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银行案例

花旗银行案例
花旗银行案例

国际金融业的超级航母――花旗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在国际银行界,花旗银行以其卓越的外汇和零售业务以及最广泛的国际分支网络在全球市场享有一骑绝尘的地位。同时,作为全球金融革命的领导者、综合经营的典范,花旗也是众多金融机构的学习榜样。更重要的是,花旗银行同中国有着100年的特殊渊源,2002年3月21日,花旗银行成为首家被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面经营外汇业务的外资银行。因此,对花旗银行案例的研究无疑对当前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历史沿革:从纽约城市银行到花旗集团

美国纽约派克大道399号,花旗银行总部,一个拥有最广泛国际网络“金融帝国”的指挥中枢。这家有着190年历史的银行也是华尔街最古老的商业银行之一。

1812年7月16日,曾经担任华盛顿政府第一任财政总监的塞缪尔·奥斯古德(Samuel Osgood)上校与纽约的一些商人合伙创办了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今日花旗集团的前身。纽约城市银行成立的那个时代是美国历史上的自由银行时期。由于没有统一的调节与管理机构,当时的银行一般都在各州注册,称为州立银行。美国各州自殖民时代起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政治、经济与法律差异,因而北美各州通过各自独特的立法禁止和限制商业银行跨州甚至是州内开设分支机构。这就是美国银行业延续两百多年的单一银行制传统。在创建初期,作为州立银行,纽约城市银行主要是从事一些

与拉丁美洲贸易相关的金融业务如为棉花、糖、煤及金属等贸易商提供信贷服务。1864年是美国银行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国会通过了《国民银行法》,确立了美国联邦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督与管理,同时以国民银行体系代替了分散经营的各州银行。该法规定,美国的商业银行既可以向联邦政府注册申请成为国民银行,也可以向州政府申请执照成为州立银行,这就是商业银行注册上的“双轨制”。《国民银行法》同时规定,符合联邦政府要求的州立银行可以申请国民银行执照。1865年7月17日,依照《国民银行法》,纽约城市银行取得国民银行的营业执照,当日,该行更名为纽约国民城市银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此后二十年间,纽约国民城市银行迅速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银行之一。

二十世纪初,美国在经历内战、西部开拓与电力革命迅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在美国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形势下,纽约国民城市银行开始积极发展海外业务。1897年,该行设立了专门的对外贸易部,负责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外汇买卖和其他同进出口相关的金融服务。但是,因为联邦政府通常不允许国民银行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银行的海外经营活动很少。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美国国内经过一个时期的争论和酝酿终于着手改革银行体制的种种弊病。1913年12月,经国会两院通过,伍罗德·威尔逊总统签署了《联邦储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根据此项法案,美国正式建立了中央银行——联邦储备体系。《联邦储备法》同时还规定,任何公积金不少于100万美元的国民银行,经美联储批准后可在国外开设分支行。

1914年,纽约国民城市银行率先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开设了它在拉美的第一家分行。1914到1915年间,纽约国民城市银行迅速在拉美、远东及欧洲建立了37家分支机构。到了1915年,纽约国民城市银行以控股的方式兼并了万国宝通银行(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后者当时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海外机构网络。

事实上,中国人早先认识中的花旗银行就是万国宝通银行。清末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根据美国的星条旗形象地将美国称为“花旗国”。于是,来自“花旗国”的万国宝通银行从一开始就被中国人称为花旗银行。万国宝通银行1901年成立并在康涅狄克州注册,建行一开始就是以发展对远东地区的贸易为目标的。1902年2月,为适应美国同中国贸易与资本输出的需要以及代美国政府收解清政府的“庚子赔款”,万国宝通银行在上海设立了美国在华的第一家银行分行。其后,该行又相继在远东其他地区及伦敦、西班牙和巴拿马等地成立分行。1915年万国宝通银行被纽约国民城市银行兼并时,它的海外分行已经达32家。纽约国民城市银行兼并后的海外分支网络扩大了近一倍。1927年1月,万国宝通银行在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大部分分支机构移交给纽约国民城市银行,后者的中文行名相应地改为花旗银行。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美国成为唯一的战胜者,在经济上由战前的债务国变为各国债主与战后重建的主要资金来源。花旗银行抓住这一机遇不断发展壮大。虽然历经20年代的“柯立芝繁荣”与30年代的“大萧条”,花旗银行却依赖零售业务的创新和庞大的分支网络生存并成长。到

1939年时,花旗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已经达到100家。这一时期,花旗银行曾一度成为世界最大银行。1927年直接接管万国宝通银行之后,按照每股200美元面值新增了资本2500万美元,花旗的资本(含公积及盈余滚存)达到了1.4亿美元,超过了英国著名的密德兰银行(Midland Bank)而居世界之首。

早在20世纪20年代,花旗银行就敏锐地注意到银行零售业务市场的成长性。1921年,它成立了一家专对个人的服务的分行。在美国的商业银行中,花旗银行于1928年第一个推出个人贷款业务。经过40和50年代詹姆斯·斯提尔曼·洛克菲勒的推动和七八十年代约翰·里德的努力,花旗银行的零售业务获得很大发展。60年代中期,花旗银行开始开展信用卡业务。到70年代,信用卡业务已经成为花旗银行最终要的零售业务之一。在1978年和1981年,花旗银行又收购了两家信用卡公司——Carte Balance与Dinner Club。截止1990年,花旗银行在全球发行3600万张信用卡,是最大的信用卡发行者,拥有5种VISA和Mastercard产品。同信用卡业务相对应,花旗银行自1977年起率先大规模地把自动出纳机(ATM)引入银行系统。

业务的成长与创新加快了花旗银行兼并扩张的步伐。二三十年代,花旗先后收购了农民信贷与信托公司(Farmer’s Loan & Trust Co.)及美国国民协会银行(Bank of America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N.Y. City)。1955年3月20日,花旗银行又兼并了摩根财团内仅次于摩根公司的纽约第一国民银行(First National Bank of New York),合并后的花旗银行更名为第一花旗银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这一年在美国银行业的排行榜上,花旗银行在美洲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之后名列第三。此后较长时期内,美洲银行、花旗银行与大通曼哈顿银行一直是排名全美或全球三甲的“三剑客”。1962年1月,第一花旗银行改名为第一国民城市银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商业银行被1933年银行法Q条列限制了存款最高限,不能支付较高的市场利率。因而大公司的财务主管为了增加临时闲置资金的利息收益,纷纷将资金投资于安全性好同时又具收益的货币市场工具,如国库券商业票据等等。这种情况后来造成银行存款的急剧下降,出现了“脱媒”现象。针对存款下降的形势,1961年第一花旗银行在时任副总裁瓦尔特里斯顿(Walter·Wriston)的主持下,推出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Negotiable Certificates of Deposits 简称CD)业务。CD是6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非常重要的一项金融工具创新。CD 业务给固定存款支付较高的利息,使得花旗银行的存单能够同美国政府的证券竞争资金。里斯顿是位具有战略眼光与创新意识的银行家。他1967年到1984年任总裁与董事长期间,花旗银行进一步国际化。1982年底的资料显示,花旗银行已经在全球94个国家拥有1490多个分支机构,当年海外职员约占花旗银行全部职员的49%,海外机构资产和收益占全部资产收益的60%。

1967年,根据业务的发展花旗银行专门聘请麦金农管理顾问公司研究它的组织机构。经研究,花旗银行根据麦金西公司的建议放弃原

来的地区性经营机构,而采取一种按业务划分的组织机构。同年,花旗银行在特拉华州注册组成了单一银行控股公司——第一花旗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Corporation)。1968年8月,花旗银行宣布组成单一银行持股公司,10月31日第一花旗公司的股票以1股对1股的比率同第一花旗银行完成交换。这是花旗银行自二战后最重要的组织变革之一。单一银行持股公司的成立使花旗银行业务一定程度突破了美国法律限制,在地域上和业务领域均获得很大发展。1971年,第一花旗公司改组为多银行持股公司,1974年3月28日又更名为花旗公司(Citicorp),相应地,City Bank of New York N.A.也于1976年3月1日改名为Citibank N.A.。银行持股公司这种组织形式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于美国。一个银行持股公司是指控制一家或一家以上银行的公司。前者称单一银行持股公司,后者称多家银行持股公司。银行控股公司的设立原因之一是为了逃避美国禁止银行跨州经营的限制;二是为了使银行能绕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顺利打入非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就花旗公司而言,花旗银行是公司的核心附属机构,花旗银行的资产在70年代中期占整个控股公司资产的95%以上。这一比例直到90年代末仍然维持在80%以上。花旗公司同花旗银行在组织上也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进入80年代,花旗公司除兼并了Diner’s Club外,还在1982年兼并了加州的忠诚储蓄银行(Fidelity Savings),1984年兼并了芝加哥第一联邦银行(First Federal Bank of Chicago)及卖阿密的比斯肯特联邦银行(Biscayne Federal),1986年收购了华盛顿特区国民永久储蓄

