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倍角公式的无字证明

两个倍角公式的无字证明

二倍角公式的应用,推导万能公式

课题十:二倍角公式的应用,推导万能公式 教学第一环节:衔接阶段 回收上次课的教案,检查学生的作业,做判定。 了解家长的反馈意见 通过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 了解学生上次学习的情况,查漏补缺,为后面的备课方向提供依据 教学第二个环节:教学内容 一、解答本章开头的问题: 令AOB = , 则AB = a cos OA = a sin ∴S 矩形ABCD = a cos ×2a sin = a 2sin2 ≤a 2 当且仅当 sin2 = 1, 即2 = 90, = 45时, 等号成立。 此时,A,B 两点与O 点的距离都是a 2 2 二、半角公式:在倍角公式中,“倍角”与“半角”是相对的 例一、求证:α +α-=αα+=αα-=αcos 1cos 12tan ,2cos 12cos ,2cos 12sin 222 证:1在 α-=α2sin 212cos 中,以代2,2 α代 即得: 2sin 21cos 2α-=α ∴2 cos 12sin 2α-=α 2在 1cos 22cos 2-α=α 中,以代2,2 α代 即得: 12 cos 2cos 2-α=α ∴2cos 12cos 2α+=α 3以上结果相除得:α +α-=αcos 1cos 12tan 2 注意:1左边是平方形式,只要知道2 α角终边所在象限,就可以开平方。 2公式的“本质”是用角的余弦表示2 α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3上述公式称之谓半角公式(大纲规定这套公式不必记忆) α+α-±=αα+±=αα-±=αcos 1cos 12tan ,2cos 12cos ,2cos 12sin 4 还有一个有用的公式:α α-=α+α=αsin cos 1cos 1sin 2tan (课后自己证) 三、万能公式 B C a A O D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公开课教案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公开课教案 课题:3.1.3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会推导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2)灵活运用二倍角公式解决有关的求值,化简,证明等问题。 2. 过程与方法:以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理解推导 过程,掌握其应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灵活运用有关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感受三角问题的有关恒等变换,用联系,发展 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以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教学难点:二倍角的理解及其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式导入:大家首先回顾一下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β 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我们由此能否得到sin 2,cos 2,tan 2ααα的公式呢?(学生自己动手,把上述公式中β看成α即可), (二)公式推导: ()sin 2sin sin cos cos sin 2sin cos ααααααααα=+=+=; ()22cos2cos cos cos sin sin cos sin ααααααααα=+=-=-; 思考:把上述关于cos2α的式子能否变成只含有sin α或cos α形式的式子呢? 22222cos 2cos sin 1sin sin 12sin αααααα=-=--=-; 22222cos 2cos sin cos (1cos )2cos 1αααααα=-=--=-. ()2tan tan 2tan tan 2tan 1tan tan 1tan ααααααααα +=+==--.

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及应用

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及应用 一. 考点要求 1、 熟记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并能灵活应用; 2、 领会从一般化归为特殊的数学思想,体会公式所蕴涵的和谐美 3、 公式应用的方法与技巧。 二、公式再现; 1、二倍角公式; sin2a= 2sinacosa 。 cos2a =22cos sin αα- = 22cos 1α-= 21sin α- tan2a= 22tan 1tan αα - 2、降幂公式;2 2cos 1sin ,2 2cos 1cos 22α αα α-= += 三;闯关训练 A 、类型一 公式逆用 逆用公式,换个角度豁然开朗,逆过来看茅塞顿开,这种在原有基础上的变通是创新意识的体现; 1、求下列各式的值 ();??cos15sin151 ()8 s i n 8 c o s 22 2 π π - () ? -?5.22tan 15.22tan 32 ; ()15.22cos 242 -? B 、、类型二----公式正用 从题设条件出发,顺着问题的线索,正用三角公式,通过对信息的感

