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研究概述

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研究概述
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研究概述

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研究概述?

李安山

北京大學華僑華人研究中心

作者簡介:多倫多大學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特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民族、國家與國際政治,主要兴趣集中在華僑華人、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和非洲學方面。曾在《現代非洲研究雜誌》(劍橋大學)、《國際非洲歷史研究雜誌》(波士頓大學)、《宗教史雜誌》(悉尼大學)及中國的學術雜誌上發表過文章。主要著作有British Rule and Rural Protest in Southern Ghana , New York: Peter Lang, 2002;《非洲華僑華人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0年;《殖民主義統治與農村社會反抗》,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Received his Ph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Toronto, Li Anshan is Professor a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He has publica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frican Studies (Boston), 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 (Cambridge), Journal of Religious History (Sydney), and some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Author of A History of Chinese Overseas in Africa (Beijing, 2000) and British Rule and Rural Protest in Southern Ghana (New York, 2002), he is interested in African studies, colonialism, comparative nationalism and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關鍵字:華僑華人、拉丁美洲、中國移民史,族體、華僑華人史學史

本文擬對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研究作一概述,分為四個部分,分別對中國學者的研究、國外學者的研究、拉美華僑國別史的研究及書目和網上資源進行了概述。中國學者對拉美華僑的研究始於1960年代。陳翰笙主編的《華工出國史料彙編》即有拉丁美洲華工的資料。1980年代以來,羅榮渠、張鎧、李春輝、楊生茂和徐世澄等學者繼續拉美華僑華人研究。然而,他們的研究多集中在契約華工,也未能充分利用國內尚存的史料(如拉丁美洲華僑華人所辦的華文報刊)。臺灣的研究多以介紹為主(熊建成除外)。國外研究仍以華人學者為多。除早期對美洲華僑華人進行過介紹的劉令、陳匡民和李譚仁外,Ching Chieh Chang、Evelyn Hu-DeHart(胡其瑜)、Walton Look Lai及Trevelyn A.Su-A-Quan(蘇阿冠)等人的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界有一定影響。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主要目的在於評介研究狀況,而非對現有研究成果進行批判。

Chinese Immigrants in Latin America:A Historiographical Survey

Li Ansha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100871

Key words:Chinese overseas,huaqiao-huaren,Latin America,Chinese immigrants,ethnic group,historiography of Chinese overseas

Chinese scholars began the study on indentured Chinese labor in Latin America in the 1960s. Chen Hansheng and others can be regarded as pioneers and Data on the Overseas Chinese Indentured Labor is their accomplishment. From the 1980s, Luo Rongqu, Zhang Kai, Li Chunhui, Yang Shengmao, Xu Shicheng started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immigrants in the continent. However, their research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indentured labor and failed to make use of important materials available in China (such as the Chinese newspapers published in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and the major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Some general studies were done in Taiwan. As for the early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researchers are mainly Chinese. Besides amateur historians such as Lew

Ling, Chen Kwong Min and Lee Tom Yim, Ching Chieh Chang’s PhD dissertation was the first academic study on the subject. Although needs to be updated, his work remains a master piece on the subject. Walton Look Lai, Evelyn Hu-DeHart and Trevelyn A. Su-A-Quan have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study.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their works and also probe the study in some individual countries.

中國的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研究*

中國大陸的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研究大致始于1960年代初。陳澤憲曾在1963年對契約華工問題進行過認真研究。他對19世紀以前的非法勞工貿易進行了大致梳理,並著重分析了1850-1875年間的契約勞工貿易。他認為,1851-1875年間,共有32萬契約勞工抵達拉丁美洲,其中包括西印度群島(30000)、英屬圭亞那(20000)、古巴(135000)、秘魯(110000)和南美哥倫比亞的巴拿馬地區(25000)。此外,早在1801-1850年間,已有一些契約華工分別運往古巴(17000)、秘魯(10000)和西印度群島(15000)。這些統計並未將運往智利、玻利維亞、荷屬蘇里南等地的華工包括在內。1他的這篇學術論文雖涉及面較大,但將拉丁美洲契約華工進行了綜合統計,這為後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1960-70年代,以陳翰笙為首的一批學者包括盧文迪、陳澤憲和彭家禮等開始注意華工出國史,著手收集整理有關華工出國的史料,內容包括中國官文書、英國議會文件、美國官方文件、有關華工出國的中外綜合性著作,還就各地區的有關華工的資料分別整理成冊,這批史料多達10輯,於1980年代中期以《華工出國史料彙編》為書名先後由中華書局出版。有關拉丁美洲華工的史料主要集中在以下卷冊:《華工出國史料彙編》的第一輯《中國官文書選輯》中的第二冊第三編(古巴華工)、第三冊第四編(秘魯的華工)和第五編(拉丁美洲其他各地的華工),包括巴西、墨西哥、巴拿馬、智利和瓜地馬拉等國家地區的華工情況;《華工出國史料彙編》的第六輯《拉丁美洲華工》,此輯收入了克裏門蒂(Clementi)的著作《中國人在英屬圭亞那》(1915年)的主要部分、科比特(Duvon Claugh Corbitt)的著作《1847-1947年古巴華工研究》(1971年)陳匡民所著《美洲華僑通鑒》(1950年)中關於古巴、巴西、牙買加、巴拿馬和墨西哥的華工華僑的有關篇章以及中外學者有關拉丁美洲的筆記、著述和紀略。

羅榮渠1980年的論文分析了拉美華工問題。他爬梳整理有關古籍,闡述了中國與拉美之間從“絲綢貿易"到“苦力貿易"的轉變,深刻揭露了華工在古巴和秘魯遭受的非人待遇。關於禁止“苦力貿易"問題,英國史學家坎貝爾認為,清朝政府表現出了“意想不到的破天荒的勇氣",羅榮渠則認為,這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反帝反殖鬥爭史上的一個重要勝利。"2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的張鎧進一步探討了明清以來拉丁美洲的華工和華僑華人問題以及中國與

* 斯坦福大學非洲研究中心主任Richard Roberts博士邀請我作為該中心的訪問學者,並使我能充分利用斯坦福大學圖書館,其豐富的館藏使我對拉美華人書目的研究如願以償;Menlo College的圖書館員Michelle Escobar 女士幫助我通過館際互借得到很多寶貴的資料。匈牙利研究華人的學者Pal Nyiri博士、布朗大學的胡其瑜教

授和加州大學(伯克利)的Clara Chu博士、在牙買加進行研究的美國學者Tanna博士、牙買加華人Eastern Lee先生、蘇里南華裔Paul Tjon Sie Fat先生以及周南京教授、拱玉書教授、李明歡教授和袁丁教授向我提供

了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的有關資訊資料。本人在此向這些學者表示深切的謝意。北京大學歷史系的林被甸教授曾對原稿提出了寶貴的意見,本人表示衷心的感謝。當然,文中出現的錯誤概由本人負責。

1陳澤憲,〈十九世紀盛行的契約華工制〉,《歷史研究》(北京,1963),第1期,頁161-179。如果加上

這些地區的華工以及1904年以後運到墨西哥的華工,拉丁美洲的契約華工的總數大約為40萬。關於墨西哥的華工,可參見陳翰笙主編:《華工出國史料彙編》,第一輯《中國官文書選取輯》第三冊(盧文迪、陳澤憲、彭家禮合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五編,第1239-1288頁;陳澤憲輯譯:“加勒比海地區法屬殖民地巴拿馬地峽和拉丁美洲的荷屬蘇利南、墨西哥、巴西招用華工紀略"中的墨西哥部分,參見陳翰笙主編:《華工出國史料彙編》,第六輯《拉丁美洲華工》(盧文迪、陳澤憲、彭家禮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285-289頁;Kenneth Cott, “Mexico diplomacy and the Chinese issue,” Hispanic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67:1(Feb. 1987), pp.63-86.

2羅榮渠,〈十九世紀拉丁美洲的華工述略〉,《世界歷史》(1980),第4期。

古巴關係中的華工問題。1李春輝等主編的《拉丁美洲史稿》(1983年)與李春輝、楊生茂主編的《美洲華僑華人史》(1990年)均有專章論及拉美華人,但主要集中在華工問題。

自1980年代以來不斷有學者對拉美華僑華人的歷史和現狀進行介紹和探討。沙丁等學者的著作研究了中國和拉丁美洲關係史,對中國人僑居拉丁美洲的開端、契約華工的境況以及他們對當地社會的貢獻進行了探討。中華民國時期拉美華僑、他們在僑居國的待遇和1930年代發生在拉美各國的排華運動以及華僑在中國-拉丁美洲關係中的作用是較為重要的問題,國內的著述也一直未有研究,該著作涉及了這些問題。第六章第二節專門論及“民國時期的拉美華僑",包括華僑的發展變化、華埠和華僑組織以及華僑對僑居國家的貢獻。第七章第四節對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的現狀進行了概述。2一些有關拉丁美洲文明或中國-拉丁美洲關係的近著也均涉及了華僑華人的內容。3徐世澄曾在《世界華人精英傳略·南美洲與加拿大卷》中撰文對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的歷史進行了大致梳理。4吳鳳斌的《契約華工史》(1988年)也有專章敍述拉丁美洲華工問題。近年來,雖然一些學者仍在對拉丁美洲華僑華人進行探討,總體而言,其研究相對薄弱是不爭的事實。5需要指出的是,這些著述有一個明顯的缺陷:一些現存國家圖書館的由拉丁美洲華僑華人自已發行的華文報紙未能利用。6

這裏順便提及臺灣學者對這一課題的研究狀況。早在1950年代,臺灣已經組織學者對拉丁美洲華僑史進行過研究,出版了一些著述。7這些學者均為當地國的華僑,對中國深懷眷念之情。1960年代,臺灣學者繼續注意對拉丁美洲的華僑的介紹,一些僑居拉美國家的華僑也撰文介紹所在國的華僑概況。8 1969年,僑居拉美的華僑何名忠的著作介紹了南非華僑的企業情況。9 1970年代,臺灣的一些雜誌也一直關注拉美華僑。10臺灣出版的主要研究成果是由華1張鎧,〈明清時代美洲華人述略〉,《拉丁美洲叢刊》(1983),第6期;張鎧,〈古巴華工與中古建交始末〉,《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88),第4期;張鎧,〈19世紀華工與華人對拉丁美洲的歷史貢獻〉,梁初鴻、鄭民編,《華僑華人史研究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二),頁158-181;張鎧,〈世界市場與明季資本主義萌芽——晚明時代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相互滲透與影響進程初探〉,吳于廑主編:《十五十六世紀東西方歷史初學集續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頁244-283。

2沙丁、楊典求、焦震衡、孫桂榮,《中國和拉丁美洲關係簡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3郝名瑋、徐世澄,《拉丁美洲文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李明德主編,《拉丁美洲和中拉關係——現在與未來》(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

4徐世澄,〈拉丁美洲與華人〉,莊炎林主編,《世界華人精英傳略·南美洲與加拿大卷》(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頁311-325。他在《簡明拉丁美洲百科全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中撰寫了內容相似的章節。

5參見沙丁、楊典求,〈清季我國和一些拉丁美洲國家的首次建交及其影響〉,中國拉丁美洲史研究會編,《拉丁美洲史論文集》(北京:東方出版社,1986),頁336-353;楊安堯,〈秘魯華僑華人經濟的變化與變化〉,《八桂僑史》(1994),第1期;劉文龍,〈近代拉丁美洲華人商業活動初探〉,《拉丁美洲研究》(1996),第5期;楊安堯,〈亞馬遜河流域的華人〉,《華人之聲》(1997),第1期;楊安堯,〈淺析拉美華人經濟〉,《八桂僑史》(1997),第3期;劉文龍,〈華夏文化在近代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研究》(1998),第4期;楊安堯,〈華工與秘魯華人社會〉,《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0),第3期;管彥忠,〈中國人移居巴拿馬的歷史進程〉,《拉丁美洲研究》(2002),第2期。還可參見周南京主編《華僑華人百科全書》各卷特別是歷史卷(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年)中的有關條目。

6中國國家圖書館現保存的由拉丁美洲華人在當地發行的華文報紙共計9種:牙買加的《中山報》和《華僑公報》;古巴的《開明公報》、民聲日報》、《光華報》和《華文商報》;蘇里南的《南風日報》(合訂本封面錯印為《中國日報》);秘魯的《民醒日報》和《公言報》。

7餘受元,《墨西哥華僑史話》(臺北:海外文庫出版社,1954);宋錫人,《古巴華僑史話》(臺北:海外文庫出版社,1957)。

8汪少倫,〈移居巴西談移民〉,《夏聲》,2(1965/1/1);韋應,〈中美六國僑團組成聯合總會〉,《僑務月報》,162(1966年2月15日);鄧海翔,〈中華文化在南美洲〉,《僑務月報》,196(1968年12月16日)。

