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真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真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真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真菌为低等真核生物,种类庞大而多样。据估计,全世界约有真菌150万种,已被描述的约8万种。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和生物体内外,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许多真菌在自然界的碳素和氮素循环中起主要作用,参与淀粉、纤维素、木质素等有机含碳化合物及蛋白质等含氮化合物的分解。有些真菌如蘑菇、草菇、木耳、麦角、虫草、茯苓等可直接供作食用和药用,或在发酵工业、食品加工业、抗生素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也有些种类引起许多植物特别是重要农作物的病害,如水稻稻瘟病、小麦锈病、玉米腥黑穗病、果树病害等。少数真菌甚至是人类和动物的致病菌,如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等。因此,合理利用有益真菌,控制和预防有害真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整理了已完成基因组序列测定的真菌的信息,并对真菌染色体组的历史、测序策略及其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1真菌染色体组的研究历史和资源

1986年美国科学家Thomas Rodefick提出基因组学概念,人类基因组计划带动了模式生物和其它重要生物体基因组学研究。阐明各种生物基因组DNA中碱基对的序列信息及破译相关遗传信息的基因组学已经成为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不可分割的学科。由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近百个实验室六百多位科学家通力合作,1996年完成第一个真核生物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基因组测序,这对于酵母菌类群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里程碑,并且激起了真核基因功能和表达的第一次全球性研究(Goffeau etal,1996)。随后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Wood etal.2002)和粗糙脉孢霉Neurospora crassa(Galagan etal.2003)染色体组的完成显露出酿酒酵母作为真菌模式生物的局限性。尽管如此,真菌染色体组测序的进展最初是缓慢的。为加快真菌染色体组研究的步伐,2000年由美国Broad研究所与真菌学研究团体发起真菌基因组行动(fungal genome initiative,FGI),目的是促进在医药、农业和工业上具有重要作用的真菌代表性物种的基因组测序。2002年2月FGI发表了第一份关于测定15种真菌基因组计划的白皮书。2003年6月,真菌基因组行动发表了第二份白皮书,列出了44种真菌作为测序的目标,强调对其中10个属即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组织胞浆菌属Histoplasma、球孢子菌Coccidioides、镰刀菌属Fusarium、脉孢菌属Neurospora、假丝酵母属Candida、裂殖酵母属Schizosaccharomyces、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和柄锈病菌属Puccin&的物种优先进行测序。之后,经过FGI、法国基因组学研究项目联(G6nolevures Consortium)、美国能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The DOE Joint Genome Institute,JGI)DOE联合基因组研究所、基因组研究院(The Institute for Genomic Research,TIGR)、英国The 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mteSanger和华盛顿大学基因组测序中心等共同努力;得到包括美国国家人类染色体研究所、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等的资助,也有来自学术界和产业集团如著名的Monsanto、Syngenta、Biozentrum、Bayer Crop Science AG和Exelixis等公司的持续合作,在最近的几年里,真菌基因组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至2008年6月1日,共有3734种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工作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公开发表812个完整的基因组,其中,70余种真菌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组装完成或正在组装,分别属于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壶菌门和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的代表。此外,还有Ajellomyces dermatitidis和Antonospora locustae等20余种真菌基因组序列正在测定中(Bemal etal.2001)。这些真菌都是重要的人类病原菌、植物病原菌、腐生菌或者模式生物,基因组大小为2.5—81.5Mb,包含酵母或产生假菌丝的酵母、丝状真菌,或者具有二型性(或多型性)生活史的真菌,拥有与动物和植物细胞一样的的细胞生理学和遗传学特征,包括多细胞性、细胞骨架结构、生长发育、有性生殖、细胞周期、细胞间信号

传递、牛理规律、DNA甲基化和遗传修饰等,充分体现具有9亿年进化史的真菌生物多样性。由于真菌基因组较其他的真核生物而言相对简单,更容易被测序和注解,易于遗传操作和基因修饰,因而成为真核生物基因组研究的最佳模式生物。真菌基因组学的研究特别是真菌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有利于生物进化、系统发生学、药物靶基因、基因发现以及基因功能等方面的研究(Hsiang&Baillie 2006;Xu

etal.2006)。

2真菌基因组测序策略

目前基因组测序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全基因组鸟枪测序法(WGS)。Sanger(1977)首先采用这个方法对噬菌体φX174进行了测序,其基本原理是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酶切,然后将片断亚克隆至2kb 的小嵌件库和10-20kb的大嵌件库中。从两端开始对克隆进行测序(即正义链和负义链),然后组装成连续的叠连群(contigs),最终形成完整的基因组。第二种方法是分级鸟枪测序法,跟WGS不同的是基因组DNA提取后被分解并亚克隆至100-500kb的BAC库中。与此同时,也生成小一些的大小约为50kb的黏粒库或者。2-10kb的质粒库。这种分级策略所采用的叠连群最终被映射到已知的染色体位置上,序列的装配只需关注一个小范围内的基因组即可(Pevsner 2003)。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组较大的真核生物基因组测序中,包括真菌基因组和已测序的人类基因组,同时由于Fosmids和BAC技术的应用,使高质量、连续的长片段序列组合成为可能。比如在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序列草图组合时,使用的框架序列长度达到了5.4Mb,甚至有的框架序列直接原封不动地来自于染色体(Galagan etal.2005b)。

尽管基因组测序取得很大进步,但仍存在一些技术挑战。重复序列是装配WGS序列数据中存在的最大困难。重复序列的适度水平改善了大多数真菌的装配问题。然而,与端粒、着丝点和rDNA阵列关联的高度重复序列仍然是一个难题。通常,这些区域在细菌库中是不被克隆的,然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这些区域被克隆和测序但是不能正确地装配。虽然示踪分析(follow up analyzes)能准确地重建端粒,但是用于估计这些高度重复序列区域大小和位置的独立作图方法是必需的(Farman&Leong 1995;Li etal.2005)。重复序列的一个特殊情况是二倍体。在二倍体中,杂合子的范围可能横跨两个不同的染色体区域,在装配过程中低多形性区域不能正确合并,而高多形性区域通常是分离的,结果等位基因的差异很难与明显的旁系同源区分开来。尽管这些复杂问题可以通过测序单倍体来避免,或通过测序一个紧密相联的辅助单倍体使之最小化,但在多数情况下,例如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测序一个二倍体是必不可少的(Jones etal.2004;Braun etal.2005)。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新的装配法则,以便更精确地装配二倍体甚至多倍体的全基因组序列(Vinson etal.2005)。面对真菌基因组测序的挑战,新的作图和测序技术应运而生。至少HAPPY作图法(HAPPY mapping)和光学作图法(optical mapping)提供了无需克隆、将序列定位于染色体特定位点的染色体装配验证。前者是随机地打断基因组DNA,经高通量筛选和PCR检测确定DNA标记的新技术,方法操作简单且不会产生大克隆库(Dear&Cook 1993)。后者是最近研发的适用于染色体装配的技术,其方法是根据巨碱基长度的单一DNA分子图象产生的染色体范围内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通过比较silico限制性酶切位点的顺序和距离,提供一个独立的装配验证(Zhou etal.2004)。

