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黄河改道图

历史时期黄河改道图

高中历史教材精解: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改道

高中历史教材精解: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改道 【一】黄河之名的由来 黄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史前旧石器考古时代开始,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存,孕育出了华夏辉煌灿烂的文明。 黄河之名由来已久,但从历史记载来看,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古人在命名河流时适应称其为“XX水”。黄河也是一样,本来名为“河水”,在与其他地名或河流并称时有时也简作“河”。黄河之名的最早出现是在西汉初年。《史记》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使黄河如带”的记载。从此以后,“黄河”之名在历史文献中时有出现。大约到了唐代,黄河的名称普遍沿用起来,史书在讲到这条河流时也经常是“河水”与“黄河”并用。 黄河的名称由何而来?这还得从这条河的水文性质来解释。在我国北方有一片广阔的黄土高原,地跨青、宁、甘、陕、蒙、晋、豫七省区,面积占有整个黄河流域的近一半。黄土高原早在地质时期就差不多形成,由于地面覆盖有数米到十数十不等的黄土,因此今人将其称为“黄土高原”。黄土质地干燥疏松,在没有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极容易在流水侵蚀和风力的作用下大量流失到黄河中,致使河水变得混浊。 黄河中夹杂着从黄土高原上流失下来的泥沙,这是人类在那个地方生活后才逐步形成的现象,其最早的记载能够追溯到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战国策·燕策》:“齐有清济〔济水〕、浊河。”到了西汉时,黄河中的泥沙含量差不多到了相当严峻的程度。《汉书》卷29《沟洫志》记载:“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河水也因此而变成黄色,黄河之名即由此而来。 【二】历史上的黄河的改道 黄河是一条母亲河,但同时也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尤其是在下游地区。历史上黄河下游频繁的溃决泛滥和改道曾给生活在那个地方的人们带来无尽的苦难。 黄河的上中游行进于高原峡谷中,水流急迫,河谷深切,泥沙难以存积。因此,古今河道没有多大变化。黄河的溃决和改道只是发生在孟津以下的下游平原地区。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水流夹杂着大量泥沙汹涌而下,进入平原地区后,由于水流减速,泥沙便在河道中淤积,抬高河床,水位也因此抬高。水位越高,对堤坝的压力就越大。因此,每到汛期水量加大时,黄河极易溃决成灾,而每一次大的溃决,由于水量大,水势汹涌,黄河往往会在平原低洼地带冲决出一条新的河道,改道而行,流入大海。 自有文献记载以来,黄河决口泛滥和改道相当频繁。据195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统计,历史时期见于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总计有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在这26次较大的改道中,又有6次妨碍巨大的改道,所涉及的地区有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 史书中有明确和详细记载的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是在王莽新朝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决口,通过60多年的泛滥成灾后才形成一条新的河道。这条河道于今河南濮阳由西汉旧河道分出,通过今山东省聊城、禹城等县,在山东利津县附近入海。这条河道通行了几百年,一直没有大的变动。第二次改道是在宏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又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决口,河水泛滥后分为两脉:一脉北流合当时的永济渠至今天津市附近入海;另一脉东流在今山东省无棣县入海。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东流断绝,全河才都向北脉流去,形成了又一条新的河道。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宋人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在今河南省滑县西南决河,新河道经滑县南和濮阳、东明两县之间,再经山东省鄄城、巨鹿、嘉祥、金乡诸县汇入泗水,由泗入淮,夺淮入海。这是黄河第三次大改道,也是有史以来黄河第一次南流夺淮入海。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是在元代初期。这次改道相比前几次

黄河的历史典故

黄河的历史典故 导读:1、望洋兴叹 相传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称河伯。 他站在黄河岸上。望着黄河水自西向东流,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 我就是最大的水神!”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河伯始终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河伯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眼前一亮,海神微笑地欢迎他,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 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 2、鲁班修造将军柱 桑园峡内黄河水流湍急,就在桑园峡中段黄河激流中却有一个屹

