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思维差异对英语口语交际的影响

浅析中西思维差异对英语口语交际的影响

摘要: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在母语的思维方式影响下,中国学生在与西方人用英语交流时,常常遇到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交际障碍,影响实际的交际过程和效果,文章试图通过分析中西思维差异对英语口语交际的影响,提高口语交际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中西思维差异;英语口语交际;英语思维;语言错误一、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教育界所关心的热点研究内容。目前,具有权威性的两个理论观点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设的语言决定论和j.piaget的思维决定论。无论是思维决定语言还是语言决定思维,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思维和语言不能独立存在,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同样,没有思维,语言也就失去了内涵,思维是语言的精髓。思维进步促进语言发展,反之,语言的发展使人类思维更加灵活丰富。

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是一个多对象、多层次的系统。根据不同的角度、标准、特点和理解,思维方式可以分为各式各样的类型。思维方式具有时代特点、区域特点、社会特点和民族特点,四者纵横交错,构成网络结构,研究这个网络结构,不仅是思维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任务,也是语言学的任务。(连淑能,2010)西方思维模式在处理人

与物的关系上更多的是关注物,遵循凡事从具体到局部到整体的解析式的思维方式。中国式思维习惯于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先全盘后细节的综合式方法。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不同的民族,在观察一些事物现象时,所取的角度及思维方向有时是极不相同的;表现在言语中,不同的民族就可能采取截然相反的语言形式来描述同一现象。在口语教学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中西思维方式转换的意识,首先要了解中西思维差异在口语交际中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及口语表达是如何体现了中西思维差异特点。

三、英语口语表达中的中西思维差异分析

1.整体性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英语口语表达中的体现

整体性思维(holistic thought)把人与自然、人间秩序与宇宙秩序、个体与社会看作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互相对应、互相制约、平衡协调的有机整体。而分析性思维(analytic thought)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两者分离、对立起来,分别对这个二元世界尤其突出对象及其属性作深入的分析研究。整体性和分析性的特点可以衍生出另一特点:即模糊性与精确性的特点。在语言中表现为:英语逻辑性强,结构性强,语句必须借助一定的语法规则及标记词连接才能达到表意功能。而汉语为形象语言,重视语境意义,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词汇有形态变化,包括词的构成变化、词形变化。这在口语表达时构成了一些语言转换的障碍,比如

在表扬一个人时可以用:he did a better job。那么汉语中我们会用:它干的更好了。在这里“better”一词通过形式变化,有“good”转换而来即可表达汉语中的“更好”一词。但有的学生试图找到词义的一一对应,则会用“he did a much good job”,这样一来似乎和汉语一一对应但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句子。另外英语词汇的单复数变化,如表达“我想买一本书”和“我想买几本书”中,“书”没有变化,而英语句子为“i want buy a book”和“i want to buy some books”,这里“book”变为“books”有了数量上的变化。这些语言现象反映了西方人的分析性思维,注重事物的客观存在性。而汉语则强调一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和理解形式,也正是反映了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当然口语学习者日常可以积累一些语法知识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转换思维,才能够说出流利地道的口语。

2.归纳型和演绎型思维差异在英语口语表达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经验的、直觉的归纳,古代文体中是以“点评式”、随感式、漫谈式等为主,西方思维重逻辑推理,以演绎法为主。在英语口语表达中要克服汉语句首开放、句尾收缩的特征,应采用句首封闭、句尾开放的特征。尤其是在与外国人进行交谈和辩论的过程中,这一逻辑思维方式将影响到实际的交流效果。如果你要问别人一个问题,汉语课表述为“我有一个难题解决不了,想请您帮忙,您能帮我吗?”,那么英语可表达为“can you help me to resolve the problem which i can not deal with?”。如果你直

接表述为“i have a problem which i can not deal with,and i need your help. can you help me?”这样的句子不符合外国人的思维习惯,这样会让他们感到迷惑,会以为你其实不想让他们帮你的忙。如果要帮忙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呢?似乎是说帮忙与否并不重要,所以英语口语表达要开门见山,不可婉转迂回,否则会引起歧义而达不到交际的目的。英语的因果句式也体现了“首封尾开”这一特点。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往往首先呈现结果,然后在叙述原因,和汉语先原因后结果的句式相反,所以在英语口语交际中也需要转换思维方式。如:

