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解决三农问题 全力推动扶贫攻坚

统筹解决三农问题  全力推动扶贫攻坚
统筹解决三农问题  全力推动扶贫攻坚

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全力推动扶贫攻坚

——在市委农村工作暨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2月2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努力壮大县域经济、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为建设富裕文明幸福新毕节奠定坚实基础。刚才,周荣同志讲了很好的意见;等一会,如培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务必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增强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发展和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扶贫开发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在省委农村工作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栗战书书记强调,“三农”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刻也不能放松;扶贫开发是我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广大贫困群众的生存大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民营经济是富民兴黔的“生力军”和“冲锋队”,责无旁贷地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举大旗、扛大梁;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重要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赵克志省长指出,加快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扶

贫开发,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推进“三化”兴“三农”,加快脱贫奔小康。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统筹推进扶贫开发、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县域经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我市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群众收入不断增加;交通、农田水利、通讯、广播电视等一批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农村危房改造、“五园新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面貌大为改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实施,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得到初步破解,农民负担大幅减轻,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以来,全市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20.9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737亿元、年均增长13.51%,其中农业增加值从53.59亿元增加到133.95亿元、年均增长5.5%;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48元增加到4210元,年均增长8.1%。同时,紧紧围绕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思路,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真抓实干,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2000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09亿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3亿元,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从2000年末的205.58万人减少到2011年末的77.29万人(老标准),贫困发生率从33.64%下降到11.04%。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因素,我市“三农”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增收渠道还不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活,尤其是农民收入低、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011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达到全省4200元的平均水平,但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按照老口径1196元的贫困标准,我市有5个贫困县、173个贫困乡镇、77.29万贫困人口。按照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我市贫困人口约为341万,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2.44%,占全市农业人口的53%。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边远山区、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条件恶劣,扶贫开发成本更高、攻克贫困的难度更大,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

经过多年改革发展,我市“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严重滞后,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工业经济规模小,产业层次不高,结构单一,竞争优势不强。长期以来,我市工业经济主要依靠煤炭、电力、两烟等产业支撑,产业链不长、带动效应不明显。至去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464亿元左右,从2011年工业增加值来看,我市为295.6亿元,与贵阳的365.23亿元和遵义的421.8亿元相比,差距还很明显。二是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统筹发展、以城带乡的能力还比较弱。过去我市各县(区)城镇化建设仅局限于旧城改造、城郊拓展,尽管目前已经启动德溪新区、双山新区,各县(区)也在启动一批城市新区建设,但大多数尚处于开发建设阶段,带动效应尚未完全显现,城镇化水平还不高。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仅为28%,与六盘水的38%、遵义的34.5%相比,差距很大。比全省的平均水平35%低7个百分点、比全国的平均水平51%低23个百分点,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还十分弱。三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产销连接不紧密、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化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弱。2011年,全市农业生产总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18%,主要以粗放、传统、不具备规模效应的农业产业为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是各自为阵、自谋出路,与市场对接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组织化程度不高。四是交通、水利等基础还十分薄弱,在区域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近几年,我市抢抓机遇,相继开工建设杭瑞高速遵义至毕节段、毕威高速、黔织高速等一批高速公路,飞雄机场开工建设,隆黄铁路黄桶至织金段竣工通车,但至今毕节境内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仍然为零,多数规划建设的铁路还在推进之中,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立体交通格局尚未形成,县乡公路等级不高,村级公路维修及油化力度不大,交通瓶颈制约因素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村安全饮水没有全覆盖,建成的水利基础设施维修不及时、管护不到位、作用发挥不好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五是民营经济发展滞后。2011年,全市登记在册的私营企业7700户,个体工商户9.9万户,民营注册资金205.8亿元,民营经济生产总值3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不断增加,但与“金三角”的贵阳、遵义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方面,民营企业投资小、经济规模小、层次低、数量少、布局散、产业链短、市场占有率不高;另一方面,还存在实力较弱、主导产业不强、知名企业不多、知名品牌缺乏、投资增长乏力等问题,制约了我市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制约了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快速推进,制约了“强市升位、跨越发展”总目标的全面实现。

六是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县区之间差异大、发展不平衡。从经济总量看,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737亿元,县均生产总值81.89亿元,我市每个县都是人口大县,人均水平就很低。从财政收入看,一般预算收入为80.8亿元,其中有2个县(区)低于5亿元,县级财政收入远低于支出,自身没有更多财力用于建设和发展;县级一般预算收入仅占支出的30.68%,其中占比最低的11.04%,最高的也只有58.8%。从发展均衡度看,一般预算收入最高的金沙与最低的赫章相差6.9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金沙与最低的赫章相差1018元。

以上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直接影响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农民收入和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提速转型,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致富。我们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和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抢抓国发2号文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国家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出台和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用战略的眼光、创新的理念、超常的举措、务实的作风,跳出“三农”抓“三农”,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坚持用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二、加快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

