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 建设规划 申报书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 建设规划 申报书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 建设规划 申报书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2011年10月

前言

本建设方案依据电力行业特点,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要求,以做到“五个对接”,“十个衔接”为目标,结合岗位任职要求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电力行业)和南方电网职业标准制订。同时考虑到我国电力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学院的专业教学情况,在教育部教高[2006] 16号文件的指导下,贯穿“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开发模式,重点体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的工学结合特点,探索开发面向工作过程从专业—职业,工作—课程的电力类专业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法。

在方案完成过程中,院、系各级领导十分重视专业建设工作,学校在政策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近期在不断地调查、分析、探索、总结的专业建设方案。它可为本校高职高专职前教学提供参考,也可为各高职院校进行电力类专业建设时提供参考,进一步可为实现“零对接”在岗职工培训奠定基础,我们也继续坚持为电力类专业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

高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我们仍将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目录

一、概述 (4)

1.1“建设方案”编制主要依据 (4)

1.2建设指导思想 (4)

1.3项目及预算 (5)

二、建设基础 (7)

2.1学校背景 (7)

2.2区域行业发展背景 (8)

2.3毕业生追踪调研 (8)

2.4现有基础与存在差距 (9)

2.5存在的主要问题 (10)

三、建设目标与思路 (11)

3.1总体目标 (11)

3.2具体目标 (11)

3.3建设总体思路 (12)

四、建设内容 (14)

4.1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及课程体系构建 (14)

4.2教材及课程资源建设 (17)

4.3师资队伍建设 (18)

4.4实验实训条件改善 (19)

4.5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20)

4.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20)

五、教学质量目标及其监测指标 (20)

六、保障措施 (21)

6.1组织保证 (21)

6.2制度保障 (22)

6.3管理保障 (22)

七、建设预期 (22)

7.1预期效果 (22)

7.2预期保障 (25)

附件: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27)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项目负责人:刘淑华(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潘科(电力工程系主任)

项目组成员:黄宇强、张英、林美玲、李仙琪、娄方桥、马新慧

谢良(贵州电网公司计发部副主任)

范伟(贵阳供电局生技部主任)

温良彪(铜仁供电局总工程师)

一、概述

1.1“建设方案”编制主要依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

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4.《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5.《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教高[2007]12号);

6.《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

7.《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8.《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

1.2建设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部署,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学院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紧扣“五个对接,十个衔接”,秉承“大气致远,传承光明”的校训,“立足电力育人,面向社会办学,服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道路。强化学院内涵和特色建设,提高学院综合实力,切实加强专业建设,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业水平和综合实力,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实现学院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的协调发展,为贵州及电力行业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更好地为贵州电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1.3项目及预算

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系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建设,主要资金来源为财政支持,形成专项资金,两年建设合计费用:235万元。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要求,合理安排经费预算支出,项目经费预算资金总表如下表1-1所示。

表1-1 主要建设项目及资金预算一览总表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及来源

合计中央财政(万元)

2011.10至

2012.10

2012.10至

2013.10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及课程体系构建20 5 25 教材及课程资源建设21 41 62 实训实习条件改善42.5 30 72.5 师资队伍建设27 23 50 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6 1 7 实习意外伤害保险 1 0 1 合计117.5 100 217.5

说明:我校为电力行业办学,依托贵州电网公司现已将我校数字校园建设完成,能够满足现代教学要求;目前,我校多项实训实习仿真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所有实训实习耗材补贴已纳入办学成本,故没有单独列出。

专项资金支出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及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及课程资源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等部分,具体项目建设规划及进度在后面章节列出,各个分项资金预算见表1-2至表1-7所示。

表1-2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及课程体系构建资金预算表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及来源

合计中央财政(万元)

2011.10至

2012.10

2012.10至

2013.10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及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调研 5 1 6 课程体系构建8 2 10 课程标准制定7 2 9 小计20 5 25

表1-3教材及课程资源建设资金预算表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及来源

合计中央财政(万元)

2011.10至

2012.10

2012.10至

2013.10

教材及课程资源

建设优质自编教材8 20 28 课程资源建设11 20 31 课程考核与评价建设 2 1 3 小计21 41 62

表1-4实训实习条件改善资金预算表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及来源

合计中央财政(万元)

2011.10至

2012.10

2012.10至

2013.10

实训实习条件改善改造电机实训室12 6 18 新建电力自动化仿真实训室16 14 30 相关实验室内涵建设14.5 10 24.5 小计42.5 30 72.5

表1-5师资队伍建设资金预算表单位:万元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及来源

合计

中央财政(万元)

2011.10至

2012.10

2012.10至

2013.10

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 2 2 4

骨干教师培养9 8 17

双师型教师培养12 10 22

企业兼职教师培养 4 3 7

小计27 23 50 表1-6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资金预算表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及来源

合计中央财政(万元)

2011.10至

2012.10

2012.10至

2013.10

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

制建设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2 0.5 2.5 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4 0.5 4.5 小计 6 1 7

表1-7实习意外伤害保险资金预算表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及来源

合计中央财政(万元)

2011.10至

2012.10

2012.10至

2013.10

实习意外伤害保险实习意外伤害保险 1 0 1 小计 1 0 1

二、建设基础

2.1学校背景

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国家级风景区——贵阳市红枫湖畔,占地22万平米,建筑面积10万平米,是全国率先成立的电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一,也是南方电网(含黔、粤、滇、桂、琼五省区)内唯一的电力类高校,且是贵州省内经批准实施中外联合办学的首家高校。校园依山傍水,湖光山色,绿树成荫,四季花香,造型各异的现代建筑掩映其中,景色宜人,学习生活环境十分优越。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大气致远,传承光明”的校训精神,近年来依托企业,实施教育资源重组、教学课程改革,各类教育资源尽显优化,办学特色十分鲜明。

