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摘要

心理学复习摘要
心理学复习摘要

心理学复习摘要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定义:

“心理学”译自英文psychology,由拉丁文“psyche”和“logos”两个词合并而成,前者意为“灵魂”,后者意为“讲述”,合起来即指阐释灵魂的学问。

在当代,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2.研究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心理学的研究以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心理和行为为目标,增进人类的自我了解,帮助人类进行自我改善,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3.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冯特建立是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冯特:实验心理学之父(心理学之父)。

4.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行为主义的诞生。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而不是意识。

5.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

他们认为,.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潜意识,亦称无意识。潜意识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真正根源。

6.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于20世纪五十年代创立。

他们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如创造、责任、爱、幸福、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等。

人本主义者对人性持乐观态度,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蕴含着建设性的自我实现的潜能。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人可以不被环境决定,也可以不被潜意识决定。

7.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举例结合个人实际)

(1)理论意义:有助于掌握科学的心理知识,正确认识各种心理现象,知晓心理活动规律,避免陷入一些似是而非的经验、常识的误区,不被那些伪心理科学所迷惑。

(2)实践意义:①大学生从心理学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功能,优化自己的

人格特质。

②是教师职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1.人的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反应。

2.无条件反射:指先天性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亦称为本能。

条件反射:指后天性形成的、经过学习而形成的的反射。

3.斯纳金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研究: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无关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而形成的,这个过程就是刺激化的过程。就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来讲,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是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大脑皮层上神经联系的暂时接通。无关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两个兴奋点。由于强化的结果,两个兴奋点接通,形成暂时性神经联系。这就是条件反射的基础。

4. 条件反射两种信号系统:

①巴甫洛夫提出;

②第一信号系统:由具体事物及其属性作为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望梅止渴)

③第二信号系统:由词和语言作为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谈梅生津)

5.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①兴奋:是引起或加强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

②抑制:是制止或减弱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神经机制来说,都与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有密切联系。兴奋和抑制是一个对立而统一的过程,二者性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相互制约。

6.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两部分。

(1)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位于颅腔内。

(2)脑由脑干、间脑、小脑和大脑两半球构成。

(3)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的较高级中枢,与内脏活动及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和情绪等均有密切关系。

(4)大脑皮层具有严密的形态结构和机能定位。从外观上看,大脑由左、右两个大致对称的半球构成。两个半球的外层就是大脑皮层。人类大脑皮层的折皱形成了许多沟和裂。按照这些沟和裂,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从结构上,人的大脑的右半球略大且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左右两半球的颞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此外,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在右半球。

7.植物性神经系统:是指控制内脏活动的传出神经系统。

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白天时交感神经系统应当兴奋起作用,晚上休息时副交感神经系统应当起平衡作用,抑制体内各器官的过度兴奋,使它们得到必要的休息。

8.心理发展的概念:指人的一生所发生的的心理变化过程。

9.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连续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2.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一、联系(1)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

(2)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3)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并非感觉的简单相加。

二、区别:产生的来源不同、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生理机制不同。

3.知觉的种类:

(1)依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特征划分: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

(2)依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征划分: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4.知觉的规律: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与恒常性。(举例见56面--59面)

第四章注意与观察

1.注意的概念。

(1)定义:指选择性注意,指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2)特征:指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所具有的选择性。

集中性:指人把心理活动集中并维持在某一对象上,使心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联系:指向性是集中性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性是指向性的体现和发展。

区别:指向性主要强调注意反映一定范围内的对象。集中性则强调注意对一定范围内的对象反应得清晰、完整和深刻。

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自我监控功能。

3.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原因:①刺激物的特点;

②人的主观因素:A.人的需要、兴趣和情感; B.已有的知识、经验。 C. 人对事物的期待; D.人的身心状态。

(2)有意注意。

原因:①明确的活动目的及任务;

②培养间接兴趣;

③合理的组织活动;

④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3)有意后注意

4.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第五章:记忆与遗忘

1、记忆: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即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2、感觉记忆:指当外部物理刺激停止作用于感觉器官后,感觉信息,在大脑中保持的极短时间的记忆。它保存的时间短到只有0.25-4秒。

3、短时记忆:指感觉记忆中经注意的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4、长时记忆:指信息在大脑中长时间保持的记忆,其中大部分信息是经过短时记忆加工后转入的,还有少数信息是由于刺激达到感觉记忆的那一刻留下深刻印象而得以长期保持。

5.闪光灯效应:引起震撼的事件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莱斯托夫效应:独特或特殊的事物容易被人牢记。

6、内隐记忆:指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要求有意回忆的条件下,大脑自动、无意识地提取

信息的记忆。

7、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相对,是指有意识地提取信息的记忆。

8、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存储、提取。

(1)编码:信息的最初加工,是将外界信息转换成心里表征的过程(形码、音码、意码三码合一)。

(2)存储:经过编码的材料随时间在大脑中的保持(归纳整理、系统论、分析、比较、反复性复述)。

(3)提取:被存储起来的信息在后来的某个时间的恢复。

9、遗忘:对识记的信息不能再现或再认,或者错误的再现或再认的现象。

10、遗忘的几种现象:舌尖现象、系列位置效应、动机性遗忘、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

(1)舌尖现象:回忆的内容感觉已经到嘴边却无法记起的现象。

(2)系列位置效应:在多个项目连续出现的情况下个,各项目因其在系列中的位置有不同的记忆效果的现象。

(3)动机性遗忘:对某些事物或人出现记忆丧失的现象。

(4)顺行性遗忘:对在致使失忆的事故后所发生的事情出现记忆丧失的现象。

(5)逆行性遗忘:对在致使失忆的事故前所发生的事情出现记忆丧失的现象。

11、记忆系统的工作模型(94面图5-3)

