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体系重构模式研究_以咸阳市为例_赵思敏

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体系重构模式研究_以咸阳市为例_赵思敏
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体系重构模式研究_以咸阳市为例_赵思敏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文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嫩平原东部,松花江中游南岸。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两县相望;东北靠哈尔滨市;东、东南与阿城、五常县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榆树、扶余县为邻。市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44公里处,市域面积3112.29平方公里,东西长85公里,辖9镇18乡,385个行政村。 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04年双城市市域总人口为80.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36万人,人口密度为256.05人/平方公里。 双城镇区人口为18.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3.59万人。双城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在黑龙江省县及市中名列前茅。2004年双城市域国内生产总值为126.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为38.15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为43.06亿元;第三产总产值为45.35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为30.1:34: 35.8。 二、规划期限

依据城镇体系划编制办法,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其中 近期:2005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三、城镇发展与布局的综合条件分析评价 (一)有利因素 1、区位条件优越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端,历来是联接内地和北部边疆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中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哈尔滨的近邻和强辐射区域,是形成中的哈尔滨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并可以继续强化与哈尔滨的对位同步发展关系。另为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哈尔滨市第二产业的承接地对双城市经济影响巨大。 2、土地资源丰富双城全市呈平原地貌,无山,海拔高程120米-210米,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土质肥沃,多为黄粘土,其次为黑粘土,宜于种植旱田。市域内有林地及牧草地亩。 3、交通优势双城处在京哈铁路线、京哈速公路和102国道并行构成的东北地区生产力布局一级轴线上,并贴近京哈、绥满两大交通干线和城市产业带“T”形布局结构的交接点,市内的交通网已初具规模,铁路保持了原有的状况,公路交通得到了大力的加强。

农村居民点整治问题研究

农村居民点整治问题研究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伴随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废弃居民点、居民点乱占乱建等问题。农村人口的贫困化近年来逐渐减少,但是,部分偏远地区仍达不到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水平。尽管国家一直在扶持,但是能够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一方面土地整治项目急需开展,另一方面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也需要解决。本文通过讨论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对于扶贫开发地区的倾斜能够有效提升农村人口生活水平,提出了在居民点整治中的问题和今后工作方向和要点的建议。 标签:增减挂钩;扶贫开发;居民点整治;土地整治 土地资源是关乎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的重要资源,每一寸土地关乎千家万户。珍惜土地、珍惜资源是每一个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的义务与责任。随着人口的激增,节约利用好、整理好土地就是造福人类。土地整理国内外很早就开始了研究,国外最早进行土地整理的是德国和瑞士,后法国等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土地整理[1]。我国土地整理中关于农村居民点研究的问题主要有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研究和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的研究。在整理潜力的研究方面主要是通过整理潜力和综合潜力系数来说明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潜力和整理效率[1]。在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上主要有限制发展、滚动发展、新村建设、旧村重建、迁村并点型、缩村腾地型、村庄整体搬迁、异地改造等等。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了农村居民点整治,综合国内外整治模式,我国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具有广泛性、地域性和多样性等特征[2]。 一、农村居民点整治背景 居民点整治工作结合相关政策文件,能够有效发挥土地整治工作。增减挂钩即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质上是保证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农村建设用地所有权以及使用权通过特定方式的流转[1]。 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通过农村宅基地整理、复垦,产生节约出来的农村建设用地挂钩指标,设定流通性的挂钩指标交易权利;二是土地指标的流通;三是土地指标使用的实现。自增减挂钩政策实施以来,各地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建设,通过项目区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有减少,布局更合理、耕地有增加的目标。 2016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第一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第1条镇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石牌镇镇域人口近期2022年为10.35万人,远期2035年为12.90万人。 石牌镇近期2022年城镇化水平为48%,远期2035年为70%。 第2条镇域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1135N”的空间结构: (1)1个镇域引擎 指引领镇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包含两个吸引核:湖区论坛演艺核、以及老镇朝 圣体验核。 (2)1条城乡联动发展轴 依托普济路、皖裕路等内部主干道路,由西北向西南,连接普济村、镇区、 皖河村、万明村、同福村等,形成城乡联动发展主轴。 (3)3个重要发展板块三片 北部片区:城镇产业集聚发展区; 西南片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 东部片区:绿色粮油种植示范区。 (4)5条对外联动辐射发展带 石牌-腊树辐射带:依托省道S344,吐舌腊树及太湖、潜山县周边乡镇。 石牌-雷埠辐射带:依托省道S237辐射带动雷埠及望江县周边乡镇。 石牌-平山辐射带:依托省道S237辐射平山等怀宁县周边乡镇。 石牌-赛口辐射带:依托新建石牌——安庆公路,辐射皖河农场等乡村区域。

