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必修3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

1.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了解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

3.理解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及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2010年8月22日9时30分,中国水电建设史上建设规模仅次于长江三峡工程、世界最高的双曲拱坝、设计装机容量420万千瓦、年保证发电量190亿千瓦时的小湾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

小湾电站位于云南南涧县与凤庆县交界澜沧江中下游河段规划梯级中的第二级,是中国国家重点工程和实施西部大开发、云南“云电外送”和“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广东将成为小湾电站输出电力的最大市场,另有部分将供往广西。导入新课: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

①看教材P8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并完成【思考交流】1

②看教材P82~84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③看教材P84~86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完成【思考交流】2

建立方式:同学间可进行讨论交流→步骤1:导入新课→步骤2:老师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

题导思】1、2的设问,由浅入深的进行。→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 82图 5.1的讲解,讲解研析知识“西气东输的原因分析”,总结方法规律

步骤9:先有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以明确掌握已学的内容,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时作业(九)】←步骤8: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4、5、6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步骤7:教师通过【例2】讲解研析知识“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总结方法规律←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的设问,由浅入深的进行←步骤5: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1、2、3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见学生用书第57页)

(1)自然原因:

①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②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经济原因: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 2.典型案例——西气东输

(1)工程组成:天然气开发建设、输气管道建设和用户管网建设。 (2)工程

线路?????

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

油气田,东到上海。二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南

到广州。

1.我国有哪些大型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提示】 有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和战略重点在西部 (1)原因

?????

我国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在新疆、青海、川渝 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

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 已到了中后期

(2)具体战略: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1)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2)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1)缓解能源紧张的状况,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

(2)发挥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3.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西气东输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4.对环境的影响

2.西气东输主干线管道多经过大中城市,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大中城市人口众多,工业、企业较多,能源需求量大,消费量大,市场广阔。

(见学生用书第58页)

【问题导思】

1.我国东、西部地区能源生产与消费存在着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提示】东部地区能源消费大于生产量,而西部地区则相反。

2.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不利影响?

【提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北煤南运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很大的压力。

我国的自然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且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实行跨区域调配是最好的解决措施之一,其具体原因如下所示:

我国东部地区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达,但是资源、能源缺乏,制约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这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也是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

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缓解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陆地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在( )

A.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B.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陕甘宁、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D.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2)我国西部地区的天然气开发受到种种约束与限制的原因有( )

①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普遍较为落后,勘探、开发资金短缺问题严重②西部天然气市场需求量有限③现有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不能满足大批油气产品的生产和外运④地域狭小,气候干旱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思路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1)掌握我国天然气的主要分布区;(2)理解西气东输的原因。

【解析】第(1)题,我国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第(2)题,天然气开发主要受经济水平的限制。

【答案】(1)C (2)A

1.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带动作用是什么?

【提示】可增加就业,扩大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收入等。

2.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是如何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的?

【提示】西气东输输送的主要是天然气,它的实施可使东部地区的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天然气的比重上升,从而使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优化。

1.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所不同,对比分析如下表所示:

读西气东输工程的综合效应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读上图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西部地区输出了资源却发展了经济的原因。 (2)分析东部地区输出了资金却带来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 (3)从协调发展的角度看,西气东输工程是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 (4)在西气东输工程进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

【思路点拨】 阅读题图,分析图中各箭头的含义,看清东、西部的相互关系及中央政府所起的作用。

【解析】 依据图示,东部地区获得了洁净的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了产业升级。同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必然会增加资金投入,加快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从而为西部地区创造更优越的经济发展环境,加快东部地区的部分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优化东、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协调东、西部地区的经济。但在工程建设中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道路。

【答案】 (1)西部地区通过资源的输出换来了资金、技术,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同时扩大就业,提高收入。

(2)东部地区从西部地区得到洁净的能源,缓解了该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优化了能源消费结构,改善了环境,吸引了更多的投资,推动了产业的升级,更好地发展了经济。

(3)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既加快了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又加强了东、西部地区的联系,实现了共同发展。 (4)保护生态环境,因为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一经破坏很难恢复。

(见学生用书第60页)

[图表展示]

教材第82页图5.1 西气东输线路示意

[解图精要]

