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P中文测验看美国汉语教学方向

Reviewed Article, printed Nov. 2008, Special Issue on America’s Education, World Journal

從AP中文測驗看美國漢語教學方向

林秀惠 外國語文系助理教授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舊金山分校

回顧過去100年教育歷史, 捫心探看漢語教學在美國走過的藍縷篳路, 再檢視一下外國語和文化教育在美國公立學校授課資格權限的奮鬥過程, 我們不得不說2006年, AP中文課程在美國公私立高中開始授課, 2007年AP考試的正式推出, 是美國中小學漢語教學的前進旅程上的一個重要歷程碑.

2008年2月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官方網站公布了第四屆全國AP 統計報告 (The 4th Annual AP Report to the Nation), 除了公開近六年 (2002-2007) 三十七項AP 學科考試動向, 還揭示了2007年剛剛推出的AP中文及日文學科考試結果. 根據這項全國統計報告, 筆者認為這些統計結果為我們提供了目前AP考試的情況, 也給美國漢語教學新方向提供了線索和願景. 本文將為讀者按標題點出幾個值得正視的現象, 再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來分析一個逐漸形成的美國漢語教學新方向.

AP測驗機構與營運推廣作用

AP 測驗是大學學科先修課程的一種檢定考試 (Advanced Placement Test). 不少人誤認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為國家公家機構; 其實, 純屬私人營利性教育機構. 從1900年就成立, 並開始了各種大型學科標準化測驗的研發與推廣. 目前推廣的考試AP項目多達三十多種. 設立AP考試的初衷, 原是要提供資賦優異的應屆畢業生在行有餘力之下在高中最後一年就先修大學一二年級的一些基礎課程, 以便為將來的大學生涯預留一些時間去開拓並儲存其他領域的學習能力.

中文和日文AP考試在2007年正式推出了, 到底有多少學生參加了林林總總的AP 考試呢? 首先, 第四屆全國AP統計報告上我們看到, 在2007年公立學校應屆高中畢業生總數有兩百八十萬人, 共有六十九萬人參加AP 考試. 也就是說, 差不多四分之一的高中生參加AP檢定考試 (24.9%); 而2002年, 高中畢業生有兩百六十萬人, 有四十七萬人考了AP測驗. 應考人數不到五分之一 (18.1%). 由此, 我們看出雖然六年來應考人數增加了, 但是並非人人參加AP 考試. 根據報導, 2007年全美高中畢業生的大學升學率佔畢業總人數的四分之三(75%). 換句話說, 去年, 每100個高中畢業生中, 有75人進入大學; 每100個高中畢業生中, 有25人參加了某種AP考試, 但並非所有大學都以AP 考試成績來作入學許可的憑據. 比方說, 為了避免無謂的誤解, 大學理事會的第四屆全國AP統計報告目錄頁就鄭重申明 “AP考試能有效的鑑定學生某些大學學科能力, 但是不應該把 AP考試成績當作學生教育水平的唯一憑據.”

那麼, 有人要問, 為甚麼有些學生要參加AP考試? 考了有甚麼好處? 由於美國並沒有公辦全國性大學聯合招生考試或高考, 民營的測驗公司或考試機構的存在有有必然性. 目前, 許多參加AP 考試的學生, 絕大多數是想要把AP考試成績拿來當作本人申請入學許可的優勢條件. 其中較有名的例子, 就是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成績計算方式. 加利福尼亞州兩大盟校系統(UC和CSU) 在錄取優秀生入學作業程序中對曾經修過大學先修課程者給予一個加分點數. 有鑑於此, 有志進入加州名校(或者全美著名一流學府)的高中生及其父母, 都覺得申請入學前考個五或六項AP測驗是有必要的. 但是據大學理事會統計報告顯示, 2007年進入加州柏克萊大學或者是私立的史丹佛大學曾經參加過AP測驗的大一學生中, AP測驗平均考試項目次數是二到三個. 家長們也許不必給孩子過多的壓力了.