石牌-高士辐射带:依托石牌——高士——望江公路,辐射高士等周边乡镇。 (5)N个特色美好乡村。 指镇域内美好乡村。 第3条镇村职能结构规划 粮油种植型乡村、农业休闲型乡村、文化休闲型乡村四类。根据石牌镇的现 状和镇区发展条件,将镇域村镇职能分为综合服务型城镇、 表4-2镇村职能结构规划表 职能类型行政区名称中心村名称 综合服务型镇区—— 粮油种植型彭星村彭家墩万明村郑家湾永裕村红星同福村娘娘庙南保村苏方 农业休闲型保湖村钱湾、湖港墩青圩村陈家二房万全村鲁家牌 杨塅村陈家上八屋五一村王家桥 双一村张家墩 文化休闲型广丰村王家墩广丰村王家墩皖河村杨家牌普济村产家中垅 第二章镇区主要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第4条镇区建设用地规模 镇区总建设用地903.54公顷。其中居住用地296.2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 32.8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80.3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8.88%;工业用 地31.0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3.43%;交通设施用地164.6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18.22%;绿地139.4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15.43%。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布局 1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 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2 农村居民点布局中所存在的问题 2.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2.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2.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

建设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建设部关于印发《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的通知? 建规[2006]183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规划局,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规划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进一步加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我部制定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执行中的问题及建议,请及时告我部城乡规划司。 二○○六年七月二十五日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统筹县域城乡健康发展,加强县域村镇的协调布局,规范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县、自治县、旗,组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适用本办法。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与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总体规划一同编制,也可以单独编制。 第三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是政府调控县域村镇空间资源、指导村镇发展和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四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和谐社会和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村镇体系发展目标与战略,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第六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以经批准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直辖市、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并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七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 第八条承担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具有乙级以上的规划编制资质。 第二章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的组织 第九条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具体工作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承担。 第十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按照以下程序组织编制和审查: (一)组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向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组织编制。 (二)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先编制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应当提请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审查。 (三)依据对规划纲要的审查意见,组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成果,并按程序报批。 第十一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具备县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基础资料以及必要的勘察测量资料。资料由承担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负责收集,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提供。 第十二条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中,应当在县级人民政府组织下,充分吸取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和专家的意见,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征求包括村民代表在内的社会公众的意见。对于有关意见的采纳结果,应当作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报送审批材料的附件。

咸阳的地质构造

一、咸阳的历史地震背景 咸阳市地处陕西关中中部,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具有发生中强以上破坏性地震的构造背景。依据国家颁布的最新地震区划图,我市是全省3个处在Ⅷ度高烈度地区的设区市之一。全市13个县市区中,南部8个县市区和永寿、淳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0.1g以上,南部8个县市区是国家级重点监视防御区(2006-2020年)。咸阳市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或受周边地区中强以上破坏性地震波及影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上世纪70年代建立地震区域台网以来,本地区已记录到中小地震上百余次。1998年1月5日泾阳4.8级地震造成了一定程度破坏,社会影响较大。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造成我市1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多亿元。专家分析认为,未来10年,我市存在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可能。若发生破坏性地震及次生灾害,将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影响。 二、咸阳的地质构造 咸阳市区地质构造隶属于渭河断陷盆地,其外围被纵横切割的断裂带环绕,历史上无破坏性强震记载,却屡受邻区强震波及致灾,对此应慎重防范。咸阳市区(包括秦都区、渭城区的辖区。下同)地处新生代形成的渭河断陷盆地中部。渭河断陷盆地北邻鄂尔多斯台向斜(其南缘为“北山”),南接秦岭地

