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综述

《西部金融》2009年第6期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综述

赵武

收稿日期:2009-5

作者简介:赵武,男,陕西西安人,现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汇率制度是开放经济下非常重要的一个对外经济联系制度,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其最

新的理论成果突破了传统的理论。本文对汇率制度选择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国际汇率制度选择的趋势。

关键词: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09(6)-0025-0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一、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最新成果

(一)政策偏好及博弈行为决定论。这种观点强调了政策制订者或者说是制度设计者目标偏好的不同以及国家间博弈行为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宏观金融博弈分析表明政策制订者存在着决策的动态不一致性。为了加强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和提高政策制订者的声誉,政策制订者通常在其决策目标中引入承诺机制。通过承诺,增大惩罚成本,更好地向公众传递其保持货币政策动态一致性的信息。

此外,国家间的博弈行为也可能对汇率制度的选择产生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一般而言,一个小型开放经济可以在不影响世界经济的前提下选择最佳的汇率安排。但是当一国经济大到足以影响他国经济时,就必须考虑到其他国家可能的反应。因为就世界范围而言,一国的汇率制度具有公共品的特征,会产生

一定的外部效应。因而,

在国际汇率体系中的领导和追随关系、讨价还价行为、相互间的博弈行为等等都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正因为如此,从博弈论角度考察汇率制度的选择是80年代后期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二)中间汇率制度消失论。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对汇率制度的注意力从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孰优孰劣,转向最优货币区和货币一体化方面。进入90年代,另一种声音高涨起来,即认为只有自由浮动制度和极端的固定汇率制度--货币局制度、货币联盟甚至美元化,才是可以维持的汇率制度,处于这两者之间的汇

率制度--爬行钉住、

水平带内钉住等,将逐渐被大多数国家抛弃。Eichengreen (1994)

认为,“使用多种政策规则以达到明确的汇率目标在21世纪将不再可行,(每个)国家要么选择自由浮动、要么选择货币联盟”。Obstfeld (1995)

也表达了同样观点,“在浮动汇率和采用统一货币之间将只有,如果有一点的话,非常小的余地”。经验表明:“调整盯住或紧的管理浮动在资本高度流动的环境下是难以持久的……因此汇率制度要么是与一种强势货币建立稳定的联系,要么是允许汇率按照市场力量自由浮动”。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著名经济学家Summers (1999)

认为,在一个资本自由流动的世界里,那些处于中间地带(固定但可调整的汇率安排)的国家所能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小,他认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其对固定汇率的承诺而感到不安”。

(三)市场交易者行为论。该观点从市场交易者的行为考虑。如果交易者是理性交易者,即市场参与者预测汇率时考虑到所有的相关信息,根据基本经济因素进行交易,也就是符合理性预期假设,则一国选择浮动汇率制度为优,原因在于中央银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没有维护某一汇率平价的义务,而作为理性预期的市场参与者能够预计到具体的均衡汇率,故只会按照市场规律来买卖外汇。因此,即使存在汇率超调,外汇市场也会自动迅速恢复均衡。如果市场交易者的行为和市场特征中非理性因素较大,即存在所谓的“噪声交易者(noise trader )

”(噪声交易者是非理性的,他们的交易基于噪声信息,通常和基本经济因素无关),则一国选择固定汇率制较好。原因在于,噪声交易者往往只是出于一时的爱好、一时的冲动而参与市场交易的。正如理论探讨

25

理论探讨

《西部金融》2009年第6期Jeanne和Ross(2000)建立的噪声交易模型中所体现的,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只会产生较多的噪声交易者,导致较大的汇率波动。因此,在货币当局具有调控汇市能力的情况下,固定汇率制有利于稳定市场情绪,防止外汇市场的过度投机。

