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点本科生的多样性培养模式研究

高起点本科生的多样性培养模式研究
高起点本科生的多样性培养模式研究

高起点本科生的多样性培养模式研究

许雪梅,徐 慧,邓宏贵,刘雄飞,孙克辉,李长庚,丁家峰

(中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作者简介:许雪梅(19712),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光电子技术和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摘 要:中南大学创办的升华班立足以高起点本科生为培养对象,以培养知识广、见识广,意识强、能力强的领军人才为目标,按照“夯实基础、融合专业、注重个性、放眼国际、强化能力、提升素质”的办学理念,遵循高起点、高要求、高目标的培养原则,倡导培养对象多专业、培养过程多手段、质量评价多方法,构建了以多样性为主导的高起点本科生培养模式,创建了多样化的培养手段和培养途径,重点提出了通过非教学途径和国际教育长见识,使人才培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成功的领军人才培养模式,它开辟了我校培养杰出人才的新途径。

关键词:高起点;本科生;多样性培养模式

R esearch on the Diversity T raining Model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with Higher Starting Point

XU Xue 2mei ,XU H ui ,SUN K e 2hui ,DENG H ong 2gui ,L I Chang 2geng ,DING Jia 2feng ,L IU Xiong 2fei

(S chool of Physical S cience and Technolog y ,Cent ral S out h Universit y ,Changsha 410083,Chi na )

Abstract :Cent ral Sout h University classes has set up a high starting point for t raining College st udent s ,who should have a wealt h of knowledge ,various aspect s of society ,awareness ,and ability to target t he leader in human resources.In accordance wit h t he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to pay attentio n to personality ,to focus o n international ,to st rengt hen capacity and enhance t he quality ”of t he school p hilo sop hy ,following t he t raining p rinciple of high starting point ,high demand ,high objec 2tives ,t he high diversity of undergraduate 2led t raining model is const ructed ,and a variety of t raining ways and t raining means are created.It highlight s t hat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can be obtained by use of t he non 2teaching approach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which would be achieved a real sense of internationali 2zation for talent t raining.It has p roved t hat t his is a successf ul mode in training leading talent s ,which is opened up a new way to t rain out standing talented persons for our school.K eyw ords :higher Starting point ;College St udent s ;t he diversity training model

多样性培养模式逐渐成为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特征之一,符合全球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123]。高起点本科生是培养领军人才的先天条件,正如优质的“产品”需要优质的“材料”精细加工一样。中南大学于1992年创办了教改试验班,2002年改为理科基础试验班,2006年更名为升华班。通过实践,不仅构建了以“两广(知识广、见识广)、两强(意识强、能

力强)、三高(高起点、高要求、高目标)”为特征多样

性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了一批出类拔萃的英才,每年从升华班毕业的学生继续到国内外深造的比率达到98%左右,而且对全校的本科教育在课程体系改革、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等方面起到了有力的推动和示范作用,受到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的好评,也被其他高校广泛关注、借鉴和学

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多样性主导的高起点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建立

1)倡导科学办学理念,以领军人才培养为宗旨

为培养领军人才,摸索了一套科学的办学理念。以学生为本,按照“夯实基础、融合专业、注重个性、放眼国际、强化能力、提升素质”的办学理念,贯彻“多样化、个性化”的原则,注重学科知识的宽厚化与综合化,培养全面素质,使升华班学生具有宽厚的业务基础,较强的创造力、适应能力,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潜力。经进一步深造后,能够适应学科间日益渗透发展的趋势和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成为各学科的领军人才。

2)建立高效领导机制,保障培养目标顺利实现

成立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对升华班整体培养和教学实施的重大方向问题进行研究决策。由领导小组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小组。研究制订总体培养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对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成立由教学院长、本院的校专家组成员、导师代表等人员组成院级专家小组,研究制订、监督和实施升华班的培养方案。

3)生源优质性,专业多样性,学缘广阔性

正如优质的原材料才能加工出高质量的产品一样,生源的优质性、专业的多样性是培养领军人才的基础。中南大学已与全国各地60余所优秀高中建立了优秀生源基地,生源好,学缘广。升华班是从全校各理工科专业新生中层层选拔出来的,先笔试,按2∶1的比例确定初选名单,再是综合面试、外语听力、口语测试,根据综合成绩决定录取名单。升华班从创始之日起就纳入竞争机制中,实行筛选淘汰制贯穿在本科教育的始终。提倡竞争,鼓励冒尖的育才环境使升华班的学生充满活力,这种方式保证了升华班的学生起点高,为培养目标的高定位、教学内容的高起点创造了条件。

