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课简答题

《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课简答题
《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课简答题

1、中国民族理论的特点?

(1)实践性:不论毛泽东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或是邓小平民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理论和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理论新发展,都来自于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国民族工作本身就是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2分)(2)继承性:中国民族理论的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在一些基本观点上乃至语言表述上,都是一贯相通、一脉相承的,都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经典论述。(2分)(3)创新性:中国民族理论在继承中,根据变化着的实际不断创新的。如在毛泽东的“和平过渡”的观点,就是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落后民族如何实现社会变革这一重大问题上的理论创新。(2分)(4)科学性:作为对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是科学的,是我们党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锐利武器。中国民族理论也是一套严密的科学体系。(2分)(5)世界意义:国际社会一致公认,我国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在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时代背景下,保障了中国社会稳定团结、欣欣向荣的局面,这是具有国际性借鉴意义的典范。(2分)

2、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1)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在当前尤其是学习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民族理论新发展,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3分)(2)学习中国的民族理论,是当前,尤其是学习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是继续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搞好当前民族工作的需要。(3分)(3)学习中国的民族理论,在当前,尤其是学习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民族理论的新发展,对我们进行各项民族研究工作,也有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4分)

3、民族与宗教的区别是什么?

(1)民族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共同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2分)。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括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宗教属于思想意识范畴(2分)。

(2)民族与宗教有各自的产生发展的规律(2分)。民族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社会大分工、商品交换、私有制和阶级分化,以及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确立时产生的。民族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发展阶段形态的变化而演进,到了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高度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时候,到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自行消亡(2分)。宗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意识有了相应的发展之后产生的,是对自然力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无能为力的表现,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宗教产生之后,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人类社会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科学文化高度发展、人全面发展而使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极明白合理的时候,宗教才会自行消亡(2分)。

4、民族与宗教的联系是什么?

(1)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族信仰宗教(2分)。宗教是某些民族重要的特点之一,与这些民族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1分)。

(2)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对维系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存在,对民族的经济生活、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影响(3分)。

(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宗教节庆、礼仪、禁忌演变成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些宗教中涵有民族文化及其发展的历程;有些民族的民族心理受宗教心理影响较大(4分)。

5、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民族识别?

(1)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2分)。

(2)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2分)。

(3)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只有识别了民族成分,才能更好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分)。

(4)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3分)。

6、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什么?

一是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2分);二是民族源流是重要的历史源流(3分);三是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3分);四是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2分)。

7、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是什么?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分)。(2)社会生活中的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3分)。(3)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基于历史和现实形成的民族

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3分)。

8、民族同化的特点是什么?

(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分)。(2)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强迫同化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同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发生的现象,是自然的社会历史过程(2分)。(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自然同化中的同化主体一定比被同化民族的发展程度高,其中经济力量、文化水平起决定性的作用(2分)。(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如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2分)。(5)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2分)。

9、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什么?

(1)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3分)。(2)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民族融合不是突然发生和完成的,是由量变到质变,总体量变和部分质变,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这种量变的积累是个缓慢的过程,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的(3分)。(3)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过程(2分)。(4)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辩证统一(2分)。

10、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是什么?

(1)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2分)(2)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的民族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2分)。(3)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2分)。(4)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2分)。(5)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2分)。1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及意义。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3分)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2)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4)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逐步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必然要求。(5)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6)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12、什么是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属于社会问题的范畴(1分)。民族问题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2分),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2分),民族与阶级的关系问题(2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2分),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1分)。

13、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民族问题的发生是以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为前提的(1分)。民族问题的产生主要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1分)

自然原因有: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间相互交流、交往中会引起的各民族的发展问题。(2分)

社会原因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是民族不平等,不团结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产生民族纠纷的根本的社会原因。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它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6分)

14、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1)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还存在,这些阶级斗争还会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2分)(2)民族间的差异和发展差距不可能在短时期消灭,是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2分)

(3)思想观念的影响,会导致民族问题的长期存在。(2分)

(4)社会主义国家和执政党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认识的偏颇,也会导致民族问题并使之长期存在。(2 分)15、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有什么联系?