测序技术的改进也为进一步地加速真菌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保障,如粗糙链孢霉Neurospora crassa 的基因组富含AT,不能利用细菌文库进行有效地克隆,由454生命科学实施的pyrosequencing方法成功地解决传统测序方法所不能产生的基因组序列(Galagan etal2005b)。此外,先进仪器的使用导致大量廉价基因组数据的产生,单一基因组测序的当前成本降低至使其能够测定5-100多个种或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早期的基因组测序目标是产生高质量的个别菌株或种的参考序列,而现在新的测序技术促使科学家们描述更多亲缘关系菌株的分子多样性。

3真菌基因注释和真菌基因预测

真菌基因注释是借助生物体中相似的线性基因结构分析完成的。真菌基因组编码密度范围为37%

-61%,与其他真核生物一样,真菌基因密度与基因组大小成反比。真菌基因编码序列长度平均在1.3-1.9kb。尽管真菌显示出基因结构的显著多样性,但相对后生动物而言,真菌基因几乎不被内含子所间隔。真菌内含子密度范围多样,担子菌如新型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neoformans的每个基因含5-6个内含子(Loftus etal.2005);许多最近测序的子囊菌平均每个基因含1-2个内含子(Borkovich etal.2004;Dean etal.2005);而半子囊菌啤酒酵母中总共不到300个内含子(Goffeau etal.1996)。另外,真菌内含子很小,许多子囊菌的内含子平均只有80-150bp,而担子菌类的新型隐球酵母的内含子较为例外,平均大小为68bp且拥有许多小至35bp的内含子(Loftus etal.2005)。真菌内含子的结构多样性为其进化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机会。

大多数真菌相对简单的基因结构促进了基因的准确预测。然而,许多真菌种类缺乏重要的EST数据库,使真菌基因预测依赖于de novo基因预测。假使真菌种问的外显子和内含子特征有很大区别,那么关于生物体特征性数据库的基因预测工具的研发是非常重要的,de nOVO基因预测工具为基因预测提供了条件,这些工具包括GenelD(Guigo etal. 992),FGenesh和FGenesh+(Salamov&Solovyev 2000),SNAP(Korf2004),Augustus(Stanke鲥以2004)和GlirnmerM(Salzberg etal. 1999)。除了这些工具之外,GeneWise工程和Exonerate使基因预测能够独立地根据同源蛋白或编码序列的比对而进行(Slater& Birney 2005)。

真菌比较基因预测是一个特别有吸引力的策略,它可以预测相关染色体群,其实用性已经在相关酵母种类的比较注释(Kellis etal.2003)和新型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neoformans的TWINSCAN预测算法中被证实(Tenney etal.2004)。后者是一种运用参考染色体与未知染色体同源性比对的de noVO基因预测算法(Korf etal.2001)。TWINSCAN以新型隐球酵母血清型A作为参考染色体,成功地预测新型隐球酵母血清型D的染色体序列。用已知基因或RT-PCR的结果证实该预测结果中60%-72%是完全正确的。如果利用新型隐球酵母相对复杂的染色体来比较预测其他真菌,其结果将是令人鼓舞的。

多重染色体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真菌在基因组水平上存在很大分歧。例如,人们普遍认为相关的子囊菌在大约2亿年以前是同一个祖先(Taylor etal.1999),然而,将Magnaporthe grisea和粗糙脉孢霉Neurospora crassa的染色体进行对照后发现,相似性47%的氨基酸事实上是没有保守相似性,仅113个区域含有四个或更多的保守共线性基因(Dean etal.2005)。一般认为,完整真菌染色体的分析在一个相对较短的进化时间范围内会迅速打破之前的保守相似性,即使是同属真菌在基因水平上也显示出显著的分歧。通过对Aspergillus nidulans,A.fumigatus 和A oryzae三种曲霉菌的比较,结果表明任意两种曲霉平均仅68%的氨基酸是一致的(Galagan etal. 2005a),其进化时间间隔与人类和鱼类之间的进化时间间隔相当(Dujon etal. 2004)。在这段进化时间里,大概有70%的A.nidulans可以映射到A.fumigatus或A.orzyae共线群(syntenic block)中,同时A.nidulans中约50%的保守共线群在三种曲霉中都有保留(Galagan etal.2005a)。在这些共线群中,有大量的微小重组片段。这些片段包括许多小的插入片段,是真核生物中的一种共同的重组模式(Aparicio etal.2002;Kellis etal.2003)。但其他的重组方式也相当地普遍,包括转座、部分插入、缺失和复制等。正在进行的试验进化研究证明酵母菌普遍重组方式是复制和转座(Koszul etal.2004),这些结果有助于真菌基因组的长期进化研究。Wolfe&Shields(1997)预言酵母菌完整的基因组复制伴随着大量的基因缺失,已经被比较基因组分析证实(Duion etal,2004;Kellis etal.2004),同时揭示这对酵母菌的碳源发酵有重大的影响。同样,在其他真核生物中也证实存在空间重组模式,相当普遍地在近端粒处并伴随重复序列成分的存在(Kellis etal.2003;Lepha etal.2005)。

4生物系统发生的进化关系分析

生物最本质的特征是进化。比较基因组学以进化理论作为理论基石,同时其研究结果又前所未有地丰富和发展了进化理论。完整的全基因组分析可以为生物系统发生学提供更多权威性的答案。Wolf etal.(2001)在全基因组信息的基础上构建了与传统的细菌分类方法不同的进化树,认为原核生物主要分

两个域。在系统发生学的分析研究中,分析对象的基因组信息越多,结果就越可靠。尽管全基因比较研究似乎可以解决分类学上的很多问题,但是还有问题需要考虑并作进一步研究。Soltis etal.(2004)研究表明尽管当整个基因组都研究了,如果跟分类有关的基因数量极低,可能会产生错误的系统发生学结论。

在真菌基因组的研究过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真菌比植物和低等动物与人类亲缘关系更近。Zeng etal etal以(2001)发现约有1000个人类蛋白质与真菌的同源性高于其它动物如线虫或果蝇等,他们推断认为人类基因组的功能基因跟酵母及高等真菌的亲缘关系更近。Cliflen etal.(2003)比较了6个酵母的基因组发现有功能的如调节元件的非编码序列都非常小,一般很难辨认,与它所调控的基因较远。通过寻找这些系统发生学足迹,据此Cliften等(2003)修正了酵母的未知基因的框架,进而发现编码调节蛋白基因。Schoch etal.(2003)详细编录了三个丝状真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和Gibberella moniliformis的kinesin基因家族,并把它们与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相比较,结果发现9个亚科的丝状真菌都含有10个kinesin 基因,而酵母kinesin基因则较少。Kellis“etal.(2004)比较了S. cerevistae和Kluyveromyces waltii 基因组,推断s. cerev&iae是最古老生物全基因组的复制品。Zelter etal.(2004)采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在Neurosporacrassa和Magnaporthegrisea基因组中寻找到酵母编码钙信号传导途径的同源基因,且在丝状真菌中编码各种钙信号传导蛋白的同源基因要比酵母多,由此推测可能与丝状真菌具有复杂的细胞结构和在自然环境中接受更广范围的外部信号有关。