2.2区域行业发展背景

贵州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和水力资源,具有水火互济的先天优势。煤炭资源已探明保有储量523亿吨、远景储量2400多亿吨,居中国江南诸省之冠。全省水力资源蕴藏量1874万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量1640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1999年9月,国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贵州电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贵州电网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在西电东送主战场,掀起了令世人瞩目的“四水四火”、“四水八火”、“日”字环网、“两交一直”的电源电网建设高潮。目前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已达到2135万千瓦,已建成以中部“日”字型环网为中心,向北、向东延伸的500千伏主干网架,并通过“五交两直”500千伏输电通道和一批220千伏输电线路与省外电网相联。贵州电网现已进入超高压、远距离、大容量、大机组、交直流混合外送的新阶段。贵州电力已成为西电东送主力军,正向建设南方重要能源基地的目标大步迈进。电力日益成为支柱产业。贵州电网的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贵州经济的发展。大规模的电源、电网建设,拉动了贵州煤炭、机械、运输、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了贵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电力迅猛发展使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空间得到极大扩展。电力行业在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电力建设等几大环节都需要大量具备电力系统基础知识、懂电力系统专业技术和相应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未来20年,我国电力工业将进入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超高电压、自动化和信息化阶段。电力需求仍将会持续快速增长,对电力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电力类技能人员会有很大需求。需要他们掌握多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继续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这些方面的需求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提升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2.3毕业生追踪调研

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收集他们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技能的训练,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与完善,以及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对我们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有重要意义。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调查显示:对我校毕业生予以充分的肯定,社会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率一直保持良好。不少学生成了技术或管理骨干,受到许多用

人单位的好评,其中对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的评价较高。用人单位强调,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强,用人单位不仅注重毕业生的实际业务水平,也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对毕业生的调查总结如下:毕业生对本专业整体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环节教学,特别是校内技能训练方面基本满意;建议对部分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修改,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数;建议大力改善实训条件,实训考核应该尽量采用企业标准,使得教学同生产一线接轨,以增强他们的职业能力;同时,他们也根据各自的岗位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2.4现有基础与存在差距

根据本专业在学院的定位和在校生人数,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取得的一定成果,但仍有提升的空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简要概括分析:(一)建设基于高职培养目标与岗位培训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

存在问题:我国高职人才培养,受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本科压缩”与“中专延长”的影子仍挥之不去,传统高职教学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背离了高职教育的“高技能性”及理论上的“必须、够用”原则,进而影响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电力高职院校,传统的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迫在眉睫。

解决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电力行业)、岗位任职要求和南方电网职业标准,同时考虑到我国电力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学院的专业教学情况,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聘请现场专家,拟订本专业对应的各职业工种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按照“能力递进”、“素质提升”的思路,探索开发面向工作过程从专业到职业,工作到课程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二)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高职培养目标与岗位培训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进一步深化与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教学评价体系等相关配套的软件建设,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双证书”要求,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三)加强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及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为依据,以改善现有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总体目标,通过引进、进修和培训、顶岗实践、特别是贵州电网公司科技项目开发等途径,以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为重点,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专业教学团队。

(四)进一步建设实验实训软、硬件条件

存在问题:实验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平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原校内实训基地有以下实验实训室:电工实验实训室、电工工艺实训室、电子实验室、电子装配实训室、电机实验室、电机检修室、变压器检修室、断路器检修室、二次线装配实训室、继电保护实训室、10KV变电仿真室、高电压技术试验室、220KV仿真变电站等,实训设备总值几千万,基本满足电专业可开设的各类实验实训教学环节需求。如今贵州电网公司培训中心(学院)成为南方电网公司的重要技能基地。种种问题的存在使实验实训设备使用率低,教师没有完全参加实验实训管理的积极性,课程改革难以引向深入。

解决方法:通过专业建设项目,根据专业特点和贵州电网公司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需求进行建设,加强实训基地硬件、软件和制度建设,实现校内、外实训基地良好管理与高效运行,充分发挥实训基地集培训、职业素质训练与实践教学、技能鉴定的强大功能。

2.5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需进一步拓展和完善,需建设基于高职培养目标与岗位培训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未能完全适应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也尚待建立。

3.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等,还不能满足我院人才培养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

4.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专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建设目标与思路

3.1总体目标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家电力发展规划、贵州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电力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兼顾到电力专业能力与现场适用性的融合,考虑到学生应用技能掌握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做到“五个对接”、“十个衔接”。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及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及课程资源建设、实验实训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走以贵州电网公司为主导、培训中心(学院)为主体、地市供电公司为支撑的企业管理下的校企合作之路;以配电网调度仿真、变电运行仿真“研、培、教一体”为特色、企业支持的实训基地为优势、企业管理下的职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及深度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品牌建设,带动我校电力技术类专业的发展。

3.2具体目标

表3-1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具体建设目标

建设项目目标完成时间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及课程体系构建深入探索“工作工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

模式内涵建设,真正做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等五个对接。如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专业教学课程标准等方面的建设。

2011年

10月至

2013年

10月

教材及课程资源建设与企业紧密合作,按实际工作过程,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开发设计学习情境;建立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行动体系,完成适应该学习领域的实施、管理、评价制度及相关标准,提供一个真实化、个性化的教学环境,竭力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

建设3门及以上企业参与工学结合课改课程,并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校本教材3门及以上。

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适应行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计划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6人;到企业聘请3名以上兼职教师,使教师队伍专兼比例达到2:1。

实验实训条件改善扩建1-2个具有仿真真实工作场景的实验实训工作区;保证学生在校内完成电自专业技能训练,达到“做中学”的教学过程;建立校内仿真性性生产实习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校内仿真性性生产实训占实践教学学时的50%以上;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管的运行机制,创新校企一体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提升实习实训管理水平,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完成校企合作制度与运行保障的管理办法、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管理办法,构建完整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确保校企合作长效运行。

社会服务能

力建设

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企业岗位标准的开发,技能鉴定工作。

3.3建设总体思路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学院办学功能集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教师教学任务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独特优势,有机整合职前职后的各种教学资源,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育教学过程,深化并推广工学结合的“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五个对接”。一是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思路,重构课程体系和理实一体课程,并根据专业特点和我院实际,选定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为学院申报建设专业;二是进一步明确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毕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三

是对同类课程及教学资源进行了适度整合,使公共基础类课程在符合上级要求并得以强化的同时实现了相对统一,使同专业类课程在保证专业需要的同时得到进一步优化;四是实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完成相关配套建设,完善专业内涵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紧扣“五个对接”。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时,积极开展企业调研,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小组的职能,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的对接,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的通道畅通,增强学生进入社会和就业的能力,加快创新型、服务型人才的培养。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完全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都是结合职业标准、工作规范来设计、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任务引领、行动导向、项目导向,“做中学”和“做中教”的教学模式开展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在进行专业定位时,必须考虑到使所有受教育者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职业教育不仅仅要给一技之长,虽然给一技之长非常重要,但是为给一技之长的人终身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技术知识的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基础更为重要,达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具体做法是,完成校企合作制度与运行保障的管理办法、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管理办法,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岗位标准、技能要求以及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及时融入教学改革之中,开发一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利用学院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融“做、教、学”为一体,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强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确保顶岗实习的有效性,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院教学与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够获得企业高度认可的专业方向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时间,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