(National Permanent Savings)。这一时期,花期银行经营的国际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在芬兰、新西兰、中国等国家也开始设立分行。1980到1985年,花旗银行在英国《银行家》杂志排名中五次名列榜首。

20世纪70年代末期,花旗银行积极参与了向南美国家、美国国内不动产以及企业收购的杠杆融资,资产规模迅速膨胀的同时也留下了隐患。进入80年代,花旗银行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和信息服务业务,出现了向全能型银行发展的战略指向。花旗公司当时宣称要形成“5个I”的五大业务支柱,这就是:Individual(个人金融业务)、Institution(法人金融)、Investment Banking(投资银行业务)、Information(信息服务)和Insurance(保险业务)。但紧接着80年代后期,美国银行业就因为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治理问题而出现严重的经营危机。到90年代初,美国银行业因高比率的不良贷款大量破产亏损。这次银行系统危机被认为是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营危机。花旗银行过快的扩张速度使得资产运用风险急速增大,发生巨大的不良资产。外部的冲击与亏损使花旗银行全能银行的发展战略遭到严重挫折。1987年和1989年,花旗银行外国信贷损失准备金分别达到32亿美元、10亿美元。1990、1991、1992三年,花旗银行的全部信贷损失准备分别达到26.62亿美元、38. 70亿美元和41.46亿美元。1990年,花旗银行的不良债权率高达7%,总额达100亿美元。1991年,花旗银行税后利润出现巨额亏损,AA级的信用等级也被取消。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花旗银行迅速调整战略。经

过里德领导的“三年复兴计划”,花旗银行虽然暂时停止了全能银行的发展战略,但却通过资产结构的调整恢复了资本实力。1994年,花旗银行的净收入达到35亿美元,资本总额上升到277亿美元。其中,一级资本达到192.4亿美元,在世界100家大银行中排名第四。90年代以后,花旗银行除了坚持客户中心战略外,大力推行品牌战略。花旗的目标是要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建立高效、方便、高质量的卓越品牌形象——“Citibanking”。在走出危机的90年代,花旗银行的国际业务也取得广泛发展。“不管你走到世界的任何地方,你都可以找到一家花旗银行的机构。”花旗银行甚至承认:“这个网络是我们唯一拥有的真正有竞争力的优势。”

20世纪90年代,随着金融自由化、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对商业银行经营提出了更多的新难题。如何在扩大银行业务的同时更有效地防范风险,是各商业银行面临的也是最急于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解决的问题之一。对此美国银行界流行“大则不倒”(Too Big To Fail)一说。这样在银行体系构造上也出现了追求超大银行为主体向综合银行发展的趋势。在美国国内,经历多次失败后,《格雷姆——利奇——布莱里法案》即《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终于在1999年通过并经克林顿总统签署。这部法律的核心是“金融控股公司”,打破了自30年代以来美国银行、证券和保险之间的法律壁垒,允许金融领域混业经营。然而就在这部法律通过之前,花旗银行于1998年4月实现了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而旅行者集团旗下的所罗门·史密斯·邦尼公司、旅行者生命保险和旅行者财产保险等在投资银行、保险和消费者金融

领域拥有很强的实力。在《金融服务现代化法》通过之前,花旗公司这种现实选择使得美国论争了几十年的金融分业混业的问题划上了句号,同时也宣告统治美国银行业近70年的《格拉斯——斯蒂尔格》寿终正寝。这次里程碑式的合并形成了新的具有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的超级金融机构——花旗集团。由于合并后的花旗集团经营多样化的金融业务,客户到任何一个花旗集团的营业点都可能得到储蓄、信贷、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财务咨询、资产管理等全能式的金融服务。

二、业务、战略与管理

(一)业务情况

花旗银行的核心业务主要有两种:零售业务和批发业务两种。批发业务是美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而零售业务“争夺个人钱包”的竞争日趋激烈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情。零售业务也称消费者银行业务(consumer banking),主要是面向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提供存款、消费信贷、住房贷款、支票帐户、信用卡、旅行支票、股票经纪、证券买卖与投资管理等金融服务。花旗银行拓展零售业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经过詹姆斯·斯提尔曼·洛克菲勒、约翰·里德等富有远见的领导人推动,这一具有成长性的业务获得很大发展。目前,花旗银行零售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约为60%左右。九十年代以来,零售业务的收入都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是花旗银行业务增长最快的部分。在组织结构上,花旗银行的零售业务主要由三个组与两个部进行。它们是旅行与娱乐组、西半球客户组、海外客户服务组、私人银行部和系统部。旅行与娱乐组除负责诸如花

旗银行纽约分行这种传统银行业务外,还通过分支机构在世界范围内提供旅行支票和信用卡服务。西半球客户组主要负责向全美境内的客户提供存贷款服务,同时负责同在西半球的拉美国家客户业务。海外客户组负责对欧洲和亚太地区客户的经营服务。私人银行部主要向美国拥有巨额资产的个人提供金融服务、投资管理和信托服务等。系统部则为技术改造提供极重要的资金来源。

早在七十年代,里德就敏锐地意识到,零售银行业务的成功将取决对消费品营销原则的应用。因而在零售业务方面应该向那些消费品行业的主导者如麦当劳、可口可乐等学习。为此,里德聘请了前菲利普·摩利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坎佩尔以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里德的目的是要把花旗银行的零售业务创立成与“万宝路”(Marlboro)一样公众认同的品牌——Citibanking 。

事实证明,里德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零售业务是80年代以后美国商业银行增长最快的部门,也是支持银行业在90年代走出困境的主要支柱。1994年颁布的《跨州银行法》解除了州际业务限制(麦克法丁法),促使零售银行业务的竞争更趋白热化。花旗银行坚持服务渠道发展战略,注重大力调整银行传统服务渠道和传统店铺的经营方式。信用卡业务是花旗银行最重要的一项优势零售业务,从80年代到90年代,花旗银行继续大量投资信用卡业务,发展客户——服务器语言反映技术。花旗银行充分意识到,在信用卡饱和的年代,成功的秘诀在于电子化评估信息的能力及使用这些技术以保持与最有利润的客户的关系。在危机阶段之后,零售业务方面花旗银行在注重

发展使人们享受更多方便的“银行超市型”营业网点、ATM、电话银行、PC银行和网络银行等新型服务渠道,取得很好成效。1998年4月,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而形成的花旗集团在零售业务上形成了零售客户主办银行型的发展战略。零售客户主办银行型的发展战略就是争取成为每位顾客的“主办银行”,使客户的绝大多数的金融业务都由花旗集团来做。客户一旦同花旗集团有了交易,除非有特殊原因,往往不愿意再变更为其他银行。高效方便的服务与成功的营销战略为花旗银行(集团)在全世界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根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1999年的资料,在美国所有大银行中,花旗集团以1061亿美元的品牌价值高居榜首。

花旗银行的批发业务主要包括三部分:全球关系银行业务(Global Relationship Banking,简称GRB),新兴市场业务(Emerging Markets Banking)和外汇业务。GRB早先也称为机构银行业务(Institutional Banking),主要是为有广泛海外业务的大公司提供交易服务(国际支付、电子结算、资金划拨等)、公司融资、贷款、信托和现金管理、外汇与证券交易、利率与货币掉期、合并与收购咨询、租赁等服务。目前美国排名前3000家的企业已经有1400多家同花旗银行建立了业务关系,其中包括世界最大的217家跨国公司,如摩托罗拉公司、杜邦公司、联合航空公司等。

花旗银行的批发业务原先是按照地区划分为四个组:加勒比——中美——南美业务组、亚洲——太平洋业务组、欧洲——中东——非洲业务组和北美业务组。但是从90年代以后,GRB开始根据产品和

客户群而进行了重新组织。这次组织机构改革产生了两个重要的机构:交易组和外汇业务组。就职能而言,交易组主要负责结算、融资、现金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外汇组负责组织外汇交易。花旗银行卓越的外汇交易业绩在国际银行界是有口皆碑的。拥有最广泛的交易网络是花旗银行外汇交易的力量根源。每天24小时,花旗银行的80个资金中心从事着140对货币交易。业界权威的《欧洲货币》杂志连续多年将花旗银行评为最佳外汇交易银行。新兴市场业务是花旗银行批发业务的另一组成部分。截止2001年,花旗银行在世界100个国家开展经营,其中70%以上是新兴市场国家。在这70多个新兴市场,花旗银行同时积极拓展零售业务和债券承销。花旗银行的高级官员中国区负责人施瑞德认为,在新兴市场“一个重要的策略是承诺。当一个客户乃至整个国家出现财务危机但基本面还不错的时候,我们会决定同他们站在一起”。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跨国银行纷纷选择撤出,但花旗银行采取的是完全不同的抢进策略,最终获得巨大回报。

除GRB、外汇业务和新兴市场业务外,投资银行业务如证券发行与交易等相关业务也在花旗银行批发业务中居重要地位。花旗银行向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政府、企业及证券发行与证券交易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经济与金融咨询等广泛的服务。花旗银行是最早获得东京证券交易所席位的6家外国银行之一,也是英国政府证券的主要经营机构。1998年10月15日,花旗集团完成了全球资产业务的整合,组建了“SSBC资产管理集团“以更好地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到了1999年,也就是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一年后,花旗集团的投资银行

