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互联网_下的教育大变革_刘云生

论_互联网_下的教育大变革_刘云生
论_互联网_下的教育大变革_刘云生

教育发展研究2015.20

“互联网+”广泛深入推进的最终结果必将实现“万物互联”(IoE:InternetofEverything),即“一切皆在互联网中”,所有人、事、物都被互联网连接起来,“由此生成超大尺度、无限扩张、层级丰富、和谐运行的复杂网络系统”。[1]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信息化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也日渐显现,教育正迎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估计这场变革将在未来30-50年内完成,能否抓住这次教育大变革的历史机遇,抢占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不仅对中国教育,也对中国全面崛起和伟大复兴,以及中国在世界新格局中的定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早谋划、早布局、早行动,从观念到实践顺应这场变革,创造新时代的新教育,才能再次成为世界教育的领跑者。

一、改写教育认知:从“实有范式”走向“互联范式”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技术通过建立网络,将一切物质的、精神的转化为可以通约的比特(Bit),由此实现任何事物之间的互联互通。万事万物直接联系、跨界融合已成为世界的新常态,其

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产业的创新和升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更新和现代,更带来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互联”将成为这个时代思考和研究问题的基本认知范式。所谓“互联范式”,指的是把事物当作“互联的状态”看待,将任何事物都看成是“互联的节点”和“节点的互联”,由此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超级互联网。在万物互联的视域中,对每一个人而言,“实有”相对整个网络来说是极为渺小的,时空锁闭的“实有”既是夜郎自大,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而“互联”才是硬道理,拥有自由的、动态的、有序的、高品质的互联,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道。教育在本质上虽然依然是育人,但“育什么样的人”、“育人的什么”却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不再把让人实际拥有知识、能力作为唯一重要的育人指向,而是把致力于提升人自由互联的智慧作为其核心追求。教育认知因而必须作出历史性的改写。下面列举三个基本概念加以说明。

(一)学习即生成有意义互联的过程

在“互联范式”看来,人的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但对于个体来说,追求知识、能力的绝对数量,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并不是明智

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

笮刘云生

要:“互联网+”广泛深入推进的最终结果必将实现“万物互联”,即所有人、事、物都被互联网连接起来。同

时,教育迎来人类历史上第三次教育大变革,全面满足每个人的学习需求成为这次教育变革的核心要义。为此,需要改写教育认知,从“实有范式”走向“互联范式”,教育不再把让人实际拥有知识、能力作为唯一重要的育人指向,而是把致力于提升人自由互联的智慧作为其核心追求;需要再造教育业态,从主要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学校教育走向普遍以个性化菜单制为基本形式的社会化教育,使教育渗进世界的每一个毛孔之中;需要重构教育治理,从“计划—管控模式”走向“市场—法治模式”,给予教育主体充分的自由,建立教育市场的互联规则,切实保障教育的公益性质。而赢得这场大变革的根本之道在于教育理论、技术和制度的“三重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大变革;互联范式;个性化菜单制;市场-法治模式

刘云生/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处长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重庆400020)

决策参考

DOI:10.14121/https://www.360docs.net/doc/2d2427922.html,ki.1008-3855.2015.20.005

之举,更重要的是生成跻身互联世界的智慧。即使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也不是“实有”某个固定的东西,而是把握各种各样有意义的联系。一个人掌握了知识实质上是把握了“已知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了能力实质上是“形成了有限的自动联系”,在所形成的能力范围内可以自主地解决实际问题;获得了智慧实质上是“能自由的生成所需要的联系”,巧妙地应对多种复杂的局面和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就是生成有意义互联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生成有意义互联”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原来没有建立意义联系现在建立起新的有意义的联系,比如原来不知道水的分子式是“H2O”,现在能将“H2O”与“水”联系起来了;二是改变原来的意义联系建立起新的有意义的联系,比如,原来立定跳远只能跳1米,现在能跳1.2米了;三是建立禁止的有意义的联系,知道哪些互联是不能够或者不应该发生的,比如,有违法律底线的互联是不能发生的,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意义互联。

像这样来诠释学习,就能清晰地勾勒出人学习成长的逻辑图。其中,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有限的自动联系是基础,掌握互联工具是关键,会自由地生成所需要的联系,针对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则是最终目标。这样,知识、能力与智慧之间的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三者在生成联系上是通约的,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是形成智慧的前提条件,但智慧不等于知识、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互联工具,用有限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泛在问题的综合能力。如果说知识和能力是互联的必然王国,那么智慧则是互联的自由王国。

(二)教学即促进有意义互联的活动

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既然学习是生成有意义互联的过程,那么教学理所当然是促进有意义互联的活动。指导学生建立多层面、多形式、快速的、深刻的意义互联,培养学生意义互联的能力便是教师的天职。培养学生“发生意义互联”的能力即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培养学生“自动意义互联”的能力即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力,培养学生“再造意义互联”的能力即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享受意义互联”的能力即是培养学生的幸福力,培养学生“调控意义互联”的能力即是培养学生的领导力。“五力”生长的核心就是意义互联,意义互联的着力点不同则表现出不同的能力,这些能力有机综合起来,自动生成所需要的各种互联,也就叩开了智慧的大门。

由于促进有意义互联的落脚点不同,教学也表现出不同的样态和形式。当教学的落脚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有限的自动联系时,就是“定在”教学。传统的知识教学将目标锁定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上,就是典型的“定在”教学。当教学的落脚点在于让学生会用互联工具自由地进行意义联系时,就是“泛在”教学。“定在”教学与“泛在”教学并不是绝对矛盾的,一定意义上的“定在”教学,尤其是基础性的“定在”教学是必须的,但仅仅止步于“定在”教学是短视的,而追求绝对数量的“定在”教学则是徒劳无功的。“互联网+”时代更需要“泛在”教学,让学生在万物互联的网络中学会自由地生成意义互联。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够培养出适应“随时、随地、任何物、任何人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2]的人。

(三)课程即有意义互联活动的媒介

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其媒介就是课程。有了课程,学生才可以据此“生成有意义互联”,教师才可以“促进有意义互联的生成”,师生才能够据此展开有意义的对话,因此,课程即是有意义互联活动的载体和媒介。从有利于学生生成有意义互联的角度来看,课程必须具备六个基本特征:一是基础性。纳入课程的知识必须是核心知识,所要推动形成的能力必须是关键能力,所要掌握的互联工具必须是基本工具,即在整个意义互联大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二是交互性。课程呈现的逻辑结构和表现形式必须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有利于师生和课程之间建立意义连接。三是生成性。每一个课程单元就是一个课程模块,就是一个意义互联的小集合体,就是不同模块之间有机衔接,学生学习就像互联网中的链接一样,是在不断构建意义互联的大厦。四是开放性。在知识、文化的王国里,意义互联是无限延伸的,意义网络是超出人们想象的,要想将所有的东西纳入课程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课程作为这个王国的一栋城堡必须是大门和窗户都洞开的,学生在建立属于自己的意义互联城堡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与偌大的意义网络发生了关联,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创造可能。五是禁区性。课程不仅要提供“互联”的范本,也要提供“禁联”的范本,要让学生知道哪些互联是不允许的,是违背客观规律、道德伦理、法律

