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纲解读和命题规律分析

历史考纲解读和命题规律分析
历史考纲解读和命题规律分析

历史考纲解读、命题规律分析及备考方略

李金防、贺建国、武晓霞通观近几年高考,命题规律及常规教学呈现如下特征:高考命题加大了改革力度;高考命题存在着规律性;高中教学严重滞后于高考命题改革;高考复习沉湎于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学科体系不能与高考相适应,教学方式滞后;跳出题海、把握规律、主动出击、科学备考是的唯一出路,而考纲解读乃是重中之重的基础。

一、解读高考(课标)历史考试大纲:

(一)历史学科命题的指导思想

1.考试依据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解读:文化素质,指考生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包括文化知识水平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情感和个性特点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

初中历史课程,这是为弥补新课标在学科体系上的不足而提出来的,意味着高考命题不受新课标甚至考试大纲知识范围的制约,当然更不会受新教材版本的约束。

2.考查宗旨

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读: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该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品质和经验的综合。历史素养就是历史学科基本知识、技能、基本方法和学习经验的积累,也包含文史常识、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等;

学习潜力,是指学习高校历史课程应具有的学习能力,即独立学习的能力、搜集和解读史料的能力、提出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等;

科学历史观,则是指唯物史观和当前史学界普遍推崇的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

学科思维和方法,主要包括比较史学特别是“新史学”认识和阐释历史的方法体系,如:问题史学、概念化史学、计量史学、结构史学、心态史学,等等。

3.命题原则

《考试说明》明确表示: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试题评价报告指出,高考命题的原则是材料第一,论从史出;趋势是远离教材,且越来越远。

解读:不拘泥于教科书,就是不受制于教科书;试卷大量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就是突出历史学科特征,遵循“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命题原则。把握历史发

展的基本脉络,则强调了历史的整体性和学科体系,体现了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文明史观和新史学的一些基本理念。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大部分都不是中学课本上的。高考命题呈现出远离教材的趋势,而且越来越远。

(二)能力考查目标要求的表述

2007年,以新课标的高考命题为契机,在制定新的考试大纲时,对能力考查的目标要求作出了全新表述和阐释,由关注知识积累转向关注学习能力,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这是考试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考试大纲将能力考查的目标要求表述为4项12条。其中新高考与老高考的表述又略有不同。

《考试说明》关于能力考查目标和要求的表述

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解读: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能力考核目标和要求,与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些目标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从高校学习潜力的角度来表述的。它体现了高考命题由关注考生的学习结果转向关注考生的学习过程,关注考生独立地感知历史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它所包含的主要信息包括:淡化了知识记忆能力即再认再现能力;突出了材料解读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强调了历史事物和概念的深层理解能力;强调了对历史问题独立思考能力;明确了历史学科的文字表达能力。

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包含:历史阅读能力即正确理解题意并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即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说明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即正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和观点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史学思想和方

法思考、辨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总之,历史教师的教学除了传授书本知识之外,还要相应的尽可能的在新史观指导下补充历史知识,关注历史前沿观点和研究成果,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就给历史教学增加了难度。

二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课标)综合分析

(一)新课标高考命题的主要变化

高中新课改实行一纲多本,为高考命题改革打开了方便之门;考试大纲事实上成为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在以能力考查为主导的思想支配下,高考命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从对学习结果的考查转向对学习过程的考查,这表现在题型变化、能力考查的内容和力度、试题难度等多个方面。

1.试题形式大幅度调整且趋于稳定

①材料选择题猛增,稳定在90%以上;

②选择题中串题、排列组合题、反项选择题等形式被迅速淘汰;

③图表材料在试卷中每年都有出现;

④主观题中一道开放性试题已经定格,但形式在不断变化(由论述到比较、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原因)

⑤试卷长度即阅读量呈逐渐增加趋势(3000字→3600字),其学科特征充分显现。

2.考查内容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突出学科知识的主干,强调对重要事物和概念的准确理解,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中国古代史: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包括选官制度的演变;古代农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制度和政策变化、工商皆本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时代特征、时代功能,且切入点越来越深,远远超出课本内容。

世界古代史:古希腊民主政治及主要思想家;罗马法的主要特点,每年的特点都不一样,从材料获得、与教材内容相违背,但内容丰富,有说服力。

世界近代史:欧美主要国家,尤其是美英法德等国民主制度的确立、发展及其特点;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起因,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源流、特点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化过程及其作用和影响;中国近代前期各阶段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抗日战争全视角的认识。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成就;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成就;当代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成就等。

世界现代史: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主要表现;苏联(俄)政治经济特点;现代艺术。需要注意的是,对社会生活史的考查愈益受到命题的关注。同时,试卷直接引入对文史常识和史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对考试大纲以外文史知识的考查每年一题已成定例;“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

观”以及“比较史学”“新史学”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不仅有机地融入到试题中,而且每年都有一题直接考查史学思想或方法。通常这些题目的难度不是太大,却凸显出注重学科素养考查的命题指导思想。

3.能力考查力度到位

试卷涵盖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能力考查的目标要求;试题设计力求创新,突出学科特征,刻意反映史学研究新动态和新成果。