虽然在三十年前发现内含子并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Gilbert 1978),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内含子的起源、扮演的角色和进化动力学等(Lynch&Richardson 2002)。由于内含子存在于真菌和其他真核细胞基因组内,且真菌染色体的基因密度大、基因结构相对简单,有利于准确预测内含子的界限,加上真菌平均内含子密度的变化,因而有关真菌内含子的研究具有普遍意义,同时为内含子进化研究提供机遇。最近关于真菌内含子的研究为内含子的进化模型和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Nielsen etal.(2004)研究Aspergillus nidulans、Fusarium graminearum、Magnaporthe gr&ea 和Neurospora crassa四种跨度约3亿3千万年真子囊菌基因组的内含子进化模式,发现内含子在动力学模式上的差异明显,在M. grisea和F. gramm‘earum中,获得与丢失内含子的数量是接近平衡的,但在N.crassa中,丢失的内含子大概是增加内含子的两倍,而且在基因家族之间,内含子获得的速率也是变化的。新增的真菌基因组序列为更长进化间隔的内含子动力学研究提供机会。Stajich etal.(2005)以人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mna作为外群,通过对24种真菌内含子的获得和丢失模式进行研究开发出一种估算内含子获得和丢失的最大可能方法,从而计算真菌进化树中在不同节点内含子的密度。

内含子的一个有趣的特征是在目前所有完成序列测定的真核生物中,内含子的密度与位置偏差之间存在相关性,即在内含子较丰富的生物体内,内含子平均地分布在基因的编码序列内,而在内含子贫乏的生物体内,内含子偏向地分布在基因的5'端(Mourier&Jeffares 2003)。这种偏向可能是通过一种来自3’多聚腺嘌呤尾端反转录传递的同源重组剪切机制导致内含子丢失而引起(Roy&Gilbert 2005b),且已在含有内含子的酵母菌Ty因子中得到证实(Boeke etal.1985)。Nielsen etal.(2004)研究结果显示,内含子丢失是单独的,至少在隐球菌和真子囊菌的最近演变历史上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内含子丢失存在5’位置偏向。同样,对四个密切相关的隐球菌种类的内含子丢失研究标明,内含子丢失并不能用基因转化来解释,推测内含子丢失是通过RNA重组形成的,更有趣的是,内含子丢失全部发生在基因中间,完整无缺的内含子则留在在3'末端(Staiich&Dietrich 2006)。

根据现有数据库信息,内含子丢失在某些真菌的进化分支中占优势,这与利用植物、动物、原生动物以及两种真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等8个基因组的研究结果一致(Roy&Gilbe 2005a)。随着更多真菌基因组序列被测序,有关内含子进化的神秘面纱将被揭开。

5真菌致病性与抗真菌药物研发

真菌感染威胁人类的健康(Swartz 1994)。真菌对与爱滋病和白血病有关的免疫抑制或治疗性抑制免疫患者是致死性的。在美国每年由曲霉菌引起的患者超过一万,致死率达20%(Dasbach etal.2000)。酵母感染则更为普遍,例如2002年在加拿大新型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neoformans至少感染59例,引起两例死亡(Hoang etal.2004)。由球苞菌Coccidioides immit&引起的谷热病仅在美国每年就超过100000个案例发生(Chiller etal.2003)。植物病原真菌对农业也具有破坏性影响。真菌感染所有主要庄稼,并通过真菌毒素的产生导致食物污染(Strange&ScoR2005)。仅在美国,估计每年因植物病害损失330亿美元(Madden&Wheelis 2003)。由Magnaporthe grisea引起的稻瘟病估计每年毁坏的稻米足够养活60万人口(Zeigler etal.1994)。

科学家们试图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来分辨病原菌和非病原菌。Hsiang&Goodwin(2003)采用植物的全基因组和病原真菌的比较进而从被真菌感染的植物组织中获得起源ESTs。由于目前研究的植物基因比真菌基因多,他们认为这种方法比起比较GenBank中NR数据要更容易定位那些与分类有关的序列。在GenBank中发现与其匹配的植物基因序列不能保证就是起源基因。Xu etal.(2003)采用相似的方法去设计32个非配对的序列探针,从非感染组织中找到了22个序列,从感染组织中找到了10个序列。当宿主和病原菌的基因组信息都完全被测序时,将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人类疾病的研究。对于植物病理来说,目前宿主和病原菌被测序的还比较少。此外,植物的真菌性疾病,宿主和病原菌都是真核生物,它们的序列就更难区分。

由于真菌是真核生物,针对真菌开发的治疗药物比起细菌性病原微生物治疗药物更加困难,目前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很少。大多数现有的药物有严重的副作用,对这些化合物的抗药性是一个新增的问题(Georgopapadakou 1998)。对医疗上重要真菌基因组分析有可能解决上述临床问题,特别是几个致病性真菌的基因组已经被完全测序,这样与人类不存在同源性且为真菌生长所必须的基因的预测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研究弱毒副作用的杀真菌药物的一个靶标。这种方法已被用于研究抗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药物(Jones etal.2004)。在白色假丝酵母的基因组序列中发现了228个基因,这些基因都存在于其它5个被测序的真菌基因组中,但在人或老鼠基因组中缺乏同源性(Braun etal.2005)。这些基因是利用小分子物质抑制白色假丝酵母的潜在靶标。Hsiang&Baillie(2005)比较了14个真菌与动物、植物以及细菌的基因组,发现了17个真菌特有的基因。他们指出其中7个基因可以用于抗真菌药物的靶基因研究。Kessler etal.(2002)比较了Aspergillus fumigatus与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和Candida albicans三种酵母的3000个cDNA序列,结果发现49%的cDNA 序列E值≤10-5,认为这些序列可能是A.fumigatus的特有基因,可以作为研究抗A.fumigatus类真菌的靶基因。

真菌中病原真菌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危害,但有些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在药物的生产和发展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次生代谢产物包括Lovestatin和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霉素和环孢霉素。丝状真菌基因组揭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编码基因的普遍性(Yu & Keller 2005)。越来越多的基因组资源给人类利用真菌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6真菌基因组学的未来