规章底线的,必须自觉遵守。六是个性化。课程是意义互联活动的媒介,对于相同学科、相同专业来说,这个媒介最基本的要素可能是相同的,但非基本要素,尤其是结构方式和表现形式可以是千姿百态的,这为课程建构提供了广泛的创造空间,教师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所有这些,有一条是必须遵循的,那就是要适合具体学生的学习。由于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因此课程必须是个性化的。

推而广之,我们可以说,教育致力于培养拥有“能互联则互联”、“需禁联则禁联”智慧的人,是这个互联世界的积极内生之源,是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事业。让世界这一超级互联网越来越美好,根本之道在于办好教育,从“人”这个根上规范和发展互联网,而这就需要从现在抓起,并伴随“互联网+”成长的全过程。

二、再造教育业态:从“班级授课制”走向“个性化菜单制”

就教育业态而言,人类教育变革史上发生过三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师徒制的出现,产生于语言、文字出现的狩猎时代,出现了随机的口口相传、以身示范的教育原始形态;二是书塾制的出现,产生于人类定居下来的农耕时代,无论官学还是私学,都有了固定的教学场所;三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现代学校的出现,产生于机器生产的大工业时代,使人人接受教育成为可能。当今,“互联网+”正催生教育业态之第四个标志性事件的出现,即以个性化菜单制为基本形式的社会化教育正呼之欲出。这次事件的出现是基于互联网的。互联网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自由,正如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最为本质的特性即为自由”。“网络空间的无限性导致从技术上控制互联网中的信息传播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3]二是独特,只有独特才会引人关注,才会被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尤其是那些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东西才会被人们所追捧、所应用。三是法治,互联网只有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才能够持续发展,建构起健康、民主、自由的社会,因为在没有法律底线的互联网中生存无异于置身“魔鬼出没的丛林”。这就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具有自由的品格、独特的个性和法治的人格。要培养这样的人,就必须为每一个人提供适合他们自己的教育。互联网以随时、随地互联的技术为建构适合每个人的个性化菜单制教育提供了可能。所谓个性化菜单制,是以满足个人学习需求为基本单元,选择教育资源,编制课程菜单,组构学习空间,接受个别化辅导和同伴合作互助的教育形式。

(一)自由组构学习时空

近年被热炒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仅仅是“互联网+教育”的前奏,甚至连初级阶段都算不上,只有当所有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课程资源、教学活动都汇聚到互联网之中以后,互联网教育时代才真正到来。有了这样的条件,学生学习不再局限在固定的班级和学校,而是基于互联网自由组构学习时空,通过建立个性化的菜单来导航学习。具体来说,一是学生身份的多元化。学生不限于是某一所学校的学生,可以同时是多所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学生。甚至学生可以在家上学,即便走进某所学校学习,但在网络上所注册和选择的课程却是其他学校或教育机构的,所获得的文凭也是其他学校或教育机构的。同时,学生也不仅仅限于现在的在校生,干部、教师、工人等各种职业人都可能是互联网空间的学习者,这就使终身学习真正成为可能。二是学习课程个性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组合拼图式的课程菜单。就某个学生而言,这门学科学A校的,那门学科学B校的,只要颁发文凭的学校认可这些课程和学分即可。三是学习空间个别化。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保存着该生所有学习活动的足迹和成果。这就为教师远程指导学生学习提供了诊断摸底的原始材料,也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原始“大数据”。四是学习评定标准化。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要给学生学业作出评定,颁发证书,必须建立起基本的标准体系,这个标准体系既符合国家的教育标准,也有颁证机构的独特要求。

(二)虚实结合再造学校

建立个性化菜单制教育,满足每个人的教育需求,必将掀起新的学校再造运动浪潮。新的学校再造运动不再是以建设高楼大厦为特征,恰恰相反,当下学校的常规空间会因为“学生在家上学”、“在旅途中上学”等的出现而减缩,而是打造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互联网学校。在每一所学校背后建设一个虚拟的教育星球,这个星球因学习需求而凝结,因新的学习需求而解构与重建。所建构的“互联网学校”至少有

六个基本特征:一是有办学的法人资格。除了注册现实学校,还需要注册虚拟学校,具有从事虚拟、泛在教育的资格,具有颁发网络学习合格证书的资质。在互联网世界里,任何个人和机构都可以提供教育资源,但并不是每个机构都可以颁发学历证书。二是有合作的办学机构。办学团队不仅仅有学校,还有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等,集合天下优质资源来办教育。这样的办学才是真正的社会化教育。三是有优质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可以是长期从事教育的人,也可以是在某个领域有专长的人,他们可能是长期受聘,也可能是短期受聘,有可能是走进学校来上课,但更多的是来自各行各业有专长者通过互联网来上课。四是有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学生完全不受地域限制,可以自由注册其学校,选修其课程,获得相应的学业认证。这样一来,互联网学校最主要的竞争是招生的竞争,优质的互联网学校不仅学生数量多,而且优生多,谁聚集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谁就拥有最大的教育吸引力,“和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将是最具震撼力的广告。五是有独特的课程体系。课程是互联网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只有拥有高水平的、独具特色的课程,才能够在互联网教育世界立足。因此,互联网学校都必须拥有海量的课程资源、优化的课程结构、独特的课程产品、多元化的课程菜单,以供学生选用。六是有交互的教育活动。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活动不是简单地看录像,也不是简单地查找资料,而是通过适时对话、虚拟对话、延时对话等多种形式,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由于虚拟空间的广延性,一堂课可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参与学习,有无数教师参与指点。跨学校、跨地区、跨国界的合作学习、合作研究、合作教学将成为互联网课堂的常态。这些变化必然反过来促进现实中的学校空间变革,当下学校的教室、功能室、图书室等的设置和布局等都将因适应互联网教育而变化。可以预见,几十年后,学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强化教师服务职能

为了满足“互联网+”下的个性化菜单制教育,教师职业将被重新定位,从文化传授者向学习服务者转变。一是成为思想的引领者。互联网能够给学生提供无限的知识和信息,但孰是孰非需要思想来判断,而这是需要教师来引导的。否则良莠不齐的网

络信息将让学生成为无思想的网络“跟屁虫”。二是成为课程的重构者。在课程资源极大丰富的互联网时代,选择、重构、再造教育资源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否则就会被淹没在无穷无尽的课程资源之中。其中包括指导学生选择课程,建立个性化课程学习菜单。三是成为团队的链接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有义务将适宜在一起学习的天南地北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通过现实或者虚拟的方式进行团队合作学习与讨论。四是成为实践的组织者。随着网络的普及,虚拟生活将占据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实践越来越成为人必须要补的“钙”。否者,人会成为“软体动物”,只会想而不会做。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实践和组织实践的能力。五是成为学习的辅助者。包括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协助评估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等。

(四)广泛聚合教育资源

在“互联网+”时代,行业的融合与再造成为历史的必然,提供直接教育服务的机构不仅仅限于学校,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网络媒体等都可以提供某个方面的教育。例如,这些机构将主办的演讲会、报告会、学术会等实况接入互联网,无疑就会成为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参考资料。因此,建构基于个性化菜单制的教育决不能局限在传统的学校和传统的教育系统之内,而要着眼于整个互联的世界,建构一种社会化的大教育。为此,一要建立教育的大数据平台,将核心的教育资源集成起来,供师生选用;二要建立教育的交易平台,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转让,以满足个人的教育需要;三要建立教育的智能服务平台,在师生遇到教育问题时,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寻求帮助和服务。

