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原理

农业发展原理
农业发展原理

农业发展原理:关于农业系统历史基本发展与现实客观存在的总的介绍,是关于农业系统结构的理论及运动规律的认识总结,以及以此为基础,对世界与中国农业发展大势的讨论。

一、中国农业的问题:粮食总产量5亿吨,占世界25%。人口13亿多,耕地18。27亿亩。肉类产量0.6亿吨,占世界30%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粮食安全是指对于任何人群在任何时间,维持正常的健康的生活,从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方面都能获得足够的安全的营养的食物。

二、农业新阶段粮食安全压力:

1、农业新阶段特征:(1)目标:农民收入与就业问题成为主要矛盾(2)生产:质量、效益问题超过数量问题成为主要矛盾(人均400千克粮食,欧洲5000kg)(3)体制(发展动力):技术制约超过体制制约,技术短缺成为主要矛盾(4)资源:消耗超过再生能力。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

2粮食安全问题凸现:(1)耕地面积和粮食种植面积减少(2)粮食总产量历史罕见连续下降(3)粮食单产连年徘徊(4)人均粮食的产量持续下降

对策:尽量扩大植物的光合面积1.尽可能布局绿色植物2.通过间混套作增加密度;延长光和时间1.尽可能周年生产2.复种;提高光合效率1.高光效育种2.改善光合复种。宏观方面: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开垦荒地滩涂;利用优良品种;利用农作物秸秆;开发草原畜牧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开发草山草坡;引导消费,减轻粮食压力;防治病虫草害;提高饲料报酬;节水灌溉;减少粮食收获后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粮食消耗量

中国传统农业时期: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渔业)

农业基本理论: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时期,东西方对农业具有基本一致的认识。现代农业:由生物生产与其产前产后工商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农业管理体系与农业科教体系,共同构成的产业部门为农业。

农业的本质:是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外界环境中的物资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动植物产品的生产活动

基本特征:农业生产最根本的特征是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换

农业的功能:1.农业社会功能:(1)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衣食住行)(2)农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3)农业是人类社会政治的基础(4)农业是人类文化的根基所在(5)是许多农产品重要生产基地

2.农业的经济功能(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农业是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市场(3)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

3.农业的生态功能(1)调整与稳定人类生态系统(2)缓冲人类对非农系统压力(3)提供人类生活基本物质环境

1.世界农业是多中心的世界农业历史是一个由点状,到线状,条带状,片状持续发展扩大的历史

2.农业起源中心:西亚、东亚、中美洲(1)西亚农业最早,大约距今1万年:大麦小麦(2)东亚农业起源中心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恒河流域,长江流域与东南亚是水稻的起源地(3)中美洲农业起源中心:5400——7000年前,玉米、瓜类、马铃薯、辣椒、棉花

世界农业起源地的特征:(1)纬度特征:农业三个起源中心为北纬15度到45

度之间的地带(2)发生在半干旱地区,降雨量300—400毫米(3)发生在温带

(4)发生在稀树草原地带(5)发生在丘陵地带

3.原始农业的传播:以西亚为中心(最早),东南亚,中美洲

原始农业的成就:(1)基本完成了农作物的训化(2)基本完成了现有家畜的训话(3)农业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4)积累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经验

原始农业是以驯化新作物、新家畜和开拓新农业区域为特征

传统农业则是以发展牛耕、铁犁、建立农业技术体系和巩固农耕生产为基本内容4.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1)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春秋时期2)东西方俩大农业体系比较: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晚于希腊传统农业,但发展快、成熟早3)东汉时期,罗马文明衰亡,中国农业发展水平超过罗马,而且一直保持到明清时期

传统农业的成就(1)农业生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交流(2)形成完备的耕作技术体系(3)农牧结合推动社会发展:传统农业形成发展的历史是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长期竞争中完成的(4)形成农业生产技术及管理思想的理论体系《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5.现代农业的进程:现代农业的两类问题:1)发达国家生产过剩危机与生态农业发展道路(产品过剩,价格下降,失业增加,财政补贴负担重,大量消耗化石能,环境污染严重)

2)发展中国家短缺危机与传统农业改造(缺粮国家数量增加,饥荒和营养不良人口在增加,未来人口压力难以减轻,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四次现代科技革命:第一次是科学技术革命:牛顿物理学和牛顿——莱布尼兹微分学;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第一次科学革命,电磁学热力学生物学;第二次产业革命一,以电子化工钢铁技术;第三次浪潮:计算机、信息领域的科学技术;第四次科学技术革命:生物技术BT、BI、BS、BE

农业科学技术革命四次:种植养殖替代原始采集狩猎技术、农业机械大量取代了畜力、化学技术代替了自然肥力、高产良种培育与应用(良种的使用被称作为“绿色革命”)

全球性农业粮食贸易粮2亿吨,食物鸿沟拉大:人口发展速度超过了粮食增加速度,农产品的质量问题长期存在

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动力1)人口增加、2)部落、民族、区域或国家间的竞争、3)获取较高商业利润、4)美化生活、提高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世界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1)世界农业演变具有“3、2、1”数字特征:3个起源中心,3支原始农业发展,2类位呈发展模式,现代农业发展为单一模式(2)农业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由点线到条块状,然后成大片,再转向立体垂直方向发展(3)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农业活动范围在地球表面空间纵横两方面持续外延(4)不同历史阶段农业类型,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呈现发展速度加快,延续时间偏短(5)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劳动人民在动、植物驯化及农业技术方面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6)从农业起源至今,每一次大的农业进步,7都伴随着人口幅员的扩大,全球农业的负担不断增大(7)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的主导关系在不断的变化

