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看马克思的批判

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看马克思的批判
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看马克思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这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拥有者无穷的独特魅力。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5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和基本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马克思主义不是一般学说,而是工人阶级的战斗武器,因此它的鲜明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作为反映实践、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不断创新,因此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僵化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因为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逝世宣告中止,而是继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时代精神,其基本的特征是:科学性和批判性的统一、坚持原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面向现实与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统一。 一. 科学性和批判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现时代的表现,以及现实中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规律和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首先包含着科学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由于自身的普遍联系而在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支配下发生着,社会历史发展也具有自然历史过程的性质,社会中人创造历史的活动,既不能撇开现存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又不能完全摆脱现实环境与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充满着批判性。在唯物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永恒的、绝对不动的、神圣的东西,它指出了所有一切事物都包括自身的暂时性。正是基于这种批判性的精神,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反对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反对对一切已丧失其生命力的旧事物采取妥协的态度,在变革已成为必要时,坚定地支持合乎规律性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是把科学性和批判性看作内在统一的。科学性和批判性互为前提、互为保证。 二. 坚持原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基础就是劳动价值论)(一)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就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与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得关系。③物质资料得生产就是人类最基本得实践活动,就是社会生存与发展得基础,就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内在得、本质得、必然得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得必然趋势。(研究 对象就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得性质与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得要求;根本任务就是揭示经济规律) 2,商品得二因素与生产商品得劳动得二重性(马克思政经得枢纽)(二)★★ ①商品:用来交换得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②使用价值:就是通过交换满足她人需要,体现商品得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得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得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统一体。使用价值就是价值得物质承担者,价值就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得基础。生产资料得价值就是借助生产者得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得二因素就是由生产商品得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得. ⑥生产商品得劳动,一方面就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就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得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得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抽象劳动,商品得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抽象劳动量。②价值得质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无差别得一般人类劳动. ③价值得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得数量.简单商品经济得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④商品得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同类商品得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得。⑤复杂劳动创造得价值量等于倍加得或自乘得简单劳动创造得价值量 4,商品得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得关系(二)★ ①商品得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得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就是单位时间生产得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得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得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得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就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得 ③商品得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得本质与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因为金银得天然特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其之所以能够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自然科学条件和理论基础,也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品质分不开的。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2.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3.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4.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隐藏在神秘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他的辩证法是革命的,万能的体系却是却窒息了辩证法。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他的伟大功绩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但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他看到了人的自然存在,但他所说的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他不懂人的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有感

