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ata__升C小调圆舞曲_的创作特色_邱成斌

iData__升C小调圆舞曲_的创作特色_邱成斌
iData__升C小调圆舞曲_的创作特色_邱成斌

?128

?

作为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肖邦(1810-1849)不仅创作了大量优秀钢琴作品,而且创作了20首圆舞曲。这些圆舞曲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为华丽性,技术较强且旋律优美,如《降E大调华丽圆舞曲》等;一种则为抒情性,或抒发忧郁与伤感,或充满激情与幻想,具有动人心魄的吸引力,如《a小调圆舞曲》等。其中,肖邦晚期所创作的《升C小调圆舞曲》,其风格便属于抒情性的,织体严谨而细腻,旋律华美而飘逸,内涵丰富而深邃,既深刻表达了肖邦对生命的感悟与认知,也充分体现了肖邦独特的个性与民族风格,被舒曼誉为“心灵的圆舞曲”。解析《升C小调圆舞曲》的艺术特色,有助于人们感悟其音乐内涵、情感世界,了解肖邦圆舞曲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对完美演绎该作品具有一定意义。

一、创作背景与思想内涵

《升C小调圆舞曲》创作于1846至1847年间,其创作手法独特而娴熟,思想内涵丰富而深邃,可以看作是肖邦艺术人生的总结和升华。对该作品的内涵及意蕴,我们可结合肖邦所在的具体背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该作品传达着一种对祖国的思念和对亡国的阵痛。肖邦在波兰创作和生活的时期,正是波兰民族矛盾、民族斗争日益加剧的时期。作为民族战士,肖邦创作了许多歌颂祖国、鼓励斗志的优秀作品,即便移居法国后,他仍然以史诗性的乐曲向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这种浓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同样洋溢在《升C小调圆舞曲》这部作品之中。其二,该作品表达着一种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移居法国后,纤弱而儒雅的肖邦结识了与他性格截然相反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两人在马略卡岛的诺罕庄园共同度过了9年幸福时光,也正是在这超越时空的爱情和温馨生活的影响下,肖邦由此走上音乐创作的巅峰,其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水平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这段幸福时光的眷恋、回忆和憧憬,是《升C小调圆舞曲》的主要内涵之一。其三,该作品抒发着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感叹。由于肖邦与乔治?桑性格不同,两人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生活最终于1846年遗憾地结束了,孑然一身的肖邦生活极为困窘,加之肺病病情加重,其情绪极为低落。在此背景下,肖邦创作了《升C小调圆舞曲》,作品自始至终洋溢着哀怨、悲伤的情绪。总之,肖邦把思乡的忧郁、爱情的眷恋、人生的感叹融于多彩鲜明的调性、细腻多变的和弦、迭宕抒情的旋律之中,把情感世界演绎得跌宕起伏、真挚细腻、惟妙惟肖,令人唏嘘感叹不止。

二、创作特色

在节奏上创造性地运用重音延迟、交错节拍以及原始舞蹈节奏型,在旋律上灵活采用对比动机、装饰和弦、动机重复、连续音程大跳等手法,在和声上把和声融合在旋律之中,突出和声的表现力和微妙性,这些创作手法的灵活运用,使得其圆舞曲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也把 “舞蹈性”圆舞曲发展成为技术性、艺术性都很强的音乐会圆舞曲,这也正是肖邦之于圆舞曲的历史贡献。在《升C小调圆舞曲》中,以上创作手法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它把人们引入了一个缤纷多姿的艺术世界。

1.曲式布局与调式特点

该曲采用了呈三部曲式结构,由于主部在插部之后出现,具有古回旋曲式的结构特点,故该曲应属于再现单三部曲式与回旋曲式相结合的混合曲式。在呈示部,主要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由两个四句式的小乐段构成,仿佛对话的宣叙调,六度音程旋律由从主和旋潜入重属和弦,而后又由重属和弦转入属七和弦。该插部采用了动机重复,对比动机等音乐创作手法,形象表现了肖邦无奈、悲情的内心情感;第二主题以波浪涌动的八分音符级进旋转,旋律快速流动且清澈流畅,似是涓涓细流,涌动着一种喜悦之情,但由

《升C小调圆舞曲》的创作特色

邱成斌

摘要: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被舒曼誉为“心灵的

圆舞曲”。该作品以严谨的混合曲式、叹息式的调性、多变

性的旋律,把情感世界演绎得跌宕起伏、惟妙惟肖,深切表

达了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以

及对生活的无奈和人生的感叹。本文基于对该曲的完美演绎

和“二度创作”,从曲式、节奏、旋律、调性、和声等方面

解析了其创作特色。

关键词:《升C小调圆舞曲》;创作特征;演奏风格

音乐舞蹈

?129?