知、加工、转换,运用已知条件和推算手段逐步达到目的。 2、已知(),5 3 sin -=-απ求α2cos 的值。 3、已知?? ? ??∈-=ππ ααα,2 ,sin 2sin ,求αtan 的值。 C 、、类型三----化简 ()()()2 4441sin cos ;2cos sin a a θθ +-、 四.能力提升; 1, 已知,128,5 4 8 cos παπα <<-=求4 tan ,4 cos ,4 sin α αα的值 2、已知,2 4,1352sin π απα<<=求ααα4tan ,4cos ,4sin 的值。 3、化简 ()() 11 1sin cos cos 2;2; 1tan 1tan x x x θθ--+ 4.x x - 5. 求值:(1)0000sin13cos17cos13sin17+ (2)0 1tan 751tan 75+- (3)2 2 cos sin 8 8 π π - 6.已知a ,β都是锐角,cosa=17 ,cos ()αβ+=11 14 -,求cos β的值。 7、 已知tan()3,tan()5αβαβ+=-=求tan2a 及tan 2β的值。 8、求值0000tan 70tan1070tan10- 9、.已知函数 2cos cos x x x +,求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及单调递增区间。 五;高考链接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教案1汇总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公式的推导,明确的取值范围。 能运用二倍角公式求三角函数值。 2.能力目标 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综合运用公式,掌握有关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半角公式间以及它们与和角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以及公式的两种变形。 难点是倍角公式与以前学过的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诱导公式、和角公式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观察、赋值、启发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倍角公式,对于倍角公式的应用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使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同时设计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公式的记忆。 四、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复 习引入复习两角和与 差的三角函数 公式 先让学生回忆两角和与 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公式的来龙去脉,并请 一个同学把这六个公式 写在黑板上 学生板演 教师点评这些公式:一 方面要从公式的推导上 去理解它,另一方面要 从公式的结构特点上去 记忆,还要注意公式的 正、用、逆用和变用。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二 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 切公式 温旧知新,让 学生明确学习 的内容 公 式的推导探索研究 二倍角的 正弦、余弦 和正切公式 请学生想一想,在公式 中对 如何合理赋值,才 能出现 sin2,cos2,tan2 的表达式,并请同学把 对应的等式写在黑板上 1. 引导学生运用已 学过的两角和的三角 函数公式推得二倍角 公式,使学生理解二 倍角公式就是两角和 的三角函数公式的特 例,这样有助于公式 的记忆

二倍角公式教案

二倍角公式教案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二 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S (α+β) C (α+β) T (α+β)推导出sin2α,cos2α,tan2α. 知道各公式 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整个公式体系的生成过程,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2、记住并能正确运用二倍角公式进行求值、化简、证明;通过综合运用 公式,掌握基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二倍角的公式的推导及灵活应用,倍角的相对性 三、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练习 五、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和(差)角公式,现在请一位同学们回答一下和角公式的内容: sin (α+β)= cos (α+β)= tan (α+β)= 计算三角函数值时,有些情况中,只用加或减不能满足要求,比如,角α,我们要求它的二倍,三倍,即2α,3α,等等,该如何求呢?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二倍角的相关公式。 2 公式推导 在上面的和角公式中,若令β=α,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32页——133页,并填写课本中的空白框。(让学生做5分钟) (1)提问: sin2α=sin (α+α)= sin αcos α+cos αsin α= 2sin αcos α cos2α=cos (α+α)= cos αcos α-sin αsin α= cos 2α-sin 2α tan2α= tan (α+α)= tanα+ tanα1-tanαtanα =2tanα1-tan 2α 整理得: sin2α=2sin αcos α cos2α= cos 2α-sin 2α tan2α= 2tanα1-tan 2α (2)提问:对于cos2α= cos 2α- sin 2α,还有没有其他的形式? 利用公式sin 2α + cos 2α=1变形可得: cos2α = cos 2α-sin 2α=cos 2α-(1-cos 2α)=2cos 2α-1 cos2α = cos 2α-sin 2α=(1-sin 2α )-sin 2α =1-2sin 2α 因此:cos2α = cos 2α-sin 2α

