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专项训练

《机械效率》专项训练
《机械效率》专项训练

《机械效率》专项训练一.选择题(共3小题)

1.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在粗糙水平面上匀速拉动物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克服物体重力做的功是有用功

B.克服物体受地面摩擦力做的功是有用功

C.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做的功是有用功

D.克服物体受地面摩擦力做的功是额外功

2.剪刀剪纸时的机械效率为80%,这表示()

A.若作用在剪刀的动力是1N,则阻力是0.8N

B.若作用在剪刀的阻力是1N,则动力是0.8N

C.若作用在剪刀的动力做功1J,则有0.2J的功用于剪纸

D.若作用在剪刀的动力做功1J,则有0.8J的功用于剪纸

3.某实验小组分别用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每个滑轮重

相同)匀速提起相同的重物,上升相同的高度.不计绳重及摩擦,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更省力,两图机械效率相同

B.甲图更省力,而且机械效率高

C.乙图更省力,两图机械效率相同

D.乙图更省力,而且机械效率高

二.计算题(共2小题)

4.在一次车辆故障处置过程中,拖车所用装置简化如

图.为了尽快疏通道路,交警只用了30s的时间,指挥拖

车在水平路面上将质量是 1.5t的故障车匀速拖离了现

场.若故障车被拖离的速度是2m/s,绳子自由端的拉力

F是500N.则:

(1)故障车在30s内通过的路程为多少?

(2)拉力F在30s内所做的功为多少?

(3)若故障车在被拖离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为1200N,则该装置的机械效率为多少?5.工人想把重1 000N的木箱A搬到高h=5m,长L=10m的斜面上,如图所示.他站在斜面上,沿斜面向上用F=625N的拉力使木箱A以

v=0.2m/s的速度匀速从斜面底端拉到斜面顶端.

(1)工人拉木箱的功率是多大?

(2)该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3)木箱A在斜面上匀速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大?

三.解答题(共6小题)

6.在农村常有家庭从井中取水.小明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提水,他用20s的时间把重为120N的水从井中匀速提升5m,拉力做的功W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求:

(1)有用功;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拉力的功率.

7.如图所示,用滑轮组匀速提起1200N的重物,拉力做功的功率为

1500W,绳子的自由端向上拉的速度为3m/s,运动4s到达高台上,

不计绳重和摩擦.

(1)运动4s的过程中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m.

(2)滑轮组中有3段绳子承担重物,作用在绳自由端的拉力是N.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3)若用滑轮组匀速提起2700N的重物时,滑轮组的效率为.

8.如图所示,不计摩擦和绳重,把一个重为40N的物体沿竖直方向在4s内匀速提升了2m,所用的拉力F为25N,则动滑轮重为N,4s内拉力做功J,4s内拉力的功率W,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9.如图所示用600N的力向下拉绳子的一端30s,使重物匀速上升了1.5m,已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0%,不计绳重及摩擦,求:(g取10N/kg)

(1)人的拉力的功率为多大?

(2)被吊起的重物的质量为多大?

(3)当吊起物重为960N时,求绳端的拉力为多少牛?机械效率为多少?10.某建设工地上,工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2000N

的物体A以0.4m/s的速度沿水平方向匀速向前拉动2m.拉

力F大小为250N,物体A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是物

体A重力的0.2倍.求:

(1)物体A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是多少?

(2)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3)拉力F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11.在一次车辆故障处置过程中,拖车所用装置简化如图.为了尽快疏通道路,交警只用了30s的时间,指挥拖车在水平路面上将质量是1.5t的故障车匀速拖离了现场.若故障车被拖离的速度是6m/s,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是500N,该装置的机械效率是80%.求:

(1)故障车在30s内通过的路程;

(2)拉力F在30s内所做的功;

(3)故障车在被拖离过程中受到的阻力.

《机械效率》专项训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A.物体运动的方向是水平方向,在物体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没有移动的距离,所以重力不做功,故A错误;

B.根据目的可知,克服物体受地面摩擦力做的功是有用功,故B正确;

C.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做的功是总功,根据C错误;

D.克服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力做的功是额外功,故D错误.

故选B.