三、重构教育治理:从“计划—管控模式”走向“市场—法治模式”

现行教育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由于班级授课制的需要,学生被编入班级,若干班级构成学校,若干学校构成整个教育的主体。这样的教育业态具有明显的网格化、叠床架屋特征,一个班级就是一个教育网格,由无数网格叠加成稳定的教育结构。对这样的教育系统,采取“计划-管控模式”最为有效,通过层层设定教育目标、课程内容、考核大纲等,对学校发出人才培养的“指令”,就基本能“收获”工业化

大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人才。而“互联网+”催生的教育业态普遍以个性化菜单制为基本形式,学生从班级、学校的固定网格中解放出来,就学机构、教师等可自由选择,学习课程、团队等可以随时重组,这样,“计划-管控”模式就将会失灵,取而代之的必然是“市场-法治模式”,通过设置具有法律效力的教育规则,按照“法不禁止即可为”的原则给予教育主体以充分自由,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政府调节作用,激发教育活力,让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一)给予教育主体充分自由

现行教育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控制,即给予学生、教师、学校时空上的限制,“划片招生”、“职称配比”、“片区管理”等都是这种制度的典型代表。要建构满足人人学习需求的个性化菜单制教育就必须突破这些控制,给予教育主体以充分的自由。就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给予他们学习的选择权。由于“互联网+”让所有的教育资源都聚集网络,学生完全可以“个人定制”自己的学习,自由选择学校、教师、课程、学习团队、学习进度等,只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习标准即可授予相应的文凭。这就要求我们要突破传统的学习管理制度,一是取消单一学籍限制,让学生学籍号即为身份证号,可以在多个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注册学习,学校或教育机构一旦给予注册,则根据学生注册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承担相应的教育和管理责任。二是取消固定学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修业年限,只要达到规定的学习标准,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都可以颁发学业证书。在自由度极大的教育空间里,如果学生不学怎么办?这就需要建立按照年龄分级的教育检测制度,比如要求每个人在15岁、18岁等年龄时参加公民受教育合格性考试,确保其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育标准,并让家长承担未成年子女的教育监督责任。三是取消国家统一颁发毕业证,由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自行颁发毕业证,国家通过抽查评估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进行认证,并将认证结果向社会公布,如果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不过关则取消其办学颁证的资格,同时,国家建立公共教育考试服务平台,学生可以参加由国家举办的教育标准考试获得国家标准文凭,以此来确保教育质量,保证学业证书不“注水”。

就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给予他们身份自由。在拥有“单位制度”传统的中国当下,教师的身份基本上是“定格”的,读了师范专业绝大多数一生都从事教育工作,一辈子就在一个或者几个单位里工作,描述某个教师,往往可以用属于哪所学校或教育机构来固定其身份。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难以适应个性化菜单制的社会化教育,必将一去不复还。教师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身份自由,一是可以自由从教,可以在不同学校之间自由流动,也可以同时成为多个互联网学校的教师,为其提供教育教学服务。二是可以在从教和其他身份之间转换,教师可以今天执教,明天从事科研、办企业等。科研工作者、企业家、律师等各种职业人只要获得教师资格证就可以当教师。教师与其他职业之间的流动性将大大增加,各行各业的优秀者从教将是一种新的趋势。三是可以在法律范围内提供多种教育服务。教师可以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不依附于任何教育机构,成为“独立教师”,通过网络、现场辅导等方式为学子提供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或辅导。教师身份自由为教师职业的市场化竞争创造了条件,互联网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将广泛招聘优秀教师,那些不被学生、家长和学校认可的教师将失去从业机会,被教育市场所淘汰。

就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而言,最重要的是给予其以市场地位。每一个教育机构都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市场地位的主体。一是自主办学。如自主制定办学章程、与其他个人或机构合作、开发和设置课程、招聘员工、使用经费、颁发学业证书等。二是独立担责。如承担法律法规所要求的教育责任和其他民事责任;主动参与教育资源提供者的竞争,独立承担参与教育竞争所带来的失败或其他不利结果;学校存续与否,由法律法规和教育市场决定。三是自享收益。对办学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具有所有权、支配权等。这就要求彻底改变当前学校实质上是政府“附属品”,甚至是政府下属机构的现状,成为真正的法人主体,成为互联网世界中的独立一员。只有这样,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力才能被激发出来,才有可能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才可能极大地丰富和活跃。

(二)建立教育市场互联规则

“互联网+”的互联能力十分庞大,在客观上几乎每种事物都可以互联,但从主观上讲有些互联是

我们不允许的,比如做人兽交的胚胎实验就被多国立法予以禁止。“联”与“不联”将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核心问题。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Ε·博登海默有一句名言:“法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别的发明使人类学会了驾驭自然,而法律让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己。”[4]正是法律,让我们看到了驾驭以人为中心的互联网世界的广阔前景。在万物互联的视域中,法律的概念也将被改写,法律成为权威机构为互联所确立的强制性规则和不可逾越的边界。违法就是在不该互联的时候发生了互联或不按法定规则互联。法治就是在不应该或不公正互联的地方设置法律限制,其余则允许自由、平等地互联。

教育是互联的事业之一,不仅育人的目的在于促进有意义的互联,而且外在运行也在于优质高效互联。要实现教育互联效益的最大化,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市场以追逐利益为目的,也有失灵的风险。因此,在教育世界中,哪些可以“互联”,哪些需要“禁联”,必须通过法律法规来建立规则,加以规范。就当前的教育法治而言,问题就出在“该互联的地方设置了限制,不该互联的地方没有限制。即使违背禁止互联的规定,也难以做到违法必究”。因此,规范教育市场,首先是建立教育互联规则。当教育资源在互联网上结集,教育活动在互联网上展开,教育认证在互联网上进行时,要确保互联公平、畅通、安全,至少要建立四种基本规则:一是准入规则,明确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属于限制性行为,哪些行为是绝对不能发生的;二是配置规则,明确教育资源生产与交易、教育服务要遵循怎样的规则;三是使用规则,明确师生在使用网络教育资源时要遵循怎样的规定和要求,让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成长服务;四是安全规则,明确教育资源、师生隐私等网络安全及其保护规范。其次是建立基于网络的教育执法组织和机制,利用超强的网络数据检索和违法举报功能,按照网络分级处理的原则禁止违规行为,确保法律法规所确立的规则能够有效实施,确保有意义的互联畅通无阻,而不应该、不公正的互联不发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互联网时代的立法除了由强力机构来做外,还可以推到社会“立法”,比如,某个网络教育群体自觉建立互联规则,一旦某人不遵守这个规则,则被“踢”出这个网络空间,从而达到网络自治的目的。

