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廷顿与福山

亨廷顿与福山
亨廷顿与福山

亨廷顿的思想弧线

——兼论福山对其政治发展理论的重新诠释

几年来,在世界各国学界对塞缪尔。亨廷顿的追思中,可以发现,无论是他的学生、崇拜者,还是他的论敌,不少人还是不由自主地将逝者称之为“学术大师”。在当今学界这样的一个理念分殊、学派林立,而且潮流迅速更替的时代,要被人认真地称作为“大师”并非易事。

以塞缪尔·亨廷顿的学术成就来看,其一,能够在学术领域以其原创性成果开一时风气之先,独树一帜,并且,其学术构建能够在一个较长时间中成为学界聚焦的话题;其二,不仅回应当下时世所应当直面的重大问题,而且能在理论领域立言而传诸后世,而无论后人是否对此作出进一步的补充、修正、乃至于纠偏。即使是在高手林立的美国学界,像具有亨廷顿这样思想高度的理论家、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战略家,还是为数不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于亨廷顿留下的学术遗产做一番认真梳理,还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作为一名学者,最能够体现其存在价值的,当然还是他的思想作品。从亨廷顿毕生的学术创作来看,除了他所发表

的大量论文,至少是这样的几部作品,可以用来作为确认其学术身价的界碑。这几部作品之一是亨廷顿早年成名之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正是这部作品,引起了他的门生—弗兰西斯。福山的重新关注,并提出了一系列直面当下的重要问题。第二部作品,是亨廷顿平生最受争议的作品《文明的冲突和冷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部震撼了冷战结束之后整个国际思想界和舆论界的重要作品,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单纯思想作品的阀阅,而已经具有相当直接的国际战略研究的内容。第三,是其在上世纪90年代继续追踪世界潮流变幻的一部广为流传的作品《第三波》,但就亨廷顿所触及的话题而言,无疑是当代世界发展中最为关键的进程之一。最后,则是亨廷顿转向基本上是属于美国国内事务的作品《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虽然,该著作在当时的时势之下,虽然已然有了几分帝国斜阳、英雄落寞的苍凉之感,但是,依然同样是鞭辟入里的警世之作。

近来构思有关国际政治与思想史研究相互结合的有关研究项目,得以重读亨廷顿旧作,只觉得这位曾经风云一时的人物所留下的思想轨迹好象是在天空中间划出一道长弧,描画出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这位思想家的作品伴随着美国的雄踞顶峰而又趋于困顿、伴随着国际社会的分化离合而又趔趄行进所一起度过的时光。

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亨廷顿的学生弗兰西斯。福山晚近

多次对于其老师思想的追怀和重新评述。如果说,亨廷顿的思想弧线描画出的是美国百年帝国辉煌的盛极而衰的轨迹,那么,居于当代美国学术巅峰层次的弗兰西斯。福山对于亨廷顿作品的评价和在《政治制度的起源》一书中对政治发展理论所作的重新诠释又给人留下无穷的思索。

一个历来敢于从思想路线上对于自己作出根本性反思的国家,在而今重重悲观的判断之下,似乎还因此而有着柳暗花明的前景。

一,政治发展理论的基石:《转变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凡经历过中国80年代改革进程中的学术争论,特别是经历有关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模式的大讨论的学者,大概都会记得当年一本被中国学人广泛研读的专著,那就是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国学者之所以对于亨廷顿的作品投以如此之高的热情,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乃是因为亨廷顿作品中所描述的政治发展过程,以及关于构建政治秩序以确保转变中社会政治稳定的理念深深地触动了当时正面临着巨大社会变革的中国学术精英的心灵。

亨廷顿这部发表在1968年的作品,就其本身而言也是属于美国政治学界的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大作。这部作品既

不属阿尔蒙德一类正统现代化理论的作品,仅仅认同于欧美早期现代化进程的合法性,而贬斥作为“传统国家”的第三世界;亨廷顿的作品也不属于爱森斯塔德等学者为代表的修正版的现代化理论,其立论基于传统社会可以吸收现代化因素而使之成为与欧美一样的现代化国家。这两类现代化理论的出发点在于,以西方为导向的多元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构建进程中的唯一坦途。但是,按照沈宗美先生的概括,亨廷顿理论的出发点是他的非常独特的“强大政府论”,或称“政治秩序论”。其要义在于: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第三世界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和政治进步并没有使得这些国家真正地进入稳定繁荣的状态,相反是连绵不断的政治动荡和“政治衰朽”。其次,要使得这些国家真正建立秩序和取得稳定,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强大有力的政府。他认为从世界各国政府相互比较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之间的差别,远不如政治发达国家和政治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来得大。(注1)弗兰西斯。福山认为,在当时同样高度意识形态化的认同于东西方对立的西方学界,亨廷顿的如此惊世骇俗的言论是具有极大震撼力的。(注2)然后,在广泛总结50-60年代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亨廷顿又提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假设,他认为,一个政府强大与否,取决于能否在完善制度化的速度和扩大民众参与水平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他认为,动荡的

原因很多是来自于政治参与超越了制度化的进程,结果反而累及政府自身。显然,亨廷顿有关政治稳定和政治参与之间相互关系的这一结论不光是对于当时政治发展状态的一个准确总结,而且,也在长时段意义上对后来民主进程的发展有着意义。(注3)

最后,亨廷顿提出,政治发展有着独立于经济发展的自身的逻辑。(注4)虽然,他没有反对长期经济发展能够为民主构建奠定基础,但是,从复杂变化的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中,他主张先是“创制”,然后是“同化各种政治力量”,他倾向于稳定和体制构建作为政治参与的前提这样的认识。亨廷顿特别喜欢托克维尔的这样几段描述法国大革命的语录。托克维尔说:在这场革命之前“国家繁荣的步伐不仅突飞猛进,而且史无前例”,但是“这种持续增长的繁荣远没有使人民乐其所守,却到处都滋长着一种不安定的情绪”,而且“正是在法国那些发展最快的地区,人民大众的不满情绪才最高”。(注5)

亨廷顿所告诫的经济迅速发展和政治稳定度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性,以及政府必须真正地确立权威和建立稳定秩序的观点,虽然一度曾被西方学界视为“过时”,但是,迄今看来,这些重要观点不光既有深刻的学术意义,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事实上,一部好的学术著作总是会充满着在经世求变过

程中洞察时世所获得的真知灼见。除了亨廷顿著作中的这些基本结论之外,当年阅读亨廷顿作品时,最为动心的还是那些与当年我国改革实践中密切相关的话题。

比如,关于改革和革命的比较问题。亨廷顿认为“革命是罕见的,改革则可能更加罕见”。以亨廷顿的理解,他觉得改革要比革命来得更加艰难。首先,对于革命,其目标泾渭分明,但是对于改革者他们必须两面作战,同时面对来自保守和来自革命的两方面的反对;革命只需要将社会一分为二,而改革者必须要学会驾御他们,所以改革者必须具备比革命者更加高超的政治技巧。同时,改革者必须要学会控制变革的节奏,既着眼于变革,但同时又不能变得太彻底。比起革命者来,改革者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变革的途径、手段和时机方面。然后,如何处理各种改革的轻重缓急问题,对于改革者来说比革命者尖锐得多,革命着的目的是扩大政治参与,然后再利用由此相应的政治力量来改变社会和经济结构,而保守者的目的是既不改体制与结构,也不扩大参与。对于改革者来说必须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亨廷顿甚至开出了这样的两张药方供改革者选择:一种是“闪电战”方式,也即尽早地把改革目标公诸于众,然后尽量争取逐个实现;另一种方式是“费边社”方式,也即所谓隐而不露的战略,隐匿自己的真实目标,把改革的目标和过程分开来,实现一事一办。在中国80年代艰难推进改革的进程中,亨廷顿的见

