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

摘要:称赞作为一种语言交际行为,是公开地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做出积极地评论。无论在何种文化中,称赞都能起到联络感情,巩固人际关系的作用。称赞语是建立与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社交用语。但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称赞语的使用形式却不尽相同。本文讨论了东西方恭维语与应答语差异及其成因,从而使人们正确的理解并加以运用,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高交际能力。

关键词:称赞语;应答语;跨文化交际

称赞语是是交际的“润滑剂”,它使交际得以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向前推进,是人们用以维系和促进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还可以联络感情。但是由于由于东西方文化根源的差异,中西方在使用称赞语方面有典型的差异性。其会话模式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人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具有不同的心态和价值观念。

一、东西方恭维语差异

(一)侧重的内容不同

一般说来,汉语称赞语中能力、外貌和个性是主要话题。而在英美国家中,能力和外貌是主要话题,对个性方面的称赞不多见。而无论是在汉语称赞语还是英语称赞语中,外貌方面的恭维大多是给女性的,例如,“The new nurse is pretty.”而对于男性则集中在能力或者成就方面,例如,Our boss works really hard.在称赞外貌时,英语侧重修饰性方面,例如“Your new hair-style looks nice.”而汉语则倾向自然的外表,例如“你的发质不错!”对于能力的称赞,英语偏向赞扬对方经过努力后所取得的成就,如“You did a good job.”而汉语除了赞扬对方的成就之外,还会提及对方为此所做的努力,如“你这个学期的成绩不错,看来是下苦功了!”

(二)运用的场合不同

研究表明,英语称赞语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而汉语则侧重于表示尊敬和关心对方。例如别人请客吃饭,英语文化背景下的客人除了表达感谢多数会表示自己很享受这样的待遇,例如“I really enjoyed tonight.”而汉语文化背景下,称赞的话更多以道歉的方式来传达,如“点了那么多菜,真是让你破费了”。这在汉语文化里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也正因为英语文化背景下的称赞语强调双方平等一致,所以英语里称赞语几乎成了一种习惯用语,用于打招呼、致谢等,例如,朋友之间见面,可能会说:“Hey, you look good today.”英语文化里称赞出现的频率很高,汉语文化背景下的人通常觉得那些称赞有点言不由衷或是多余。同样,在汉语文化背景下,因为称赞语强调尊重对方,表达称赞是有必要才为之,所以汉语称赞语的出现频率并不及英语高。这也让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觉得中国人似乎不太爱称赞别人。笔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西方人的赞扬可以是陌生人之间也可以是熟人,甚至家人之间。而中国人对陌生人和熟人的赞扬相对谨慎,对家人则甚少赞扬,父母长辈对孩子的鼓励性赞扬除外。例如,英语中丈夫表扬妻子的厨艺时说:“This dish tastes good.”这样的赞扬在西方家庭中很常见,而中国的家庭中则甚少听见。

(三)选择的词句不同

以语言学家Mancs与Wolfson在关于交际行为的研究为例,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美国英语的称赞语大部分是形容词与副词的表达组合。他们认为,美国称赞语中形容词所占比例高达80%,

动词占16%,更重要的是80%的形容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只有五个:good、nice、great、pretty 和beautiful,而16%的动词中最常用的词只两个:love和like(例子见下)。而中文称赞语中,根据左焕祺教授资料统计,46%是形容词,43%是副词,动词仅有7%。同时,中文称赞语中副词有很高的使用频率(43%),而且绝大多数称赞语都含有副词、形容词,例如,妈妈对孩子说:“宝宝,你真是太棒啦!”同时,在中文称赞语中动词也常常有副词作强度修饰语。在句型选择上,英、汉称赞语的差异也比较大。Manes和Wolfson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称赞语最常用的句型有三种:1)Np is/look(really)ADJ(53.6%)例如,“You look very good.” 2)PRO(really)like/love NP(16.1%)例如,“I like your skirt.” 3)PRO is(really)(a)ADJ NP(14.9%)例如,“Your daughter is sweet.”而中文称赞语最常用的句型为“YOU V ADV”(你+动语+副词)(左焕祺,1998),使用频率高达41%。例如:“你儿子学习真努力!”或“张老师,您工作可真卖力!”中国人和美国人称赞语句型选择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社会文化对语言表达形成的规约。从英汉称赞的句型差异也能看出:美国人自我意识强,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评价人物事物直截了当,重在突出个人感受。而中国人注重个人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和谐,往往从对方立场出发考虑问题,相对谨慎,更多称赞出于取悦对方。