12、遗忘的一般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滨浩斯最先使用实验方法回答人类记忆

的一些问题,他采用无意义音节后间隔不同的时间再学所需的遍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随着时间遗忘的规律:节省百分数随时间间隔的延长呈递减变化,即记忆保持量呈递减变化,且超过一定时间间隔后,保持量的变化趋于平缓,保持在某一水平。在学习

后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逐渐变得缓慢,即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

13、遗忘的原因:记忆痕迹衰退、材料间的干扰、压抑、编码与提取一致性。

14、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1)在学习中提高记忆的方法:组织材料、编码策略、整合性复述、交叉学习。

(2)在复习中提高记忆的方法:及时复习、加强中间部分材料的复习、及时反馈与反思。(3)减少遗忘的方法: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明确提取线索、情境回忆。

第六章:思维与问题解决

1、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地认识,是认知的一种高级形式。

2、思维的基本特征:(1)概括性,(2)间接性

3、思维的分类: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思维活动的凭借物的不同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划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是否有明确、清晰的思维过程划分: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划分: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4、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1)概念: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2)判断:肯定或否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的思维形式(3)推理:从已知的判断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5、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比较、抽象与概括

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除了主观方面、客观方面、问题本身的难度、解决者本身的能力水平,还受到一下几个因素的影响:问题的表征、迁移的作用、定式的作用、功能固着、情感与动机状态。定式(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性)。

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迁移

1、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意义的构建。

第二阶段:新意义的构建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过新的学习,这些意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遗忘。

第三阶段:对意义进行提取和运用。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相同。

第二阶段: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程序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

第三阶段(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的程度。

2、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面学习的影响。正迁移与负迁移。

第八章需要与动机

1、需要: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动机:行为背后的内心起因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本身是主题意识到的缺乏状态,是静止的、潜在的,只有当诱因出现时,需要才被激活,成为内驱力驱使个体去趋向或接近目标,这是需要才转化为动机。所谓诱因,是指所有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按其性质可分为正诱因与负诱因。

3、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4、动机的分类:

(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2)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①认知内驱力:一种需要理解事物、掌握事物、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②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③附属内驱力:个体为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学习需要。

5、动机冲突的表现形式划分: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

6、动机与行为效果: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一般而言,个体在中等动机强度下,活动效率最高,动机过高或过低都影响活动效率。同时,动机还因课题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交易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随着动机提高而上升;在较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会逐渐下降。

6、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

七个需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水平:基本需要与成长需要(后三种需要)。

7、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简要评价: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积极意义:a.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在学校教育,企业绩效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b.这个理论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生

产的客观规律。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之处:a.虽然说明人类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但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由本质或遗传决定的,这就把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

会性需要混同起来。b. 马斯洛讲得自我实现仅仅是少数人的自我实现,这种观点

难以苟同。c. 马斯洛认为低级需要没有满足的话,就不会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

他没有充分意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控作用。d.他采用现象学描述法对有

成就的人进行分析,但这种研究在信度和效度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具有较大的局

限性。

8、强化动机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

9、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在海德和罗特的研究基础上用归因解释成就动机从而创

造性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

10、维纳通过归因,得出的基本结论:

(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外部因素时,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当归因于缺乏能力和努力等,会感到羞愧感和内感疚;

(2)归因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它是行为后果与后继行为之间的中介认知过程;

(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意识。

12、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设置合理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科学利用竞争;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

12、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13、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个人的成败经验(一类是自身的成败经验,这种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很大。另一类是个人成败的替代性经验,这类经验是通过观察与示范者的行为获得的间接经验)。

13、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决定: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另一个是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

14、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利兰等人合著《成就动机》,他们用主题统测验来测量成就动机。

15、章后思考与练习题:(1)如何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2)如何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

(3)教学情境中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如何提高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第九章情绪与情感

1.情绪和情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①主观体验、表情、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

②既是一种主观感受或体验,又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应。

2.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区别:①情绪通常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②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和暂时性;

③情绪发生早;

联系:①情感依赖于情绪;

②情绪也有赖于情感。

4.情绪与情感和认识的关系:

区别:①认识活动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它反映的是各种对象和现象的属性、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

②情绪与情感是通过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的,它不反应事物本身的属性、本质、规律等。

联系:①认识活动是产生情绪与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②情绪情感影响和调节认识活动。

5.情绪和情感分类:⑴伊扎德: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类似本能反应,基本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和厌恶;

⑵克里奇:原始情绪和复合情绪;

⑶情绪的不同状态:情绪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依据情绪的发生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也可以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①心境:突出特点:具有感染性;

②激情:激动性和冲动性,维持的时间比较短,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③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情绪状态;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有害于身体健康,它能破坏一个人的生物学保护机制,使人抵抗力下降,易受疾病侵袭。3个阶段:警觉阶段、阻抗阶段,衰竭阶段。

6.情绪与情感的基本原理:

⑴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⑵情绪的维度和极性: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情绪有从弱到强的两极状态;

⑶情绪表现:①言语表现和非言语表现;②表情表现具有先天遗传共性:婴儿具有非习得性的情绪反应,还具有与生俱来的解释他人面部表情的能力,人的面部表情具有一致性和继承性;

⑷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7. 情绪调节的ABC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该理论认为情绪障碍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A指诱发事件;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产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不合理信念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8.健康情绪的心理基础:正确的人生态度、宽广的胸怀、适应生活的能力、坚毅的性格,对情绪的控制。

9.情商:情商是情绪商数的简称,用EQ表示。

1995年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戈尔曼发表了《情绪智商》一书,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情绪智力的内涵、生理机制、对成功的影响以及对情绪智力培养等问题。

