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食用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识别及其安全监督管理研究进展_金海水

A食用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识别及其安全监督管理研究进展_金海水
A食用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识别及其安全监督管理研究进展_金海水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识别及其安全监督管理

研究进展

金海水1,刘永胜2

(1.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北京 101149;2.北京物资学院研究生部,北京 101149)

摘?要:如何识别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潜在风险,确定关键控制点,以有效减少或阻止其安全问题的发生,是我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必须应予以解决的难题。本文从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提出通过食用农产品安全中的问题事件,经由因果路径分析,在研判其供应链薄弱环节的基础上,确定安全风险控制的关键点;进而建立由“监管方-被监管方-消费者”共同构建的食用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督体系,辅之以先进的技术保障手段,将食用农产品安全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识别;关键控制点;食用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督管理

Risk Identi?cation an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s

JIN Haishui 1, LIU Yongsheng 2

(1. Business School, Beijing Wuzi University, Beijing 101149, China;2. Graduate School, Beijing Wuzi University, Beijing

101149,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duce or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food safety issues, the identi?cation of potential risk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China ’s agricultural product safe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aims at identifying the weak link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s by causal path analysis of food safety events related to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determining the key points for risk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further establishing a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supervision system in which supervisors, supervisees and consumers are involved to prevent food safety incidents related to agricultural products by combination with advanced technical suppor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risk identi?cation;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agricultural product safety;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5)13-0265-07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513049

收稿日期:2014-09-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GL062);北京市2013年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培训项目“国外高级访问学者”(067135300100)作者简介:金海水(1968—),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E-mail :haishuijin@https://www.360docs.net/doc/2b1533552.html,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也日益高涨。为此,我们不得不开始对中国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安全责任、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等进行思考。食品安全问题给消费者、生产企业、社会都带来了严重损失,而且这种风险会沿食品供应链逐层传导,最终将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可见,食品安全监管的合理化势在必行。如何识别食品供应链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监管,既是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食品领域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的学术课题。食品安全关乎人的生命,保证食品安全应是食品供应链管理的首要目标。

1 我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述评1.1

我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现状

以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0

年《国务院关于设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通知》、2011年《关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机构编制和职责调整有关问题的批复》(中央编办复字[2011]216号)为标志,我国食用农产品形成了现行的“分段式、多元化”的安全管理体系。其中“分段式”是指食用农产品产业链的种养(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共4 个阶段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而“多元化”则指同一阶段或同一事件将由多个部门共同负责。这种“分段

式、多元化”的管理体系加强了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的管理,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问题,诸如:多部门管理造成监管成本高、协调性差;分环节管理下监管职能分散,难以实现无缝隙监管和责任追溯;安全监管工作面临边缘化风险,职能界定有待转变等[1]。

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涉及到3 个市场主体:监管方(负责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政府部门)、被监管方(包括农用物资生产提供者、农产品企业(农户)、加工厂、批发零售企业等供应链的参与企业)以及消费者。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主要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部门对供应链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如图1所示。

Fig.1 Segmented and diversi?ed supervision over food safety by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links

从近几年所发生的食用农产品安全事件主要来自于加工环节来看,在食用农产品从种养(生产)流向消费的过程中,加工环节的部门监管是我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工环节应该是食用农产品供应链风险控制中最为重要的领域。

为解决“分段式多元化管理监督”方式的弊端,加强对食品产业安全生产的统一管理,依据2013年3月15日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组建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对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这种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主要由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卫生部门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新体系,减少了参与监管的部门,整合了部分监管资源,加强了流通环节的监管,明确和强化了部门职责,向统一的控制体系迈进了一大步。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过程发生了较大变化,但迄今,其监督与管理的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重大改变。例如: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始终以卫生、质检和工商三大部门为主,这些年从修订完善《食品卫生法》到出台《食品安全法》,分段监管的核心一直没有改变[2];食品卫生标准的制定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易出现监测盲点,监测缺乏针对性和敏感性[3];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技术人员达不到应有的配置要求,基础设施落后、快速检测能力较低、基层监管人员数量少、承担大量安全监管意外的工作,无法真正监管到食品安全的每一个环节[4]。1.2 我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现状述评

从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整体上看,不管是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上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只要在这个环节及之后的任何一个或几个环节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就可以避免问题食用农产品现在消费者的餐桌上,而这也正是监管方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监管方不仅要重视加工环节,也应该在流通及销售环节上下足功夫,尤其是要在批发零售过程中加大监管力度,一旦发现问题食用农产品,就以足够大的力度处罚批发商。这样一来,监管方会比较方便操作。生产加工企业大幅度跨区域地销售其产品,一旦出问题,问题发生地和产品生产地往往不一致,给监管方的追查也带来极大困难。而如果将工作重心放在本地的批发商,既可以降低监管成本,又可以提高监管收益,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增强监管方的执法水平。另一方面,批发商为避免大量罚金,自然会对进货渠道严格把关,对食用农产品进行严格检验。严格把关所产生的额外成本,批发商会将部分额外成本转移到生产加工企业身上,这将提高缺乏质量控制的中小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相对增强大型正规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上游企业的优化整合;批发商也会将部分成本通过零售商转移到最终的消费者身上,导致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提高,但由于多数食用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很高,这种转移将是非常有限的[7];转移不出去的成本只能在内部消化,进而对整个食用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产生影响:小微作坊式的企业将被大量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具有规模和质量控制优势的大中型食用农产品批发和零售企业;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市场得到整合;监督管理可以集中进行,更有效地提高了监管水平。供应链上游企业成本的加大和不法商家不合格产品没有了销路将从源头上掐断了问题产品的来源,最终让非法商家在市场中没有立足之地[5]。

2 我国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识别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识别是指依据风险识别的原则,从不同的角度对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上面临的潜在风险归类,分析每种风险的原因和具体的表现方式。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包含农用物资生产企业、农产品种养(生产)企业、加工生产商、批发零售商、运输企业以及最终的消费者,涉及种养(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环节[6-7]。食用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复杂性在于供应链上涉及到的主体多,环节多,加之食用农产品易腐败变质的独特自然属性,使得风险控制难度进一步增大。

如何有效地识别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中潜在的风险,确定风险控制的关键点,是其安全监督管理的第一步。只有在识别出供应链风险的基础上,提出风险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才能实现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的有效监督管理[8-10]。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风险意味着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11-12],而发生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的环节一定是有风险存在的环节。食用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存在是其安全问题发生的必要非充分条件[13-14]。本文据此先对近一年来披露的抽检不合格食品进行归纳分析,找出部分风险环节,再用鱼刺图进行因果分析,定位风险关键控制点,对食品供应链上的潜在风险做出全面准确的判别。

2.1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环节识别

本文选取2013年6月—2014年3月期间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网的质检公告作为数据来源,选择食用农产品抽查不合格样本共计791 例。样本数据来自全国各个地区,不存在针对某一地区的特殊关注;食用农产品种类分布广泛,不存在对某种食用农产品种类的重点研究;从抽查不合格原因来说,也不存在重点关注某一原因。分析所选取的数据样本是客观的,可以全面综合地反映目前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情况。对每一次质检报告不合格原因进行供应链环节追溯,初步判别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薄弱环节,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关键控制点。

表 1 抽检不合格食用农产品在供应链环节上的分布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unquali?ed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supply chain links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环节不合格数量所占比例/%