二、应答语差异

称赞是一种配对性结构,即一方对另一方进行称赞时,另一方通常得做出相应的回应,这种回应就是称赞语的的应答语。应答语大概有这样几种方式:接受式、缓和式和拒绝式。人们对称赞的不同反映及应答体现出各自社会独特的文化内涵。一般说来,对他人的恭维、称赞,西方人趋向于接受称赞。说话人可能对对方的称赞表示感谢,如:A:Your Chinese is very good. B:Thanks. ;或者表示同意对方的评价,如:A: Your daughter is so cute. B:Yes, she is.;也或者回赠称赞,如:A:Nice skirt!B:Your shirt is nice too.。有时候,英语文化背景中,说话人也会使用相对缓和的方式应答,以此来转移称赞目标,或降低对方的称赞程度,如:A:I like your tie. B:ohreally?It's my birthday gift from my wife. 在英语中,很少使用拒绝的方式来应答别人的称赞。诸如:A:Your English is good. B:No,it’s not good.。因为这种应答模式在西方文化中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他们往往会把这种否定看作是不同意对方的评价,是对谈话对象的无礼。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在受到称赞后常采用这种“拒绝+否定”的模式来接受他人的赞美之词,例如中国人在受到称赞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说“哪里,哪里!”、“不行,不行”、“还差着得远呢”、“真是惭愧啊!”、“过奖了”、“不敢当”等之类的话语。这和英语文化背景的人们对称赞一般选择欣然接受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当英美人听到中国人断然否定他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时觉得无法理解;而中国人在听到英美国家的人受到赞扬时,用“thanks”,甚至用“yes”,“sure”这样一些词句回答时觉得太过直接毫无谦虚的原因所在。

三、称赞语以及应答语的差异透视了不同的社会文化

(一)中西方“谦虚”的传统价值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是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因而对中国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抑的谦谦君子作为楷模,这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做为原则的,“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不及”或“过”都需要反对。对“过”的贬斥表现在处世哲学上,即反对过分地显露聪明才智,提倡“大智若愚”,“谦恭虚己”。这在旧谚语中得到反映,如“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烦恼皆因强出头”,“树大招风”等等。”

而西方人从西方的希腊、罗马古文明中继承了求异性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时强调

问题的矛盾和冲突的对立。因而在这种思维方式,求“新”求“变”的文化观念自然的孕育而生了。因此,“谦虚”在西方的文化中价值是忽略不计的。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这种社会风气可以说是与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的社会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而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靠边站。西方人人也提倡对他人恭敬有礼,但不象中国人那样贬抑自己,而是“恭而不谦”。他们认为肯定自己是“自信”的表现,过分谦虚反而给人畏首畏尾,虚伪的印象。因此,西方人的落落大方和中国人的过分自谦体现了两个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二)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表现为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价值体系的对比。中国长期以来把“个人主义”定位在实现集体主义的社会价值中,重视群体合作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一致。而在西方国家将社会活动看作是个人价值体现和发挥个性的场合,注重个人奋斗及自身价值,以自我为中心,因此英语中“I”开头就不足为奇了。中西方在对待称赞时所表现出的不同反映就是其不同价值观的必然产物。

四、结语

对称赞语的研究表明,在中西方两种语言环境中,人们在使用称赞语的侧重、使用场合、词句选择及其和应答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既有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也有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而学习和了解目的语与本族语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十分重要。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障碍往往是有效交流的最大障碍。作为语言学习者,应该更多地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在一定的语境中,语言是如何被使用的以及它们的交际价值。希望本文能为实现这种言语行为在中西方跨文化场合中的交际功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J.L. Austin.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李刚.怎样赞美别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4]刘小珊.跨文化交际中褒奖行为的比较及语用失误[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称谓方面的差异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种语言 在称谓和礼貌方面的表达截然不同。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 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 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如果称他们先生、夫人或小姐, 他们总觉得过于郑重其事, 不利于缩短相互间的距离。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 晚辈可与长辈同名, 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 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对长辈或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 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在中国, 人们用师傅、同志来代替不同的称谓, 而西方人经常用“Hi, hello”与别人打招呼, 或轻微发音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4.2 私人话题方面的禁忌西方人很看重个人隐私, 对于他们来 说, 年龄、金钱、婚姻状况, 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 别人无权过问。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 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然而此类的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一个人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 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 联络感情的表现,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 4.3 数字方面的禁忌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 异性。例如,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3 和84。传说是因为孔子73 岁死, 孟子84 岁死。英语国家避讳13 和星期五, 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 号, 星期五。另外,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

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中国人偏爱偶数, 好事成双, 六六大顺, 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 除外) 当作幸运的象征。4.4 动物方面的禁忌在中国, 人们认为猫头鹰是倒霉、晦气的象 征, 汉语中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而在西方, 猫头鹰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对蝙蝠很有好感, 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通常与寿字连在一起出现, 如“五蝠拜寿”。西方人却对蝙蝠没有好感, 通常联想到坏的特征, 是两面派、见风使舵的代名词。英语中还有as blind as a bat 的成语, 意思是和蝙蝠一样眼力不济。 5.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方法 5.1 使用委婉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为了避免交往过程中的尴尬或 因话语不当所引起的不快, 人们往往借助委婉语来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 5.2 加强对禁忌语言文化的理解与运用: 语言是文化密不可分的 一部分, 因此适当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习惯有助于克服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和语言障碍。 西方奇怪的忌讳-[话题] 2009-08-25 很多同学马上就要踏上出国留学或者游玩的旅程,出行之前,再给大家提个醒,注意外国的一些禁忌,避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中以下这四种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

