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企改革的制度逻辑_缪文卿

深化国企改革的制度逻辑_缪文卿
深化国企改革的制度逻辑_缪文卿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5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企业组织创新)【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5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 第二十一章企业组织创新 21.1本章要点详解 本章要点 ■知识经济的特点 ■企业制度创新 ■企业层级结构创新 ■企业文化创新 重难点导学 一、知识经济的特点 (1)知识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相对重要性大大提高。 资本市场的发展、融资手段的不断完善以及与此同时企业生产过程的渐趋复杂使得知识

正逐渐取代资本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要素。 (2)生产者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结合 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作为人脑的产物,其本质是不可能与其拥有者相分离的。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组织设计不能不考虑知识的这种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劳动者与其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重新结合的现象。 (3)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知识创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加速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进程,从而引导着企业组织的创新,影响着企业组织的结构化或再结构化。

二、企业制度创新 1.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及其原因 (1)特征 ①企业是通过规范作为类群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权、利关系的制度来引导和整合这些成员的行为的: a.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组织权力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着参与者类群间的权力关系,从而影响着这些参与者在企业决策制定与执行中的行为表现; b.通过决定经营成果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了参与者类群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影响着不同参与者在企业成果形成过程中的行为特点。 ②不同参与者是通过提供企业经营所必需的某种要素来实现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的。这些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决定了要素供应者在企业活动中的相对权利地位。决定了企业活动中的权力与利益分配的格局,从而决定了企业制度结构的特点。 (2)原因 在工业社会,相对于其他要素来说,资本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稀缺的。

创新案例专题讲座 考试真题 我考了74分

创新案例专题讲座考试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 1. 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是(),他还和其他科 学家一起提出成立中国工程院、研制国产大飞 机等重要建议。 (A) 张钰哲 (B) 王大珩 (C) 钱学森 (D) 高锟 [分值: 2. 崔琦,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年诺贝尔物理 学奖获得者。 (A) 1949 (B) 1957 (C) 2007 (D) 1998 [分值: 3. 社会医疗制度改革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A) 社会福利体系 (B) 社会保障体系 (C) 社会援助体系 (D) 社会医疗体系 [分值: 4. 强调“全过程学习”,学习必须贯彻于()的 整个过程之中。 (A) 生命 (B) 组织系统运行 (C) 事件管理 (D) 工作时间 [分值: 5. 1976年丁肇中因为发现()而获得了诺贝尔物 理学奖。 (A) 宇称不守恒 (B) 离子束方法 (C) 分子马达 (D) “J”粒子

[分值: 6. 纳米科技是以1-100NM尺度的物质或结构为研 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一纳米等于()米。 (A) 百万分之一 (B) 千万分之一 (C) 亿万分之一 (D) 十亿分之一 [分值: 7. 在具体实施计划中要(),通常一项创新之所 以得意实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持之以恒的努力。 (A) 浅尝辄止 (B) 不劳而获 (C) 认真负责 (D) 坚持不懈 [分值: 8.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 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通常认为,远程教 育已经历经三代,其第三代为:()

(A) 函授教育 (B) 广播电视教育 (C) 网络教育 (D) 学校教育 [分值: 9. 问题的突破发生在()阶段? (A) 准备阶段 (B) 酝酿阶段 (C) 豁朗阶段 (D) 验证阶段 [分值: 10. TRIZ发现存在于问题后面的固有矛盾,如果 要改进系统的某一部分属性,其他的某些属性就会恶化,这种问题就是:() (A) 技术冲突 (B) 问题冲突 (C) 系统冲突 (D) 制度冲突

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发展的意见

四川印发《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发展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我省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产监管上新水平、国有企业发展上新台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为实现“两个跨越”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各类所有制资本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市场化导向。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推进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切实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加大去行政化力度,激发企业活力。 —坚持分类监管。明确不同类型企业的功能定位,实行分类监管和考核,提升国有资本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坚持统筹推进。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