立的大石。百姓称之为将军柱。 传说这个将军柱是鲁班修建的。 当年鲁班周游列国时,来到桑园峡边上,为方便两岸人民的来往。鲁班把桥墩的位置选在了将军柱的这个地方。从此,鲁班早出晚归,负责施工,,半年过去了,桥墩在渐渐长高。 有一天,鲁班的妻子送饭到岸边,等了一阵不见鲁班,便到岸边看个究竟,谁知她在岸边看见一个巨人站在河中,一手拿着巨石,一个手拿着铁锤在干活,他的妻子哎呀一声惊叫。 鲁班一慌,一锤砸在了自己腿上。手中的石头也飞到了对岸的山上,桥也就没有建成。 至今在将军柱上有一个十分光滑的石头,好像是整个人的脊背印了下去,中间则是脊柱,把石头一分为二,好像是长期靠着休息时留下的。 传说这就是鲁班造桥时所留。 【关于黄河的历史典故】 1.关于黄河的传说历史典故 2.关于黄河的民间典故 3.关于项羽历史典故 4.关于“笔”的历史典故 5.关于酒的历史典故 6.关于茶的历史典故

黄河问题

黄河问题 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断流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1]。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这就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了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最终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了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得更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经河道才能得以补充。 3、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河道变迁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黄河是仅次于长江的中国第二长河。在中国历史上,黄河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千百年母亲河滚滚东流,留下了很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与黄河有关的故事和传说,流传最广的当属《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关于黄河的传说》、《李闯王渡黄河》、《望洋兴叹》、《鲁班造将军柱》、《河伯授图》 至于与黄河相关的历史人物,更是数不胜数。除了上述传说中的人物大禹、冯夷、李自成、鲁班;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黄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黄河还孕育了尧、舜、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无数风流人物;著名理财家刘晏;改革家王安石;民族英雄岳父;文人欧阳修、司马光、苏辙、王之涣等;近代《黄河颂》词作者光未然、曲作者冼星海;提出“一定要把黄河治好”一代伟人毛泽东等。 鲤鱼跳龙门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

2019中科院专家:黄河改道入海利大于弊刻不容缓语文

中科院专家:黄河改道入海利大于弊刻不容缓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在山东省东营市注入渤海。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便筑堤防洪。而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人们又不断加高堤坝,使黄河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极易决堤泛滥改走新道。事实上,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世界无双。据统计,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溢达1590多次,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26次,重大改道7次。自公元前602年至1128年的1730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27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历史上黄河有过多年入黄海的事实,说明现代黄河是完全能够改道再入黄海的。如果让黄河改道再入黄海,在黄海为我们中华民族淤造新领土,其意义要远比注入渤海重大得多。首先,因为黄海沿岸的自然条件比渤海沿岸优越,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渤海是内海,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法律地位等同于领土,我国享有全部主权。所以在渤海淤造再多的陆地也延伸不了我国的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而在黄海淤造领土则可以向太平洋公海无限延伸我国的大陆架和专

属经济区。其次,现代黄河在渤海的莱州湾入海,而环渤海是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是首都的门户。我们不希望内海渤海逐日变小,从而影响周边的海洋性环境。莱州湾面积6000平方公里,渤海面积77000平方公里,如果继续让黄河入渤海,照当今平均造陆速度31.3平方公里/年估算,200年内可淤平莱州湾,2500年内可淤平整个渤海。如果让黄河改道入黄海,就可以彻底避免渤海日日变小、趋于消失的厄运。第三,现代黄河改道入黄海,黄河三角洲沿岸就会有稳定的海岸和水深,利于建大港口及胜利油田和东营地区的的开发。第四,黄河入黄海的路径可以比入渤海的路径短,这样可以节约土地,而且使水流更加通畅。第五,现代黄河改道入黄海,不仅可以阻止废黄河三角洲海岸不断被海侵蚕食的现状,而且还会重新淤造出新的陆地。第六,让黄河改道再入黄海,还利于两个基于渤海存在的宏伟设想的实现。曾有专家提出要重开1282年元朝开挖过的胶莱运河,重新沟通黄海的胶州湾和渤海的莱州湾,支持者都以各种形式阐述“重开”的巨大好处。现在还设有专款,请专家在进行深入研究。可是,200年内莱州湾将变成陆地,那么“重开”的意义还大吗?十多年前,又有专家提出“海水西调”的战略设想。就是要把渤海水抽调到大兴安岭南端和燕山西北角之间,然后让海水自然向西流至大西北,用以根治那里的干旱和沙漠化。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论

