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产业集群案例

国外产业集群案例
国外产业集群案例

1日本创新型集群与活化产业集群法体系

目前,日本各地已经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日本的《中小企业白皮书》把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分为以下三种形态:(1)产地性集群:属于特定区域内的同一行业集中地,储备该区域内的原料、劳动力、技术等经济资源,具有很强烈的地方工业色彩的集群;(2)企业城下町型集群:以特定大企业的批量生产工厂为中心,在其周边地区提供多数零部件的下请(外包)企业群的集群;(3)都市型集群:以大都市为中心的制造零部件、五金制品的制造业的集群。从图

1.1可以看到,拥有很强装备产业色彩的素材产业,如钢铁业和化工业,都被划分为“企业城下町型集群”,运输机械、电器行业也可以归为此类。一般机器、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的中间性的产业,由于广泛地分布于整个工业地带,企业间也形成了水平分工,因而可以归类于“都市型集群”。至于精密机器、纤维等产业则可归类于“产地型集群”。图中的第4种集群类型—“单独立地型集群”,是日本产业集群中的新现象,即“地理上分布广泛,集群内部垂直整合程度高”。近年来,不少大企业都倾向于采用大型工厂“单独立地”的手法,其中尤其以电器、精密机械、一般机械等领域为多。

图1.1 日本产业集群结构

资料来源:辻田昌弘著:《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构造的变动及其原因》,2005年3月 日本的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发挥集群效应,得益于日本国内较为完善的活化产业集群法体系的完成。国家层面制定最基本的激活政策方针,再由都道府县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界协会共同制定配合政策方案,最终形成了一套活化产业集群法体系。这套法律体系的服务对象群体集中于基础性技术产业集群和特定的中小企业集群。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分别针对地方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

地理分布

集中 分散 垂直 水平

统合度

针对地方政府的主要扶助措施有:(1)对地方政府的研发支援设备、租赁工厂等的整备以及研究机器等的设置进行补助;(2)对集群以及高规格干线道路、港湾、机场等连接干线道路进行重点整备;(3)由地区振兴整备公团对开发型企业的促进设施等进行整备;(4)对地方政府开展的激活地域指导、调查企业等进行补助。而在对企业的扶助上主要表现为(1)对中小企业开展的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销路拓宽等项目进行补助(2)课税特例;(3)低息融资;(4)由产业基础整备基金提供债务担保;(5)中小企业投资培养公司法的特例、中小企业信用保险法的特例与中小企业团体组织相关的法律特例等。

2001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产业集群计划。该计划明确指出,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能源将是肩负21世纪日本经济兴衰荣辱使命的重点领域,并结合国情在全国范围内规划了19个产业集群。这些企业群将在日本全国各地形成独自的“产官学”合作网络。为了实现这个计划,日本政府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仅2005年一年的项目支援经费就高达568亿日元。这些资金主要运用于“产官学”合作网络的形成、新技术的研发、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培养扶植市场、企业融资机制的改善、人力资源的培养等方面。从实效来看,参与产业集群计划的中小企业收益明显,销售、利润和雇员人数等各项指标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1.3.2美国“硅谷神话”与政府研发支持体系

作为当代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产业集群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极为发达。在美国加州,随着美国新经济的诞生和迅猛发展,迅速形成了4大集群产业经济区。即以航空制造、娱乐和电子通讯业为主的南加州经济区;以软件、多媒体和互联网服务业为主的旧金山海湾经济区;以高产农业为主的中央流域经济区;以高科技制造、计算机服务业为主的萨克拉门托经济区。这四大块经济区各有特色,自成体系,具有极强的产业竞争力,如南加州的航空制造业、海湾经济区圣塔克拉拉的硅谷软件业等。

硅谷和128公路代表了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加州硅谷IT产业集群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80年代成型,被誉为“经典产业集群”。硅谷所在的圣塔克拉拉县,拥有1700家软件公司和4.3万名职员;20世纪90年代,加州软件业创造的工作岗位年增长14%,平均每年新通过就业岗位7.2万个。此外,加州吸收风险投资一般占全美总额的1/3以上,其中1/4投向软件和通讯类企业。美国硅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高科技创新中心,引领着世界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潮流。在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历程中,美国硅谷形成了以微电子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其高技术产业集群以小企业为主。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各企业虽同在一个行业,但类型多样、发展重点不同,企业在相互竞争和学习中寻求发展。据统计,在目前全球100家最大电子和软件公司中,有20%是在硅谷创业成功的;美

国100 家大科技公司有1/3总部设在硅谷。从研究与发展(R&D)的投资来看,尽管美国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但研究经费却不断增加。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基础研究的开支,按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60%,工业部门用于基础研究的投资增加了70%。1989年美国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投资达1292亿美元,比英、德、法、日、加的总额还要多。总之,美国政府大力的研发投入以及完善的研发服务体系成就了美国高科技产业集群的辉煌。

1.3.3韩国大德科技园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韩国,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业集群开始在纺织与成衣产业、造船与汽车等运输设备产业、消费类电子产业以及钢铁产业等形成。但与欧美发达国家比较、韩国的产业集群竞争实力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下层,既大多数集中在最终消费性产品和相关服务商,在专业元件产业上成就有限,机械工业与相关高级服务业的竞争优势明显不足,产业集群缺乏纵深感。但韩国大德科技园的宝贵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大德科技园是韩国最大也是亚洲最大的产、学、研综合园区,被称为韩国科技摇篮和二十一世纪韩国的经济增长动力。为发展高科技事业,增强国际竞争力,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仿效美国、日本等国家,建立起一批集科研、教育、生产一体化的高科技园区。韩国大德科技园规划始建于20 世纪70 年代初期,现已成为与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相媲美的科学城。大德科技园从一开始就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当首批院所迁入后,特别强调为科研人员提供优厚待遇和配套服务。此外,在引进人才方面,他们也注重从旅外本民族科技人员中吸引人才的引进战略,这些成功的措施可为我国科技园的发展提供借鉴。除此之外,大德科技园紧密配合韩国骨干产业的发展,从重化工的技术开发,逐渐转向电子通信等高技术工业,带有较明显的阶段性,而且在园区规模和产学研联系方面,也是先由小区起步,然后根据需要向周围地区扩展,逐渐发展成为目前规模的科学城。而且大德科技园为使产品更快的进入海外市场,还努力加强与国外的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联系和协作,开设科技市场,进行科技成果的展示和营销。在研究新兴市场国家—韩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思路的启发下,我国最好借鉴的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即建立科技园区应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内而外的规模化发展,继而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基地。