9何名忠,《南美國家及華僑事業簡介》(臺北:中國僑政學會,1969)。

10昌孝,〈閒話秘魯僑情〉,《僑務月報》,216(1970年8月16日);征人,〈古巴華僑初期移殖史話〉,《僑力月報》,237(1972年5月16日);朱庸壽,〈墨西哥華僑史話〉,《僑務月報》,258(1974

僑協會總會主編的“海外華人青少年叢書"。1這套叢書共12本,涵蓋19個國家,具有三大特點。這是第一套介紹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的中文系列叢書,為讀者提供了較系統的知識;作者大多為僑居或曾僑居在拉丁美洲國家的華僑,對當地情況較為瞭解,其介紹也直接具體;篇幅不長,風格也較為一致,可使青少年對當地國的華僑有一個基本瞭解。其缺陷主要有兩點。一是由於半數以上文字介紹當地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狀況,真正有關華僑的篇幅不多。二是政治傾向較強,從而影響了叢書的整體性和客觀性。此外,臺灣華僑協會總會編印的《華僑大辭典》(2000年)中共收入有關拉丁美洲華僑的辭條100餘條。

臺灣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的熊建成教授關於古巴華工的研究十分注重史料。他曾於1979年出版了關於西班牙對古巴華人移民政策的專著,系統參閱西班牙和古巴的有關華僑華工的檔案資料,如現存古巴哈瓦那的《殖民地公報》和西班牙馬德里國家歷史檔案館的《海外部》檔案。通過參閱大量的官方資料,他對古巴華工的總人數、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職業分佈情況以及華工死亡率和回國人數進行了統計,並就西班牙政府對古巴華人的移民政策的演變以及古巴中國領事館之設立等問題進行了研究。他可以說是臺灣學者對拉丁美洲華僑研究的佼佼者。2此外,由何鳳嬌主編的《排華史料彙編——墨西哥》(兩冊)也是臺灣國史館推出的一部頗有份量的資料選輯。3

拉美地區的華僑華人研究

國外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研究者主要還是華人或華裔學者。1949年由劉令編著的《華僑人物志》雖然英文書名為The Chinese in North America,但該書收入了“墨西哥華僑紀略"、“古巴華僑史實"、“古巴華僑近況"、兩國的僑界知名人物及一些圖片。4此書的1951年修訂版加入了拉丁美洲(包括加勒比地區)的資料,英文書名也改為《美洲華人志》(The Chinese in the Americas: Their Life and Progress)。這大概是華人學者將拉丁美洲華人作為一個整體(雖然僅是在標題上如此)的最早探討。1950年,陳匡民主編的《美洲華僑通鑒》一書中即有關於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的論述。全書共分8部,其中5部分別論述墨西哥、古巴、牙買加、中美洲和南美洲等地華僑的情況。這是一部較全面的關於拉美華僑情況的早期論著,雖然分析不夠,但資料性強,有的方面介紹頗為詳細,如拉美華僑在抗日戰爭中的後援活動等。5此外,在20世紀50-60年代,一些華人學者編纂了拉美華人的有關書籍和資料。6

美籍華人胡其瑜(Evelyn Hu-DeHart)原任科羅拉多大學民族研究系主任、最近剛調任布朗大學美洲種族和族群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Race and Ethnicity in America)主任。

年2月16日);管絃,〈南涯又見霽天——阿根廷的新生與忠貞的華僑們〉,《四海之友》,21(1976年5月15日);小僑,〈巴西華僑熱烈發展中文教育〉,《四海之友》,42(1978年3月1日)。

1袁頌安,《秘魯華僑概況》(臺北:正中書局,1988);陳晏圖、楊鋒編著,《委內瑞拉華僑概況》(臺北:正中書局,1988);楊鎔鑒著,《阿根廷、智利、烏拉圭華僑概況》(臺北:正中書局,1988);梁賢繼編著,《多明尼加、海地共和國華僑概況》(臺北:正中書局,1988);陶長仁著,《哥倫比亞、厄瓜多爾華僑概況》(臺北:正中書局,1988);伍根華著,《墨西哥、瓜地馬拉華僑概況》(臺北:正中書局,1989);魏龍翔著,《千里達、牙買加華僑概況》(臺北:正中書局,1989);張震西編著,《巴拉圭、玻利維亞華僑概況》,(正中書局);張長洋著,《巴拉圭共和國華僑概況》(臺北:正中書局,1989);洪振勳編著,《蘇利南華僑概況》(臺北;正中書局,1990);簡漢生著,《巴西華僑概況》(臺北:正中書局,1991);李文炳著,《洪都拉斯華僑概況》(臺北:正中書局,1991)。

2熊建成,《西班牙有關古巴華人移民政策的演變》(臺北:新陸書局,1979);熊建成,〈中國契約勞工與古巴中國總領事館的設立〉,《第四屆世界海外華人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II》(臺北:中央研究院,2001),頁93-103。

3何鳳嬌,《排華史料彙編——墨西哥》(臺北:國史館,1991,1993),(上、下冊)。

4劉令編著,《華僑人物志》(洛杉磯:東西文化出版社, 1949),頁 130-136,164-186,280-307。

5陳匡民,《美洲華僑通鑒》(紐約:美洲華僑文化社編印,1950),頁484-797。

6例如李譚仁,《占美加華僑年鑒,1957》(占美加華僑年鑒社,1957)(此書於1963年再版)。

胡其瑜教授畢業于斯坦福大學,長期從事有關民族問題(主要是雅奎印第安人)和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的歷史研究。她的研究集中在墨西哥北部、秘魯和古巴等地區。通過比較研究,她認為,契約勞工制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新的奴隸制,契約勞工被剝奪了各種自由,充當種植園主的奴隸。1她對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發生在墨西哥索諾拉地區的排華運動也有較深入的研究。她認為,墨西哥的華人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經歷的敵對和歧視主要是由於華人相對優越的經濟狀況,而華人經濟狀況的突出既有事實的成份,也有排華勢力想像的成份。多種因素導致了墨西哥的排華浪潮。2

張清傑(Ching Chieh Chang, 音譯)於1956年在馬里蘭大學地理系完成的博士論文“華人在拉丁美洲"是迄今為止對這一課題較為完整的研究。論文共分七章,除“導論"和“結論"兩章外,作者對“華人移民拉丁美洲"、“華人的規模及分佈"、“人口構成"、“經濟"和“社會"等五個方面進行了概述和分析。作者曾用三個月的時間在拉丁美洲各地考察,並用6個星期對牙買加和古巴進行了實地考察。作者通過三種途徑獲取資訊:私人採訪、華人組織和政府部門。作者對“華人"(Chinese)的界定比較特殊:包括所有華人父母的後裔,不論出生在中國與否,也不論他們是否為中國公民;不包括華人與其他種族通婚留下的後裔。3他認為儘管華人在拉丁美洲數量很少,但在一些華人較為集中的國家,他們在商業貿易領域的影響力極大,因此在有的地區或國家(如墨西哥北部和巴拿馬)受到迫害。華人在所定居國家構成了移民的大多數,他們始終保持中國國籍。這是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的主要特點。至於拉丁美洲華人是否能一直保持其“種族性"(racial identity)則要視不同國家的移民政策。這篇論文從未正式出版,但一直是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

另一位著名的華裔學者是在位於特立尼達的西印度大學歷史系任職的Walton Look Lai。他於1993年出版了重要著作《契約勞工與加勒比蔗糖:英屬西印度群島的華人與印度人移民,1838-1918年》。這是一本關於在英屬西印度群島做工的中國和印度契約勞工的比較研究著作。該書從世界經濟史的角度出發,以奴隸制崩潰後的世界勞工制度的變遷為背景,對加勒比地區的中國和印度勞工移民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全書共分9章,並附了三份資料。雖然作者主要對亞洲移民與歐洲殖民者的矛盾進行了分析,但他並未忽略當地的非洲移民與亞洲移民的衝突。他認為,對亞洲勞工移民的比較研究有多方面的學術價值:作為一種特殊的勞工制度和勞工控制與當時其他半自由或不自由的勞工制度進行比較;作為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的國際移民潮中的另一種人類移民方式;作為19世紀一種亞洲移民的特殊模式以及他們在大規模的非亞洲移民和非宗主國的環境中的適應過程。4該書運用大量的檔案資料,論從史出,是一部功力深厚的史學專著,也是對加勒比地區華人歷史研究領域的巨大貢獻。

1998年,Walton Look Lai又出版了《西印度群島華人史料集,1806-1995年》。該書分為五個部分,資料來源包括殖民地時期的政府檔和檔案、當時的報刊雜誌文章選段、訪問者的敍

1 Evelyn Hu-DeHart, “Coolies, shopkeepers, pioneers: The Chinese of Mexico and Peru (1849-1930),” American Journal, 15 (1989), pp.91-116; Evelyn Hu-DeHart, “Chinese coolie labor in Cuba and Peru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Free labor or neoslavery?” Journal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海外華人研究,臺北), 2(1992/4), pp.149-181; Evelyn Hu-DeHart, “Chinese coolie labour in Cuba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Free labour or neo-slavery?” Slavery and Abolition, 14:1(April, 1993), pp.67-86. 還可參見胡其瑜:“散居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的華人",張彬村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臺北:中央研究院,1993年; 胡其瑜:“散居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的華人——以墨西哥和秘魯為例",《中國海洋發展論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年。

2 Evelyn Hu-DeHart, “Immigrants to a developing society: The Chinese in Northern Mexico, 1875-1932,”Journal of Arizona History, 21(1980), pp.49-87; Evelyn Hu-DeHart, “Racism and anti-Chinese prosecution in Sonona, Mexico, 1876-1932,” Amerasia Journal, 9:2(Fall/Winter 1982), pp.1-27.

3 Ching Chieh Chang, “The Chinese in Latin America: A preliminary geographical surve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uba and Jamaica,”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1956), p.8.

4 Walton Look Lai, Indentured Labor, Caribbean Sugar: Chinese and Indian migration to the British West Indies, 1838-1918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265-270.

述和回憶錄選輯、當事人的通訊、船運公司的檔案及當事人的日記和筆記等。全書分為10章。第1章是作者寫的長篇導言,全面系統闡述加勒比地區華人的歷史。第2至8章為當地華工在19世紀的各種經歷,包括移民的背景、契約的簽訂、抵達後的情況、種植園的生活和勞作及1866年條約簽訂後移民的變化。第9-10章是關於現代華人社區的崛起。書中的30幀照片為研究當地華僑華人提供了形象的參考資料。1由於作者長期從事加勒比地區華人史的研究,具有強烈的歷史感,對史料的運用駕輕就熟,分析問題的視野開闊,這兩部著作已經成為研究契約勞工的精典之作,也奠定了Walton Look Lai在加勒比華人史研究上的權威地位。

還有兩部論文集值得一提。一部是路斯·馬丁內斯·蒙泰爾主編的《拉丁美洲的亞洲移民》,其中收入了5篇與華人有關的論文,分別論及墨西哥的索諾拉、巴拿馬、秘魯欽查島、古巴等地的華人情況。2羅傑·桑傑克主編的《加勒比的亞洲人:中國人、印度人和日本人在特立尼達和多明尼加共和國的經歷》也是一部較重要的論文集,其中Walton Look Lai 和 Christine Ho 倆人的文章分別闡述了19世紀的契約華工移民西印度群島的經歷與圭亞那、特立尼達和牙買加的華人克裏奧化(Creolization)的過程。3近年來,對加勒比地區的華人研究正在升溫。多篇博士論文正在完成過程中。

在未發表的博士論文中,阿諾德·米格爾的“拉丁美洲引進華工:`苦力'貿易,1847-1874年"是相當重要的一部。論文共分9章。作者從世界經濟史的角度考察了國際勞工短缺以及勞工販子將觸角伸向中國沿海地區的史實,敍述了各離岸口(如廈門、汕頭、香港、廣州、黃浦、上海、寧波、澳門等)的狀況,對航程路線、途中華工的待遇(伙食、疾病和死亡率等)和他們的反抗,勞工販子的利潤等。作者分別對安得列斯群島和南美洲的契約華工的勞動和生活狀況進行了探討,引述並評論了國際輿論對契約勞工制的遣責,對“苦力貿易"作了總體評價。米格爾認為,契約華工並非自由的移民,而是西方資本通過掮客對中國沿海居民進行欺騙、說服和綁架,將他們運往拉丁美洲。雖然華工可以成家,但他們在勞動、生活和各種待遇方面與奴隸十分相似。引進的華工對拉美經濟作出了極大貢獻,同時也對當地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4由於史料翔實,論述全面,該論文已成為契約華工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

拉美各國的華僑華人研究

墨西哥

華人出現在墨西哥似乎早于美洲其他國家或地區。根據文獻記錄,墨西哥城早在16世紀即有了自己的“唐人街"。5國際學術界對墨西哥華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墨西哥幾次排華運動的原因;華人在墨西哥對外關係中的作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省的華人狀況。

1 Walton Look Lai, The Chinese in the West Indies, 1806-1995: A Documentary History (Kingston: The Press University of West Indies, 1998).

