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一定要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被运用,也就是现在提倡的“有价值的数学”。因此,从小学开始,我们的数学教学就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正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什么算是有价值的数学呢?能够被观察、能够被思考、能够被运用的数学就是有价值的数学。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就要注重课堂教学中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激发大脑功能分区,构建学生的新知框架

关于大脑不同分区有不同功能这一认知已经被科学家反复验证过,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专门的区域是负责精细动作的。学生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有效激活这个区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增加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从而创造性的获得数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四边形的关系时,有经验的老师会让学生自己现在生活中去寻找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的物品,然后让学生观察、猜想这些四边形的特点,有的同学会通过观察获得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有的同学是运用尺子去丈量,还有的同学做了对角线对折的手工,这些都是动手实践操作,学生的学习过程丰富化,大脑的活动区域就会扩大,大脑中探究的功能分区就会被激发,从而建立起知识组块。

2、给予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

数学是科学类学科的基础,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因此,可以说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有关于数学的信息,其广泛的适用性,可以说是无所不在。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实践环节可以突破数学课相对封闭的空间,让学生置身于开放的、灵动的、多元化的环境之中,自觉地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增加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养成了在生活中自觉发现问题、自动获得体验、自然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校的图书跳蚤市场让学生自己摆设摊位,布置摊位,规定每个人至少要拿出一本书来卖,又至少要买一本其他同学的书,所有支出成本和收入至少要持平。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之高,提前到二手书市场参观考察书籍的定价,又到书店了解新书的定价,再以最经济实惠的方式设计自己的展台,然后不断地比较、计算,既不能为了回收成本将书价定得过高无人购买,又不能价廉导致成本无法收回。从前期调查到后期实施,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紧密贴合生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并发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

3、合作开展头脑风暴,培养学生深刻思考的能力

数学是一项手脑并用的学科,为此,我们要解放孩子们的手与脑,突破课堂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去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它。从而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在本质上的联系与区别。长此训练,学生

会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从而在一次次的思考中使思维走向深入。比如学习不规则图形时,学生会说,生活中不规则的图形确实非常常见,如何将这些不规则的物体的面积计算出来呢?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学就会开展实际的测量方法,让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要把自己思考的轨迹和计算的过程记录下来,这样开展头脑风暴,学生会得到很多的启发,从而设计出一种方案。无论学生确定的方案如何,只要是正确的,且学生可以言之根本,那就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当这些方案比较成熟和完备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全班的交流,所有小组汇报交流的环节逐一完成时,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组都会在心里将所有包括自己组的方案进行一个对比。这个时候,教师再让学生回到小组中去设计和研讨,不断的讨论、不断地修正,方案就会日臻完善。这样的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倡导理念,也会使学生获得一种理性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4、在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保护学生的创新的灵感

数学作为一项思维缜密的课程,打开它的正确方式除了严谨还有创新。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现实生活中一次次创新的实践,才有了数学的发展。教师在这当中应该做的是有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奥妙。我们都知道,好奇心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发现与创新。我们无法预知学生的灵感会被什么激发,可能是一些非常偶然的因素,就像成人无法理解儿童的世界,但是可以尽可能去保护这样的世界一样,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个宝库,教师就是那个开发者与保护者。比如,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是学校的常规,学校的展板橱窗里会张贴一些升旗仪式的照片,很多学生在学习正比例关系时,会看到其中的照片从而激发出以照片和实际物体进行比对计算,从而发现正比例关系的想法。再比如,运用太阳把国旗杆投射到地面的影子和学生被投射的影子的比对来计算国旗杆的真实高度,这些都是学生灵感被激发后想出来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这个时候只需要鼓励学生们的敢说敢想,并在具体行动时加以指导,就会得到非常好的效果。毕竟实践才是创新的根本。

无论是何种程度的灵感激发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即使那样的想法有些天方夜谭,但也是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果,教师必须在加以鼓励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指导,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既要鼓励学生思考,又要教会学生思考,既要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又要会小组交流合作,既要学会实践,又要学会审慎。学生们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深化了知识,并将知识转化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