我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全市833万人口中有773万人生活在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工业提速转型,以工业化带动农民致富。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把加速发展与加快转型结合起来,切实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化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一要优化结构发展工业。围绕十大工业产业振兴计划,巩固和提升煤炭、电力、建材、“两烟”、白酒等一批具有基础条件、比较优势和市场前景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特别要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促进工业产品结构由初级为主向中、高端和高附加值为主转变。年内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7%以上、力争工业投资增长50%以上;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2000亿元,以工业的大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大提速、大跨越。二要推动产业向园区聚集。以“三基地、九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集聚、集中、集约发展。年内新增建设入园产业项目120个左右,每个园区投资超

10亿元的大项目2个以上,每个园区入园企业超过30个。到2015年,力争建成1个产值达500亿元、3个产值达200亿元、6个产值达100亿元的园区,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支持、引导县(区)根据各自的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发展潜力规划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努力形成一县多园区的格局,着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平台。三要通过工业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紧紧围绕建设“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目标,实行以工带农,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带动马铃薯、核桃、辣椒、大蒜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农民就近就地稳定就业。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用先进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改造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鼓励工业企业充分利用资金、技术等优势加大农产品加工投入,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带动农业效益提升和农民收入增加。

(二)大力推进城镇建设,以城镇化带动农村。按照新型城市、特色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同步推进的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通过不断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带动农村。一要构建特色城镇群。围绕构建“适宜居住、适宜创业、适宜旅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按照“一带两翼”空间布局,强力推进七星关—大方中心城市建设,把中心城市和城市新区作为聚集要素资源、吸引外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以县城为中心,加快培育一批交通枢纽型、旅游景点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镇,在具备条件的地方优先建立产业园区,引导产业向小城镇转移,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坚持以城带乡的原则,推进农民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年内新增城市建成区10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化率达30%以上;到2015年,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5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8%以上。二要引导农民有序转移。加快发展壮大城镇产业体系,增强吸纳就业和人口聚集功能,让更多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有能力、有技术的农民工自主创业。加快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加强和改进城市人口管理,加快推进城乡户籍一体化,尽快消除农民进城的制度障碍,将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并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三要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建设好农民美好的家园。年内力争基本建成150个特色小城镇,推进67个民族地区贫困乡镇和54个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建设;新建成“五园新村”精品示范村110个、“同心新村”9个,新建改

造“黔西北民居”33万户,建设“幸福小镇”25个、“五古”项目25个。到2015年,实现“五园新村”建设全覆盖。

(三)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总量持续较快增长,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提高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一要因地制宜选准产业。战书书记指出,贵州农业发展的“希望在山、关键在水、后劲在畜、出路在工”。要充分发挥我市立体气候明显优势,立足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深入推进“3321”、“十带百园”、“三万”农业示范工程,推进优质烟叶、马铃薯、核桃、反季节蔬菜、草地生态畜牧业、中药材、高山生态有机茶、精品苹果、特色杂粮“九大基地”建设,努力培育一批“小产品、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的特色产业群,着力构建具有产地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要按产业、分品种、划区域进行规模发展,努力使各地形成不同的特色优势产业板块,加快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带和专业区建设,尽快改变小而全、多而散和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的生产经营格局。二要大力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突出草地建设和标准化规模养殖两个重点,抓好畜牧业科技含量、家畜繁殖率和繁殖成活率、标准化规模养殖量“三个提升”。2012年,确保产值、产量分别增长10%以上,畜牧业收入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的30%以上。2015年,力争建成300万亩人工草地、1000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规模养殖量40%以上。三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狠抓“阳光工程”培训、“同心·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重点突出农作物现代种业、传统种养技术升级、“3321”特色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标准化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农业信息化技术、石漠化综合治理、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攻关。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四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加工。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升级工程”,推动种植良种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商品化、经营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发展,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努力实现土地大流转、基地大建设、产品大流通、产业大发展、农民大增收。2012年,每个县(区)都要建设1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庄,力争培育1至2户产值上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培育市级龙头企业30家以上。五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生产经营服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专业大户、家庭

农场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留在农村带头发展。年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2000个以上。到2015年,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比重达60%以上。

(四)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不断扩大就业容量。从长远看,服务业是就业容量最大的产业。要把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内容,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努力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要加快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是我市的“朝阳产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后发优势。抓住全省第七届旅发大会在我市举办,旅游公路、城市路网、景区景点、宾馆酒店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效改善的机遇,强力推进“旅游兴市”战略,不断提升“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整体形象,构建“一城、两廊、八园、十区”的旅游发展格局。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大力吸引以毕节周边地区为核心,以长三角、珠三角、川渝滇、黔中等地区为目标市场的客源,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层次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吸附能力。二要加快发展物流业。围绕把毕节打造成川滇黔渝结合部重要物流中心的目标,大力推进毕节远航物流园及各县(区)物流项目建设,逐步完善全市商品集散、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物流咨询、电子商务等服务功能,加快形成服务于煤炭、电力、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等支柱产业的现代物流体系。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工程”建设,建立完善城乡商贸服务网络。年内新建、改造城乡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10个,建成一批“村级综合服务站”、“农村商品批发零售超市”,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三要加快发展各类服务业。加强政府引导,扶持一批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企业,打造一批“三农”信息服务项目品牌。加快发展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各类服务业,引导城镇现代商贸、物流、中介等服务业向农村延伸,让农民享受到服务业发展的成果。

