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向人性扼杀者宣战导学案

第1课  向人性扼杀者宣战导学案
第1课  向人性扼杀者宣战导学案

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导学案

一、学习导航:

(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5分)

1、从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几乎蔓延到西欧所有国家,是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运动,其核心是思想。

2、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被认为是

的标志。

3、是意大利著名画家,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他在艺术上最杰出的代表作是《》、《》两幅绘画作品。

4、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代表作有《》、《》、《》、《》被称为“”。

(二)质疑问难:

二、探究交流:

14—17世纪,欧洲的文化领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崭新的思想文化冲击着封建统治的藩篱,迎来了漫长黑夜后的黎明,揭开欧洲历史发展的新篇章。请结合学习心得,参与过程学习,共同探究历史的真谛。

■阅读图片,学习历史

●看一看:

图一图二图三

●认一认:结合上述插图,依据预习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以上三幅图片中人物的姓名及代表作品。

(2)他们都是当时那个时代的骄傲,思想的引领者。“那个时代”指的是什么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图文并茂,探究历史

(3)右图是一位少妇的肖像油画。它完全摆脱了宗教

题材的束缚,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位市民妇女的温柔

和典雅,在她似动非动的嘴唇和若隐若现的微笑背后,

深藏这一个中世纪少妇神秘的内心世界。她的笑被世

人称为“神秘的微笑”。

●谈一谈: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的含义是什么?

■思维碰撞,揭示真谛

(4)甲、乙两位同学对文艺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问题持有分歧。

乙认为:“文艺复兴就是意大利人不满意当时教会对文化的控制,重新学习和宣传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实际上就是复古。”。

丙认为:“文艺复兴是那些对教会不满的先进人物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开创新文化、新思想的运动。”

●辩一辩:针对这一分歧问题,你赞成哪一种观点?

●找一找:为了证明观点的正确,你应该从哪几方面收集相关材料?

●说一说:通过上述学习,你对文艺复兴运动有什么认识?

●找一找:通过围绕“文艺复兴运动”问题的探究,你还有哪些学习疑难?

●亮一亮:我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哪些解决疑难问题的妙招?(技能性自我展示)

三、训练反馈:

(一)精挑细选(每题1分,共4分)

1、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发生于()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希腊

2、文艺复兴运动发生在14—17世纪,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是()

A、欧洲古典文化的复兴

B、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C、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D、反对教皇的宗教改革运动

3、恩格斯曾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并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这是因为()

A、它没有把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全部复兴起来

B、它没有将古代文化古为今用

C、它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

D、它只是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

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艺复兴思想的是()

A、追求个性解放与思想自由

B、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

C、主张以人为中心

D、主张信奉宗教,宣扬神学

(二)阅读探究(10分)

链接史料:

材料一:……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材料二:“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时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回答问题:

●说一说:(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中世纪”和“新时代”分别代表哪一社会发展阶段?(3分)

●想一想:(2)材料二中恩格斯所说的“变革”是对世界历史上哪个事件的评价?“多才多艺的巨人”指的是谁?请列举他的代表作品(一例即可)。(3分)

●谈一谈:(3)结合这一时期文化巨人的贡献,概括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这场运动对当时的社会进步有什么意义?(4分)

四、学习感悟:

14—17世纪,当宗教神学思想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时,站在时代前列的文人学士对其提出猛烈的抨击,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提出各自鲜明的主张,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本节课我们一同领略《向人性扼杀者宣战》,你一定有许多感悟要同大家分享……

我想说:

参考答案

一、预习检测:

1、意大利、思想解放、人文主义、

2、但丁、《神曲》、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

3、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4、莎士比亚、《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四大悲剧”

二、探究交流:

(1)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莎士比亚《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

(2)“那个时代”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3)提示;由于中世纪欧洲长期处于在封建制度与教会的统治下,画作中的人物形象都比较生硬呆板,缺乏真实人性的感情。而达·芬奇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赋予笔下人物真实的个性与情感。蒙娜丽莎以和悦的眼神看待世界,以发自内心的微笑,表现了人性的光辉。

(4)a、赞成丙观点;

b、核心思想、代表作品、艺术特点、文艺复兴实质等方面;

c、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训练反馈

(一)精挑细选

1、C

2、C

3、C

4、D

(二)阅读探究

5、(1)他指的是但丁,

“中世纪”指封建社会、“新时代”指资本主义社会;

(2)“变革”指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

“多才多艺的巨人”指的是达·芬奇,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3)“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思想;

意义: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或为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导学案

一、学习导航:

(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5分)

1、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最贵重的商品和主要交换手段,日益膨胀的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物质动力。

2、从世纪开始,欧洲各国相继开始了持续二百多年的、

考察、、和活动,史称“”。

3、1492年,哥伦布在国王的资助下,横渡,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等地。但哥伦布本人既通往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也没有圆自己的。

4、哥伦布至死都误认为自己到达的是亚洲的印度,因而称那里的土著居民为“”,加勒比海上的这些岛屿则被称为“”。

(二)质疑问难:

二、探究交流:

15—16世纪,在追逐金钱梦想的驱使下,欧洲人踏上寻梦之路。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范围。请结合预习所得,共同参与寻密之旅。

■识别图片,展示成果

(1)图片是反映历史资料的一种重要形式,特别是人物图片。请写出每张图片代表的

■审视图片,提炼知识

●填一填:(2)知识表格是我们学习历史过程中概括知识要点常用的一种方法。请依据

●画一画:(3)请在《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中按①迪亚士②哥伦布③达·伽马④麦

哲伦的顺序标出各自的航线。

■阅读资料,探究历史

运用历史材料,探究历史发展的真谛,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仔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史料:

当地的居民都跑来岸边……有人给我们送来淡水,有人给我们送来食物。有一个老人坐船前来……许多人都来到了,包括妇女在内,每个人都带些东西。

——哥伦布第一次航行日记

●想一想:(4)材料中的“当地居民”指何处居民?哥伦布称他们为什么?

●谈一谈:(5)当地居民热情欢迎航海者,但他们得到的回报是什么?