4)培养规格和要求国际化,培养手段多样化

“两广”是要求学生不仅要知识广,还要见识广。“两强”是要求学生“意识强(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能力强(科研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和人际交往能力)”;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前沿性,注重人才综合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培养。培养规格和要求进一步国际化、创新化、个性化。

(1)教学途径长知识,非教学途径长见识

培养途径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教学途径长知识,非教学途径长见识,长能力,长意识。教育家指出:学生素质的养成,不仅仅是知识,一些非智力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它们需要非教学途径来实现。非教学途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承担体系难以独立完成的重要教育手段。

我校升华班采取的非教学途径主要有:(1)营造一种敢于冒险、富于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开展“米塔尔创新创业基金”、“大学生实验性创新计划”等创业活动,营造大学校园浓郁的创业气息。

(2)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活动基地;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提供资金的支持等等。(3)通过联合办学,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世界文化。(4)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办报刊、大学生学术沙龙、青年科协等,使学生既长了见识,见了世面,又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共赢的意识。

(2)放眼国际,本土教育与国际教育相结合

国际教育是培养领军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以国内教育为基础,实行国际化合作办学。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伯明翰大学、诺丁汉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芬兰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东北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等数十所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院进行了实质性的交流,鼓励和资助升华班学生出国考察、学习,积极吸收外国留学生,80%担任升华班教学的一线教师出国深造,尽可能多地争取或者参与国际合作的科研项目,吸纳升华班学生参与。这样使学生、教师能够接触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扩大国际视野。

(3)“产学研”相结合,强化创新与合作意识

产学研相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4]。通过产学研双方共建校外产学研教育基地,如伊科特电子有限公司、北京华电云通电力技术有限公司等等,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合理安排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

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培养领军人才的目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结合教师科研的比例达67%。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既让学生真枪实干,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促进本学科建设。能用于实践的题目占47.4%,已被社会采用的题目占12.8%。

5)凸显个性评价,实现多样性的评价机制

多样性主导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评价是多样性的,从学习过程、创新意识和能力、突出的个性发展潜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不以学生成绩的高低来定论是否具有培养前途。学习成绩不一定拔尖的学生,却思维活跃,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敢于发明与创造、发表了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有可能成为一个发明家;有些个性突出的学生,在某个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专长,是一个怪才,这样的学生将来可能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因此,对学生的评价,重点是突出个性评价,这种机制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领军人才的重点培养,而各方面都是中庸的可能难以成为领军人物。

6)建立科学运行机制,创建崭新培养体系

升华班的生源来自以物理学为基础的各理工科专业,我们特别注重理科与各应用学科之间的联合、交叉、渗透以及边缘学科出现的趋势,淡化专业、但不放弃专业,打破传统的理、工科界限,主张新型高科技人才的理念,遵循高起点、高要求,高目标的培养原则,结合各类理工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科学的运行机制,创建了崭新的培养体系,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1)设计科学课程体系,建立柔性教学计划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强调基础理论与学科知识构建并重,人文与科学教育并重;柔性教学计划的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依托,通过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为目的教育观念,来构建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基本规格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培养方案,从而实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升华班的前两年按照理科教学模式进行思维训练,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较多的物理专业基础课,后期教育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注重物理学科与各应用学科之间的联合、交叉与渗透。从开始,学生到第三学年通过选修的形式进入专业学习阶段,第四学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本科研究阶段。

(2)实行科学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个体潜能

在学生管理模式上,我们充分考虑了升华班的特点,进行科学管理,以利于他们的迅速成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制,扩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2)放开专业转换限制,给予学生二次选择专业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3)升华班毕业生100%免试推荐为硕士生,并给予较大的专业选择自由度。

2 应用情况

1)从试验走向推广

我校1992年起创办物理教改试验班,1996年从“实验”走向推广的第一步———创办化学试验班;我校依托化学和物理两个国家级工科人才培养基地,2002年开办基础试验班(后更名为升华班)。升华班是在教改班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我校还将此模式推广至其它学科,先后开办了信息教改班、医学教改班、生命科学与技术教改班、中澳合作班等,建立多途径多规格的多样性主导培养模式,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从试验走向推广,这正是当初办物理教改班的一个基本目标。

