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制剂GMP实施指南试卷

固体制剂GMP实施指南试卷
固体制剂GMP实施指南试卷

固体制剂GMP实施指南试卷

部门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

1.口服固体制剂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药品剂型,包括、和等。

2.片剂生产工艺过程,包括配料、干燥、、混合、、片剂的包衣、内包装和外包装等九个步骤。

3.原辅料须由质量部门放行后,方可使用。原辅料生产商的变更应通过,必要时须通过。

4.物料应经缓冲区脱外包装或经适当清洁处理后才能进入。原辅料配料室的环境和空气洁净度要与生产一致,并有和措施。

5.随着供应商原辅料加工及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某些产品生产工艺不需要对原辅料进行粉碎与过筛,等预处理操作会带来的风险,应尽可能避免。

6.制粒中使用的容器、设备和工具应、。

7.干燥时应严格控制干燥温度,防止颗粒、,并定时记录温度。

8.压片室与外室保持,粉尘由吸尘装置排除。压片过程中取出供测试或其他目的之不应放回药品中。

9.使用有机溶剂的包衣室和配制室必须符合、要求,禁止使用明火。

10.片剂常用辅料有、、、四类。

11. 产品实现要素包括内容:包括机构人员、、、、公用系统。

12.在生产过程中应对物料严格管理,并建立管理规程,规定中间过程物料包装形式、标识方法、贮存和转运要求、贮存时限、验收要求等,确保中间过程的物料不被,不发生。

13.生产期间使用的所有、或的容器及主要设备、必要的操作室应当贴签标识或以其他方式标明生产中的、,如有必要,还应当标明生产工序。

14.物料的储存管理包括、及。

15. 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将物料从一个岗位传送到下一个岗位。

16.药品是实施药品GMP的先决条件,其设计应有利于人员操作、日常维护及清洁,避免差错和。

17.产品的生产依靠的是,所有与设备有关的活动例如清洁、维护、维修、使用等都应有相对应的和,所有活动都应由经过的人员进行。

18.生产用模具的、、、、及应当制定相应操作规程,设专人专柜保管,并有相应记录。过程中应当避免使用易碎、易脱屑、易发霉器具;使用筛网时,应当有防止因而造成污染的措施。

19.要求药品的每一次生产都有制定的、,不得随意更改。口服固体制剂批次划分以在前使用同一台混合设备,一次混合量所生产的为一批。

20.进行控制是避免或及时发现差错与混药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每个品种各关键生产工序的或者都必须明确规定物料平衡的计算方法,以及根据确定的物料平衡合格范围,超出合格范围要进行。

21.生产开始前应当进行,确保和没有上批遗留的产品、或与本批产品生产无关的物料,设备处于,检查结果应当有。

二、简答题

1.物料传送分为几种,各自优缺点是什么?

2.“参与药品生产的每一个人都要对质量负责,2010版GMP把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延伸到工

厂之外,把人员的范围进行了扩展。”2010版中GMP人员的范围包括哪些,并说说你在自己的岗位上应该怎样做才能对药品质量负责。

口服固体制剂车间工艺流程

口服固体制剂车间工艺流程 口服固体制剂车间主要是进行药剂压片包装、散剂包装和胶囊填充包装等加工。车间工艺布置避免人流、物流混杂,洁净区和非洁净区严格区分。为保护车间良好的卫生环境,设有器具清洗。存放及洁具清洗、存放的位置。人流入口设换鞋间、经更衣洗手后进入车间生产区域。进入D级洁净区的人员要求经脱外衣、洗手、穿洁净衣、手消毒后方可进入。该车间是合成药车间和中药车间的后续工段,主要原辅料是来自于合成药和中药提取生产线上的产品。 固体制剂原料由企业其他车间生产或者直接外购原料经过粉碎过筛后与经处理的淀粉蔗糖等辅料浓缩液混合制膏,经过干燥、粉碎后进行制粒再干燥、整粒、总混工序。然后再根据剂型要求进行压片、胶囊填充内包装等工序最终生产出符合要求的片剂、胶囊和散剂。该生产线工艺流程图见图1-10。