●比一比:(6)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航行史上的一大壮举,在此之前的另一壮举是什么?这一壮举与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有什么不同?

●学一学:(7)欧洲的探险家们搏击风浪,勇往直前,最终实现了开辟新航路的梦想。他们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和品质?在生活中,你将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

●找一找:通过围绕“新航路开辟”问题的探究,你还有哪些学习疑难?

●亮一亮:我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哪些解决疑难问题的妙招?(技能性自我展示)

三、训练反馈:

(一)精挑细选(每题1分,共4分)

1、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其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B文艺复兴发生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工业革命发生

2、2004年英国业余历史学家宣称:“……郑和是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如果他的证据成立,全世界的历史书都要改写,因为目前大家公认的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海家是()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3、他的航向与哥伦布相反,航程比迪亚士更远,实现了远航的目的,他是()

A郑和B麦哲伦C达·伽马D亚美利哥

4、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所要的第一件东西。”这表明西班牙、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东西方贸易B掠夺财富C开辟国外市场D丰富地理知识

(二)阅读探究

5、对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历史评价是学习历史的一项重要技能。

●辩一辩:下面两段话都是对哥伦布的评价,结合所学,谈谈你的看法。

印第安人;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了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是一个恶魔。

欧洲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把欧洲文明带到美洲,把落后的美洲带入了文明的时代,是一个有功之臣。

●说一说:文明的交流与发展既有暴力冲突,又有和平交往。因而有人说新航路的开辟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也有人说它是一条殖民掠夺之路。你赞成哪种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四、学习感悟:

美丽的丝绸、精致的瓷器以及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中对东方国家无比富饶的描写,激起了欧洲人对金钱的追逐。怀揣着梦想,面对茫茫海洋,凭借着勇敢、执着、无畏,西方人最终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也实现了黄金梦。本节课我们一同感受《探险者的梦想》,请与大家一同分享你的感悟……

我想说:

一、预习检测:

1、黄金、发财、

2、15、海外探险、寻找黄金、侵略扩张、新航路开辟、

3、西班牙、大西洋、古巴、海地、没有找到、黄金梦、

4、印第安人、西印度群岛、

二、探究交流:

(1)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

(3)略

(4)美洲居民、印第安人

(5)疯狂掠夺、种族灭绝

(6)中国的郑和远航(或“郑和七下西洋)

不同点:时间长、规模大、次数多、目的不同、结果不同;

(7)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相信科学、敢于创新、持之以恒、有勇气和信心等;

(略)

三、训练反馈

(一)精挑细选

1、A

2、C

3、C

4、B

(二)阅读探究

5、(1)提示:对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历史学界一直就有争论,题目中代表两种对立的观点。印第安人认为:哥伦布是一个恶魔,必须全盘否定。理由是他给印第安人带来了破坏和掠夺。欧洲人:哥伦布是一个功臣,必须充分肯定。理由是他发现美洲新大陆具有划时代意义,加强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从而推动世界的文明进程。历史评价要求全面、客观、公正。哥伦布远航美洲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灾难,加剧了他们的贫穷和落后,同时在客观上使掠夺的财富成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其进步性。

(2)略

第3课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导学案

一、学习导航:

(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8分)

1、1640年,英国爆发了反抗斯图亚特王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这场革命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以为首的封建势力和以为代表的新贵族相对立的两大阵营,并围绕着和

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2、1649年,英国国王 在王宫广场被送上了断头台,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

统治被推翻,英国进入了 时代。

3、1688年,英国社会上层势力发动政变。这次政权的更迭没有发生流血事件。因此,西方

人认为这是一次“ ”。

4、1689年,英国国会制定并批准了《 》。这个法案对国王在 、 、

宗教等事务中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定,确定了

的基本原则,并对公民应有的权利作了明确的规定。这种保留

的君主、国会拥有 的政治体制被称为“ ”。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1)使英国确立了代表 的政治制度,走上了迅

速发展 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 。

(2)英国革命不仅对英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迅速波及其他欧洲国家,推动了

欧洲 的发展。

(二)质疑问难:

二、探究交流: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揭

开了人类近代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历史的新篇章。

■历史的探寻,追根溯源

(1)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同时就是一部君主专制逐步强化的历史。

●想一想: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中国社会政治学派中最早提出“加强中央集权,

强化君主专制”主张的是谁?第一个将该学派思想主张在统治中予以实践的君主是哪个?中

国的“君主专制顶峰”出现在何时?

(2)15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英国的封建专制王

权一度曾大大加强。为了限制王权,英国也曾签署了相

关文献(如右图)。

●说一说:这部文献的名称,最终结果如何?

■东西的对比,博古通今

(3)文献资料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

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康熙帝

材料二: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

为非法权

力;……………………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英国《权利法案》

●想一想:材料一、二的内容表明,在同一时期中国和英国的政治制度形式有何不同?你认为哪种政治制度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说明理由。

■思维的碰撞,真知灼见

(4)辩论是我们明理的一种方式,阅读正、反双方的辩论言辞。

正方:英国确定国会拥有最高权利,国王有名无权,因而英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反方:英国虽然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仍然保留了君主,所以英国的政治体制在革命前后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谈一谈:你赞同哪一方观点?说明理由。

■角色的扮演,真实感悟

(5)“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历史典故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结合对典故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演一演:如果你是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伦敦的一名普通平民,革命结束后,你的生活中会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你有权拒绝国王,但有权拒绝贫困吗?

●找一找:通过围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问题的探究,你还有哪些学习疑难?

●亮一亮:我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哪些解决疑难问题的妙招?

三、训练反馈:

(一)精挑细选(每题1分,共4分)

1、李明在探究性学习时向百度的搜索引擎中打入了《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字样。他探究的学习主题应是()

A法兰西共和国的建立B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C英国的君主立宪制D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是英国历史上哪一时期公民权利的变化?()

A《权利法案》颁布后B“光荣革命”期间

C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D英国共和时代

3、在今天的英国、荷兰、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仍保留有国王或天皇的称号。与这一历史现象有关的一部法律文献是()

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C《独立宣言》D《1787年宪法》

4、张红同学通过探究《权利法案》的内容,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①国会拥有最高权力②国王不得随意废除法律

③公民拥有一定权力④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二)阅读探究

5、2007年6月27日下午,英国执政工党新任领袖布朗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前往白金汉宫,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并从女王手中接受玉玺,正式就任英国首相。小刚边看电视边嘀咕:“这个英国,究竟是国王的权力大还是首相的权力大?”请你通过历史学习与探究,结合下面的材料来解答小刚的困惑。

材料: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1)上面的材料出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什么文献?