根據這項第四屆全國AP統計報告申明, 美國有百分之七十五的高中畢業生進升大學就讀, 而入學的大一學生中有百分之五十的學生被要求修習 “補強課程” (remedial courses). 結論是, 多數美國高中畢業門檻太低, 一般高中課程不夠挑戰性, 導致入學的大一學生中有一半是不能夠作抽象思考, 尚未具備接受高等教育能力的年輕人. 美國大學理事會的公開陳述該機構的信念有二. 首先, 他們相信, 他們推廣主持的AP課程可以提供高中生大學水平課程的挑戰與思維訓練. AP 考試能夠既有效又成功地鑑定出應考高中生是否具有大學程度的運作能力. 第二, 根據他們多年追蹤調查的測驗統計推斷, 那些曾經在AP測驗考得三分以上的高中生, 往往是那些不必作補強課程的大一學生, 更是那些能夠順利完成大學學業的佼佼者. (AP Exam grade, and a grade of 3 or higher in particular, is a strong predictor of a student’s ability to persist in college and earn a bachelor’s degree.) 在這樣的基礎上, 大學理事會提出另外兩個推廣口號(promotional slogan) 是: 一, “與大學成功貫連” (Connect to College Success), 明示AP 測驗與大學學業成功比率成正相關, 二, “公立學校教育要正視公平與卓越教學素質的重要” (Equity and Excellence in Public Schools), 呼籲學生無論背景, 都應該有接受AP 課程訓練的公平機會(the College Board believes that students of all backgrounds deserve equal preparation for AP courses). 為了實現宣傳這些信念, 大學理事會累積了百年經驗, 也年年高價網羅資優高中學科教師和大學教授作營運推廣的代言人及師資培訓生力軍, 這些人, 有的為此機構的AP 課程設置推廣, AP 測驗出題及閱卷, 更有的到美國境外各國或全美各地作一日到六日的AP教師工作坊. 大學理事會除了每年夏季開辦巨型AP會議以外, 還提供包括少數民族特惠獎學金, 也有教師和學生獎助學金, 還跟學區或學校合作, 支助為期三年的AP課程設置基金(AP Start-Up Grant).

到底有多少學校的學生參加AP種種考試呢? 2007年, 全球總共有一萬六千多所學校的學生考了AP測驗. 全美國共有一萬五千多所學校學生應考. 一萬兩千多為公立學校, 三千多所私立學校. 美國境外來自全球各地的考生遍佈九百多所學校.

AP 中文應考生與評分標準

AP中文在2007年首度成為College Board六種AP外語考試之一. 其他五種外語為法文, 徳文, 意大利文, 日文和西班牙文. 第四屆全國AP統計報告, 我們來看看左邊長條圖表所示, 36.5%的 AP中文應考生高中二年級學生, 44.6% AP中文應考生高中三年級學生; 也就是說, 超過五分之四(81.1%) 的應考生是高中二年級(11th grade) 以上. 這個現象跟西班牙語的學生參與考試現象類似. 相對來說, 其他四種外語(法徳意日) 的AP 應考生到了高中三年級才報考AP的人數比率超過百分之六十.

再看看右邊的圓形圖示, 2007年的另一個怪現象是, 應考的多數是華裔子弟. 也就是說, 去年考AP中文的人, 89.4%的學生是有亞裔太平洋列島背景的學生. 只百分之十左右(10.6%) 的人口是非亞裔.

大學理事會也公開了得分考生人數統計, 結果是獲最高分五分的人, 佔AP中文應考生的81.1%之多. 由此, 我們不難推論, 華裔子弟考生可能佔了絕大多數. 然而, 考AP日文的人, 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學生是有本族裔背景的學生. 考AP日文的人跟法文或意大利語種的現象比較類似. 意思是, 非日/亞裔(36.8%) 或非意大利裔(30.2%) 學習人口比率遠比非華裔學漢語者多. 我們要問, 為甚麼? 在中文熱浪推波助瀾下, 我們也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看到應考AP中文的人有更多的非華裔人口. 否則, 漢語教育與教學的推廣就不算普遍. AP中文考試被認為相當美國一般大學第四個學期中文課程的難度,通過這項考試的高中生, 除了申請入學時或許有利以外, 升大學時案大學各自情況, 有的可依各大學規定抵免學分或直接選修第五學期中文課程。

