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洛阳古都研究_李久昌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洛阳古都研究_李久昌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洛阳古都研究_李久昌

第47卷 第4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47 No.42007年7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J ul.2007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洛阳古都研究

李久昌

(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

摘 要:洛阳古都研究在学界向来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洛阳

古都研究成果丰富,精彩纷呈。从学术史角度比较全面地总结和评述这方面已有的学术成果,指出其不足,对洛阳古都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洛阳;古都;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7)04-0027-09 收稿日期:20072012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BZS022)

 作者简介:李久昌(1960-),男,山东菏泽人,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教授,博士。

洛阳古都研究在学界向来受到重视。自先秦时期就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及至现代,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更多,成果丰富。苏莘最早采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对洛阳古都做了开拓性的考察,李健人所著《洛阳古今谈》是民国时期第一部通史性的洛阳都城史研究著作。进入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学界对洛阳古都的研究逐渐步入高潮,成果较多。概括起来,这一时期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70年代,主要是结合考古发现,对一些洛阳古都城址性质和形制的研究。其中,阎文儒的《隋唐东都城的建筑及其形制》、宿白的《北魏洛阳城和北邙陵墓———鲜卑遗迹辑录之三》和《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做了许多开创性的探索,初步建构了北魏和隋唐洛阳城研究的学术体系,其学术原创性十分突出。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由于考古学者的不懈努力,大量相关的考古资料成为洛阳都城研究的重要基础,学界对洛阳古都研究的关注点逐渐增多。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一是表现出对洛阳古都在中国古都发展史上地位的宏观把握;二是对都城形制和规划布局的分析,基础性的微观性复原研究以及古都政治、经济、里坊研究都取得进展;三是受国内文化史、环境史兴起的影响,洛阳古都文化和生态环境研究得到人们的重视,洛阳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也受到人们的注意。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洛阳古都研究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以往研究着力的都城形制和规划布局研究继续受到重视,并逐步深

入;二是河洛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研究的进展,大大推动了洛阳古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当然,从时段上学界对洛阳古都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但每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中,又不乏其他研究内容的介入,因此,本文拟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洛阳古都研究成果的简要介绍,仍按内容分类概述。

一、洛阳都城建都朝代研究

对洛阳古都的研究,首先涉及对洛阳建都朝代的界定。据笔者所见,目前已形成了7种主要观点,并且在诸说中实际上还有多种见解。这7种观点是:

(1)九朝说。陈桥驿认为,自东周以来,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后)以及五代的后

梁、后唐等九个朝代在这里建都。[1]

(2)十朝说。史念海认为,在洛阳建都的朝代有10个:东周、东汉、曹

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周)、后梁、后唐、后

晋。

[2]

(3)十一朝说。有两种说法。李先登认为历史上有11个朝代在洛阳建都,但未指明具体朝代。[3]

忠厚则认为在洛阳建都的11个朝代是夏、商、周、汉、

曹魏、晋、北魏、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4]

(4)十二朝说。赵芝荃认为,历史上有12个朝代在洛阳建

都: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

(武周)、后梁、后唐、后晋。

[5](5)十三朝说。也有3种说法。苏健认为,历代王朝在洛阳建都的13个朝代是: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

(含武周)、后梁、后唐、后晋。[6]

史为乐认为以洛阳为

7

2

都城的朝代包括夏、商、周、汉、魏、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13朝。[7]史念海认为,东周、河南王(秦末申阳)、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魏(李密)、郑(王世充)、唐、后梁、后唐、后晋等是在洛阳建都的13个朝代。[8]137-138(6)十五朝说。孟令俊认为,在洛阳建都的有夏、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15朝代。[9] (7)十八朝说。李振刚、郑贞富《洛阳通史》认为,从黄帝开始,帝喾、夏、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郑、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18个朝代在此建都。[10]2由于这一问题主要涉及对古都概念的理解和对古都历史内涵的判断,争鸣还会继续下去。学术界认为在洛阳建都的不仅仅是九个朝代,比此数目要多得多。“九朝古都”中的“九”不是具体数字,而是言其多。

二、洛阳都城规划与布局研究

基本上是围绕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周都成周与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等五大都城遗址展开的,由于开展比较早,成果也相对较多。

二里头遗址。1959年徐旭生在偃师二里头村调查“夏墟”,发现了二里头遗址。[11]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里头遗址的性质及其夏文化内涵方面,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掘、研究,二里头遗址为夏代都城遗址,已获得学术界的普遍认可。赵芝荃、陈旭、方新庆等进一步提出二里头遗址即为斟寻阝。[12-14]随着二里头遗址性质的基本解决,20世纪末以来,其形制与布局研究,逐渐引起注意。杨鸿勋的《宫殿考古通论》第三章对二里头遗址第1、2号宫殿进行了详细的复原。[15]张国硕的《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是“迄今研究夏商时代都城制度最全面、最系统、最为深入的学术专著”,[16]它用较大篇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充分的论述,颇有新意。许宏等根据二里头遗址最近的考古发掘成果,对其聚落形态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17]由杜金鹏、许宏主编的《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一书,收集了二里头遗址发现以来所有的调查与发掘简报简讯,并精选有关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的论文40余篇,集中体现了目前有关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的最高、最新水平。[18]偃师商城。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受考古发掘的限制,对偃师商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年代、性质及其与郑州商城的关系诸问题上,对该商城的布局形制的研究较为薄弱。赵芝荃、徐殿魁的《河南偃师商城西亳说》,蔡运章、郭引强的《汤都西亳略论》,方酉生的《论偃师商城为汤都西亳》,安金槐、杨育彬的《偃师商城若干问题的再探讨》等,根据考古发掘的文化遗物、墓葬、地层关系,同时依据文献有关汤都西亳的记载,认为偃师商城的位置与西亳的地望相合,应为商汤所都的西亳城。[19-22]对此学术界在肯定偃师商城是早商都城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同意见,如桐宫说、陪都说。许顺谌近年又提出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同为早商的两京。[23]对偃师商城形制布局研究比较早的是贺业矩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他根据当时考古发掘材料和历史文献相结合,总结归纳了偃师商城规划布局的7个要点。[24]王学荣根据新近考古发掘成果,对偃师商城的形制、规划布局、发展阶段及其影响等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认为偃师商城布局建设的发展经历了建城阶段(小城阶段)、扩城阶段(繁盛阶段)及中兴时期三个大的阶段。其“择中立宫”即对称性布局的严格、规整程度,在商代前期还属特例。[25]杜金鹏等则论述了新发现小城的形制、布局、年代、性质及其在都城制度史上的意义。[26]这方面的论文还有王学荣的《河南偃师商城第二号建筑群遗址研究》、赵芝荃的《偃师商城建筑概论———1983至1999年建筑遗迹考古》、董琦的《偃师商城发展阶段论》及《偃师商城布局剖析》、张立东的《偃师商城布局刍议》、徐昭峰的《从偃师商城始建时的布局设计看其性质》、杜金鹏的《偃师商城王宫池渠的发现及其源流》等。新近出版的《偃师商城遗址研究》一书,收录了该遗址发掘20多年来全部发掘简报及40余篇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章,较全面地反映了目前偃师商城遗址研究的现状。[27]

周都洛邑。西周初年武王灭商之后即着手在洛阳兴建东都洛邑。传统观点认为,周公营建的洛邑分为王城和成周两个城邑。史为乐通过对成周的营建及其名称变化的历史考察,认为西周初年所营建的王城和成周实质上是一城,王城是成周的一部分,周公所营洛邑即成周,西周的王城应在今洛阳王城遗址附近。[28]叶万松等则从考古学的角度,根据洛阳一带发现的西周遗存分布,论证了洛邑一城说,提出洛邑城址可能在瀍河两岸。[29]李民、曲英杰、杨朝明等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的两城说提出了质疑,也认为周东都洛邑只有一座城,传统说洛邑有两座城是误传。[30-32]1984年,考古学家在汉魏洛阳故城下发现的周代城墙,在今汉魏洛阳故城中部发现有始建年代不晚于西周中晚期的两周城址,且地望又与许多文献中记载周公所建的成周有关,因此被推测它可能就是文献记载的西周初年营建的成周城。看来,西周时期的洛邑究竟是一城还是两城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洛邑作为与宗周并列的国都,在西周时期,兼具有政治、