(2)该文献的颁布,使英国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请你解释它的含义。

(3)19世纪中后期,中国曾放眼世界,努力向西方学习。中国也曾尝试建立这种政治制度,与这一“尝试”相关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目前,世界上仍有一些其他国家实行该制度,请你再举一个例子。

四、学习感悟:

面对封建,人们推崇科学;面对专制,人们倡导民主。不懈的抗争,虽然保留了昔日的君主,但其权利却受到极大地限制,人类迎来了新时代民主的曙光。本节课我们一同感受英国这场《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你对此有何感想?请写下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我想说:

一、预习检测:

1、国王、国会、限制王权、保证国会权力、

2、查理一世、共和、

3、光荣革命、

4、权利法案、经济、政治、国会拥有最高权力、统而不治、国家最高权力、

君主立宪制、

5、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

二、探究交流:

(1)韩非子、秦始皇、清朝雍正统治时期、

(2)名称:《大宪章》、

结果: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实力的增强,专制王权与国会的矛盾日益尖锐。

(3)中国: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君主专制,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事无巨细,皇帝亲自过问。国家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中。

英国:实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会限制国王的权力,权力中心在国会。

君主立宪制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原因:从专制到民主是社会的进步。

(4)赞同正方观点。

原因:因为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的政治体制是君主专制,议会是受国王的控制,议会有决定征税、颁布法律的权力。资产阶级革命后,议会通过了许多法令来限制王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权利法案》,这种由议会制约国王权力的政体,被称为“君主立宪制”,所以英国的政治体制有了根本的变化。

(5)生活变化;享有公民自由权,税收负担减少等;

变化原因:新议会制度形成,颁布《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等。

无权拒绝贫困,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产生贫富不均的制度。

三、训练反馈

(一)精挑细选

1、C

2、A

3、A

4、A

(二)阅读探究

5、(1)《权利法案》

(2)君主立宪制

含义:保留统而不治的君主、国会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体制被称为“君主

立宪制”。

(3)戊戌变法

日本、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

第4课为民族独立而战导学案

一、学习导航:

(二)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7分)

1、1775年4月19日凌晨,在一个名叫的地方打响了抗英斗争的第一枪,从此开始。

2、1776年7月4日,在北美召开的第二届大陆会议上,通过了《》,

宣告。这部文献体现了“、”的民主原则,被马克思成为“”。

3、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组织,并任命为总司令。从此,美国人民开始了有组织的反英斗争。

4、1777年10月,美军在战役中取得扭转战局的胜利。1781年,英军司令率领7000名英军在向华盛顿投降。至此,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军事对抗阶段结束。1783年,美英签署《》,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5、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又开创了的先河。作为和,华盛顿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三)质疑问难:

二、探究交流:

到今天为止,它的国家历史存在的时间也许还没有中国某个封建王朝存在的时间长久。可正是年轻的它,在短短地200多年时间里,创造了人类迄今为止最多的辉煌。今天,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步入美国历史的探寻之旅。

■步骤一:无尽的愤怒

链接史料:

“诉诸武力的办法是由英王选择的,北美大陆已经接受了这个挑战。”

——托马斯·潘恩

●说一说:“挑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双方矛盾为什么激化?

■步骤二:不懈的斗争

链接图片:

●看一看:右图反映的是美国独立战争中什么

重要文献的颁布?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猜一猜:是谁执笔起草了该部著名文献?

●议一议: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称这部文献为“第一个人权宣言”,为什么?

■步骤三:伟大的胜利

链接图片:

●猜一猜:左图中的人物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总统之一。他

是谁?他对美国历史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评一评:依据所学与课本内容,你对他如何评价?

●想一想:“8”,一个幸运的数字。美国、中国都经历了8年不懈地抗战,最终赶走了侵略者。二者取胜的原因有哪些共同之处?

●找一找:通过围绕“美国独立战争”问题的探究,你还有哪些学习疑难?

●亮一亮:我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哪些解决疑难问题的妙招?(技能性自我展示)

三、训练反馈:

(一)精挑细选(每题1分,共4分)

1、独立战争胜利后,人们在该村镇的中心,铸造了一座手握步枪的民兵铜像。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正是这个小小村庄的民兵,为美利坚民族独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这个村镇是()

A 约克镇

B 纽约

C 萨拉托加

D 来克星顿

2、每年的7月4日,美国人民都会载歌载舞,欢度国庆。下列哪一文件与美国国庆日有直接关系。()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C《人权宣言》D《联合国家宣言》

3、美国历史上的两次战争,促进了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是独立战争时期一位老兵的话。话中的“第一人”指的是()A华盛顿B克林顿C尼克松D林肯

4、如果你生活在1789年的美国,你投票选举华盛顿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任总统,主要是因为他()

A组织了北美人民的大陆会议B解放了黑人奴隶制度

C领导独立战争取得胜利D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二)阅读探究

5、阅读历史材料,从中找出关键的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认识历史、借鉴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王烽摘录了书中几段文字,其中有些疑惑。请你依据所给材料,帮助他解疑释惑。

材料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建立起得到被统治者同意的政府。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标和原则,人民就有权力去改变它或废除它,并建立一个新的政府。我们以这些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利宣布: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他们解除对于英国国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他们与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1)材料一出自什么文献?它在美国历史上有何标志意义?该文献所体现的民主原则是什么?