摘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从事跨文化交流或者跨文化商务谈判, 都回避不了文化差异问题。中西方文化上的诸多差异导致了两种文化中禁忌语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就中西方禁忌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进行对比,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禁忌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关键词:跨文化禁忌语异同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 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些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障碍。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是阻碍交流的主要原因。虽然语言障碍被克服了,但人们有时还是不能理解对方,这是由于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缺失引起的。我们不难发现在众多跨文化交际书籍中,对禁忌方面的知识讲述相对其他知识要少。然而,禁忌方面知识的匮乏却是导致误解,冲突等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导致跨国商务谈判和贸易等失败无法预见的严重后果的。。在跨文化交流中, 了解和遵守对方的禁忌语习惯, 通常能使交流谈判得以顺利进行。 禁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而语言禁忌则是社会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一种文化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英美社会也不例外。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者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就更大了。因此,禁忌就更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障碍,使得人们不得不注意它并避开它,以便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试图就中西方禁忌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进行对比,使人们更好地了

解中西方禁忌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中西禁忌语的相似之处 1.1.对敏感词的禁忌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对“死”怀有强烈的恐惧, 极不愿意提及“死”字。汉文化里“死”是人们最忌讳的字眼,人们忌讳谈死,在语言交际中总是回避“死”,尽量用其他词语代替。据《汉语委婉语词典》记载,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481 条之多,英语中类似“死”的委婉语也有400 余条。所不同的是,英语中关于death 的委婉语与基督教有密切的联系,而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则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天子皇帝之死被委婉称作“驾崩”;士大夫阶层称死亡为“疾终”、“不禄”、“溘逝”等;庶民百姓对于死的别称更是五花八门,如“卒”、“没”、“下世”、“谢世”、“升天”、“老了”、“走了”、“翘辫子了”等等。而如今,在战场上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战死的人,则被称做“捐躯”、“牺牲”、“就义”、“阵亡”,以这些满含褒义的赞词来避讳开“死”字。英语亦然,西方人不会直截了当地说 He died。而用以下代替 pass away,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ever ,expire,go to Heaven,be with God,go to sleep for ever,close one’s eyes etc. 1.2.对排泄行为的禁忌 有关排泄的表达成为交际中的主要禁忌,尤其是在讲究礼貌的场合。在实际生活或电视电影中,人们会用一些比较文明的词代替其意义。如果要上厕所,最普通的说法是 to urinate 名词是urination,如果是去看病,护士为了化验小便,就会给你一个杯子。“Will you urinate in this cup?”医生也许会问:“Do you have trouble urinating?” Or “Do you have difficulty voiding? ”此外,还有其他的说法 to piss,to void or to empty. 不过,小

英汉恭维语与应答对比及其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启示

2012年第·2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27期 Fe b2012 [摘要]语言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学习,更应该是文化交际的学习。礼貌是交际有序进行的润滑剂。论文分别从利奇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入手,对比英汉恭维语与应答的语用异同,从而得出其 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恭维语与应答;礼貌原则;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2-0119-02英汉恭维语与应答对比及其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启示 宋晓丽1,2,左巧1 (1.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80; 2.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山西大同037400) 作为一名语言教学者,应了解语言发展的最新趋 势。过去的语言研究,更多地停留在语言本身,也就是语义学层面,而且语言研究多为单语言研究,很少进行语言间的对比研究或者与语言所相关的文化、思维领域的对比研究,致使语言的学习呆板化、僵硬化,成为“死语言”。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以及联系的不断加深,对我们的语言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学习的重点应是语言的交际运用。在交际过程中,礼貌是交际和谐的必要条件,而恭维语或者说赞美语又是礼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汉恭维语与应答的语用异同进行研究,对英语语言教与学从“死语言”变成“活语言”有着重要意义。论文从以下几方面分别论述: 一、英汉的礼貌原则理论 1.利奇的礼貌原则(Le e ch’sPolitenes sPrinciple s)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礼貌原则(PP),认为礼貌的功能是可以避免交际的不和谐或冒犯,保证交际的顺畅。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Tact maxim(Minimiz e cos t to other;Ma xim iz e be ne fit to o ther.)得体准则(对他人损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2)Ge ne ros ity ma xim(Minimiz e benefit to s e lf; Maxim iz e co st to se lf.)慷慨准则(对自己利益最小化,吃亏最大化)。 (3)Approbatio n m axim(Minimiz e disprais e of o the r; Ma ximize pra is e o f other.)赞誉准则(对他人贬低最小化,赞扬最大化)。 (4)Modes ty m axim(Minimize prais e of self;Maxi-mize disprais e o f se lf.)谦逊准则(对自己赞扬最小化,贬低最大化)。 (5)Ag ree me nt ma xim(Minimize disagreeme nt be-twe e n s elf a nd other;Ma ximize agreement between s elf a nd other.)一致准则(少表达与他人不一致的观点,多表达与他人一致的观点)。 (6)S ym pathy maxim(Minim ize a ntipathy be twe e n s elf and other;Maximize sym pa thy between s elf a nd o the r.)同情准则(尽量避免使对方反感,多同情对方)。 以上六准则,重在强调尽量对对方赞扬,给对方更多的利益。人际交往时,应尽量谦虚、宽容大方。 2.顾曰国的礼貌准则 与西方的礼貌原则相比,中国的礼貌又有其自身的民族特色。我国学者顾曰国指出,我国的礼貌准则基本上包括以下五方面: (1)称呼准则(Thea ddres s m a xim)。即用适当的称呼问候对方。使用恰当的称呼被认为是最起码的礼貌原则。 (2)贬己尊人准则(The s elf-denigration ma xim):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事物要“抬”,要“尊”。 (3)文雅准则(The refinem ent m axim)。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认为是懂礼貌。其主要内容是“先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 (4)求同准则(The bala nce m axim)。求同就是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5)德言行准则(The generos ity&Ta ct m a xim):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增大他人的利益。在言词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缩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3.利奇与顾曰国礼貌原则比较 利奇与顾曰国之观点既有相似性,又有相异性。如顾之德言行准则正是利奇前两个准则的概括,顾的求同准则与利奇的一致原则接近。二人观点最大的不同是,利奇的赞誉与自谦原则和顾之贬己尊人原则。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化内涵的差异上。在西方道德价值体系中,西方人崇尚人人平等、个人主义,所以,西方人认为对于他人的赞誉、给予相应的感谢与认同,才是一种礼貌行为。与之相反的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道德,就强调“仁”、“礼”、“谦卑”等,以自己的卑微来凸显对王景 119 --