2.【解答】解:

AB、剪刀可以看做是一个杠杆,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知,要比较动力或阻力大小,必须知道动力臂和阻力臂.A、B选项都错误;

CD、利用剪刀的目的是剪纸,所以剪纸做的功是有用功.由机械效率为80%知,如果动力做功1J,有0.8J是用于剪纸.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故选D.

3.【解答】解:不计绳重及摩擦,

因为拉力F=(G

物+G

),n1=2,n2=3,

所以绳子受的拉力:

F1

=(G物+G轮),F2=(G物+G轮),

所以F1>F2,乙图更省力;

因为动滑轮重相同,提升的物体重和高度相同,W

额=G

h,W

有用

=G

h,

所以利用滑轮组做的有用功相同、额外功相同,总功相同,因为η=,

所以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同.

故选C.

二.计算题(共2小题)

4.【解答】解:(1)由v=可得,故障车在30s内通过的路程:s=vt=2m/s×30s=60m;

(2)由图可知,n=3,则拉力F在30s内所做的功:

W总=Fs′=Fns=500N×3×60m=9×104J;

(3)滑轮组克服故障车与地面间的阻力做的功为有用功,

则有用功:W

=fs=1200N×60m=7.2×104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100%=×100%=80%.

答:(1)故障车在30s内通过的路程为60m;

(2)拉力F在30s内所做的功为9×104J;

(3)该装置的机械效率为80%.

5.【解答】解:(1)工人做的功:

W总=FL=625N×10m=6250J,

将木箱从斜面底端拉到斜面顶端所用的时间:

t===50s;

工人拉木箱的功率:

P===125W;

(2)工人对木箱做的有用功:

W有=Gh=1000N×5m=5000J

斜面的机械效率:

η==×100%=80%;

(3)摩擦力做的功:

W f=W总﹣W有=6250J﹣5000J=1250J

摩擦力的大小:

f===125N.

答:(1)工人拉木箱的功率是125W.

(2)该斜面的机械效率是80%.

(3)木箱A在斜面上匀速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125N.三.解答题(共6小题)

6.【解答】解:(1)有用功:

W有=Gh=120N×5m=600J;

(2)由乙图可得:

W总=800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100%=×100%=75%;

(3)拉力的功率:P===40W.

答:(1)有用功为600J;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

(3)拉力的功率为40W.

7.【解答】解:

(1)根据v=得运动4s的过程中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vt=3m/s×4s=12m;

(2)由P=Fv得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

F1===500N;

由图知,n=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1=====×100%=80%;

(3)不计绳重和摩擦,F=(G+G

),

则动滑轮的重力为:G

=3F1﹣G1=3×500N﹣1200N=300N;第二次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

F2=(G2+G动)=×(2700N+300N)=1000N.

由(2)得η2=×100%=×100%=90%

故答案为:(1)12;(2)500;80%;(3)90%

8.【解答】解:(1)由图可知,n=2,不计摩擦和绳重,

F=(G+G

)可得,动滑轮的重力:

G动=nF﹣G=2×25N﹣40N=10N;

(2)绳端移动的距离:

s=nh=2×2m=4m,

4s内拉力做功:

W总=Fs=25N×4m=100J,

拉力的功率:

P===25W,

有用功:

W有=Gh=40N×2m=80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100%=×100%=80%.

故答案为:10;100;25;80%.

9.【解答】解:

(1)由题知,n=3,拉力端移动的距离s=3h=3×1.5m=4.5m,拉力做功:

W总=Fs=600N×4.5m=2700J,

拉力做功功率:

P===90W;

(2)拉力做的有用功W

有用=Gh=mgh,

机械效率η====,

被吊起的重物的质量:

m===126kg;

(3)不计绳重和摩擦,拉力F=(G+G

),则动滑轮重力:

G轮=3F﹣G=3×600N﹣126kg×10N/kg=540N,

用此滑轮组提升960N的重物,拉力F′=(G′+G

)=(960N+540N)=500N,

此时机械效率:

η′======64%.

解:(1)人的拉力的功率为90W;

(2)被吊起的重物的质量为126kg;

(3)当吊起物重为960N时,绳端的拉力为500N,机械效率为64%.

10.

【解答】解:

(1)因为物体M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是物体M重力的0.2倍,

所以f=0.2G=0.2×2000N=400N;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100%=80%;

(3)拉力F的速度:

v=2v物=2×0.4m/s=0.8m/s;

拉力F做功的功率:

P===Fv=250N×0.8m/s=200W.

