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宰相一览表

宋朝宰相一览表
宋朝宰相一览表

宋朝宰相一览表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朝代,与南宋共称宋朝,又称两宋。北宋乃由赵匡胤代后周开始,统治了黄河流域以南一带地区。北宋政权先后与辽、金、西夏对峙。宋仁宗在位时期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次年灭亡。共历九帝,168年。

太祖朝:赵匡胤(960年—976年)

宰相六人:范质大名宗城人(今河北威县)

王溥山西祁县人

魏仁浦卫州汲(今河南卫辉)人

赵普河南洛阳人

薛居正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沈义伦河南太康人

太宗朝:赵匡义、赵光义、赵炅(976年—997年)

宰相九人:赵普河南洛阳人

薛居正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沈义伦河南太康人

卢多逊怀州河内人(今河南沁阳)

宋琪幽州蓟人(今北京)

李昉深州饶阳人(今河北饶阳县)

吕蒙正河南洛阳人

张齐贤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人

吕端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

真宗朝: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赵恒(997年—1022年)

宰相十二人:吕蒙正河南洛阳人

张齐贤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人

吕端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

李沆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

向敏中河南开封人

毕士安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

寇准华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

王旦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

王钦若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丁谓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

李迪濮州(今山东鄄城)人

冯拯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仁宗朝:赵受益、赵祯(1022年—1063年)

宰相二十三人:王钦若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丁谓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

冯拯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王曾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

李迪濮州(今山东鄄城)人

张知白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

张士逊阴城(今湖北襄樊老河口)人

吕夷简河南洛阳人

王随河阳(今属河南孟县)人

陈尧佐阆州阆中人(今四川南充阆中)

章得象建州浦城县人(福建南平)

晏殊抚州临川人(今江西)

杜衍山阴上虞驿亭人(今绍兴人)

贾昌朝真定获鹿(今河北获鹿)人

陈执中北宋洪州南昌(今属江西)人

文彦博汾州介休(分属山西)人

宋庠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

庞籍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人

梁适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

刘沆江西永新人

富弼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韩琦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曾公亮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

英宗朝:赵宗实、赵曙(1063年—1067年)

宰相二人:韩琦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曾公亮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

神宗朝:赵仲针、赵顼(1067年—1085年)

宰相九人:富弼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韩琦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曾公亮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

陈旭江西德安人

王安石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

韩绛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

吴充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

王珪成都华阳人(今四川)

蔡确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哲宗朝:赵佣、赵煦(1085年—1100年)

宰相十一人:司马光陜州夏县人(今山西运城夏县) 文彦博汾州介休(分属山西)人

王珪成都华阳人(今四川)

蔡确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韩缜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

吕公著寿州人(安徽)

吕大防京兆府蓝田(今陜西蓝田)人

范纯仁苏州吴县(今江苏)人

刘挚永静军东光(今属河北)人

苏颂泉州南安人(今福建泉州市)

章惇福建浦城人

徽宗朝:赵佶(1100年—1125年)

宰相十二人:章惇福建浦城人。

韩忠彦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曾布南丰(今属江西)人

蔡京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

赵挺之密州诸城(今属山东)人

何执中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

张商英蜀州新津人(四川)

刘正夫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

余深罗源(今属福建)人

王黼开封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

李邦彦怀州(今河南沁阳)人

白时中寿州寿春(今安徽寿县)人

钦宗朝:赵亶、赵烜、赵桓(1125年—1127年)

宰相七人:李邦彦怀州(今河南沁阳)人

白时中寿州寿春(今安徽寿县)人

张邦昌永静军东光人(今河北东光)

吴敏江苏仪征市人

徐处仁应天谷熟(今河南商丘)人

唐恪余杭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人

何桌不详

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金朝,西辽,大理国,西夏和吐蕃为并存政权。共歴九帝,152年。

高宗朝:赵构(1127年—1162年)

宰相十五人:李纲江苏无锡人

黄潜善邵武(今福建邵武)人

汪伯彦祁门(今属安徽)人

朱胜非蔡州(今河南汝南)人

吕颐浩齐州(今山东济南)人

杜充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人

范宗尹襄阳邓城(今湖北襄樊)人

赵鼎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

张浚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

秦桧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万俟卨开封阳武(今河南原阳)人

沈该无考

汤思退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

陈康伯信州弋阳人(今江西上饶)

朱倬福州闽县(今福建闽侯)人

孝宗朝:赵伯琮、赵瑗、赵玮、赵昚(1162年—1189年) 宰相十八人:张浚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

汤思退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

陈康伯信州弋阳人(今江西上饶)

朱倬福州闽县(今福建闽侯)

史浩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洪适鄱阳(今江西鄱阳)人

叶顒莆田仙游人(今福建)

魏杞无考

蒋芾江苏宜兴人

陈俊卿莆田(今属福建)人

虞允文仁寿(今属四川仁寿县)人

梁克家福建晋江(今福)泉州市人

曾怀福建晋江人今泉州市

叶衡金华(今属浙江)人

赵雄四川资阳人

王淮金华(今属浙江)人

周必大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留正泉州永春(今属福建泉州市)人

光宗朝:赵惇(1189年—1194年)

宰相三人:周必大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留正泉州永春(今属福建泉州市)人

葛邲江阴青阳人(江苏)

宁宗朝:赵扩(1194年—1224年)

宰相九人:留正泉州永春(今属福建泉州市)人

赵汝愚饶州余干人(今江西余干县)

余端礼衢州龙游(今浙江衢县东北)人

京镗豫章(今江西南昌)人

谢深甫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

陈自强无考

韩侂胄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为韩琦五世孙

钱象祖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人

史弥远明州鄞县(今属浙江)人

理宗朝:赵与莒、赵贵诚、赵昀(1224年—1264年)

宰相十六人:史弥远明州鄞县(今属浙江)人

郑清之庆元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乔行简浙江东阳人

崔与之广东增城人

李宗勉富阳(今属浙江)人

史嵩之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范钟浙江兰溪人

杜范浙江黄岩人

游侣无考

赵葵衡山(今属湖南)人

谢方叔威州(今四川理县东北)人

吴潜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董槐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