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有感 一、导语 马克思于1859年6月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连同这篇《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马克思自称《序言》是他多年经济学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恩格斯在1859年8月对此发表的书评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只要进一步发挥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伟大的,一切时代中最伟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正是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原理作了周密的说明。在这篇《序言》里,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苦探索的历程,其中包括对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所作的经典概括。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文献,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和巨大的理论意义。 二、文章背景介绍 1857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曾经预示着无产阶级新的革命运动的临近,马克思决定在无产阶级革命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原理的创建,他夜以继日勤奋研究,发狂似地通宵总结他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1858年8月到1859年1月,马克思对他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写了这篇著名的序言,于1859年6月出版。 三、主要内容介绍 《序言》的基本思想是阐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从而揭示了社会形态历史更替的一般规律。《序言》共七段,分三个部分,一是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方法,二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和结论,三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综合来看,《序言》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叙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另一方面经典式地揭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马克思透过各种社会现象,发现了一个简单的,但却长期被人忽视的事实。这就是:无论在哪一个社会当中,人们都必须首先解决了吃喝穿住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没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就不可能有其他种种社会活动,也不会有社会历史。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把人同自然界联系起来,形成生产力系统,同时也使人发生一定的联系,形成生产关系系统,派生出社会的上层建筑,并且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产生出政治法律思想,以及道德、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中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实际能力,是影响和改造自然并使它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是社会存在的首要因素。 2、社会历史变化发展过程的基本内容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摘要: 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目录 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 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思想 (一)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 (二)“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三)实证主义是异化了的科学的哲学表现 (四)工业社会批判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 三、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一)关于批判理论 (二)关于“异化”与“物化”的理论 (三)大众文化批判 1.产生背景 2.具体内容 四、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评价 (一)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 1.深刻的人文情怀更易让人接受 2.对当代社会的预判 (二)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1.坚持精英文化而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霸权主义。 2.片面否定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存在价值。 3.过度强调受众的被动性,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 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它的理论一般被简称为批判理论。这一派的理论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侧重点也向传播学靠近了许多。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知识分子构成的。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其主要成员包括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虽然这些人从未加入过任何政党,但他们的理论最初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提出的。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学术性的,这些学者都曾移民美国。其批判的矛头也基本指向于战争时期的法西斯主义,以及和平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制造的“霸权文化”。 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思想 (一)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 该派别学者认为,叔本华、尼采等人提出的非理性探讨了人的精神价值,体现人文情怀,更有利于批判资主社会对人个性的压抑和扭曲。因此,他们均由非理性出发。 法兰克福学派在哲学思想上首先揭露造成这种一致性压迫力量的理性,从事工具理性批判。认为中世纪之后的启蒙思想家们把理性抬高到真理标准的高度,将理性的个体从封建教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然而,启蒙理性由于自身的内在逻辑而转到了它的反面。作为个人理性化结果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加深了资产阶级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控制,使理性最终堕落成了“工具理性”,从而导致了“理性的毁灭”。只有进行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才能消除各种形式的异化,将人类从不合理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二)“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吸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关注和研究权威的本质发展。社会批判理论尤其重视进行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弊病正是对人的“爱欲压抑”。他们强调社会心理而不是经济基础对于权威和权力的决定作用,认为革命的障碍主要在于意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价值及实现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的提出具有理论和时代背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备当代性,主要因为它的三个特性:时代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性创造了新的思维方式;科学性凸显出当代价值。