农业类型:是指人们对农业整体客观存在序列的认识反映

中国地域与农作制分异突出:地势上三个阶段,地貌上三分天下(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气候上三大区域(干旱、半干旱、湿润),植被上三大类型(森林地

区、干旱荒漠、高寒草地)

农业区域:是一定历史阶段结构形态相类似的农业类型及承载区域

农业区划:是对农业的辨识,进行认识和划分的过程

人口大省四川河南(户籍人口)广东(实际人口)

三个经济带:1.沿海和城郊经济发达区2.农产品主产平原农区3.欠发达经济生态脆弱区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1.增加粮食产量,大力调整种植业品种结构2.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初级产品转化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东中西农业特征

东部沿海片:

农作制特点:1沿海平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经济较发达,2人多耕地少种植指数高3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4多样的集约农作制;存在问题:1人多地少,规模小的矛盾突出2缺粮缺肉;农作制发展战略:1率先在全国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化农作制2处理好农与非农,粮与非粮的关系3保护耕地,减轻污染

中部平原

农作制特点:1平原为主,气候土壤比较适宜农作,属半湿润,湿润带与亚热带2人多耕地少3中高投入,中高产出,低效益4农作制结构单一

存在问题:1小农经济,规模小,农村剩余劳动力多2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农民利益存在着尖锐矛盾3北方水资源矛盾突出,缺水的北方向多水的南方调出粮食的矛盾

农作制发展战略:1国家要从政策,体制,法律,明确中部平原为国家农业,农村改革与粮食安全主体2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商品化农作制过度3农作制结构的多样化,高附加值化4北方推广节水农作制,南方推广高产高效农作制,改变北粮南调的局面

西部高原生态脆弱片

农作制特点:1自然条件差2生态脆弱,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沙化严重3地广人稀4投入低,产出地,效益低,以传统小农自给性农作制为主

存在问题:农作制粗放,广种薄收2农村经济落后3生态脆弱,水土流失,草原沙化严重

农作制发展策略:1变粗放封闭农作制为半集约化农作制,发展特色,旅游农业2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生态相结合的农作制3增加政府性投入

农业系统问题的提出

世界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1土壤遭到破坏2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3生物多样性减少4森林面积的减少5淡水资源减少6化学污染工业带来的数百种化合物集中在了食物链中,最终威胁着一切生命体7混乱的城市化8海洋过度开发,沿海地带的污染9空气污染10基地臭氧层空洞

农业系统学的研究基础

1一般系统学的研究系统2生物学领域的系统关系研究,孟德尔8:植物杂交的实验发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摩尔根等发表了《孟德尔遗传机理》

农业系统的结构:由农业生产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科教子系统共同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为农业系统

农业管理子系统:1农业行政管理子系统2农业市场管理子系统3农业科教子系统

农业系统特点:1农业系统具有多成分性2农业系统具有多层次性3农业系统具有复杂性4农业系统具有开放性

农业子系统间的关系:农业生产子系统是农业管理子系统和农业科教子系统的基础;农业管理子系统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农业生产子系统健康生产为目的;农业科教子系统已经成为农业系统当中最具活力的子系统

农业系统基本运动原理1农产品供求平衡原理2农牧结合原理3资源与技术互作原理4三效制约远离5资源均一化原理6最小规模稳定(均衡)原理

农产品供求平衡原理:是指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系统对农产品的需求与农业系统产品供求给之间具有维持相对平衡的必然性

中国粮食供需历史现状:1我国粮食供给水平不断提高2粮食总产提高来源于单产增加和物质投入的提高粮食总产增长来源于粮食生产要素供给能力3粮食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水平提高,粮食生产中心向北方转移4我国粮食供需存在年度,品种,地区间的不平衡5我国粮食进出口变化趋势6我国贫困人口的分布情况

农产品供需平衡原理基本内容1市场供求平衡2供求总量平衡3潜在供求平衡农产品的三个供求平衡分别包括:数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数量平衡是基础平衡,结构平衡是高水平平衡

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三种类型1供小于求2供求基本平衡3供大于求

影响平衡状态的因素:技术水平,生产组织方式,社会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发育状态,消费愿望,供求能力

我国粮食供求的实质1需求的增长与资源环境有限的矛盾(根本矛盾)2发展追求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矛盾(理念矛盾)3粮食的重要性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机制矛盾)4少数人富裕与广大农民贫困的矛盾5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种植业专题:粮食供需进入低水平紧平衡阶段。粮食自给率及进口数量的探讨:(0-5%正常区间6-10%绿灯区间11-15%黄灯区间;>15%红灯区间)增加玉米的进口和小麦的进口;限制大米进出口规模;开放大豆进出口市场

农牧结合理论:植物业与动物业之间的必然联系

农牧结合的基本联系途径饲料途径:种植业→动物业(核心);厩肥途径:植物业←动物业;役畜途径:植物业←动物业;经济途径:植物业←动物业

农牧结合的基本功能:1农牧结合的经济功能(可以提高单位面积农业用地的产品数量,质量,丰富产品品种,劳动生产率)2农牧结合的社会功能(满足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动动植物产品)3农牧结合的生态功能(保证农业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影响农牧结合的基本因素1社会因素2地理生态因素