业务收入达到6.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

(二)发展战略

花旗银行在成立之初还只是全美众多中小银行的普通一员,业务与规模都很小。然而,190年的磨砺中,花旗银行却始终能够一次次地应对时代变化、开银行业风气之先河,直至今日创建了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金融服务网络。花旗银行已经在这190年的历史中积累了独特的银行文化与发展战略。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敏锐的分析现状并遇见未来,实施正确的战略与计划。花旗银行的管理政策中有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了解银行业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的业务正在走向何方?我们在今后10年将作些什么?然后让我们用最好的办法来为这些变化做准备。”20世纪60年代由于Q条例的限制,金融市场形成了“脱媒型”信用危机。花旗银行最先推出了CD业务,从而在国际银行界掀起了一股金融创新浪潮。80年代以后,全球范围内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声浪使得争论了几十年的混业分业问题日趋明朗。花旗银行十分敏感地意识到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提出了发展包括保险、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5个I”战略。虽然经营上的失误以及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危机,使花旗银行暂时终止了扩大摊子混业经营的步伐,但后来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却表明花旗银行一直未放弃向全能型银行发展的努力。1999年11月12日,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签署《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而这时,花旗银行已经在一年多以前实现了与旅行者合并,业务的整合也已经进入深化阶段。可以说,190年的成功是花旗银行不断与时俱进的结果。

第二,始终坚持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花旗银行很早就设定了这样的布局:“立足美国,着眼全球,建设独一无二的全能金融服务网络。”花旗银行发展壮大的历史同时也是金融业在世界范围内扩展深化,最终在全球化时代成为经济发展核心的历史。自兼并万国宝通银行之后,花旗银行的国际机构网络就具备了良好的基础。60和70年代后,在两任董事长里斯顿和里德的领导下,花旗银行的国际化方向就更加清晰明确。这个发展战略的内涵就是:在世界范围广建银行网络;把新兴市场作为花旗银行的战略重点;根据各国国情选择产品战略强调银行分支机构的本土化,且不轻易撤出东道国。经历90年代的经营危机后,花旗银行开始强调各国机构之间及与总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第三,鲜明的“金融服务企业”意识。从自由银行时代开始,花旗银行就一直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作为一个普通商业银行,它没有任何优越性基础,必须作为一个普通的企业来思考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而,经营定位必须是“客户至上”,形成银行及其客户服务网络必须能够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服务。这就是所谓“AAA银行”的经营理念。花旗银行曾经宣称:花旗银行不想在任何方面都成为世界最大的银行,它只想在客户所在领域成为最佳选择银行。为此,从里德开始,花旗银行就试图在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把Citibanking构建成为全球性的卓越品牌。本着客户至上的理念,在组织结构上,花旗银行较早把传统的以地区和产品为中心的管理结构改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

结构。

第四,把产品更新和技术创新作为提高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花旗银行在世界范围内一向以其技术的优越与产品的创新闻名于银行界,在国际金融史上也创下了多项记录。它既注重硬件设备的(特别是电子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十分重视金融产品的创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于应用上,花旗银行从1981年就开始在伦敦建设局域网络。至今,网络化交易在企业金融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30%。而且,花旗银行还在积极开发目标导向规划(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用于全球融资)和数字式媒体(digit media,用于零售支付)。这两项技术将广泛地应用于网络和电子银行业务方面。花旗银行目前已取得一项重要的电子货币支付系统技术(EMS)。EMS允许客户在无第三方的情况下进行个人或商业交易,并且支持所有币种的货币。

第五,把聘用且留住最优秀人才作为花旗银行一贯的、基本的政策。花旗银行的高级官员认为:“关键的因素是人,我们要保证最好的人才加入花旗。”另一方面,海外分支机构基本作到本土化,“少于5%的员工是外国人,全球化的团队是我们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因而,花旗银行一方面积极从世界一流大学中招收毕业生特别是MBA,另一方面大力推行定期培训制度。它的培训计划包括正式课程与在职培训等形式,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基本技能、与客户相关的培训和员工的自身发展。花旗银行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培训中心设在新加坡。

(三)组织结构

传统的银行组织结构是按照职能分工来布局的。在信息化的浪潮下,商业银行纷纷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进行“银行再造”(Reengineering The Bank)。所谓商业银行再造就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力量,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业务流程,建立客户中心型的业务流程团队。使原来按部就班的银行文化转变为客户至上的银行文化。

1967年,花旗银行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对组织机构进行改组。在整个花旗银行内,按业务性质划分为个人银行业务部、商业银行业务部、公司银行业务部、国际银行业务部4个部,另设投资经理部和操作部(职能主要是为其他各部服务)。公司业务部下设金融机构科、能源采掘与加工工业科、通讯系统和运输科、消费品和服务科、公司服务科5个科。这一组织结构在花旗银行成立控股公司之后以及70——80年代基本未发生太大变化。

90年代的经营危机中,花旗银行的领导人里德着手改组了原来的组织形式。危机阶段,里德一方面减少决策的层次结构,建立直接向他负责的G—15委员会(由15名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这一临时组织一直保持到1995年。第二是实施“以顾客为重点的管理”。花旗银行彻底改组了北美金融组而且在国际银行业务部门内设立WCG(World Corporate Group)来运作。WCG以220家全球性企业为对象,对与这些企业的交往实行特别的银企关系管理(Relationship Management)。第三,从制度上加强银行内部的协调与沟通。在90年代以前,花旗银行的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合作,各个区域分行也存

在各自为政的“诸侯”倾向。后来的改革中,机构设置上的连接与业务上的合作使得组织内信息传播与分工协调状况大为改观。同时,花旗银行还通过内部出版物、录象带、职工会议等组织传播渠道加强上下级之间沟通以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

花旗银行组织结构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建立了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所有部门、成员公司的责任明确,所有重大业务都置于严格的风险管理控制之下。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花旗银行主要依靠资产的证券化以及严格的资金管理程序来保证银行具有充足的流动性。具体制度上,它规定了流动性界限,制定全球和本国的资金计划、及保持一个稳定且分散的资金结构。在市场价格风险管理方面,花旗银行也建立了一套价格风险管理程序,其基本原则是分散化。花旗银行财务委员会对风险收益加以限制,规定不能超过预期年收益一定的百分率。

三、走出困境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花旗银行经历了一场严峻的经营危机。从表面上看,海外及商业房地产方面的不良贷款是引致花旗银行巨额亏损并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然而,大银行亏损在当时不仅是花旗一家。银行业大量不良资产的形成同经营环境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变化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金融自由化、自有资本规制的影响;二是由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支持企业大规模杠杆融资产生了数额巨大的不良债权。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银行业所面临的业务监管与规制主要

由《1933银行法》来确定。然而,该法对分业的规定、利率的限制从60年代起就不断为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所绕开。80——90年代,美国政府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围绕放松管制、利率自由化展开了金融体制的大改革。另一方面,在《巴塞尔协议》的背景下,美国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比率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监管因素对整个银行业的影响是双重的,带来活力的同时亦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利率的自由化加剧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同时也引发利率大战。在资本市场上,不经银行等中介融资的“垃圾债券”兴起,“脱媒”现象有增无减。这一时期,美国国内的杠杆融资型企业收购也进入高潮。所谓杠杆融资,是指企业和个人只需要自备一部分资金,其余部分可以由银行融资或直接发行“垃圾债券”来筹措资金进行企业收购。但是到后来,绝大多数杠杆融资的企业都因无法支付高额利息而破产。由此带来的信贷风险和不良债权就反映为银行业的亏损。这一阶段,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偿付危机使得美国众多大型商业银行的坏帐准备大量增加。这些大环境的变化加上银行内部治理问题使美国银行业发生了“大萧条”时代后最为严重整体性危机。具体表现在:银行业全行业亏损的情况特别突出,倒闭银行和问题银行大量增加,银行的全球排名急剧下降。

花旗银行在美国“泡沫经济”阶段正处在资产膨胀的阶段。70年代以后,花旗银行曾积极参与了向南美国家、美国国内不动产以及企业杠杆收购的融资。为了成为全能型的金融服务企业,当时花旗银行还提出了包括发展保险、投资银行及信息服务业务的“5个I”战略。

但是,花旗银行在缺乏审慎规划的情况下向不熟悉的领域扩张过快。这些因素的积累的效应在80年代的最后几年中爆发出来。一方面,大量的不良资产造成银行极高的不良债权率;另一方面,新进入的领域成为花旗银行的无回报投资。颇具超前性的金融信息服务部门由于经营者的不适应而被人们戏称为“玩具式的部门”,同样新设立的投资银行部门被人们称为“不断产生赤字的部门”。1990年,尽管对子公司的财务作了有利于实现利润的处理,花旗银行的税后利润仅仅为3.18亿美元。这是花旗银行80年代以来的最低盈利。然而,情况到了1991年并没有发生丝毫的改观,这一年,花旗银行的税后利润亏损9.14亿美元。银行的信用等级也被降为几乎没有任何投资价值的Baa级。