程元凤歙县(今属安徽)人

丁大全镇江(今属江苏)人

贾似道浙江天台人

度宗朝:赵孟启、赵孜、赵禥(1264年—1274年) 宰相五人:贾似道浙江天台人

程元凤歙县(今属安徽)人

叶梦鼎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

江万裏都昌(江西九江市)人

马廷鸾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

恭帝朝:赵显(1274年—1276年)

宰相七人:贾似道浙江天台人

王爚新昌(今属浙江)人

章鉴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陈宜中温州永嘉(浙江)人

留梦炎衢州(今浙江衢县)人

吴坚浙江仙居人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

端宗朝:赵昰(1276年—1278年)

宰相三人:陈宜中温州永嘉(浙江)人

李庭芝随州(属湖北)人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

幼帝朝:赵昺(1278年—1279年)

宰相二人: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

陆秀夫楚州盐城(今江苏盐城)人

宋朝宰相大全

宋朝宰相名單 王溥(18)、魏仁浦(33)、薛居正(32)、沈義倫(31)、盧多遜(39)、竇偁(31)、郭贄(33)、李昉(15)、李穆(23)、李至(13)、呂至(13)、蘇易簡(48)、李沆(15)、呂端(21)、寇準(25)、張洎(21)、溫仲舒(31)、***齡(35)、向敏中(21)、趙安仁(24)、丁謂(18)、張知白(24)、王曾(16)、任中正(15)、呂夷簡(31)、魯宗道(39)、張士遜(31)、陳堯佐(35)、王隨(24)、宋綬(21)、蔡齊(31)、盛度(21)、程琳(25)、李若谷(25)(仁宗,公元1038年)、韓億(32)、王鬷(24)、宋庠(16)、晁宗(33)、王舉正(25)、賈昌朝(33)、吳育(17)、丁度(11)、文彥博(25)、龐籍(39)、高若訥(32)、劉沆(23)、程戡(25)、富弼(24)、曾公亮(25)、孫抃(18)、陳升之(24)、王安石(15)、王珪(15)、元絳(16)、蔡確(32)、章敦(23)、蒲宗孟(32)、李清臣(25)、司馬光(21)、韓縝(33)、呂公著(24)、韓維(31)、範存仁(25)、孫固(18)、胡宗愈(32)、傅堯俞(33)、蘇頌(35)、蘇轍(41)、鄭雍(32)、安燾(24)、蔡卞(21)、曾布(17)、範純禮(39)、陸佃(23)、溫益(24)、蔡京(25)、張商英(33)、吳居厚(24)、張康國(33)、鄧洵武(37)、梁子美(23)、徐處仁(25)、劉正夫(24)、鄧洵仁(33)、侯蒙(23)、鄭居中(31)、王黼(23)、馮熙載(39)、範致虛(33)、趙野(25)、吳敏(18)、王孝迪(23)、李綱(21)、耿南仲(25)、李(18)、陳過庭(39)、王(16)、呂好問(24)、李回(13)、顏岐(25)、許景衡(39)、汪伯彥(24)、呂頤浩(33)、王绹(18)、勝康(23)、範宗尹(23)、劉(25)、張守(17)、翟汝文(25)、權邦彥(32)、胡松年(25)、折彥質(32)、孫近(21)、李光(13)、範同(17)、萬俟(23)、樓照(24)、李文會(24)、李若谷(25)(高宗,公元1145年)、段拂(18)、汪勃(17)、余堯弼(31)、巫伋(13)、宋樸(23)、史才(8)、魏師遜(45)、鄭仲熊(39)、湯思退(35)、魏良臣(31)、沈該(21)、張綱(25)、湯鵬舉(48)、朱倬(16)、汪澈(24)、葉義問(39)、史浩(16)、辛次膺(32)、周葵(23)、錢端禮(48)、虞允文(21)、洪適(23)、葉(33)、魏杞(25)、劉拱(25)、鄭聞(33)、姚憲(25)、葉衡(31)、李彥穎(32)、王淮(16)、範成大(21)、周必大(16)、留正(15)、陳骙(35)、余端禮(39)、鄭僑(33)、何淡(24)、陳自強(33)、張孝伯(25)、李壁(23)、雷孝友(24)、史彌遠(39)、俞應符(37)、薛極(32)、葛洪(25)、鄭清之(35)、曾從龍(39)、真德秀(32)、鄭性之(32)、李鳴復(33)、李宗勉(24)、別之傑(24)、高定子(21)、應(37)、吳潛(23)、徐清叟(32)、蔡抗(25)、丁大全(11)、朱熠(21)、饒虎臣(35)、皮龍榮(35)、沈炎(16)、何夢然(33)、孫附鳳(37)、楊棟(25)、王爚(25)、留夢炎(32)、馬廷鸞(47)、章鑒(33)、高斯德(33)、吳堅(18)、常茂(24)、黃鏞(31)、夏士林(21) 範質(26)、趙普(26)、呂蒙正(26)、陳恕(26)、賈黃中(29)、範仲淹(29)、杜衍(16)、陳執中(31)、明鎬(26)、王欽若(27)、梁適(29)、韓琦(30)、趙(27)、韓絳(29)、呂惠卿(30)、張璪(29)、劉摯(30)、範百祿(30)、梁壽(29)、黃履(27)、趙挺之(29)、劉逵(30)、林攄(27)、薛昂(27)、張邦昌(30)、李邦彥(27)、馮澥(29)、王時雍(27)、許翰(27)、張(26)、朱勝非(26)、張澄(27)、盧益(26)、秦檜(27)、趙鼎(27)、沈與求(27)、何鑄(29)、楊願(27)、楊椿(26)、張燾(29)、趙雄(26)、錢良臣(29)、王藺(26)、葛邲(27)、胡晉臣(27)、京鏜(27)、費士寓(26)、衛涇(27)、婁機(27)、余天錫(27)、劉伯正(27)、李性傳(29)、趙葵(29)、謝方叔(29)、董槐(29)、程元鳳(30)、姚希得(27)、江萬裏(29)、馬光祖(26)、李庭芝(27)、陸秀夫(27)、曾淵子(27) 呂余慶(38)、張齊賢(40)、歐陽修(42)、鄧溫伯(40)、鄧潤甫(42)、黃潛善(40)、葉夢得(40)、陳與義(42)、龔茂良(40)、謝廓然(43)、錢象祖(38)、樓鑰(40)、陳貴誼(43)、鄒應龍(50)、戴慶(42)、陳宗禮(42) 劉熙古(34)、宋琪(20)、辛仲甫(20)、王(12)、王化基(19)、王旦(9)、畢安士(20)、馮拯(22)、陳彭年(34)、李迪(19)、夏竦(22)、薛奎(28)、王曙(22)、晏殊(20)、章得象(34)、石中立(14)、王堯臣(22)、張升(19)、張方平(20)、唐介(14)、馮京(20)、吳充(12)、王安禮(28)、呂大防(22)、王存(10)、韓忠愈(34)、許將(22)、何執中(22)、朱諤(22)、余深(19)、白時中(19)、王安中(14)、宇文粹中(28)、蔡懋(34)、唐恪(20)、何(19)、孫傅(22)、徐秉哲(28)、李邴(19)、杜充(12)、謝克家(34)、孟庾(19)、席益(20)、徐俯(20)、張浚(22)、劉大中(22)、王次翁(20)、程克俊(28)、