AP中文評分標準如何呢? 夏威夷大學姚道中教授及密西根密爾伍基大學陳雅芬教授對AP中文考試評分標準有下面的解說: 考試的原始成績每一題依題目要求完成的程度、表現與流利度、語言掌握三方面給一個分數。最後成績以一到五分來表示,最低一分,最高五分,由原始成績換算而成。大學理事會表示在決定統計

常模之前,會先把華裔學生的成績挑出來,用非華裔的學生的成績做基礎(標準組)設定出一個統計常模來跟應考總族群(一般組)。

AP中文推廣與美國漢語教學新方向

一百多年來, 美國大學理事會的營運和推廣運作, 原來或許並不想讓考試來領導教學, 但是, 從過去三十年來應考人口逐年增加的趨勢看來, 要是有心人問: 到底AP中文測驗會不會影響漢語教學方向? 可能有人會回答: 當然! 雖然有些人仍然選擇忽視AP測驗或AP課程的影響力, 但是在美式高中, 對於同意開設AP中文課程的教師與學生一定會有直接影響. 考試對教學的影響如果是好的, 一定會受歡迎. 我們要擔心的是, 某些學校或老師過分重視AP考試成績, 過度使用時間來操練學生的應試技巧; 我們更要擔心的是, 教師不當使用上課課時以練習AP考題為主而忽視有意義有廣度及深度的學習活動教學. 至於, AP中文測驗与課程設置對美國高中的漢語教學有沒有甚麼積極正面影響呢? 筆者個人的見解是, 從AP考試評分標準和課程操作原則來看, 最少有下面三個儼然成形的新方向, 可以算是積極而重大的影響.

一, AP中文應考人口總數將躍進為第三位

中文AP考生人數在去年六種外文測驗中排名第四(計3,261人). 西班牙應考人數第一(計101,199人), 法文第二(計21,709人), 德文第三(計5,397人); 日文第五(計1,667人), 2006年考試有應考生的意大利文考生人數佔第六位(計1,642人).

過去兩年來, 在美國境內多處和境外重大城市 (如台北, 北京, 南京, 上海等地)有大學理事會認可的AP中文教師專業培訓班人口逐年增加, 海內外漢語教師研討會也有教師和學者作無數AP教學運作的推廣, 筆者推測2008年參加AP中文考試人口將突破五千人次, AP中文應考人口總數將躍進為第三位.

二, 五大標準與十一個原則語言教學操作原則

檢視大學理事會對於推廣AP中文的用心, 不但要培養可以開設十一或十二年級的AP中文的高中教師, 專業訓練還包括美國小學六年級到九年級AP前置課程教師專業訓練 (Pre-AP and Vertical Team). 這些課程要求按照當前美國全國外語學習總綱(National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教學表現必須作有目標的課程安排, 以表現式評量(Performance-based, Task-based Assessment) 作為操作原則來使 “學以致用” 具體落實, 真為美國的初中高中的漢語課堂注入一股清流. 換句話說, 外語課不再是過去三十年來會說某種外語的外國老師的 “隨意隨性帶領的避風港”, 而是當今美式外語教育家呈現外語學習者 “學以致用的即時舞台”. 也就是說, AP中文所要求的課室運作準則呼應了各州學區的要求, 老師除了要有優質的外語表述能力, 還要能具體掌握當前認可的外語五大教學總綱十一大操作原則, 時時要扣盡 “任務型教學的實際”, 比方說, 要注重學生互動交際溝通能力, 強調學生運用文化

認知作貫連比較和關鍵反思訓練, 更要通過活潑有趣的教學任務的佈置回饋社區, 善用知識流通文化流通的概念, 來調動學生外語學習的永續熱情.