花旗银行经营状况的恶化遭到了股东、社会公众的严厉批评。以董事长兼最高执行官里德(J.Reed)为首的经营层迅速开始了调整计划。1991年,花旗银行开始实施两年重建计划,试图实现三重目标:卖出部分资产以增加一级资本,削减成本,建立花旗银行世界范围的经营实力。第二年,里德又领导花旗银行实行“三年复兴计划”,目标是重建资本实力与重新赢得“AA”信用评级。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花旗银行在多方面进行了重组和改革。1992年,里德宣布放弃原先等级决策体制,建立G—15委员会。委员会的世界各地15名负责人直接向里德负责而且定期集中开会。同时,花旗银行的北美全球金融处也建立了为期6个月的6个特别工作组。工作组的使命是改革信贷过程效率、公司融资营销的有效性、交易银行业务的销售与服务等。

在重建资本实力方面,花旗银行通过裁员、降低营业费用等减少成本;与此同时,通过出售部分资产(先后卖出了花旗信息资源部和花旗保险合伙人公司)、停止支付股利以及发行债券与新股等方式增加一级资本。在业务重组方面,里德认为,花旗银行的战略优势在于国际化经营,必须立足本土、全球开拓。他提出,花旗银行应该集中力量于营业收益高的业务部分,暂时停止全能银行发展步伐,实行聚焦于核心业务的发展战略。针对业务流程,花旗银行提出要开展业务流程再造,专门聘请柯达公司的首席财务官来领导业务流程再造活动。事实证明花旗银行的业务重组是正确的,因为重建资本的最佳途径是提高收益。在花旗银行最为困难的时候,外汇交易和信用卡业务仍然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危机期间,花旗银行在新兴市场的扩张步伐并未停止。据估计,每年的新兴市场投资约为1亿美元,而且这些投资均来自新兴市场业务自身产生的收益。

三年复兴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花旗银行又迅速调整了资产结构、恢复了资本实力。到1997年花旗银行总资产达到3190亿美元,业务纯收入达到76亿美元,年度净利润达36亿美元,ROE(自有资本收益率)高达18.11% ,自有资本比率达12.31%。花旗银行的股票也从最低时的8.50美元,上升为1997年的150美元。

1995年,基于80年代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花旗银行进一步明确了“选择与集中”的发展指向。花旗银行决策层认为:“比市场成长性更重要的是发挥花旗银行的优势。”因而今后业务的重心应该集中到花旗的自身强项中。“选择与集中”的战略要求充分发挥

花旗银行企业文化

花旗银行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核心花旗银行自创业初始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战略,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它的人力资源政策主要是不断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让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让员工在花旗有“成就感”、“家园感”。花旗银行CEO桑迪·维尔的年薪高达1.52亿美元,遥居美国CEO的前列;再以花旗银行上海分行为例,各职能部门均设有若干副经理职位,一般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工作3年即可提升为副经理,硕士研究生1年就可提升为副经理,收入则是我国同等“职级”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客户至上:企业文化的灵魂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最优之处就是把提高服务质量和以客户为中心作为银行的长期策略,并充分认识到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是要有吸引客户的品牌。经过潜心探索,花旗获得了成功。目前花旗银行的业务市场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的1亿多客户,服务品牌享誉世界,在众多客户眼里,“花旗”两字代表了一种世界级的金融服务标准。 寻求创新:企业文化的升华在花旗银行,大至发展战略、小到服务形式都在不断进行创新。它相信,转变性与大胆性的决策是企业突破性发展的关键,并且如果你能预见未来,你就拥有未来。这就是说,企业必须永无止境、永不间断地进行创新。 花旗集团人力资源战略 花旗集团努力去营造一种工作环境:在这里,不同的个性被拥抱与赞美,人们能够被激励奉献他们的全部智慧。 花旗集团正式发起成立了员工网络,为员工提供了一个论坛,关注员工的兴趣以及增强他们的专业成长。网络团体针对所有员工开放,建立多样化意识并支持公司的经营目标,诸如招募优秀的人才、识别市场机会等。如今,花旗集团内部已成立有形形色色的员工组织。花旗集团的全球多样化办公室经常视察这些组织,并为他们提供指导与支持。花旗集团正式认可存在于公司中的各种健康的员工网络团体。花旗拥有形形色色的员工组织与网络,分别聚焦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包括男同性恋、女同性恋组织,女性组织,工作父母组织等等。其他的各种团体也纷纷建立了起来。认可这些组织与团体促进了花旗的网络建设与教育认知,帮助公司在招聘、市场营销等方面取得创新与发展。 ?“自豪花旗”(Citigroup Pride) 花旗集团的第一个员工网络组织是“自豪花旗”(Citigroup Pride),组织创立于纽约,在达拉斯、英国设有分之机构,面对所有员工开放。“自豪花旗”的主要目标是培育一种遍及花旗集团的包容性、尊重的环境,让员工感到在这里很舒适,而不管性倾向、性别或性表达方式的不同。“自豪花旗”相信为花旗的所有员工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性、能干的工作环境能够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增加

机遇与挑战——万达转型战略分析

机遇与挑战 ——万达转型战略分析一、万达四次转型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1) (一)第一次转型:突破地域局限,从地方企业变成全国性企业,由区域品牌变成全国性品牌。 (1) (二)第二次转型:商业模式创新,从住宅房地产转型为商业房地产。 (2) (三)第三次转型,大规模进军文化旅游产业,使万达由单一的房地产企业发展为综合性企业集团。 (4) (四)第四次转型,向跨国企业转型,从一个中国的大型企业向世界一流的大型企业转型。 (4) 二、万达目前转型存在的问题 (5) (一)经验匮乏 (6) (二)资金压力 (7) (三)竞争激烈 (7) 三、万达未来发展需考虑的问题 (7) (一)高负债问题 (7) (二)重资产问题 (8) (三)行业竞争问题 (8) (四)人才问题 (9) 参考文献 (11)

万达集团创立于1988年,形成商业、文化、金融三大产业集团,2015年资产6340亿元,收入2901亿元。万达商业是世界最大的不动产企业,世界最大的五星级酒店业主;万达文化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世界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世界最大的体育公司;万达金融是中国最大的网络金融企业。万达集团的目标是到2020年,资产达到2000亿美元,市值2000亿美元,收入1000亿美元,净利润1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一流跨国企业。 万达商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不动产企业,截至2016年7月,已在全国开业142座万达广场、93家酒店,持有物业面积2831万平方米。万达商业拥有全国唯一的商业规划研究院、酒店设计研究院、全国性的商业地产建设和管理团队,形成商业地产的完整产业链和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2015年,万达商业开始向轻资产模式转型,标志着万达商业的发展进入靠品牌获取利润的崭新阶段。 一、万达四次转型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一)第一次转型:突破地域局限,从地方企业变成全国性企业,由区域品牌变成全国性品牌。 大连万达成立于1988年,成立初期发展迅速,至1992年企业收入已接近20亿元,占同期大连房地产市场份额四分之一左右,规模已相当之大。此时,万达想要进一步谋求跨区域发展,究其原因是有着想将企业持续做大的追求。万

美国花旗银行的员工激励机制

美国花旗银行的员工激励机制 一、开放式考核 (一)每年年初,员工都要设定自己的年度工作目标,年底对一年的工作进行评估。对员工业绩的考核实行“四方认可”制,即员工本人、员工的直接主管、员工主管的上级、人力资源部主管四方必须签字认可最终的考核报告,实行完全开放、透明的考核机制。首先员工对目标进行描述,并由上级进行审核,给出综合的评分,经员工与直接主管双方签字认可之后,再将考核报告呈交给直接主管的上级,签字认定后最后呈报给人力资源部签字并存档。(二)花旗对员工的考核和评定都是公开、透明的,四方签字认可确保了评定考核过程与结果的公正与客观性,有效避免了主观性所带来的不公平现象,保证了员工的利益。员工有权力查看自己的档案和了解相关考核记录,所有有关员工的考核和评价必须有员工本人的签字才能生效。 (三)一般情况下,花旗集团员工的考核结果分为优异、称职、不称职三种情况。对员工的考核与评定将直接影响到花旗员工的加薪晋升机会,花旗将根据考核结果对员工采取赏罚分明的激励措施,为表现突出的优秀员工加薪、升职,给予他们更多的培训机会以及海外工作机会;同时,对于不称职的员工,公司也将给予必要的提醒,显然,他们得到诸如加薪、晋升、培训等的机会将大大少于优秀员工。 二、花旗的激励手段 在对员工科学考核的基础上,花旗集团通过各种手段与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肯定员工成绩,鞭策员工改善工作中的不足。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花旗集团建立了完善、科学的激励体系,并随市场与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一)红包 每年年底,根据员工的不同业绩表现,每一名员工都会得到花旗颁发的红包,奖励的金额不等,奖励员工一年的辛勤贡献。 (二)海外旅行 花旗银行中国区表现突出的员工,还将被奖励赴澳大利亚等海外旅游,并可以携带一名家属。这种激励方式不但对员工起到了有效的激励作用,增加了员工的忠诚度,更赢得了员工家属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亲人在一个人性化的氛围中工作,也增强了家属对员工的自豪感。 (三)期权