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提出背景 苏东剧变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主义实践和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向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的阶层划分、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极大地改变,各种思潮纷纷涌现出来,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一场挑战。马克思主义具不具有当代性,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然而,西方国家一些人,在东欧剧变之后,当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纷纷远离马克思主义之后,反而去重读马克思,为马克思主义作辩护,进而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存在主义学者萨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远不是已经枯竭了,它还年轻,甚至还在童年,似乎刚刚开始发展,所以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 时代的变化和人类实践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当代性问题提出的深刻社会历史根源。有学者指出,“自马克思哲学创立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后工业文明和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使马克思哲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境域。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提出,不仅仅是理论本身的诉求,而且更是时代本身的迫切需求,即要求我们从时代本质的高度去探讨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 著名学者杨耕在《重读马克思》中说,20 世纪的历史运动以及当代哲学的发展困境,使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理论的内在价值凸显出来,如世界历史理论、东方社会理论等等,同时又使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和当代意义透显出来了。“为了理解和把握现实,必须突破原有的理论模式;而为了突破原有的理论模式,又必须接触并深入现实。同时,在联系现实的过程中,哲学不应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反思性和批判性,不能把自己降低为现实的附庸或仅仅成为现实的解释者。”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却又超越了产生它的时代局限,它之所以具有当代价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具有强大的理论活力。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契合了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需求,具有强大的实践功效。马克思主义的精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构成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规律。尤其是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马克思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一点:马克思正是在古典经济学停留于事实和现象的地方继续向前推动,实现了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性超越,理解这个点,对于理解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独特的语境和路径极为关键。众所周知,马克思走 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道路与他对黑格尔式思维方式的抛弃和批判密切 相关。黑格尔哲学虽然开辟了一条走向现实事物的道路,但终究是流 于抽象的,在某种意义上,黑格尔哲学体系越是完善,它对事物的歪 曲就越是严重,因为体系的完善仅仅来自于逻辑的考虑,而非对现实 事物考察的结果。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哲学的工作不是使思维体 现在政治规定中,而是使现存的政治规定消散于抽象的思想。哲学的 因素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不是用逻辑来论证 国家,而是用国家来论证逻辑”。⑨所以,当马克思经过对物质利益 问题的苦恼和疑问之后,开始抛弃那种让现实适合思辨、让事物适合 观点的思维方式,而转向了对现实事物的直接把握,马克思开始走一 条与黑格尔思辨哲学完全相反的道路:不是从观点和体系出发,而是 从现实生活出发,这条道路便是政治经济学的道路。不过,实证主义 研究方法并不当然地等同于“从现实生活出发”,因为马克思发现古 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根本无法揭示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例 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从古典经济学的各个前 提出发,并采用它的语言和规律,但最后却得出了与它截然相反的结论。古典经济学极为重视经济事实,像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利润和地租的互相分离,都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所以被古典经 济学当作理论前提,但是古典经济学仅仅囿于经济事实的范围来说明 经济规律,并把资本家的利益作为不可触犯的最高原则,从来不曾说 明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分离以及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分离是如何产生的,由此也就导致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等更为真实的经济事实的掩盖。试举一例,按照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劳 动的主体理应享受产品,不过同样按照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劳动者只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我批判[上]-精选资料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我批判[上] 大部分老一代俄罗斯人文科学家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Т?И?奥伊泽尔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962年)一书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参考书目?这本书是作者在1947―1955年为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的学生们讲授同题课程的基础上准备的?当时,奥伊泽尔曼是一位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副教授,然后成为教授和西欧哲学史教研室主任? 尽管具有正统性,这本教程因为打算寻求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那些被逻辑矛盾所充斥的活动――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激进主义到革命共产主义,到《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和这个党的组织者――生活事实和思想演变的真实性而显得与众不同?作为哲学系的学生,我曾在1952―1953学年听过这门课?与其他许多听众一样,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那种图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其哲学学说,充满着尖锐的,时而是紧张的反对某些理论思想流派的斗争,长期与原来的同路人分道扬镳――这就是年轻的教授所描述的确凿而清晰的图景? 这部著作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肯定性的评论文章刊登在《共产党人》?《哲学问题》等杂志上?不久,又出版了俄文第二版(1970年)和第三版(1986年)?这部著作被列为大学教程,还被评为罗蒙诺索夫奖(莫斯科大学,1965年)和国家奖(1983年)?它还被翻译到日本?波兰?民主德国?捷克