2)学生成果累累

多样性主导模式培养的学生整体水平高。升华班已成为团结奋进,勇于创新的集体,连续五年获省先进班集体;学生100%获国家级、省校级奖学金, 80%的学生在国际级、国家、省部级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如教物0301班张振东等的作品《果蝇复眼病变诊断系统》获得湖南省第七届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教化201班刘芳洋获05年国际级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教化0301班郝野获200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2000级的宋成,2002年夺得“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桂冠,2003年获得“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2004年荣膺“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升华班学生获省级一等奖以上的学科竞赛达40项以上,获授权或申请专利46项,发表高平论文达80余篇。

3)社会评价高

我校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主导模式的

举措及成效,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湖南日报、新华网等国内重要媒体均予以了系列报道。如2007年4月14日科技日报以“教室内外———记中南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立体化”机制”报道了中南大学的多样性培养模式,引起其他兄弟高校的广泛关注。

十八年磨一剑,我们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得以顺利实施,升华班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领军人才。升华班的毕业生前景广阔,一部分在清华大学、中科院、浙江大学等国内名校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还有一部分出国留学深造。一大批毕业生已在其研究或工作领域崭露头角,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高,普遍反映功底扎实,创新能力强,工作勤奋,同时又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3 结语

以科学的办学理念为宗旨,遵循高起点、高要求、高目标的培养原则,倡导培养对象多专业、培

养过程多手段、质量评价多方法,以培养知识广、见识广,意识强、能力强的领军人才为目标。这种培养模式为当今人才培养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系统地定义了“非教学途径”概念,并加以组织和实施,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第一次把“见识广”纳入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上,创建了多样化的培养手段和培养途径,重点提出了通过非教学途径和国际教育长见识,使人才培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成功的领军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正斌,李晰.多样性教学模式与综合大学人才培养[J].北

京:中国大学教学,2009(2):30233

[2] 蔡克勇.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J].武汉:中国高教研

究,1997(6):13216

[3] 赵沁平.精英教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J].

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4(8):326

[4] 邓宏贵,许雪梅.构建电信学科创新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创

新人才[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增刊):18219

(上接第68页沈为民等文)

近年来,我们对专业课程实验和大型课程设计或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和组织方式作了较大的改革。将原先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两门课程合二为一,课中的实验项目有必做和选做,第6学期以必做实验为主,强化专业实践的基础训练;第7学期以选做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另外有三个大型综合性设计,每个设计集中2周左右的时间,设计制作一个完整的作品,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电子电路综合设计》是学生经过《电子实习》(熟悉电子元器件的类别、型号、规格和性能,掌握常用电子仪器操作及常用电子元器件基本测试方法,掌握焊接工艺和简单电子产品整机组装、调试与检验等)之后,应用电路与电子课程知识,设计一个功能完整的电子装置,如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电话自动报警系统设计、集成音响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无线遥控电路设计等。《光电子测量设计》是以测量为主线,应用光电子技术解决一个测量问题。《光电子系统设计》在当前应用热点选择题目,如L ED照明系统、L ED广告系统、太阳能交通警示系统等,通过这样的训练,为就业铺路搭桥。