充分利用学院实训基地的全真设备以及仿真设备,引进贵州电网公司等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结合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性强、技能和安全要求高的职

业特点,建立真实的工作环境,营造职业氛围,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时段,按照运行、控制及调试开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训。

四、建设内容

紧贴贵州电力与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打造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与行业企业结合紧密、建设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品牌专业,具体建设的实施步骤与内容为:

4.1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及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分析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描述专业培养目标,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依据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电力行业、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根据教育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特面向电力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主要培养在电力系统发、输、配电的全过程中,对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控制、调试、运行维护和管理以及电力网的调度方面,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的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 分析方法

(1)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聘请省内外知名企业的技术骨干、基层主管和课程专家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素质结构合理、技术及学识水平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并每年按市场需求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提供保障。

(2)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通过大量调查研究,真正做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思路设想如下:根据“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分析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描述专业培养目标,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依据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专业改革应当体现系统性,这个系统应当是一个面向电力岗位的系统,从专业到职业,工作到课程的体系,大致分为四部分:

第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线索,收集整理专业服务面向的所有职业岗位;以市场和企业对人才需求为指导,将《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培训标准和考核标准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引入;通过广泛调研和咨询电力行业专家,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确定主要工作岗位群,得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岗位。第二,深入生产现场,调查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群,组织行业专家和骨干教师分析工作任务群,找出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第三,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根据能力复杂程度、知识和技术的相关性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行动能力领域。第四,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从而确定专业学习领域,通过一个动态的结构把技能与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第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完成教学资源的建设,配置合理的实验实训条件,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专业建设开发步骤如图4-1所示。

图4-1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步骤

通过上面几个步骤,得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完全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重构出基于工作过程,体现能力本位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得到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继续深入推行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上岗证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以利于学生就实施者 重构步骤 分阶段目标

课程开发项目组 课程开发项目组

实践专家 电力企业、毕业生

等调研 专业岗位人才需求、培养目标

定位

职业行动能力归纳 行动领域

课程开发项目组

实践专家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进行岗位群和工作任

务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

课程开发项目组

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 综合行动领域转换 学习领域

分析结构

重新排序 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分析 教学实施分析

考核评价分析

课程标准

课程开发项目组

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

业为目标,进一步拓宽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的类别。实行专业教育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相搭接的“双证制”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素质教育融入理论教学,理-实交替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在着重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素质培养,增强学生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及吃苦耐劳精神,为学生就业上岗打好基础。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生产过程,实践教学环节按基本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习四个步骤进行,从而实现学生从基本技能与人文素质的训练到综合技能与职业素质训练再到岗位适应训练的“无缝”过渡,使教学任务与岗位工作任务之间实现“零对接”。

在整个过程中,强化电力系统“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增强岗位能力,塑造职业素质,向准技师的职业目标靠近,确保学生离开学校后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4.2教材及课程资源建设

1、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思路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项目课程,确定专业课改课程建设目标。

(2)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的任务是:配合课程体系重构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按照重构的课程体系,开发与电自专业职业工作任务中各工作项目相对应的项目课程,完善重构的课程体系,专业课改课程及项目课程建设。

具体做法:成立课程建设小组,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负责课程开发和建设工作;实行课程建设责任制,每门课程由骨干教师牵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使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同步进行,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职业资格鉴定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思路形成:完成多媒体课件库、案例库、试题库、试卷库、专业图片库、视频动画库、学生作品库、电子教案等,将理论课与实训课在时间上整合为一体,不再采用分阶段进行,为应用到在岗职工培训做好充分准备,体现出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教育对企业和社会的贡献。

目前,预计涉及《变电运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应用电工》、《电力系统分析》等4门及以上课程。

2、教材建设

根据重构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出的核心课程,结合学校现有情况,建设校企合作编写3本及以上工学结合特色教材。“一体化”优质校本教材中,完全脱离原书本的知识结构,代之以一个基本贯穿前后的实践项目作为主线、以实践技能为教学目的,理论知识够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3、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考核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接轨,注重过程考核与职业能力测评。课程考核标准、内容、方式与电力系统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区分对待应知应会能力,形成由教师、学生、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的互动式评价方式。既要评价学生工作过程,又评价工作成果;既要评价学生技能训练状况,又要评价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评价其工作表现和态度。按照课程特征,可采用不同考核方式,如: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实操、口试、答辩、观测、提交专题报告或分析说明书、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同时,学生也要评价老师、评价学校,不断促进评价体系的完善。

4.3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职教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能力、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是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与普通本科教育学科型课程的实施完全不一样,其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完成特定的实训任务,因而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无法适应高职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和实施的需要。

1.建设思路

在重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引领下,推进专业群中各支撑专业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依据重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模式和教师结构,在2年内将建成一支能够引领电自专业发展,具有较高水平教学、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培养专业带头人1-2人,骨干教师5-8人,聘请3-4名企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担任专业兼职教师;注重对“双师素质”教师的

培养,比如参加高级技能等级考证,省级以上专业技能大赛,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1。

2.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应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创新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熟悉现代高职教育规律,掌握本专业科技发展动态,提出专业中长期发展思路及措施。

通过安排到相关科研机构、高职院校学习培训,安排到基层企业一线锻炼,参加专业学术活动;主持或参与教科研课题;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实现。

3.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

计划2年内培养5名以上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技研发、社会服务能力;业务能力强,教学质量优秀,能够承担本专业的课程开发;具有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能力,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建设适应高等职业教学需要的“双师型”队伍。

通过学术研究、参与科研、主持或者参加省级、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派到省内外企业实践,建立校企合作互访交流制度和工学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等途径,培养专业骨干教师,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骨干教师职业标准、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使骨干教师科研能力和应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达到国内同行先进水平,造就一支业务能力强、知识水平高、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4.兼职教师

在贵州电网公司聘请3名以上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建立兼职人才资源库,构建一支层次和结构多样化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既可担任专业课、生产实践课、毕业综合实习教学,也可参与指导技能大赛等活动,担任专业建设指导顾问。