槽(即“南山”)。盆地内邻近秦岭地槽的西安──周至凹陷由东向西伸入本区。外围断块山地隆起与渭河盆地断陷交错运动,造成二者极不对称的地貌特征。构造上南有秦岭北麓山前大断裂,北为盆地北缘断裂,东有径阳──渭南断裂及场桥──长安断裂,西为歧山一哑柏断裂。宝鸡──兴平──或阳断裂(贯称为“渭河断裂带”),由西向东横贯全区,,西起宝鸡西,向东经咸阳、渭南、华县、渔关人河南’境内逐渐消失,全长大于30okm,宽达l一Zkm,影响范围为渭河南北两岸。该断裂为渭河盆地一条具重要地质和地震地质意义的活动断裂带,它不仅是盆地基底的分界线、盆地盖层结构的分区界线,而且还控制着渭河盆地初期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它又是一条近代强震带。因此,详细...................... 三、关于“防震减灾”的方针政策 防震减灾是公益性事业,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对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建设全面小康咸阳的重要时期,也是实施《咸阳市防震减灾“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家防震减灾

仲宫镇镇村体系规划

仲宫镇镇村体系规划 说明书 济南市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七月

目录 1 规划背景与总则 (4) 1.1规划背景 (4) 1.2规划依据 (4) 1.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4) 1.4规划范围与期限 (5) 2 现状分析 (6) 2.1现状概况 (6) 2.2镇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6) 2.3资源与环境发展条件分析 (8) 2.4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8) 2.5劳动力与人口流向趋势分析 (9) 2.6镇村发展条件评价 (9) 3 上位及相关规划解读 (14) 3.1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14) 3.2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 (15) 3.3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村庄布点规划 (15) 4 城乡统筹发展 (17) 4.1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17) 4.2城乡空间资源分区管制 (18) 4.3经济区划分与产业发展 (19) 4.4城镇化与镇村人口空间转移 (20) 5 发展定位与规模 (21) 5.1发展定位 (21) 5.2发展规模 (21) 5.3城镇化水平 (22) 6 镇村体系结构 (23) 6.1镇村等级结构 (23) 6.2镇村规模结构 (25) 6.3镇村产业发展导向 (25) 7 村庄迁并整合与布点 (29) 7.1村庄迁并整合原则 (29) 7.2村庄迁并与整合 (29) 7.3村庄布点规划 (31) 7.4村庄规划建设标准 (37) 7.5历史文化与特色保护 (37) 8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8) 8.1规划原则与标准 (38) 8.2行政办公设施 (39) 8.3商业服务设施 (39) 8.4教育设施 (39) 8.5医疗设施 (39) 8.6文化体育设施 (40) 9 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规划 (43) 9.1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43) 9.2水资源及供水工程规划 (43) 9.3排水工程规划 (44) 9.4电力工程规划 (44) 9.5通信工程规划 (44) 9.6燃气工程规划 (44) 9.7供热工程规划 (45) 9.8防洪规划 (45) 9.9消防规划 (45) 9.10环境卫生规划 (45) 9.11防灾规划 (46) 9.12环境保护规划 (46) 10 近期建设与政策措施 (48) 10.1近期建设重点 (48)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治问题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治问题的思考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点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以武汉市江夏区湖泗镇新安村为例,对整治农村居民点、完善人居环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标签农村居民点整治;空心村;人居环境 1 背景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聚居生活的地方,是其赖以生存的基地,是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空心村”不断涌现、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质量较差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年10月11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06年党中央1号文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深刻系统的阐述,特别强调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分别提出了“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和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加以推进”。为落实好武汉市的“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工作,江夏区委、区政府从2006年逐步开展“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工作,进行村湾整治建设。本文以武汉市江夏区湖泗镇新安村为例,浅述农村居民点整治措施。 2 农村居民点存在问题及分析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巨变,大量破烂不堪的茅草屋被青砖绿瓦所代替,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勃勃生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沿袭了经济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模式,破坏了农村人居环境,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1空心村问题凸现 富起来的农民大多会首先选择改善居住条件,在农村掀起了建房高潮。但是农民在新建住房时往往沿着村界向外扩建,占用耕地,而老宅旧院则弃置不用,造成村外新房林立,村内破烂不堪,形成空心村,浪费土地资源。 空心村的形成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旧式村庄大多是历史形成的自然村,缺乏系统的规划,布局交错混乱,农民住房以独门独院为主,建房选址随意