结语:现实生活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我们可以在里面寻找到任何学科的“蛛丝马迹”,可以说,现实生活既是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的归宿。小学是各项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数学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双基训练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只有真正的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将学习与生活有效结合起来,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真真正正的实现,教育的本质也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永利.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郭雪冰.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设计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12

[3]冯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2(26)

[4]鲍丽花.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探索与认识[J].教育科研论坛.2011(01)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现状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但是学生却不能学以致用,缺乏实践应用的能力。我国现有的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应结合实际生活所需的数学知识,来改造数学教材。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数学知识,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有着非常大的优势,然而这种创新精神也是需要培养的。教师不再按教材内容去讲解,而是着创造性地选择使用教材。改变原有的数学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更开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就很难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

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生活中找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收集起来和同学们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并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极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生活时间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研究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将数学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生活中具体的问题,让广大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并通过学习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完善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变的过程,也能够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过程 1.在课程进行之前,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简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对于教案、教学设计我们都不会有陌生感,他和我们的教学生活密不可分,我们上课前都要写教案、做教学设计,充分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而教学案例我们听得则不是很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案例才被越来越多的提及。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案例对于反思教学,指导教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作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说说有关案例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案例,也就是案例的概念。 一、案例的概念 案例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的事例,一般比较具有代表性或有重大意义,它比较详细的记叙了一个教学片断或是整堂课的具体的教学情节,向人们提供教学的过程,引发大家的思索,然后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一定的分析和反思,从中体现先进的理论和思想。 比如:“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分数乘整数》这个案例记录的就是《分数乘整数》这节课中的一个片断,首先作者说明了这个案例产生的背景:即在给同轨教学班中的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教师按照通常的做法,先复习了乘法的意义,然后引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通过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引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教师步步铺垫,学生学起来可以说没什么困难,但课堂上却气氛沉闷,课下教师问原因,学生们说:“老师,我们早就会了,听着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作者

在给另一个班上课时作了调整,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案例。 介绍完背景后,作者把教学片断以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实录的形式,师如何说的,学生如何回答的,甚至某处学生的表情与动作都记录上了,片断后面是反思,反思中作者分析了改进后的设计成功的原因:一是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二是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反思中作者抓住了这个教学片断的特点,分析得很透彻。(老师们可以细致的读一读这个案例,它是很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断的案例,来自小学教学设计理科版),我们再看“发展语言不是语文课的专责”——《1——5的认识》案例,这是一节课的案例,是对整堂课的教学情节进行了记录,同样,在后面是反思,它以评析的形式,分析了这节课的突出特点:在数学课中,同样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 刚才,我们明确了案例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把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作一下比较: 二、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课前设想的教学思路。案例则是对已经进行完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实现是的过程和结果。 那么同是写在教之后,案例与教学实录又有哪些区别呢? 1、案例要有对本教学问题的反思,对好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要进行分析,分析它体现了哪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对存在问题的教学行为要分析出症结所在,对教学有指导作用。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小学生的数学要怎么样来教学呢?老师们要怎么样来体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下面请欣赏网络编辑为你带来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方法,希望你能够喜欢! 一、教师应当接受专业的培训 教师通过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从原本单纯的“教”,变成与学生互动,教学相长;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学生们学会了某一种数学知识,却没有学会学习的方法,更不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不但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反而抑制了学生本身具备的能力,堵死了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道路。而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更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教材展开。教材也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依据教材,教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现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然而前提是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有些教师采取了趣味的教学方法而使课堂热热闹闹,却忽略了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学习轻松了,兴趣浓厚了,然而却没有学习到应该掌握的知识,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熟悉教材中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并且还应该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不“跑题”,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知识。 三、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思维方式与心理情感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在学习数学时的表现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当多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有些学生善于严密地思考,在某一处数学知识上,要把每一个点都想到,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就是不会漏掉重要的信息,但是,却花费时间比较长,教师就应当教该学生如何筛选数学知识中的重要信息,忽略不重要的部分,从而节约学习的时间。而有些学生善于跳跃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速度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却容易因为马虎粗心犯下错误,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把学生喜欢的事物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娱乐和游戏中学习,这比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四、教师应当灵活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无法总结出具体的学习方法,而相对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所谓合适的教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篇1 浅析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更重要的方面来要求。课标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即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周围的生活实际和解决生产劳动中的简单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浅谈在小学数学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践兴趣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和兴趣,是人生求知欲旺盛的黄金时间。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就要因势利导,根据教学目的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激发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体积”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在新课前五分钟复习了已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体积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圆锥体是我们新认识的一种‘不规则物体’,那它的体积又将如何计算呢?”这时全班一片寂静,大家冥思苦想却不知如何回答。看到此时的课堂气氛如此沉寂,我便进一步引导学生:“记得五年级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时候,都是化难为易,变生为熟,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简单的平面图形面积进行计算,那圆锥体是不是也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物体体积进行计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稍微一点拨,一些学习灵活的同学顿时在困惑中找到了灵感,纷纷举起小手,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于是我叫了一位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他流利响亮地回答道:“我认为圆锥体比较接近圆柱体,它的体积计算方法应该和圆柱体体积计算有联系”。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也都赞同这个观点,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判断,但不急于下结论。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既然同学们