答:

(1)物体M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是400N;(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

(3)拉力F做功的功率是200W.

11.【解答】解:

(1)由v=得故障车在30s内通过的路程:

s车=vt=6m/s×30s=180m;

(2)由图可知,n=3,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绳=3s

=3×180m=540m,

拉力F在30s内所做的功:W=Fs

=500N×540m=2.7×105J;(3)由图知,n=3,

水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

所以故障车在被拖离过程中受到的阻力:

f=3Fη=3×500N×80%=1200N.

答:(1)故障车在30s内通过的路程为180m;

(2)拉力F在30s内所做的功为2.7×105J;

(3)故障车在被拖离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为1200N.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1节 机械运动 教案

《第1节机械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参照物而言。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物体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2、根据分类标准不同,将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还可以逐级分类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在给定器材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4、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叙述速度的意义,写出速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利用运动速度的公式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能够对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5、能够说出平均速度的作用,会使用简单的器材测量平均速度,能够利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从情景再现,生活体验中提炼科学知识,应用科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种哲学概念的初步建立。 二、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分类。 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三、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金属车、木头车、米尺、秒表、长木板、有关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放映多媒体有关运动片段,指出:坐火车或汽车时,窗外的树木真的向后运动吗? 新课讲解: 一、参照物 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教师出示图片电梯: 地面上的人看电梯中的人:运动 电梯中的人看电梯中的人:静止 为什么对同一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呢? (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 老师补充: 我们在判断一个人高低的时候有个标准,同样我们在研究物体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时候,也要选择一个标准,是把地球看成不动的物体,把地球作为标准,这些物体相对与地面的位置变化的,我们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的;这些物体相对与地面的位置不变的,我们认为是静止的。如,人站在教室里,相对于地面来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说人是静止的,如果走动了,则相对于地面来说发生改变,我们说是运动的。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所以我们说物体的静止或运动是相对与参照物来说,但平时我们通常没有说明参照物指什么。我们把事先被选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带领学生阅读P89页阅读,思考为什么飞行的子弹能用手抓住。 二、机械运动的分类 [实验](1)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 (2)用线拴着小球,让小球做圆周运动 (3)让电动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 分析:三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实验](4)陀螺的旋转(滚动笔杆) (5)擦黑板 总结:不同类型的运动 [读图]比较两辆汽车的运动

九年级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4.设计表格,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实验 次数 手的拉力F/N 手移动距离 s/m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 h/m 1 2 3 5.分析实验数据: ⑴手拉绳所做的功与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是否相等? ⑵哪一个做的功多一些? ⑶你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三、关于机械效率的概念 1.几个基本概念: 有用功W 有用_____将重物提升一定高度所做的功 额外功W 额外_____克服摩擦力和克服动滑轮重力所做的功 总功W 总_____手的拉力对动滑轮做的功 2.三者之间的关系:额外有用总+=W W W 3.机械效率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即: %总功 有用功 机械效率= 100? 计算公式: %100?= 总 有用W W η 4.注意:对于实际机械,由于总是有额外功存在,η<1。 第二课时: 四、关于机械效率概念的巩固和计算 例1.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机械效率可以提高到100% B .机械效率总小于1 C .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高 D .机械效率越高,有用功就越多 例2.如图所示,在50N 的水平拉力F 作用下, 重800N的物体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与地面间滑动摩擦力为120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_______ ;若物体的速度为0.2m/s ,则1min 内拉力做的功为 ___________ J . 例3.各种机械在使用时产生额外功的原因不完全相同,要根 边实验边填表。 分析实验误差,指出要使重物重一些,误差就会小一些。 ⑴不相等 ⑵手拉绳做的功多 ⑶有摩擦,在提起重物时还要提起动滑轮。 答:B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机械效率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重物 做的功是不等的; 2.知道W总、W有用、W额外的含义,并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 3.知道什么叫机械效率及其计算方法,并利用上述实验探究的数据计算机械效率,知道机械效率点小于1; 4.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找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机械效率的存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一、引入 在使用简单机械提升或移动物体时,我们要对机械做功,机械又要对物体做功,那么我们对机械做功和机械对物体做功相等吗? 二、新课 (一)活动:以动滑轮为例,比较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重物做的功。 1.设计方案:

