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风险基础审计在我国审计实践中的应用

试论风险基础审计在我国审计实践中的应用
试论风险基础审计在我国审计实践中的应用

风险基础审计作为现代审计方法,在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得到日益普遍的应用,方法本身也随之不断地完善。在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也提出了运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的要求。然而,在实践中,审计人员普遍地仍然在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妨碍着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说明风险基础审计的意义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并对如何应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改进目前的审计实践提出建议。

一、风险基础审计的意义与特征

风险基础审计(risk-basedauditing)是指审计人员以风险的分析、评价和控制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搜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审计的基本模型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X内控风险X分析性测试风险X细节测试风险

所有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在重大误报和财务报表表达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固有风险是指企业及各类经济业务、账户余额,在不考虑内部控制的情况下,发生重大差错或问题的可能性;内控风险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已存在重大差错或问题的可能性;分析性测试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分析性测试但未能发现已存在重大差错或问题的可能性。细节测试风险是指审计实施细节测试但未能发现已存在重大差错或问题的可能性。

风险基础审计体现的审计思路,是以项目的审计风险为质量控制依据,首先研究理解企业经营及所从事经济活动、企业的内部控制及其运行,然后,通过对有关数据、信息的分析和检查,由概括到具体,由表及里地认识财务报表披露的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关系,确定会计准则的遵循状况。审计全过程所搜集到的证据、信息,构成审计意见的合理保证。

风险基础审计是在账项(交易)基础审计(transaction-basedarditing),制度基础审计(system-basedauditing)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成,账项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主要根据对账项、交易的具体检查取得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即审计工作主要是对会计账簿、凭证及其有关资料的检查,故审计又被称之为查账。制度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根据对客户内部控制的研究、评价,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在审计过程上划人为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两大阶段,但在审计的着眼点,仍集中在具体类别的经济业务或帐户记录及余额。在审计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这两种审计方法都曾占据过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其内在局限性,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本世纪70年代起,风险基础审计产生并迅速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

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相比、风险基础审计具有下述特征:

(1)风险基础审计属于开放式模型,审计人员在开始一项审计项目时,必须首先评估审计风险,并把它作为审计质量要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过程控制的依据。而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必须研究谁使用审计报告,用途是什么,即研究社会和客户的需要(期望)。注册会计师与社会、客户这方面的沟通,是合理确定审计目标的前提。而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

础审计均忽略了这一点,忽略了审计目的与手段之间内在联系,因而难免出现过度审计或审计不足的问题。

(2)风险基础审计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审计过程是审计人员不断加深对被审计单位的认识过程。审计人员从某种假定出发(如企业财务报表可以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证据,从各个角度逐步地验证假定,最终以合理地保证确认假定是否正确,形成审计意见。客观地讲,审计人员的认识过程应该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风险基础审计模型合理地体现了这个过程。而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则往往使审计人员只注意局部而忘记了整体,除非审计人员具备把握重点的超常能力,否则审计质量难以得到可靠保障。

(3)风险基础审计注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中,对客户的了解,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与评价,分析性测试(复核)均属于效率较高的审计手续,可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并有效地减少效率较低的细节测试工作。而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中,分析性测试均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利用。

(4)风险基础审计能够满足审计目标不断演变的需要。如前所述,风险基础审计属于开放式模型,这不仅体现在具体单个项目上与客户的相互沟通,而且从更高层次上讲,还反映在宏观上审计目标的不断演变方面。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年度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误报(misstatement)违法舞弊(fraud)经营失败(businessfailure)。依据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组织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地兼顾这三个方面,而采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则很难有效地规避这些风险。

二、在我国应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必要性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提出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践中应该遵循的专业规范,其中已经体现了风险基础审计的要求,然而在实践中多数审计人员基本上仍然是按照账项基础审计模式操作,即把审计的主要精力效在具体交易事项或期末余额的细节测试;有些审计人员注意了对客户内部控制的调查、测试与评价,但所投入的精力有限,也未能将内控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的细节测试有机结合。风险基础审计的思路基本上没有在实践中得到体现。研究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这一现代审计模式的认识不够。我认为:在我国的审计准则中体现这一模式的要求,不仅是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更主要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客观要求。

首先,从社会需要看。考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目标,一方面,国家保持一定的行政手段指导国民经济运行,并愈来愈多地依靠法律规范各种经济主体的行为,依法建立法治经济;与此同时,企业被推向市场,从社会取得需要的各种资源,独立地进行经营与管理,求得生存与发展。各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与发展完善,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适应新的经济架构的内在要求,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中提出了三方面的审计目标,对被审计单位(1)财务报表(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2)持续经营能力(3)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行为和舞弊,实施检查,发表意见。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提高企业向社会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创造通过市场进行社会资源有效最优分配的基本条件;及时提醒利益相关人可能出现的企业失败,发挥微观预警作用;促使企业遵纪守法,保障国家对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有效控制。依靠帐项基础审计或制度基础审计,难以保障上三

