考试③501综合考试。 转型社会学:①101英语②629社会学综合考试③501综合考试。 科学社会学:①101英语或102俄语或103日语②627自然辩证法研究③501综合考试。 社会心理学:①101英语或104德语②631社会心理学综合考试③501综合考试。三、导师介绍 李强,男,汉族,北京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长期担任社会学系主任。 罗家德,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清华大学社会网络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暨社会资本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兼任教授 刘精明,男,1966年出生,湖南省人。博士研究生学位,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与教育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方法。 张小军,男,1954年12月31日生于北京市,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所在院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所教课程:文化人类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历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专题。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

2020北师大理论物理考研招分析、参考书目、考试大纲、经验指导

2020-2021年北师大理论物理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 书目、考试大纲、经验指导 一、北师大理论物理考研招生情况 070201理论物理 01统计物理 02非线性物理 03引力和相对论 04生物物理 05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理论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26普物综合(力热电) ④959量子力学 复试内容: 面试 招生人数: 2019年本专业拟招收20人,含接收推免生14人左右 二、北师大理论物理考研参考书目推荐 北师大近几年开始不公布参考书目,以下是学长学姐推荐书目,供大家参考——

726普物综合(力热电) 《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赵凯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959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曾谨言 三、2018年北师大理论物理考研复试分数线 四、2018 北师大理论物理考研拟录取名单 录取名单请关注“北师大考研联盟”微信公众号查阅! 五.北师大理论物理专业课考研复习指导 考研跟一般的学习还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要过初试的话,一定要好好的把教材和习题,看一看,做一做。 如果考北师大的话,量子力学就是看曾谨言的书,普通物理的话比较杂,我个人认为看什么书都可以的。关键在于题目,是不是符合某一个学校考研初试那个题目的难度和方向。 我当时量子力学是看的Cohen的书,这本书洋洋洒洒1600多页,但是我读起来还是比较津津有味的,因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到对应知识点,讲得非常详细,并且有深度。虽然书厚了点,但是作为学生选择性地读的话还是比较好的,我们不需要一页页的看过去,我们只需要选择我们需要看的地方就可以。这就导致了我们考试的时候有一

商学院学生必读书单

20本上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商业书籍 最近,《福布斯》杂志评出了上个世纪末最具影响力的二十本商业书籍。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阵痛期,来自阿拉伯世界的石油威胁及来自日本的经济压力使美国人的日子很不好过,商业书籍也因此被尘封一时。但在接下来的80和90年代,美国经济保持了二十年的持续增长,一大批优秀的CEO如比尔·盖茨、李·艾科卡、唐纳德·特朗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商业书籍的出版和发行也因此空前活跃,本次评出的二十本书按类别分为管理类、叙事类、投资类及传记类。它们分别是: 汤姆·彼得斯错了吗? 管理类书籍在整个排行榜上所占的比重最大,其中汤姆·彼得斯Thomas Peters的《追求卓越》高居榜首。这本书出版于1982年,最开始源自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个内部项目。当时的美国商业界正倍受日本公司咄咄逼人的扩张姿态的困扰,日本公司普遍采用的严格的制度化管理让这个战败国的经济迅速崛起。面对强烈个人主义精神的员工,美国公司领导成了被长期讥笑的低能者。汤姆·彼得斯与罗伯特·沃特曼的《追求卓越》成了美国商业的拯救者。这本书为管理设定了一个积极的目标,而非强调面临的难题。彼得斯提出的杰出企业的8个特性几乎为未来20年的商业管理奠定了格局: 1.偏好行动而不是沉思 2.在产品和服务上接近顾客的需求 3.鼓励自治和放松,而不是紧密监督 4.对雇员的态度是鼓励其生产力,避免“我们”和“他们”这种对立情绪 5.以一种被称为“走动式管理”保持与大家的紧密接触 6.“专注于自身”以保持商业优势,因此避免了无关的风险 7.组织结构简洁,人员精干 8.对目标同时保持松紧有度的特性,但却不窒息创新的控制系统。 今日的企业领袖没有人不承认深受汤姆·彼得斯原则的影响。《追

社会学学生必读本书

社会学学生必读本书

————————————————————————————————作者:————————————————————————————————日期: ?