2.需测量的物理量和使用工具: 3.实验注意点: A、测拉力时,应匀速拉动弹簧秤。 B、绳自由端的拉力方向以竖直向上为宜,若方向向下,操作、读数均不方便。 4.设计表格,进行多次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5.得出结论: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_______(等或不等)的。 (二)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在上面的活动中,将钩码提升至一定的高度是我们的目的`,所做的功叫做有用功,记作:W有用;在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需克服摩擦力作功,还要克服动滑轮的重力做功,这部分功虽然并非我们所需要的,但又不得不做,我们将它们叫做额外功,记作:W额外;如果把手的拉力(即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叫做总功, 学生复习列举出常用的简单机械。 学生设计方案并指出测量功的步骤。 将实验数据记入表格并得出结论。 记作W总,则总功应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即W总=W有用+W额外。 2.以捞水桶或用水桶打水为例说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使用斜面时:将重物举高h所做的功(Gh)为有用功;使用斜面时,沿斜面的推(拉)力所做的功(Fs);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三)机械效率

2017机械效率练习题(1)

机械效率练习题 1.从深为5m 的井中直接将一桶水提出井口,已知桶重20N ,桶中水重80N .若 此人的目的是为了提水,则机械效率为 ,若此人的目的是为了捞桶, 则机械效率为 . 2.某人用机械做了8000J 的功,其中额外功是有用功的3 1 ,那么该机械做的有用功是 J ,机械效率是 . 3.用一个动滑轮把重为200N 的货物匀速提高4m ,所用的拉力是125N ,则有 用功是 J ,总功是 J ,这个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 . 4.工人用一根杠杆提升一桶油,他用250N 向下的拉力拉过1.2m ,油桶上升 30cm ,若杠杆的机械效率为90%,则油桶重为 N . 5.用一个滑轮组在6s 内把84N 的重物匀速提升4m 时,在绳的自由端所加拉 力大小为40N ,自由端通过的距离为12m .则此过程中,有用功为 J , 拉力做功的总功率为 W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6.如图1所示,某同学用一个动滑轮匀速提起一袋重为180N 的面 粉,所用的拉力为100N ,则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 .如果 用此动滑轮匀速提起一袋质量为25kg 的大米,当拉绳子的速度 为 m/s 时,拉力的功率为54W .(绳重与摩擦不计) 7.如图2所示,已知物重等于G ,请你补充一个物理量,用物重G 和补充的物理量,求出动滑轮的机械效率.(绳重和摩擦忽略不计) 补充的物理量名称和符号: ;机械效率 η= . 8.将动滑轮改为定滑轮使用后,在相同的时间内把同一物体匀速提 高相同高度,则改动后与改动前比较 ( ) A .节省了力 B .提高了功率 C .降低了效率 D .提高了效率 9.用如图3所示滑轮组把重100N 的物体匀速提升0.5m ,所用的拉力是80N , 下列说法正确是 ( ) A .总功是50J ,有用功是80J B .有用功是50J ,额外功是20J C .总功是100J ,有用功是80J D .总功是80J ,机械效率是62.5% 10.要提高某机械的机械效率,应该 ( ) A .减小外力所移动的距离 B .减小额外功占总功的百分比 C .减小总功 D .减小外力 11.用一重10牛的动滑轮匀速提升重50牛的物体,实际工作时拉力F ( ) A .可能是35牛 B .正好是30牛 C .正好是25牛 D .要看被提升物体以多大的速度上升 12.某机器的机械效率的大小,正确的可能是 [ ]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doc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在八年级的物理学习过程中,会学到《机械运动》这一课,那么老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好教案的设计,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机械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 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答:2×104厘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 一、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2—2,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答:图2—2中运动员、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人教版教材12.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思路设计: 本课从“节能”的角度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生活中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是否省功,让学生充分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机械效率的含义;然后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了解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掌握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方法,并推广到其他机械。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的物理从生活中来而到生活中去的特点,让学生在过程中去分析、学习和体会,达到掌握知识,学习方法,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的。 教材分析: 机械效率是衡量机械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了机械对能量的利用率,与当今社会提出的“节能环保”的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节课就是让学生从能量利用的角度理解效率的问题。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根本上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让学生更加具体的理解前面学习的功和能之间的联系,更好的理解九年级要学习的广义效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机械效率”和“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两部分组成,其中对“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是本节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情境,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达到使其真正理解机械效率含义的目的突出重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历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的全过程,让他们通过思考、分析、实验、总结等过程突破本节的学习难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对“简单机械”、“功”和“能”进行了学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可以体会到其他方面的“效率”问题,已经具备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所以合理的设置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在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可以在教师的适时帮助下经过努力合作完成,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动滑轮、滑轮组等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科学探究实验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机械效率的了解,认识到机械效率反应机械对能源的有效利用成分。以滑轮组为例,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提高机械效率可以缓解能源危机,有节约能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机械效率分析教案

