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设计1 教案全集(苏教版.简案)

技术与设计1  教案全集(苏教版.简案)
技术与设计1  教案全集(苏教版.简案)

②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活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技术活动: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

苏教片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全套教案(最完整版)

高一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 全 册 教 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一)教材分析“技术的”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内容,.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技术人类需求技术的。使学生感受技术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方法。直观图片、详实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引领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用技术课程介绍 1.何为是通用技术课程?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2.为何要开设通用技术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技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成为引起和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3.如何学好通用技术课程? ⑴在学习中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学中做,做中学,积极参与技术活动和亲身经历、体现设计过程。 ⑵学习中要采取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能力的提升。 ⑶注意运用教材,明确“学习目标”,注重技术思想与技术方法

的学习,注重探究和实验。教学内容 [板书](一)技术的含义[板书]1.技术的产生创设情境 归纳总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004页内容 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着衣以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的产生;需要进食以补充能量,于是有了食品烹饪加工技术以及农作物栽培、家畜饲养技术的产生;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抵御外来侵害,于是有了建筑技术的产生;需要出行以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有了车船制造技术的产生;需要交往以保持与别人的联系,于是有了通信邮电技术的产生…… 结论:从人类磨制石器、钻木取火开始,技术就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开始了它的历史旅程。阅读教材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板书]2.技术的发展创设情境 案例分析: 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 阅读教材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 归纳总结讨论: 1.如果人类没有控制和利用火的技术,没有发明灯,那么世界将会是怎样的? 2.人类对光的需求,怎样推动了照明技术的发展? 总结: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讨论并回答案例分析:

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案课程全集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第1课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课题]: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哪些是信息处理的工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哪些是信息、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老师,说说老师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的发型、衣服的颜色,脸型、姿势等等特征)。同学们看着老师就能获得这么多的关于老师的信息,其实老师就是由许多许多的信息组成的。可见,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你我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那么,信息究竟是个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第1课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二、新授 1.身边的信息 每天我们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可以获得大量对我们有用的消息。我们把这些对我们有用的消息我们就把它叫做信息。(板书: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如经济信息、科技信息、交通信息、市场信息、招生信息、股市信息,等等。最直接的我们用眼睛看我们桌子上的书,可以看到书本的颜色的信息,厚度的信息。用手摸摸可以获得书本质地的信息,用鼻子闻闻可以获得书本味道的信息,如果有显微镜还可以看到书本纸张中的微观世界。(请学生列举信息的例子)。 一个人的表情,可以传递内心的喜怒哀乐;电话可以传递我们的声音,表达各种感情;交通灯的灯光传递着是否通行的信息;信件、报纸、广播、电视随时随地都传递着各种信息。(列举信息传递的例子) 师: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每天都在获取和传递信息。 2.信息与人类 信息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信息已经是一种对人类有用的资源,人类充分获取和利用信息改变生活。举例:人们依据对食物营养成分的信息和人体对人体需要营养信息的分析确定饮食结构;根据对气象云图的分析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根据对学校同学爱好信息的收集整理确定学校应该开设什么样的兴趣小组;根据对班上同学的期中考试试卷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确定因该在什么类型题目上应该重点复习……(学生举例) 可见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学会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今天这样的生活。 3.信息处理 人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最直接的就是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舌头尝;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各种工具获取更多的信息例如用望远镜我们可以看得更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观世界……