宋朝宰相一览表

宋朝宰相一览表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朝代,与南宋共称宋朝,又称两宋。北宋乃由赵匡胤代后周开始,统治了黄河流域以南一带地区。北宋政权先后与辽、金、西夏对峙。宋仁宗在位时期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次年灭亡。共历九帝,168年。 太祖朝:赵匡胤(960年—976年) 宰相六人:范质大名宗城人(今河北威县) 王溥山西祁县人 魏仁浦卫州汲(今河南卫辉)人 赵普河南洛阳人 薛居正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沈义伦河南太康人 太宗朝:赵匡义、赵光义、赵炅(976年—997年) 宰相九人:赵普河南洛阳人 薛居正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沈义伦河南太康人 卢多逊怀州河内人(今河南沁阳) 宋琪幽州蓟人(今北京) 李昉深州饶阳人(今河北饶阳县) 吕蒙正河南洛阳人 张齐贤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人 吕端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 真宗朝: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赵恒(997年—1022年) 宰相十二人:吕蒙正河南洛阳人 张齐贤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人 吕端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 李沆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 向敏中河南开封人 毕士安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 寇准华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 王旦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 王钦若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丁谓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 李迪濮州(今山东鄄城)人 冯拯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仁宗朝:赵受益、赵祯(1022年—1063年) 宰相二十三人:王钦若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丁谓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 冯拯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王曾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

李迪濮州(今山东鄄城)人 张知白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 张士逊阴城(今湖北襄樊老河口)人 吕夷简河南洛阳人 王随河阳(今属河南孟县)人 陈尧佐阆州阆中人(今四川南充阆中) 章得象建州浦城县人(福建南平) 晏殊抚州临川人(今江西) 杜衍山阴上虞驿亭人(今绍兴人) 贾昌朝真定获鹿(今河北获鹿)人 陈执中北宋洪州南昌(今属江西)人 文彦博汾州介休(分属山西)人 宋庠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 庞籍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人 梁适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 刘沆江西永新人 富弼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韩琦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曾公亮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 英宗朝:赵宗实、赵曙(1063年—1067年) 宰相二人:韩琦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曾公亮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 神宗朝:赵仲针、赵顼(1067年—1085年) 宰相九人:富弼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韩琦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曾公亮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 陈旭江西德安人 王安石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 韩绛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 吴充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 王珪成都华阳人(今四川) 蔡确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哲宗朝:赵佣、赵煦(1085年—1100年) 宰相十一人:司马光陜州夏县人(今山西运城夏县) 文彦博汾州介休(分属山西)人 王珪成都华阳人(今四川) 蔡确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韩缜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 吕公著寿州人(安徽) 吕大防京兆府蓝田(今陜西蓝田)人 范纯仁苏州吴县(今江苏)人

宋朝宰相一览表

精心整理 宋朝宰相一览表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朝代,与南宋共称宋朝,又称两宋。北宋乃由赵匡胤代后周开始,统治了黄河流域以南一带地区。北宋政权先后与辽、金、西夏对峙。宋仁宗在位时期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次年灭亡。共历九帝,168年。 太祖朝:赵匡胤(960年—976年) 宰相六人:范质大名宗城人(今河北威县 王溥山西祁县人 魏仁浦卫州汲(今河南卫辉)人 赵普河南洛阳人 薛居正开封浚仪( 沈义伦河南太康人 997年) )人 卢多逊怀州河内人(今河南沁阳) 宋琪幽州蓟人(今北京) 李昉深州饶阳人(今河北饶阳县) 吕蒙正河南洛阳人 张齐贤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人

吕端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 真宗朝: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赵恒(997年—1022年) 宰相十二人:吕蒙正河南洛阳人 张齐贤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人 吕端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 李沆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 向敏中河南开封人 毕士安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 寇准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王旦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 王钦若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李迪濮州(今山东鄄城)人 冯拯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 ) (今江西新余)人 冯拯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王曾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 李迪濮州(今山东鄄城)人 张知白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 张士逊阴城(今湖北襄樊老河口)人 吕夷简河南洛阳人

王随河阳(今属河南孟县)人 陈尧佐阆州阆中人(今四川南充阆中) 章得象建州浦城县人(福建南平) 晏殊抚州临川人(今江西) 杜衍山阴上虞驿亭人(今绍兴人) 贾昌朝真定获鹿(今河北获鹿)人 陈执中北宋洪州南昌(今属江西)人 文彦博汾州介休(分属山西)人 宋庠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 庞籍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人 梁适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 刘沆江西永新人 富弼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韩琦相州安阳(今属河南) 年—1067年) 今属河南)人 曾公亮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 神宗朝:赵仲针、赵顼(1067年—1085年) 宰相九人:富弼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韩琦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曾公亮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 陈旭江西德安人

宋朝宰相一览表

宋朝宰相一览表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宋朝宰相一览表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朝代,与南宋共称宋朝,又称两宋。北宋乃由赵匡胤代后周开始,统治了黄河流域以南一带地区。北宋政权先后与辽、金、西夏对峙。宋仁宗在位时期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次年灭亡。共历九帝,168年。 太祖朝:赵匡胤(960年—976年) 宰相六人:范质大名宗城人(今河北威县) 王溥山西祁县人 魏仁浦卫州汲(今河南卫辉)人 赵普河南洛阳人 薛居正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沈义伦河南太康人 太宗朝:赵匡义、赵光义、赵炅(976年—997年) 宰相九人:赵普河南洛阳人 薛居正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沈义伦河南太康人 卢多逊怀州河内人(今河南沁阳) 宋琪幽州蓟人(今北京) 李昉深州饶阳人(今河北饶阳县) 吕蒙正河南洛阳人 张齐贤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人 吕端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