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有关黄河历史人物故事

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有关黄河历史人物故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黄河历史人物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有关黄河历史人物故事篇一:鲁班修造将军柱 桑园峡内黄河水流湍急,就在桑园峡中段黄河激流中却有一个屹立的大石。百姓称之为将军柱。传说这个将军柱是鲁班修建的。当年鲁班周游列国时,来到桑园峡边上,为方便两岸人民的来往。鲁班把桥墩的位置选在了将军柱的这个地方。从此,鲁班早出晚归,负责施工,,半年过去了,桥墩在渐渐长高。有一天,鲁班的妻子送饭到岸边,等了一阵不见鲁班,便到岸边看个究竟,谁知她在岸边看见一个巨人站在河中,一手拿着巨石,一个手拿着铁锤在干活,他的妻子哎呀一声惊叫。鲁班一慌,一

锤砸在了自己腿上。手中的石头也飞到了对岸的山上,桥也就没有建成。至今在将军柱上有一个十分光滑的石头,好像是整个人的脊背印了下去,中间则是脊柱,把石头一分为二,好像是长期靠着休息时留下的。传说这就是鲁班造桥时所留。有关黄河历史人物故事篇二:鲤鱼跳龙门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

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有关黄河历史人物故事篇三:望洋兴叹 相传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称河伯。他站在黄河岸上。望着黄河水自西向东流,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河伯始终不信。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有关于黄河的资料

有关于黄河的资料 民间故事: 传说中有个小伙子叫黄河,英勇无比.恋上一富豪的女子.但女子的父 亲看不起他,就让他百步之内射箭,进一个铜钱的孔里.他做到了.女子的父亲又让他在百步之外射一箭,穿透原先的箭他也做到了.又要求他在百步之外射中铜钱并接住它.他知道其夫在刁难他,就一箭射向她父亲.怎知他以前学过武功,躲开了.他很气恼,他从来都是箭不虚发的,这次没射中.就到深山去修炼.一次意外射下一只鸟,鸟告诉他那姑娘自 杀了.小伙子很悲哀,就泪水不停地留下来,形成了现在滚滚的黄河. 神话传说: 河伯冯夷受命治理黄河,但操劳一生没有把黄河治好,到年迈时,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画了一幅黄河水情图,又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大禹,将水情图交给了他。大禹根据河伯授给他的这一幅图,疏通水道,终于治理好了黄河。 历史人物: 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

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诗句: 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唐代刘禹锡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