中西方禁忌语之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语用

第12期 2011年12月 现 代 阅 读 MODERN READING NO.12 December.2011中西方禁忌语之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吴万能 (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禁忌语源自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得各民族形成了一些特有的禁忌语,忽视这些禁忌语,必然导致语用失误及交际的失败。本文从东西方禁忌语的差异入手,探讨其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关系。 【关键词】禁忌语 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1)12—0013-01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的生活经历、文化价值观及思维习惯不尽相同,意见、观点也难免存在分歧,如果双方各持己见,只会让问题搁置,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在实际过程中,充分的理由、得体的话语也未必能说服对方,交际双方若忽视禁忌语的存在,势必会导致语用失误,甚至是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失败。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要使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或观点,明确对方语言中禁忌语也尤其重要。 一、关于禁忌语及语用失误 根据国内外学者,如张红玲(2007),胡文仲(2007)的观点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在每个社会都有一些行为和语言被视为禁忌,但是各个社会禁忌的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恰恰反映了某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信仰。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禁忌,这些禁忌会妨碍人们之间的交往,在有些交际场合必须表达时,可以用委婉语来替代。 语用失误指的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没有达到完美交际效果的差错。英语语用失误一般分为两类,即语言本身的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是指语言用法不符合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或表达方式不当;社会语用失误是指交际过程中因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而在语言形式选择时产生的失误。语用失误是通常是由于外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掌握不全面或不熟练引起的。 二、中西方禁忌语差异之表现 (一)言语禁忌 (1)与性及排泄有关的禁忌语。这类禁忌语被视为污秽下流的词语,是英汉禁忌语重要的一类。这些词语主要涉及人体某些部位、性行为以及与排泄等不洁之物。虽然西方国家对性的问题比过去比较开放了,尤其是在美国,但并不是表示他们可以毫不掩饰地谈论性,英语中特别忌讳在公共场合或男女都在场的情况下说那些下流词语。这些词曾被严禁用在电台或电视台的播音中,否则会被认为缺乏修养、谈吐不雅。 (2)与怀孕有关的禁忌语。这类词在英语中属禁忌语,这也说明人们对性持保守态度。在中国,把怀孕称为“有喜了 ”“有了”等等,这类委婉语在现代社会仍为人们所沿用,直接使用与性有关的词语仍被看作是极不文雅的。 (3)关于诅咒、骂人的禁忌语。有些骂人的词语或语句过于粗俗,受到社会的严格限制。英语中诅咒、骂人的词语多与基督教的词语和名称相关,在交际活动中应避免使用这些词语。汉语中这种固定的诅咒或骂人的话似乎少些,最常用的是“他妈的”,但听的人不会产生很强烈的反感,因为有时它已转化成为无教养的人的口头语。 (二)习俗禁忌 (1)与死亡有关的禁忌语。和“死亡”相关的词语,一般是各国语言中比较忌讳的,因为死亡使人结束美好的人生,让亲人蒙受巨大的悲痛。所以,交际过程中应尽可能的避讳和死亡相关的词语,尤其“翘辫子”、“见阎王”、“呜呼哀哉”等带有贬义性质的词。有关死的委婉语乃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汉语说:去世、谢世、逝世、牺牲、寿终、作古、已故、尽职、与世长辞、去见马克思、心脏停止跳动了等等;英语中与世长辞等是褒义,同样含贬义的词语有翘辫子等。 (2)人体的生理缺陷、年老、人体功能等方面的禁忌语。在英语中,表示人长得丑,不用“丑陋”一类词,而说成类似“大众化”;表示男子身体太胖,不用“肥胖”,而说成“比较强壮”;表示女子太瘦,用“苗条”来表示;指瘸子或其他残疾病人,说“生理缺陷”;表示老人“年长的公民”。在汉语里,说“胖”为“富态”“发福”,“瘦”为“苗条”,年老为“高寿”。 (3)有关学校和教育界的禁忌语。英语族文化中,对学生的评价几乎不用“消极用语”,而用“积极用语”来替代。英语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用有人帮助他可以学得更好一些,又如懒学生叫“未能充分发挥潜力的学生”,对考试作弊只说“依靠别人做作业”等。汉语里称成绩或品行不好的学生为“后进生”,这样说就不会伤害学生及家长的自尊心,容易被人接受。 三、结语 关于禁忌语,由于英汉民族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因而导致在交际中不知什么该说、该问,什么不该说、不该问。在各自的语言中很多可以自由谈论的话题在对方国家却属于“非自由话题”。西方人对个人隐私、个人的行为、个人独立和个人自主看得很重。如果不了解这一点,这种价值观念一旦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一旦触犯,就是不礼貌的行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长中,要注重禁忌语,说服别人时也要把握分寸,掌握尺度,尤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下同文化下的风俗习惯,各有差异。本族人对自己民族在人际交往中的风俗习以为常,而外族人在同本族人交际时一旦违反了这些习惯,又会使本族入无法接受,从而使交际者感到别扭、不适应,甚至会产生文化休克,导致语用失误,交际失败。当我们欲说服英美人接受或放弃某种观点时,一定不能忽视不同文化中的禁忌现象。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1-209. - 13 -

