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要素市场——劳动市场的供求

第十章、要素市场——劳动市场的供求
第十章、要素市场——劳动市场的供求

第十章、要素市场:劳动市场供求10.1劳动市场需求

if :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10.1-1边际收益产品

MRP L: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增加的总收益。MRP L=MP L*P L TP L MP L P MRP L P L=MFC=△TC/△L

0 0 ―0.5 ― 2.5

1 10 10 0.5 5 2.5

2 25 15 0.5 7.5 2.5

3 35 10 0.5 5 2.5

4 40

5 0.5 2.5 2.5

5 42 2 0.5 1 2.5

6 42 0 0.5 0 2.5

MRP和P

L

P L

MRP L递减?∵MP L MRP L

10.1-2劳动需求

MFC(边际要素成本)=MRP L(边际收益产品)

厂商根据P L=MRP L确定劳动数量L?∵可获最大利润?

∵MP L*P=△Q/△L*P P=△L/△Q* P L P=MC

MRP L为厂商劳动需求曲线d L,MRP K、MRP N为d K,d N MRP L= MP L*P=P L

MRP K= MP K*P=P K MP K/P K = MP L/P L = MP N/P N MRP N=MP N*P=P N

成本即定产出最大,π是否最大?

10.1-3派生需求

含义:产品需求派生出的要素需求

①MRP L不变时:D P MRP L*P右移d L右移

P L(if:L不变)or L (if:P L不变)

② P不变时:生产率(∵管理 or技术)MP L

右移(if:P L不变)

MRP

MRP

P

P

1 2

10.1-4投入的需求弹性

e L d=△L/L △P L/P L

影响因素:

①投入替代性:替代性e L d

②产品需求弹性:e d e L d

③投入占总成本中的比重: 比重大e L d小

④调整时间长短: 长e L d大

10.2劳动供给

10.2-1供给曲线

1.单个厂商面临的S L

2.行业面临的S L

S L水平 ?

∵完全竞争条件厂商对劳动的用量只占整个市场的极小份

10.2-2单个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的机会成本:不劳动=闲暇

闲暇的机会成本:工资=商品

劳动者在两者之间选择

P L享受闲暇的机会成本闲暇S L

替代效应:P L用劳动替代闲暇。

较高P L工人增加对每种商品购买(包括闲暇)S L 收入效应:高P L增加闲暇减少劳动。

P

a以上收入>替代

a以下替代>收入

10.2-3劳动供给弹性

e L S=△L/L △W/W

租金:∵e L S小P1

P

P

10.3工资决定0

10.3-1工资决定

①Mankiw补偿性工资:

P为抵销不同工作特性产生的工资差别P②最低工资何以会导致失业?

P L1③工资刚性导致失业

④减时能否减少失业?

10.3-2劳动供给和需求曲线的移动

1.劳动需求曲线的移动if :P L不变

①产品需求。D产品D L右移

②相关要素价格变动。P K D L左移

③劳动生产率D L右移

2.劳动供给曲线的移动

if: W不变

①其它行业工资率

②非货币性因素.工作条件、社会地位、兴趣

10.4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

一般均衡if:①两种产品Cloth ,Food;②一种要素L

P↑(P0→P1)

1.Food市场:D F↑(D F0→D F1)→

Q↑(Q0→Q1)

短期W↑(W0→W1)

需求变动 2.Food劳动市场:D L0↑(D L0 →D L1)→Food:π>0

Food市场L↑(L0→L1)Clothes:π<0

π>0P↓(P0→P1)→π<0

Clothes市场 3.Clothes市场:D c↓(D c0→D c1)→

π<0Q↓(Q0→Q1)

W↑(W0→W1)

4.Clothes劳动市场:D L↓(D L0 →D L0)→

L↑(L0→L1)

P↓(P1→P0)→π=0

5.Food市场:π>0→S F↑(S F0→S F1)→

Q↑(Q1→Q2)

P↑(P1→P0)→π=0

长期 6.Clothes市场:π<0→S c↓(S c0→S c1)→

厂商进出Q↓(Q1→Q2)

π=0W↓(W1→W0)

7. Food劳动市场相对W高→S L↑(S L0→S L1)→

L↑(L1→L2)

W↑(W1→W0)

8. Clothes劳动市场相对W低→S L↓(S L0→S L1)→

L↓(L1→L2)

ECONOMICS

---PRINCIPLES AND POLICY

BAUMOL & BLINDER

CASE:THE SODA-PRRICING PROBLEM

The managers of one of America’s largest manufacturers of soft drinks became concerned when a rival company introduced a cheaper substitute for one of their leading products.As a result,some of the firm’s managers advocated a reduction in the price of a six-pack from $1.50 to $1.35.This stimulated a heated debate.It was agreed that the price should be cut if it was not likely to reduce the company’s profits. Although some of the managers maintained that the cut made sense because of the demand it would stimulate, others held that the price cut would hurt the company by cutting profit per unit of output. The company had reliable information changes. At this point a group of consultants, including one of the authors of this textbook, was called in to offer their suggestions. We will see how economic analysis enabled them to solve

the problem even though the vital demand elasticity figures were unavailable.

Our first problem dealt with a firm’s choice between keeping the price of a brand of soda at$1.50 per six-pack or reducing it to $1.35 when a competitor entered the market. The trouble was that to know what to do, the firm needed to know its demand curve (and hence its marginal revenue curve).However ,the firm did not have enough data to determine the shape of its demand curve. How, then, could a rational decision be made?