基于信息技术的单元教学设计-精选教育文档

基于信息技术的单元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及目标1.1教学内容的阐述接发车作业为《车站信号及维修》课程中实操项目之一。本设计内容重点为熟练地接发列车作业,难点在于严格规范的操作,同时课堂应具备以下特点:①操作性课程需要演练环境;②需要学生小组合作;③学生间需要交流经验;④评价要客观;⑤课后需要巩固练习。传统教学中教师针对书上内容满堂灌,让学生凭空想象操作过程;学生间没有交流,只有无操作性的小组;评价采用理论课评价方式:考勤、表现、作业等,流于形式;课后练习更是空白。对此,本设计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络作为平台,建立教学资源库,结合实训室设备、录播系统、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难题。 1.2教学目标的设置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接发车作业操作标准;②掌握接发车作业的操作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根据接发车作业的操作标准完成接发车作业,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增强安全意识,养成认真、负责、严格的学习作风;②学后自测,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③小组互评环节,培养客观公正的态度。 2教学过程的设计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模拟实践为载体,任务驱动为主线,利用行车调度综合实训室、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将2课时的教学任务设计为8个过程环节。 2.1课题引入 在有山有水的实训室中,人操作,车能动,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问动车如何跑起来,围绕这个主题,借助实训室软件及沙盘系统,学生两人一组,使用一台计算机操作一个车站,以“玩”的形式开展探究的学习,解决学生面对学习的心理负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条件。

2.2知识构建 本设计借助校园网络平台,教师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满足学生的心理成就感,引导学生归纳出本次课的知识点,达到了优良的学习效果。借助校园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库形式,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也有利于教师快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3视频观看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操作规范吗?现场的工作人员是如何操作的呢?为学生播放接发车标准规范视频,引导学生模拟操作。 2.4操作训练 规范的接发车作业是本次教学的难点,充分利用实训室设备解决演练环境的问题。同时利用实训室内录播系统对学生操作进行记录,便于教师了解整个实训室学生的操作情况。另外通过录播系统学生可随时观看自己的操作过程,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 2.5评价环节 评价在操作型的课堂中,往往流于形式,而借助实训室录播系统,学生观看各车站小组的操作视频,以此为依据结合评价标准开展自评、互评。使过程性评价更合理,让学生“听得见,看得见”自己和小组的表现。观看录播视频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了解同学,取长补短;通过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态度。 2.6知识测试 传统教学中采用纸质测试题,不能及时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本设计借助校园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自测,很好地解决了该难题,便于教师快速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2.7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有两方面内容:交流体会、布置作业

(2020年编辑)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完整全套教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一)教材内容分析 “技术的价值”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内容,其中包括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 技术与人体现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价值。 技术与社会体现技术促进社会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涵和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价值。 技术与自然体现技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价值。 教学重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难点: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和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通用技术课程,虽然他们对技术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对其内涵并不是很清楚。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再加上所学到的知识都是理论性的,所以学生很难把理论知识与技术产品有机地联系起来。特别是学生对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比较陌生,难于理解。因此教师要当好学生走进技术世界的领路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 ⑵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案例分析和探究讨论的过程,理解技术的含义和技术的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技术价值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技术,理解技术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有巨大的作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解技术、需要技术和掌握技术的迫切需求。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 策略:选择贴近生活、便于理解和鲜活有趣的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讨论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知道技术的发展过程,感受技术的价值所在。 方法: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 直观图片、详实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分配:2课时 (七)教学流程:

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勐库中学信息技术 初一年级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与信息社会 教学目的: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涵义和主要特点,知道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增强信息意识。 教学过程: 一、学生看书,并进行实践。 二、精讲: 1、信息:人们通常把数据图片、文字、影像等在载体中传递,叫着信息。 2、信息的获取: 人们主要用眼及其它感官来获取信息。 3、信息的处理: 人工处理 机器处理:主要是指用计算机处理。 4、信息社会: 三、小结: 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的处理方法 四、学生练习: 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数字化信息基础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编码方式。 2、使学生能进行数制的转换。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 教学过程 1、引言 信息时代几乎一切信息都要转换成数字,才能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进行传播和交流。用数字表示各种信息,叫做信息的数字化表示,也叫信息的编码,这是