基本结论:1饲料问题是农牧结合的核心问题2社会功能是农牧结合产生于存在的基本前提生态功能是农牧结合历史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功能则决定着农牧结合具体形式与发展趋势。三大功能共同决定了农牧结合存在发展的必然性我国饲料资源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饲料资源基本现状是三缺一不足(精饲料缺,蛋白质饲料缺,优质粗饲料缺,绿色饲料缺,饲料总量不足)

国际上解决饲料问题的基本模式1自给有余的形式2自给自足的形式3依赖进口的模式

基本结论:饲料与粮食的关系:1因国际饲料市场规模制约,我国外汇储备有限,我国未来将只有自力更生,走精饲料,绿色饲料秸秆饲料三结合道路。2只有解

决饲料问题才能最终解决粮食问题

我国动植物业建设战略

植物业调整问题:基本目标:大幅度增加饲料总量的同时,优化结构。

动物业调整问题:基本目标: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实现饲料供需基本平衡,基本道路走节粮型动物业生产道路

畜牧业专题:重大问题:发展专用的青贮玉米,加大秸秆的青贮比例;饲料工业的发展与蛋白质资源的短缺。

我国饲草资源利用现状:6亿吨秸秆,5亿吨粮食。秸秆利用与畜牧业仅为25%,废弃或焚烧占35%

资源与技术互作原理:农业系统中生产技术的矢量增长无限性与其作用资源有限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资源与技术的互作程式:基础技术发现资源→资源选择适应的技术→资源开发技术发展→技术积累资源枯竭→技术阻碍生产发展→技术废置或者转变

技术负面效果:1技术有其有害的一面2社会的生产对技术的依赖具有惯性

技术的负面效果:在采猎型,垦殖型,工业代谢型三种生态危机中,以第三种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最为严峻

解决:1采取与自然界协同进化的文明发展道路2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道路3认识自然资源价值观

能源危机与生物质资源

人类文明演化:游牧文明事物(1万年)→农耕文明衣食住行(3千年)→工业文明化石原料(2百年)→新文明(未来)

人类活动需求的基本物质是人类文明的基础,而能量一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物质基础

文明危机:石油战争、资源争夺

依赖化石资源的工业文明只是人类文明历史的一幕

人类走向生物经济时代是一种历史的回归,也是人类物质物质文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进步

可再生能源指不污染环境有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波浪能,潮汐能),水利能,生物质能,地热能

不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中国面对资源危机的战略对策1节能与节约资源的政策和技术2现代工业经济模式的变革(1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精细化,高价值2化石资源的替代战略:生物能源与工业原料的替代)

生物质产业:以可再生的有机物质包括农作物,树木和其他植物及其残体,畜牧粪便,有机废弃物,以及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进行生物能源和生物质基产品生产的一种新兴产业

淀粉质生物量:甘蔗、甜高粱、木薯、红薯、玉米

资源均一化概念:社会系统成员占有农业资源必然趋于均衡化的发展趋势称为资源均一化原理

表现形式:1直接均一化和间接均一化:占有资源的需求和占有资源的实际开发效果的要求2非农产业领域表现为对农产品的享有权均衡化,是间接均一化3

农业资源必将逐步由直接均一化转变为间接均一化

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原始农业的形成于发展(资源均一化表现为直接均一化,资源占有达到比较彻底水平)2第二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系统的矛盾集中

到人与人之间,近代殖民主义是这种矛盾斗争的高潮,传统农业的发展推动了资源均一化的进程)3第三阶段,现代社会(人类开始理性的思考地球生态系统的问题,进入积极主动的资源均一化建设时期)

三效制约原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间对立统一的作用原理

三效的关系:1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互相依存2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辩证统一关系3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可分割

三效制约程度的影响因素:1对制约律的认识2社会主义矛盾3经济水平(高水平双歧性)4科技发展水平5生态系统发育程度

最小规模均衡原理:农业系统的最小功能单位所具有的力求在最小规模上实现基本平衡的内在趋势

特征:1具有更节省能量特点2保持多样性3进行更多的创造4大系统更稳定

六大原理比较(表)

六大原理的联系与区别(表)

防沙治沙对策

今年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直接原因:风大,大风频发。水少,气候干燥。沙多,沙化面积增大。根本原因:是生态脆弱,是大量土地沙化而导致沙化的原因是滥垦、滥牧、滥采、滥樵,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人为因素

“沙患”主要危害:1、蚕食可利用土地2、掩埋村舍,纱进人退 3、直接造成紧急损失,人员伤亡

防沙治沙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

“四个重点地区” 1、首都圈 2、农牧交错带 3、草原带4、荒漠绿洲带

1》京津周边地区要以提高土地覆盖率为重点

措施:以提高土地覆盖率为重点;地区:土地的绿化和硬化,以及建筑工地防尘;郊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扩大林业面积,增加3--5月地表覆盖率;周边地区:增加植被覆盖,涵养水源,恢复生态

2》北方农牧交错带要以退耕还林式还草为重点

措施:降水400毫米以上,乔灌草结合,400毫米以下以灌草为主;北段:大兴安岭南到科尔沁沙地,乔灌草结合;中段:张北到集宁丘陵地区,草灌结合;南段:黄土高原区,坡地退耕,带状种植