As we indicated, the debate among the firm’s managers finally reached agreement on one point: the price should be cut if ,profits were not likely to decline; that is, if marginal profit were not negative. Fortunately, the data needed to determine whether marginal profit was positive were obtainable. Initial annual sales were 10 million units, and the firm’s engineers maintained emphatically that marginal costs were very close to constant at $1.20 per six-pack over the output range in question. Instead of trying to determine the actual increase in sales that would

result from the price cut, the team of consultants decided to try to determine the minimum necessary increase in quantity demanded that would be required to avoid a decrease in profits.

It was clear that the firm needed additional revenue at least as great as the additional cost of supplying the added volume, if profits were not to decline. The consultants knew that sales at the initial price of $1.50 per six-pack were $15 million($1.50 per unit times 10 million units). Letting Q represent the (unknown) quantity of six-packs that would be sold at the proposed new price of $1.20 per unit, the added cost amounted to:

Added cost =$1.20*(Q-10million).

This was to be compared with the added revenue: Added revenue=New revenue-Old revenue=$1.35-$15million.

No loss would result from the price change if the added revenue wa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the added cost. The minimum Q necessary to avoid a loss therefore was

that at which added revenue equaled added cost,or 1.35Q-15million=1.2Q-12million, Or

0.15Q=3million.

This would be true if, and only if, Q, the quantity sold at the lower price, would be

Q=20million units.

In other words ,this calculation showed that the firm could break even from the 15-cent price reduction only if the quantity of its product demanded rose at least 100 percent(from 10 to 20 million units). Since past experience indicated that such a rise in quantity demanded was hardly possible, the price reduction proposal was quickly abandoned. Thus the logic of the MC=MR rule ,plus a little ingenuity, enabled the consultants to deal with a problem that at first seemed baffling-even though they had no estimate of marginal revenue.

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模拟试题及答案第二章房地产市场与市场运行

第二章房地产市场与市场运行 一、单项选择题 1.房地产市场体系的客体要素是()。 A.交易当事人 B.作为交易对象的房地产资产 C.房地产交易需求 D.交易组织机构 2.由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分别决定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是影响房地产市场发展的()。 A.重要因素 B.特殊因素 C.一般因素 D.基本因素 3.下列影响房地产市场运行环境的因素中,不属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是()。 A.社会福利 B.家庭收入水平及分布 C.家庭数量及其结构 D.家庭生命周期 4.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环境中,()涉及资本的安全性,是投资者最敏感的问题。 A.国际环境 B.政治环境 C.经济环境 D.金融环境 5.产业与结构布局,属于房地产市场运行环境中的()。 A.微观环境因素 B.宏观环境因素 C.经济环境因素 D.产业环境因素 6.()从事开发投资企业的经济核算等多方面的工作,从全局的角度为项目投资提出财务安排或税收方面的建议,包括财务预算、工程预算、付税与清账、合同监督、提供付款方式等,并及时向开发投资企业的负责人通报财务状况。

A.会计师 B.房地产估价师 C.造价工程师 D.房地产经纪人 7.()在房地产交易过程中提供估价服务,在房地产产品租售之前进行估价,以确定其最可能实现的租金或者售价水平。 A.会计师 B.房地产估价师 C.资产评估师 D.房地产经纪人 8.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主要负责在工程建设前进行开发成本估算、工程成本预算,在工程招标阶段编制工程标底,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负责成本控制、成本管理和合同管理,在工程竣工后进行工程结算。 A.建筑师 B.工程师 C.造价工程师 D.估价师及物业代理 9.指同一物业类型不同档次的供求关系是()。 A.供求结构 B.投资结构 C.产品结构 D.区域结构 10.下列不属于房地产商业物业市场的是()。 A.写字楼市场 B.零售商场或店铺 C.休闲旅游设施市场 D.仓储用房市场 11.将存量房屋市场分为租赁、转让、抵押等市场的划分方式是()。 A.按照房地产的用途和等级划分的 B.按照房地产的交易形式划分的 C.按照地域范围划分的 D.按照房地产购买者目的划分的

上海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2002年上海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上海市职介中心 2002年是中国入世后的第一年,是上海成功取得世博会主办权的一年,上海的GDP 连续第十年以超过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就业问题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受到各级党、政府组织更大的重视。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上海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也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一、新网络运行,覆盖面扩大 2002年1月4日,新的“上海市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开始运行,相当一部分原先活动于街道层面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被纳入网络管理范围,劳动力供需总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1.2002年先后有15000余家用人单位进入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职业介绍所发布招聘信息,共招聘本市劳动力48.37万人,比2001年的35.34万人和2000年的34.05 万人,分别增长了36.9%和42.1%。 2.2002年本市求职人数为57.42万人,比2001年的38.03万人和2000年的34.97万人,分别增加了51.0%和64.2%。 二、求职者素质有所提高 1.持有中、高级证书的求职人数成倍增长。持有中级证书的从2001年的3.77万人增加到2002年6.65万人,持有高级及高级以上证书的从2001年0.16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0.38万人;这表明政府补贴培训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 2.高中以上学历的求职人数大幅上升,从2001年的23.92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34.16万人,增幅达42.8%。 三、供求总量矛盾更加突出 从供求比较分析来看,求职人数的增加幅度远大于招聘人数的增幅,求人倍率为0.84,比前两年明显下降。 反映供求平衡状况的求人倍率连续两年下降,劳动力需求缺口日益扩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来源有三:第一,2002年借助新系统的运行和就业援助员工作的开展,让一部分以前不了解公共职业介绍功能的劳动者到劳动力市场求职登记;第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劳动力机械增长幅度加大;第三,再就业服务中心完成历史使命,劳动力资源全面实现市场化配置。 四、制造业需求量激增