真菌种类庞大而多样,分布广泛,甚至在某些海洋环境和极端环境下也有真菌存在。完整真菌基因组的测序为真核界乃至整个生物界进化研究提供了空前的机会,重要的人类病原菌、植物病原菌和腐生菌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不仅推动繁殖方式的选择、顶端生长、致病机制、宿主-真菌相互作用等基础研究,还能更好地寻找抗菌药物靶点,促进疫苗和抗菌药物的开发研制。应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研究真菌基因组有助于人们理解不同生境下真菌的生理特性、形态差异、进化和代谢多样性。但是,序列只是真菌基因组学的冰山一角。基因组序列的公开已经推动了全基因组范围内针对不断增加的真菌物种功能研究的发展,最终这些研究将形成一种新的方法——生物系统方法,使之能够解释真菌生物学和进化,尤其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医学、农业及真菌对环境的影响。相信随着迅速发展的高通量方法应用于真菌基因组

学研究,将会大大地推动此研究领域的快速进展。

【免费下载】真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真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真菌为低等真核生物,种类庞大而多样。据估计,全世界约有真菌150万种,已被描述的约8万种。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和生物体内外,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许多真菌在自然界的碳素和氮素循环中起主要作用,参与淀粉、纤维素、木质素等有机含碳化合物及蛋白质等含氮化合物的分解。有些真菌如蘑菇、草菇、木耳、麦角、虫草、茯苓等可直接供作食用和药用,或在发酵工业、食品加工业、抗生素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也有些种类引起许多植物特别是重要农作物的病害,如水稻稻瘟病、小麦锈病、玉米腥黑穗病、果树病害等。少数真菌甚至是人类和动物的致病菌,如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等。因此,合理利用有益真菌,控制和预防有害 真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整理了已完成基因组序列测定的真菌的信息,并对真菌染色体组的历史、测序策略及其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1真菌染色体组的研究历史和资源 1986年美国科学家Thomas Rodefick提出基因组学概念,人类基因组计划带动了模式生物和其它重要生物体基因组学研究。阐明各种生物基因组DNA中碱基对的序列信息及破译相关遗传信息的基因组学已经成为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不可分割的学科。由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近百个实验室六百多位科学家通力合作,1996年完成第一个真核生物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基因组测序,这 对于酵母菌类群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里程碑,并且激起了真核基因功能和表达的第一次全球性研究(Goffeau etal,1996)。随后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Wood etal.2002)和粗糙脉孢 霉Neurospora crassa(Galagan etal.2003)染色体组的完成显露出酿酒酵母作为真菌模式生物的局限性。尽管如此,真菌染色体组测序的进展最初是缓慢的。为加快真菌染色体组研究的步伐,2000年由 美国Broad研究所与真菌学研究团体发起真菌基因组行动(fungal genome initiative,FGI),目的是 促进在医药、农业和工业上具有重要作用的真菌代表性物种的基因组测序。2002年2月FGI发表了第 一份关于测定15种真菌基因组计划的白皮书。2003年6月,真菌基因组行动发表了第二份白皮书,列 出了44种真菌作为测序的目标,强调对其中10个属即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组 织胞浆菌属Histoplasma、球孢子菌Coccidioides、镰刀菌属Fusarium、脉孢菌属Neurospora、假丝 酵母属Candida、裂殖酵母属Schizosaccharomyces、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和柄锈病菌属Puccin& 的物种优先进行测序。之后,经过FGI、法国基因组学研究项目联(G6nolevures Consortium)、美国能 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The DOE Joint Genome Institute,JGI)DOE联合基因组研究所、基因组研究 院(The Institute for Genomic Research,TIGR)、英国The 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mteSanger和华盛顿大学基因组测序中心等共同努力;得到包括美国国家人类染色体研究所、国 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等的资助,也有来自学术界和产业集团如著名的 Monsanto、Syngenta、Biozentrum、Bayer Crop Science AG和Exelixis等公司的持续合作,在最近 的几年里,真菌基因组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至2008年6月1日,共有3734种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工作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公开发表812个完整的基因组,其中,70余种真菌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 组装完成或正在组装,分别属于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壶菌门和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 的代表。此外,还有Ajellomyces dermatitidis和Antonospora locustae等20余种真菌基因组序列 正在测定中(Bemal etal.2001)。这些真菌都是重要的人类病原菌、植物病原菌、腐生菌或者模式生物,基因组大小为2.5—81.5Mb,包含酵母或产生假菌丝的酵母、丝状真菌,或者具有二型性(或多型性) 生活史的真菌,拥有与动物和植物细胞一样的的细胞生理学和遗传学特征,包括多细胞性、细胞骨架结

基因组学探究的应用前景-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基因组学探究的应用前景-生物化学研究进展20世纪90年代初,以完成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和注释为核心任务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美国的领导下兴起.自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到现在的10年时间里,中国基因组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建立了先进的基因组学技术平台,并出色完成了多项重大基因组科学研究项目,对我国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基因组学探究的应用前景-生物化学研究进展的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当代所研讨的基因组学其实是一门研讨基因组的构造框架,功用及表达产物的一门学科,据研讨基因的构造不只是蛋白质颗粒,还有许多构造复杂功用的DNA,包括三个的亚范畴,还包括构造基因组学,功用基因组学和遗传基因组学分子基因组学。最近研讨,基因组学在分子微生物药物,真菌、细菌、病毒基因,养分基因方面都有所研讨,前景是非常黑暗的而且这也是一个非常具有生命生机的新兴学科。可以造福人类,促进人类文明开展。值得去讨论。 关键词:基因组使用基因构造前景 基因组学的使用前景与剖析 养分基因组学 养分基因组学是全新的一门学问。爲什麼这麼说呢。道理很复杂,缘由也很明白,那就是以前没有人研讨过。大家都晓得的,养分是很重要的一种物质关系到我们的身心安康,所以从基因组学来研讨养分的学科是很有必要的。从中不但可以很好地效劳于人类还能是人类生

活的更好,最初还有利于基因组学的开展。养分基因组学研讨次要是养分干涉模型。随着这些功用弱小开展,全体性生物检测技术并结合了先进计算机技术生物信息学的办法的不时改良和进步,不时推进养分基因组学的开展。 毒理基因组学研讨 大家都晓得生物生活在自然界中都需求一定的进攻手腕。有些植物爲了进攻本身退化出来毒理作用,可以经过此作用来杀害入侵者或许自卫。从基因组学的方向可以研讨毒理基因组学,不但可以研讨毒理基因本身还可以爲传统毒理学检测提供更多的实际根据,阐明有毒物质怎样制毒的缘由,从而使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目前虽然毒理基因组学只能作爲风险评价的参考,但是作爲风险评价提供所需无力的实际根据和精确的预测将会依赖独立基因组学。 乳酸菌基因组学研讨 大家都晓得酵糖类时次要的代谢产物是乳酸。乳酸杆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菌种,所以研讨它的生理习性是十分有利于人类的,基因组学不但可以从分子角度爲我们提供研讨办法,还可以从基因角度来诠释,从事研讨乳酸杆菌的迷信家表示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目前各国都在研讨这门学科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如今迷信家重要研讨的是细菌能表达产物来自基因组的表达,所以增强研讨乳酸菌的基因组可以更好的理解基因组的表达调控翻译转录,从而破解其奥妙。 微生物药物菌功用基因组学研讨 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的一支奇特的生物,形体很小却作用和影响很