纽约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曼哈顿模式

曼哈顿是纽约市的中心区,总面积57.91平方公里,占纽约市总面积的7%,人口150万人。目前曼哈顿的经济增长量占纽约市总经济增长量的82%,曼哈顿地产估价约占纽约市地产估价总额的53%。曼哈顿中央商务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80—90年代达到鼎盛。主要分布在曼哈顿岛上的老城(Downtown)、中城(Midtown)。老城的华尔街CBD金融区,集中了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和几十万就业人口,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中城是豪华居住区,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洛克菲勒中心等著名建筑都坐落于此,许多非赢利的办公机构(如研究部门、专业团体、政府机构等)都集中在中城。相关的专职事务所(如房地产、广告业等),以及商业服务业也迅速聚集发展起来。

1.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

纽约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也刺激了面向全球的市场需求,从而诱导了曼哈顿金融商务服务业集群的形成。20世纪90年代开始,纽约金融、保险、房地产业所占GDP的比例大幅度上升,由1990年的26%上升到2000年的37%,上升了11个百分点。银行业和证券服务的发展最为显著,1991年纽约银行业的就业岗位超过65000个,证券、商业经纪和交易业的就业岗位增加到129000个。从服务业内部的产值结构来看,1990—2000年间商务服务所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大幅上升,从1990年的18%上升到2000年的23%,上升了5个百分点。1991—1999年,纽约商务服务业增加了258100个工作岗位,占纽约服务业就业增长的42.7%。商务服务业包括四个分支行业:专业服务、辅助服务、计算机服务、其他商务服务。其就业结构分别为,专业服务占44%、辅助服务占32%、其他商务服务占23%。在专业服务内部,人才服务就业所占比例26%、其他商务服务23%、法律服务19%、会计服务9%、管理与公共关系服务11%,这5个部门的就业占到商务服务总就业的85%以上。曼哈顿CBD的金融商务服务业集群就在纽约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发展起来。据纽约市1993年统计,各行业在曼哈顿集中的情况是,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简写为FIBE)占89%以上,商业、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的一部分)将近86%,制造业59%,服装业高达69%。从空间的布局看分为两大部分:以华尔街为中心的金融贸易集群,是大银行、金融、保险、贸易公司的云集之地;而以第五大道为中心的商业区,云集了世界一流的名店、娱乐厅、酒吧等商业服务业。

2.金融商务服务业集群发展源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要素支撑

金融服务业在曼哈顿聚集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曼哈顿的中心地位由来已久,经济集聚是曼哈顿不断向前的动力,曼哈顿一直享有投资家优先考虑的地位,巨额的公共和私人投资不仅投放于街道、码头等基础设施,而且投放于高级住宅区和办公大楼,这使得曼哈顿一直保持先进和现代的设施,为现代服务业集群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曼哈顿存在大量提供金融服务和消费金融服务的人群。曼哈顿的居民无论在教育程度还是在收入水平方面,都远远高于同属纽约市的其他城区。在曼哈顿的居民中,大多为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他们成为金融服务供求的主要客体。此外,曼哈顿的收入水平也保证了金融服务的消费。1980年,曼哈顿的人均收入为10863美元,是同城的布朗克斯(4502美元)和布鲁克林(5779美元)的2倍左右。1993—2000年曼哈顿地区就业人数增加了12.9%,2000年曼哈顿地区就业人数占纽约就业总人数的66.06%,同期,曼哈顿地区人口占纽约人口的比例上升了19.2%。曼哈顿的就业人口又向一些部门集中,以2001年为例,金融保险业就业占了17.27%,信息服务业占了8.35%,零售业占了6.76%,房地产租赁业占3.95%,教育服务业占4%,专业技术服务业占14.37%等等(如图)。就业人口向金融服务业及相关产业集中,反过来又推动着金融服务业不断发展,从而吸引了更多的金融服务消费企业在曼哈顿集聚。

3.政府的积极规划和适时调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构建外在形态,形成有效载体,城市政府的作用就在于规划和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企业主体营造良好的环境。在曼哈顿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纽约市政府進行了积极规划和有力调控。比如,为了解决曼哈顿CBD因产业不平衡而产生的矛盾,纽约市政府对格林威治街和第五大街采取了一些调控手段,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其平衡健康发展,加强纽约商务贸易中心功能,增强吸引力。随着城市的发展,在西部建了许多办公楼、住宅楼、展览中心等,而且修建了穿过市中心区的地铁。随后,政府又颁布了曼哈顿南部规划,在岛南端建成了宽阔的环型高速公路、世界贸易中心、1.5万套公寓及办公楼。这样,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改造后的曼哈顿CBD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为金融商务服务业集群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伦敦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

金融业的发展对大伦敦地区和英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支撑伦敦成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大都市区分为伦敦城、内伦敦和外伦敦地区,伦敦商务区主要集中在伦敦城外和内伦敦西区的西敏寺两个相对独立的中心节点区。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在模式上与纽约存在很大的差异,形成了城市中心、内城区、郊外新兴商务区的多点发展模式,而且伦敦金融区发展不仅突出了现代中心城市对管理决策、金融控制和要素集聚的要求,更强调产业集群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即强调综合功能和生态功能。

1.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良好的外部条件。伦敦是金融服务业非常发达的城市。一些金融服务供求的原则被提出,而且金融业和国际商务活动的活跃最终使伦敦率先成为欧洲的国际金融中心,1870-1914年,伦敦金融中心达到鼎盛,这使伦敦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英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布的调整给伦敦金融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在英国共有金融服务企业12228家(1997年),其中大伦敦金融区就有5430家,占总数的44. 4%。1989年伦敦市总产值中,生产服务业产值比重为40. 8%,而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品生产与运输部门(包括部分物流业)的产值比重只有23%,