第五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练习题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学家认为劳动的供给和闲暇对于消费者都具有效用和边际效用,劳动的效用实际是()。 A、消费的效用 B、收入的效用 C、生产的效用 D、价格的效用 2、在一个以劳动时间为横轴,工资为纵轴的坐标系中,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为()。 A、平行于横轴的一条直线 B、垂直于横轴的一条直线 C、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一条直线 D、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 3、对于钢铁厂来说,只有炼钢工人和炼钢炉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生产出钢,这说明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 A、本源需求 B、独立需求 C、复合需求 D、主观需求 4、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A、消费者偏好 B、生产者的数量 C、消费者的预期 D、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 5、边际收益产品(MRP)与边际物质产品(MPP)的关系是()。 A、MRP=MPP B、MRP=MPP×MR C、MPP=MRP×MR D、MR=MRP×MPP 6、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 A、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B、边际物质产品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C、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D、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产品价格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劳动的供给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劳动的供给原则是劳动的边际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效用 B、如果劳动的边际效用小于闲暇的边际效用,可以增加闲暇减少劳动来增加总效用 C、如果劳动的边际效用大于闲暇的边际效用,可以减少闲暇增加劳动来增加总效用 D、如果劳动的边际效用小于闲暇的边际效用,可以减少闲暇增加劳动来增加总效用 E、如果劳动的边际效用大于闲暇的边际效用,可以增加闲暇减少劳动来增加总效用 2、关于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人力资源第四章

第三章人力资源规划 回顾 考试要点: ?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与各业务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原则、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程序,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影响因素; ?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控制、人力资源规划的评估、人力资源规划的修订; ?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技术(定性预测方法、定量预测方法)、人力资源的供给预测技术(马尔科夫预测法、档案资料分析法、管理者继任模型) 1.1.1 人力资源规划的涵义 ?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人力资源计划管理方式。 ?任务是预测组织发展中人力资源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组织在需要的和需要的获得所需要的人选(包括数量、质量和结构),以实现组织人力资源的,最终使组织与员工的需要都得到满足。 1.2.1 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对组织的贡献 ?人力资源是依组织的战略目标而制定的,是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制订的一种规划,它与组织的其他方面的规划如组织的营销、生产、财务等共同构成体系。 ?哪些变化必然导致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的失衡? 1.2.2 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贡献 ?人力资源规划是的业务基础。人力资源规划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对组织的进行分析,对员工进行评估与分析。人力资源规划的各项业务将为提供依据。 1.3.1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人力资源规划按照影响的范围,可分为两个层次:即 和。 1.3.2 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 ?人力资源总体规划是根据组织战略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的、、 及,它是连接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桥梁。 1.3.3 人力资源的业务计划 ?调配计划: ?补充计划: ?晋升计划: ?培训开发计划: ?薪酬激励计划: ?职业生涯计划: 2.1.1 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原则 ?与相适应的原则 ?与相适应的原则

(市场分析)年四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

(市场分析)年四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 告

概述 2010年4季度全市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各类用工单位共提供岗位67487个,比3季度减少了7866个岗位,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74个岗位;进入市场求职的人数达55960人,比上个季度增加了7711人,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375人。本季度求人倍率为1.21,和上个季度相比提高了0.03。 本季度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继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出现壹个供需俩旺的“小高峰”后,本季度虽然求职人员有所增加但各类单位的需求人数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预计春节后将迎来新的高峰期。 2.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依然需求活跃,第三产业经过三季度的小幅下挫后,本季度需求比重猛增9.31个百分点,需求比重达到6 3.38%,继续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3.就业困难群体援助活动更加深入的开展,大大缓解了“4050”人员的就业困难,45岁之上人员的需求比重增加了1.04个百分点,求人倍率为1.07;对技能无明确要求岗位的需求比重仍维持于37.63%。 4.大专毕业生的需求比重增加了6.48个百分点,求职比重也上升了3.16个百分点,于各种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中,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于1以下,这说明用人单位对人

力资源的文化要求逐渐提高,进入市场求职者的整体素质也于逐步提高,但求职者整体文化技能水平偏低的现象仍没有改变。 分析 壹、供求总体情况 表1.供求总体人数 本季度人力资源市场,各类用工单位共提供岗位67487个,进入市场求职的人数达55960人,比上个季度增加了7711人,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375人。本季度求人倍率为1.21,和上个季度相比提高了0.03,总需求仍略大于总供给。 二、各产业劳动力需求情况 表2.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