种养殖(生产)环节13617.19加工环节44756.51

流通与销售20826.30

消费0.00

合计791100.00

由表1可知,对抽检不合格食用农产品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最多的依次是加工环节(抽检的不合格产品数量占食用农产品供应链4 个环节中不合格产品数量的比例为56.51%)、流通与销售环节(抽检的不合格产品数量占食用农产品供应链4 个环节中不合格产品数量的比例为26.30%)、种养(生产)环节(抽检的不合格产品数量占食用农产品供应链4 个环节中不合格产品数量的比例为17.19%)[15]。从食品质量检验机构获得的数据,消费环节不参与其中,没有问题的反映。这里的食用农产品加工环节是指改变食用农产品原料或半成品的形状、大小、性质或纯度,使之符合食用农产品标准的各种操作环节[16]。2.1.1 加工环节

由表1可知,食用农产品不合格在加工环节出现问题的有447 批次,占所有不合格批次的56.51%,是食用农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是风险控制的主要环节之一[17]。究其原因细分可以看出:加工环节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过量或违规使用添加物;灭菌工艺执行不严格;环境和生产过程不符合卫生标准;配料过程不严格、掺假、操作不符合卫生要求等。

2.1.2 流通与销售

由表1可知,食用农产品不合格在流通与销售环节出现问题208 批次,占所有不合格批次的26.30%。就其原因细分发现:流通与销售环节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销售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用农产品;食用农产品的储存、保鲜方式不当;运输过程中包装物的破损;卫生环境不能满足卫生要求,极易造成大肠杆菌、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指标超标;食用农产品标签没有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使用等。

2.1.3 种养(生产)环节

由表1可知,食用农产品不合格在种养(生产)环节出现问题的有136 批次,占所有不合格批次的17.19%。作为食品供应链的初始源头,种养(生产)环节的问题比例竟是如此之高,不得不让我们警觉。种养(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隐患主要来自食用农产品中的农药污染;化学肥料的不合理施用;动物制品中的兽药残留;生鲜海产品中的重金属污染等。

2.2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2.2.1 农用物资使用不当

农用物资使用不当在食用农产品的安全问题中主要反映为农药污染、化学肥料的不合理施用,动物制品中的兽药残留,生鲜海产品中的重金属污染;集中表现为过量或违规使用农药、化肥、兽药等。有研究指出,此类食用农产品安全因素明显高于其他因素,是食用农产品质量问题最主要的原因[18]。为了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造成的不良影响,现在的农业生产中广泛施用农药,而无毒无害的农用物资成本高,难以广泛推广开来。因此,在投机心理的驱使下,食用农产品种养(生产)企业过量使用价格便宜的有害农用物资,从田间地头开始就不能保证食用农产品的安全无害。

2.2.2 过量或违规使用添加物

加工环节中问题突出的因素之一是过量或违规使用添加物。我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制度,我国国家标准中所允许的食品添加剂,都已进行过安全性评价,但即使符合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如果过量使用也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如通常用于肉类生产的添加剂——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只要与铵结合,亚硝酸铵就可能形成,超量使用可致癌。以消费者

熟知的“瘦肉精”事件为例,在食品中使用某些未经过安全性评价的添加剂,比过量使用合法食品添加剂危害性更大。我们已知的各类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多数是因为这个问题。在加工生产环节中,可供选择使用的可食用添加剂种类太多,辨识比较困难;且由于业务的保密性和卫生要求,添加食品可用添加剂也多属于隐蔽操作行为,加大了监管难度。

部分监管环节的遗漏疏忽导致了某些不法商家的投机心理,过量使用食品可用添加物、违规使用非法添加物,以牟取暴利[19-21]。我们目前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检测一般只是对最终产品进行抽检,因添加剂检测设备老化和闲置,食用农产品安全的监测有很大漏洞。加之,目前的分段监管制度造成监管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确和监管空白,严格的食用农产品可追溯机制缺失[22],都使其安全监控难度加大。

2.2.3 环境及生产工艺不达标

质监抽查中很多不合格原因集中在细菌总数超标、霉菌超标、大肠杆菌超标,这主要归咎于我国食用农产品生产中存在的大量小作坊,卫生条件差、操作工人操作不当、生产和无证经营现象严重,生产品质很难得到保证。由于生产环境的不卫生,原料容易受到污染,杀菌工艺不严格,在加工、销售等整个供应链中食用农产品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

2.3 关键控制点分析

图2为我国主要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环节及参与到其中的组织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食用农产品供应链链条一共可以划分为4 个环节,直接参与到供应链中的企业及个人有:农用物资生产商、农产品种养(生产)企业、加工商、分销商、零售商、运输企业以及消费者。农用物资生产企业、运输企业是为了保障供应链的畅通间接参与进来的。

图 2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图

Fig.2 Structural map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环节划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横跨一、二、三产业,食用农产品生产规模小且高度分散,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路径多,难于管理,隐藏在各个环节、各个因素中的风险进一步加大[23]。隐藏的潜在风险在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因果关系如图3所示。

根据图3表达的风险路径及其因果关系,我们大致可从4 个层面对风险因素进行归类,识别出对应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上的风险点:1)供应因素;2)生产管理;3)环境因素;4)技术因素[24-26]

图 3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路径分析

Fig.3 Path analysis for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risks 种养殖农户缺乏专业知识、生产缺少计划性、因为利益的驱动选用不合理的农用物资,加工生产管理中操作工人自身消毒不彻底、工艺操作不规范、配料工艺不严格、灭菌工艺不严格,生产环境中的土壤条件不达标、农药残留、自然灾害、动植物疫情,加工环境中管道设备等清洁消毒不到位、浸泡过程中微生物带入超标、回收包装清洗不彻底、存在卫生死角,以及技术因素中的运输车辆设备、仓库贮存设备的不完善、分销零售商的投机心理导致销售过期变质食用农产品的行为都是产生质量问题的可能原因,也是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潜在风险点。

综上,就食用农产品供应链薄弱链条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判别,参照因果分析法得出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潜在风险点,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重心应集中在供应链关键点的风险控制上。这些关键控制点包括:生产过程中种养殖农户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或利益的驱动选用不合理的农用物资;配料工艺不严格,添加物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操作工人自身消毒不彻底、灭菌工艺不严格及加工环境卫生条件不达标造成的细菌菌落超标等;运输设备及仓库贮藏设备等的不合格造成食用农产品变质腐败。

3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安全监督管理

建立合理有效的安全监督管理模式,需要从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广泛涉及的3 个市场主体:监管方、被监管方以及消费者抓起。3 个市场主体必须同时有所作为,三管齐下,才能将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防范于未然。如图4所示。

图 4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监管模式

Fig.4

Regulatory model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s

3.1 被监管者层面

这一层面是由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企业构成,其内部的自我约束是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第一道有力屏障。3.1.1 在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内部构建统一的产品质量标

准体系

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部食品领域内的“最高法”,建立了统一的准则,第一次规范约束了所有的法律法规,避免了由于多个法律条文和技术准则的不一致而产生的问题,是所有行动的基础。企业需要按照一定的准则来行事。为了确保能够构建食用农产品质量标准统一的供应链,无论企业处在供应链的哪个环节或具体生产经营何种产品,都有适当的质量标准可以执行。应尽快全面推行贯穿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国际标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包含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对体系的管理、对过程的控制、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HACCP )原理和前提方案等主要内容。如果环节参与者都能够参照ISO22000标准建立体系,坚决推行下去,就能实现有效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和管理。3.1.2 提高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上企业的集约化程度