4.4实验实训条件改善

实验实训室主要用于满足学生校内技能培训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电力企业的岗位培训、新进人员技能培训、技能考核、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等的需求。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应确保本专业每位学生能在实训基地获得本专业对

应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注重校内实训基地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合。同时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积极探索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实习实训基地的利用率。

根据电力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学院的现状,拟新建电力自动化仿真实训室,改造电机实训室,同时,加强本专业其他实习实训室内涵建设。为确保实训的顺利、安全进行,学生计划实习意外伤害保险的费用支出。

4.5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开展校企合作关系到专业建设的成败,校企合作制度作为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应注重找准学院与企业互动的利益平衡点和持续合作的激励点,拟建立校企合作运行保障的管理办法、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管理办法。制定如:《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职责》等制度,实现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共制规章制度、协同管理,提高电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院内涵。

4.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积极发挥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优秀创新团队的作用,利用人才集中和技术集中的优势,参与电力行业企业的科技开发项目,支持电力专业课教师进行教育培训服务,开展面向企业生产实际的应用技术研究、新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

五、教学质量目标及其监测指标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我专业近几年教学质量总目标是:培养模式实用、教学设备先进、实验实训完善、课程体系健全、师资队伍水平提升、质量管理科学、学生素质优良、就业率保持稳定、专业实力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具体分目标的监测指标为:

1.人才培养目标主要监测指标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与发展(方向)等。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以信息产业人才需求调查结果为基本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及选择性相统一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习者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根据本地区经济、技术、社会以及职业教育及培训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着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服务能力,培训计算机网络型人才。本专业领域技能培养中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 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科学的劳动观及技术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组织变革和劳动活动的关系,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学校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把学生培养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2. 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 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积极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及培训的机制。学校有关部门要关注企业需求变化,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及培训方案,在设备、师资、课程开发上要加强及企业的合作,争取得到企业的支持。

3. 适应行业技术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学校要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弊端。要结合专业要求,在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方向,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及先进性的统一。 4. 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要根据当地经济技术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及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要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二、培养目标及规格 专业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 修业年限:3年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培养目标:以IT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铸造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型中等技能人才为中心,着力设置社会急需的、能宽口径就业的专业方向,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及道德修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工程设计

单元三: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单元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背景 (一)行业发展背景 威海作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之一,借助比邻韩国、日本的地理优势,电子制造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到2006年6月,威海的电子企业已超过3000家。伴随着电子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国外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行业背景下,现有的和新诞生的电子生产企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技能专门人才严重不足,这就为我院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并为该专业培养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专业发展背景 2005年,我院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制造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作为院级重点专业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多年办学过程中积累了高职教育的丰富经验,具有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优势。连续三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就业的对口率也在90%以上,就业地区大多位于山东省沿海发达城市,一些大中型中外资企业如青岛海尔、烟台福士康等连续3年

在我院招聘该专业毕业生,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受到了用人企业的广泛欢迎。通过该专业的建设,可进一步带动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中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形成示范效应,并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二、专业建设目标 通过三年重点建设,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成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国内一流的国家级示范专业。 在课程建设方面,三年内建设该专业网络课程5门,优质核心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 在实训条件方面,将校内电子与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成能够满足专业理论和实习实训课“一体化”教学需要,具有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开放型的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建立8个稳定的能够充分满足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模式运行需要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方案

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方案(V0.1) 二〇一九年八月

文档版本记录

目录 第1章背景 (5) 第2章需求分析 (6) 2.1在线教育基础环境 (6) 2.2外界了解学校的途径 (6) 2.3家长、学生、老师关心的问题 (6) 2.4在线教育 (7) 第3章总体设计 (8) 3.1设计思路 (8) 3.2建设目标 (8) 3.3设计原则 (8) 3.4设计依据 (9) 3.5总体框架 (9) 3.1建设内容 (10) 第4章网站站群服务 (10) 4.1建设目标 (10) 4.2总体架构 (10)

4.4网站站群系统 (12) 4.5网站界面 (15) 第5章基础数据服务 (16) 5.1系统概述 (16) 5.2系统架构 (16) 5.3功能设计 (17) 第6章在线课程服务 (17) 6.1系统概述 (17) 6.2系统架构 (17) 6.3功能设计 (17) 第7章成绩查询服务 (20) 7.1系统概述 (20) 7.2功能设计 (20) 7.2.1基本功能 (20) 7.2.2服务功能 (21) 7.2.3数据库功能 (21) 第8章在线支付服务 (22)

8.2功能设计 (22) 第9章信息安全 (22) 9.1建设目标 (22) 9.2建设内容 (22) 9.3总体框架 (24) 第10章运维服务 (25) 10.1建设目标和范围 (25) 第11章数据灾备 (26) 11.1.1灾难备份概述 (26) 11.1.2本地灾备 (27) 第12章实施进度计划 (29) 第13章项目组织实施及质量保证 (30) 13.1项目组织与管理机构 (31) 13.2项目实施管理 (31) 13.3过程定义 (32) 13.3.1定义方法 (32) 13.3.2阶段定义 (33)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的基础 (一)行业背景分析 1.全国及江苏省计算机网络技术产业现状 中国大力发展网络技术和开展网络服务已成定势。据分析,到2010年,网络服务创造的经济产值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达0.8-1.2万亿元;2020年为3%,达7.6-8.2万亿元。而从事网络服务的人员并不多,2004年全国只有20万多人。在今后的5年中,中国这部分人员的数量预计增加4-6倍,整个行业的需求将达到80-120万人。未来的网络行业将成为中国的“金领行业”。 近几年来,江苏省信息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超万亿元的历史性突破,达到1.2万亿元,产业规模是2002年的7倍,5年年均增速48.5%;信息产业占全省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20%,占全国信息产业的比重达21%。而在信息产业中,计算机软件和应用技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教育信息化都将有很大的发展。截至2007年底,江苏省网民规模为1757万人,总量居全国第二,全省互联网普及率为23.3%,位列全国第七。江苏省互联网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根据江苏省的人才优势和计算机产业的特点,省委、省政府把计算机相关产业作为“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第一优先鼓励的产业来加快发展。根据“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计算机产业要实现销售输入上千亿元。 同时,江苏省重点建设“中国软件名城”、推进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等方案的实施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苏州市计算机网络技术产业现状 近十年来,苏州市经济突飞猛进,仅世界500强就有100多家落户苏州市,近年来每年要新增IT企业300多家,而苏州网络公司也有上百家。现在信息化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苏州市的信息化等人才的培养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为此,苏州市人事局制定了《苏州市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意见》,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将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列为苏州市紧缺专业人才培养项目。针对目前的实际状况,苏州市将用五年的时间,逐步构建一个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适应不同层次人才培训需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人才培养网络体系。 (二)需求分析 1、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急需企业网络化和信息化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是:92.5%的建设了企业内部网;76.3%的建设了财务管理软件;73.8%的建设了企业外部网站。根据国家人力资源部门的统计,2007年的江苏人才市场分析,需求量最大的是计算机应用和网络专业的毕业生约占总需求的40%,