解为刚刚进入改革迷阵的决策人士和知识精英来说,无疑是有益的借鉴。(注6)

从学术层面来讲,亨廷顿虽然为现代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份精彩的答卷,但是,亨廷顿在当时不可能涉及的是而后才发生的前苏联解体问题:在亨氏立论中还曾被认为是颇为有效的苏联政府,居然会崩溃于顷刻之间,这显然是远远地超出包括二十几年之前亨廷顿在内的所有政治学家的想象的,这里不光包含着如何看待政府权威的限度、以及如何真正确认政府是否拥有威权的一系列学术问题,而且,对于一个非国别研究的政治理论家如何确切地把握一个大国的长远发展走势,显然也非易事。因此,苏联解体这一突如其来的现象,也使得亨廷顿的立论一时陷入宭境。

站在今天已经经历了高速推动几十年的全球化过程的今天,国际间的相互依赖、包括国内秩序构建与国际环境之间的互动问题,也是亨氏当年的研究中不太可能涉及,而需要后学来加以填补和继续加以推进的话题。特别是各国间政治进程如何相互影响,以及一国内部发展如何影响其外部环境,而反过来国际环境如何内化到国内进程的问题,已经比当年有了远为深入的发展。

然而,所有这些后世的评语都无法改变人们对于这样一部在学术思想史上具有反潮流意义的作品的尊敬。

二,后冷战时期的最大国际学术公案之一:“文明的冲突”

冷战结束后,曾经先有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一书轰动西方舆论,此书预言,自苏联解体后,将不再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论争。而后,是久负盛名的亨廷顿在美国《外交》季刊93年夏季号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的长文,引起了近20年国际学术界少见的争论。

亨廷顿认为,在新的世界形势下,人类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将不再是意识形态因素或者经济因素,文化方面的差异与分歧将成为人类冲突的主导因素,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他提出:“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最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的战争的地区冲突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注7)亨廷顿还提出:世界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以及非洲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西方文明主要地将遇到以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合作形式的挑战。(注8)作为结论,亨氏也提到,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不会有统一的全球文明,只有不同的文明共存的世界,因此,每一种文明都必须学会与其他文明的共处。但是,作者的侧重点显然从西方文明高于非西方文明的认识出发,暗示非西方文明是未来动乱的策源地,从而提醒

西方国家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对付主要文明对手的战略与措施。

文明差异是否会发展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全球冲突形式?这是国际关系学术界早就在思考的问题。但是,与亨廷顿所说“未来文明间冲突将成为全球占支配地位的冲突形式”的观点不同的是,无论是汤因比、巴勒克拉还是斯塔里阿诺斯都是把文明因素与其它诸种政治、经济与民族等各种因素相互贯穿、相互关联中加以展开,而从未把文明因素或意识形态因素作为国际交往中单一决定性因素。

那么,亨廷顿是怎样得出他的这个结论的呢?值得注意的,是亨氏的以下三个判断:

第一,亨廷顿认为,全球经济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的进程,由于超越了国界,超越了人们长期以来的本土认同,

对各原有的文明传统构成生存威胁,因而,遇到了来

自各种非西方文明的越来越激烈的抵抗与竞争。

第二,亨廷顿认为与国际关系中的政治、经济冲突,特别是与意识形态的冲突相比较,文明冲突是一种更为根

本性的冲突。他敏锐地提出:经济学意义上的“你靠

什么生存?”的问题与文明所强调的“你是谁?”、

以及在意识形态对立中“你到底站在哪一方”的问题

相比,文化冲突中所蕴含着的“你是什么”的问题更

为关键。(注9)

第三,亨廷顿认为,现实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大体上是以文明为背景而展开,这也是引起文明抗争的动因之一。

(注10)

笔者清晰地记得,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笔者从国内返回美国华盛顿首府继续我的访问教授工作时,在各大书店和报厅里,一时间重新摆满了刚刚重印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书。可见,在大众的解读和认知当中,9·11事件似乎就是亨廷顿所预言的冲突样式。但是,亨廷顿本人在当时则坚决否认9·11就是他所言说的“文明冲突”。他坚持认为,9·11事件仅仅是一场恐怖主义袭击。然而,到伊拉克战争爆发,有人问起如何理解这场战争,亨廷顿则毫不掩饰地公开表示,这场战争有点接近于他所说的“文明的冲突”了。

虽然,亨廷顿颇为独断地挑出冷战后世界“文明冲突”将成为世界事务发展的主线,这一说法多少有点悖于事物的多元决定论原则;亨廷顿坚持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将要面临伊斯兰和儒教的联手挑战的结论也过于以假设代替现实,在这样重大战略问题上任何闪失都会引起不测的后果;看来,冷战后国际事态的千变万化,使得亨廷顿这样老练的学者也难免在基本立足点的把握上出现偏颇。但是,亨廷顿的立论尖锐地直指冷战后国际无序化状态之中的一种最为悲观的假设,从客观上说,其本身还是包含着一种警示,这种警示

告诫人们不可因对于自身文明的弘扬,而忘却了从冷战中摆脱劫难的当今世界更为需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努力沟通、互爱共存。

三,转换方向中的《第三波》

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当时为苏联解体的余波所震撼的不光是如“文明的冲突”这样的对于冷战后国际秩序何去何从的重大话题的讨论,而且,也包含着世界各地的转型国家、新兴的以市场与民主为导向的国家、以及原来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内部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刻变迁。

如何看待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南欧、拉美、东亚以及前苏联东欧地区所发生的一个大规模的制度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转型过程,显然远远不止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兴趣或者学科建设问题,而是涉及到了如何评价当今世界所面临全球化、民主化、市场化诸如此类的普遍性问题,而且更是与各国在上述普遍趋势下如何反应、如何互动的战略选择密切相关。也正因此,亨廷顿所著以此为题的《第三波》一书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争议。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首先是在南部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一批欧洲最后的威权主义政权倒台,然

后,受其影响的拉丁美洲前殖民地国家的军人政权在70年代末之后也开始一个接着一个地接连垮台。稍后,自80年代中期始,随着菲律宾与韩国的政局更替,也宣告了东亚地区各国各地的民主化进程的推广,紧接着是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在欧洲的整个前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就此崩溃。甚至在此同时,在中东和非洲等地也相当普遍地出现了所谓民主改革的潮流。

上述历史变化把一个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提到了人们面前:为什么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最后25年的这一历史时期,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同时发生或先后相继地出现了这样一股民主改革的浪潮?究竟这是偶然地发生世界各个地区的、相互之间并无逻辑联系的社会变动,还是如享廷顿在其轰动一时的著作《第三波》中所描述的,这是同一个社会历史进程在世界各地几乎是同步出现的翻版?80年代末90年代初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灾变式”的振荡与70年代中期以后在南欧、拉美、东亚的变化有何干系?如果说,上述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普遍性现象具有某种目标相似性或同一性的话,那么在其目标实施的过程中是遵循着大致相同的路径、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结局,还是相反?最后,无论是怎样的路径选择或者怎样的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的结果,我们又能从中汲取怎样的经验与知识。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被称为政治保守主义的享廷顿,在