第四章-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第四章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第一节人力资源配置 第二节人力资源过剩分析 第三节人力资源不足分析 第四节改善就业格局的对策 第一节人力资源配置 按照经济学原理,就业是将生产的三项资源或者基本要素——自然、劳动、资本——结合在一起,进行有效益的运用。 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除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各方面的条件外,关键就在于配置的方式。资源的配置可分为自然配置、行政配置、市场配置一种模式。 一、人力资源的配置(考纲1识记 *书P64页 *人力资源的配置类型) 1.人力资源的自然配置。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经济。 2.人力资源的行政配置。即一定的管理者对自己所管辖的资源直接进行配置。从管理模式的角度看,资源的行政配置是一种命令经济、管制经济。 3.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是需要配置的经济资源通过市场的途径而实现结合和配置。 二、市场配置方式存在的缺陷: 1.在供求的结合上还不可能尽善尽美,供或求的信息不可能让对方全面了解,市场配置中双方都有一定的比较选择,由此磨擦性失业就不可避免,而且可能数量较大。 2.市场配置从理论上来说是给供方或需方以充分的选择权利,但是,人力资源供方个体之间有着差异性。 3.市场配置方式会毫不留情地把过剩劳动力排斥出来,推向社会,形成失业大军,这除了会造成社会问题外,也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人力资源配置中的过剩与不足: 1.人力资源的基本状态:资源的不足;资源的过剩 2.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状态:(考纲2领会 *书P68页 *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的状态) 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大都过剩而资本相对短缺,通常还存在土地和其他物质资源规模狭小的情况。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资本要素富裕,而人力资源则因为人口老化、教育培训时间长和个人择业要求高等,而呈现稀缺状态,即处于供给不足状态。 四、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可分为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三种基本类型。(考纲3 领会 *书P68页 *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的三种类型)

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浙江省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全国劳动力市场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继续存在,其中需求呈稳中有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明显加大,劳动者素质技能不适应问题更加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在不同地区出现,虽属局部现象,但短期内难以消除。下面,我将以浙江省的劳动力供求状况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浙江省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矛盾 当前,浙江省劳动力供求结构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主要有时间性结构矛盾、区域性结构矛盾、性别性结构矛盾、年龄性结构矛盾、文化性结构矛盾、技能性结构矛盾等。接下来,我就围绕这几类矛盾展开分析。 (一)时间性结构矛盾 从发展趋势看,浙江省求人倍率呈上升趋势,时间特征从季节性、行业性向持续性、常年性转变。2005 年以前,结构性矛盾一般呈现出季节性和行业性特点,一般在农历春节前后较为突出。2005 年以后,求人倍率逐年上升,表现为常年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从描述统计量看,需求人数离散程度较强,反映出产业结构调整用人需求变化幅度较大的特点。(见表1)流量差距不断缩小的现象表明,浙江省劳动力供应将日趋紧张。 表 1 2005年至2011年浙江省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时间特征 (二)、区域性结构矛盾 从发展趋势看,不同区域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存在很大差异,区域特征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变。杭州、宁波、温州等发达地区求人倍率一直较高;2009 年金融危机以来,湖州、嘉兴、金华、丽水等不发达地区的求人倍率也呈上升趋势。从描述统计量看,由于通货膨胀、生产成本提高,导致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求人倍率不同程度上升,也反映出经济区域内结构调整的速度加快。 (三)、性别性结构矛盾

劳动力市场调查与探究

劳动力市场调查与探究 一、劳动力市场综述 (一)劳动力市场含义、功能及特点 1、劳动力市场含义 劳动力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市场。其基本内涵是指劳动力的供给方(劳动者)和劳动力的需求方(企业等用人单位)通过市场竞争,自主达成劳动契约关系。构成劳动力市场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和价格。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渐形成劳动力市场。”这是党中央以决定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搞市场经济要有劳动力市场,并且要求把培育劳动力市场作为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之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资源和生产要素都要由市场作基础性的配置,这包括土地、资金、原材料、技术、劳动力等,而在这些生产要素中,其他都是物的要素,只有劳动力是人自身具有的要素,它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所以劳动力市场在我国市场体系中是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独立完整的市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基本发育成型,并呈现良性运转的态势。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仍然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第一、以劳动力成本的杠杆分配劳动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在这里劳动的支配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根据投入产出的原则作为劳动力配置的基本目的。 第二、调节劳动力的供需关系。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劳动力成本相对降低。当劳动力供不应求时,劳动力成本上升。在任何一个劳动市场中,都存在着劳动者把自身拥有的劳动力交付给经营者分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的数量、质量以及报酬状况都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第三、竞争机制是劳动市场的又一个重要功能。劳动者素质与劳动力成本是决定劳务市场竞争市场的主要因素,劳动者为选择合适的企业而竞争,企业为选择合格的人才而竞争。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练习题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练习题 一、单选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者是消费者 B、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 C、生产要素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共同决定价格,并以此过程调节资源的有效配置。 D、由于生产要素是联合需求,各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互补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 2、某服装厂原有100人,总成本100万元,新招10人后,产量增加300件,每增加一件衣服的成本价为100元,每件衣服出厂价格为200元。则服装厂的边际收益产品是(),边际要素成本是()。 A、30,3000 B、6000,3000 C、3000,3000 D、30,6000 3、在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生产者使用要素的原则是( )。 A、边际要素成本等于最大收益产品 B、边际物质产品等于边际产品价值 C、边际要素产品等于平均收益产品 D、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4、在劳动的供给问题上,消费者的效用来自劳动的()。 A、劳动和闲暇 B、需求和供给 C、供给和收入 D、收入和闲暇 5、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 A、水平直线 B、垂直线 C、后弯曲线 D、向上倾斜的曲线 6、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 A、水平直线 B、垂直线 C、后弯曲线 D、向上倾斜的曲线 7、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 A、水平线 B、垂直线 C、后弯曲线 D、向上倾斜的曲线 8、劳动的供给原则是() A、劳动的边际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效用 B、劳动的边际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成本 C、劳动的边际收益等于闲暇的边际成本 D、劳动的边际成本等于闲暇的边际收益 9、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用劳动替代闲暇,劳动供给()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无法确定 10、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表现为劳动供给的()。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无法确定 二、多选 1、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 )。 A.引致需求 B.派生需求 C.联合需求 D.复合需求 E、直接需求 2、我们可以用()来解释劳动供给曲线为何后弯。 A、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 C、挤出效应 D、财富效应 E、利率效应 3、下列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后弯曲线 B.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C.资本的供给在短期内是后弯曲线 D.资本的供给在长期内是垂直线 E.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及平均成本曲线与要素供给曲线重合 4、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有()