3》草原带要以退耕还草,以草定畜为重点

措施:提高技术水平,发展高效畜牧业,让草原修养声息

4》荒漠绿洲带要以建立城市、道路、绿洲的生态屏障为重点

措施:1、以水资源利用为重点的保护绿洲技术2、机械沙障治沙技术3、铁路、公里防沙造林技术4、林网防风固沙技术 5、飞播种草技术

第六章世界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世界农业基本形式:(1)世界农业的成就与格局:世界农业支撑了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世界农业形成了发达农业(国际农产品出口国)、发展中农业(食物基本自给)、欠发达农业(依靠粮食进口)(2)农业高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19世纪开始的农业科技革命(3)高速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4)世界农业形势不容乐观(5)世界农业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和观点:农业发展动力观(农业发展扩散论、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农业发展可持续观

世界粮食安全历史现状:(1)世界农业持续发展、粮食安全水平提高,营养不良人口比例下降(2)单产提高和技术进步是粮食增长的主导因素(3)粮食增速下降,发达国家粮食徘徊不前,发展中国家粮食保持低速增长(4)20世纪80年

代后发达国家消费趋于稳定,发展中国家食物需求快速增长

世界农业面临问题和挑战:贫富差距拉大,全球粮食安全状况依然严峻,世界水危机加剧,废料污染,气候变暖,农业灾害频繁,化学品污染,海洋环境污染,世界能源处于耗竭边缘

当年人口粮食消费量的17%作为粮食安全储备线

世界农业未来发展趋势:(1)世界粮食将以1%-1.5%的(低速)速度增长,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进一步加大(2)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将日趋严峻,营养不良人口还将保持一定的规模(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食物鸿沟将进一步加深(4)发展中国家对粮食贸易依赖将增加,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粮食贸易将保持1.5%-2%的增速,对世界粮食问题将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农业在世界农业中的地位:2003年我国用占世界10%的耕地面积,生产了世界上23%的粮食,基本养活中国农业在世界农业中的地位了世界21%的人口;同时占有世界20%的灌溉面积,消耗了占世界26%的化肥。

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回顾:1、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伟大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2、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贡献: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农民先富有起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贡献:海发达地区要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推动和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告别短缺,进入新阶段,由温饱向小康迈进

50年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轨迹(表)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与问题:农业是我国最大的产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系统(2002)解决了13亿人民的吃饭问题,解决了 9亿农民的致富问题,吸收了3.68 亿劳动力就业,15.4%的GNP

中国农业现代化趋势的基本判断:判断之一:过去20年沿用的农业政策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亟需构筑新的农业政策体系。加价、加官、加钱。判断之二:农民充分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问题,将成为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判断之三:人口高峰期前食物安全问题始终存在

判断之四:技术制约将大于体制制约,成为生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根本出路在于: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浪潮中的四大趋势:1生物技术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农业科技革命2信息技术正在全面改造和装备农业(数字化、智能化、3s技术、精确农业、网络化)3传统农业技术的效率革命和全面升级4生物质经济和技术已经浮出水面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 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0年修订)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体如下: 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畜牧或水产科学与生产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人文、社科、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验技能、先进技术方法、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了解本学科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阅读本学科领域的外文文献。 二、研究领域 1.养殖领域 三、学习年限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集中在校全脱产的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为2年。 2.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不能提前毕业。 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不延长学习年限。如确实需要延长学习年限的硕士研究生

在每年4月、10月由研究生本人申请,填写《华南农业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延期申请论文答辩审批表》,经导师和所在学院主管研究生负责人同意,报研究生处审批。 4.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不能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 四、培养方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实行双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鼓励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五、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应修学分为26学分(含参加学术交流所得的2学分、实践教学所得的3学分和撰写文献综述所得的1学分)。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 1.学位课(10学分) 1)公共学位课(7学分) ①自然辩证法2学分,36学时 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18学时 ③专业硕士英语4学分,72学时 2)专业领域公共课(3学分) ①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1学分,18学时 ②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1学分,18学时 ③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1学分,18学时 2.必修环节(6学分),由各导师结合毕业论文安排。 ①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必修环节(实践教学)3学分,54学时 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必修环节(学术交流)2学分,36学时 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必修环节(撰写文献综述)1学分,18学时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方式与措施 我国现行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环境被农业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 现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1.1各级政府有关规划不明确。各级政府在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并且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也不不顺利。 1.2农业生产者自身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生产者内在动力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强,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污染了环境。第二,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不足。第三,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 1.3没有公众参与基础。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参与的权利、责任以及具体程序的规定不明确。第二,由于信息闭塞,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造成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淡薄。第三,中国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非官方的绿色环保组织,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间环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2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措施 2.1政府主导调控机制 2.1.1合理规划,整体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2.1.2提高技术水平。政府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2.1.3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电大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形成性考核

电大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 形成性考核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任务一 1、商业银行对农业的贷款,以哪个银行为主() a. 农村信用社 b. 农业银行 c. 农业开发银行 d. 建设银行 2、下面选项不属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征的是() a. 生产专业化 b. 布局区域化 c. 经营一体化 d. 管理家族化 3、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是() a. 生产区域化 b. 生产标准化 c. 生产机械化 d. 生产规模化 4、农业产业经营体制第一次改革是() a. 废除人民公社 b. 农业产业化 c. 废除传统的统购统销 d. 现代农业 5、在发展农业一体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政府扶持的主要措施包括信贷支持、政策优惠、制定法规、降低税率和() a. 价格补贴 b. 提供保险 c. 高效管理

d. 价格保护 6、农村要素市场的三大支柱是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和() a. 农资市场 b. 金融市场 c. 原料市场 d. 技术市场 7、在农业产业化高级阶段起作用的资本主要是() a. 金融资本 b. 人力资本 c. 产权资本 d. 知识资本 8、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在报道山东潍坊经营的同时配发了()的社论 a. 《论农业产业化》 b.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何挑大梁》 c. 《农业产业化的创新路径》 d. 《产业化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9、泰国的正大集团是哪种一体化形式的典型代表() a. 工商企业+农场 b. 公司+基地+农场 c. 合作社+农场 d. 农协+农户