其轰动一时的《第三波》一书中,似乎是改变了60年代以来他所遵奉的以“稳定”和“平衡”为主题的发展政治研究的路线,而转而推崇各地民主化进程中的普遍性历史动因。在亨廷顿看来,是以下五项变化促成了70年代与80年代以来的民主化政治变迁。(1)在民主价值被普遍接受的世界上,威权体制的合法性问题的日益加深,这些政权对政绩合法性的依赖以及军事失败、经济失败和1973—1974年以及1978—1979年的石油危机对这种合法性的削弱;(2)六十年代史无前例的全球性经济成长。这种成长提高了生活标准,增加了教育,在许多国家大大地扩展了城市的中产阶级;(3)在1963—1965年的第二届梵蒂冈教廷会议上,天主教会的活动和信条所表现出的惊人变化,以及国家教会从现状的维护者变成威权主义的反对者和社会、经济与政治改革的拥护者;(4)外部行动者在政治上的变化,包括六十年代末期欧洲共同体对扩展其成员的新态度,美国的政策自1974年起开始转向促进其他国家的人权和民主化,以及戈尔巴乔夫在八十年代末期为维持苏维埃帝国对苏联政策所作的戏剧性变革;(5)“滚雪球”或示范效应,这种效应通过新的国家沟通手段而得到扩展,特别是第三波中第一个向民主过渡的国家会刺激其他国家努力实现政权变迁,并为后者提供示范。(注11)

享廷顿上述论述中关于威权主义国家于70年代末以后

普遍陷于合法性危机的观点,显然大幅度更改了他本人在60年代的立场。享廷顿对此所做的解释是,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新的更加多样复杂和相互依赖的局面,对于威权主义政权来说是难以驾驭的;同时,由经济成长所造成的中产阶级的崛起是政治民主化与政治经济体制转型的主要动力。(注12)与此前亨廷顿所做关于发展政治研究中的开创性结论相比较,“第三波”之类的描述,显然是反映出亨氏的这部作品较多是对于现状的归纳,而较少原创性的学理构建;较多顺应时世的跟踪,较少反潮流的理论命题。

值得指出的是,在柏林墙倒、苏联东欧急变之后,像“冷战胜利论”一类思潮迅速膨胀,看来像亨廷顿这样一类理论家都难以规避其影响;而新自由主义思潮一时间的普遍影响力,也并非是所有理论家都能够保持头脑清醒的。

四,回归本土:《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如果说亨廷顿的以往著作都是以世界事务作为论述的主题,那么,亨廷顿在2004年所出版的最后一部专著《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则几乎是完全集中于阐述美国在一个崭新时代所面临的如何在当今世界自我定位、安身立命的问题。亨氏此书主要是面向国内问题的学术讨论。

在亨廷顿看来,认同问题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事关美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安身立命的重大问题。但是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史无前例地遭逢挑战。亨廷顿认为三百年来以盎格鲁—新教文化为核心的“美国信念”正在受到以下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其中包括流行于政界和学术界多元文化和多样性理论、来自拉美和亚洲的移民浪潮、西班牙语等少数人种语言向英语主导地位的挑战、移民人群对于美国社会所施加的影响、精英人士日益强调其世界主义的跨国身份的倾向等等。这些挑战的结果可能迫使美国发生如下方向的演变:其一是出现一个只强调信念原则、但是却缺乏文化内核的美国;其二是出现一个被分成为两杈的美国。比如,出现两种主导语言,英语和拉美语言;两种文化:盎格鲁—新教文化和拉美文化;其三是出现一个在人种上和语言上排他主义的美国;当然,也还是可能出现一个再次充满了生机的美国,并且因为与外部世界的对峙而充满了活力;最后,出现以上各种趋势的某种组合,而这样的组合又有赖于美国如何界定自己的身份。(注13)

在亨廷顿看来,他在爱国者身份和学者身份之间必须强调以爱国者身份的提醒,使美国能够保持团结和活力。他认为,美国社会能够消除人种和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多民族和多人种的国家,“这是美国最伟大的成就”(确实,奥巴马的当选美国总统也曾证明了这样的一种成就)。而他坚持,

美国的出路就在于要坚持以盎格鲁---新教为核心的美国信念,哪怕创建美国的白人盎格鲁---新教徒的后裔在美国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无足轻重的比重,美国仍然会长久地保持成为美国。至于这样的前景是否确定,亨廷顿并无把握,他认为,美国依然是存在着三种选择:第一,恢复到9。11之前的一个由世界给美国定型的世界主义的美国;第二,出现一个美国力量至上、美国价值普遍适用、由美国来改造世界的帝国式的美国;第三,基于前两者的方案都是减少或消除美国与别国之间的社会、政治、文化差别,而亨廷顿主张造就一个与前两者不同的、承认美国不同于别国社会而保持自己特性,并且是基于盎格鲁—新教文化核心的美国。(注14)亨廷顿在新世纪历史背景下对于美国认同问题的探索,显然是在美国失去了前苏联这个敌人、以及在多元文化浪潮冲决之下、特别是在9。11袭击事件等外部因素件激发之下而形成对于新的美国认同形成过程的独特解读。其内部背景中的重要因素乃是美国社会的越益严重的宗教化倾向。如果说,每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将从民族文化的核心成分中来提取要义,这本无可非议的话;如果说,美国民族认同的基点如果是重新返回到18-19世纪的宗教教义,强调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区别的话,那么,整个20世纪美国已经溢散的全球影响将如何收敛,包括以盎格鲁—新教文化为核心的“美国信念”将如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理念沟通和共处,都将是急

待回答、而亨廷顿并无作出答案的重大问题。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亨廷顿的这最后一部作品,虽然依然是那样犀利敏锐,见解独到,但已经失却了60年代以后早期作品中的那种大恣汪洋的气势和情怀,颇有些英雄气短、而急于要寻找退路的顾影自怜。

综观亨廷顿以上的几部作品,可以清晰地发现,亨氏是以上世纪60年代美国学术精英们胸怀世界的远大抱负开始登上政治学研究的顶峰的。当时他的研究主题是与美国急需对于海外世界形成真切认知的宏大战略目标直接相连的。在这样的气度之下,甚至于连意识形态的禁锢都可以丢却一边,而言前人之所未言。而到了冷战结束以后,亨廷顿挑起了关于“文明冲突”的国际大争论,从作者表述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恐慌中,人们可以多少感觉到美国深重的危机感,但是,唯一超级大国的辉煌地位却又掩盖着所有可能的真正挑战带来的危险。迨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波》的问世,无论学术上,还是思想上,人们可以感觉到,这里出现的似乎是另外一个亨廷顿,他追随着众人言说的“民主化”潮流,着力于理解一个迅速来临的全新世界。虽然,对于事态的解读依然具有权威的学术说服力,但是,显然他已经不具备象以往那样似乎要逆转潮流的犀利锋芒了。可能是因为于冷战结束的狂欢中意外获得了胜利、同时美国也失却了一个长期对峙的敌人之后,面临的却是祸福难料的局面。可能是连亨

廷顿这样的学术先知也不免不知所措吧,他似乎是要以貌似进取的方式为阻挡一个超级大国可能的衰势而作好铺垫。直到亨氏呼吁美国人要强化自我认同的这最后一部作品《我们是谁?》的时候,人们才清晰地预感到,不光是亨廷顿本人已经渐入退路,而且这似乎是预示着美国的大国风华已经远不如往昔。半个世纪里亨廷顿的思想轨迹所划出的这道弧线所表征出来的,也许正是斜阳之下的漫漫帝国归途。

然而,颓势,却未曾倾覆,而且,不时地会借机东山再起,也许这是美国这个充满了危机意识的民族的发展的逻辑。

人们还依稀清晰地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所发生的关于美国是否衰落的一场争论。与当时书写《大国的兴衰》的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警告美国可能衰落的想法相对立,坚持己见的亨廷顿认为,只要美国这个国家还敢于公开地讨论自己这个民族是否会衰落,那么,美国就不会真正地衰落。事实上,晚近30年来关于美国是否衰落的这场公案,或明或暗一直没有销声匿迹过,也许这才真是美国既于颓势,但却未曾真正衰败的秘密之所在。