(三)切实保障教育公益性质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教育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毛孔里,由此形成一个海量的教育市场,其运行必须按照自由市场的方式来进行,否则就是逆势而为,必将裹足难行。但是,教育天生具有公益性质,舍弃了公益性,教育就会偏离其本质,违背其自身规律。其实,教育市场与教育公益性在本质上并不矛盾冲突,教育市场指的是提供教育服务的市场环境和空间,教育公益性指的是受教育者享有社会提供的基本教育保障,人民群众普遍享受普惠的教育服务。比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免费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有限费用承担的教育,其余费用则由政府支付。只要政府调控得当,完全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达成教育的公益性目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国兴起的教育市场化运动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至今让许多人心有余悸。现在看来,症结不在于教育需不需要建立市场,而在于政府调控手段的缺失和无力,不但没有治理好教育乱收费,而且放任教育高收费转嫁给学生及其家长,甚至一些政府通过优质学校的高收费来减少财政投入,让教育脱离公益性的轨道。

政府如何在活跃教育市场的同时确保教育的公益性呢?一是政府兜底,确保人人享有接受普惠性教育的权利。政府不直接办教育,但可以通过购买教育服务的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提供给人民群众。由于政府可以采取集体采购、税收调节等多种手段“压价”,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就会相对便宜。对义务教育,政府全部承担费用。对非义务教育,政府通过适当补贴、贫困资助、设立奖学金等方式,确保人人都能享受价廉质优的教育。至于具体操作,政府可以改变将生均拨款经费拨付给学校的方式,而是直接拨付给个人,比如,在人口出生或入学时在其绑定学籍的信用卡上存一笔教育基金作为接受教育的准备金,以后根据年龄段分期存入相应的教育补贴,限定学生作为教育费使用。学生可以拿着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选择学校、教师和课程,接受国家规定的基本教育,选择自己需要的教育。当学生真正有了选择教育的权利之后,当下教育的许多弊端和诸如“钱学森之问”等一系列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二是政府统筹,确保教育公共设施的转型和建设。“互联网+”催生教育业态变革,必将迎来学校基础设施的转型建设。

一方面,当今大兴土木建起来的“围墙内的学校”将面临传统教育功能萎缩、网络教育功能再造的改建任务,如走向小型化、公共化、信息化等,也有一批学校将面临被拆除的命运,总体趋势是互联网学校的实体部分将“变形”,散居、融入到小区、厂矿、写字楼、博物馆、名胜古迹等之中,这个变革的过程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引导学校自觉转型。另一方面,一批与互联网教育配套的重大公共设施亟待建设。比如,建设“教育云”,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和网络教育资源。像这样的教育公共设施,政府要集中财力来建设。当然,这样的建设并不一定采取政府全部出资的模式,可以采取PPP等多种模式。三是政府调节,确保教育市场提供优质服务。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可通过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育市场的活力,让市场充分发育,有序竞争,让优质教育资源脱颖而出,让教育市场满足每个人的学习需要。其中,建立良好的监管机制十分重要,比如,可以建立课程资源网络合法性审查制度,要求所有课程模块都在专门的网络平台上接受合法性审查,凡是没有通过合法性审查的,不得提供给学生学习;建立教育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看得见”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教育效果,以及学生和家长的评价;建立互联网教育纠纷解决制度,允许教育主体通过网络平台解决相应的纠纷;建立社会诚信系统,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一旦违背法律法规,责任人就被记入互联网教育黑名单,或者从教育服务行业永久除名。四是政府支持,完善社会化的教育公益服务。支持和发展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人民团体等,建立各种教育公益基金,完善教育捐赠系统,让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资源提供、教育服务监督等中来,为确保教育公益性出力。

综上所述,“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是一场从质性到量态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大尺度变革,是一场亘古未有的教育革命。改写教育认知是一场教育理论的革命,再造教育业态是一场教育技术的革命,重构教育治理是一场教育制度的革命,“三重革命”相互着力,共同塑造着基于互联网的未来教育。而赢得这场大变革的根本之道在于教育理论、技术和制度的“三重创新”。

(责任编辑南钢)

参考文献

[1][2]高钢.物联网和WEB3.0: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交叠演进[M].北京:国际新闻界,2010,(2).

[3]铁麟.论互联网中法的定位[M].武汉:企业技术开发,2004,(8).

[4][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M].漆竹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74.

Analysis of the Great Reform in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ternet+”

Liu Yunsheng

(Director of Policy and Regulation Department,Chongqing Education Commission;

Education Department,Southwestern University,Chongqing400020)

Abstract:The final results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internet+”will be the realization of“world interconnection”.All the people and all the things are interconnected by the https://www.360docs.net/doc/2d2427922.html,cation will face its third revolution in human history.The core essence of this great reform is to satisfy everybody's leaning needs.This requires a change of understanding about education and a transform from “substantial existence mode”to“interconnection mode”.Acquiring re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will not be solo aim of education in the future,but promoting people's wisdom for freely interconnect will become the core pursuit.It will rebuild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It will change the school education which takes class teaching as the basic form of socialized education into the education which takes the personalized menu as the basic https://www.360docs.net/doc/2d2427922.html,cation will permeates into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It will reconstruct education governance,from“planned-control mode”to“market-rule of law mode”.Full freedom will be given to the education undertakers. Education market-interconnection will be built and the nature of public welfare in education will be ensured.Innovation about education theory,technology and system are the fundamental ways to win the reform.

Keywords:internet plus,great reform of education,interconnection mode,personalized menu,Market-Rule of law mode

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李锋教育网瘾专题https://www.360docs.net/doc/2d2427922.html,/wtzl/wyzt 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21世纪被喻为网络时代,我们的生活正逐渐被网络所影响。网吧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网吧作为发展中国家进入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入口,在客观上让很多还没有富起来的人提前走进了网络世界,增加了一个了解社会进步的窗口。但是,网络时代同其它新生事物一样,其存在及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说它有利,通过它可以推动全民上网工程,促进现代信息化;不利的是对于缺乏足够辨别力和控制力的学生,会造成某种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会有损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进而增加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难度。因此,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青少年上网类型 当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这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学生对电视、电影的迷恋。一些孩子将电脑既作为必备的学习用具,又作为高级的玩具,无形之间,“玩电脑”就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以致有的孩子成癖上瘾,荒废学业之患便成为人们的心头之痛。一时间,青少年上网的利弊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透过青少年上网的现状,归纳起来,不外有如下几种类型: 1.开阔视野型互联网把世界变成地球村。在美国很多小学生一有机会就上网,美国教育界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因为这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不少青少年通过互联网认识了世界的博大与神奇,懂得了我们如何影响别人、别人如何影响我们的又一途径和方法。正是这种“网上冲浪”,促进了孩子们适应人才标准国际化,人才流动全球化的角色转换。而了解互联网功能的教师、家长也希望孩子加入到无国界活动中去,探寻奇妙的世界,从中获取知识的营养。 2.沟通情感型互联网是个神奇的世界,它将天各一方的人连在一起,彼此了解,互相关心,尤其对分散在各地的家庭成员来说,互联网成了维系感情生活的纽带。建立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个人网站,代替信件、电话的发送,既经济又直观,还可以欣赏对方的数码照片,增添生活情趣,随时了解最新信息,分担忧愁、分享快乐。 3.诗歌会友型同学之间以网会友,以诗歌相聚,寻找和制作诗歌俱乐部、诗歌论坛。有人喟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颗热爱诗歌的心灵,该有难得的纯粹与寂寥,也该有一方精神的乐土。于是在网上将诗歌、歌词、流行歌曲、卡拉OK以及触目皆是的广告联手聚集,呈现莺歌燕舞的气派:“月落乌啼”启用了唐诗流韵,“涛声依旧”截取了宋词风格……。网络诗歌的出现如同一匹黑马,对陈腐的诗坛进行着无情的践踏。诗歌搭乘无所不在的网络快车,势必为这诗情消隐的岁月注入强大的兴奋剂。 4.知识学习型信息网络时代取代了传统的学法、教法,无数倍地提高学习效率,为有条件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例如:北京海淀区推出的“科利华电脑家庭教师”,提供一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弥补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普遍性而带来的一些不利结果,随着软件的使用,它让孩子在有趣、新奇的游戏中学习,巩固知识;以特有的方式激发孩子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在乐中得知、在得知中求乐。 5.情绪宣泄型现代社会,家长的工作节奏增强,难有更多时间与小孩交流、沟通思想,疏于对小孩的教育,小孩体验不到家庭的温暖,特别是精神方面的需求,学校学业的压力日益沉重,孩童的好奇、天真的天性便转移到网上,他们对上网抱着幻想,在内容丰富、刺激的网上游戏和甜言蜜语中获得发泄和安慰的满足。孩子们认为:“可以利用网络匿名的特点,