方面目标的实现。

最后,从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看,脱钩改制工作的全面展开意味着会计师事务所运作机制的重大转变,强化了会计师事务所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同时,在新的利益机制推动下,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审计的效率,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运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恰恰可以同时兼顾审计质量和效率,帮助注册会计师充分运用各种高效率的审计技术。

在我国运用风险基础审计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因为运用这一模式,关键在于审计思路的调整,以及将各种审计人员已非常熟悉的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其中并没有涉及高深数学和复杂的计算。

当然,需要通过培训使注册会计师理解这一模式,通过探索总结,找到具体实施这一模型最佳的具体审计工作过程,但这一切不应成为我们应用这一模式的障碍。

三、风险基础审计在我国的应用及审计实践的完善

结合我国审计实践的状况,我认为应用风险基础审计,审计实践应着重以下五方面的调整与完善。

1.充分重视对被审计单位情况的了解,扩展审计证据范围

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是每个审计项目都要涉及的工作内容之一,然而,注册会计师很少将这项工作看成是搜集审计证据的有机组成部分。风险基础审计的应用,要求将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看作是减少审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形成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的评价。这种评价从企业整体讲包括它的环境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这些风险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确定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确定发生重大错报可能的领域与方向的重要依据。固有风险的评估,还涉及对各类经济业务(循环)及其相应的数据,信息转换系统(会计系统)的了解与分析,是我们确定特定企业内部控制理想模式的基础。因此,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应该是系统的结构化,需要安排足够的审计资源。了解的结果及相应的风险评估,应该形成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此类证据的可靠性,注册会计师应该以书面形式将对被审计单位的理解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进行沟通。

2.有效利用内控评价结果,合理选择测试性质、时间与范围

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必要性已得到愈来愈多注册会计师的认可,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将内部控制的评价写入了本所应遵循的审计规范。然而,真正地作到利用内控评价提高审计效率并在审计程序、审计工作中予以体现的,在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中却是凤毛鳞角。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会计师事务所的经验,在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基础上,可以考虑根据内控风险水平的不同对有关的会计记录及相应的经济业务:(1)只进行分析性测试,不进行细节测试;(2)将细节测试的时间安排在年终前的某一时间;(3)减少细节测试的样本数量和覆盖面。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亦可以根据固有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进行符合性测试或不进行符合性测试;对决定不进行符合性测试的,亦可以根据业务性质及数据转换

特点,确定不同的内控风险水平。这样做的好处十分明显,会计师事务所一方面可以平衡淡、旺季超负荷工作,难以把握审计质量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降低完成项目所需的总工作量水平。

3.充分利用分析性测试,科学地把握审计质量

我国的审计人员对于各种分析技术十分熟悉,在审计实践中时有应用。但是,由于观念上认为分析性测试结果直接作为审计证据,其客观性、可靠性容易令人怀疑,因而应用的积极性不高,在审计工作底稿中也很少见到分析方法的应用及其结果。应该看到,分析方法的运用对提高审计质量至关重要。从已经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某些发表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财务报表中存在较为明显的重大差错,注册会计师却没有发现而让其公诸于众,间接地说明注册会计师未能充分利用表达。另外,分析方法的应用可以减少细节测试数量,提高抽样检查的针对性。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在审计计划阶段、报告阶段充分运用分析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所审计财务,报表质量,同时,在各类经济业务(循环)及账户余额的检查中,也应尽可能运用分析方法取得相应的审计证据,为在保证审计质量前提下减少细节测试工作奠定更可靠的基础。

4.合理确定细节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抽样方法,改善证据的客观性

我国审计实践中,对各类经济业务、事项和账户余额的具体测试所收集证据,构成审计意见的重要基础,所投入的审计资源比重最大,然而,在检查覆盖范围、抽查数量与方法上却存在很大随意性,要求的细节测试覆盖面很高,但实际操作缺乏可行性,存货盘点工作即是一例。另外,从抽样方法讲,大多使用随意抽样法,抽到的样本若不易检查,通常是改抽新的样本,抽样的根据缺乏客观性。在这种状况下,一旦出现诉讼或其他问题,注册会计师很难解除自身的责任。因此,合理的细节测试策略,应该是建立在综合考虑固有风险评估,内控风险评估、审计计划的分析性测试,以及需进行100检查的关键性项目诸项因素基础之上。细节测试中样本的选定,应尽能采用统计抽样方法(认为统计抽样方法一定非常复杂,实际上是一种错觉)抽样检查不能有意地回避或放弃某些项目,以提高抽样检查结果的客观性。