(2)实现“…而他们与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完全废止”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你认为美国今天的所作所为是否遵循了《独立宣言》的基本思想?试举一例说明。

四、学习感悟:

美国,当今国际舞台上风云变幻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她的建国历史还不如中国历史上的某封建王朝统治时间长久。但就是这个近代史上曾与中国一样,饱受殖民掠夺之痛的民族,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最终赢得了民族的解放。本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美国《为民族独立而战》燃情岁月,相信你会有许多的感悟……

我想说:

一、预习检测:

1、来克星顿、美国独立战争、

2、独立宣言、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自由、平等、第一个人权宣言、

3、大陆军、华盛顿

4、萨拉托加、康华利、约克镇、巴黎和约、

5、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开国元勋、伟大的政治家、

步骤一:无尽的愤怒

●说一说:“挑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来克星顿枪声、

双方矛盾激化的原因:英国政府向北美各殖民地增加税收,并实行高压政策,北美人民忍无可忍。

步骤二:不懈的斗争

二、探究交流:

●说一说:文献是《独立宣言》、

内容;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议一议:《独立宣言》体现的“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则,也成为当时欧洲大陆各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面旗帜,因而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步骤三:伟大的胜利

●猜一猜:托马斯?杰斐逊

●猜一猜:他是华盛顿、

主要贡献是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评一评: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作为开国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华盛顿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想一想:先进人物的领导、人民的积极支持、战争的正义性、国际援助。

三、训练反馈

(一)精挑细选

1、D

2、B

3、A

4、C

(二)阅读探究

5、(1)文献:《独立宣言》、意义: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民主原则:“自由、平等”

(2)1783年《巴黎和约》的签署

(3)美国的霸权行经违背了《独立宣言》“自由、平等”的原则;

事例: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第5课为争取“民主”“共和”而战导学案

一、学习导航:

(四)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0分)

1、年月日,巴黎人民举行起义,攻占了,法国大革命从此开始。

2、革命爆发后,巴黎实际上已经落入领导革命的手中。制宪会议制定了宪法,并为宪法附加了一个文献,叫做《》,简称为《》。

3、1794年7月27日,结束了雅各宾派的统治,标志着

的结束。

4、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历史影响:(1)积极:

(2)消极:

(二)质疑问难:

二、探究交流:

高大、坚固而厚重的壁垒见证了法国波旁王朝长久的封建专制统治。曾经的它是那样牢不可破,但瞬息万变之间,它的崩溃却预示着法国迈向了一个新时代。带着对历史真实的探询,随同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空间。结合课本的预习,共同探讨下列问题,相信你会游刃有

余。

■看图说事

●看一看:下述三幅插图

图1 图2 图3 图4

●认一认:结合上述插图,依据预习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说一说:(1)图1中贫困老农背负的是什么人?他们分别属于哪一等级?用一句话概括老农的社会地位。

●想一想:(2)如图2所示,1789年5月,三级会议召开,作为第三等级代表的你有什么样的要求,结果如何?

●谈一谈:(3)图3反映的是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正在进攻巴士底监狱。监狱里当时只关押着7个人,但是市民们却为此激战了一天,牺牲了98个人。做为参与者之一的你,谈谈巴黎人民为什么要攻占巴士底狱?

●想一想:(4)结合图4,革命爆发后,制宪会议制定了《人权宣言》,其中提出的要求反映了哪些人的利益?当时,追求人人生而平等,要求保护个人财产所有权的都是哪些人?

●猜一猜:(5)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标志着“一波三折”的法国大革命结束。作为普通市民的你,能否享有与统治阶级平等的权利?为什么?

●说一说:(6)在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之后,法国也最终爆发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有人说:“相比较而言,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是一场真正的政治大革命”。请你结合其历史影响,说说理由。

●找一找:通过围绕“法国大革命”问题的探究,你还有哪些学习疑难?

●亮一亮:我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哪些解决疑难问题的妙招?(技能性自我展示)

三、训练反馈:

(一)精挑细选(每题1分,共4分)

1、路易十六在日记中对1789年7月的一天做了这样的描述:“14日,星期二,无事。”但这一天却爆发了()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法国大革命C巴黎公社运动D俄国十月革命

2、如果给罗伯斯庇尔画像,你可以选择下列哪一事件作为背景?()

A率领议会军击溃查理一世王军B颁布法令废除农奴制度

C在三级议会上发表演讲D参与起草并签署了《独立宣言》

3、法国《人权宣言》明确规定:“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从内容来看,它体现的主要准则是()

A人生来是自由的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议会是立法机关D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4、《人权宣言》强调“财产权是人们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主要是维护了哪些人的利益()

A资产阶级B工人C农民D贵族

(二)阅读探究

5、文字资料是历史资料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学会概括、正确分析将对我们学习历史有重大的帮助。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在权利方面,宣扬人们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整个主权来源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宣言宣告: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法律仅有权禁止有害于社会的行为;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财产权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并且在公平而预先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得被剥夺。

(1)上述材料出自《人权宣言》。回顾所学,美国独立战争颁布的《独立宣言》曾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比较两部文献个内容,指出二者思想内容的共同之处。

(2)欧美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许多代表性文献。法国的《人权宣言》与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请结合《人权宣言》的内容,说明政府、法律与人权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感悟:

作为欧洲封建体系重要组成的法国,同英国一般在19世纪末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烈火彻底焚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虽然最终

的现实与理想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为争取“民主”“共和”而站》让我们领略了法国人民的执着与不屈,我有许多话要说……

我想说:

一、预习检测:

1、1789、7、14、巴士底狱

2、制宪会议、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人权宣言、

3、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

4、积极: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消极:但这场革命所争取的民主权利却为少数人所享有,所有人的“民主”“平等”与“自由”仍然是写在旗帜上的理想与目标。

二、探究交流:

(1)教士、贵族;教士属于第一等级、贵族属于第二等级;

第三等级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

(2)要求: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要求享有平等权利;

结果:国王、教士等特权阶级不同意,发生冲突等(言之有理即正确)

(3)原因:巴士底狱是法国封建专制的象征。

(4)《人权宣言》提出的要求反映了第三等级的利益。当时,追求人人生而平等、要求保护个人财产所有权的是资产阶级。

(5)不能。因为根据《人权宣言》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统治阶级的财产多,人民只有很少的财产,因而不能享有与统治阶级平等的权利。