互联网对教师的成长影响

互联网对教师的成长影响 摘要:当今时代,属信息发展得最为迅猛,随处可见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之深刻,本 文将从互联网出发,研究对教师成长的影响,通过论述互联网与教师专业成长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互联网方法,从而论证了互联网对于教师专业成长不光有积极方面 的影响,同时还有负面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教师专业成长合理运用 当前,“互联网”作为核心概念广泛地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成为了主导诸多领域的重要成分。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与普及,也对21世纪的人们的基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教育技术论坛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就包括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以及实践能力[1]。学生的这些能力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这也考验着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教师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不得不将自身知识技能进行提升,同时,在信息化的时代,合理的运用互联网,也能从多方面给予教师提升。 一、互联网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终身学习由近年来一个比较流行的词汇渐渐转变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概念,它是诸多行业适应其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互联网不仅带来了信息爆炸,许多时候,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离不开网络,它慢慢地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个人人网络的时代,互联网也为教师专业成长带来了提高的渠道与动力,而教师的发展也绝非是单一的,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内容。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团队的素质,其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所应具备最基础的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熟练程度;二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和提高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自己个性的教育见解;三是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通过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反思,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机制,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所谓学习共同体,是通过将学习的成员置身于学习和社会环境中从而促进个体的进步与群体进步[2]。互联网正好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为教师终身提供了一个全面、新型的知识面,同时,多元化地呈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吸取优秀教师的科学而有方法,可以大大缩短教师专业成长的时间,也能够节省人力,教师能够在网络世界中进行交流、学习,钻研从而实现学习共同体。

“互联网+”环境下移动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149448 教育理论论文 “互联网+”环境下移动教育发展现状 分析 一、引言 自“互联网+”概念被提出后,各个传统行业都利用这一优势,将其自身与互联网平台进行融合,对原有的行业发展进行扩展。然而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及移动智能装备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结合智能移动设备的特性,将其与自身进行深度融合,进而创新各个行业的发展态势,这也极大的方便了消费者的生活,对此消费者对于各类移动应用的使用次数都更加频繁。 随着学习需求的进一步增长,教育行业多年来也在快速发展,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各个传统行业的大潮中,教育行业也在进行着基础教育资源与专业教育资源的整合、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融合、PC端与移动端的结合,将在线学习、移动教育、智能教育进一步发展。 二、移动在线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最早能够追溯到20xx年,随着对这一理念的进一步的理解及剖析,可以将其通俗的理解为“互联网+任何传统行业”的组合,然而这一看似简单的相加组合,却是要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互取其优势进行深度互补融合,创造出各个行业新的发展态势。据CNNIC 最新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看,截至20xx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达到7.24亿,移动互联网主体地位再次强化。然而在网民手机互联网应用使用中,不难发现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1.20亿,从20xx年12月到20xx年6月,半年增长率达到22.4%,远高于网上银行、网络购物等手机互联网应用。面对如此巨大的消费市场,各类传统培训机构、PC端在线教育机构也逐步对其教育模式进行升级,从互联网在线教育向移动在线教育应用转移,以期快速占据消费市场。 而根据《20xx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白皮书》发布数据来看,预期20xx年我国在线教育市?龉婺=?突破3000亿元关口,可达3480亿元,增长势头保持稳健。我国移动在线教育应用主要领域涉及K12、早教、教育信息化、外语学习、兴趣教育、职业培养,范围涉及早教到成人教育等多个领域,覆盖面十分广泛。艾瑞咨询研究院在对我国在线教育发展经历进行总体分析后,将其分为传统教育、数字化教育、互联网+教育、移动+教育、智能+教育等等多个阶

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

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机遇: 1、“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都能够创造知识,人人都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世界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水准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升,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互联网+时代的校园,将不单纯是指物理意义上圈在围墙里的几幢教学楼,而是现实与虚拟无缝结合的学习场所。网络已覆盖校园的每个角落,教育管理的每个环节都通过互联网实现。 3、互联网+时代的课堂,将以活泼有效的师生互动代替传统的知识灌输与接受。借助丰富的在线课程资源和现代教学手段,老师能够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利用便捷的互联网教学平台,与老师自如交流,跟同学顺畅沟通。 4、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是能够移动的,是能够个性化的。学生即使因特殊情况请假在家,也能通过互联网与同学一起远程学习。学生能够借助互联网手段,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化,从死记硬背迈向探究式学习。 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挑战: 1、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观点以及信息技术水平提出挑战。在“互联网的冲 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为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的控制权。可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等”学习软件持续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要改变“课本+黑板+粉笔+灌输”的教学程序,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师既要有过硬的学科知识,又要具备相当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要具备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需要,选择适用的教学媒体或工具来规划、组织课堂教学的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数字化校园、数字化课堂、数字化师生交流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和主体。 2、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学生良好道德情感发展提出挑战 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亦有弊,互联网上的信息并非都是积极向上的,网络上也存有着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等非法、不良信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这些信息的存有和传播很容易致使青少年道德迷失、甚至走上歧途。在实行“互联网+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身心发展、良好道德情感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准确的理解和使用互联网,准确辨别互联网上的信息,避免学生沉迷网络,沉迷游戏,误入歧途。

网络环境下教师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网络环境下教师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网络环境下教师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序论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个行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不断展现。教育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却步履艰难。2000年前,亚里士多德在学院里给学生讲授知识,靠的是口和手, 时间回到公元前350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吕克昂学院和一群学生散步,亚里士多德不时的在讲解完一些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学生们也不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他们相互争论,相互质疑,不断完善着自己的回答与思维,气氛融洽。同一时期,孔子和自己的众多门徒坐在大厅之中,孔子坐在众多学生面前讲解着自己在哲学上的思想,学生们坐在各自的案几前,或记录、或冥思、或专注听讲……时间飞逝,两千多年过去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在怎样教导我们的学生呢? 现代科学技术对教育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电脑