信息技术的重要环节。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数的编码方式。 十进制和二进制 向学生分别介绍十进制数和二进制数的特点。 把十进制整数转换为二进制数 因为同学们第一次进行这种运算,所以老师必须一步一步讲清楚,让同学掌握数制转换的方法。 除2取余 把一个十进制整数转换为十进制数,只要将这个十进制整数一次又一次地被2除,得到的余数(从最后一次的余数写起)就是用二进制表示的数。 [例1] 把十进制数17转换为二进制数 解: ∴17(10)=10001(2) 让学生练习:11 =(2) (10) 92(10)=(2) 129(10)=(2) 136(10)=(2) 248(10)=(2) 注意:把一个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整数部分可以用除2取余法,对于小数部分就用基数2连续去乘它,直到乘积的小数部分等于“0”为止。如果十进制小数不能用有限位二进制小数表示时,那么可以根据对精度的要求,选取一定的

江苏初中信息技术上册(123单元)教案

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第1单元第1节第1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体会信息的含义;通过实验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史,领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个探究实验,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点。 (2)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创新与行为:加深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理解,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教学方法:体验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回答看到每一幅图片想到了什么。 ●新课讲授: 教师: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了某种信息。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人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鉴别实验,体会在生活中是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 实践学习一:准备甲、乙、丙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酒、酱油和盐水三种不同液体,杯子上都没有贴标签。根据液体发出的某些信息,鉴别酒、酱油和盐水,请说出你的鉴别方法并记录操作过程。 学生:回答问题并填表。 教师:可见,不同的事物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同的。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利用耳闻、目睹、鼻嗅、口尝、触摸等方式直接获取外界的信息,根据颜色、气味等各种不同特征来鉴别事物。但是人类的感官功能是有限的,对于感官无法直接看到、听到、摸到的事物,如何获取信息呢? 学生:(发明工具、仪器来延伸感官,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师:请举例说明。 学生:显微镜、电话、网络…… 教师:各种传播媒体的运用,使人类收集信息的能力突破时空限制,如广播、电话等相当于听觉的延伸;摄像机、照相机相当于视觉的延伸;电影、电视相当于视觉、听觉的延伸;网络更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空间,使人体会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神奇。正因为如此,信息的来源很多,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很多,让我们通过下面的探究活动,体会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以及如何科学地选择获取途径。 探究学习:假如我们想知道室外的气温,有多少种途径呢?它们各自的操作步骤又是什么?所获取的气温精确度如何?

[通用技术必修 技术与设计2]“流程的设计”教学设计

“流程的设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小铁锤加工流程的设计,能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并画出流程设计的框图。 2.能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事项进行流程设计。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分析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及设计的表达。 难点:画出流程设计的框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1)流程设计的目标 ①工作和生活中流程设计的目标: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等。 ②生产活动中流程设计要实现的具体目标。 思考:在生产流程的设计中,除了上述所列设计目标外,还应考虑哪些目标? (2)流程设计中的基本因素 生产活动的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材料、工艺、设备、人员、资金和环境。 “马上行动”: 1.处于城乡结合地带的某乡,现要在乡里新建一个小化肥厂,在流程设计上应考虑哪些因素?