参考文献

[1] 盛颂恩.工科本科专业教育发展趋势之思考[J].武汉:高等工

程教育研究,2005(5):53255

[2] 盛颂恩,陈煜.多样性人才培养探析[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

2006(13):50251

[3] 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镇江:高校教

育管理,2008,2(3):6211

[4] 王华.建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想[J].桂林:桂

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2(2):29232

[5] 曹全喜,吴秀霞.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宽口径特色[J].南

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电子科学与技术专辑): 1092110

贵州大学研究生培养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贵州大学研究生基本培养流程及注意事项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理工农类采取“1+2”培养模式,其中“1”为第一年的课程学习时间,“2”为中间培养环节及论文工作阶段时间。人文社科类研究生采取“1.5+1.5”培养模式,其中1年半为课程学习时间,1年半为中间培养环节及论文工作阶段时间。 以研究生在校三年学习时间为基准,按时间先后顺序,研究生在各培养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如下: 1、在下一年度研究生入学前,即每年的6月中旬左右,由各培养单位按专业培养方案征求指导教师意见,结合各培养单位教师情况,申报下一学期研究生新生的课程,领取教学任务书,并根据研究生院培养科审批后的课程申报表制作下一学期课程表,并将课表分发到任课教师; 注意:由于新生入学还没有制定培养计划,因此,第一学期课程排课时要求排公共基础课(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或本专业研究生均须学习的学位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要求具有高级职称(高级政工师、高级实验师除外,但高级实验师可承担课程的实验部分),没有达到职称要求的(公共基础课外语、数学、政治可放宽到讲师),须向研究生院申请批准;严禁第一、二学期开设相同课程; 2、每年9月左右,研究生新生报到入学,在新生报到入学时,领取课程表。 3、报到入学后,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工作。要求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必须从专业培养方案中选取;由于专业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的变化,可考虑1~2门超出培养方案课程以外(超出培养方案课程须打报

告经研究生院批准后方可加入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制订首先由研究生与导师协商确定,然后研究生在管理系统填报后提交,再由导师确认,最后由培养单位教务管理员确认提交,由研究生院审核。 注意:在审定培养计划时,必须有3位以上研究生选同一门课程才能开课(除非该专业当年招生人数未达到3人)。 4、第一学期为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在第一学期结束两周前,由各培养单位研究生教务管理人员填报该学期任课教师课酬、指导教师津贴和论文津贴等,交研究生院培养科审核后到校计财处为相关老师办理课酬及津贴发放手续。 注意:在计算课酬时,必须依据研究生院下达的教学任务书进行课酬计算,没有研究生院下达的教学任务书的课程,一律不发课酬。 本学期中期的时候,通知研究生进行英语六级考试报名,同时,在管理系统中确认已经通过CET-6的研究生。 5、在第一学期结束三周前,各培养单位教务管理人员根据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申报下一学期的研究生课程,领取教学任务书,并在研究生院培养科公共基础课排定的课程表上,添排专业课,并将课程表分发给研究生和任课教师。 注意:排课时每门课程至少有3位研究生选课,研究生选择的课程必须是培养计划中的课程。 6、第一学期最后两周为研究生课程考试周,由各培养单位组织专业课程的考试或考核,并参加研究生院培养科组织的公共基础课程的监考。 7、在第一学期所有课程考试结束后,专业课任课教师及时将所任课程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国家发展改革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建设材料 兴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 “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兴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5月 目录 目录 一、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调研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经济社会化形势为农机专业建设带来新机遇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调研方案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指导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调研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调研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调研对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调研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调研实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调查数据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企业基本信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企业属性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企业类型描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企业规模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企业的用人需求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企业招聘学生的学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企业招生学生的学校类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企业注重的能力和素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企业招聘学生的月薪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企业招聘学生的实习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一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

高职与本科“3+2”合作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与本科“3+2”合作培养模式探索 开展本专科分段培养为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探索依据,使得本专科两个层次的教育教学有效连接,不光可以培养学生技术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较为顺利的进行本科阶段理论学习和今后的就业。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3+2”分段培养的实践从招生情况、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及转段条件等方面探索了分段培养的新思维,培养地方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及应用型本科人才。 标签:现代职教体系;分段培养;专本衔接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272492546.html,ki.16723198.2017.09.067 国务院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文件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通道,打开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为加快完成无锡市“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赋予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本科创建任务,使学院的升本准备工作得到全面推进,及早积累开设本科层次专业的经验,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我院2016年首次尝试与常州工学院进行“3+2”合作培养,以培养应用型本科高端技能人才为目标,为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探索依据。 我院今年招收电子商务专业(3+2项目)学生34人,全部为江苏本省生源,高考平均分为273分远高于电商普通班的241分,电子商务专业(3+2项目)前三年在我院学习,考核合格颁发我院毕业证书;经常州工学院考核合格学生,三年后可转入常州工学院电子商务本科进行后两年学习,所有课程及学分符合相应条件后可颁发常州工学院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学生授予常州工学院管理学学士学位证书。 1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背景 1.1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无锡和常州目前已进入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国际化提升期的发展新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挑战,人才成为了各行各业中竞争的关键,实现“两个率先”更加需要人才智力支撑,人才发展将进入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抓住新机遇,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竞争力,确保无锡、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人才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2缓解高职招生及本科就业问题 由于近年来高考生源持续减少,同时各种分流等原因导致高职院校均不同程度的出现“招生难”的问题,而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高职