(五)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纵观全国各地,哪里民营经济发展快、规模大,哪里综合经济实力就强。面对全国各地民营经济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面对小进则退、不进则大退的严峻形势,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抢时争速,破难攻坚,奋力推进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一要充分调动全民创业激情。按照低门槛、轻税赋、可支撑、少检查、重激励的原则,全面落实“简、优、限”方针,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投资方向、登记条件、出资限制、经营场所限制、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等条件,用活用足用好“非禁即入”的政策,倾

力打造优质服务的高地、要素聚集的洼地,充分调动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为鼓励群众兴办、领办微型企业带动就业提供良好的技术、人才、政策和金融支持。认真落实省鼓励支持微型企业发展的“3个15万元”政策,即由个人出资10万元、政府补助5万元,银行给予15万元以下额度贷款,营业后返还税收15万元,政府补助资金由省市县按7∶1∶2的比例分担,今年,全市要完成3000户以上。年内交通银行毕节分行开业,探索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家以上,新建村镇银行5家。建立黔西、赫章2个县级邮储银行。积极鼓励支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力争注册资本达20亿元以上。积极探索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支持1家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发行债券。确保新增贷款90亿元,力争100亿元以上。二要推动民营企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小商品大市场、小配件大配套、小产业大行业、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聚集的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建立具有高度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产业体系,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建立民营经济产业园区、打造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园,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落地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切实推进市县两级中小企业孵化园和100个民营经济产业园建设,鼓励民营经济向工业园区集中,引导和规范民营经济从分散向园区集中。确保年内进入全市各产业园区的民营企业达235户以上,占入园企业85%以上;2015年以前进入产业园区的民营企业达到450户以上,占入园企业90%以上。三要大力抓好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放在突出位置,健全招商机制,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载体,积极利用我市的资源、区位和政策优势,策划好、组织好针对民间资本的招商引资活动,着力引进一批质量高、投资大、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项目,提升发展层次。要严格执行以领导干部带头招商为核心内容的招商引资责任制,积极开展专业招商、网络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经济区、港澳台、对口帮扶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四要做大做强民营经济。按照“三年倍增、五年大跨越”的要求,大力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万户老板创业工程,努力激发民间资本的潜力和活力,帮助更多有能力的人成功创业,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实现就业。年内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达400亿元以上,民间投资达460亿元以上。到2015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000亿元以上,占GDP的50%以上,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5%以上。

(六)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抓住国家把我市作为乌蒙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主战场的重大机遇,突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

控制”系统推进,将开发与扶贫、强区与富民结合起来,以“规划到村、扶持到户、责任到人”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柱,以“集团帮扶”为抓手,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大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园区示范带动、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等五大工程,结合“五园新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整乡、整村、整组推进,向贫困发起“总攻”,坚决打赢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年内净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5万人(新标准),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8%以上,20个以上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到2015年,全市贫困县、乡全部“减贫摘帽”,贫困人口减少一半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要实施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工程。加快高速公路、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建设,年内确保全市高速公路开工里程达650公里以上、通车里程达270公里以上,建成3000公里以上通村油路,实现乡乡通油路和42%行政村通油路;到2015年,力争75%以上的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认真实施《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确保年内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解决128.01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到2015年基本建成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土),新增治理石漠化面积2000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以上,新增退耕还林200万亩、荒山营造林2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进一步改造提升农村电网,实现城乡电网同网同价。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加大户用沼气池建设力度,到2015年新增建成14万口沼气池。二要突出推进项目化、产业化扶贫。本着做大基地、做优产业、做强加工、做响品牌、做活市场、做长链条的原则,通过政策促动、科技推动、龙头拉动、市场驱动、示范带动、农民互动,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实施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产业项目,适当发展局部区域适宜、市场前景好、效益比较高的特种养殖产业,有计划建设一批示范种植、养殖基地。到2015年,培育建成产值在亿元以上的扶贫龙头企业5个以上,省级扶贫龙头企业达50家以上。适应产业化扶贫的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大力实施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绿色证书”等培训,努力使更多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三要切实增强扶贫开发工作实效。抓住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在认真总结“威宁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以“纳威赫连片攻坚推进区”、“中东部整乡攻坚推进区”和“纳雍赫章交界区域金雨山区”等连片特殊困难县乡村为重点,通过产业化扶贫、整乡整村推进、集团帮扶、“三个一细胞工程”等扶贫方式覆盖全部贫困人口。创新产业化推进扶贫开发模式、劳务经济推进扶贫开发模式、非农产业助推扶贫开发模式、新