2.要把北方的大豆移栽到南方,在流程设计上需要考虑哪些相关因素? 学生回答1:流程设计上需要考虑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选用精良设备和技术人员以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安全生产等。(大力表扬学生的环保意识) 回答2:将北方大豆移栽到南方,从种植流程上需要考虑适合种植的季节、气温、湿度、土壤、病虫害等因素,还有,要注意是否会引起生态不平衡。 教师补充由于动植物引进而引起的生态不平衡的例子。(见后面小资料部分) 生活和生产中流程的设计有两种情况:一是流程的若干环节是显性的,也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较容易描述,如上一节课的案例“洗衣、煮饭与烧菜的流程安排”中的流程,洗衣机洗衣服的流程,邮寄包裹的流程,邮局邮件的分捡流程设计等。 (学生描述邮寄包裹的流程设计,教师板演框图。) 然而,另一种流程的设计是隐性的,要通过进行大量的试验和漫长的探究才能得出的,例如,上一节课的案例“轴承的连续式淬火的工艺流程”、合成氨的工艺流程案例等。 “案例分析:合成氨的生产工艺流程” 首先用适当的方法生产出合成氨的原料-------氮气和氢气。氮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在合成塔内500℃和300atm条件下,通过催化剂的作用产生氨气,再通过氨分离气不断地把生成的氨分离出来,同时未转化的反应气体再进入合成塔循环加工,这就是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合成氨的工艺流程的产生是一个对其内在属性和规律探索的过程。19世纪初,经过化学家上万次的试验,最终才得出在500℃高温下和300atm的条件下能合成出氨,但转化率仅有2%~8%的试验结论,后来又经过不断的试验才形成现在工业生产上使用的较为成熟的合成氨生产工艺流程。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案例,并思考: 问题1.这个案例包括了哪些环节,它们的时序如何? 问题2.如何将氨合成的流程图画出来,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个流程? 问题3.画流程图关键要注意什么? 问题4.合成氨的流程设计与前面提到的洗衣机洗衣服的流程,邮寄包裹的流程设计相比,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 问题1解答:合成氨生产流程包括了以下的环节和时序—— (1)先进行原料气(N2、H2)的制取-----制取环节; (2)气(N2、H2 )的净化,除杂质-----净化环节; (3)用压缩机压缩(至高压状态)------压缩环节 (4)氨合成----合成环节; (5)最后进行氨的分离,得到浓氨并将未完全反应的N2、H2送回合成塔,再循环加工利用----分离环节。 问题2解答:如果用框图表达流程,合成氨的流程设计可以如下图: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可爱的廊坊》――图文并茂 教学设计 廊坊市第十三中学谢桂英 一、教材分析 《图文处理》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第七课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要处理一些图文信息,这就需要借助工具,Word就是最常用的图文处理软件。本课以“可爱的廊坊”为活动任务,介绍在Word 中如何输入文字、插入图片、编排和输出图文,并由此来表现Word处理信息的优势,同时培养学生整体美的意识。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动力,基于此点,我才设计了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图片在文档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且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这节课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整合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提高课。 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操作技能的初一年级学生来说输入文字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重难点知识让学生根据文字内容插入图片并修饰,达到美化的效果。 这一课共三课时,通过制作《可爱的廊坊》宣传板报,让学生认识图文处理重要性。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在搜索到文档后,为文档插入图片。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Word处理信息的优势; 2.学会使用Word来处理文本和图片信息,制作、编辑和输出文档。 3.了解图片的作用以及它在表达信息方面的特点、优势; 4.能够插入与修饰图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及对图片的修饰。 难点:对自己设计板面丰富内涵的理解、体验与表现。 四、教法阐述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全册带目录)

教学进度第一周第1课了解信息世界 第二周第2课计算机的作用 第三周第3课学会使用鼠标 第四周第4课认识Windows XP 第五周第5课认识Windows XP窗口 第六周第6课认识键盘 第七周第7课中文输入法 第八周第8课特殊的标点符号 第九周第9课文件与文件夹的操作 第十周期中巩固 第十一周第10课初识“画图”软件 第十二周第11课美丽的家园 第十三周第12课我的亭桥 第十四周第13课我设计的机器人 第十五周第14课美化自己的画 第十六周第15课我的五环旗 第十七周第16课图像的变化 第十八周第17课给画配上文字 第十九周期末复习巩固 第二十周期末复习巩固

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第1课了解信息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 3.知道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4.了解信息高速公路; 教学重点:信息的各种心态及其本质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什么是信息?你知道吗?(学生回答) 简单地说,信息就是指对人么有用的数据、消息。(有用,即有价值。信息具有价值) 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举例启发后,请学生自己举例) 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周围世界,就会发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十字路口的信号灯……教室里的板书,挂图……图书馆里的书报……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大自然也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 [可用幻灯片展示以上图片] 二、新授 解释: “一、信息通常是指数据、消息中所含的意义。” 科学角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一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资料和数据,如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二是经过科学采集、存储、复制、分类、检测、查找等处理后的信息产品的集合。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它必须借助某种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这些符号通常人们用数据来记录它。 “二、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利用电脑动态展示以下三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1.信息的获取” 人脑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和感觉器观获得的; 电脑中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诸如键盘、鼠标、语音识别等电脑输入设备,扫描仪、传感器等电子感测装置来获取。 “2.信息的传递” 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挥效益。 烽火狼烟、飞马传书、信鸽远飞——>报纸、电报、电话、广播——>微波、光缆、卫星、计算机网络 “3.信息的处理” 信息处理是指将信息缩小、放大、分类、编辑、分析、计算,加工成某种要求的数据形式,如绘制图形、打印报表等。