及信息技术的引入,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这种进步更加明显和突出。无论是口传心授还是多媒体展示,教育的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改善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更好的利用网络及信息资源辅助教学,成为新世纪教育 教师协同合作,共创教学新机 陈浙云/台北县政府教育局课程督学 一、以协同教学落实九年一贯课程 廿一世纪课程发展所强调的趋势是课程的整合(integration)。九年一贯课程中,强调学习领域之实施应以统整、协同教学为原则(教育 部,2000a)。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TT)能促使教师发挥其专业知能,提供学生更适性、兼具深度广度、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学习;其具有多样性、专业性、统整性、个别性与合作性的特点,正符合Slattery(1995)提出的后现代课程所强调的整体性、合作性与科际性的发展趋势。 我国传统的教学型态以分科教学为主,一个班级的课程虽由多位学科教师共同负责,但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在固定的时间与空间内,各自独立负责固定班级的教学;教师之间经常

浅谈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最终)

目录 摘要 (2) 一、网络教育正在引发一场教育变革 (2) 1、网络教育正在革新传统教育方式 (2) 2、网络教育使传统教育更加多元和个性 (3) 二、网络教育冲击了传统教育 (3) 1、对教育制度的冲击 (3) 2、对教育观念的冲击 (4) 3、对教学模式的冲击 (4) 4、网络教育促进了教育公平 (4) 三、网络教育的不完美之处 (5) 1、网络教育出现的时间太短 (5) 2、网络教育受到传统教学习惯的制约 (5) 3、网络教育的投入成本太高 (5) 四、网络教育能不能替代传统教育 (5) 1、网络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分离,不利于师生感情的培养 (6) 2、网络教育会产生信息迷航 (6) 3、网络教育会降低学生的能力 (6) 4、网络发展导致社交障碍 (6) 五、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未来 (7) 1、要转变观念、发挥优势、实现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7) 2、要使网络教育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 (7) 3、网络教育可以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 (7) 参考文献 (8)

浅谈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摘要 人类又一次站在新世纪的入口处。与人类以往任何一次在时间上的跨越不同的是,这次人类迈进的是一个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出现,特别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是人类有生以来盛开的最美丽的文明之花,它使我们有理由假设:千百年来,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努力中始终追寻的时空坐标的统一,追寻的时间和空间一体化的途径,正随着技术的每一次进步,缩小着人类活动的时间感和距离感。而对时空坐标的统一、对时间和空间一体化的追寻的每一次飞跃和质变,都迎来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的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 关键词:信息时代;传统教育;变革 一、网络教育正在引发一场教育变革 网络教育使人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第一次全面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得人们不管身处何时,身在何处,拥有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就能接受到全国甚至世界最优秀老师的讲课,获得需要的信息资源。网络与教育的相互渗透,将极大地影响着传统教育,网络化教育在未来的社会中将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网络教育正在革新传统教育方式 在教育方式上,网络体现为一整套信息技术和相关技术的集合体,为教育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开放的信息传输手段。现代教育中教学巳不再局限于书本、粉笔和黑板,而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教学。 在传统教育里,通常是教师拿粉笔写板书着,学生们看教材、记笔记,在听老师讲解和记笔记的过程中学习。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边授课边书写,效率不是很高;而学生则只能以听讲、看课本的方式来接纳新知识,效果

“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发展探析

摘要:“互联网+教育”是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变革的基础上形成。“互联网+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特性的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工具、方法的过程。“互联网+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在线教育,而是要将互联网贯穿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因此本文主要在探究“互联网+教育”的构成要素出发,分析“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最深入探究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互联网+教育”。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发展优势;正确利用 “互联网+教育”,从本质上看,是对传统教育的底层重构,从应用形态上来看,有“互联网+教育管理”,有“互联网+课程”,有“互联网+教学”等,绝非在线教育所能完全包容的。“互联网+教育”,首先要建设满足教育应用需要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出台后,各地自上而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三通两平台”建设,这些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成,为国家的“互联网+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互联网+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互联网+教育管理。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互联网+教育管理”在现阶段可等同于教育管理信息化。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互联网+教育管理”应该是更高形态、更高水平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从底层技术平台依托(硬件层面)到人事制度(软的层面)都必须用互联网时代的行为模式来重塑。这才是“互联网+教育管理”的变革方向。 (二)互联网+教师。互联网+教师,是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如何适应和如何应对新形态新挑战的问题。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基因”。二是教师的教学组织形态要适应“互联网化”。三是“教学众筹”等新型教育行为模式会出现。 (三)互联网+课程。互联网资源很丰富,因此学校课程内容将大大拓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领域前沿知识都将快速刷新目前正在开展的校本课程,并改变统一课程内容陈旧的现状;互联网技术的渗透、课程的外在封装形式会更先进、更立体,富媒体化、可视化、智能化、交互性成为互联网课程的特质,学习内容将更直观清晰、更人性化。 (四)互联网+学习。“互联网+学习”的几个主要特征:一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支架支撑学习;二是学习资源让学习活动充分延展;三是即时反馈工具让学习效果得到监控;四是大数据积淀让学习过程进一步优化。 二、“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分析 (一)突破教学时空的限制。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体系可以较好的实现校外教学的完整过程;其次,任何人,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即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接入互联网,并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总之,教与学的过程也不一定必须是同时进行的。所以,互联网教育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最有利于工学矛盾的解决。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与自主学习。校内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而互联网教育,一方面,学生够做到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主决定学习时间、地点和选择学习内容。在网络教育模式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和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教育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和共享。 (三)多媒体学习资源共享。“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 三、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变革与坚守

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变革与坚守 翟小宁,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在互联网背景下,学习会发生什么变化学校会发生什么变化教育会发生什么变化适应迅速变化的时代,教育应该如何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教育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又如何坚守育人的本质 这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与人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在互联网背景下,学习会发生什么变化,学校会发生什么变化,教育会发生什么变化适应迅速变化的时代,教育应该如何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命题,对以上命题的探究,有利于描绘未来学校的样子、未来教育的蓝图。 教师和学生的界限在逐渐模糊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需要重新定义 当互联网新技术出现时,意味着无限的升级,很多原来的东西需要重新构建。 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教和学是什么样子是变得更好玩还是更累教师和校长又将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

现在还没有一致的答案,也很难得出一致的答案。 互联网给学习带来很多变化,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有更多维度,教学资源是海量的。现在的老师可以用更多资源来教学,但外在的资源如果未经消化,也不能转化成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经过消化吸收的内容,才能化入生命之中。所以,对于经典的知识和内容,也应该熟读精思,精益求精,使之融入血脉,深入心灵,化为气质。 学习资源的丰富、学习方式的多元,也为教师的教学创造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已经没有了围墙的限制,泛在的学习成为常态;学习没有了一劳永逸的可能,终身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学无止境,学不可以已。学生可以是教师,教师也应该做学生。教师有问题搞不明白,也要向学生请教。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校长不学习,会跟不上教师的发展;教师不学习,会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道者为师,能者为师,贤者为师,会学习者为师。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更加开放。曾几何时,人们靠一个半导体收音机接收外界的信息。现在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电脑、手机、平板、网络图书馆,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领域。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更加包容,兴趣课堂更加突出,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爱好。教师和学生的界限在模糊,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每个人都可以是独立的个体学习者。大数据、人工智能