一是材料解读铺满整张试卷;

二是对灵活调动和运用知识与信息的考查贯穿始终;

三是对知识记忆的考查大大淡化,直接考查知识为主的试题分值下降到20%以下;

四是综合题更加强调独立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其开放性日益突出。“以能力考查为主导”和“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命题原则逐步确立。

4.试卷结构分析——题型结构趋于稳定

题量:十二道选择题二道主观题选修材料题四选一

形式:所有题目基本上都以材料为背景

特点:综合性四十题为大跨度综合主观题

开放性四十一题为开放性主观题,无参考答案,有评分标准,远离教材,而且,形式几乎年年变化,让你摸不着规律,14年高考的题型可能还有变化,选做题按选修模块命题,但试题极少直接涉及选修教材内容,考查学习方法。

(二)考生典型失误分析

1.阅读能力欠佳

考生的阅读能力,即从试题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足,在综合题和选择题中都比较突出,是近年高考失分的首要原因,约占失分总量的50%。这个问题很少引起高中教学的足够重视,因而也没有采取有效对策,并得到有效的解决。

①与试题材料的阅读难度有关。主要是文言文和世界史文献材料的译文。

②与试题远离教材的程度有关。考生对陌生的历史事物和历史叙述,往往是不知所云,无从下手,这在古代史和世界史部分较为突出。

③与考生的知识面狭窄有关。考生无法将已有知识和试题内容建立有效联系。

④与考生阅读速度和理解力不足有关。长期以来教学缺乏对阅读技能的训练,文综科目历史部分在最后,学生往往在阅读时没有足够的时间而草草作答,更不要说好好理解了。

2.对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

对一些重要历史事物和事实认识不清晰、不全面,对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是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根据有人对五年试卷的抽样分析统计,占失分总量的15%上下,

这在选择题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3.历史思维能力欠缺

判断、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思维和论证能力不足,仍然是近年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这在前些年曾是考生失分的最主要原因。占失分总量的15%左右。尤其是概括能力,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或者概括的内容深度不够、不符合历史单科语言特征,都是考生所犯的通病。这在综合题里表现尤为突出,综合题里有1/3的失分是这个原因造成的。有的选择题这方面的失分有时也比较严重。

4.知识迁移能力不够

将已有知识与试题内容建立联系,或运用已有知识独立分析、判断、说明问题的能力即知识迁移的能力与高考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失分原因。目前与此有关的失分不少于15%,而且随着高考命题远离教材的程度越来越大,其失分比重将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

5.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缺陷

对历史整体及发展过程认识和把握的程度,是关系考生答题得失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教材的编排为模块式,这样就失去了历史的通史顺序,没有兴趣的学生就不能建立时序性的学科体系,学生对历史知识张冠李戴。必做题涉及选修教材甚至初中教材的内容,已经不是个别和偶然现象。远离教材,是现今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拘泥于教材必将在高考面前更加被动。近年有不少试题,直观上看只是考查某个考点,其实则考查了历史整体和过程,考生如果对历史过程和整体不能全盘把握,就无法对试题作出正确判断和解答。

6.学科素养贫乏

文史知识和史学素养贫乏导致失分,是近年出现的一个新情况。自2007年以来,旨在考查文史常识和史学思想方法的选择题,每年在试卷中至少各有一题成为定例,并且还向其他题目渗透,其失分情况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7.答题方法和技巧有待总结提高

在试题形式和评卷规则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答题技巧和机智水平直接影响到得失分。如选择题在考生完全不会的情况下,仍有25%猜对答案的几率,而如何猜对答案,就有一个方法和技巧问题,学生要学会有效的排除,尽可能在不能真正把握题目的时候而得分;主观题是由人工评阅的,考生落实到卷面上的答案与评卷规则和阅卷思路、习惯越吻合,得分的机会就越大,反之亦然,这就要求学生卷面要好、格式要正确。(三)对教学的反思

1. 观念落后,目标偏离

根据历史考纲和教材,可归入高考范围的知识点有600之多。国家考试中心的高考命题大力淡化知识考查,近七年命制的十几套试卷所涉及的考点不足30%,且重复考查的比率越来越高。近两年文综卷试题重复涉及以往考点的比率都超过1/3 ,同时

有70%以上试卷分值的题目及评分标准都未直接涉及教材知识。然而我们的教学却总是摆脱不了教材的束缚,领导也一再强调一轮复习要“以本为本”,而高考材料与结论往往与教材观点相悖,这就与高考目标相距甚远。

①高考命题注重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高中教学却关注知识掌握和“学习成绩”;

②高考命题强调主干知识和独立思考,高中教学却固守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

③高考命题突出材料意识和论从史出,高中教学却坚持“以本为本”和现成结论;

④高考命题刻意创新、重点突出,高中教学却因循守旧、面面俱到。

2、内容僵化,知识陈旧

①以本为本,拘泥于教材的体系、结构、篇幅和详略,受制于必须与选修、正文与注释、大字与小字。教科书的缺陷(模块分割、时空错位、线索杂乱、顾此失彼、支离破碎)自然就决定了教学的不足。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宁可多补充内容,也不敢删减、压缩内容,一味追求多多益善,这种教学上的“多”其实则变成了“少”。