2 Luz M. Marinez Montiel, ed., Asiatic Migrations in Latin America (Le Colegio de Mexico, 1981).

3 Roger Sanjek, ed., Caribbean Asians: Chinese, Indian, and Japanese Experiences in Trinidad and the Dominican Republic (The Asian/American Center at Queens College, CUNY, 1990).

4 Arnold Meagher,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Laborers to Latin America, The ‘Coolie Trade’, 1847-1874,”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es, 1975).

5 C.H.Haring, The Spanish Empire in America (Harbinger Books, 1963[1947]), p.197. 岡薩雷斯·德·門多薩

(J.Gonzalez de Mendoza)曾在1853年出版的《中華大帝國史》(The History of the Great and Mighty Kingdom of China)中也提及1585年(明萬曆十三年)曾有三個中國商人到過墨西哥。也有學者認為華人最早出現在墨西哥的時間是17世紀,參見Michael S. Werner,. ed., Encyclopedia of Mexico, History, Society and Culture (Chicago & London, Fitzroy Dearborn Publishers, 1997), p.245; Homer H. Dubs and Robert S. Smith, “Chinese in Mexico City in 1635,” 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 1:4(1942), pp.387-389. 當然,關於古代(哥倫布以前)中國人抵達美洲的考證和相關資料又當別論。

墨西哥曾在本世紀初到1930年代發生過幾次排華運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排華運動的緣起是華人咎由自取,還是另有原因?何塞·安傑爾·艾斯皮諾查關於華人的著作是在1930年代初墨西哥索諾拉地區排華運動後不久出版的。作者較詳細地提供了有關資料並分析了排華的原因。第一部分羅列了導致排華的各種因素;第二部分敍述了1922-1924年間致公堂和國民黨等幾個華人組織之間的爭鬥。由於作者明顯的種族偏見,其著作對華人的描述通篇充滿了歧視性語言。作者的另一部著作除提供了一些關於華人在墨西哥的資料外,對當時墨西哥的排華現象也作出了自己的解釋。1

對墨西哥華人的研究有相當多的成果集中在幾次排華運動上。查理斯·肯伯蘭德的論文從一個方面分析了墨西哥革命期間在索諾拉州的騷動和對華人歧視迫害兩者之間的關係。2菲力浦·鄧尼斯對索諾拉地區的反華排華運動進行了解釋。3利奧·雅各斯·達姆伯基的博士論文主要圍繞“為何會將華人作為討伐對象並將他們趕出索諾拉"這一問題展開,對索諾拉地區三個時期的排華運動進行了剖析。4他在1970-80年代發表的幾篇論文主要描述了索諾拉地區華人的經濟活動、當地的排華情緒和對華人的迫害以及華人社會的演變。他認為華人經濟的快速成功和當地民族主義情緒的發展促成了於1931年達到頂峰的反華運動。5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幾部關於墨西哥排華運動的專著和資料。6雷蒙·克萊普的研究報告記述了華人在墨西哥革命以前的移民、定居和經濟活動,還論及被古巴驅逐的華人在墨西哥的定居情況。除導言和後記外,論文分5個部分。作者認為雖然華人是以體力勞動者的身份於1870年代來到墨西哥,但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相當一部分華人已成為企業經營者和商人。華人的經營範圍主要集中在制鞋業、制衣業、雜貨店和批發。1893年美國經濟蕭條使大部分墨西哥工人不得不返回家園,而墨西哥當時的經濟狀況也不樂觀。這些因素構成了排華的重要原因。由於當時興起的民族主義思潮,加之華人自成一體(並非不願意被同化,而是當地輿論認為華人不可同化),華人成為了經濟蕭條和民族主義意識的犧牲品。7

華人移民曾在墨西哥的外交關係上(主要是指中墨關係或美墨關係)也起過某種作用。早在1930年代,即有華人學者在《中國季刊》上撰文探討過中墨外交關係問題,而當時兩國之間矛盾的癥結即由墨西哥政府驅逐華人而起。8科特的論文探討了更早時候的華人移民在美墨關係中的作用,主要涉及1876-1910年間從墨西哥非法進入美國的華人移民以及該因素對美墨關係的影響。9勞倫斯·道格拉斯·泰勒的論文列舉了19世紀中葉大批華人離開中國移民美國和

1 Jose Angel Espinoza, El ejemplo de Sonora (Mexico: [s.n.], 1932);Jose Angel Espinoza,. El problema chino en Mexico, (Mexico: [s.n.], 1931).

2 Charles C. Cumberland, “The Sonoran Chinese and the Mexican Revolution,” Hispanic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40:2(May 1960), pp.191-211.

3 Phillip A. Dennis, “The anti-Chinese campaigns in Sonora, Mexico,” Ethnohistory, 26:1(1979), pp.65-80.

4 Leo M.D. Jaques Dambourges. “The anti-Chinese campaign in Sonora, Mexico, 1900-1931,”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1974).

5 Leo M.D. Jaques Dambourges, “The Chinese massacre in Torreon (Coahuila) in 1911,” Arizona and the West 1

6 (Autumn 1974), pp.233-246; Jaques Dambourges, “Have quick more money than mandarins: The Chinese in Sonora,” Journal of Arizona History, 17:2 (Summer 1976), pp.201-218; Jaques Dambourges, “Chinese merchants in Sonora, 1900-1931,” in Luz M. Martinez Montiel, Asiatic Migrations in Latin America, pp.13-20; Jaques Dambourges,“The anti-Chinese legislative and press campaign in Sonora, Mexico, 1916-1921,” Immigrant and Minorities, 5 (July 1986), pp.167-180.

6 Humberto Monteón González, Chinos y antichino en Mexico: documentso para su estudio, Guadalajara: Gobierno de jalisco, Secretaria General, Unidad Editorial, 1988; Jose Luis Trueba Lara, Los chinos en Sonora: una historia olvidada, Sonora, Mexico: Instituto de Investigaciones Histricos, Universidad de Sonora, 1990; José Joege Gómez Izquierdo, El movimiento antichino en México 1871-1934: problemas del racismo y del nacionalismo durante la Revolucion Mexicana, México, D.F.: Instituto Nacinal de Antropologia e Historia, 1991.

7 Raymond B.Craib, Chinese immigrants in Porfirian Mexico: Preliminary study of settlement, economic activity, and anti-Chinese sentiment, (Albuquerque: Latin American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1996).

8 Wu Paak-shing, “China’s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Mexico,” The China Quarterly, 4(Summer 1939), pp. 439-459.

9 Kenneth S. Cott, “Mexican diplomatic and the Chinese issue, 1876-1910,”Hispanic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67(February 1987), pp.63-85.

墨西哥的原因,闡述了美國和墨西哥對華人移民的政策以及美國千方百計防止他們從墨西哥入境的措施,最後分析了這種移民潮在辛亥革命後逐漸減少的原因。1

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亞省與美國交界。在美國歷史上的排華時期,一些華人被驅逐後即來到下加利福尼亞省。因此,對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省華人狀況的研究也是一個重點,如歐陽民(Eduardo Auyon Gerardo)主編的《墨國下加省華僑沿革史略》(1971年)即是其中一部。該書較詳細地論述了華人開發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省的歷史以及華人社會的一體化過程。在1990年代初,至少有兩部專著對下加利福尼亞省的華人問題進行了探討。2此外,一些論文也論及這一地區的華人,如胡其喻和羅伯特·鄧肯的論文均對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省華人的經濟活動與社會融合進行了分析。3

秘魯

秘魯欽查島上的華工遭受的非人待遇在19世紀曾引起國際輿論的普遍注意。早在1860年即出現了關於華人移民秘魯的著作《中國人移民秘魯》,這大概是最早關於華人定居秘魯(或拉丁美洲)的著作。為慶祝秘魯獨立100周年,1924年出版了一部關於秘魯華人的著作《文靜與雄辯的華人》。由於該書的出版主要是為了表彰華人社區對秘魯的貢獻,因此帶有明顯的讚揚口氣,還談不上是嚴肅的學術研究成果。4

瓦特·斯圖爾特所著《秘魯華工史》論述了秘魯引進華工的歷史背景,揭露了葡萄牙殖民者從事苦力貿易的罪惡活動。作者對華工在航程中所受的虐待和抵達秘魯後的困苦生活表示深切同情,同時分析了契約華工問題引起的國際糾紛和清政府就此進行的外交活動。作者對幾種排華的論調進行了批駁。他認為,華工的到來不僅在經濟上為秘魯作出了貢獻,同時“秘魯由於華人的到來而在文化上受益非淺"。5該書於1951年出版後立即被譯成西班牙文在拉丁美洲廣泛發行,從英文和西班牙文翻譯的兩個中文版本於1985年和1986年分別在中國出版。6瓦特·斯圖爾特長期從事對秘魯華工的研究,他撰寫的《亨利·梅基斯:美國佬皮紮羅》一書也記載了華工在秘魯修築鐵路並受到虐待的情況。7麥凱爾·岡薩雷斯是研究秘魯種植園勞工的著名學者。他於1978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以及隨後發表的幾篇論文和專著《北部秘魯的種植園農業和社會控制,1875-1933年》對秘魯的華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8他認為,“秘魯的種植園主之所以能保持其經營地位是因為他們對華工的剝削,他們任何矛盾的合理化解釋也不能逃避這樣一種結論。"9

1 Lawrence Douglas Taylor, “El contrabando de chinos a lo largo de la frontera entre México y Estados Unidos, 1882-1931,” Frontera Norte 6, no.11 (Jan-June 1994), pp.41-57.

2La Comunidad china del distrito norte de Baja California (1910-1934) ([Maxicali]: Instituto de Investigaciones Historicas del Estado de Baja California, 1990); Eduardo Ayuon Gerardo, El dragon en el deserto: los pioneros chinos en Mexicali ([Mexicali?]: Instituto de Cultura de Baja California, [1991]).

3 Evelyn Hu-DeHart, “The Chinese of Baja California Notre, 1910-1934,” Proceedings of the Pacific Ocean Coast Council on Latin American Studies, 12(1985-6), pp.9-30; Robert Duncan, “The Chinese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Northern Baja California, 1889-1929,” Hispanic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74:4(November 1994), pp.615-647.

4 Dora Mayer de Zulen, La China Silenciosa y Elocuente (Lima: Editorial Renovacion, 1924).

5瓦特·斯圖亞特,張凱、沈恒譯,《秘魯華工史》(中國海洋出版社,1985),頁191-198。

6另一個版本是倪潤浩根據1976年西班牙本翻譯的《秘魯華奴》,新華出版社,1986年。

7 Watt Stewart, Henry Meiggs: Yankee Pisarro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46).

8 Michael J. Gonzales, “Cayalti: The formation of a rural proletariat on a Peruvian sugar came plantation, 1875-1933,”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1978); Michael J. Gonzales,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labour contracting in northern Peru, 1880-1905,”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Great Britain), 12 (1980), pp.291-315; Michael J. Gonzales, “Chinese plantation workers and social conflict in Peru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Great Britain), 21:3 (1989), pp.385-424; Michael J. Gonzales, “Economic crisis, Chinese workers and Peruvian sugar planters: A case study of labour and the national elite,” in Bill Albert and Adrian Graves, ed. Crisis and Chan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ugar Economy, 1860-1914, (Norwich & Edinburgh: ISC Press, 1984), pp.181-198; Michael J. Gonzales, Plantation Agriculture and Social Control in Northern Peru, 1875-1933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5), pp.84-116.

9 Michael J. Gonzales, “Chinese plantation workers and social conflict in Peru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p.424.