2.伦敦城市规划引导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多点式发展。在伦敦城市规划中,突出了金融中心的特点,致力于建设能够集中商贸活动的特别分区。进入20世纪后,制造业的就业与居住人口逐渐外流,伦敦的国际商务机构大量增加,向原有的住宅区方向逐渐扩展,并在西敏寺城区形成了与伦敦城金融中心相对应的以公司总部和专业服务业为主体的商务活动集中区。为了在保护中心区历史风貌的同时进一步适应商务办公区的膨胀需求,20世纪70-80年代,伦敦形成了以泰晤士河码头区为代表的新城市化中心区,并逐渐成为伦敦第二个中央商务区。这是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不同于纽约的显著区别,出现城市中心、内城区、郊外新兴商务区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多点发展的新模式。

3.金融创新成为推动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发展的不竭动力。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的规模是非常大的,500多家银行中(至1991年),外国银行有470家,拥有

的资本总额达1 000多亿英镑;800多家保险公司,其中170多家是外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保险中心;每年外汇成交总额约3万亿英镑,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伦敦主要是靠金融创新和保险技术创新,以及与金融相关产业的全球标准来维持金融中心的前卫性。在国际金融体系一体化的发展下,金融服务业的功能被日益扩展,金融业作为工业的金融服务者和信贷提供者的传统角色,已经被扩展到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被市场上的现货贸易或期货贸易所替代了。为此,金融创新的发展非常迅猛,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技术不断出现。在金融服务工具和技术不断创新的情况下,金融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加强。

班加罗尔软件业产业集群

班加罗尔软件业的产业规模与质量不仅在印度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流的。资料统计显示,印度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已远销世界7个国家,其中28个国家完全依靠印度的计算机软件和服务支撑。

班加罗尔软件业取得辉煌的成就归功于政策、技术和环境因素的直接推动,其中最关键的是政府的主导、国家的扶植、政策的倾斜、国际市场的跟进与自身发展战略的结合。

印度政府免除全部进口关税;允许外商独资经营;10年内免征所得税,等等。此外,科技园的硬件也堪称一流。庞大的地面卫星站,可以随时同世界任何角落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诸如复印、文传、培训及保安等服务,使入园公司放心投资。尤其令投资者注目的是,这里集中了印度科学研究所、班加罗尔大学、农业科学大学、拉曼研究所国家宇航研究实验室、国家动力研究所等印度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发展高科技的强大后盾。优惠的政策、完善的服务和诱人的发展前景,使印度国内外许多公司纷至沓来。据统计,仅在1997年,外国在班加罗尔科技园计算机方面的投资就达到15亿法郎。“海归派”对印度IT业的发展也功不可没,他们为印度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和尖端的技术。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解析

班加罗尔位于印度南部,人口约330万,是印度第五大城市。1991年,印度政府在这建立了该国历史上第一个软件科技园。在短短的15年中,班加罗尔软件集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腾飞,成为了推动印度经济发展的有利引擎。1992年,班加罗尔的软件出口仅为150 万美元,而到了2004 年则猛增至42 亿美元,13 年内增长了200 多倍。班加罗尔软件园是产业集群的成功典范,业内人士称之为“亚洲的硅谷”,理论界的学者们已将其作为研究集群经济的重点和焦点。1.形成因素

(1)物质基础丰富、城市设施齐全。班加罗尔早在英国统治的殖民地时代,就已经是一座设施完善的城市了。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其已经是印度的国防工业城市。班加罗尔航空、铁路、公路交通十分便捷,卫星通讯设备齐全,对外联系非常方便。由数据显示,班加罗尔有650 所高中,有75 所医院,6 个五星级宾馆等,教育及医疗设施非常齐全,并且其境内有2500家大大小小的电子企业,大约有近万名工程师集中在班加罗尔工作。优越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使其称为印度的投资乐土。

(2)颇具实力的科研力量。软件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有强有力的知识基础和科研环境。而班加罗尔所处的地域正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集中地。其境内有7 所大学、28 个研究所、292 所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创办于1898年的印度理学院现是一所致招收博士、硕士的研究生院。较高的教育水平和大量的人才汇聚是班加罗尔具备发展以信息产业为核心、以出口为导向的高科技城市的条件。

2.演进路径

班加罗尔的崛起仿佛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但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过程,笔者发现社会资本和政府扶持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社会资本的联结和催化作用。社会资本是指集群中的企业同其他企业、政府部门、大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具体表现为集群内部的规范、信任与合作、知识的流动机制,以及自增强的社会网络。在班加罗尔的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班加罗尔软件企业之间互相合作、共同开发软件,诚信守约是起码的游戏规则。同时软件工程师们有种普遍的认识:信任是培育集群内部组织之间关系的粘合剂。同时软件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知识的流动效率高低与否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印度崇尚共享知识的集体主义文化,软件工程师们乐于向他人传递知识。正是这种以“信任、合作、知识流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资本加速了班加罗尔产业集群的发展。

(2)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扶持。印度软件业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功于印度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从甘地、拉奥、到瓦杰帕伊,印度三任总理都奉行

积极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方针。这些政策主要包括:财力上的支持、创造开放的科研环境、注重人才的培养、创造平稳的法律环境等。

3.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模式

班加罗尔软件园采用的创新发展模式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其创新模式主要包括网络创新、环境创新和技术学习机制的创新。

(1)网络创新。在网络创新中的纵向结构模式中,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起初将自己定位于软件价值联的中间环节,随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开始向全系列软件外包继承方案和定制开发大型企业级应用软件过度;在横向结构模式中,班加罗尔软件园非常注重企业主体同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有机联系,非常注重企业同产业集群支持机构之间的有机联系。

(2)环境创新。环境创新主要体现在对班加罗尔软件园开发建设的投入较多。例如政府兴建了高速传输数据的微波通讯网络,并以优惠的价格为企业提供厂房、办公楼、水、电等基础设施。同时印度政府先后成立了国家信息技术与软件发展委员会和信息产业部,在税收、财政、贷款方面提供了特殊的优惠。