农村能人带动扶贫开发模式、社会保障扶贫开发模式,切实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市、县(区)财政要按照上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本级财政预算时重点给予扶贫开发资金及扶贫开发工作经费倾斜。四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不断提高其营养健康水平。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补贴标准,基本实现门诊统筹全覆盖。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确保实现“双降”目标,在扶贫资金项目安排上,优先重点帮扶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农户。加强贫困村村级文化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扶贫开发、农村低保、临时救助制度等有机融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对鳏寡孤独、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救助标准。继续实施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粮食救助制度,健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七)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凡是其他地方实行的县域经济政策,我市都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地方没有的政策,我们都可以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今年,省里将在扩权强县、发展县域经济上做出重大部署。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统筹协调区域发展的职责,用好用活省委、省政府赋予的经济管理权限和各项发展政策,有力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快发展。到2015年,全市县域经济提速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新增2个以上的县(区)进入西部百强县,经济强县和后备经济强县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市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一要为县(区)“松绑”“减压”。坚持执行省政府推进扩权强县的决定,市将向县级政府下放更多的经济管理权限,认真履行统筹协调区域发展的职责,加强管理、搞好服务。进一步改进工商登记服务,在县域各类园区投资设立企业,允许以园区管委会统一指定的集中或合用的办公区作为企业住所登记。探索农村产权改革试验,让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房产都可进行抵押贷款,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在小微企业发展上有所突破,把个体工商户和家庭果园、家庭养殖场纳入小微企业范畴,给予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扎实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盘活荒山、荒坡、荒地“三荒”资源,使农业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运用市场机制和优惠政策,逐步实现资源开发、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市场化,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出路及基本保障问题。全面落实

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清理农村中小学收费、农民建房收费、乡村基层组织的搭车收费,杜绝不合理收费现象发生。二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完善财税收入征管办法,逐步提高县级财政保障能力。重点帮助和支持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及民生项目。完善现有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奖励办法,加大县域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县域产业发展扶持力度,落实相关鼓励类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县(区)与发达地区共建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基地)。三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金融机构协调机制,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积极争取和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县域分支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进一步落实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涉农贷款增量补贴政策、民营企业贷款用于扶贫项目贴息政策,引导更多的信贷资源向县域倾斜。大力创新支农信贷产品,大力推进土地承包权、林权等抵押贷款,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努力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四要加大用地保障力度。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城乡、产业用地结构优化。进一步搞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县域产业园区建设要向山要地,大力开发利用荒山荒坡、各类闲置土地和倒闭废弃工矿区土地。适当安排项目储备用地,对前三年征收的土地基本得到有效使用、当年批准用地率高于50%的县区和工业总产值增速排前3位的县(区)给予用地支持倾斜。五要加大人才和科技支撑力度。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乡土人才、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各类人才服务县域经济。继续做好选派科技副职、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县乡工作、选聘大学生村官、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县域基层就业等工作。围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一批重点科技专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组织实施好星火、火炬、中药现代化、科技富民强县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专项科技计划,提高产业发展技术水平。

三、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咬定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以更有力的措施、更大的干劲、更硬的作风,抓早、抓实、抓紧、抓到位,确保抓出成效。

(一)要更加注重吃透上情。今年1月12日,国务院国发〔2012〕2号文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贵州发展的特殊关怀、特别支持。近期,省政府将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

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也在积极研究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的

实施方案。各级各部门要抓紧组织学习,把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与贯彻落实中央、省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有关政策文件结合起来,使各级干部全面理解文件精神,准确掌握文件提出的要求,加强对文件明确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学习研究和运用;要围绕国发2号文件明确的产业导向、政策措施和扶持我省特别是涉及到我市的相关内容,抓紧提出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强与省有关部门、国家有关部委的汇报沟通,积极争取支持。

(二)要更加注重完善机制。要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2012年扶贫攻坚行动推进计划》、《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意见》、《关于2012年毕节市农民增收计划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健全责任体系,做到层层负责、环环相扣,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以责任制促落实、以责任制保成效,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全力推进“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要更加注重创新思维。要创新思维方式,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推动工作,牢固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学会用市场的办法来盘活农村资源,克服“等靠要”思想。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以实际行动赢得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要创新工作方式,从习惯于行政命令转到提供服务、信息指导、典型示范、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要改进工作方法,学会统筹安排,点面结合,不断培植典型、总结典型、宣传典型,以点带面、推进工作。要强化服务意识,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中依靠群众,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体察民情民意,关心群众疾苦,提高对农民群众进行政策引导、典型示范、说服教育的工作水平,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要强化规划意识,在配合做好乌蒙山区扶贫规划的同时,切实抓好区域规划编制,对不符合新要求、新布局的要及时进行修编。

(四)要更加注重转变作风。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干”字当头、“闯”字为先、“拼”字求胜,锐意进取、敢于担待,只要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就要敢去抓、去做、去落实。要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提高抓工业、抓项目、抓城建、抓改革、抓开放的本领。要发扬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改革排头兵精神,想新方法,下大力气,闯新路子,有力推动各项工作。要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帮助基层、农民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要攻坚克难抓落实,

勇于正视困难,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突出抓好大事要事,靠重点工作突破带动面上工作开展,打开新局面。

同志们,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工作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使命艰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全市农业农村和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孔祥智[1] 认为,“三农”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农业、农村、农民的范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安全性问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3],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