真宗朝: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赵恒(997年—1022年)宰相十二人:吕蒙正河南洛阳人 张齐贤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人 吕端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 李沆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 向敏中河南开封人 毕士安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 寇准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王旦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 王钦若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丁谓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 李迪濮州(今山东鄄城)人 冯拯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仁宗朝:赵受益、赵祯(1022年—1063年) 宰相二十三人:王钦若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丁谓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 冯拯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王曾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 李迪濮州(今山东鄄城)人 张知白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 张士逊阴城(今湖北襄樊老河口)人 吕夷简河南洛阳人 王随河阳(今属河南孟县)人

宋朝宰相吕蒙正经典诗词对联

宋朝宰相吕蒙正对联诗词 人生否泰之中,皆在阴阳之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文章盖世,夫子亦厄于蔡陈。武略超群,太公曾钓于渭水。颜回命短,岂为凶暴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尧舜虽圣,却养不肖之男,瞽叟頑嚚,反生大孝之子。甘羅十二為丞相,买臣五十得公卿。晏嬰身短六尺,封為齊國賢臣;韓信力無縛雞,身為漢朝將帥,未遇之時,無一日之食,及至亨通,卻受三齊之印;趙雙燕統萬邦之雄兵,一日失時卻死於陰人之手;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馮唐有安邦之志,一生未遇。上古聖賢不能掌陰陽之数,金将儒士岂离否泰之中?腰金衣紫,多生贫贱之家;草履麻鞋,却长侯门之首。有先贫贱而后富贵,有先少壮而后老衰。人生何常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青春美女,反招愚俗之夫;俊秀才郎,却配丑陋之妇。五男二女,到老一子全无;万贯千金,至死离乡背井。才疏学浅,少年登科,满腹文章,到老终身不遇;先贫贱而后富贵者,皆由运蹇时乖;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万物不生;人不得时,运数不通。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若无八字根基,个个为卿为相;贫贱富贵之由,命亦招焉。寿夭穷通,亦命之所至也。 盖天地有常运,日月有常明;四时有常序,小人有常情。天有宝,日月星辰;地有宝,五谷金银;国有宝,正直忠臣;家有宝,子孝孙贤。合天道,则天府鑑;合地道,则地府消;合人道,则万民和。三道既合,祸去福来。天道和而万事兴,地道和而万物生;父子和而家道齐,兄弟和而义不分。有势不可恃,贫贱不可欺。世事翻来覆往,虽防週而复始。且看当日吕蒙正,昔居洛阳之时,朝投僧舍,夜宿破窑,寒粥不能充其饥,布衣不能遮其体。上人嫌,下人憎,皆言予之贱也。予则曰:“非贱也,乃时也,命也,运也。及至予登科第,入中书,官高极品,位至三公,有斩佞臣之剑,有击百僚之杖。出则武士跟随,入则佳人捧袂。思衣则绮纙千箱,思食则珍馐百味,库有余资,廪有余票,斯时则人皆仰羡,皆言予之贵也,予又曰:非贵也,实时也,命也,运也。是以蜈蚣多足,不及蛇行;鸡虽有翅,不如鸟飞;马有千里之程,无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壮志,无运不能自达。 破窑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 雄鸡扇翼,飞不过鸦。 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 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腾达。 文章盖世,孔子厄困于陈邦; 武略超群,太公垂钓于渭水。 颜渊命短,实非凶恶之徒; 盗跖年长,不是善良之辈。 尧舜明圣,却生不肖之儿; 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

宋朝官职等级

宋朝官职等级 宋朝官职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 【爵】:王 从一品: 【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 【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 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 【文散官】: 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 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 开国侯 【勋】: 护军 正四品: 【职官】: 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 【文散官】: 正奉大夫、中奉大夫 【武散官】: 忠武将军、壮武将军 【爵】: 开国伯 【勋】: 上轻车都尉 从四品: 【职官】: 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 【文散官】:

宋朝官制

宋朝官制 1.北宋前期的朝廷政制 官、职、差遣 宋初沿五代旧制,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相符,担任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称为“差遣”,但为数较少。不久,另设新机构并扩大“差遣”的范围,实行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以剥夺原机构及“官”的职权。“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册府元龟》卷308《宰辅部·总序》。关于唐代后期和五代、北宋的宰相职衔,有人认为只有同平章事才是真宰相,侍中、中书令是虚衔,此说欠妥。参见陈振:《关于晚唐、五代的宰相制度》,《史学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许多旧机构几乎都成了闲散单位,只办理一些次要事务。 文官通常都具有官、职、差遣三种职衔。官,也称正官,指三省六部及寺监等的各种官称,如仆射、尚书、郎中、中书舍人等,元丰五年(1082)官制改革以前,只作为官员定官位和俸禄高低的官称,称为寄禄官。改制以后,改为相应的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及各种大夫、郎,以定官位、俸禄,称为“阶官”,宋人后亦常称改制前的寄禄官为阶官。 职,也称职名,指馆、阁、殿的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直阁等,在馆阁中实际任职的称为馆职。其他朝廷和地方官员所带的修撰、直阁等较低的“职”,称为贴职,除宋初外并不实任其职,只作为文官的荣誉衔。“差遣”有时也称“职”,但大多数“职”专指职名、贴职。 差遣是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也称“职事官”,“官”(寄禄官)有时也称“职事官”,但多数“职事官’是指“差遣”。“差遣”本身无品级,以“官(寄禄官)”定品。除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使、翰林学士等外,“差遣”职务名称前通常都带有“判、知、同、提举、提点、管勾(干)”等字,如判尚书省事、知府等。 官员既可以只升降“差遣”职务,也可只升降“官”级或“职”等,也可以升降三者中的两种,甚至三者都升降。低级文官及受处罚的官员,只有“官”与“差遣”而没有“职”。 朝官、京官、选人与改官 宋朝称常参官为朝官,但并不是专指参加朝参的官员,京官也并不专指在京任职的官员,朝官、京官都包括地方官,朝官指从七品以上的高中级文官,京官指八、九品低级文官。 选人已不是唐代所指的候补、候选官员,宋代的选人,也称“幕职、州县官”,原先的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的属官,如判官、推官、掌书记、支使等,称为幕职官;京府、留守的属官如判官、推官,以及县级的如知县事、县令、主簿、县尉,州、府的属官如司理、司法参军等,称为“州县官”,统称为“幕职、州县官”,共分为七等二、三十级,都作为寄禄官称,用以定官品和俸禄等级,官品自从八品至从九品,与京官官品相近,是京官的“候选”官员,通常即称为“选人”。上述“幕职、州县官”的官称,大多又与“差遣”(实职)名称相同,因而容易混淆。 宋代士人入仕,基本上都要经过“选人”阶段,许多人甚至终身是“选人”,只有升改为京官,称为“改官”,才能得到升迁中高级官员的机会。士人考中进士后,通常只有前三至五名的寄禄官称为低级“京官”。第六名(有时是第四名)以下的极大多数进士的寄禄官称,都是“幕职、州县官”,都属“选人”,所有“七阶选人须三任六考,用奏荐及功赏,乃得升改”为京官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5《翰林学士承旨》引《五代职官志》。 中书与宰相、副相、使相 中书,全称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都堂、政府、东府,设于宫城中(“大内”),为最高行政机构,是宰相和副相办公处,与枢密院合称“二府”。宋沿晚唐、五代旧制,虽规定