我国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企业规模较小,且呈现比较分散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的强化,无疑会增加安全监督管理的成本,且安全保障成效甚微。因此,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培育和扩大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龙头企业,以期把它们做大、做强,成为现代农业企业,进而逐步取代分散的、个体农户家庭式生产的小企业,提高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的集约化程度将为食用农产品的安全提供一个坚强的保障[27]。

3.1.3 引入第三方认证体制

第三方认证不仅能够确定食用农产品没有安全问题,而且可以在出现不良事故时,由第三方认证标识可以快速认定是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哪个环节的责任,使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具有可追溯性。借鉴美国、日本等的食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在食用农产品达到消费者手中前由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把关,可防止不合格问题食用农产品进入市场,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28-29]

3.2 政府监管层面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推进的进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在相关部门的倡导下,在供应链全体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建立的[30-31]。

3.2.1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

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律制度相对滞后,缺乏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和连贯性。食品加工企业利用法律的缺陷,投机倒把,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对于食品安全立法,应该注重对食品安全现状的实时监测,依据当下现状及未来趋势及时修订立法。法律法规的完善健全应该是一个不断变化、一直进行的过程。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的完善也会引导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企业逐渐规范自身行为,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就会逐渐降低,进而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

3.2.2 加强监管部门在流通与销售环节的执法力度

严密监管流通与销售环节可以阻止问题食用农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既可降低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发生率,也可降低其安全问题的社会影响。加强监管部门在流通与销售环节的执法力度,既可以降低监管成本,又可以提高监管收益。食用农产品批发零售商为了免于责任处罚也会严把进货渠道质量,不法商家也就没有了销售渠道,将逐渐被市场淘汰;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市场得到整合,监督管理得以集中开展,反过来将有效地提高监管水平,最终形成良性循环。3.2.3 明确监管部门职责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负有监督责任的部门不止一个。《食品安全法》规定,一旦发现违法行为,由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进行分头管理。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故,质监、卫生、工商等多部门都可以进行监督管理,同时这也意味着每个部门都有可能推脱责任,形成“真空区”,造成没有一个部门出面解决问题的局面。因此,应该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范围,明确规定哪类问题由哪个监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以防出现各个部门“踢皮球”的局面。3.2.4 统一的食品检验制度

《食品安全法》主要从检验机构资质;检验规则;检验机构的法律责任;禁止免检及不得收取费用4 个方面对食品检验制度作了规定。但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检验制度的规定不适用于食用农产品。第一,《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两法适用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两法并行”,因此食用农产品的检验应适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七条对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做了例外规定,即“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做的规定,符合“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三,《食品安全法》在列举抽检主体时,仅列

举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未把农业部门包含其中。

因此,建立统一的食用农产品检验制度,将有利于消除可能问题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监管麻烦。

3.3消费者监督层面

当前,受制于我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知识层次、安全意识等方面同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我国的消费者行为对食用农产品的安全促进作用要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消费者对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监督功能是明确的,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消费者举报、投诉等可为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监管提供信息和线索,二是消费者可通过购买行为对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主体生产行为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消费者的购买活动对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此,应该充分引导消费者建立监督意识,从而建立起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第三道屏障。

3.4保障手段

3.4.1建立完整的可追溯体系

可追溯体系包括可追溯性和跟踪两个方面,涉及从原材料的生产到成品的最终消费信息的详细记录过程的所有方面,如果发生问题,能够快速了解食用农产品的去向,把没有消费的问题产品收回,撤销其营销授权,消除危害,减少食用农产品安全系统的损失。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同样可以引入到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监管中来[32]。电子标签技术可以完成食用农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过程中的有效识别以及具体描述。有关食用农产品的相关信息记录存储在电子标签中,就使得不同的食用农产品有了属于自己的唯一的“身份证”,将为食用农产品自身的安全性提供有力保障。一旦发生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可以快速找到出现问题的环节,快速追踪问题产品的流向,收回问题产品,将社会危害降至最低。

3.4.2构建应对食用农产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响应信息平台

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构建要求能够“及时反应”,即系统运行要及时、事故定性要及时、发布信息要及时、公布结果要及时。实现这个要求需要信息可以公开、自由、迅速的流动。因此,“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与管理体系”必须基于有效的平台[23],使安全信息在整个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上实现快速集成和快速分享[33-35]。

4 结语

相比其他行业而言,食用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因自身的特殊属性,比其他行业的供应链更加脆弱和复杂。要实现提高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主体的收益,其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一定要从整体出发,针对供应链上的加工环节、流通与销售环节、种养(生产)环节中潜在的各种风险应予以充分识别,综合分析,找出各种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关键控制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防范,才能有效地降低和消除风险。

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广泛涉及的监管方、被监管方和消费者3 个市场主体共同构筑,三管齐下,才能有所作为。

有效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完整的农产品信息可追溯体系和应对食用农产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响应信息平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手段,食用农产品安全信息在其整个供应链上实现快速集成和快速分享会将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的社会危害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陈永法, 李倩怡, 吴幼萍.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发展历程及改革

现状探讨[J]. 食品工业科技, 2014, 35(11): 30-34.

[2] 王虹, 周令. 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几点思考[J]. 中国公共卫

生管理, 2013, 29(6): 756-757.

[3] 邓辉强, 彭晓阳. 从基层角度浅析卫生部门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和

对策[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24(3): 269-271.

[4] 蒋学凤. 杭州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公共卫生

管理, 2012, 28(4): 424-425.

[5] 顾宇婷, 施晓江. 食品供应链环节的监管博弈[J]. 中国食品药品监

管, 2005(7): 5-8.

[6] 王侃.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食品加工企业风险评价研究[J]. 中国

农机化, 2007(5): 23-27.

[7] 陈彧.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生鲜食品供应链风险识别研究[J]. 物流技

术, 2012(23): 405-407.

[8] 董千里, 李春花, 关高峰. 食品供应链风险评判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研究[J]. 江苏商论, 2012(2): 143-146.

[9] 杨波. 浅论我国食品行业供应链风险识别与控制[J]. 中国市场,

2008(41): 120-121.

[10] 陈小霖, 冯俊文. 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J]. 生产力研究, 2007(5):

28-29; 105.

[11] 范珍. 基于安全的食品供应链管理[J]. 物流科技, 2012(8): 25-26.

[12] 罗爱学. 基于安全视角的食品供应链风险防范研究[J]. 经济视角,

2011(8): 128-129.

[13] HARLAND C, BRENCHELEY H, WALKER H. Risk in supply

network[J].?Journal?of?Purchasing?and?Supply?Management,?2007,?9(2): 51-62.

[14] AGRAWAL V, SESHDARI S. Risk intermediation in supply chains[J].

IE Transactions, 2000, 32: 819-831.

[15] 曾佑新, 张立波, 苗润青, 等. 食品供应链的风险控制研究[J]. 物流

科技, 2013(5): 74-76.

[16] 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GB/T 15091—1994 食品工业基

本术语[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4.

[17] 朱艳新, 蒙玉玲. 食品物流安全风险及其应对[J]. 理论探索, 2013(1):

65-68.

[18] 李红. 中国食品供应链风险及关键控制点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40(5): 262-264.

[19] 李保京, 姜启军. 基于核心企业的食品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24): 216-220.

[20] 李洁. 食品安全危机的管理机制研究[J]. 中国商贸, 2012(5):

243-244.

[21] 许福才, 蒙少东. 基于食品供应链的企业社会责任[J]. 消费导刊,

2008(12): 43-44.