图10-10 口服固体制剂车间工艺流程图 制膏:各车间生产的原料药和外购的原料药经配料后进行粉碎过筛处理,细药剂粉末备用,叫粗药剂粉末返回重新进行粉碎处理。蔗糖淀粉等制粒原辅料浆经提取过滤后制成浓缩液与处理好的细药剂粉末混合均匀制成膏状; 干燥:对制好的膏状药进行烘干处理,以去除大部分水制 膏 表示D 级洁净区 配 料 粉碎 过筛 干 燥 粉碎 过筛 制 粒 提 取 净 料 干 燥 内包装 整粒 总混 胶囊充填 压 片 内包装 抛光、检囊 过 滤 入 库 入 库 内包装 外包装 外包装 外包装 外包装标签 浓缩液 微量粉末 微量粉末

分; 粉碎、过筛:对烘干后的块状药,进行粉碎处理,粉碎后进行过筛处理,符合要求细药粉进入制粒工段,粒径较大的粉末再进行粉碎处理; 制粒:制成的细粉末与原料药细粉末按一定的比例再进行混合,在制粒机中制成小颗粒状的药剂; 干燥:对颗粒药剂进行再干燥,以进一步去除药剂中的水分; 整粒、总混:对成型的药剂进行整粒处理,使药剂粒径大小均匀,再进行充分混合,供下一工段使用,整粒后有三种剂型制作工艺,根据不同产品选用不同工艺; 散剂包装:对颗粒状的药剂直接进行定量内包装分装; 片剂包装:对颗粒状的药剂进行压片处理,使药剂成为一定规格形状的密实药片,再进行铝塑膜或者分瓶封装; 胶囊:处理好的颗粒状药剂通过自动胶囊充填设备进行充填,完成后进行胶囊表面抛光处理,再进行检验,合格后进行铝塑膜或者分瓶封装;

口服固体制剂生产和工艺研发过程中的相变考量

口服固体制剂生产和工艺研发过程中的相变考量 在工艺过程中,药物溶解或部分溶解在溶剂(典型的如水)中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如果在除去溶剂的过程中引发了相变,则这种机制被称为溶液机制。意识到相变可以是亚稳态向稳态或稳态向一种或多种亚稳态之间进行转变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湿法制粒过程药物可能部分溶于水中,在冻干会喷雾干燥过程中药物则完全溶解在水中。一旦除去溶剂便会再生出固相的药物。再生药物的固相状态可能已不是原来的晶型或者为混晶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溶解的那部分药物才可能发生相变。 最终的固相状态是单一相态还是无定型以及晶型的混合取决于溶剂取出的速率、晶核形成的难易以及在相应工艺环境下可形成晶型的晶体生长速度等因素[16]。 2.1.4溶液介导 与溶液机制不同,溶液介导机制只会引起亚稳态向稳态的相变。该种相变是两种相态下溶解度的不同导致的。与溶液机制的相变发生在干燥过程不同,溶液介导机制的相变在亚稳态接触到饱和溶液时发生。

在溶液介导机制的相变中存在三个连续的过程[17-19]:1)亚稳相态溶解于所接触到的饱和溶液并达到稳定相态的过饱和状态;2)稳定相态的成核;3)稳定相态的晶核生长同时伴随亚稳状态的不断溶解(过程1)。过程(2)和(3)往往是限速步骤。当过程(2)为限速步骤时,任何影响成核的因素均会影响整体的相变过程。这些因素包括溶解度和溶解度差异、工艺过程的温度、接触面积、搅拌以及可溶性辅料/杂质等。当步骤(3)为限速步骤时,相转变的动力学取决于溶解度差异、固相与溶剂的比例、工艺过程的温度、起始物相(晶核)的粒径、搅拌以及可溶性辅料/杂质等。 上面讨论的四种常见机制可引起三种类型的相变:多晶型、水合/脱水、玻璃化转变/无定型晶体化转变。以下将会详细讨论。 2.1.4.1 多晶型转变 多晶型转变意味着不同晶型间的互变。根据“一对”多晶型之间的稳定关系可以分为单变晶体和双变晶体两大类。两种类型多晶型系统的热力学相图如图1所示。 图表1单变晶体(右)和双变晶体(左)的热力学相图