1.明确西气东输一线线路经过的省级行政区:新、甘(陇)、宁、陕(秦)、晋、豫、皖、苏、沪。

2.一线工程跨越的自然阻碍:一跨长江,两穿大山(吕梁山、太行山),三跨黄河。

3.一线、二线工程的气源地不止轮南(塔里木盆地),消费市场也不止上海和广州。

4.线路弯曲考虑的因素有地形、气源地、消费市场。

5.关注一线、二线穿越的主要地形区和沿线自然景观的变化。

[图表应用]

(1)下列因素中,修建“西气东输”主干管线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A.地形类型B.城市分布

C.资源状况 D.人口

(2)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积极推动新疆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B.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缓解能源紧张

C.可有效改善我国东部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D.该管线东西跨距大,沿线各自然带大致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变化

【解析】西气东输是能源大动脉,主干管线走向既考虑了自然因素,也考虑了经济因素。在经济因素中,尤其考虑了城市分布。主干管线由内陆到沿海,所跨的经度范围广;西气东输的意义对西部来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经济发展;对东部来说,改善了能源结构,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了环境质量,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等;对沿线地区来说,拉动了沿线地区相关产业经济发展。

【答案】(1)B (2)D

教材第84页活动

【答案】 1.西部油气区处于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多沙漠戈壁,位于第二级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崎岖不平,生态环境脆弱,恶劣的自然条件限制了西部天然气的开发。

2.西部地区开发较晚,社会经济实力较弱,缺乏资源勘探、开发所需的资金。

3.西部地区经济水平低,造成科教投入少、技术水平低,缺乏技术人才,技术力量薄弱,且缺乏进行相应研究的配套设施,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技术要求较高。

4.能源需求取决于生产、生活需求,西部地区社会经济落后,人口密度低,对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有限,形成不了促使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市场动力。

(见学生用书第60页)

读图,完成第1~2题。

1.西气东输一线工程没有经过的地形区是( )

A.黄土高原B.华北平原

C.东北平原D.太湖平原

2.西气东输一线管道经过陕晋向北走了弯路,其主要目的是( )

A.解决该地区供能不足的矛盾

B.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

C.改善该地区城市大气质量

D.途经陕甘宁气区,增加气源

【解析】西气东输一线工程没有经过东北平原。陕甘宁的鄂尔多斯气区是西气东输工程的补充气源。

【答案】 1.C 2.D

3.关于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B.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C.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D.我国东部油气资源已经开采殆尽

【解析】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答案】 D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据此回答下题。

4.“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对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生态意义表现为( )

A.有利于缓解电荒,为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能源

B.利用丰富的能源,推动耗能工业扩大生产规模

C.改变以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D.促使能源结构多样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解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都是我国的能源工程,对东、中、西部地区都能带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经济方面的效益表现为:中西部地区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东部地区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在环境方面,天然气和电都属于清洁能源,有利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保护大气环境质量,减小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压力。

【答案】 D

5.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能源报》2011年7月4日讯6月30日,中亚—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干线全线贯通,它的建成投产,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珠三角、长三角和中南地区天然气供需矛盾,而且还实现了与西气东输一线、涩宁兰线、陕京二线等多条已建管道的联网,进而形成我国主干天然气干线管道网络,基本覆盖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构成了近4万千米的“气化中国”的能源大动脉。

材料二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示意图

(1)简述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道向南跨过长江后所经主要地形区的地表环境特点以及铺设管道要克服的困难。

(2)有人说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来说是一个“双赢”的决策,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第(1)题,由材料二可知,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道跨过长江以后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江南丘陵,可以从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几方面描述其地表特征。众多的水系和各种地质灾害会为管道的铺设带来困难。第(2)题,对双赢的理解要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1)二线工程主干道跨过长江以后所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江南丘陵,该区为湿润地区,地表水丰富,山间多河谷、盆地,红壤广布,植被覆盖率较高。铺设管道要克服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地表崎岖不平,水系发达,多滑坡、泥石流等困难。

(2)西部地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东部地区:缓解能源不足,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城市大气质量;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基

础设施建设。

一、选择题

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衡的,存在着明显的富集区和贫乏区。读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示意图,回答1~2题。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 区域经济学 主讲教师:韩淑梅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 2016 —2017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周至第十六周

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 区域: 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 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 政治学:行政区域 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 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

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经济区域特点: 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 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 2.按照功能划分 3. 按管理职能的划分 十大经济区域 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三大经济区域 东部地区(12 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中部地区(9 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 西部地区(10 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 三、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四、区域开发 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的对象: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狭义对象: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第三部分:区际关系 第四部分: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 第五部分: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地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区域地理南方地区(超实用)