花旗银行发展

浅谈花旗银行危机和解决方案 摘要:花旗银行从全球银行竞相模仿学习的榜样到濒临破产被救助的境地,背后有着深层次原因。从宏观层面看,有国际货币体系缺陷造成美元流动性泛滥而促使银行不断从事高风险业务的原因,有金融自由化浪潮下金融监管日益缺失和能力滞后的原因,有滥用宏观经济政策导致金融机构风险不断积累而得不到有效释放的原因,还有美国消费模式以及宪政体制等多方面原因。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花旗银行危机的研究,寻找出一条适合解决银行危机的一般性措施,从而更好地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花旗银行;危机爆发;解决方案 一、花旗银行发展史 花旗银行是花旗集团属下的一家零售银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纽约城市银行,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并购,已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也是一间在全球近五十个国家及地区设有分支机构的国际大银行。 花旗银行是1955年由纽约花旗银行与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合并而成的,合并后改名为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年改为第一花旗银行,1976年3月1日改为现名。纽约花旗银行的前身是纽约城市银行,1812年由斯提耳曼家族创立,经营与拉丁美洲贸易有关的金融业务。1865年该行取得美国政府第29号特许状,国民银行执照,改为花旗银行。该名称当时没有叫起来,同时有混用现象。但美国花旗银行,纽约城市银行,纽约第一城市银行,美国花旗公司,国际银行,万国宝通银行都属于花旗银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斯提耳曼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牢牢地控制了该行,将它作为美孚石油系统的金融调度中心。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以后,纽约花旗银行脱离了洛克菲勒财团,自成系统。当时,由于业务每况愈下,曾一度依附于摩根公司。到了40年代,纽约花旗银行趁第二次

花旗集团的收购兼并之路

案例十四:花旗集团的收购兼并之路 1998年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成为美国金融史上的一次创举,它使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及保险业务三者合一,对当时美国并行的两大银行法(即1933年颁布的《格拉斯一斯迪格尔法案》和1956年施行的《银行控股公司法案》)提出了全面挑战。它改写了美国金融发展的历史。 花旗与旅行者合并的选择不是凭空而来,它是在美国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做出的。80年代,美国逐步放松了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管制,但对商业银行的分业管理却没有大的改观。非银行金融机构抢走了商业银行的许多业务,并通过兼并银行,形成“金融百货公司”,使商业银行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按当时的法律框架,外国银行享有许多优惠,比如可以跨州设立分支机构,可以经营证券业务,持有美国和外国企业的股票,外国银行迅猛发展。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国银行不断受到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竞争压力。1992年“全能银行”和分行制在欧共体范围内全面推广;1998年日本进行了“大爆炸”式的金融改革,实行全能银行体制,经营业务涵盖商业存贷款、投资、保险等领域,美国银行地位迅速下降。花旗集团的合并应运而生。 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Financial Service Modernization Act of 1999),新法案的通过使美国的金融业从立法上告别了分业经营的历史,迈向了一个混业经营的新时代。它允许在美国每一个城镇建立金融超级市场,提供低廉的一站式(One-Stop-Shop)服务,企业和消费者可以在一家金融公司内办妥所有的金融交易。花旗用实践走在了法律的前面。 另外,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还来源于其内在的动力与条件。当时,旅行者集团包括两家著名公司:旅行者保险公司和所罗门·美邦投资公司(Salomon Smith Barney Holding Inc.)。旅行者保险公司是美国最大保险公司之一,其财产保险与人寿保险纯利润之和有22亿美元。所罗门·美邦投资公司,居美国投资银行的第二位。旅行者集团在与花旗公司合并以前,是一个管理有方、经营有方的美国国内公司,它很少有国际方面的运作。合并之后它将以花旗的品牌和花旗在世界的运作网络来扩展其业务,远远比一个市场要快得多;同时它也可以帮助花旗的世界网络迅速向新兴市场扩展。就象两个执行官所预期的:合并所带来的交叉出售的契机将会实现巨额盈余利润,协同还会带来成本的降低,和多领域市场地位的提高。 由于花旗不断强化市场份额,而且合并之后的花旗集团依据专家建议在集团标志、业务扩张及整合方面进行统一规划,为消费者提供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服务,使人们有理由相信花旗的前景不可限量。 合并之后,两家公司的股东分别享有合并公司50%的股份,花旗公司股东在免税交易过程中以1股花旗公司股份兑换2.5股花旗集团股份,而旅行者集团股东所持股数保持不变,这成为新公司的控股形式。原旅行者集团董事长兼CEO桑迪·维尔(Sandy Weill)与原花旗公司董事长兼CEO约翰·里德(John Reed)并列新公司董事长兼CEO。新董事会共有24名成员,其中11名来自合并前两个公司董事会。 原隶属花旗公司的花旗银行、隶属旅行者集团的所罗门·美邦公司、Primerica金融服务公司、旅行者财产保险公司、旅行者人寿及年金公司、商业信贷公司等继续作为独立的实体,原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的资产管理部门合并组成SSBC资产管理公司。 合并后,花旗集团又陆续进行收购兼并了日本第三大证券公司(Nikko Cordial)、欧美长岛银行、英国Schroders投资银行、波兰第三大银行(R.BHW)、欧洲美国银行(EAB)、美国第一联合资本公司、墨西哥第二大银行-国民银行(Grupo Financiero Banamex)、美国金州银行、韩美银行等金融机构。

花旗银行案例

国际金融业的超级航母――花旗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在国际银行界,花旗银行以其卓越的外汇和零售业务以及最广泛的国际分支网络在全球市场享有一骑绝尘的地位。同时,作为全球金融革命的领导者、综合经营的典范,花旗也是众多金融机构的学习榜样。更重要的是,花旗银行同中国有着100年的特殊渊源,2002年3月21日,花旗银行成为首家被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面经营外汇业务的外资银行。因此,对花旗银行案例的研究无疑对当前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历史沿革:从纽约城市银行到花旗集团 美国纽约派克大道399号,花旗银行总部,一个拥有最广泛国际网络“金融帝国”的指挥中枢。这家有着190年历史的银行也是华尔街最古老的商业银行之一。 1812年7月16日,曾经担任华盛顿政府第一任财政总监的塞缪尔·奥斯古德(Samuel Osgood)上校与纽约的一些商人合伙创办了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今日花旗集团的前身。纽约城市银行成立的那个时代是美国历史上的自由银行时期。由于没有统一的调节与管理机构,当时的银行一般都在各州注册,称为州立银行。美国各州自殖民时代起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政治、经济与法律差异,因而北美各州通过各自独特的立法禁止和限制商业银行跨州甚至是州内开设分支机构。这就是美国银行业延续两百多年的单一银行制传统。在创建初期,作为州立银行,纽约城市银行主要是从事一些

与拉丁美洲贸易相关的金融业务如为棉花、糖、煤及金属等贸易商提供信贷服务。1864年是美国银行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国会通过了《国民银行法》,确立了美国联邦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督与管理,同时以国民银行体系代替了分散经营的各州银行。该法规定,美国的商业银行既可以向联邦政府注册申请成为国民银行,也可以向州政府申请执照成为州立银行,这就是商业银行注册上的“双轨制”。《国民银行法》同时规定,符合联邦政府要求的州立银行可以申请国民银行执照。1865年7月17日,依照《国民银行法》,纽约城市银行取得国民银行的营业执照,当日,该行更名为纽约国民城市银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此后二十年间,纽约国民城市银行迅速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银行之一。 二十世纪初,美国在经历内战、西部开拓与电力革命迅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在美国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形势下,纽约国民城市银行开始积极发展海外业务。1897年,该行设立了专门的对外贸易部,负责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外汇买卖和其他同进出口相关的金融服务。但是,因为联邦政府通常不允许国民银行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银行的海外经营活动很少。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美国国内经过一个时期的争论和酝酿终于着手改革银行体制的种种弊病。1913年12月,经国会两院通过,伍罗德·威尔逊总统签署了《联邦储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根据此项法案,美国正式建立了中央银行——联邦储备体系。《联邦储备法》同时还规定,任何公积金不少于100万美元的国民银行,经美联储批准后可在国外开设分支行。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案例分析20页word文档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1 案例名称:南京爱立信“倒戈”投奔花旗银行 案例适用:金融对外开放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案例来源:根据《爱立信倒戈投奔“洋”银行南京金融业经历“脑震荡”》,《中国青年报))2002年3月26日;《南京爱立信倒戈投奔花旗此举震惊南京银行业》,新浪网,2002年3月26日等新闻报道编写案例内容 2002年3月21 Et,花旗银行上海分行首先获准向中国境内各类客户开办外汇业务,这是我国履行对世贸组织的承诺,进一步开放银行业的第一项举措。几乎与此同时,媒体也爆出了爱立信放弃中资银行、投奔花旗银行的新闻。3月26日的各媒体新闻言称,近Et南京爱立信公司突然作出惊人之举,凑足巨资提前还完了南京工商银行、交通银行19.9亿元贷款,转而再向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贷回同样数额的巨款。爱立信南京公司是南京市最大的外资企业,多年来,一直由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交通银行南京分行、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和招商银行南京分行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然而,从2001年下半年起,该公司陆续归还了中资银行的贷款。到2002年3月底,在中资银行的贷款余额只剩下0.5亿元。与此同时,该公司开始向外资银行贷款,2001年9月向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贷了6000万美元等值的人民币贷款;12月底与汇丰、渣打等外资银行签订了1亿美元等值的人民币贷款,2002年3月28日与花旗银行上海分行签订了金额为5亿元人民币的无追索权保理贷款协议。“爱立信投奔花旗”一说就是指这一