小学数学教育实习总结

小学数学教育实习总结
总结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育实习总结 紧张而又充实的教育实习结束了,留下的是满满的收获和不舍。在这 12 周的实习 时间里,我与指导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小学五年级(1)班的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从老师们的教法中学到了如何备好课、授好课,从与学生们的相处中学到了如何更好 的做好班主任工作,把我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提 升了自我。b5E2RGbCAP 2012 年 9 月 12 日,我们实习队正式开始了我们的实习工作,在实习期间,我们的 主要任务是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下面就来对本次实习做一个总结。p1EanqFDPw 一、教育工作方面 1、听课 实习期间,我担任的是 xx 的数学实习老师。教学工作最基础的方面是听课,实习 教学工作的第一件事也是听课。实习期间的听课不再是以前读书时那种专门听老师讲 课的内容,而是听指导老师讲课的教学方法,讲课思路等等;学习指导老师的教学经 验,和处理课堂的方法,与学生互动的技巧等等。我第一次听的课是数学组一位教学 多年、经验丰富的 xx 老师的课,这节课讲的是三角形面积的求法。此后,我尽可能地 去听本科组不同年级、不同老师的课,并做好详细记录,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提高自身 水平。DXDiTa9E3d 2、备课 教学工作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备课。一般在实习的第一周以听课为主,但听课的同 时要准备好自己上课的内容,也就是备课。备课是教学的开始,备课不仅仅要联系书
1 / 12