(6)因为这场革命产生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训练反馈

(一)精挑细选

1、B

2、C

3、B

4、A

(二)阅读探究

5、(1)共同之处:“自由”、“平等”与“民主”。(写出两点即可)

(2)最大的特点:提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政府制定法律,法律维护人权。

第6课拿破仑的文韬武略导学案

一、学习导航:

(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5分)

1、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夺取了国家政权,史称“”。

2、为了加强同志,拿破仑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和《》等法律文献,其中《》最著名,又称《》。

3、《拿破仑法典》第一次确认了、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是资产阶级国家的

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

4、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一方面,他用刺刀了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使的某些成果通过暴力被推广到他所征服的欧洲国家。

另一方面,战争有威胁了的主权,侵犯了,遭到了。

5、1815年,拿破仑在被反法同盟的军队打败,从此退出了法国的政治舞台。(二)质疑问难:

二、探究交流:

在革命暴风雨中崛起,他为法兰西的新生立下赫赫战功;在硝烟无边的战火中,他也给欧洲人民留下了难以抚平的创伤。他虽然身材并不高大,但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他自己的“拿破仑时代”。下面让我们带着惊奇、感叹共同走入铸就他辉煌的“历史回眸”。

■步骤一:收集材料,走进历史

●连一连:下面是某位同学设计的“了解拿破仑”的信息简表,请你帮助完成信息的整理。

①雾月政变,执政掌权权力颠峰

②创立帝国,自称皇帝荣辱征战

③法典传世,永垂不朽惊人之举

④滑铁卢败,烟消云散依法治国

■步骤二:创设情境,体验历史

链接图片:

●说一说:假如你是拿破仑时代的一名老兵,哪些国家曾成为拿破仑帝国的附庸国、结

盟国?(各举两例)

■步骤三:聚焦人物,评价历史

●议一议:对他的评价:或褒或贬,或扬或抑。有人称他为“时代英雄”,也有人称他

为“战争恶魔”,请查阅相关资料,谈谈你对拿破仑的评价。

■步骤四:思绪激扬,展示真谛

●谈一谈:时势造英雄,就如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克伦威尔、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

华盛顿、新中国缔造者的毛泽东。拿破仑的出现只是偶然的现象,假如没有拿破仑,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外一个人来扮演。结合历史所学,谈谈你怎样看待“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

●找一找:通过围绕“拿破仑的文韬武略”问题的探究,你还有哪些学习疑难?

●亮一亮:我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哪些解决疑难问题的妙招?(技能性自我展示)

三、训练反馈:

(一)精挑细选(每题1分,共4分)

1、我们通常用“遭遇滑铁卢”来比喻失败,与此事件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罗伯斯比尔B拿破仑C克莱武D克伦威尔

2、1804年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当时最高兴的阶级应该是()

A资产阶级B地主阶级C无产阶级D封建王朝贵族

3、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反侵略反干涉的性质B具有对外侵略、掠夺、争霸的性质

C威胁了欧洲国家的主权,侵犯了别国人民的利益

D具有双重性,既有反干涉、反侵略的正义面,又有侵略、掠夺的非正义面

4、拿破仑的赫赫战功随着滑铁卢的硝烟悄然而去,但他制定的《法典》却与世长存。下

列被称为《拿破仑法典》的是()

A《民法典》B《商法典》C《刑法典》D《人权宣言》

(二)阅读探究

回顾自己荣与辱、胜与败交织的一生,拿破仑曾不无得意地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利,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以下选取的资料就来自于“它”,请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所有权是无限地利用并支配物品的权利,但利用以不受法律的禁止为限。”

“除非供公共用并有公正的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工人以同时停止工作、禁止在某种工场工作,阻挠进入工场或在一定时间以前或以后留在工场,完全停止、阻碍生产工作或提高工价为目的的任何结盟,在蓄意或企图作出此等行为时,处以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的徒刑。”

(1)令拿破仑如此得意的“它”是什么文献?它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课鸦片战争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上党区三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历史组集体备课导学案[来源主备人崔海军复备人:审批人:学生姓名: 年级 班组 课题:第1课鸦片战争 课时: 1 年月日 1、知道: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记住:林则徐虎门销烟及图;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3、会分析鸦片战争爆发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学习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 学习难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 任务与问题方法与要求暴露区(二次备课)一、自主学习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阅读教材1——2页,思考以下问题。 1、标题中的“烟”是指什么?它是什么东西? 2、英国为何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来源:学*科*网Z*X*X*K] 3.林则徐为什么要销烟?他在何时何地销烟? 4、林则徐为何不“烧烟”? 5.虎门销烟有何意义? 6.你认为林则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教材P3—4页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思考如下

回答: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2.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和结束的标志分别什么? 3、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三>、阅读教材P4—5页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思考如下回答: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于何时?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它对中国主权有何危害?其历史地位如何? 2、《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有哪些? [来源:学&科&网] 二、合作探究 1、联系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和当今毒品对社会、家庭所造成的危害,谈谈为什么要远离毒品。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3、鸦片战争中,中国被只有几十艘兵船、几千士兵的英国侵略军打败,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三、学生交流展示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九下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学会从生活中细微之处发现美的存在。 4.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预设】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作者朱光潜笔名孟实籍贯安徽桐城人 评价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 三、字词积累 1、重点字 附丽(fù) 意蕴( yùn) 寂寥(liáo) 谚语(yàn) 急促(cù) 颦( pín) 心旷神怡(yí) 易错警示 “拈”应读“nin”,不读“lian”;“颦”应读“pin”,不读“ping”。 2、形近字 笼(lòng)笼罩峨(é)峨眉 笼(lóng)葱茏峨(é)巍峨 记忆方法 用“竹”草木条编成的盛物器或罩物器是“笼”,“草木”青翠茂盛是“茏”。 3、重点词