互联网+背景下师生关系

互联网+背景下 加强大学师生关系的对策研究 1421815全体同学 班级: 负责人: 指导老师:周成莉

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大学师生关系的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这一部分就是把论文的主要意思表达)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通道和方式越来越迅速和简便,导致学生对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的需求度和渴望度降低。这种新的挑战既给师生关系带来危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契机,随着网络化教学进一步在全国推行,互尊互爱、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现代新型师生关系已是时代的必然。时下的高校师生关系成为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 关键字:互联网+、师生关系对策 一、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大学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把你们绿色的内容进行整合(一)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姓(二)互联网+背景下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不要写大段。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从属于社会生活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障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途径,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我们要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既有利于师生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开展,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敢于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只有有了融洽的师生关系,才对学生学习起重要作用。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对话交流,实现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教育教学来说其重要性和意义十分重大。而社会的时代特征必然会对师生关系的现状和发展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这种在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在受互联网影响最前沿的大学里,师生关系在互联网+背景的下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师生交往频率低、师生交往方式单一、师生间情感关系淡漠、师生关系功利化、师生矛盾过激化。师生关系总是每一个时代文化、社会制度影响的结果,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文化必然呼唤新型的生生关系与之相适应,只有从教育理念到课程内容,从教育组织形式到教育方式,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及教育评价的重新审视和建构进行全方位的变革,才能在网络时代实现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嬉变和创新。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据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5.8%,18岁以下的占2.4%。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互联网络带给我们巨大的影响,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的、负面的。但是,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我们没有理由因噎废食,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以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影响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从每年倍增的上网人数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上网有瘾,这早已成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那么,网络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1.有利于青少年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线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先后顺序,对事物的认识从头到尾都遵循单一的顺序。而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的。它是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从非线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同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并透过这种网状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所固有的较狭隘、死板的弊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性思维、拓展青少年的思路,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网络的使用同时又可以培养青少年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和积极利用现代化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而这恰恰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2.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3.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当全世界缤纷多彩的信息资源集结在青少年的面前,他们的视野、心胸会与以往完全不同。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网络在为人类进步提供了历史机遇的同时,也为社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而言,这些影响更加严重。1.在认知方面大量的网上信息常常使得青少年应接不暇。他们注意力往往随着信息的不断变化而转移,集中注意的时间太短。加之网络诱导他们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因而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维方式会有一定的影响。使之思维有广度而缺乏深度,想象过于虚幻与生活背离。2.在人格方面五彩缤纷的网络信息无时空感和压抑感,容易使人产生亲密感。而这种力量是其它任何事物都无法具备的。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物质生活富裕,希望展现自我。他们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自我监控能力又不强。在学习、工作的重压之下,为了宣泄、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互联网成为其沉醉的场所,有的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沉溺其中而欲罢不能,造成心理错位或行动失调。3.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有报道指出,由于计算机作业面高度欠佳,显示器的高度、角度不合理及缺乏合理的支撑,加之不合格或不合理的网络用品充斥市场,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危害。同时,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屏幕,导致青少年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等等。据有关专家介绍,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的青少年中,30%患有缺铁性贫血、近视,脊椎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疾患也明显偏高。 4.民族意识的弱化互联网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青少年地球村村民的意识,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另一方面,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的却是种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模糊,特别是网上国外的信息占据了绝大部分,它们的观点和世界观会对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

从线下走向线上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历程

从线下走向线上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历程 远程教育不仅打破了教育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更使得多媒体成为了教学的互动化发展载体,教育形式从线下移到了线上,使教育教学资源可以更好的得到高效的配置。 截止至去年年底,我国互联网教育市场迎来了新的增长拐点,中国互联网网民的数量更是达到了7.17亿。互联网技术革新增强了用户体验,其渗透率更是奠定了其用户基础,远程教育不断追寻新的突破。 在2013年,互联网教育快速崛起,教育产业正面临着新的变革。在线教育使得教学内容不断的向多媒体化、互动化方向发展,有效的推动了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优化,为教育产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从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其经历了从远程教育平台、培训机构转战线上,到目前的互联网公司涉足在线教育三个阶段。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促使在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人性化和便利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要尝试这种新形式的学习方式。 第一阶段是教育远程化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主要是高等教育借助信息技术离开高校和课堂,进入网络传播和普及,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倍受欢迎。其主要用户群体为因时间、地域和学历等因素而无法获得高等教育的中青年人群。 第二阶段是教育信息化阶段:主要是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的应用,更好的接受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使教育领域更好的适应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的要求,同时深化教育改革,并实施素质教育。在第二阶段,其主要的用户群体是传统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老师和学生。 第三阶段是在线教育阶段:在线教育变得更加的多元化,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兴趣教育等。在线教育全面的改变了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方法,并通过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方式,使其单一的学生群体扩大到全民。只要是想接受教育的人群,便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来接受教育。 2013年,我国互联网教育市场规模达到981亿元,扭转了多年来市场规模连续下滑的态势,互联网教育迎来了新的成长期。从教育市场的各细分领域市场规模来看,职业培训占比超过40%,它仍然是在线教育的最大细分市场。 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优质而稀缺的教育资源在低成本的条件下,可以更多地覆盖到所需要接受教育的人群。互联网教育利用其优势打破了教育资源的配置瓶颈。全球教育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总体来说,欧美等发达国家比

浅谈网络时代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

浅谈网络时代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 高一(11)班莫爱雯 【摘要】网络时代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深入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的种种优势,有助于我们探索网络时代学校德育教育的新思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扬长避短,开辟德育教育的新天地。 【关键词】网络;班主任;德育工作 网络已日益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开阔视野,促进青少年的学业及个性培养。另一方面,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的不成熟,经常会沉湎于网络,荒废学业,甚至会诱发犯罪。毫无疑问,网络对传统的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是一种新挑战,也是一种新机遇。那么,作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网络时代对学校德育提出的更高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班级德育工作?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中学生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青少年对新鲜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又比较差,所以在从网络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容易受网上垃圾的污染。网络文化确实具有很多优势,如传播速度快捷,只要进入网络,各种信息一目了然;内容丰富,影响广泛,各种各样的信息应有尽有;功能多样,资源共享;查阅方便;服务的个性化及参与的平等性等。但是网络文化的负面特点同样明显,特别是它的作用的双重性,如网上内容鱼目混杂,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会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而且网络的可控率低,等等,再加上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无形中对他们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的确立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网络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1、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垃圾信息的大量存在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大诱惑力。以往中学生接触的大量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宣传媒体和学校教育者的灌输,其内容经过层层把关、筛选和过滤,学生接触的大多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教育。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文化已经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学生不再简单地按以往教育者制定的目标去理解信息,而是将各种信息、观点集中在一起,自行选择并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由于网络中混杂着不少的“黄色信息”和“黑色信息”,对于那些辨别能力还不高,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学生们的思想是极其有害的。 2、过度上网导致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使人际关系疏远、淡漠。有的学生热衷于网上聊天、网上游戏,沉湎于人机对话,疏远现实生活,长期以往,必将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影响步入激烈竞争社会后的立足和发展。