②观点陈旧,知识老化,新鲜材料贫乏。教学对更新史学观念和历史知识重视不够,很少涉猎和参考最新的权威著作和高校教材,反倒十分关注各种复习资料和模拟试卷。其实已经泛滥成灾的复习资料同样与目前高考的要求相距甚远,甚至完全背离。“天下资料一大抄”,少有新意,但是学校老师为了省事,往往选出一套资料了事。

3、方法保守,效率低下

高中教学习惯于传统的讲讲练练,沉湎于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教学内容多,有用知识少;训练考试多,分析反思少;时间投入多,学习效率低。高考复习不自觉地陷入歧途且不能自拔,高考复习的低效甚至无效劳动大量存在。

高考命题的改革,在客观上顺应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必然对高考复习乃至高中教学改革起到强有力的反拨作用。必将迫使广大教师对现行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并寻找新的出路和对策,必将引领教学跳出题海并逐渐走上一条科学的应考复习之路,甚至引发一场真正的教学的革命。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都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科学家的话,无论对高考命题改革还是高中教学改革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启发意义。而我们的教学也要像科学家所说的那样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研究历史的方法同时教会他们应试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持续的越久越好。

三、备考策略:

(一)解放思想,加大教改力度

1、转变教学观念

斯宾塞说:“应当引导孩子们自己进行研究,作出他们自己的结论。应当尽可能少告诉他们,尽可能多地引导他们去发现。”第斯多惠指出:“赋有良好素质的教师,总是年复一年地大力精简教材,最后达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这才是真正的教师。”

真对高考考查目标的变化,我们老师应该力所能及的做到以学生为主题,鼓励他们钻研探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锁定教学目标,进行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能力。

要想提高复习效率,就必须根据可信的高考目标来重新确定教学目标,重新构建知识结构、用新史观来整合教材,注重专题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渗透对高考题的讲评,让学生悟出教材编写体系的目的和高考考查的方向。调整教学方法,更新史学观念。要在理论上和学术上拉近与命题专家的距离,学习最新的、影响广泛的史学理论,关注历史前沿观点、而非对教材观点的灌输,现在的题目中的观点有很多和教材中的结论是相反的,这必须引起我们师生的注意。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等基本能力的综合。“真正的教育就是智能的训练。”而高考就是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3、优化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重点。根据高考的要点,引出教学的重点,必须让学生认识到位、理解到位和把握到位。更新课本知识,淘汰陈旧的史料,更新过时的观点和结论,形成全新的知识体系,侧重解读阐释。对划入高考范围历史事物和历史概念,应以解读和阐释为主,保证让学生理解得准确、全面、透彻。

4、调整教学方法

①调整时间分配。实行“三三制”;讲解讲评;材料解读;训练矫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精神,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②优化训练检测功能。科学认识考试检测的功能:导向功能;强化功能;训练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在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广度。在情景问题中把握教材知识,把古老的历史生活化,把刻板的历史知识生动化。

(二)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和解题能力。

1、阅读与审题技巧

教育学生看题先看空间和时间范围,包括国家、地区、地点、历史时期、朝代、年代、等,脑子里先反馈这一阶段我们学习了什么,可能考查什么脑子里先有个轮廓,然后再看材料叙述了什么,尽力揣摩命题人的意图。

弄清基本题型、选择题一般有最优选择题、反项(否定式)选择题、表格式选择题、识图选择题、组合选择题等。看准题目类型,采取相应的对策,特别注意选择题中绝对式叙述一般都是错误的。

2、答题技巧

用好选优法、排除法。现在的题目是最佳选择题,两个选项如果是平行选项,那就是错误的,因为两个都对,就意味着两个都不对。特别是要看好根本原因或本质等等一些关键词。

主观题看清题目的问法,注意关键词的使用。如果回答原因,要记住“为了”;如果是影响,要注意,“促进了”、“解放了”、“推动了”、“有利于”等词语的运用,同时要注意用全球史观、现代史观和文明史观来看待该问题的深刻影响。回答的内容要字体清晰,力求工整,做到答案的“符号化”、“段落化”、“序号化”。开放性试题还要特别注意先亮明观点,再结合史实论证,把握“论从史出”的原则,防止内容的空洞和缺乏历史单科特征语言的出现,同时注意多角度,避免逻辑混乱。如果是提取信息并进行解读,那就最好信息和解读对应着回答。

3、复核技巧

选择题,只对答案拿不准的题目进行复核。而不可再对一开始就有把握的题目进行重新审视,那样很容易修改错误。如果没有十分把握就不要修改,在事实上学生修改后,反而是修改错误的居多,这是一个不变的事实。

现在的高考虽然形式多变、注重对能力的考查,但是毕竟属于应试考试,所以总有规律,只要是我们善于总结,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历史高考考个好成绩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18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Ⅱ.考试围与要求 考试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容和部分选修容。 必考容 第一部分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制的确立 (3)法国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新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2020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解析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6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解析, 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6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解析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 试大纲(文科)》,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 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例1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 (见下面的考试大纲) 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件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己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Il.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202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及复习建议