[22] 慕静. 供应链视角下食品安全责任缺失风险的传导机制及规避策

略[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1, 36(5): 5-6; 17.

[23] 徐琪. 模糊评价模型在食品供应链管理风险中的应用[J]. 华北水利

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2011, 27(6): 77-80.

[24] 李晓英, 陈维政. 供应链风险形成原理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

2003(9): 10-13.

[25] 党夏宁. 供应链风险因素的分析与防范[J]. 管理现代化, 2003(6):

44-48.

[26] 曹牧, 李蓬实. 食品供应链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J]. 物流技术,

2012(1): 120-122.

[27] 马玉超. 供应链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优化研究[J]. 商,

2013(6): 300. [28] 王殿华, 翟璐怡. 全球化背景下食品供应链管理研究: 美国全球供

应链的运作及对中国的启示[J]. 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109-114; 192.

[29] 赖涪林. 日本食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经验借鉴[J]. 科学发展,

2012(11): 100-106.

[30] CHAPMAN P, CHRISTOPHER M, JUTTNER U, et al. Identifying

and managing 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y[J]. Logistics and Transport Focus, 2002, 4(4): 59-64.

[31]?JOHNSON?M.?Supply?chain?risk?management[J].?Bradford,?2001,?

21(2): 71-84.

[32] 王凌峰. 用物流信息化破解“食品安全危机”[J]. 上海信息化,

2012(4): 80-82.

[33] 陈琦, 高凤莲, 高磊. 基于物联网的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研究[J].

物流技术, 2013(19): 226-230; 235.

[34] 蒋文贤, 许晓璐, 赖超, 等. 物联网和服务架构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模型[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3(5): 49-53; 180.

[35] 杨金海, 向林峰. 农产品供应链失调与政府调控[J]. 经济与科技,

2007(1): 71-72.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年论文 题目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二级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时间 2011-7-22

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农业面临着竞争程度更为激烈、经营风险更大的外部环境,国外优质低价的农产品依托规模庞大、拥有先进管理模式的跨国企业大举进入国内市场,这对我国现有的农产品流通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供应链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产品供应链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与运行质量,涉及到农业现代化,涉及到农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离开了农产品的物流,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物流。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进行综述。 一.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郝爱民[1]提出集成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所谓集成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就是促进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专业化分工,促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通过信息共享、资金和物资等方面的协作进行协调,优化整体绩效,对供应链上所有的过程和物流功能进行无缝链接,整合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供应链的竞争者不易复制、模仿,从而提高供应链的竞争优势[2 ]。 黄桂红[3]指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与农产品消费的持续性、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导致了农产品消费的时空矛盾。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在生产层上能够有效引导农民以合作社的方式、公司的形式组织起来参与农产品生产、加工,促进农民增收;在流通层上,中介组织能极大地提高农产品物流的质量和效率,解决经济过剩条件下需求不畅的问题;在消费层上,能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农产品商品价值的实现,降低物流成本。 陈茂强[4]认为农产品的供应链结构相对工业产品来说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农产品供应链对速度和成本的要求都非常重要,把供应链中的快速反应思想应用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可以为如何提高速度和降低成本提供一个思路。 李春艳[5]围绕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提出使用可追溯系统进行研究。发展风险和利益共享的紧密型的产业化经营组织。通过建立完整和稳定的供应链关系,来减少监督成本。利用系统的可追溯性,控制农户上传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在根源上解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焦志伦[6]认为,封闭供应链是以保证产品安全及质量控制为目的,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规范和管理模式创新确保供应链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处于严格的质量监管之中,达到流通过程中的质量稳定和最大限度控制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危害的供应链系统。 Ferine[7]认为信息流是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因素,信息的能力决定了竞争优势的强弱。信息管理是促成上下游厂商合作的关键因素。有效的信息管理能力能串联企业内部、企业与其供应商、零售商以及现有及未来的客户。对于生产者农户来说,避免信息的扭曲,才能够避免产销不良和资金流通不当;对农产品供应商来说,正确、完整的市场信息能够提高对供需的预测;对于下游厂商而言,可以缩短向上游厂商订货的前置时间和减少存货。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在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中,其最终目的是解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降低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成本问题。在降低成本上可以采用①集成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②供应链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模式③基于快速反应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④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信息控管模式。在保障农

农产品供应链调查问卷

农产品供应链调查问卷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浙江省科技厅课题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调查,希望您能抽出一点时间,配合我们的调查。请在您认为最合适的选项上打“√”。谢谢! 1.你们当地有有特色的农产品产业吗?有的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 A.是 B.否 2.您是通过()来卖出农产品的。 A、农村合作社 B、自己到市场去卖 C、上门收购的中间商 D、固定的收购商 E、零散客户上门来买 F、其它。 3.您认为最能提高您在农业方面收入的方式是() A.加入农业合作社 B.多承包些农田 C.打造农产品的品牌 D.调整种植的品种 E.直接把产品卖给超市 F.其它. 4.当地农户中,有多少人受过技术方面的培训() A.0-20% B.20-40% C.40-60% D.60-80% E.80-100%. 5.您销售的农产品价格是怎么决定的()。 A.到市场上随行就市 B.事先签订了销售合同 C.收购的人说多少就多少 D.由你自己来定 E.其它. 6.您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在农产品流通方面提供的帮助是() A、很好的 B、比较好的 C、一般的 D、比较差的 E、很差的 7.您认为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农产品卖一个好价钱。() A、产品质量好 B、有品牌 C、反季节销售 D、对农产品进行适当加工 E、大家生产不同的产品 F、由农村合作社组织生产和销售 G、政府帮助推销 8.您最希望政府提供哪方面帮助。() A、农产品种植方面的指导 B、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指导 C、提供固定的销路 D、提供产品需求等方面的信息 E、给当地农产品创建品牌 F、其它。 9.您认为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农产品有关信息是() A、很多的 B、比较多的 C、一般的 D、比较少的 E、很少的 10.您认为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在农产品流通方面提供的指导服务是() A、很多的 B、比较多的 C、一般的 D、比较少的 E、很少的 11.您了解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吗?() A、很清楚 B、比较清楚 C、一般 D、不大清楚 E、一点也不知道 12、您对农村合作组织了解吗?() A、很清楚 B、比较清楚 C、一般 D、不大清楚 E、一点也不知道 13、您生产出售的农产品是()

2020-2021年中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报告

中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报告 2020-2021年

概念与定义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范围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以蔬菜、水果、肉禽、水产蛋奶等生鲜食品为研究主体,针对市场渠道、物流(流通)、零售等供应链环节的特征和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范围 农产品(初级农产品)生鲜农产品半加工 初级农产品是指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 物及其产品,不包括经过加工的各类产品 粮食油料类 小麦、稻谷、杂粮、菜籽、 花生果、芝麻等 生鲜食品类 瓜、果、蔬菜、肉禽、蛋 奶、水产等 轻工原料类 原木、原竹、生漆、树脂、 棉麻等 蔬菜水果 肉禽其他 (水产蛋奶等) 生鲜品 包括农业生产者捕捞收获后连续进行 简单冷冻、腌制和自然干制品等,主 要为肉禽、水产的半加工品 轻加工 现场加工 生鲜品 水果切、蛋糕、干货等现场加工或 轻调包装的生鲜食品 农业生产生鲜农产品市场生鲜农产品物流生鲜农产品渠道 消费需求 市场供给 仓储、运输、配送、 加工、包装等 生鲜电商 生鲜超市 农贸市场等 注释:蓝色背景部分为本次报告核心研究内容。