信息技术单元教学设计修改版

课题: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争当小编辑》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人:九江镇南畔华光小学 一、学情分析:通过三年级与四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电脑基础知识,对windows的基本操作已有所掌握,学会了输入中英文字,会网上搜索等,为本单元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本单元的学习是这学期的开学第一单元,也是对word的初步认识,对电子报刊的初步认识,幸好,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们已接触过windows的写字板,并会用写字板制作简单的旅游海报,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报刊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且由于有写字板知识为基础,学生对WORD的学习也不难接受,且在四年级上学期学生曾制作旅游海报,学生们曾试过在网上查找图片,所以,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是在具备简单的文字处理能力并能够利用计算机来制作一些简单的电子作品的基础上开展本单元的学习。本单元将会让学生认识到一位新朋友——“Word”,初步体验到这位新朋友给它们带来的新惊喜,学会利用它来修饰和排版文章,对图片进行简单的处理等操作,充分感受这个文字处理软件的优越性。通过与“写字板”的对比,发现各种软件间相互的共性。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学会了Word的一些基本操作,为展开下一单元的报刊制作活动作好铺垫。 2、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第15课:《应聘小编辑》40分钟完成。 第二课时:第16课:《“打扮”文章》40分钟完成。 第三课时:第17课:《给文章加插图》40分钟完成。 第四课时:第18课:《处理文章中的插图》40分钟完成。 3、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Word的窗口组成。 ⑵学会利用Word打开和保存文档。 ⑶学会文字的修饰和排版。 ⑷学会设置文章的分栏。 ⑸学会设置文章的段落格式。 ⑹学会插入图片及设置图片的文字环绕方式。 ⑺掌握利用图片工具栏简单处理图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掌握Word各个工具栏的使用方法。 ⑵能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互帮助的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设计全集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 沙后所小学 刘桂明

第1课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 3、知道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4、了解信息高速公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的各种心态及其本质含义。 教学方法: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 2、电脑动画课件教学。 教学准备:1、电教室内利用电脑播放自制的教学课件。 2、课前打开电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什么是信息?你知道吗?(学生回答) 简单地说,信息就是指对人么有用的数据、消息。(有用,即有价值。信息具有价值) 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举例启发后,请学生自己举例) 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周围世界,就会发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十字路口的信号灯……教室里的板书,挂图……图书馆里的书报……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大自然也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 [可用幻灯片展示以上图片] 二、新课教学 解释: “一、信息通常是指数据、消息中所含的意义。” 科学角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一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资料和数据,如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二是经过科学采集、存储、复制、分类、检测、查找等处理后的信息产品的集合。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它必须借助某种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这些符号通常人们用数据来记录它。 “二、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利用电脑动态展示以下三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1、信息的获取” 人脑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和感觉器观获得的; 电脑中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诸如键盘、鼠标、语音识别等电脑输入设备,扫描仪、传感器等电子感测装置来获取。 “2、信息的传递” 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挥效益。 烽火狼烟、飞马传书、信鸽远飞——>报纸、电报、电话、广播——>微波、光缆、卫星、计算机网络 “3、信息的处理” 信息处理是指将信息缩小、放大、分类、编辑、分析、计算,加工成某种要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全套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和利用。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考试内容:技术对人类的价值;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②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与社会(考试内容: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②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技术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④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⑤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劳动力结构产生变化;⑥技术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技术与自然(考试内容:技术对自然的价值;考试要求:应用(c)) ①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②人类在利用技术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4.技术的两面性(考试内容:技术的两面性;考试要求:了解(a)) ①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②技术的两面性,正面在于其实用性,反面在于其过分功利性及其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动摇。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目的性 ①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②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的关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创新性是技术的灵魂所在,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创新;②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I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II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③一些重要的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技术的综合性(考试内容: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考试要求:理解(b)) 科学技术 区别侧重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现利用和改造自然,力求有所发明 “ 怎么办” 回答“ 是什么”“ 为什 么” 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 联系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①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技术发明者在技术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享有一定的权利,这些权利受法律保护;②知识产权制度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并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专利申请过程:1、提交申请;2、受理;3、初审;4、公布;5、实质审查;6、授权。 三、技术的未来(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技术的情感和理性态度考试要求:理解(b)) 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①设计成为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②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③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改进产品的性能。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①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做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②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③技术进步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高二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教案广东版