五,福山对于亨廷顿思想的解读

福山对于自己老师亨廷顿思想的重新评价,首先可见之

于在2006年他为亨廷顿《转变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新版所作的序言。在福山看来,尽管四十年来世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事实表明亨廷顿的许多论点是站得住脚的:第一,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社会和已经现代化了的社会都会趋于稳定,但是,在现代化进程刚刚发生的阶段乃是不稳定状态的多发时期。第二,社会动员超过政治体制化的水平,政治体制无法吸纳社会力量,乃是初期现代化国家动乱的根源之一。第三,政治发展遵循着独立于经济发展的自身逻辑。虽然,富国的长期经济发展能滋生坚实的民主基础,但是,对于穷国而言,恰好政治秩序和有效体制才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最后,亨廷顿关于政治衰朽问题的研究也具有先见之明。按照福山的解释,通常是现有体制无法容纳现代化的速度和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政治制度就开始衰败。(注15)在福山看来,即使60年代亨廷顿写作此书时对于苏联解体问题难有预判,但是,这反过来“却加强了亨廷顿关于政治秩序和民主并不一定相互依存、甚至可能为相左的目的的运作的观点”(注16),因为,正是在民主化的大潮之下,作为政治大国的苏联被送进了坟墓。

在福山看来,亨廷顿是一个“使得西方现代化理论寿终正寝”的理论家。首先是因为亨廷顿掀翻了西方社会理论传统中基于英国和美国经验,以期从中总结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传统立场。虽然,亨廷顿并未能摆脱“西方中心论”的

巢臼,依然是认为西方走过的道路,乃是后起国家典范。但是在亨廷顿所持有的这种反叛立场上,实际上已经为后人挣脱西方中心主义,为政治发展寻求多元解释做出了历史性的铺垫。在60年代末,正当人们聚焦于美国在东南亚的表现,为“共产主义和西方式民族国家建设战略在北越和南越的竞争,并以后者的失败告终”而感到困惑之时,亨廷顿却明确指出了另一条权威主义的发展道路。虽然,根据福山的介绍,亨廷顿当时遭受到了极大的非难,但是,这样一种新的历史发展道路,其中不仅得到了后来新加坡的李光耀、韩国的朴正熙、中国台湾的蒋经国的实验,而且包含了以后更加长时段、更加广泛的范围之内的成功社会实践。这证明了亨廷顿的大胆理论诠释的适用性经受了历史的考验。

此外,福山多次强调亨廷顿理论贡献的另一个方面,也即他的学科性见解。因为亨廷顿拒绝了试图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人类学等等多学科综合而成宏大的现代化理论,并且,以此用来解释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过大抱负。在亨廷顿看来,赋予所谓的“现代形态(Being Modern)”以强大的规范性价值,并且认为,“现代性中的好东西倾向于一同出现”:比如,经济发展、都市化、传统社会关系解体、教育水平提升、转向“业绩”评价和理性规范价值、世俗化、以及民主政治机构的发展等等都是相互依存的整体;而经济发展、教育提升、价值变迁、政治进步等范畴之间存在着正

(完整版)亨廷顿病诊疗指南

亨廷顿病诊疗指南 概述 亨廷顿舞蹈病(Huntington’s disease,HD)又称亨廷顿病,是一种隐匿起病,以舞蹈样不自主运动、精神障碍和痴呆为特征的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致病是由位于4号染色体短臂的亨廷顿基因IT15(interesting transcript 15)上的CAG三核苷酸异常扩增突变所致。 病因和流行病学 HD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IT15基因(也称为HD基因或HHT基因)的表达产物为大小约3144个氨基酸的多肽亨廷顿(HTT)蛋白。突变的亨廷顿蛋白含有扩增的谷氨酰胺残基链,病理改变主要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尾状核和壳核(新纹状体)萎缩最为突出。虽然目前认为HD的发病与突变HTT蛋白的毒性相关,但该病具体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明确。 全世界HD的患病率约为2.7/100 000,发病率约为每年0.38/100 000。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的患病率约为5.7/100 000,亚洲的患病率约为0.4/100 000。 临床表现 HD的临床特征表现为运动障碍、精神症状和认知障碍三联征,通常隐匿起病,缓慢进展。发病年龄从儿童期至79岁不等,最常见于30~50岁,20岁前诊断为此病的患者被称为青年型HD或Westphal变异型HD,但其所占比例不足全部HD的10%。 HD运动障碍的早期表现为舞蹈症,即累及面部、躯干和肢体的快速,不自主,无节律运动;早期异常动作轻微,患者可能难以意识到舞蹈症状的存在,或将舞蹈样动作整合到随意运动中,使得正常动作的控制出现困难或偏差;随着疾病的进展,舞蹈症的范围和程度常逐渐加重,甚至影响膈肌、咽和喉部肌肉,从而产生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和不自主发声;疾病晚期舞蹈症常消失,代之以僵直、

浅析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我对文明冲突的初步理解 ——浅析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山东大学刘效恩 举世震惊的“ 9.11 ”事件把声名赫赫的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1996 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再次推到了前台,又一次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文明冲突”热。美国政府对“ 9.11 ”事件所作出的强烈反应及在军事、外交政策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恐怖主义不断升温的现实,似乎应验了亨廷顿在书中的论断“未来的冲突将由文化因素而不是经济或意识形态所引起,而最危险的文化冲突是沿着文明的断层线发生的那些冲突” ①在全球媒体的大肆报道和渲染下,一场文明之间的战争似乎剑拔弩张。然而这一切真的就是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或其他文明冲突的结果吗?世界真的会出现文明之间的战争吗? 文明的概念及内涵 要理解文明的冲突,首先要弄清文明的概念。文明这一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动态的历史现象,具有阶级性、民族性。亨廷顿认为文明是“人群文化上的最高层的组合,是人们拥有的除了那种区别人类与其他动物的认同的文化认同的最广泛的水平”实际上他在谈论文明的冲突时,文明这一概念包括三大要素。一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这是文明的原义。二是文明的主体——人,即有共同的文化认同的人群。三是人和文化的载体——区域。基于这种理解,亨廷顿把当代世界划分为8 个文明,即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及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少了一个文明) 文明之间的关系:冲突还是融合 在划分世界主要的文明之后,亨廷顿又用大量的篇幅论证了不同文明必然冲突的观点。第一,文明的不同不仅是实在的,而且是基本的。历史、语言、传统及最具重要性的宗教,使各种文明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第二,由于“地球越来越小”,不同文明体系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将导致文明的冲突更为剧烈。第三,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现代化和社会变迁过程不仅使人们脱离了地域认同,也弱化了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这就使宗教认同乘虚而入,填补真空成为新的、更为强烈的认同对象。第四,西方的双重作用使文化意识大为增强。一方面是西方文化处于权力的顶峰;另一方面作为其结果是非西方文化出现寻根现象,强调本土文化、本土价值。第五,与政治或经济特征差异相比,文化差异更为持久,更难妥协。最后,经济区域主义正在增强,地域性经济集团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持续增强。但是,经济地域主义只