溫貝托·羅德里格斯·帕斯托爾也是秘魯研究華工的著名學者。他曾就讀於聖馬爾科大學,獲人類學博士學位,後在多所高校任教和從事研究工作。1960年代末,他在參加軍政府實施的土改時,偶然接觸了大量有關莊園的原始資料,其中相當部分是關於契約華工的勞動生活記錄。這一發現對他震動很大,同時也觸發了他研究秘魯華人史的興趣。今年上半年,他曾訪問中國。1他曾就華工問題出版了5部相關著作,即《秘魯苦力華工》(1977年)、《塗面人的起義》(1979年)、《中國苦力:傳記、資料及評論文獻》(1984年)、《秘魯的天國後代(1850-1900):移民、農業及其生活》(1989年)和《龍的傳人——中國在秘魯的移民史》(2000年)。他的《秘魯苦力華工》是一本論文集(西班牙文),為作者1977年在聖馬丁·德波拉斯大學的演講稿,論述了1849-1909年秘魯華工的歷史。其中有關華工在秘魯分佈的統計資料有重要參考價值。2他的另外兩部著作分別研究了1870年帕提維爾卡河谷(Pativilca Valley)種植園的契約華工的起義和以香卡河谷(Chancay Valley)種植莊園為主的契約華工社會的演變(招募、勞作、反抗、契約滿期後的經商活動等)。他認為,法律上對契約華工地位的確定與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的待遇大相徑庭,華工進行的積極和消極反抗是對暴力和強權的本能反應。美國學者Adam McKoewn近年來對秘魯華人進行了研究。3他在2001年出版的新著中對秘魯、芝加哥和夏威夷三地的華人進行了比較研究。4華人學者王保華曾就利馬和紐約華人的同化及紐約、利馬和菲律賓華人的家庭、親屬和種族認同等方面進行了比較研究。他認為,移民政策和華人的經濟適應直接影響了華人社區的組織和結構。5 1994年,Trazegnies Granda 出版了他的三卷本著作,對法律在1848-1874年間引進華工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詳細的探討。6 1999年,又有兩部關於秘魯華人的著作問世。7

古巴

對古巴華僑華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早期華人(包括華工)的移民過程及其在種植園的生活和待遇;華人與古巴歷史發展的關係特別是對獨立運動的貢獻;古巴華人的生存、發展及其一體化過程。

早在19世紀末即有人研究古巴早期華人及其遭遇,但直到1953年,馬歇爾·鮑爾斯的博士論文才較系統地研究了契約華工移民古巴的整個過程。8這一課題近年來又引起了學術界的興

1馮秀文,〈中秘交往源遠流長——秘魯學者在世界史所和拉美所作關於秘魯華僑的學術報告〉,《拉丁美洲研究》,2002年第3期,頁48-49。

2 Humberto Rodriguez Pastor, Los Trabajadores Chinois Culies en el Peru, Lima: Articulos Historicos, 1977. 此書已有節譯,參見H·羅德里格斯:《秘魯華工編年資料》(張鎧譯),陳翰笙主編:《華工出國史料彙編》,第6輯,中華書局,1984年,第231-244頁。《秘魯苦力華工》中的“秘魯華工大事記"一節也被作為資料附在瓦特·斯圖凡特:《秘魯華工史》一書中,參見該書中譯本第219-231頁。

3 Adam McKeown, “Inmigración China al Perú, 1904-1937; Exclusión y Negociación,” Histórica(Lima): 20 (1996), pp.59-91.

4 Adam McKeown, Chinese migrant networks and cultural change : Peru, Chicago, Hawaii, 1900-1936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5 Bernard Wo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ssimilation of the Chinese in New York City and Lima, Peru,”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0(1978), pp.335-358; Bernard Wong, “Family, kinship and ethnic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in New York City, with comparative remarks on the Chinese in Lima, Peru and Manila, Philippin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16:2 (Summer, 1985), pp.231-254; Bernard Wong, “Chinese in Latin Americ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Chinese in Peru,” Journal of Overseas Studies, 1 (June 1989), pp.47-64.

6 Fernando de Trazegnies Granda, En el pais de las colinas de arena: Reflexiones sobre la inmigracion china en el Peru del S. XIX desde la perspective del Derecho (Lima: Fondo Editorial de la 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olica del Peru, 1994).

7 Mariella Balbi, Los Chifas en el Perú: Historia y Recetas, (Lima: Ediciones Universidad de San Martín de Porres, 1999). Wilma Derpich, El Otro Lado Azul, Empresarios Chinos en el Perú (1890-1930) (Lima: Editorial del Congreso del Perú, 1999).

8 Marshall K. Powers, “Chinese coolie migration to Cuba,”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Florida, 1953). 1960年代也有研究成果,如Juan Peréz de la Riva, Democrafia de los culies chinos en Cuba, 1853-74 (La Habana: [s.n.], 1967).

趣,除了1876年公開發行的清政府赴古巴調查團報告書於近年又出版了中、英文版外,對華工的研究也有專著問世。1研究華人與古巴歷史的關係也有所成果。早在1920年代,即有學者注意到華人參與古巴獨立運動的史實。2 1940年代曾出版過一本關於移民古巴的華人的圖冊。3由古巴學者胡安·希門尼斯·帕斯特拉納撰寫的《古巴解放鬥爭中的中國人》記敍了1847-1930年間華人在古巴的生活歷程。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敍述了作為黑人奴隸制的繼續而存在的契約華工制及華工在古巴的悲慘經歷,古巴華工在1868-1898年古巴獨立戰爭中所建樹的功績,古巴華僑先進人物黃淘白等投身於古巴人民反對巴蒂斯塔獨裁政權鬥爭的史實。附錄收入了管理華工的三個條例,是研究古巴華工的法律地位的重要文獻。4

研究古巴華人社會生存與適應的歷史也有成果問世。《古巴華人研究,1847-1947年》是杜馮·克拉夫·科比特關於1847-1947年古巴華人歷史的專著。科比特長期從事古巴史研究,1938年在北卡羅萊納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在古巴的經歷使他開始對華人感興趣。5這是一部較全面論述古巴華人史的專著,系統記述了古巴華工及華人100年來的生存、創業、適應和一體化過程。全書共分9章,闡述了從19世紀中國契約勞工移民古巴一直到二戰後華人移民的歷史。作者對在古巴的苦力和自由華人的生活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敍述,特別對當地華人的職業分佈和社會結構(如婚姻狀態)進行了分析。不論從資料和行文看,作者用了較大篇幅敍述19世紀契約華工的移民過程和生活情況(共7章),對20世紀的古巴華人生活僅用了兩章的篇幅。書中的各種有關古巴華人的職業分佈等統計數字是研究古巴華人社會的重要資料。6

研究古巴華人社會的的主要專著是《古巴的華人》。何塞·波爾塔·羅德里格斯的這一著作從民族人類學的角度對古巴的華人社會進行了探討。全書共分四章。第一章闡述了早期華人移民古巴的經歷,其中對所謂的“加利福尼亞人"(即被加利福尼亞驅逐出境的華人)進行了重點研究。第二章對古巴華人的社會組織、文化生活和社會習俗進行了分析。第三章研究了華人的文化傳統,其中重點介紹了華人的各種戲劇,並分析了這些戲劇如何構成華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以及在華人融入古巴社會中的作用。第四章探討了從關公崇拜演變來的古巴華人的宗教。7另外兩部小冊子也從不同側面介紹了古巴華人的情況。8古巴駐華大使夫人的著作也是近年來的研究成果。9

圭亞那

對圭亞那華人的研究比其他地區的華人要早得多。這主要因為英國總督秘書克裏門蒂的早期著作使然。這一著作較全面地敍述了中國移民定居圭亞那的歷史(1850-1914年)特別是希望城的興衰,並分析了英屬圭亞那境內中國移民失敗的原因。他認為,中國女性移民太少,使兩性人口失去平衡;圭亞那所需勞工數量在短期內漲落太大,難以把握;中國與圭亞那

1 Denise Helly, Idéologie et ethnicité: les Chinois Macao à Cuba, 1847-1886 (Montréal: Presses de l‘Université de Montréal, 1979). 作者是國際移民史專家,她主編的清政府1876年古巴華工調查報告書英文版於1993年出版。

2 Gonzalo de Quesada, The Chinese and Cuban Independence (Leipzig: Breitkopf and Hartel, 1925.

3 Guillermo Tejeiro, Historia ilustrada de la colonia china en Cuba (Habana, 1947).

4 Juan Jimenez Pastrana, Los Chinos en las luchas por la liberación Cubana, 1847-1930 (Habana: Instituto de Historia, Ac. De C., 1963). 此書於1983年再版。此外,還可參見另一部著作En Pedro, Sintesis histórica de la Milicia Popular China Brigada “José Wong” en Cuba, 1959-1961 (La Habana, 1995).

5 Duvon C. Corbitt, “Chinese immigration in Cuba,” Far Eastern Survey, 13 (July 1944), pp.130-132; D.C. Corbitt, “Felipe, Oriental Friend,” International Monthly, 5 (March 1946), pp.20-22.

6 Duvon Claugh Corbitt, A Study of the Chinese in Cuba,1847-194

7 (Kentucky: Asburry University, 1971). 中文摘

譯本參見張樹智譯,陳翰笙主編,〈1847-1947年古巴華工研究〉《華工出國史料》,第6輯,頁126-208。

7 José Baltar Rodriguez, Los chinos de Cuba: apuntes etnográficos (Ciudad de la Habana: Fundación Fernando Ortiz, 1997).

8 Julio A. Leon and Rene Leon, Requiem por el Chinatown de La Habana (United States, 1975); Beatriz Varela, Lo chino en el habla Cubana (Miami: Ediciones Universal, 1980).

9梅塞德斯·克雷斯波·德格拉,《從苦力到主人翁:紀念華人到古巴150周年》,劉真理、王樹雄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她的另一部著作也被中國學者翻譯成中文出版。

兩地相距太遠;圭亞那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欠佳。這些因素導致圭亞那招募華工決策的失敗。他的著作用的是編年史的結構,且資料詳細,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了一個研究框架。1

蘇阿冠的《甘蔗收割者:圭亞那的華人契約移民》是一部關於圭亞那華工的史料翔實的專著。蘇阿冠是圭亞那契約華工的後裔。為了弄清自己的家史,他利用業餘時間收集資料,潛心研究圭亞那華工史。全書共有10章,對奴隸制的廢除、中國近代的屈辱、華工的招募和移民、華工在圭亞那的安置、希望城的興衰、華工在種植園的生活、華人的克裏奧化過程等方面進行了詳細探討。書中附有大量照片,附錄有四個表格:華人移民船隻、莊園地產與村莊、華人移民的分佈和契約合同。此外,還附有圭亞那四個華人家庭的親屬譜系示意圖表。2為了更好地記錄圭亞那華人的歷史,他還創建了一個名為“尋根"的網站。

瑪格雷·克爾派翠克的著作可以說是一部關於圭亞那華人的口述史。作者採訪了16名華人前輩並將他們的口述記錄下來。全書共分為五章。第一章主要是關於華人在圭亞那的早期定居點。第二章介紹了圭亞那華人由祖先崇拜到皈依基督教的過程以及他們的文化(包括神話與傳說)和習俗。第三章分析了華人從契約勞工到英屬圭亞那人的轉變。第四章對圭亞那的華人婦女的情況進行了探討並著重介紹了四位女性。第五章“新世界新朝代"記錄了華人在圭亞那定居後的變化,包括家庭制度和姓氏的變化,並著重探討了6個家庭(The Wu Family, Lee-A-Tak, Ting-A-Kee, the Poon Family (Ham Smi), Thomas Leow, the Lees)。3

瑪琳·庫克·克勞福德出版了另一部關於圭亞那華人社會的研究著作。全書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共有9章,分別對圭亞那華人社會歷史演變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概述。難能可貴的是,雖然全書有不少內容是取自克裏門蒂的《中國人在英屬圭亞那》一書,幾乎每章均有從各種檔案、報刊、雜誌、通信、通知上摘錄下來的資料。例如第二章“華人的抵達"中除敍述了早期契約華工的招募和移民過程外,還附有各種殖民地官員的電文、招募者與當局之間的通信、貼在廣東的招募通知等。第四章“華人協會"中收錄了相當數量的原始資料,如1881年華人遞交總督要求幫助建立華人學校的請願書,1945年9月9日圭亞那報紙上關於華人社團慶祝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1984年9月15日圭亞那華人協會的通告等。4第二部分是關於圭亞那華人的小傳,共收入學者、華人體育俱樂部主席、體育明星、華人協會主席、宗教組織負責人和其他一些知名人士。

諾拉·簡·哈爾的博士論文對圭亞那的華人社會進行了較詳細的研究。作者對從1853年到1879年間抵達圭亞那的13376名中國人定居後的演變史進行了綜合研究,指出這一批新移民既沒有對占統治地位的政治秩序構成威脅,又保持了自己固有的特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華人能適時應變,用皈依基督教和尋求“克裏奧化"的辦法融入主流社會,並與其他移民社群保持著極好的關係。該論文附錄中的17種表格對進一步研究圭亞那的華人社會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5

1 Cecil Clementi, The Chinese in British Guiana (Georgetown: Argosy, 1915). 此書已有中文摘譯本,參見陳澤憲譯,陳翰笙主編,〈中國人在英屬圭亞那〉《華工出國史料》,第6輯,頁1-96。

2 Trev Sue-A-Quan, Cane Teapers: Chinese Indentured Immigrants in Guyana (Vancouver: Riftswood Publishing, 1999).

3 Margery Kirkpatrick, From the Middle Kingdom to the New World: Aspects of the Chinese experience in migration to British Guiana (Georgetown: the author, 1993).