私有制下,阶级社会中,两者有紧密的联系,因为:①阶级关系是阶级社会中最普遍的关系。②每个民族内部有不同的阶级。③民族斗争是阶级斗争的表现。④民族问题的解决有赖于阶级的消灭。

16、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有哪些区别?

①所属历史范畴不同。②内容与含义不同。③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范围更广,④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更复杂,

⑤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

17、简述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在民族问题中,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辅相成。民族问题的解决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如果在现实中,我们只是强调经济问题的解决,忽视政治问题的解决,那么就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同样,如果只是一味的抓政治问题的解决。忽视经济问题,那么民族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分)

(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在现实中,很多民族问题的产生都是有这深远的历史根源的。同时、有些历史因素在现实问题中有重要的影响。这不仅使民族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也给民族问题的解决带来巨大的难度。所以,解决我国当代民族问题时,不仅要看民族问题的现实表现,也还要看到其中蕴含的历史因素和引发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分)

(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交织。这在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现象,两者的交织往往加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也增加了民族问题解决的难度。(分)

(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一般是指一国内部的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纯属一国内部事务,但种种原因致使民族问题国际化。在我国民族问题中,国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与国外敌对势力的勾结,以及西方某些大国以人权为幌子干涉中国内政往往导致民族问题呈现除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交织的特点。(分)18、在民族问题中,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关系如何?

(1)政治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解决民族问题的本质就是实现民族之间的平等,而民族之间的平等首先要从政治上解决,只有实现各个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才能为各个民族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3分)(2)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政治问题解决的基础。民族经济的发展会进一步消除民族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从而巩固民族关系向融洽和睦的方向发展。(3分)

(3)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辅相成。有时经济问题上的矛盾和纠纷会以政治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会转化为政治问题。民族问题的解决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如果在现实中只是强调经济问题,忽视政治问题,那就不能真正解决民族问题,难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抓政治问题的解决,忽视经济问题,那么民族问题同样不能很好地解决。(4分)

19、如何正确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含义?

正确理解其含义必须把握三个方面:(1)它是相对于古代文明的繁荣昌盛而言的。从春秋战国时代到“康乾盛世”,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曾走在同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前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的是通过和平发展,再次让中华民族走在世界前列。(3分)

(2)它是相对于近代中华民族文明衰落与民族危亡而言的。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与扩张,古老的中华文明逐步走向衰落。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主权遭践踏,领土被分割,跌到了文明发展的谷底。(3分)

(3)它是针对文明发展的历史延续性而言的。民族的繁荣昌盛必须保持自己文明的历史延续性,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今天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但是后来因为发展的缓慢,曾经陷于“亡国灭种”的悲惨境地。因此,激发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的热情,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为中华民族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当前历史时期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和目标。(4分)

20、在反对分裂、渗透,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统一的斗争中,必须高举“四个维护”的旗帜,它们是?

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2.5分),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2.5分),坚定地维护法律的尊严(2.5分),坚定地维护各族人民群众的利益(2.5分)。

21、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重要目标的客观原因,主要有哪些?

第一,地理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多处祖国的边疆,人员出人境方便,敌对势力可以选择边境地区为通道。西部边境地区相邻的境外,也是三股势力活跃的地区,因此,作为境内外交往的“前沿”和“通道”,更易受到境外敌对势力的思想侵蚀和行动侵扰。(3.5分)

第二,历史原因。近代以来,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一是从东南面的海上,一是从西部的边境。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西部时,不仅烧杀抢掠、占地勒索,而且在西部培植分裂中国的势力,并怂恿、支持他们进行分裂活动。历史上形成的分裂活动仍在继续。(3.5分)

第三,文化原因。边境地区与境外相邻地区往往文化相近、宗教相同,敌对势力有时也利用这些作为渗透、破坏的条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与境外有关民族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境外敌对势力有时打着宗教的旗号,利用宗教进行分裂、渗透活动。(3分)

22、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

归纳起来,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第一,主张和坚持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也就是说,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先进或者后进,都应该一律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履行相同的义务。(2分)第二,主张和坚持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2分)第三,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2分)第四,主张和坚持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2分)第五,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2分)