关于黄河的成语、故事、俗语、诗句、传说集锦

关于黄河的成语、故事、俗语、诗句、传说集锦 1、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天下黄河富宁夏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九曲黄河十八湾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背起棺材过黄河——连后路都准备好了 不到黄河心不死——顽固不化 隔着黄河握手——差得远 黄河的水,长江的浪——源远流长 黄河决了口——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黄河里的水——难请(清) 泥娃娃跳黄河——洗不清;洗不净 跳到黄河洗不清——太冤枉;冤枉 2、成语 砥柱中流(中流砥柱):形容人很坚强,不屈不挠,像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一样。也比喻在动荡艰难环境中能起支柱作用的力量。 海晏河清(河清海晏):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河山带砺(砺山带河):黄河细得像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黄河水清: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 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后来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俟(sì)河之清:等待黄河变清。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 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3、诗句 (1)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2)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白居易《生离别》) (3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4 )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高适《九曲词》) (5)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王昌龄《出塞》)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李白《行路难》) (7)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9)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10)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3)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9届高三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word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综合(文科)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和座位号。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试室号、座位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公交覆盖度,即公交的空间覆盖广度,用公交实际覆盖面积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表示,用来反映公交公平性。公交覆盖度越大,说明越多的地区能够被公交覆盖,公交的公平性也越好。下图示意1954-2011年广州市公交覆盖度变化情况。据比完成1-2题。 1.1954-2011年,广州市() A.公交公平性逐渐变好 B.公交公平性持续变差 C.公交实际覆盖面积总体增加 D.建成区面积一直增加缓慢 2.1995年,广州市公交覆盖度最小。其主要原因是() A.公交实际覆盖面积减少 B.城市快速发展 C.道路规划不合理 D.私家车数量增多 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它的蒸发力(假设水分供应不受限制时,某地可能达到的最大蒸发量)的差值,称为水分盈亏量。左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水分盈亏量的空间分布,右图是左图中的甲、乙、丙三地水分盈亏量的月份分配。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关于黄河的唯美句子

关于黄河的唯美句子 1、岁月如潮水,一天天地向前奔涌。它没有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也没有瀑布一泻千里的壮观,它只是伴着时钟不停的滴答声,静静地流逝。潮水奔涌不回,时间也不会驻足停留,它只是悄悄地与你擦肩匆匆而过,便再也寻不见踪影。 2、黄河水如同一群在狭窄的峡谷里奔腾的骏马,挤在河滩中间那条只有五六十米宽的河道里直泻而下。 3、一个拥有长江。黄河。长城。兵马俑的圣地;一直耸立在地球上的金鸡;一条盘旋在东方的巨龙。这便是我们的祖国中国。 4、记忆中的您,是那么气势磅礴,从冰川起步,一路上接纳着千溪百川,浩浩荡荡,曲曲折折,奔向巨浪滔天的黄河之边,像一条金色的巨龙,伸出千万条臂膀,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土地上。在那遥远的远古时代,那时您的周围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水,动植物的种类更是数不胜数,好似一片神仙仙境。在这般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中,您自然而然地孕育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我要感谢梦想,是她让我有了前进的动力。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抛至九宵云外。梦想就在前面,尽力地追者梦的光点,不管有多少阻挠。 6、奔腾不息的黄河承载了多少华夏文明。

7、天下黄河十八弯。 8、北望黄河东流去,气宏如斯,无缤纷,却大德,中华儿女流心夹流泪,感不话语,难话别,时值今继,似是情趣亦相逢。 9、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10、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说到了黄河心更坚。作者:华罗庚 11、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作者:刘采春 12、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作者:李白 13、Ambition never dies until there is no way out. 不到黄河心不死 14、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们的民族气魄,以她汹涌磅礴的气势,澎湃的河流,奔流的河水在河塘里川流不息。栩栩如生,犹如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磷巨龙,一路挟雷裹电,咆哮而来。 15、李白高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势不可回。人生又是多么短暂。 16、祖国,从黄河源头走来的智者,继承了黄河水流的桀骜和狂放,用激情点燃一簇洞穿时空的火焰,光芒神圣!曾经打磨石斧石锤的手,从石头上打磨出智慧和力量。 17、黎明,第一缕阳光照耀的时候,终于感知到和母亲搏动着相同的节律,涌动着相同的血。也许我还是一颗卵石,一粒沙,可我