协议。协议的含义是:爱立信将其持有的一定数量的应收账款出售给花旗银行,同时花旗银行给爱立信5亿元人民币贷款,即花旗银行将爱立信的应收账款买断,如果花旗银行收购的应收账款到期不能收回,爱立信不负责购回。消息还表示,交通银行南京分行已经完成了数万字的《关于爱立信事件引发的思考》研究报告。另有报道指出,此次事件已在江苏金融业产生激烈震荡,业内人士更是开始担心此次倒戈事件会在金融业引起连锁反应。 有关记者在随后的追踪采访中发现,上述报道并非完全真实,甚至有可能是一次新闻炒作。无追索权保理贷款协议确有其事,但完全转移这样大规模的信贷业务关系是不存在的。爱立信南京公司不可能也没有将金融服务的业务完全转向外资银行。相关的国内银行也出面加以澄清,相应证实了爱立信公司的一些说法。 案例评析 随着我国按照人世协议的要求逐步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我国金融机构将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增强国内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决定商业银行竞争能力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产权构成、资本及规模实力、机构组成及内部管理效率、资产及服务质量、管理层及员工素质、技术及企业文化、业务范围及运作模式、产品结构及创新,等等。而本案例所反映的主要是产品及服务创新对我国银行经营的巨大冲击。 虽然这一事件最后被证实报道有误,但报道的内容仍然对我们的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可以说是中国金融业经历了一次“脑震荡”。我们同

花旗银行研究报告

花旗银行研究报告 摘要:作为惟一一家推行全球业务战略的银行,花旗银行不单为遍及56个国家的5000万消费者提供服务,也在近100个国家为跨国、跨区及当地的企业客户服务。除了花旗银行,没有哪家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资源足以在如此之多的地方,应付如此之多的需要。花旗银行已成为金融服务的世界品牌。花旗银行的名称即意味着服务,不仅是满足客户的需要,更要比客户预期的做得更好。本文主要从花旗银行的发展历史、组织架构、企业文化、职业晋升阶梯及人才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全面了解花旗银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银行能力培养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花旗银行金融机构服务 一、花旗银行简介 花旗银行(Citibank, N.A.)是花旗集团属下的一家零售银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纽约城市银行”,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并购,已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也是一间在全球近一百五十个国家及地区设有分支机构的国际大银行。 作为惟一一家推行全球业务战略的银行,花旗银行不单为遍及56个国家的5000万消费者提供服务,也在近100个国家为跨国、跨区及当地的企业客户服务。 除了花旗银行,没有哪家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资源足以在如此之多的地方,应付如此之多的需要。花旗银行已成为金融服务的世界品牌。花旗银行的名称即意味着服务,不仅是满足客户的需要,更要比客户预期的做得更好。 主要的业务范围包括:电子银行业务。通过花旗银行的计算机,自动柜员机或花旗电话银行,在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内都可得到安全而便捷的服务。 二、历史背景及发展历程 花旗的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名字:花旗银行(Citibank)、花旗公司(Citicorp)和花旗集团(Citigroup),它代表着花旗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花旗银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12年,是一家服务于纽约商人的金融机构。 1812年6月16日,纽约州特许设立花旗银行,其英文名称为 “City Bank of New York.9月14日,花旗银行在华尔街52号开业,为纽约的一些商户提供服务。银行总裁是塞缪尔.奥斯古德上校,他曾在独立战争中与乔治.华盛顿作战。 1822年农业火险及贷款公司成立,这是美国每一家股份制信托公司。1835年,该公司改名为农业贷款及信托公司,1929 年与花旗银行合并。其后,花旗银行的英文名称为:National City Bank。 1865年,花旗银行加入新组建的美国国民银行系统,英文名称改为: 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作为国民银行,其经营必须符合联邦政府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 1995 年 2 月 26 日,英国银行业的巨头,在世界 1000 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 489 位的巴林银行,因进行巨额金融期货投机交易,造成 9.16 亿英镑的巨额亏损,被迫宣布破产。后经英格兰银行的斡旋, 3 月 5 日,荷兰国际集团 (1NG) 以 1 英镑的象征价格,宣布完全收购巴林银行。 一、案情介绍 巴林银行(Barings Bank),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于1762年由法兰西斯·巴林爵士所创立。初期其业务范围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铜矿,从澳大利亚贩过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但巴林银行有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它不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故其资金来源比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来谋求生存和发展。在1803年,刚刚诞生的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南部的路易斯安纳州时,所需资金就出自巴林银行。尽管当时巴林银行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一家犹太人开办的罗斯柴尔德银行,但巴林银行还是各国政府、各大公司和许多客户的首选银行。1886年,巴林银行发行“吉尼士”证券,购买者手持申请表如潮水一样涌进银行,后来不得不动用警力来维持,很多人排上几个小时后,买下少量股票,然后伺机抛出。等到第二天抛出时,股票价格已涨了一倍。巴林银行最初从事贸易活动,后涉足证券业, 19 世纪初,成为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此后 100 多年来,该银行在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集团化证券商,连英国女皇的资产都委托其管理,素有“女皇的银行”的美称。该行

1993 年的资产有 59 亿英镑,负债 56 亿英镑,资本金加储备 4.5 亿英镑,海内外职员 4000 人,盈利 1.05 亿英镑; 1994 年税前利润高达 1.5 亿英镑。该行当时管理 300 亿英镑的基金资产。 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银行,竟因年轻职员尼克·里森进行期货投机失败而陷入绝境。 28 岁的尼克·里森 1992 年被巴林银行总部任命为新加坡巴林期货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负责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并实际从事期货交易。 1992 年巴林银行有一个账号为“ 99905 ” 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差错,如将买人误为卖出等等。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差错记录均进人这一账号,并发往伦敦总部。 1992 年夏天,伦敦总部的清算负责人乔丹·鲍塞 (Gordon· Bowser) 要求里森另外开设一个“错误账户”,以记录小额差错,并自行处理,以省却伦敦的麻烦。由于受新加坡华人文化的影响,此“错误账户”以代以“88888”为名设立。数周之后,巴林总部换了一套新的电脑系统,重新决定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所有差错记录仍经由“ 99905' '账户向伦敦报告。“ 88888' '差错账户因此搁置不用,但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账户留存在电脑之中。这个被人疏忽的账户后来就成为里森造假的工具。倘若当时能取消这一账户,则巴林银行的历史就可能改写了。 1992 年 7 月 17 日,里森手下一名刚加盟巴林的王姓交易员手头出了一笔差错:将客户的 20 手日经指数期货合约的买人委托误为卖出。里森在当晚清算时发现了这笔差错。要矫正这笔差错就须买回 40 口合约,按当日收盘价计算,

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公司的财务分析

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公司的财务分析 摘要:世界并购上许多企业由于忽视了并购的财务风险管理而导致失败,企业并购后的财 务风险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了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集团的原因,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 花旗银行通过兼并旅行者公司,集银行、保险与证券等金融服务于一身,成为世界上资产价值最大的金融公司。实现垄断,优势互补,减少竞争。合并为花旗集团带来了不同的收入来源,也使其面临着诸多风险。不同的经济规模、经营方式以及不同的企业文化,都是新的花旗集团面临的新挑战。 关键词:原因问题策略启示 正文: 1.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公司的经过 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合并组成的新公司——花旗集团,其商标为原旅行者集团的红雨伞。合并后的花旗集团,其总资产当时达到近7 000亿美元,集银行、保险与证券等金融服务于一身,成为世界上资产价值最大的金融公司。新集团拥有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多客户以及162 000名职工。至此,花旗集团正式成为世界超级金融百货公司,名副其实的金融“巨无霸”。 1998年4月6日,花旗银行和旅行者公司正式公布双方战略合并的意向书,组建全球金融服务业的旗舰。合并后的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客户融资、信用卡、投资银行、证券经营、资产管理、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业务等。 4月7日,两家公司正式宣布并购意向,宣布主要的收购计划的主要内容及两家公司股票转换规则。花旗银行的股票以1:2.5的比例兑换成未来花旗集团的股票,旅行者公司以1:1的比例兑换成未来花旗集团的股票。花旗银行的优先股将自动转为条件与原条件相同的未来花旗集团的优先股。此次合并是在照顾大多数股东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完成合并后不久的2000年,花旗集团又进行了一次新的收购。2000年9月,花旗集团出资31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最大的上市财务公司——第一联合资产公司。通过这次收购,花旗集团的资本总额扩张到8 400亿美元。这些收购无疑进一步促进了银行资本的集中,使花旗集团成为更大的金融超级企业。 合并为花旗集团带来了不同的收入来源,也使其面临着诸多风险。不同的经济规模、经营方式以及不同的企业文化,都是新的花旗集团面临的新挑战。 2.兼并的原因 2.1并购的协同效益 规模收益:公司通过并购后的重组、整合和一体化经营,可以取得规模经济收益。主要包括生产规模收益和管理规模收益两部分; 通过并购活动,公司在整体产品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可充分利用大型设备实现单一化、专业化生产,增加产量,扩大生产规模,从而降低单位固定费用; 在管理费用的绝对量不随公司规模扩大而同比例增加的情况下,可以将管理费用在更大范围内分摊,从而降低单位产品所含的管理费用; 通过合理布局专业化生产的各个生产和销售流程,可以降低运输费用;通过对仓库的合