(3)技术学习机制创新。技术学习机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联盟学习”和“导师制”学习上。“联盟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产业价值链上不同生产环节的成员企业之间所进行的技术和组织的学习过程;二是不同生产环节中的同行企业以技术联盟或合作研发等形式以及企业同大学和科研机构、支持机构之间进行技术合作或培训的学习过程。“导师制”学习方式是隐性知识传承的途径,其有效运行加速了专门技能和隐性知识在班加罗尔软件集群内的扩散和共享。

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一方面新的产业集群正在不断产生,另一方面现有的产业集群面临转型升级。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创新型产业集群,如何借鉴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 李佐军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第一,在利用市场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国外绝大多数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依靠市场,通过企业的衍生与扎堆自发形成的。因此,国外都强调市场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同时也强调政府的引导作用。 据波特的简单统计(波特,2003),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州和城市都有明确的产业集群发展计划,如在国家层面有加拿大、新西兰、印度、马来西亚与埃及等29个;在省/州/地区层面有美国的麻州、加拿大的魁北克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等14个;在都会城市层面则有包括硅谷在内的11个。 例如,韩国政府为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颁布了《研究合作促进法》和《合作性研究行为促进法》,制定了改善国家优势政策、发展企业间网络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和产业研发集聚政策等四类政策,建立了供应链协会和区域研发中心。 第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产业集群是企业和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工协作不断深化的产物,行业协会是维护企业间分工协作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国外创新型产业集群离不开行业协会及相关组织的支撑。

意大利对外贸易协会、地区商会和产业区俱乐部等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皮安蒙特是意大利最为重要的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区,为了促进产业区的持续发展,由都灵商会和皮安蒙特商会联合推广实施了“从概念到汽车”的项目。意大利产业区俱乐部是一个民间组织,其宗旨是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产业政策,增强产业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加强产业区的学习和研究,树立意大利产业区的整体形象,促进产业区之间的合作。美国加州议会中的酒业委员会对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强调教育培训、金融等各类服务机构的作用。教育培训、金融等各类服务机构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产业集群发达的国家政府都非常强调教育培训、金融等各类服务机构的作用。 意大利政府为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出资设立各类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就业对象进行无偿培训。意大利各类服务中心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在美国“硅谷”发展过程中,风险投资公司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美国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中,就有世界著名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葡萄栽培和葡萄酿造研究机构为其配套。 第四,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许多创新型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即使是创新型大企业也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而来。一个国家欲获得国际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还要靠那些扎根于本土的中小企业集群。因此,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组织中小企业出国参展与考察,增进中小企业对国外市场的了解,制定人才引进措施等。 第五,培育鼓励创业和创新的区域文化。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区域文化的作用,因此,许多国家将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区域文化作为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美国“硅谷”的诞生就归功于斯坦福大学鼓励学校师生创业的全新理念。 例如,上个世纪60年代,加利福尼亚州出台了支持大学研发和个人创业的政策。“硅谷”培育了勇于冒险、不断进取和宽容失败的区域文化,逐步形成了支持生产性试验的合作传统。日本东京大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培育了

国外产业集群案例

1日本创新型集群与活化产业集群法体系 目前,日本各地已经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日本的《中小企业白皮书》把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分为以下三种形态:(1)产地性集群:属于特定区域内的同一行业集中地,储备该区域内的原料、劳动力、技术等经济资源,具有很强烈的地方工业色彩的集群;(2)企业城下町型集群:以特定大企业的批量生产工厂为中心,在其周边地区提供多数零部件的下请(外包)企业群的集群;(3)都市型集群:以大都市为中心的制造零部件、五金制品的制造业的集群。从图 1.1可以看到,拥有很强装备产业色彩的素材产业,如钢铁业和化工业,都被划分为“企业城下町型集群”,运输机械、电器行业也可以归为此类。一般机器、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的中间性的产业,由于广泛地分布于整个工业地带,企业间也形成了水平分工,因而可以归类于“都市型集群”。至于精密机器、纤维等产业则可归类于“产地型集群”。图中的第4种集群类型—“单独立地型集群”,是日本产业集群中的新现象,即“地理上分布广泛,集群内部垂直整合程度高”。近年来,不少大企业都倾向于采用大型工厂“单独立地”的手法,其中尤其以电器、精密机械、一般机械等领域为多。 图1.1 日本产业集群结构 资料来源:辻田昌弘著:《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构造的变动及其原因》,2005年3月 日本的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发挥集群效应,得益于日本国内较为完善的活化产业集群法体系的完成。国家层面制定最基本的激活政策方针,再由都道府县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界协会共同制定配合政策方案,最终形成了一套活化产业集群法体系。这套法律体系的服务对象群体集中于基础性技术产业集群和特定的中小企业集群。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分别针对地方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 地理分布 集中 分散 垂直 水平 统合度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 (一)传统产业集群理论 1、外部经济论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并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2、工业区位论 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工业区位论是农业区位论在微观层次上的发展,是在给定“向心力”和“离心力”基础上的企业定位决策理论。韦伯认为,定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成本最小化。在决策过程中,韦伯利用了等运费线等工具,构造了集聚地区发展的模型,提出了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四个因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3、增长极理论 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佩鲁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 1、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意大利的社会学者马格那斯科(1977)首次对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