本上的内容,还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还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生的 接受能力,学生对课堂的反应,教学实际情景等方面的情况。首先,我是跟老师确认 自己要上哪一节课,然后跟老师要那节课的基本知识点,以免进度不同。我的教案里 面包括了每一个环节要怎么讲,需要多少分钟,还有作业内容等都写得清清楚楚,然 后把教案交给于老师看,指导老师看了教案后觉得没什么大碍,为了不影响我的思 路,他没给出任何的建议。RTCrpUDGiT 3、讲课 教学工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上讲台讲课,这个步骤是把前面所有工作拿到实际环 境中去的重要一步。在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教师的真正实力,教师是否在前面的过程 中认真对待,是否对实习学校、对学生负责。以前作为学生听课,目的是学习知识; 现在作为教师上课,是为了学生学习。讲课带给我们最初、最大的感受是,讲台下坐 着的不再是与我们一起在教室训练的同学,而是真正的学生。以前的试讲中,同学们 都是能够适时地回答出你想要的答案,配合着你的课堂的进行,但是在真正的课堂 中,学生不会像自己的同学那样随意附和、快捷地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而是真正地 思考和等待着我们的解答。5PCzVD7HxA 教师既要讲授知识,又要管理课堂纪律,并且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我第一节课 刚开始,倒是没有常见的紧张,但是在与老师上节课的衔接上不够自然,还有就是经 验不足导致常常忘记了一些细节。讲完课老师也给我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比如时间 控制上不够好,在课堂上分组讨论上要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jLBHrnAILg 实习期间,主要讲了一节新课。一节课短短的 40 分钟包括学懂和完成作业确实是 比较难的,这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要上得好,学生听得懂,学得快,又不能什
2 / 12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 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 1、素材真实性 案例所反映的应该是一个真实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 2、选材典型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叙述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典型事例,这个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集中在数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3、情节具体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要能够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生动地描述出来。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而应是对双边活动的具体情节展示叙述,做到翔实、有趣。 4、时空广延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目标全面性 小学数学数学案例对行为等的叙述,要能反映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特性,涵盖教学目标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数学认知的思维活动,对教学的态度、情感,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等。 三、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功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实践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实践分析 作者:余伟珍所属班级:来宾小学数学九班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象州县创建时间:2010-12-07 国家的希望在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也在于教育,创新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本人结合学校的“发明创新教育体系与小学学科课堂教学相互融合的课题研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对创新教育的展开了一些探讨,对下列案例做出分析。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轻松活拨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适宜的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创设积极、宽松的学习氛围。 案例:“循环小数”这节内容的导入环节。师:同学们,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首先考查大家的语文学习能力。请大家拿出字典,查“循”字,看看“循环”是什么意思。此时学生很奇怪,迫不及待地等老师讲下去。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好奇心驱使每个学生查到“循”字。查完的学生抢着回答,气氛十分热烈,并能举例回答,每年总是从1月到12月不断地重复,钟表上指针的转动也是一圈又一圈地重复,他们都是循环的。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是循环的。每周从星期一到星期日是循环的。学生思维被激发,争先恐后地发言。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表述“循环”的含义吗?生1:循环是不断重复的意思。生2:重复是有规律的,顺序是不变的。生3:循环是永不停止的。至此,学生对“循环”一词有了全面透彻地理解,顺利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教学中老师的调侃式的谈话,学生消除了紧张,通过抓住重点理解“循环”的含义,以字典为学具,用设疑抢答的形式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了探求“循环小数”的艺术效果。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民主是创造力形成的阳光、雨露和沃土。教师在教学中这种淡化教师权威形象,友善对待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举措,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传达知识是无声的媒介,开启智慧更是无形的钥匙。 二.创建多向交流的课堂学习氛围,是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环境。 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思维、讨论,鼓励学生敢说、敢想、敢做,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的创新开绿灯,架桥梁。 案例,在教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节时,引导学生总结“新图形面积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面积”你有哪些感想?讨论一开始,就有学生发问:“老师,三角形、梯形也可以转化吗?”为什么利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用数方格的方法准确、简便?”也有的同学向别的同学发问:“请你回答,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要知道什么条件?”“你还找到哪些知识是利用这种转化策略来学习的”等等。在这种轻松活泼的多向交流中,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大脑高度兴奋,思维活跃。在问答与思考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通过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相互出题对考等多向交流的形式,在出题和解答的思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纲>>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敢于“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多向交流的课堂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学生提出有独特的、创新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肯定,点燃了学生心中智慧的火花,这种良好环境的循环进一步激起了创新学习的动力。 三.提供良好情景,教给学生方法,是激发创新思维的最好途径。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一点有关推理的知识,是《课标》指定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学习和生活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的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合情推理,即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而归纳推理又多表现为不完全归纳推理”。数学推理,是从数和形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归纳类比、判断、证明的过程,它是数学发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抽象性的有效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能重视强化学生的推理意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已有知识、经验、技能的有效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说理,养成学生推理有据的好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组织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教给学生如何判断的推理过程,而与语言最密不可分的是演绎推理,小学生解题时大多是不自觉地运用了演绎推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追问为什么,要求学生会想、会说推理依据,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例如:14和15是不是互质数时一定要学生这样回答: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因为14和15 只有公因数1,所以14和15是互质数。这样运用演绎推理方法,经常进行说理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推理方法 小学生学习模仿性大,如何推理、需要提出范例,然后才有可能让学生学会推理。小学数学中不少数学结论的得出是运用了归纳推理,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结合数学内容为学生示范如何进行正确的推理。例如,在教乘法交换律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计算多组算式:5×3=15、3×5=15所以5×3=3×5还有:15×4=4×15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找出这些算式的共同点:左、右两边因数相同,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归纳出乘法交换律。 三、要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贯穿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 能力的发展决不等同于知识技能的获得。知识可以用“懂”来描述,技能可以用“会”来描述,都可以立竿见影。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这种“悟”只有在数学活动中才能得以进行,因此教学活动必须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并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例如;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时,学生在认识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这些分数后,提出问题: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哪个分数大?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的猜想,接着验证:取两张相同的纸片,一个折出二分之一,另一个折出三分之一,再比较大小,一目了然,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接着再推理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哪个分数大?从而得出结论:分子为一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大。这样再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要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植根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中 要想促进学生推理能力更好地发展,除了书本知识外,还有很多活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例如:①大树与影子有什么关系,成什么比例,计算糖水里含糖量可能用什么比例解答,在解答之前,要用变化规律进行猜想,得到合情推理,再进行验证。②用举反例的方式证明结论不成立,如给小明家打电话,若多次接通但无人接听,则由此得出“小明不在家”的判断。③开展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如分圆比赛,就能得出“圆的周长与∏有关系”这一结论。