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研究进化基因组学进展 摘要:进化基因组学是利用基因组数据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学科。随着近年来基因组数据的不断增加,进化基因组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化基因组学主要包括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和新基因分析研究探索两方面的内容。本文介绍了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较为常用的方法,以及近年来在细菌、酵母、果蝇进化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进化基因组学系统进化比较基因组学新基因 正文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基因组学的飞速的发展,人们积累了大量的基因组学数据,利用所得的大量的基因组数据与进化生物学相结合,在基因组水平研究生物进化机制,随即产生了进化基因组学。 近年来进化基因组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终极方式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对人类理解生命现象和过程有重要作用。 研究系统进化学通常包括两个关键步骤:一方面,在不同物种中鉴定同源性特佂,另一方面利用构建系统进化树的方法比较这些特征,进而重新构建这些物种的进化历史[1]。针对这两个关键步骤,传统系统进化学,常采用基于形态学数据和单个基因研究的同源性状鉴定和重建系统进化树(常包括距离法、最大简约法、概率法)[1]的方法来研究。在目前拥有丰富基因组数据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分析基因组数据,利用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系统进化。 一、目前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在比较不同生物的基因数据的基础上,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2)通过对新基因的分析研究探索基因进化过程的规律两个方面。在进行全基因组进化分析方面,进化基因组学主要集中于构建系统进化树、研究基因组进化策略、研究生物功能变化和进化机制、进化和生态功能基因组学、基因注释的等方面;在新基因方面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论文

RNA干涉及其应用 摘要 RNA干涉(RNAi)是将双链导入细胞引起特异基因mRNA降解的一种细胞反应过程.它是转录后基因沉默的一种。RNAi发生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起始阶段,扩增阶段,效应阶段。RNAi在生物界中广泛存在.综述RNAi现象的发现、发生机制及其应用,并展望未来的研究. 关键词 RNA干涉 RNA干涉应用 RNA interfer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Abstract Introduction of double-stranded RNA into cells can induce specific mRNA degradation. This process is called RNA interference(RNAi). It is a kind of 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RNAi patlwa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ep: initiation step, amplification step and effector step . RNAi exists in a wide variety of organisms. The discovery ,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were reviewed in the paper . In addition, the out look of RNAi was introduced . Key words RNA interference application RNA 干涉(RNA interference ,简称RNAi) 是将双链RNA(dsRNA) 导入细胞引起特异基因mRNA 降解的一种细胞反应过程.它是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的种.1998 年, Fire 等人[1]在利用反义核酸技术来抑制线虫基因表达时意外地发现,由正义和反义RNA 退火形成dsRNA 引起的基因表达抑制要比单独应用正义或反义RNA 强10 倍以上. dsRNA 引起的基因表达抑制不是正义或反义RNA 引起的基因表达抑

发现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基金(2002AA2Z342D 和2004A A2Z3774) 综 述 发现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 王全军,吴纯启,廖明阳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国家北京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北京100850) [摘要] 发现毒理学又称为开发前毒理学(Predevelopmental Toxicology),是指在创新药物的研发早期,对所合成的系列新化合物实体(New Chemical Entities,NCEs)进行毒性筛选,以发现和淘汰因毒性问题而不适于继续研发的化合物,指导合成更安全的同类化合物。发现毒理学的研究既可加快药物研发进程,提高研发成功率,又减少资源消耗。笔者就发现毒理学研究的定义、必要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我国当前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述。 [关键词] 发现毒理学;新化合物实体(NCEs);毒性筛选 [中图分类号]R994 1;R965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734(2005)08-0958-04 Progresses of discovery toxicology research W ANG Quan jun,W U Chun qi,LI AO Ming yang (Institute o f Pharmacology and To xicology ,Academ y o 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National Beijing Center f o r Drug Sa fety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Beijing 100850,China )[Abstract ] Discovery toxicology,also named predevelopmental toxicology,is to screen toxicities of new che mical entities (NCEs)in the discovery phase of ne w drug research,to discover and eliminate the compounds that are unsuitabl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due to their toxicity as early as possible,and to optimize the next more safe compounds.Discovery toxicology research can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drug research.This article will present the concept of discovery toxicology,the essentiality of discovery toxicology research.The content,methods and current status of discovery toxicology in China are described too. [Key words ] discovery toxicology;new chemical entities(NCEs);toxicity screening 药物研发成功与否部分取决于在研发早期严格淘汰不适合进一步研发的化合物。在药物临床前阶段,毒性问题是研发失败的主要原因。在研发早期尽早发现候选化合物的潜在毒性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多年来,新药研发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命科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在新药设计方面,化学家参考药物作用靶、内源性配体和底物的化学结构特征,应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手段发现选择性作用于靶位的新药;在新药活性筛选方面,现代药物组合化学与体外高通量筛选的成功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速度;在新药的药动学(ADME)研究方面,多种基于药物代谢酶或转运体的药动学筛选模型已开始应用于新药开发研究。这些新技术的成功运用大 大加快了药物研发早期的药物发现、药物合成、药效筛选的进程,从而产生大量的候选化合物。传统药物毒理学研究在时间、经费、样品消耗量和动物数等方面都花费巨大,在药物毒作用机制研究方面难以阐明一些临床使用药物的毒性机制和理想的应急解毒措施,因此传统药物毒理学无法满足因新的生物技术而产生的海量候选化合物的毒性筛选研究,成为限制整个药物研发的瓶颈。而发现毒理学(Discovery Toxicology)的研究将打破这个瓶颈,既可加快药物研发进程,提高研发成功率,又减少资源消耗。笔者就发现毒理学研究的含义、必要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我国当前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1 定义、产生背景和产生的必要性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毒理学的发展将 958