23、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含义。

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1分)其基本含义有三:一是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同等地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2分)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也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2分)二是作为法律客体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到同等对待和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民族中的违法者逍遥法外;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民族的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各个民族的公民受到法律之外的处罚。(2分)三是在社会生活中对少数民族的权利在一些方面实行特殊保护,特别是在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帮助,这一点在事实上也构成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原则,包括了各民族政治、法律上的平等,也包括了事实上的平等。(3分)

2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含义?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任何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分)

(2)只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3分)

(3)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通过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3分)(要点清晰、理解正确另加1分)

25、民族区域自治应遵循和体现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民主原则;(2)平等原则;(3)法制原则;(4)实事求是原则;(5)团结统一原则;(6)发展繁荣原则。(每个要点1.5分,要点清晰、理解正确另加0.5分)

26、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方面?

(1)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2)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3)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结合。(4)自治机关的二重性。(5)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每个要点各2分)

2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1)建立自治地方;(2)设立自治机关;(3)行使自治权利;(4)自治机关的民族化。(每个要点各2.5分)28、如何看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看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3)民族区域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4)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5)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每个要点各2分)

2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哪些?

(1)实现了各民族政治平等。(2)改变了民族关系的旧面貌,实现了民族团结。(3)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祖国的统一。(4)调动了少数民族建设民族地区的积极性。(每个要点各2.5分)

30、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民族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有多种表现形式,既有群体之间的(2分),也有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2分),还有以曲折隐蔽方式出现的,但总的来说,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是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2分)要注意的是,不同民族的人们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并不都是民族关系,只有不同民族的人们以民族身份进行交往所形成的关系才是民族关系。(2分)我们在分析判断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不是民族关系时,关键要看这种关系中是否有民族性的内容。如果在不同民族个别成员的交往中,涉及对民族特点的不尊重、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歧视、对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侵犯,那么,这就属于民族关系问题了。

31、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如何确立起来的?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民主改革(2分)和社会主义改造(2分)完成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确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2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2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2分)

3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1分)胡锦涛(1分)指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就是指平等、(2分)团结、(2分)互助、(2分)和谐(2分)的民族关系。

3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哪些?

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各个少数民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1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被推翻

后,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民族关系主要成了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1分)

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立在以下四个基础上的: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推翻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实现了中国空前的国家统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2分)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经济基础。

(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指导。(2分)

(4)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的政治基础。(2分)

34、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1)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增多,民族关系更加密切。(3分)

(2)各民族的团结互助关系进一步增强。(3分)

(3)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将长期存在。(3分)(整体论述1分)

35、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有哪些?

(1)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2)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3)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4)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5)民族分裂势力的影响;(6)宗教极端势力的影响;(7)暴力恐怖势力的影响。(每点1分,整体论述3分)

36、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社会主义民族平等的本质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1)民族平等;(2)民族团结;(3)民族互助;(4)民族和谐。(每个要点2分,对每个要点作简单分析2分)

37、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及其相互关系?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简称“两个共同”)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2分)2003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的少数民族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在会上首次提出。(1分)2005年5 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阐明了“两个共同”的科学内涵和辩证关系。(1分)

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1分)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1分)抓住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作出新贡献。由此可知,民族工作主题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凝聚智慧,集中力量,促进发展,推动繁荣。(2分)

共同团结奋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共同繁荣发展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基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分)没有共同团结奋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没有共同繁荣发展,就不能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38、简述我国宗教信仰政策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了处理我国宗教问题的政策,其基本内容是:

(1)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其具体含义是: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种宗教中,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仰宗教而现在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仰宗教而现在信仰宗教的自由。对宗教的选择是公民个人的私事,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信仰宗教的公民与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在权利和义务上完全平等。(3分)

(2)按照宗教本身的客观规律来对待宗教徒的宗教信仰。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赖以存在的自然、社会和认识根源还没有完全消除,宗教对一部分人的影响也将长期存在。宗教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长期存在。所以,绝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同时,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1分)

(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法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宗教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1分)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要求。宗教作为一种从历史遗留下来的社会现象,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长期存在,要按照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方法,积极妥善地处理好;要防止激化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变革那些与旧制度相伴而生的,与社会主义制度不相适应的东西。宗教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国家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也就是说,任何宗教都要维护法律的

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1分)

(5)无神论者和宗教信仰者在政治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思想上的差异是次要的,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1分)

