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师不分“主科”“副科”-最新年文档

好教师不分“主科”“副科”

很不愿意写下“副科”这个名称。在我的心中,课程没有主次之分,没有正副之别。只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如同车轮:“每一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整个‘轮子’。”试问,车轮上的辐,哪条是“主”的,哪条是“副”的呢?

艺术、体育、生活、科学、德育,每一个领域课程都是“主科”。当然,也并非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真正的“主科”教师,我只为对学生发展起到真正影响的教师点赞,不论他担任什么课程。

一、一位魅力教师,学生终生发展的“主科”教师

都说教育是一种影响。我想,这种影响是人格魅力的影响,是教师的文化素养滋润学生心灵的影响,用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话说,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丰子恺,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他回忆年轻求学时终生难忘的教师不是国文教师,不是数学教师,也不是外文教师,而是教音乐和美术的李叔同老师。他回忆说:“那时的学校,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和算学。在别的学校里,这三门功课的教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音乐教师最有权威,因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缘故。”音乐课,这不就是被

当今应试教育贬低为“副科”吗?李叔同又有什么能耐,有什么权威让其成为学校的“主科”呢?著名教育家夏?D尊先生对李叔同高山仰止般的评价,为我们解开其中之谜。他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好一个“人格作背景的缘故”!这人格就是教师的德行,爱心,品行,气质,文化,修养,学问。佛像令人敬仰,是因为有后光,李叔同有迷人的魅力,让学生丰子恺仰望了一辈子,追随了一辈子,是学生一辈子的“主科”教师。亲爱的老师,当你被人不公平地称为“副科”教师时,你想过自己是否拥有高贵的人格魅力吗?每天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你是否怀着对树的崇敬,并努力使自己长成一株枝繁叶茂的树,呵护小树们的茁壮成长呢?是否怀着对蓝天白云的向往,并努力使自己变成一片轻盈灵动的云朵,引领少年的心在澄澈高远的碧空飞翔呢?是否执着于美丽灵魂的追求,并使自己的心灵蓄满爱与美、善与真的正能量,唤醒万千生命,绽放万紫千红的美丽呢?如果是,你不管担任什么学科教学,你都是“主科”教师!

二、一门生活课程,成就学校特色发展的“主科”教师

新课程改革经历了十几载春风秋雨,可是依然有不少人不明

白课程的属性。现代课程论认为,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学生发展创设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空间,是学校育人的媒体和蓝图。课程文化的最终价值在于关注生命的成长,而不在于关注学科的发展啊。不言而喻,人为地把教师分为“主科”教师与“副科”教师,那是应试的幽灵对新课程的偏见。

我认识这样一位教师,他担任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怀着对新课程的深厚情怀,他以“家”为课程资源,为学生开发了一套研究性学习系列主题课程,并付诸实施。

这是学生最爱的学习活动。课程资源就在学生的身边,就在学生的家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乐此不疲,投入地研究,于是,一份份别具一格的研究成果脱颖而出:《我家姓氏的追本溯源》《穿越时空寻找我的家》《家训台历》《讲述爷爷奶奶的故事》《瞧这一家子》《我家的文物博览会》……望着这一叠叠,一本本,一张张,一卷卷,或研究性报告,或小册子,或手抄报,或小制作时,我们看到学生成长的足迹,体验到了新课程的魅力。一次外宾来校参观,原计划观摩“主科”的课,向“主科”教师取经,请教“怎样转变教学方式”,然而,当他们无意中发现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别样的作业时,他们惊叹了,转而请这位教师介绍经验。从此,研究性学习《家》,成了这所学校的特色课程,从事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校长说,他们是学校真正的“主科”教师。

美国后现代课程学家小威廉姆?E.多尔说:“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道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亲爱的老师,当你被贬低为“副科”教师时,你是否思考过,你仅仅是担任某一学科的教师,还是学生成长的教师?你仅仅是传授知识,答疑解惑,还是唤醒学生学习的欲望,指点知识的路径,搭建成长的平台?你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是课程的实践者,拥有一份对新课程至爱情怀,卓有成效地开发了一门门独具特色的个性课程,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推动了学校的特色文化形成?如果是后者,你就是学校最重要的“主科”教师。

三、一堂德育课,愿做新课程的“主科”教师

在学习者的眼里,客观世界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知识图画,科学的殿堂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累积而成的。新课程改革之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赫然规定“以综合课程为主”,是基于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规律和其认知特点的。“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活动课程。这是一门新课程的新课程,虽名为“德育课程”,但往往被打入“副科”的冷宫。此课程该怎样学习呢?教师们莫衷一是。怎样上才能让大家感受到“综合课程”的魅力呢?我斗胆“下水”上了一节主题为“给世界儿童一个家”的课。

课从引导学生欣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会标开始。学生看到了一个橄榄枝环绕的地球,看到了一个温馨的家。但在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家,于是,我播放了一个微视频。教室里环绕着低沉的音乐……

“在微视频里,你看到了什么?”我问。

看到了衣衫褴褛的童工,看到了为死于艾滋病的父母祈祷的兄妹,看到了战火中等待父母的孩子,看到了饥饿的女孩,看到了捧着大碗盛接一滴浑水的男孩…… “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世界,贫困、饥饿、疾病、灾害、战争无情地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一组反映儿童悲惨生活的照片令人触目惊心。那么,来自战争国度的孩子又是怎样诉说自己的内心思想呢?”我肯定了学生的发现,接着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一个伊拉克小男孩写的《战地日记》中的一首小诗《血红的月亮》:

我数一,一片紫色花瓣飞走了;

我数二,两片紫色花瓣飞走了;

我数三,三片紫色花瓣飞走了。

我数四,屋顶飞走了,

姐姐飞走了,

那时我还在梦里,

她还没来得及亲吻我的小手。

当我醒来时,

只看见天上挂着一轮血红的月亮!

学生们走进诗的意境,诗中的画面,诗中的形象叩击着他们善良的心弦。学生们读得泪流满面。

如果说,前面的照片、诗歌让学生的心头尽是乌云密布,甚至难过得心头像压着一块石头,而在课的尾声,我安排学生看了一段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救助受灾地区的视频,在学生的心中又投射下一片阳光。

课结束的时候,我布置学生就今天上课的过程写一则日记。后来,我收到了学生们寄来的上课日记,仅此摘录他们为日记拟的部分标题以窥一斑见全豹:《难忘的一课》《浸泡在爱流里的课堂》《我数一,一朵紫色花儿开了》《给失去家的孩子一份爱》《刻骨铭心的一次》……

原来,品德与社会课也可以上得这样的精彩。课后的研讨评课,听课教师如此说:原来,品德与社会课也不需要学生课前做“准备”,只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呈现翔实的课程资源;原来,德育课不是机械的传授,而是以教师“山顶千门次第开”般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一个个精彩纷呈的知识世界,实现“用教材教”;原来,道德教育不是枯燥的政治说教,而是教师的激情让课程资源燃烧起来,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原来,德育课不仅是道德认识的传递,也是文化的熏陶、生命的感化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啊。大家一致认同,这样的课才是引领课程改革的方向。大家终于明白: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学校教育中“主科”之“主科”!

亲爱的老师,不论你担任什么课程的教学,也不管人们是否

把你划入“副科”教师队伍,走自己的路。只要你的课是学生成长的“主科”,是学校特色发展的“主科”,是代表着教学改革方向的“主科”,你就是最好的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