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前景

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前景摘要:基因组学是一门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表达产物的学科,基因组的结构不仅是蛋白质,还有许多复杂功能的RNA,包括三个不同的亚领域,及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近几年,基因组学在微生物药物,细菌,病毒基因,营养基因方面都有进展,其前景是光明的。 关键词:基因研究未来结构 一、微生物药物产生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微生物药物是一类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多个产生菌基因组序列已经被测定完成,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方兴未艾,并在抗生素生物合成,形态分化,调控,发育与进化及此生代谢产物挖掘等方面有着新的发现,展现出广阔的研究前景,青霉素及其衍生的《》内酰胺类抗生素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卫生保健和生活质量,并促进研究人员不断对其工业生产菌株类黄青霉进行遗传改良和提高其产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经过60年的随机诱变筛选,当前青霉素产量至少提高了三个数量级,同时,青霉素的生物合成机理也得到了较为清晰的阐述,其pcbAB编码的非核糖体肽合酶ACVS~DPcbc编码的异青霉素N合成酶IPNS位于细胞质中,而苯乙酸COA连接酶PenDE编码的IPN酰基转移酶位于特殊细胞器一微体中。 研究发现,青霉素合成基因区域串联扩增,产黄青细霉胞中微体含量增加都可显著提高青霉素产量。然而随机诱变筛选得到的黄青霉工业菌株高产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此,2008年荷兰研究人员联合国美国venter基因组研究所对黄青霉wisconsin54—1225进行了基因组测试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DNA芯片技术研究了wisconsin54—1255及其高产菌株DS17690在培养基中是否添加侧链前体苯乙酸情况下的转录组变化,四组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有2470个基因至少在其中一个条件下是差异表达的,根据更为严格的筛选标准,在PPA存在的条件下,高产菌相比测序菌株有307个基因转录是上调的,和生长代谢,青霉素前体合成及其初级代谢和转运等功能相关,另有271个基因显著下调,主要是与生长代谢及发育分化相关的功能基因。 二、乳酸菌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环境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环境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贾海鹰 张徐祥 孙石磊 赵大勇 程树培*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京,210093) E-mail(jhy194@https://www.360docs.net/doc/265797107.html,) 摘 要: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环境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研究的主流技术平台及其在环境污染控制、健康风险检测与评价等方面地应用,并阐明了环境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两者之间的关系。环境基因组学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环境污染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检测、控制环境污染维护环境健康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环境基因组学 生物信息学 健康风险评价 环境污染 环境健康 1.引言 2003年4月14日,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顺利完成。HGP成功地绘制出了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序列图谱和转录图谱4张图谱。这标志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至此,HGP的研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从结构基因组学研究时代进入了功能基因组(后基因组)时代[1-2],因此也就有了“人类后基因组计划”。HGP正朝着生物信息科学、计算机生物技术、数据处理、知识产权及社会伦理学研究等多方面发展,对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疗卫生、食品制药、人文科学各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环境基因组学(environmental genomics)是在人类基因组基础上发展的功能基因组内容之一,由基因组学和环境科学交叉融合而成,是一个近期发展起来的新型边缘学科,是基因组学技术和成果在环境污染保护与控制和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在其发展的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已渗透到环境科学研究的各个研究领域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环境基因组学的概念与定义 至今,国内外学者对环境基因组学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环境基因组学(environmental genomics)的概念与毒理基因组学(toxicogenomics)密切相关。自从1999年Nuwaysir等[3]首次提出毒理基因组学概念至今,在短短的八年的时间里这一概念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着。目前人们普遍采纳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美国国家毒理学规划机构给出的定义[3]:毒物基因组学是研究外来化学物对基因活性和基因产物的影响及相互作用的科学;另一种是由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定义[3],认为毒物基因组学是一门与遗传学、基因组水平上RNA表达(转录组学) 、细胞和组织范围的蛋白表达(蛋白质组学)、代谢谱(代谢组学) 、生物信息学和常规毒理学结合,以阐明化学物作用模式和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潜在意义的科学。1998年4月4日,美国国会顾问环境卫生科学委员会正式投资专项基金进行环境基因组计划研究,其目的是专门研究与环境相关疾病的遗传易感性,寻找对化学损伤易感的基因,鉴定对环境发生反应基因中有重要功能的多态性,并确定它们在环境暴露引起疾病的危险度方面的差异;在疾病流行病学中研究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善遗传分析技术,优化研究设计,建立样品资源库,把公用的多态性应用于社会、法律和伦理学[4-7]。2001年,Miller 提出环境基因组(Environmental Genomics)是在人类基因组(HGP)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 - 1 -

系统毒理学及其研究进展

系统毒理学及其研究进展 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系统毒理学的原理、诞生背景、研究策略、研究基础及其主要应用。同时,通过介绍系统毒理学的研究实例来阐述其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希望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中汲取足够营养并结合传统毒理学的研究成果发展壮大自己。 【Abstract】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relate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paper summarizes the principle and research strategy,research background,basis and main application of system toxicology. At the same time,to explain its current status a case study of the system is introduced. And we hope to draw sufficient toxicological nutri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development itself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toxicology . 标签:背景;技术;应用;进展 1 系统毒理学及其诞生背景 系统毒理学是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代表着后基因组时代毒理学发展的新方向。所谓系统毒理学是指通过了解机体暴露后在不同剂量、不同时点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和代谢物谱的改变以及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参数,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毒理学技术對其进行整合,从而系统地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和环境应激等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1]。 近年来,生命科学在新理论和新技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系列“组学”(omics)应运而生,如基因组学(gen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细胞组学(cellomics或cytomics),等新学科不断涌现,使人们对基因和基因组的认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认识生命、健康的手段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另外,传统的毒理学研究依然存在许多不足,相对于飞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越来越多的外源性物质,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急待革新。 系统毒理学的发展,既有系统生物学发展的外在刺激,又有传统毒理学在发展中克服自身不足的内在需求。 2 生物学基础 2.1 基因组学 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表达产物的学科。基因组的产物不仅是蛋白质,还有许多复杂功能的RNA。将基因组学的方法与技术应用于毒理学研究领域,称之为毒物基因组学(toxicogenomics)。毒物基因组学的基本方法是通过观察生物在接触毒物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筛选毒性相关基因、揭示毒作用

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刘超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济南250100) 摘要:进化基因组学是利用基因组数据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学科。随着近年来基因组数据的不断增加,进化基因组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化基因组学主要包括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和新基因分析研究探索两方面的内容。本文介绍了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较为常用的方法,以及近年来在细菌、酵母、果蝇进化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进化基因组学系统进化比较基因组学新基因 前言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基因组学的飞速的发展,人们积累了大量的基因组学数据,利用所得的大量的基因组数据与进化生物学相结合,在基因组水平研究生物进化机制,随即产生了进化基因组学(Evolutional Genomics)。 近年来进化基因组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终极方式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对人类理解生命现象和过程有重要作用。 1进化基因组学研究内容 研究系统进化学通常包括两个关键步骤:一方面,在不同物种中鉴定同源性特佂,另一方面利用构建系统进化树的方法比较这些特征,进而重新构建这些物种的进化历史[1]。针对这两个关键步骤,传统系统进化学,常采用基于形态学数据和单个基因研究的同源性状鉴定和重建系统进化树(常包括距离法、最大简约法、概率法)[1]的方法来研究。在目前拥有丰富基因组数据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分析基因组数据,利用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系统进化。