核心观点 结构性供给过剩将生鲜农产品推向买方市场,市场需求在呼唤更优质的供应链运作体系。根据国务院2020年食物消费标准,生鲜总需求量将达到4.2亿吨,而2018年我国生鲜农产品年产量超过11.1亿吨,这意味着市场进入到结构化的供给过剩时期,开始转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买方市场,一切供应链环节需要围绕最终消费者来重新定标,供应链质量的价值进一步放大。 生鲜农产品目前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产业链结构,生鲜电商的爆发或引领农超对接模式提速渗透,加快流通体系优化进程。大型超市、生鲜电商、生鲜超市、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将给供应链整合带来更大的空间,物流管理和冷链布局将成为产品成本优化、产品质量控制、产品品牌建设等环节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迅速但仍处于供给不足的阶段,冷链物流体系化成为未来3-5年生鲜供应链的核心驱动力。商务部15年统计表明,中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的比重分别为22%、34%、41%,远不及发达国家95%以上的流通率。2019年,我国冷链物流规模将达到3391亿,并保持15%以上的年增速,未来冷链物流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物流企业将在生鲜供应链中发挥更大的市场职能,在渠道优化、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多个非传统物流环节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零售端控制产品标准,物流端掌握交付体验,利用触达客户的优势来建立非生产端的品牌形象或将成为未来生鲜品牌的一个可行路径。

供应商调查问卷

供应商调查问卷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华中科技大学 供应商调查问卷 化工建材制造业 班级:物流0704 姓名:杨超 [2010-3] 1、贵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名称: 地址: 网址: 电邮: 电话:传真: 企业法人:联系电话: 业务联系人:联系电话: 以下为详细信息公司可选择性填写(请填写80%以上内容以便我们考察):1)公司成立时间:年月日,注册资金:万元; 公司性质(有限公司,私人有限公司,全资公司等): 合作方(可补充合作方相关信息或提供合作方资料的相关附件):

2)公司工厂规模,建筑面积,厂房面积 3)公司员工总数人,生产工人人,技术人员人, 高级职称人,中级人;(涉及高层人员相差数量请勿超过2人) 以下为公司相关高级负责人(可选填): 主管人: 运作经理: 主要财务员: 销售经理: 合同/采购经理: 财务经理: 质量负责人: 安全负责人: 4)贵公司主要产品类别____,占出口比例____%, 请列出最近几个的具体产量:前年产量____,去年产量_____,今年产量 ______; 5)贵公司最大客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司,年供应量___________, 占总产量_______%,交货周期_______天; 6)贵公司最大供应商是__________________公司,供应的产品______________, 年供应量_____,发货周期____天。 7)请问贵公司在当地建材市场所占市场份额有多少:。 8)贵公司组织结构图如何?(请提供附件或图表格式文件) 9)贵公司整体运营流程图如何?(请提供附件或图表格式文件) 10)贵公司是否有创新经历,有请按顺序列出,没有该项可不填写。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文献综述知识分享

广西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研究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广西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农产品物流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综合国外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文献来看,国外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文献主要有: 1.国外农产品物流的研究现状 美国学者 J.F.Growell 是最早对农产品物流研究的学者,他在 1901 年的有关《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的美国政府报告中首次论述了影响农产品配

送成本的各种因素。J.F.Growell 的研究开辟了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揭开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序幕。 克拉克·韦尔德其后在 1932 年所著的《农产品营销》才引起国外学者对农产品物流研究的重视,文中对农产品营销的集中、运输、储存、融资、风险、标准化等职能作了研究。 目前国外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包括透明化和可追溯性等技术和理论)、冷链物流、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等领域,并日益扩展和深化。 2.国外关于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研究文献 最早提出了农业“纵向协调”的是Mighell和Jones(1963),认为它是一个组织的创新,纵向协调包括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加工、保管储存、中间运输、终端销售等这些活动在内的一系列过程。在此研究基础上,Barkema(1993)又从“消费者需求变化”这个角度强调,他认为食品行业需要通过纵向合作快速了解消费者需求变化,他还认为契约与整合的出现造就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方式使消费者的需求延着供应链上溯到食物生产者传递的能力得到大大增强。 Boehlje 与 Schrader(1988)两位学者主张将食品供应链的研究重点从市场转移到链条的纵向协调上来,譬如研究链条中纵向整合的一些限制因素,以及实施纵向整合的主体等等。他们主要强调在供应链中要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流通程序与经营成本,并对链条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内部整合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链条内部各成员之间运用合同、合资或联合来取代传统的市场方式。他们认为与单纯地进行市场开发相比较,将食品链的管理重点放在供应商、生产商及加工商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方面更能够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M.F.Stringer 和M.N.hall(2006)结合英国食品标准机构资助项目,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集成食品供应链模型,通过层级分解分析了食品供应链中各个阶段可能发生的故障。 A.J.M.Beulens 等人(2005)提出了提高食品供应链透明度的许多举措,给出了通过供应链网络合作来实现食品安全和透明性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 (二)国内研究动态 关于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我国才刚刚起步,从文献内容看主要集中在对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关于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和政策建议,物流模式的类型及其形成机理,还有物流体系建设及优化、物流安全研究等方面。相关研究如下:

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的现状及其优化

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的现状及其优化 【摘要】本文从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的现状入手,对农产品流通供应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同时从现象引出本质,提出了优化措施,包括流通渠道优化、流通载体优化以及政府支持等。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供应链优化 农产品流通供应链强调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供应链各节点的行为主体通过信息共享、资金和物流功能进行无缝衔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绩效。在美国、欧盟、日本、我国台湾省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供应链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我国,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却一直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情况,农产品流通供应链并不连续,被人为割断,甚至部分缺失。 1我国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现状 1.1农产品数量大、品种多,流转环节多 庞大的需求与供给形成一个品类繁多、数量巨大、网络覆盖全国的农产品消费与物流市场。农产品流转环节的主体繁杂,保鲜、冷藏、温控等技术并不完善和成熟,行业与政府监管部门难以实施过程检测与追踪,各环节的过程损耗与食品安全都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1.2供需时间与空间要求高 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季节性生产,全年消费;地域性生产,全国消费。这种时间与空间的不均衡,需要通过运输服务以及仓储服务来实现平衡。 1.3农产品流通供应链比较脆弱 供需两头发散,产品流转分散,产销信息不对称,导致供应链抵抗风险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农户自主计划、个体生产,不能形成规模和产业优势。生产和消费信息不能在生产者和供应商之间有效反馈,使得双方都增加成本。 1.4 物流操作难度大,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农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需要特殊处理,如捕捞、采摘、冷藏等等,对温度、湿度、光度等方面有较为特殊的需求。同时,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物流网络难以全面覆盖,使得流通成本较高。 1.5 产品附加值低 从目前的流通模式看,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包装、储存、加工以及质量监督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改进。农产品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更谈不上附加值的增加,消费者的利益也就不能得到充分保障。 2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环节优化 2.1流通渠道优化 2.1.1组织模式优化 目前国内已出现一些比较理想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公司+农户”模式、农村合作组织模式和公司制农业模式。这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产品一体化、规模化和企业化的经营,减少了供应链的中间环节,加快了市场响应速度。但是这些模式也易产生地区垄断现象,造成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冲突而难以协调等,并不适应国内大部分农村的发展,很难大规模地推广。