破相结合,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企业先行先试。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国有资本布局不断优化。80%的国有资本集中在公共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知名品牌的国内一流企业和国际化公司。 —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的董事会建设基本完成,以产权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基本建成。全面完成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大市场化选聘力度,依法落实董事会对经理层人员的决定权。 —产权多元化取得新突破。深化包括集团层面在内的各级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具备条件的企业实现整体改制上市或主营业务上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入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健全。国有经营性资产实现集中统一监管,进一步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根据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实施分类管理,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改组若干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建立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二、加快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四)优化国资布局。引导国有资本向公共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生态环境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开放国有资本投资领域和项目,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轨迹与逻辑发展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世纪回眸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轨迹与逻辑发展 □尹效华 [副教授 郑州大学商学院 郑州 450052] □杨立志 [郑州大学商学院 郑州 450052] 从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有企业改革目前已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它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从1978年试点开始,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调整和规范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阶段 1978~1983年,从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入手,实行多种形式的利润留成和盈亏包干,而后又逐渐扩大企业经营权,实行生产责任制。通过“扩权让利”改革,试点企业开始有了部分计划、销售、资金使用权,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了企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但由于这是对近30年旧体制的首次冲击,本身尚不完善,配套改革也没有跟上,改革中赋予企业 的各项权利未得到有效落实。 1983~1986年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为了消除前一阶段国有企业扩权 让利过程中出现的国家和企业分 配关系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 以税收的形式规范国家与企业的 分配关系,并以此促进企业经营 自主权的落实,形成国家征税、 企业自主经营的新体制。利税改 革后,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以 税收的形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规范, 企业有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和可 支配的财力。但由于价格体系未 完全理顺,其他方面的改革不同 步,这次改革并没有改变国有企 业税赋过重的局面,没有改变企 业与政府之间讨价还价的关系。 (二)承包经营阶段 1987~1991年,在坚持全民 所有制企业性质不变的情况下, 按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 以择优委托的方式,把企业财产 的经营权委托给企业,用契约的 形式明确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 系。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一段时期 内起到了调动企业完成利润目标 积极性的作用。但它不能从根本 上解决政企不分的难题,造成了 企业经营者普遍追求承包期内收 益最大化的短期行为,忽视了企 业的长远发展。 (三)机制转换和制度创新阶 段 1992年至本世纪末,这一阶 段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转 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和实现国有经济资本化经营。 这是国有企业改革最后的攻坚阶 段,其特征是产权制度、组织制 度、管理制度、技术制度、经营 制度的全面创新;是国有企业改 革和国有经济改组、社会保障制 度创立、政府机构改革、综合、 有机、高效的配套改革,以初步 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二、企业制度演变的轨迹 国有企业的历程,贯穿着企 业制度如下的演变逻辑: (一)国有企业改革始终围绕 着“国”、“企”关系进行 困扰国有企业不能成为市场22 ’99/3 责任编辑 张友树财经科学 ■ ■

关于深化国企改革心得体会(2020年九月整理).doc

关于深化国企改革心得体会 近期我通过学习阳煤集团“深化契约改革,激发全员活力”的文件,了解了文件精神使我收获颇多,我决定以实际行动贯彻执行公司文件。 阳煤集团改革的核心是模拟合伙、项目为王、契约出资、超利分红的十六字。模拟合伙就是每一个项目单元相当于一个市场主体,员工成了模拟合伙人之后,就有了自我激励意识,主动找活干,创造条件干。契约出资是参与项目的每一名员工都要交纳契约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超利分红则是把超出的利润按照出资比例进行分红。 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我们要怎样才能过得更好,必须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按照全员契约出资要求,每一名员工都要交纳契约金,因为有了超利分红,干得越好,年底就会挣到更多的钱。大家工作起来由过去等着派活到了现在抢着干活。 强化“改革创新,奋发有为”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大讨论工作,切实做到强力促改,主动求新,勇于干事,推动思想大解放,精神大变样,工作大提升,实现改革创新再出发,打造阳煤新优势新动力新形象,见贤思齐,迅速掀起学典型,争做典型的热潮。引导职工以这次典型报告会为契机,自觉对标先进,查找不足,不增强改革发展,创新驱动的理念,增强勇于担当作为的自觉,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积极