戈尔曼在《情绪智商》一书中把情绪智力分为五个方面: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用自己的情绪激励自己行为的能力,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与别人和睦相处的能力。其中,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情绪智力的核心。这五种能力强调自知、自控、热情、坚持、社交技巧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

第十一章气质与性格

1.气质:个体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大脑的反应性或心理活动的动力性)。

四种气质类型及其特点: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西游记四个主要人物)

2.高级神经活动系统类型:巴甫洛夫。三个基本特征: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

3.性格:即待人接物的态度,强调个人的典型行为表现和由外部条件决定的行为;

4.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区别:①起源: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

②可塑性: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性格的可塑性较大,容易改变。

③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而性格反之。性格有优劣之别。

联系:①气质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

②气质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色彩;

③气质会影响性格特征形成或改造的速度。

5.家庭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

6.人格的特性:独特性、稳定性、动力性,整合性;

7.人格:人的个性,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8.人格的相关理论:①人格特质是奥尔波特提出的。

②“大五”人格理论: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

9.人格测评:投射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

10.性格理论的应用:⑴性格差异的表现:①性格的态度特征;

②性格的意志特征;

③性格的情绪特征;

④性格的理智特征。

⑵性格类型与职业匹配: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约翰·霍兰德把职业类型和人格类型分为六大类:现实型、调研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

第十二章能力

1.能力的定义: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2.在西方心理学中,有两种含义:即可解释为实际能力也可解释为潜在能力。实际能力是

指个人现在所能做的即成就;潜在能力不是指个人已经发展出来的的实际能力,而是指如果通过训练可能可以达到的水平;实际能力通过成就测验来了解,潜在能力通过倾向测验来了解;

3.认知能力:指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操作能力:人们运用自己的肢体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社交能力:在社交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4.能力结构的理论(霍恩和卡特尔)

液态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解决问题和学习的能力。

晶态智力:指一个人通过其液态智力所学到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

5.能力的基本理论: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关系。

①知识、技能不同于能力;

②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与能力的提供时不同步的;

③能力和知识、技能密切联系的。

5.心理测量的必备条件:信度、效度,常模;

6.智力测验: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比率智商:智商=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离差智商:IQ=15×(X﹣M)/S+100

7.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P259)

8.视野拓展: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

(《卡尔·威特的教育》给我们哪些启示?)

9.早期教育对能力培养的重要影响

10.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对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第十三章人际交往与群体心理

1.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及人们在相互往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关系;

2.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人际交往需要是人的一种本能,人际交往需要是任何群的一种需要,人际交往需要是人自我肯定的一种需要;

3.人际交往的意义:(1)人际交往与个性发展:个性发展与人格健全的必经之路;

(2)心理健康:缺乏会有心理缺陷,健康的个性总是与健康的人际交往相伴随,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3)人际交往与成才;

(4)群体的类型: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面对面群体与虚拟群体;

4.人际交往的原则:真诚原则,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景控制原则。

5.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交往目的,交往工具,交往情景,人际吸引(时空接近性,相似性与互补性,特质因素,外表吸引力和人际态度)。

6.群体的社会影响:①群体的规范作用;

② 群体凝聚力:指能使群体团结一致的力量,往往用群体对成员的吸

引力和成员间彼此的吸引力来衡量;

③社会懈怠:指团体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做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又称社会惰化。(一个和尚挑水吃…)

④去个体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作出的反社会行为,去个体化现象是个体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负性的从众)

第十五章心理健康与咨询辅导

1.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而言,心理健康是指人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

2.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学校心理辅导是指对学生的适应性辅导与发展性辅导。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有明显的区别:

很多人误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当成一回事。其实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二者渊源不同。现代心理治疗发源于欧洲,始于弗洛伊德。而心理咨询开始于美国,发端于职业指导运动和心理卫生运动。

第二,二者实施场所不同。心理治疗大多在医疗机构实施,而心理咨询可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实施。在学校实施宜称“心理辅导”。

第三,二者对象与目标不同。心理治疗主要解决障碍性问题,针对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应用各种方法技术,信奉的准则是“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着眼于人格完善;心理咨询主要解决来访者的发展与成长问题,如如何学习、交友、找工作、退休了怎么办等,必须恪守“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与共情”原则,着眼于自立与成长。

第四,二者应用方法与技术特点存在差异。心理咨询大多应用言语交流方式和技术(具体有50多种),作用于人的意识层次,强调教育与发展;心理治疗常应用深度方法技术作用于潜意识层次,强调人格改造。

第五,国家《精神卫生法》明文规定:心理咨询师只能做心理咨询,不能做心理治疗。

3. 心理咨询的技术:

(一)参与性会谈技术:倾听、探询、鼓励、具体化、内容反应与情感反应、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

(二)影响性会谈技术:解释、指导、自我开放(自我表露)、面质、情感表达与内容表达。

(三)常用的矫正性技术:放松技术(腹式呼吸、冥想松驰、渐进性放松术)、

行为改变技术(应用条件反射原理)、

模仿技术(示范法)

4. 心理障碍的定义: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s)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公共心理学第四章青少年认知发展及学习