海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海伦公式 海伦公式又译作希伦公式、海龙公式、公式、海伦-秦九韶公式,传说是古代的国王希伦(,也称海龙)二世发现的公式,利用三角形的三条边长来求取三角形面积。但根据Morris Kline在1908年出版的着作考证,这条公式其实是所发现,以托希伦二世的名发表(未查证)。我国宋代的数学家也提出了“三斜求积术”,它与海伦公式基本一样。 假设有一个三角形,边长分别为a、b、c,三角形的面积S可由以下公式求得: S=√[p(p-a)(p-b)(p-c)] 而公式里的p为半周长: p=(a+b+c)/2 —————————————————————————————————————————————— 注1:Metrica(《度量论》)手抄本中用s作为半周长,所以 S=√[p(p-a)(p-b)(p-c)] 和S=√[s(s-a)(s-b)(s-c)]两种写法都是可以的,但多用p作为半周长。 —————————————————————————————————————————————— 由于任何n边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n-2个三角形,所以海伦公式可以用作求多边形面积的公式。比如说测量土地的面积的时候,不用测三角形的高,只需测两点间的距离,就可以方便地导出答案。 证明(1): 与海伦在他的着作Metrica(《度量论》)中的原始证明不同,在此我们用三角公式和公式变形来证明。设三角形的三边a、b、c的对角分别为A、B、C,则为 cosC = (a^2+b^2-c^2)/2ab S=1/2*ab*sinC =1/2*ab*√(1-cos^2 C) =1/2*ab*√[1-(a^2+b^2-c^2)^2/4a^2*b^2] =1/4*√[4a^2*b^2-(a^2+b^2-c^2)^2] =1/4*√[(2ab+a^2+b^2-c^2)(2ab-a^2-b^2+c^2)] =1/4*√[(a+b)^2-c^2][c^2-(a-b)^2] =1/4*√[(a+b+c)(a+b-c)(a-b+c)(-a+b+c)] 设p=(a+b+c)/2 则p=(a+b+c)/2, p-a=(-a+b+c)/2, p-b=(a-b+c)/2,p-c=(a+b-c)/2, 上式=√[(a+b+c)(a+b-c)(a-b+c)(-a+b+c)/16] =√[p(p-a)(p-b)(p-c)] 所以,三角形ABC面积S=√[p(p-a)(p-b)(p-c)] ):2证明( 我国宋代的数学家秦九韶也提出了“三斜求积术”。它与海伦公式基本一样,其实在《》中,已经有求三角形公式“底乘高的一半”,在实际丈量土地面积时,由于土地的面积并不是的三角形,要找出它来并非易事。所以他们想到了三角形的三条边。如果这样做求三角形的面积也就方便多了。但是怎样根据三边的长度来求三角形的面积?直到南宋,我国着名的数学家九韶提出了“三斜求积术”。 秦九韶他把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称为小斜、中斜和大斜。“术”即方法。三斜求积术就是用小斜平方加上

(完整版)1-7两个重要极限练习题

1-7 两个重要极限练习题 教学过程: 引入:考察极限x x x sin lim 0 → 当x 取正值趋近于0时,x x sin →1,即+→0lim x x x sin =1; 当x 取负值趋近于0时,-x →0, -x >0, sin(-x )>0.于是 ) () sin(lim sin lim 00x x x x x x --=+ -→-→. 综上所述,得 一.1sin lim 0=→x x x . 1sin lim 0=→x x x 的特点: (1)它是“00”型,即若形式地应用商求极限的法则,得到的结果是0 ; (2)在分式中同时出现三角函数和x 的幂. 推广 如果a x →lim ?(x )=0,(a 可以是有限数x 0, ±∞或∞), 则 a x →lim ()[]()x x ??sin =()()[]() x x x ???sin lim 0→=1. 例1 求x x x tan lim 0→. 解 x x x tan lim 0→=111cos 1 lim sin lim cos 1sin lim cos sin lim 0000=?=?=?=→→→→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例2 求x x x 3sin lim 0→. 解 x x x 3sin lim 0→=3sin lim 3)3(33sin 3lim 00==→→t t t x x x t x 令. 例3 求20cos 1lim x x x -→. 解 2 0cos 1lim x x x -→=2 12 2sin 22sin 21lim )2(22sin lim 2sin 2lim 02 202 2 0=??==→→→x x x x x x x x x x x . 例4 求x x x arcsin lim 0→.

高中数学必修四《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优秀教学设计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学习目标】: 1、掌握二倍角公式的推导,能够正确运用公式. 2、通过公式推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发现数学规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综合分析、应用数学的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二倍角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推导。 难点:二倍角公式的综合应用。 一、复习两角和的三角公式 二、二倍角公式的推导 利用公式 cos2α可变形为:1. ; 注: 2. 。 1.“二倍角” 是一种相对的数量关系。 如:2α是α的二倍角;α是 的二倍角。 2.二倍角公式是从两角和的三角函数公式中,取两角相等时推导出来,记忆时可联想相应角 公式。 练习1: 练习2: 判断: 三、例题教学(公式正用) 思维小结: 公式正用技巧: 从条件出发,顺着问题的线索,以展开公式的方法使用。 ()=+βαcos ()=+βαsin ()=+βαtan ??,: , ,:有什么发现你得到什么启示即到特殊的两个角相等由一般的问题αββα=+()?=+ααsin ()?=+ααcos ()?=+ααtan 1cos sin 22=+αα 2αcos__sin__24sin )1(=α__sin __cos 2 cos )2(22-=α_________(3)cos 213α=-22tan__(5)tan 31tan __α=-23cos 23sin 3sin )1(ααα=1sin 22cos )2(2-=αα232tan 3(3)tan 21tan 3ααα=-α的值.cos2α、tan2 .求α,135已知sinα例1.),2(ππ∈=sin2α、 (1) 本题求出cos α的值是关键,要注意象限定号; (2)在求tan2α时,直接用切化弦 也可先求出tan α=sin αcos α,再求tan2α=2tan α1-tan 2α 的值.