地投身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进程中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持久发力,久久围攻,持续汇聚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磅礴力量,要以先进典型报告会为起点,以先进典型彰显的精神为指引,真正将这种精神贯穿到查找问题上,体现到解决问题种,转化为持续推进工作的强劲动力推动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从严治党取得新突破。深刻地感受到了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理念,深切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企业人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深切感受到了强烈的工作激情和爱企情怀。 集团公司大力实施“236”工程,全方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即“两化”: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取向,提升企业治理能力。在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方面,阳煤集团推行选人用人市场化,重点对新兴产业、长期亏损企业和专业化程度高的岗位推行外部市场化选聘;推行薪酬分配市场化,形成了不看身份看岗位、不看级别看贡献的市场化氛围;“3”,即“三上”:着力从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促推企业转换动力。一是深入推行契约化管理,推动内部体制机制革命性重塑,着力推动“根上改”。安全契约化、经营业绩契约化、投资项目契约化、借款契约化、“一事一契”考核等五类契约考核的基础上,探索推行“模拟合伙、项目为王、契约出资、超利分红”,将企业内部每个生产单元都作为一个项目,全员抵押,形成具有权利和义务的内部“合伙人”,传递市场压力,实现动力变革。二是从根本上消除体制弊端和机制顽疾,大力推动“制上破”。构建“板块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差异化监控、集

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与其创新规律 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就是指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是永恒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革与创新之中。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根源。如前所述,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上,生产方式的变革,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相应变革与创新。其二,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直接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的需要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制度作为人类需要的产物,作为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无疑也会随着人类需要的发展而变化。其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每一种社会制度都存在于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诸如地形、气候、资源、技术、外来文化传播、人们价值观念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社会制度产生重大影响。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每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都必然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也就是说,任何社会制度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是在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中完成的。所谓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就是指对社会制度的改造与更替。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是永恒的,都处在不断的变化、改造与更替之中。但这种变化。改造与更替并不是偶然的、自发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变化原因,并循着一定的规律进行的。其规律性大体表现在: 一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制度变革与创新之所以是必然的,是因为社会生产力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的需要和自然、社会环境也总是不断地变化,所有这些因素,都为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使变革创新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另一方面,我们之所以说制度变革与创新是偶然的,是因为即使具备了上述前提,制度也不一定出现变革与创新。一定的制度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变革与创新具有偶然性。 二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制度变革与创新是历史的,因为它是一个包含许多迷误、失败和挫败的复杂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过程中,众多的历史事件间存在着内在因果必然性。也就是说,历史是逻辑的历史,逻辑是历史的逻辑。因此我们说制度变革与创新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过程。 三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制度变革与创新也不例外。在一定的时期内,制度总是逐渐地、平稳而缓慢地调整规范的内容及其排列组合,改革自身的内部结构来适应社会的变迁,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但是,当上述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制度就会发生急剧变化,其根本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 四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制度变革与创新还是一个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可能性是指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条件、思想条件和科学条件等。当这些条件成熟时,制度创新就具备了可能性。现实性则是指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完成。因为变革与创新的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性,所以在许