10、决定农业产业化组织绩效优劣的关键性因素是() a. 技术创新能力 b. 生产加工能力 c. 资金实力 d. 市场开拓能力 11、合作组织作为农民联合的自助组织,其唯一的宗旨就是() a. 联系企业 b. 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 c. 寻找产品出路 d. 为社员服务 12、下面不属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是() a. 专业合作社 b. 农民专业协会 c. 中介组织 d. 合作协会 1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 a. 提高经济效益 b. 提高农民组织程度 c. 提升农业产业地位 d.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4、下面选项不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有()

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对于农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在世界上仍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发展达到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继续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看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应该正确认识现代农业的含义,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运用和发展它。 一、现代农业的内容 现代农业是指以物质和能量的开放式循环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市场化运行、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中低产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2/3以上。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总数的5%,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仅相当于国内第三产业的1/4。中国农业不仅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需要满足不断增加的工业原料的需求。据统计部门估算,中国粮食需求每年增长40亿-50亿千克,而土地资源的约束必将更加突出。与此同时,中国农业还承担着实现农民增收、确保食品安全、维护生态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发〔201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二年一月十三日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幅增加农业投入,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连续八年增产、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棉、油、糖生产稳步发展,“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农业“走出去”取得新进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连续八年增幅超过6%。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满足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机遇难得。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于在中国发展了千年的农业而言,精耕细作一直是中国很多年保持的特色。就个人而言,我认为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就是最早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地雏形,比如秸秆还田,保持地利,引渠灌田等等。当然,中国面朝黄土的农民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保持着对环境的友好对以后的人们会有如此大的启发,说到底他们就是依时而作,依地而作,能够让地利有最大的发挥。话说,其实华北大面积的盐碱地就是过度耕种导致的地力摊薄,水土流失,从而土地再无法保持水份,之后就是大量盐碱从土地中的析出,。当然,像这样的反面例子确实有很多,这都是在不断敦促我们认识到环境友好型生产的重要性。在我看来,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生产也好,资源也好,说到底就是尊重自然,在保护自然的最大限度内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即所谓的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当然,那是大家的共识,其实我个人更大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同,不仅仅局限于其环境友好的基本层次,那是人们被动的改变自然,是受自然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深究化,便是所谓的循环经济,这是我对于人们能动的可持续开发自然资源的认同,我们在尊重自然的同时,去建造一个可以往复循环的经济体系,提高所谓的资源利用率以及重复使用率,或者延长所谓的产出链,将所有的环节联系起来,将所谓的废物转化成可以使用的新资源,从而创造出一个合理 的不断发展的体系。 当然,举个实例,来证明这种不断循环的真正好处,这可以间接

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作用。日本作为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资源极其匮乏,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的资源近乎苛求般的使用。在家庭式农业生产过程中,每当人和牲畜排出废物,便用沼气池收集起来,然后将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以及生火,之后将发酵过后的沼料灌入田中,用这些自然肥料来肥田,大大减少对于化学肥料的依赖,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之后在销售完所生产的农业产品之后,再将一些农产品的残品次品喂食给牲畜,这样又可以大大减少养殖的饲料问题。可以说整个过程都是一个闭环的经济结构,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很大量的环境污染物,上一环节的废物成为下一环节的供料,这是实现整个循环过程所必需的条件,在农业经济学上,这也是实现农业生产成本的最优化组合。可想而知,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它所能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效益,更多的是经济效益。在中国珠三角地带也实现了渔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我认为这是对于日本模式的一种发展,因为它将牧副鱼紧密的结合起来了,首先在珠三角地区大规模进行养蚕,大力发展蚕丝业,然后将蚕的废物掺入鸡饲料,作为鸡的主要饲料,之后将鸡排泄的废物倒入鱼塘,将富含蛋白质的废渣喂食给鱼类,最后在鱼售空后,进行清塘,将塘里的淤泥清理出来,然后用来培育桑树,整个经济系统就循环起来了,这种生产方式作为珠三角常见的生产方式,已经给这个产业链上的各大结构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实质上的双赢,同时这个过程中没有对环境带来巨大的负担,是新经济发展的巨大出口,也是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目标。应该来说,我们要实现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还得从老祖宗所谓的“地

最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策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繁荣农村经济的首要任务。近一个时期以来,各地区从自身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工作,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一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当前各地发展现代农业出现以下特点: 认识有了新高度。新农村建设工作很多,工作从何抓起,力量往哪里使,工作的突破口在哪里?现在地方党委、政府绝大多数都认识到,农业发展水平低,农民增收缓慢,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矛盾,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思想认识的统一,使发展现代农业有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发展有了新思路。绝大多数省市区,特别是农业大省,开始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湖南省提出从六个层次发展现代农业,即发展设施农业、效益农业、安全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循环农业。沈阳市沈北新区以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工作有了新力度。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多数地方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都普遍加大。沈阳市沈北新区在运作建设资金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建立了三大体系:一是放开要素市场,建立民营资本投入体系。将供电、供水、供热等可经营类项目全部市场化,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二