大學理事會成立100多年後的今天, 在2007年中文AP測驗方向能夠成形和AP中文課程設計理念與AP中文教師培訓的推廣, 音聲相隨, 相互呼應. 如果沒有學多專家學者的集思廣益, 可能無法達到如今相輔相成的效果. 建制與推廣這方面大學理事會得力于不少專家學者的協助. 如齊德立教授, 姚道中教授, 林遊嵐主任, 曾妙芬博士, 陳雅芬教授, 郭譽玫教授, 李玉芬老師, 常小林, 嚴家興, 竺露茜, 王執文等人的參與推動. 筆者認為, AP中文課程能在美國高中推廣的本身具有跨越新里程碑的歷史意義.

三, 突顯功能性, 實際性, 文化個性与個性文化

讀者千萬別小看了這個小標題,因為這個標題具體說明了AP中文考試所作的歷史性突破.

AP中文考了些什麼呢? 這些要項早在兩三年前就由AP中文推動委員訂定(如白建華教授, 常小林, 馮禹, 羅青松, 譚大立和Diane Mammone 老師等人). 測驗考聽說讀寫四個技能、三個溝通模式 (詮釋, 交際溝通及演示能力)及文化常識與認知. 題型包括聽力問題(13題)、閱讀(15題)、寫作任務(兩題)、兩個口語任務(7個問題). 應考AP中文的學生必須使用電腦, 選擇題採電腦閱卷, 計分快速準確, 寫作及口語任務部分在六月由評分人員與其他部分考卷一起評分.

從AP考試的評量標準, 與其所界定的語言能力範疇看來, 聽力或者閱讀部分的選擇題注重的是自然語感, 邏輯性, 分析型, 合宜性, 合理性詮釋, 理解和語用應答能力. 開放式寫作和說話錄音部分, 包含生活化擬真回應書信能力, 每一題依題目要求任務完成和語言組織的程度、語言表達與流利程度、語言運用和掌握三方面給一個分數(最高六分, 最低零分). AP中文考試的題型包含答覆電郵, 聽寫電話留言, 會話溝通, 故事敘述和文化活動演示等等, 這類的表達能力; 評分最高的要求表現應對合情合理. 其實,這類情境的安排和促成交際溝通任務的語用活潑表現,就是當前漢語教學的主流.非常可喜的是AP中文考試是 “任務導向” 和 “表現型教學方法”的具體操作与落實.

反觀1930年開始的量化測驗與能力鑑定歷史演進, 我們知道大型標準測驗考出來的成績和實際語言能力大有差異. 過去考試和教學強調的是辭彙鑲嵌, 文法知識的記憶能力, 或被動式的翻譯和閉合式抄寫造句能力, 而如今AP中文教學與考試要突顯的是, 學生的交際性互動型語言的功能性實際能力. 我們要為AP中文考試重視 “溝通任務型的運作的能力” 大大喝采.

筆者認為, 華裔家長為子女的升學優勢的考量在AP測驗的催生歷史上是有功勞的, 但是, 時勢所趨, 評量機制改變, 教學理念和運作的進步, 更促使了AP中文測驗的開展得以成功.比方說, 二十一世紀是個知識經濟化, 個性文化突顯, 技術與人才流通的世紀, 大學理事會在本世紀推出的意大利文,中文和日文課程与測驗內容都注意到了, 要將語言和文化緊緊相連. 推廣這些外語課程設置與測驗的時候, 多

半是為這些國家文化個性的流通也作了推廣. 我們看AP中文, 無形中, 中文與文化測驗平台肯定了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的說法, 也說明了語言和文化的不可分開之性.

我們知道各國文化都有“特異的個性”, AP中文考試給我們的啟發很多,值得大書特書的是, 二十一世紀的外語教師和外語學習者都要掌握好所學習的外語的國家和語言的 “文化個性”. 就如了解一個人一樣, 如果要維持永續的情誼,我們就要掌握這個人的個性和背景文化; 因此, 今天在美國的漢語教師和漢語學習者也要知道所面對的 “漢語” 的民族歷史和國家的地理文化個性. 因為每一 “個性” 中都有特殊的文化成分在內.總而言之,二十一世紀成功的漢語教師都要具備這個世紀的特殊能力,必須能在課程活動設計中突顯語言文化的個性, 並且促使學生從中掌握所學的漢語的語言文化的個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