“分类培养模式”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分类培养模式”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刘高常(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扩招、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多元化以及各高校办学特色的多样性,使得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成为必然。本文通过研究分类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提出研究生分类培养的5条实施途径,以供各界参考。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分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高校仍普遍采用的是单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既没有根据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对硕士研究生实行类别的划分,也没有体现出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环节上的不同,从招生到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等,几乎每个环节都按照单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标准进行。因此,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出来的较难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要。 近年来,为了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十分迅速。硕士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的超常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势必要求原有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发生相应的变革。如何改革与完善现有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必要性 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扩招 专业学位是相对学术学位而言的,其培养目标与学术学位有很大的不同。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才,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职业方向,主要培养科研后备力量。为了满足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正在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近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征求意见稿),我国专业学位增加至17个类型,其中具有工程硕士培养资质的学校达205所,获MBA培养权的学校近100所,预计2010年攻读专业学位的在校生将达到在学研究生总数的40%。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增加,过去单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分类培养模式成为培养应用型硕士的必要条件。 2、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多元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各种规格的复合人才。据统计,2002年硕士研究生进入高校工作和继续深造的人数占当年研究生毕业总人数的47.8%,这个数据说明,当时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为国家培养教学型、科研型人才。然而,200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进入企业类型单位工作的研究生人数占当年研究生毕业总人数的30.4%,随着扩招和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进入企业工作的研究生会越来越多。据我国有关部门估计,社会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已经达到对整个研究生需求的70%。研究生的就业范围越来越宽,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元化的就业致使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多样化,多元化的培养目标通过分类培养模式来实现。 3、高校办学特色的多样性 我国具有研究生培养资质的高校457所。这些高校,历史背景不同、规模和层次不同,办学取向和学术传统也不同,各自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并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学校类型恰当定位,选择或确定适合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因此,硕士研究生教育应遵循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发展规律,关注市场经济需求与发展,反映“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的现实要求。相应地,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应遵循多样化原则,构建新型的“分类培养式”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在市教育局业务主导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基本按原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即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培养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一般来讲,中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2、国家对中职教育空前重视,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而针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河南省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落后于其他省份。 4、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摘自教育规划纲要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首先,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立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其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和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 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要善于从实践中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通过完善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等制度,增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的悲剧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为此,要探索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多种教学形式,形成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要特别关注学习上的“优异生”和“后进生”两类学生。对优异学生,要改进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对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要实施个性化的培养。对学业困难学生,则要建立相应的帮助机制,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推进素质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刘有耀,蒋林,杜慧敏,张丽果,巩稼民,刘继红 西安邮电大学陕西西安710121 摘要: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根据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对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的要素、内容要素和方法要素进行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制定了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螺旋式上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协同项目驱动的研究式教学方法,完善并建设了多样化的实践环境和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经过部分专业的实践,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良好。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理念培养思路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一、引言 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重塑,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水平以及工业竞争能力[1,2]。我国确立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就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4]。同时,我国地方高校约占整个高校的90%,工程人才培养又约占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半左右[5]。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6]。 然而,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5,7,8]:1)人才培养体系中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传统基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简单叠加造成课堂讲授的越来越多,教会学生的越来越少;灌输的知识量越大,学生离实际工程应用越远。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按照传统学科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造成学生间接经验越来越多,直接经验越来越少;自成体系的课程越多,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越少,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不良。 3)教学科研脱节,科研干扰、弱化本科教学问题。教学与科研脱节的现象普遍,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越高,投入本科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越少,科研促进教学的机制亟待强化。 4)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能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急需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 5)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自我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协同的工程教育模式亟待创新。 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5]。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普通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针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学校承担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1 本文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TS12509)”、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践行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3BZ42)”和“高等学校基于“教研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13BY69)”、陕西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部分研究成果。