南方地区学案 【考纲解读】1.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 2.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南方地区国土资源整治与开发 【学习目标】 1.利用南方地区图,掌握南方地区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南方地区为例,学会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方法。 3. 激情投入,享受成功的快乐;通过与北方地区的比较,正确认识我国区域的差异性。【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区域地理读本和地图册,进行知识梳理;勾划课本,熟记基础知识。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自主学习的收获做好标记 3.完成课后的读图训练。 【重难点】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 【探究主题展示】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发展方向和措施 第一课时 【目标一】区域位置和范围:(结合教材图3-12-1) 【读图指导】 1、描述南方地区的位置 特点和范围。 2、找出主要经纬线:北 回归线、30°N,100°E、 110°E、120°E 归纳一、位置和范围 1、范围:主要包括地区、地区和地区。 2、地理位置: (1)相对位置:位于以南,高原以东,东部和南部面临海和海。 位于东部季风区部。 邻国:南方地区陆上相邻的国家自西向东依次为:、、。(2)绝对位置:纬度范围:北纬度;重要纬线:北回归线、30°N (大部分地区)经度范围:东经度;重要经线:100°E、110°E、120°E 3、面积:约占全国。人口:占全国的%,是我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 技巧点拨:重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 1、30°N和长江附近地理事物

2、北回归线附近地理事物 (一)、地形:(请结合地图册210页南方地区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地形特征: 地势: 地形: 2、主要地形区有——平原:高原: 盆地:丘陵:山地: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内容综述 2.课标要求 ◆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如长江三角洲)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教学内容详解 ◆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能归纳出区域的主要特征,并用简洁的学科科学语言表达。 ◇能举出说明该区域特征的地理事象。 ◆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通过比较两个级别相当的自然区或经济区,理解由于不同区域的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人地关系的差异,造成发展条件的差异,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某一经济区为例,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发展条件变化,导致的区域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差异、人地关系的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之间的联系。 ◆通过两个特征差异明显的区域比较,说明区域联系的必要性。 4.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板书〗一、什么是区域 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板书〗1.“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最基本)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板书〗2.“区域”的特征: ⑴层次性。 ⑵差异性。----因地制宜 ⑶整体性。----综合发展。 ⑷可变性。 (5)开放性。----加强联系 ⑴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珠海市既是广东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承转】我们共同分析了这样两个例子,得到了这样两个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自已看 一个例子。无锡市城市形态的变化。请同学们阅读学案上的材料1 和材料2,先自己 思考一下问题探究1 【小组探究】 【探究1】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材料1:无锡是我国古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19世纪中叶以后无锡之所以 能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并逐步发展成为工商业发达的著名城市,在一定程度 上得力于古运河。 材料2:水运经济”时代和目前无锡市区图 【问题探究1】 1、推断无锡在“水运经济”时代的城市形态。 根据“主要的交通干线是聚落的发展轴线”,我们推断无锡市在“水运经济”时代 的城市形态主要是沿着运河发展延伸的。 【设计目的】通过教师的设计,学生运用地理规律对从未见过的事物或者现象进行推 断,教师帮助印证其正确性,学生产生了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师】教师展示图(无锡运河风物图、著名的码头——黄埠墩)来印证其推断。 【承转】请同学们对比“水运经济”时代和目前无锡市区图,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对比无锡市在“水运经济”时代和目前的聚落空间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这 种变化能说明什么? 无锡市在“水运经济”时代聚落的空间形态是沿着运河发展延伸的,而现在主要是 沿着铁路线、公路线发展延伸的。 这说明了无锡市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以水运为主转向了以公路、 铁路运输为主。(所以说聚落形态会随交通干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设计目的】学生能从地图中对比观察主要地理表象(主要要素的特征)的变化, 并对这种表象的变化运用掌握的地理规律作出合理的解释。 老师:现在的无锡由于铁路和公路的快速发展,水运的地位下降了,那么,古运 河就弃子不顾了吗? 答:不是 【课件展示】无锡古运河的旅游图 【承转】历史上较为典型的还有扬州城市形态的变化。请同学们看一下这段材料,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教材分析和导入设计)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教材分析和导入 设计) 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 本节教材分析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三门沿海工业城”这个案例,说明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三门沿海工业城”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地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探求本区域的新的增长点。 3、对“三门沿海工业城”规划图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三门沿海工业城”案例分析,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观,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教学重点 区域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教学难点 区域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4〕教学建议 “区域发展阶段”是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课程标准是要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这条内容标准是要使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认识区域的发展规律,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节课遵循这一指导思想,以小组探究、讨论的学习方法进行一次实验性的学习。 新课导入设计 思考:以上资料是三门县沿赤乡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请同学们根据表中的信息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哪个阶段工业相对发达?哪个阶段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你的判断理由是什么? 导入二〔投影材料导入〕