三农问题的学术观点综述

三农问题的学术观点综述 选自国研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d3157173.html,/https://www.360docs.net/doc/2d3157173.html,mon.web/DocViewSummary.aspx?docId=1824758 &leafId=14106&chnId=&viewMode=content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关于农村土地改革的问题成为本次会议的热点和焦点。如果说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并且由土地入手建立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序幕,那么,30年后今天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将从土地入手完善和解决一些束缚农村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于“三农”问题。社会学家、三农问题评论家艾君曾多次撰文探讨和呼吁。写就了《农民与农民问题的探讨与思索》、《农民工问题与三农问题刍议》、《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在于户籍制度》、《切莫把“农民”与“村民”混为一谈》、《解决农民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还给“农民工”合体的称谓》等一系列解决“农村、农民”问题以及农业发展问题的探讨文章和呼吁文章。 在这些文章里,关于一些概念的界定问题,关于反对土地私有化的提法倡导“土地使用权转让问题”,关于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问题,关于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城市发展权问题,关于农村和谐发展问题,关于“村民”、“农民”的界定问题,关于制定《农村发展保护法》的问题,关于村民的权利和农民利益得到保护,以及城乡环保一体化问题、生态农业问题等等,他都或多或少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纵观有些见解和看法,值得欣慰的是许多观点和看法与中央正在逐步推行实施的相一致。现简述一下社会学家艾君的一些主要的观点: 1)对“农业产业化看作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的提法提出质疑,并提出了“将土地进行产权分配并作为生产资料可入股问题”应该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第二次飞跃的观点。 1995年春天,由山东诸城等地总结出来的一套农业产业化经营经验在我国已进入研讨试点阶段。当时典型事例就是“得利斯公司走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其内涵实质是“加”字,模式即“公司加农户”、“农户加协会”、“协会加公司”等等。 1996年5月左右,全国首届农业产业化研讨在潍坊召开,会议进行了四天。中央有关部门官员、全国各地农业部门负责人、工程院院士、各农业科研部门专家学者进行了3天的研讨。会议最后一天大家推举让艾君代表谈谈感受,当时他提出了如下看法:一是不赞成第二次飞跃的说法。土地问题是解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根本,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可以称为“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次飞跃”,因为是从土地入手的,农民最关心的也正是土地。而“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的是市场和经营问题,不是从根本解决农民问题,因此有关权威提出是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的观点,他不赞成,不可以称为“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如果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的是当时我国农民吃饭问题,那么,实行农业产业化仅仅可以称为解决了农民如何经营农业,如何赚钱过好日子的问题。如果是解决农村经营和市场问题,为何大都是研究农业技术和政策的专家学者入会,为何不吸收一些例如,商业部、外贸部、社科院等一些长期研究市场和经营的专家和学者一起研究呢? 二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如果按当时农村现状,盲目上马一些农村经营实体、村办企业,会不会造成农村原材料的浪费?会不会加工技术问题不过关?会不会造成农业部门对原材料、乡村企业的垄断?会不会造成城市尤其是当时的轻工行业国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因原材料进货难、进价高而造成破产(因为我国大部份轻工企业原材料都是来自农村)? 三是“农村盲目成立一些协会,例如诸城绿宝协会、蔬菜协会”等等,从经验看在全国发展会员,是否已经违背社团管理规定?[因为按社团法规不许异地发展会员]。 会上,艾君针对定性为“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观点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要真

三农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一)三农问题的概念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大的变数,因为其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关系着很多农民的生存。三农事业在发展中遇到了问题,将会限制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三农”问题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总称,三者之间有密切联系,有质的区别。 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市经济发达,农村面貌落后,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主要体现为农民依赖土地,种地收入少;学习运用农业科技成果,农业增产却不增收;农业科技推广的不全面,产业化程度与国外农业相比较低;与国际农业竞争没有优势,缺少优质高效品种等。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农民生活方式单一,大多时间花在种地上;收入方式少,种地或者出苦力;转移的劳动力的权利没有保障,剩余的劳动力得不到合理的安置等。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 (1)基本国情的影响。人地比例关系的多少,对于农业发展、农村发达、农民贫富有着直接关系。首先,影响着我国的农业就业容量,人多地少使得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比例缩小,靠农业增加收入的

机会就相对于减少。其次,影响着农业的经营方式和农业的产业化结构,较少的土地是不可能有效的经营大规模的农业,不可能有效的提高土地生产率。最后,对于农民而言,耕地不足使他们的收入减少,影响到他们的生存。虽然如今,农民外出务工,但是人均耕地的不足,相对于市民而言这是不公平的,并且在效率方面得不到保障。 (2)体制的制约。为了工业发展的需要,国家让城市大力发展工业,引进先进技术,组织大规模生产,财政、金融、社保等政策偏向城市,使城市处于发展的优势地位。同时国家让农村以农业为主,大力发展,将农民的生活与土地紧密联系。许多优惠政策落实不到农村,对农村的财政支持部分只能完成很少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农民从根本上就没有参与现代化的机会,使得农村其它产业得不到发展,生产方式没有转变,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城市遭到各种制度的威胁,生存权、发展权等处于不平等地位。国家主导的二元经济结构政策,直接割裂了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使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有了不同结果,城市与乡村极不对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城市的工业化、现代化,农村的非城镇化,工业化向城市倾斜。 (3)财政支持比重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投入对于农村而言是多于以前的,但是相对于城市而言,投入也在增加,而城市的发展迅速为自身获得了更多的财政支持,所以尽管对农村的支持的绝对量不断增加,但是比重却是下降的。 (4)农民自身的问题:我国农民人数很庞大,勤劳质朴,但是生活贫困文化素质很低,缺少现代化素质,容易满足小农经济。这些