19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中国现代的产业集聚方式,“块状经济”。一般具专业特色明显、具一定规模、支撑体系完善、产业链完整、政府服务规范五大特点。 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亮丽风景线。被公布的100个产业集群中沿海地区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五省占了85个。其中,浙江36个、广东21个、江苏17个、福建和山东分别为6个和5个。温州十个,占“百佳”十分之一份额.除浦东新区外,其余产业集群均为制造业。产业集群是中国现代的产业集聚方式。一般具专业特色明显、具一定规模、支撑体系完善、产业链完整、政府服务规范五大特点。仅有上海浦东的金融产业集群属于服务业,这和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是相适应的。 广东省主要产业集群分布: 目前,在广东珠江三角洲的404个建制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如南海西樵(纺织印染)、盐步(内衣)、石湾环城(童装)、张槎(针织)、中山沙溪(休闲装)、东莞虎门(服装生产和贸易)、大朗(服装)、云浮罗定(针织)、佛山石湾(陶瓷)、南海南庄(陶瓷)、云浮云城(石材),顺德三镇(伦教、龙江、乐从)(家具)等。 福建省五产业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单: 福建省入选的有石狮市“中国休闲运动服装产业集群”、福州市“中国显示显像产品产业集群”、厦门市“中国商用电子产品产业集群”、晋江市“中国休闲运动鞋产业集群”、漳州市“中国休闲食品产业集群”等。 集群品牌就是把集群整体作为一个品牌来管理经营,其品牌名称由地名和当地特色产业结合组成,彰显企业和区域经济与文化特色,又称“产业集群品牌”、“区域品牌”、“集体品牌”等。它具有区域性和品牌效应这两个特性。区域性指集群品牌一般限定在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市的范围内,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品牌效应指集群品牌往往代表一个地方产业或产品的形象。比如,法国香水、米兰时装、瑞士手表、景德镇瓷器、温州鞋等。 集群有品无牌。目前,在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大多数产业集群走的是粗放型发展模式,基本停留在贴牌生产阶段,集群内企业过多地进行委托加工服务,只收取低廉的加工费,品牌战略和品牌经营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我国产业集群处于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集群内企业多数为他人做嫁衣,造成有品无牌的后果。 一、浙江省 温州鹿城区 “中国鞋都”、“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三张“国”字号名片,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枚,中国名牌产品4个,中国出口名牌4个,国家免检产品22个,浙江著名商标22枚,浙江名牌产品19个。 1、中国皮鞋产业集群“中国鞋都”红蜻蜓、蜘蛛王与奥康康奈与吉尔达等 1996年10月份,长城鞋业(康奈集团前身)的康奈皮鞋被评为“中国十大真皮鞋王”。到1998年的时候,康奈、奥康、吉尔达三个温州皮鞋品牌,一起捧回了“中国十大真皮鞋王”奖杯,中国10个真皮鞋王,一下子被温州拿来了3个。2001年3月15日,温州的康奈、奥康、吉尔达、红蜻蜓等品牌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中国皮鞋类首批“国家免检产品”。康奈、奥康、东艺、吉尔达、红蜻蜓、蜘蛛王、日泰、澳伦、鸥鸟王、巨日等近百个温州知名鞋类品牌。2002年,鹿域的“康奈”、“东艺”、“吉尔达”三个皮鞋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在全国皮鞋类六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占有三席,“中国真皮领先鞋王”全国仅有两个,康奈就在其中。康奈集团的“康奈”品牌、吉尔达鞋业的“JED”品牌、东艺鞋业的“DONGYI”品牌等4家企业品牌,被商务部列为2005年至2006年度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 2、中国打火机产业集群

关于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描述

关于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描述 产业集群:从广义上讲在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更具体地讲,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从产业集群的微观层次分析,即从单个企业或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增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进入壁垒;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指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与模仿型产业集群相比,其创新程度较高;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现代产业集群。 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有:一是拥有大批致力于创新、不断开展创新活动的创新型企业、企业家和人才,这里的企业包括供应商、用户企业、竞争企业和相关企业(互补性企业、关联企业)等。二是集群内的主要产业是知识或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或技术密集的其他产业(甚至包括正在转型的传统产业)。三是具有创新组织网络体系和商业模式,在产业集群内和周边地区有较多较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协会和商会等)、中介机构(律师、会计、资产评估等)、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政府和事业单位)、市场组织(要素市场)和技术基础设施(通讯等)等,拥有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拥有一个或若干在国内外市场上较有影响的品牌产品。四是具有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如鼓励企业创新的法律和政策环境,鼓励创新、相互学习、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创业和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等。

产业园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05AAA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05AAA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3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高密度集聚之地,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产业园区可以通过带动投资、实现GDP增长以及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等多种渠道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强的拉动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对产业园区的建设和运营有着非常高的积极性,通常在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较大优惠以支持产业园区的建设。 未来产业园的发展必然从孤立的工业地产开发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地产项目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园区物业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同样也从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位的氛围培育。同时,现代产业的发展也决定了新的产业区功能的综合性,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 2015年版中国产业园区市场专题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是对产业园区行业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2015年版中国产业园区市场专题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如实地反映了产业园区行业客观情况,一切叙述、说明、推断、引用恰如其分,文字、用词表达准确,概念表述科学化。 2015年版中国产业园区市场专题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揭示了产业园区市场潜在需求与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上海产业集群和发展

上海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摘要:相比较苏南、浙江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集聚的方式而言,上海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2010年前十个月的统计分析显示,上海工业今年全面冲高,工业总产值将首破1万亿元大关,工业利润稳超700亿元,工业对上海经济的贡献率超过50%。这一成就的主体创造者便是产业集群。本文首先从上海八大产业集群入手,分析上海产业集群的功能和不足,并为上海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些相应对策。 关键字:上海、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 产业集群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1980年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提到的产业区概念。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上海的产业集群现状透视 根据“市区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体现实力水平”的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上海十余年锲而不舍,推进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战略性调

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统计报表

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统计报表1. 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产业链情况