中西方恭维语的比较与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2 目的论视角下的《边城》的英译研究 3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 4 On the Principle of Elega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s 5 我们如何避免翻译中的中式英语 6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 7 A Probe into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the Eco-awareness of Hemingway 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9 从中西思维差异角度看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10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11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 12 走出精神的困境: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中维奥莱特的自我救赎 13 A Survey on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Oral Performance 14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童话的文体特征 15 从古至今的吸血鬼文化 16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特点研究 17 浅析《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8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 19 小学英语字母与汉语拼音字母教学比较研究 20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 21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22 网络英语交际对会话合作原则的影响 23 浅析英语原版影视欣赏和英语学习 24 《飞屋环游记》的人物设置特色分析 25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义 26 灰姑娘文学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研究 27 从女权主义视角分析《红字》中海斯特白兰的形象 28 从《红楼梦》和《简爱》看中西方女性主义 29 论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鲁迅小说《祝福》的英译本为例 30 伟大理想的毁灭——《远大前程》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31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 32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论英语习语翻译 33 儿童英语游戏教学的艺术 34 从《尼罗河上的惨案》看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和价值 35 “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 36 从中美餐饮礼仪差异谈跨文化交际 37 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 38 Analysis of Social Condition from American Gold Rush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39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 40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 41 功能对等理论在中文菜单翻译中的应用 42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Vol.33No.5 M ay 2012 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有属于自己的称谓系统,每个称谓系统又由若干称谓语组成。称谓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除了具有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功能外,最重要的是它能反映出说话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在人际交往中,双方互相称呼,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有时在称谓上还要体现礼敬,因此在翻译称谓语时不可避免地要了解称谓语背后浓厚的文化内涵。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我们只有充分了解称谓作为复杂的语言系统的文化意义,才能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 一、中西方称谓文化差异 (一)亲属称谓 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称谓系统,其称谓词语更是纷繁复杂。赵元任先生在《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中列举了110种亲属称谓语,每一种称谓语又有正式名称。 在西方,亲情观念相对淡薄很多,亲属称谓数量不仅少而且简单。英语中大体含有11个亲属称谓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mother,son, daughter ,brother,sister,uncle,aunt ,cousin 。其中cousin 不仅没有血缘关系之分,甚至没有性别之 分,既可以指堂哥堂弟表哥表弟,也可指堂姐堂妹表姐表妹,由此词翻译也可以看出汉语称谓语中血缘关系和性别特征都很明显。 另外,在中国,人们在实际交往中与对方关系密切时也常常使用亲属称谓称呼来表示亲近,而且加尊﹑仁﹑贤等以示尊重。对年长一些的称仁兄﹑尊 兄等,年纪略轻的称贤弟﹑贤妹﹑仁弟等。现代社会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阿姨、叔叔、伯父等近乎亲属称谓的称呼,这种拟亲属称谓的普遍流行,也恰恰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伦理观念,重视血缘关系,实际上是家族观念的一种延伸和扩大。 (二)社会称谓 汉语的身份类称谓种类也很多而且范围广。受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人们与有官职的人交往时多以姓+职务相称,如王主任、吴处、张局等,另外还有姓+职称或职业,如李教授、张医生、刘老师等。但是在英美国家,人们与关系亲近的人可以直呼其名,即使是自己的领导或上司,其他情况下可以用姓氏加上Mr.,Mrs.,Ms 或Miss 来彼此称呼;头衔类称谓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和法律界人士。其中Professor (教授),Doctor (博士)的头衔可以用来作称谓,但是teacher 就不可以。 (三)自谦称谓 我国古代讲究自谦,自谦称谓中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词素,如卑人﹑卑职﹑卑下﹑鄙人﹑贱妾﹑微贱﹑下愚﹑小人﹑小的等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等。这些称谓用语都是根据卑己﹑己谦的礼俗而产生的。老者自谦会用老朽﹑老拙﹑老汉等称呼;妇女自谦则用奴﹑奴家﹑贱妾﹑下妾等称呼。对人自称时以自谦的方式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但对别人直呼其名在礼节上就会显得轻简,被认为是一种失礼的行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甚至使对方产生羞辱感。然而欧美人却习惯直呼他人姓名,甚至是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己的时候也只会使用“I ”。“I ”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大写,由此英美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可见一斑。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刘宗贤 (1.安徽大学 外国语学院;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国际贸易系,安徽 合肥 231131) 摘要:称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反映,是社交礼仪的重要方面,而称谓词语正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社会、 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导致汉语称谓和英语称谓存在许多差异。关键词:称谓;文化差异;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5-0177-03 177--