2021年宋朝宰相一览表之欧阳学文创编

宋朝宰相一览表 欧阳光明(2021.03.07)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朝代,与南宋共称宋朝,又称两宋。北宋乃由赵匡胤代后周开始,统治了黄河流域以南一带地区。北宋政权先后与辽、金、西夏对峙。宋仁宗在位时期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次年灭亡。共历九帝,168年。 太祖朝:赵匡胤(960年—976年) 宰相六人:范质大名宗城人(今河北威县) 王溥山西祁县人 魏仁浦卫州汲(今河南卫辉)人 赵普河南洛阳人 薛居正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沈义伦河南太康人 太宗朝:赵匡义、赵光义、赵炅(976年—997年) 宰相九人:赵普河南洛阳人 薛居正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沈义伦河南太康人 卢多逊怀州河内人(今河南沁阳) 宋琪幽州蓟人(今北京) 李昉深州饶阳人(今河北饶阳县) 吕蒙正河南洛阳人

张齐贤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人 吕端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 真宗朝: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赵恒(997年—1022年)宰相十二人:吕蒙正河南洛阳人 张齐贤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人 吕端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 李沆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 向敏中河南开封人 毕士安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 寇准华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 王旦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 王钦若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丁谓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 李迪濮州(今山东鄄城)人 冯拯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仁宗朝:赵受益、赵祯(1022年—1063年) 宰相二十三人:王钦若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丁谓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 冯拯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王曾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 李迪濮州(今山东鄄城)人 张知白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 张士逊阴城(今湖北襄樊老河口)人

宋朝宰相一览表之欧阳学文创编之欧阳家百创编

宋朝宰相一览表 欧阳家百(2021.03.07)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朝代,与南宋共称宋朝,又称两宋。北宋乃由赵匡胤代后周开始,统治了黄河流域以南一带地区。北宋政权先后与辽、金、西夏对峙。宋仁宗在位时期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次年灭亡。共历九帝,168年。 太祖朝:赵匡胤(960年—976年) 宰相六人:范质大名宗城人(今河北威县) 王溥山西祁县人 魏仁浦卫州汲(今河南卫辉)人 赵普河南洛阳人 薛居正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沈义伦河南太康人 太宗朝:赵匡义、赵光义、赵炅(976年—997年) 宰相九人:赵普河南洛阳人 薛居正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沈义伦河南太康人 卢多逊怀州河内人(今河南沁阳) 宋琪幽州蓟人(今北京) 李昉深州饶阳人(今河北饶阳县) 吕蒙正河南洛阳人

张齐贤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人 吕端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 真宗朝: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赵恒(997年—1022年)宰相十二人:吕蒙正河南洛阳人 张齐贤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人 吕端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 李沆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 向敏中河南开封人 毕士安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 寇准华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 王旦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 王钦若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丁谓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 李迪濮州(今山东鄄城)人 冯拯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仁宗朝:赵受益、赵祯(1022年—1063年) 宰相二十三人:王钦若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丁谓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 冯拯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王曾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 李迪濮州(今山东鄄城)人 张知白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 张士逊阴城(今湖北襄樊老河口)人

宋朝宰相一览表

宋朝宰相一览表 北宋( 960年— 1127 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朝代,与南宋共称宋朝,又称两宋。北宋乃 由赵匡胤代后周开始,统治了黄河流域以南一带地区。北宋政权先后与辽、金、西夏对峙。 宋仁宗在位时期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1126 年金兵攻入开封, 次年灭亡。 共历九帝, 168 年。 太祖朝:赵匡胤 (960 年—976 年) 宰相六人:范 质 大名宗城人 (今河北威 县 ) 王溥 山西祁县人 魏仁浦 卫州汲 (今河南卫辉 ) 人 赵普 河南洛阳人 薛居正 开封浚仪 (今河南开 )沈义伦 河南太康人 真宗朝: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赵恒 (997 年— 1022 年) 宰相十二人:吕蒙正 张齐贤 吕端 李沆 向敏中 毕士安 寇准 王旦 王钦若 丁 李 冯 (1022 年— 1063 年) 临江军新喻 (今江西新余 )人 江苏长洲县(今苏 州)人 孟州河阳 (今河南孟县 )人 青州益都 (今山东益都 )人 太宗朝:赵匡义、赵光义、赵炅 (976 年—997 年) 宰相九人: 普 河南洛阳人 薛居正 开封浚仪 (今河南开封 ) 人 沈义伦 河南太康人 卢多逊 怀州河内人(今河南沁阳) 宋琪 幽州蓟人(今北京) 李昉 深州饶阳人(今河北饶阳县) 吕蒙正 河南洛阳人 张齐贤 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 人 吕端 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 河南洛阳人 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人 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 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 河南开封人 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 华州下邽 (今陜西渭南)人 大名 莘县(今属山东)人 临江军 新喻 (今江西新余 )人 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 濮 州 (今山东鄄城 )人 孟 州河阳 (今河南孟县 )人 仁宗朝:赵受益、赵 祯 宰相二十三人:王 钦若 丁 冯 王