济南市市区镇村体系规划桑梓店规划

桑梓店镇镇村体系规划 说明书 济南市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七月 目录 1 规划背景与总则............................................................................ 规划背景.................................................................................. 规划依据..................................................................................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规划范围与期限............................................................................ 2 现状分析.................................................................................. 现状概况.................................................................................. 镇村建设现状.............................................................................. 资源与环境发展条件分析...................................................................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劳动力与人口流向趋势分析................................................................. 镇村发展条件评价......................................................................... 3 上位及相关规划解读........................................................................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济南市北跨与北部新城区发展战略研究》..................................................... 《黄河北部地区概念规划及天桥工业园选址研究》............................................... 《济南化工工业园空间布局规划》、《济南化工工业园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 《济南市天桥区桑梓店镇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4 城乡统筹发展.............................................................................. 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城乡空间资源分区管制...................................................................... 经济区划分与产业发展...................................................................... 城镇化与镇村人口空间转移................................................................. 5 发展定位与规模............................................................................ 发展定位.................................................................................. 发展规模.................................................................................. 城镇化水平................................................................................ 6 镇村体系结构.............................................................................. 镇村等级结构.............................................................................. 镇村规模结构.............................................................................. 镇村产业发展导向.......................................................................... 7 村庄迁并整合与布点........................................................................ 村庄迁并整合原则.......................................................................... 村庄迁并与整合............................................................................ 村庄布点规划.............................................................................. 村庄规划建设标准.......................................................................... 8 公共设施规划.............................................................................. 规划原则与标准............................................................................ 行政办公设施.............................................................................. 商业服务设施.............................................................................. 教育设施.................................................................................. 医疗设施.................................................................................. 文化体育设施.............................................................................. 9 基础设施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 水资源及供水工程规划......................................................................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居民点整理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摘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理事关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用地效率,是促进农村土地有序、合理与科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缓解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抓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要求,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缓解建设用地矛盾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做好此项工作,既能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又能促进和改善农村环境,同时还可以缓解用地矛盾。拟就农村居民点整理含义、特点、问题、模式及主要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居民点整理;问题;模式;措施 1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 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2 农村居民点整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非一家、共有山墙、共有院墙的复杂现象。此外,除了主房、院落以外,还有各种附属建筑物。因此,建筑的复杂性对于宅基地整理牵涉到复杂的权属关系、邻里关系,调解任务繁重,有时候根本办不成功。 (5)农民住房安置的问题。 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两种住房安置措施。一是把农民统一安置到建好的居民区,根据城镇用地标准以及原先宅基地房屋情况,给予每户面积不等的住房一套。二是

陕西省咸阳市矿产资源概况

陕西省咸阳市矿产资源概况 咸阳市地处“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是陕西省第3大城市,省辖市,中国著名古都之一,为中国第一帝都。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河北岸,九嵕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俱为阳,故名咸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咸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下辖秦都、渭城、杨陵三区、兴平市和泾阳、永寿、乾县、礼泉、三原、武功、淳化、旬邑、彬县、长武10个县。咸阳市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探明22种,已开发利用10种,主要有煤、铁、石灰石、石英砂岩、陶土、油页岩及石油等,主要集中在北中部台坳区,其中经济价值最大的是煤炭资源。煤炭资源集中在彬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永寿县的部分地区。已探明储量为101亿吨,预测为150亿吨左右。煤种主要为不粘结煤、长焰煤,为中灰粉、低硫、低磷至中磷、低发热值至高发热值的低变质烟煤,是较好的动力煤和气化用煤。石灰石是咸阳市仅次于煤炭的重要矿产,储量非常丰富。主要分布在中部的乾县、永寿县、礼泉县、淳化县、泾阳县、三原县境内的北部山地一带,东西延长75公里,质量佳、厚度大,储量估计有3000亿立方米。矿石的碳酸钙含量97%以上,氧化钙含量55%以上,是生产水泥、电石、轻质碳酸钙等产品和烧制石灰的优级矿石。 煤系自东向西呈东西方向的带状分布,东起旬耀边境,西至长武县城,南到永寿平遥,走向长达70公里以上,煤层倾斜向北,倾角3°~10°,局部地区达14°~30°以上,含煤面积约1680平方公里。除局部出现宽缓褶皱外,总的情况是构造简单、煤层稳定、断层少而小,不少地区煤层沿沟谷出露地面。储量约110亿吨以上,是国家计划开发的大型煤炭基地之一。 咸阳市今后五至十年矿产资源开发的总体任务是:以能源基地建设为主线,以三大矿种为重点,以加大勘查基础投入为突破口,千方百计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努力使矿业及其以矿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领先于工业增长速度,使矿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保证全市经济建设对能源、建筑材料的需要。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大优势矿产品的外销力度,使矿业开发在带动北部地区致富奔小康中发挥突出作用。规划期内使全市矿产资源得到基本评价,能源基地建设有一个好的起步,与此同时,要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使资源保护与开发同步实施。 总体目标是:“十五”期间基本完成北部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勘查及重点矿种开发利用前的地质勘查;加大矿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使矿山布局及其品种结构更趋合理;进一步扩大煤和水泥用灰岩的开采规模,提高其开采水平;开展并加强其它矿种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十五”末全市矿业及以矿产品为原料的产业的年生产总值分别达到7.0 亿元和17.0亿元,?与2000年相比翻一番,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5%和16%;矿业及以矿产品为原料的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同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的1.9%和4.6%,比2000年分别提高0.4和1.1个百分点。 2010年末,北部石油、天然气开始规模开采,煤炭、水泥用灰岩开采规模进一步扩大,其它可利用矿种陆续得到利用和开发。全市矿业及以矿产品为原料的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5亿元和34亿元,年平均递增13.5%和15%;分别约占全市同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和5.9%,比“十五”?末分别提高1.1和0.9个百分点。 本文来自:矿业人才网 原文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1e18951250.html,/LookNews/Article-4872.html