浅谈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浅谈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发表时间:2009-11-16T16:24:13.497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5期下供稿作者:刘敏 [导读]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国企改革要实现新的突破 刘敏(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分公司,成都 610202)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国企改革要实现新的突破,必须正确认识制约其向纵深发展的政府体制与产权问题、经济利益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归宿,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走向,已经成为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企改革;政府体制;产权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0-0070-02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政府体制与产权问题 1.彻底改革政府干部任免制度和用人制度。首先要真正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和企业经营者的干部待遇,培育企业家市场,完善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制度,促进经营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其次要在政府部门内部实行公务员的竞争上岗,建立公务员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其素质;再次,要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把组织考核推荐、引入竞争机制和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 2.产权制度改革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以产权明晰为前提,否则其他任何改革措施都将行之无效或收效甚微。成熟完善的产权制度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产权明晰,即明确财产所有权主体及其与法人主体间的责权利;第二,产权流动,即产权可以交易;第三,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即企业内部产权主体多元化。当前,产权制度改革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积极推动股份制的健全和完善。首先,要正确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彻底转变在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股应绝对控股的认识,促进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使所有者有其“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其基础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关键就是所有者有其“位”,即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能够明确代表所有者有效行使其对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机构。 (2)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权的合理流动。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国有企业资产的优化配置,已经纳入了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健全法规,规范产权交易机构的运作。鉴于目前在产权交易中政出多门、政府直接干预及场外交易普遍的现状,首先应尽快完善产权转让的法规,促使公有产权的合法、规范和有序地流动;其次要加强产权变动的监管和产权登记检查力度;再次要完善产权交易机构的职能,强化产权交易机构的中介作用,积极促进产权的自由交易和国家政策性目标的实现。二是,结合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整国有资产的投资方向和结构,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调整目标。三是要壮大和完善资本市场。第一,要有步骤地逐年推进股市扩容,为有条件的企业创造向市场直接融资的机会,同时促使企业按资本机制的内在要求进行资本运营;第二,要进一步探索国有股流动方式和方法,尽快消除国有股、法人股和市场流通股之间的障碍,增强国有股的流动性,实现同股同利,规范国有股权运作,有效地保障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经济利益问题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细胞,必然关注和谋求自己的经济利益,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企和国企职工的经济利益长期被漠视,“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严重挫伤了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这个问题应该成为国企改革中一个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国企的经济利益被漠视的问题只是国企长期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那种以解决国企的经济利益问题作为改革主线的做法很值得商榷。我们必须注意到,国企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其经济利益的诉求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概括起来讲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国企的所有权属于整个社会而不是企业自身。这就决定了国企获取的经济利益的受体应该是整个社会,而不是国有企业本身。其二,国企承担着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因此,国企经营的目标具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致性,而不是单一对自身经济效益的诉求。其三,对国企经济利益的构成要加以界定。在国企所实现的经济利益中,有些是凭借资源的“垄断”地位获取的,这些经济利益应该完全归于社会所有。 首先,关于国企中工作人员经济利益的问题。国企中的工作人员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企中的工作人员还不能直接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谋求经济利益,他们的经济利益主要是通过报酬的形式体现出来。国企中的工作人员报酬的数量是历史的、社会的企业效益等各种因素的集合,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无论从改革旧体制的角度,还是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来讲,最终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在旧体制下,我们的劳动、工资制度带有“终身制”和“供给制”的色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企中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则必须通过劳务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一个合理的框架结构。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要求是荒谬的:从保值的问题来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必然造成企业资产的“无形损耗”,同时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会替代原有的产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单纯以“保值”作为国企的一项经营业绩考核标准是行不通的;从增值问题来看,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与需求的增长相适应,盲目的发展并不是社会的福音,而是资源的浪费和经济发展比例的失调。那种不看社会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不看社会经济发展的取向,不看多种经济形式所蕴涵的能力,仅仅受利益的驱动而发展国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国企的发展取决于所有者的意志而不是国企本身。我们可以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管理国企,但不能给予国企“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如果我们不适当地强调国企的经济利益,势必淡化国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出现国企与国家在“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上进行博奕的现象。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1.许多国有企业经过重组改制后竞争实力明显提升,但是员工素质和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甚至出现新的人才断层现象。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认识上,一些企业没有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没有把企业的发展建立在员工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体制上,前些年的下岗分流也使得一部分人才流失,即使引进人才也因为待遇政策等问题而存在障碍。在文化上,对企业文化的构建重视程度不够,既不继承传统文化也没有建立创新机制,更没有完善的以人为本的先进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对员

试论国家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基本功能_诺斯悖论_的理论逻辑解析_陈文申

2000年第1期 第37卷 (总197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 U RN AL O F P EK ING U NI VERSIT 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 .1,2000General No .197Vol .37 试论国家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基本功能 ———“诺斯悖论”的理论逻辑解析 陈文申 (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北京100871) 摘 要:在制度创新理论的逻辑里,制度是经济增长与否的根源,政府则是制度的载体和基 本的存在形式,同时是制度创新的经常和基本的主体。但是,由于政府存在统治者和代理人,二者 如同个体的“理性人”一样也是会犯错误的,因此,“诺斯悖论”在根本上是不可解的。然而,通过制 度在产权、国家、意识形态三者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进而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实现制度均 衡,使国家对社会经济的人为破坏较之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动作用为轻却是可能的。在制度 创新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可以克制“搭便车”以及国家统治者及其代理人的自利倾向,因此,其作用 至关重要。问题在于,国家如何克服意识形态的“刚性”,并适应“经济人”效用最大化的假设而发 展出一套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国家功能;意识形态;产权;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0)01-0035-11 收稿日期:1999-09-10 作者简介:陈文申(1956— ),男,福建仙游县人,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博士生。 一、制度创新理论的方法论特征 “诺斯悖论”从属于制度创新理论,是以诺斯(Douglass C .North )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之一,描述的是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的关系形态,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1](P20)按照制度创新理论,这一矛盾产生于国家相互矛盾的双重目的:第一,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即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界定所有权的结构;第二,在产权结构的框架内通过输出国家公共产品、提供公共供给、降低形成契约的交易成本,以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从而增加国家税收。问题在于,这样两个目的经常并不一致,或处于冲突状态:第二个目的意在实现完全有效率的产权,进而使社会产出最大化,第一个目的则在于确立一套保证统治者利益收入最大化的基本规则。“悖论”由此产生。在诺斯看来,这种悖论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矛盾,是导致社会不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根源。[2](P301) 不难理解,“诺斯悖论”所指的国家是具有人格化涵义的国家,注重的是国家作为公共权力