基因诊断可有效排除疑似亨廷顿舞蹈病的舞蹈症患者

基因诊断可有效排除疑似亨廷顿舞蹈病的舞蹈症患者 亨廷顿舞蹈病是一种由(CAG)n重复序列异常扩展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变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不明。临床上其他疾病, 如齿状核-红核-苍白球-底丘脑核萎缩、类似亨廷顿病2和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等也可有舞蹈样动作,当亨廷顿舞蹈病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时,与上述疾病很难鉴别。中国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喻明霞博士所在团队,通过基因突变分析疑似患者的IT15基因(CAG)n重复数目以是否异常扩展,可有效排除疑似亨廷顿舞蹈病的临床舞蹈症患者。另外,对临床上以进行性加重的舞蹈样动作为主,而无明显的痴呆、精神异常及影像学改变的舞蹈症患者进行IT15基因突变分析,说明临床上对于亨廷顿舞蹈病的确诊,应需要依赖临床“三联征”、影像学改变及基因诊断等的联合分析。研究结果发表于《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14年2月第4期。 基因测序显示亨廷顿舞蹈病先证者共存在49个重复CAG Article: "Examination of Huntington’s disease in a Chinese family," by Mingxia Yu, Xiaogai Li, Sanyun Wu, Ji Shen, Jiancheng Tu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Medicine & Center for Gene Diagnosis, Zhongna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Province, China) Yu MX, Li XG, Wu SY, Shen J, Tu JC. Examination of Huntington’s disease in a C hinese family. Neural Regen Res. 2014;9(4):440-446. 欲获更多资讯: Neural Regen Res Genetic diagnosis can rule out a suspected Huntington's chorea patient Huntington’s disease is an autosomal-dominant inherite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with a distinct phenotype, but the pathogenesis is unclear. Although patients with a family history have more typical clinical symptoms, sign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as well as an unambiguous clinical diagnosis, other diseases with dance-like movements, e.g., dentatorubral-pallidoluy-sian atrophy, spinocerebella r ataxia type 17, Huntington’s disease-like-2, and neuroferritinopathy, are difficult to iden tify and distinguish from Huntington’s disease. By mutation screening for CAG repeats in the Huntington’s

亨廷顿舞蹈症

医学影像学1001 刘华燕U201017312 常见遗传病之亨廷顿舞蹈症 在<<常见遗传病诊断与防治>>这门选修课上,我见识到了亨廷顿舞蹈症,病人的痛苦和其给家人带来的灾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去后我去图书馆查阅了一些资料,对亨廷顿舞蹈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亨廷顿舞蹈症作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因是患者第四号染色体上的Huntington基因发生变异,产生了变异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在细胞内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大的分子团,一般科学家将这些不溶水的分子团称为“包涵体”,这些大分子团会逐渐影响患者神经细胞的功能。 根据研究调查发现,亨廷顿舞蹈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子女的发病几率是50%。父系遗传占优势者发病较早,而母系遗传占优势者发病较晚。但如母亲已发病,在妊娠过程中,由于母体与胎儿的相互作用,大部分胎儿流产。而由父系遗传的小孩多能存活。和其他多谷酰胺重复病一样,亨廷顿病的遗传常呈现遗传早发现象,即一代比一代发病早,且一代比一代症状重。亨廷顿病多发生于中年人,偶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男女均可患病。发病隐匿,呈缓慢进行性加重,平均生存期10~20 年。临床主要表现为舞蹈样不自主动作、精神障碍和进行性痴呆,称为“三联征”。中年期发病者主要以舞蹈样动作为主,逐渐出现痴呆和精神障碍;儿童和青少年期发病者多以肌张力障碍为主,常伴癫痫和共济失调。[1] 亨廷顿舞蹈症是一种显性遗传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根据阳性家族史、典型的舞蹈样运动、精神障碍和进行性痴呆、以及基因检测阳性结果而加以诊断。当然,亨廷顿病具有完全外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基因诊断可以为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更可靠的依据。[2] 与大多数神经变性疾病一样,亨廷顿病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采用对症治疗。有对抗多巴胺能药物或多巴胺受体抑制剂,提高胆碱的含量,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γ-氨酪酸含量,精神障碍的治疗,细胞移植等方法。[3] 细胞移植又分为神经干细胞移植、胚胎干细胞移植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者治疗亨廷顿病的研究最多,然而细胞移植治疗亨廷顿病尚处于探索之中,同基因治疗一样任重而道远。 亨廷顿舞蹈症患者在尚未出现临床症状前生活与正常人一般无二,一旦发作,不仅会影响到其就业,婚姻和生活,还可能给下一代带来相同的疾病,同时使家族承受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社会压力。我认为在对待遗传病上,我们要做到尽早发现并治疗,不要害怕,这样我们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生育下一代,尽量创造健康的后代,造福子孙。但对于本病,基于父母任何一方患有亨廷顿舞蹈症则其子女便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患上此病,而这种遗传病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效地治愈方法,且治疗过程中费用十分昂贵,所以建议任何一方患有该症的夫妻最好不要生育后代。 参考资料: 1. Walker FO .Huntington’s disease :Lancet ,2007 :369: 218–28 .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亨廷顿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1;44(9):638-641 3.吴志英.亨廷顿病的分子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9 :

试析文明冲突论

试析“文明冲突论” 摘要:"文明冲突"与"文明和谐"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烈话题,有的从文化角度进行探讨,有的从国际政治关系角度进行探讨等。本文则从价值角度对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进行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塑造世界"文明和谐"的可能及中国面对"文明冲突"和"文明和谐"应择之路。 关键词:文明文明冲突文明和谐 "文明冲突论"的始作俑者,乃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在冷战刚结束、苏联解体不久,亨廷顿就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提出了后来一直在许多国家的政界和学术界争论不休的"文明冲突"理论(ClashofCivilization)。1993年夏季号《外交》(ForeignAffairs)季刊发表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The ClashofCivilization?》一文,并引起学术界广泛而激烈的竞说争鸣;亨廷顿本人随后也不断发表文章和出版专著,进一步为自己的观点进行申辩和解释,其中包含了作者对自己个别观点的修改。这些观点集中在《不是文明,又是什么?》(IfNotCivilization,What?)(《外 (The WestCivilization:Unique,交》季刊1993年冬季号),《西方文明:是特有的,不是普遍的》 NotUniversal)(《外交》季刊1996年冬季号),以及专著《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TheClashofCivilizationandtheRemakingofWorldOrder)。亨廷顿还就文明冲突问题,在不少国家、大学、学术机构作过专题演说,但主体观点仍未突破他在上述学术文献中表达的思想。 我国学术界对亨廷顿的观点的反应是敏感而及时的,且经历了并仍在经历着复杂的论争,以至于"文明冲突论"在中国学术界的争论,已大有从一个"敏感"的学术命题,转变为一个" 敏感"的国际政治和意识形态问题之势。正因如此,我们打算从亨廷顿的观点本身和哲学、国际政治学方法论的角度谈以下三点。 一、对亨氏"文明冲突论"之价值评析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亨廷顿教授的许多观点,特别是他研究国际政治的方法论,在学术上有其独到之处,并承认,亨氏所讨论的问题,在现实国际关系中,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具有重大潜在影响的问题,但同时强调,亨氏文明冲突论的结论有失偏颇,且有为美国当权者谋划称霸世界之嫌。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有以下几点。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同文明内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冲突的性质分不开的。同一文明类型中是否有核心国家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其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CrossingBoundaries)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最可能的是相互疏远和冷淡,也可能是高度敌对的关系,而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CompetitiveCoexistence),即冷战和冷和平;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