2020年整理学习三农问题心得体会.pdf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想汇报 尊敬的大学党组织: 每年寒假开学,在火车站都会经历这样一幕:在火车站成群结队的农民工背着大包小包的铺盖,拥挤在候车厅等待外出的列车--青壮年男子、妇女、儿童??吵吵嚷嚷。 由此景,我想到了在各种媒体频频出现的带有很浓的政治词汇"三农问题"。确实国家着手解决三农问题也有好几个年头了,成效肯定是突出的,但肯定的来说存在的问题也还是比比皆是的。现在农民的地位真的提高了没?农民的权益得到落实没?作为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对这些问题我还是比较关注的。现在回家还会听到爸妈谈话间,会提到政府现在和以前对农民的政策不同的地方。让我感慨最深的一句话是爸爸说的"在我看来xx这一届是最牛的,别的不说,就说这农业税吧,这都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农民给政府缴税交公粮,现在倒换成政府给咱反钱了"。是啊,这确实可以算是划时代的创举了,起码在我的农民父母眼里这不亚于任何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在惠农方面这些确实做得不错,但是仍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学生,当然我关注更多的是教育这方面。初入大学时,最让我感到不公平的是农村和城市学生的升学压力的不同,虽然学生都很辛苦,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农村孩子是得到的教育设施是最差的,可是考学要求的分数却不是最高也是比较高的。这就反映了一些政策的问题,一些城市机构还存在地方保护政策。就农民工的问题也是--好多城市人歧视农民工。确实大部分农民工从事的是体力的脏累劳动,可是我记得在毛概课上政治老师的一句话"城市人是最没有资格歧视农民工的,想这些城市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那些不都是前辈再前辈的农民给造出来的?正如那句小品词说的,没有农民你吃啥喝啥"。日前,全国两会圆满结束。当前,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大政方针和两会的精神开展工作。我想对于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来说,要把两会精神真正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情怀必不可少。这些不是唱高调,要确确实实深入到人民中,真真正正的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样才能 安民心,才能快发展。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天职,而不是秀工程秀项目,这样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向党组织保证我不会做那种只说不做,只会唱高调的"秀"才,我会努力,我会奋进,我会严格要求自己。我希望党组织能够严格的考验我,让我不断的成熟,让我有更大的进步。篇二: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 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 "三变"改革启示我们,农村改革必须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用新理念、新举措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的范文,欢迎参考。 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一 改革的过程是一个透过现象找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从滞后思维向超前思维、从线性思维向复合思维的转变过程。"三变"改革以其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给农村改革带来深刻的哲学启示。 第一,要用战略思维抓农村改革。"三变"改革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了知与行的统一、全局与局部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由来已久,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个政治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可谓仁者见仁,但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三农兴亡,匹夫有责。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制度着手,改革已经不适应农村、农业发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土地制度,实行规模化经营。 关键字:三农问题根本途径 一前言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公布。这是时隔18年中央再次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也是建国55年来中央首次就农民增收问题出台文件。海外媒体评论说:一号文件闪耀人文关怀光芒,是多年来政策含金量最高,实招最多的一个促进农民增收的文件。《中国农民调查》的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凡响。 不管是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还是民间的强烈反映,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三农问题是个大问题,难问题。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其它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村的繁荣稳定关系到现代化的大局,十三亿人九亿在农村。农民增收问题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其意义不必赘述。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落后、农民贫困、农村闭塞。具体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大量土地闲置、农业效益低、国家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二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及笔者分析其不足 (一)税费改革 现在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在推行税费改革,税费改革大快人心,它的确大幅度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的相应的可支配收入增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说2004年农业税总体上降低一个百分点,同时取消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但是它不能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因为城乡收入差距太大,1997—2001年城乡收入比分别是2.47:1,2.51:1,2.65:1,2.79:1,2.90:1。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测算的基尼系数2000年已经达到了0.417,0.4为国际警戒线(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税费改革是减去农民的不合理税费负担,不合理税费负担毕竟不是全部负担,减去之后,农民还依靠什么增加收入呢?难道收入增长就此停止不前吗?减轻农民负担并不能绝对增加和持续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税费改革针对的是农村的税制和腐败问题,所以税费改革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国家的投入 不管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对三农问题来说都是外部条件。国家的投入只有在农村充满活力时才可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只能额外增加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由于农民市场信息极不完全,农民盲目耕种,再加上农产品品质低,结构不合理,结果是“多收了三五斗”。所以国家的投入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农民收入。事实上,结构矛盾是个永恒的话题,农业结构应随着市场的消费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农产品市场结构包括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而我们的农民兄弟一般只看到了品种结构的变化(是由错误的信息和政府的误导引起的),而没有看到品质结构的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公害

三农问题及意义

三农问题 百科名片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简介 “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三农问题 ”是三农的各个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有其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对宏观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派遣大批“小康工作队”与广大农民“三同”,在实践中探讨、创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罢了。 含义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 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