两个重要极限(可编辑修改word版)

2.5.1 两个重要极限(第一课时) ——新浪微博:月牙 LHZ 一、教学目标 1. 复习该章的重点内容。 2. 理解重要极限公式。 3. 运用重要极限公式求解函数的极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公式的熟记与理解。难点:多种变形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极限存在性定理: lim f (x ) = A ? x → x lim x → x 0+ f (x ) = lim x → x 0- f (x ) = A ( 2) 无 穷 大 量 与 无 穷 小 量 互 为 倒 数 , 若 f (x ) → ∞(x → x 0), 则 1 f (x ) → (0 x → x 0) (3) 极限的四则运算: lim [ f (x ) ± g (x )] = lim f (x ) ± lim g (x ) lim [ f (x ) ? g (x )] = lim f (x ) ? lim g (x ) lim f (x ) = lim f (x ) (lim g (x ) ≠ 0) g (x ) lim g (x ) (4) lim [cf (x )] = c lim f (x ) (加法推论) (5) lim [ f (x )]k = [lim f (x )]k (乘法推论) (6) lim [无穷小量? 有界变量] = 0 (无穷小量的性质) eg: lim sin x = lim ? 1 ? sin x ? = 0 x →∞ x ? x →∞? x ?

lim ? = lim ? ? 那么, lim sin x = ?呢,这是我们本节课要学的重要极限 x →0 x 2、掌握重要极限公式 lim sin x = 1 x →0 x 公式的特征:(1) 0 型极限; (2) 分子是正弦函数; (3) sin 后面的变量与分母的变量相同。 3、典型例题 【例 1】 求 lim sin x (k ≠ 0) x →0 kx 解: lim sin x = 1 lim sin x = 1 ?1 = 1 x →0 kx k x →0 x k k 【例 2】 求 lim tan x x →0 x 解: lim tan x = ? sin x 1 ? = lim sin x ? lim 1 = 1?1 = 1 x →0 x x →0 ? x cos x ? x →0 x x →0 cos x (推导公式: lim tan x = 1 ) x →0 x 【例 3】 求 lim sin 5x x →0 x 解: lim sin 5x = lim 5 ? sin 5x = 5 ? lim sin 5x = 5 ?1 = 5 x →0 x x →0 5x x →0 5x 4、强化练习 (1) lim sin x (2) lim sin kx (k ≠ 0)(3) lim sin 5x (4) lim tan 2x x →0 3x x →0 x x →0 3x x →0 x 解:(1) lim sin x = 1 lim sin x = 1 ?1 = 1 x →0 3x 3 x →0 x 3 3 (2) lim sin kx = lim k ? sin kx = k ? lim sin kx = k ?1 = k x →0 x x →0 kx x →0 kx (3) lim sin 5x = ? sin 5x 5 ? lim ? 5 ? l im sin 5x = 5 ?1 = 5 x →0 3x x →0 ? 5x 3 ? 3 x →0 5x 3 3 (4) lim tan 2x = ? sin 2x 1 ? = 2 ? lim sin 2x ? lim 1 = 2 ?1?1 = 1 x →0 x x →0 ? x cos 2x ? x →0 2x x →0 cos 2x 四、小结:

高中数学必修3海伦公式的证明方法

高中数学必修3海伦公式的证明方法 海伦公式的证明⑴ 与海伦在他的著作"Metrica"(《度量论》)中的原始证明不同,在此我们用三角公式和公式变形来证明。设三角形的三边a、b、c 的对角分别为A、B、C,则余弦定理为[1] cosC=(a^2+b^2-c^2)/2ab S=1/2*ab*sinC =1/2*ab*√(1-cos^2C) =1/2*ab*√[1-(a^2+b^2-c^2)^2/4a^2*b^2] =1/4*√[4a^2*b^2-(a^2+b^2-c^2)^2] =1/4*√[(2ab+a^2+b^2-c^2)(2ab-a^2-b^2+c^2)] =1/4*√[(a+b)^2-c^2][c^2-(a-b)^2] =1/4*√[(a+b+c)(a+b-c)(a-b+c)(-a+b+c)] 设p=(a+b+c)/2 则p=(a+b+c)/2,p-a=(-a+b+c)/2,p-b=(a-b+c)/2,p-c=(a+b- c)/2, 上式=√[(a+b+c)(a+b-c)(a-b+c)(-a+b+c)/16] =√[p(p-a)(p-b)(p-c)] 所以,三角形ABC面积S=√[p(p-a)(p-b)(p-c)] 海伦公式的证明⑵ 中国宋代的数学家秦九韶也提出了“三斜求积术”。它与海伦公式基本一样,其实在《九章算术》中,已经有求三角形公式“底乘高的一半”,在实际丈量土地面积时,由于土地的面积并不是三角