1855年黄河改道对黄河三角洲的几点影响

1855年黄河改道对黄河三角洲的影响 清咸丰五年(1855)六月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之前,由江苏云梯关入海。今日之山东黄河河道时称“济水”或“大清河”,为“盐运往来通津,亦曰盐河”1。既无水患,且饶水利。乾隆年间薄毓泰诗云:“济水何清清,遥向沧海注。”2由此可知当时河道含沙之少。 当时的大清河是一条水深岸阔的地下河,是鲁北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据《利津县志》记载:明朝至清朝前期, 大清河从利津铁门关入海, 槽宽30余米, 槽深20余米, 当时最大的船只行于河中, 人在岸边平视不见桅杆。在大清河中行船,因岸高挡风,无论顺风逆风,很少用帆;倘若逆水而上,则用牛拉牵。大清河入海口铁门关在利津城东北35公里处(现在的汀罗镇前关村),曾是明清两代繁华的水旱码头和盐运要地,几百年前曾驰名省内外。《武定府志》载:蛎浦朝宗,济水达于千里;铁门锁浪,沧海长于百川。大清河内接大运河、会通河,连接内地各省;外连诸海,北达天津、营口,东至朝鲜,南通闽粤,加之丰富的海盐产量,如此战略要地,膏腴之乡,从来为兵家所重,历代统治者焉有不控之理。当时大清河上的船只大部分是用来运盐、贩盐的,称之为“盐河”,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1855年,黄河的一次决口改变了这一状况和局面。这年(清咸丰五年)六月,黄河在河南铜瓦厢三堡决口,之后黄水北徙,夺大清河(即济水)入海。铜瓦厢决口改道是近代黄河历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它结束了长达七百多年黄河南流夺淮入海的局面,开始了现行河道和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发育过程;这次改道,对滨州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常年持续的河患使得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据统计,自1855年黄河改道至清末的57年间,因黄河决溢,三角洲累计有594县(次)成灾,平均每年有11个县受灾。黄河决口后,洪水恣意泛滥,巨浸滔天,大面积的草木、庄稼、动物等被淹毙。洪水及所携带的大量泥沙,破坏了三角洲地区的自然面貌,毁坏了植被,造成水系紊乱,河湖淤积。据《山东黄河志》统计,1855年以后,黄河决溢成灾,侵淤徒骇河45次,马颊河7次;北五湖12次。这不仅削弱了蓄 1乾隆《济阳县志》卷四《河道》 2乾隆《利津县志补》卷五《艺文志》

关于黄河历史人物故事

(县里)专门派了一个民俗专家来检查,趁便安抚一下。农民们自觉地组织了一些神婆、老人进行相似道场的抚慰典礼。结果怪事还是发生了 可不是吗?在锹上的泥中,一条小白蛇露着段身子,与日常平凡分歧的是:这条白蛇不是通体全白,而是带着些许黑点(没有人说出什么色彩的雀斑),与大家已经见到的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它把头显露来,频仍地吐着信子,非常,冬天的蛇是不应该这样的。算命先生胆大妄为地拿着小蛇放到了,棺材旁边,确实地说是棺材底部,小蛇飞快地往下钻,不一会儿就不见了。 ~有多少个围观的讪讪地分开了,也难怪,这类事件谁不能在近处看看呢?老人们心里模摸糊糊明确:“不是白蛇怕他们,而是对这些人有益” 同时也隐模糊约心底直犯冷气。这时候,已经分红两拨,以一些老报酬首的不再挖,并且把露出的盖埋葬。怕殃及子孙。年轻人就要看个毕竟,不信邪,再有说不定挖出点金银玉帛,不就发了吗那边的丧葬风气是如果生前无女,一切丧葬品为双倍。固然棺材除中。心露金左手脱银,左手拿着挨狗饼。打狗饼是用玉米里跟着头发茬蒸的玉米饼,上有恶狗拦用来凑合的。棺材更分三六九等。薄棺材就是3寸板,估量两三年就糜烂失落了,好的是9寸板,而且是用