亨廷顿病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亨廷顿病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神经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 年,卷(期):2011,44(9) 参考文献(18条) 1.The Huntington' s Disease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 A novel gene containing a trinucleotide repeat that is expanded and unstable on Huntington' s disease chromosomes 1993 2.Walker FO Huntington's disease[外文期刊] 2007(9557) 3.Novak MJ.Tabrizi SJ Huntington's disease[外文期刊] 2010 4.Phillips W.Shannon KM.Barker RA The current clinical management of Huntington' s disease[外文期刊] 2008(11) 5.冯一鸣.张东友.汪晶亨廷顿病的影像学表现[期刊论文]-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8(10) 6.张宝荣.殷鑫浈.夏昆舞蹈病家系临床、影像学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5(11) 7.Harris MK.Shneyder N.Borazanci A Movement disorders[外文期刊] 2009 8.Rosenblatt A.Ranen NG.Nance MA A Physician' s Guide to the Management of Huntington Disease 1999 9.Huntington Study Group Unified Huntington's Disease Rating Scale:reliability and consistency 1996 10.Potter NT.Spector EB.Prior TW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Huntington disease testing[外文期刊] 2004(1) 11.Bonelli RM.Wenning GK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Huntington's disease:an evidence-based review[外文期刊] 2006(21) 12.Bonelli RM.Hofmann P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treatment studies in Huntington' s disease since 1990[外文期刊] 2007(2) 13.Mestre T.Ferreira J.Coelho MM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for disease progression in Huntington' s disease 2009 14.Mestre T.Ferreira J.Coelho MM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for symptomatic treatment in Huntington' s disease 2009 15.Adam OR.Jankovic J Symptomatic treatment of Huntington disease 2008 16.严雅萍.张宝荣亨廷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1) 17.Frank S Tetrabenazine:the first approved drug for the treatment of chorea in US patients with Huntington disease 2010 18.Guay DR Tetrabenazine,a monoamine-depleting drug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kinetic movement disorders 201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智.陈琳.郭玉璞.崔丽英.任海涛.赵燕环第72例——间断关节肿胀2年,发热1年及左下肢肿胀4个月[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1,44(9)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学与行为神经病学组帕金森病痴呆的诊断与治疗指南[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9) 3.韩涛.王雪.程蕊.韩玉香.王爱芹.孟明珠.王胜军.赵秀鹤.吴伟.曹丽丽.迟兆富.刘学伍.HAN Tao.WANG Xue.CHENG Rui.HAN Yu-xiang.WANG Ai-qin.MENG Ming-zhu.WANG Sheng-jun.ZHAO Xiu-he.WU Wei.CAO Li-li.CHI Zhao-fu.LIU Xue-wu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五例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点[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9) 4.刘文彦.刘军.丁健青.陈生弟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9) 5.叶祖森.韩钊.黄小亚.樊恺.曹云刚.耿媛媛.景宏菲.黄良通.YE Zu-sen.HAN Zhao.HUANG Xiao-ya.FAN Kai.CAO Yun-gang.GENG Yuan-yuan. JING Hong-fei.HUANG Liang-tong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41例预后分析[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9) 6.黄靓.梁战华.宋春莉神经电生理检测在遗传性压力易患性周围神经病诊断中的价值[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9) 7.张迎春.方军初.盛余敬.罗蔚锋.刘春风.ZHANG Ying-chun.FANG Jun-chu.SHENG Yu-jing.LUO Wei-feng.LIU Chun-feng.帕金森病与原发性震颤患者的经颅超声研究[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9) 8.孙瑶.谢炳玓Miller-Fisher综合征五例的自主神经电生理测定结果[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9) 9.刘颖.王翠兰.李怡.韩恩吉.李大年僵肢综合征一例[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9) 10.刘相玉.王玉洁.解丽丽误诊为难治性癫痫的胰岛素瘤一例[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9)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22167595.html,/Periodical_zhsjk201109017.aspx

从家乡的社会发展变化看云南的发展资料讲解

形势与政策 题目: 家乡与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学院: 城建学院 年级: 2010级 专业班级: 土木工程2班 组长: 郑志强学号:201003160236 组员: 淳勇学号:201003160205 范金柱学号:201003160207 李兴才学号:201003160217 鲁茸江才学号:201003160218 墨正宏学号:201003160221 吴贤军学号:201003160230 张盛翔学号:201003160235 周洋学号:201003160239

家乡与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 第一部分——曲靖 至今年为止,曲靖市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特点是:经济平稳增长宏观经济开局良好。纵观过去,改革开放以来,曲靖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励精图治,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十一五”主要发展目标的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为曲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曲靖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一、基本情况 曲靖市地处珠江源头,位于云南省东部,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海拔695米。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降雨量1117毫米。国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人口595.5万,其中城镇人口163万,城镇化率27.3%。全境属乌蒙山系,南盘江、 牛栏江等主要河流分别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1.曲靖市农业发展现 曲靖是云南的农业大市,在全省农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长期以来主要产品位居全省第一. 曲靖素有“滇东粮仓”的美称。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马铃薯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油菜、蚕桑、水果、生姜、魔芋、花卉、中药材等。曾先后获得“世界最大的自然天成花园”、“中国魔芋之乡”的称号。近年来,我市按照突出重点、抓出特色、产业带动的农业发展思路,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全市农业呈现出了良性、健康发展的态势。 2.重要性 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全面发展,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加大对乌蒙山区扶贫开发投入力度的机遇,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努力把曲靖建成云南省重要的产业型、生态型、效益型现代农业 基地。 3.取得的成绩

亨廷顿舞蹈症症状

亨廷顿舞蹈症症状

亨廷顿舞蹈症症状 亨廷顿舞蹈症一般在中年发病,逐渐丧失说话、行动、思考和吞咽的能力,并最终导致患者死亡。那么是什么呢?下面我为你介绍。 1、 1.1、运动障碍 进行性发展的运动障碍表现为四肢、面、躯干的突然、快速的跳动或抽动,这些运动预先不知道,无法可控制,也可以表现为不能控制的缓慢运动。查体发现舞蹈样不自主运动和肌张力减低。舞蹈样不自主运动是本病最突出特征,大多开始表现为短暂的不能控制的装鬼脸、点头和手指屈伸运动,类似无痛性的抽搐,但较慢且非刻板式。 1.2、认知障碍 进行性痴呆是亨廷顿病患者另一个特征。痴呆在早期具有皮质下痴呆的特征,后期表现为皮质和皮质下混合性痴呆。 认知障碍在亨廷顿病的早期即可出现。开始表现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的记忆和计算能力下降,患者记住新信息仅有轻度损害,但回忆有显着缺陷。 1.3、精神障碍 情感障碍是最多见的精神症状,包括焦虑、紧张、兴奋易怒、或淡漠、或不整洁以及兴趣减退,且多出现在运动障碍发生之前。由于情感障碍出现在患者的运动障碍之前,所以不是反应性精神障碍而是疾病本身的表现。 1.4、青少年型亨廷顿病 在儿童及青少年期起病,20岁前起病约10%,年龄小于4岁起病约5%。临床表现与成人亨廷顿病不同,病程进展较快,肌张力障碍是突出表现,常以强直替代舞蹈样运动。 2、亨廷顿舞蹈症应该如何预防 亨廷顿舞蹈症是一种迟发性神经退行性遗传病,为了控制和减少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必须做到从预防为主实行优生保护法,对一定或很大可能 造成后代发生先天性疾病者,均应避免生育目前我国正在制定优生保护法,禁止近亲结婚尽量避免高龄生育,对高龄生育者女35岁以上,男45岁以上,应做好产前诊断有遗传病史、生育过畸形儿或有多次流产史者,应进行遗