北大本科培养方案_哲学0001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院系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位于燕园校区未名湖东北岸的人文学苑第二、第三号楼,南面是第一体 育馆,西面和北面是朗润园,东面是经济学院和外国语学院。 北京大学哲学系创建于 1912年,1914年开始招生,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系。一百多年来, 已培养近10000名毕业生,具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蔡元培、马叙伦、 章士钊、胡适、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张申府、朱自清、金岳霖、冯友兰、贺麟、朱光 潜、张岱年、宗白华、洪谦、王宪钧、牟宗三、顾颉刚等先后在这里执教或求学。中国共产 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曾在此开设哲学课程,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这里 因此被誉为中国的“思想家摇篮”。 宗教学系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最早的宗教学系。 1982年哲学系设立本科宗教学专业, 宗教学系以此为基础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宗教研究重镇。两系实行联 体运作,合并招生, 共同培养。 两系学科齐全、师资雄厚,教师 60人(教授37人、副教授20人、讲师 1人),科研、教学水平均居国内领先地位,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拥有 品课程,是教育部最早确认的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 士点、8个硕士点 以及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 学和美学4个全国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全国哲学一级重点学科,并有外国哲学研究所、 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2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还有挂靠的 12家研究中心以及《儒藏》编纂 中心,在国际权威的 QS 排名中,连续三年排在亚洲大学哲学系的第一名。 两系现有在校本 科生 185人,在读双学位118 人,在校硕士生162 人,博士生247人。 本科每年 计划招生 生源质量稳 中有 升。 中在哲学、教育学、 位等部门就业。 本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针,哲学系、宗教学系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 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 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哲学基本理论和中外哲学的历史、 现状, 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引领时代的哲学高级 人才,以及具有较高哲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确立“专业优先、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 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哲学人才。 作为中国建系最早、影响最大的哲学系,哲学系的本科教学,既继承北大哲学系自身的 学术传统,又吸纳海内外同行的新思想,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积极构建世界一流的哲学人才 培养软环境,形成了“跨学科培养”的哲学教育模式,致力于中国哲学教育的持续发展与综 合创新,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未来哲学。 新生入学后的前三个学期进行基础训练,主要课程包括:哲学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导 论、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宗教学导论等。近些年来,哲学系大胆创新,在这几门主干 基础课中全面推广“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模式,形成了训练扎实、少而精的课程体系。 第四学期分专业方向选课, 两系共有以下三个专业方向: 哲学专业、科技哲学与逻辑学方向、 宗教学专业。 .专业及专业方向: 1)哲学专业; 2)哲学专业(科学技术哲学与逻辑学方向); 2人,助理教授 4门国家级精 8个博 外国哲 45人,其中半数以上是第一志愿入学, 且多数学生在各省高考中名列前茅, 毕业学生有 60-70%左右将会转入国内外高校的研究生阶段学习,主要集 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其余本科生毕业以后直接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

实验室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文章编号:1007-4287(2013)01-0204-03 实验室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张丽红,石英爱,王建伟,翟颖仙,王医术*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是适应国家发展新形势需要,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1]。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2]。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对医学研究生的大幅度扩招,使各高等医学院校各学科和专业研究生数量达到或超饱和状态,教学资源包括师资、科研经费及具备相应实验设备的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趋于饱和。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更好的适应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是各医学高校面临的严峻课题。病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是隶属于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成立10年来共培养研究生超过200人(包括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逐渐累及了丰富的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的经验。现将近10年我实验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研究生群体提供有效可行的实践方案。 为了使研究生(主要指硕士研究生)能尽早的融入到实验室,并尽快地投入到实质性的实验研究工作中,我们实验室对研究生采取导师指导和实验室统筹的“双轨”培养和管理模式。 1 实验室统一管理下的导师负责制 以往研究生的培养多采取由导师单一的训练,即学徒式培养模式,或仅向单一同门师兄师姐学习,该方式很难做到对整个实验室研究生培养的统一管理和规划。因此我实验室采取实验室统一规划,研究方向整体规划,导师采取PI制,每位在读研究生即从各自的导师获得指导,同时亦服从实验室统一管理。 1.1 研究生个人档案的管理 由于研究生人数较多,因此管理困难。所以我们实验室打破了以往的由导师单独管理的制度,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由专职科研秘书对研究生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完整研究生个人档案:研究生基本资料包括入学及毕业时间,初试成绩及复试(包括面试)成绩和资料等;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及具体开题报告(包括开题报告的时间、地点及记录等);实验原始数据即实验记录原件(实验统一印制发放的带有实验室标识的实验记录本);每位研究生主讲和参与的seminar的时间、文献原文及内容记录;在读期间是否有奖惩及文章发表情况;毕业论文纸质版及光盘版的留存,毕业去向等。只有档案完整研究生才能获得答辩资格。此档案不仅是研究生的完整记录,同时也使研究生的管理更具规范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进整个实验室科研工作的延续和发展,增强了知识产权意识。 1.2 统一开题报告 实验室每一届所有研究生统一进行开题报告。由主管科研的科研秘书负责召集,实验室所有硕士及博士生导师参与,并视情况不同邀请其他实验室的教授参加,实验室所有研究生到会旁听并参与提问。科研秘书做会议记录。每位学生根据其研究方向,在各自导师指导下以PPT形式进行开题报告,与会各位导师针对其具体研究内容予以评估并给出不同建议,从而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更合理化的科研思路,避免科研思路过窄或重复浪费科研资源。不仅使学生的研究内容得以完善,而且有助于其他学生开阔科研视野。更利于科室的整体科研素质的提高。 1.3 统一进行seminar 所有研究生必须参加每周例行的seminar,是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科研秘书在每学期开始根据研究生人员变动,安排研究生semi-nar的报告顺序和时间。给予每位研究生充分的时间准备查阅文献,并且限定选取的文献来源必须是该领域最尖端和前沿的期刊,从而确保把最新最前 — 4 0 2 —Chin J Lab Diagn,January,2013,Vol 17,No.1