5.积极运用电脑技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电脑技术的应用主要在管理领域,应用风险基础审计,要求我们在专业领域更充分利用电脑技术。首先,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的评估,要求我们建立内容广泛的数据资料库,其中不仅要包括有关的法律法规,而且应包括行业发展的状况,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各种经济统计数据,市场有关价格信息等。其次,进行内控风险的评估,需要首先确定理想内控的模型,这种理想模型既要反映目前优秀企业的实务,还要根据管理理论的发展及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完善,运用电脑技术,可以使内控风险的评估工作及其文件化变得更为容易。再次,运用电脑软件进行分析性测试,其速度和准确性都会大大超过人工操作,而且电脑分析的范围和方法也会大大扩展。最后,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抽样,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高,特别是可以方便地利用客户已实现电脑处理数据的存储媒介,弥补人工操作方式下抽样检查的不足之处。从整体上讲,运用电脑技术,可以更方便地将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中各项因素有机联系在一起,根据实际评估结果调整审计作业计划,保证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应用风险基础审计,还需要在接受审计项目时即考虑审计风险问题,研究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及使用的目的;还应该将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联系在一起;许多具体应用中的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的办法,但是,只要广大注册会计师能够真正转变观念切实开始按照风险基础审计的思路组织审计工作,就一定会带动我国审计实践及注册会计师事业更快发展,风险基础审计也一定会在积极的实践中更加完善。

开题报告论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一)理论意义 通过对于本文的研究,从而成功完成审计的过程,丰富了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企业时,通过识别、评估审计风险,有针对性的设计、实施控制测试或实质性程序进行风险点防范的实务指导方面的研究。 (二)实际意义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企业时,可供参考的权威资料并不多,财政部2007年颁布的1633号审计准则的修订版是其中之一。这一审计准则主要论述了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但其仅提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面对被审计单位时候,应考虑该业务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而对于具体的审计细则和审计体系并没有做出说明。因此,财政部颁布的1633号审计准则仅能为注册会计师提供方向性的指导,但具体到实务工作中的应用指导,该准则的作用就极其有限了。通过对于本文的研究能够有效的降低会计风险发生的概率,具有一旦的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国内外有关的学者对于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的结果,具体的研究的结果如下所示: (一)国内研究现状 韩玲玉(2018)研究了B2B模式的电子商务企业发现,注册会计师在对B2B模式的电子商务企业审计过程中,其审计环境、范围及内容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必须不断更新审计方法与审计程序以应对审计风险。针对电子商务企业的特点,发掘新而有效的审计技术,如使用数据处理技术等,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冷晓(2018)对网络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企业审计职业判断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两者之间的模型,并选取中间变量展开调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及系统管理的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其审计电子商务企业时的职业判断产生的影响程度。研究认为,注册会计师应全面掌握审计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方面的相关知识。 陈婧(2018)在审计风险模型里,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审计人员只能对其水平进行评估。而审计风险又存在客观性,这时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就应该约定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程度。并不是每一位委托人都知道,仅仅通过一场审计,是不可能发现企业的所有问题之所在的。而预先设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就是审计业务中的三方关系人就理解和诉求的差异达成共识。 薛松(2018)认为:审计作为一种检查监督的机制,对国家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类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财务收支等各方面的财务活动进行审核与监督,以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摘要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审计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随着市场经营风险的加剧,审计风险日益突出。因此,注册会计师应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加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相应的作用。 本文详细介绍了审计风险的三种类型: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并针对这三种风险分别提出了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一改大部分论文针对审计风险的原因提出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的套路,为本文的一大创新点。 关键词: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防范 ABSTRACT Audit risk is the accounting statements free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 or omission, inappropriate audit opinion on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PA Audit. In recent years,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udi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economic life. However, with the market,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business risk, audit risk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refore, the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should b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audit risk, to increase awareness of audit risk, positive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udit risk, audit to play a corresponding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hree types of audit risk: inherent risk, control risk, detection risk. For these three risk audit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a change most of the papers for the reason of the audit risk, audit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routine for a major innovation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Audit risk;CPA;Prevention;To prevent 导论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7年最新公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十七条中对“审计风险”的定