宋朝宰相朱倬生平简介

宋朝宰相朱倬生平简介 倬公(公元1086-1163年),字汉章,闽县(今福州市区)人。通《易》理。宋宣和五年(1123年)进士。授常州宜兴县主簿。因赈灾有力,荐任广东茶盐司千办官;不久,改任检察福建、广东、广西财用所属官。绍兴七年(1137年)召对,高宗嘉纳,特授左议郎。因与宰相秦桧相忤,外放越州教授。经浙江制置使梁汝嘉奏请,改为参谋官。他积极协助梁汝嘉审办饥民案件。后又调入任王宫教授。因靖康之变,赵炎诸臣多附和议,公殊不协。终因忤逆秦桧被诬陷免官。家居福州十余年。隐迹期间,亲自点校家藏书籍数万卷。并启迁嘉登岛(今琅岐岛)童续州(即龙台村)。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出任南剑州(今南平市)

通判。因平息农民起义升知惠州;后改任右正言。以抗疏弹劾公正,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升任侍御史。同年冬,升御史中丞。上疏开言路、荐人才、兴利除弊及积极备战等奏章数千条。绍兴三十年(1160年),奉派知贡举;又密奏高宗立太子事。同年二月,高宗诏授参知政事。次年加左通奉大夫。任尚书右仆射同章事,进封开国公(宰相)。此时,金主完颜亮率重兵南下,朱倬提出,战(主动出战)、备(积极防守)、应(迎战)“三策”。高宗称:“所言′三策′,甚当,朕书于座右,朝夕思之”。于是御亲征进驻镇江,他也随行。取得“采石大捷”。高宗返回临安后,想传位给太子赵眘。朱倬认为不可,但高宗主意已定。朱倬便辞去相位。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改任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江州(今江西南昌)太平兴国宫。孝宗即位,知其禅位事,降为资政殿学士。朱倬回到福州(今三牧坊),晚年住在龙台村,为龙台村朱氏宗祠第一世祖。1163年病卒,享年80岁,妣金氏,享年78岁。后孝宗下诏,复其原职,照宰相恤典办理,加赠特进,谥“文靖”。著有《朱倬传》。倬公之墓葬于福州西门外祭酒岭东五里亭。因文革期间驻榕海军后勤部建设需要,其墓被围入该部院内,至今连墓碑都不知去向。 福州市马尾区琅岐镇龙台村 龙江朱氏宗祠 2012年秋编

宋朝宰相一览表

宋朝宰相一览表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宋朝宰相一览表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朝代,与南宋共称宋朝,又称两宋。北宋乃由赵匡胤代后周开始,统治了黄河流域以南一带地区。北宋政权先后与辽、金、西夏对峙。宋仁宗在位时期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次年灭亡。共历九帝,168年。 太祖朝:赵匡胤(960年—976年) 宰相六人:范质大名宗城人(今河北威县) 王溥山西祁县人 魏仁浦卫州汲(今河南卫辉)人 赵普河南洛阳人 薛居正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沈义伦河南太康人 太宗朝:赵匡义、赵光义、赵炅(976年—997年) 宰相九人:赵普河南洛阳人 薛居正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沈义伦河南太康人 卢多逊怀州河内人(今河南沁阳) 宋琪幽州蓟人(今北京) 李昉深州饶阳人(今河北饶阳县) 吕蒙正河南洛阳人 张齐贤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人 吕端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 真宗朝: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赵恒(997年—1022年) 宰相十二人:吕蒙正河南洛阳人 张齐贤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人 吕端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 李沆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 向敏中河南开封人 毕士安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 寇准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王旦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 王钦若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丁谓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 李迪濮州(今山东鄄城)人 冯拯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仁宗朝:赵受益、赵祯(1022年—1063年) 宰相二十三人:王钦若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丁谓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 冯拯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王曾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 李迪濮州(今山东鄄城)人 张知白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

宋朝宰相

1 宋朝宰相一览表 太祖朝 宰相六人范质王溥魏仁浦赵普薛居正沈义伦 太宗朝 宰相九人赵普薛居正沈义伦卢多逊宋琪李昉吕蒙正张齐贤吕端 真宗朝 宰相十二人吕蒙正张齐贤吕端李沆向敏中毕士安寇准王旦王钦若丁谓李迪冯拯 仁宗朝 宰相二十三人王钦若丁谓冯拯王曾李迪张知白张士逊吕夷简王随陈尧佐章得象晏殊杜衍贾昌朝陈执中文彦博宋庠庞籍梁适刘沆富弼韩琦曾公亮 英宗朝 宰相二人韩琦曾公亮 神宗朝 宰相九人富弼韩琦曾公亮陈旭王安石韩绛吴充王圭蔡确 哲宗朝 宰相十一人司马光文彦博王圭蔡确韩缜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刘挚苏颂章敦 徽宗朝 宰相十二人章敦韩忠彦曾布蔡京赵挺之何执中张商英刘正夫余深王黼李邦彦白时中 钦宗朝 宰相七人李邦彦白时中张邦昌吴敏徐处仁唐恪何? 宰相十五人李纲黄潜善汪伯彦朱胜非吕颐浩杜充范宗尹赵鼎张浚秦桧万俟卨沈该汤思退陈康伯朱倬 孝宗朝 宰相十八人张浚汤思退陈康伯朱倬史浩洪适叶颙魏杞蒋芾陈俊卿虞允文曾怀叶衡赵雄王淮周必大留正 光宗朝 宰相三人周必大留正葛邲 宁宗朝 宰相九人留正赵汝愚余端礼京镗谢深甫陈自强韩侂胄钱象祖史弥远