培训中心建设思路及方案

辉县市职业中专 培 训 中 心 建 设 思 路 及 方 案 电器专业组

一、培训中心建设的整体目标 培训中心建设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电工电子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快电子技术人才培养周期,为国家的电子产业培养急需的大批职业技术人才,为农村和社会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基地。探索掌握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的转变,培养大批掌握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的中、高级层次的生产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满足社会日益紧缺的新型电子产业及现代电子产品维修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目标,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应用”为主旨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以“能力为主、需要为准”为原则,进行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培训中心的建设,达到培养的人才和社会、市场、企业接轨,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于国家建设的能力。 二、培训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 现代电子企业需要的是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这些能力包括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一定的专业动手能力、处理不同任务的协调能力、处理偶然事件的能力、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有的岗位不一定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需要更多的是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需要的是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实践操作训练是培养这些综合性的能力的最好手段和方法。改变传统的

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和实训操作能力训练为辅的模式,大胆采用以实训操作训练为主线,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训操作教学模式,即实训操作需要什么知识,理论教学才教什么知识。依据这个原则,对市场进行调查,再依据市场需求建设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培训中心。 三、我县发展概况 坚持“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思路,把工业发展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重点。县级热电、重工、冶金工业基地。全县各大企业进入强势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发展势头下,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适应企业发展,许多企业职工、社会学员也来学校学习新知识,培训新技能。 四、培训中心建设及使用现状 学校现有的电工电子培训中心除了示波器、晶体管图示仪、函数信号发生器、频率计、直流稳压电源、各种仪表等以外,共有5个大型实训室,分别是: ◆电气装配实训室 ◆电工技术实训考核室 ◆维修电工实训考核室 ◆电视技术操作实训室 ◆制冷操作实训室

实验室建设规划

计算机应用技术系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1、实验室建设现状: 包括: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情况、实验室设置、实验室设备拥有量、资金额、基本实验开出情况、组数、创新性实验开出率、现有实验用房面积、实验人员队伍现状等。 2、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 3、2005-2007年的建设目标。 4、各实验室的具体发展规划: 基础实验室目标定位、新增哪些实验完善哪些实验 专业实验室淘汰哪些特色实验事例;创造什么品牌; 5、实现发展规划的资金预算安排(按现有仪器设备总额每年递增10%计算) 必须完善补充的实验装备主要设备的名称、功能、实验 形成特色的实验装备内容、预计机时数、服务的学 更新换代的实验装备达到何种水平 具有较高展示度的实验装备预计所需资金。 6、实验室队伍建设、人员配备情况、通过培训进修使现有人员达到何种水平,拟采取稳定实验人员队伍具体措施。 7、实验室环境建设。 供参考 实验室建设规划书 系部:计算机应用技术系

单位负责人签字: 填表日期: 2004年7月1日 实验设备处制 填表日期:2004年7月1日 目录(成稿后编制) 一、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实验室现有情况 现有建制实验室名称及发展沿革: 现有两个实验室:计算科学实验室(三个分室)、数学建模实验室建立于2001年。 人员情况:兼职教师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人。 场地情况:计算科学实验室(三个分室)位于15号教学楼502、504、506室;数学建模实验室位于15号教学楼501室。设备情况:计算科学实验室现有三个分室,共有140台微机,其中两个网络机房,一个普通机房(机器老化,不能使用)。两个网络机房中有一个能够用于专业上机,另一个只能用于基础课上机。数学建模实验室现有一个网络机房,共有50台微机,可用于专业上机。两个实验室能用于专业上机的只有两个机房,共100台微机。 承担实验教学内容及工作量:计算科学实验室服务课程有:计算机语言、算法与数据结构、数学实验、数学模型、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值分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原理、计算机集中训练和毕业设计等。数学建模实验室服务课程有:数学实验、数学模型、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集中训练和课程设计等。 二、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实验室建设目标与规划论证 1. 规划依据(必要性) 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实践基地,因此实验室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建设基础及方案 根据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及本系目前专业设置情况并考虑到下一步的发展需要,计划将计算科学实验室的三个分室进行改造,保留两个分室,撤销第三分室(第三分室现只有30台微机,全部不能用于正常上机,只能用于部分语言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将“数学建模实验室”更名为“应用数学实验室”。为满足新上统计学本科专业的教学需要,需新建“应用统计实验室”。各实验室的具体规划如下: 1) 计算科学实验室

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方案

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方案(V0.1) 二〇二〇年五月

文档版本记录

目录 第1章背景 (5) 第2章需求分析 (6) 2.1在线教育基础环境 (6) 2.2外界了解学校的途径 (6) 2.3家长、学生、老师关心的问题 (6) 2.4在线教育 (7) 第3章总体设计 (8) 3.1设计思路 (8) 3.2建设目标 (8) 3.3设计原则 (8) 3.4设计依据 (9) 3.5总体框架 (9) 3.1建设内容 (10) 第4章网站站群服务 (10) 4.1建设目标 (10) 4.2总体架构 (10)

4.4网站站群系统 (12) 4.5网站界面 (15) 第5章基础数据服务 (16) 5.1系统概述 (16) 5.2系统架构 (16) 5.3功能设计 (17) 第6章在线课程服务 (17) 6.1系统概述 (17) 6.2系统架构 (17) 6.3功能设计 (17) 第7章成绩查询服务 (20) 7.1系统概述 (20) 7.2功能设计 (20) 7.2.1基本功能 (20) 7.2.2服务功能 (21) 7.2.3数据库功能 (21) 第8章在线支付服务 (22)