第四章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认知发展与学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本前提,而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就在于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各种认知功能趋于成熟,认知结构趋于完善。因此,这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黄金时期。本章主要讨论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知识学习的规律;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学习的规律。 第一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个体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只有弄清青少年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指导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节主要介绍青少年认知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一、认知发展概述 (一)认知发展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成份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 (二)认知发展的条件 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素质是个体通过遗传个体获得的与前辈相似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等。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认知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首先,正常的遗传素质是产生正常的认知活动的前提。例如,一个天生的聋儿,就永远不会辨别声音。其次,遗传素质还奠定了个体认知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与父母的智力存在较高的相关水平。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理成熟主要是依赖于机体的遗传基础而发生变化的。个体的认知发展与生理成熟直接相关,并以生理成熟为基础。生理成熟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这种程序性也严格地控制着认知的发展。 当然,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只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只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心理原因,也不能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个体认知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环境。例如,从小与野兽生活在一起的人类个体(如印度发现的“狼孩”),虽然具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水平,但其认知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正常的人类个体。 在环境因素中,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实施影响。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三)认知发展的动力 在个体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个体不断的积极认识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因素)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学习需要和个体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所谓新的学习需要,就是个体积极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它是一定的教育条件下,由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不断地内化而形成的。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中活跃的一面。所谓原有的认知水平,就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已经形成的认知水平,是过去认知活动的结果。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稳定的一面。 新的学习需要和已有认知水平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中的内部矛盾。当新的学习需要足够强烈,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会推动个体的认知活动,进而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教育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教育能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名著之一,适用于广大美学、文学爱好者。 《文艺心理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编辑本段作者自白 这是一部研究文艺理论的书籍。我对于它的名称,曾费一番踌躇。它可以叫做《美学》,因为它所讨论的问题通常都属于美学范围。美学是从哲学分支出来的,以往的美学家大半心中先存有一种哲学系统,以它为根据,演绎出一些美学原理来。本书所采的是另一种方法。它丢开一切哲学的成见,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作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从事实中归纳得一些可适用于文艺批评的原理。它的对象是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所以我不用《美学》的名目,把它叫做《文艺心理学》。这两个名称在现代都有人用过,分别也并不很大,我们可以说,“文艺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观点研究出来的“美学”。 这部书还是我在外国当学生时代写成的。原来预备早发表,所以朱佩弦先生(朱自清,字佩弦——编者注)的序还是1932年在伦敦写成的。后来自己觉得有些地方还待修改,一搁就搁下了四年。在这四年中我拿它做讲义在清华大学讲过一年,今年又在北京大学的《诗论》课程里择要讲了一遍。每次讲演,我都把原稿更改过一次。只就分量说,现在的稿子较四年前请朱佩弦先生看过的原稿已超过三分之一。第六、七、八、十、十一诸章都完全是新添的。 在这新添的五章中,我对于美学的意见和四年前写初稿时的相比,经过一个很重要的变迁。从前,我受从康德到克罗齐一线相传的形式派美学的束缚,以为美感经验纯粹地是形象的直觉,在聚精会神中我们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不旁迁他涉,所以抽象的思考、联想、道德观念等等都是美感范围以外的事。现在,我觉察人生是有机体;科学的、伦理的和美感的种种活动在理论上虽可分辨,在事实上却不可分割开来,使彼此互相绝缘。因此,我根本反对克罗齐派形式美学所根据的机械观和所用的抽象的分析法。这种态度的变迁我在第十一章——《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里说得很清楚。我两次更改初稿,都以这个怀疑形式派的态度去纠正从前尾随形式派所发的议论。我对于形式派美学并不敢说推倒,它所肯定的原理有许多是不可磨灭的。它的毛病在太偏,我对于它的贡献只是一种“补苴罅漏”。做学问持成见最误事。有意要调和折衷,和有意要偏,同样地是持成见。我本来不是有意要调和折衷,但是终于走到调和折衷的路上去,这也许是我过于谨慎,不敢轻信片面学说和片面事实的结果。 编辑本段目录 第一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一) ——形象的直觉 第二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二) ——心理的距离 第三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三) ——物我同一 第四章美感经验的分析(四) ——美感与生理

心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小结 1、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此人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 2、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群体心理。 4、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5、个性倾向性可划分三个主要的子系统: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 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目标:描述心理现象的具体事实;清晰地解释发生的事实;客观地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行为的控制。 7、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文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8、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华生;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是人文主义心理学。 9、简述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名称+人物+观点 第二章小结 1、脑是心里产生的器官,心理是神经系统活动产生的现象。 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 3、神经元基本结构,由胞体、轴突、树突三部分组成。 4、大脑皮层可以划分为4个区域: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5、大脑的左半球是“优势半球”。言语中枢在左半球。 6、简答:心理、行为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答:客观环境是心理与行为的源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可以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活动,还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去改造环境,指导实践活动。 第三章小结 一、名词解释:A、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 B、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填空 1、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2、根据知觉的对象是否属于人,可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社会知觉。 3、感受性的大小可以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关系。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属于感觉适应;月明星稀属于感觉的对比;看到红色、黄色容易产生温暖的感觉,这属于联觉;以鼻代目,以目代耳属于感觉的补偿。 5、海军衣服天蓝色、陆军衣服草绿色利用知觉的知觉的整体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属于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物体的角度改变,但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标准的物体,属于知觉的整体性。 三、简答 1、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答:(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感觉和知觉作为两种不同层次的心理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区别:(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的心理过程,而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是加入了个体主观因素的复杂的心理过程。(2)感觉是个体

大学公共心理学重点知识总汇

简答论述 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P41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又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二、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P54 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三、儿童观察的发展趋势,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59 儿童观察的发展总趋势是: 1.有意性不断增强。 2.精确性不断提高。 3.概括性逐渐增强。 感知规律再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地 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 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同学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 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该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 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距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4.根据直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 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实现的。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66 1.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1)直观形象法 (2)分类记忆法 (3)谐音记忆法 (4)歌诀记忆法 (5)联想记忆法 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复习多样化 (4)适当过度复习 五、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P71

文艺心理学练习题答案(已整理_全套_可直接打印)