基于供应链的生鲜农产品产销模式探析

1 《商场现代化》2008年9月(下旬刊)总第552期 2008年3月国家商务部《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改发[2008] 53号)提出:加强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保障生鲜食品消费安全。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我国生鲜农产品供给量稳步增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基本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但是由于流通过程的落后,我国每年有30%的果品和40%~50%的蔬菜在到达消费者之前白白损耗,果蔬损耗量达上亿吨。这种低效率的生鲜物流已成为我国生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的瓶颈。因此,运用现代物流理念和技术,构建反应灵敏、反馈及时、符合市场需求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已经成为必然。目前,国内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已有一些探索性的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大多限于生鲜农产品的单一供应模式,并加以绝对化。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等差异很大,不可能整齐划一地采用统一模式。为此,本文基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视角,结合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现状,探索不同核心组织主导下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模式。 一、超市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超市是20世纪30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新兴零售业态,20世纪90年代初期引入中国。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生鲜已成为超市经营的命脉,是“集客力”的重要来源。根据笔者对信阳市百佳、和美等超市的实地访谈了解到,生鲜经营区往往是超市销售最为火爆和最具人气的区域,其收入一般能够占到营业额的10%~30%。由超市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仅对改善购物环境,而且在提高食品安全性、保证商品质量和进行深加工,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等方面有着重大作用。 目前,以超市为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有以下四种模式:1.农户—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超市—消费者。2.农户—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配送公司—超市—消费者。3.经营基地专业公司—超市—消费者。4.农户—农民协会成立的公司—超市—消费者。 前两种供应链中间环节过多且与农贸市场作为零售终端没有实质的差别。第三种供应链反映的是经营基地的专业公司向超市供应生鲜农产品的情况,但这种方式所供应的农产品占生鲜农产品总量的比例很低。第四种方式,即由农民协会向超市供应的生鲜农产品量更少。第三种和第四种模式与超市的经营业态非常匹配,但现实中运用较少。经过繁多的中转环节后,不仅抬高了生鲜农产品价格,也使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大打折扣,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品质的要求。而且每经过一个环节都会增加相 应的成本。一般说来,物流环节越多,损耗就越高,浪费也越大,物流成本越高。由于生鲜产品具有时间性强、保鲜保质困难等特点,物流成本比一般农产品更高。2003年国家商务部正式将“农改超”列入“食品放心工程”,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尽管超市对生鲜农产品经营非常重视,却大多无利可图。国外好的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的毛利在20%左右,而国内仅为0%~10%。究其原因主要是物流成本太高所致。因此,经营生鲜农产品的超市要突破这样的局限,应该采用第三种和第四种与超市经营业态相匹配的供应链模式,以产销直通的方式减少物流环节,再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以提高超市生鲜的销售额及利润。就目前我国生鲜产品销售现实来看,应该以“农户—农民协会成立的公司—超市—消费者”模式为主。因为第三种供应链模式必须在超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能完成,如果只有一两家店,是不可能形成大规模采购模式的。 二、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国内外市场,在经营中发挥着连接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它既是加工销售中心,又是市场信息捕捉筛选中心,还是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近年来,随着农业企业的蓬勃发展,龙头企业纷纷转型,开始注重营销理念的吸收并积极实践,已逐步形成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型理念。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以市场需求为驱动,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能够将市场信息迅速地从市场传到农户以让农户的生产找到市场的方向,将农产品及时地从农户送到市场以满足顾客的需求。龙头企业主导型供应链的核心环节是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在该模式下,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力量,以企业为中心能够保证生产活动的稳定性,在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等方面由公司为农户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在加工原料的供应上获得了保证。 目前,我国一些大型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体系。比如:肉类产品有漯河双汇集团、信阳华英集团等企业, 果蔬类产品有上海农工商超市连锁集团,奶类产品有伊利集团、蒙牛集团等等,它们均是集农产品生产、商贸、科技、加工、流通于一体的多角化企业集团,是典型的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实践证明,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具有开拓国际与国内市场的能力和优势,是推行生鲜农产品包装标准化、流通加工精益化、保鲜保管科学化、分拣配货自动化、配送快捷化的主要载体。 在供应链中,龙头企业与批发商或零售行业可以在战略上通 基于供应链的生鲜农产品产销模式探析 周 波 中共信阳市委党校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我国生鲜农产品供给量稳步增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基本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但是由于流通过程的落后,我国每年有30%的果品和40%~50%的蔬菜在到达消费者之前白白损耗,果蔬损耗量达上亿吨。这种低效率的生鲜物流已成为我国生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的瓶颈。因此,运用现代物流理念和技术,构建反应灵敏、反馈及时、符合市场需求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已经成为必然。本文基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视角,结合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现状,探索不同核心组织主导下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模式。 [关键词] 供应链 生鲜农产品 产销模式

农产品供应链总结重点

1.供应链: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 开始,到中间产品的生产,再到最终产品的产出,最后由销售系统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此过程将供应商,经销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连结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2.供应链的特征:复杂性,动态性,市场性,交叉性,增殖性。 3.供应链管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 并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 4.集成化供应链ISC:指供应链的所有成员给予共同的目标而造成的虚拟组织,组织内的 成员通过信息共享,资金和物资等方面的协调与合作,优化组织目标。 5.集成化供应链管理ISCM:对整个集成化供应链进行管理,及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 客户和最终消费者之间的上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控制等,使其成一个无缝的过程,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的整体目标。 6.传统供应链向供应链转变:功能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利润管理向盈利性管理的转变; 产品管理向顾客管理的转变;交易管理向关系管理转变;库存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7.供应链的运作机制:指供应链成长过程体现在企业与市场竞争的成熟与发展之中,通过 供应链管理的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自律机制等来实现满足客户需求,使客户满意以及留住客户等功能,从而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合一。 8.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总成本最小化,供应链总体效率最大化,供应链服务水平最优化。 9.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1)组成:供应链流程的一般定义;对应于这些流程的性 能指标基准;供应链的最佳实践的描述;选择供应链软件产品的信息。2)功能:提供一组识别和定义供应链业务流程的快速建模工具;提供一组评价供应链的工具;发布供应链的最佳实践和指标,可以作为改进供应链的目标;提供评价企业外部供应链性能的手段;实现最佳实践的软件工具。 10.供应链设计策略:在产品开发初期设计供应链的思想;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基 于成本核算的供应链设计策略;给予多代理的集成供应链设计思想与方法。功能型产品(低成本满足)—效率型供应链,创新型产品(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反应型供应链11.电子商务对供应链总收入的影响:向客户提供直销;提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的机 会;从多种源泉汇集信息;提供个体信息和产品定制服务;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实施弹性定价;提供差异化的价格和服务;便于资金的有效转移 12.电子商务对供应链成本的影响:简化供应链环节;减少产品搬运;推迟产品差异化直至 订单发出;利用设施集中降低成本;降低业务处理成本;通过信息共享降低成本 13.牛鞭效应:也成长鞭效应,指下游企业的需求信息在上游企业传递时发生放大现象,也 也称信息曲解现象。负面影响:生产成本增加;库存成本增加;导致制造商盲目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了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成本。 14.供应链管理中的协作方法: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制定与目标相一致的激励措施;提 高信息准确性;采取有效的具体措施(有效地克服ISCM的障碍,降低牛鞭效应的影响,提高供应链中整体的利润) 15.快速反应QR:指物流企业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买方市场,不是储备了产品,而是储备 各种要素,在用户提出要求时能以最快速度抽取要素,及时组装提供所需服务或产品16.QR实施条件:改变传统经营方式,企业经营意识和组织结构;开发和应用现代信息处理 技术;与供应链各方建立斩落合作伙伴关系;改变传统对企业商业信息保密的做法;供应方必须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商品成本 17.高效客户反映ECR:应用始于食品杂货分销系统,分销商和供应商为消除系统中不必要 的成本和费用,给客户带来更大效益而进行密切合作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方法