形势与政策关于“三农”问题成因及对策的思考

关于“三农”问题成因及对策的思考 班级:材科1102班姓名:余芳学号:0121101010232 摘要:表现为农业不发达、农村不繁荣、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的存在,有它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复杂性,这已成为了牵动全社会上下的一个无法绕开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人均收入低下、增长缓慢。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其关键在以消灭小农经济,建立现代农业为目标,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关键词:“三农”问题;小农经济;现代农业 通常所讲的三农问题,是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统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三农问题日渐突出,引起了从学术界到决策层的重视,目前学术理论界对三农问题成因的分析歧见纷呈,故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也就不尽一致。那么,举国关注的“三农”问题,其成因究竟是什么?症结又在哪里?怎样才能解决?本文认为,有必要继续深化对“三农”问题成因的认识,从而为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提供思路,要从机械的照搬他国成功经验转到紧密依托本国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我国“三农”问题的起因在于殖民入侵、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回顾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就会发现,“三农”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至1840年的鸦片战争。殖民入侵打开了关闭已久的国门,冲击着古老的农业文明。由于自然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顽强抵抗,它的解体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从此中国的农业经济就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之中,虽然是被动的,甚至是不情愿的。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以及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式工业的兴起,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欧美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棉纺织品的输入,首先引起了在五口通商地区农民自给自足生活方式变化。例如著名的棉产地长江三角洲,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班级:09级思政二班 姓名:王莉 学号:12009244315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就业问题严重,以及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缓慢上。因此,我们应该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而造福于人民。本文从“三农”问题的含义、现状及对策出发,探讨解决其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三农问题出路措施政策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 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要看到,“三农”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民的非农产业出路极其狭窄;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无法有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 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全面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完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增强。但当今三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调节机制且政策却大都存在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而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们应继续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国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入的根本原因。尤其像一些地区偏远的村落,教育无法很好的实施,教育资源匮乏。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的教育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农村现状的改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育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制定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乡产业转换和农民身分转换拓宽空间。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城市化政策,正确定位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政策的重心应当转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型城市。 第三、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农村土地使

三农政策学习知识竞赛试题1

三农政策学习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1、"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一直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自1982年起至2009年2月1日共发布了11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最新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民生事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五个重点,下面哪项不是重点方面()。 A.农村的电网建设B.乡村道路建设C.三农支持保护体系建设D.农村沼气建设 3、《农业法》于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2003年3月1日新《农业法》正式实施,对原法做了较大调整、充实和完善,新增了()章 A.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B.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C.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D.农民权益保护 4、国家在农村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教职工工资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发放,校舍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经费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安排。A.市级县级B.县级市级C.县级县级D.市级市级 5、《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一部关系九亿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村民组织制度的重大立法措施。该法规定有()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A.十分之一B.五分之一C.三分之一D.二分之一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林地的承包期为()。 A.30年 B.30-50年C.30-70年D.50-70年 7、除法律规定外,森林资源属于()所有。 A.国家B.集体C.私人D.县政府 8、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以上。 A.百分之百B.百分之九十C.百分之八十D.百分之七十 9、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 A.土地B.田地C.非耕地D.林地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所称的水资源包括()。 A.地表水和地下水B.井水和湖水C.雨水与雪水D.河水与海水 11、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为主要目的林木。A.蔬菜B.药材C.出口产品D.鲜花 12、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A.二B.三年C.四年D.五年 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

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

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 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名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中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 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本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剩余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 成了城乡之间、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生产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 作者:马小平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4期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收入问题。应千方百计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来解决三农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更关系到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以往影响农民收入的相关因素分析 农民增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农民增收的问题作出仔细的分析,从而找出一条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 1.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限制了农民增收 农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产品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缩小后,农民收入增长受到了限制。 2.农业经营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农民增收 农民收入增长与收入构成密切相关,而收入构成又受制于生产经营结构。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产品低水平、结构性过剩,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不合理,我国以农户为主的生产结构高度雷同,产品品种在较大区域内大体一致,小生产或小农经营只能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再将剩余部分转向市场,加之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致使价格不断下跌,农民收入增幅下降。 3.农民文化素质需进一步提稿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民加强对这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去,而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此则有些无所适从,很难选择到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在当前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强弱与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改革以来我国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仍以农户为单位,每一农户经营的土地非常有限,按每户三人计算,每户经营的土地在7亩左右,要在人均2.3亩土地上把农民的收入提高到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要在人均2.3亩土地上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根本做不到的。另外,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过于分散,在生产经营上仍处于“户自为战”的状态,农户经营行为协调性很差,组织化程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专业食品加工与安全 年级 2010级6班 姓名细雨 学号 7 24354656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国家的“三农”政策的核心就是要通过金融、税收、社会保障等重要措施来逐步改善农民的不平等待遇。而“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

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所谓三农是指农业、农民与农村,三农问题就是关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的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据着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三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着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的大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放在任何历史阶段,放在任何国家都不变的真理。汉代大儒董仲舒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克思也认为“人只有吃饱穿暖,才能从事文化艺术政治”,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没有发达的商品经济,农业在封建国家经济结构中是基础也是核心地位,因此统治者历来关心三农问题,当然他们是从考虑统治地位角度来关心民生问题的。党和国家向来关心三农问题,一方面这是由党的性质与宗旨决定的,另一方面,这是由于农民对中国革命及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无产阶级力量的薄弱,形成了工农联盟,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的小推车推出来的”。 建国初期在我国工业化原始积累过程中建国后,为了发展工业,不得不采用剥夺农业的方式来进行积累,使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农民生活与城市有极大差距。有学者计算,从1953年实现统购统销到1978年,国家通过低价收购农产品提取了4000亿元的积