是集中使用财政资金,建立“支农、惠民”公共财政体系,集中财力办大事,使财政资金重点向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倾斜。三是拓展融资渠道,组建国资公司、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建设开发公司三大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吸纳银团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 但在看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成绩的同时,更要分析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大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矛盾。农业比较效益低,难以吸引资金投向农业;社会上的资金多数投入二、三产业,这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发展现代农业与确保粮食安全的矛盾。有的地方往往是以牺牲粮食生产为代价发展现代农业,显然这与确保粮食安全是相矛盾的。 发展现代农业与分散小农经济的矛盾。我国农户土地规模小,农民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这是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必须面对的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与地方财政紧张的矛盾。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是我国农业地区的基本特点。农业县区既要保人员工资,又要解决一些必需的社会发展问题,无力增加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对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花费时间长,效果不明显,由此而导致一些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内在的积极性。 发展现代农业与目前农民素质较低的矛盾。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

2016复习农业推广理论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思考题 1、简述现代农业推广的含义及主要社会功能。 (1)含义:现代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推广人员通过沟通及其他相关方式与方法,组织与教育推广对象,使其增进知识,提高技能,改变观念与态度,从而自觉自愿地改变行为,采用和传播创新,并获得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村产业、繁荣农村社会的目标。 (2)主要社会功能: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两类。 1.直接功能(1)增进农村居民的基本知识与信息。(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3)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技能。(4)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5)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2.间接功能(1)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3)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4)优化农业生态条件。(5)促进农村组织发展。(6)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 2、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农业推广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1)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并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由低级到高级呈梯状排列,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认为,以上五个层次的需要是循序渐进的。当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便为人们奋斗的动力。(2)需要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①应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启发诱导、挖掘农民需要;要尊重农民的客观需要;辨别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不合法的需要;分析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可行性,尽可能满足农民合理可行的需要。②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推广人员应用对不同地区(发达、一般、落后等)和不同个体(生产水平高低等)制订不同的推广目标,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不同需要。③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所谓需要的主导性就是在众多的需要中,某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起主导作用,它是关键的需要,只要一经满足,就会起较大的效果。 3、衡量农业科技成果质量的标准有哪些。技术方法类成果与物化成果的推广方法有什么不同? (1)衡量科技成果质量通常有5项标准:创新性(指其创新点在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技术等方面,比已有成果更具有科学先进的实用价值)、成熟性(指成果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可靠程度。成熟的成果应经多年、多点观察、试验、验证,具有重演性,定性-成熟)、效益性(指成果采用后,应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其中经济效益是决定成果转化快慢的关键。有些难以协调三效矛盾,长远与近期,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的成果转化问题,就需要一定的政府行为来组织转化)、适用性(指成果在生产上的适应范围。适应性广的成果易转化,否则转化成本高,规模效益差,难以转化)、实用性(指成果在应用推广过程中的难易程度。有些技术,创新性、成熟性、效益性都没毛病,但操作复杂,要求实施条件苛刻,甚至现有条件无法实现,这样的成果只能作为储备技术)。(2)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在推广应用时的难易程度,在技术市场中交换的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①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特点:商品性,特异性,时效性。②技术方法类无形成果的特点:生态区域性,效果的不稳定性,综合性和相关性,不可逆转的时序性,持续性和应用的分散性。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2.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从农业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和,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