环境治理的制度创新与逻辑_以山西省为例_倪咸林

第 卷第期, 10.3969/j.issn.1008-7168.2013.01.015 环境治理的制度创新与逻辑 ———以山西省为例 倪咸林1,杨志云2 (1.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2.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山西是中国生态环境破坏的缩影,也是环境治理的典型个案。环境属性、行动者以及制度与技术提供了理解山西环境治理的逻辑框架。面对地方保护主义、信息不对称、环境执法权力分散、执法手段单一的传统困境,山西通过在环境监管领域实施绩效考核与问责、区域(流域)限批以及公民参与监督,创新监管制度;在环境执法领域推行跨部门联合执法、环境执法赋权以及末位淘汰等制度设计,创新执法制度,实现环境治理绩效的改进。现行的制度逻辑在于强制和处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未来的治理逻辑有赖于更多地依靠市场调节和自愿遵从的制度转型,在制度激励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寻找更完美的结合点。 关键词:环境治理;环境监管;环境执法;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3)01-0094-06 长期以来,自然环境被当作经济发展的工具,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以牺牲环境为 代价换取经济短期增长的观念,导致经济发展与 环境容量之间存在张力。越是资源禀赋高的地区,这种张力往往越突出。 山西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尤以煤炭闻名全国,故有“煤乡”之称。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山西形成了高能耗、重污染型产业结构,在占全国1/60的土地上生产了全国1/4的煤、2/5的焦、1/17的火电。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利用,在为全国提供能源支持、为全省提供财力支持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1],成为“污染之都”。如何破解“资源诅咒”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困境,真正走出一条资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面对环境污染问题带来的内在挑战和外在压力,从2006年开始,山西省各级环保部门强化环境监管和环境执法,掀起了外界称之为“环保风暴”的系列创新举措,开启了环境治理的“机会之窗”。山西省遵循环境保护的政治逻辑、经济逻辑和技术逻辑,进行环境监管和环境执法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在短期内取得了卓越的环境治理绩效。 山西的环境治理在短期内能够突破环境管理体制的弊端和障碍,带来环境治理绩效的改进,离不开治理制度创新。从治理的角度,监管和执法是有效的环境治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核心。那么,山西是如何通过监管和执法治理制度创新来构建良好的激励结构,实现环境保护和环境质量提升的意图呢?这一问题包括三个子问题:山西环境治理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环境监管和环境执法的传统困境是什么?新的制度安排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本文尝试运用制度分析与发展的框架,按照制度-行为逻辑,解释上述问题,并尝试初步回答新的制度逻辑基础。 收稿日期:2012-09-07 基金项目:国家环境保护公益行业专项“生态系统管理方式下的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研究”(201209054)。 作者简介:1.倪咸林(1980-),男,安徽阜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2.杨志云(1983-),男,湖北荆门人,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博士。 94