【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调查报告】

【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调查报告】 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调查报告 一、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发展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莱阳新农产品的种植,生产能力、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质量不断提高,迫切要求爱产品供应体系不断变革。目前莱阳农产品供应体系有三种模式:一是“农民―批发商―消费者”模式,即农产品通过农贸市场流入消费者手中; 二是“农民―超市―消费者”模式,即农产品通过超市流入消费者手中; 三是“农民―农产品加工企业―消费者”模式,即农产品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流入消费者手中。 一是“农民―批发商―消费者”流通模式。这种模式是莱阳目前农产品市场上较为原始的流通模式,农贸市场作为传统商业的形态,是最原始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农贸市场上供给的农产品多是直接来自农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农贸市场也在积极的扩大规模,大型农贸市场不断的新建,以前农贸市场脏乱差的购物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农贸市场的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布局也渐渐趋于合理化,农贸市场的流通模式也正在向大城市的规模化流通迈进。 二是“农民―超市―消费者”流通模式。这种模式是莱阳目前农

产品流通最为普遍的流通模式,超市是人们生活购买农产品的主要场所,超市作为农产品零售商,一般委托第三方物流进行农产品运输,超市对农产品采购更少是直接面对农民,多是需经过二到三级的批发商。目前有大型连锁超市为形成持续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链系统,一般有自己固定的供应商,建立自己稳定的供货渠道。 三是“农民―农产品加工企业―消费者”流通模式。这种模式是莱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新兴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合作经济类型,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基础。在该模式中,加工企业是农产品供应链的主导力量,此外也是整条供应链平衡运行的根本。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为农产品供应链上游企业,如农民、农业生产基地提供资金和技术以及生产资料等方面的契约性支持,另一方面直接连接分销渠道,为农产品供应链下游环节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经营成本。 二、莱阳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一是物流流通渠道复杂、流通环节过多,物流高成本。由于这种农产品流通模式中需要多级的批发商的参与,整个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系统需要经过多次物流流通渠道的交接,不同的物流流通渠道,不同的物流方式,重要的是采用不同的物流标准,在物流交接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众多分歧,造成物流效率低下。其次,物流环节的过多,使整个物流供应链系统变得更为复杂,对物流效率的提高产生重大影响。正是由于这些物流渠道的复杂性、供应链的拉长造成物流效率的低下,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大量的损耗,使得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增加。 二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难以得到保障。目前农产品的质量安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及其优化知识讲解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及其优化 发布用户:111.161.17.81 操作系统:Windows XP 浏览器类型:Chrome 25. 发 布时间:2013-04-26 00:39:55 发布类型:保险|金融|银行新闻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产品生产、购销模式正面临两方面的转变:一方面,随着现代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对农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不断上升,生鲜农产品消费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念,消费者不但关注基本效用,如口味、成分配方、制作加工方法等。而且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食品的消费结构向健康环保安全、绿色有机天然、功能性和方便化发展。另一方面,超市正在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成为农产品销售终端的主流模式。在欧美发达国家,60%~80%的农产品进入超市销售;在南美洲,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超市食品零售额占食品销售总额的比例上升到50%~60%;在我国沿海地区,农贸市场正在逐步退出农产品零售环节,如广东省深圳市计划在3到5年内,分步对全市289个农贸市场改造成超市或超市+街市模式,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已经出现明显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研究,有助于农产品经营企业和农户适应消费差异化的变化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取得长期竞争优势。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最终消费者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1],农产品供应链是以农产品为对象,围绕农产品经营核心,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协调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利益需求,从农用产品采购开始,完成农产品生产作业、收购运输、分销的一系列过程。对于生鲜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禽、蛋、水产品、肉、奶制品等)而言,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生产者到顾客的产品物料链,而且还是一条生鲜农产品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的增值链。 二、相关研究成果 对于农产品供应链及相关问题的研究,Gerrit、Trienekens、Jacques等指出,农产品(食品)供应链的优势取决于构建良好伙伴关系、资产专用性和较高的进入退出障碍等;方志权提出利用供应链管理,通过信息规范化、建立市场快速反应机制,开拓果蔬市场;张晟义提出涉农供应链概念,将其定义为“以农业原材料作为后续各阶段生产加工和运销主要对象的供应链的总称”,并分析了涉农供应链的特点;杜小芳、张金隆等利用作业成本法对农产品物流JIT配送效益进行评价;陈超、罗英姿等提出构建基于信息代理和信息平台的肉类加工食品供应链,本文以生鲜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农产品供应链结构特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产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最近几年来,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的文献层出不穷,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模式研究到物联网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研究。本文是将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初步的综述性分析,并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状况作一个基本的概括。 关键词:农产品、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这个课题引起了理论界和企业界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特别是现在我国关于“三农”的问题仍然在温热期,有关供应链管理处置农产品的课题研究显得尤为迫切、重要。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却是相对落后的,为了把生产优势转化为农民增收优势,进一步推动农产品安全和绿色发展,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做强优势农产品品牌为推手,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促民增收。最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支持使得许多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起了研究兴趣,尤其是农产品成本问题。众多学者更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根据我国的社会背景对供应链管理在农产品研究。 二、我国近几年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研究 在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的经营中导入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具有意义而又热门的课题研究。在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初步探索中,李岩、傅泽田和刘雪(2008)阐述了农产品供应链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指出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面临的主要障碍有:农产品的生产到消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跨越了一、二、三产业;产地分散,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流通环节薄弱;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严重存在信息不畅和时效性差的情况并提出了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发展多元化协调主体;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实现供应链上信息有效传递,做好农产品物流管理的政策建议。王金河(2008)评述我国农产品流通式现状指出了农产品流通环节较多,流通效率低、农产品流通的信息渠道不畅通、产品的附加值低等问题。提出了农产品流通的新模式过程为:生产者——产地市场一一运销批发商一一销地市场一一零售商——消费者,并提出,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应由批发市场来担任。王初建(2010)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呈现出的现状交易成本高、流通过程总损失巨大、批发市场发育不完全、农贸市场无法保证农产品安全、物流处于无序状态、供应链的各结点之间信息流通不畅。贾瑞峰和商丽景(2013)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物流组织分散、物流组织普遍规模小、层次低和物流组织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并且数量大。 由上可知,我国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得相对落。因此,许多学者也针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现今所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应的研究和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侯舒明

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调查报告

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调查报告 一、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发展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莱阳新农产品的种植,生产能力、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质量不断提高,迫切要求爱产品供应体系不断变革。目前莱阳农产品供应体系有三种模式:一是“农民―批发商―消费者”模式,即农产品通过农贸市场流入消费者手中;二是“农民―超市―消费者”模式,即农产品通过超市流入消费者手中;三是“农民―农产品加工企业―消费者”模式,即农产品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流入消费者手中。 一是“农民―批发商―消费者”流通模式。这种模式是莱阳目前农产品市场上较为原始的流通模式,农贸市场作为传统商业的形态,是最原始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农贸市场上供给的农产品多是直接来自农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农贸市场也在积极的扩大规模,大型农贸市场不断的新建,以前农贸市场脏乱差的购物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农贸市场的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布局也渐渐趋于合理化,农贸市场的流通模式也正在向大城市的规模化流通迈进。 二是“农民―超市―消费者”流通模式。这种模式是莱阳目前农产品流通最为普遍的流通模式,超市是人们生活购买农产品的主要场所,