社会学系学生阅读书目(第一批):? 1.《社会学》戴维"波普诺辽宁人民(或华夏)出版社? 2.《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华夏(或上海译文)出版社 ?3.《西方社会学》W.D.珀杜河北人民出版社? 4.《社会学理论》D.P.约翰逊国际文化出版社 5.《现代社会学理论》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 6.《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乔纳森"H"特纳华夏出版社(及天津、浙江) ?7.《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社会学十大概念》让"卡泽纳弗上海人民出版社 ?9.《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上海人民出版社 10.《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乔治"H"米德中国城市出版社 11.《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齐尔格特"鲍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 ?13.《世纪末社会理论》杰夫瑞"C"亚历山大上海人民出版社 15.《社会学的想像14.《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力》赖特"米尔斯三联书店 16.《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尼格尔"多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结构主义的视野》汤姆"R"伯恩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8.《实用主义与社会学》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社会学与社会组织》米尔斯、帕森斯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社会学思想名家》刘易斯"A"科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社会学系学生阅读书目(第二批): ?21.《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罗伯特.默顿三联书店 22.《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彼得.布劳华夏出版社 24.《心灵、自我与社会》2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浙江人民出版社? 乔治.米德上海译文出版社?25.《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卡尔.曼海姆商务印书馆26.《社会契约论》卢梭商务印书馆 27.《共有的习惯》爱德华.汤普森上海人民出版社 28.《论传统》E.希尔斯上海人民出版社 29.《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格尔哈斯.伦斯基浙江人民出版社 30.《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丹尼斯.史密斯上海人民出版社 32.《社会权力的来源》迈克尔.曼上31.《现代性的后果》安东尼.吉登斯译林出版社? 海人民出版社 33.《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4.《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三联书店 36.《社会的构成》安东尼.吉登斯三35.《宗教社会学》格奥尔.西美尔上海人民出版社? 联书店 37.《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安东尼.吉登斯三联书店

2018年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理论物理 [070201]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指导

2018年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理论物理 [070201]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 习经验 一、招生信息 所属学院:物理学系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理学[07]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物理学[0702] 二、研究方向 01 (全日制)粒子、核与场的理论 02 (全日制)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理论 03 (全日制)量子统计与理论物理方法 04 (全日制)计算理论物理 05 (全日制)广义相对论、天体物理和宇宙学 06 (全日制)纳米磁性、软凝聚态理论 07 (全日制)低微多点子理论 08 (全日制)计算凝聚态物理和计算材料科学 三、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20量子力学 ④836普通物理 四、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政治学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 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1982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年 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轮》,商务印书馆 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 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 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本,三联 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商务1996 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 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年 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译林出版社2003年 邦亚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商务印书馆1999年 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

小学一年级书单

小学一年级书单: 《蚯蚓的日记》 《花婆婆》 《不一样的卡梅拉》(适合女孩子) 《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小恩的秘密花园》改版后叫《园丁》 《雪花人》 《驴小弟变石头》 《青蛙和蟾蜍》 《跳舞》 《天空在脚下》 《有一天》(每一个妈妈和爱着妈妈的孩子都会爱上这本书,安妮宝贝、小S推荐)(爱心树童书出品)-这本特别给女孩子的 《世界的一天》;一个叫裘明亚的男孩落难到一个无人岛上,他向世界各地的8个小朋友发出了SOS紧急求救信号,8个孩子身在不同的国家,处在不同的时区、季节,有着不同的肤色、语言,却有着息息相通的内心情感。这本视角奇特的书,从“1月1日”这个时间切入,以8个独立的故事和别出心裁的编排方式,向孩子传达时差、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科学概念,以及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现象。这本认识地球的图画书,让孩子以了解和尊重的态度,看待地球上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与他人一起携手追求世界的和平 《朋友》:天使的陪伴,深情的关爱;贝尔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都很忙碌,很少和贝尔在一起。在贝尔成长的每一天里,只有保姆比雅陪伴着她,保姆比雅悉心地看护着贝尔,从不让她离开自己的视线……不知何故,这本书让我想起了电影《桃姐》,本书虽不及电影深刻,但其中所描绘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很动人,这种情感超越了阶级、地位与贫富,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因此足以称之为“朋友”。 《图书馆》:与书为伴,收获世界;伊丽莎白布朗是一个特立独行、注定被载入史册的