口服固体制剂研发流程

口服固体制剂研发流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口服固体制剂研发流程 目录 一、立项 二、项目研发前期准备 三、处方工艺研究 四、中试生产及清洁预验证 五、质量研究 六、稳定性研究 七、工艺验证及清洁验证 八、申报资料 九、注册申报及现场核查 适用范围:本标准操作流程适用于口服固体制剂的开发,代表类别为化药注册3类或者5、6类。对于创新药物的研发,可以参考但不限于本规程所述内容。 一、立项 涉及面很广,此次略过。。。 二、项目研发前期准备 1.产品信息调研: 在立项报告的基础上,对知识产权进行更新检索,确认不存在侵权的可能。然后针对处方工艺设计、质量标准建立等进行深入的文献检索,有条件的需获取进口质量标准或者国内注册标准。 2.制订实验方案

制订详细的制剂实验方案和分析实验方案,列明项目参加人员、项目协助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和介入时间点。 3.实验准备工作: 参比制剂的采购: ①首选已进口或本地化生产的原研产品; ②如果无法获得原研产品,可以采用质量优良的在发达国家上市的药品(如在ICH成员国即美国、欧盟或日本等国的同品种仿制产品)。如果上述国家产品已经进口中国,优先采用进口品。 ③如果无法获得符合上述要求的参比制剂,则应在充分考虑立题合理性的前提下,采用多家国内上市的主流产品,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所申报产品的质量应能达到其中最优产品的质量。 原料采购: 可分别向几个厂家索取赠送小样,然后进行质量对比后,采购质量较好的原料药(需对方提供原料厂家资质、注册证、质量标准、检验报告、购销合同、发票等证明性文件)。 色谱柱及对照品采购: 在对原料质量标准以及查询到的制剂质量标准分析的基础上,拟定质量标准草案。向原料供应厂家充分了解产品的色谱条件后,再对色谱柱及对照品进行采购。 对照品选用标准:定量用对照品需采购USP、EP或者中检所的产品,定性用的对照品还可采购Sigma公司的产品。 辅料采购:

口服固体制剂研发流程

口服固体制剂研发流程 目录 一、立项 二、项目研发前期准备 三、处方工艺研究 四、中试生产及清洁预验证 五、质量研究 六、稳定性研究 七、工艺验证及清洁验证 八、申报资料 九、注册申报及现场核查

适用范围:本标准操作流程适用于口服固体制剂的开发,代表类别为化药注册3类或者5、6类。对于创新药物的研发,可以参考但不限于本规程所述内容。 一、立项 涉及面很广,此次略过。。。 二、项目研发前期准备 1. 产品信息调研: 在立项报告的基础上,对知识产权进行更新检索,确认不存在侵权的可能。然后针对处方工艺设计、质量标准建立等进行深入的文献检索,有条件的需获取进口质量标准或者国内注册标准。 2. 制订实验方案 制订详细的制剂实验方案和分析实验方案,列明项目参加人员、项目协助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和介入时间点。 3. 实验准备工作: 3.1参比制剂的采购: ①首选已进口或本地化生产的原研产品; ②如果无法获得原研产品,可以采用质量优良的在发达国家上市的药品(如在ICH成员国即美国、欧盟或日本等国的同品种仿制产品)。如果上述国家产品已经进口中国,优先采用进口品。 ③如果无法获得符合上述要求的参比制剂,则应在充分考虑立题合理性的前提下,采用多家国内上市的主流产品,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所申报产品的质量应能达到其中最优产品的质量。 3.2 原料采购: 可分别向几个厂家索取赠送小样,然后进行质量对比后,采购质量较好的原料药(需对方提供原料厂家资质、注册证、质量标准、检验报告、购销合同、发票等证明性文件)。 3.3 色谱柱及对照品采购: 在对原料质量标准以及查询到的制剂质量标准分析的基础上,拟定质量标准