4 Marlene Kwok Crawford, Scenes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Guayana (Georgetown: the author, 1989), pp.17-42, 59, 63-64, 64-65.

5 Laura Jane Hall, “The Chinese in Guyana: The making of a creole community,”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1995). 此外,有的論文對早期圭亞那的契約勞工進行了系統研究,可參見 Harvey Bernard Love, “The Gladstone coolies of British Guiana,” (M.A. thesis,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1982).

特立尼達

關於特立尼達華僑華人的主要研究成果也不少。勞倫斯于1958年完成的博士論文對勞工移民特立尼達進行了較全面的探討。斯圖亞特的論文對特立尼達的契約勞工及移民的“克裏奧化"過程(即華人與當地婦女結婚後產生的同化)進行了分析。1由於這兩篇博士論文均未能公開發表,其影響力相對較小。溫斯頓·格利哥裏·歐陽的《移民社群和跨民族主義: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華人為例》(2000)也是近年出版的一部關於華人的著作。

另一部著作是特雷沃爾·M. 米勒特的《華人在特立尼達》。米勒特是一名記者,對華人的興趣促使他對這一社區進行研究。此書的目的在於展示特立尼達的華人在長期定居過程中的演變史。除導言、後記和附錄外,全書共分為6章。第一章“早期歷史"是關於早期華人移民世界各地特別是英屬西印度群島的情況。作者重點介紹了早期契約華工在特立尼達的遭遇,並認為這裏的華工比其他地區的更加幸運。第二章“商業活動"主要介紹了特立尼達華人的各種商業活動,對華人的適應能力表示了由衷的欽佩。第三章“協會組織"研究了華人在特立尼達的各種社團組織。第四章“家庭生活與婚姻"探討了華人的家庭生活,特別對“克裏奧化"現象提出了自己的解釋。第五章涵蓋面較廣,包括烹飪、語言、宗教和反思。第六章“代溝"對華裔和自己父母之間的不同點進行了比較。2由於華人對故土的感情,目前有一種收集家史資料和撰寫家史的傾向。2000年又出版了一本關於1862年從中國移民特裏尼達的華人家庭(陳亞泰)的史料集。3

其他國家

對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研究也不斷有成果出現。有的是正式出版的專著,如《智利華人史》,4也有未出版的學位論文,如“族群成功的厄運:牙買加華商的興起與出逃"、5“在哥斯大黎加大西洋沿岸的華人移民"6等。因篇幅有限,不在此一一介紹。

書目整理與網上資源

國外學者對西文有關著作的書目和資料的整理情況近年大有進展。Lamgen Leon於1990年編寫了一部《亞洲人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書目》。該書目按字母順序列出了拉丁美洲28個國家和地區的有關亞洲人的著述。凡是有華人的國家或地區,均將“華人"單獨列出。隨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Clara Chu也編寫了幾本關於亞洲人或華人在拉丁美洲(秘魯或文學方面)的書目。7最為突出的是Jane Cho編寫的《拉丁美洲的亞洲人:書目選編》。這是迄今為

1 K. O. Lawrence, “Immigration to Trinidad and British Guiana, 1834-1871,” (PhD. dissert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1958); John Othneil Stewart, “Coolie and Creole: Differential adaptations in a neo-plantation village--- Trinidad, West Indie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1973).

2 Trevor M. Millett, The Chinese in Trinidad (An Inprint Publication, 1993).

3 Helen Atteck & Philip Atteck, Stress of Weather, A Collection of Original Source Documents Relating to a Voyage from China to Trinidad, West Indies, in 1862 in Conjunction with a Family Chronicle (St. Cathatines: Wanata Enterprises, 2000).

4 Elsa Kam-Ching Zambrano, Histori de la colectividad China en Chile (Santiago de Chile: Universidad de Chile, 1966).

5 Russell Dwight Lee, “The perils of ethnic success; The rise and flight of the Chinese traders in Jamaica,” (Ph.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79).

6 Moise Guillermo Leon Azofeifa, “Chinese immigrants on the Atlantic coast of Costa Rica: The economic adaptation of an Asian minority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PhD. dissertation, Tulane University, 1987).

7 Leon Lamgen, ed., Asians in Latin America and Caribbean: A bibliography (Queens, New York: Asian/American Center, Queens College, 1990); Clara M. Chu, “Information sources on the Chinese in Latin America: A resource guide,” (Unpublished manuscript) (Department of 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1997 [1992]); Clara M. Chu, Asians in Latin America: Work published 1990-1998 (Los Angeles, 1998).

止最為全面的關於移民拉丁美洲的亞洲人的西文著述書目彙編,以國別和內容為專題劃分。書目共收入了拉丁美洲24個國家有關亞洲人的著述,此外還列有地區(如“拉丁美洲"、“加勒比各國")、時代(如“殖民和早期")和各類專題(如“書目"、“文學"、“再移民"等)。每一項均列有各種亞洲移民,如“阿根廷"一項下即列有“華人"、“日本人"、“韓國人”、“老撾人"、“黎巴嫩人、敘利亞人和阿拉伯人"、“越南人"等。其中關於拉丁美洲華人著述的介紹也相當全面。1有兩點必須指出:其一,此前Leon Lamgen 和Clara Chu 均出版過相關的亞洲人或華人在拉丁美洲的書目彙編,這部書目彙編是在他人的基礎上編寫出版的。其二,也是較為遺憾的是,該書目未能將一些重要專著收入,如Trevor Millett的著作《華人在特立尼達》(1993年)和鄧尼斯·海利的法文專著《意識形態與民族特性:澳門華人在古巴,1847-1886年》(1979年)。此外,她也未收入發行了一百多年的重要雜誌《反對奴隸制報告》(Anti-Slavery Reporter)中關於契約華工赴拉丁美洲各地的報告。

有的學者還編寫了單個國家的書目彙編。例如,秘魯研究華人的權威溫貝托·羅德里格斯·帕斯托爾編的秘魯華人書目,還有Clara Chu 編的秘魯亞洲人書目等。2此外,還有玻利維亞的書目彙編,東亞的拉丁美洲研究書目彙編和拉丁美洲的華人作家的書目彙編等。3上述所有書目都存在著一個缺陷:未收入中文著述。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圖書館的Clara Chu 對建立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網上資源的貢獻頗大。她本人是華裔,于1999年秋天建立了“華人在拉丁美洲"(Chinese in Latin America)的網站https://www.360docs.net/doc/1219012385.html,/faculty/chu/chinos,將移民拉丁美洲和從拉美再移民的華僑華人的各種資料和資訊集中於此網站。網站從地區上分設南美洲、中美洲、加勒比地區和北美洲聯接點,目前開通的有南美洲和北美洲。網站內容豐富,有關於華僑華人的各種資訊,其中包括參考資料,書目索引,會議通知,人口資料等。“華人在拉丁美洲"網站是全球唯一的關於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的網站。它既為研究拉美華僑華人的學者提供了各種可資利用的資料,又為對拉丁美洲華僑華人感興趣的人提供了各種資訊。網站又細分為以下四個分站:資訊資料、教育與研究、拉美的其他亞洲人、華人移民社群。目前開通的南美和北美的兩個聯接點又可與當地華僑華人有關的網路聯接,如有關圖書館或聯繫人。以“南美"為例,它列出了巴西和秘魯兩國的華人社團及其負責人以及當地著名的華人學者。在“巴西"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協會"中列出的“華人社區文化協會"的地址及其負責人;“烹飪"中專門列出了有關網站;“人物"中列出了著名華人教授楊宗元先生的職務和另兩位學者的地址或電郵地址。“文化與教育"中列出了巴西唐人街的網站和其他有關資料。這是一個關於拉美華人的重要網站。4

在互聯網中還有一個名為“尋根"(Rooting for Roots)的網站https://www.360docs.net/doc/1219012385.html, 主要是為收集和整理在英屬圭亞那(即現今的圭亞那)甘蔗種植園當勞工華人移民的史實而設立。該網站的創立者是僑史學者蘇阿冠。他祖籍廣東,生於英屬圭亞那。在英國伯明罕大學就讀,獲化學工程學博士。1969年移居加拿大。1979年,他到北京煤炭科學研究中心任高級工程師,1984年回到加拿大。他對祖先移民圭亞那的歷史極感興趣,多方收集資料,出版過

《甘蔗收割者:圭亞那的華人契約移民》(1999年)。為了進一步收集資料,他設立了這一

1 Jane J. Cho, Asians in Latin America: A partially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select countries and people (Stanford: Center for Latin American Studies, 2000).

2 Humberto Rodriguez Pastor, Bibliography [Chinese in Peru]. 1999; Clara M. Chu, Information Sources on Chinese in Peru: A resource guide (Los Angeles, 1999).

3 Centro de Documentacion en Poblacion y Desarrollo. Migracion y Colonizacion en Bolivia: Bibliografia Anotada,(La Paz: Consejo Nacional de Poblacion, Centro de Documentacion en Poblacion y Desarrollo, 1989); Nelly S. Gonzalez, “Latin American Studies in East Asia: A summary description,” Bulletin International Oriental Library, 30/31(Spring 1987), pp.2-10; Clara M. Chu, Chinese Latino Literature Authors, (Los Angeles, 1999).

4目前她正在組建一個“拉丁美洲華人人口統計"的網站。參見Clara Chu, “Creating a demographic of the Chinese in Latin America: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在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3月13-15日舉行的“第二屆海外華人研究與文獻收藏機構國際合作會議"上提交的論文。

網站,希望圭亞那華人的後代廣泛收集自己的家史資料。這一網站由6個以字母“R"開頭的專題組成,分別為“回憶"(Recollection)、“記錄"(Records)、“親戚"(Relatives)、“延伸"(Reach Out)、“資源"(Resources)、“回答“(Responding)。人們可以通過這些專題提供或找到與自己家庭或研究有關的資料。

“尋根"網站包括“契約華工的歷史"(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dentured Labourers)、“契約"(Contract of Indenture)、“移民船隻——航程"(Immigrant Ships-The Voyage)、“乘客"(Passengers)、“甘蔗種植園的分佈"(Distribution to Sugar Plantations)等內容。在“移民船隻——航程"中有一個包括“年份"、“船名"、“噸位"、“出發地"、“出發日期"、“抵達日期"和“旅程時間"等內容的表格,列出了從1853——1879年間抵達的船隻。在“乘客"中有一個1853——1879年間的統計表,列有乘客的登船數和抵達數,這些數目又細分為男人、女人、男孩、女孩和嬰兒。“甘蔗種植園的分佈"則列有圭亞那9個地區的契約華工數(細分為男人和女人)。各個專題又可與其他相關網站聯接。1

華人組織網https://www.360docs.net/doc/1219012385.html,r也很有用處,可查閱有關拉丁美洲各國華人的情況。此外,在各個“huren"網站還可以查到與拉丁美洲華僑華人有關的資料。這些資料大都是從各地的報刊雜誌上剪裁下來的文章,對瞭解各地華僑華僑的情況很有幫助。我曾從網上下載過諸如Kitty Morse的“跨邊界的工作"(1997年,主要介紹在墨西哥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交界地區的華人的工作情況);2 Michelle C. Boomgaard“巴拿馬的華人"(1995年,對巴拿馬華人的大致介紹,其中的大事年表十分有用);3“蘇里南的華人"(1993年,提供了蘇里南華人的大致數目等)。4此外,還有ISSCO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Overseas)和Join/Suscríbase a CHINOCUBA-L等聯接點。前者有關於世界華人研究學會的資料(其中包括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的有關資料),後者則是剛建立的古巴華人的電子論壇網站。

近年來由於華僑華人研究的升溫,國際學術界對拉美華人的興趣也在提高。具體表現如下。其一,對史料的整理出版。5其二,有關拉美華人研究的學術會議近年已舉辦多次。6其三,從事拉美華僑研究的學者增多,研究專著不斷出版。新的研究項目正在進行。7

1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9012385.html,/~guycigtr.

2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9012385.html,/diaspora/l_america/mexico/id/012299.html.

3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9012385.html,/cidcm/mar/chinpan.htm.

4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9012385.html,/diaspora/l_america/surinam/10933-01.html.