统计负责人(A004):填表人(A005):联系电话(A006):报出日期(A007):年月日 单位负责人签字 调查单位(加盖公章): 20 年月日

表JQ-01 指标解释 集群企业数是指产品与集群主导产品相关联的所有企业的总和。 高新技术企业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认定并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且在有效期内的企业。 营业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营业收入合计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根据会计“利润表”中“营业收入”项目的本期金额数填报。 境外控股企业指港澳台商控股和外商控股企业的总和。 1.港澳台商控股包括:(1)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港澳台商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企业全部实收资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的港澳台商绝对控股。(2)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港澳台商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比例虽未大于50%,但相对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所占比例的港澳台商相对控股;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分,但根据协议规定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港澳台商协议控股。 2.外商控股包括:(1)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外商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企业全部实收资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的外商绝对控股。(2)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外商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比例虽未大于50%,但相对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所占比例的外商相对控股;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分,但根据协议规定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外商协议控股。 拥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指建有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研究院所、知识产权办公室等研发、科技服务机构的企业的总和。 上市企业指企业的股票已在国内和境外股票交易市场正式挂牌交易(不包含挂牌“新三板”的企业)。 挂牌“新三板”企业指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企业。 在孵企业数指本统计年度末,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在孵企业的总数。 毕业企业数指符合《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中毕业企业标准的孵化毕业企业数。 集群人员数指集群内企业和服务机构所有从业人员总和。 大专及以上指拥有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 硕士指拥有硕士研究生学位或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 博士指拥有博士研究生学位或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 留学归国人员指出国学习、取得学位的归国人员总数。 集群日常管理机构人员指集群管理机构中从事集群日常管理工作的人员总数。 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营业收入指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营业收入合计包括“主营业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式案例——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升级为例

E nterprise E conomy 2012年第12期(总第388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升级的探索式案例分析 ———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升级为例 □陈 瑾[摘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成为经济体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但与国外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相比,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 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加快构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其进一步转型升级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焦点 问题。 本文通过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发现集群演进轨迹经历了从培育、发展、成熟到转型这一生命周期,集群各阶段既呈现出与其他集群都具有的共性,又有其特质。该集群各阶段持续更替的动因,也印证了集群各阶段升级的一般条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造成了极大影响。这一方面暴露出集群发展中存在着隐忧问题,对集群抗危机、风险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阐明成熟期集群只有不断进行转型升级,通过着力 提升产业链、 营销链、价值链、循环链、服务链五大路径,才能实现更具国际综合竞争力的现代纺织产业集群这一宏伟目标。 [关键词]中小企业;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2)12-0076-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分层梯度式升级模式研究”(批准号:09BJY051)[作者简介]陈瑾,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工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江西南昌330077) Abstract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cluster become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economic force,while,compared with that of foreign countries,our competitiveness is relatively weak.Therefore,how to quick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cluster and guide them for furthe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as become a highlight of our country.Based on case studies on the Shaoxing textile industry cluster,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cluster evolves from cultivation,development,maturity to transition,with same similarities as other clusters and also its own features at various stages.The causes of continuous alternations of the cluster at every stage confirm general conditions of cluster upgrading of every stage.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made a great impact on the Shaoxing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indicating that there exist some worr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uster and new challenges for crisis and risk resistance capabilities come out.In addition,the mature cluster can achieve the grand goal of a moder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 with mor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by means of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s and the promotion of chains of industry,marketing,value,circulation and service.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Shaoxing textile;industrial cluster; upgrading 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接宁 波,西临杭州,面积1177平方公里,人口71万人。绍兴 是我国传统纺织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纺织业在绍兴已有 2500多年的历史, 素有“国际纺织之都,现代工贸之城”美誉。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纺织业持续繁荣发展,现已成 为中国著名纺织产业基地县和我国最大的纺织县。全县有各类纺织企业4500家,纺织从业人员30余万人。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作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是因为绍兴纺织产业的演化历程是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典范,具有鲜明的中国产业集群崛起发展特色。同时,在2008年国际76中小企业研究|SMEs Research

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_张赵晋

【区域经济与特色产业研究】 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张赵晋 (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伴随着陕西省经济的高效发展,近几年来有些产业形成了产业集群。通过运用区位商系数的统计计算方法,对陕西省制造业当中的38个行业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逐步形成了能源矿产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产品制造业四大产业集群,并对各个产业集群的现存状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陕西;现状;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26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5128(2013)01-0053-04 收稿日期:2011-09-11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10YKZ040);渭南师范学院特色学科(应用经济学)建设项目(渭师院科[2011]103号) 作者简介:张赵晋(1984—),女,山西晋中人,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 陕西省2010年全省经济总量(GDP)破万亿元大关,达10021.5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4.5%。三大产业,其中,第一产业988.45亿元,比去年增长5.8%;第二产业增长18%,达到了5403.53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3629.55亿元,增长了近12%,人均生产总值15000元,是西部众多省份中的经济发展强省。2010年,陕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5元,比上年增加1566元,增长11.1%。伴随着陕西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省内近几年来有些产业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1]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 对于产业集群的概念,有许多的专家学者都提出过。马歇尔在外部经济的基础上,解释了企业的集聚现象。马歇尔认为,在一些企业中,如果生产和销售的是相类似的产品,或者这些企业有着产业关联,它们便很可能会在位于上中下游企业集中的某一特定区域内集中共同使用一些跟本行业相关的人才、原材料,或跟本行业相关的一些组织机构,这样生产效率会非常高,而这么高的使用效率是那些处于零散状态的企业无论如何达不到的。 另一学者,韦伯根据其工业区位理论认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分为了低级和高级两个层次:低级阶段是企业通过自己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能力的增强而形成的简单的生产集聚,也称为“工业集中化”,是由企业自身的扩张而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是由多种企业所形成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每个大企业靠着自身完善的组织结构而吸引来了很多相类似的企业,从而形成了空间上的集聚,也叫做“地方集中化”。 在这些概念中,最具权威的定义是著名企业战略专家,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曾在1990年出版过代表作《国家竞争优势》,在这一书中他提出: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域中,有一个主导产业作为核心,然后还有很多与其相关的如供应商、中介机构、供应商等支撑机构,它们之间有着特定的、稳定的分工,由此形成了比较复杂的网络关系,从而形成的集聚体。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而且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如何已经成为衡量此地经济是否快速发展的一个标志,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应该如何确定,经济政策应该如何制定,产业集群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 二、产业集群度指标衡量 产业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在此文中,产业集群的概念是基于产业狭义的概念,狭义的产业概念指的是产业中的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相互替代,而且是同属同一大类产品。目前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聚度的测量方面。 目前现有理论方面对某地区某个产业集群的 2013年1月第28卷第1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Jan.2013 Vol.28No.1