《文艺心理学》导论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 1、在西方,文艺心理学是在19世纪后半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2、19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或文艺心理学理论有: 实验心理学、移情说、距离说。 3、实验心理学是文艺心理学的第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 4、实验心理学与传统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研究对象不同。二是研究方法不同。 5、实验心理学使美学研究发生了由“自上而下”的研究向“自下而上”的研究的转变,开辟了现代美学的新纪元,标志着文艺心理学的产生。 6、“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里普斯。“距离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来的。 7、20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有: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 8、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和瑞士的精神病学家荣格。 9、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泛性论为基础,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 10、荣格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自力门户,创立了“心理分析学派”。同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和性本能的立论不同,荣格强调集体无意识,认为艺术就是要揭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11、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考夫卡和阿恩海姆。 12、阿恩海姆把格式塔心理学系统运用于美学研究之中,主要以视觉艺术作为分析对象。 13、人本主义是20世纪文艺心理学的最新潮流,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14、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是苏联的一个文艺心理学流派,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代表人物是维戈茨基、列昂节夫和鲁利亚。 15、王国维是我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鼻祖。他在《〈红楼梦〉评论》中运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明《红楼梦》的悲剧。在《人间词话》中,他提出了“境界”说。他的“境界”说是对西方的“移情说”说和“距离说”说的创造性运用。 16、郭沫若在《论诗三札》中把诗的创作看成是一个由生活现实转化为心理现实再转化为艺术现实的过程。在其他文章中,他还自觉地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解释《西厢记》的创作动机和自己的小说《残春》主人公梦的起因和变态。 17、鲁迅翻译了日本学者厨川白村文艺心理学著作《苦闷的象征》。 18、中国现代最早在高等学校开设文艺心理学课程的人是鲁迅。 19、朱光潜在美学研究方面走的是一条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学的道路,他的文艺心理学专著有《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其中《悲剧心理学》是他在1933年用英文写作的,此书使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国外出版。 20、在现代中国,是第一个对审美经验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的人。 21、朱光潜的三本文艺心理学专著的出版,特别是《文艺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 22、胡风结合革命文艺的实践对创作心理进行独特的研究,他把创作主体提到主要地位,认为创作过程是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相生相克”的过程。 23、文艺心理学的产生和兴起始终受到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人文

文艺心理学第三章练习题

文艺心理学第三章练习题

《文艺心理学》第三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审美相似律 审美相似律是以存在于原始思维中的那种广义相似性原理为基础的。它是艺术品外在形式生成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所遵循的独特心理规律,基本上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它是使人将本来与人无关的外在事物变为主观存在,再由主观存在升华为新的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标示着艺术创作主体与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形象范式 是掩藏于现象形态之后,因而不易在创作与阅读中发现的一种艺术范式形态。形象范式是艺术的特殊存在方式和艺术形象特殊的内在结构,能体现出艺术独具的内在性质。形象范式既具有表象的抽象性,又具有情感性、充盈性和个异性。 3、显动机 创作显动机是从事创作的直接心理驱力。生活中,艺术家因各种物象、事件的触发,常发生心理波动,造成失衡,并引发适当强度的情感。宣

泄情感,以恢复心理平衡,便是显动机的主要内容。 4、动机冲突 指一个动机簇内各种子动机的矛盾纠葛。 5、内在形式 又叫审美意象,它是艺术家的心理体验与艺术品的外在形式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是指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以及其他审美活动中主体脑海里活跃着的包含丰富意蕴的形象。 5.同形性:这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又称为异质同构论。这一理论认为在知觉活动中,在作为对象的物理现象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形关系。 6、潜动机 指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某种无意识驱动力量。潜动机的主要特点是驱动性和潜在性。 7、内觉体验 “内觉”是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的术语,指的是那些不能用形象、语词、思维和任何动作表达出来的“无定形认识”,亦即非语言的、无意识的或前意识的认识。内觉是一种深层心理状态,不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1?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2.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 征。(理解)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试法、个案法等。(理解) 4.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实质观:(简答) (一)心里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器官在脑不在心;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二)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反应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心理的主观性;心理的能动性; 5. 注意: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志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理解) 6.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 注意)。无意注意;不伴随意志努力、没有目的、短暂不累;有意注意;伴随意志努力、自觉具有预定目的;有意后注意;高度自觉、目的性强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理解) 7. 注意的品质:(理解+ 材料分析) (一)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晰觉察到的注意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组织安排、人自身的特点。 (三)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将心理活动指向不同对象的特性。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活动间的关系、活动的性质。 (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来活动的吸引力、新活动的特点、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 8. 注意的起伏:指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同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名词解释) 9.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材料分析)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将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结合起来、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加以突出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对学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激发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间接兴趣提高注意力、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以防止学生分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深入浅出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活动中阐明原理、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10. 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是来自机体外部的还是来自内部的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 脏觉等。根据刺激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电磁的、机械的、化学的和热的四类。根据刺激源_______________ 与人的距离远近可分为距离性感觉和非距离性感觉。(理解) 11. 知觉的分类:可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两大类。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 运动知觉;社会知觉是以社会生活中的人以及人际现象作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的知觉和对自己的知觉。(理解) 12.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

【免费下载】《文艺心理学》自考试题

2007年02月13日星期二 12:35 一、单项选择题。 (略) 二、多选题(略) 三、名词解释题。 审美体验高峰体验母题心理时空 四、判断分析题。 1、愤怒出诗人是有科学依据的。() 2、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二者之间有统一,又有矛盾。() 五、简答题。 1、简述弗洛伊德关于梦的学说。 2、艺术体验的生成的特征。 3、模仿对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艺术美的创造有何作用? 4、艺术作品中的异态有哪些表现? 六、论述题。 1、为什么不能说只有信仰宗教的人才有神秘体验? 2、论述娱乐的深刻意义。 2007年1月四川《文艺心理学》自考试题(0816) 2007年02月13日星期二 12:4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是()。 A、康德 B、费希纳 C、布洛 D、克罗齐 2、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 B、作家的创作活动 C、读者的接受心理活动 D、作品的心理蕴含