浅析花期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 课程论文 题目浅析花期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日期:2013-12-08

浅析花期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44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以客户为中心,提高客户满意度,改善客户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本文以花旗银行为例,分析了其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构成,并对客户流失管理做了补充。 关键字: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满意度客户流失管理 一、引言 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强调,“企业经营的真谛是获得并留住顾客”。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特别是随着客户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特征表现的越来越突出,现代企业的经营重心已经逐渐实现由“产品导向”向“顾客导向”的转移。客户关系管理就是源于这一特定竞争环境下的卖方策略。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强调,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制定与实施客户忠诚管理策略,为客户提供综合性、差异化服务,履行高度的顾客承诺,是企业保持与顾客长期、双向互动关系的重要保障。本文以花旗银行为例,浅谈其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二、花旗银行客户关系管理 1、CRM背景及面临问题 1812年6月16日,曾在独立战争中与乔治.华盛顿并肩作战的塞缪尔·奥斯古德上校创立花旗银行,英文名:City Bank of New York。9月14日,花旗银行在华尔街52号开业,为纽约的一些商户提供服务。历经两个世纪的开拓创新,花旗银行已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声誉最响的全能金融集团,业务遍及全球 104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3500多个分支机构和1.8亿多个客户群体,连续多年荣登全球 1000家大银行之首,是世界金融业当之无愧的霸主和楷模。 花旗银行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和应用了CRM 系统。通过大力推行CRM战略,使花旗银行虽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没有经营网点的优势或者获准进人一些新兴市场的时间较晚,但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市场份额不断提高。CRM软件系统,首先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可以说是花旗银行的“百宝囊”,它的信息主要包括:客户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职业、职位、偏好、交易行为、什么时候使用了他们的产品、交易时间有多久等等。统计分析资料,包括客户对银行的态度和评价、信用情况、潜在需求特征等。银行投入记录,包括银行与客户联系的方式、地点、时间,客户使用产品的情况等。数据库的基本

美国花旗银行服务战略

美国花旗银行服务战略 美国花旗银行(CitiBank)成立于1812年,距今已有190多年的历史,是华尔街上最古老的商业银行之一,如今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团——花旗集团(CitiGroup)。 综观花旗银行的发展历程,其超前的全球化营销战略和卓越的客户服务模式是花旗领先于其它银行的重要因素。花旗在世界各地广设分支机构,建立起了庞大的金融营销网络,这一网络被认为是花旗在国际金融界惟一拥有并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优势所在。 花旗银行在经营个人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在稳健和安全经营的基础上,作为市场拓展的微观组成部分,精心制定了客户发展战略,注重进行客户分层和产品市场定位,以向优质客户提供更为完善、周全的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香港花旗银行对“百万富翁”级的客户,实行“三对一”服务,即客户经理、基金投资经理和外汇投资顾问共同为客户服务,最近又改为“四对一”,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名理财助理,可见其对优质客户的重视程度。 在亚洲,花旗银行的目标客户主要是新兴的中产阶级,即20%的高收入阶层,并且花旗认为,随着新兴中产阶级财富的增加,他们对个人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 一、丰富的服务内容 花旗银行针对不同的客户(贵宾客户与普通客户),分别由财富管理经理与个人理财顾问提供相应的服务。花旗采取的是一个客户经理配一位客户,即“一对一”的客户经理服务形式。花旗的客户经理主要为客户提供五项服务,包括授信业务、理财设计、顾问建议、咨询项目和其他项服务。 花旗银行别具特色的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针对富豪级客户 花旗银行每进入一个国家后都会先做10%最富人的理财。当客户的财富达到一定额度,花旗就会为其提供特别的理财服务,例如设立基金,以保障其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的生活;同时,花旗银行还帮助客户的子女制定生涯规划。例如是否进入名校读书、是否创办公司、创办什么公司等等,花旗都会为其进行评估和设计。通过这一服务,花旗银行巧妙的将它的业务拓展到现有客户的下一代。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服务模式使得客户、客户的后代以及花旗银行结成利益共同体,对各方都有裨益和牵制。 针对中产阶级 对于中产阶级,花旗的服务模式是快速理财,即5分钟理财。首先,以最快速度了解客

花旗银行案例框架整理

花旗银行案例作业框架整理 1、花旗银行的沿革(时间截至1998年与旅行者集团合并) 这一部分的意义:通过回顾梳理花旗银行的发展历程进 一步了解美国银行业的监管历史与变革。 2、1998年花旗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的背景与原因(建议从 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1)客户需要银行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对混业经营的需求) (2)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发展分流了银行的存款和贷款(金融脱媒在负债端和资产端的体现), 美国的商业银行在与国内非银行金融机构竞争 中处于不利地位 (3)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单位资金的利润趋薄,由此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银行需要增加 规模(Q)来保证利润(通过混业经营提供多元 化服务挽回因金融脱媒流失的客户和市场份 额);第二,银行需要拓展表外业务和非利息收 入保证利润。(以上两点都形成对于混业经营的 驱动力) (4)欧洲银行业已经实施混业经营,美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

3、花旗集团拆分大事记 第一,花旗集团由三业混业经营缩减为两业混业经营大事记: (1)2002年3月出售原旅行者集团的财产和意外保险 部门。 (2)2005年1月31日,大都会保险公司以115亿美 元收购花旗子公司旅行者的人寿保险和年金业务、以及 花旗的全部国际保险业务。至此,花旗分拆了其全部的 保险业务,从三业缩减为两业。 第二,花旗集团由两业混业经营向传统银行业回归(拆分证券与投行部门的过程) (1)2001年11月2002年6月,安然、世通财务丑闻 事件。投资者集体诉讼,认为在1999-2000年期间花旗 等几大投行违规承销了安然、世通约200亿美元的债券 和股票。2004年5月花旗集团向世通公司支付26.5亿 美元的赔偿金。2005年6月向安然公司支付了20亿美 元的赔偿金。 (2)2006年开始投行业务有所起色,2007年达到顶峰。 (3)2007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花旗集团由于证 券投行部门深陷危机泥潭而蒙受巨额损失。 (4)2009年1月13日,花旗集团与摩根斯坦利旗下 经纪业务部门合并为摩根斯坦利美邦公司,摩根向花旗

花旗银行:文化制胜

花旗银行花旗银行::文化制胜文化制胜 2014年04月30日 美国花旗银行迄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进入新世纪,花旗集团的资产规模已达9022亿美元,一级资本545亿美元,被誉为金融界的至尊。时至今日,花旗银行已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0多个分支机构,在非洲、中东,花旗银行更是外资银行的先锋。花旗的骄人业绩无不得益于以顾客服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施。建立客户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引入内部营销理念,是花旗文化的精髓。花旗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柔软性。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尽管不具有像硬件那样的“不可塑性”,却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人感到有一种柔性压力感;二是渐进性。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创立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经过190多年的培育逐渐形成的;三是潜移默化性。花旗银行企业文化体现在日常的各种经营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职工的思想中去,像无声的命令促使员工朝着同一目标前进。四是延续性。花旗银行的企业文化产生后,历经世代相传,绵延发展,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 一、形成形成““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 的价值观 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最优秀之处就是把提高服务质量和以客户为中心作为银行的长期策略,并充分认识到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是要有吸引客户的品牌。1993年初,花旗银行在全球有效地实施了“以客户为重点”的管理计划,以此为契机,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改善银行的服务,将客户至上作为超越制度的文化,深入至全球的花旗机构和员工的意识之中,真正感受到花旗银行企业文化。 1.提供差别化和个性化服务。花旗银行的口号是:代替统一服务的是那种能满足每一个单独客户需求的服务。花旗银行有多年的客户关系管理经验,非常重视“精选客户”。通过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客户产生的效益进行分析、鉴别客户的价值,对不同的客户依据收入、消费习惯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客户类别,确定重点服务的客户群体,对优质客户尽可能地给予价格优惠并用尽招数挽留他们,实行差别化的服务战略。如花旗银行对中高收入阶层提供支票账户、周转卡、优先服务花旗金卡等。凡持金卡者,无论何时何地在任何一个花旗银行分行都无需排队等候服务,随到随办。 2.方便快捷地为客户服务。花旗银行提出:不仅是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有什么,而且是客户可能需要什么,我们就推出什么。一是提供查询、咨询服务。花旗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将大部分的查询、答疑等服务从业务部门中独立出来,成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一个友好沟通渠道,客户可查询各项汇款、追踪每笔交易、咨询每项产品、提出任何质疑。只要有疑问,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都可以与客户服务中心联系,客户服务中心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负责向各专业部门查询、核实每笔交易。还集中花旗银行专家的智慧和意见为客户提供金融信息和投资理财建议。二是提供全天候、全方位、自助式服务。普遍应用先进的电子和网络技术,大量采用电脑设备和自助终端,实现了全天候、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使客户不再局限于银行网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可以得到全面的个人金融服务,如24小时保管箱、ATM 机、存款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无人银行、1人银行等,自助式服务占了银行服务很大比例。三是实行客户经理制。客户经理作为银行与客户的重要桥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客户对银行的各种金融产品需求不必再找银行的各个产品部门,而是通过客户经理就可以全部得到办理,银行通过客户经理可以对客户进行整体的把握,实行统一的客户战略。客户经理的一般任务是:联系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各种关系;协调和争取银行的各种资源;及时解决客户的问题,了解竞争银行的客户策略及时提出对策建议;通过管理服务客户为银行赚取合理的回报。花旗银行还为特大户设立了私人银行部,以为其提供最好的服务。花旗银行建立的客户档案,能主动联系和告知其个人财务上的一些最新数据,让客户感到放心和满意。