(四)害怕浮动论(fear of floating)。Calvo和Reinhart(2000)关于汇率制度的研究结果发现:①那些声称允许汇率浮动的国家多半并没有浮动,似乎传染了一种“恐惧浮动症”。相对于浮动汇率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来说,这些国家实际观察到的汇率变动率很低。其名义汇率较低的变动率不是因为这些经济中缺乏实际或名义冲击,实际上,与美国和日本相比,这些国家大多数在贸易条件方面都遭受到更大和更频繁的冲击。

②这些国家相对较低的汇率变动率是稳定汇率的政策行动有意识造成的结果,因为它们的国际储备变动性是很高的,而在典型的浮动汇率制下,这不应当发生。③这些国家的名义和实际利率变动率明显高于真正实行浮动汇率的国家,这表明它们不但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而且也利用利率变动进行干预。④那些被划归为管理浮动的国家大多类似于不可信的钉住汇率(incredible pegs),因此,所谓固定汇率消亡的说法只是一种虚幻(myth),甚至在一些发达国家中也存在着恐惧浮动症。

(五)退出战略(exit strategy)。鉴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一国怎样退出现行汇率制度而改为采用另一种更合适的汇率制度,也己成为当前国际汇率制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实际上,即使没有货币危机的冲击,据Klein和Marion(1994)的研究,除了非洲一些法郎区的国家,大部分国家钉住某一货币的时间都很短,从1957年到1990年,在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87项钉住事例中,钉住的平均时间只有10个月,其中,1/3的钉住在第7个月就被放弃,有一半以上的钉住在第一年年底放弃。因此,从钉住固定汇率制中退出,实际是相当频繁的事件。

关于“退出战略”的研究,首先要考察的是退出的动机。从根本上说,一国之所以要退出钉住汇率制,是基于成本和收益方面的考虑。通过采用钉住汇率制把汇率作为名义锚,能降低国内的通货膨胀预期,同时又对可贸易商品价格强制封顶。有许多经验分析己证实,名义锚政策的这些积极效应在一国实行反通货膨胀计划的初期效果特别大,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随着通货膨胀的降低,这些好处便会减弱。另一方面,名义锚政策的最主要的成本是在存在通货膨胀惯性的情况下,若实行钉住汇率制,一国的实际汇率趋于升值,将削弱该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如果实际汇率的升值不被实体经济因素的相应变动和调节如生产力提高所抵消,则汇率名义锚的成本将随时间而不断增大最终一国将不得不退出固定汇率制,而最佳的退出战略便是估计出钉住汇率的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的时间并在该时点上退出(Edwards,2000)。事实上,有大量作者认为高通货膨胀的国家在实行钉住汇率制度后不久,便应改为采用较有弹性的制度(Dornbusch,1997;Goldstein,1998;Tornell and Velasco,1998)。

因此,一国如要退出固定汇率制,应选择外汇市场较平静的时期,这时市场一般不会认为当局是被迫退出,因而不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由于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平静的时间可能较短,退出也可选择在其货币趋于升值时进行,特别是当有大量资本内流的时候。在退出后,如货币呈升值之势,有助于减少通货膨胀预期,也有利于处理因资本大量内流带来的问题。但当局应当从一开始就明确宣示,其货币可能上升也可能下跌。此外由于汇率不再用作名义锚,必须找到替代的名义锚。为了提高退出的成功可能性,这时政府可做出明确的承诺,使通货膨胀维持在较低水平,以此来代替汇率名义锚。

二、结论

(一)没有一种汇率制度适合所有的国家和所有的时期,各种形式的汇率制均有其优劣,没有一种汇率制度可说是完美的。

(二)经济环境的变化决定着汇率制度的变化,不同汇率汇制的优、缺点及其对经济环境的适应性与矛盾性决定了汇率制度的变迁。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各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出现了相当大的变化,其基本趋势是向着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演变。

(三)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特殊的经济金融环境,其汇率制度选择陷入困境。一种汇率制度不是永久性地适用,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基本面与环境的变化做出主动调整和变迁。

责任编辑、校对:张军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