数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

数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实验是一种手、脑、眼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有利于激起大脑中探究区域的活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探究能力。 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我们知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重要途径。 1 在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建构新知的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动起来。”数学知识只有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自主探究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性地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 如在学生学习正方形四条边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这一特征。有的学生通过度量四条边的长度后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有的学生用一根红线与正方形的四条边比试后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有的学生把正方形的纸片先进行对折发现对边相等,再沿对角线对折发现邻边相等,由此可推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在情感体验中去“做数学”,在“做数学”中建构新知。 2 在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链;日用之繁,无一不用数学。”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突破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开放的、动态的、主动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家庭、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自由的自然体验、社会体验、文化体验、劳动体验等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数学知识融会贯通,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六一”前夕学校按每人10元给各班自行购买图书赠送给每个班级,充实班级图书角的书籍。我就请同学们担任学校购书采购员,调查图书市场,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案例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2. 在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连加 1. 在分类中初步感知。 出示:4+4+4 2+3+6 5+5+5 9+1+2 2+2+2+2 谈话:观察这些加法算式中的加数,你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吗?跟同桌的小朋友一起商量。 根据学生回答把算式分为两类: 4+4+4 2+3+6 5+5+5 9+1+2 2+2+2+2 提问:你是怎样分的?(左边一组加数都相同,右边一组加数不相同。) 追问:我们来看左边的这组算式,每道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提问:你能再说一些这样的加法算式,并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吗? 2. 在观察中体会意义。 课件出示例题的主题图。 提问:你能很快地数出图中一共有多少只兔,多少只鸡吗?你是怎样数的? 再问: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板书:2+2+2=6 3+3+3+3=12) 启发:这两道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3个2相加4个3相加) 提问:这两道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相同加数连加) 3. 在操作中加深认识。 (1)按要求摆方块。 要求1:每堆摆2个,摆4堆。 提问: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几个方块,用加法怎样列式?也就是几个几相加? 要求2:每堆摆4个,摆2堆。 提问:每堆摆了几个,摆了几堆?可以怎样列式?也就是几个几相加? (2)同桌互动。 要求: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小朋友说要求,另一个小朋友按要求摆方块。再互相说一说,你们摆了几个几。 4. 教学“试一试”。 出示花片图(每行5个,3行)。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花片?怎样列式?(学生自主列式) 交流:你是怎样看图的?是几个几相加?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5+5 3+3+3+3+3。 提问:两个算式的得数一样吗?为什么? 二、在问题解决中初步认识乘法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多给“学困生”一点爱 案例背景: 教师既应该专教书,又应该教人做人。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对于“学困生”的情感更应加倍关注。作为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应有的道德,也是老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作为教师,一定要全身心爱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学生。爱是教师的灵魂。用自己的爱去唤起学生的爱,用自己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心灵。 案例描述: 如: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这样的情景:“优等生”学生拼命地看、拼命地讲;“学困生”嘴巴张张,等着下课,跟着“优等生”学生报的数,然后眼睛盯着老师,生怕教师会注意他,发现他的漏洞;有的“学困生”还干脆不理你坐在下面做起自己的小动作来了!看着几个“学困生”这样,我要么当场说表扬哪位同学,批评哪位同学,这时学生们顿时热情高涨,个个坐得工工整整,声音哄哄亮亮的,都想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要么走到他的跟前看着他制止他的小动作。每次课后我都留几个成绩差上课反映慢的学生,让他们对着黑板上的题目一个个讲下来,教师顾不上就让优等生来帮忙,遇到讲错的会让他们慢慢思考一下,或者举例来分析。考虑到“学困生”,要帮助“学困生”,给“学困生”机会,建立他们的信心,我从来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他们,而是耐心的教导,诸多“学困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欣喜,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神情令我记忆犹新。于是我要求他们要更努力更认真,以勤补拙。如果他的表现还好,我则表扬他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案例反思: 反思一:《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备课中,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因为同一年龄段或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属于某个特定的“类”或“群”,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组成这些“类”、“群”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差异的。所以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并根据这一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以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集锦