高中地理《拉丁美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拉丁美洲》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㈠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 关系。 3.运用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㈡目标叙写 1.明确拉丁美洲和南美洲的区别。 2.记住拉丁美洲的地形,说出主要的地形单元和特点。 3.能够说出拉丁美洲的气候,并能够分析非地带性气候形成原因, 特别是安第斯山脉南40°以南地区东西侧气候类型的差异以及原因。 4.学会分析拉丁美洲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大的原因。 5.说出拉丁美洲的主要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的区域特征。 难点:拉丁美洲地形、气候、河流和相互影响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法学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在正式上课前,板图拉丁美洲轮廓图。 (二)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亚马孙河、仙人掌王国、印第安人、玛雅文明、狂欢节、巴西足球。 通过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位置与范围 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说出拉丁美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并 在板图中标出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美大陆、火地岛 的位置。 (四)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 学生利用地图册和学案资料,填写拉丁美洲的地形单元名称。(墨西哥高原、安第斯山脉、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找一名学生代表爬黑板,在板图上标注以上地形单元的位置和名称。 其他同学思考:拉丁美洲地形、地势特征? 总体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三大地形区 北部:墨西哥高原 西部:安第斯山脉 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探究1】——考点一:板块运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分析安第斯山脉的成因。 2、气候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教案]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课堂导学】 探究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常用指标 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探究二、区域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阅读教材第8-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表格内问题。) 〖活动1〗(教材第9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⑴.在美国地图上找出匹兹堡,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匹兹堡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东北部,附近煤炭资源丰富,通过运河与五大湖相通,水陆交通便利。 ⑵.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 19世纪以前,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低,开发规模小,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不到大规模开发,区域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随着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区域内部的积聚作用和对外联系加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发展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⑶.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一部分劳动力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产业工人,或从事服务性行业;并随着区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很多居民由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2、工业化阶段(阅读教材第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表格内问题。)

〖活动2〗(教材第11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⑴.在美国地图上找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布法罗,分析它们的地理区位特点。 都位于五大湖工业区,水陆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地形广阔平坦,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市场广大。 ⑵.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产业结构趋于复杂,在钢铁工业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 空间结构的变化是工业化区域不断扩大,初期阶段发展起来的中心城市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⑶.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成长阶段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和人地关系紧张等问题。 人口增多导致就业困难,区域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以及由于区域内资源短缺需要从外地输入大量资源导致加重交通运输压力。 ⑷.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同意,区域的发展要注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如果忽视环境效益,最终经济效益也会丧失。 ⑸.联系上述材料,说一说,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要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