英汉恭维语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发-教育文档

英汉恭维语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发 0 引言 根据Homles的观点,恭维语(compliment)是“为他人尤其听话者具有听话者和说话者均给予肯定评价的某种良好东西(拥有物,性格或技能等),以隐含或明示的方式向其表示的一种言语行为。”狭义的恭维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社交目的而在言语上的阿谀奉承,在词语划分上属于贬义词。而在语言学中,恭维是日常交际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和行为,一般认为,凡是表示积极肯定的言词,均在恭维语之列。恭维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而又十分复杂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它反射出形形色色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状态,和与之相应的文化传统。恭维语的存在体现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和制约,也体现了不同国家交际方式的特点。恭维语涉及到文化、风俗、历史、交际等诸多方面,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属于文化研究的范畴。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恭维语都是人们进行正常交流,维持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必要的手段。因此恭维语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是一个重要部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恭维语在不同语言中涉及的话题内容以及使用习惯也会呈现各自不同的特征,为了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遇到的麻烦,了解英汉恭维语的差异是很有必要的,应该受到外语学习者和教学者的重视。

1 礼貌原则与恭维语 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PP)包含6项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千谦逊原则、一致原则和同情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1)得体原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让别人多得益。 如:―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finish my work? ―It will be my great honor. 2)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如: You MUST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f. *Please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f. 3)赞誉准则:尽量少贬损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如:What a great job you have done! 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的句子“Jack, you are shining as a new penny.” 4)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损自己。 如:―You got high scores in the final exam. ―Thank you. That’s because I have good teachers. 5)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如:―A: Our English teacher is really kind and patient with us,don’t you think? ―*B1: Yes, I think so. ―B2:I don’t think so. I think she is too strict with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及恭维应答对比研究.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及恭维应答对比研究 摘要:自从言语行为理论问世以来,各种言语行为一直是各国学者争相研究的 对象,本文通过对中美商务谈判这一特殊语境中恭维语的研究,力图揭示恭维 语在谈判中的使用规律及特点。关键词:言语行为恭维语商务谈判跨文化交 际一、引言自从英国哲学家 Austin 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后,言语行为理论已 成为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外学者对各类具体的言语行为作了广泛而深刻 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促进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已经跻身 世界贸易大国的行列。与各国之间的商务谈判必不可少。商务谈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运用。恭维语这一言语行为在营造良好的谈判气氛中起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恭维语是说话人对他人尤指听话人所具有的某种优势,明确 或隐含地积极评价的言语行为。