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C

2015年24期 171

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徐吉亮

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63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由于人口、建筑、工业的过度集中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式增长模式,显然已经很难再适应现阶段的发展需要,低碳理念逐渐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生态园林工程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自然也应以低碳理念为其设计、建设的指导方针。只有这样才能使植物景观在城市环境的改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才能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园林;景观碳效应;近自然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5810(2015)24-0171-02

如今,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明显、化石燃料等传统能源越来越匮乏,人们不得不面对由环境破坏带来的生态问题,重新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从国内城市绿化建设的现状出发,以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为重点,结合园林景观的施工和后期维护,分析了符合当下条件的“低碳园林”建设途径,希望能够通过降低园林自身碳排放,有效增加碳吸收,从而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保证城市的持续发展。

1 城市绿化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园林绿化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我们城市建设的主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家争相加大对城市绿化投入的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建设的道路上走了不少“弯路”。

1.1 只注重数据指标,缺乏绿地布局的均衡性

目前采用的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二维绿化指标,很难准确反映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再加上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心区域的土地资源日益紧缺,许多中心区的公园绿地都因地价高昂而被开发商看中而消失,使得城市绿地的布局严重失衡。

1.2 追求景观效果,忽视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

不少城市在错误的政绩思想和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对绿化建设搞“速成”:或是大搞“大树进城”,或是盲目“草坪热”……,殊不知这些做法不仅降低了城市绿地的生态效能,造成了进城树木“水土不服”、“有绿无荫”等恶果,更大大增加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养护费用。

1.3 脱离城市实际,违反自然规律 在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拿来主义”盛行,照搬照抄西方园林的设计形式,忽视国外先进的生态理念;追求用材的高档次、资金的高投入。殊不知“南橘北枳”,忽略了本土文化与乡土树种,建设成了不伦不类的“国际工程”,造成巨大的浪费。

如何改变现状、纠正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 2 低碳理念概述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低碳园林”的概念被适时提出,逐渐成为国际景观界的主流趋势。

低碳指的是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较于其他方式,园林景观既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关,又与二氧化碳的吸收固定有关,是人们创建低碳社会的重要途径。其中,又以城市园林处于实际效益最高、与人类生活最为密切的“第一线”。

但目前低碳园林仅处于概念层面,缺乏具体的实施途径。因此,如何构建低碳园林成为当代园林景观从业人员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3 影响园林景观碳效应的主要因素 3.1 植物的生物学因素

植物作为园林景观中最主要的炭汇,是影响园林景观碳效应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植物,其固碳能力各有差异。一般来说,乔木由于木质部较大,生长周期较长,其固碳能力要强于灌木许多,而草本植物的固碳能力相对最低。

即便是同种植物,也会因为其所处的生长时期、生长环境不同,而影响其固碳能力。有研究表明,异地移栽的外来植物,由于要对移栽地环境有一段适应过程,其固碳能力往往不及其在原产地。

3.2 植物景观结构与形式

在园林景观中,植物往往不单独存在,而是形成一定的群落,构成不同的景观结构和形式,其固碳效应各不相同。

研究表明,随着植物群落层次的增多,碳汇效率也明显增加。目前比较受欢迎的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景观结构模式,其树丛就为复层结构。这种结构的植物景观模式层次丰富,光合效率高,能同时满足空间审美与活动功能的需求。

自然式和人工式的植物景观碳汇效率差别也很大。人工修剪、造型的植物景观光合效率受到影响,固碳效率较低,而且因为强养护,碳排放大,需要慎重采用;相比较而言自然式设计风格能很好地兼顾美学功能与碳效应,人工养护量小,碳排放相对降低,从碳效应的角度来考虑更为合理。

3.3 园林建设与养护过程中的碳排放

对园林碳效应的考量,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其不仅仅是对园林植物对CO2排放与吸收的研究,还应深入到园林景观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即苗圃生产过程、运输过程、种植过程、维护过程以及更替过程。

4 低碳园林的建设途径

4.1 增加绿量,优化城市绿地空间结构

传统的二维绿化指标因为其局限性而逐渐被绿量指标所替代。绿量是三维绿色生物量的简称,是指所有生长植物中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植物的叶面积是植物产生环境效益的主体,因此使用绿量指标能更全面地反映植被空间构成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水平。

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绿量普遍较低,除绿化面积不足外,还表现在植物群落结构不合理、立体绿化不足。因此,在城市绿化的建设中,我们应该改善植物群落结构,减少城市草坪用地和单一人工林,坚持以乔木为主体,形成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模式;重视立体绿化,积极推广墙面、屋顶和边坡绿化。

4.2 建设近自然园林

近年来,近自然园林因为其强调生态林的营建、地带性植被和乡土植物的应用、植物群落自然化及园林绿地的多重效益,而成为城市绿化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

其可以被归纳为三方面:

一是树种近自然,注重地带性植被和乡土植物的保护与使用,强调体现本地特色的植物景观。

二是群落近自然,模仿天然森林群落营造近自然林,尽可能保留自然的风貌,并引导恢复成原有的自然状态。

三是建设、管理近自然,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力,后期几乎不需要常规的养护,极大地节约了资源、人力和财力。

相对于国外规划设计中近自然园林的广泛应用,国内园林近自然研究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3 运用节能新技术

为了不断推进园林景观的低碳化建设,必须发扬创新精

(下转第 173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