(完整word版)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导学案

珠海新世纪学校 编制人:高阳 备课签字: 包科领导签字: 时间: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Administrator 志于道 据于德 游于艺 成于学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意义,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初步认识中国的政治制度;感知开国大典的盛况,了解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时间、国家机构、首都、代国歌、国旗、公元纪年等),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过程和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观看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悦之情;通过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预习案】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一)背景: 革命即将胜利。 (二)召开: 1949年9月在 举行。 (三)会议通过的主要决议: 1.通过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 》。 2.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 ;北平为首都,改名为 ;采用 纪年;以 《 》为代国歌; 为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建立 。 3.选举 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二、开国大典: 1.准备: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召开第一次会议(内容见课本P5)。 2.举行: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 隆重举行。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它宣告了 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 内外压迫者对中国的统治和 的局面,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 。 三、西藏和平解放: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追击盘踞在 、 、 、和 的 国民党残余军队,很快就扫清了各地残敌。 2.时间: 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 3.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除 和少数海上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我的疑问】 【探究案】 探究点一: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材料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 (1)“三年以来” “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以来? 材料二: 开国大典 (2)开国大典的热烈气氛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实际上也是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中国史学家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抗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 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 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 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李普 《开国大典》

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理解和运用 (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学习、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英国为何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何中国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 新课学习 1.鸦片战争的背景 国内: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 2.掌握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 4.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 5.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鸦片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

1.归纳法。像鸦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讲述法。对鸦片战争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讲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及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炮子谣》(节选) 清o陈澧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 怕炮怕火箭?" 同学们,这首《炮子谣》里讲的是鸦片输入中国后,民众吸食,造成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恶劣影响,一个主题便是鸦片之害甚于杀人的武器炮和火箭。那么,鸦片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中国政府态度如何?等等。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及答案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欣赏文章美点 3、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文化休憩()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4.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课堂探究 5、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6、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7、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8、阅读课文2-5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倚()膝()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4.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5.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当堂检测 阅读后答问: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 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第二课 第1课时 男生女生(导学案)

感谢您使用本资源,本资源是由订阅号”初中英语资源库“制作并分享给广大用户,本资源制作于2020年底,是集实用性、可编辑性为一体。本资源为成套文件,包含本年级本课的相关资源。有教案、教学设计、学案、录音、微课等教师最需要的资源。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聘请精英团队,从衡水中学、毛毯厂中学、昌乐中学等名校集合了一大批优秀的师资,精研中、高考,创新教学过程,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整体教给学生。 本资源适用于教师下载后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使用、适合于学生家长下载后打印出来作为同步练习使用、也适用于同学们自己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整体把握进度和难度,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如果需要更多成套资料,请微信搜索订阅号“初中英语资源库”,在页面下方找到“资源库”,就能得到您需要的每一份资源(包括小初高12000份主题班会课课件免费赠送!) 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第二课 第1课时男生女生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到男生女生生理特征及性别角色的差异。 2.了解男生女生各自的优势及双方的互补性。 二、自主预习 1. 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的固有印象,表明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 看法。 2.男生女生的是与生俱来的,对于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变化,我们应平静而欣 然地接受。 3.不同性别的个体虽然有差别,但是我们不应因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而,也不应自 己某一方面的欠缺而。 三、合作探究 小刚的青春日记 我想,每个班都有男生,也有女生。所不同的是每个人的性格、长相都不一样,还有就是每个班的男女生有个共同点——合不来!男生常笑女生死记硬背,因为我们觉得这样做是多余的,还不如用来玩。但我们背地里却又很佩服女生的用功,懂得珍惜时间!女生常说男生爱耍小聪明,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只会强出头,可心眼里却承认男生爱思考,会动脑,只不过这种思考欠周密! (1)结合本课相关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小刚对男生女生的评价。 (2)从男生或女生的角度,谈谈你眼中的男生女生。

第10课鸦片战争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学案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战争的原因,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内容。 2.学习难点:联系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 【知识框架】 鸦片战争前的东西方世界;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 【内容梳理】 一、鸦片战争 1、战前的东西方世界 总结: 2、经过:第一阶段:1840.6——1840.12 英军北上天津 广东→→→→退回广东(道光帝改派为钦差大臣)第二阶段:1841.初——1842.8 东南沿海战事 占→吴淞→(清军满族将领牺牲)→下关江面 这其中军民抗争的例子: 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割地:;赔款2100万;开埠通商;协定关税)。《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和、中美以及中法构成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过程:(“两张卖身契,一把无名火”指的是什么?): ①1856年,英军进攻,战争爆发,国加入。 ②联军攻陷,进逼,于1858年与清政府签订。(“一开二赔三外”) 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签订了。(“天天赔九”) ④两国也趁火打劫,特别是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的大片领土。 2、你还有什么问题:

【参考资料】 1、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2、鸦片战争中,人民的反抗以广州城北三元里抗英斗争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其告示曰:“我等义民……不用官兵,不用官孥,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报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戴逸.中国近代史稿3、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 ──林则徐致友人信中语,引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4、“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主要是由于社会制度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社会制度腐败集中的反映为清政府和军队里投降派活动的猖獗,在它的影响下,道光皇帝缺乏抗战到底的决心。……中国经济技术落后明显地表现在军队的装备上。” ──徐凤晨《中国近代史》5、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场侵略战争。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野蛮、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社会性质的变化。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后,通过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在经济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社会矛盾的变化。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三、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大纲版人教《中国近代史》6、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首先是政治上,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一些开明的封建士大夫开始关注世界、思考现实。如林则徐、魏源等。为了让中国人更多地了解世界,魏源写了《海国图志》一书,这是我国系统地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著作。──来自互联网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导学案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学习目标: ①、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 ②、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③、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抓住文章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提示: 首先自读课文,感知这封信的内容,思考:这个孩子是谁?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然后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通过感情朗读、思考、交流等手段感受作者悲痛、缅怀、渴望和平的情感。 课前准备: ①、课下搜集关于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事。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通过充分自读课文,争取做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且很好的完成下列任务:①、我能把加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并组词。 zh k k w m 卓.越蓝盔.,凯.旋手腕.弥.漫 11

x zh 威胁.驻.军●对()个,错()个 ②、瞧,本课的生字我都会写了。 (xīshēng) (kǎi xuán)(zhēng fú) (ā yí) (jīng jì (gòng xiàn) (shén shèng)(zuìè)(jiàn kāng) (yǒng zhù rén jiān) (zhí xíng) ③、我理解并批注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如:“蓝盔、征衣、军事观察员……”这些词我通过上网查找理解的,有 ;向老师请教的,有;查字典的,有 2、我会听写“牺牲、罪恶、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经济、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健康、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3、通过自读课文,我知道这篇文章是写给的一封信。信的正文首先写了,接着写了 ,最后呼吁 。让我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我还知道了是在呼吁,他发出呼吁,他因为 呼吁。 4、我把疑问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准备课堂交流: 5、我要记住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课上与同学交流 22