3、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于幼儿的“自卑情结”和“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是()。 A、荣格 B、阿德勒 C、拉康 D、柯勒 4、艺术家保留赤子之心的体验类型是()。 A、爱心体验 B、宗教体验 C、归依体验 D、崇高体验 5、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最根本原因是()。 A、模仿 B、情感 C、节奏 D、宗教 6、作为艺术技巧的拟人手法直接脱胎于()。 A、形象思维 B、神话思维 C、原始思维 D、具象思维 7、高原体验是()提出的。 A、弗洛伊德 B、荣格 C、马斯洛 D、拉康 8、愧疚体验与艺术家的道德水准有密切关系,还与之有关的心理特征是()。 A、情感 B、感知 C、认识 D、想象力 9、动机簇活动中最复杂和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 A、趋避式动机冲突 B、双避式动机冲突 C、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 D、双趋式动机冲突 文艺心理学自考试题(复习题)(0816) 2007年02月14日星期三 18:25 第一部分: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心理学和产生是以()为代表的实验心理学的出现。

实用心理学期末复习.docx

《实用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心理学的性质的选项是(D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试验科学 D、边缘性学科 2、心理学分为两大领域,下列属于基础理论领域的是(A )。 A、普通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咨询心理学 D、运动心理学 3、下列哪一个学派是心理学的第一个学派(D )。 A、机能心理学 B、格式塔心理学 C、精神分析学派 D、构造心理学 4、德国心理学家冯特首创了心理学研究方法(B ),是一种对自己内在经验与感受的觉察与分析的方法。 A、观察法 B、试验内省法 C、访谈法 D、精神分析法 5、对最小刺激的感受力在心理学中称之为(B )。 A、相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觉阈限 D、感觉适应 6、韦伯定律说明了(C )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 A、相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觉阈限 D、感觉适应 7、感觉可区分为外部和内部感觉,下列属于外部感觉的是(B )。 A、运动觉 B、肤觉 C、内脏感觉 D、前庭觉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的部分反映。 B、知觉随着外部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C、知觉的理解性同知识经验有关系。 D、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同时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都发生反应。 9、埃默斯房体现了知觉的(D )。 A、整体性 B、组织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10、下列属于根据知觉所反映事物的特性所作的分类有(A )。 A、运动知觉 B、视知觉 C、听知觉 D、错觉 11、视崖试验是用来测试幼儿是否有()知觉。 A、水平 B、垂直 C、深度 D、以上都不是 12、知觉系统用错误的方式去体验刺激时,就产生了(A )。 A、错觉 B、幻觉 C、空间觉 D、时间觉 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意识的各种状态(C )。 A、睡眠 B、催眠 C、失眠 D、梦 14、下列对于注意的转移说法正确的是(C )。 A、注意的转移是被动的更换注意的对象 B、注意的转移是被动的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 C、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配紧密相连 D、注意的转移不利于注意的稳定性 1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根据注意时是否有目的和意识努力程度的分类(D )。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被动注意 16、一般而言,对信息采用(C )方式编码会收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A、单种 B、两种 C、多种 D、以上都不对 17、“舌尖现象”发生在记忆的哪一个过程中?(B )

公共管理心理学(1)

1.文化融合应激是急速的社会文化变迁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反应。(A ) A) 正确 B) 错误 2.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应该着重于抓组织和关心人,“抓组织”即科学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确立工作目标等;“关心人”即注重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部署意见,关心他们的需求等。(A ) A) 正确 B) 错误 3.心理健康并不属于公共卫生问题。(B ) A) 正确 B) 错误 4.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其中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控制疾病,降低危害。(B ) A) 正确 B) 错误 5.现代生活环境设计正朝着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生活环境设计也就此成了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A ) A) 正确

B) 错误 6.敞开式的办公环境噪声大、干扰大、注意力不集中,因而工作效率易受到影响。(A ) A) 正确 B) 错误 7.慢性应激反应在突发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较长。(B ) A) 正确 B) 错误 8.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仅表现为模仿、跟从、无目的和无组织等。(B ) A) 正确 B) 错误 9.从心理学方面看,与新闻敏感联系最密切的心理现象就是社会判断。(B ) A) 正确 B) 错误 10.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都受同一心理机制的制约,即要使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心理结构相一致、相协调。(A ) A) 正确 B) 错误

11.文化融合应激是急速的社会文化变迁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反应。(A ) A) 正确 B) 错误 12.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应该着重于抓组织和关心人,“抓组织”即科学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确立工作目标等;“关心人”即注重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部署意见,关心他们的需求等。(A ) A) 正确 B) 错误 13.心理健康并不属于公共卫生问题。(B ) A) 正确 B) 错误 14.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其中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控制疾病,降低危害。(B ) A) 正确 B) 错误 15.现代生活环境设计正朝着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生活环境设计也就此成了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A )

最新自考文艺心理学历年试题答案及精华资料资料

自考文艺心理学历年试题答案及精华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B ) A.美学和文艺学的发展 B.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C.科学实验和马克思主义 D.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 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是(A) A.弗洛依德 B. 弗洛姆 C.荣格 D. 歌德 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B ) A.异质同构理论 B.唤醒理论 C.深度知觉理论 D.心理距离说 4.以下不属于朱光潜著作的是(A ) A.《论诗三札》 B.《变态心理学》

C.《文艺心理学》 D.《悲剧心理学》 5.体验的核心是(A ) A.情感 B.认识 C.经历 D.意蕴 6.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C) A.镜像阶段论 B.表现性 C.简化原则 D.格式塔质 7.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是(D ) A.第一个层次 B.第二个层次 C.第三个层次 D.第四个层次 8.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学派的是(B ) A.实验心理学 B.社会历史文化学派