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第1课时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形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通过阅读长江交通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长江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组图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这是我国的哪条河流,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她的那些气息?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板书) 1.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0 探究: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特点 过程:学生读图—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2.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1,结合课文。 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 师生归纳总结。 3.根据图文活动分析: (1)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经济有哪些优越的条件?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2)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具备哪些优势条件?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3)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具备哪些优势条件?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师生归纳总结 4.课堂小结 5.作业布置 【自主学习】 (1)位置、范围:长江三角洲简称“_______”,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达______,往北到通(州)扬(州)运河,包括_____省东南部、___市及杭(州)嘉(兴)湖(州)地区。 (2)在图7-30中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 (3)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高中地理全套教案《优质课精选必修选修》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南方地区练习题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南方地区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 读图1,回答1-3题 1.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强该地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B .为促进该地区农业生产,应大力发展商品粮生产 C .因地制宜在该地区建立大型农场,种植橡胶等作物 D .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 2.该地区中低产田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形主要为丘陵 B .该地区盐碱地分布广 C .土壤贫瘠 D .农业气象灾害频繁 3.该地区的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 .土壤酸化 B .土地盐碱化 C .水土流失 D .土地沙化 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现在我国的水土流失状况十分严重,大约有180万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丘陵山地、北方土石山地都有水土流失的发生。据此回答4~5题。 4.关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生态环境的正确叙述( ) A .生活能源短缺,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导致水土流失 B .因气候多雨湿润,植被即使被破坏,恢复也容易 C .生态环境的破坏只影响低山丘陵地区不影响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 D .这里的人地关系比较缓和 5.有关黄土高原地区的正确叙述( ) A .由于依靠传统的耕作技术和耕作方式,农民收入低下,大量垦辟陡坡地、林地、草地造成尖锐的人地矛盾 B .目前,黄土高原还有许多宜农荒地,这些宜农荒地的垦殖,可以缓解这里的人地矛盾 C .今后黄土高原农业发展方向为退耕还草、大力发展畜牧业的道路 D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就是因为人类的不合理垦殖这一原因造成的 读右图,回答6~8题。 6.关于图示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矿物能源储量丰富 B .主要灾害性天气与热带气旋的影响有关 C .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 .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7.该地区酸雨危害较严重,不属于其主要成因的是( ) A .气候湿润 B .地形以盆地为主 C .有色冶金工业发达 D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8.造成该区域与青藏高原农业地域类型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市场因素 B .政策因素 C .人口因 素 D .自然因素 读右下图,回答9-11题。 9.河流N 是我国( ) 图1

区域发展阶段教学设计

区域发展阶段教学设计 -------榆次二中白利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重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的协调人际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激趣诱思 ?思考:上海的浦东新区在开发前后景观发生了哪些明显变化? ?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会发生哪些相应的变化? (然后让学生预习本节的引言部分,找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的指标) 【板书】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环节一时事点击 2008年10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域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六大经济区中,:“珠三角”抢得先机,“长三角”后来居上,“长三角”的崛起与其所处的优越地理环境有关。环渤海潜力巨大,新东北重整旗鼓,大西北加快开发,中部正待崛起(“政策洼地”和“塌陷地带”) 为何要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环节二知识铺垫----自主学习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

【背景知识】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板书】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板书】2.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 (2)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思考: ?高收入的地区一定是发达地区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走出误区 ?发达地区的收入较高,但高收入地区并不一定是发达地区。例如一些以出 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的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水平低,不能看作经济发达地区。 ?在区域发展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内部的差异小,整个区域处于低 水平的平衡状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呈现出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随着进一步发展,其内部的差异缩小,处于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且这个区实施循环往复的,是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板书】二、区域发展阶段 环节三案例探究(以匹兹堡为例) 材料一: 匹兹堡的兴起 匹兹堡在17世纪后期只是一个毛皮贸易站,尽管这里优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几乎无工业可言。 无烟煤炼铁技术发明以后,苏必利尔湖附近的优质铁矿、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得到开发。1834年,宾夕法尼亚运河完工和铁路通车后,这里成为水路交通枢纽。 19世纪70年代后位于煤田中心地带的匹兹堡,利用五大湖和运河廉价的水运条件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石,迅速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享有“钢都”之称。这里资源充裕,环境良好,城市与工业发展的空间很大,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热力环流和风 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 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 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 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 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 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 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气压呢? 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 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 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 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在城市风的高空,气流有城市流往郊区,在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往城市,大气的这种水平运动就是风。下面我们继续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大家有两分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再有两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问题一:画出导学案两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并比较大小 问题二:如果仅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将会如何运动?

高中地理1.2区域发展阶段教案湘教版必修3

1.2 区域发展阶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地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探求本区域的新的增长点。 3.通过分析图1—1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重点] 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教学难点] 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2006年11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闭幕。在会议上中国宣布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所有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止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方减免了31个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109亿元人民币债务,对非洲30个最不发达国家190项对华出口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非洲集中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不发达国家。 【板书】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提问】以下几个国家中属于发达国家的有?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有?你认为哪些国家或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衡量的标准是什么? 加拿大、美国、印度、中国、日本、埃塞俄比亚、阿富汗、缅甸、英国、德国、泰国(学生回答,教师引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板书】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讲解】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和社会发展水平。按05年人均GDP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就可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案