人。她从小就只爱书,她穷其一生买书看书,乐此不疲、别无他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真正坐拥书城,她收藏的书铺天盖地乃至再也无法买进一本新书了。于是,她一路吹着欢快的曲调进城去,在一张捐赠表上飞快地写道:“我将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捐赠给这个城镇——伊丽莎白布朗。”美国最了不起的公共机构之一——伊丽莎白布朗免费图书馆由此诞生。你阅读这本书的此时此刻,有许许多多的爱书人正赶往伊丽莎白布朗免费图书馆,或者正徜徉在那里;那些留存着伊丽莎白布朗的指温和气味的书,陪伴许许多多的爱书人度过内心最愉悦和丰赡的时刻,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本书以淡雅、亮丽的水彩画,将伊丽莎白布朗为书痴狂、福惠众生的一生浓缩为一道“女人与书”的流动的风景线;虽然只是薄薄的一册,却尽展伊丽莎白布朗那高雅、纯粹的一生之最感人至深、耐人寻味之处。如此强大的艺术表现力,也是图画书所独具。 《我……有梦》(凯迪克大奖);这个绘本其实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小时候的珍-古道尔在10岁那年,就下定决心,长大后要去非洲,要和动物生活在一起,写它们的故事。几乎所有人都告诉她,这样的梦想不可能实现。但珍的妈妈却支持、鼓励她去实现自己的非洲之梦。终于在1957年,她踏上了梦想中的土地,并在坦桑尼亚的冈比河自然保护区展开对黑猩猩的研究。世界著名自由插画家帕特里克-麦克唐奈根据珍-古道尔的故事创作了这本《我。。。。有梦》讲述小时候的珍心怀梦想,后来实现梦想的故事。珍-古道尔后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会对周围世界造成某种影响----我们可以选择是什么样的影响。每个人的生命都在世界发展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我鼓励每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为了人类、动物以及环境,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正如这种美好的期望。帕特里克-麦克唐奈的绘本温暖幽默而充满童真。小时候的珍有个最好的伙伴:黑猩猩玩偶朱比利,她去哪儿都拎着它,而珍也最喜欢在户外玩,珍自然也观察动物和植物,认真翻书找资料,。书中收录了许多珍与大自然接触的各种自然科普速写,不会写的字以拼音代替,非常可爱。珍有一天好奇鸡蛋是怎么来的,于是她和朱比利溜进了邻居奶奶家的鸡舍里,在稻草后面悄悄躲藏了几个小时,终于等到了母鸡下蛋。感受自然的美好,也感受自然的神奇,小时候的珍天真活动,对世界充满向往,在朱比利的陪伴上,用心真诚感受身边的一切。她爱这之中的喜悦和惊奇。有一天,珍读到一本《人猿泰山》的书,里面的女主角和她的名字一样,只是她在非洲的丛林里探险,于是这个珍也开始梦想能在非洲生活。开启一个梦想,一直为梦想努力,终于有一天梦想成真了。珍-古道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我们:为梦想而努力,只要辛勤工作,不懈努力,不放弃梦想和承诺,什么都是有可能的。帕特里克-麦克唐奈的绘本笔触细腻,色调柔和优雅,在翻阅绘本的整段时间里,感受自然的美好和静谧,心境在珍的天真可爱又充满感染力的故事里,越发的宁静。有梦想就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是一个不仅给孩子更是讲给大人的故事 THIS IS米先生的世界旅游绘本·第一季 《这就是纽约》《这就是伦敦》《这就是巴黎》《这就是罗马》 《这就是威尼斯》《这就是希腊》 THISIS系列是“20世纪最伟大的视觉插画大师”—萨塞克先生的代表作,自1959年《这就是巴黎》面世,整套书创作周期长达20年,享誉全球半个世纪,经久不衰,被视为世界旅游绘本的开山之作,融合了人文,历史,地理,艺术和景观的传世巨制,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

社会学考研参考书目

社会学考研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社会学参考书 社会学理论 一,必看教材:1,《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主编,人大出版社(精读)虽然此书比较老并且有些错误,但是由于比较通俗易懂,复习考研还是很有针对性的。2,《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谢立中主编,北大出版社(精读)此书是北大各位老师按照人物的思想赚写的教材,应该认真阅读,但可能难度稍大,重点掌握经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学思想线索以及核心理论概念和理论命题。3,《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主编,北大出版社(精读) 此书难度最大,掌握好书中核心社会学家的核心概念即可。例如布尔迪厄的场域与惯习理论,以及他的反思社会学和各种资本理论及相互关 系等;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现代性等;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沟通交往理性等。4,《社会学教程》,王思斌主编北大出版社(2004年版,需要重点精读)此书属于概论性质的教材,很简单,并且涉及许多考试内容,需要反复阅读并且在最后还需要反复背诵基本概念以及重点知识点。二,选看教材1,吉登斯,《社会学》,北大出版社(通读)和戴维。波谱诺《社会学》,人大出版社(通读) 资料新颖通俗易懂,适合社会学启蒙时阅读,但是概念不够规范,不太适合复习考试。