82

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杨宽的《西周初期东都成周的营建及其作用》、陈公柔的《西周金文中的新邑成周与王城》、杜勇的《周初东都成周的营建》、王晖的《周武王东都选址考辨》等,分析了洛邑的营建原因、过程及其所起的重要作用。[33-35]关于洛邑规划布局,先秦的古籍《考工记》记载了西周城邑制度,其中包含了对王城布局等的描述,现在一般认为,《考工记》的记载虽带有一种理想模式,但不能排除其中有对洛邑某些实际情况的反映。贺业矩的《〈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评价。他还根据《逸周书?作雒》及《考工记?匠人》勾勒了西周王城的规划概貌,并探讨了它与王畿规划的结合问题。[24]杨宽从都城制度角度,分析了洛邑的规划布局,认为周公在洛阳建设东都成周,其布局开创了西面小城连接东面大郭的制度。[36]曲英杰从营建东都、东迁洛邑、王城城址和都城建制诸方面论述了周都洛邑的相关问题。[31]卢连成的《论商代西周都城形态》则探讨了包括洛邑在内的商至西周时期都城形态的特点及其演变,研究的结论也颇有新意。[37]石井宏明的《东周王朝研究》,从春秋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角度探讨了东周王朝的王都问题,其视角独特、新颖。[38]汉魏洛阳城。历史上相继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定都于此,四代王朝相沿使用同一城址,时间长达330年,其间迭经建设,城市布局随之发生了不少的变化。自1954年以来,考古学家对该城址进行了多次调查与发掘。王仲殊利用考古资料,对东汉洛阳城形制布局及其影响进行了综合研究,并绘制了复原图,是东汉洛阳考古的奠基之作。[39]杨宽较早地研究了东汉洛阳城的性质,认为东汉洛阳城的布局虽然与西汉长安城有明显的不同,但城的性质没有改变,依然属于内城性质。[40]姜波依据东汉洛阳礼制建筑考古资料,指出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目前已知将左祖右社纳入都城规划设计的最早实例。[41]张鸣华对东汉南宫的位置及其与北魏都城布局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曹胜高认为东汉洛阳城参考了《考工记》的营国思想,东汉将明堂、辟雍、灵台作为洛阳的标志性建筑即意味着东汉政治文化对礼乐教化的高度认同。[42]潘民中考察了曹魏重建洛阳的三个阶段。徐金星主编的《汉魏洛阳故城研究》一书,收录了有关学者近50年来关于汉魏洛阳故城的考古调查、发掘简报、报告及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章近百篇,集中体现了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最新水平。[43]学者们普遍肯定了北魏迁洛后实行的汉化政策对城市规划建设产生的影响,并充分肯定北魏洛阳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地位。宿白以考古资料与文献相对比,就北魏洛阳城的城墙位置、城内宫廷、太仓、衙署等建筑及里坊分配与管理、工商业区安排、佛寺设置等问题作了详细探讨,认为从北魏洛阳城郭城的设计可以看出,北魏“汉化”并不是简单地恢复或模拟汉魏制度,而是加入了新因素后的一次发展。[44]俞伟超认为汉魏洛阳城所示中轴线的萌芽和形成,是都城规划的一次转折性变化,表现出了从先秦城市向隋唐城市的转变,并影响后代达千年之久。[43]赵启汉认为北魏时期的洛阳,上承东汉魏晋,下启隋唐盛世。它不仅是北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也发挥了继往开来的作用。[45]段鹏琦认为洛阳汉魏故城经历有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最终在北魏实现了洛阳城市布局的一次历史性转变,[46]就此,他还绘出了我国自己测绘的第一张比较可靠的实测图。孟凡人认为北魏洛阳城市布局的重要特点是将外郭城居民区与内城宫苑、主要衙署隔开。外郭城作为北魏的新建筑,形制上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而影响外郭城形制和布局的主要因素,是北魏迁洛后,在利用改造魏晋故城规划新都市,主要从安置人口、控制居民、加强防御、活跃经济等方面加以考虑的结果。[47]骆子昕认为北魏洛阳城外郭城并非是兼括洛水南北两岸,其形制基本上是个东西宽、南北窄的长方形,其范围在邙山以南、洛水以北大约30平方公里的地域之内。[48]王铎、刘曙光也对洛阳外郭城及洛阳小城进行了研究。孟凡人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了6世纪前今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和前苏联中亚地区古代城市与北魏洛阳城等的关系,认为其形制渊源不能排除外界的影响。[49]钱国祥根据北魏宫城正门阊阖门遗址的发掘,对洛阳城由汉代南北宫到曹魏单一宫城形制的演进提出了新的看法,复原了东汉洛阳南北宫平面及魏晋洛阳城平面布局。[50]金大珍以洛阳城市风貌的视角,分析了北魏洛阳城城市规模、特点及其对城市风貌的影响[51]。

隋唐东都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隋唐东都城作为重点遗址,考古学者对之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勘察和发掘,结合历代丰富的文献资料,使我们对该城的平面布局、坊市形制、宫殿分布等均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阎文儒较早地探讨了东都洛阳的形制及城垣建筑和城门形状,认为东都城把宫城、皇城设置在城中西北隅,并非是受到了外族的影响,而是由于自然地理北高南低的形势和政治上防守便利的需要所致,从而导致了洛阳城的不对称。[52]宿白则认为这种布局是特意设计的,是为了下京城长安一等的做法。洛阳城的设计规划“既影响了当时国内新建和改建的地方城市,也影响了一些地方政权甚至邻近国家的都城建设”。[53]董鉴泓认为建成的洛阳城,对最初

92

的规划者来说,只是个半成品,它本来应该和大兴城一样也是东西对称或基本对称,但因汉代河南县城和洛河河床的存在,对称布局才未完成。[54]贺业矩则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了隋唐洛阳城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中的若干问题,认为洛阳城的布局已经是东西对称了。[24]杨宽分析了洛阳城的“城”、

“郭”布局和重大变化过程、原因及其与礼制的关系。[40]王仲殊的《中国古代都城概说》、马得志的《唐代长安与洛阳》和徐苹芳的《唐代两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综合了历年考古发掘的成果,结合文献资料,对古代长安、洛阳的城市形制、布局等作了全面的概括。曹尔琴也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洛阳从汉魏到隋唐的历史城市变迁进行了综合研究。辛德勇的《隋唐两京丛考》在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考古发现及实地考察研究了长安、洛阳两京城坊、宫阙建置等问题,纠正了前人许多不确切甚至是错误的看法。[55]杨鸿年的《隋唐两京考》从“城”、“市”、“街”、“坊”、“官府”等五个方面38个问题,对长安、洛阳进行了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其《隋唐宫廷建筑考》则对隋唐宫廷建筑作了详尽的考察。姜波的《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讨论了这一时期礼制建筑的建筑结构、分布状况、分布规律、祭祀对象等。傅熹年从建筑学的角度探讨了隋唐洛阳城的规划手法,提出坊与宫城和皇城之间存在某种模数关系,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洛阳城就规划中模数运用而言,明显比大兴(长安)成熟。[56]随后,他又对这种规划手法的象征意义进行了阐述,认为来源于皇权至上,象征皇权统率一切,化生一切。[57]王维坤等分析归纳了隋唐洛阳城有关设计思想的五点主要体现。杨焕新的《试谈唐东都洛阳宫的几座主要殿址》、霍宏伟的《隋唐东都应天门建筑略论》、王岩的《关于唐东都武则天明堂遗址的几个问题》、姜波的《唐东都上阳宫考》、杨旭辉的《唐东都宫城正门考》对东都洛阳内部的一些职能建筑进行了考察。程存洁的《唐代城市研究初篇》,就唐东都洛阳城市的历史变迁、人口变迁、城市建制、坊里问题等作了较系统的考察,提出了不少有新意的观点。

宋代以洛阳为西京,金代又以洛阳为中京。近年来,在发掘隋唐洛阳城时,又发现宋代西京西城墙、宫城西墙、宫殿建筑及衙署庭园遗址,显示宋代洛阳城仍多有兴作,维持相当程度的繁荣。杨焕新的《略论北宋西京洛阳宫的几座殿址》分析了太极门、太极殿、天兴殿、殿阁、东西长廊等夯土基址,认为宋代宫城中轴线上殿宇的位置与隋唐时期各殿的旧址已不尽相同,其正殿的起始位置,已由原来隋唐时位于洛阳城南北线的前三分之一处,改为二分之一处,这种加大正殿狭长空间序列的做法,在后代的都城建设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58]金代中京洛阳城研究成果很少。李永强的《金中京城东垣及相关问题浅析》根据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记载,勾勒了该城的基本轮廓。[59]

三、洛阳都城经济与市场研究

关于洛阳都城经济与市场,20世纪50年代,阎文儒的《隋唐东都城的建筑及其形势》曾对东都洛阳的城市经济状况及其特点作了很好的分析,但很长一段时间,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专题性研究缺乏。某些经济专史和通史体例论著涉及的洛阳都城经济与市场的状况,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李剑农的《先秦两汉经济史稿》、胡如雷的《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傅筑夫的《中国经济史论丛》和《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相关专题研究逐渐增多。张玉石通过对东周时期洛阳金属铸币的流通情况,分析了东周王朝危而不亡的原因,认为是洛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东周王室特殊的社会地位,促进了洛阳以金属铸币广泛流通为标志的商业经济的繁荣,造就了古代洛阳自由贸易港的商业贸易中心地位,从而使之成为打破诸侯割据的封闭状态、各国商贸往来、互通有无的政治中立区,多次避免了覆灭的命运。[60]王珍的《东汉首都洛阳工商业的畸形发展》认为,奢侈的生活方式和奢侈性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是东汉洛阳城衰亡的一个原因。[61]她在《略论北魏首都洛阳的工商业》中认为,北魏迁洛后,洛阳重新成为北方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市场极为繁荣。但随着统治阶级对奢侈品的追求,其商业呈畸形发展之势。[62]张振玉则认为由于受地理条件、时代原因以及其本身所负担特殊历史任务的影响,洛阳城市经济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工商业的发展始终摆脱不了封建制度的控制,从而导致资本主义因素的难产和难以成长。[63]马厚生分析了《洛阳伽蓝记?法云寺》中的一个片断《洛阳大市》,认为它是描写当时洛阳商业区之一洛阳大市全貌的一幅生动画卷,完整地再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商业区的布局。[64]隋唐洛阳都城经济与市场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阎文儒认为隋唐洛阳城市的商品货币关系很发达,表明东都洛阳处于商品货币城市的状态。[52]宿白认为唐东都是工商业繁荣的城市。[53]徐苹芳的《唐代两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也是一部研究唐东都经济的力作。陈有忠的《隋唐时期的洛阳商业》按照商业贸易的情况,将隋唐时期的洛阳商业划分为两个时期,认为唐前期(606-755年)是洛阳商业繁荣期,后期(755-907年)是洛阳商业衰落期。[65]吴涛的《盛唐时期的东都洛阳》和《唐“安史之乱”至五代

03

时期的洛阳》两文,对这一时期洛阳都城经济与市场作了概略介绍,认为安史之乱时洛阳经济正走向衰落,但因洛阳的都城地位,因而仍保持着大商业都市的地位。[66-67]贾广兴的《龙门石窟群中的商业石窟》一文认为,唐贞观初至武周时期洛阳商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市内出现了商业组织“行”。[68]宋金时期的论述相对较少。主要有吴涛的《北宋时期的洛阳》、周宝珠的《北宋时期的西京洛阳》等。近年来对古代洛阳市场的系统研究可以薛瑞泽所著《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为代表。他在该书第五章《城市与商品流通》中,对汉唐间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的商业及商业市场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考证,认为洛阳市场的变迁经历了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即西周的发轫期、东周至西汉的发展期、东汉的兴盛期、魏晋南北朝的徘徊期、隋唐的鼎盛期。屡毁屡建成为洛阳市场变迁的明显特点,并认为洛阳市场的变化折射出中国商业发展的盛衰起伏[69]。