樟木、檀木等量地坚挺的木材。而后再在外面套一个杨木的棺材称为杨木套棺。然而通明棺材确是闻所未闻的。难怪大家都特殊猎奇。 给大家说一件事情吧,80年代的时候,黄河中下游每年都要进行清淤的工程。邻近的居民(重要是农夫)要出河工。就是每家出一个丁壮劳力,当然老人也能够去烧水做饭什么的,如果没有就要出钱。这件事情发生在山东某段。冬天,黄河基础上没有什么水,大家在河底挖出淤泥加固旁边的大堤,突然,一个人嗷嗷地吼起来,声音极端悲凉,紧接着在河底的所有的人都开始吼,岸上做饭的人非常惊奇,过了一会大家停了下来,接着干活。吃饭的时候,问起他们,没有人知道自己收回过这样的声音,就是说,那几分钟的记忆,河底的人没有了。但是,怪事还没有停止。 在当地,风水先生还有一个感化就是为人找祖坟。束缚前是时常有人16岁出门东,等到回来,怙恃已逝,善意街坊给埋了。结果破四旧、的时候,坟头被平;有的是因为经济成长了,道拓宽、还有耕地的变迁等等,一些原来作为标记的记号(大树、等)不见了。老人只有残留在记忆中的大体方位。儿孙想从新厚葬,就要请风水先生辅助找到祖坟。风水先外行中拿一铁杖,大约有小手指的一半那么细,根据方位,就可以找到祖坟。并且可以断定头脚的方位,详细怎么操纵不清楚。大体上靠的是下葬均为南北下葬,头北脚南,且在坟头会埋下一个瓦罐。大家请风水先生的起因大体在此

关于黄河的有关知识

关于黄河的有关知识 1642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第三次围攻开封,黄河突然决堤,起义军与百姓淹死无数,水又倒灌进开封城,开封城内百姓也淹死大半。历史学家分析,很可能是明朝军队偷偷掘的堤作的孽。 清朝康熙年间,关于治理黄河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康熙皇帝在靳辅、于成龙等官吏间犹疑、辨析,寻找能治理好黄河的水利专家。最终黄河大治,保证了近二百年的安全。1938年,抗战前期,蒋介石在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放水淹死了一批日本鬼子,但也淹死了更多的中国百姓,造成荒野千里的黄泛区。 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投入使用。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水利学家黄万里坚决反对建造,被打成右派。进入21世纪,当年的设计者承认三门峡水库设计有误,应该炸掉。 关于黄河的历史人物: 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 关于黄河的成语: 大禹治水.带砺河山.带砺山河.砥柱中流.负石赴河.河不出图.河汾门下.河汉江淮.黄河水清.河清海竭.河清海晏.河清难俟.河清人寿.河清云庆.河山带砺.海晏河清.砺带河山.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跳进黄河洗不清.问鼎中原.鱼烂河决.中流砥柱 关于黄河的民谣:电视剧《河殇》主题曲黄河几十几道湾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信天游: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1601班160202138 翁静 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在“汉

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至东汉时期,69年时,王景领导治理黄河决口,通过筑堤堵口,河汴分流、疏汴通漕等方法,疏浚河床,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床淤积,使黄河出现了一个长期较为安流的局面。此时的黄河,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人海。 东汉以后,黄河安流的局面仅维持到了唐代末年。宋初,由于黄河已经流行了800多年,王景治水后形成的河床淤高严重,水流不畅,黄河又进入了频繁决口泛滥的历史时期。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黄河决澶州横垅埽,久不复塞,形成了一条新的河道——横垅河。到了庆历八年(104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向北冲出一条新道,经河南省内黄县,河北省大名、南宫、青县,至今天津入海,名为“北流”。景祐五年(1060年),黄河在魏县第六埽向东决出一支,向东北经山东堂邑、夏津、平原、在冀、鲁间入海,名为“东流”。至此形成了

黄河改道的历史教训

历史的教训:黄河三次大改道留下哪些启示 2016年10月13日18:30 解放日报 黄河三次大改道留下哪些启示 黄河泛滥得到根治,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梦想。 纵观历史,黄河的三次大改道所带来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改变,往往还伴随着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 第一次大改道 河道演变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 大禹治水后形成的“禹河故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都是很稳定的。不过,当时整个社会却陷入长期的混乱状态。 禹的儿子启以武力夺取了帝位,远古的“禅让制”就变成了“家天下”,从此以后,部落之间就开始了无休止的厮杀征战。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新型的统治机构——国家的产生。 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一度多达数百个,而此时的黄河也由大禹治水初期的低洼河道逐步向“地上河”转变了,各诸侯国也开始在自己的领地范围内大量地修筑黄河堤防以抵御洪水。