市场供求理论

第二章 市场供求理论 微观经济学将市场分为产品与服务市场以及生产要素市场,本章以及第三章均以产品或服务市场为例介绍市场供求机制的运行规律。 一、消费者的市场需求(demand ) 1、什么是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愿意购买而且有能力购买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它与欲望、需要(needs,necessity)不同。(经济学所说的“需求”与需要根本的区别在于:需求把人们想要获得某东西的数量与人们为了获得它们而必须付出的代价联系在一起。为什么经济学要这么做?) 消费者是指产品或服务的最终购买者。 2、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 (1)所购商品自身的价格。 (2)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商品的价格(如替代品价格上升则人们会增加所购商品的购买量);互补商品的价格(如互补商品价格上升则人们会减少所购商品的购买量)。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于正常商品(normal goods ),消费者的购买量随着消费者的收入上升而上升,而低档商品(inferior goods)正好相反。 (4)消费者的嗜好或偏好。 (5)消费者的预期。 3、需求函数:(,,)d d x x x y Q Q P P I ,其中,x y 代表两种不同的商品,x P y P 代表,x y 的价格, I 代表收入。这是最常用的需求函数的一般形式。 4、需求法则:假定影响需求的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是该商品价格的减函数。 (想一想:微观经济学所说的商品价格是指商品的货币价格吗?提示:曾经有人这样反驳需求法则,假设所有商品的货币价格均上涨了10%,此时,某商品价格上涨10%显然不会导致消费者对该商品需求量的下降) 5、需求曲线:以数量为横轴,以价格为纵轴,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当然也会有例外,如吉芬商品、珍藏品、炫耀品(为什么?),又例如,当商品质量信息不对称,价格具有质量信号作用时,也会出现反常现象。 6、两种移动——这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一定要掌握 (1)沿着同一条曲线上下移动:这是由该商品自身价格变化引起的。 (2)整条曲线左右移动:这是由影响商品需求的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的。 注:部分国内外教材以“需求量的变化”与“需求的变化”来区分二者,但笔者认为这种区分会制造不必要的混乱。

年第一季度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

一、供求总体情况 报告中所统计的数据分别来自无锡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江阴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宜兴市职业介绍所以及崇安、南长、北塘、滨湖、新区、锡山、惠山区职业介绍所市、区两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以及成功、恒升、鸿鑫、世纪、政和5家民营职业介绍所,均为本季有效数,经统一汇总分析,基本上可反映无锡市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行状况。 1、供求总体概况 2008年一季度,各类用人单位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用人员106605人,同期共有124339名各类人员求职,求人倍率为0.86,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继续呈供大于求的市场态势。受今年春节偏迟以及恶劣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本季度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较上季度不增反降,但较去年同期有小幅增长。 表1.供求总体情况 2、产业需求概况。 第一、二、三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依次为0.62%、54.86%和44.52%。 3、行业需求概况。

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占需求总数的51.95%、14.42%和11.2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的用人需求呈上升趋势。 4、各经济类型企业需求概况。 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需求人数居各类企业的前三位,所占比重分别为31.93%、26.8%和17%。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用人需求增长明显。 5、各职业大类供求概况。 用人需求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为主,所占比重分别为37.87%和24.74%;求职人员则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分别占求职总数的40.36%和17.82%。 6、求职人员构成。 各类失业人员和外埠人员是求职主体,分别占求职总数的37.61%和42.9%,外埠人员所占比重较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大幅上升,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比重也有上升。 7、用人需求和求职人员结构及供求状况对比 对性别无要求的用人需求比重为45.32%,对男、女劳动者的需求比重分别为27.41%和27.26%;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16-24岁、25-34岁年龄组,所占比

5、生产要素市场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Page 1 of 2 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 第 1题:单选题(本题1分) 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 ) A、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B、边际要素成本小于边际收益产品 C、边际要素成本大于边际收益产品 D、平均要素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本题考察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即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第 2题:单选题(本题1分) 关于边际产品价值的关系式正确的是() A、边际产品价值=边际物质产品*单位成本 B、边际产品价值=边际物质产品*产品价格 C、边际产品价值=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成本 D、边际产品价值=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收益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通过本题掌握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收益产品、边际产品价值、边际要素成本、平均要素成本的含义。 第 3题:多选题(本题2分) 关于完全竞争企业的要素需求曲线和要素供给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者的边际收益产品线及边际产品价值线与要素需求曲线重合 B、生产者的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及平均要素成本曲线与要素需求曲线重合 C、生产者的边际要素成本曲线与边际收益产品曲线重合 D、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E、生产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为水平线 【正确答案】:ADE 【答案解析】: 完全竞争企业生产者的边际收益产品线及边际产品价值线与要素需求曲线重合;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生产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为水平线 第 4题:单选题(本题1分)

Page 2 of 2 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供给曲线形状是( ) A、向下倾斜 B、水平 C、垂直 D、向右上方弯曲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本题考察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供给曲线。 第 5题:多选题(本题2分) 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 ) A、复合需求 B、引致需求 C、对单种要素的需求 D、联合的需求 E、派生需求 【正确答案】:ABDE 【答案解析】: 本题考察了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2015年最新劳动力供求状况(汇总版)