花旗银行在华经营策略

花旗银行在华经营策略 【摘要】:本文根据银行跨国经营的理论,对花旗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动机和经营策略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09年的欧洲债务危机以后,做为一个全球战略性的百年花旗,在中国战略的变化和调整,以及对花旗银行今后的发展策略和战略方向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意在探讨隐藏在这些变化后的花旗银行在中国发展的整体策略。本文结合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和世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跨国银行经营的本质和动因为出发点,采取理论与实证分析、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综述了国内外研究银行跨国经营动因的一些基础理论。在银行跨国经营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花旗银行在华经营的数据(主要是财务数据和在华的设置机构数,业务数据等)建立一个对数模型,对花旗银行进入我国的动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然后基于客户跟随理论动机和分享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成果的动机基础上,对花旗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最后用SWTO分析法对中资银行的目前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为中资银行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参考和学习。【关键词】:外资银行花旗银行投资动因经营策略中资银行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1.2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第一章引言11-141.1研究背景11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21.3研究的思路和框架121.3.1研究思路121.3.2论文结构121.4论文创新与不足12-141.4.1创新之处12-131.4.2不足之处13-14第二章银行跨国经营理论和投资动因理论综述14-202.1国际直接投资理论14-162.1.1内部化理论14-152.1.2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5-162.2其他理论16-202.2.1比较优势理论16-172.2.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72.2.3三分类理论17-182.2.4区位优势理论18-20第三章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现状分析---以花旗为例进行分析20-283.1花旗在中国的形式和历史20-233.1.1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方式的选择20-223.1.2花旗银行在中国的历史22-233.2花旗银行进入在中国的区位分布23-243.3花旗银行在华的营业性机构的设置和业务及产品的情况24-253.4花旗银行在华地区分布25-263.5花旗在华的盈利状况26-28第四章花旗银行在华投资动因的实证研究28-324.1模型的背景介绍284.2花旗银行在华投资动因的计量分析28-324.2.1变量的选择及假说的提出28-294.2.2模型的结构及变量的说明294.2.3数据的选取及说明29-304.2.4模型输出结果及分析30-314.2.5结论与启示31-32第五章花旗在华经营策略分析32-435.1花旗银行在华经营的特征32-385.1.1花旗银行在华经营的优势32-365.1.2花旗银行在华经营的劣势36-385.2花旗银行在华经营策略38-415.2.1客户拓展策略38-395.2.2业务拓展策略39-405.2.3产品差异化策略405.2.4竞合策略

《金融机构公共关系案例》

顾客的小事花旗的大事 一天,一位陌生的顾客走进豪华的美国花旗银行营业大厅,仅是要求换一张崭新的100美元钞票,准备当天下午作为礼品用。花旗银行是是世界最大的银行之一,每天的营业额高达数亿美元,业务十分繁忙。但是接待这位陌生顾客的银行职员微笑着听完这位陌生顾客的要求后,请这位陌生的顾客稍侯,立即先在一叠一叠的钞票中寻找,又拨了两次电话,十五分钟之后终于找到了这样的一张钞票,并把它放进一个小盒子里递给了这位陌生的顾客,同时附上了一张名片,上面写着:“谢谢你想到了我们的银行。”时隔不久,这位偶然光顾陌生顾客又回来了,这次是在这家一行开了一个账户。在以后的几个月中,这位顾客所在的那个律师事务所在花旗银行存入了2.5万美元。 【案例分析】 优质服务是与组织形象紧密相连的,花旗银行以其真诚的服务态度赢得了顾客的信赖与支持,在商业化甚浓的现代社会无疑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尊重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银行是国家信用的代表取信于广大用户,不仅关系到金融业的信誉,也影响到国家的声誉。服务是银行职员的天职,要塑造

好良好的形象,银行公共公关工作应当贯彻“全心全意为储户服务的精神”,面向社会各界提供真诚的服务,包括服务范围、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率等。美国花旗银行是一流的企业,他们的职员并没有因自己企业地位的高大而漠视或怠慢任何一位普通的顾客,那坡顾客提出一些超出他们范围的请求。 (2)讲究技巧,注重公关礼仪 银行公关礼仪也是银行形象的一种宣传,良好的礼仪可使公众产生对银行的信任和好感,提高银行的地位和声誉。花旗银行的这位职员不仅微笑地倾听这位顾客的要求,“不以事小而不为”,兢兢业业地替顾客服务,并且不是找到适合的钞票后随意扔给了顾客,而是将其放进了一个盒子,并留下让人感动的话语。这些公关素养体现了一个企业强烈的公关意识,体现了真正为顾客着想的态度。

危机中的花旗银行风险管理案例解析

危机中的花旗银行风险管理案例解析次贷危机以花旗银行为例的风险管理学院: 专业: 年级: 学号: 姓名: 老师: 一、花旗集团简介 在花旗的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名字:花旗银行 Citibank 、花旗公司 C1tiCorP 和花旗集团 rcitigroup ,它代表着花旗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代表着花旗的成长和发展。 花旗银行 花旗银行是1955年由纽约花旗银行与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合并而成的,合并后改名为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年改为第一花旗银行,1976年3月1月改为现名。纽约花旗银行的前身是纽约城市银行 CitybankOfNewyork ,1865年该行取得国民银行执照,改为纽约花旗银行。上世纪40年代,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机,纽约花旗银行大力恢复和扩充业务。战后,纽约花旗银行业务不断扩展。50年代,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企业兼并浪潮,纽约花旗银行在竞争中壮大起来,于1955年兼并了摩根财团的第二大银行―纽约第一国民银行,随后更名为第一花旗银行,于此同时该行资产急剧扩大,成为当时美国第三大银行。 花旗公司 由于美国银行法对银行与证券业务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规定不允许商业银行购买股票及经营非银行业务,对分支行的开设也有严格的限制。为了规避法律的限制,1968年花旗银行成立银行控股公司,以其作为花旗银行的母公司。花旗银行

把自己的股票换成其控股公司即花旗公司的股票,而花旗公司资产的99%是花旗银行的资产“。 花旗集团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合并组成的新公司称为“花旗集团”,其商标为旅行者集团的红雨伞和花旗集团的兰色字标。旅行者集团前身旅行者人身及事故保险公司 TheTravelerSLifeandAccident InsuranceComPany 成立于1864年,一直以经营保险业为主,在收购了美邦经纪公司 SmithBarney 后,其经营范围扩大到证券经纪、投资金融服务领域。1997年底又以90亿美元的价格兼并了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公司,成立了所罗门??‘美邦投资公司,该公司己居美国投资银行的第二位。作为全球卓越的金融服务公司,花旗的资产曾达1兆美元,全球雇有二十七万名雇员,为一百多个国家逾二亿消费者、企业、政府和机构提供品种丰富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包括消费者银行和信贷、企业和投资银行、保险、证券经纪及资产管理服务。从花旗银行到花旗集团,“整合”和“兼并”是自始至终贯穿其发展历史的关键策略。从单一的银行业务到综合性金融集团,花旗通过兼并整合,在与其他银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能性金融集团。与兼并重组并行的是花旗组织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扩大。 二、花旗银行发展的大事件 2009年1月12日摩根士丹利、花旗宣布成立新合资公司“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将成为全将成为全球最大证券经纪公司,拥有20,390位营业员、管理1.7兆美元客户资产。 2009年1月16日花旗集团宣布把业务一分为二,花旗集团将拆分为“花旗银行”和“花旗控股”两部分,花旗银行将保留集团在100多个国家的传统银行业务,花旗控股则将纳入一些“非核心”的资产管理、消费金融业务主要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