文明冲突论的评析

文明冲突论的评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国际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重要历史时期。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轰然坍塌,世界历史进入冷战后时代。地区争端、宗教纷争和民族冲突时有发生,成了冷战后世界不稳定的主要根源。 1993年夏天,美国《外交季刊》夏季号发表哈佛大学着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从理论的高度,提供了“文明冲突论”的判断,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沸沸扬扬的关于文明冲突论的讨论热潮。 第一部分分析了文明冲突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第二部分重点分析梳理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主要理论内核:文明是文明冲突的基本单位;世界政治正在沿着文明线重组为一个多文明的世界;未 来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文明冲突爆发的最可靠的保障。本文认为,文明冲突论通过引入文明这一概念,赋予文明一种“文化实体”的角色,并将此作为国际政治分析的一个基本单位,让文明运动起来,实现了对全球政治的逻辑勾画。因此,文明冲突论可以说是冷战结束以来少有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之一,它不仅打开了长期以来被国际政治学界所忽视的一扇重要的“研究窗口”,而且提供了透视冷战后全球政治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文明冲突论存在的问题:文明能否成为国际政治分析单位?文明之间是否必然导致冲突?是否应把冷战后世界文明结构作阵营 化理解?世界文明冲突的可能性有多大?本文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或者思想上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这种体验在冷战后能否发 展成为现实的国际冲突,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第四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关注文明冲突论的学术价值。本文认为,尽管文明冲突论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还是不能抹杀亨廷顿在理论上的贡献。文明冲突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创性思考,它提出了一个人们长期以来没有研究、事实上急需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文明冲突论对于冷战后的国际现象在文明视角下进行了新的思考,开始研究冷战结束以来众多地区冲突的深层根源,这对加深 对冷战后国际冲突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明冲突论从全球政治范式的角度重新对国际政治进行思考,对文明冲突的可能性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提高了 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注意力,使得该理论本身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政治意义。

文明冲突论

5.请通过对下面两段话的理解,谈谈你对“文明冲突论”的认识和对当今世界国际秩序的看法。 亨廷顿在“文明冲突论”指出,导致未来冲突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的差异,人类在经历了君主冲突,民族国家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后,将进入文化冲突的阶段。 这种观点是有着其现实依据的,当今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国家与国家间,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正逐渐演变成一场文化软实力的较量。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文化正以着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跨时间,跨空间的传播。近半世纪以来,恐怖袭击接二连三,中美冲突时隐时现,这些都无不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世界范围内大肆宣传其民主的普世价值观与的文化入侵紧密关联。 然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也存在着片面性。当今世界,除了文明之间的文化冲突之外,更多的是文化的融合交融。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日韩的崛起,东亚文化与西方文化在猛烈碰撞间不断交融,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崇尚于西方的民主文化思潮,也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关注与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 我认为,文明冲突最终导致的是文明的融合,而非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在科技的推动下,文化与思想的交换正在不断冲破文化间的隔阂,走向文化多元化与一体化并存的稳定局面,即文化在保留自己特性的同时更具包容性,文明与文明之间将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当今世界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伊斯兰复兴运动,中印的崛起,这些无不挑战着现有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主义国家建立的国际秩序。这种国际秩序是建立在西方自由民主的普世主义基础之上的,这种价值观认为,西方文化是世界正统文化,一切与其相悖的文化都是错误的,这是种明显的大国沙龙主义。然而这种片面的主义却主宰着当今国际秩序,也正是这一点,造成了当今世界的复杂与不稳定。随着西方经济的衰退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一种新的基于多元文化的国际秩序正在逐渐浮出水面。

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

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 【学习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 2、 能力: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克服盲目从众心理,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 力。 3、 知识:了解社会生活是发展变化的,知道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对社 会和个人的不同影响。 【重、难点】 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学习过程 】 一、自主探究,掌握基础知识 1、社会生活是 ________________ 的,也是 ________________ 的 2 、社会的发展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我们 ,还要学会 __ ,学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与社会生活,就要正确的 ,辨证地 __ 活,我们要正确认识 _________________ ,还要正确认识生活中的 二、合作释疑,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1.结合课本P16上方4幅图画,你对P16右下方的江泽民名言是怎么理解的?(说出来与 同学们交流) 2. 小组讨论:课本P17中间的一段材料说明了什么?作为社会的一员, 年应该怎么做? 结论:(1) (2)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组讨论:课本 P18上面的两段材料 (1)在上述材料中,从众心理对个人的想法和行为分别起怎样的作用? 结论: 2)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从众心理? 结论:积极地一面是 ____________ 消极的一面是 【课堂检测】 选择题 1.社会生活是发展变化的。下列内容能体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的是( ①我家从农村搬进了县城, 住进了楼房 ②父亲上班以前是骑自行车, 来回上下班 ③春天到了, 鸟儿开 始歌唱, 树叶开始发芽, 冰雪开始融化 不仅要学会 。面对复杂的社会生 面对这些观念, 青少 ) 现在买了个轿车 ④以前的驿站中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评析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自问世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从1993年《文明的冲突?》一文发表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出版,亨廷顿对他关于“文明的冲突”的论断完成了一个系统的阐述。他的理论从一开始就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争议,并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掀起讨论的热潮。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对冷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一种分析和预测。他把“文明的冲突”作为理解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范式,认为冷战后世界范围的冲突将主要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文化或文明将成为国际上合作或分裂的基础。学者们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对“文明冲突论”作了大量的研究,部分学者则针对文化之间是否只有冲突、文化冲突的实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关于“文明冲突”的争论似乎已经过了它的热议期,那么,现在再来谈论或分析“文明冲突论”是否还有价值?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发展,全球化已由经济领域向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延伸,文化的全球化也进入理论研究的视野,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的冲突与共生问题成为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明冲突论”作为一种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对其进一步分析研究对于深化认识文化全球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本文试从全球化的角度对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理论进行剖析,以期深化对这一全球化文化理论的认识。 一、“文明冲突论”的背景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前言中,亨廷顿就明确指出:“这本书不是也不打算成为一本社会科学著作,而是要对冷战之后全球政治的演变作出解释。它渴望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有意义的和对于决策者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的框架或范式。”①因此,冷战的结束是学界关于“文明冲突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拆除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结束了,覆盖全球的东西方对抗终止了。战后国际关系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冷战时代”成为当时人们描述冷战后世界最常用的词汇。“文明冲突论”即是亨廷顿对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分析与预测。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在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以后经济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市场不再受国家边界的限制,资本可以在国际上自由流通,跨国公司为寻求更廉价的劳动力和更低税率的市场将资本从一国转向另一国;再加上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巨大扩张,给人们造成时空急剧压缩的感觉,世界正变成“地球村”,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全球化。关于全球化,研究者出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对它的理解也不相同。目前,学术界一种狭义的观点通常将全球化视为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全球化”开始,然后逐步向经济贸易、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扩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地球村”;市场规模和范围不再局限于民族国家而扩大至整个世界;一些可观察到的社会趋势,如个人取向的行动正在蔓延、青年人生活方式的国际化、老龄人口的急遽增加等,正在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据此,西方发达国家以经济领域为代表的关于全球化的后果有三个假设:在高新科技压力下人民需求的同质化;价格竞争的同质化;贸易经济的同质化。以日裔美国学者福山“历史终结论”为代表的观点,则把这种经济全球化的后果极大地向社会政治领域延伸。他认为,苏联的解体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标志了冷战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今后的世界将是一个不再有意识形态对立的世界,从而进入了一个自由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等欧美式理念渗透整个地球的时代,“战斗圈内