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

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 发表时间:2018-09-27T18:40:20.03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作者:李娟 [导读]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在市场上林立,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自我约束机制也逐渐成为现代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制度组成,为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工作、规范财政行为、改善经营管理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 100872)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在市场上林立,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自我约束机制也逐渐成为现代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制度组成,为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工作、规范财政行为、改善经营管理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保障。目前,随着企业发展的进一步规模化、复杂化以及企业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增多,制约着企业经营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现如今,面对现代内部审计中出现的规制不健全、机构不合理、程序不规范等等弊端需要企业加强控制,做好预防工作,确保企业的平稳运行。本文就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于控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引言 目前,企业的内部审计在发展中需要组织和个人承担的政治、经济以及财务风险逐渐增加,其作为监督机构在企业的运用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多的考验,面临的外部因素以及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也逐渐增大,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防范控制。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 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在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指出:“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 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在企业内部的实际审计工作中需要面临的是不同企业环境下的不同内容、不同目标等等,因此对于内部审计风险的认识也会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多由审计师承担。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影响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外部因素 1、企业内审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一个监督机构在形式上不仅要受国家或上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以实现对企业的监督,还要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限制。这种情况导致部分企业在进行内审机构的设置时并没有重视机构的独立性设置,从而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也无法真正的具有权威性,在实际的工作中会面对较大的风险,也不能确保审计质量。 2、企业领导对内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部分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时并没有过多的重视甚至在设置过程中将其与企业的纪委、监察进行了合并,对于审计岗位上人员也配备不足,审计工作无法开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无法规避的风险,影响企业管理体系的建设以及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是不利于企业实际的运营发展的。 3、审计对象的复杂化和审计业务范围的扩展加大了防范审计风险的难度。现代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扩大规模,业务的经营范围也逐渐向外拓展,同时,内审对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内部审计的对象也由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向管理领域渗透,而且业务范围的逐渐扩大使得审计人员的工作量也逐渐增大,加大了防范审计风险的难度。 4、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增加了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审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无法借助内部审计法律依据来进行,只能在审计过程中对大量的职业判断去认定某一审计事项,这种情况的出现对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正确性有较大的影响,也不利于服众,审计风险逐渐增大。 (二)引起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部分企业内审人员观念陈旧,服务意识淡薄。目前,由于企业领导的不重视导致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也没有较大进步,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于审计工作的实行也只是以监督为主,进行查错防弊。这种方式随着企业的发展,财务人员素质的提升以及财务管理水平的逐渐提高已经难以发挥作用,尤其是在面对企业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方面更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审计,导致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越来越大,严重威胁到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 2、企业内审人员业务知识及专业水平不高。一般企业在聘请审计人员时出于观念上的误差,导致大多数审计人员出身会计或者工程专业,其掌握的知识大多比较单一,难以形成系统有效的理论体系,入职后,企业领导又不重视对审计人员的培训锻炼,导致这部分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业务知识掌握不足,其能力水平也达不到实际工作的要求,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指导。 3、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本身隐含着较大的审计风险 (1)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采用的是手工审计,并没有借助现阶段先进信息技术来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率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2)抽样审计方式使其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较大的误差。(3)审计方法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片面依赖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4)鲜少关注欺诈风险、财务危机或经营失败风险。 4、审计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 (1)审计操作出现过分简化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的编写不规范等行为。(2)企业对审计人员没有健全的考核机制。 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对策 (一)完善内部审计控制制度 1、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普法规划,对国家审计规范》、《审计法》等审计法律法规进行普及,提高审计人员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保审计人员能够熟悉掌握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审计工作,保证依法审计,提高审计质量的同时规避风险。 2、健全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规章和制度,以其约束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并将其作为工作考核的内容,确保审计人员能够有序展开审计工作并保障审计工作的高质量进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3、制定相关的内部牵制制度、质量考察制度、轮岗制度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

最新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 施

摘要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审计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随着市场经营风险的加剧,审计风险日益突出。因此,注册会计师应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加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相应的作用。 本文详细介绍了审计风险的三种类型: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并针对这三种风险分别提出了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一改大部分论文针对审计风险的原因提出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的套路,为本文的一大创新点。 关键词: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防范

ABSTRACT Audit risk is the accounting statements free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 or omission, inappropriate audit opinion on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PA Audit. In recent years,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udi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economic life. However, with the market,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business risk, audit risk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refore, the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should b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audit risk, to increase awareness of audit risk, positive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udit risk, audit to play a corresponding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hree types of audit risk: inherent risk, control risk, detection risk. For these three risk audit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a change most of the papers for the reason of the audit risk, audit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routine for a major innovation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Audit risk;CPA;Prevention;To prevent