恭维语是一种较为程式化的言语行为。文化不同,言语规约也各不相同。本文语料主要来自商务谈判的书籍和网站搜集的真 实谈判语料。为了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作者从各行各业的谈判资料中选择了147篇含有恭维语的语料。二、结果与分析(一)恭维语在谈判中的哪个阶段 出现商务谈判包括几个连贯的阶段:建立联系、询价报价、数量及质量、价格 谈判、付款方式、包装及装运、保险、签约等。研究结果表明:中美双方恭维 语在询价报价阶段出现的频率最高,分别是 28.6%和 33.9%。其次是建立联系 阶段,分别是20%和 17.4%。建立友善的关系可为以后谈判的顺利进行奠定良 好的基础,而成功的恭维语在建立良好的关系方面又起着关键的作用。双方差 距特别大的阶段是质量数量阶段对恭维语的使用(美 11.3%,中 0%)。这与 作者对语料的选择有关,因为所选语料中绝大部分都是美国商人来中国购买中 国的产品,在谈判过程中必然会在涉及产品时用恭维语来使得谈判顺利进行。(二)恭维的目标早期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赞扬的话题大部分集中在外貌、 成就/表现、财物和性格品质等话题上。在谈判中的恭维目标有何不同呢?数据 显示,美方称赞的目标超过半数(53.9%)是对商品的称赞;其次是对对方公司的称赞(16.5%)。而中方的称赞目标则成分散的分布趋势。美方之所以对产 品的称赞呈现如此集中的现象,是因为他们必然是对中国产品的某一特性有兴 趣才会来谈判做生意,而美国属于低语境社会以及他们直线型思维的特点使得 他们形成了直爽的性格,不拐弯抹角。而中国属于高语境社会,思维方式呈曲 回型,这使他们给别人留下了“城府很深”的印象。所以中方代表恭维的目标 相当一部分集中在看似和谈判无关的内容上。(三)恭维的应答策略前面谈到,谈判中的恭维语后往往跟着另一个要求或不满。因此,在回答恭维语的时候, 另一方往往忽略恭维语而只对那个要求或不满做出回应。另外,原以为中方代 表会常常使用的“弱化恭维”、“质疑恭维”、“否定恭维”、“限定恭维”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 摘要:称赞作为一种语言交际行为,是公开地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做出积极地评论。无论在何种文化中,称赞都能起到联络感情,巩固人际关系的作用。称赞语是建立与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社交用语。但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称赞语的使用形式却不尽相同。本文讨论了东西方恭维语与应答语差异及其成因,从而使人们正确的理解并加以运用,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高交际能力。 关键词:称赞语;应答语;跨文化交际 称赞语是是交际的“润滑剂”,它使交际得以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向前推进,是人们用以维系和促进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还可以联络感情。但是由于由于东西方文化根源的差异,中西方在使用称赞语方面有典型的差异性。其会话模式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人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具有不同的心态和价值观念。 一、东西方恭维语差异 (一)侧重的内容不同 一般说来,汉语称赞语中能力、外貌和个性是主要话题。而在英美国家中,能力和外貌是主要话题,对个性方面的称赞不多见。而无论是在汉语称赞语还是英语称赞语中,外貌方面的恭维大多是给女性的,例如,“The new nurse is pretty.”而对于男性则集中在能力或者成就方面,例如,Our boss works really hard.在称赞外貌时,英语侧重修饰性方面,例如“Your new hair-style looks nice.”而汉语则倾向自然的外表,例如“你的发质不错!”对于能力的称赞,英语偏向赞扬对方经过努力后所取得的成就,如“You did a good job.”而汉语除了赞扬对方的成就之外,还会提及对方为此所做的努力,如“你这个学期的成绩不错,看来是下苦功了!” (二)运用的场合不同 研究表明,英语称赞语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而汉语则侧重于表示尊敬和关心对方。例如别人请客吃饭,英语文化背景下的客人除了表达感谢多数会表示自己很享受这样的待遇,例如“I really enjoyed tonight.”而汉语文化背景下,称赞的话更多以道歉的方式来传达,如“点了那么多菜,真是让你破费了”。这在汉语文化里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也正因为英语文化背景下的称赞语强调双方平等一致,所以英语里称赞语几乎成了一种习惯用语,用于打招呼、致谢等,例如,朋友之间见面,可能会说:“Hey, you look good today.”英语文化里称赞出现的频率很高,汉语文化背景下的人通常觉得那些称赞有点言不由衷或是多余。同样,在汉语文化背景下,因为称赞语强调尊重对方,表达称赞是有必要才为之,所以汉语称赞语的出现频率并不及英语高。这也让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觉得中国人似乎不太爱称赞别人。笔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西方人的赞扬可以是陌生人之间也可以是熟人,甚至家人之间。而中国人对陌生人和熟人的赞扬相对谨慎,对家人则甚少赞扬,父母长辈对孩子的鼓励性赞扬除外。例如,英语中丈夫表扬妻子的厨艺时说:“This dish tastes good.”这样的赞扬在西方家庭中很常见,而中国的家庭中则甚少听见。 (三)选择的词句不同 以语言学家Mancs与Wolfson在关于交际行为的研究为例,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美国英语的称赞语大部分是形容词与副词的表达组合。他们认为,美国称赞语中形容词所占比例高达80%,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