如何看待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

学院:资源与环境 班级:xx级土管x班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 时间:2012年10月1日——2012年10月7日

人们往往把“布局合理”作为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一种目标或理想状态,把“布局不合理”作为农村居民点的一类问题,并以此为由,把撤并村庄、腾出农民土地供给城市“集约化利用”作为解决“不合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我认为,泛泛地指责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简单地拿城市用地方式类比农村的方法,是以“城市偏向”来考虑农村问题的表现。这种偏向在理论上缺乏依据,在观念上有失公允,在实践上非常有害。为解决这类认识偏差,就需要认真研究何谓“布局合理”,什么是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的判据。 一、农村居民点布局是否合理的判据应从农村居民的需求和城市对农村的需求两方面来考虑 (一)判断农村居民点合理性的出发点是尊重农村居民的需要 以村庄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居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是对村庄的第一位要求;村庄坐落是否能够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也是判断村庄布局是否合理的首要判据。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首先必须考虑农村居民的愿望和利益,绝不能按照少数人的意志而违背农民的利益和愿望去进行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 违背农民的利益和愿望,往往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表现为超越农民承受能力和觉悟水平的盲动式调整,即在大多数农民不愿意调整的时候非要进行调整;另一种情况是在大多数农民希望推进自己家园建设的时候,阻拦他们的行动,表现为调整的滞后性状态。这两种情况都是应当防止的错误倾向。 尊重和维护农民在居民点布局调整中的权益,就要对做出空间调整的农民有合理的生产生活安排。这些安排包括:至少不低于原先状况的居住、收入、就业、保障、子女就学及其他生活服务条件。这些条件的改善,有的要由农民个人和集体来承担部分或全部成本,有的需要由各级政府来支付。政府、农民个人和集体能否按照各自应承担的部分来支付这些成本,是农民权益能否不受到损害的关键。因此,所谓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 农民收入状况是对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合理性调整首先需要考 虑的基本条件。农民的收入状况,是决定农民(在外部不能支付全部成本的前提下)有没有条件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农民收入是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的需求愿望。

山东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

山东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 为适应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推动村镇体系协调布局,规范全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根据建设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以及其他技术规范,制定本要点。 全省的县、县级市、城市具有村镇部分的区,可参考本要点编制村镇体系规划。 村镇体系规划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国家和山东省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等技术规范、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上位总体规划进行编制,与相关规划有机衔接。 一、规划内容 (一)县域村镇体系发展条件评价 1、区位分析。重点分析县域地理位置、辖区面积、中心城镇与周边城镇的空间关系,铁路、高速公路及其他主要公路等对外交通条件。 2、自然条件分析。分析县域气象条件、水文条件、地形地貌条件等自然条件。 3、社会经济基础。分析县域历史沿革、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现状土地利用、社会架构等。 4、村镇体系布局现状。根据村镇体系现状,总结村镇体系在规模、职能、空间分布和内部关系上的基本特点。 5、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现状。 6、综合评价。根据发展条件分析,总结县域村镇体系发展的优劣势。