方案-浅谈审计风险及防范

浅谈审计风险及防范 '要最终达到 目的,必须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审计 ,认真探讨审计风险,并施以有效的控制方法。虽然当前 的变化有利于审计的 ,但传统的 、 和伦理心理,仍在无形中给审计工作带来了种种障碍,形成审计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轻视审计带来的风险。审计工作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者很少关注审计的作用,只把审计当作是一种核实财务数据的程序,有的甚至对此加以回避,致使审计在微观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审计人员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降低了审计地位和作用。审计人员的地位不高,不仅不能与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相匹配,且很容易招致打击报复。 第二,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带来的风险。《审计法》规定的审计对象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 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 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都是计监督的对象。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审计对象,审计机关要通过检查形成意见、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很大,审计风险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 第三,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带来的风险。被审计单位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及时发现舞弊和差错,因此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可能使审计风险加大。如果某些单位集体舞弊,而审计人员无法发现这些舞弊,那么很可能致使审计人员得出错误的结论,导致审计风险产生。 第四,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带来的风险。审计 需要审计人员通晓财务、法律、财政、金融等领域。在新的条件下,审计工作的开展自始至终都需要一种很强的专业判断能力,这种能力来自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丰富的。如果审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不强,将会使审计 、取证、分析工作出现错误,形成审计风险。 第五,稳态心理带来的风险。与自然经济形态相适应的强烈求的稳定意识,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趋向。“枪打出头鸟”的说法充分形象地体现出了这种心态。求稳意识对实际审计工作的影响很大,表现为崇尚权威(这是具体表现);审计工作只找问题,往往不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使理论与实际脱节;审计普遍存在观望心态,人云亦云,审计结果毫无新意。 第六, 数据不真实带来的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非常重要,会计信息失真会导决策失误和投资风险。但目前,存在企业内部各部门想方设法谋求本部门利益,经济实体为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逃避国家 ,会计人员的地位低下导致会计监督管理职能难以实现,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了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从而引发审计风险。'

对风险导向审计假设的看法

课程名称:审计专题 论文题目:对风险导向审计假设的看法班级:研**班 姓名: 学号: 提交日期:

摘要 随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工作中越发重视了审计风险的影响,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面对风险导向审计的挑战,审计假设也逐渐进行修改,以保证以审计假设为基础的审计理论与实践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的挑战。本文在梳理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的基础之上,分析风险导向审计对传统审计假设的挑战,进而提出应对挑战基础之下,审计假设体系的构建。从注册会计师主体资格假设、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假设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方法假设三个层面,分别论述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假设,最后提出风险导向审计假设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审计假设;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审计

Abstract With the changing of audit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emphasis on the influence of audit risk in the audit work, the risk-based audit came into being, the vision expanded audit of the audited entity to which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risk assessment throughout the entire audit process. Challenges of risk-based audit, the audit assuming gradually be modified to ensure that the audit assumption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uditing are better able to adapt to the challenge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Based on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sort of risk-based audit work on the analysis of risk-based audit challenges to traditional audit assumptions, and then deal with the challenges presented below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built audit system. From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qualification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CPA audit process assumptions and CPA audit approach assumes three levels, namely, the assumption of CPA audit are discussed, and finally proposes risk-based audit hypothetical development. Keywords: audit assumptions; audit risk; risk-based audit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现状及其控制(一)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现状及其控制(一) 一、审计风险的现状l.部分注册会计师缺乏强烈的风险意识与高度的责任感。有的注册会计师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掉以轻心,态度不严谨慎重,存在着一种风险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的侥幸心理,认识不到在实际工作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风险的产生,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而使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被告上法庭,最终承担相应的经济法律责任。2.事各所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导致审计风险缺乏可控性。有的事务所为了争取落户,采取降低收费的手法以吸引客户,导致事务所为了减少成本而任编审计时间,简化审计手续,从而加大了审计的风险。3.在审计过程中采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不合规范。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注册会计师未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就匆忙进行审计,不按规定的程序办事,使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以至于糊里糊涂被推上法庭。如某事务所在对某企业的股东现金投资情况进行审验时,以股东的私人存单、活期存折等复印件作为投资到位证明,而未按规定对股东资金是否如数如期进入被审单位的银行账户予以审查就签发了验资报告。4.被审计单位舞弊手段的变换及有意识的舞弊增加了审计风险。有的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实际工作中千方百计采取各种舞弊手段,这给审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难度,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5.被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有的企业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使虚假的会计账户在企业内部得不到发现或虽已发现却得不到有效控制,从而产生审计的控制风险。6.有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以及执法力度不严,使得很多作假行为没有得到有力的打击,从而使审计风险难以避免。7.会计职业界宏观管理不力,对会计人员的行为缺乏约束性,也造成了很多本可避免却未能避免的风险。二、审计风险的控制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可根据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和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1.建立风险责任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明确审计组织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做到事事有人审核批准,有人实际操作,有人负责指导监督,有人负责考核,出了问题能够及时反映出来,并能分清责任。2.保证审计的独立性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应从两个方面去解决。一是从宏观上,必须解决审计组织地位的独立性,社会审计组织要脱钩改制,脱离挂靠主管部门的影响。二是在各个审计组织内部,也要采取措施确保上岗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主要是要保证被指定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可能影响审计人员的公正立场的特殊关系和其他能够削弱审计人独立性的各种因素。3.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制意识目前我国关于审计工作已有了一些成文的法律法规,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要遵守法定的工作程序,依法审计。从审计立项开始,就应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所规定的范围进行,项目确定后,要按规定的手续下达书面的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定稿前必须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对于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异议,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核查,不当之处,及时纠正;审计结论要有法律依据,所引用的法律规定要适用、有效、准确和完整。