2,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通读,至少掌握里面的重要概念,如差序格局等,也有可能出简答题。3,《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沃特斯华夏出版社(通读)此书是按照理论流派输理西方社会学的理论线索,较难,需要社会学史的背景知识。如考研复习时间充足,可翻看。4,《西方社会学原著选读》谢立中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通读)此书只需要翻看下,把那些名著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出来即可。 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及统计学一,必看教材1,《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王汉生副主编,北大出版社(精读) 掌握书中基本概念,系统反复阅读。2,《社会统计学》,卢淑华主编,北大出版社(通读) 需要通读几遍,掌握些统计学基本概念以及部分公式。3,《社会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郭志刚,人大出版(精读) 此书十分重要,需要花时间反复阅读,一些关键知识点需要仔细理解揣摩,特别是资料数字背后的理论解释往往是出题重点。4,《社会研究方法基础》,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精读)有些基本概念需要掌握特别是袁方教材中没有的概念例如双盲实验,分类法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袁方主编,林彬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精读)此书在书店基本买不到,在海淀图书大厦自考教材货摊有可能买到。二,选看教材1,《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人大出版社,可以翻看作为参考。2,《社会统计学》布莱洛克中国科学出版社经典教材,可以参考。但很难买到,在图书馆可借。

各个学科推荐书目

看到果壳问答里有人要求推荐各学科入门书籍,想起以前正好做过类似的工作。 是在2009年的时候,集合了科学松鼠会和豆瓣的网友,一起推荐了这些书。 当时的要求是:“先写下你的专业领域,再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一个受过高中教育、但完全不了解你这个领域的人想学习之,你推荐哪本入门书籍??”。大量网友参与,最后总结了以下这些书。不过,最后列出来的书籍,恐怕不完全是高中水平能掌控的,也难怪,不是所有领域都能轻易入门的。 所以,最后我将这个列表定义为:“对想了解某个领域的初学者来说最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学科在演进,新书不断出来。今天整理到这里,也希望果壳网的网友继续推荐,一起来打造一份理想的榜单。----------------------------------------------- 1. 师从天才 作者: [美] 罗伯特·卡尼格尔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评语: sunfield推荐(药理学):介绍里说这本书说的是科研界的师承关系,其实大部分讲的是现代药理学的发展史。 2. 普通生物学 作者: 陈阅增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评语: 桔子(细胞生物学)推荐:我就是高中看《普通生物学》才突然对生物感兴趣。以至于报考时候脑子里除了生物其它什么也不知道。比后来编的所谓什么“面向21世纪教材”强多了;生物学入门的好书;come_god说:记得高三参加全国生物学竞赛时看的第一本书。《普通生物学》高教出版社 3. 什么是数学 作者: [美] R·柯朗H·罗宾著/I·斯图尔特修订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评语: 数学专业众人推荐 4. 病者生存 作者: (美)莫勒姆,(美)普林斯著,邵毓敏译 出版社: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评语: BoBo(医学)推荐:从新的角度来看我们所生的疾病。英文原本也不长的。这本中译本,看看既新鲜又产生很多奇怪想法。 5. 物理世界奇遇记 作者: (美)伽莫夫/(英)斯坦纳德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评语: bullimit(理论物理)推荐:这本书中对理论物理基础做了极富独创性而又深刻的描述,不是一般物理类的科普书-例如时间简史所能够比得上的。 6. 追寻记忆的痕迹

台大社会学(孙中兴)讲义--单元-1.课程及参考书籍简介复习过程

国立台湾大学 开放式课程 《社会学》 第一讲课程及参考书籍简介 授课教师: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孙中兴教授 教室:博雅教学馆201室 时间:2012年09月10日(一) 上午9点10分~12点10分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因版权缘故,此开放式课程讲义经过页码重新编码及内容删减, 与上课影片所讲述的页码和内容不尽相同,恳请了解。 社会学(丁) 孙中兴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 授课老师:孙中兴教授 授课时间:周一上午09:10~12:10 授课地点:台大校总区博雅馆201教室 会谈时间:周一下午或另约﹝请务必事先约定﹞ 会谈地点:台大校总区社会学系系馆417室 联络电话:(02)33661251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联络地址: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台北市罗斯福路四段一号 传真机:(02)2368-3531 电子邮件信箱:catsun@https://www.360docs.net/doc/1b18921265.html,.tw 个人网页:如果有,您就找得到 课程简介 这门课是社会学的导论课程,虽然是以社会工作学系、物理治疗学系,以及公共卫生学院三个单位的学生为主要考量对象,但是内容设计并不排斥其他科系的学生。任何有兴趣了解社会学入门课程而且愿意配合本人教学的人都适合修习本课程。前提当然是要教室可以容纳得下修课人数。 本人对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总目标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 ,并可以区分如下: 一、要让同学了解国内外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训练同学发问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养成学生摆脱教科书的束缚,进而可以批判教科书的基本学术能力 四、让同学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 五、培养同学能反省并关怀学校、当地社会以及全球人类状况