四、洛阳都城里坊研究

里坊制度是中国古代城市中最重要的基层行政组织制度,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杨宽认为,北魏洛阳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第一次有计划地把居民的“里”整个建成,做出了整齐的布局,规定了统一的规格。[40]徐金星认为汉魏洛阳故城开创了我国古代城市最大规模的先例,将内城南郊、外郭城大规模地辟为规整的里坊区,是北魏洛阳城的创举。[70]赵福如认为洛阳的里坊排列不甚规整,分布也不均衡。坊墙的出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71]陈长安的《邙山北魏墓志中的洛阳地名及其相关问题》通过对北魏墓志的整理,列举出北魏13个乡和50个里,为研究北魏洛阳的行政区划提供了资料。[72]张剑的《关于北魏洛阳城里坊的几个问题》着重探讨了北魏洛阳里坊的辖县及坊里与乡里、里坊居民等相关问题,并对北魏洛阳城里坊数目等问题进行考证。[73]张金龙分析了以选取反映儒家文化所倡导道德准则的褒义词作为里坊命名的基本原则。洛阳现存的乡、里名称,反映了其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承袭晋制而向隋唐变迁的趋势。其《北魏迁都后官贵之家在洛阳的居住里坊考》分析了北魏后期洛阳城的居住特点,认为官位相从和聚族而居、等级差别、四民异居是主要方面。[74]任重则从城市管理的角度,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里坊制度,其中洛阳也是其论述的重要内容。[75]陈长安的《隋代洛阳政区改革与墓志中洛阳乡里初探》列出了隋代洛阳的部分里坊,并对隋朝河南县、洛阳县、河阴县的乡、里、村作了排列,划定出其相当于今的大致位置。[76]陈久恒的《唐东都洛阳城里坊之考证———从唐代墓志看东都坊里名称及数目》,从1415方唐代墓志中择出东都坊名的562方来检验唐坊名称和数目,发现“建春”、

“遵教”、“徽安”三坊应为东都里坊,并得出唐坊总数为113坊3市,与《唐两京城坊考》所记总数相同。[77]赵超的《唐代洛阳城坊补考》亦根据洛阳出土墓志,列补不见于文献的8个坊名,指出“里顺”、

“万岁”、

“行修”应是东都里坊,并分析了唐代洛阳坊里的关系,还通过墓志找出了城内河南、洛阳两县的界线。[78]辛德勇的《隋唐两京城丛考》一书的下篇《东都》对洛阳某些里坊作了订正,对东都坊数、河南洛阳两县分界等问题作了考订。张枕石的《唐两京坊宅补遗》、刘汉忠的《〈唐两京坊宅补遗>再补》、张剑的《唐代东都里坊的几个问题》等,也分别依据有关出土墓志考察、补正了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一书的部分内容。李健超的《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利用100多年里出土的数以千计的隋唐墓志和文献中遗漏的资料,据元《河南志》与《唐两京城坊考》的体例和顺序对东都里坊进行了广泛、系统的增补、考订。[79]其中,洛阳部分占了相当数量。这方面的论著还有阎文儒、阎万钧的《唐两京城坊考》、杨鸿年的《隋唐两京城坊谱》等。

五、洛阳都城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洛阳都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关系,是近年来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李润田的《自然条件对洛阳城市历史发展的影响》、黄一柱的《河洛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简论》、赵启汉的《得天独厚帝王州———略说古代洛阳作为国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陈昌远的《先秦河洛历史地理及河洛文化历史地位》、刘家和的《说洛阳为“天下之中”》等,分析了洛阳地理环境特征,认为洛阳之所以长期为都,就其自然环境来说,主要是其地理位置适中、地理形势险要、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等优越条件。洛阳在宋代以后的衰落,除了政治、经济条件决定外,同样可以从自然条件中寻找到原因。[80-84]钮仲勋等《伊洛河水利开发的历史研究》探讨了这一地区水利开发的历史过程,认为伊洛河水利开发的历史,其趋势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水利开发中以漕运最有影响,开发地区主要在伊洛河水中下游的河谷地带,尤其是洛阳附近,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受社会经济,尤其是洛阳城市发展的影响。[85]段鹏琦的《汉魏洛阳与自然河流的开发和利用》认为汉魏洛阳对涧谷、洛等河流的开发、利用,不但提供了城市用水的水源和良好的水运航道,也加强了城市的防卫。[86]孔祥勇、骆子昕、刘曙光

13

等考察了汉魏洛阳对城区水系的开发利用及对洛阳城市建设的影响。谢虎军的《隋唐时期东都洛阳自然环境之考察》通过对这一时期洛阳自然环境的复原,考察了自然环境变化对洛阳城市发展、兴衰的外在影响。勾利军从气候因子的影响上分析了长安和洛阳分别成为首都和陪都的原因。古代洛阳都城曾四次迁移城址。史为乐的《简论洛阳古代都城遗址的变迁》、段鹏琦的《洛阳古代都城城址迁移现象试析》、赵天改的《洛阳古都的城址转移及原因探索》对城址的迁移趋势及其原因作了较周详的探讨,认为自然地理环境是导致古代洛阳都城城址逐渐向西迁移的重要原因。城址转移体现了城市建设方面对地理条件的利用能力。洛阳古都城址愈转移,地理条件愈优越。[87-89]

六、洛阳都城文化研究

洛阳都城文化内容丰富,繁荣发达。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对洛阳都城的研究中已经有学者间或涉及。90年代初,洛阳一些学者提出了“河洛文化”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参与了讨论,对河洛文化的研究逐渐升温,召开了若干次研讨会,也出版了若干文集和专著,如《河洛文化论丛》第一、二辑和《河洛文明论文集》、

《河洛文化通论》等。学者从不同学科领域对河洛文化的空间与时间概念、定义、性质与地位等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李学勤的《河洛的历史地位与河洛文化的性质》认为,河洛文化的性质,是和河洛地区在历史上的地位分不开的,河洛居天下之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河洛文化性质具有传统性、开放性、综合性、先导性这四个特点。[90]许顺谌认为“河洛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王都文化的风范,历代王都文化都包含在河洛文化之中,这是其他地区所望尘莫及的”。“河洛文化除了民间风俗文化外,可以说是几千年来的‘帝都文化’,是一种带有统治性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奠基石”。[91]徐金星认为,河洛文化“是中央文化、国家文化、国都文化、传统文化,长期占据着主导和统率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它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92]韩忠厚认为,洛阳“在全国六大古都中,是建都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河洛地区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漫长时期里,一直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核心,是黄河摇篮的心脏,中原文化的象征”。[93]分朝代探索洛阳古都文化的专论文章,相对不多。史龙身的《洛阳文化地理特征论纲》研究了这一地区文化发展的诸特征。孙家洲的《论河洛古俗对东周秦汉社会风貌的影响》考察了

河洛文化在洛阳都城的总体反映及其对秦汉社会的影响。吴少珉分析了北魏迁都洛阳后,以京师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认为其吸收、融合了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吸收了宗教及其与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以儒学为基础的多元文化。[94]金大珍也认为北魏的洛阳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最为兴盛的时代,并认为北魏洛阳城市风貌的独特地位体现为三个交会点,即民族融合的交会点、南北文化的交会点和中外交流的交会点。[95]宿白、徐苹芳、马得志等对唐宋洛阳都城文化的状况和特征作了论述和总结。郭绍林的《唐五代洛阳的科举活动与河洛文化的地位》特别强调洛阳和河洛文化对科举制的影响。苏小华论述了洛阳职官制度的特殊性在洛阳地区形成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条件,认为这是唐代洛阳文化繁荣的部分原因。[96]周宝珠、马华民、程民生分别论述了北宋时期洛阳都城文化的表现及其特点。分文化要素论述洛阳古都文化的文章较多,内容涉及洛阳都城教育、宗教、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等。如李馥明、边家珍、郭灿江之于古都洛阳教育的研究,葛红、董延寿、黄新波、徐金星、陈瑞之于古都洛阳宗教的研究,赵建梅之于洛阳唐中期诗坛的研究,温玉成、李文生、阎文儒、常青、张乃翥之于龙门石窟的研究等。洛阳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是近年的热门学术话题。来学斋、薛瑞泽的《丝绸之路东端起点洛阳研究综述》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洛阳地方志办公室编辑的《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收集了韩国磐、李学勤、朱绍侯等的30余篇论文,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探讨了古都洛阳在丝绸之路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和中心,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强烈反响。[97]

七、洛阳都城的总体考察

对洛阳都城的综合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主要体现在对我国古代都城总论性研究著作中,如前文提到的王仲殊、叶骁军、杨宽、贺业矩、张国硕、曹尔琴等的论著。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出版的几部著作填补了洛阳古都整体研究的空白。其中,苏健的《洛阳古都史》把丰富的历史文献与大量的考古资料相结合,比较全面、系统反映了洛阳古都的历史面貌。[98]李振刚、郑贞富的《洛阳通史》一书,时间跨度上限起于远古,下限到2000年12月,以简要的文字记述了5000年漫长的洛阳发展史,是第一部洛阳城市通史。这些研究洛阳古都史专著的相继问世,无疑都是对洛阳古都研究的重要贡献,同时也都从某个方面拓宽了洛阳