亨廷顿舞蹈症

亨廷顿舞蹈症 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 ,HD) 是一种以不自主运动,精神异常和进行性痴呆为主要临床特点的显性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病,属于基因动态突变病或多谷酰胺重复病的范畴。因亨廷顿病以舞蹈症状为突出的临床症状,曾将本病命名为大舞蹈病、亨廷顿舞蹈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或遗传性舞蹈病。此病在1872 年由美国内科医师Huntington 对临床症状首先进行了描述,1911 年Alzheimer 对病理改变作了观察,1993 年确定其致病基因位于第4 对常染色体短臂63 位点,此基因编码的蛋白,命名为亨廷素(Huntingtin) 。病理改变特点是纹状体和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脱失,最近发现在大脑皮质存在泛素阳性神经细胞核内包涵体和营养不良神经突起。 症状体征 亨廷顿病的症状体征亨廷顿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子女的发病几率是50% ,父系遗传占优势者发病较早,而母系遗传占优势者发病较晚,但如母亲已发病,在妊娠过程中,由于母体与胎儿的相互作用,大部分胎儿流产,而由父系遗传的小孩多能存活,和其他多谷酰胺重复病一样,亨廷顿病的遗传呈现遗传早发现象,即一代比一代发病早,且一代比一代症状重。 亨廷顿病的临床症状包括三方面,即运动障碍,认知障碍和精神障碍,这些临床表现均可以作为首发症状出现。 1.运动障碍进行性发展的运动障碍表现为四肢,面,躯干的突然,快速的跳动或抽动,这些运动不可预先知道,也可以表现为不能控制的缓慢运动,查体发现舞蹈样不自主运动和肌张力不全,舞蹈样不自主运动是本病最突出特征,大多开始表现为短暂的不能控制的装鬼脸,点头和手指屈伸运动,类似无痛性的抽搐,但较慢且非刻板式,随病情发展,不随意的运动进行性加重,出现典型的抬眉毛和头屈曲,当注视物体时头部跟着转动,患者行走时出现不稳,腾越步态,加上不断变换手的姿势,全身动作像舞蹈,在疾病后期患者因全身不自主运动而不能站

文明冲突论の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冷战之后,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或者某种能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共同体,很多政治家和学者立足于政治体系和经济制度的研究,然而塞缪尔亨廷顿却另辟蹊径,从文化的角度去建构一个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了国界关系。 全书共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标题:一个多文明的世界。作者认为,冷战之后,全球政治趋向多级和多文明化,世界将由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构成。分别是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拉美文明,东正教文明以及可能的非洲文明。国际行为的主体将是文明的核心国家。这一看法类似与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出的以文明为研究历史的单位而不是国家或民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既不会形成任何意义上的普世文明,也不会导致非西方社会西方化。 第二部分,标题:变动中各文明力量的对比。作者旨在强调世界各文明之间的权利平衡正在变更。传统意义主导世界进程的西方文明正在衰落。与此同时,亚洲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正日益壮大。非西方文明都在重新肯定自身文化的价值。西方文明在世界所占的比重正日益缩小。 第三部分标题:正在行成的文明秩序。作者认为,全球政治秩序正沿着文明界限进行重组,在文化上相似的民族和国家正在融合。反之亦然,世界逐渐远离由意思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来界定的时代,新世界的基础是文明。 第四部分也是全文的核心,即文明的冲突。作者从不同层面上提出了可能发生冲突的两种形式,断层线冲突和核心国家之间的冲突。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在全书中很重要的概念,断层线,通俗解释即文化分界线,代表信仰不同宗教不同神的人民两端。 第五部分即文章终尾:文明的未来。作者对全球文明的未来做了展望,并对如何避免冲突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以及人类如何在多极多文明的世界内共存。本书一经面世便引发了全面的争议浪潮,褒贬不一,见仁见智。 作者看到世界文明有西方文明(基督教)、中华文明(儒教)、印度文明(印度教)、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斯拉夫文明(东正教)、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组成。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而非普世的。正是由于文明之间的独特性,才会有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正是造成世界不稳定的罪魁祸首。作者在本书中认为,要想消除这中不稳定的状况,重建世界和谐的秩序,那么各种文明就应该和睦相处,各文明核心国就要遵循三个原则:(1)尽量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冲突;(2)互相协商遏制和休止彼此文明的断层线战争;(3)努力探寻并扩展与其他文明在价值观、惯例和习俗方面单色共性,学会如何在复杂的多文明的世界内共存。 其次我想谈一下自己对西方国家并没有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的理解。西方国家在经历了一系列自由经济的危机后,西方国家尝试着让市场在一定的规范下运行,并没有让其“自由放任”下去。因此,我觉得市场是需要一定的秩序来维护的,正如只有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才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最关键的是建立规则的人如何做,最理想的状况是可以平衡好自由市场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可是这需要一个“超级大脑”的保障,不然很容易产生决策失误而走上奴役或者自由市场大混乱的结局,也许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西方国家往往采取多党制来避免决策的偏颇,尽管执政党在更换,一种稳定的制度却演变出来,这种制度一方面

亨廷顿氏舞蹈症

亨廷顿氏舞蹈症是一种家族显性遗传型疾病。患者由于基因突变或者第四对染色体内 DNA(脱氧核糖核酸)基质之 CAG三核甘酸重复序列过度扩张,造成脑 部神经细胞持续退化,机体细胞错误地制造一种名为“亨廷顿蛋白质”的有害物质。这些异常蛋白质积聚成块,损坏部分脑细胞,特别是那些与肌肉控制有关的细胞,导致患者神经系统逐渐退化,神经冲动弥散,动作失调,出现不可控制的颤搐,并能发展成痴呆,甚至死亡。 亨廷顿氏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 病因主要是家族遗传或者基因受到外部刺激而发生突变。只要自双亲任一方遗传缺陷的基因,皆会表现出病征。病征主要表现为:1.情绪异常,变得冷漠、易怒或忧郁。2.手指、腿部、脸部或身体出现不自主动作。3.智力衰减,判断力、记忆力、认知能力减退。一般来说,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是因为突然跌倒或者感染其他并发症。目前药物可以控制、减缓情绪波动和动作问题,但无法彻底根治该疾病。 一个跨国科研团体在经历了10年炼狱般艰难的研究探索后,声称已发现了引起亨廷顿氏舞蹈症的基因。这10年里,他们曾有过方向错误的研究,品尝过因试验失败而痛心的滋味,终于发现了这一在分子生物学界众人追寻已久的目标。 研究人员说,他们现在已掌握了这种基因,可以着手研究这种由于神经系统衰退而引起的神精病了。这种病通常总是侵袭30到40岁左右的人。患者看似正常,实则身体已严重受损,在10年到20年间就会死去。 亨廷顿氏舞蹈症折磨着3万名左右的美国人,另有15万美国人处于染病的险境。众所周知的民间歌手乌迪·古斯里便是它的牺牲品之一。 在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发现了引起亨廷顿氏舞蹈症的基因线索,当时正值新形态的分子遗传学的起步阶段,研究人员不久就遇到了一连串儿的麻烦,使这项研究变得更具有挑战性和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也因此吸引了许多杰出的生物学家。 令科学家们感兴趣的是,引起这种疾病的基因突变与他们不久前在引起其他疾病的基因中所见到的一样。那是一种分子折叠反应,其中一小段基因被反常地延长开来,并不断地发生重复。 研究人员说,在把这种突变作为一种准确预见疾病的方法前,还要做大量的工作。发现了致病基因,并不意味着就找到了治愈这种病的方法。但这一发现对破解亨廷顿氏舞蹈症之谜提供了实质性答案。这一研究成果被发表在《细胞》杂志上,其成就是令人信服的,因为它的发现者是亨廷顿氏舞蹈症联合研究组。这是一次罕见的持续性科学界合作行动,参与研究的6个实验室分别设在美国、英格兰和威尔士,这些实验室共同分享彼此的研究资料和设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