机械效率分析教案 【设计理念】 1.本节课首先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在此基础上理解机 械效率,并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加深机械效率的认识。 2。通过对机械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对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有个初步的概念, 使学生把物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 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教具和媒体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棉、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引入新课 师: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一单元二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 子运到二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 办法最好? 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将沙子装 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

二、进行新课 师: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生:对沙子做的功。 师:(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 师:(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体显示),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媒体显示),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师: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生: 师: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观察计算结果,对“机械效率”,你能发现什么? 生:讨论回答。(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备战中考物理易错题专题训练-机械效率的计算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一、初中物理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的计算问题 1.如图所示,物体A在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匀速运动了一段距离s,试比较拉力F1、F2及拉力所做的功W1、W2的大小(滑轮重、绳重及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不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F1=2F2W1=W2 B.F1=1 2 F2W1= 1 2 W2 C.F1=4F2W1= W2 D.F1=1 4 F2W1= 1 4 W2 【答案】C 【解析】 【详解】 物体A在两种情况下的摩擦力f相等,上图滑轮是动滑轮,下图滑轮的轴固定不动,可以看做是特殊使用的定滑轮。则: F1=2f F2=1 2 f 故: F1=4F2根据功的公式可知: W1=F1×1 2 s=2f× 1 2 s=fs W2=F2×2s=1 2 f×2s=fs 故:W1=W2,故选C。 2.小黄用图所示的滑轮组经过10s的时间,用150N的拉力将一个重270N的重物提高 1m,求此过程:拉力F自由端拉出的距离是_____m;小黄所做的有用功是_______J;总功是_______J;拉力做功的功率是______W。

【答案】3 270 450 45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图可知,滑轮组的承重绳子根数n =3根,则拉力自由端拉出的距离 s =nh =3×1m=3m [2]有用功 W 有用=Gh =270N×1m=270J [3]总功 W 总=Fs =150N×3m=450J [4]拉力做功的功率 450J 45W 10s W P t = ==总 3.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拉动重为200N 的物体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已知F =20N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5%,则物体与桌面的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__N 。 【答案】51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可知,由3段绳子通过动滑轮,则s F =3s 物,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5%,即 η= W W 有总 = F fs Fs 物 =3f F = 320N f =?85% 解得 f =51N 即物体与桌面的之间的摩擦力为51N 。 4.质量为m 的工人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将建筑材料运送到楼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建筑材料重力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机械中摩擦及绳重忽略不计,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原因有_____(写出一点即可),动滑轮的重力为_____,该工人竖直向下拉绳子自由端运送建筑材料时,此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最大值为_____。(后两空均用已知量符号表示)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运动的描述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仪器材料 多媒体播放设备、机械运动演示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发现并提出问题: 二、总结归纳机械运动及参照物概念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1并提出问题:你怎么判断汽车、轮船、飞机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通过观看此录像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明 白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一个地面 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看一看要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 照物体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说明是 运动的,反之是静止的.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2并提出问题:窗外的树木真的 向后退了吗?江两岸的青山真的向后移了吗?张开伞后 运动员真的上升了吗?以上的现象怎样解释呢? 通过观看此录像和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使 学生理解,当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时,“静止的物体”就会运动起来. 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选择的另一个物体为假定不动的物体,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观看录像1(或动画).画面上的内容有:公路上有停着汽车和行驶的汽车;码头上有停着的轮船和正在航 行的轮船;飞机场上有停着的飞机和正在起飞的飞机.学生:1、以公路边的树或楼房为参照物,相对于参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本节课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意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机械效率的概念。 2.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提出问题:生活中听过关于效率的词语,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等。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机械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生成概念】 1.组织学生完成书中“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这一实验。 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定滑轮和动滑轮拉同一物体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相同。 实验: (1)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一位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2)再让另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提问两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然后开始实验,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提问,两次实验中拉力做的功为什么不同?提问后总结:尽管使用动滑轮会省力,但由于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动滑轮拉动钩码,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深化理解】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机械效率是否能够达到100%。 通过总结学生回答得到机械效率不能达到100%。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如何提高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工作效率。 四、板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 9.6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9.6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一、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二、教学过程 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 (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 (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 (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6)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 (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 课后反思: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找到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人教版