口服固体制剂工艺验证初步考虑

口服固体制剂工艺验证初步考虑 审评三部魏农农 20080421 [摘要]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要求,应该对生产工艺进行验证。本文参考国内外关于生产控制和验证的文献,对口服固体制剂的生产和验证进行初步的考虑,希望对国内生产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口服固体制剂;工艺验证 1、前言 口服固体制剂对生产工艺过程进行验证是非常重要的,为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性和有效性,在产品开发阶段合理的处方与工艺筛选,然后进行验证,并通过稳定性试验获得必要的技术数据,以确认处方与工艺的可靠性和重现性。 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要求,需要在申报资料中体现处方的筛选、优化以及生产工艺的验证资料。 对于口服固体制剂的生产,一般包括物料的粉碎、物料的混合、湿颗粒的制备、湿颗粒的干燥、整粒、颗粒与润滑剂/助流剂的混合、压片、包衣,最后是包装。如果将每一步骤作为生产单元,则应该对每一生产单元所用的设备、物料的质量等进行验证,以保证下一道工序质量。这其中设备的验证属于制剂GMP验证范畴,本文就生产工艺进行描述,对每一工艺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列表说明,通过每一工艺设备参数和工艺参数的优化确认,设定达到产品质量要求的生产参数范围,也就是说,在参数范围内的生产,产品的质量的均一性和重现性一般能得到较好的保证,这为生产工艺的实施(操作)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依据,同

时在产品的注册申报资料中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参数也能进行充分的验证。 在药品的技术审评中,对生产工艺的技术评价也是建立在生产工艺的验证基础之上的。 本文以包衣片剂的生产过程和关键参数的确认。简单说明口服固体制剂在制备过程中的验证。 2、包衣片剂的生产流程以及关键工艺、工艺参数的确定 包衣片剂一般包括:主辅料的粉碎、主辅料的混合、湿颗粒的制备、湿颗粒的干燥、颗粒的整粒、颗粒与润滑剂/助流剂的混合、片芯的压制以及最后的包衣工艺。 2.1具体的生产控制和参数确定见下表

化学药品口服固体制剂一致性评价申报资料的要求讲解

附件2 化药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一致性评价 申报资料要求 (征求意见稿) 第一部分:研究资料信息汇总表 (研究综述部分) 一、目录 1.1 品种概述 1.1.1历史沿革(介绍产品的历史沿革,简述原研产品情况) 1. 1.2批准及上市情况 1. 1.3临床信息及不良反应 1. 1.4最终确定的处方、工艺及标准情况 1. 1.5生物药剂学分类 1.2 剂型与产品组成(CDE格式为 2. 3.P.1) 1.3 产品再评价研究(参照CDE资料“3. 2.P.2 产品开发”) 1.3.1处方组成 1.3.1.1原料药 1.3.1.2辅料 1.3.2 制剂的再研发(相对处方、工艺有改变的品种)

1.3. 2.1处方再研发(如有处方改变,详述具体内容) 1.3. 2.2生产工艺再研发(如有工艺改变,详述具体内容) 1.4 生产(参照CDE资料3. 2.P.3,删去与注射剂相关的叙述) 1.4.1生产商 1.4.2批处方 1.4.3生产工艺和工艺控制 1.4.4关键工艺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 1.4.5工艺验证和评价 1.4.6 临床试验/BE试验样品的生产情况 1.5 原辅料的控制 1.6 包装材料(基本同3. 2.P.2.4包装材料/容器,考虑容器主要指注射剂,暂不在题目中强调) 1.6.1 包装材料类型 1.6.2 选择依据 1.7 质量控制(基本同CDE资料3. 2.P.6制剂的质量控制) 1.7.1 质量标准 1.7.2 分析方法 1.7.3 分析方法的验证 1.7.4 批检验报告 1.7.5杂质谱分析 1.7.6质量标准制定依据 1.8 对照品 1.9 稳定性(参照CDE资料“3. 2.P.7稳定性”) 1.9.1稳定性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