09汉语言文学专业 邢寿康200940202009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照。) 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夏天" 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原因就在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当然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例如,在汉语中的"东风" 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西风则叫人有种寒风刺骨的味道。而在西方则相反。原因也是一样,两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带来感觉就不同。 二、生产劳动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fish in the air (缘木求鱼)、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错过机会) 等。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类词语。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 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 的动词在汉语中有许多,如"扛、荷、挑、担、抬、背、驮、负、提、挎" 等,每个词都有一定的负运的东西与之相应(如,挑土、担水、提箱子),真是细密之极。在英语中却只有一个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汉语之所以将这个动词细加区分,大概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劳动特别多的缘故。 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 、"气壮如牛" 等词,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flog a willing horse 。为什么汉语用"牛" 而英语用horse 呢? 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分成了两国人的好帮手,博得了人们的好感,词语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三、风俗习惯 1、称谓及称呼: 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们看到,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比如: 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Mr, Mrs 或Miss。他们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

英语恭维语

【摘要】:在商务谈判中,谈判者如何使用语言表达意愿和要求,如何使用恰当的语言来达到谈判目的,这是谈判者经常探索的问题之一。而影响谈判的成功取决于各种因素和策略的恰当运用。本文试从美国恭维语来分析,美国恭维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方法,并用商务谈判案例加以证明。分析总结出了一些简单恭维方法,分别是:开谈赞美,顺势赞美,安慰赞美,及时赞美,求同赞美。同时发现, 美国恭维语非常丰富,应用很广泛,在商务谈判中经常使用,以此来增加谈判者之间的友好气氛, 提高谈判中的自觉性, 有助于节省时间,提高谈判效率,增加谈判成功的机会。 【关键词】:商务谈判;美国恭维语;赞美;方法 1. 介绍 自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的商务活动也越来越频繁。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更加是突飞猛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而作为商务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商务谈判,受到了众多国人的关注。 商务谈判是一种交际活动,也是一种交际较量,它必须通过语言媒介来完成.在商务谈判中,谈判者如何使用语言表达意愿和要求,如何恰当使用语言来达到谈判目的,这是要非常谨慎的,也是谈判者经常探索的问题之一。在谈判过程中,谈判人员如果合理地运用一些恭维语,就能增加谈判者之间的友好感,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提高谈判的效率,增加谈判成功的机会。反之,在谈判中违背了这些语用策略,就会使谈判增加困难,给贸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运用,对提高谈判成功的机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语用学角度出发,结合商务实例,探讨商务谈判中的语言产出、感知及其谈判中所运用的语言特色和技巧,着重探讨商务谈判中美国恭维语的语言策略及应用技巧。主要是以美国恭维习惯为基准的恭维语应用技巧。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我国的商务谈判经常发生,关于商务谈判技巧的书越来越多的出版,其中对恭维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恭维语的作用不容忽略,因为谁都希望也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与认可。适当的恭维有助于缓和谈判气氛,使谈判得以继续进行,并取得好的结果,有助于节省时间,提高谈判效率。为了使我国商务谈判人员进一步认识恭维语在商务谈判中的重要以及恭维语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使用恭维语的方法,使得他们在谈判中尽量避免陷入僵局,使谈判顺利进行,并取得较好的结果。我对美国恭维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方法这一课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与总结。 本课题主要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运用美国恭维语。对美国恭维语的使用方法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出一般方法。以便读者对美国恭维语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研究目标: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 1978年,自菠兰梅茨对美国恭维语应答做了首次研究并对其给与最早的解答后,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恭维语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注意,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恭维语做了严密、系统的研究并得出了各自的结论。在恭维语的研究过程中,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恭维语的使用者是遵循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还是里奇提出的礼貌原则。对此,学者们的态度大致是西方人多遵循合作原则,而东方人多遵循礼貌原则。200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冯江鸿老师发表了《英汉赞扬及其应答的性别语用比较》对恭维语的应用进行了较详细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摘要:本文从称呼语的概念和作用入手,结合中西方称呼语误用的具体实例,进一步从三方面引出中西方称呼语差异的一般规律,进而深入分析了这种差异背后所反应的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了解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的意义与必要性。 关键词:中西称呼语;差异;文化因素;意义 一、引言 称呼语是人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彼此间当面招呼对方时使用的名称。称呼语的正确使用不但能够保持、加强、甚至建立各种人际关系,还能够帮助避免误解和语用失误并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对于中西方称呼语的对比研究具有实际的意义和重要性。根据人的社交群体的亲属关系,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1.亲属之间,包括直系、近亲及远亲 2.朋友、同学、同事、师生、上下级等关系密切及关系一般的熟人 3.非熟人的其它社会关系来阐述中西方称呼语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二、中西方称呼语语用失误实例 有这样的一个情景:英语教师走上讲台,然后对着全班同学说“Class begins.”,这个时候班长就说“Stand up.”,接着同学们起立并且异口同声地说“Good morning, teacher.”,这时候老师会说“Good morning, students.”,最后班长说“Sit down, please.”。这样的情景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而且好像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意识到teacher 和student 在英语中是根本不能用作称呼语的。 另外几个例子:一位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当他对房东老太太称呼“Grandma”时,被对方明确回绝,她宁愿留学生直呼其名,而不愿领受“奶奶”的尊称。因为在英美文化中,即便真是耄耋老人,只要他头脑清醒,也不愿听陌生人喊他“老爷爷”或“老奶奶”。与此相反,在操英语的本族人之间,老者有时会称呼年轻人为“son”以表示亲切,而并没有侮辱他人的意思。可是在汉语里,称别人为“儿子”是不可容忍的。一个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女学生因被校园清洁工称为“Pet宠物”而十分恼怒。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研究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对禁忌的产生、类别、意义和功能,以及禁忌语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 研究。随着社会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禁忌现象在西方受到更多社会语言学家和研究者的关注,其中有影响力的著作有D on’t Do It: A Dictionary of the Forbidden, Sociolinguistics 和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由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我国对禁忌现象的研究比西方较晚。1980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语言与社会生活》第一次涉及“塔布”, 1983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社会语言学》专门论述了语言禁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语言禁忌现象的研究兴趣浓厚,出版了多本论述禁忌语的专著。2005年,万建中在他的《中国民间禁忌风俗》一书中对禁忌的起源、本质、种类、功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禁忌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第三章第二小节介绍了语言禁忌,他从不吉利词语的禁忌、破财词语的禁忌、猥亵词语禁忌以及对语言禁忌者的嘲笑四个方面入手,书中关于汉语语言禁忌的例子丰富,通俗易懂。这本著作为我们研究中英禁忌提供了一份详实的参考资料。 此外还有一些书籍主要着眼于跨文化知识及相关基础理论,这些书籍也是本文主要的参考资料。如胡文仲主编的《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和邓炎昌、刘润清编著的《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他们分别对中英禁忌习俗,禁忌语以及委婉语进行了比较。在中英禁忌的对比研究中,不少学者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成果,如王君的“浅谈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语的差异”,作者认为英汉禁忌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称谓、隐私观念、宗教和亵渎语几个方面。而后他又论述了产生这些禁忌语的原因,作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民族文化的差异。而本文主要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把禁忌语的产生归因于宗教信仰、地位等级和自我心理联想,每一方面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并且用实时性的例子论证了其原因。 总结 我国虽然已出版过多部关于禁忌语的著作,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但是对禁忌语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其中包括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在对禁忌语进行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