第1课 导学案修正稿(琼)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1课 导学案修正稿(琼)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学习导航】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生活在什么地方? 2、你怎样来证明他们是人类而不是类人猿? 3、你来推理一下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3--5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除了最早的元谋人外,在北京地区还先后生活过两个远古居民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 方面 北京人 山顶洞人 头部模样 火的使用 劳动工具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组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①远古居民为什么要群居生活? ②什麽是氏族? 三、拓展延伸: ①、教材第6页的动脑筋 ②、远古居民的社会组织由北京人的原始人群到山顶洞人的氏族,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四、梳理结构:试着用1、2、3三个数字总结本节知识点 看谁做得最快最好,你可不要落后哟! 相信你 是最棒

五、巩固练习: 1、暑假期间,小明计划去考察元谋人的遗址,他应该去() A、北京 B、陕西 C、河南 D、云南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能不能直立行走 B、会不会说话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会不会使用火 3、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国人类的 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80万年 4、下列远古人类的模样,最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5、在北京人生活的山洞里,有6米多厚的灰烬。这说明了()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C、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D、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6、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结成群体一起生活。这主要是因为() A、当时的生活环境恶劣 B、人们的体质发育不全 C、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近 D、当时的生产工具简陋 7、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做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③、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个远古居民时 期? 【当堂反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用心爱心专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的五步导学案(无答案)

第1课鸦片战争的五步导学案 一、明确任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记住<<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主要内容。 2、理解鸦片中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及其<<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化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祖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三)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造成的影响。 二、自习学习 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_____________ 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 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 ___________ 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 私___________ 。 2、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________________ 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6月3日,收缴的鸦片在_______________ 海滩被当众销毁。_______________ 是中国人民禁 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 _________ 年______ 月,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工,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 提督___________ 战死。 4、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年近七旬的老将江南提督 ___________________ 率众抵抗,力竭牺牲。8月初,英军到达______________ 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5、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 约_ _______________ 。主要内容有开放_________________ 、、、、五处为通商口岸;割 _______________ 给英国;赔款______________ 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 纳| |,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6、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得的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权利。 7、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签订了中美___________________ 和中法_______________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______ 。鸦片战争是中国 近代史的开端。 三、小组合作,合作探究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3、针对鸦片走私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什么? (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英国为什么要发动侵略战争?其根本原因? 2、战争结局如何? (三)<<南京条约>> 的签订 1、签订时间?有何特点?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还有哪几个国家同国签订了哪几个条约? 四、展示交流 1、简述虎门销烟的过程

第15课心声导学案教案

第15课心声导学案教案 篇一:第15课心声导学案第15课《心声》学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主备人:邵三群审核:孙孝智教师寄语:放开包袱,展现心灵。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xK b1.C om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主题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小说所反映的问题。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展示自己的个性,从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方法⒈认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概述小说内容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刻画3.合作交流根据本课的特点,注重培养自己阅读的速度和文章概括能力,以及培养自己对文章主题的把握,细腻心理描写的品析。学习过程一、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结构:公开课前→ 回家路上→ 次日放学→ 公开课上(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二、生生互动小组讨论,深入探究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所体现的主题。⒈同学们读了课文以后,想想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⒉主要描写了哪几人?⒊你最喜欢哪个人物?结合小说内容,简述你的看法、理由。)⒋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请大家举例说说。(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举例略)三、深入体会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上面1-3句及“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有间接的心理描写,如4-6句中希望自己得到朗读机会。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理历程,使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实、丰满。1、文中李京京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想朗读课文)2、为什么特别渴望在公开课上读一读课文?提示:为什么凡卡的故事能深深打动李京京,甚至使他在朗读时涌出了泪水。3、由李京京读课文这件事,你认为朗读课文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提示:模仿赵小桢的读法、学学李京京的朗读〈课文第56自

《语文园地》第一课导学案.doc

《语文园地》第一课时导学案 设计者:丛台区广安小学冯玲玲 学习目标: 1.学习分清主次的阅读方法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积累一些传统习俗及其寓意。 学习重点: 1.分清内容主次,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的好处。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交流平台” 1.我能读通顺“交流平台”中的内容,画出读懂的语句并在旁边做批注,我 的感受是 。 2. 我还知道文章也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是 3. 如果我来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我会从以以下几方面来介绍 重点介绍简单介绍 我这样写的原因是: 二、走进“词句段运用” (一)词语运用 1.我能读通顺句子,比较句中加点的词语我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在括号里填入与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 语。 (1)节日期间,北京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故宫博物院人头攒 动,八达岭长城(),南锣鼓巷(),什刹海()。

(2)花园里,各色的月季欣然怒放,艳丽的桃花(),热情的杜 鹃花(),美丽的海棠(),到处花香醉人。 (二)习俗寓意 1.读一读,结合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说说下面两种习俗的寓意。 过年的时候吃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筑上雕刻蝙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还知道下面的习俗和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案(无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及历史意义;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会评价戚继光。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1、郑和下西洋 (1)背景(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国力,成为当时世界上的。 (2)明成祖称帝后,派率领船队出使。 (3)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________和,“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4)概况:从____ __年到年,________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船队从出发,先后到达和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和沿岸,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 (5)地位:的远航,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6)意义:增进了中国同________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____________和奸商。 (2)倭患: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