对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性认识和思路举措的思考

对深化国企改革重要性认识和思路举措的思考 幸福服装厂李树频 【摘要】:伴随经济改革的进程,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近30年的历程,然而,长期的计划经济形成的一些观念和体制惯性仍然束缚着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企业亏损累计额大、资产负债比率高、企业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等等,大多数企业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国企改革要实现新的突破,必须正确认识国企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必须正确认识制约其向纵深发展的因素,必须探索深化国企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归宿,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改革的走向,成为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企改革重要性认识思路和举措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和成效 我国的国有企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在这20多年的风雨征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探索时期。从1978年到1992年,这个时期先后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然后推行经济责任制,还有像一些经济联合,把企业的拨款改成银行对企业贷款等。通过资产经营、租赁、股份制试点等这些改革措施去增强企业的活力,调动员工投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真正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机制得到转变。第二阶段是制度创新时期。就是从1993年到2002年,在这个阶段一个标志性的事就是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样一个目标,可以说直到今天,我们的国有企业还在朝这个目标去努力。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要对公有制的含义全面认识,就是说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整合所有制经济成为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并且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不足,整个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到了制度创新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品质完善时期。从2003年以后一直到今天,十六大提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接下来就是在政府机构中明确了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体制完善的时期。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将于9月13日(周日)晚18时发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5年9月14日(星期一)上午10时举行吹风会,请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喜武、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财政部部长助理许宏才、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义珍介绍《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有关情况。 国企改革五大问题呈现新共识 对于市场关注的国企改革问题,如今业界基本形成了以下五大共识。 一是国企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国有企业仍然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国企改革的目标还是很清楚的,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方向的前提下来推进。过去大家争论很多的国企先做大还是先做强问题将不再是问题。应该说现在的主要目标首先是做强、做优,然后是做大,然后是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以及抗风险能力。这四个“力”实际上是国企改革下一步非常重要的目标。 二是国企分类问题。分类问题过去也是长期困扰国企改革的问题。我国有15万家国有企业,类型多样,既有公益性的,也有市场化程度很高的。 对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当前也逐步形成共识。第一类是借鉴OECD(即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 ,经合组织)的经验,叫商业性国企,这类企业要推进股份制改造,包括整体上市。第二类是公益性的国企,这类企业要加强内部治理结构,尽可能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引入市场机制的方式,提高效率。第三类是自然垄断型国企,这类企业改革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 三是国有资本管理体制问题。这是前一段时间争议最大的地方,最近越来越形成共识了,

企业改革心得体会

企业改革心得体会 篇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心得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出路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中国经济也进入了调节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的各种挑战,而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则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起着引领作用,改革问题再次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 自2000年开始,国家开始进行对全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分类指导。2000后,国企改革也一直深受重视,从研究国企改革的经济学家吴敬琏频繁亮相就可以看出来。 在经过以前几大阶段的改革后,我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呈现以下几方面现状: 一、基本建立的了明确的产权制度,实现了国企的政企分离。二、基本上完善了国企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由厂长经理负责制向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转变。三、基本完成了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扩大了国有资本的可支配范围。四、基本实现了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一些中小企业实行了改制。五、完善了企业的人事制度,完善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实行了多种有效的分配方式。六、国企的利润分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七、国有资本的监督力度得以强化。八、实现了部分国有股份制企业的上市,扩大了国企的资本来源。九、国企

制度创新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 以上几个方面现状,是由长期改革进程所积累的成果。除了上述现状以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国企改革还具有以下特点:一、大型国企正在积极吸收境外资本,实施境外并购、战略重组,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二、实行了一系列人才考核制度,实行了经营者年薪制。三、在垄断行业积极引入竞争,强化国企竞争意识等。 虽然以上现状,都说明了国企改革至今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但是多年的改革进程中,也积累了不少问题。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方针: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 (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推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 (三)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五)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加强企业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重视科

管理创新与逻辑渐进主义

管理创新与逻辑渐进主义 品牌频道推荐: 从亚当?斯密的分工论,到泰勒的科学管理,从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到梅奥的霍桑试验,从二战以后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而产生的管理理论丛林,到近年来信息革命在生产方式、营销观念、组织结构上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产生的巨大影响,诸如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绿色制造、网上银行、网络营销、组织的扁平化、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业务流程重组(BPR),直至当今传咏的知识管理(KM)等等,西方上百年形成的各种流派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里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撞击到中国人面前,中国企业该如何消化这顿"大餐"呢? 不研究企业制度产生的环境、市场发育条件、社会化协作程度、以及职工的教育水平,不顾背景地单纯模仿某种管理方法,企业极有可能消化不良。重要的是着力创造推进管理创新的必要条件,既了解国际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又立足于国情和企业自身的实际素质;既找到现实差距与当代管理的"接口",又把握创新管理方式和提高职工素质可行和适度的进程;既不因循守旧,又不急于求成。每一步的关键是"度"。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两个层次的问题,关系到微观上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 第一个层次是制度创新。首先是企业的产权结构问题,包括国有企业的产权清晰。对于从计划经济下走过来的企业,"正本清源"地界定其产权责任,也就建立了经济学阐述的进入市场经济必备的"初始条件"。其次是企业的治理结构问题,从计划经济下的工厂制转入市场经济下的公司制,不能再缺少作为企业法人必备的、健全的神经中枢,需要以股权结构为基础设置公司的战略决策机构,并建立起制衡机制。 第二个层次是管理创新。计划经济下工厂制的企业管理,基本上是一种服从上级行政干预的执行型管理。该体制本身要求企业领导听从长官指