绿色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创新模式探析

178农业工程与能源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Energy2017年1月下 绿色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创新模式探析 汪 智,韩 震,王喜禹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文章提出了对于绿色农业的发展重点应更侧重于把理论和实践进行融合,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绿色农业的发展形势。对于当前绿色农业的相关内涵以及特征,还有绿色农业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借鉴了四川江安县绿色农业发展的具体模式,提出了促进我国西地区县域绿色农业快速发展的有关建议,积极的发掘自身优势,指出了要想提升绿色农业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力度,就应该不断的培育并且壮大绿色农业主导产业以及龙头企业,积极的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力度等建议,希望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绿色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2017)02-0178-01 1 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普遍提升,大众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共识。从中国绿色农业的发展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我国经历的第一个阶段属于对于农业发展进行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1986年开始,一直到1991年结束。在期间就有相关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在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理念。随后我国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去对绿色农业的内涵以及实践给予了初步探索与研究。 2)我国农业进行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农业保持持续发展的过程,它主要是从1992开始到2002年结束。从1992年开始,国家就真正的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经济时期中,农业的发展朝着两高一优的方向进发,也就是我国的农业产量高,农业的质量效益也获得了很大的丰收。此时我国已经开展了绿色农业的试验,以及示范和推广,并且慢慢的开始对绿色产品进行开发和推广,同时慢慢的开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绿色食品的原料生产地。 3)而当前提到的三个阶段可以说就是当前,国家的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从2003年开始到目前持续的进行着。2003年的时候,在亚太地区的绿色食品以及有机农业市场渠道建设国际的研讨会上,我国真正的指出了“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随后的第二年,国务院副总理惠良玉在报告中对此作了相关批示,充分的对绿色农业理论研究以及示范推广工作基于了肯定。从2006年到现在,很多省已建设了绿色农业的研究中心,并且也开始有绿色农业科学研究以及示范的科研院所。当前有人提出,由于绿色农业本身所消耗的能源就比较少,而且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也十分的快速,要求积极的建设绿色的农业的产业体系。绿色的农业发展已开始成为了当前发展的共识,并且得到了大众普遍的认可和支持,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采取相关措施,积极投身于绿色农业的发展和建设中。 2 相关思考与建议 2.1 挖掘当前发展的优势,科学选择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绿色农业发展是有着一定发展特色的优良农产品,正不断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浅山县,要充分利用郊区交通设施,及其种植的优势,发展城市休闲旅游农业,促进全区农业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2.2 提升基础设施的投放强度,有效的开展好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积极的对绿色农业科技机制进行创新,塑造出农业科技“教学与生产,还有研究与推广”等综合发展的形式,对于有关的配套建设加以完善,进一步推进农业推广以及服务。2.3 培育绿色农业的主导产业,真的实现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工业化可以说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绿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前提与核心。在目前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下,以行业作为主要的支撑体制,全面的促进农业发展时期实现产业规模,从而对标准化以及现代化的高效发展给予保障。在进行发展的同时推进了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 2.4 强化农业龙头企业,提升绿色农业品牌的知名度 积极的发展绿色农业的龙头企业,将产业的管理真正的显示出来,对于生产给予规范,品牌销售当成现代农业进行建设的主要内容,真正的推进绿色农业品牌自身知名度的提高;积极的加强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发挥其积极的示范作用,带动本地区绿色农业发展龙头企业在企业贷款中的折扣、品牌建设、基地扩张、技术创新、市场开发等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艳秀,王洪会.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基于生态补偿视角 [J].江南论坛,2012(6):14-15. [2]严立冬.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农业经济问题,2003(10): 36-39. [3]黄国勤.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J].江西农业学报,2008(12): 157-159. [4]严立冬,屈志光.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4):63. (收稿日期:2017-1-15) —————————————— 作者简介: 汪智(1996-),男,湖北洪湖人,研究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最新《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二版)》王雅鹏重点(精)

现代农业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 1.农业: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广义上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狭义上就指种植业。 2.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运动规律和及其应用的科学 二,问答题 ●1.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并且长期起作用; b.农业对国民经济有着贡献:产品、市场、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外汇贡献;其新贡献有生态、安全、政治、文化。 ●2.农业的特点是什么? ①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②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③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④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⑤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⑥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⑦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的产品中体现出来。 ●3.农业的重要作用和功能

①社会稳定功能:农业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一个国家的自立自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稳定在农村,农村稳定在农业,农业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社会福利保障功能; ②生态环境功能;③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 一,概念: ●1.农业合作经济: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二,思考题: ●1.我国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特点是什么? ①两个经营层次的有机结合,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结合;②农业经营单位和农民生活单位;③农业经营者和劳动者;④农业经营成果和农民收入水平相结合。 ●2.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存在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完善? 问题:①农民经营自主权遭到侵犯;②耕作细碎化和经营规模狭小;③集体经营功能弱化;④农户进入市场受到阻碍。 完善:①.贯彻农业法规,使农业家庭经营纳入法制化轨道;②因地制宜建立相关土地流转机制;③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客服家庭承包经营的弱点;④培育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为其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3.农业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 自愿互助,平等互利 第三章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考试真题与答案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一、分析题 1、改图反应的是农业创新扩散过程: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与农民的采用过程是平行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包括突破阶段,紧要阶段,跟随阶段和从众阶段。1.突破阶段 在突破阶段单位时间内的采用者人数最少,在跟随阶段结束从众阶段开始时人数最多。在突破阶段扩散的对象被称为创新先驱者(或称进步农民),这些一般是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或农村的领袖人物。突破阶段农业创新的采用者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他们最需要与外界多发生联系,农业推广单位与农业推广人员必须了解这一特点,并予以适当的扶持。2.紧要阶段。紧要阶段也称为自我推进阶段,该阶段经历的时间和人数主要决定于突破阶段先驱者的试用结果,如试用结果确实产生良好效益,早期采用者会在短时间内增加人数。紧要阶段的扩散对象被称为早期采用者,他们也是农村中接受新事物的积极者,只是客观条件和心理因素致使其不愿做冒险的先驱者。3.跟随阶段。跟随阶段的扩散对象被称为早期多数,他们最讲实际,一旦发现创新成功,便会积极热情设法采用,扩散的范围、人数和效益额取决于早期多数,因为早期多数对后期多数起重要作用。4.从众阶段。后期多数所处的阶段中扩散速率不断减小,又称为浪峰减退阶段。 2、该公式反应的是改变农民行为的基本策略,有:①以改变农民为中心的策略。从农民本身人手,使其行为发生改变。提高农民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状况的改善,提高生产技能,为行为改变创造更多的积极因素;改变农民对农业创新的态度,提高农民对农业创新的认识;增强农民行为改变的内在动力。②以改变环境为中心的策略。从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入手,使其行为发生改变。如改善生产、生活、文化环境及经营环境。③农民与环境同时改变策略。提高素质与改变工作环境同时进行。 3、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可以是单项技术措施,也可以是多项技术组装的综合技术,综合技术效果的总和一般低于各单项技术效果的简单累加,但任何一项单项技术都不能像综合技术那样使农业生产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农作物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应用,总是与整个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只有科学的运用相应配套的栽培技术、科学的耕作制度、灌溉技术、新农药和化肥等新成果的应用,良种内在潜力才能得到充分表达。如:良种配良法,采用推广时,还要配以与之相应的先进栽培技术、耕作、种植、灌溉制度等。 二、论述题(以下内容挑重点写即可) 1、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就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沟通的过程,推广效果取决于信息与沟通,信息为内容,沟通为手段;在某种意义上说,沟通比信息更重要。沟通是影响农业推广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没有沟通,推广的内容就不可能被农民所接受。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进行巧妙有效的沟通,使农业科技成果得以尽快推广。 (1)与农民做知心朋友与农民沟通的第一步就是与农民做知心朋友,这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世界观问题。如果推广人员只看到农民文化成度低、素质低,农村条件差,从心底瞧不起农民,不想和农民交朋友,那就很难和农民沟通,,推广工作也很难取得成功。因此,我们一开始与农民接触,就要表现出朴实、诚恳、谦虚、热情。要人乡随俗,放下架子,给农民讲解用词一定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要关心了解农民生产的生活需要,和农民朋友共同探讨所关心的问题,给农民提供信息、传授技术,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和素质,取得农民的信任,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2)找准切入点推广沟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农民接受新技术,采用新成果,为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农民究竟要什么?生产中有什么问题?这是与农民沟通的第二步——找准切入点。在市场经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及趋势分析 武汉市农业局种植业(蔬菜处)处长王火明 一、概述 建设现代农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把“农业、农民、农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是当前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理清和挖掘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明晰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要求。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亟需思考的问题。 二、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当前,学术界关于现代农业的定义较多,有些从阶段论的角度来定义现代农业,认为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也另有观点认为现代农业是一种包含现代科技、管理等在内产业体系。笔者认为,阶段论和产业体系论分别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现代农业进行解释的。 现代农业解释之一: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体上起始于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农业迅速发展。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农业发展成国民经济中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基础产业。 现代农业解释之二:卢良恕(原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认为我国现代农业一般可定义为,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和WTO规则.建立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农业综合体系。 现代农业解释之三: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水平、现代管理技术及其管理水平、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其加工水平、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水平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高效益科技创新产业。它既包涵有水平的综合生产能力,诸如有现代科技、现代装备、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又包涵有现代制度,诸如有现代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标准化等特征的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解释之四: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理论及其实践、现代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统一的新型农业。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从2004-2012年中共中央连续发了9个“一号文件”.这9个“一号文件”都有着自己的主题。 2004年的“一号文件”主题: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 2005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这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6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一个根本性任务; 2007年“一号文件”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首位.这