破坏,时称“”。 (3)经过:________率戚家军南下浙江抗倭,在________九战九捷,后又与其他抗倭将领消灭__________、________地区的倭寇,使__________的倭患基本解除。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__________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____________和爱国主义者。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1、读图题: 图一图二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能够实现成功远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他抗倭的地点在哪里?请用一句话评价他。 2、材料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请回答:材料表达了戚继光的什么意愿(不得用材料中的原话作答)?他最突出的功绩是什么? ●知识建构: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答案不全)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答案不全)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 2.总结归纳战争造成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一)鸦片战争 1.背景(1)国际:英国开始并完成_ ,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 生产资料,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2)国内:经济:中国_ 占统治地位,土地兼并严重。 政治:吏治败坏,财政困难。 军事:国防空虚,军备废弛 对外关系:长期实行_ 政策; (3)从18世纪中期起,英国、中国的两国贸易中,中国处 (4)导火线:英国以林则徐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 2.过程(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2)扩展:1841年初,强占,威逼广州。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 _,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 (1)时间:1842年8月。 (2)内容:割_ 给英国;赔款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的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拒绝。 2.经过(1)1856年英军进攻_ 。 (2)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进逼天津。 (3)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_ _。 3.结果: (1)1858年签订《_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_ 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2)1860年签订《_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_ 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3)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他们签订不平等条约。4.影响: (1)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三、【问题探究】 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四【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 赛课导学案_2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一课,主要分为“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三个子目。“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主要讲的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掠夺原料,把侵略扩展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但通过正当贸易,英国处于明显出超的不利局面,于是英国往中国贩卖鸦片,以牟取暴利。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鸦片严重的危害性,清政府决定派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主要讲的是英国借机于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于是中英有了“《南京条约》的签订”,《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学生兴趣较强。由于中国近代史离现代时间更加近,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其次,从本课开始,中国即将进入被压迫的历史时期,初中学生血气方刚,较为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告诫学生理性爱国,落后会挨打,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独立自主,爱国应该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自己的一份力。最后,教师要结合当时的世界历史来教授本课,才能使学生更加全面、理性地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林则徐禁烟运动,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分析其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观看影片《林则徐》的片段,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让学生利用地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通过学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的危害及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 2.《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难点: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过程:

《第15课 钢铁长城》教学设计(附学案)

第15课钢铁长城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了解当前我国国防建设的新动向。 教学难点: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这就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万里长城,当初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为了抵御外族的掠夺和屠杀,保卫国家安全。 教师:对,如今我们不再依靠长城来保卫国家的安全,古老的泥土城墙被现代化装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钢铁长城所取代,但长城仍是国防的象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样成为钢铁长城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陆、海、空军的建设 (一)陆军 1.图片展示: 某重装陆军部队 2.教师提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是何时建军的? 提示:1927年8月1日。 3.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陆军的新发展。

新中国建立的时候,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4.教师过渡:陆军是人民军队中最早建立的军种,那么其后建立的军种是哪一个?(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有关海军的内容。 (二)海军 1.播放2009年4月我国海上阅兵式的视频。 2.教师讲述:2009年4月23日,我国在青岛成功地举行了人民海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多国海军阅兵式,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海军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海军阅兵式为什么要选在4月23日进行? 提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4月23日,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3.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建立了哪几支海军? 提示: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4.史料展示: 1970年12月,中国自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服役后,加快了研制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步伐。1983年8月,中国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正式服役。1988年9月27日,中国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海上核反击力量。 5.教师提问:读材料和教材,说说20世纪70年代,我国海军有了什么新的发展。 提示:陆续装备导弹驱逐舰和核潜艇。 6.教师继续提问: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有哪些提高? 提示: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7.引导学生思考:近代我国也曾经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请问这支海军是什么?最后结局如何? 提示: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

第1课 人类的形成导学案

第1课人类的形成导学案 学习目标:了解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 掌握人类起源三阶段: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让学生阅读导言中的故事。问:“保守势力为什么要谩骂、攻击达尔文、赫胥黎?” 因为后者的观点违背了他们一直信奉的上帝造人说。在漫长的古代,人们一直坚信人是由神创造的,让学生例举东西方神创造人的传说。亚当和夏娃的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达尔文、赫胥黎他们认为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呢?由古猿进化而来 一.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目前,大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从________ 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 2.人类在距今年形成,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 3.中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和四个阶段。 4.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大主要人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和。人种的差异是不同的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5.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是。随着和的进步,出现了氏族,两个或几个氏族又组成。6.在原始氏族社会中,人类先后经历了氏族和氏族两个阶段。 7.在氏族社会里,由于的缘故,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地位。 8.在氏族社会里,男子在经济中占地位,婚姻关系相对, 人们开始“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二.合作交流理解运用 1、探究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或如何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氏族的出现? 2、你认为与奴隶社会相比,原始社会有哪些优点? 三.思维拓展延伸 神创造了人,是对人类起源的错误解释,但这类传说为什么能流传至今?请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写一篇论文,题目自拟。 四、知识回放梳理结构 课堂总结:本课我们学习了史前时期即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历史,知道了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氏族社会的产生极其特点和作用,原始社会的瓦解等问题。明白了生产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

第10讲 两次鸦片战争 学案

第10讲两次鸦片战争 主备人:曾和生审查人张毅 [阶段特征] 1.阶段: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社会在屈辱中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2.特征: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经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国经济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4.思想: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5.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民众的生活习俗受到巨大冲击,开始发生变化。 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 (1)西方先进: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展。英国不断向海外扩张,建立起在东方的殖民体系。 (2)中国落后:政治腐败,占统治地位,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2.直接原因:英国为扭转,走私鸦片;林则徐禁烟。 3.结果 (1)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割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2)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3)1844年美法分别与中国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4.影响:给中国带来巨大屈辱和灾难,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 国 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英法等国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2)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 3.结果 (1) 《天津条约》(1858年) 《北京条约》(1860年) 割地割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 白银 开埠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 口岸通航 增开天津为商埠 其他权 利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 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 和传教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美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4.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严重侵害。 (2)中外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图解历史】 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一、二、三”归纳两次鸦片战争 运用多元史观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革命史观 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化史观 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 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