202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及复习建议 突出变化如下: 解读:这一改变就意味着试卷会进一步减少记忆背诵类的知识, 增加评价鉴赏、分析运用类的题目。 解读:这也就意味着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材料、 处理更多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变成答案写出来。 这个修改,对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方法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学生应该在普通提高阅读速度和处理信息的速度的基础上,根据材 料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高效处理文章信息。 其实提高阅读量的要求早就在北京卷试题中得到了体现,现在北 京卷语文开始的长文本阅读能够有长达3500字的阅读量,这个阅读量至今还是很多学生的拦路虎。所以考生一定要在平时锻炼阅读方法,做到“速度”和“信息量”的最大化平衡 3、调整选考模块。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两个选考模块分别为 “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考生从两道选考 题中选择一道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块,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解读:原本的“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文本要求考生二 选一,大纲修改以后,明确规定取消选考模块,将“文学类文本” 和“实用类文本”均作为必考内容。 这一改变并不意味着一张试卷中会同时“文学类文本”和“实用 类文本”,而是出题随机,既可能是“文学类文本”也可能是“实 用类文本”。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不能有偏向,两种文体都需要熟悉,两种文体的题目都需要能够对付,考生不能再像往常一样专攻一种,不及其余。 另外就题型来说,可能会根据能力层级有所微调,增加评价类和 应用类题目。

这一内容是语文考试本应承担的责任,在前两年的文言文考试中 已经有所涉及。今年明确规定出来,只能说在2018年考试中,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将更加突出。 学科教师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以上变化,吃透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修订版),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指导 学生科学应考。 2.强化快速阅读能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阅读速度和阅读量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指标。文学类文本 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考查将更加全面。同时考 纲还提出要适度增加阅读量,因此高三学生在复习应考中要强化快 速阅读能力,在规定时间内能快速捕捉中心句或者关键词。从人才 培养的语文综合素质要求看,学生不光要有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与 此相关的对信息筛选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要有审美 鉴赏的能力。 3.及时进行梳理,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一)端正心态,细水长流。 (二)回归教材,重视归纳。 1、文言文、古诗。对于文言文,要掌握老师点到的实虚词、古 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要诵读并通译所有文言文,尽最大能力感知文句的节奏;要熟悉18个虚词的一般用法;要背诵并默写考纲要求的文段。 对于古诗,要背诵并默写所有诗歌;要弄清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2、现代文。要重视字词“音形义”的积累;要梳理文学常识;要尽量地从结构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理解文章;要做写作方面的积累,如积累精美文段、名篇名人、文学形象等。 (四)抓好阅读,促进写作。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直击五大核心素养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直击五大核心素养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和核心价值,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所提出的新的课程目标。以五大核心素养引领专项突破,探究规律,升华认识直击高考。学% 素养一唯物史观——核心理论 高考考查立足点 一、唯物史观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 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 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 二、唯物史观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活学巧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活学巧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活学巧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素养二时空观念——核心思维 高考考查支撑点 一、时空观念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时空为基础,感知历史史实 2.以时空为依据,得出历史结论 3.以时空相结合,认识历史规律 二、时空观念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时空观念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题不有 2.时空观念的阶段性:时序空间,不同特征

3.时空观念的综合性:纵横联系,不可分割 4.时空观念的多样性:直接呈现,隐性暗示 素养三史料实证——核心方法高考考查着力点 一、史料实证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2.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问题理解能力 3.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观点论证能力 二、史料实证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学习历史的方法:史料的可靠性 2.探究历史的途径:论据的充分性 3.感知历史的体验:结论的完整性 素养四历史解释——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 一、历史解释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客观评判能力 2.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3.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思维创新能力 二、历史解释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发现问题:分析比较,掌握史实 2.还原情境:推理判断,说明现象 3.反思结论:转换思维,评论观点 素养五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高考考查切入点 一、家国情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高考历史命题走向

2007年高考历史命题走向 考生在今后一段时间的历史复习中要把握以下理论导向: 一、文综历史高考命题的理论导向 1、基础性,注重考查学科基础主干知识。追求历史知识的覆盖面。 2、综合性,以考查学科内综合为主,学科间综合为辅。比例约为:学科内占80%,学科间占20%。 3、现实性(或称“时代性”),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考试为现实立意。 4、人文性,吸收新课标理念。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加古代诗歌、民族文化、人的价值等内容。 5、地域性,分省命题,必然体现出地区性。这是今后分省命题的重要特点。 二、单科历史高考命题的理论导向 1、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要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史,是政治文明史的基础;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而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不是终极动力;生产力标准是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 2、文明演进是历史发展的总纲。强调: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首先是一部文明演进史,文明演进发展的总纲;文明每向前迈进一步,都要付出重大代价,付出不可避免。与取得的成就相比,代价是次要的。关联:我国改革开放成就与环境污染问题;我国贫富悬殊的现象。 3、现代化是近代现代历史发展的主线。工业化的内涵;城市化;科技化;环保化;信息化;现代化中的三种类型;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化进程的横向表现。 通过以上理论导向的分析,我们预测今年高考历史命题可能涉及如下专题,并建议考生加强这些专题的复习。 一、历史学科内专题(参照新课标)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 2、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中外交往。 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古代中国思想史和科技文化史。 5、列强的侵略与晚清民国的政治。 6、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2018高考语文大纲解读