形,要找出它来并非易事。所以他们想到了三角形的三条边。如果 这样做求三角形的面积也就方便多了。但是怎样根据三边的长度来 求三角形的面积?直到南宋,中国著名的数学家秦九韶提出了“三斜 求积术”。 秦九韶他把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称为小斜、中斜和大斜。“术”即方法。三斜求积术就是用小斜平方加上大斜平方,送到中斜平方,取相减后余数的一半,自乘而得一个数,小斜平方乘以大斜平方, 送到上面得到的那个。相减后余数被4除,所得的数作为“实”, 作1作为“隅”,开平方后即得面积。 所谓“实”、“隅”指的是,在方程px2=q,p为“隅”,q为“实”。以△、a,b,c表示三角形面积、大斜、中斜、小斜,所以 q=1/4{a^2*c^2-[(a^2+c^2-b^2)/2]^2} 当P=1时,△2=q, △=√1/4{a^2*c^2-[(a^2+c^2-b^2)/2]^2} 因式分解得 △^2=1/4[4a^2c^2-(a^2+c^2-b^2)^2] =1/4[(c+a)^2-b^2][b^2-(c-a)^2] =1/4(c+a+b)(c+a-b)(b+c-a)(b-c+a) =1/4(c+a+b)(a+b+c-2b)(b+c+a-2a)(b+a+c-2c) =1/4[2p(2p-2a)(2p-2b)(2p-2c)] =p(p-a)(p-b)(p-c) 由此可得: S△=√[p(p-a)(p-b)(p-c)] 其中p=1/2(a+b+c)

运用二倍角公式解题的六技巧

运用二倍角公式解题的五技巧 二倍角公式变化多姿,在求值以及恒等变换中应用很广。若熟练掌握二倍角公式以及变通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则往往能出奇制胜,获得新颖别致的解法。 一、二倍角公式的直接运用 例1 若1 sin cos 3 αα+=,0απ<<,求sin 2cos 2αα+的值。 分析:由条件式两边平方,可求得sin 2α的值。注意到22 cos 2cos sin ααα=- (cos sin )(cos sin )αααα=+-,还需求c o s s i n α α-的值,于是先求22(cos sin )(sin cos )4sin cos αααααα-=+-的值, 然后开方,从而要进一步界定α的范围。 解:由1 sin cos 3 αα+= 两边平方得112sin cos 9αα+=,所以4sin cos 9αα=-。又 0απ<<,所以sin 0α>,cos 0α<,所以α为钝角。所以8 sin 22sin cos 9 ααα==-, cos sin αα-= 3 ==- ,所以22cos 2cos sin ααα=-(cos sin )(cos sin )αααα=+ -1(3=?=,从 而sin 2cos 2αα+=。 点评:挖掘隐含得到α 为钝角是解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注意导出公式 21sin 2(sin cos )ααα±=±。 二、二倍角公式的逆用 例2 求tan cot 8 8 π π -的值。 解:tan cot 8 8 π π -sin cos 88cos sin 8 8 πππ π =-2 2sin cos 8 8cos sin 88 π π ππ -= cos 41sin 24 π π-= 2cot 24π=-=-。 点评:本题通分后逆用正弦与余弦的二倍角公式,从而转化为特殊角函数的求值问题。 三、二倍角公式的连用 例3 求cos12cos 24cos 48cos96 的值. 分析:242 12=? ,48224=? ,96248=? ,联想二倍角的正弦公式αααcos sin 22sin =,若逐步逆用将是一条通途. 解:cos12cos 24cos 48cos96 sin12cos12cos 24cos 48cos96sin12 = sin19216sin12= sin12116sin1216 -==- 。 点评:对形如αααα1 2cos 4cos 2cos cos -n 的求值问题可考虑此法.若逆用诱导公式ααπcos )2sin(=±可知74cos 72cos 7cos πππ14 5sin 143sin 14sin π ππ-=,即对于正弦之 积或正弦余弦混合积的求值问题先利用诱导公式转化为余弦之积的形式利用此法求解. 四、整体配对使用二倍角公式 例4.求值: 78sin 66sin 42sin 6sin 分析:本题可按例2的点评部分所说的方法处理,这里介绍整体构造法.