5關於中國派往古巴代表團的訪問記錄整理,除早年清政府的1876年版本外,近年又出版了另外兩個版本。參見China, Tsung li kuo shih wu ya men, Chinese Emigration: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sent by China to ascertain the condition of Chinese coolies in Cuba (Taipei: Ch’eng Wen, 1970). Reprint of 1876 edition, published by Imperial Maritime Press (Shanghai); Denise Helly, ed., The Cuba Commission Report: A hidden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Cuba, The Original English-Language Text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其他新出版的史料,參見 Walton Look Lai, The Chinese in the West Indies, 1806-1995: A documentary history (Kingston: The Press University of West Indies, 1998); Helen Atteck & Philip Atteck, Stress of Weather: A collection of original source documents relationg to a voyage from China to Tridnidad, West Indies in 1862, in conjunction with a family chronicle (St.Catharines: Wanata Enterprises, 2000); 秘魯中華通惠總局編,《秘魯中華通惠總局與秘魯華人》,(香港:劭華文化服務社,1986);《巴西華人耕耘錄——華僑社團紀實》(美洲華報編印,1999)。

6近年來共舉辦過四次有關的學術會議:1999年在由ISSCO古巴哈瓦那舉辦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的華人移民社群"學術會議、2000年在特立尼達西印度群島大學(聖奧古斯丁分校)的亞洲人移民美洲的學術會議,2002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舉辦的關於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的小型研討會和2002年5月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舉辦的美洲華人的大型學術研討會。

7 Jean Luc Cardin, L’immigration chinoise a la Martinique (L’Harmattan, 1990); G.C. Zijlmans en H.A. Enser, De Chinezen in Suriname (Barendrecht: Batavia Publishing, 2002).胡其瑜教授一直在進行一個拉美華人研究項目;美國海軍學院的威爾遜教授正在主編《加勒比地區的華人》(The Chinese in the Caribbean) ,即將出版。密執安大學的博士研究生Kathleen M. Lopez正在撰寫關於古巴華人歷史的博士論文,參見Kathleen Lopez, “Transnational histories: A dual-sided approach to researching early-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migration to Cuba,” 2003年3月13-15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的“第二屆海外華人研究與文獻收藏機構國際合作會議"上提交的論文。蘇里南的華裔Paul Tjon Sie Fat目前也正在撰寫關於蘇里南華僑新移民的博士論文。

菲律宾的华侨华人研究现状及其思考

菲律宾的华侨华人研究现状及其思考 沈红芳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关键词]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问题与思考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菲律宾国内的华侨华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性发展时期。本文首先介绍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菲律宾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作者群与研究机构。其次,从政治认同和社会融合、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华人经济成长、中国新移民等视角,阐述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领域及有代表性的成果。再次,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透视支撑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社会现实基础,探索促进研究重心与特点变化的深层缘由。最后,提出菲律宾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中图分类号]D7341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099(2009)06-0079-07 O verseas and Ethnic Chinese St udies in t he Philippi n es: An Overview and So m e Considerations Shen H ong fang (C enter f o r SoutheastA si a n S t u dies,X ia m en University,X i a m en361005,Ch i n a) K eywords:t h e Ph ili p p i n es;Overseas and E thnic Ch i n ese Stud ies;Prob le m s and Advise m ents Abst ract:Phili p pi n e overseas and ethn ic Ch i n ese studies have entered into a ne w historica l period si n ce t h e m iddle of1980s1This paper introduces firstl y the Filipi n o scho lars and w riters w ho are conducting the coun try p s overseaa and ethnic Ch i n ese studies,and a lso the i n stitutions1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expounds and co mm en ts the leadi n g research fields and ach ieve m ents of F ilipino scho lars and w riters on the aspects of po litical i d entity and so-cia l assi m ilati o n,Chinese education and cu ltura l i n heritance,ethn i c Ch i n ese econo m ic gro w th and developm en,t as w e ll as ne w m i g rants fr o m Ch i n a1The third part of t h e paper explores t h e underly i n g factors that caused the sh ift o f research e mphases,and illustrates the evo l v ing features of the st u dies1F i n ally,the author po i n ts out the shortages and fla w s i n Phili p pi n e overseas and ethnic Chinese studies,and puts f o r w ard so m e questions and doubts that re-m a i n to be st u died1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浪潮的推动下,在中国入世和中菲两国经济政治关系进一步加强的背景下,菲律宾华人经济在居住国政治社会环境不靖的逆境中不断壮大。同时,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和区域化在促进中菲两国商品和服务贸易、投资、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促进了劳动力的双向流动。当菲律宾劳工向国外大规模流动之时,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菲律宾也迎来了新一轮中国移民的浪潮。在给菲律宾经济和菲律宾华人社会带来一些新问题的同时,也为菲律宾国内的华侨华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并促使研究的视野与范围不断扩大,观点的碰撞和 *[收稿日期]2009-10-28 [作者简介]沈红芳,博士,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南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的写作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南亚华族与其他移民族群国家认同、族别认同的比较研究0(项目编号: 08B M Z032)的资助。文章的探讨仅限于菲族学者和菲籍华裔学者的研究,不包括国际学者的研究;研究对象亦仅涉及菲籍华裔(或称菲律宾华人)和华侨,不包括华人混血儿(Ch i nese m estizo)。

拉丁美洲国家概况以及地图国名记忆技巧

拉丁美洲国家概况以及地图国名记忆技巧 截止2012年,共计33个 南美洲: Aérica del Sur 以巴西为中心,以贴近它的国家,逆时针3个国家为一组向外包围辐射四组1(巴西)+3 por4=13,共计13个国家。 巴西Brasil 玻利维亚Bolivia 巴拉圭Paraguay 乌拉圭Uruguay 法属圭亚那Guyana Francesa 苏里南Surinam 圭亚那Guyana 委内瑞拉Venezuela 哥伦比亚Colombia 厄瓜多尔Ecuador 秘鲁Perú 智利Chile 阿根廷Argentina 南美洲:America del Sur 北部和南部,一首一尾是两个众人所知的国家——墨西哥和巴拿马,中间一大一小每两个一组,共三组,一共2por4=共8个国家。 墨西哥México 巴拿马Panamá 危地马拉Guatemala 伯利兹Belice 洪都拉斯Honduras

萨尔瓦多El Salvador 尼加拉瓜Nicaragua 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 加勒比地区:El Caribe 12 (安德烈斯群岛Los Antillas) 古巴Cuba 海地Haití 牙买加Jamaica 多米尼加共和国Rep Dominicana 多米尼克Dominica 波多黎各Puerto Rico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Trinidad t Tobago 安提瓜和巴布达Antigua y Barbuda 巴哈马Bahamas 巴巴多斯Barbados 格林纳达Grenada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San Vicente y Las Granadinas 南美洲: Aérica del Sur 以巴西为中心,以贴近它的国家,逆时针3个国家为一组向外包围辐射四组1(巴西)+3 por4=13,共计13个国家。 巴西Brasil 关键词金砖五国亚马逊葡萄牙语

拉美国家概况知识点

Panorama de América Latina I.Geografía(1) 1.美洲是由意大利人亚美利哥·韦斯普奇Américo Vespucio的名字命名的 2. 白人与黑人的后代是穆拉托人mulato,白人和印第安人的后代是梅斯蔕索人mestizo,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后代是桑博人zambo 3. 墨西哥以梅斯蔕索人mestizo为主,阿根廷以白人blancos为主,秘鲁以印第安人indios为主 4.拉美人喜欢移民至:美国、西班牙 5.拉美人信仰的主要宗教是:天主教 6.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Cordillera de los Andes 7.西半球最高的山峰是:阿空加瓜峰Aconcagua 8.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通航湖泊是:的的喀喀湖Lago Titicaca 9.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国家 10.世界上最干旱的沙漠是:阿塔卡玛沙漠Desierto de Atacama 11.世界第二长及水流量最大的河流是:亚马孙河el río Amazonas 12.拉美第二长的河流是: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它是由巴拉那河Río parana 和乌拉圭河Río Uruguay汇合而成 13.美国和墨西哥的分界河流是:格兰德河Río Grande Geografía(2) 1.大西洋沿岸比太平洋沿岸更潮湿húmeda 2.美洲原产植物有:玉米el maíz,el tabaco,可可el cacao,花生el maní, 木薯la mandioca,土豆la patata,红薯la batata 3.美洲原产动物有:羊驼La llama,大羊驼la alpaca,小羊驼la vicu?a, 原驼el guanaco 4.智利以产铜cobre闻名,玻利维亚主要产锡esta?o 5.石油产量居世界第二的国家是:委内瑞拉Venezuela 6.阿根廷的首都是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墨西哥的首都是墨西哥城Ciudad de México,古巴的首都是哈瓦那La Habana 7.拉美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歧视排斥印第安人 II.Política 1. 贝隆主义的创始人是阿根廷前总统:贝隆Perón 2. 1961年4月,美国军队入侵古巴,史称:猪湾事件Invasión de Playa Girón 3. 古巴现任总统是:劳尔?卡斯特罗Raúl Castro 4. 上世纪70年代,智利前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Salvador Allende试图在智利推行改革,但社会主义实践以失败告终 5. 1982年阿根廷和英国之间的战争爆发在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 Malvinas 6. 阿根廷现任总统是:克里斯蒂娜?基什内尔Cristina Kirchner

拉美地区简介

拉丁美洲基本概况 拉丁美洲的概念含义: ?全称:拉丁亚美利加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地处北纬32°42′和南纬56°54′之间,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因长期曾沦为拉丁语族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现有国家中绝大多数通行的语言属拉丁语族,故被称为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这一名词的由来:由“美洲”和“拉丁的”组成,而“美洲这一名词的提出又经历了三个阶段:1,1492年10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却以为到达亚洲的印度,将其称为”las Indias”;2,1501-1503年意大利航海家 Américo Vespucio奉葡萄牙国王之命曾航行至此并在叙述自己航海经历的信中写到:我们可以确切地称哥伦布发现的陆地为“新大陆”。”“新大陆” 的概念首次问世,哥伦布发现的新陆地不再被认为是亚洲,而是一块不同于其它大洲的新陆地。从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美洲,但名称尚未确定;3,德国地理学家Martín Waldseemüller在地图上根据那位意大利航海家的名字将这块陆地命名为“America”(亚美利加),欧洲人普遍接受了这一概念,“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这一名词随流传于世。而“拉丁美洲”这一名词最早是在19世纪30年代时由法国人正式提出的。 ?“拉丁美洲”这一名词在国际组织和机构中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60-70年代原英属的安的列斯群岛中的一些岛屿和圭亚那先后脱离英国独立,加勒比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国际上得到关注,遂国际组织和机构更名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以表明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别于拉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

◆国家: ?一共有33个国家:墨西哥、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巴多斯、格林纳达、多米尼加联邦、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巴哈马、圭亚那、苏里南、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西、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还有仍处于美、英、法、荷统治下的十多个殖民地。 ◆国体: ?拉丁美洲地区现共有33个独立国家。这33个国家中,古巴是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余32个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 ◆政体:总统制、议会制、混合制: ?18个西语国家中16个国家采用总统制,0个采用议会制,1个采用混合制(秘鲁),一个采用人民政权代表大会制(古巴) ◆国家结构: ?拉美33个独立国家中,有29个国家采用单一制;其余4个国家即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和阿根廷采用了复合制中的联邦制。