高二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教案广 东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 题:第三章第一节发现与明确问题 配套教材: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广东版) 课 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高二年级 授课时间:20xx年10月 授课地点:四川省xx中学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本课程的核心章节,本节是教材分段探讨“设计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设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它对学生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形成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意识,对正确判断问题是否能够解决、是否当前可以解决和是否值得解决具有重要作用,是设计的一般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本节由“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两部分组成,并且对这两部分做了适当的拓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还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发现问题意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本节计划课时2课时,第1课时是让学生对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知道设计问题的,掌握明确设计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第2课时,以具体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实践去体会“发现与明确问题”的具体方法与过程。 二、学生分析 通过第二章的学习,学生对设计的一般过程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发现与明确问题”是整个设计的首要环节,但他们对“发现与明确问题”缺乏比较深入的了解和体会,需要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亲身体会“发现问题”与“明确问题”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发现问题的重要性,知道设计问题的。 (2)、掌握设计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3)、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发现问题,并学会判断解决问题的价值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的过程,养成细心观察生活、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初步掌握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学会分析发现问题的相关信息,判断问题是否值得解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信息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有感性认识 ·认识多见的信息处理工具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应用 情感目标: ·意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严重性 ·萌发学习、应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内容】 ·信息 ·信息传递、获取、存储等信息技术及常用工具·计算机的基本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要求 【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 ·计算机的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含义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对于从来没有学过计算机知识的学生来说,上课环境很陌生也很新奇,“信息”及“信息技术”等概念也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意从生活素材中进行导入,精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首先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引入了信息的含义,然后分别介绍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应用。总的来看,本课内容点很多,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重点突出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特点:传递、接收、存储、处理信息。 如果在机房上此课,一定要先讲解上机的基本守则。这些规定学生无法全部理解,应在后续课程中不断强化或提醒。 “信息的接受和传递”与后面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密切关联,共同构成了统统系统的“信息技术介绍”模块。 介绍“计算机的应用”时,教材建议了一个学生讨论活动,该活动的实施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助于他们更为清撤地认识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信息处理方面的强健功能。 【教学方法和手段】 综合应用言语讲解和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通过听案例、说想法、看课件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同时初步理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 【教学过程】 一、规范上课要求 师:不用说,同学们来到新的机房来学习新的课程,心情一定很激烈、兴奋吧!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要先给大家讲一讲上课的一些要求,我们该怎么上信息技术课呢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1.1.3技术与自然(教案)

3、技术与自然 自然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资源。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如技术使填海造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成为可能,在保证自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合理地实现了自然为人所用的目的。 案例分析 都江堰——“活”的水利博物馆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前后建 造的一座运用水动力学原理,采用无 坝引水建筑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 程。其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配合巧妙,联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完整、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它既有灌溉、排水功能,又是水运通道,为成都和周边城镇的供水、水运、环保和防洪发挥了多种效益,还衍生了多种文化现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活’的水利博物馆”。 荷兰风车 荷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 1/3的土地在海平面6m以下,是 一个“低地之国”。几千年来,荷 兰的土层持续缓慢下降,荷兰人不 仅要防止海水吞没国土,还要围海 造地,不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 修筑堤坝和围海造地都需要大量 排水,古代没有电力,荷兰人便利用当地极为丰富的风力资源。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为人类提供动力的风车,后来还创造了高达9m的抽水风车。风车成为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强有力的武器,大小风车日夜转动,起到了排出海水、灌溉田地的巨大作用,在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斗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同时,风车还被广泛用于榨油、脱谷等生产劳动中,为荷兰历史上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欧洲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帝创