浅析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浅析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浅析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代写论文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概念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无法消除被审计单位造成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只能在判断总体审计风险情况下,通过询问、观察、检查、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在可以接受审计风险范围内降低检查风险,并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原因分析 1、审计市场环境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行业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大多数社会公众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普遍认为审计主要是根据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而不能为被审计单位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目前的审计业务大多数均为法定业务,审计报告主要用于工商年检、银行贷款、项目投标等方面,

部分企业误认为由于法律规定需要审计报告,不得不花钱给会计师事务所打印几页所需要的审计报告,抹灭了注册会计师辛勤的劳动过程和成果,对于他们来说,报表审计本文由收集整理是一种被动行为,未能真正认识到审计的价值所在。其次,部分企业不诚信经营或内部控制混乱,为了达到公司股票上市圈钱、股价暴涨、获得经营项目、获得银行贷款,粉饰会计报表,发布虚假财务信息,以此达到欺骗相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公众的目的,将风险转稼给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而注册会计师由于时间紧、工作疏忽等原因未能完全尽到审计责任而带来审计风险,成了被审计单位的替罪羊。如银广厦会计造假案,银广厦2000年全年主营业务收入9.1亿元,净利润4.18亿元,每股收益增长超过60%,达到每股0.827元,盈利能力之强,令人咋舌,创造利润神话,由此导致股价一直飚升,从1999年12月30日至2000年4月19日不到半年间,银广厦股价从13.97元涨至35.83元。 2、审计技术的局限性和审计内容的复杂性 注册会计师审计由于时间、精力等因素,必须采用抽样审计,而抽样审计也难免存在局限性,未抽到的样本虽然金额不大或不重要,但金额汇总起来较重大或性质严重而产生重大错报,有些经营业务甚至采用全面审计,存在的问题也不一定能够被发现,而在抽样审计中多数凭借注册会计师的多年经验和判断,不同的注册会计师由于工作经验和理论水平差异,对风险的评估结果也存在差异,目前采用的审计技术均具有通用性和普遍性,被审计单位可能按照审计的套路操作