理宗朝 宰相十六人史弥远郑清之乔行简崔与之李宗勉史嵩之范钟杜范游侣赵葵谢方叔吴潜董槐程元凤丁大全贾似道 度宗朝 宰相五人贾似道程元凤叶梦鼎马廷鸾 恭帝朝 宰相七人贾似道王爚章鉴陈宜中留梦炎吴坚文天祥 端宗朝 宰相三人陈宜中李庭芝文天祥 幼帝朝 宰相二人文天祥陆秀夫 度宗朝 宰相五人贾似道程元凤叶梦鼎江万^里马廷鸾 恭帝朝 宰相七人贾似道王爚章鉴陈宜中留梦炎吴坚文天祥 端宗朝 宰相三人陈宜中李庭芝文天祥 幼帝朝 宰相二人文天祥陆秀夫 光宗朝 宰相三人周必大留正葛邲 宁宗朝 宰相九人留正赵汝愚余端礼京镗谢深甫陈自强韩侂胄钱象祖史弥远 理宗朝 宰相十六人史弥远郑清之乔行简崔与之李宗勉史嵩之范钟杜范游侣赵葵谢方叔吴潜董槐程元凤丁大全贾似道

宋代官制总论

宋代官制总论 本文截取自中华书局版《宋代官制辞典》的开篇部分,著作者为龚延明。资料来源为网络,在此向录入者表示感谢。 两宋(公元960—1176年)官制,承隋唐之旧、启明清之新,处于中国官制史上关键时期。然以其繁杂多变,又为历朝之最,给后人了解它的全貌带来很大困难,学者视为畏途。学界研究凡涉及宋代官制者,稍不慎则生差错,如误中书门下之省称“中书”(宰相治事之所),为三省之一的“中书省”(闲省)①;误皇帝的秘书 机构“学士院”,为侍候皇帝日常生活的应奉机构“翰林院”②,因未能辨别宋 代职官别名,或以拟古官“太守”当作正官,而不知实系“知某州军州事”之别 称③。中书、学士院、知州,为宋代常见的官司与差遣,在注释与著述中的误解已屡见不鲜。而不常见的宋代官称,则更易搞错。如将“东、西上閤门”官司之省称“閤门”,误释为“官署的大门”④,将“閤职”(閤门宣赞舍人,閤门祗候), 误释为“知閤门事、引进使、四方馆使、东上閤门使、西上閤门使、同知閤门事、閤门通事舍人(宣赞舍人)、閤门祗候、带御器械”⑤,即将横行诸使、閤职、带御器械混为一谈;至于官、职、差遣、职事官、寄禄官、散官阶、散官等不同概念、不同范畴的职官术语,因不易辨别,又失于查检而妄下雌黄者,也不乏其例。如《司马光奏议》中的一段标点:“应职事官,自尚书至给舍谏议寄禄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太中大夫职,自观文殿大学士至待制,每岁须得于十科内举三人。”⑥点校者没有弄懂宋代什么叫“职事官”、什么叫“寄禄官”、什么叫“职”,结果把所有官名当作职事官一古脑儿点下去了。此段正确的标点应是:“应职事官,自尚书至给、舍、谏议;寄禄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太中大夫;职,自观文殿大学士至待制,每岁须得于十科内举三人。”宋代官制的复杂,势必给古籍整理增加难度。像《全宋文》这样规模宏大的工程,在点校官名较多的文字时,也出现不少失误,如咸平三年九月《重定告身诏》点校中,误“伎术官”为“使术官”、“中书行省守当官”为“中书行省”与“守当官”、“两使留后”(即节度观察留后,政和间改为承宣使)为“两使”与“留后”、“横行诸使”为“横行”与“诸使”、“节度行军副使”为“节度”与“行军副使”等⑦。 唯其如此,宋代官制的研究,已经引起海内外学人的极大关注,迫切期望着宋代官制全面、深入地开展,期待着严谨晓畅、翔实可信的《宋代官制史》、《宋代官制辞典》的问世。本辞典作为抛砖引玉的一种尝试,希望在释疑解惑中,读者能有所取资。为使读者在利用本辞典之前,就宋代职官制度有个大致的认识,谨撰“宋代官制总论”,以供读者参考。 一、宋代官制研究资料及研究现状 今存有关宋代职官制度的史籍,比较丰富。以原始资料繁富而著称的,是清人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宋会要辑稿》。其中的“职官”、“选举”、“帝系”、“后妃”,为官制资料的渊薮。宋人编专门职官史籍,有孙逢吉《职官

宋朝宰相一览表

宋朝宰相一览表 北宋(960 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朝代,与南宋共称宋朝,又称两宋。北宋乃由赵匡胤代后周开始,统治了黄河流域以南一带地区。北宋政权先后与辽、金、西夏对峙。宋仁宗在位时期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1126 年金兵攻入开封,次年灭亡。共历九帝,168年。 太祖朝:赵匡胤(960 年—976年) 宰相六人:范质大名宗城人(今河北威 县) 王溥山西祁县人 魏仁浦卫州汲(今河南卫辉)人 赵普河南洛阳人 薛居正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 人 沈义伦河南太康人 太宗朝:赵匡义、赵光义、赵炅(976 年—997 年) 宰相九人:赵普河南洛阳人 薛居正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 人 沈义伦河南太康人 卢多逊怀州河内人(今河南沁阳) 宋琪幽州蓟人(今北京) 李昉深州饶阳人(今河北饶阳 县) 吕蒙正河南洛阳人 张齐贤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 人 吕端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 人

真宗朝: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赵恒(997 年—1022 年)宰相十二人:吕蒙正河南洛阳人 张齐贤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人 吕端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 李沆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 向敏中河南开封人 毕士安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 寇准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王旦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 王钦若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 人 丁谓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 李迪濮州(今山东鄄城)人 冯拯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 人 仁宗朝:赵受益、赵祯(1022 年—1063 年) 宰相二十三人:王钦若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 余)人 丁谓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 冯拯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 人 王曾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 人 李迪濮州(今山东鄄城)人 张知白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 南)人 张士逊阴城(今湖北襄樊老河口) 人 吕夷简河南洛阳人

相权的分割--从唐代到宋代中枢机构的变化(精)