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研究概述

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研究概述? 李安山 北京大學華僑華人研究中心 作者簡介:多倫多大學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特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民族、國家與國際政治,主要兴趣集中在華僑華人、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和非洲學方面。曾在《現代非洲研究雜誌》(劍橋大學)、《國際非洲歷史研究雜誌》(波士頓大學)、《宗教史雜誌》(悉尼大學)及中國的學術雜誌上發表過文章。主要著作有British Rule and Rural Protest in Southern Ghana , New York: Peter Lang, 2002;《非洲華僑華人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0年;《殖民主義統治與農村社會反抗》,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Received his Ph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Toronto, Li Anshan is Professor a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He has publica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frican Studies (Boston), 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 (Cambridge), Journal of Religious History (Sydney), and some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Author of A History of Chinese Overseas in Africa (Beijing, 2000) and British Rule and Rural Protest in Southern Ghana (New York, 2002), he is interested in African studies, colonialism, comparative nationalism and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關鍵字:華僑華人、拉丁美洲、中國移民史,族體、華僑華人史學史 本文擬對拉丁美洲華僑華人研究作一概述,分為四個部分,分別對中國學者的研究、國外學者的研究、拉美華僑國別史的研究及書目和網上資源進行了概述。中國學者對拉美華僑的研究始於1960年代。陳翰笙主編的《華工出國史料彙編》即有拉丁美洲華工的資料。1980年代以來,羅榮渠、張鎧、李春輝、楊生茂和徐世澄等學者繼續拉美華僑華人研究。然而,他們的研究多集中在契約華工,也未能充分利用國內尚存的史料(如拉丁美洲華僑華人所辦的華文報刊)。臺灣的研究多以介紹為主(熊建成除外)。國外研究仍以華人學者為多。除早期對美洲華僑華人進行過介紹的劉令、陳匡民和李譚仁外,Ching Chieh Chang、Evelyn Hu-DeHart(胡其瑜)、Walton Look Lai及Trevelyn A.Su-A-Quan(蘇阿冠)等人的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界有一定影響。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主要目的在於評介研究狀況,而非對現有研究成果進行批判。 Chinese Immigrants in Latin America:A Historiographical Survey Li Ansha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100871 Key words:Chinese overseas,huaqiao-huaren,Latin America,Chinese immigrants,ethnic group,historiography of Chinese overseas Chinese scholars began the study on indentured Chinese labor in Latin America in the 1960s. Chen Hansheng and others can be regarded as pioneers and Data on the Overseas Chinese Indentured Labor is their accomplishment. From the 1980s, Luo Rongqu, Zhang Kai, Li Chunhui, Yang Shengmao, Xu Shicheng started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immigrants in the continent. However, their research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indentured labor and failed to make use of important materials available in China (such as the Chinese newspapers published in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and the major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Some general studies were done in Taiwan. As for the early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researchers are mainly Chinese. Besides amateur historians such as Lew

南美洲概况简介

南美洲概况简介 南美洲(South America)是南亚美利加洲的简称,位于西半球南部,东面是大西洋,西为太平洋。陆地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与北美洲相分,南面隔海与南极洲相望。大陆东至布兰库角(西经34°46′,,南纬7°09′,),南至弗罗厄德角(西经71°18′,,南纬53°54′,),西至帕里尼亚斯角(西经81°20′,,南纬4°41′,),北至加伊纳斯角(西经71°40 ′,,北纬12 °28 ′,)。总面积1797万平方公里(含附近岛屿),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按面积大小排七大洲第四。南美洲海岸线长28700公里。海岸较为平直,少岛屿和海湾。截止到2011年,南美洲人口已有3亿8千万,世界排名第五。其中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2016年8月5日,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幕,这是经历了120年发展历程的奥林匹克运动会首次造访南美洲。概况最大的国家——巴西最小的国家——法属圭亚那最高的山脉——阿根廷的阿 空加瓜山,海拔6962米最大的湖泊——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面积1.34万平方千米最长的河流——亚马孙河,长6440千米位置南美洲东至布朗库角(西经34°46',南纬 7°09'),南至弗罗厄德角(西经71°18',南纬53°54'),西至帕里尼亚斯角(西经81°20',南纬4°41'),北至加伊纳斯角(西经71°40',北纬12°28')。面积约1797万平方千米(包

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从地理区域上划分为:南美北部诸国,包括圭亚那、苏里南、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一个地区为法属圭亚那。安第斯山地中段诸国,包括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南美南部诸国,包括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一个地区为福克兰群岛(又名“马尔维纳斯群岛”,阿根廷、英国争议)。南美东部国家巴西,面积约占大陆总面积的一半。主要火山南美洲最高的阿空加瓜山,位在阿根廷,海拔6960公尺,为死火山。另有尤耶亚科火山,位在智利,阿根廷边境,海拔6723公尺,为死火山。印加瓦西峰,位在智利,阿根廷边境,海拔6709公尺。青坡拉索山,位在厄瓜多,海拔6310公尺,属休火山。哥多伯西峰,位于厄瓜多境内,海拔5896公尺,属活火山;鲁伊斯火山,位在哥伦比亚境内,海拔5399公尺,为活火山;桑盖火山,位在厄瓜多,海拔5230公尺,属活火山;通古拉瓦火山,在厄瓜多境内,海拔5016公尺,属休火山;皮钦查山,在厄瓜多,海拔4794公尺,属活火山。国家和地区国家人口密度(/k㎡)面积(k㎡)人口(2002-07-01est.)官方语言厄瓜多尔47283,56013,447,494西班牙语哥伦比亚361,138,91041,008,227西班牙语委内瑞拉 27912,05024,287,670西班牙语秘鲁 221,285,22027,949,639西班牙语巴西 218,511,965176,029,560葡萄牙语智利

世界华侨华人人口分布

《世界华侨华人人口分布》数据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人?? 亚洲(28175752) 阿富汗169 世界华侨华人概况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50 世界华侨华人概况 阿曼80 世界华侨华人概况巴基斯坦3600 星洲日报1993.1.25 巴林48 1996-1997年华人经济年鉴朝鲜10000 世界华侨华人概况 东帝汶10000 宏观报1994.11.15 菲律宾2200000 1986年报刊 韩国30000 世界华侨华人概况柬埔寨300000 星洲日报1993.11.23 科威特200 世界华侨华人概况黎巴嫩12 1996-1997年华人经济年鉴 老挝200000 广西侨史文集一辑蒙古4000 1983年使馆材料 孟加拉700 世界华侨华人概况缅甸2000000 华商经贸354期 马来西亚5280000 宏观报1994.11.15 尼泊尔20348 1996-1997年华人经济年鉴 日本170000 宏观报1994.11.15 塞埔路斯720 华人月刊1996.3 斯里兰卡3500 1996-1997年华人经济年鉴沙特阿拉伯45000 星洲日报1993.11.23 泰国6100000 星洲日报1993.11.23 土耳其60000 世界华侨华人概况 汶莱100000 1986年剪报材料锡金400 世界华侨华人概况 新加坡2291100 星洲日报1995.4.3 伊拉克100 1986年报刊 伊朗200 星洲日报1993.11.23 以色列225 1996-1997年华人经济年鉴 印度135000 世界华侨华人概况印度尼西亚7310000 宏观报1994.11.15 约旦200 星洲日报1993.11.23 越南1900000 广西侨务侨史文集一辑 欧洲(16.18640) 奥地利20000 欧洲时报1994.11.7 爱尔兰5000 世界华侨华人概况 保加利亚25 1978年外交部材料比利时30000 欧洲时报1997.4.20 冰岛100 1996-1997年华人经济年鉴波兰200 星洲日报1993.11.23 丹麦6000 世界华侨华人概况德国111000 广东侨报1998.3.19 法国300000 1996-1997年华人经济年鉴梵蒂冈150 1996-1997年华人经济年鉴 芬兰1000 1996-1997年华人经济年鉴荷兰80000 星岛日报1989.2.13 捷克100 星洲日报1993.11.23 卢森堡6500 1996-1997年华人经济年鉴 罗马尼亚35 1978年外交部材料挪威1000 世界华侨华人概况 马耳他15 1978年外交部材料葡萄牙10000 1996-1997年华人经济年鉴 前苏联680000 华侨与华人瑞典20000 星暹日报1994.12.19 瑞士13286 1996-1997年华人经济年鉴西班牙35000 欧洲时报1994.6 希腊229 世界华侨华人概况匈牙利10000 世界华侨华人概况 意大利30000 华侨与华人1991.1 英国250000 星暹日报1995.2.8 美洲(3570750) 阿根廷30000 南洋商报1994.4.18 阿鲁巴600 星洲日报1993.11.23 安的列斯群岛(荷)700 1996-1997年华人经济年鉴巴巴多斯50 1996-1997年华人经济年鉴 巴哈马(荷)200 1996-1997年华人经济年鉴巴拉圭10000 星洲日报1993.11.23 巴拿马150000 华侨日报1994.1.8 巴西100000 澳门日报1992.11.16 玻利维亚12000 星洲日报1993.11.23 伯利兹1500 世界华侨华人概况 多米尼加共和国15000 1996-1997年华人经济年鉴厄瓜多尔20000 星洲日报1993.11.23

北美洲概述

北美洲概述 一、位置和范围 1、位于西半球北部,北濒北冰洋,东、西分别面临大西洋和太平洋,与亚洲隔白令海峡相 望,南部和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 2、北极圈和北回归线穿越其南北,但热带和寒带所占面积很小。 3、大陆轮廓北宽南窄,南部收缩成狭窄的中美地峡 4、海岸线比较曲折,岛屿众多 1)哈得孙湾 2)墨西哥湾 3)岛屿总面积和岛屿占全洲面积的比例,在各大洲中都居首位 4)格林兰岛 ①世界最大的岛屿 ②80%以上被冰层覆盖,是南极洲以外大陆冰川分布最广的地区 ③地处北美洲,但却属于欧洲国家丹麦 5)西印度群岛 ①呈弧形环列在加勒比海和大西洋之间 ②面积较大的为大陆岛,其余为火山岛和珊瑚岛 ③古巴岛是其中最大的岛屿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三大纵列带) 1)西带——科迪勒拉山系 ①科迪勒拉山系北起北美洲西北的阿拉斯加,南到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岛,是年轻 的褶皱山系,海拔一般达2000——3000米 ②北美洲境内的科迪勒拉山系,宽度较大,由东、西两列山带和一系列山间高原、 盆地组成 ③东列的落基山脉是主体。北美洲气候的重要分界线和河流的重要分水岭 ④西列山带逼近太平洋沿岸,又分内外两带,它们在墨西哥高原南部会合 2)东带——阿巴拉契亚山脉 ①古老,久经侵蚀,大部分起伏平缓,海拔300——600米 ②狭窄的沿岸平原 3)中带——低高原和平原 ①劳伦琴低高原。地面起伏不大 ②大平原。落基山脉以东,南北伸展 ③内陆低原。南半部由密西西比河冲积而成 2、气候 1)以温带气候为主和大陆性强是其两大特征 2)气候复杂,虽地跨寒、温、热三带,但热带和寒带范围较小,大部分在温带 3)大陆性强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虽然北美洲东西濒临两大洋,但是,因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阻挡了西面来自太平洋的气流,内陆高原和盆地干旱少雨;大陆东岸也没有 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受海洋影响不显著。另一方面,中部平原由于两侧山脉都是 南北走向,冷暖气流南下或北上畅通无阻,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剧烈

海外华侨华人的生存状况

海外华侨华人的生存状况 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延伸和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是我国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与合作交流的重要桥梁,也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华侨华人的大量产生和国际影响的扩大,有关华侨华人历史和现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中外学者和政界的重视。 那么海外华侨华人有着怎样的生存状况呢?他们在外国中的政治经济等方 面有着怎样的影响力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地方,通过了解他们在海外的现状,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延续我们的中华民族,因为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他们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生活所迫,比如国内战乱、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移居或者说偷渡到国外,都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已。因此,早期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大都是靠为别人做苦力来维持自己和家人的基本生活,比较少有国内的达官显贵跑到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地方生活,若是有,那也许是叛逃或者遭追捕的吧。早期的他们在海外的经济条件差,地位水平低下,所以,当他们在海外遭受暴力时,他们往往手无寸铁之力,只能任由摆布。于是,他们当中会有很多人死于暴力或者贫困,能继续生存下来的,都是些能力比较突出的人。几十年前的印尼中,就会存在有许多的暴力对待华侨华人的事件,因为当时华侨华人在印尼是处于弱势团体中的。比如1947年发生在苏门达腊巨港的事件。1947年,苏门答腊巨港荷军于元旦发动攻势,攻击扼守市区的印尼军,前后五日,双方伤亡极少,而华侨聚居的街道却变成了火海,商店住宅包括领事馆都被炸平。印尼军民乘机纵火抢劫,华侨被炮弹击死者101人,被暴徒杀害者80人,死因不明者75人,受伤114人,财产损失较万隆更为严重。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也趋于稳定,各种展力排华事件也越来越少。不过还是避免不了时不时的排华事件。比如1998年在印尼发生的严重暴力排华事件。由于当时出现全球经济危机,印尼经济状况也很差,印尼本地民众生活日趋艰难,于是他们就把发泄的矛头对准了华侨华人,认为华侨华人占据了他们的很大一部分财富,他们要把华侨华人赶尽杀绝,起初骚乱发生在雅加达,5000多所建筑物被抢劫、焚烧,遭强暴的妇女达85人(其中大部分是华人妇女),后来骚乱蔓延到全国各地。由于当时的我国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我国国家也联合国际社会,向当时的印尼政府施压。在施压的同时,我国也积极展开各种回国避难的华侨华人,团结一心积极面对当前的灾难。 我国的华侨华人虽然在国外会时不时遇到不公平的待遇,但他们很多都会坚强地活下去,并有一大部分人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当地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比如扬振宁先生,是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学术界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还有骆家辉,出生于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他是美国民主党党员,在1997年至2005年间担任华盛顿州州长,是第一个担任美国州长的华裔美国人,1996年11月5日,骆家辉以百分之五十八的比数获选为华盛顿州第21任州长,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的华裔州长,也是第一位能在美洲大陆主政的亚裔州长,2011年3月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提名美籍华人、商务部长骆家辉担任驻华大使。能在别人的篱笆下幸福安康地生活着就不易