C.精神分析学派 D.人本主义心理学 9.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文艺心理学家是(B) A.拉康 B.阿德勒 C荣格D柯勒 10.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B ) A.只有积极意义 B.主要是积极意义 C.无所谓 D.只有负面影响 11.艺术家保持“赤子之心”属于(C) A.爱心体验 B.崇高体验 C.归依体验 D.宗教体验 12.“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说此话的人是(A ) A.荣格 B.弗洛依德

心理学期末复习及答案(电大考试)

《心理学》模拟题2 一、选择题(下列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每小题2分,共10分) 1.“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的影响.D.心境 2.对前怕狼,后怕虎,不能作出决定的人,应特别注意培养他的()B.果断性 3.以热情但急躁冲动,刚强但较粗暴为特征的人其气质属于()A.胆汁质 4.最早的气质学说是由希腊的哪一位学者提出来的() D.希波克拉特 5.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是() A.有差异的 二、填空题(每个1分,共10分) 1.意志的品质有:_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2.知觉的特征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 3.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分为智力技能、运动技能__ 三、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 1.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 2.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境引起的情绪状态。 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气质――是人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四、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最终认识到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产物,是外部活动在头脑中的反映。现代科学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结论。 首先,从生物进化过程看,低等动物最初出现的感觉、知觉取决于动物的神经网和头部神经结的形成和发展。灵长类动物的脑是动物发展的最高水平,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是动物中最高的,开始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人脑得到了高度发展,较之动物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意识。这表明,心理活动水平取决于脑的发展水平。(5分) 其次,从个体的生长发育过程看,个体的心理活动水平与其脑发育水平密切相关。(5分) 再次,从临床医学和心理实验上看,脑损伤是导致心理失常或丧失的重要原因。动物的生理实验表明,切除动物的部分脑组织会影响其某一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5分) 由此可见,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功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但脑并不能独立地产生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有赖于整个神经系统的作用,人脑只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5分) 2.试述气质类型及特征。 胆汁质:精力旺盛、坦率、热情、开朗;情绪冲动、暴躁、感情用事。(5分) 多血质:反应迅速、活泼好动、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兴趣易变化、粗心、缺乏一贯性。(5分) 粘液质:稳重、安静、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冷淡、迟缓、固执、淡漠。(5分) 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稳重、安静、反应缓慢、不喜欢与人交往;孤僻、敏感、多疑、忧闷、怯懦。(5分) 五、论述题(20分) 结合实际说明,制约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文艺心理学复习考试资料

《文艺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琼州学院06中文本2 王李雄 一、填空、选择、判断 1、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是弗洛依德。 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唤醒理论。 4、朱光潜著作的有《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5、.体验的核心是情感。 6、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简化原则。 7、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是第四个层次。 8、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学派的是社会历史文化学派。 9、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文艺心理学家是阿德勒。 10、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主要是积极意义。 11、艺术家保持“赤子之心”属于归依体验。 12、“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说此话的人是荣格。 13、癫狂状态往往是无意识创造的突发。 14、一般来说,形象范式的生成主要与个人的无意识有关。 15、反映事物本质化属性的范式被称为属相范式。 16、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谈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的特性。 17、批评家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富有攻击性气质。 18、大雁南归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的母题是怀乡。 19、实验派心理学代表人物:费希纳、吉布森、贝里尼和基泽。费希纳被人尊为实验艺术心理学的鼻祖,著有《美学导论》;吉布森力图研究有关人知觉世界;贝里尼提出“唤醒理论”,《美学和心理生理学》是当代最赋名望的艺术心理学著作之一;基泽《内在的视觉:对于艺术和大脑的探索》。 20、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精神文艺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荣格。弗洛伊德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的主要理论观念有潜意识、泛性论、本能说、人格结构和论梦。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他的理论体系包括集体无意识的描述、原型说与心理类型等方面的研究。另外还有阿德勒和拉康,拉康提出“镜像阶段论”。 21、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考夫卡和阿恩海姆。主要观点有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格式塔(这是格式塔文艺心理学最基本的观点)、表现性、艺术抽象的重要意义、视觉艺术中的运动和视觉艺术中的平衡。 22、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主要论述有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高峰体验理论和存在性世界的描述。 2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维戈茨基(主要著作《高级心理机能发展》、《思维和语言》、《艺术心理学》)、列昂节夫(主要著作《心理发展的问题》、《活动·意识·个性》和鲁利亚(主要著作《人的脑和心理过程》、《神经心理学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有决定论的原则、意识和活动统一的而原则和心理在活动中发展的原则。 24、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是费希纳。 25、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是审美体验。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

[;.p.l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文学艺术家的个性心理结构 一、阿尔波特的人格特征论,个人特质、群体特质。个人特质分为:枢纽特质、 核心特质、次要特质。 二、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形成于“四根说”的基础之上。 三、巴甫洛夫,脑神经说:直接刺激(语言艺术)、语言刺激(理智型) 四、弗洛伊德: 1、意识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2、人格学说:超我、自我、本我。 3,、《梦的解析》论梦(理解记忆) 4、精神分析方法(自由联想、梦的解析、抗拒分析、领悟)(加罪情结) 五、荣格: 1、心理类型说:内倾、外倾。 2、人格有三种基本成分:自我(意识)、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3、人格面具:是对社会要求所呈现的公开面孔。用于描述一个人公开的自身, 是心灵的一部分,相当于公开的自我,自身通过其人格面具为他人所认识。 4、阴影:处于人格的最内层,阴影中所蕴涵的人的基本动物性比任何其他原型 蕴涵的都多,是人心灵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 5、阿尼玛: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 形象,也是男人对女人的个人情结,既是男人向上的动力,也是堕落的诱惑力。在男人的感情、反应和冲动中发挥某种既定作用,男人总会在某个现实的女性形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阿尼姆斯则相反)6、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原型从本质上完全属于无意识的存在,我们 无从认识它本身。 第二章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 一、柏拉图,迷狂说、灵感说,“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 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的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 灵感源泉:神灵附体 灵感表现:迷狂 灵感获得过程:灵魂回忆 二、弗洛伊德,白日梦说。 三、虚静说 1、老庄提出“虚静”的人生哲学。 2、“虚静”是一种摒弃私欲杂念的创作心境,亦是一种自由的心境。虚静不仅是创作的心理前提,而且是激发想象、生发艺术境界的心理条件。 3、虚静的方法: ①“心斋”,排除创作主体心中的功利物欲。 ②“坐忘”,约束创作活动中的知性分析活动。 简言之,“以无生有”、“以静制动”、“以虚求实”即是虚静的方法。