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论述

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论述 随着化肥、农药、农膜和农业机械等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后,我国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农业专业化生产迅速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但由于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随之而来的是土壤退化,环境污染,资源紧缺,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危及人类健康与安全等问题的出现。面对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事实,人们开始反思和重新审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模式,尝试进行了农业可持续性的实践探索。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农业发展要求不同,因此也就产生了对可持续农业理解上的差异。由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因此更加注重农业产业的综合功能和重视食品安全与营养,并且更多地强调资源环境的保护,这是一种现代化农业观念。而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投入水平低,经营粗放,农业发展更多地集中于数量的增长。也就是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起点不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各有侧重,但共同点都是要求保护资源和环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因而《丹波宣言》中的“可持续农业”定义已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即可持续农业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久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的农业”。 2农业可持续性的特征 农业可持续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一个关键性概念。由于不同学者所从事研究的学科背景不同,其对农业可持续性的认识角度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农业可持续性的内容基本都包括生态、经济与社会3个方面,并具有以下特征。 2.1公平性 在可持续发展中,公平主要有2个方面的含义:①代内公平,即当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也就是说,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要求和给全体人民以同等机会,满足他们较好的生活愿望。 ②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基本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农业系统发展的公平性,即农业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答案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1.怎样理解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P4-5) 推广工作的内容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拓展到生产和生活的综合咨询 农业推广已经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范围进入到农村居民以及一般消费者生活的领域,工作范围由单纯的生产技术性逐步向经济性和社会性发展。由于农民、农业、农村三位一体,当农业推广工作对农民和农业进行指导活动室,其内容自然无法排除包含农家生活和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信息。eg.家庭经济咨询活动在很多地区已成为农业推广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②推广对象范围扩大 农业推广的对象由农村民众拓展到除此之外的农业经营者、农民基层组织和一般消费者; ③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远化 目前世界影响较大的农业推广组织机构主要有:行政型、教育型、社会团体型、企业型、自助型5种类型; ④推广方法与方式更加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式 推广工作更加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引进行为学和心理学,旨在诱导推广对象其行为自觉自愿改变 2.框架模型理论及其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意义。P15 农推广工作是一个完整的而系统图,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子系统,即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目标群体),前者是推广人员、组织结构及其所处的的生存环境,后者是推广对象(农村农民为主)、社会结构及其所处的生存空间与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通过沟通和互动联系起来;推广服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相应的外部宏观环境,包括政策和法律环境、政府机构设置与组织体系、经济与机构性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及农村区域环境等。 3.农业创新采用过程各阶段的特点以及在农业推广工作中的运用。P22 1)认知阶段:农民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了某项创新的存在,但是没有获得详细信息也不知道它的价值,所以在农业推广宣传时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推广项目的价值和更具体的信息; 2)兴趣阶段:当农民了解到某项创新与他的生活相关,并对他有利时,他就会对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