23

古都研究的领域。

八、总评与展望

对洛阳古都的研究,是众多学者长期致力的研究课题,限于篇幅,以上综述和回顾,很可能挂一漏万。但从中可以看出,洛阳古都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以后进一步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造了条件。但是,在过去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根据古都研究的学术发展趋势,思考未来洛阳古都研究的前进方向,古代洛阳都城研究的水平才有可能在现有水平上有大的提高和发展。(1)加强对洛阳都城的综合性、贯通式研究。从目前研究现状来说,对洛阳古都及其某一时段、某一方面的研究都作了一定的工作,但综合性的系统的宏观分析研究相对较弱。历史研究的真谛,在于揭示历史演进脉络与发展特征,探索出有关演变的各种规律,对于都城发展的历史来讲,综合系统的宏观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今后在增加洛阳古都微观的、局部的、单体的研究的同时,更要努力加强宏观的综合性的系统分析研究。(2)深化古代洛阳都城空间研究,加强都城空间过程与社会过程的研究。以往对洛阳都城空间研究得较少,既有的都城空间形态复原性研究较多,高层次综合性的分析研究相对较少。对物质空间结构形态研究较多,从位置分布与演化的角度,分析都城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及这种空间结构所蕴含的特定社会关系的较少。都城空间既是一种“地理空间”,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空间”,二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今后还当加强古代洛阳都城空间的研究,并将都城空间过程与社会过程结合起来,深入探讨其辩证关系与互动规律。(3)拓宽洛阳都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推进都城空间与生态环境的互动研究。古都发展与地理环境变迁关系问题是探讨古都得以被选建及建成、发展的基础性问题。近年来,虽然开始比较关注都城生态环境的成分,但选题过于集中,有的空白则无人问津。今后还要大力加强薄弱环节的研究和进一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4)进一步加强洛阳古都文化研究。朱士光先生在总结20世纪以来的古都研究时,曾将其概括为微观复原、宏观综合以及文化等三个层面,并认为古都文化研究是在前两个层面基础上的深入,也是今后中国古都学与中国文化研究的重点。[99]“通过对古都与古城镇结构、形态的精细探析,深入开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才能使我们对古都、古城镇的研究得到升华,不致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浅层次上。”[100]洛阳古都文化是河洛文化的核心或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解读河洛文化与中国文化,进一步推进河洛文化研究的深入。同时,这也是学术研究为社会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5)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洛阳古都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相对于洛阳古都的重要性来说,我们对于它的研究也是非常不够的,涉及的面也不够宽泛。比起同时期的长安,自正面来论述洛阳都城的研究也为数并非太多。许多情况是在论及长安时才被附带提及。对洛阳在八大古都中的地位问题,学术界也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凡此种种,都是与洛阳古都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很不相称的。这也表明,洛阳古都研究领域仍有很大的发掘空间。笔者相信,经过学界的共同努力,今后洛阳古都研究水平一定会有大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桥驿.中国六大古都?序[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

社,1985.

[2]史念海.中国古都研究?序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

社,1987.

[3]李先登.豫西地区与夏文化[J].河洛春秋,1983,(1).

[4]韩忠厚.洛阳建都朝代考略[J].河洛春秋,1995,(1).

[5]赵芝荃.洛阳建都千余年,六大古都数第一[N].洛阳日

报,1984201210.

[6]苏健.洛阳为十三朝古都新论[J].河洛史志,1994,(3).

[7]史为乐.洛阳究竟为几朝古都[J].文史知识,1994,(3).

[8]史念海.中国古都与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1998.

[9]孟令俊.洛阳古今[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10]李振刚,郑贞富.洛阳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

社,2001.

[11]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J].考

古,1959,(11).

[12]赵芝荃.论二里头遗址为夏代晚期都邑[J].华夏考古,

1987,(2).

[13]中国先秦史学会.夏史论丛[M].济南:齐鲁书社,

1985.

[14]方新庆.夏王朝建都洛阳初探[J].中原文物,1987,

(3).

[15]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01.

[16]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

出版社,2001.

[17]许宏,陈国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研

究[J].考古,2004,(11).

[18]杜金鹏,许宏.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5.

[19]赵芝荃,徐殿魁.河南偃师商城西亳说[J].殷都学刊

(增刊),1985.

[20]蔡运章,郭引强.汤都西亳略论[J].华夏考古,1988,

33

(4).

[21]方酉生.论偃师商城为汤都西亳[J].江汉考古,1987,

(1).

[22]安金槐,杨育彬.偃师商城若干问题的再探讨[J].考

古,1998,(6).

[23]许顺谌.中国最早的“两京制”———郑亳与西亳[J].中

原文物,1996,(2).

[24]贺业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1996.

[25]王学荣.偃师商城布局的探索和思考[J].考古,1999,

(2).

[26]杜金鹏,王学荣,张良仁.试论偃师商城小城的几个问

题[J].考古,1999,(2).

[27]杜金鹏,王学荣.偃师商城遗址研究[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4.

[28]史为乐.西周营建成周考辨[J].中国史研究,1984,

(1).

[29]叶万松,张剑,李德芳.西周洛邑城址考[J].华夏考古,

1991,(2).

[30]李民.说洛邑、成周与王城[J].郑州大学学报,1982,

(1).

[31]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

出版社,1991.

[32]杨朝明.周公事迹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2.

[33]陈公柔.西周金文中的新邑成周与王城[A].庆祝苏秉

奇考古五十年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34]杜勇.周初东都成周的营建[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7,(4).

[35]王晖.周武王东都选址考辨[J].中国史研究,1998,

(1).

[36]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3.

[37]卢连成.论商代西周都城形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0,(1).

[38][日]石井宏明.东周王朝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

学出版社,1999.

[39]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0]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3.

[41]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3.

[42]曹胜高.论东汉洛阳城的布局与营造思想———以班固

等人的记述为中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

[43]徐金星.汉魏洛阳故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44]宿白.北魏洛阳城和北邙陵墓———鲜卑遗迹辑录之三

[J].文物,1978,(7).

[45]赵启汉.北魏时期洛阳城的建设[J].史学月刊,1988,

(4).

[46]段鹏琦.汉魏洛阳城的几个问题[A].夏鼐先生考古五

十年纪念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47]孟凡人.北魏洛阳外郭城形制初探[J].中国历史博物

馆馆刊,1982,(4).

[48]骆子昕.汉魏洛阳城址考辨[J].中原文物,1988,(2).

[4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与边疆考古研究编委

会.汉唐与边疆考古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50]钱国祥.由阊阖门谈洛阳城宫城形制[J].考古,2003,

(7).

[51][韩]金大珍.试论北魏洛阳城建规模及特点[J].扬州

大学学报,2004,(6).

[52]阎文儒.隋唐东都城的建筑及其形制[J].北京大学学

报,1956,(4).

[53]宿白.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J].考古,1978,(6).

[54]董鉴泓.中国古代城市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88.

[55]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56]傅熹年.隋唐长安洛阳城规划手法的探讨[J].文物,

1995,(3).

[57]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

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8]杨焕新.略论北宋西京洛阳宫的几座殿址[J].中原文

物,1994,(2).

[59]李永强.金中京城东垣及相关问题浅析[A].洛阳博物

馆建馆四十周年纪念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60]张玉石.东周王室危而不亡———从金属铸币的流通谈

古代洛阳的商业贸易中心地位[J].中原文物,2002,

(3).

[61]王珍.东汉首都洛阳工商业的畸形发展[J].史学月刊,

1985,(6).

[62]王珍.略论北魏首都洛阳的工商业[J].史学月刊,

1984,(6).

[63]张振玉.北魏首都洛阳城市经济[J].华夏文化,1997,

(4).

[64]马厚生.六世纪中国城市商业区风貌的生动画卷———

简析《洛阳大市》[J].商业研究,1985,(5).

[65]陈有忠.隋唐时期的洛阳商业[J].郑州大学学报,

1983,(2).

[66]吴涛.盛唐时期的东都洛阳[J].郑州大学学报,1992,

(6).

[67]吴涛.唐“安史之乱”至五代时期的洛阳[J].郑州大学

学报,1988,(5).

[68]贾广兴.龙门石窟群中的商业石窟[J].中原文物,

1989,(2).

[69]薛瑞泽.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M].西安:陕西人

民出版社,2001.

[70]徐金星.关于汉魏洛阳故城的几个问题[J].华夏考古,

1997,(3).

43

[71]赵福如.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浅识[J ].洛阳师专学报,

1989,(3).

[72]陈长安.邙山北魏墓志中的洛阳地名及其相关问题

[J ].中原文物(增刊),1987.

[73]叶万松.洛阳考古四十年[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

[74]张金龙.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探微[J ].历史研究,1999,

(2).

[75]任重,陈仪.魏晋南北朝城市管理研究[M ].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6]冯吾观.隋墓志人物传[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77]陈久恒.唐东都洛阳城里坊之考证———从唐代墓志看

东都坊里名称及数目[A ].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78]赵超.唐代洛阳城坊补考[J ].考古,1987,(9).

[79]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M ].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6.

[80]李润田.自然条件对洛阳城市历史发展的影响[A ].中

国古都研究:第3辑[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81]黄一柱.河洛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简论[J ].河南师范大

学学报,1984,(1).

[82]赵启汉.得天独厚帝王州———略说古代洛阳作为国都

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J ].洛阳师专学报,1987,(2).

[83]陈昌远.先秦河洛历史地理及河洛文化历史地位[J ].

河洛春秋,1990,(1).

[84]刘家和.说洛阳为“天下之中”[J ].文史知识,1994,

(3).

[85]钮仲勋,李非.伊洛河水利开发的历史研究[J ].中原地

理研究,1984,(1).

[86]段鹏琦.汉魏洛阳与自然河流的开发和利用[A ]庆祝

苏秉奇考古五十年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87]史为乐.简论洛阳古代都城遗址的变迁[A.]历史地

理:第九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88]段鹏琦.洛阳古代都城城址迁移现象试析[J ].考古与

文物,1999,(4).

[89]赵天改.洛阳古都的城址转移及原因探索[A ].中国古

都研究:第十五辑[C].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90]李学勤.河洛的历史地位与河洛文化的性质[J ].寻根,

1994,(1).

[91]许顺谌.河洛文化与台湾[J ].河洛文化与台湾研讨会

交流论文.