8.2功能设计 (22) 第9章信息安全 (22) 9.1建设目标 (22) 9.2建设内容 (22) 9.3总体框架 (24) 第10章运维服务 (25) 10.1建设目标和范围 (25) 第11章数据灾备 (26) 11.1.1灾难备份概述 (26) 11.1.2本地灾备 (27) 第12章实施进度计划 (29) 第13章项目组织实施及质量保证 (30) 13.1项目组织与管理机构 (31) 13.2项目实施管理 (31) 13.3过程定义 (32) 13.3.1定义方法 (32) 13.3.2阶段定义 (33)

实验室建设规划方案

实验室建设规划方案 院(部)(盖章) 年月日

一、实验教学中心概况 含:二级学院概况(学科、专业、生师数等); 实验中心概况(中心设置、实验室数、面积数、设备总值等); 人员概况(专任管理员和实验教学老师等) 用1-2段文字叙述。 二、实验室建设指导思想 1、基本原则和依据 2、建设思路(含总体规划:分三阶段进行建设) 3、实验中心组织结构图(如下例)

三、实验室管理队伍 实验室管理人员概况简述 XXX学院实验室管理人员一览表 注: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应由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担任,同一人不能兼任两个及以上中心主任。 四、实验室建设规划平面图(详附件1) 实验大楼实验室要求用CAD格式

五、实验室建设规划阶段 建设阶段规划概述 实验室建设规划一览表

六、特色实验室或特色实验项目介绍 各学院应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有针对性的重点建设若干间特色鲜明,能体现我校地方性和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实验室,并开设一些特色实验项目。在此做300-800字左右的介绍。 七、实验室建设情况 (一)XXX实验教学中心 1、XXX实验室 按各实验教学中心,对各实验室进行介绍,主要包括: (1)实验室简介 (2)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如实验室服务的专业、承担的实验课程等内容。 (3)实验项目开设情况一览表。 XXX实验室实验项目开设情况一览表 注:1、实验类型分为:演示/验证/综合/设计性实验; 2、实验隶属课程信息应按按人才培养方案填写;其中课程类型分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核心和拓展)、专业方向。简写为“基础/学科/专业/方向”。 (二)XXX实验教学中心 1、XXX实验室 ……..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2018)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8-xx-xx

目录 1 安全体系发布令 (2) 2 安全体系设计 (3) 2.1 总体策略 (4) 2.1.1 安全方针 (4) 2.1.2 安全目标 (4) 2.1.3 总体策略 (4) 2.1.4 实施原则 (4) 2.2 安全管理体系 (4) 2.2.1 组织机构 (5) 2.2.2 人员安全 (5) 2.2.3 制度流程 (5) 2.3 安全技术体系 (6) 2.3.1 物理安全 (6) 2.3.2 网络安全 (8) 2.3.3 主机安全 (11) 2.4.4 终端安全 (14) 2.4.5 应用安全 (15) 2.4.6 数据安全 (18) 2.4 安全运行体系 (19) 2.4.1 系统建设 (19) 2.4.2 系统运维 (23)

1 安全体系发布令 根据《网络安全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的相关规范及指导要求,参照GB/T22080-2008idtISO27001:2005《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公司运营系统及办公系统的安全运行及防护,避免公司核心业务系统及日常办公系统遭受到病毒、木马、黑客攻击等网络安全威胁,防止因网络安全事件(系统中断、数据丢失、敏感信息泄密)导致公司和客户的损失,制定本网络安全体系。 本网络安全体系是公司的法规性文件,是指导公司各部门建立并实施信息安全管理、技术、运行体系的纲领和行动准则,用于贯彻公司的网络安全管理方针、目标,实现网络安全体系有效运行、持续改进,体现公司对社会的承诺,现正式批准发布,自 2018年 XX月 XX 日起实施。 全体员工必须严格按照本网络安全体系的要求,自觉遵循信息安全管理方针,贯彻实施本安全体系的各项要求,努力实现公司信息安全管理方针和目标。 总经理: 批准日期:2018-xx-xx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1 现有基础与优势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质量监控、技术支持、设备操作与维护等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该专业已为社会培养电子信息人才335人,目前在校生269人。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和院级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与应用、通信技术等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优势共享、资源共享、良性发展的专业群,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优质服务,促进了日照等周边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专业现有基础和优势如下: 1.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现有校内专任教师36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15人,双师素质教师28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1人。骨干教师先后获得厅级、院级“优秀教师”、“师表奖”、“金牌教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另外,在相关的企业中聘请10名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使专业具有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比例达到了21.7%。 2.建成了模拟生产现场环境的校内实训场围绕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维护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包括电子技术应用、单片机系统的开发应用、物流控制系统、通讯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在内的16个实训室,仪器设备价值1600余万元。学生的实训按企业实际生产流程进行,使学生得到了准实战锻炼。 3.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及时到位近年来,建立了包括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日照港通公司、东营盛泰集团、兖州太阳纸业、日照比特等大中型企业在内的2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各实训基地技术力量雄厚,装备先进,管理水平高,企业效益好,具备常年接受学生实习任务的能力。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学校与这些企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实现了学生“顶岗实习”的目标,根据产学结合协议,这些企业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及教师实践锻炼场所,协助做好实习期间的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4.“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根据培养目标、专业特点、专业方向及对应的素质与能力、技能要求,将整个教学周期分成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训练四大模块,各教学模块之间相互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doc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2013-2015年) 一、建设背景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水平的提高,使得各行业都迫切需要建网、管网和用网的高素质技能型网络技术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面向高速发展的IT行业,面对技术性强、操作性强且技术更新速度快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还应熟练掌握操作技术与技能,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一种计算机领域新型的技能型人才。为适应市场对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在高职院校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建设已刻不容缓。要根据市场不断变化需求及技术的发展,加强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建设,形成一个科学而规范的体系。 (一)目标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必将使本专业特色和优势将更加明显,教学基础能力加强,办学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提升。通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课程体系模式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在全省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具有示范作用,更好地发挥服务行业、企业、跨区域的职业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 1、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构建“企业+专业”的校企共建专业模式和“课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课证融通”