这一时期,大陆泽产生了严重的淤积,不断抬高的洪水位使得黄河经常发生满溢或溃决。特别是北面的淤高不断增加,这也使得黄河河道有了持续南向迁移的趋势。 禹河故道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历史上有记录以来的第一次大改道。整个河道大概向东南方向平移了一百公里。按今天的说法,改道后的黄河大致流经今河南濮阳、河北大名、山东德州等地,经沧州北而东入渤海。这条流路一直延续至西汉末年,我们不妨称之为春秋西汉河道。 这次改道是黄河下游河道发育演变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在接下来数千年的变迁过程中,黄河基本上是在禹河故道以南迁延演变,海河流域也正是从此时开始酝酿,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水系。 第二次大改道 狭隘私心难以维持长久统治 西汉历经十五帝、二百余年,在家国飘零之际,终被王莽篡位。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上天似乎也对其大逆不道不满,黄河迎来了汉代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大决口——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决口,黄河在西汉河道的基础上,继续向东南方向摆动一百多公里,夺漯水而入海。 清人胡渭将这次决口后形成的新河道认定为黄河史上第二次大改道。在《汉书?王莽传》中,东汉史学家班固曾经记载,此次决口地点正是王莽的老家元城县(今河北大名)。他一开始是担心河水会淹没他家祖坟,当看到河水没有继续北侵,而是向东流去,就决定不筑堤堵水了。 黄河改道后,夺漯水而东流,经顿丘(今河南滑县)至滨州入海,西汉的故道从濮阳至东光就变成了枯河,后人称已经干枯了的这一段河流叫王莽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黄河第二次大改道大概是走了古漯水的流路,相对于西汉河道而言,距离入海口更近,几乎呈直线状流入渤海。后来的史实也证明,这是一条非常稳定的入海通道。 每次黄河大改道必然会伴随着大范围地区被淹。应该说,王莽政权对此也并非毫无作为。在其当政期间就曾多次集合全国水利精英商讨研究河患问题,众人也奉献多种应对方案,著名的贾让“治河三策”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不过,其结果并不难想象:皇帝有他的私心,再多的策论也陷于空谈,因此没有一种措施能够有效实行。 这次改道给王莽政权带来了最致命的一击。洪水所到之处产生大量灾民,后来也都成了起义军,并最终招致王莽政权的灭亡。

中科院专家:黄河改道入海利大于弊刻不容缓

中科院专家:黄河改道入海利大于弊刻不容 缓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在山东省东营市注入渤海。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便筑堤防洪。而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人们又不断加高堤坝,使黄河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极易决堤泛滥改走新道。事实上,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世界无双。据统计,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溢达1590多次,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26次,重大改道7次。自公元前602年至1128年的1730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27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历史上黄河有过多年入黄海的事实,说明现代黄河是完全能够改道再入黄海的。如果让黄河改道再入黄海,在黄海为我们中华民族淤造新领土,其意义要远比注入渤海重大得多。首先,因为黄海沿岸的自然条件比渤海沿岸优越,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渤海是内海,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法律地位等同于领土,我国享有全部主权。所以在渤海淤造再多的陆地也延伸不了我国的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而在黄海