二倍角公式公开课教案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S (α+β) C (α+β) T (α+β)推导出sin2α,cos2α,tan2α. 知道各公式 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整个公式体系的生成过程,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2.记住并能正确运用二倍角公式进行求值、化简、证明;通过综合运用 公式,掌握基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二倍角的公式的推导及灵活应用,倍角的相对性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和(差)角公式,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和角公式的内容: sin (α+β)= cos (α+β)= tan (α+β)= 2、新科探究 探究一、在上面的和角公式中,若令β=α,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 sin2α=sin (α+α)= sin αcos α+cos αsin α= 2sin αcos α cos2α=cos (α+α)= cos αcos α-sin αsin α= cos 2α-sin 2α tan2α= tan (α+α)= α α - α α = α - α 整理得: sin2α=2sin αcos α cos2α= cos 2α-sin 2α tan2α= α - α 注意:要使tan2α= α - α 有意义,α须满足α∈﹛α∣α≠ k π+ π , 且α≠ π+ π ﹜ 学以致用 提问:对于cos2α的求解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 探究二、cos2α的变形式 利用公式sin 2α + cos 2α=1变形可得: cos2α = cos 2α-sin 2α=cos 2α-(1-cos 2α)=2cos 2α-1 cos2α = cos 2α-sin 2α=(1-sin 2α )-sin 2α =1-2sin 2α 因此:cos2α = cos 2α-sin 2α 1例.2tan ,2cos ,2sin ),20(,54cos 的值求若αααπαα<<=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数学必修4(北师大版)】

《§3二倍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教材通过通过两角和的正、余弦函数,推导得出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在温故知新中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二倍角公式的推导; 2、灵活掌握二倍角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3、能综合运用二倍角公式进行化简、计算及证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两角和的正、余弦函数,推导得出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推导二倍角三角函数的过程,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二倍角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二倍角公式进行化简、计算及证明。 电子课件调整、相应的教具带好、熟悉学生名单、电子白板要调试好。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 ()sin αβ+=sin cos cos sin αβαβ+()cos αβ+=cos cos sin sin αβαβ -

二、探究新知。 将上述公式里的β换成α,结果是什么? 二倍角公式: 对于 2C α 能否有其它表示形式? 公式中的角是否为任意角? 注意: ①二倍角公式的作用在于用单角的三角函数来表达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它适用于二倍角与单角的三角函数之间的互化问题。 ②二倍角公式不仅限于2α是α的二倍的形式,其它如4α是2α的两倍,α/2是α/4的两倍,3α是3α/2的两倍,α/3是α/6的两倍等,所有这些都可以应用二倍角公式。因此,要理解“二倍角”的含义,即当α=2β时,α就是β的二倍角。凡是符合二倍角关系的就可以应用二倍角公式。 ③二倍角公式是从两角和的三角函数公式中,取两角相等时推导出来,记忆时可联想相应角公式。 三、例题解析。 12cos ,(,)sin cos tan 21322 α αππααα=-∈已知,求,,的值。 例题1 ()tan αβ+=tan tan 1tan tan αβαβ +-sin 22sin cos ααα=22cos 2cos sin ααα=-22tan tan 2,()1tan 242 k k ααααα=≠+≠+-πππ且πR α∈R α∈2cos 22cos 1αα=-2cos 212sin αα = -

二倍角公式的两个特殊变式及应用

高考数学复习点拨:二倍角公式的两个 特殊变式及应用 二倍角公式的两个特殊变式及应用 浙江周宇美 一、变式 变式1:sin2=sin2(+)-cos2(+) =2sin2(+)-1 =1-2cos2(+). 变式2:cos2=2sin(+) cos(+)=2sin(+) sin(-). 以上两个变式的形式与二倍角正、余弦形式恰相反,角度变为(+).其实证明只需运用诱导公式再结合倍角公式即可解决.由sin2=-cos(2+)=-cos2(+),及cos2= sin2(+),再用倍角公式即可. 二、应用 变式1、2主要用于题中含有2与±问题的转化. 例1 已知cos(+)=,求. 分析:本题只需将sin2及sin(-),运用变式及诱导公式转化成cos(+)形式即可解决问题. 解:∵cos(+)=,由变式1,得 sin2=1-2cos2(+)=. sin(-)=cos(+)=.

∴ 原式=. 例2 已知sin(+x)sin(-x)=,x∈(,),求sin4x的值. 分析:本题只需求cos2x即可,又由变式2并结合题意即可 解决. 解:由变式2,得 cos2x=2sin(+x)sin(-x)=,又2x∈(,2), ∴ sin2x=-=-. ∴ sin4x=2sin2xcos2x=-. 例3 已知x∈(-,),且sin2x=2sin(x-),求x的值. 分析:将角2x与x-统一即可,又运用变式1即可达到目的.解:由变式1,原方程可化为 1-2cos2(x+)=-cos(x+). 解得cos(x+)=1或cos(x+)=-. 又x∈(-,), ∴x+=0或x+=, ∴ x=-或x=-.