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IT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支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中坚,专兼一体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通过对本专业职业岗位需求分析,以项目任务和工作流程为引领、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对接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岗位群实际优化专业,实现专业课程设计与项目工作过程紧密结合的工学结合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任务驱动为导向”,以职场典型的真实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功能相对独立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到课率很高,校内考核合格率98%以上,专业技能合格率95%以上,当年就业率达到95%,专业对口率在80%以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毕业生的满意率达到100%以上。 2、通过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成网络建设与管理1个院级精品课程群,完成1门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出版工作。在此基础上,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开放的形式逐步丰富各种教学资源。 3、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一个校内网络建设、管理与维护综合性实训基地,一个网站设计与开发实训基地,利用实训基地的优势开展对社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形成本地区一流示范性实训实习基地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鉴定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4、实现师资队伍职称的稳步提高,保证三年内晋升3个副高级职称,晋升5个讲师职称,实现高、中、初合理的职称结构,通过校企合作,优化教师挂职锻炼模式,实现100%的教师能够在三年内挂职锻炼半年,利用行业企业一线的优质工程师队伍建立校内稳定的兼职教师师资库,

电子电工专业建设方案

电子电工专业建设方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思路与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背景: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化的电子产品对组成零件的加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电子制造方法已不能满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部门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开发设计一大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现代化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同时一些现代化的先进设备被引进和使用。开发设计、引进和使用这些现代化的先进设备,不仅需要科技开发的研究型、设计型人才,更需要一大批能在生产、制造、管理、维护和服务第一线懂技术、会管理、能操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面对社会的不断进步、电子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针对《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今后打算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作出修改调整: (1)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改进组织方式,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增加综合性、开放性、设计性、个性化实验内容和实践项目。 (2)为了满足人才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适应学生就业、升学等多元化要求,适当增加文化科学基础及人文、社科类教学内容。 (3)为了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实际以及个性化发展的要求,适当增加教学计划的弹性,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可以通过增加专业方向,采用模块式课程及模块化教学内容,配合弹性计划以适应学生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的需要。 (4)为更进一步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从内容、体系、组织方式、训练模式、考评手段等多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实验、实践、实训教学。

可靠性实验室建设规划方案

可靠性实验室工作规划 一、可靠性实验室的目的 1、通过对产品的可靠性试验,能准确定位和量化我司产品适应使用环境的能力及衡量产品质量等 级。 2、评估我司产品的可靠性并及时发现潜在的质量隐患。 3、通过可靠性试验,能为产品的设计或升级、改良提供客观的证据和建议。 4、为产品的失效分析、可靠性测试及新产品定型试验提供测试平台. 二、试验项目及内容 1、EMS (电磁抗扰度)相关试验项目及内容 ⑴ 群脉冲抗扰度试验 根据GB/T 3797—2005 电气控制设备第4.13。3条规定,电气控制设备应通过电源端2KV ,信号和控制端1KV的电快速群脉冲干扰试验。此项试验属于常规EMS项目之一,通过此项试验验证产品对诸如来自切换瞬态过程切断感性负载、继电器触点弹跳等的各种类型瞬态骚扰的抗扰度。具体试验标准参考GBfT 17626.4-1998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标准(EFT)的要求。 ⑵ 静电抗扰度试验 根据GB/T 3797—2005 电气控制设备第4.13。3条规定,电气控制设备应通过空气放电8KV 及接触放电6KV 的静电放电试验. 此项试验属于常规EMS 项目之一,通过此项试验验证产品对来自外界的各种类型的静电放电(可能由人体或其它物体产生)的抗扰度。具体试验标准参考GB/T 17626.2-1998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标准(ESD)的要求。 ⑶1。2/5OUS及8/20US组合波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根据GB/T 3797—2005电气控制设备第4。13。3条规定,电气控制设备应通过线对线1KV ,线对地2KV 的组合波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此项试验属于常规EMS 项目之一,通过此项试验验证产品对抗击如开关切换、雷

2.1_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方案(2013年制修订)

2013 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方案(2013年制修订) 项目负责人:夏威 成员:徐国辉、袁伟伟 一、简要说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三个角度) 高职教育是技能教育和就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高职办学实践越来越表明,要突出我校高职教育特色,应努力在以下方面有所改变: 首先是改变单一的灌输教育转向互动式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体,两个主体只有互动起来,才能达到教学效果。为此,高职教学要在五种新课型(案例型、辩论型、研讨型、参与型、体验型)的基础上,做到五要五不要:要启发式、互动式,不要填鸭式、灌输式;讲课内容要高于课本、活于课本,不要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讲课要有实战内容,多讲案例,不要空对空、就理论讲理论;讲课要旁征博引,富有趣味性,不要枯燥乏味;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乐学,不要虐学而使学生厌学。只有建立乐学体系,把灌输教育变成互动式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应强化岗位技能教育。高职教育是岗位技能教育,必须认认真真给学生打造技能,实实在在搞“蓝领”教育。 二、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人的生活已经进入了网络经济的时代,各类现代通信特别是移动通信的发展向人们展示了新技术为我们带来的便利生活;通信与网络的逐步融合,下一代网络(NGN)、移动平台网已经实现了语音数据的IP承载;基于3G无线宽带的移动互联网时代ALL-IP将变成现实,基于手机的在线游戏、互动娱乐、移动电视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伴随着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信息化应急通信、区域合作信息化服务、信息化培训、信息化扶贫、信息服务产业链等服务工程迅速发展,网络让人民“生活更丰富、工作更生动、人生更精彩” 。 三、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我学院1997开设的信息类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于1997 年秋季开始招生,已为广东省及珠三角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近年,我系还拓展了招生范围,已经招收不少外省的生源。 3.1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专业教学团队已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梯队分明、教学经验丰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现有教师15 名, 其中专任教师8名,企业兼职教师 5 名,实验师2 名。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2人,硕士研究生5人,“双师素质”教师9人。骨干教师都拥有一种以上的专业技能专长和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本专业采用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一对一的“双师”教学模式,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另外也有效地提高了兼职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和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实现了”双师"的共同成长。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 调 研 报 告 九江职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二零一六年四月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项目负责人:金春花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项目成员:李美长舒展熊凡陶炎芬