人才培养模式效果调查分析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调查分析报告 一、目的意义 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自从2010年起,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等三部门启动了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创建工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我校荣幸进入了第二批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行列。自2012年6月起,我校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工作隆重拉开了序幕。为了适应社会对我校电工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电工电子技术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组组织全体专业课老师,深入学习国内职业教育理论的成果,走进企业、行业进行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企业、行业等用工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并在企业、行业、社会专家的指导下,对我校电工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从培养的规格、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如今,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工作开展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为了了解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了解学生在示范校创建以来有哪些变化等等,我们组织了这次问卷调查,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有利于我们继续更深入的的进行改革,使我们的教学实际和企业的用工完全有效的对接起来。制定出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现将本次调查情况做以报告。 二、调查对象 眉县职业教育中心电工电子技术专业3个年级(11级、12级、13级)、5个班(电1161班、电1162班、电1263班、电1264班、电1365班)、100名学生(有在校生、也有顶岗实习的学生)。 三、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调查表由电工电子技术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组和企业专家,根据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的需求而设计的。在对问卷有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随机在电工电子技术专业12级、13级两个年级抽取70名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填毕即可收回,又通过邮递的方式向顶岗实习的11级学生发放回收问卷调查表30份。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100%,统计方法采用百分比处理。调查过程还采取座谈、咨询等方法,尽可能的全面了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尽可能的了解学生对示范校建设工作的人才模式改革情况的了

(完整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根据我省实际,就职业教育而言,应该如何主动地适应市场,找准位置,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我校多年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做法,进一步就“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各位同仁探讨和交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 程的总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当前就业;二是后续发展。为此,职业学校应当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续能力为目的,加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我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专业开发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指导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等几方面入手: 一、按市场需要开发设置专业 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己任,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必须首先面对市场,根据本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关的专业。我校在专业设置时还充分考虑到:一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

力和人才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二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三是以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四是在专业开发过程中,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以提高活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五是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相应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建立灵活适用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根据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众多知识、能力要求中筛选出来并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其实施过程的落脚点。课程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是为学生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设置的职教课程应强调以职业分析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 我校对已开设专业所相关的职业进行分析,并以职业分析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组织,以“必须”和“够用”为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在职业分析中既考虑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要兼顾未来若干年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在确保当前就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就业的后续力。职业分析是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是把完成一项工作的工作内容、劳动组织关系、所需要的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裴红霞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1、我国拔尖创新人才严重匮乏。在世界一流科学家中,我国仅占总数的4.2%,是美国的1/10。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5%左右。我国的专利转化率不足15%,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缺少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具有创造能力和国际水平的领军人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育领域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很有必要。 从诺贝尔奖来看,英国剑桥大学拥有8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拥有40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诞生过8位美国总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31人32次获得诺贝尔奖,平均每1000名毕业生出一个诺贝尔奖。8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的华裔,除了2位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其他6位均在美国读完中学和大学。百年历史的清华、北大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虽然我们不能因为拿不到诺贝尔奖就矮化我们的教育,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考试分数高但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2、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振聋发聩!当今教育前所未有地被提高到全社会所高度关注的领域,尽管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应试教育”倾向仍没有根本好转,严重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在中西教育比较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从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传统教育对比看:从《孔子讲学图》中可以看出孔子总是居于高台或中心位置,学生们则凝神静气,倾听着老师的点拨,因此培养出的学生是唯师、唯书、唯上。从油画《雅典学派》中看出在画上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边走边进行激烈的争论,他们的手势一上一下,表明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性分歧。培养出的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具有批判能力。

