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观后感

伊豆的舞女观后感
伊豆的舞女观后感

观《伊豆的舞女》有感

这学期我有幸选修了赵老师的《世界名著赏析》一课,经过老师的讲解,明白了许多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更深的含义。才发现自已原来读书大多只是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一些表面的东西,并没有完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在观看了《伊豆的舞女》之后,感触颇深,初中的时候就曾读过这部作品,可能由于年龄的关系,并没有感觉这部作品有多少精彩之处。现在看来,它不愧为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下面我就浅谈下观看完这部作品后自己的一些感想。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作品主要写一个高中生“我”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一家流浪艺人巡回表演,便结伴同尤其是那个天真未凿的小舞女,朴真、憨厚而娇美,歌声婉转动听,舞步轻盈优美,对他更表示出一种温馨的情意,使他内心萌发了一缕缕真情。他们心地善良,为人淳朴,主人公感受到真正的温暖。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品的基调始终处于一种淡淡的感伤美,飘渺的虚幻美之中。不论是对旅途景物的描写,还是主人公与舞女之间的感情描写,甚或是对生活美、人情美的描写,都处于这样一种基调之中。小说中所描写的环境点滴,也在衬托着主人公的心境。重叠的山峰,秋日的木叶,流浪艺人轻敲的鼓点,舞女可爱的裙裾,一切都带有很浓郁的日本特色。川端先生的作品,像《雪国》等,能够感染人的不只是优美的情节和细致的语言,文章中电影中给人们所表现的人物或景致,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淡淡的一点一点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叫人领悟。

其实这些与川端康成亲身经历的一种反射。他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川端在小说中布臵了一种悲凉的基调,主人公所见的中风老人的病痛,受人歧视的流浪艺人中落魄潦倒的荣吉,流浪奔波而孩子早产夭折在旅途的荣吉的妻子千代子,哥哥不让但又无奈还是做了舞女的熏子,迫于社会风习自己也看轻女人的阿妈,离开故里亲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等等,无不反映出一种悲苦,无奈的情感,这又正与“因孤儿根性而扭曲了性格”、“不堪令人窒息的忧郁而来伊豆旅行”的主人公的寂寞与孤独相呼应。

川端康成的小说仿佛总是在宣扬一种徒劳的感受。无论是《望乡》中妓女们客死他乡,还是《情书》中的"恋人已逝情才识",都在宣扬曾经拥有的快乐。即

使美丽如伊豆舞女的恋情,在他看来也是不可能有任何结果的徒劳,不要说开花结果,甚至幼芽还没有长成就已经注定要夭折。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这种徒劳的情感也有它的美丽之处,人生也许就是由这种种徒劳而美丽的细枝末节构筑起来的。电影中映射出了在那个年代艺人是一种非常低贱的职业,但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自由和幸福满足的生活。哪怕是一封友人的信,一次休息沐浴的机会,都会让十四岁的熏子欢喜半天。不仅让我想起了在旧时的中国,曲艺表演者被称为“戏子”,同样被人轻贱,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风骨。梅兰芳大师的蓄须明志,至今让国人为其赞叹。虽说现在艺人们的地位被提高了很多,他们身后可能粉丝无数,他们可能衣着光鲜,但是背后的辛酸可能也有自己知道。在感情方面他们因为各方面的压力也可能和熏子川岛一样注定是无果的凄美的爱情。

准确地说,《伊豆的舞女》这是一个忘情的故事。邂逅和告别,告别也就是永别,这中间是一个情窦初开和自持自省的过程,什么都没有开始就结束了。整个故事就像一朵蓓蕾,叫人不忍心又不甘心。我很羡慕以前人们心中的那份纯真的心,毕竟现在几乎是看不到了,虽然现在有那么多的感人肺腑、惊天动地、轰轰烈烈和敢有敢为的爱情故事,但却少了最基本的真实感。整个影片像一本水墨连环画,轻松而凝重,又像一壶清茶,隽永而清新淡雅。这个爱情故事跟日本人心爱的樱花一样,蓬勃而短暂,鲜艳而凄伤,所以,它获得了永生。结局那个细小温润的不全之憾,成全了故事完完整整的美,填满了少年舞女落空的心房。

可能有些人观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山口百惠,纵然她把阿熏演绎的很好,那个纯纯的舞女仿佛从纸上舞了出来,但让我为之所动的还是川端先生所营造的那种纯净凄然之美,让自己在这繁杂的社会中体味到原来还有这样暖的一缕阳光。影片结局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但这也并无影响,因为有爱就有阳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