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教授在清华演讲

于丹做客清华大学学生会时代论坛
【新闻中心讯 学生通讯员 张玥一】11月7日下午,著名学者于丹教授受邀走进时代论坛,在建管报告厅为清华学子做了一场精彩而充满智慧与哲理的演讲。



于丹教授在清华演讲

演讲开始前,能容纳几百人的阶梯教室早已挤满了人。 “外边儿还有同学么?我这儿还有地儿,你们坐过来,我不坐了,站着给你们讲!”于丹的一句话让同学们一开始就感受到了温暖亲切。

格局:大的胸怀与气质

“格局”这个词在讲座的一开始就被提出来,并且贯穿讲座始终。对此,于丹说:“好的专业水平能让你们在学校得到很好的分数,可能在社会上也会有很好的工作机会,但这并不是我所谓的‘格局’,我所谓的‘格局’是一种大的胸怀、大的气质。而一个人要想自由,想不受局限地活着,就要有大的格局”。

随后她又举了两个小故事来阐述中国的精神格局,她认为,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的定力,才能走远,而中国的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就,而是“一日过万象,气象万千,则无可惧”。

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何为精神气象?那是一种‘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风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气度。”于丹说,“什么是中国精神、中国气质?中国古人早就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动与静的完美结合:动不拖泥带水,静且肃穆端庄。中国古人其实早就给了我们一个生命的坐标系。”

她认为,中国人自古强调精神的气象,这种天地精神、万物合一的精神状态是中国君子一直以来追寻的最高境界。

“而你们,新一代的大学生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起点上,给自己一个大的格局。而‘神于天,圣于地,成于心’就是我们每个人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于丹对在场同学说。

生命方式:儒、道、释三家共同构成

谈到人生的宽度,于丹巧妙地举了一个压强一定、面积越大压力越小的例子解释了自己的观点,“如果人生是一条河,不在于你流了多少里地,而在于你把自己的河域扩到了什么样的宽度。”

而对于怎样拓宽自己,她则用了儒、道、释三家的经典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关于儒家,她用“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则从心所欲,不予惧”作为主线,分别讲述了对学习、生活、处事和做人的道理。她说,对待学习我们要乐之,“知之会让你成绩不错,好之会让你任劳任怨,乐之则会让你举重若轻”,“enjoy your job和work hard之间的区别不知是一种状态,他会反

映在你的过程和结果中”。她还说道:“对待忧愁,困惑以及恐惧,我们则要以仁,知,勇来应对它,所谓外立其身内立其心就是要恭而不侮,宽而得众,信则人任焉,敏而有功,惠则是以使人。”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经典思想,于丹教授对每句话都用一到两个小故事来解释说明。

她强调,每个人在自己的学业之外都应该给自己一个格局的交代,把自己“变宽”。

在于丹看来,如果说儒家讲求的是入世的担当,那么道家讲求的就是处事的审美和自由。对此,她引用了一句西方的谚语——山坡上开满了献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随后,她又用中国画的例子解释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境界。“道家以一种类似于月亮文化的平静态度讲述了世间阴晴圆缺的现实并且教会了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这个社会。所谓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就是这个道理。而禅学则是人的最高境界上的终极评判标准。”

讲座最后,于丹教授用一则小故事引出了最后的主题——生命就在你手中。“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能改变我们面对苦难的态度,既有儒家的担当与责任又要有道家的出道,做一个有大格局的人,以理想主义的态度去改善这个社会。”于丹说道。(供稿 校学生会 编辑 露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