造了人,荷兰风车创造了陆地。 讨论 都江堰的建造使得成都平原由“年年洪灾水患”变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并使直接受益的成都成为“天府之国”,抽水风车的转动使得荷兰从大海中取得近1/3的国土。请结合案例体会技术在人类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人类在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无法承受人类永无止境的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能源技术的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而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取更大的效益。人类和自然应该成为朋友,人类要改造和利用自然,更要爱护自然。 马上行动 分析技术给我们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哪些问题,与同学交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填入下表。 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尤其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阅读 造就“绿色”的技术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

学科领域:(在相关的学科复选框内打勾) √ 思想品德 √ 音乐 化学 √ 信息技术教育 语文 √ 美术 生物 劳动与技术教育 数学 外语 历史 其他: 体育 物理 地理 √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激发兴趣分组、分层自学管理文件与文件夹 1、文件夹的新建与重命名 请自学这部分教材然后思考: (1)如何新建文件夹 (2)如何在D盘上建立以自己姓 名命名的文件夹 巡视观察,解决个别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不同层 次的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生,突出 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体双主教学策 略。 分组完成任务 以四人为一组,分层自学、相互讨论, 并上机操作,发现问题,及时提出, 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表扬,同时找学生 演示文件夹建立方法 操作时注意:重名名操作时两次单击 和双击的区别,重命名前先切换汉字 输入法,然后再输入文件夹名字。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 成果,使同学有一种成功感。 每组的代表演示操作并总结: (1)选定D盘打开它。 (2)单击“文件”菜单,新建文件夹 或者空白区点击右键选择新建文件 夹 (3)选择输入法,输入自己的姓名 注:当文件名输入错误时可选择右键 重命名即可 激发兴趣分组、分层自学2、文件的复制和选定 问题引入: 1、如何把这些图片动画放到自己的 电脑上?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件, 并将他们复制到自己的文件夹中。 2、如何一次选择多个文件? 巡视,并解决个别问题。 对同学不断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在学习计算机操作的同 时,加强与多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 综合素质。 四人为一组,分层自学、相互讨论, 并上机操作 积极在书中寻找答案,最后将文件复 制到自己新建的文件夹中。这样同学 掌握了文件(夹)的选定和复制操作, 逐步理解计算机管理文件的方法。 归纳总结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表扬,同时找学生 演示文件复制和选定的方法 操作时注意:选择多个连续的文件和 不连续的文件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 成果,使同学有一种成功感。 每组的代表演示操作并总结: (1)选定第一个文件。 (2)按住CTRL键或SHIFT键选择其他 文件 (3)在选定区域内点击右键选择复制 命令,到目的地选择粘贴

技术与设计1导学教案

教案——《技术与设计1》导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介绍“通用技术”课程,让学生知道“通用技术”的基本含义,了解课程意义、内容、要求。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一些家具以及生活用品的个性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创新、设计、技术的重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向学生了解面向生产与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对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 难点:引导学生将课程学习的几个主题融为一体学习,把握好两个必修模块的内容。 三、课时:1课时 四、学情分析: ——新环境。老师新、同学新、校园与社会生活环境新。这种“新”,带给学生的可能是兴奋和好奇。 ——新课程。在高中课程改革的试验中,可以说,每一门课,对他们来说都是新的。然而,由于大部分课程的名称没有改变,倒不一定能对他们产生太多的悬念,但是,“通用技术”课,则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很多疑问。如果能对他们的这种疑问给以恰当的引领,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契机。 五、教学过程 1、设计(展示一些家具以及生活用品的个性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A、是蜡烛吗?噢不,它们是灯。一次可以持续工作5个小时。