Michael Chen 自学经济学书目

【心态把握】 我觉得经济学学习要经过4个阶段: 1.把它当做经济学来学习,经济学是研究人如何利用资源的学科,这就是她的难点所在,要研究人,还要研究定量的资源,一开始应该不要拘泥与定量的资源,而以人为出发点,任何的经济道理都是很多人共同体现的,所以开始的时候只要能感觉到这种道理的存在就可以了,没有更多的为什么,因为大家就是这个样子的。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很快乐的,其实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历着这样的阶段,每次坐在出租车上,很多出租师傅都会跟你聊一下济世良策,大家在一起扯淡的时候也会各自发表一下对xx事件的看法,所以这一阶段可以叫做学习“扯淡经济学”。但是很不幸,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定一致,而且听起来都似乎有条有理的,所以,只好去找一个大家都接受的方法来评价了。 2.把它当做物理学来学习,物理学中有理想条件的概念,现在经济学也只能这样了,所以有很多的经济学家搞了很多的理想条件,然后建立了很多的模型来讨论某一个特定的问题,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掌握这些模型,很不幸的是,作为一个混饭的大团体,经济学家张三李四王麻子同学搞出来了很多很多模型,且像发现天上的小行星一样用他们的名字命名,所以,学习这些数不过来的模型绝对是令人作呕的一件事情。所以这一阶段可以叫做学习“模型经济学”。模型太多了,就要想办法总结一下了,这样就想到了数学,“万理皆存与数”。 3.把它当做数学来学习,无穷多的模型归根到底无非是一个复杂的函数中固定了一些量之后求最值之类的问题。所以,好好搞一下数学把,某些凑热闹的数学家已经搞出来了很多极其变态的经济学的数学解释,尤其是博弈论,不完全信息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被加到经济学以后,数学家们就更High了,搞出来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对与大多数人来说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垃圾。但是,这个好歹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所以研究一下把,继续研究的结果就是你怀疑你搞的还是不是经济学,研究博弈论还要搞什么角谷夫不动点,研究一般均衡搞什么阿罗德布鲁一,总而言之就是用数学把一个心智健全的热爱经济学的学生逼疯,这一阶段的学习可以叫做“数学经济学”。如果你沉浸在数学之美之中了,醒一下,看一下题目,我们是在学习经济学,所以还有一步,回到起点。 4.Know By Heart,经过无数次对着变态数学推导呕吐过的你,应该想一下做这些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的了解经济学,而不是数学本身,所以现在该好好的总结一下了,经济学是人与人,人与物的学问,而人的想法是最难以把握的,由人的群体想法影响的经济事件的复杂性也许有一天能够完全用数学描述(我怀疑这一天的到来,因为人的想法是可以被这些描述反影响的),但是至少在今天还差得远,所以,以上的所有都是工具,真正的经济学只能由你自己用这些工具去感觉。 【阶段修成】 Michael Chen推荐经济学阅读书目颇有指导意义的一篇文章... 作者:michael chen 一、入门教材:人大版《经济科学译丛系列》 1、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88元。梁小民教授翻译。曼昆为哈佛高才生,天才横溢,属新古典凯恩斯主义 学派,研究范围偏重宏观经济分析。 该书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

西安这13家最美书店隐藏着所有的诗和远方附推荐书单看得见别人看得见未来

西安这13家最美书店,隐藏着所有的诗和远方...(附推荐书单)看得见别人看得 见未来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温度 一个城市能否让人感受到幸福最柔软的指数就是看它的书店 一排排木质书架之间 游走在其中 翻阅着一本本好书,安闲自在 推荐13个西安最文艺的书店 在这里感受纸的温度 西安古旧书店 特色:旧中有新,新中藏旧,古风浓郁 地址:南院门102号(芦荡巷旁) 店如其名,西安古旧书店已有百年的历史去古旧书店的人多是慕名而来,古书线装书孤本字帖等市面上很难找到的旧书是这里最大的特点,地下一层有很多市面上少见的装帧很古老却有意思的书 从开业到现在,西安古旧书店经历了几十年的沉浮,在网络席卷纸质书籍的今天,它不惊不扰,依然在秦腔的尘土飞扬中,念着从古到今的西安故事 今日阅读书店 特色:精选读本咖啡馆 地址:金地广场怡丰城凯德广场均有 不同于其他书店,今日阅读更关注青年文化许多青年作家如慕容引刀绿妖等都会来此开读书分享会读书人之间的碰撞,让空间有了灵魂不同的沙龙读书会作家签售,让今日阅读成为一个思想流通的平台 一半书店一半咖啡,所有的书都是优选的,书可随意翻看,带进咖啡厅里阅读,伴着喜爱的饮品和甜点,一天就在这样的惬意中悄悄过去了 特色:收藏旧书的咖啡书吧