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审计的范围逐渐拓宽,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相应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为此,人们应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下面笔者就从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等方面作一浅析。 一、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存在的主要环节 (一)审计风险的主要成因 1.审计机构自身不当形成的。如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差别造成同类审计业务结论不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的高低决定审计行为的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不充分,其结论也就不一定合理;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就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审计方法选择不当,也将影响审计结论的是否正确等。 2.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这主要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觉察所造成的风险。即使审计人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失控,其提出的修正建议是否能够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也会形成一种修正风险。如果社会及公众审计意识增强,企业便会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严格会计核算,其审计风险就会降低。反之则升高。 3.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4.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就失去统一的判断标准,增加风险机会。我国先后颁布的《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明确规定,对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和违章行为分别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5.审计方法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一是审计方法模式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而国外已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二是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它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三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如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审计成本随意放弃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选用不科学,审计报告的编写不明确、不公允等。 (二)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 1.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签订审计约定书,是委托人与被委托机构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过程,约定书一旦确定,就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作为审计方,必须按约定的内容、要求按时出具审计报告,否则就构成违约。一般情况下,除老客户外,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和内控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并不了解,而这些方面的状况又恰恰是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能否得出客观、真实审计结论,发表客观、真实审计意见的基础。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2012年1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Januar y2012 第2期总第252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2T o tal N o.252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X 黄利杰 (赛罕区统计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摘 要:介绍了审计风险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分析了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阐述了审计风险的特征,提出了防范措施。 关键词:审计风险;构成要素;特征;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02—0025—03 纵观审计发展的历史,审计始终与审计风险相伴。随着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经济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审计对象也越来越复杂,审计范畴也越来越广,这就导致审计难度的增加,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如何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也就成为审计机关尤为关注的问题。 1 审计风险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1.1 审计风险的定义 审计风险(Audit Risk,简称AR)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从最终意义上来讲,是针对审计人员所发表的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言的。审计人员不恰当的审计意见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情况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但是审计人员由于审计失误发表了有保留的或否定的审计意见,这种情况带来的风险叫做误拒险;另一种情况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但由于审计人员的疏忽没有发现报表中的漏洞所造成的风险,称为误受险。 1.2 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 审计风险按其构成要素分类可分为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又分为财务报表层次与认定层次,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个要素构成。 1.2.1 固有风险。所谓固有风险(Inherent Risk,缩写为IR),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固有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法控制的,其水平主要取决于财务报告中所体现的经济业务对差错或不法行为的敏感程度。敏感程度越高,固有风险越大;反之,固有风险越小。审计人员并不可以改变固有风险的实际水平,但可以通过获取有关的经济业务信息来评价应接受的固有风险水平。 在评估与会计报表层次有关的固有风险时,应着重考虑的因素有: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变动情况;管理人员遭受的异常压力;业务性质及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环境因素。在评估与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层次有关的固有风险时应着重考虑的因素有:容易产生错报的会计报表项目;需要利用专家工作结果予以佐证的重要交易或事项的复杂程度;确定账户金额时需要运用估计和判断的程度;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1.2.2 控制风险。所谓控制风险(Co nt rol Risk,缩写为CR),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 同固有风险一样,审计人员不能产生、控制控制风险,也无法改变控制风险的实际水平。审计人员仅仅只能评价控制系统和评估未能揭示重大错报的概率。控制风险取决于与财务报表编制有关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由于控制的固有局限性,某种程序的控制风险始终存在。控制风险与内部审计密切相关,内部控制越有效,其控制风险水平越低。 1.2.3 检查风险。所谓检查风险(Det ect ion Risk,缩写为DR),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不同,检查风险是由于现代审计方法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它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设计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有效执行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是: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即AR=IR*CR*DR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呈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 2 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 2.1 主观因素 2.1.1 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高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审计活动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税务、法律知识和相关的政策理论水平,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相关的政策理论水平。但由于现代企业经济活动面越来越广阔,使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经验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并且许多审计人员即使通过了注册和继续教育,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然避免不了因为经验不足等原因而出现不能完全胜任的情况。不胜任的从业人员与胜任的从业人员所达到的风险审计水平自然不同。 2.1.2 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虽然执业水平对审计风险的产生起较大作用,但如若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较高,通过反复检查、观察、计算以及不断充实自己的审计知识,仍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 ? 25 ? X收稿日期:2011-11-25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摘要: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伴随着风险的,如何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一直是审计人员研究的重点问题,了解审计风险的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有助于减少审计工作中的风险。 关键词:审计风险原因防范措施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 对于审计风险,国际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其为审计风险的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通俗的讲,审计风险就是当审计人员面对实际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经过审计后,却认为这些错报和漏报不存在,从而发表了与实际并不符合的审计意见。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现代审计的方法主要采用的是统计学上的抽样审计的方法,抽样审计即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随机选取一部分样本,根据样本的特征分布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由于样本的特征和对象总体的特征总是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的,虽然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可以控制这种误差,但却是难以消除的,误差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因此,通过抽样审计的方法进行审计总是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的,审计人员需要对错误的审计结论承担相应的风险。而通过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审计人员可以有效的识别和控制审计风险,从而降低审计风险,但不能完全消除风险。 2、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审计风险从形式上看是审计结论与实际结果的偏差,而引起偏差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审计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等产生偏差从而导致风险产生。因此,审计风险的产生与审计过程是密不可分的,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可能产生相对应的审计风险,并进而影响到总的审计风险。一般来说,在审计过程中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能力较弱、重要财务数据的遗漏、对项目的错误注释、抽样统计方法运用不当等。因此,要控制总的审计风险,就要对审计各环节的风险进行提前的控制。 3、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结论与事实不符而形成的风险,而这种不符只有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得到验证,即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而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际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4、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一般来说,审计风险的产生都是源于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非故意的主管原因造成的,具有偶然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是在客观或非故意情况下的审计误差,才是审计人员竭力想要控制和避免的,这样才能控制审计风险,而如果是审计人员故意的舞弊行为,则与审计风险无关,应属于被职业道德谴责或被法律惩处的行为。 5、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浅析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