淤造领土则可以向太平洋公海无限延伸我国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其次,现代黄河在渤海的莱州湾入海,而环渤海是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是首都的门户。我们不希望内海渤海逐日变小,从而影响周边的海洋性环境。莱州湾面积6000平方公里,渤海面积77000平方公里,如果继续让黄河入渤海,照当今平均造陆速度31.3平方公里/年估算,200年内可淤平莱州湾,2500年内可淤平整个渤海。如果让黄河改道入黄海,就可以彻底避免渤海日日变小、趋于消失的厄运。第三,现代黄河改道入黄海,黄河三角洲沿岸就会有稳定的海岸和水深,利于建大港口及胜利油田和东营地区的的开发。第四,黄河入黄海的路径可以比入渤海的路径短,这样可以节约土地,而且使水流更加通畅。第五,现代黄河改道入黄海,不仅可以阻止废黄河三角洲海岸不断被海侵蚕食的现状,而且还会重新淤造出新的陆地。第六,让黄河改道再入黄海,还利于两个基于渤海存在的宏伟设想的实现。曾有专家提出要重开1282年元朝开挖过的胶莱运河,重新沟通黄海的胶州湾和渤海的莱州湾,支持者都以各种形式阐述“重开”的巨大好处。现在还设有专款,请专家在进行深入研究。可是,200年内莱州湾将变成陆地,那么“重开”的意义还大吗?十多年前,又有专家提出“海水西调”的战略设想。就是要把渤海水抽调到大兴安岭南端和燕山西北角之间,然后让海水自然向西流至大西北,用以根治那里的干

黄河史论文

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课程:黄河史 学号:200731120012 老师:梁利 姓名:牟俊 题目:谈黄河文明的发展的理解 摘要: 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包括长江在内的其它河流无法比拟的,她流经中国腹地,诞生了中华民族最早的文明,炎黄子孙在她的哺育下,得以一代一代的繁衍,从过去走向未来,从蛮荒走向文明,做为中华民族最早的起源,自然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从各种历史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还是人类活动区域的延伸,还是各种远古传说的记录都是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或者说是华北地区,这都与黄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许是她的位置关系,也许是她自身的魅力,这都是黄河的文化,黄河的文明,是一种传承,中华历史的传承,是一种传递,中华文明的传递。 关键词:黄河文明华夏文化 正文: 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包括长江在内的其它河流无法比拟的,她流经中国腹地,诞生了中华民族最早的文明,炎黄子孙在她的哺育下,得以一代一代的繁衍,从过去走向未来,从蛮荒走向文明,做为中华民族最早的起源,自然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从各种历史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还是人类活动区域的延伸,还是各种远古传说的记录都是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或者说是华北地区,这都与黄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许是她的位置关系,也许是她自身的魅力,这都是黄河的文化,黄河的文明,是一种传承,中华历史的传承,是一种传递,中华文明的传递。 下面我们就谈谈中国古代黄河文化的发展与延续。 黄河文明的形成时期,也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起源时期。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在这一时期,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地区性文明,如在长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黄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在东北有燕山地区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红山文化。各个地区性文明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术界都给以高度评价,但是到后来有的文明中断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吸纳、融合了各地区文明精华,向更高层次发展。与上述考古学文化相对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海岱地区的太昊、少昊。据文献记载,他们的族团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生息、发展,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早期文明。这时的社会是邦国林立,出现了城郭、农业生产社会化、手工业专门化、礼制规范化。贫富分化,阶级产生,文化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这时的黄河文明处于大交融的形成时期,可以称为邦国文明。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简本) 前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经济开发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曾经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黄河又是一条多泥沙、多灾害河流,洪水泥沙灾害严重,历史上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黄河的问题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安全,保障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治理难度大,洪水泥沙威胁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水利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年布置开展了全国防洪规划编制工作。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结合流域防洪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流域内各省(自治区)有关部门开展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意见,反复征求了流域内各省(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意见。2004年11月,水利部组织召开黄河流域防洪规划审查会,邀请各方面专家、

流域内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规划》进行了审查。在进一步征求流域内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对《规划》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报请国务院审批。国务院于2008年7月以(国函〔2008〕63号)批复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本《规划》在总结以往有关规划、研究成果和黄河治理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收集及勘测,获取了最新的经济社会、水文、泥沙、地形、地质资料,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及专题研究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结合新的形势及黄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对黄河防洪减淤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防洪工程体系和防洪标准进行了全面复核,提出了防洪减淤规划布局,以及防洪减淤工程和防洪非工程重大措施。为今后20年黄河流域防洪减淤建设与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