B、这个会滚动的闹钟有两个轮子,一到设定时间,除了和普通闹钟一样响铃外,它还会自行滚开,你最好在它还没消失之前逮住它。很有意思! C、世界上最轻的自行车 D、合理巧妙的支架设计 E、坐的艺术 设计蔓延在生活之中,同时给生活带来了是很美妙的肢体与视觉享受,当你还来不及去注意它的时候它已经悄悄的在改变你的生活了,一个很出色的设计,将是推动生活的进步,也将是告别陋习的开始,引导着生活迈向简便、合理化,科学化与艺术化!所以说好的设计始终是在引导和改变生活! 总有人跟我抱怨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埋没了他们的创新意识,那么这门课程的设计环节就是给大家一个创新、展示的空间,期待看到大家的创新设计。 2、什么是技术? 有了设计就要有实现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技术”。 技术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技术的认识也是不相同的。古今年中外的技术思想也不完全一致。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技术即技能 法国狄德罗:技术是工艺、程序 联合国教科文:技术是过程(包括:设计、制作、评价) 现代技术理论:技术是体系(分为:思想方法、操作技能、文化特性) 将技术与科学对比,帮助理解: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信息;2.使学生了解信息革命;3.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教学重点: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引入:大部分同学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现代人的三大基本技能:会使用计算机、会说英语、会开汽车。二.新课:(一)信息与信息革命(1)概念“信息”教学:先列举一些实例:蚂蚁的触角传递一种信息;红绿灯代表一种信息;VCD碟片上的空容是一些信息。等等。揭示:信息就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达的实际内容。(2)人类的六次信息革命以列表的形式板书如下:信息革命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特征语言的开成创造了文字造纸、印刷术的发明电话、电报电传播信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多媒体信息和网络信息在讲解前五次信息革命时,讲清楚当时产生革命的背景、简单过程。在讲解第六次信息革命时,应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中华民族应努争取占领信息技术的制高点,重铸中华民族的辉煌。(二)现代信息技术1.简单回顾六次信息革命,揭示概念:“IT”——信息技术;第一台计算机“ENIAC”1946年;“电脑之父”——冯。诺依曼。2.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揭示“摩尔定理”(IT第一定理)。3.网络时代的来临:1969年11月12日中午。4.INTERNET无国界、地球村。三.小结1.信息2.六次信息革命3.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四.学生活动做作业:P15 1—4题。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础1.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Information)就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人类历史上的六次信息革命:①语言②文字③造纸术和印刷术④电传播⑤微电子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⑥多媒体信息和网络化信息。在当今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成了比物质材料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2.现代信息技术1946年在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计算机界的摩尔定律:随着微电子工业水平的不断增加,单位面积集成电路板上能被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将会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稳定增长,并在今后数十年内保持这种势头。Internet 是无国界的,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或政府机构,是一个完全开放的通信和信息的自由王国。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向着智能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的方向继续发展。3.计算机基本结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硬件系统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到目前为止,我们所使用的计算机都属于冯·诺依曼结构。冯·诺依曼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程序和数据统一存储并在程序控制下自动工作,即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4.中央处理器(CPU)的组成、功能及发展运算器和控制器合起来称之为中央处理器(CPU)。 5.存储器存储器中所包含的存储单元的数量称为存储容量,其计量基本单位是字节(Byte,简称B),8个二时制位称为一个字节。单位换算关系是: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断电后,RAM中数据全部丢失,可读可写。内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断电后不会丢失数据,但只能进行读操作。存储器硬盘:可读可写几十个GB外存储器软盘:可读可写 1.44MB光盘:只读不写650MB 6.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及作用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除此之外,还有光笔、扫描仪、话筒,数码相机等,常用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扫印机、音箱、绘图仪。 7.软件的概念及分类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8.系统软件的功能主要用于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