[92]徐金星.河洛文化和客家文化[A ].客家与中原文化国

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93]韩忠厚.试论河洛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A ].河

洛文化论丛:第一辑[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94]吴少珉.北魏京师洛阳与河洛文化[J ].洛阳大学学报,

1997,(3).

[95][韩]金大珍.北魏都城洛阳在中国史文化上的地

位———《洛阳伽蓝记》研究之一[J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96]苏小华.唐代洛阳的地域文化与职官制度[J ].中国历

史地理论丛,2004,(3).

[97]洛阳地方志办公室.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M ].郑

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98]苏健.洛阳古都史[M ].北京:博闻书社,1989.

[99]朱士光.中国古都与中华文化关系研究[J ].陕西师范

大学学报,2004,(1).

[100]朱士光.论历史地理学对推进我国古代都城与城市研

究的意义和作用[J ].西北大学学报,2002,(5).

[责任编辑 阎现章]

Study of the Ancient C apital city of Luoyang since 1950s

L I Jiu 2chang

(I nstit ute of N ort hw estern Chi na H istory ,N ort hw estern U ni versit y ,X i ’an 710069,S hanx i ,Chi na )

Abstract :The study of the ancient capital city of L uoyang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in historical research.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of it since the liberation ,especially f rom 1980s.The paper summarizes and comments on these achievements so far and finds out their limitations.This will be significant for the f urther study to the ancient capital city of L uoyang.K ey w ords :L uoyang ;ancient capital city ;summary

5

3

有关名胜古迹的作文精选:洛阳古都

有关名胜古迹的作文精选:洛阳古都 2017-06-16有关名胜古迹的作文精选:洛阳古都美丽的洛阳,这是个历史悠久、风景诱人的大都市。 它地处河南省西部,古称豫州,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城市。 有三千多年的文明史。 城市的兴起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从公元前二十亿世纪起,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 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名,有花都”的美誉。 洛阳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其中龙门石窟最为著名,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古称伊阙”,这里山河壮丽,风景优美,石窟密布在伊河两岸的崖壁上,长达一公里之余。 他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合称为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世界各地的人都来此观光旅游,引得游人如潮。 其次就是白马寺了,它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洛阳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 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景区。 洛阳牡丹甲天下,牡丹是洛阳的一绝。

牡丹是中国传统名花,赏花是洛阳人民的古老习俗。 自古以来,洛阳牡丹就以品种繁多,花色绝伦而名扬天下。 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称誉牡丹,实不为过。 牡丹乃花中之王,雍容华丽,色艳香妍,冠压群花,盛开在暮春。 自唐代以来,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欧阳修称赞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洛阳牡丹因此有花中之王”万花一品”诸多美称。 唐代诗人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脍炙人口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倾城观花的盛况。 我喜欢这种富贵的花,比野花更喜欢。 因为我觉得他们倾尽全力的开放,越是娇贵,越是珍爱。 古都洛阳正焕发着青春的力量。 一条条马路更加宽敞,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的中原明珠,波光漪漪的洛河湖面,绿油油的草坪,连古老的卢舍那大佛也为古都的变化而面带微笑。 到了夜晚,五彩缤纷的霓虹灯,犹如节日的礼花在空中绽放。 优雅的环境,美丽的景观,古都洛阳日渐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 同学们,我们要积极投身到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刻苦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用我们的聪明才智熔铸洛阳现代化的大厦,担负起历史

洛阳,行走在历史上的文明古城-综述洛阳城历史沿革与变迁

洛阳,行走在历史上的文明古城 ——综述洛阳城历史沿革与变迁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黄河中游南岸。它北靠邙山,南对伊阙,东屏嵩岳,西依崤函,四面群山环绕,中为狭长盆地,因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洛阳又称洛邑、雒阳、东都、东京、神都、洛京、京洛、洛都。洛阳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最多的都城。洛阳,是雄踞东方,文明古国的古都,是中华文化的读本。洛阳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一、夏商时期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知道,早在五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洛阳已成为人类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在市区发现有多处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的遗址。夏代太康为王时,赶走了在洛阳居住的一个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斟鄩为城名,其遗址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村。斟鄩打开了洛阳为都之先河,奠定了洛阳在七大古都中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 夏代洛阳城位置 商朝时期的都城有两座,分别称为“东亳”,“西亳”,即现存的郑州商城和洛阳商城。商都西亳同样也位于偃师县,建于洛水北岸,坐北朝南。考古勘探、发掘揭示出偃师商城遗址分为早期小城和晚期大城。早期小城四面中部各辟一门,小城中部偏南置宫城,小城西南部为府库建筑区遗址。晚期大城是在早期小城基础之上扩建而成的,与此同时在宫城东北部

修建了新的府库建筑群。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商城遗址平面示意图 二、周朝时期 商王朝为周王朝所取代,周武王灭商后,都城丰、镐均位于今日陕西西安西北,早毁于西周末犬戎入侵之际。夏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原地区,灭商而建的周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天下之中”的洛阳地区建立了“成周”。“成周”建成之后,都城镐京改称“宗周”,“成周”与“宗周”同时作为西周王朝的都城。及东周平王东迁,乃正式奠都于此,“成周”更名“王城。后因年久废弃,汉代又建河南县城于其上,原貌遂湮没难寻。但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载:成周“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可见成周的范围不小。 从华夏地理的角度来说,洛阳恰好位于“天下之中”,即“五岳四渎”的核心位置。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国家的都城刚好位于其控制区域的核心,不仅体现了对周围领土控制的优势,也表现出一种居中而治的象征性意义。而此后的封建王朝,统治者多选择洛阳为都,从这一时期开始,洛阳作为国家的核心,也成为华夏文明的传播及发展的源头。

洛阳作为古都的历史条件和原因

洛阳作为古都的历史条件和原因 说到洛阳,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牡丹,确实,洛阳给人们的印象中就有牡丹城这个名字。但是,更多的是他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古都,作为十三朝古都,那么它又是有什么魅力来让那么多的统治者来选择它作为都城?在学习了河洛大讲堂之后,对这个问题,我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首先,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而传说中的伏羲、女娲、黄帝、尧、舜、禹等大仙都居住于此。从心理的角度来说这可以给统治者一个心理上的安慰,而且这也代表着统治者受到了神的眷顾,同时也代表着祥瑞,古代大仙都居住在此,也在另一方面告诉统治者洛阳的重要性,相对于其他的地方,以洛阳作为都城可以说是不二之选。而且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出现便定都于此,紧接着“商”“周”都定都于此,这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在那时也是中原和中央的象征。我们中国人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正统”这个概念深入到了骨髓里,当时每个统治者都号称自己是真龙天子,那么他们就要为自己找一个正统的地位,而洛阳则是一个很好地选择,从第一个王朝开始便定都于洛阳,在得到了统治地位之后,如果把历来的国家中心抛在了一边,这也是对自己地位的不认可,而回到了夏商周起源之地洛阳,也就等于回到了整个国家的中心之处,这可以说是给予自己一个正统的地位,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第二,在夏商周在此定都之后,文化便在此发芽生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乱战,每个领地都有战火,而洛阳仍然是大周的领地,也是国家中央的象征,也就有了先天的条件,这里没有战乱,至少不会扰乱到普通百姓。而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的顶峰,有的学说服务与列侯,而有的不被列侯所接受的便只有逃到天子脚下,至少这里是安全的,可以继续研究自己的学说。从古代夏商周开始洛阳便是文化的中心,而统治者又必须把握好舆论,来让舆论为自己服务,那就必须处于舆论的发源地,那么洛阳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只有处于文化的中心,才能实施的了解到舆论,从而让其为自己服务。而统治者位于洛阳,许多有才能之士为了达到自己的抱负,也来到了洛阳,如此的循环往复,洛阳便成为了有志之士必来之地。也正是因为此,统治者需要这些人,也只有在洛阳才能得到能为他服务的人。一直持续到唐朝,那时候可以说是达到了文化的顶峰,许多文人志士必来之地就是洛阳,甚至于洛阳成为了第二故乡。以此来看,统治者想要得到能人志士的服务,洛阳便是最佳选择。 第三,从古代的中国地图来看,洛阳地处中原,横跨黄河中游。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流经。西侧有秦岭,过函谷关便是陕西的大平原,北靠太行山,又有黄河的险要,南有伏牛山,紧邻嵩山。可以说是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可以说是易守难攻的地方。自古以来便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再者,洛阳处于整个中国之中,位于整个天下之中,必是定都的首选。 最后,在经济上来说,洛阳有多条河流流经,航运上可以说是四通八达。而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接到达地中海东岸,各种的商业活动络绎不绝。隋唐时期隋唐大运河的修建成功又将黄河、淮河、海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沟通起来,是洛阳成为整个中国的中枢神经,海内外的商贾聚集于此,使洛阳一度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当时的农业发展大部分依靠天时地利人和,而洛阳正处于暖温带,也有利于农业,再加上洛阳处于平原地带,土地肥沃,河流纵横,在当时便是重要的农业区。在秦国统一中国之后,其拥有的渭河平原和四川盆地都是粮食供应基地,洛阳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得它成为当时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但是要再把粮食从洛阳再运往其它地方,不仅要多走许多路程,而且在三