(6)我国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但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对抗性的问题。(1分)

(7)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反对境外宗教团体和个人干预我国宗教事务,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1分)

(8)争取、团结和教育宗教界人士,有计划地培养年轻一代的爱国宗教职业人员,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作用。(1分)

39、简述我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状况?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有宗教信仰,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等,解放前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有原始宗教信仰。

(一)藏传佛教

藏、蒙古、土、裕固、门巴、珞巴、纳西、普米等民族信仰藏传佛教,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云南等省区。藏传佛教在藏民族中有很长的历史,公元7世纪佛教自印度传入西藏地区,经过与当地传统的原始多神教——本教的长期斗争与融合,约在公元10世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2分)

(二)上座部佛教

傣、阿昌、佤、拉祜、布朗等民族信仰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云南。南传佛教大约也是在公元7世纪传入云南傣族地区。到公元1569年,缅甸金莲公主嫁给傣族宣慰使,缅甸国王派僧团随之来传教。该教在傣族地区广泛传播,随后又传到其他少数民族中。(2分)

(三)伊斯兰教

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保安、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等10个民族中的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大约在唐宋时期,中西交流畅通,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来到中国经商贸易,建立清真寺,开始传教活动。公元13世纪随着蒙古军队的三次西征和元朝的建立,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军士、工匠、商人、官员来到中国。公元10世纪,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地区,经过几百年的传播后,伊斯兰教在新疆占据了主导地位。(2分)

(四)天主教和基督教

在近代伴随着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开始传入的。17世纪,基督教首先传入台湾少数民族地区。鸦片战争后,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美国、德国和沙俄等国的传教士大批进入中国南北各少数民族地区,以开医院、办学校、建教堂等各种手段传教。如,法国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七大教区,修了上千所教堂,占有800万亩土地。英法美等国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等民族地区也建了不少教堂,还培养了不少少数民族的神职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傈僳、怒、布依、京、朝鲜、苗、拉祜、景颇、阿昌、独龙、彝等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2分)

另外,俄罗斯族信仰东正教,拉祜族中也有信仰佛教的,在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满、达斡尔族中有部分人信仰萨满教,在苗、瑶、京、畲、仫佬、白、彝等族中有人信仰道教。在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中有的还保留着原始的多神教信仰。(2分)

40、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有何重大意义?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力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地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和维护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2分)

(1)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革命和建设中有着特殊作用;(2分)

(2)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2分)

(3)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条件;(2分)

(4)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2分)

41、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是什么?

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基本原则和路线是“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社会主义新时期对民族干部的德才标准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即要求实现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标准。(2分)

党的民族干部政策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民族工作的需要而逐步确立并且不断发展。总的来说,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广开渠道,增加少数民族干部数量;(2分)

(2)全面加强民族干部的素质教育;(2分)

(3)建立并不断完善民族干部挂职锻炼制度;(2分)

(4)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明确少数民族干部的配备和使用。(2分)

42、社会主义新时期少数民族干部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

人才资源开发和干部队伍建设中,要不断努力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以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1分)根据这个要求,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在新时期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科学判断能力;(1.5分)

(2)把握时代的能力;(1.5分)

(3)创新的工作能力;(1.5分)

(4)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1.5分)

(5)总揽全局的能力;(1.5分)

(6)领导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1.5分)

43、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实施西部大开发是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必然选择。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符合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要求。

44、为什么说,新中国建立之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就像是一部“活的社会化石”?

(1)新中国建立之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不同的社会阶段,主要可以分成四种情况;

(2)有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民族和地区;

(3)有处在奴隶社会的民族和地区;

(4)有处在封建农奴社会的少数民族和地区

(5)有和汉族发展一致的少数民族和地区

45、你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较之汉族地区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

要用具体材料说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较之汉族地区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主要了解学生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知识。

46、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如果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这将对于我国产生一些什么样的影响?

(1)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以及其它方面

(2)有理有据,有说服力。

47、当民族之间不但存在着文化差异而且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又长期得不到解决时,是否会影响民族关系?

(1)会。

(2)阐述民族差异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因素

(3)阐述经济发展差距影响民族关系的原因以及这种情况长期下去的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