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完整

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心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简评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

简评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 众所周知,朱光潜是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他是一个特别严谨的学者,当他认识到以往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研究美学“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就开始用更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学思想向真理趋进;他反对老化、僵化,提倡不断进取。 最近两天把朱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大致看了一遍,很受启发,他书中的观点我很喜欢,因为我自身就喜欢在自然中发现美,在生活中挽留美,我是活在我自己的幻想世界里,我的是感性的,而朱先生的把美上升到一种理性的角度,研究文艺。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后生不断学习的,因为只有把一切理性化、系统化、理论化,一切才能持久,才能够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朱先生认为人生是有机体,科学的伦理的和美感的种种活动在理论上虽可分辨,在事实上却不可分割开来,使彼此互相绝缘。因此根本反对克罗齐派形式美学所根据的机械观,和所用的抽象的分析法。一切事物都有研究价值,在文艺方面,对其作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文学、艺术、心理学和哲学的人们若果忽视美学,那是一个很大的欠缺。 在朱先生的《文艺心理学》一书中,朱先生对美感经验的分析(形象的直觉、心理的距离、物我同一、美感与生理)有了很详细的介绍与探讨,并且谈及了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同时,朱先生在书中还介绍了美感与联想、文艺与道德、自然美与自然丑、什么叫做美、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艺术的起源与游戏、艺术的创造、刚性美与柔性美、悲剧的喜感、笑与喜剧。 通读这本书后,对美学,对文艺心理学有了初步的了解,首先我们接触到了美感经验这个概念,美感经验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我们在生活中接触不同的场景,接触不同的境界,或得诸自然,或来自艺术,种类千差万别,都是美感经验。美学的最大任务就在分析这种美感经验。“美感的经验”就是直觉的经验,直觉的对象是“形象”,所以“美感经验”可以说是“形

2010年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0年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

练习题 1.最早明确提出"物感"说的,是儒家经典之一的_____. 2.美国心理学家西尔瓦诺?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中将人的创造心理分为_____,_____和_____等三个阶段. 3.感知的审美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与读者之间相互提问与回答的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和阅读效果,主要包括_____和_____两种. 5."内模仿说"的主要代表是德国生物学家,美学家和心理学家_____. 6.弗洛姆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思想的综合研究,提出了_____与_____两个概念,作为连接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纽带. 7."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Katharsis)."这是_____在其_____一书中提出的观点. 附:参考答案 1. 《礼记?乐记》 2. 原发过程继发过程第三过程 3. 新鲜感独特性整体性恒常性 4. 共鸣误读 5. 谷鲁斯 6. 社会无意识社会性格 7. 亚里士多德《诗学》名词解释题复习指导

答题技巧 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课程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做出解释,目的在于考核考生对这些名词概念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的准确性.这些名词在"课程讲解"和"概念解释"中都有明确的定义或简明的概括.这种题型的难度在于要点的把握,而且内容广泛,覆盖面大.答题时要简明扼要,不要求展开论述. 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二章:"迷狂"说;同化和顺应;内模仿说 第三章:审美情绪 第四章:童年经验;灵感;心理类型 第五章:语象 第六章:审美注意 第七章:心理场;共鸣 第八章:内模仿;高峰体验;内觉体验 第九章:民族文化心理 练习题 1.童年经验 2.审美注意 3.审美情绪 4.人本主义心理学 5.高峰体验 6.内觉体验 7.心理类型 8."迷狂"说 9.心理场 10.同化和顺应 11.灵感 12.共鸣 13.内模仿 14.内模仿说 附:参考答案 1.童年经验就是一个人在童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

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1、动物心理发展经历哪些阶段?(p15)(刺激感应性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2、自我意识的情感形式也称自我体验。 3、儿童的定义是什么?(p25)(广义的儿童指0-18岁的人类个体,狭义的儿童指童年期,即介于幼儿与少年期之间的个体。) 4、客体永久性是当物体从婴儿的视野里消失时,他能知道这并非是客体不存在了,而是被藏在某个地方。 5、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经过人脑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6、什么是不良行为?(p124)(是违反小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 7、什么是元认知?(p199)(一个人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 8、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是什么?(p83)(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扩大了,其生理进一步发展,促使他们的心理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自我意识客观化,开始产生社会自我。) 9、智慧技能形成的特征有哪些?(p173)(智慧技能的对象脱离了支持物;智慧技能的进程压缩;智慧技能应用的高效率。) 10、动机是什么?(p131)(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倾向。) 11、需要是什么?(p131)(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12、什么是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p153-154)(上位学习:指学习者在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概括程度更高的观念,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结性观念,因而这种学习又称为总结学习。下位学习:指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水平高的观念来学习新的观念,即原有观念是上位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下位观念,新旧观念之间构成类属关系,所以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并列结合关系:当新的概念或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既不是类属关系,也不是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结合关系或类比关系时,便产生并列结合学习。) 13、心理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心理发展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个体在心理发展各方面具有差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