最新两角和与差及二倍角公式经典例题及答案

:两角和与差及其二倍角公式知识点及典例 知识要点: 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C(α-β):cos(α-β)= ; C(α+β):cos(α+β)= ; S(α+β):sin(α+β)= ; S(α-β):sin(α-β)= ; T(α+β):tan(α+β)= ; T(α-β):tan(α-β)= ; 2、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2S α:sin2α= ; 2T α:tan2α= ; 2C α:cos2α= = = ; 3、在准确熟练地记住公式的基础上,要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如公式的正用、逆用和变形用等。 如T(α±β)可变形为: tan α±tan β=___________________; tan αtan β= = . 考点自测: 1、已知tan α=4,tan β=3,则tan(α+β)=( ) 711 A 、 711 B 、- 713 C 、 7 13D 、- 2、已知cos ????α-π6+ sin α=4 5 3,则 sin ????α+7π6的值是( ) A .-235 B.235 C .-45 D.4 5 3、在△ABC 中,若cos A =45,cos B =5 13 ,则cos C 的值是( ) A.1665 B.5665 C.1665或5665 D .-1665 4、若cos2θ+cos θ=0,则sin2θ+sin θ的值等于( ) A .0 B .±3 C .0或 3 D .0或 ±3 5 、三角式2cos55°-3sin5° cos5° 值为( ) A.3 2 B.3 C .2 D .1 题型训练 题型1 给角求值 一般所给出的角都是非特殊角,利用角的关系(与特殊角的联系)化为特殊角 例1求[2sin50sin10(1)]???+. 变式1:化简求值:2cos10sin 20.cos 20 ?? ? - 题型2给值求值 三角函数的给值求值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把“所求角”用“已知角”表示.如()()ααββαββ=+-=-+,2()() ααβαβ=++-, 2()() αβαβα=+--, 22 αβαβ++=? ,()( ) 222αββ ααβ+=--- 例2 设cos ????α-β2=-19 ,sin ????α2-β=2 3,其中α∈????π2,π,β∈????0,π2,求cos(α+β). 变式2:π3π33π5 0π,cos(),sin(),4445413 βααβ<< <<-=+=已知求sin(α+β)的值. 题型3给值求角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一般可分以下三个步骤:(1)确定角所在的范围;(2)求角的某一个三角函数值(要求该三角函数应在角的范围内严格单调);(3)求出角。 例3已知α,β∈(0,π),且tan(α-β)=12, tan β=-1 7 ,求2α-β的值. 变式3:已知tan α= 17,tan β= 1 3 ,并且α,β 均为锐角,求α+2β的值. 题型4辅助角公式的应用 ()sin cos a x b x x θ+=+ (其中θ角所在的象限由a , b 的符号确定,θ角的值由 tan b a θ= 确定) 在求最值、化简时起着重要作用。 例4求函数2 5f (x )sin x cos x x =- x R )∈的单调递增区间? 变式4(1)如果()()sin 2cos()f x x x ??=+++是奇函数,则tan ?= ; (2)若方程sin x x c -=有实数解,则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题型5公式变形使用 二倍角公式的升幂降幂

海伦公式的证明(精选多篇)

经典合同 海伦公式的证明 姓名:XXX 日期:XX年X月X日

海伦公式的证明 与海伦在他的著作"metrica"(《度量论》)中的原始证明不同,在此我们用三角公式和公式变形来证明。设三角形的三边a、b、c的对角分别为a、b、c,则余弦定理为cosc = (a^2+b^2-c^2)/2abs=1/2*ab*sinc=1/2*ab*√(1-cos^2 c)=1/2*ab*√[1-(a^2+b^2-c^2)^2/4a^2*b^2]=1/4*√[4a^2*b^2-(a^2 +b^2-c^2)^2]=1/4*√[(2ab+a^2+b^2-c^2)(2ab-a^2-b^2+c^2)]=1/4* √[(a+b)^2-c^2][c^2-(a-b)^2]=1/4*√[(a+b+c)(a+b-c)(a-b+c)(-a+ b+c)]设p=(a+b+c)/2则p=(a+b+c)/2, p-a=(-a+b+c)/2, p-b=(a-b+c)/2,p-c=(a+b-c)/2,上式 =√[(a+b+c)(a+b-c)(a-b+c)(-a+b+c)/16]=√[p(p-a)(p-b)(p-c)]所以,三角形abc面积s=√[p(p-a)(p-b)(p-c)] 第二篇:海伦公式的几种证明与推广 海伦公式的几种证明与推广 古镇高级中学付增德 高中数学必修⑤第一章在阅读与思考栏目向学生介绍一个非常重 要且优美的公式——海伦公式〔heron's formula〕:假设有一个三角形,边长分别为a,b,c,,三角形的面积s可由以下公式求得: s? (p?a)(p?b)(p?c),而公式里的p? 12 (a?b?c),称为半周长。 图1 第 2 页共 32 页