拉丁美洲-南美洲

拉丁美洲-南美洲 1.范围: 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成两部分:北部有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南部是南美洲。 2.经纬度位置: 40°W--80°W,60°W穿过中部,赤道穿过北部,南回归线穿过南部海陆位置:北临美国和墨西哥湾及加勒比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3.地形地势 西高东低,高原平原相间分布。 西部为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东部高原与平原相间排列。 4.气候 气温:海陆分异(海陆之间)、地形(陆地内部)、洋流(海平面) ⑴低纬气温高,高纬气温低(纬度位置差异) ⑵同一纬度地区,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弯,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弯: 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山谷气温高,山岭气温低。 暖流气温高(冬季明显),寒流气温低(夏季明显)。 ⑶等温线闭合:山顶等温线向内减温,盆地等温线向内增温。

降水的影响因素:大气环流(最主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形;沿岸洋流。 气候-湿热 ⑴纬度因素: 拉丁美洲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气温全年高温。 ⑵海陆因素: ①周围有广阔的海洋; ②南回归线以南大陆狭小。 ⑶地形因素(显著): ①热带平原地区气候湿热(低纬, 低海拔); ②高原地区气候较温和(低纬,高 海拔); ③高山地区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④太平洋沿岸气候类型呈南北狭长的带状分布; ⑤40°S 以南的安第斯山西侧温带海洋性气候(受中纬西风控制,位于迎风坡);东侧温带 大陆性气候(位于背风坡,干燥少雨)

5.自然资源 ⑴矿产资源丰富:石油—加勒比海沿海(墨西哥、委内瑞拉);白银—墨西哥;铁矿—巴西; 铜矿—智利和秘鲁;硝石—智利。 ⑵森林资源丰富: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 ⑶渔业资源丰富:秘鲁渔场 ⑷水力资源丰富:巴西高原约占世界水力蕴藏量的16% ⑸草场资源丰富:潘帕斯草原(牧牛) 6. 人口 混血种人占多数; 热带雨林区、内陆高原和沙漠区稀少;沿海、沿河、亚热带平原及部分热带地区高原稠密; 7. 过度城市化 ⑴城市化水平高于经济水平:200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阿根廷为89.6%,巴西为 79.9%,墨西哥为75.4%,乌拉圭为93.7%。 ⑵城市问题: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不足;失业人口多;经济水平低;社会问题突出。 8. 社会经济 ⑴经济特征: ①多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②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占绝对优势;③工业以采矿业为主。 ⑵农业: ①热带经济作物:巴西的咖啡、香蕉、甘蔗;西印度群岛的甘蔗;中美洲的香蕉、咖啡②粮食作物:多以玉米为主(阿巴墨),阿根廷小麦出口较多。许多国家粮食还不能自给。 巴西 一、位置: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 面积:世界上占有热带最大的国家,拉美、南半球面积最大 的国家 二.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⑴地形地势:北部是亚马孙平原,南部是巴西高原; 北低南高。 ⑵气候: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 巴西高原,热带草原气候。 ⑶河流:亚马孙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 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发源于安第斯山,流经赤道地区,全年 降水丰富,干流水量极大;平原广阔,水流平缓,航运便利。 流量大;季节变化小;无冰期;水流平稳;利于航运。 巴拉那河:水能丰富。

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

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 作者:庄国土(厦门大学教授) 发表日期:12-05-17 【内容提要】中国人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始于 16 世纪末。到 17 世纪初,世界华人数量约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地。至 19 世纪中期,世界华人数量约 150 万人,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19 世纪中叶以后,大规模华工出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华侨华人分布的状况,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和欧洲都出现数量不等的以华工为主的华人社区。由于 19 世纪后期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均排斥华工,20 世纪初华人的数量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世界华侨华人约有 1200 万—1300 万人。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决定性地改变世界华侨华人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的格局。到 2008 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超过 4500 万人,而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比例降为 73%,北美、欧洲、澳洲和日本、韩国的华侨华人数量激增。 【关键词】华侨华人数量分布变化 华侨华人指中国移民及其后裔。①中国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可谓有海外贸易,就有因贸易原因而留居海外的商人水手。大规模的持续性海外移民始于 16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约可分为四个阶段或四次高潮,基本奠定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现状。由于国内外推动移民的因素和环境不同,四个阶段的移民目的地有很大差异,移民数量、结构和在侨居地的境遇也各不相同。 百多年来,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移民史和华侨华人的研究成果甚丰,但多集中于区域、国别华人史的研究,鲜有对中国移民及其后裔数量的整体估算。当地国人口统计资料匮缺、民族身份确定标准不同或华人刻意隐瞒身份等诸种因素,都导致各个历史时期对各国华侨华人数量的估计有巨大差异。例如,对 21 世纪初华侨华人数量的估算,从 3000 万到 8700 万都有①。导致中国对华侨华人数量大多用“几千万”的含糊提法。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人口分类和出入境统计资料较完备,而发展中国家则缺乏相关人口及分类统计,需要根据各种资料推算。本文对世界华人数量估算的资料来源和依据为: 当地官方统计数据,当地华社和中国使领馆人员的估计,华人身份的认同变动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出生率因素等。在此基础上,探讨近 400 年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变化,重点研究近 30年来 华侨华人的数量和分布。 一、17—19 世纪中叶中国第一波海外移民潮及其数量估算 国人移居海外,可或因灾变,或因战乱。但是,20 世纪以前持续大规模移居海外的主因,一是因为国内人口激增而谋生艰难,二是因为西方进行殖民开发而急需劳动力。海外贸易的繁荣,则是中国移民赖以成行的首要条件。盖人随船往,在异域寻求商机和谋生空间,定居后再介绍亲友同往,移民潮逐渐形成。 据《汉书·地理志》载,早在公元初,中国海商就已前往东南亚。宋代以后,凭借中国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先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中国商人逐渐取代了穆斯林商人,主导印度洋和东亚海洋之间的海上贸易,直至欧洲人东来。中国海商足迹遍及东亚各沿海商港。至迟在 15 世纪初,东南亚已出现中国移民聚居区。郑和下西洋前夕,爪哇的苏拉巴亚和苏门答腊的旧港,各有数千人聚居的中国移民社区,主要从事贸易活动。②明、清朝廷多次厉行海禁,视海外华商社区为海盗集团。旧港海商集团为郑和剿灭,苏拉巴亚华人社区也逐渐湮没。但只要华商仍主导东亚海洋贸易,中国移民仍能依托海外华商网络的形成和发展而前往海

南美洲国家签证指南

南美洲国家签证指南 —巴西签证指南— 网上预约基本材料 1.签证申请表 可自行在网上下载申请表,也可由专业旅行社提供 申请表官网下载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1219012385.html,/brazil/china/how_to_apply.html 2.护照原件 有效期在6个月以上(不含),如有旧护照请一并提供,护照至少有两张完整空白签证页。 3.照片2张 距离申请签证前6个月内照片,4cmx5cm,人物轮廓清晰,深色衣服,白色背景,头顶距相片顶部至少0.3cm空间。

4.身份证复印件 正反面复印在同一张A4纸上 5.户口本复印件 申请人所在完整户口本复印件; 集体户口就提供本人页; 如夫妻不在同一户口上,请一并提供配偶户口本;未成年孩子同时需提供父母的户口本。 6.婚姻状况证明复印件 结婚证、民事伴侣证明、离婚证明等(单身除外) 7.资金证明原件 (1)银行卡需提供至少6个月的银行对账单原件,如果申请人护照无入出境记录,对账单余额请高于5万人民币 (2)冻结到行程返回后的存款证明单原件,金额为人均5万元 8.其它有助于申请的补充材料 房产证、车辆行驶证等 在职人员 1.在职证明

需要提供工作收入证明函,用带有公司抬头的A4纸打印,由雇主出具的写明当事人的姓名、职务以及雇主批准其旅游假期的证明原件,该证明材料上还须标明雇主的地址、电话等联系方式,加盖上公司印章,还须写明该证明签发人的姓名、职务,并由其签字。 2.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出具工作收入证明的单位,同时出具公司营业执照副本的复印件加盖公章,世界500强企业或者国有企业、政府单位等特殊机构可不硬性提供,但需要附有说明信。 退休人员 退休证复印件 如果申请人为离退休人员,可以提供离退休证复印件。 在校学生 1.在读证明 学生必须要提供学校的准假证明原件(用学校抬头纸打印),内容包括申请人的姓名、所在年级班级、准假时间、学校名称、地址、班主任的办公室电话及签字并加盖学校的公章。(如遇假期可以提供学生证复印件) 2.父母其中一方的在职证明 需要提供工作收入证明函,用带有公司抬头的A4纸打印,由雇主出具的写明当事人的姓名、职务以及雇主批准其旅游假期的证明原件,该证明材料上还须标明雇主的地址、电话等联系方式,加盖上公司印章,还须写明该证明签发人的姓名、职务,并由其签字。 3. 父母其中一方的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出具工作收入证明的单位,同时出具公司营业执照副本的复印件加盖公章,世界500强企业或者国有企业、政府单位等特殊机构可不硬性提供,但需要附有说明信 4. 出生证明复印件 ps.关于18岁以下申请人的一些要求 * 如有父母双方同行,需要提供亲属关系公证书以及外交部认证; * 如有单方父母同行,需要提供亲属关系公证书以及外交部认证和一方委托书公证书以及外交部认证; * 如父母委托第三人带领,则需要提供亲属公证书以及外交部认证和双方委托第三人带领出行公证书及外交部认证。

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精

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精 2020-12-12 【关键字】条件、动力、空间、增长、传统、地方、大力、整体、现代、合理、民主、快速、持续、保持、发展、建设、制定、发现、研究、关键、网络、格局、意识、成果、地位、根本、基础、需要、环境、政策、工程、途径、重点、需求、制度、主导、方式、渠道、标准、规模、结构、水平、关系、吸引、激发、武装、形成、管理、优先、带动、崛起、取决于、改革、推动、实施、中心 作者:庄国土(厦门大学教授) 发表日期:12-05-17 【内容提要】中国人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始于 16 世纪末。到 17 世纪初,世界华人数量约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地。至 19 世纪中期,世界华人数量约 150 万人,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19 世纪中叶以后,大规模华工出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华侨华人分布的状况,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和欧洲都出现数量不等的以华工为主的华人社区。由于 19 世纪后期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均排斥华工,20 世纪初华人的数量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世界华侨华人约有 1200 万—1300 万人。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决定性地改变世界华侨华人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的格局。到 2008 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超过 4500 万人,而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比例降为 73%,北美、欧洲、澳洲和日本、韩国的华侨华人数量激增。 【关键词】华侨华人数量分布变化 华侨华人指中国移民及其后裔。①中国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可谓有海外贸易,就有因贸易原因而留居海外的商人水手。大规模的持续性海外移民始于 16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约可分为四个阶段或四次高潮,基本奠定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现状。由于国内外推动移民的因素和环境不同,四个阶段的移民目的地有很大差异,移民数量、结构和在侨居地的境遇也各不相同。 百多年来,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移民史和华侨华人的研究成果甚丰,但多集中于区域、国别华人史的研究,鲜有对中国移民及其后裔数量的整体估算。当地国人口统计资料匮缺、民族身份确定标准不同或华人刻意隐瞒身份等诸种因素,都导致各个历史时期对各国华侨华人数量的估计有巨大差异。例如,对 21 世纪初华侨华人数量的估算,从 3000 万到 8700 万都有①。导致中国对华侨华人数量大多用“几千万”的含糊提法。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人口分类和出入境统计资料较完备,而发展中国家则缺乏相关人口及分类统计,需要根据各种资料推算。本文对世界华人数量估算的资料来源和依据为: 当地官方统计数据,当地华社和中国使领馆人员的估计,华人身份的认同变动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出生率因素等。在此基础上,探讨近 400 年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变化,重点研究近 30年来 华侨华人的数量和分布。 一、17—19 世纪中叶中国第一波海外移民潮及其数量估算 国人移居海外,可或因灾变,或因战乱。但是,20 世纪以前持续大规模移居海外的主因,一是因为国内人口激增而谋生艰难,二是因为西方进行殖民开发而急需劳动力。海外贸易的繁荣,则是中国移民赖以成行的首要条件。盖人随船往,在异域寻求商机和谋生空间,定居后再介绍亲友同往,移民潮逐渐形成。 据《汉书·地理志》载,早在公元初,中国海商就已前往东南亚。宋代以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