地址:碑林区和平门内沿城墙向西100米 这是一家咖啡馆因为店内有一架子书,所以也算到书吧范围内这里的书主要以非畅销书和文学类书为主,虽然不多,但也算舒服,暖黄色的灯光,满眼的旧书和旧具,别有趣味 旧,是这里的特色,却因此拥有了自己的灵魂旧的家具,旧的书,来自旧货市场和世界各地,店内装修风格很混搭,黑胶与复古,胖猫与咖啡,让这里的文艺指数极高 适合发朋友圈,配上一段心灵鸡汤 回音公园概念书店 特色:阅读饮食与文艺活动 地址:粉巷里德福巷15号院内 去回音公园的**概都比较纠结喝咖啡味道一般,看书书种类不够多,想打发时间又不知道该干嘛的时候,回音公园是可去之一 进门就是一整墙的明信片,店内所有图书均可免费阅读,以文学旅行绘本非畅销书为主这里有咖啡有书有音乐皮质长沙发周围的四壁悬挂着各式各样的海报与绘画,长条桌上的吉他角落里的唱片结构奇特的手作木灯以及满墙的丙烯绘画等,,以及老板那只可爱的花喵,陪你度过惬意的阅读时光 汉枫博文书店 特色:大隐隐于市,纯粹阅读 地址:西安柏树林39b 柏树林有两个地方特别好,一是大隐隐于市的卧龙寺,一是茕茕一身独立的博文书店 四方城,经营了二十五年,和周边的婚纱店花店格格不入博文书店很挤很窄,除了书架,通道只能容1人来回,店内书偏冷门,没有畅销书在这儿你能买到宣纸的线装书,写古人制香的小品文,以及装满回忆的连环画老板也是爱书之人,闲谈范围颇广,有隐者之风 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 地址:高新区科技路9号西科大厦1楼(近电子科技大学) 万邦书店在徐家庄的一间店,进门可看见两边的墙面是青瓦摞起来的,大通间,店内有巍峨的书架,书以人文社科历史地理名著旅游中医保健为主,很生活的感觉,随取随阅,大堂的最后有个不大的茶社书吧,鱼缸茶秀红色沙发,闹中取静,看书喝茶,很舒服

连岳的书单

为70年代的人选书,首先想到的不是书,是《新华字典》,一切都从认字开始,一切都从扫盲开始,从70年代出生的人开始,我们进入了轰烈的扫盲时代,从小人书一直扫到线装书,因为我们从小都要为“四个现代化”奋斗,为了读书,我们在白纸上写满了字,直到把自己写成跨时代的栋梁,或者是烂尾楼。 这一代人,有的继续读书,在白纸上填空;有的只是翻翻报纸,恨死了读书。 001. 《长袜子皮皮》[瑞典]阿斯特丽德·林格伦著 游戏心态总是能写出好东西,虽然作者宣称其严肃认真。。 002. 《丁丁历险记》[比利时]埃尔热著 一直可以笑。兴奋。 003.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瑞典]塞尔玛·拉格洛芙著 地理书都这么写就好了。 004. 《小王子》[法国]圣·埃克苏佩里著 只要用心,描写玫瑰时还是可以更动人。 005. 《皮皮鲁与鲁西西》郑渊洁著 常常想,如果有一个鲁西西这样的妹妹也不错。 006. 《灿烂涅磐》郝舫编著 我还是愿意多听柯特·科本(Kurt cabain)的碟。 007. 《听者有心》李皖著 李皖太正规了。 008. 《伤花怒放》郝舫著 这次倒回来了,只看了书而没怎么听中国的摇滚。 009. 《草叶集》[美国]惠特曼著 看的人还是那么多吧。 010. 《恶之花》[法国]夏尔·波德莱尔著 据说,文学现代化的“0公里”路标在此。。 011. 《嚎叫》[美国]金斯堡著 美国很有文化。 012. 《北岛诗选》北岛著 太放纵他的愤怒了。 013. 《顾城诗选》顾城著 单纯。单纯到不怕罪错。