八大基地聚集产业集群

八大基地聚集产业集群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的壮大与否,直接 决定着中国航天商业化运营的成败。 在新的发展阶段,坚定不移地推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及 航天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应对太空经济时代的挑战,是集团 公司承担起富国强军使命、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义不容辞的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实现国际一流的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发展目标,将是这家中国航天“龙头”企业未来不懈努力的方向。 责任和义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接受有统计显示,航天科技1美元的投入将换来7?12美元 的回报。航天科技故被称为“技术金矿”,对技术的拉动和对经济增长的带动非常巨大。以美国为例,1961 年“阿波罗” 计划开始实施,到1972 年结束时,“阿波罗”耗费美国人240 亿美元。但谁都没有想到,240 亿美元的“阿波罗”计划培育出了今天高达几千亿美元的民用市场。 据《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在2008 年,航天技术应用 产业和航天服务业两大主营业务的收入已经占航天科技集团营业额半壁江山。而要进一步拉动这两部分业务,完成航天科技集团“ 2500亿”的目标,则需要充分将“航天科技”的“技术金矿”的力量挖掘并发挥出来

马兴瑞介绍说,为此,在航天科技集团的规划中,将“发 展四大主业、建设六个子体系、建设壮大八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建设壮大一批专业公司和上市公司,集中建设八个航天产业基地”视为到2015 年的发展蓝图。 专业化经营助推航天服务业 4 月15 日,我国成功将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 道。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世界上第三个投入实际服务的同类系统。2004 年 4 月全面对民用客户开放,在军民两用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迄今为用户提供定位服务超过亿次,通信服务超过千万条,在军事应用、森林防火、水利防汛、交通运输、安全保卫等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我们发射一颗卫星,价值不仅仅是卫星研制、发射服务 所带来的,还有运营服务和地面维护服务,这一链条带来的际化服务、信息与软件服务等领域,推动航天服务业走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成为中国航天商业化运营的主要内容。 价值不可小视。”围绕卫星及其地面运营服务、金融服务、国马兴瑞由此介绍道,集团公司将大力发展航天服务业。 以中国卫通、长城公司、航天科技财务公司、航天科技投资控股公司、神舟软件公司、航天置业公司等公司为主体,集团公司将通过内部资源重组、增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建设8?10家航天服务业的专业公司。

在创新型产业集群中打造区域个性

在创新型产业集群中打造区域个性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在经历了前两次以制造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全球化浪潮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以创新要素流动为核心的“创新全球化时代”。审时度势,在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甚至于成为经济交往的核心形式的新时代,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无疑是为顺应经济潮流的度势之举。而对于区域来讲,要想谋得“在扁平世界创造出全球‘尖峰’”,因地制宜地打造区域个性,又是其必然路径。 2011年科技部提出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之后,大批区域纷纷申报以争取试点。创新型产业集群,缘何如此吸引了各区域踊跃申报?这其中固然有获得试点后能得到从国家层面大规模的科研资源、创新资源配置的利益之考虑。但在我看来,更大原由在于我国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传统的产业集群模式已难以满足经济进一步集约发展的需要。而在“创新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紧抓机遇,转变“集群模式”,走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道路便是顺理成章了。创新型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区别在于“创新”二字。传统产业集群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以高新技术创新链条为依托而形成,两者要么是产业的量的堆砌、要么是创新概念的狭隘理解,前者显然无法满足我国目前经济集约化发展的需求,而后者则无法诠释创新的真正含义。在创新全球化时代,创新无所不有、无处不在,它不仅仅存在于技术创新当中,从创意到创业再到技术、产品、商业模式、品牌、渠道等等,无不闪烁着创新的影子。“创新型产业集聚工程”就是要把“创新”的含义高度突出,使产业集群的模式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在创新全球化时代打造一片片勃勃生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在创新全球化时代,世界是扁平的,一片片“创新型产业集群”要想成为勃勃生机的一座座扁平世界里的“尖峰”,必然是要充分发挥各区域个性,避免一窝蜂、同质化。而对于区域自身来讲,必然是要打造自身区域个性。其中典型案例莫过于厦门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从全球范围来看,具有国际影响力、个性鲜明区域的崛起,往往是因为抓住了新兴产业的崛起机遇,硅谷、新竹、班加罗尔成为“尖峰”无不是如此。海洋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是创新创业诞生的最佳温床,厦门选择“海洋与生命科学”来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前沿趋势。而从厦门、台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切入,充分突出自身海洋资源优势,同时,又把海洋和生命科学相结合,则区别于其它地区、避免了同质化,强势突出了厦门的区域个性。 期待厦门“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在扁平世界里创造出“尖峰”!期待中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扁平世界里创造出一座座“尖峰”。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及答案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本试卷共有单选题10 道,多选题10 道,判断题10 道,总分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一、判断题(10 道) 1. 产业集群的空间尺度和范围取决于发展集群的地方经济的能力,没有固定的规定。 正确 2. 市场驱动型集群所包含的外源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程度比较高。 错误 3. “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正确 4.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50亿-300亿立方米的中型气田64个。 错误 5. 事实上,产业集群可能是单一的横向关联,也可能是单一的纵向关联。 正确 6. 湖北十堰汽配城是一种典型的销地驱动型产业集群。 正确 7. 产业的纵向关联是指围绕一个企业,从原材料的筛选、加工、制造、组装到精深加工、产品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延伸。 正确 8. 产业关联分为两类,分别是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 正确 9. 中关村科技园是一类技术转化型产业集群。 错误 10.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大于300亿立方米的大型气田64个。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的烟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B. 云南省 2. 广西的铝资源没能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关键原因是() B. 资源数量不能够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 3. 知识技术研发产业集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因素是()。 A. 产品生命周期相对短 4. 在我国从研发到产业化投资强度大约为()。 A. 1:50 5. 产业集群的第一特征是()。 A. 产业关联 6. 以下各项属于知识技术型产业集群的是()。 D. 美国微软 7. 我国煤炭产业集群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 A. 山西省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1 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分类 定义 产业集群或簇群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这 是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经典定义。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大同小异。曾忠禄认为, 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的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徐康宁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 ;王冰、顾远飞认为,簇群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面向未来的组织形态,它 所具有的两种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超越了市场/价格和科层/权威; 刘友金、黄鲁成认为,产业集群中的产业概念不是指广义上的产业,而是指狭义上的 产业,如个人计算机产业、大型计算机产业、传真机产业、医疗器械产业;另有 人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区域产业群落,它强调子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 相互竞争的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是在竞争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它不仅仅 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经营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对产业集群形式的划分角度不同,形式也不一样。1988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根据集群内技术的总体水平、集群变化的广泛性以及集群内间相互协作与 络化程度三个标准,将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科技集群和 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五个类型。仇保兴认为,按照中小集群的结构来分,其 形式主要有:群落内部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厂以水 平来完成产品生产的“市场型”中小集群;以大为中心、众多中小