深化国企改革的四个着力点

深化国企改革的四个着力点 北京市第2期区县局级领导干部研修班王瑶 目前,深化国企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提高经营性国有资产证券化水平。要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水平,不仅仅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国有企业更加注重资本使用效率,提升盈利能力。应该讲,国资委成立以来,国有企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经济效益,还是影响力、控制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成绩巨大,令人瞩目。但也存在着诸如一些企业内在发展能力提升还不够快,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效益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一些企业过分追求规模扩张,低效资本占用过多,资本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如何引导国有企业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既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又注重资本回报和发展质量,是一种挑战。国有企业应围绕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牢固树立资本成本意识,不仅要重视生产经营成本,更要考虑资本成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成本核算,提升盈利能力,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解决“净资产收益率”这一前提性指标问题。

2、调整考核指标,增加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是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环节。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大型骨干企业研发投入要达到5%,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争取达到10%,对研发投入大、成效显著、成果转化率高的企业将给予一定资金支持。这既是激励,更是要求。而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如果在考核指标方面加以调整,适度引导其增加研发投入,对国有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将大有裨益。国有企业是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力量,在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有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和院所转制企业中开展分红权激励,符合“做优做强做大”的实际需求,对于促进国有企业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体制,提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3、深化改革,加强集团管控。国资委成立以来,明确提出“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管控思维。在这个基本管控思维的指导下,市属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46家集团公司做到了主业清晰、资产清晰,主营业务取得长足发展,资源收益得到显著提高。但是,集团管控模式是否到此为止,值得研究和商榷。在深化改革、加强集团管控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一是是否可以进一步压

解读《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

解读《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日前出台,提出了湖南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意见》始终贯彻了市场化改革这一主线,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指导我省深化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湖南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帷幕正式拉开。”3月18日,省国资委副主任张美诚对《意见》进行了解读。 主要任务: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到2020年竞争类省属国企资产证券化率达80%左右 我省深化国企改革的主要任务,归纳起来就是“结旧、立新”。 “结旧”,即2014年全面完成上一轮国企改革任务,2015年基本解决国企改革历史遗留问题;“立新”,即从2014年起,全面启动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发展壮大一批的思路,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到2020年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等方面取得突破和进展。 体现在具体指标上:目前省属监管企业层面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达到了50%左右,到2020年竞争类省属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率要达到80%左右;培育1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行业领先、品牌知名、

国内一流的优势企业,2至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具有国际竞争力、跨国经营的大型国有控股集团。用2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上一轮国企改革任务和遗留问题处理。 张美诚表示,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国资管理体制、加强企业重组整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国内一流的新型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突破重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使上市公司成为国企的重要组织形态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归纳起来就是“上市为主、三个引进、三个允许”。 “上市为主”,即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使上市公司成为国有企业的重要组织形态。 “三个引进”,即重点引进中央企业、引进大型民企、引进国内外其他优势企业,推动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整合。 “三个允许”,即允许国有资本准备退出企业,允许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且国有资本处于相对控股或参股地位的企业,允许创新型、研发类、基金类国有企业实行经营者员工持股,构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国企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国企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导读:国企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篇一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中国经济也进入了调节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的各种挑战,而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则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起着引领作用,改革问题再次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 自2000年开始,国家开始进行对全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分类指导。2000后,国企改革也一直深受重视,从研究国企改革的经济学家吴敬琏频繁亮相就可以看出来。 在经过以前几大阶段的改革后,我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呈现以下几方面现状: 一、基本建立的了明确的.产权制度,实现了国企的政企分离。 二、基本上完善了国企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由厂长经理负责制向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转变。 三、基本完成了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扩大了国有资本的可支配范围。 四、基本实现了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一些中小企业实行了改制。 五、完善了企业的人事制度,完善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实行了多种有效的分配方式。 六、国企的利润分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七、国有资本的监督力度得以强化。

八、实现了部分国有股份制企业的上市,扩大了国企的资本来源。 九、国企制度创新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 以上几个方面现状,是由长期改革进程所积累的成果。除了上述现状以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国企改革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大型国企正在积极吸收境外资本,实施境外并购、战略重组,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 二、实行了一系列人才考核制度,实行了经营者年薪制。三、在垄断行业积极引入竞争,强化国企竞争意识等。 虽然以上现状,都说明了国企改革至今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但是多年的改革进程中,也积累了不少问题。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方针: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 (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推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 (三)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