(二)规划信息整合 1、上位规划。总结上位规划对本区和村镇发展的要求。 2、相关规划。总结已有相关规划的建设要点和协调任务。 3、下位规划。收集整理已编制和已批复的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工业区和开发区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各类保护区规划等下位规划,查找规划存在的问题,明确整合内容。 (三)县域城乡统筹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 1、发展目标。提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近远期目标体系。 2、总体定位。明确全县发展定位。 3、发展战略。提出为实现发展目标需采取的发展战略。 (四)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1、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概括县域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总结产业发展的成绩和不足。 2、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提出县域产业发展的总体构思。 3、重点产业规划。对县域的优势产业和战略产业进行规划指引。 4、产业空间布局。划分经济区,提出县域产业布局的总体形态和发展要点。 (五)城乡人口空间布局 1、县域城乡人口分布现状。总结人口及其城乡分布的现状特征。 2、县域人口规模预测。一般应通过多种不同方法预测县域人口近远期规模,提出综合方案。 3、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应通过多种不同方法确定县域城镇化水平的近远期预测值。 4、人口和城镇人口空间分配。根据对区域发展形势的客观判断,对人口和城镇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规划。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目标是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集合”的现代化大都市,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长江山峡生态功能区。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新总规》)。重庆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重庆作为特大经济城市,将带动川东以及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以多中心五个等级谋求市域城镇大发展。重庆市域城镇分为五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都市区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都市区是重庆市市域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突出其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和西部地区的核心地位,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交通运输、物流配送、资金融通、现代管理、综合服务、技术传递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万州是重庆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发展成为重要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辐射川东北、陕南、鄂西的区域中心。 涪陵是重庆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推进核能能源开发,强化对乌江流域的辐射作用。

江津是重庆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合川是重庆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进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开发。重点发展食品、轻纺、建材、商贸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 永川是重庆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黔江是东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渝、鄂、湘、黔四省(市)商贸重镇。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 长寿等25个区县(自治县)次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承接和传导经济辐射的功能,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三种模式建设新农村 重庆市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将采用集中扩建、保留整治、撤并三类发展模式。 位于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经济、基础设施、交通、自然资源等条件相对优越的行政村,进行集中扩建;位于丘陵和低山区的其他行政村,经济、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等条件一般,离主要交通线较远的行政村,进行保留整治;对规模过小、位置较偏僻、基础设施差、缺乏基本生存条件,以及位于风景区及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等特殊控制区内的行政村,原则上进行撤并。 到2020年,重庆市形成以各级城市为中心、镇乡为节点,各级中心村、基层村有机结合、结构完整、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中心村还设置“一校三室一园一场”的公共服务设施,即村小学、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五保家园、运动场地。基层村也要设置“三室一场”,即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运动场地。 2、重点保护三峡库区生态 到2020年,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森林覆盖率达到45%,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地质环境安全监测体系健全,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新总规》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也做了明确的部署。要求重点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积极开展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和以生态脆弱

慈利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慈利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年)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颁发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试行)、张家界市及慈利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其它关于城镇规划和建设的法规、规定、标准编制而成。 第二条本规划通过对慈利县的人口、产业、城镇、县域大型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布局,促进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它是慈利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第三条本规划的范围为慈利县行政区域范围,总面积3480.5平方公里。 第四条为与《慈利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相衔接,本次规划期限:近期至2005年、远期至2020年,对2040年提出远景构想。 第五条本规划经慈利县人大常委会通过,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具有法律效应,作为政府指导全县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建设、协调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对县域与城镇发展宏观调控的决策依据。

本规划指导全县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县域内各乡镇村镇规划应服从本规划,县域内其它专项规划应与本规划相协调。 第二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 第六条慈利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到202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92亿元,保持张家界市经济强县;调整产业结构,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由37.3%,26.5%,36.2%变为21%,35%,44%。城镇化水平达44.1%,全县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城镇体系,实现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发展目标。 第七条城镇发展的指导思想 1.城镇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合理扩大县城城市规模,以强化县城发展为核心,建立由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城镇发展的格局。加快小城镇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形成分工有序的城镇网络。 2.交通带动战略——充分利用中西部大开发,以交通建设为先导,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3.旅游带动战略——积极配合张家界东线旅游开发,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建设标准,提升城市形象。 4.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公司+农户”和“订单农业”等多种产业模式,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集中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建设,促进小城镇发展。合理利用资源,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最大限度地协调城镇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力求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