深圳市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调查报告(2014年第四季度) 主办单位: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承办单位:深圳市人力资源服务协会 2015年1月

深圳市人力资源市场2014年第四季度劳动力 供求状况调查报告 为有效掌握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了解各层次劳动力①的求职情况与用人单位的招聘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力资源配置处(下称局)委托深圳市人力资源服务协会秘书处(下称协会)按季度开展深圳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调查。 本调查为2014年第四季度的调查,一方面结合协会参加国家人社部“一线观察项目”第四季度对普通劳动力②的调查进行;另一方面组织深圳的四大知名招聘网站,面向我市专业人才③及重点行业的企业开展专项调查;同时借鉴了之前其他相关的调查结果,经过全面的统计、分析形成了《深圳市人力资源市场2014年第四季度劳动力供求状况调查报告》。 本调查作为人力资源市场的季度性监测,各季度调查的问卷内容基本一致。报告正文以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诸如劳动力紧缺、薪酬水平、招聘求职情况以及深圳对劳动力的吸引力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提炼当季的显著特性,总结劳动力供求的季度性规律,因此各季度调查的部分结论会显得有些相似。同时,本季度创新地增加了对金融、通讯电子、IT软件互联网三个行业的重点岗位人才紧缺程度的专项调查。 此外,为全方位的反映调查结果,本报告对7份调查问卷的每个选项数据都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和结果编制,形成了5套对应的调查统计结果(见附件1-5),可以为细究调查问题的人士提供更多的资料参考。 注:①本文“劳动力”含普通劳动力和专业人才。 ②本文“普通劳动力”指“一线观察项目”中《农民工求职与就业需求调查问卷》的被 访求职者。 ③本文“专业人才”包括高级人才和中初级人才,依据《深圳市人才认定标准(2013年)》,高级人才指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才;中初级人才指本科及以上学历且获得相应学位的国内高校毕业生或取得学士及以上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

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广东省汕头市2006年第三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2006年第三季度,汕头市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持续比较旺盛的状态。全市有3421家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共招聘各类人员24827人,到本市各级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人员共有32208人,其中登记求职29205人。在登记求职的人员中,本市人员有11390人,外省劳务工9054人,省内市外8762人。 本季度依照劳动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关工作的通知》,汕头市劳动力市场开展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及“2006年大中专技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月”活动。为宽敞毕业生举办了广东移动汕头分公司、中国银行汕头分行、广电集团汕头分公司等专场招聘会,吸引了众多本市及外市大专毕业生前来应聘,场面十分火爆。下面对供求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一、供求总体情况 本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较上季度略有萎缩,但幅度并不大。一方面由于第三季度单位用工趋于稳定;另一方面,到市场求职的外来务工人数逐渐减少。第三季度求人倍率为0.85,比上季度上升0.0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0.01个百分点,供需出现向平衡进展的趋势。

表1. 供求总体情况 二、分行业劳动力需求 第三季度,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1.31%、49.64%和49.05%。从总的情况看,本季度产业需求状况相对变化不大,用人需求依旧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与上季度相比,第一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0.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0.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0.22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0.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0.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0.16个百分点。 表2. 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1、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相似,都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共同决定价格,并以此过程调节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同的是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者是生产者或厂商,供给者是消费者或者居民。 2、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 3、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的是联合需求,又称为复合需求,即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相到依赖性,各种生产要素要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生产最终产品。 4、边际物质产品(MPP):边际物质也称边际产量,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如以MPP代表边际物质产品,△L代表要素投入的增加量,△Q代表总产量的增加量。 公式:MPP=△Q/△L 5、边际收益产品(MRP):表示增加单位要素使用所带来的收益的增量,如以MRP代表边际收益产品,△L代表要素投入的增加量,△R代表总产量的增加量 公式:MRP=△R/△L=MPP * MR 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物质乘以边际收益 6、边际产品价值(VMP):表示每增加一单位的要素要投入所增加的价值,即边际物质产品乘以产品价格。VMP表示边际产品价值 公式:VMP=MPP * P 7、边际要素成本(MFC):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成本增量,等于边际物质产品乘以边际成本。MFC表示边际成本要素,△C代表成本的增加量 公式:MFC=△C/△L=MPP * MC 8、平均要素成本(AFC)表示平均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成本 公式:AFC=C/L 9、生产者使用的要素原则 边际收益产品(MPC)=边际要素成本(MFC) 10、完全竞争生产者在购买要素时是完全竞争的,即生产者是要素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所以,生产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11、完全竞争市场上有大量的生产者,在某一价格下的市场要素需求量,一般应该是在该价格下所有生产者需求总和。在整个市场上的所有生产者都根据要素价格的变化调整产量时,产品价格就会发生变化,所以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变得陡峭。 12、经济学分析的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 13、当要素供给者局限在消费者时,要素供给问题就有一个基本特点,即要素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 14、劳动和闲暇:劳动增加△L,其引起的收入增量为△Y,而由收入的增加所引起的效用增加量为△U。 公式:△U/△L=(△U/△Y)×(△Y/△L)