洛阳民间风俗介绍

洛阳尔雅风俗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从夏朝开始共有13个王朝在洛阳定都。它是河洛文化发源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千余年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中国重工业城市。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在洛阳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休闲城市。 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 洛阳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号称国色天香的古都;洛阳,出河图洛书育三皇五帝,“天下之中”的地位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华夏先民对祖地心理上的认同;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和华夏文化从萌芽、成长走向繁荣、壮大的中心和象征。洛阳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那么,他的民俗风情正如苏东坡所说:“洛阳古多土,风俗犹尔雅 一、民间语言——洛阳方言 进到洛阳城内,不看其人,先闻其声。降声调的发音,似曾相识的词语,都让会让你耳目一新。 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方言也被称为“雅言”。南宋陆游说:“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大。”现今,洛阳市区内老城区、洛龙区主要以洛阳方言为主。其中,老城区作为老洛阳的象征和标志,洛阳方言更是地道。试想一下,漫步在老城区的东西大街,感受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体悟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息的同时,听着地道的古城方言,就好像穿越世纪,回到历史。洛阳方言有着“洛阳味”。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洛阳方言中的土话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但它确在洛阳风俗习惯中留下浓重的一笔,是对洛阳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举几个例子大家乐一乐: 嚷ver=最近丝跟着=几个人一起古壮---蹲下 qin qiao--辣椒 qin qiao--辣椒居球:足球 虽然洛阳方言正在被逐渐同化,但来到洛阳城,与街边的老人聊聊天,与没有店牌的古老商铺老板对上几句话,你马上就能听出洛阳方言的意趣,很快就能从洛阳方言中体会到洛阳人积极、乐观却又淳朴安适的生活哲理。 二、饮食传统——汤食和洛阳水席 听着地道的洛阳方言,走在古朴的城区街道上,很多游人都希望寻求到属于洛阳的最真实的味道。那么我们就从舌尖上的味道说起。了解洛阳,各种汤食则是在最佳选择。 洛阳人美好的一天,是从早晨的一碗酸辣爽口的“不翻汤”开始的;而洛阳人舒适的一天的结束,也是以鲜美的汤食画上句号。可汤食都包括哪些呢?“说起洛阳的汤呀,洛阳本地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牛肉汤、驴肉汤、羊肉汤、鸡肉汤、丸子汤、豆腐汤、不翻汤、臭杂干汤……呵呵呵呵,这么多汤呀?可不是嘛。”你随便拉个洛阳的本土人一问,十个有九个一定是这样回答的。洛阳汤食店有正宗的,也有不正宗的。正宗的已有百年历史,不正宗的更是比比皆是。洛阳大约有千家汤店,有马、高、李、任等各种正宗或不正宗的牛肉汤、羊肉汤、不翻汤、丸子汤、豆腐汤店每天在洛阳城内张罗着。想要区分正宗与否,只有现在的老洛阳人才能辨别,一口一个味,一句便道出地道否。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一份七

文化古都洛阳

中 国 历 代 城 市 概 览 学院:软件学院 班级:软工3班 学号:131530339 姓名:姚龙龙

文化古都之洛阳 每一座古都都代表着一段辉煌的历史,都在不同程度上浸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然而,一些古都经过现代文明的发展,其原有的传统特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作为孤独的内在气质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开始模糊。如何重塑古都魅力以及打造一个完美的古都形象已经成为孤独城市和谐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经过这学期的中国历代城市概论的我更是感受颇深,现就以离我居住地最近的洛阳城为例,研究洛阳城的历史发展。 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洛阳城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洛邑、雒阳、神都。境内山川纵横,西靠秦岭,东临嵩岳,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据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自古便有“八关都邑,八面环山,五水绕洛城”的说法,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有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有三代之居“夏、商、周”,是“河图洛书”的故乡,有105位帝王定鼎九州,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是“最早的中国”。洛阳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国务院首批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和文化圣地。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中部城市第五,非省会第一。 洛阳市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先后在此建城,建都时间1529年。主要有五大都城遗址:第一,夏朝斟鄩遗址。位于洛阳市区东,伊河与洛河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也称“二里头都城遗址”。是目前我国最早的都城遗址,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和中国历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影响。第二,商都西亳遗址。位于洛阳市区东、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商代曾多次迁都,该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完好的一座商代早期都城遗址。第三,东周王城遗址。在今洛阳市区王城公园一带,东西长2.9千米,南北宽3.5千米,是周天子居住和处理公务的地方。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建筑布局,对后世都城设计和建造影响深远。第四,汉魏故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前身是周代成周城、秦代三川郡郡治和西汉洛阳城,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代王朝的都城。四朝在此建都累计336年。都城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宏伟壮丽,在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史上达到空前水平,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大都市。城内许多建筑如永宁寺塔、太学、辟雍、灵台遗址等久负盛名。该遗址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都遗址,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五,隋唐东都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偏东,规模宏大,布局有序。有外郭城、皇城、宫城,以及应天门、天堂、天枢、上阳宫、含嘉仓等遗址。该都城曾集中反映了隋唐时期我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景象,其布局和建筑风格在国内外都有影响,是我国古代著名都城。除上述五大古城遗址外,还有滑国故城、刘国故城、韩国故城等列国都城遗址。 东汉洛阳城略呈不规则长方形,东城墙长4200米,南城墙长2460米,西城墙长3700米,北城墙长 2700米,周长约13000米,总面积约 9.5 平方公里。南北长约当时的九里,东西宽约当时的六里城周为夯筑城墙,城外有宽18米~40米、深3米~4米的护城壕环绕。城门12座,但由于洛河冲毁南城墙,城墙各门只存东城墙3座、北城墙2座、西城墙3座。城门为一门三道,其间布置两

八大古都

八大古都 “八大古都”是指经中国古都学会批准、国内历史学家认可的古都根据建都时间,洛阳、郑州、安阳、Xi、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都包括在内。中原地区长期以来不仅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八大古都中有四个位于今天的河南。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出现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尤其是历代的都城。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他们一直在建造大型建筑,并试图建造它们。这些古都在建筑规模、建筑模式或建筑风格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们经常展示他们那个时代最高的建筑水平,并且对这个国家其他城市的建筑有着特殊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每个古都的建筑史都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城市建筑史。洛阳(至少有夏、商、西周、东汉、曹、西晋、北魏、隋、唐等15个朝代。)、安(西周、西汉、隋、唐等。)、南京(吴栋、南朝、东晋、明、民国)、北京(元、明、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封(魏、、后唐、后金、后汉、北宋、晋)、安阳(商)、郑州(夏、商、郑、汉)、杭州(南宋)等古都都曾作为中国的首都安阳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和《周易》的发源地。公元前1300年,商王潘庚迁都殷(今安阳市郊区小屯)。十二王八代之后,花了254年。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和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四木大方鼎,都是在这里出土和发表的。11月,毛主席访问了中国XXXX安阳,给我们带来了殷切的希望。北京

北京有3000多年的城市建设历史和850年的首都建设历史。自秦汉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中心。它的名字是季承、燕都、燕京、卓君、幽州、南京、中都、大都、史静、顺天、北平、北京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设在北平,北平将立即改名为北京。建于14XXXX年的天坛是北京最著名的历史遗迹之一。杭州 已有2XX年的悠久历史。杭州的文化景观也是丰富多彩的,古老的199代的法院,花园,建筑,亭阁,宝塔,寺庙,泉水,山谷,石窟,悬崖碑文遍布的地方,或珠帘和玉带,烟柳桥,或无数的姿态,宏伟的奇观,或如画的风景和风情,特别是灵隐寺,六和塔,飞来峰,王越寺,西陵印刷学会,龙井,琥珀泉和其他著名的。”杭州是江南忆最难忘的地方!”杭州以西湖美景著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历代人们对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写道:“天下三十六西湖,杭州最好。”西湖,三面云山,一座山水城市,是一幅“浓妆淡妆皆宜”的自然风景,适合世界上所有的众生。开封 开封,简称汴京,现为河南省直辖市。它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国务院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位于中国的中部。它位于黄河之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摇篮。这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城。在中国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良、汴梁、东京、汴京等。这座自建城市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魏、五代七王,即后梁、后金、后汉、后周、北宋和金朝,都在开封建立,故名“七朝之城”开封与中国的Xi、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和安阳一起,是

洛阳简介

洛阳导游词 朋友们: 你们好! 欢迎光临古都洛阳。现在向各位介绍一下洛阳市的概况。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南岸,伊洛盆地北缘,因在古代城区洛水之阳而得名。它东扼虎牢,西据崤函,北依邙山,南对伊阙,东南面向嵩、洛、伊、廛、涧四条河流蜿蜒其间,自古就有河山控戴,形胜甲天下,且居天下之中的美誉。现洛阳有一市八县六区,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达到544平方公里,总人口在2003统计时为615万,市区人 口140万。 那么洛阳的地理位置也非常好,也因词使洛阳成为历代帝王建都之所。根据历年的考古发掘和大量历史文献证明先后曾经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朝代在此立国,时间长达1500多年。此外,又有8个朝代将其作为陪都。所以,洛阳是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天下名都。由于洛阳长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所以许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有许多重要人物活动都在这里。因此大历史学家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