为外围而形成的“椎型”(也称中心卫星工厂型)中小集群;以信息为主而 不是以物质为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业的柔性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的“混 合络型”中小群落。按照的性质又可以分为:制造业集群、销售业集群和 混合集群等。陈雪梅、赵珂在对中小形成的内外部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 ,中小群形成的方式有:由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形成 ;由大改造、分拆形成;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等原因。中小集群的 重要效应是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化可扩大就业需求,促进劳动力加速集聚。李 新春根据对广东集群不同发展形态的观察,将集群描绘为三种形式:历史形 成的集群,沿全球商品链形成的集群以及创新络集群。王缉慈通 过对新产业区的研究将集群分为以下五类:①一些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② 一些智力密集地区;③一些条件比较优越的开发区;④一些乡镇集聚而形成的企 业络;⑤由国有大中型为核心的络[11]。 2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培育 形成机制 经济集聚的本质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的过程,规模经济导 致经济集聚产业点,再加上范围经济产生集聚产业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 济共同作用产生经济集聚核心区[12]。产业集聚形成重要的内在机制是合作,重要的 外在环境是制度[13]。群落理论的流派大致有三个:以产生的时间为序,依次为 外部经济理论(以马歇尔的理论为代表)、集聚经济理论(以韦伯的理论为代表)和 新竞争经济理论(以波特的理论为代表)[13]。产业群落的演进大致要经过产业群落 的孕育与形成、产业群落的成长与扩散以及产业群落的更替几个阶段。在一个产业群 落内部,其中的行业组成越复杂也就越稳定。台湾地区的学者非常注重运用

全国44家产业园区的企业入园标准[详]

全国44家产业园区的企业入园标准 1.天津上仓工业园: 产业定位:食品、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 不接收产业:印刷、化工、建材、家具、服装以及其他污染企业 地价:17-20万/亩 土地使用税:1.5元/平米 投资强度:200万/亩 税收:20万/亩 2.河北内丘工业园区: 产业定位: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制药、铸造、铸塑、商贸物流、家具、建材、印刷、服装、精细化工; 土地价格:13.8万元/亩 土地使用税:6元/㎡ 投资强度:原则上不低于250万元/亩 税收:10万/亩 3.河北省青县经济开发区(省级)港台工业园: 产业定位:机械加工,设备,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石油装备制造。 不接收产业:高耗能,重污染,低于80亩投资较小企业 地价:招拍挂11.87万元/亩,综合地价18万

土地使用税:3元/㎡/年 投资强度:250万/亩(书面)12万元/亩(书面) 园区内企业有厂房出租 4.山东昌邑滨海(下营)经济开发区: 产业定位:化工 地价:6万/亩,其中,土地补偿款1.5万/每亩 土地使用税:5元/平方 投资强度:280万/亩 5.曹妃甸通州产业园: 产业定位:高端制造、新型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印刷、建材、汽车部件 地价:7-8万,在曹妃甸原有基础上,针对项目通州产业园可进行相应扶持 土地使用税:2元/平方米/年 投资强度:200万/亩 6.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产业定位: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 不接收产业:不收化工 地价:原则不低于9.8万/亩,(视具体项目可优惠) 土地使用税:7元/平米/年,实际一事一议 投资强度:不低于220万/亩

改革开放40周年: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和2025示范区

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和2025示范区 顺义区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中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2025示范区,承担着首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职责。顺义区从服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力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高度,高起点、高站位编制“一区”规划,高标准、高效率推进“一区”建设,努力将“一区”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技术创新示范区和高精尖产业主阵地。顺义区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培育了临空经济、高端制造、产业金融三大支柱产业,拥有国航、北汽等知名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为基础,临空经济、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全区聚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95家,上市企业7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9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三年保持50%以上的高位增长;聚集生产性服务业企业120家,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8%以上。 顺义“一区”高精尖产业有三大特征: 一是产业基础坚实。形成了以汽车、航空两个千亿级产业为基础,以电子信息、都市工业、装备制造、基础与新材料等4个百亿级特色产业和生物医药等一批几十亿级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集聚和培育了北汽集团、江河创建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重

点骨干企业。 二是产业布局合理。形成了“一轴、两带、四园、五基地”的高精尖产业总体空间布局,带动了全区实体经济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其中,围绕三大科学城,依托京承高速产业走廊,重点打造北部高技术制造发展带;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沿六环路与京平高速沿线区域,着力打造高技术服务发展带。 三是产业要素齐全。拥有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园等7个转化和产业化基地,以及新三板加速器等9个总孵化面积30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基地。拥有各类人才33.4万人,其中各类工程师以及高技能人才1.4万人,共有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3个、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10个、校企合作职业技能实训基地12个。产业链完整,主导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聚集度达到85%,汽车、航空等产业配套的科技中小企业超过300家,形成了研发设计、中试测试、系统集成、成果转化、市场推广、上市融资等全产业链体系。 顺义区立足建设“一区”重要使命,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要承载区为发展方向,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找准路径,梳理举措,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加大高精尖项目培育引进力度,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扎实推进“一区”各项工作开展。 明确产业方向。结合北京市发展十大高精尖产业指导意见,对全区产业项目进行全面摸底,确定了“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聚焦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三大千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医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