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2003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一、概况 2003年第四季度,全国92个城市报送了本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这92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37亿人,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54%;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 5986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61%。 此外,2003年四季度,辽宁省的白城、大庆;湖北省的恩施、荆门、十堰;湖南省的衡阳、益阳、永州、岳阳;吉林省的吉林;黑龙江省的佳木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库尔勒、吐鲁番;贵州省的六盘水;四川省的攀枝花;河北省的秦皇岛;甘肃省的天水;陕西省的铜川、咸阳、延安;河南省的许昌;云南省的保山、韶通;山东省的东营等25个城市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了季度数据的试上报和发布工作,在本季度的全国汇总数据中暂未包以上城市的数据。 报告中所统计的数据为这些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所采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信息,均为本季度有效数。92个城市中,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246.7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约280.6万人,求人倍率约为0.88。(见表1)。 与上季度相比,本季度的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略有下降,分别减少40.8万人和41.2万,求人倍率下降了0.02;与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29.9万人和33.6万人,上升幅度分别在15%左右,岗位需求的上升幅度略低于求职人数,求人倍率下降了0.01。 下图1显示了2001年一季度以来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变化情况。

2003年第四季度全国92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与上季度相比,本季度的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略有下降,但与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增长幅度较大。 2.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需求结构相对稳定;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呈现上升态势,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则出现下降。 从行业需求看,73.2%的用人需求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三大行业;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制造业的需求比重所增长,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则略有下降。 3.从用人单位看,企业用人占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92.8%,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变化幅度均较大。 4.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既是用人需求的主体,又是求职人员集中求聘的职业。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商业服务人员、生产设备操作工、专业技术人员的供需变化幅度较大。

有关我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报告(doc 8页)

有关我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报告(doc 8页)

关于我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报告 新余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 一、当前我市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情况 (一)劳动力供求分析 市人力资源大市场对我市第三季度劳动力供求状况分析如下: 1、分行业劳动力需求 “二三一”产业需求结构明显。按产业需求观察,第一、二、三产业需求分别占4.86%、62.01%、33.12%,第二产业的需求人数占据整个产业需求人数的一半多,“二三一”产业需求人数呈现阶梯式趋势,且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需求人数差距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三产业需求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见表1) 表1. 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 产业需求人 数(人) 所占比重 (%) 与上季度相比需 求变化(百分点) 与去年同期相比

需求变化 (百分点) 第一产业503 4.86 -0.36个百分点-4.83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6416 62.01 +17.79个 百分点 +13.33个 百分点 第三产业3427 33.12 -17.44个 百分点 -8.51个百分点 合计10346 100 // 2、用人单位需求情况 本季度用人单位用工需求继续增加,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个体经营和其他用工单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外商投资企业的用工需求占主导地位。第三季度外商投资企业总需求量达6459人,占用人单位总需求量的63.75%,与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外商投资企业的用工需求所占比重上升了48.11个百分点;与上季度相比,所占比重上升了25.95个百分点。内资企业下降幅度明显。与去年同期和上季度相比,所占比重下降了40.58和38.95个百分点。 图2. 企业用工需求人数分类图 内资 个体港澳台

第九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答案)

第九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一、名词解释 1、边际产品 2、边际产品价值 3、边际收益产品 4、边际要素成本 5、向后弯曲劳动供给曲线 6、要素需求 7、边际生产力 8、经济利润 9、正常利润 10、经济租 11、准地租 二、选择题 1、生产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收入是劳动的工资与( C ) A、资本的利润和货币的利息; B、资本的红利和货币的利息; C、资本的利息和土地的地租; D、资本的利润和土地的地租。 2、假定一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是非常富有弹性的,那么,对这种要素需求的增加就会引起这种要素( A ) A、交易量的增加大,价格的上升小; B、交易量的增加小,价格的上升大; C、交易量的增加大,价格的上升大; D、交易量的增加小,价格的上升小。 3、当一种生产要素供给的增加时( B ) A、如果需求弹性小于1,要素收入增加; B、如果需求弹性小于1,要素收入减少; C、要素收入总是增加; D、要素收入总是减少。 4、派生需求的例子是( C ) A、对经济学学生派生的棉毛衫的需求; B、对劳动与资本生产的棉毛衫的需求; C、生产棉毛衫中使用的劳动的需求; D、对毛刷的需求。 5、增加1单位资本使用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动是( B ) A、资本的边际产量; B、资本的边际收益。 C、资本的边际收益成本; D、资本的边际收益产量。 6、在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时,下列哪一种情况是不正确的( A ) A、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量; B、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C、要素的边际收益乘边际产量等于要素的边际成本; D、要素的边际收益产量等于要素的边际成本。 7、假定一个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雇用劳动。如果劳动的边际收益产量大于工资,企业将( C ) A、提高工资率; B、降低工资率; C、增加雇用的劳动量; D、减少雇用的劳动量。 8、企业产品价格的上升将引起( A ) A、劳动的供给增加; B、所用的投入量减少; C、边际产量增加; D、边际收益产量增加。

第二章 房地产市场与市场运行

第二章房地产市场与市场运行 1.房地产市场体系包括 ■交与交易当事人-主体 ■作为交易对象的房地产资产-客体 ■交易制度-制度 ■交易组织机构等-组织 2.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环境(八类,三基本因素) ■社会环境﹡ ■政治环境﹡ ■经济环境﹡ ■金融环境 ■法律制度环境 ■技术环境 ■资源环境 ■国际环境 3.区别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 4.房地产市场结构 ■总量结构-总量(开发与销售总量,供给与需求总量) ■区域结构-不同地区 ■产品结构-不同产品 ■供求结构-同一物业类型不同档次的供求关系(供给档次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投资结构-不同投资目的和方式 ■租买结构-租赁和购买的比例关系 5.租买结构的影响因素 ■租金和售价的关系 ■偏好 ■可供出租数量 ■经济发展水平 6.房地产市场按增量存量细分* ■一般的分类 ◇房地产一级市场-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 ◇房地产二级市场-土地使用权转让,新建商品房租售市场 ◇房地产三级市场-存量房地产交易市场 ■土地市场