城,这就是说洛阳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人家都说:想了解2000年历史去北京,那如果你想 了解5000年的中国历史,你必须来看洛阳。 即使在今天经过历史的冲刷,洛阳依然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名胜古迹。比如:中国最早的一座寺院:白马寺,以及中国三大石窟之首的――龙门石窟还有儒家、道家、佛家都崇尚的 三教合一的关林也在此洛阳。 洛阳不仅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而且也是举足轻重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重要的科研基地,其工业与科技实力和外贸出口在河南省也是首屈一指。有第一拖拉机场,轴承厂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大型企业和研究所;洛阳还有丰富的煤炭、钼、黄金、铝土等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有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航空口岸及海关;还有全国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市场----关林商贸城;有享誉中外的历史名酒杜康酒、唐三彩和洛阳水席;有甲天下的国色牡丹。每年四月15日到24日的牡丹花会,曾吸引无数中外朋友前来一睹盛况,大饱眼福。真可谓:花如海,人如潮,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俗话说:洛阳有三看:白马龙门和牡丹,洛阳有三绝:水席,龙门和牡丹。 洛阳又被称为牡丹花城。为什么呢?这里面也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相传,唐代武则天在寒冬时设宴赏花,命令其百花绽放,第二天,由于许多百花仙子害怕武则天的威严,不敢不从,结果就使自己在反季节时开花,唯有牡丹不从,武则天看到之后特别生气就将牡丹贬之洛阳,谁知迁到洛阳候竟然吐蕊弄放,武则天得知后命令火烧牡丹,虽然当时牡丹枝干烧焦,但次年却依旧枝叶茂盛,而且花更大,色更艳。之后洛阳牡丹就驰名天下成为花魁,洛阳人 培育牡丹,观赏牡丹也日盛成俗。 好了,洛阳就先简单的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最后祝大家今天的洛阳之旅能够高兴而来,满意 洛阳介绍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洛阳龙门石窟风景区,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也是中国著名的九大古都之一,它像是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闪烁在世界的东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则是这个摇篮的中心,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和西亚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道、佛的产生和发展与洛阳密切相关,中国四大发明与洛阳息息相连,周易八卦在此发祥,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孔子问礼至此,有左思的(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改(汉书)。许慎作(说文解字),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北魏的孝文帝汉化改革,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司马光修改资治通鉴等等。洛阳因它居天下之中,易守难攻。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众多的王朝先后在此建都,洛阳素以“九朝古都”闻名中外,所谓的九朝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众多的王朝,这一种说法不确切,在中国古代,讲究阴阳之说,单数为阳,九为至尊,它使虚数,泛指最大、最多的意思。二是指九个王朝,这种说法又不符合历史事实,究竟又多少个王朝建都洛阳呢?依据史实和专家考古的发现,认为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但是又依据史料之记载,其实还有两个王朝在洛阳建都,一个是两汉,公元前202年2月初三,刘邦在定陶称帝,史称两汉或者是前汉,刘邦称帝的当月,从定陶来到洛阳,在(资治通鉴)上有记载:“帝置酒洛阳南宫,评功论赏,文臣武将,皆大欢喜。”遂定都洛阳,五月间,齐人娄敬,路过洛阳,劝说刘邦迁都长安,另一个就是武国,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14岁入宫,立为才人,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封为皇后,李治患高血压病后武后参政决事,群臣并称帝后为二圣,公元690年9月9日,武则天自立为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将东都改为神都,武则天执政50年,居皇帝位15年,以洛阳为都城,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算起,历时一千五百六十多年,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时间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

洛阳,行走在历史上地文明古城-综述洛阳城历史沿革与变迁

,行走在历史上的文明古城 ——综述城历史沿革与变迁 位于省西部,地处黄河中游南岸。它北靠邙山,南对伊阙,东屏嵩岳,西依崤函,四面群山环绕,中为狭长盆地,因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又称洛邑、雒阳、东都、东京、神都、洛京、京洛、洛都。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最多的都城。,是雄踞东方,文明古国的古都,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一、夏商时期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知道,早在五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发展到新石器时代,已成为人类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在市区发现有多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夏代太康为王时,赶走了在居住的一个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斟鄩为城名,其遗址在今偃师二里头村。斟鄩打开了为都之先河,奠定了在七大古都中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 夏代城位置 商朝时期的都城有两座,分别称为“东亳”,“西亳”,即现存的商城和商城。商都西亳同样也位于偃师县,建于洛水北岸,坐北朝南。考古勘探、发掘揭示出偃师商城遗址分为早期小城和晚期大城。早期小城四面中部各辟一门,小城中部偏南置宫城,小城西南部为府库建筑区遗址。晚期大城是在早期小城基础之上扩建而成的,与此同时在宫城东北部修建了新的府库建筑群。

偃师二里头商城遗址平面示意图 二、周朝时期 商王朝为周王朝所取代,周武王灭商后,都城丰、镐均位于今日西北,早毁于西周末犬戎入侵之际。夏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原地区,灭商而建的周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天下之中”的地区建立了“成周”。“成周”建成之后,都城镐京改称“宗周”,“成周”与“宗周”同时作为西周王朝的都城。及东周平王东迁,乃正式奠都于此,“成周”更名“王城。后因年久废弃,汉代又建县城于其上,原貌遂湮没难寻。但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载:成周“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可见成周的围不小。 从华夏地理的角度来说,恰好位于“天下之中”,即“五岳四渎”的核心位置。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国家的都城刚好位于其控制区域的核心,不仅体现了对周围领土控制的优势,也表现出一种居中而治的象征性意义。而此后的封建王朝,统治者多选择为都,从这一时期开始,作为国家的核心,也成为华夏文明的传播及发展的源头。

八大古都各为几朝古都

八大古都各为几朝古都?( 照这种算法来看看其他古都的结果: 开封-夏、魏、后梁、后周、后汉、后晋、辽、北宋、齐、金、龙凤政权;开封成了十一朝古都。 洛阳-帝喾、夏、商、西周、东周、秦末河南王、西汉、更始、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郑、唐、武周、燕、后梁、后唐、后晋、李密政权、中华民国;洛阳成了二十二朝古都。 安阳-颛顼、夏、商、卫、后赵、前燕、冉魏、南燕、东魏、北齐;成了十朝古都。 南京-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杨吴、南唐、南宋、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成了十二朝古都。 北京-燕、前燕、辽、金、元、明、大顺、清、洪宪、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十一朝。

郑州-黄帝、夏、商、郑、韩;为五朝。 杭州-吴越、南宋。两朝古都 实质上西安只能是六朝古都:西周(可疑)、西汉、西魏(胡都)、北周(胡都)、隋(一半)、唐(安史乱前一半、之后政令不出关中)。我们详细分析一下这十七朝: 前赵、前秦、后秦等五胡十六国自古不算一朝,那个历史学家把他们当一朝了?和在洛阳建都的郑、燕等同样性质,国王死了连本纪都没有,进入列传。西安也给他们算一朝。五胡十六国时期,全国有二十个政权并立,每个政权算一朝,光那百十年就有二十个朝代,照那样算中国史上应该有100多朝了吧?那时的都城屡迁,如前燕就有三个,首都有三十几个。 新莽已早被历史学家定性为西汉的一部份,如同武周被定性为唐朝的一部份一样,根本不是一个朝代。 至于农民起义,如李自成称大顺王仅在西安呆了一个多月。称帝时是在北京。能算一朝吗? 秦朝国都在咸阳,只是在前211年决定在今西安建阿房宫,但没建起来。

另外始皇陵在今西安临潼县。所以西安说是秦都。 按照这种歪理:宋朝也几次在洛阳建宫殿,宋太祖长期呆在洛阳,宋陵在洛阳盆地,洛阳也是宋都。 西安说汉献帝在西安呆了5年,是东汉帝都。晋愍帝在西安两年余也是西晋国都。北魏皇帝逃到西安了几年,就是西魏的国都. 同理: 西周时周成王五年就把国都迁到成周,有陕西出土的西周时期金文为证。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长期在洛阳居住施政,昭王陵也在洛阳盆地,洛阳是西周首都。相反,那个镐京遗址明显比成周遗址小的多,能是国都吗? 怎么连宫殿遗址都没见?说不定宗周在岐山. 西汉高帝建都洛阳有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后迁西安,之后高祖也曾长期在洛阳居住。所以洛阳也是西汉帝都。 隋朝时,隋

洛阳历史文化遗产

洛阳历史文化遗迹 洛阳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不但最早进入文明时代,而且在以后的长时期里,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王朝建都洛阳,累计建都时间长达1500余年,洛阳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而在中国历史发展和城市建设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明,给洛阳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洛阳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0余处,其中龙门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一、洛阳片区大遗址群 洛阳片区大遗址群,包含了自夏商至隋唐三千年中华文明与文化起源和发展阶段的大规模遗存,价值突出,分布密集,规模宏大。分布在洛河沿岸的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兴衰,是我国早期都城遗址最杰出的代表、流传至今最重要的遗址、中华五千年文明最重要的物证。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二里头村附近,其时代距今3800年至3500年,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规模最大的城市。该遗址1957年被发现,经考证为夏都斟鄩所在地,号称华夏第一王都,标志着华夏

民族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步入文明时代,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证。以该遗址文化内涵为代表而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填补了我国考古史上夏文化的缺环,是河洛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王都建设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偃师商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位于偃师尸乡沟一带,面积约20平方公里。1983年被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发现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国外学者将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与十九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小亚细亚发现的著名的特洛伊古城相提并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列为1983年世界十七大发现之一。偃师商城作为商代早期城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都城,规划周密,布局合理,总结了我国自仰韶文化晚期开始的造城经验,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东周王城遗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东迁洛邑,建都于东周王城。东周王城的规模、布局和演变,历史文献多有记载。二十世纪50年代,文物考古工作者为寻找东周王城的踪迹,根据文献记载,在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涧河东岸的小屯村发现了汉河南县城遗址,并在其外围找到了沉睡地下两千多年的东周王城遗址,进而摸清了东周王城的具体位置、布局和范围。经考古证实,东周王城的西南部为宫殿区,宫殿区北部发现有作坊、烧窑等遗迹,东半部为墓葬区。洛阳东周王城遗址的发现,是中国城市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东周王

我国十大古都介绍

我国十大古都介绍 一、西安:十三朝古都(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 前赵 . 前秦 .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二、南京:十朝古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 三、北京:六朝古都(辽、金、元、明、清、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洛阳:十三朝古都(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 五、开封:七朝古都(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 六、杭州:两朝古都(吴越.南宋) 七、安阳:七朝古都(商.曹魏.后赵.前燕.冉魏.东魏.北齐) 八、郑州:三朝古都(黄帝.夏.商.)