浅析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环境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愈加困难,我国企业不仅面对着国内的竞争,还迎接着国际的挑战,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审计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不容乐观,受客观与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内部审计缺少真实性、全面性与准确性。为了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合理与有效开展,审计部门应就防范内部审计风险,在管理制度、法律法规、认知水平、审计人员等方面实施有效的对策,在此基础上,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够不断提高。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概况 1.涵义 审计风险是由审计、风险构成的,时至今日,它的概念仍缺少统一性与一致性,根据国际审计准则可知,它是指审计人员面对实质错误的财务资料,提出了不合理的意见或建议,进而造成的风险。根据美国审计准则可知,它是指审计人员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给予及时与准确的修正,进而形成的风险。根据我国审计准则可知,它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误的会计报表,提出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审计风险的含义较为广泛,从狭义角度而言,它是指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的评估与判断出现了错误,在此基础上,重大错误、舞弊行为等未能得到揭示,进而给利益相关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2.特征 其一,客观。审计风险作为客观存在,难以彻底杜绝或消除,其发生具有必然性,其造成的影响或大、或小。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为了预防审计风险的发生,主要方法为审计人员限制其发生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尽量减少其发生频率,降低其造成的损失。其二,广泛。在审计项目中,审计风险存在于各个环节,具有全过程性,如果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则会造成审计偏差,随之便会出现审计风险。其三,隐秘。对于审计风险而言,难以通过精准计算而获取,它主要是凭借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实现的。但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审计人员由于自身综合素质偏低,提出的审计意见缺少合理性与准确性,虽然未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但风险处于潜藏阶段,此时需要追究审计人员的失误责任,并让其承担相应的风险损失,在此基础上,审计风险才能够呈现出具体性。其四,可控。审计风险客观存在于审计项目的各个流程,如果发生,则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或名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等,因此,审计人员应积极控制审计风险,借助专业的判断与全面的评估,采取有效的审计程序与审计手段,以此控制审计风险。 3.成因 (1)客观因素。内部审计部门属于单位内部机构之一,受单位领导的负责,其服务的目标为保证经营的有序性与高效性。但通过分析可知,我国内部审计部门缺少独立性与权威性,通常情况下,此部门由董事会、监事会或者总经理领导负责,此时的设置极易造成经营者的误解或者关系企业经营活动,进而造成了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作为管理者的工具,它呈现的是当局的理念,难以保证自身的客观性、公正性与合理性。同时,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障。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内部审计面对着一系列的新问题与新情况,而原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均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工作

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之比较

□ □全国优秀经济期刊【摘要】本文对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两种审计模式的具体特点,阐述了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两者的利弊得失及其适用的审计环境,以期从理论和实务上对两种审计模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方法□·源圆· 财会月刊(理论). 一、对两种审计模式的评析1.制度基础审计。,,。,,。,2040。,:(1)“”,,。,。(2),=××。、。,,,。(3),,,,“”。,。,,,,。(4),,、,,。,。 (5)“”,,,。 2.风险导向审计。,———。、、、、,,、,。,,,,,,,。 ,。,,、。,,,。,“”,“”,,,。,,,,。二、两种审计模式的比较 ,、。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之比较 李传彪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财会月刊(理论)·源猿· □,,,。,,,: 1.理论依据。,:=××。,、,。,,。,:=×。,。 ,,。,。2.审计实施的程序。“”,“”,,、。,,:,,;,,;,、;,,。 ,,,。,。,,,。,“”“”。,:,,;、、;;、、;。3.审计的逻辑起点。,、。,,,。,,,,,。 ,,,。,,、、、、、,,,。 4.审计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①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会计研究,2004;2 ②刘峰,许菲.风险导向型审计·法律风险·审计质量.会 计研究,2002;2 ③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会计研究,2004;4

论审计风险及其控制

论审计风险及其控制

湘潭大学学年论文题目:论审计风险及其控制 学院:商学院 专业:审计学 学号: 2008131518 姓名:白莎莎 指导教师:刘长青 完成日期: 2011年4月

论审计风险及其控制 摘要:随着人们对审计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入,社会各界对审计质量的期望和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也随之越来越大。近年来全球爆发的一系列财务丑闻事件,让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直面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管理提高审计质量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从社会审计方面,分析了审计风险的涵义、要素及特征、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并提出了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责任审计质量审计风险管理 Audit Risk and Its Control Abstract: S ince the comprehension and realization of people on auditing is deeper and deeper, the expectation and dependence of the society on audit quality is higher and higher, and the audit respondance and the audit risk are higher and higher. A series of financial scandals broken into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which made both the audit theory circle and practice circle thinking about how to manage audit risk and improve the audit quality. This text analyzes the concept , the factors ,the characters and the causes of formation of audit risk, and then proposes some measures to control audit risk. Key Words: Audit risk Audit respondance Audit quality Audit risk manage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