湘教版必修III《区域经济联系》 设计思想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引入新闻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合适的材料与图片,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内容:东、西部合作的成效与意义;资源跨地区调配的具体方案、图示及意义。在此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深入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对调出地和调入地、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等进行全面地分析,从而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教材分析 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是:“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条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认识产业的转移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产业迁出区和迁入区及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本节教材也是以我国为例来阐述区域经济联系的,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二是资源跨地区调配,三是产业转移。本节内容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概括与总结,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对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节内容与初中内容联系较密切。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中涉及到的水资源、煤炭资源和天然气资源的地区分布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都在初中学过,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应用。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资源的地区分布及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但从学生的基础看,大多数的学生只是有模糊的印象,并不十分清楚具体的内容。部分学生可能会事先去复习一下,小部分学生可能会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具体方案、图示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知道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的具体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正确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所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 教材的重点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具体方案、图示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教学策略与手段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综合运用发现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和比较法。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复习我国水资源、煤炭资源和天然气资源的地区分布及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新闻“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页 1 第

高中区域地理南方地区知识点

南方地区知识点 1.范围:东部季风区南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2.地形特征: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丘陵,大多由东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间分布,“南岳”衡山、庐山、井冈山等众多名山分布其中,南岭地区岩浆岩分布广泛,是我国有色金属矿产的集中分布区;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素有“紫色盆地”和“天府之国”之称;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区,山间“坝子”是当地主要的耕作区;横贯山脉和南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台湾玉山主峰为我国东南沿海最高峰。 主要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平原、江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南岭、武夷山脉、秦巴山地、台湾山脉。 气候特征: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积温4500℃-8000℃,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一月份均温在0°C以上,冬温夏热,四季分明(南部沿海和滇南地区一月均温大于15°C,长夏无冬)。年降水大于800毫米(台湾东北部火烧寮年均降水6489毫米,为我国“雨极”),主要集中在夏半年,雨季由南向北变短。横断山区气候垂直变化大,云贵高原为源于太平洋和源于印度洋的两类季风交汇处,冬季昆明静止锋以东阴雨冷湿,以西晴朗温暖。长江中下游地区(宜昌以东,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每年6-7月间受江淮静止锋影响,出现梅雨,7-8月在夏威夷高压脊控制下形成伏旱。冬季寒潮和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3.水文特征:水量丰富,汛期长,水位季节变化小(南部沿海河流有明显台风汛);江南丘陵、南部沿海、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河流落差大,水力丰;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运河航运价值高;河流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主要湖泊:长江流域为我国淡水湖主要分布区,鄱阳湖(我国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日月潭。 主要河流: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四川盆地向心水系(岷江、雅垄江、乌江、嘉陵江);珠江及其支流西江、东江、北江;钱塘江;淮河;闽江;横断山区水系澜沧江、怒江;浊水溪。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土壤:地带性土壤为红、黄壤和砖红壤性红壤,非地带性土壤有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和农田区的水稻土。 主导因素:东部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加,西部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4.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①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台湾、海南、滇南西双版纳是全国水热条件最好的地区)。江淮地区梅雨适时适量,有利于水稻生长。②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③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不利条件:①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②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粘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③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之一,以水田为主。长江以北一年两熟,长江以南一年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为主。淡水养殖发展很快。南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生产。海洋渔业发达,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沈家门港是我国最大的渔港。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①重要的商品粮、桑蚕、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黄麻、亚热带热带作物和淡水渔业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美誉。②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棉花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热带经济作物基地:海南岛、西双版纳。糖料作物基地: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出口农产品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淡水渔业基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蚕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用材林基地:横断山区、东南林区。 主要农产品: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 3.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利用地图,运用所学的知识,列表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存在哪些差异,学会区域 比较的一般方法; 3.结合教材内容,说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 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明确千差玩别的地理环境,就会造就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科学的区 域可持续发展观; 2.养成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区域的特征;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课的类型 授新课 三、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教学法师生互动式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新课导入】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我们还听说过东北平原、黄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齐鲁文化区等地理名词。你了解什么事区域吗?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咱们今天的学习主题。 【板书】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讲述】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区域

湘教版必修三1.4《区域经济联系》word教案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2、了解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 3、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4、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5、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图示 6、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 8、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展示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等 2、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的方法获得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于当代世界经济趋势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领域。 2、通过“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人类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信念。 3、激发学生热爱地理学中关于社会建设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 1、资源夸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及其意义 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区域发展差异,了解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情况及其差异。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今天,我们来学习区域经济联系,本节主要有三大部分,即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夸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教师问:大家知道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什么?(让学生在看了书的前提下回答该问题) 学生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如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区域经济组织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自由贸易协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