于采用了二度下行自由摸进,清澈流畅的旋律又隐含着肖邦无限惆怅的心情。在展开部,出现了第三主题,该主题是抒情的慢板,接连的大跳充满了对人生和生活的感慨,表达了肖邦内心的困惑和矛盾。而后,旋律在四、五度音上以八度大跳的形式出现,并用摸进手法,发展成为一段激动的旋律,仿佛心潮在起伏翻滚。在再现部,音乐经过回旋连动过后,反复开头的主旋律,即B段再现,并以再现B段结束全曲。在调式上,肖邦在全曲A、B、C三个段落上进行了精心的调式布局:呈示部一开始就把调性建立在C小调上,音程为小六度,旋律的色彩暗淡而柔和;而在展开部,调性则由C小调转为D大调,音程也由小六度变为纯八度,旋律的色彩宽广而明朗,使得旋律形成了明暗对比形象,真实而完美地描绘了肖邦焦躁矛盾的心理。

2.旋律写作特点

旋律是肖邦所有音乐作品最重要、最有力的表现手段。在该曲中,肖邦大胆运用“色彩性”手法,并创造性地把“声乐性”与“器乐性”、“器乐性”与“宣叙性”相结合,增强了旋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极大地增强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在“色彩性”运用方面,肖邦运用了装饰音来发展乐思,并增强旋律色彩性。如在呈示部开始的旋律中运用了短倚音,且出现在弱拍上;在中部运用了复倚音,并出现在强拍上,这使得旋律的线条更加流畅,而且充满动力和诗意,增强了旋律色彩的表现力,具有浪漫主义的“婉转抒情”的歌唱韵味。在“声乐性”与“器乐性”的结合方面,该作品音乐一开始就运用装饰音,呈现出一种声乐性曲调,使得旋律具有一种婉转抒情的歌唱特点;而在第1小节的最后,旋律则通过f音向下的半音阶进行而自然转换为器乐性旋律。在这里,从歌唱性特征出现的“声乐性”与充满技巧和华彩的“器乐性”的自由转换,使得抒情性的歌唱和技术性的华彩交融在旋律之中,无疑增强了旋律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在“器乐性”与“宣叙性”结合方面,肖邦吸收了歌剧中宣叙调的朗诵式音调和模仿语言节奏等的表现特征,把宣叙调的表现手法运用到抒情性旋律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如该曲的音乐节奏模仿语言的节奏进行,节奏或跨小节的同音连线较为自由;呈示部的B段经过一段激烈的旋律之后,以具有朗诵特点的音调进行,有效抑制了“器乐性”旋律,促进了音乐情绪的自然转换,使得旋律张弛有度,增强了旋律的艺术张力。总的来看,该作品的旋律或张或弛,或急或缓,或快或慢,使乐思呈波浪式发展,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情绪的跌宕起伏。如第1个主题出现时,其速度以“Tempo giusto”(缓慢)呈现,舒缓而准确,表达了一种无奈和苦闷的情绪;该曲的B段使用了“Piu mosso”(更快)速度,以激动的“器乐性”旋律表达一种对爱情和生活的希望的情感;而在曲的C段采用了“Piu lento”( 更慢)的速度,表达了一种对爱情和生活的深深怀念和无限留恋之情。

3.和声运用特点

《升c小调圆舞曲》在和声运用上,虽然采用了三度重

置的和弦结构,但从调内来看,其和声语言是极为丰富的,该作品或采用属七和弦、减七和弦、重属七和弦,或采用大小三和弦、副属和弦,分别表达了不同的音乐情绪。在作品开始部分,肖邦把和声与旋律线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了一种压抑而悲凉的情绪。如下行旋律以六度和声单程开始,随后转入重属和弦,继而进入属七和弦,并把不协和的九度音融入此属七和弦上方的旋律之中,给人一种压抑和悲哀的感觉;在属七和弦之后,肖邦又运用了下行的二度自由摸进经过性音阶,更加突出了主题旋律的伤感情绪。在作品发展部分,肖邦更加运用完美的和声配置抒发其无限惆怅的情绪,如39和40两个乐节,作曲家运用了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终止式,并使上声部以上行音阶行进,同时运用跨小节的延音组合,改变了乐曲正常运行的强弱轨迹,淡化了节拍感,使得旋律像一团云雾飘忽和流动,增强了音乐的歌唱性,体现了一种无尽的苦闷与烦躁。在作品结束部分,作曲家采用了八度音程及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和声进行,使得旋律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收束感,把人们的飘荡的遐想引入现实之中。总之,肖邦运用和声的突然转调、和声色彩的变化,既表达了一种特殊的音乐情绪,而且也把人们对音乐的审美引入到了一个新的意境。