2018高考语文大纲解读

2018高考语文大纲解读(2017-12-16)总纲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考试大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考试大纲》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也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分省命题省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是制定《考试说明》的原则依据。各分省命题省市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本省市高考方案和教学实际制订《考试说明》。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最新北京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及解读

2014北京高考考试说明(历史)及解读 I. 试卷结构 一、试卷结构与题型 试题包括两部分:一、选择题,二、非选择题。试题以科目内知识综合为主,科目间综合试题所占比例较小,一般设置一道或两道科目间综合试题,回答科目间综合试题需要同时运用政治、历史和地理中的2个或3个科目的相关知识。 二、分值比例 文科综合满分为300分,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选择题共140分,选择题共140分,非选择题共160分。 三、试题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四、组卷 试题按照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科目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题型中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II .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查目标与要求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政治、历史、地理各科目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反映各科目之间的综合联系,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本说明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查目标与要求:其中“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 二、考试范围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涉及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考试内容。 (二)历史 第一部分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 (1)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分封制 宗法制 (2)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 郡县制 秦始皇 (3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 唐太宗 王安石变法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康熙帝 2. (1)古代中国的农业 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技术的发展 水利设施的完善 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土地制度的演变(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金属冶炼、制瓷和纺织 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 (3)古代中国的商业 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繁荣 (4)“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 老子、庄子与道家思想 韩非子与法家思想 (2)汉代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宋明理学 “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的“异端”思想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学技术 四大发明 数学 天文学 农学 医学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2)书画与戏曲艺术 汉字与书法 中国画

全国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12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历史)[1]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 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 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 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本大纲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 测试的能力目标,"要求"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 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 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相关知 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 述与阐释,意义完整。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

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历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和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历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和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出炉各科解读

2019 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出炉各科解读备受关注的《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近日出炉。兰州晨报邀请兰州一中和西北师大附中的教师解读高考大纲,并提出后一阶段的复习建议,以期让考生的复习方向更加明确,提高效率。(编者注:甘肃省高考用卷为全国卷,本篇内容适用于2019 年采用全国卷的各省市考生) 语文 兰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长李占祥 考纲解读 2019 年语文考试大纲与去年相比,不论是考试性质还是考试内容,均保持一致。2019 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在试卷结构及命题的内容范围上仍趋稳定态势。 复习建议 1。关注题型变化,做好能力提升训练。2019 年试题中出现了一些新题型,如“文言文阅读”第5 小题“古代文化常识”题,复习应做好整理强调;第17小题“图文转换”题也有变化,该考点需将各种类型都做复习。2。重视“选考题”,提高答题能力。近几年全国课标卷对选考题部分考查点和题型相对稳定,连续六年考查的都是小说+人物传记,这两种文本阅读仍是备考重点。还应重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散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新闻报道和人物访谈等文体的复习,做到题型变化与否,复习备考都不遗漏考点。3。做好教材梳理,巩固古代诗文知识。要回归课本,做好文言知识积累,对于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知识要结合习题归纳强调;名篇名句

要通晓其意,理解背诵,默写要整理好出错频率较高的字。 4。加强作文训练,突破重难点。应重点加强审题训练,立意要力求深刻,见 解要力求新颖;要积累新鲜素材,运用要灵活;语言要讲求修辞,凸显文采;还应强调文章的合理布局,注意细节,如段落字数、书写标点等。 英语 兰州一中牟欣 考纲解读今年的考纲跟去年比没有明显的变化,和前年相比有三个变化:1。词汇量变化为3000-3500。2。增加阅读中对词义推断的要求。把“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改为“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和短语的含义”。由此看出考试中“词语猜测题”的难度会加大,尤其会加大考生对单词和短语在具体语境中特殊含义的考查力度。3。改变语法填空题中所填词数的要求。把“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内容(不多于3 个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改为“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内容(1 个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 式”。 复习建议 1。重视词汇的记忆和应用。考纲及其说明要求考生掌握约3500 个单词,这 是高考命题的词汇范围。第一轮复习需要将词汇通过近义词、 反义词、上义词、下义词和词根、词缀以及构词法的知识拓宽。第二轮复习要在3500 个词汇中挑出历年完型填空选项中的重点单词进行“深挖”。为减轻考生压力,对“扩出去”的单词只要求认识即可,而对于“深挖”的单词,不仅要认识,更要掌握最基本的搭配和用法。要特别注意新进入考纲词汇的动词,不仅要知道这些词的意思,还要了解这些动词的搭配、用法和过去式、过去分词的特殊变化。 2。近三年试卷特别注意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资源的宣传和弘扬。建议考生备考时掌握各应用类信件的书写要领,如邀请函、自荐信、感谢信、道歉信