◇土地一级市场-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 ◇土地二级市场-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 ■房屋市场 ◇一级房屋市场(增量市场或一手房市场)◇二级房屋市场(存量市场或二手房市场)7.房地产市场按交易形式细分* ■房地产交易市场总分 ◇转让 ◇租赁 ◇抵押 ■土地交易市场(土地使用权的交易) ◇土地买卖 ◇土地租赁 ◇土地抵押 ■房地产产品交易 ◇新建成的房地产产品交易子市场 ﹥销售(含预售) ﹥租赁(含预租) ﹥抵押 ◇存量房地产交易子市场 ﹥租赁 ﹥转让 ﹥抵押 ﹥保险 8.房地产市场指标(四大类40小项)* ■出题类型 ◇区分具体指标属于哪一大类 ◇重要指标的计算 ◇重要指标的含义 ■四类指标 ◇供给指标 ◇需求指标 ◇市场交易指标 ◇市场监测与预警指标 9.供给指标(10) ■具体指标 ◇新竣工量 ◇灭失量 ◇存量 ◇空置量 ◇空置率 ◇可供租售量 ◇房屋施工面积 ◇房屋新开工面积

关于当前我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报告Word版

关于我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报告 新余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 一、当前我市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情况 (一)劳动力供求分析 市人力资源大市场对我市第三季度劳动力供求状况分析如下: 1、分行业劳动力需求 “二三一”产业需求结构明显。按产业需求观察,第一、二、三产业需求分别占4.86%、62.01%、33.12%,第二产业的需求人数占据整个产业需求人数的一半多,“二三一”产业需求人数呈现阶梯式趋势,且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需求人数差距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三产业需求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见表1) 表1. 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 2、用人单位需求情况

本季度用人单位用工需求继续增加,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个体经营和其他用工单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外商投资企业的用工需求占主导地位。第三季度外商投资企业总需求量达6459人,占用人单位总需求量的63.75%,与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外商投资企业的用工需求所占比重上升了48.11个百分点;与上季度相比,所占比重上升了25.95个百分点。内资企业下降幅度明显。与去年同期和上季度相比,所占比重下降了40.58和38.95个百分点。 图2. 企业用工需求人数分类图 3、分职业供求情况分析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是用人需求的主体,所占比重为54.61%,主要是因为赛维LDK 需大量生产用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也是求职人数相对集中的职业,所占比重为15.2%。从第三季度的统计数字看,企业用工需求缺口最大的职业是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求人倍率 1.7,即每17个普工岗位有10名求职者竞争。 (二)劳动力供求特征 市人力资源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劳动力供求总量 9.4958万人,其中各用人单位通过劳动保障部门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 外商投资企业 内资企业 个体经营 港澳台投资企业

上海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上海劳动力市场供求状 况分析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2002年上海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上海市职介中心 2002年是中国入世后的第一年,是上海成功取得世博会主办权的一年,上海的GDP连续第十年以超过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就业问题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受到各级党、政府组织更大的重视。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上海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也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一、新网络运行,覆盖面扩大 2002年1月4日,新的“上海市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开始运行,相当一部分原先活动于街道层面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被纳入网络管理范围,劳动力供需总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1.2002年先后有15000余家用人单位进入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职业介绍所发布招聘信息,共招聘本市劳动力万人,比2001年的万人和2000年的万人,分别增长了%和%。 2.2002年本市求职人数为万人,比2001年的万人和2000年的万人,分别增加了%和%。 二、求职者素质有所提高 1.持有中、高级证书的求职人数成倍增长。持有中级证书的从2001年的万人增加到2002年万人,持有高级及高级以上证书的从2001年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万人;这表明政府补贴培训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 2.高中以上学历的求职人数大幅上升,从2001年的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万人,增幅达%。 三、供求总量矛盾更加突出

从供求比较分析来看,求职人数的增加幅度远大于招聘人数的增幅,求人倍率为,比前两年明显下降。 反映供求平衡状况的求人倍率连续两年下降,劳动力需求缺口日益扩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来源有三:第一,2002年借助新系统的运行和就业援助员工作的开展,让一部分以前不了解公共职业介绍功能的劳动者到劳动力市场求职登记;第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劳动力机械增长幅度加大;第三,再就业服务中心完成历史使命,劳动力资源全面实现市场化配置。 四、制造业需求量激增 尽管在一片热情的呼声下,有专家指出中国现在还不是“世界工厂”,“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我国的企业只摇荡在中低端”,但世界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2年上海制造业的劳动力需求总量在上年万的基础上增长60%以上,招聘人数达万人,占2002年整个招聘总量的%,比上年比重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 表一:按行业分的劳动力需求比 制造业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强势表现,给我们一个启示,上海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有机相连的,在上海,要实现第三产业的飞跃,离不开第二产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的支撑。 五、三资企业用工量下降,民营企业用工增长迅猛 1.近年来始终稳坐用工“头把交椅”的三资企业,让位于发展迅猛的民营企业,这表明要增加就业岗位,就必须大力扶持中小企业。 2.在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调整后,国有、集体企业逐渐恢复了其用人活力。 3.股份制企业等单位的用人需求也呈现减少的趋势。 表二:按单位性质分的招聘人数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