格林公式

从而 , , , , 有 . (20) 四、格林公式 平面曲线积分,当曲线C(A,B)的始点A与终点B重合时(即C是一条闭曲线),在力学、电学等有很多应用。因为第二型曲线积分与所沿平面闭曲线的曲线积分要规定闭曲线的正方向。按右手坐标系,当一个人沿着平面闭曲线环行时,闭曲线所围成的区域位于此人的左侧,规定这个方向是曲线的正方向,如图14.7,反之是负方向,如图14.8 沿闭曲线C的曲线积分,记为

规定其中曲线C 总是取正方向。格林公式给出了平面区域上的二重积分与沿着该区域边界的闭曲线的曲线积分之间的关系。 设D 是有向的x 型或y 型闭区域,即 ,如图14.9, 或 {(x,y)│φ1 (y )≤y≤φ2 (y ),a≤x≤b},如图14.10. 这里的 , 在[a,b]上是连续函数,φ1 (y),φ2 (y)在[a,b]上是连续函数,D 的正负向 按上面的规定。 定理3(格林公式) 若函数P ,Q 及其偏导数,在有界闭区域D 上连续,则有 . (21) 其中是围成闭区域D 的边界封闭曲线,取正向。公式(21)称为格林公式

格林公式是两个等式组成的: 与 证明由于区域D形状不同,定理证明分三步进行。1)设D是x型闭区域(如图14.9)。 dx ]. (22) 由曲线积分的计算公式,按图14.9,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 N N M M K K H dx y x P dx y x P dx y x P dx y x P dx y x P τ τ τ ττ , 其中 ? ?=b a K H dx x x P dx y x P)] ( , [ ) , ( 1 ) , ( ? τ , ? ? ?-= = b a a b M K dx x x P dx x x P dx y x P)] ( , [ )] ( , [ ) , ( 2 2 ) , ( ? ? τ 因为线段KM与NH都平行于y轴,有 ) , ( ) , ( ) , ( ) , ( = =? ? H N M K dx y x P dx y x P τ τ . 于是, ? ? ?- = Γ b a b a dx x x P dx x x P dx y x P)] ( , [ )] ( , [ ) , ( 2 1 ? ? =dx x x P x x P b a )]} ( , [ )] ( , [ { 1 2 ? ?- -?。(23) 由(22)式与(23)式,有 ? ?? Γ = ? ? -dx y x P dxdy y P D ) , ((24) 若D又是y型闭区域(如图14.10).同理可证 ? ?? Γ = ? ? dx y x Q dxdy y Q D ) , (,(25) 2)若闭区域D是一条光滑或逐段光滑的闭曲线Γ所围成,则先用几段光滑曲线将D 分成有限个既是x型又是y型闭区域,然后逐块按照1)的计算方法得格林公式,再逐块相加即得(21)式。其中在D内两个小区域有共同边界,则因正向取向恰好相反,他们的积分值正好互相抵消。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优质公开课精品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正弦线、余弦线和诱导公式等知识的延伸,是后继内容二倍角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的知识基础,对于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课时主要讲授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以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年级的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正处于高度发展的时期,学生对探索未知世界有主动意识,对新知识充满探求的渴望。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的高中生活,储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掌握了一些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建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熟记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2、使学生能够从正反两个方向运用公式解决简单应用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cos(12060)-? cos120? cos60? sin120? sin 60? 12 12- 12 32 32 猜想: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公式推导 通过探究我们猜想得出cos()αβ-的公式,从猜想到结论还需要严格的证明。 提问: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任意角的三角比,那么该如何研究βα-的三角比呢? 设α、β是两个任意角,把它们的顶点都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始边都与x 轴的正方向重合,如图1,它们的终边OA 、OB 分别与单位圆相交于A 、B 两点。 图1 Q1:你能用α、β的三角比表示A 、B 两点坐标吗? Q2:AOB ∠角度能用α、β表示吗? Q3:我们要研究AOB ∠的三角比,必须要把AOB ∠位置放在什么地方?怎样达到目的? 答:始边旋转到与x 轴的正方向重合。通过旋转达到目的。 Q4:将终边OA 、OB 绕O 旋转β-,转到A O '和B O '的位置,则A ',B '的坐标是什么?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从而推导出公式 O y A )sin ,(cos αα) sin ,(cos ββB x β 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