第四节机械效率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的关系. 2.初步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与难点 对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 (三)教具 一定一动滑轮组、两定两动滑轮组、长木板、贴有毛巾的长木板各6件;木块、弹簧秤、铁架台、刻度尺各24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由于近几天的连续阴雨,我们的教学楼上有的地方漏雨了,现在急需把100牛顿重的砂子运用9米高的楼上,做修理楼顶用.想想看,有哪些方法,可以把砂子运上去? (找几个同学答,准备一桶砂子让学生提一提.) 生甲:可以把砂子装在桶里,人提上去,或用绳子拉上去. 生乙:可以用起重机吊上去. 生丙:还可以用动滑轮或滑轮组等简单机械将砂子运上去.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还可以提出许多办法将砂子运上楼去.现在我们选取其中的一种做个模拟实验. 师:[实验1」这是一定一动滑轮组(图25-1),选取最省力的绕法;用1牛顿代表10牛顿,用1厘米来代表30厘米;物体重10牛顿,每个滑轮重1牛.请同学们观 察,现在是几段绳子承担物体与滑轮的总重? 生:三段. 师:把这桶100牛顿重的砂子运到9米高的楼上时,绳子末端通过的距离S为多少? 生:S=3h=27米.

(观察:把物体提高10厘米时绳子末端通过的距离——为30厘米). 师:作用在绳子末端的力是多大呢? (观察:与绳子末端相连的弹簧秤的示数——为4.5顿). 师:由上面的模拟实验可知,通过滑轮组把重100牛顿的砂桶提高9米,实际用力(绳端)需45牛顿,绳端移动距离为27米。根据上节课学过的功的概念,我们一起来计算:(1)把100牛顿重的砂子运到9米高的楼上,需要做多少功? [板书1] w 1=G ·h =100牛X9米=900焦 师:(2)通过滑轮组将砂子运上去,实际做了多少功? [板书2] w 2=F ·S =45牛X27米=1205焦 师:根据功的原理,这两个功应该相等,可实验结果,这两个功并不相等.想想看,是什么原因? 生甲:作用在绳子末端的力大了,因为动滑轮和桶都有自重,提高砂子时也要提高桶和动滑轮,F> 3 G 所以实际做的功多了。 生乙:绳和滑轮之间还有摩擦,也需要做功. 二、进行新课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师:我们的目的是把砂子运上楼,所以把100牛顿重的砂子运到9米高的楼上所做的功,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是必须做的功,是有用功.用滑轮组将砂子运上去,在完成运砂子的有用功的同时,还不得不对桶、动滑轮做功,把它们也运了上去.此外还要克服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做功等等.这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做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额外功. [板书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W 有) 额外功:对人们完成某种任务而言是没有用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W 额)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W 总) 2.实验与讨论 (1)学生分组实验(分4个内容,每个内容6个小组,共24个小组,4个实验并进.每组的实验装置事先准备好,并将各内容的实验步骤写成实验报告,印发给每个小组).