累,相当于同期形成的国有工业部门固定资产原值的约90%;而1978年以后到现在的20多年中,低价拿农民的土地,价值高达2万亿人民币。另外,低价使用农民工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同工不同酬,即便是同工同酬了,城市户口的人有福利,而农村户口的人没有。 农村同样打响了改革的第一枪,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旧的人民公社体制,然后才开始轰轰烈烈的企业改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高,但是收入差距却是越来越大,根据统计局统计197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城镇居民收入为316.0元,收入之比为1:2.37,2011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3979元,收入之比为1:3.43。另外城镇居民还可以享受各种补贴与福利、公共服务,灰色收入,农民却还有用于生产的支出,剔除去这些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更大。 基础设施是居民,企业共同生活生产的物质基础,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薄弱,绝大多数农村的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生活性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普遍不足,医疗卫生条件落后,教育硬件与软件设施薄弱,自来水,电网,没有形成完善的系统,相当一部分农村没有通公路,甚至地处深山交通闭塞,邮政通讯更是基础设施条件差,服务水平低。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外国人看了中国的大城市,认为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

《三农问题研究-关于三农问题的几项政策性思考》

《三农问题研究-关于三农问题的几项政策 性思考》 “三农”问题,是上上下下十分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实行家庭经营的基本经济制度,给农民以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现在开始进入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主要是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中央连续两年发出一号文件,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措施,“三农”工作出现期盼已久的重大转机,呈现多年来少有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喜人局面。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三农”问题,既有农业外部的问题,也有农业内部的问题,积累多年,十分复杂,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彻底解决。从根本上来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走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道理很简单,只有农民数量减少了、市民数量增加了,农产品才有更大的消费空间,农民的生产成果才能顺利地转化为直接收益;只有工业的实力增强了,才能够反哺农业,惠及农村。目前,xx 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我们要顺应发展大势,遵循经济规律,努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着力激活农业的内部活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尽可能多的增加农民收入。 最近,我到澧县、桃源等区县(市)的部分乡镇,与县乡村干部

座谈,到农户家走访,了解“三农”,问计“三农”,收获和启发很大。我感到,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问题。现阶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生产环节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关键是要开展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搞活流通,使农产品卖得好价钱。我市这些年在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流通型农民专业协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过百万元的有100多家,流通型农民专业协会有300多家。但相对于我们这样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地区来说,显然是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带动力偏弱,还不能让农民从加工环节、流通环节获取更多、更稳定的收益。特别是现在许多地方的种养规模迅速扩大,到了急需引进加工龙头企业予以消化的阶段了。像桃源县枫树维回乡的牲猪,去年全乡养殖规模上百头的就增加了100多户,没有加工企业,效益就上不来。 二、土地流转问题。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特别是省政府宣布从今年开始取消农业税,农民从承包的土地上将获取更多的收益,很多弃田务工的农民纷纷要求收回承包地,这就使过去处置土地过程中存在的流转不规范、抛荒地拍卖还债等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引发大量纠纷。另外,一些地方、一些农民群众对“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没有很好地理解和贯彻,也引发了不少的土地纠纷。据统计,xx年,全市发生农村土地纠纷7200多起,占农村各类纠纷的73%,今年仍呈上升趋势,成为当前农村的一个热点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从苏州经验看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作为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市——苏州,近年来为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苏州当地金融机构自2009年开始金融服务苏州城乡一体化,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了解城乡一体化的相关问题。根据苏州的实践,笔者认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要解决好前提、核心和保障三个关键问题。 规划选择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前提 科学规划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前提。苏州按照“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园区更像园区”的发展思路,强化规划引领,注重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的衔接,以带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目前,苏州已全面完成镇村布局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初步形成了“四规融合”的规划体系;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重大专项规划基本实现城乡对接;城乡空间布局和形态面貌得到不断优化;一批经济发达的小城镇已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并逐步发展成为现代新型小城市,成为苏州统筹城乡的重要支柱。 但目前苏州及全国很多地区的城乡一体化的规划都是以镇一级的行政区划来进行的。特别是对经济发达地区来说,从长远来看,以镇为单位进行规划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资源问题。一是将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如每镇都规划产业园、产业带,这不但不利于县(市)范围内的产业整合与转型升级,还将可能导致因各镇产业重复设置而带来的资源和土地的浪费;按各镇现行的安置标准,若干年后将会造成大量的空置房的存在,这也造成资源的很大浪费。二是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突出表现在土地、资金等方面。如何节约集约用地、盘活土地资源是摆在政府面前突出的问题。每镇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土地利用规划,这不利于市、县(市)范围内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也给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顺利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土地改革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土地问题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决定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和成效的关键。针对土地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苏州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断探索并创新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如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用土地流转机制;完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将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社会保障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知识讲解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 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 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二)“重工轻农”的思想 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并没有始终坚持工农协调发展,把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战略,而是实行一种过分向工业、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始终把农业作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提倡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而中国正好相反,“以农哺工”,这种思想的长期发展,导致了中国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