《平均数》教学案例 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师: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 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师: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儿主意。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凯旋队”) 师: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师: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 记录。 预备,开始!20秒后,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凯旋队”: 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凯旋队”。“胜利队”服 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师: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师: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师: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凯旋队”的总数 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师:现在胜利者是“凯旋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师: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师:现在把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140个。 师;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能力 一、多进修学习教学理念 教师通过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从原本单纯的“教”,变成与学生互动,教学相长;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二、认真研究教材,积极备课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教材展开。教材也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依据教材,教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现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然而前提是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熟悉教材中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并且还应该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不“跑题”,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知识。 三、关注学生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在学习数学时的表现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当多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有些学生善于严密地思考,在某一处数学知识上,要把每一个点都想到,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就是不会漏掉重要的信息,但是,却花费时间比较长,教师就应当教该学生如何筛选数学知识中的重要信息,忽略不重要的部分,从而节约学习的时间。而有些学生善于跳跃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速度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却容易因为马虎粗心犯下错误,教师就

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把学生喜欢的事物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娱乐和游戏中学习,这比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四、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无法总结出具体的学习方法,而相对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所谓合适的教学方法,其真正的含义就是适合教师所教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某一种学习方法对于某一个班级适合而对于另一个班级就未必适合,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使教学方法尽可能地适合大多数的学生,而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教师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或者是专门针对这些学生制定适应于他们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应当因为自己教学方法的问题而造成某些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教师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应当符合这一要求。 五、要不断总结经验 对于任何一名教师来说,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把教学工作做得完美无缺,都是在一次次地教学中不断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学能力才得以慢慢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总结出:哪些经验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哪些经验适用于哪种特殊情况。有了这些经验,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才更能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同时,也要借鉴其他教师的方法和经验,尤其是那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取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_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开题报告 [日期:2004-04-08] 来源:崇川区教研室虹桥小学作者: [字体:大中小]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精心设计,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质疑。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生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路子,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无论是创新还是动手操作都是现有教育中忽视了的或者说不太重视的两个方面。教育在“三个面向”,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创新离不开动手操作,另一方面动手操作中也会滋生出创新的成份。数学课堂应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人格的发展。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探索其规律为同类研究实践与理论依据。其意义是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和课题的界定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只有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才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予高度重视;才会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的:“人们对讨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思维的培养。 德国心理学家思斯特·卡尔西在《人论》一书中论证了这样一个命题:“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无限的创造性活动。”我们所有的人都具有惊人的创造力,所以,我们的教育就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人类已经形成的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他们去发现新的知识。按社会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教育的过程,就是使人逐渐以生物实体转化为社会实体的过程,也就是逐渐使人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只有通过创造教育,才能使人由一定水平的社会实体转化为更高水平的社会实体,使人走向自我的完善。 创造教育在本质上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宗旨的教育。创造和创新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现在所提的创造教育或创新教育,创新能力或创造能力,可以视为同义语。