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研究综述

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研究综述 08教技1班第一组 【摘要】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使计算机网络教学获得了飞速发展。同时,网络时代信息更新迅速,教师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及时转换自身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网络环境数字化教学成为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课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师专业化途径 【引言】 新世纪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风驰电掣,对教育的改革,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展开,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探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成为当前很多学校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第六条中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注重质量和实效。”融合网络的教育内容,既有教育观念、思想的交流,也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革新;既有理论知识性的内容,也有实践操作性的内容。 中央电化教育馆委托渤海大学教育学院任英杰副教授主持全国教育技术“十一五”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隐性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2d2427922.html,)。课题研究的宗旨在于基于因特网构建教师实践社群,通过引导教师撰写教育叙事,提倡教学反思,倡导深度会谈,在社群内部开展“非正式学习”,让教师在社群内健康成长,同时不断提升教师个体的专业素养。 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需要教师立足校本,提高自身素养,加快专业化发展的步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为提高素养, 促进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 对于如何在信息技术支撑下,通过实验与研究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优化网络环境下教师新型培训模式,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的效果,我们在工作中逐步认识到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利用先进的互动交流手段,优化教师培训过程,提高教师培训的实际效能,从而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改革,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主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题的提出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将改变着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为应对新挑战,教师必须朝着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发展。依靠传统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教师的发展需求,总起来有以下三点: (1)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日趋明显; (2)网络教学的优势日趋凸现。网络资源丰富,又具有互动灵活性,利用网络开展校本培训,正好能弥补传统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低效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校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通过网络这一快捷手段弥补不足; (3)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的网络管理平台,为师生之间开辟了超越时空的研讨

互联网的出现与应用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与应用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首先是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出现,随之而来的则是搜索引擎、网络娱乐、视频网站、网络购物等,互联网已经通过数字化生活把我们带进了另一个时代,网络教育早已经处在萌芽的状态之中,例如远程教育、网络学校的出现,已经为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深入扩展开创先河。但这些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思路,还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延伸传统教育的模式,并没有在本质上改变在高科技手段条件下教育模式的质变。于是,如何利用网络对教育和学习产生一次颠覆性的革命,已经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大问题。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那也能改变我们的学习。 一、因特网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影响 远程教育曾经是独立于大学教育的另外一种教育方式,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因此而推动的大学教育的不断改革,在校的大学教育与远程教育的鸿沟在逐渐消失。在校大学教育越来越多地使用原本用来远程教育的技术、资源和方法进行在校教育,借鉴远程教育办学经验,而经过现代技术转化过的在校教育资源也可以很容易地在远程教育的体系中使用。 在我们不断强调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今天,远程教育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虚拟网上高等教育”对现代大学的组织结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带来显著的变化,也给传统大学和新型大学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带来了新的契机。总之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给大学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使人们对大学在整个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更加明确和深刻。 我们需要探索因特网这一全新的手段与学校教育结合的问题,关注这一新技术引发的教育革命动向,研究它将给现代远程教育带来什么前景。多媒体有利于创造教学的真实环境,发挥得好可以在教学方面采用声、图、文、动画、录像多种手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超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如何完美地结合,才能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学的效率,还需要进行许多研究和探索,但是总的趋势是会大大有利于学校教学,强化学校教学的效果,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界面,提供全程化的教学内容,提供终生化的教学手段。 二、因特网对教育观念转变的意义 因特网的出现,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提供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技能,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教学手段和技能的转换问题,而是对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提出了更大挑战。或者说,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技能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因特网的作用。 第一,终生教育及融合教育的观念。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受教育的时间延长到校门之外,延伸至成年,乃至老年;远程教育的出现使得不分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的教育成为普遍现象。所谓融合教育,指的是有着诸多区别的受教育者可以同时接受的教育。目前,就教学形式而言,现代远程教育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面向在校人员和非在校人员。它可以说是为教育的大众化和学习的终生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条件,并将这方面的观念和意识深深地植入了决策者和大众的观念中。 第二,创新教育的观念。网络创新教育的对象首先是教育者本身,而非受教育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观念是网络教育能否成功的基础,因为网络世界纵横交错着无数的联接和关系,总的方面与现代社会求新、求变,多样化和快节奏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长期以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上信息量的急剧增加,网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网络在给中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正确认识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探讨网络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对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十分重要。本文就此分析了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逐渐转变了人们生活以及学习的方式。网络虽然能够为中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开拓视野,但同时网络中的一些不良信息,也冲击了学生的心理。中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和鉴别力还比较缺乏,容易沉腼于网络中,给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造成负面的影响。本文主要就网络环境影响学生心理的负面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索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对策,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一、当前我国中学生网络行为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32亿,占整体网民的45.1%,占青少年总体的64.4%,其中未成年网民占青少年网民总体的一半以上,达55.9%,规模达1.29亿人,同比增长率达31.2%,成为了网民中数量上升最快的一个群体。为何中学生如此迷恋互联网?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心,尤其是“个性鲜明”的互联网世界,自然是中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平台。在目前高速发达的互联网世界中,搜索引擎足以满足其特定年龄阶层的求知欲望,丰富的网络娱乐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舒缓高强度的课业压力,即时通讯的网络社交可以让所有同龄孩子们“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互联网以其独特的无所不包的海量信息、强大的娱乐性等特点,受到中学生的喜欢。可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接触网络不再是为了学习的需要,更多地是以网络娱乐、网络游戏为主。

互联网学习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

互联网学习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 通过对班级管理这一版块的学习,让我受益良多,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建设优秀班级文化这一学习版块。在班主任工作中,这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一部分。下面是我对建设优秀班级文化的一点心得体会: 班级文化建设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层面协调发展,将为班级树立完整的文化形象。其中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学到这一部分时,首先,我先自己反思我平日的做法。在物质文化方面,我能和孩子们一起爱护公物,桌椅摆齐,卫生合格;我能与宣传部长将绒板、展示台进行布置、美化,根据学校要求更换主题。在制度文化上,我们制定班规并努力执行。在精神文化方面,除了建设书香班级外,还渗透在学生交往等方面。但学完这一部分的内容后,我发现自己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上,尤其是精神文化上是远远不够的。我发现自己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上,尤其是精神文化上是远远不够的。核心没有立起来,其他两方面没有支撑,那样班级文化是虚有其表。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精神文化包含主人翁意识的培养、班级凝聚力的培养、人际关系的行程、意志品质的养成。我所带的班级为低段,总觉得年龄小,偶尔懒惰或是没有形成一个好的规矩是正常,要慢慢来。可在活动中,发赖、叫苦叫累的学生大有人在,当时只是一顿训斥,现在想来,是我忽视了对他们意志品质的培养,如果我能在活动前进行一定的心理建设,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方法,那整个氛围一

定会不同,而这种良好、向上的风气会时刻感染每一位学生。所以精神文化是在无形中感染、影响学生,而不是单一活动一蹴而就。 精神文化是渗透在工作中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并要持久的浸润在这种环境中才会渐渐取得成效。这让我认识到,工作要用心,要有心,要抓住教育契机。我们的对象是学生,所以任重道远。作为班主任,班级文化尤为重要,形式、套路根本没用,一定要依据学情、校规等方面来开展,将核心部分抓好。同时,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相辅,三者协同合作才是一个完整的班级文化。 这次的理论学习让我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班级文化体系及组成部分,让我反思自己工作的得与失。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把理论知识运用到我带班的实践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