014. 《海子诗选》海子著 拯救了一些简单的词语和情绪。 016. 《存在与虚无》[法国]萨特著 要看,但不一定能看完。 017. 《诗意的栖居》[德国]海德格尔著 这么难的书,只剩下名字被滥用在家居版面上。 018. 《伊甸园之门》[美国]MORRIS DICKSTEIN著 说是写专栏的人都要看。 019. 《恋人絮语》[法国]罗兰·巴特著 据说被改成了电影,我太佩服那个导演了,他用罗兰·巴特的沙盛了水。 020. 《第二性》[法国]西蒙·波夫娃著 现在指男性。 021. 《丑陋的中国人》柏杨著 如果没有柏杨,中国人的性格中可以删去勇气和自省这两种缺陷。 022. 《李敖文集》李敖著 真正的骂战大师,骂人出彩是文字最高段位。 023. 《顾准文集》顾准著 我们有本土知识分子偶像了。 024. 《万历15年》黄仁宇著 希望黄仁宇有一百只脚,太多的历史匠只配给他擦鞋。 025. 《傅雷家书》傅雷著 我只看到了对下一代的占有控制欲,不过假装谈艺术谈做人而已。 026. 《文化苦旅》余秋雨著 它放在我的避孕套旁边。 027. 《国富论》[英国]亚当·斯密著 知道了神圣的“私”为财富之源。 028. 《亚当斯论摄影》[美国]亚当斯著 影像强势,只好补课。 029. 《棋王》阿城著 张力足够,真的是汉字写的小说。 030. 《活着》余华著 活着就赢了一切,奇怪的逻辑。 031. 《倾城之恋》张爱玲著

2017年-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参考书目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参考书目 本课程适用于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业的所有考生,该专业考研的基本情况是: 本专业考试科目为:政治,英语一,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理论 本专业考研报考录取情况为:300:20 本专业考研情况介绍:注重基础知识,认真复习,提高专业能力成绩自然会提高。人大社会学系是非常好的,很多人会望而却步,其实只要努力,都是有可能的。 本专业考研考试特点:内容很基础,出题不偏不怪,只要认真复习就能取得不错的分数。 【1】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2】外国社会学史 【3】人类学概论 【4】人口学概论 【5】社会研究方法

2017年新祥旭考研全程复习计划 一、英语全程规划 基础阶段(3月-6月) 1.学习目标:完成至少1轮的单词背诵,巩固语法基础 2.阶段重点:英语单词、语法 3.复习建议: (1)英语每天抽空背背单词,建议时长0.5-1h;不管是用单词软件还是传统词书,不管是用词根词缀还是死记硬背,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背。积累到某一天时,你会发现好多文章都看得懂了。 (2)英语基础不牢的童鞋,应该花点时间复习语法。语法知识能帮助你在读文章和翻译时更加流畅、对文章意思把握得更准确。 (3)多看看新闻,关注时事热点。近年来的英语作文和阅读都是涉及到热点话题的。 (4)不建议大家在这个阶段做习题集。 强化阶段(7月-10月) 1.学习目标:熟读并详细分析近10年真题 2.阶段重点:真题真题真题,重点是阅读 3.复习建议: (1)单词记忆每天进行,不间断。

(2)定时做真题阅读,做完后详细分析。 ①利用早上整段的时间做真题(作文可以不写),不要查单词,完全自己做,然后对答案,之后看一下答案分析。 ②每天分析2-3篇,分析包括:第一遍分析正确选项,第二遍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第三遍在原位中找对应的句子,是每个选项对应的句子哟,分析为什么这样出题,第四遍,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情感。 ③此阶段不建议专门建立单词笔记本,重要的单词在分析时顺便查一下就好。 ④时间比较充足的童鞋可以全文翻译阅读原文。 (3)完成阅读后,用同样的方法完型、翻译和新题型。完型和新题型这两类题型不用全文翻译。 冲刺阶段(11月-12月) 1.学习目标:对重点和高频考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查漏补缺 2.阶段重点:大作文and小作文 3.复习建议: (1)每周写3篇作文,遇到好的词语、句子就整理在一块,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从12月开始,建立专属于自己的写作模板。 (2)此阶段还需要继续练习真题阅读。你以为做过一遍就不会再错啦?试试吧!大部分人会在同样的地方摔跟头。 (3)单词不能停哟! 考前一周 1.学习目标:放轻松,相信自己在之前的积累 2.阶段重点:运用自己专属的写作模板复习 3.复习建议: (1)背单词:真题中还不熟悉的单词。 (2)熟悉各种类型的作文,牢记自己的模板。

中学物理教师必读书目和主要阅读书目

中学物理教师必读书目和主要阅读书目 (1)必读书目 [1]韩景春,吴隆才等. 物理教学概论. 银河出版社.2001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主要阅读书目 [1]韩景春,石书英等. 物理课程教材论. 银河出版社.2002 [2]韩景春,邹万全等. 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银河出版社.2002 [3]韩景春,王保玉等. 物理教学技能训练. 银河出版社.2002 [4]许国梁,束丙如. 中学物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魏日升,张宪魁. 中学物理教材教法及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6]阎金铎,田世昆.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7]乔际平,张宪魁. 初中物理教材的选择与分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8]刘炳昇,魏日升. 初中物理教师技能训练.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9]李桂福,段金梅,霍立林. 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 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1993 [10] 朱锭雄. 物理教学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 胡炳元.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 朱锭雄. 中学物理教育实习.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3] 孙立仁. 中学物理微格教学教程. 科学出版社.1999 [14] RM. 加涅. 教学设计原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5] 崔允漷, 施良方. 教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6] 施良方. 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17] 曹磊,潭树杰. 各国物理教学改革剖析.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囤了近500本的儿童科普类书籍,分享4点心得和书单