高考历史命题思路与复习指导

高考历史命题思路与复习指导 命题思路: 1. 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考查融为一体。 2. 考查考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3. 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以及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5. 注重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6. 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鼓励考生从历史中学会思考。 7. 适应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的考生。 考试要求与答题路径:“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说明、论证问题和表达结论”。 考试内容 ※第一是考学科知识体系。 所谓考学科知识体系,不是指考察的知识的覆盖面,而是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强调某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学科知识体系是学科内综合的主要内容。学科内的综合就是把各个有联系的不同的知识点综合成一个整体即知识体系或知识结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知识体系或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而这样的知识点主要是指学科主干知识。就历史学科而言,除了历史学科基本理论和观点之外,主要指的是能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知识点,能说明经济结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特点和发展演变的历史史实,能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的历史事件。这些主干知识,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概貌,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已形成了这样的命题特点,即从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和现实问题相结合的角度确定主题,选择典型性或再生性知识设计情境,从对历史知识的定性分析、内涵揭示、整体把握和学科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问题。过去的高考主要考察的是考生熟练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现在的高考主要考察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知识点针对性强、设问构思精巧、灵活,业已成为高考文综命题的一大特点。 因此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历史学科基本理论和观点为核心,围绕解决现实问题对知识进行研究,对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重点不是对知识点的记忆,关键是对知识点进行理性定位,进而形成以知识板块和知识网络为主体的学科知识体系,是教师指导考生应考复习中必须首先完成的工作。 ※第二是考综合。考试说明中对文综高考的定位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考查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考试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表现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跨学科综合命题的主体设计思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以现实问题立意,结合各学科主干知识和内在联系,利用现实问题进行学科渗透,通过现实问题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继而考查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能力。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命题对社会热点采取了隐性介入的方式。考生在应考复习中要采取“关注热点、夯实基础、拓展思维、冷热有度”的策略。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分析,总结出综合试题的命题步骤为 “明确主题---选择素材---确定切入点---设计问题”。综合性试题最理想的设计应是“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学科主干知识而支解主题。”2002年《清明上河图》一题则为理想的跨学科综合试题,分析北宋后导致东京商业衰落的社会政治原因和这里黄河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最后讨论开封今日的城市发展与建设方向,该题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学科主干知识而支解主题。由此可见,高考命题者在跨学科综合试题的设计思想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历史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方面内容,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因素。考生要注意在社会科学的范畴中深入挖掘历史学科主干知识与政治、地理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明确历史经验的现实借鉴意义,整合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第三是考能力。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高中历史考试大纲

高中历史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学科专业基础 一、中国古代史 (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1. 中国远古人类与主要文化遗址。 2.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3. 夏、商、西周的文化。 (二)春秋战国 1. 春秋战国的政治与经济。 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思想。 (三)秦汉 1. 秦的统一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2. 秦朝的灭亡。 3. 汉初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冶。 4.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5.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田庄经济。 6.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四)魏晋南北朝 1.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 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3. 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 4. 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 5. 江南经济的开发。 6. 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 (五)隋唐五代 1. 隋朝政治与经济。 2. 唐朝前期政治和经济。 3. 安史之乱与唐朝后期社会危机。

4. 唐朝后期赋役制度改革。 5. 隋唐时期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6. 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7. 隋唐时期思想文化。 (六)宋、辽、西夏、金、元 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2. 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 3.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4. 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和宋金对峙。 5. 宋代经济的繁荣。 6. 元朝的统一及其政治制度。 7. 宋元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8. 宋元时期的文化。 (七)明清 1. 明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2. 郑和下西洋。 3. 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4. 明末农民战争。 5. 清代疆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6. 清朝前期的政治。 7.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8. 明清时期的文化。 3 1 二、中国近现代史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2. 中英贸易与鸦片走私。 3. 林则徐主持禁烟运动。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大纲人教版

2011年大纲版语文《考试大纲》解读 考纲整体分析 2011年《考试大纲》和2010年《考试大纲》一脉相承,考试性质、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题型示例等内容没有任何变化,体现了稳定性和承继性,这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大纲版高考历史悠久,已经形成相当成熟的思维方式;社会大背景也需要保持稳定性;新课标考试省份逐年增多,大纲版省份近年就要全部加入其中,最后几年需要在稳定和继承中接轨。 《考试大纲》的高度稳定,预示着对考生的各项要求没有改变,命题的依据、思路,试卷的结构、题型、考查点也会保持稳定。当然,这不意味着反映到试卷上的东西一成不变,恰恰相反,有些考点会出现轮换考查,即便是考查同一个考点,设问的角度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更无须说试题依据的情境永远都是新鲜的,往年的高考都告诉了我们这些。 备考指要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近3年的大纲版试卷,无论全国一卷还是全国二卷,考查语言文字运用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考查7道小题,其中,客观题4道,主观题3道;4道客观题依次考查字音、成语、病句、连贯,3道主观题中必考1道仿用句式题。2011年高考,这5道题考查点还不会有变化。另外两道主观题主要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得体,既要看去年考过的,又要关注轮换考查点考查的特点,各个考点都要练到,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哪个考点不考,不去训练。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的选材,史传文始终是首选,都是从24史中节选的篇目,写法正统,文字规范、浅易。选文长度为600字左右。考查点固定:理解文言实词、筛选信息、概括文意、翻译文句。题型也固定:前三点为单选题,后一点为翻译题。 文言文阅读的备考,要高度关注史传文,而且是24史中的篇目。要注重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和把握,因为文言文不比现代文,它更加体现知识的积累性,要立足课内,从课内汲取文言知识的营养,通过联想、迁移来解决阅读新材料遇到的问题。文言实词要结合语境合理判断其含义;信息筛选要看清题干,结合事实,有效排除无关信息;文章概括和分析要依据文意,体察细微之处;文言文句子翻译要落足于采分点(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力求字字落实,句意通顺。 (二)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材不拘一格,唐诗、宋词、元曲等均可涉及。但考查点相对固定,突出考查鉴赏形象和思想感情,也就是情和景的关系。 此考点的备考,需要在感悟诗歌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与抒情的手法。如借景抒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等。注意描写的手法,如衬托、对比、白描、工笔、多角度写景等。还要注意分析诗歌中的炼字技巧。 通过训练,要总结答题的方法,强化答题的步骤,熟悉答案的构成,即明确针对什么样的问题,作出什么样的回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名篇默写的考查一般是诗文结合,注重考查经典篇目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和富有哲理、启迪人生的句子,不偏不怪。 用心爱心专心 1