高中历史. 相权的分割--从唐代到宋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唐代到宋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主要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主要是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即相权的不断分割。本文就此略陈管见。 一、专制君主制和唐代相权制度的演变 1.专制君主制政体的特征 专制君主制的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着一个“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万众翘楚。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具有仅次于皇帝的权力。在一定意义上,丞相有着制约君主的作用,其地位和权力相当显要。 丞相对皇帝的制约使皇帝芒刺在背,时时忌惮,不得舒展。于是,君主丞相制度自西汉后期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行使相权的录尚书事制度,这一制度自西汉末,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存在近六百年。 2.唐代相权分割的特征 隋唐是专制君主政体发展第二个时期的酝酿、形成阶段,政权内中枢机构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君主宰辅制度的形成。所谓君主宰辅制度,是指在君主之下,有一个辅政的宰相群体。宰相由一个人发展成一群人。 隋唐时期,中央中枢机构正式形成了群体的宰辅制度,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权,即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由此形成三者相互制约的格局。唐代建立政事堂,政事堂是三省议事的地方。政事堂会议组成人员主要有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及尚书左右仆射,并常有钦命人员参加,钦命人员由皇帝给予“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作为与会资格。这就是唐代的集体宰相制度。政事堂会议属宰相办公会议,与会人员

宋朝官制

第五节宋朝的二府制及辽金元官制 一、宋朝中央职官的二府制 宋朝的官制是以中央朝廷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的二府制为其特征的。 1.宋朝的宰执 宰执是指宰相和执政。北宋初年只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二品”的宰相。后来又以“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宋代宰相大体有五次变动,见表7。北宋哲宗时,在宰相之上又设“平章军国重事”一职,专以之优礼望重德高的老臣,可以免去日常事务,只是参谋军国大政。实际上这样的老臣并不参予朝政。但是南宋的情况有所不同。 宋代的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在三省之外另设宰相的办公机构于禁中,称为政事堂或中书门下,也简称中书。 宋代的枢密院是掌管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以枢密使、枢密副使为其长官,有时不任命使和副使,而以知枢密院事和同知枢密院事为正、副长官。枢密院又可简称“枢府”,专掌兵籍、虎符,有调动军队的权力,但须经皇帝批准。为了防备武将跋扈,枢密院长官一般由文官担任。此外,为了限制枢密院的军权,全国禁军的管理、训练、戍守等事则归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领,但三衙无权调动军队。 在宋代,一般把副宰相“参知政事”与枢密院的首脑称为“执政”,而把宰相和执政合称为“宰执”。 表7 宋代宰相名称变更表

宋朝还设有翰林学士院,它不属于以宰相为首的中央行政系统而直属于皇帝。有翰林学士若干,负责为皇帝草拟制诰、国书等。翰林学士需加有“知制诰”的头衔,才有草拟制诰权,否则便也是徒具虚衔去充任它官。此外又有替皇帝解说儒家经学的,称“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官阶低的称“崇政殿说书”,他们叫作经筵官,多以它官充任,不隶属学士院。 宋初仍设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徽宗以后废除原三公,而以三师改称三公,又设少师、少傅、少保,称三孤。三师、三孤虽然名义尊贵,都只是赠官,徒有虚名。 2.宋朝的三省六部 宋初,由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所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形同虚设,三省长官也无实权,这是宋代官制的一个特点。宋代的官与职、差遣相脱离,三省基本上是名存实亡了。 宋神宗元丰改革官制时,依照唐朝的制度,重新恢复了三省六部的职权。 3.三司的设置

方案-宋朝职官制度的特点

宋朝职官制度的特点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xa0 宋朝 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有五大特点,即中央集权、皇帝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和军事上内重外轻。宋朝的政治体制演变,以元丰(宋神宗年号)改制为界限,改制前与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xa0 (一)中枢机构的演变\xa0 宋朝中枢机构为“二府制”,即设中书和枢密院两个机构“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二府制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xa0 宋朝的“中书”,与唐朝的“中书门下”性质相同,是宰相办公的地方。中书之外,尚书、门下两省名号虽存,但已成外朝,不是宰相机构。\xa0 宋初,沿袭唐朝后期制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宰相,而以参知政事为副相。从尚书丞。郎到三师皆可加此等衔为宰相或副相。尚书令、侍中、中书令等三省长官,品高位重常“缺而不置”。\xa0 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事,为首相;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事,为次相。名义上恢复三省,实际上趋于一省,次相以兼中书侍郎因请旨而更接近皇帝。副相,包括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和尚书左、右丞。徽宗时,一度将首相改为太宰,次相为少宰。\xa0 南宋初年,以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并改为参知政事为副相,废尚书左、右丞官。从宰相官称来看,三省已并为一省。孝宗时,索性将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未变(左。右丞相,唐玄宗时为尚书省长官,宋为中书的长官)。\xa0 宋朝还有一些特殊宰相官称。蔡京权势最盛时曾任“太师总领三省事”,文彦博、吕公著曾以元老任“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南宋韩侂胄当权时,曾任“平章军国事”。他不用军国“重”事称号,因为加上“重”字测权力受限制,只能过问重事;用“同”则权力不专⑴。蔡、韩的称号都是权臣耍弄权术的一种伎俩,并非宋朝常制。\xa0 枢密院的由来,也不一般。唐朝有左、右内枢密使,向由宦官担任。唐朝后期的枢密院是在三省之外复有一省,内枢密使是在宰相之外复有宰相,是正常国家机构之外的多余机构,是君主专制制度下宦官擅权的产物。唐末朱温在夺取政权之前,把掌握朝廷实权的宦官杀掉,改用文士为枢密使;同时使枢密使由全面掌权改变为专管军事。宋朝继承了五代的制度,也设立了专管武事的枢密院这一机构和枢密使这一职官。二府制下枢密使的设置,分了宰相的权,形成文武分权;同时又侵夺了原来专管军事的兵部的权力,宋朝枢密院长官自称“本兵”。\xa0 枢密院长官的官称,宋初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或称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签书(署)和同签书枢密院事。元丰改制,专用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等官称。改制时,曾讨论枢密院机构是否继续存在,有人建议把权力合并于兵部。神宗强调祖制,他说:“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⑵因而元丰改制时唯独把枢密院这一机构保留了下来。宋朝的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照例用文人充任,副职有时用武人,充分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政制特点。\xa0 宋朝有“宰执”这一提法,是宰相和执政的合称。宰指宰相,只限于同平章事、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和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及南宋的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左、右丞相等首相和次相。副相包括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与枢密院正副长官,合称“执政”。\xa0 宋初,中书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权力不能合在一起,因此无宰相兼枢密使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