九、大同:五朝古都(五代.北魏.辽.金.元) 十、成都:九朝古都(蜀、成家、蜀汉、成汉、谯蜀、前蜀、后蜀、李蜀、大西) 古都历史 世界第一大城垣——南京明城墙 夏代是中国国家形成的标志,也是中国都城出现的开端。传说中的夏都有:二里头(今洛阳东),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安邑(今山西夏县东北)、斟鄩(今河南偃师西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西河(今河南安阳汤阴东北)等地。分布在豫西颍河上游、伊洛盆地、豫北和晋南汾河下游、涑水地区,迁移不定。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两个工程量很大的宫殿建筑

基址,以及普通居址遗址、作坊遗址、窖穴和墓葬群,与夏文化时代相当,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座都城。公元前16世纪商汤(即汤)灭夏,始建都于南[1]亳(今河南商丘)。其先,商人都城已有过八次迁徙,此后又有六迁,为嚣(今河南荥阳东北)、相(今河南内黄东南)、邢(今河南温县东北)、庇(今山东郓城)、奄(今山东曲阜)、殷(今河南安阳)。盘庚迁殷之后,凡二百七十三年,商都未再迁移,直至晚商帝乙二十年(前1065)移处离宫朝歌(今河南淇县)。殷(安阳)是商代鼎盛时期的国都,为研究中国奴隶社会都城提供了最早而且较为完整的实例。 早在3500年前,商城就是商王朝的都邑。 安阳殷墟

中国八大古都大排名

中国八大古都大排名 一.按目前国际影响力排名: 1.北京; 2.西安; 3.杭州; 4.南京; 5.洛阳; 6.郑州; 7.开封; 8.安阳。 二.按历史建都政权数量排: 1.洛阳,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帝喾、夏(早期、末期)、商(初期)、西周(成 王五年后)、东周、战国韩(早期)、秦末河南王、西汉(高祖初)、更始、东汉、曹 魏、西晋、北魏(493年后)、隋(炀帝后)、李魏、王郑、唐、武周、大燕、后梁、后唐 、后晋(高祖初)、中华民国(32年)。二十三个政权。 陪都政权:新莽、后赵、东魏、北周、后汉、后周、北宋、金。八个政权。 合计:三十一个政权。 2.西安,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西周(初年、末年)、秦、西汉、新莽、更始、赤 眉、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燕(一个月)、东魏、北周 、隋(文帝)、唐、武周(2年)、黄齐、大顺(一个月)。十九个政权。 陪都政权:曹魏、后赵、五胡夏、后唐、中华民国。 合计:二十四个政权。 3.北京,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诸侯蓟、诸侯燕、秦末燕王、前燕、安史燕、刘燕 、辽(1125年)、金(中期海陵王后)、元、明(成祖后)、大顺、清、中华民国(早期) 、洪宪、中华人民共和国。 合计:十五个政权。 4.南京,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东吴、东晋、桓楚、侯汉、宋、齐、梁、陈、南唐 、南宋(初期)、明、南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十四个政权。 陪都政权:杨吴。一个政权。 合计:十五个政权。

5.开封,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夏(帝杼后)、诸侯杞、战国魏(前364年后)、后 梁、后晋、辽(辽太宗三个月)、后汉、后周、北宋、张楚(一个月)、刘齐、金(海陵王及 宣宗南迁后)、韩宋。十三政权。 陪都政权:明。一个政权。 合计:十四个政权。 6.安阳,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颛顼、帝喾(初年)、夏(后期)、商(中后期) 、战国卫、战国赵(初期)、后赵、冉魏、前燕、南燕(1年)、东魏、北齐。十二个 政权。 陪都政权:曹魏。一个政权。 合计:十三个政权。 7.郑州,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黄帝、夏(初年)、商(早中期)、战国郑、战国 韩(中后期)。 合计五个政权。 8.杭州,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吴越、南宋。 合计两个政权。 三.按历史上建都时间排名: 1.洛阳1302年; 2.西安1001年; 3.北京907年(至2007年); 4.开封592年; 5.南京445 年;6.安阳409年;7.郑州381年;8.杭州209年。 四.按正统朝代排名: 中国正统王朝:(指正史承认的朝代) 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 、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辽、金、元、 明、清、民国、共和国。 如果不计那些杂牌政权、伪政权、割据山寨的话,简单排列如下:

洛阳历史故事

洛阳历史故事 洛阳,地处河南西部,是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古都和旅游城市,也是“烹饪鼻祖”伊尹诞生的地方,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洛阳历史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洛阳历史故事 1:隋朝人口达到100万,并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的城市 2:看地图就会发现,洛阳地处天下之中,三面环山,两条大河穿过,这里就是风水学的发源地。 3:唐朝中期的时候,皇帝住在万象神宫,万象神宫高90米,是中国古代最高的皇宫 4:洛阳是中国古代龙脉聚集地,自夏朝至宋朝,洛阳不是首都即使陪都,直至异族元朝入侵。 5:夏都斟蟳,二里头遗址的皇宫,是世界第一座规划的城市,有明确中轴线。 6:自古有云:“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洛阳邙山墓葬群是世界最大的墓葬群,有十万座墓葬,其中包括近百个帝王。 7:花果山位于洛阳宜阳县,而玄奘就是洛阳人。 8:中国第一座塔:白马寺齐云塔,开创了中国塔类建筑。该塔有一奇,站在塔20米外拍手,塔会发出蛙叫声。

9:白马寺有一处高台,相传,清凉台是东汉明帝刘庄避暑读书的地方,从砌法和券石上的匠人题字来看,为汉代原物,清凉台由石砖砌成的高台,故经过多年未被摧毁。 10:日本京都的规划是按照唐洛阳和长安建造的,后来长安片区一阕不振,而洛阳片区十分繁荣,如今京都依然保留着许多洛阳有关的痕迹,比如公交标志就是一个“洛”字。奈良也是按照汉魏洛阳城设计的。 11:北魏永宁寺木塔高147米,是中国古代最高的木塔。 12:洛阳市内共有五个大都城遗址:夏都斟鄩、商城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神都城。或许你在洛阳逛街时,脚下踩的就是古代的皇宫。 13:北魏洛阳城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约等于除了洛南新区外的洛阳市区面积。 14:科举制度始于洛阳,由隋炀帝开设。 15:佛教由洛阳传入中国,当时传经者骑白马到达东汉首都洛阳,后来也就有了白马寺。 16:龙门石窟所在的龙门山,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沿用至今。 17:“曌”(zhao)是武则天造的文字,比喻自己日月当空照。 18:“宅兹中国”中国国名就源于洛阳。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论文(洛阳)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论文 系别: 班级: 姓名: 学号: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和人类重要发祥地之

一,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时间长达2000年左右,在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在浩浩烟云般2000年厚重的都城史页里,记载着多少重大历史变革和时代更迭,涵纳着无数帝王豪杰和风流人物。 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其后平王东迁,汉高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嬗递;乃至后梁后唐后晋,代相更替,凡十三朝。汉魏以降,洛阳渐成国际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百国来朝,“商遍天下,富冠天下”……。洛阳历史上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最兴盛时期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 辉煌历史孕育灿烂文化。“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得河图而画八卦,夏禹拥洛书以制《洪范》;河图洛书,开中华文明之先河。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被奉为“人文之祖”。道学创始于此,儒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三项诞生于洛阳。历史名人璨若群星,文物遗存比比皆是,人文荟萃,堪称历史教科书。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孔子问礼至此,三班(班彪、班固、班昭)在此修成《汉书》,司马光在此编成《资治通鉴》,张衡在此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等;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许慎的《说文解字》,欧阳修的《新唐书》等鸿篇巨制,也无一不得肋于洛阳这块沃土;东汉的“洛阳太学”学生逾3万人,为当时世界之最;晋人左思的

中国古都建设与自然的变迁——长安、洛阳的兴衰

作者:王军 导师:赵立瀛 专业:建筑历史与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当前,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失调和紊乱。对此,“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建设制定了新的任务和目标,“绿色”运动则成为一项有益的实践。不过,我们在放眼未来的同时,不妨回首人类的过去,无疑会得到更加深刻的启示。现代科学技术远较古代发达,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会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渐疏远,相反,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在不断扩展和深化。因此,考察古代城市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现象及其演变的客观规律,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论文以长安、洛阳这两个中国著名的古都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生、发展为线索,先从选址、格局、水系等方面论述了古都与自然的历史形态,生动描绘了从先秦到隋唐期间长安、洛阳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城市建设的场面,展示了伟大古都的壮丽辉煌和秀美风光;然后,根据这两个城市迁移、兴衰的经过,探讨了古都与自然的历史变迁,指出长安、洛阳的城址总朝着更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方向迁移,是古人不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而周围自然环境的恶化又是它们在唐末以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继而,叙述了全国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在唐宋之际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也与自然环境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此,论文总结了中国古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建议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古都与自然的关系,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批判地继承古代城市建设传统,从历史中获得启示,为今天的建设服务。最后,结合当前形势,强调在建设中应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并提出了古都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立足于现代城市理论,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古都在选择与处理自然环境方面的历史现象,深入揭示古都建设与自然变迁的互动关系和内在规律,一方面对今天古都的合理建设和未来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另一方面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古都的综合研究也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论——传统的自然观与建筑观”(59478007) 收稿日期2002-10-31

洛阳历史政区沿革

洛阳市建置沿革简述 学号:080210279 姓名; 刘宇洁 专业:世界历史 2010年

洛阳市建置沿革简述 【摘要】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洛河之阳,故名洛阳。洛阳建置具有悠久的历史。宋代以前,洛阳曾多次作为国都而存在,之后地位下降,其建置演变与是否作为国都和朝代更替有关。自夏都斟鄩,商于洛水北岸建洛,成周时周公营洛邑—分为王城与下都,及至秦时演变为河南、洛阳二县,两汉河南、雒阳二县,后代沿置。至唐时,河南、洛阳二县曾分别易名为合宫县、永昌县,及至金朝时撤销河南县,沿至解放后,洛阳市、洛阳县共存,继而洛阳县撤销,直到今天洛阳市管辖“九县六区”。 关键词:洛阳市建置沿革 洛阳市位于黄河中游、河南省西部,“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以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较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历经夏、商、西周(成康之世)、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为都城,历史千余年,俗称“九朝古都”。因而其建置具有悠久的历史: 一、先秦时期 公元前2070年,夏禹在河洛地区建立了夏朝。洛阳一带是夏民族建邦立国的腹地。夏代太康、仲康及帝桀相继建都斟鄩。古本《竹书纪年》称:“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书纪年》记“仲康居斟鄩。”一般认为,洛阳的都城史是从夏朝建都斟鄩开始的。王畿之内是夏王朝直辖的畿内同盟诸侯国和贵族重臣采邑,王畿之外是臣服于夏王的方国。夏王所居的四险之国—洛阳盆地则成王国中之国。 公元前1600年,商汤克夏,定都于亳,史称“西亳”(今洛阳偃师尸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