高考历史试题-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 最新

解读 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 2018年江苏历史科考试说明的命题指导思想明确指出: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历史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指导思想,基本沿续了近年来历史高考命题的导向,倡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全面、牢固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注变化:1、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及要求"的表述与往年的考试纲相比,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内容直指学科能力要求,共分为4类: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的探讨问题。其具体要求说明共列举12种,考生要认真研究和领会。 2、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的罗列上,打破了历史课程标准及教材模块的编排顺序。必考部分按照"古代部分"、"近代部分"、"现代部分"分成三大块,将必考内容的政治发展史、经济发展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内容按专题打乱按历史时序重新排序。三大块所列专题分别为6个、8个、12个,沿袭了历史学科"薄古厚今"的命题趋势,其中政治发展史专题10个、经济发展史专题8个、思想文化史专题8个,与往年比较,政治史比重有所弱化,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比重有所提高。选考部分是直接罗列要考查的5-6个专题的名称,而无具体考点的表述文字。值得注意的是,选考部分删除了选修教材中的不少专题内容,复习时应对照复习。 3、考试形式部分,与往年的旧高考相比,也发生了不少变化,考试时间由原来的120分钟减为100分钟,试卷分数由原来的150分减少为120分。在试卷结构上首次出现必做题和选做题的划分。必做题约占80%,选做题约占20%。2018年考试说明明确指出,高考历史的试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说明不再对考点的分布不再在历史时序上作分数比例上的分解要求。 备考建议:1、考试范围符合《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必考内容为历史三个必修模块,四个选修模块为选考内容。为减轻考生的复习负担,考试内容在"考试大纲"以及"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调整。保留下来的考试内容基本上属于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考生们拿到考试说明后应严格按照说明上的内容逐点复习。 2、从所附典型例题示例中,题型仍保持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在非选择题部分,提供"新材料、新情景"的材料解折题和材料问答题为主要题型。要引起重视的是,出现了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论证和探讨历史观点的主观题题型,再次反映了18年历史高考对学科能力考查的要求,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把握好。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 众所周知,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是推进考试内容改革的切入点,为此,百年英才特邀请高 考志愿研究院的专家进行了分析,从修订内容入手,结合应对策略,给出专 业建议,为广大考生备考支招,供参考。今天,我们先来了解: 2017高考语文大纲解读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核心内容2017年高考语文学科考纲修订更注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优化考查内容,调 整选考模块,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突出变化如下:1、能力目标设 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解读:这一改 变就意味着试卷会进一步减少记忆背诵类的知识,增加评价鉴赏、分析运用 类的题目。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有能力层级的,之前的语文考试侧重考查低 级的记忆背诵知识,但现在的高考开始侧重更高层级的能力要求。这一改变 其实是紧随北京高考改革,尤其在北京的模拟考试中,分析理解、评价鉴赏、综合运用等高级能力层级题目比例大幅度提高。如2016北京海淀一模第5题:下面选自《茶馆》的人物对话体现了老舍式的幽默的哪些特点?根据材料一 和材料二回答。这个题目就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在文章中提取老舍幽默的特点,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新的文本进行分析,用文章的知识解决文章之外的问题,这种考查运用能力的题目比例将极大提高。2、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 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解读:这也就 意味着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材料、处理更多的信息,然后把 这些信息变成答案写出来。这个修改,对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方法都提出 了极高的要求。学生应该在普通提高阅读速度和处理信息的速度的基础上, 根据材料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高效处理文章信息。其实提高阅读