本科培养方案

本科培养方案 (2019 版) 专业代码 _________________ 专业名称 _________________ 专业负责人签字年月日学院院长签字年月日教务处长签字年月日主管校长签字年月日 二o 一九年一月

XX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模板A)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基础扎实、实践能力 强,XXXXXXXXXXXXXXXXXXXXXXX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经过5 年左右的实际工作,能够达到下列目标: 1、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3、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4、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5、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6、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二、毕业要求(12条;各专业要在分析社会和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从知识、能 力和素质等方面说明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工程教育专业可以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确定毕业要求,其他专业可结合国家各类专业质量标准或认证要求确定毕业要求。) 1、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1、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2、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三、主干学科 XXXXXXXX 四、专业主干课程XXX、XXX、XXX、XXX、XXX、XXX。 五、主要实践性环节XXX、XXX、XXX、XXX、XXX、XXX。 六、标准学制及授予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X学学士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要求 1、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XX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须XX学分,选修XX学分,课外实践7 学分。 2、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南昌航空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者,可授予XX学士学位。

军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

军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 当前军队院校应针对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进招生制度灵活化和培养模式多元化,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标签: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改进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军武器装备变革日益尖端化、信息化、智能化,部队对于高素质、高层次的军事人才的需求也大大提高。军校研究生教育在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中起着核心作用,担负着为部队培养满足岗位任职需要、富有创新精神且综合素质过硬的高层次军事人才的重要使命。当前,军校研究生教育正处于由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转变的过程,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新军事变革、满足部队需要的研究生,是我军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认真分析当前军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部队实际,提出我军院校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思路和对策,对于我军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军校研究生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 经历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军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形成了较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规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取得了大量创新成果,为我军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但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招生制度不够合理 研究生招生制度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军校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部队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层次军事人才,招生制度的制定也必须以此为依据,但我军目前在招生中存在的问题有:(1)能力强、亟待培养的优秀干部受工作繁忙影响无深造机会;(2)招生考试以学术水平考察为依据,给工作实践经验突出但学术能力欠缺的干部报考研究生造成了障碍;(3)基层部队对研究生人才持有偏见,“舍不得”干部进行再学习再深造。正是这些原因,导致部队干部报考研究生的积极性受挫,考取研究生的多以技术干部、非重要岗位干部、大龄干部、女干部等为主。 2、培养模式封闭单一化 军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为了培养满足部队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所采取的各种教育措施的总体方式和运作方式。[1]它由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评价三个部分组成。当前,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正在从传统的单

“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实现就业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在xx经济转调升级过程中,出现了“招工难”与“就 业难”双重局面,就业结构失衡,青年创业创新动力不足。 据我国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青年的整体创业率仅有 1%左右,在xx地区近年新增就业人口 8.92 万人中,仅 3002 人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仅占比 0.03%,青年创业率低于全国整体水平。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已有数百万劳动者在参加创业培训后实现自主创业。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尚不能完全满足经济新常态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要,作为新时代生力军的青年的就业创业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青年就业创业教育制度、教育模式、教育质量、工作力度等需要进一步完善。 由于青年学生专业技能扎实,所学专业技能与社会企业

需求紧密结合,在新产业领域青年学生就业状况普遍向好。 但青年学生缺乏相应工作经验,综合能力相对较差,加之结构改革、技术进步、新经济危机及自身就业观念的影响,青年学生的就业创业压力日益增大。如何更好地推进青年的就业创业教育,转变就业观念,搭建创业创新平台,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强青年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好地为xx乃至xx中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就成为一个亟需正视的问题。只有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的生活才能有最基本的保障,社会经济才能得到稳步的发展,社会才能保持繁荣稳定。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国经济改革已经步入了深水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带来的阵痛使得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如何解决当前社会就业难的问题,如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已经成为了一个持久的社会问题。当前的青年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问题,如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青年的就业创业能力,是今后我国青年就业创业研究应该探讨的主要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就业创业难的问题。 作为一名技工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清楚的认识到,随着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向智慧经济的转型,就业创业也在不断的转型和变化,在经历了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式的创业热潮、20 世纪 90 年代末互联网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