《升C小调圆舞曲》曲式结构严谨,旋律特色鲜明,演奏风格独特,思想内涵丰富而深邃,把对亲人的思念、幸福的渴望、生活的无奈、人生的感叹融入抒情优美的旋律之中,把情感世界演绎得跌宕起伏、真挚细腻、惟妙惟肖。而要想演奏好《升C小调圆舞曲》,我们就应深入了解肖邦内心的情感渊源,深刻感悟作品的创作特色,准确把握该曲的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赋予机械化的钢琴以人性化和诗意化,以更加完美地挖掘和表现该曲深邃的内涵、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给人以美的熏陶和震撼。

参考文献:

[1]张计.《思乡的忧郁亡国的悲痛——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赏析》.名作欣赏,2010 (21).

[2]郑雅心.《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的音乐特征探析》.甘肃高师学报,2008(6).

[3]孔令旭.《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4).

(邱成斌,贵州省铜仁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音乐舞蹈

肖邦《#c小调圆舞曲》曲式分歧之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02306080.html, 肖邦《#c小调圆舞曲》曲式分歧之比较 作者:张雪锋 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13期 摘要:在整个音乐系统的结构形式和结构原理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同构性和同源性结构因素。本文以理论界对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的相关分析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学者对该作品“差异和同一”两种性质的认识。 关键词:肖邦圆舞曲边缘套合倒装 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曲式结构原则结合或套合在一起的音乐作品,被学界称为混合曲式或边缘、中介曲式。这些定义在学界已约定俗成,在每个研究者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位,也暂时不用讨论它的是非曲直。而回旋性原则与三部性原则结合的作品实属不少,回旋性原则与三部性原则结合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是呈示部为三部曲式,而在再现部进行紧缩,这样使中部好像成了回旋曲式的第二个插部,如比才的《卡门序曲》;另一种情况是三部曲式的结构比较自由,其中又因某一部分出现三次而具有回旋曲式的要素。这里笔者将以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Op.64 No.2)为例来列举相关学者对回旋性原则和三部性原则相结合的有关看法与判定。总体上分为三种:一是混合曲式或边缘曲式;二是复三部与迭部后置的回旋元素交叉套合曲式;三是倒装回旋曲式(变体回旋曲式)。 一、混合曲式或边缘曲式 混合曲式或边缘曲式是指一部音乐作品中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曲式结构原则结合在一起,并且相互渗透,使之异化或自由化的曲式。李吉提著《曲式与作品分析》把该作品判定为“混合曲式或边缘曲式。因为再现单三部曲式与回旋原则混合结构的形式还包括某些在再现单三部曲式的每一个段落后面都附加一个回旋性主题的特殊结构样式。作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的“主体部分”,它本来只包括;第一部分,#c小调,这是一首比较女性化的委婉主题歌调,属于复乐段结构(9+7,9+9+7);第二部分,bD大调,这是一首比较热忱的男性化主题歌调,属于开放性的对比复乐段(9+8,8+7);第三部分:回主调#c小调。再现第一个主题和复乐段结 构。以上在单三部曲式的每一个主体部分后面均出现的“附加性主题旋律”是一曲新的、渲染舞会上旋转性律动的音乐段落,8+8结构,并反复一遍,以便其规模能与主体结构相抗衡。该附加性段落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也占据#c小调的主调位置,因此,它的“穿插出现”又具有回旋曲式中“主部A”的含义。为了与标记的A相区别,把原本是再现单三部曲式的主体标记为B、C、B。于是就形成了再现单三部曲式与回旋性原则“同时穿插结合”的形式,就显示为BA—CA—BA的结构样式。有的理论家称之为与“回旋曲相类似的曲式”。说明它既不好单纯的看作是单三部曲式,又不能称它为插部在前的回旋曲式。因为B的再现,使乐曲的三部性仍然相当明显,所以应属于混合曲式或边缘曲式范畴。”笔者认为李先生的分析面面俱到且思维犀利,充满了戏剧性和多样性。其观点以回旋原则和三部性原则交织为前提,认为两种原则是对抗的、不相上下的,没有哪一种占据主导地位;而在近现代音乐分析学中又把类似这样的情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