2020-2021培优机械效率的计算辅导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初中物理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的计算问题 1.如图所示,工人师傅用 500N 的拉力向下拉绳,使重为 900N 的物体在 10s 内匀速上升了 3m ,此过程中忽略绳重和摩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通过滑轮组做的有用功为 1500J B .拉力 F 的功率为 150W C .动滑轮重为 200N D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90%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人通过滑轮组做的有用功是 900N 3m 2700J W Gh ==?=有用 A 错误; B .物体在10s 内匀速上升了3m ,托着动滑轮的绳子有两条,那么人手拉的绳子那端移动距离是 23m 6m s =?= 移动的速度是 6m 0.6m/s 10s s v t = == 可知拉力F 的功率为 F 500N 0.6m/s 300W P Fv ==?= B 错误; C .由题意可知,忽略绳重和摩擦,托着动滑轮的绳子有两条,那么 2G G F +=动物 解得 2-2500N -900N 100N G F G ==?=动物 即动滑轮重为100N ,C 错误; D .滑轮组的总功是 500N 6m 3000J W Fs ==?=总 由上述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2700J 100%100%90%3000J W W η= ?= ?=有用总 D 正确。 故选D 。 2.一台起重机将3600N 的货物提高4m ,如果额外功是9600J ,则该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_______J ,机械效率是______。 【答案】1.44×104 60% 【解析】 【分析】 起重机是用来提升重物的,所以对重物做的功是有用功,总功是指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从而根据机械效率的公式,,可求得机械效率。 【详解】 [1]该起重机做的有用功 43600N 4m 1.4410J W Gh ==?=?有 [2]该起重机的机械效率 44 1.4410J 100%100%60%1.4410J 9600J W W η?=?=?=?+有总 3.如图的装置中,物体B 重为30N ,每个滑轮重均为6N ,不计绳重及滑轮的摩擦。现用水平力F =20N 向右匀速拉动物体A ,物体B 也随滑轮匀速上升。则物体A 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N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百分号前保留2位小数)。 【答案】8 83.33 【解析】 【分析】 【详解】 [1]物体B 重30N ,动滑轮重6N ,滑轮组需要提升的动滑轮与物体B 总重为 30N+6N=36N 三段绳子与动滑轮接触,不考虑绳子重及摩擦,则需要对动滑轮右边的向上的绳子施加 36N 312N ÷= 的力,物体才能匀速上升,以物体A 为研究对象,其左边的绳子对其施加了向左的12N 的

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解析

八年级物理·上新课标[人] 第一章机械运动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 通过观察现象,实验探究加深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等概念的体验,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激发学生对运动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物理和生活联系的意识. 本章是整个初中力学的基础,它既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也是他们参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必备知识.教材知识紧紧围绕机械运动的描述逐步展开.首先通过物理中最基本的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进入初中物理的学习,然后再通过参照物的引入,让学生学会从物理的角度用科学的术语来描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而运动的物体自然有快慢的不同,顺理成章地进入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需要用平均速度来表示,这些基本的运动知识也为后续学习认识运动奠定了基础.为了尽快让学生熟悉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教材安排了实验室中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引导学生在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础上,用间接的方法测量平均速度,同时实现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为了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的理念,本章的想想议议都以学生熟知的典故和事例形式引入,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学以致用,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跨越.整章的学习探索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特色. 【重点】 1.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 2.机械运动的描述与探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4.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 【难点】 1.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 2.运动的相对性、速度的测量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 3.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解题方法.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以及时间的测量是学生每时每刻都会注意到的物理现象,学生对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事物,往往由于司空见惯而失去好奇心与关注度.因此在课堂的一开始,本课程并不直接讲授测量的有关知识,而是从分析运动与长度和时间有关,引入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通过比较课桌的长宽高,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从而引发学生对于常见的长度测量的好奇心.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常见的长度估算方法、精确的测量、测量结果中的单位换算等,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物理学习,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长度和时间,每天都在各种时间的标准下度过,见到标注长度的各种事物,在潜意识中埋下了长度和时间测量的种子.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测量学习,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实际操作能力,为本知识点的学习做好了能力方面的准备.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性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思想,为本知识点的学习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运动的描述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本节课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意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机械效率的概念。 2.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提出问题:生活中听过关于效率的词语,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等。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机械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生成概念】 1.组织学生完成书中“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这一实验。 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定滑轮和动滑轮拉同一物体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相同。

实验:(1)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一位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2)再让另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提问两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然后开始实验,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提问,两次实验中拉力做的功为什么不同?提问后总结:尽管使用动滑轮会省力,但由于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动滑轮拉动钩码,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深化理解】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机械效率是否能够达到100%。 通过总结学生回答得到机械效率不能达到100%。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如何提高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工作效率。 四、板书设计