囤了近500本的儿童科普类书籍,分享4点心得和书单 记得刚进大学读物理的时候,一个同学跟我聊霍金、杨振宁,我看着他天马行空、唾沫横飞的样子,心里多少有些自卑。在我看来,他的博文广记真的让我这样从小城市考出来的孩子感到望尘莫及。而后,我接触到了更多的学霸同学,有着广博的知识和严谨的头脑,而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点,就是:喜欢阅读、喜欢钻研、喜欢辩论。哎,我是追不上了,娃娃们,你们的比赛开始了!可是当我开始给孩子囤书,囤一些科普类书籍的时候,我眼镜差点掉下来。书……也太多了吧!于是在这几年里,我前前后后买了近500本科普类的图书。有的孩子喜欢看,而且百看不厌;有的孩子图个新鲜,翻完几页就束之高阁了;还有一些呢,内容比较重复,孩子也就偶尔翻翻,兴趣也不大。我琢磨着,要不写一点囤书心得吧,跟同行的父母一起分享。 温蒂,二胎、双胞胎妈妈、复旦、思维训练、乐高、阅读、育儿。此文为本人在今日头条发表的第48篇文章。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和评论!一、给孩子读科普读物,不要嫌他年纪小关注孩子教育的可能都知道小扎给孩子读的那套绘本——《给宝宝的量子物理学》,天啊!几个月的孩子能听懂量子物理,闹着玩吧!诚然,量子物理肯定是不懂的,大人也没几个懂的好吧!但是为什么要给孩子读这些呢?我猜测

啊,其实跟孩子讲夸克、讲原子,和跟她们讲皮球、将气球也没啥区别吧。对于孩子来说,不就是一个个新的单词,一个个圆圆的球么?顶多再来一点非常浅显的物理知识,但是它们看起来很有趣。对,就是有趣。这是孩子们学习知识最纯朴的动力。在他们的眼里,新鲜的东西都可能很有趣,恐龙、星空、海盗,这些我们平时不太会接触到的东西,都可能会成为孩子痴迷的对象。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讲各种科普,带他们认识我们的身体、认识我们的世界。当然,内容和形式,一定要简单、有趣。二、科学启蒙,样式是多样的,讲故事、看资料、做实验,一样都不能少10多年前,随着绘本井喷式的被引入中国,很多国外的优秀的科普读物也出现在我们面前。作为80后,我们儿时的宝贝《十万个为什么》已经显得有些out了,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应该就是《神奇校车》之类的了。它的畅销正是源于它把故事和知识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让孩子们能够跟随着神奇校车,身临其境到各种场景中去探个究竟。而乐乐趣从Usborne出版社引进的揭秘系列翻翻书,则是利用了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在翻页中体会那种“发现”的乐趣。而DK则让我们在大量的高清图片和海量的信息中惊叹科学的神奇,去认识历史的厚重。美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地理出品的一些儿童科普读物,品质也很高,历史、地理、人文、科技,只要我们想知道,就不怕找不到答案。同时,还有很多可以启发孩子动手的书

社会学经典著作100部

社会学经典著作100部 2012-02-19 12:34:07| 分类:社会学| 标签:社会学|字号大中小订阅 社会学系学生阅读书目(第一批) 1.《社会学》戴维·波普诺辽宁人民(或华夏)出版社 2.《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华夏(或上**)出版社 3.《西方社会学》W.D.珀杜河北人民出版社 4.《社会学理论》D.P.约翰逊国际文化出版社 5.《现代社会学理论》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 6.《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乔纳森·H·特纳华夏出版社(及天津、浙江) 7.《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社会学十大概念》让·卡泽纳弗上海人民出版社 9.《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上海人民出版社 10.《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乔治·H·米德中国城市出版社 11.《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齐尔格特·鲍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 13.《世纪末社会理论》杰夫瑞·C·亚历山大上海人民出版社 14.《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5.《社会学的想像力》赖特·米尔斯三联书店 16.《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尼格尔·多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结构主义的视野》汤姆·R·伯恩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8.《实用主义与社会学》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社会学与社会组织》米尔斯、帕森斯等浙江人民出版社 20.《社会学思想名家》刘易斯·A·科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社会学系学生阅读书目(第二批) 21.《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罗伯特·默顿三联书店 22.《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彼得·布劳华夏出版社 2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浙江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