一、调研简介 (1) (一)调研的对象与范围 (1) (二)调研的专题内容 (1) 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分析 (2) (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总量需求分析 (2) (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分析 (3)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信息产业发展适应性调查分析 (7) 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和不足 (10)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六大优势 (10) (二)我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 (10) (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2) 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13) (一)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对产业和行业的依存度 (13) (二)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 (13) (三)积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切实开展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4) 五、调研总结 (10)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教学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体现“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自主学习、开拓创新和积极实践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较高质量的制定出具有九江职业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好的进行专业建设和更准确的进行专业定位,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和学生健康成长及终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及“九江职业大学学分制管理实施办法”等有关文件精神,我院特组织专门的调研小组对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调研简介 (一)调研的对象与范围 调研的对象主要以发达地区电子企业、九江地区电子企业、九江职业大学历届优秀毕业生代表、省内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电子教研室、省内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电子教研室等为主体。调研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行业的人才需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当前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存在的差距和办学优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等。 (二)调研的专题内容 1.企业专业调研内容 本次专题调研选择了广州世沃电子有限公司、九江旭阳雷迪高科技有限公司、海麟拓邦乐群(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对毕业生基本素质的要求;企业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要求;企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需求等内容展开调查。 2.高职院校专业调研内容 本次高职院校专业调研选择了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两所省内的国家级示范级性高职院校和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的电子教研室作为学习对象,就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如何构建、校外实习实训如何安排、生源的复杂化专业教学如何展开、基于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如何培养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录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1) (一)建设背景 (1) (二)建设基础 (3)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6) (一)建设思路 (6) (二)建设目标 (6) 三、建设内容 (6) (一) 对接新兴产业,合作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6) (二) 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 (9) (三)校企合作,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12) (四) 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强化实践育人 (14) (五)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提升产业服务能力 (17) (六) 健全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 (18) 四、建设资金预算 (20) 五、改革举措 (21) 六、保障措施 (21) (一)组织保障 (22) (二)经费保障 (22) (三)制度保障 (22) 七、预期成效 (23) 八、建设进度与绩效考核 (24) (一)建设进度 (25) (二)绩效考核指标 (26)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顾问: 王纪安,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项目组组长: 张昕,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授 项目组副组长: 杨恒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 魏玲,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 赵炜,河北华网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经理 项目组主要成员: 史建政,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网络教研室主任,讲师 吴薇,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应用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黄丙根,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软件教研室主任,讲师 杜秀明,河北新龙科技有限公司,经理 吴贺僧,廊坊渔家傲网络公司,技术总监 穆志刚,廊坊志晟宏业电子有限公司,经理 张鑫,联方科贸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为深入贯彻落实《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实施,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的文件精神,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规划建设内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建设背景 1. 分析全国网络行业发展现状,急需网络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到来必将带动网络技术和网络服务的新发展。数据显示2010年网络服务创造的经济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达到0.8-1.2万亿元;据分析到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专业群建设方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专业群建设方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建设带动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等专业群的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示范性专业建设,将把这些专业组织起来,形成良好的合作和学习关系,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促进整个专业群建设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各专业学生能力的提高。 (1)专业建设思路 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思路方面,专业群进行充分交流,充分利用重点专业的教学资源,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际生产岗位技能培养,具有各自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各专业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各自的优势,专业体现随市场人才需求应变的特点。 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网站规划建设和娴熟的网页设计技术;具有良好的审美意识进行页面美工设计与制作;具备较强的网络编程能力和网站后台系统开发能力;具备网站发布与数据管理和网站安全管理与维护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专业的特点是:计算机操作与艺术结合;网络技术与多媒体结合;网站设计与编辑技术结合。专业特色:以程序设计培养后台交互控制能力;用网页设计工具培养前台布局规划能力;以电脑艺术培养网页美化能

力;以实践创作培养网站设计能力。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等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服务本地区的中小型企业及部分事业、管理部门。为这部分单位培养以适应企业或部门需要,能够完成日常基本计算机应用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专业的特点是: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网页制作及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小型局域网的水平布线、组建;多媒体软件的制作;图片的加工和处理、网站动画的制作;工厂普通零件装配图和建筑施工图的绘制;单片机基本程序源代码的规范编写。 专业特色:将本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核心应用能力分成了六大支柱(四主两辅)。四主:1、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的使用、组装、维护能力2、网站维护能力3、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4、局域网及布线应用能力;两辅:嵌入式计算机、楼宇自动化的单片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能力。 形成职业岗位分析报告,制定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才培养方案。 (2)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和课程建设 在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和课程建设方面,兼顾其它专业的需要,以求资源共享,把优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带给教师和学生。 大规模、广覆盖、与生产环境相一致的开放的网络专业

实验室建设长期发展规划

中学理化生实验室建设长期发展规划 物理、化学、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自然学科,其基本概念的建立大都源于实验,其理论的验证和建立也有赖于实验。可以说,没有实验,理化生将成为无源之水。也就是说,在中学的理化生教学中,实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它是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改变学生能力结构和培养创造精神的有力手段。 众所周知,要开展实验教学就必须有实验室。实验室不仅是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场所,也是保证教学计划得以实施的物质基础。因此,建设好化学实验室,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化学实验室简介 1.1、化学实验室建设情况 中学化学实验室的建设要求符合国家标准,做到布局合理、设计科学、具有实用性和通用性、使用方便,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特殊设计,如通风、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等。但随着近几年学校的扩招及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化学实验室现有条件(特别是硬件条件)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部分仪器设备不能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必须针对实际问题加以重点建设。 1.2、化学实验室现状 现中学的每间化学实验室一般提供给4-6个平行班使用,包括各种仪器和药品都是与之配套。实验室的基本面积大约在96M2左右,每个学生平均占地1.5M2左右,光线充足,有给水、排水系统和各种电源插座,提供给水、电到各实验桌。实验教室通风良好,设有通风管道(个别学校由于建设的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或选用排风扇代替),室内配有急救箱、灭火筒。另外,与化学实验室配套的场室,还有实验准备室(制作或暂时存放各类实验仪器和药品的场室),仪器室和药品贮藏室。 1.3、化学实验室教学需求情况 现在在新课改的实施中,不断有新的需求,对化学实验室也有进一步提高的要求,各类型的实验场室需要进行各方面的改善,经过多个学年的使用,从中归纳出一些存在的问题,是需要改进的。比如说,在排风系统方面,排风的设施仍不能遍及整个实验场室,对做一些有毒、污染大、比较危险的气体实验时,产生一定的影响。场室的大小方面,由于学生每人实验占地面积不足,影响实验的操作,而且现在学校之间的课堂教学交流增多,同样需要实验室的增大,容纳更多的老师和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教师的演示台方面,由于初三的课改需要,有很多演示实验作出了改进,对教师演示台的功能方面要有进一步的提高。探究实验室的建设方面,为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其更大的学习兴趣,利用课堂或课后时间,对其提供良好的实验探究环境,让学生能亲自动手,参与探究实践,使其实验技能有大幅度的提升。 2、实验室建设规划 2.1、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建设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