斯洛伐克?匈牙利?韩国;苏联“进步"出版社还用英文出版过该书?这部书的作者从莫斯科大学调到了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晚些时候,到俄罗斯科学院工作,在那里出版了一系列关于西欧哲学史和历史哲学发展进程的著作,他主管哲学史部近20年,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现在是顾问? 那么,现在几乎经过了半个世纪,Т?И?奥伊泽尔曼院士对其1962年版的专著修改后出版,书名定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他为自己提出了怎样的目的和任务呢?作者在序言中写道,首先,把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整个教条式的论断和教条式的叙述样式中"解放之前的专著,作为自己的目的?[1]不能认为,这仅指的是文体的风格和局部的准确说明?当然,这些少不了,同时还增加了现实的观点和新文献的评述?新专著的结构,它的章节在原书的基础上扩大了:共分两部分?五章和若干节;当然,部分章节的措辞和排列发生了某些变化?笔者注意到,最彻底地重新修改了“共产党宣言"的最后一个小节,这不是偶然的?事实上,Т?И?奥伊泽尔曼重新思考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形成过程,以及对其内容和阶段的评价性理解?他实现这一从新理论立场原则出发的研究工作,是在他最近20年中养成的,努力从过去真诚地吸收了的神话部分和外部意识形态的限制中解放出来?这允许作者在哲学史和整个哲学的各种领域中获得新的科学结论?它们汇集成一系列文章和专著发表:《作为哲学史的哲学》(1999年)?《马克思主义和乌托邦主义》(2003年)?《为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_郭湛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 郭 湛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确切概括。关于这一点,学术界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对于这种本质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在我们对实践唯物主义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已经有了许多基本共识的基础上,现在需要突破已有的对实践唯物主义的一般化的理解,也就是应特别注意研究并强调实践唯物主义的批判本性。就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理论,同时又是一种实践批判理论。这是同一理论的两个侧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又相互转化;缺少对于其中任何一个侧面的了解,都无法真正把握这一理论的总体。 一、哲学的批判与批判的哲学 批判是哲学的本性。哲学的批判首先是针对哲学自身的,批判是哲学发展和变革的方式。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辩证法”,最初指的就是在对话中通过辩驳和论证推动思想前进的方法。在柏拉图的《国家篇》中,苏格拉底说,人凭借这种辩证法,通过理性的探讨可以找到通往事物本质的道路,直到把握善自身的本质。在这种思想进程中,真理是借助辩证法的力量来揭示的。这个意义上的辩证法是批判的理性和理性的批判。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借巴门尼德之口,批判了苏格拉底的理念论,其实也是柏拉图对自己以前的理念论的自我批判。(参见苗力田,第318-338页)哲学就是在不断的批判和自我批判中前进的。 关于哲学的批判本性,讲得最明确的是康德。富于科学的“缜密精神”的康德反对哲学中的独断论,指出这是认为无须纯粹理性的批判就可以在哲学中前进的成见,只能导致理性未经批判的无根据的摸索和轻率的漫游。对思辨理性即纯粹理性的批判,可以堵塞错误的来源,抑制思辨理性的自负。而拒斥纯粹理性批判的方法,“其用意无非是完全摆脱科学的羁绊,把工作变成儿戏,把确定性变成意见,把哲学变成偏见”(康德,2004年,第18-21页)。康德指出,纯粹理性的批判主要“不是用于扩展我们的理性,而是用于澄清我们的理性,使它避免失误”,这是“对纯粹理性能力自身的批判”。(同上,第40-41页)在康德看来,“理性在其一切行动中都必须经受批判”,在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免除这种“铁面无私、一丝不苟的审查”。(同上,第474页)理性决不能拒绝批判,它在任何时候都没有理由惧怕批判。面对批判,理性有争辩的权利。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康德对纯粹理性进步的三个阶段的概括。康德认为,在纯粹理性的事情上,标志着它的童稚时代的第一步是独断的;第二步是怀疑的,即让理性的所作所为经受检验甚至责难,可以称为理性的审查;第三步属于成熟了的判断力,它以可靠的、在其普遍性上已得到证明的准则为基础,这是理性的批判,也是理性的界限。理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先是独断的,然后是怀疑的,最后才是· 3·

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这半学期开了一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我听了觉得很多东西很有道理,但是我同样也有很多问题,希望有somebody读到我这篇文章后帮我解决一下。 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 这种分类方法我觉得有些欠妥,前两者这样说我不反对,但是社会主义只是马克思、恩格斯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怎么能说它是三大部分之一,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不把“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也加入进马克思主义,成为四大部分?可见,分科学社会主义为一部分其实并不科学,只是在当下跟适应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但是这样可能就会就会导致人们只知道社会主义而忽视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分离开来,甚至可能受西方“统一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行才是最终的发展模式的错误影响,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我认为,有必要将科学社会主义改为科学共产主义。 而且,课本上说马克思哲学是基础,政治经济学是重要组成,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哲学是思维的精华,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综合,是一种科学而抽象的意识形态,任何一种思想,任何一种主义的核心应该是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是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体系进行深刻剖析,得出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结论,而且通过历史辩证法得出“两个决不会”的结论,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的基础在于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和对未来政治经济体系的科学预测,不可否认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新时期新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进行关于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的新的开拓,补充和完善,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我认为当代社会说它是核心,只是为了强加在人们头脑中一个印象——社会主义就是最完美的,仅仅是为了政治服务,其实并不是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最基本的原理(如最基本的宇宙原理),而政治经济学只是用这种原理解决资本主义的问题(如牛顿运动定律),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解决社会主义的问题(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而“科学共产主义”则是解决共产主义的问题(如相对论下的量子力学——比喻有些不恰当,敬请见谅)。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一切,思维是物质的反映,应坚持唯物论,而且马克思主义也指明了唯心论的认知根源——事物是复杂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可能有正确的,可能有错误的,而唯心主义就是人类思想史上一颗不结果实的花。可是唯心论就真的那么不堪吗?唯物论就真的那么完美吗? 我对此表示怀疑:就个人而言,很多人青年时期天不怕,地不怕地坚信唯物论,坚信可知论,如一代大师章太炎先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可是到了晚年却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假如按照孔子所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随心所欲”年龄增长所知增加的话,那么唯物主义好像比不过唯心主义更科学吧!就国家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可是德国人,研究出了这套社会主义的理论,按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观点,德国人应该接受社会主义理论更多,更深才对,为什么东西德国最终合并的联邦德国实现资本主义,而不实行更科学的社会主义呢?纵然,有些社会主义学者美其言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仍然不能否认唯物论不见得尽善尽美;就整个历史进程中看,哲学体系从刚开始建立到现在基本上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搏击的过程,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到古希腊的唯心主义再到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还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等等,就从马克思主义最“真理”的历史辩证法看,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谁能说是唯心论否定唯物论,后来更科学的唯物论否定唯心论,唯物论是真理,还是唯物论否定唯心论,后来更科学的唯心论否定唯物论,而唯心论是真理呢?