目前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在比较不同生物的基因数据的基础上,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2)通过对新基因的分析研究探索基因进化过程的规律两个方面[2](如图1)。在进行全基因组进化分析方面,进化基因组学主要集中于构建系统进化树、研究基因组进化策略、研究生物功能变化和进化机制、进化和生态功能基因组学[2]、基因注释的等方面;在新基因方面主要分析基因产生机制和新基因固定及其动力学研究。 图1 进化基因组学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有力的解决了一些基础性的进化问题,但也出现了一些未来需要急需解决的挑战。例如生物进化的本质和目前重建系统进化树方法的限制[1]。 2研究进化基因组学的方法 研究进化基因组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基因组数据分析和研究新基因的产生和演化两种。 2.1利用基因组数据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利用基因组数据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常有基于基因序列的方法和基于全基因特征的方法。(如图2)

水稻基因组学的的研究进展

基因组学课程论文 所在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专业14级生物技术(植物方向) 姓名金祥栋 学号2014193012

水稻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近年来关于植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越来越多。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养活着全世界近一半的人口。同时南于水稻基冈组较小、易于转化及与其他禾本科植物基因组的同线性和共线性等特点,一直被作为禾本科植物基因组研究的模式作物。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及种质资源的基因组重测序,为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奠定了基础。现综述我国水稻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历史,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水稻基因组序列分析中获得的几项最新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水稻;基因组测序;功能基因组;研究历史;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The recent progress in rice genomics research Abstract: With the completion of genome sequencing ofthe model plant-- Arabidopsis and rice,more and more researches on plant genomics emerge in recent years. Rice i 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rops in the world, raised nearly half of the world popul ation. At the same time in south rice Keegan group is smaller, with linear and linear features such as easy transformation and other gramineous plant genome, has been use d as a model crop for plant genome research of Gramineae. Genome sequencing and germplasm resources the rice genome sequencing complete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ric e functional genomics research.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y and function of our ge nome sequencing of rice genome research, introduces several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in the analysis of rice genome sequences. 前言 基因组是1924年提出用于描述生物的全部基因和染色体组成的概念,是研究生物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学科,是在遗传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生物技术前沿科学,也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所必要学科,是当今生物学研究领域最热门、最有生命力、发展最快的前沿科学之一。基因组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探索生物基因结构与功能,生物遗传和物理图谱构建,建立和发展生物信息技术,为生物遗传改良及遗传病的防治提供相关技术依据。 进入21 世纪,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发展和全球贸易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国种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依靠传统育种技术难以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土地资源短缺,农业环境污染日益突出;种质资源发掘、基因组育种技术亟需创新等。水稻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由于其基因组较小且与其他禾本科作物基因组存在共线性,以及具有成熟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已成为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模式植物。因此,水稻基因组研究对发展现代农作物育种技术、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和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基因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层次:①结构基因组学,以全序列测序为目标,构建高分辨率的以染色体重组交换为基础的遗传图谱和以DNA 的核苷酸序列为基础的物理图谱。②功能

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_戴家银

第26卷第3期2006年3月生 态 学 报ACTA EC OLOGI CA SI NICA Vol .26,No .3Mar .,2006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戴家银,王建设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100080)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资助项目(KSCX2-SW -128) 收稿日期:2005-08-30;修订日期:2005-12-05 作者简介:戴家银(1965~),男,安徽怀宁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毒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E -mail :daijy @ioz .ac .cn Foundation item :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the Innovation Project of Chines e Academy of Sciences (No .KSCX2-SW -128) Received date :2005-08-30;Accepted date :2005-12-05 Biography :DAI Jia -Yin ,Ph .D .,Professor ,mainly engaged in ecotoxicology and biochemis try .E -mail :daijy @ioz .ac .cn 摘要:将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知识整合到生态毒理学中形成了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通过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能够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水平更深入理解毒物的作用机制,寻找更敏感、有效的生物标记物,形成潜在的强有力的生态风险评价工具。介绍了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以及DNA 芯片技术和2D -凝胶电泳技术在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态毒理基因组学;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DNA 芯片技术;2D -凝胶电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文章编号:1000-0933(2006)03-0930-05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Progress in ecotoxicogenomics and ecotoxicoproteomics DAI Jia -Yin ,WANG Jian -She (Institut e of Zoology ,C hines e Acade my of Sci ence s ,Beijing 100080,C 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6,26(3): 930~934.Abstract :Ec otoxicogeno mics and ecotoxic oproteo mics are integration of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into ec otoxicology .Ecotoxic ogenomics is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gene and pr otein expr ession in non -target organisms that is impor tant in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toxicant exposures .Ecotoxic ogenomic toolsmay provide us with a better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ec otoxicology ,and they are likely to provide a vital r ole in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Pr ogress in ec otoxicogenomics and ecotoxicoprote omic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DNA gene c hip and 2D -gel usually used in ecotoxicogeno mics and ecotoxicoproteomics ar e also e xpounded by exa mples . Key words :ec otoxicogeno mics ;ecotoxic oproteo mics ;D NA micr oarra y ;2D -gel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随着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深入发展,生态毒理学已成为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前沿研究领域,正从基因、蛋白质、器官和整体水平深入开展研究工作。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的短短几年间,以“组学(-omics )”构成的学科及其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在生命科学界迅速蔓延、蓬勃发展。在环境科学领域中也出现了环境基因组学(environmental genomics )、毒理基因组学(toxicogenomics )等学科。Snape 等人[1~3]将基因组学知识整合到生态毒理学中,于2004年提出了“生态毒理基因组学(ecotoxicogenomics )”的概念,通过生态毒理基因组学研究确认一系列毒物效应基因,从而在基因组水平更深入理解毒物的作用机制,并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寻找更敏感、有效的生物标记物(biomarkers ),形成潜在的强有力的生态风险评价工具。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是指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食物链蓄积、逐级传递,经直接或间接途径进入人体的化学物质。POPs 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内分泌干扰等毒作用。POPs 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引起世界各国的决策者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也成为环境科学和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4,5]。我国已于2001年5月签署了控制12种P OPs 对人类健康