机械效率教案设计

机械效率教案设计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机械效率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功;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机械能。功部分主要学习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做功的效率。机械效率是在前面简单机械和功的基础上进行得更深一层的学习。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机械效率的概念已广泛应用于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有必要让学生去探究,理解。 机械效率的概念涉及面广,内容抽象。教材通过生活事例:因装修房子的需要,要把一定量沙子从一楼运往三楼。然后提出三种方案,让学生通过计算说明那种方案较好,进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额外功,什么是总功,什么是机械效率。认识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和现实意义,计算公式,知道实际的机械效率不可能是100%,教材最后通过测斜面机械效率的探究活动,一方面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机械效率的更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 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高效做事的思想和勇于探究事 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机械效率;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准备: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复习: 1.什么是功?功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什么? 2. 将重20 N的重物匀速举高2m,人需做多少 功? 探究活动: 目的;因装修房子的需要,要把沙子从一楼运往三楼。 方案; 1.将沙子装进桶里提上三楼; 2.将沙子装进桶里用动滑轮提上三楼; 3.将沙子装进袋子里用动滑轮提上三楼; 问题;那种方案较好? (已知:沙子重100N,人的体重400 N,动滑轮重10 N,桶重20 N,口袋重5 N ,每层楼高3m) 讨论并计算:1.我们的目的是什么?那部分功对我们是有用的? 2.为了达到目的,采用上面的三种方案人实际总共做 功各是多少?那些功人不想做,但采取这种方案又无法 避免,对达到目的来说是额外的?它们各是多少? 3.那种方案较好?怎样比较? 教师小结,给出有用功、总功、额外功的定义,并说明可用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来反眏完成某任务所采取的方案的划算程度,物理上把它叫做为机械效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机械效率。 板书课题:机械效率 二、新课学习 1. 机械效率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上面讨论的问题给出定义。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额外功:我们不需要但是不得不做的功

简单机械专项练习综合经典.docx

简单机械专项练习综合经典 一、简单机械选择题 1.如图所示,用手沿竖直方向匀速拉一个动滑轮,使挂在下面重为G 的物体缓缓上升, 动滑轮的重力不可忽略.现改变物体的重力G,则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与物体重力G 的关系可能符合下列图中的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详解】 动滑轮的重力不可忽略,则克服动滑轮的重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所做的功为额外功,从摩擦 角度考虑,随着物体重力的增加,滑轮与绳子间摩擦会一定程度增大;同时,物重增 大,有用功逐渐增大,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在增大,所以机械效率逐渐增大,但由于摩擦 也在增大,故机械效率η与物体重力 G 的关系并不成正比,且机械效率逐渐趋近于 100%,故 B 正确符合题意,故选 B .

2.如图所示,用滑轮组在 4s 内将重为 140N 的物体匀速提升 2m ,若动滑轮重 10N,石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则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拉力 F 为 75N B.绳子自由端向上移动了4m C.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为93.3% D.提升 200N 重物时,滑轮组机械效率不变 【答案】 C 【解析】 【详解】 A .由图可知, n=3,不计摩擦及绳重,拉力: F= 1 ( G+G 动) = 1 ×( 140N+10N ) =50N ,故 A 错误;33 B.则绳端移动的距离:s=3h=3× 2m=6m ,故 B 错误;C.拉力做功:W 总 =Fs=50N ×6m=300J , 有用功: W 有用 =Gh=140N ×2m=280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W 有用×100%= 280J× 100% ≈93.3%,故 C 正确。W总300J D.提升 200N 重物时,重物重力增加,据 W有用Gh = G ==可知滑轮组机W总Gh G动 h G G动 械效率变大,故 D 错误。 3.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把重150N的物体匀速提升1m,不计摩擦和绳重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60%.则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有用功一定是150J B.总功一定是250J C.动滑轮重一定是100N D.拉力大小一定是125N 【答案】D 【解析】 【分析】 知道物体重和物体上升的高度,利用W=Gh 求对物体做的有用功; 又知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利用效率公式求总功,求出了有用功和总功可求额外功,不计 绳重和摩擦,额外功 W 额 =G 轮 h,据此求动滑轮重;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