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良好思维品质,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数学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有两个显著标志:其一,思维产物是新颖的,有价值的;其二,思维过程也是新颖的。对学生来说,尽管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或许是人们久已熟知的,所创造的产物并无社会价值,但对其自身来说,也许是某种新东西的发现或发明,对其智力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是有价值的,其思维过过程是创造性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9—22岁的学生正是处于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培养期,初中生正好处于这个年龄段,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求异,质疑探索,让学生成为科学知识的“再发现者”;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完整过程,形成较完整的创造性思维结构,能创造性地解决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三.实验与研究的原则 1.普遍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性。 2.层次性原则,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3.差异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 4.基础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 5.活动性原则,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结果,要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6.激励性原则,即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孩子的创新往往源于兴趣、爱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教育者要支持孩子的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诱导和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研究。 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实践创新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五.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解决如何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创造思维能力培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探究其规律为同类研究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 2.实践意义通过研究提高学生创造力,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培养小学生数学创造思维的规律和方法2.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完善小学生数学创造思维培养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3.探索各种途径,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去创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4.探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5.在教学活动中,激励学生探索“问题解决”的非常规解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总结出一套适合创新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创世纪人才的教学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七.研究方法 1、文献法:搜集有关资料,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新形势的要求为方向,探索评价培养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科学方法,迅速摸清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2、行动研究法:尝试用多种手段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3、经验总结法:总结在实验中的成功经验,吸取教训,并在研究中收集资料便于今后总结解题。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总结经验,逐步扩展,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八.研究措施 1,实验前评估学生数学创造思维能力。 2,在每周两节教研活动时抽出时间进行研究,每次一位教师进行专题发言。 3,利用每位教师定期举行的研讨课,进行交流探讨。 4,实验后进行全阶段的效果测评与成果总结。 九.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课题负责人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研究专长,为区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在小学数学教研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经验。 参与研究的课题组成员均为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多数成员在省、市、区获得优课一等奖,撰写论文在全国、省、市、区发表,他们积极进取,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是一个结构合理,具有较为先进教学理念的良好科研集体。 课题组成员来自全区8所学校,随着实验的展开,还将扩展到全区更多小学,这将为课题材研究提供广阔的空间。 十.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1年1月—2001年10月 收集有关理论资料。 成立课题研究组,论证课题可行性,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理论,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制定研究计划。 2、实验阶段:2001年11月—2003年9月 实验点展开实验,对教学模式进行尝试。 参与课堂教学试验的教师每学期举行研讨课。 课题组进行综合研讨和评价,以点带面,扩展全区多所学校进行课题研究工作,及时反馈信息和调控进程,收集积累资料,学年末作阶段性总结。 3、总结阶段:2003年10月—2004年9月 学生典型总结,课题目标与效果全面总结,课题组根据以上的总结和分析材料,写出综合性的实验报告,汇编实践与体会论文集及案例集等,进行结题评审。 十一.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负责人:李济元王涤张桂明袁爱均 子课题负责人:张华陈建芳杨谷萍陈洁淳成海滨陆建霞祁志华周淼顾娟葛美娟 开题论证 该课题针对小学数学传统教学忽视知识发生过程,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弱和创新意识淡薄的弊端,着重探索适和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和重大的实际意义。开课报告对课题的认识,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措施,研究的步骤等都作出了比较细致规范的阐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建议课题组进一部加强学习,突出重点。在实施中研究内容及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开题报告 鹤峰县实验小学于2007年9月向湖北省教研室申报立项,承担湖北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课题研究活动。11月获得正式立项。 该项研究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的精神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目的的教研活动。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课题的理论支撑 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课堂“有效学习”的内涵 (1)课堂有效学习是相对于无效和低效学习而言的。 (2)“有效课堂教学”就其内涵来说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解读课标、背景分析、资源整合,有效预案等)、有效的教学实施(即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前提、生动而有趣的学习情境是有效课堂的关键、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是有效课堂的主线、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是有效课堂的保证、课后的有效反思是有效课堂的助推剂。有效课堂教学应呈现精细的教学环节。“关注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育人目标的大前提和课程标准的规范下,40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