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2012年东莞市小学科学教研会】参评教学设计

题目:科学实践“五探”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姓名:何新

单位:83330695

联系电话:136********

科学实践“五探”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单元《振动与声音》的第一课。本节课安排了五个活动:寻找乐器的发声部位、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高低、模仿声音。每个活动环环相扣,每个实验巧妙安排。教学环节由“猜测”、“实验”、“发现”、“解释”串成一条线,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探究科学的无穷兴趣,为以后的“科学”思考问题奠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已有了最直观的了解和感受,还有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声乐或乐器等获得了一些与声音相关的知识。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的奥秘,这恰是学生探究学习学的值所在。

【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试验探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让学生体验探究科学的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收集资料、实验、讨论,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和了解声音的大小、高低与什么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考设计研究方案;采用多种方法,利用老师和自己准备的发声材料验证声音产生、大小和高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与态度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大小、高低等直观经验,培养学生对探究科学的无穷兴趣,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合作活动中学会相互配合、相互尊重。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对发声物体的观察、比较,体会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琵琶、二胡、鼓和黑豆、音叉、

木鱼等;给每个学习小组准备统

一的钢尺、橡皮筋;每位学生准

备一些能发出声音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出课题

让学生欣赏我们学校民乐队

的一段民族乐器演奏会(视频演

示),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并

让学生寻找视频中的有哪些乐器

发出悦耳的声音,进而提出问题,

进入本课——揭示了课题《声音

的产生》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和生动的音响效果,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因为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欲望,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五探”声音的产生

“一探”乐器的发声部位

先出示琵琶,问:“同学们认识这

种乐器吗”?

谁能让它发出声音?

请一个同学上来弹一弹,让大家

找出声音是从哪发出来的?

接着再让学生找出二胡、鼓的发声部位。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为了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大胆地指出乐器的发声部位,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让其真正成为科学课堂的主人。】

“二探”声音的产生

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物体

发出声音时的变化情况并填好

实验表格。

1、以鼓为例用观察法探索

声音的产生。

a、首先老师敲击鼓面,让

学生观察鼓面发声时的变化。

(学生较难用眼睛直接观察到

豉面振动的变化现象)

b、接着老师在鼓面上放上黑豆,然后放在实物投影仪下。

【设计意图:这样能把镜头拉近,让每个学生都能看清鼓面黑豆的变化情况。】

c、最后老师再敲击鼓面,让学生观察豉面发出声音时鼓面的黑豆变化情况。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当鼓发出声音时鼓面的黑豆在跳动从而感知鼓面在振动。

【设计意图:老师的示范主要起到一个导向作用,让学生学会通过用眼睛观察来发现物体的振动,让学在接下来活动中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2、以喉为例用手感受探索声音的产生。 组织学生把手放在喉咙,然后发出“啊”的声音,并说出自己手感受到喉咙的变化情况。(喉咙在振动)

【设计意图:这个示范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振动除了可以观察到还可以用手感受到,启发学生在接下来的实验活动中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感受物体的振动,让学生的实验更有目的更成功。】

3、学生用钢尺、橡皮筋和自己准备的发声物品进行自主探索活动。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老师为他们准备的钢尺、橡皮筋以及自己带来的物品来探索声音产生时的变化现象,作好观察记录。

在活动中教师巡视,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参与到个别组的研究活动中。

声音的产生实验记录表

【设计意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到真正的答案,这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目的所在。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也能体现教师的主导性。此教学环节

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动手能力寻求出科学的真谛,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探”声音的大小

1、击鼓励辨大小

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再让学生说说两次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声音有大、小之分)

鼓面振动 喉咙在振动

学生猜想出声音的大小可能与敲击的力度大小有关,小力声音就小,大力声音就大时。老师再请一位学生示范用大力和小力击鼓,让全体学生再次感受声音的大小。

2、用钢尺再探声音大小与振幅的关系

接着让学生用钢尺来进行实验,把钢尺伸出一个固定的长度,然后分别用大力和小力弹钢尺,辨出声音的大小并思考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声音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验证振幅大声音就大,振幅小声音就小规律。最后归纳小结出:用力大物体的振动幅度就大,用力小物体的振动幅度就小,声音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幅有关。

3、用自己准备的物品体会声音的大小

让全班学生用自己手上的物品产生大、小的声音,观察体会声音的大小与振

幅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出声音的大

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这一活动

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科学的知识,还扩

大的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通过自

己的动手能力寻求出科学真理。】

“四探”声音的高低

1、用木鱼示范声音的高低

老师首先说明声音除了有大、小之分外,声音还有高、低之分。

老师用同样的力度敲击两个大小不同的木鱼,让学生听辨一下两个不同音调

的声音,从中能分出音调的高和低。

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高、低的感

觉并猜想一下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有

关?(让学生充分的说说自己的想法。)

然后老师归纳小结,声音的高低与发出

声音的物体有关。因为不同的物体会有

不同的振动频率,也就是说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就会有高低不同。

2、用钢探索声音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

a、首先让学把钢尺伸出一个较短的长度,然后用一定的力度弹钢尺,听听声音的高低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钢尺振动较快,发出的声音较高。

b、接着把钢尺伸出一个较长的长度,用同样的力度弹钢尺,听听声音的高低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钢尺振动较慢,发出的声音较低。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频率有关,验证频率快声音就高,频率慢声音就低的规律。

c、最后老师归纳小结: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因为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振动频率,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就会有高低不同。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越高,振动

的频率越慢,声音越低。

3、让学生用自己手上的物品体会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关系。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通过动手做一做,听一听,训练学生们辨别声音高低的能力,并从中得出结论,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探”声音的模仿

1、学生模仿声音

让学生模仿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如鸡的

叫声、鸟的叫声、狗的叫声……

2、从视频中感受声音的模仿

播放《星光大道》里的年度冠军刘大成的

声音模仿的片段,(片段里有幽默声音模仿,

让学生既能从片段中感受到通过控制声音的

大小、高低模仿出来的美妙声音,又能放松

学生的学习心情,提高学习效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学习操作而感受模

仿声音的乐趣,通过模仿生活中的声音,让

学生学会倾听、判断、辨别声音,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声音的模仿,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及表现力。让学生感受声音带来的乐趣。】

三、全课总结,延续学生探究声音学的热情。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让学生重温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从而进一步巩固本课学习的知识。【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忆,整理学习知识。通过评价量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个整体评价,对知识、技能、情感进行评价,为今后学习提供依据,助于提高今后的学习效率。】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反映了学生从物体——振动——声音探索过程,让学生从中直观地看到本节课学习流程和内容,突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体现了学生知识的生成、内化和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