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带一路”看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162

从“一带一路”看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文/郭媛媛

摘要: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人于两汉时期开创的,曾经连接了东西方文明的文化交流通道。东西方民族的音乐心理审美存在较大差异,音乐无国界,“一带一路”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顺应了多样性音乐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各国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关键词:音乐文化差异;碰撞;融合东西方民族有着各自独有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音乐听知觉感受能力。由于东方人语言的音调是随心所欲的,在东方的传统音乐中,乐谱通常只有一个音高,在此音高的基础上,音会有不同幅度的晃动,从而东方民族在演绎西方音乐作品时,更多地凭借自己在不断熟悉过程中的经验,以相似值去演绎各音的长短。西方民族的音乐有着知性的归纳所形成的技法支持,却短于感性认知及各种经验。东西方音乐审美的心理差异,应如何理解,对于东西方音乐文化艺术的相互学习,颇具启发意义。

一、如何看待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异同

农耕民族是东方人的祖先,而狩猎民族则是西方人的祖先,前者通常是按照既有经验来处理新生事物,而后者,则是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等待,随时改变应对策略。

祖先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东西方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感性源于东方民族,对事物并不给予过分关注,对音乐作品的诠释也反映了这样的思维特征,即对乐谱的理解及音色的控制较为自由,东方民族的音乐朦胧散漫,表达自然,种类繁多,趣味性强;西方民族的音乐具有思辨的特征,以结构秩序为特色、方法为手段、规范为趣味是学习西方音乐艺术作品的思维模式。

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运用不同的声调和轻重缓急来表达各种情感,东方民族较之西方民族,往往更加认真的关注事物的本质,在音乐的表现上,着重于单声部的旋律线条,这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模式,在音乐演绎中,把个人的情感付之于此,音乐的表现同时更为抽象,而西方民族的音乐,却有着更多非旋律性的进行,思想情绪的体现需要音符在一定的组织排列下进行。东西方民族在相互演绎彼此作品时,需要糅合自身审美观念的同时,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

二、碰撞与融合

(一)节奏与节律感

东方民族的音乐节奏感较之西方民族更为自由,而西

方民族的节奏感表现出了明显的逻辑重音的位置和表情重音的倾向。

西方音乐的重音通常有三种:逻辑重音,即小节线之后的重音,例如进行曲会暗示的十分清楚,咏叹调中,有着明显的乐句起伏、其他各种音型的进入,表情重音表现的较为鲜明;体裁重音,这与节拍重音具有一定关系,但

它往往不体现在第一拍上。

乐曲的内容和重音的位置有着必然联系,西方抒情的乐曲有时可以像东方民族音乐具有自由情感色彩,无需强调逻辑重音,可以把最高音的点或者表情重音上,加注强弱的节拍处理。而逻辑重音,应用于风俗性音乐题材。

由于东方传统音乐没有周期强弱的概念,所以东方民族音乐的节律感较为薄弱,而西方音乐的律动感往往在流速中体现,东方的音乐审美是集体无意识的遗传,演绎时需结合各自传统文化在节奏均匀的基础上加以微调。

(二)旋律线条

东方民族在演绎音乐时注重单线的旋律进行,而西方民族则善于细致处理复调音乐中的复杂层次关系,而东方民族的音乐处理方式,或唯旋律主义,或无旋律主义且无强弱。倘若以此方式演绎西方音乐作品,是无法听到织体中的对话和伴衬中的音乐色彩变化的。

(三)和声

东西方民族自古以来的生活模式、传统文化等决定了两者在音乐的体悟上的较大异同,相同的音乐语汇在类似段落中,其音乐表现,有着很大差异,抽象的旋律线条是东方民族所追求的,而西方民族追求音符的实际意义,尤其在复调作品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绘画、文学是形象为材料,其思想可以直接用语言表达,而和声是以音符为材料,在一定的组织排列中,以抽象的方式表达思维。因此对于抽象艺术来讲,程序是音乐音符排列技巧的精髓,它有着重要的意义,西方民族的音乐往往是通过和声及复调整体地感受音色色彩,通过和弦的连接来推动旋律发展的方向。

三、结语

东方民族音乐在拥有自身集体实用理性的同时,更加偏重于感性认知,而西方民族是理性认知,两种思维方式创造了东西方各自灿烂的音乐历史文化。虽在历史长河中,两种音乐文化有着数不清的碰撞与融合,但倘若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互补,那么灿烂的文明成果一定和文化的交流有关,事实这也已在人类文化史中得到证实。东西方的音乐文化交流及对彼此音乐超越现实彼岸追求的鉴赏,使人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东方感性及西方思辨理性的音乐思维启示。

参考文献:

[1]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3]雷吉娜?斯门江卡.如何演奏肖邦[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艺术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