超市作为农产品零售商,一般委托第三方物流进行农产品运输,超市对农产品采购更少是直接面对农民,多是需经过二到三级的批发商。目前有大型连锁超市为形成持续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链系统,一般有自己固定的供应商,建立自己稳定的供货渠道。 三是“农民―农产品加工企业―消费者”流通模式。这种模式是莱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新兴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合作经济类型,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基础。在该模式中,加工企业是农产品供应链的主导力量,此外也是整条供应链平衡运行的根本。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为农产品供应链上游企业,如农民、农业生产基地提供资金和技术以及生产资料等方面的契约性支持,另一方面直接连接分销渠道,为农产品供应链下游环节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经营成本。 二、莱阳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一是物流流通渠道复杂、流通环节过多,物流高成本。由于这种农产品流通模式中需要多级的批发商的参与,整个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系统需要经过多次物流流通渠道的交接,不同的物流流通渠道,不同的物流方式,重要的是采用不同的物流标准,在物流交接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众多分歧,造成物流效率低下。其次,物流环节的过多,使整个物流供应链系统变得更为复杂,对物流效率的提高产生重大影响。正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与探索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与探索 物流12303 赵海钰摘要: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被引入农业领域后,逐渐形成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指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参与者关系的管理,以更高的效率向终端提供农产品,并在数量、质量和价格方面满足终端消费者的需要。当前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模式与管理等方面。 农产品供应链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农资采购开始、农产品的生产及加工成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并将农资供应商、农户、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直到最终消费者连成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下面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 一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 由于农业所具有的特殊的自然属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存在资产专用性高、物流要求高以及市场不确定性较大等几个特点。因此,针对中国的现实状况提出如下主要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 1.以龙头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中国农产品供应链系统中。农民生产者是最薄弱一环。由于广大的农户是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在供应链中处于不对称的弱势地位。因而可以通过以加工企业为核心,通过龙头企业的规划、指导、协调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保证生产活动的稳定性。在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等方面由公司为农户提供支持,减少农户的市场风险。这样同时还能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原料的供应上得到保证,形成规模经营。获得规模报酬。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够降低供应链的内部交易成本。这种模式具体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加工企业与农户一般可以通过契约来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这样加工企业成为了供应链上核心节点的位置.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任务就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来承担.供应链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加工企业的素质。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要从事种子开发等技术研究和推广.以及农产品收购和仓储等复杂问题,这种物流职能的内部化,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科学管理。很容易造成规模不经济。 2.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农产品种类的不同和以往农产品流通的惯性。中国农产品又是分散的农户经营,使得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供应时间、质量、品种的得不到保证。我们可以通过在供应链上的"零散的代收点" 和"加工企业" 两个节点之间加上一个物流中心,通过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完成供应链系统整合,把农民生产的分散的农产品集中到物流中心。然后由物流中心再统一配送到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配送中心还可以对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进行管理。此外,有一些生鲜农产品可以通过构建加工物流一体化的物流中心,实现农产品的快速高效配送,减少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的新鲜度与质量。由于物流中心一般具有较大的规模与物流能力.一般可以同时为多个上游环节及下游环节提供物流服务。物流中心可通过对批发市场的改造发展而来,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平台,使得物流中心成为连接生产、加工、零售的核心环节。 没有一种模式可以适应任何地方.因地制宜是需要坚持的主要观点。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引导农民进入产业化。以各类大大小小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会构

供应链调查报告

供应链调查报告 篇一:供应链管理调研报告 供应链管理调研报告 一、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和生产力快速发展,顾客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传统的生产与经营模式陷入未有的困境。而基于“一体化”思想的供应链管理却能有效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近十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文化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的出版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每年出版新书均超过10万种产业化趋势正在形成。出版业的跨越式发展对图书供应链提出了越来越大的需求。因此对图书供应链上的合作关系、供应链上的库存量、物流时间、作业质量、物流费用等的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典型的图书分销商之一的新华书店,研究其供应链的运作模式,有助于研究整个图书业的图书供应链运作情况。我们于20XX年12月期间对武汉新华书店有限公司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期间,我们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谈等方式先后对武汉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光谷书城、新华书店华科分店以及“乾之水”书店。调研之后,首先通过抓住供应链上每个节点的问题,然后由这些问题引出整条供应链上的问题,接着通过集体思考解决方案以及查阅相关文献得出最终的结论。

最终的研究结论为:对于运作成本高、牛鞭效应严重的图书供应链应建立以图书分销商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建立以标准化信息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无缝连接。 二、研究背景 2.1.图书供应链的特点 1.1图书的品种非常多,发行量大.一般年经营几十万种、年新增十几万种.有外版、本版、教材、音像、辅助物资等多种形式。单次的采购到货、发货、退货等各个环节涉及到的品种也比其他行业的物流系统多。 1.2图书包装以纸质包件和单件处理为主规格较多,标准化处理难度较大。 1.3由于图书iSBn普遍存在一码多书的情况,在账目和实物管理上很难做到真正的单品管理。因此图书的库存管理、发货、退货管理具有较大难度。 1.4具有大量的逆向物流处理。鉴于这些特性图书行业的物流在管理、流程规划、自动化信息化处理等各个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和较高的难度。因此也造成了现在图书物流中存在了很多的问题。 1.5目前我国图书供应链上各结点企业的信息化普及程度较好,70%的出版社拥有了自己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大多自主开发,导致同一供应链中结点企业的信息系统之间难以对接,即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 1.6多条供应链并行交叉图书供应链中图书实物在出版社、分销商和

探讨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

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论文题目:探讨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 系别:经济管理系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11级物流管理班 学号: 20111244 姓名:徐珍珍

内容提要 农产品供应链是从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有利于降低交易和物流成本,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流通价值。保证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和自身竞争能力,有助于整个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几年以前人们和企业大多是从局部或是部门的角度看待农产品的流通过程。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以及零售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人们开始考虑是否通过优化整个流通渠道来降低流通成本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问题。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人们便针对我国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弊端,从整体来考虑农产品的流通提出了现代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构想。农产品供应链,即是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等过程中,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控制,形成农户、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的功能网链。以信息为基础以渠道体系为核心,以组织体系为核心,以服务体系和安全体系为保障促进渠道体系强调渠道关系的联盟化与一体化,进而使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高效运作。打造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构建模式。 关键词 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质量;物流;效益

目录 前言 (1) 一、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现存的主要难点问题 (1) (一)生产者往往是家庭经营而非企业化运营 (1) (二)集约化、联盟化的渠道链条缺失,渠道成员间关系不稳定 (2) (三)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间信息流通不畅 (2) (四)农民被排斥在农产品供应链之外 (3) 二、农产品供应链构建加工企业有效运行对策实施研究 (3)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供应链的含义、功能及系统结构 (3) (二)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供应链的途径 (3) (三)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供应链系统协调模型与机制研究 (4) 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系统协调构建的特点 (4) (一)首先农产品供应链存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4) (二)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5) (三)储运方式现代化水平低 (5) (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进程中需要加强环节 (5) (五)参与者众多,结构复杂 (6) 四、农产品供应链物流金融模式的研究 (6) (一)农产品供应链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6) (二)农产品供应链物流金融模式的提出 (6) (三)农产品供应链物流金融模式的缺失成因分析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