(1)he didn’t come because it snowed.(因为下雪他没有来)(2)he give up his idea because he want to think it over.(因为他想再考虑一下,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从以上两个句子可以看到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异,所以如果按照中式思维把句子说成“because it snowed he didn’t come”和“because he want to think it over he give up his idea”显然是比较别扭的英语句子,倒不如改成“it snowed so he didn’t come”(下雪了,所以他没有来)和“he want to think it over so he give it up”(他想再考虑一下,所以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当然从意义理解上,用“so”表述两句的意思也无可厚非,但是缺少了一些英语交流的味道,英美人更加倾向于(1)和(2)那种先果后因的表达习惯。

3.意向性和对象性思维差异在英语口语表达中的体现

英语的非人称倾向反映了西方人的客体意识。西方哲学思维是理性思维,理性以客观性为本质,表现为主客分明,区分自我意识与认识对象,在客体客观化是排除主观因素,所以在描述的过程仍然以客体为主,主体只是”旁观者”和“探究者”,因而英语民族比较注重客体思维,区别于汉语的主体思维,在口语表述中常用被动和非人称表达法,不用人称而用抽象名词或it作主语,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如表示“你最近情况怎样?”可以说成“how it is going with you?”这里“it”特指你的客观情况,突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英语口语中的被动具有强调客体的特点,如表达“刚才你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所以她生气了。”英语则为“just now some things have been said that ought not to be have been spoken,so she became angry.”这句话中强调“some things”是“she became angry”的原因,虽然是“you”发出说话的行动,但是人称在陈述中没有出现,只是强调一个客观存在物,而弱化人的主观性。这一思维差异在口语交际中经常会碰到,所以口语学习者要以英语的客体思维组织语言,才能符合英语表达的习惯。

4.伦理型和认知型思维在英语口语表达中的体现

英语名词化现象也体现了中西思维的悟性和理性的区别以及伦理型和认知型的特点。英语名词化反映了西方的抽象思维发达,对事物描述偏向于静态。与汉语的形象描述不同,其强调的是动态变化。

如表达“他能来让我们感到很吃惊”,英语则为“his arrival surprised us”。在这里汉语中的动词“来”用英语中的名词“arrival”体现意义。如果直接表述为:“he came here and surprised us”,实际上是无法和汉语意义对应,并且即使语境可以帮助对方理解,但也是不地道的表达方式。另外,在英语口语中动名词的用法也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如“i have an elderly mother and i am worried about her going on a plane. is there any risk?”其汉语意思是“我母亲年事已高,我担心她能否坐飞机,有危险吗?”汉语中的“坐飞机”这一动词短语在英语对话中用动名词短语“her going on a plane”表示。如果在口语交流中仍然采用汉语的句式,如“my mother is very old,so i worried about whether she can sit on the plane and whether it is safe or not”。这样的口语交流会让英语本族语者觉得你说话很别扭,并且表达不清晰。在英语中存在一些特有的名词,这些名词已被本族语者作为一种表达习惯,这对于第二外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难点,如表达“他吃素,不吃荤”,在英语中用“he is a vegetarian”。在这里体现了英语有词形变化的特点,这也与前面提到的整体性和分析性的特点有共同之处。总之,西方思维抽象化,而中式思维形象化。

四、结论

不同的地理位置、社会历史、环境特色、心理倾向,传统经济和

政治体系促使中西方民族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不同,语言表达习惯也就有所区别,这样就造成了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外国语的过程中受到母语的惯性思维方式局限,造成一定的语言使用错误。中国学生常常在英语表达过程中出现中式英语的现象,也就是说以中式的思维进行英语表达,虽然表现形式是英语但是内在的灵魂是汉语,这样会出现语言的歧义和不可理解性,所以中西思维差异对英语口语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只有用英语思维直接组织语言,才是真正的掌握了英语,所以语言学习过程要注意思维的训练,只有注意培养英语思维才能培养语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英语思维和英语语感是英语学习中重要的因素。要想英语语言表达地道、熟练、准确,除了学习词汇、发音、语法等知识外,还要转换思维方式,采用和英语语言对应的思维方式组织语言,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2.

[2]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刘苾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5]吕叔湘.汉英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