2020高考历史25个命题角度、内容预测

2020高考历史25个命题角度、内容预测 2020高考历史最有可能考查的命题角度,大家一定要仔细看哦! 古代史部分 1.从“大一统”角度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演进 【角度说明】从“大一统”的角度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演进,着重考查考生对分封制具有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的理解,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其对“大一统”理念的认同,凸显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2.从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等视角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 【角度说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留下了大量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着力挖掘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优秀经验,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特别关注】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我国迅速动员整合全国力量,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显示出了治理能力的强大。该视角呼应这一社会热点,抚今追昔,面向未来! 3.从作用(影响)角度考查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与监督 【角度说明】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发展为当今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其也是高考关注的重点。 【特别关注】呼应当今高考制度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热点,贴近时代、贴近社会。 4.从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影响角度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角度说明】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同历史时期商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是历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 5.密切结合现实,从社会民生与国家进步视角考查经济现象 【角度说明】高考历史试题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从社会民生与国家进步视角考查经济现象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显著趋势。 【特别关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此次受疫情以及蝗灾等影响,粮食安全问题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今年高考对此可能会重点关注。 6.创设多元化、趣味化的情境考查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角度说明】创设多元化、趣味化的情境考查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是近年来高考的新趋势,例如,材料情境为诗歌、漫画等,体现了新颖性、实用性、趣味性相结合的特点,考查了考生对史料准确把握的能力。 【特别关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强调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从运作方式、原则、特点等角度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角度说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促进了雅典的发展,使其在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借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8.从演变、特点、影响等角度考查罗马法 【角度说明】罗马法不仅奠定了古代罗马的统治基础,而且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意义重大。罗马法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罗马法的演变、特点、影响等。

2018年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大纲说明及答案参考

2018年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大纲说明及答案参考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例l (2011海南单科卷)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通过解读图文资料,提取信息 的能力。试题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 援助状况示意图,要求考生熟练利用地图材料,准确获取 和深度理解图文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熟悉当时的历 史背景,准确把握题目主旨,得出正确答案。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例2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

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及复习建议

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及复习建议

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及复习建议 【导语】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高考由教育部统一组织调度,教育部考试中心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考试院命制试题。考试日期为每年6月7日、8日,部分省市区因考试制度的不同考试时间为3天(即6月7日-9日)。本文精选了关于智睿高考的相关文章,欢迎大家分享转载!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因此高考在进行语文复习时首先要了解考试大纲,下面是智睿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及复习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 2018年高考语文学科考纲修订更注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优化考查内容,调整选考模块,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突出变化如下: 1、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 解读:这一改变就意味着试卷会进一步减少记忆背诵类的知识,增加评价鉴赏、分析运用类的题目。 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有能力层级的,之前的语文考试侧重考查低级的记忆背诵知识,但现在的高考开始侧重更高层级的能力要求。这一改变其实是紧随北京高考改革,尤其在北京的模拟考试中,分析理解、评价鉴赏、综合运用等高级能力层级题目比例大幅度提高。如2016北京海淀一模第5题:下面选自《茶馆》的人物对话体现了“老舍式的幽默”的哪些特点?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这个题目就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在文章中提取老舍幽默的特点,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新的文本进行分析,用文章的知识解决文章之外的问题,这种考查运用能力的题目比例将极大提高。 2、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 解读:这也就意味着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材料、处理更多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变成答案写出来。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历史材料题(第40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

历史材料问答题(第40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 2013~2017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第40题的考查内容与设问一览表

1.从命题形式上看

命题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围绕某个主题纵向展开,二是围绕某话题进行横向中西对比。其中卷Ⅰ更偏好于前者,如2013年的海洋利用题、2015年的儒学题、2016年的人口膨胀题、2017年的民族主义题等;而卷Ⅱ则更偏重于后者,如2013年的爱因斯坦热题、2015年的孟子和苏格拉底题、2016年的移民题、2017年的矿业政策题等。 2.从材料选择上看 材料的选择以文字材料为主,极少采用图表形式(仅2016年卷Ⅱ);设问以两问(共3小问)居多,前后问题关联,往往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的解决架设桥梁;重点考查概括、比较、分析、说明、评价等思维能力,答题角度往往聚焦在对背景、原因、作用(影响、意义)的概括分析上及对观点、主张的评价认识;答案简洁,具有较强的专业化、学术化色彩;答案角度周全且聚焦,既强调思维的全面性、缜密性,又重视答题的针对性。 3.从主题设计上看 命题的主题往往聚焦在一些既具有鲜明学科特点、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甚至是社会及国际热点问题,使考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如2013年卷Ⅰ的海洋利用题、2014年与2016年卷Ⅱ的移民题及2016年卷Ⅰ的人口题、2015年卷Ⅰ的儒学演变题及卷Ⅱ的法制观念题,甚至包括2016年卷Ⅲ的福利制度题,2017年卷Ⅱ的矿业政策问题与卷Ⅲ的郑成功收复台湾问题,无不与当前海洋开发与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国内人口流动与国际移民现象、人口控制与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儒学与传统文化复兴、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福利制度利弊争论、去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祖国统一等诸多现实热点问题息息相关,深刻体现命题者的现实关怀及以史为鉴的学术智慧。而从学科角度看,这些问题基本都是发生在社会转型期的重大问题,以之为切入点,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结合,考查考生的史料研读、阶段特征把握、综合分析和阐释论证等能力,考查考生以科学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及近代化史观等各种新史观、新角度,关注思考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形态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从而达到学科核心素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