(这个问题我实在解决不通,就不说我的诡辩解法了) 3,马克思、恩格斯等理论家通过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领域的分析,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揭示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模式,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分析,大胆提出“两个必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来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的观点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来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的观点。 根据本学期目前学到的内容,我明白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很多知识。 人性自私”的命题从本质上说,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论证资本、利润和生存竞争的天然合理性而提出来的。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种原因,这个问题却在当今中国又变得时髦起来。因此,我们在这里必须针对现时代的人生实践所面临的一些新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再思考。在关于马克思哲学上我们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有几点: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首先,第一点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第二点,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的,所以,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每个人一生下来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本质的学说,从某种层面上论证了人性自私的错误观点. 人性的发展不外乎先天与后天二者. 先天对讲, 对于每个新生命体, 因为没有价值观念,所以不存在孰是孰非. 所以说,"人之初,如玉璞”.初生的生命体,如同一块未打磨的玉一般,并不存在社会上所各种品质. 从这一论点出发,"人性自私"已经算是不成立了. 你会说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是坏蛋吗? 不能, 你说,他将来会是坏蛋,但是后天的环境却是决定性因素, 在温馨的环境下生长,他就是一个好孩子; 在不好的环境下,他很可能就会变坏. 你还可能说,他的爸爸是坏蛋,所以他会跟着变坏?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问题并不在此, 爸爸是坏人,孩子跟着变坏,只能说明也是后天孩子在爸爸的环境下,被影响变坏了.如果,爸爸是坏人,但是孩子却并不在爸爸身边,或者在妈妈身边,那么结果可能就有很大的差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现实不是从来就有的, 作为人的精神活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性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在社会的作用下,才有了社会意识。例如,出生的婴孩不知道什么叫卫生, 但是长大后, 因为社会的影响才会让他知道干净,也才会搞起个人卫生。假如人类在某一时刻静止, 例如所有新生体刚出生下来,不存在社会关系,社会处理原始状态,那么所有的规则就要重新制定. 正是因为上一辈到下一辈的传承, 才使价值观有所延续. 也正是有了,欲望的追求,才使人们有了差别.欲望本身没有错,错的在于人类追求欲望的限度以及克制能力. 有些欲望是允许的,出于本能,但是欲望却不能超出社会所允许的范围,超出了这一范围,就变成了恶,或者说,如果欲望对他们造成坏的影响及伤害,那么这种欲望就是错误的欲望. 自私是允许的,私有制也是允许的,但是要放在社会的角度和框架下去做评判. 如果自私的限度对社会造成危害,就是有害的.共产主义建立的基础在于物质生活极为发达之上,因为物质已非常发达,那么人类对于物质的需求就会不再那么迫切. 而去追求更高一级的精神追求了,例如,你不会去要一个普通打工仔品味有多高,才艺有多么丰富,因为他们在为自己的基础生活到处奔波。你会认为有钱的富人去追求高雅和才艺是理所当然的。相反也是如此,有钱的人就会更向上的追求,而没钱的人只会关注与自己当前的主要生活的问题,也就没有这些方面的追求。社会就是在这种看似无序但是有条不紊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姓名:曹俊艳 专业:英语1402 学号:201407010201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一个看似很深奥很难懂的话题,可是却是一个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那么近那么紧的一个理论。它是理论但绝不仅仅是理论,它的一切都基于现实,它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现实,它的结果是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认识现实世界。看似空洞地它又是那么的务实,在当今社会,不仅仅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对于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它存在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呢?它为什么这么受到欢迎和追捧呢?讨论一个事物的意义时,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系,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列宁在深刻分析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前提下,创立了帝国主义论。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新的理论概括。在总结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则。 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帮助中国的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并导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为中国人民所掌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是艾思奇,他在1938年4月写的《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中明确提出,“现在需要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过去的哲学只是做了一个通俗化的运动, 把高深的哲学用通俗的词句加以解释, 这在打破从来哲学的神秘观点、使哲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步接近, 在使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也知道注意哲学思想的修养上, 是有极大意义的, 而且这也 就是中国化现实化的基础。然而在事实上, 哲学的通俗化并不等于中国化现实化, 因此它也没有适应这激变的抗战形势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 因为整个并没有做 到中国化现实化, 所以也不够充分的通俗化。”这表明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 既是前一段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继续, 也是抗战的需要。此后, 艾思奇还提出了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两个原则:“第一要能控制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熟悉其表现方式;第二要消化今天的抗战实践的经验与教训。”艾思奇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思路是可取的。 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是这样说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 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 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 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 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 不仅要把它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 而且需要通过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