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2Chin J Ind Hyg Occup Dis,Febru ary1998,Vol.16,No.1 述 评 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刘杰 镉(Cadmium)是一种重金属,它与氧、氯、硫等元素形成无机化合物分布于自然界中。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来源于工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镉对肾、肺、肝、睾丸、脑、骨骼及血液系统均可产生毒性,被美国毒物管理委员会(ATSDR)列为第6位危及人体健康的有毒物质。环境中的镉不能生物降解,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受污染环境中的镉含量也逐年上升。镉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体内蓄积的毒物。镉在肾脏的一般蓄积量与中毒阈值很接近,安全系数很低。在60年代提出了镉污染与日本“痛痛病”的因果关系后,环境中的镉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近几年来,有关镉毒理学研究的文献每年超过600篇(Medline检索)。美国目前有大约100个关于镉与健康的研究课题,涉及各个领域。国内对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的研究开展得也比较广泛,其中一些在中毒机制方面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有的学者甚至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研究。 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镉污染与人类健康 1.环境中的镉:对环境中镉污染的早期关注局限于锌、铜、铅矿的冶炼。后来注意力转为镉在工业中的应用,如电池、电镀、合金、油漆和塑料等工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内外对职业劳动中接触镉的卫生保护已大大加强。近年来,对环境中的镉通过食物链对一般人群的潜在危害已受到高度重视。随着含镉磷肥的施用、污水灌溉等,土壤中镉含量增加,继而被某些植物摄取而进入食物链。1997年国际地球生化学会在美国加州专门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出版了专著;国际环境科学委员会(SCOPE)则进一步将土壤中镉的来源、价态、食物链中的转化以及对一般人群健康的影响定为目前镉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2.镉的摄入及监测:职业人群镉暴露的主要途径是吸入。对作业场所空气中镉的浓度进行监测并控制在容许范围之内,是保护工人健康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一般人群来说,镉暴露主要来源于食物和吸烟。人们每日可从食物中摄镉30~50 g,但仅有1%~3%被肠胃吸收。因此,对镉的胃肠吸收、体内分布和排泄的影响因素一直是镉毒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其中,镉与金属硫蛋白(m etal-lothio nein,MT)的结合,及镉与锌、钙的相互作用是影响镉体内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因素。血镉的含量可用来评价近期的镉暴露,尿镉含量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镉性肾损伤和体内的镉负荷。尿中的 2-微球蛋白和尿M T的含量已作为镉暴露的生物标志物。 二、镉的毒性研究进展 1.镉的肾毒性:肾损伤是慢性染镉对人体的主要危害。一般认为镉所致的肾损伤是不可逆的,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很多学者认为:镉所致的肾损伤是由在肝脏形成的镉-金属硫蛋白(M T)复合物(CdM T)引起的。因此,一次性大量注射CdMT造成肾损伤的动物模型用来研究镉的肾毒性机制已达20年之久。最近,用删除了M T的转基因动物的实验结果表明:镉所致的肾损伤并不一定依赖于CdM T的形成,无机镉亦能直接造成肾脏损伤。一次性注射CdM T主要造成肾小管细胞的坏死,而慢性染镉造成的病理改变则波及整个肾脏,包括肾小球的损伤和肾间质的炎症。慢性染镉 作者单位:66160美国堪萨斯城,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药理毒理系

新药毒理学研究现状和展望——毒理学论文

新药毒理学研究现状和展望 吴远洪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人类开发药物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研发新型药物的周期也越来越短,特别是加上巨大的医药市场利润的诱惑,让众多药物研发企业都在日夜不停地开发新药物。虽然研发一种新型药物仍然具有较高的门槛,但是每年上市的新药也并不少,而且很多都是针对现在重大疾病的药物(见表一),然而,“是药三分毒”,药物的上市虽然解决了很多人类疾病,但也同样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安全因素,近年来,由药物导致事故的报道已是屡见不鲜,每年因为出现重大不良反应或者毒副作用而撤出市面的药物也不在少数,从80年代起,撤药事件就有17起(见表二),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企业经济和社会经济基本上都是天文数字,更重要的是其直接造成的生命和健康的代价更是无可估量。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6]。毒理学是研究毒物与机体交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已经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以剂量-效应关系为中心的数据资料,为化学物毒性评价和人类危险度量化评估提供了基本数据[7]。所以,毒理学是一种预测临床药物毒性,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手段,为药物上市前做好良好的铺垫,也为以后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浪费提供一个决策点。因此,建立准确性高、可靠的药物毒性研究机制是新药研发过程中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为毒理学在新药研发的应用做出以下综述。 表一、2008-2009年中国上市新药分类统计

一、 毒理学在药物研发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新药研发是一个长周期、高风险、高投入和高产出的工作和过程。其中在整个药物研发过程,临床前毒理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决策价值,其必要性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效价上,也体现在社会价值上。 1.1 毒理学的经济效价 通常情况下,新药从发现到正式上市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2010年一种新药从研发到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所需的费用增加到19亿[1]。所以研发一种药物是建立在庞大的资金链和漫长的研发周期基础上的,其中所付出的人力物力更是乃以计数,然而就算有多艰难研究出来的药物,因为一个不良反应也照样可以彻底毁掉这个药物,甚至是整个企业。往往一个药物的不良反应不仅仅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强烈的冲击,就连企业本身也难脱劫难,就算是基础坚固的百年商业帝国也一样被摧毁殆尽,这在医药历史上已不是鲜为人知的事。因此,如果因为药物不良反应而撤出市场的话,其浪费的资源和付出的代价是相当惊人的。 新药研发经济学研究表明,新药临床试验成功率从20%提高到33%, 可节表二、历史上FDA 的撤药事件

植物基因组学的的研究进展

基因组学课程论文 题目:植物基因组学的的研究进展姓名:秦冉 学号:11316040

植物基因组学的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近年来关于植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主要对拟南芥、水稻2种重要的模式植物在结构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所使用的技术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植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The recent progress in plant genomics research Abstract: With the completion of genome sequencing ofthe model plant-- Arabid opsis and rice,more and more researches on plant genomics emerge in recent yea r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2 important model plant--Arabidopsis and rice in structural genomics,comparative genomics,functional genomics and technology methods used in this research are introduced briefly in this paper. Keywords:plant; genomics; research advances 前言 基因组是1924年提出用于描述生物的全部基因和染色体组成的概念。1986年由美国科学家Thomas Roderick提出的基因组学是指对所有基因进行基因组作图(包括遗传图谱、物理图谱、转录本图谱)、核苷酸序列分析、基因定位和基因功能分析的一门科学。自从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以来,基因组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发展成了一门生命科学的前沿和热点领域。而植物基因组研究与其他真核生物和人类基因组研究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不同植物的基因组大小即使在亲缘关系非常近的种类之间差别也很大; 其次,很多植物是异源多倍体,即便是二倍体植物中有些种类也存在较为广泛的体细胞内多倍化( endopolyp loidy)现象[1]。基因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层次:①结构基因组学,以全序列测序为目标,构建高分辨率的以染色体重组交换为基础的遗传图谱和以DNA 的核苷酸序列为基础的物理图谱。②功能基因组学,即“后基因组计划”,是结构基因组研究的延伸,利用结构基因组提供的遗传信息,利用表达序列标签,建立以转录图谱为基础的功能图谱( 基因组表达图谱),系统研究基因的功能,植物功能基因组学是当前植物学最前沿的领域之一。③蛋白质组学,是功能基因组学的深入,因为基因的功能最终将以蛋白质的形式体现。 近来,以水稻( Oryza sativa)和拟南芥(Arabadopsis thaliana)为代表的植物基因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如植物分子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已经在植物基因组的组织结构和基因组进化等方面得到了有重要价值的结论; 植物基因组物理作图和序列测定的研究集中于拟南芥和水稻上; 植物比较基因组作图证实在许多近缘植物甚至整个植物界的部分染色体区段或整个基因组中都存在着广泛的基因共线性,使得我们可以利用同源性对各种植物的基因组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和利用。本文主要对拟南芥、水稻2种重要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