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领域本体自动构建研究

教育技术学领域本体自动构建研究
教育技术学领域本体自动构建研究

教育技术学领域本体自动构建研究

魏顺平,何克抗,傅骞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知识工程研究已逐渐成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热点,其中构建领域本体是知识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已有的基于本体的应用研究来看,领域本体可以在学习者模型建立、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开发、智能答疑系统开发、资源库建设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构建领域本体是各种应用得以实现的前提。目前,构建领域本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领域专家的参与,常常是手工完成,建设周期长。面对一个知识迅速增长的时代,仅仅依靠领域专家来手工构建领域本体显然不能满足需求。于是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术语部件的领域本体自动构建方法,该方法通过术语部件之间的关系来自动发现术语之间的属种关系和并列关系,并以《电化教育研究》期刊为例,通过分析该期刊7年的题录信息提取出1 719个术语,并通过领域本体自动构建方法构建起一个初步的教育技术学领域本体。

【关键词】领域本体;教育技术学;知识工程;术语提取;术语部件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知识工程学正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包括软计算、Agent、自然语言理解、逻辑与推理、形象思维研究、基于事例的推理、机器学习、知识本体论等领域的研究[1]。李爽还就知识工程有关领域(如基于知识库的知识发现、自然语言理解、基于事例的推理等)在支持未来远程学习支持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潜力进行了探讨[2]。

一些研究者还专门针对知识工程领域的知识本体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各自的方案。金芝对本体做了分类,包括知识表示本体、通用或常识本体、领域本体、语言学本体、任务本体等[3]。目前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领域本体。李彦敏提出通过本体建构方法来描述多代理结构的学习支持系统中的学习者模型。[4]陈钢提出基于本体论的智能授导系统领域知识建模方法,并在针对“数据结构”课程的远程教学实验系统DS-TUTOR中进行了实验研究,效果良好。[5]王晓东等人设计了基于本体的网络教学系统中的疑难问题答疑知识库,并在学习支持系统中对系统进行了实现,有效地支持了知识的重用与共享,为网络教学系统设计提供了例证。[6]陈炳木从资源共享的角度指出我国教学资源建设存在资源缺乏统一标准和系统结构存在缺陷两大问题,并提出了基于本体的开放式教学资源平台的系统结构。[7]从这些基于本体的应用研究来看,领域本体可以在学习者模型、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智能答疑系统、资源库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构建领域本体是各种应用得以实现的前提。

目前,构建领域本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领域专家的参与,常常是手工完成,建设周期长。面对一个知识迅速增长的时代,仅仅依靠领域专家来手工构建领域本体显然不能满足需求。由于新概念层出不穷,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这就使得经过若干年时间建立起的本体落后于学科现状。因此,本研究将提出一种基于术语部件的领域本体自动构建方法,从而加快领域本体建设速度。鉴于教育技术学科迅速发展的特点,以及笔者所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背景,本研究将选取教育技术学作为研究个案,笔者试图以教育技术学术语表为基础来构建教育技术学领域本体,以便及时给教育技术学研究者以及专业学习

者展示教育技术学知识体系的新面貌。

二、相关概念

下面对本文中涉及的一些主要概念进行介绍。

1.本体(Ontology)[10]

斯坦福大学知识系统实验室(KSL)的Gruber才于 1993 年给出了经典的关于本体的定义:本体是概念模型(Conceptualization,有时也译作概念化)的明确的(Explicit)规范说明(Specification)。目前,该定义在人工智能领域得到研究者们普遍认同,引用率最高。本体定义体现了四个主要方面的内容:(1)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2)明确(Explicit):概念及它们之间联系都被精确定义;(3)形式化(Formal):精确的数学描述;(4)共享(Share):本体中反映的知识是使用者共同认可的。

2.领域本体(Domain Ontology)

金芝对本体做了分类,包括知识表示本体、通用或常识本体、领域本体、语言学本体、任务本体等[3]。本研究的目的是自动构建一个领域本体。所谓领域本体是指在一个特定的领域中可重用,他们提供该特定领域的概念定义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提供该领域中发生的活动及该领域的主要理论和基本原理等的一个本体[3]。

3.概念[8]

概念是客体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在一个知识领域中,概念用定义描述,被赋予约定的指称(即术语)。一组概念可依据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构建成概念体系。一般说,概念体系反映相应的知识体系。

4.概念的特征[8]

任一客体都具有众多特性,人们根据一群客体所共有的特性形成某一概念。这些共同特性在心理上的反映,称为该概念的特征。

5.概念表征[19]

概念的表征方法有很多,如原型说、特征表说。本文采用特征表说,因为应用这种方法表示概念使得概念间的关系具有可计算性。

特征表说认为概念或概念的表征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1)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即一类个体具有的共同的有关属性;(2)诸定义性特征之间的关系,即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这两个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特征表。Bourne等用下述方程来表示这种概念结构:

=L

C R X Y

(,,)

其中,C为概念(Concept);X、Y、L为一类个体具有的共同的定义性特征;R为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Rule),他们确定诸定义性特征的关系。例如要把表达“C是红色的方块状的图形”,以X表示“红色”特征,以Y表示“方块状”特征,关系R是一种合取关系,用“∧”表示。那么:

=∧

C X Y

6.内涵和外延[8]

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客体的全部特征称为概念的内涵。一个概念所指客体的范围称为概念的外延。一般来说,概念的内涵越丰富,外延越小;反之,内涵越贫乏,外延越大。

7.层级关系[8]

根据概念间的包含关系,可将概念区分为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上位概念称为大概念,下位概念称为小概念。按同一标准(同一维度)划分并处于同一层面的概念称为并列概念。概念间的关系除了层级关系外,还有序列关系、联想关系等。

8.属种关系[8]

属种关系是层级关系的一种。属种关系指概念外延的包含关系。小概念(种)的外延是大概念(属)外延的一部分。小概念除了具有大概念的一切特征外,还具有本身独有的区别特征。

9.术语[8]

术语是专业领域中概念的语言指称。术语和概念之间应一一对应,即,一个术语只表示一个概念(单义性);一个概念只有一个指称,即,只由一个术语来表示(单名性)。在相关学科或至少在一个专业领域内应做到这一点,否则会出现异义、多义和同义现象。

10.单词术语和多词术语

术语一般分为单词术语和多词术语两类[8]。单词术语由单个词语组成;多词术语由多个词语组成。吴云芳等人曾对单词术语和多词术语的比重进行过统计,发现多词术语远远多于单词术语,并且新生的术语大部分还是多词术语[12]。

11.术语部件[9]

术语部件:组成多词术语的词。这里研究者补充一个研究假设,即单词术语也有术语部件,就是它自身。

三、研究假设

1.概念间的属种关系与术语间的属种关系一一对应

我们构建领域本体,主要的工作是提取概念并发现概念间的层次关系特别是属种关系,所以本研究所要研制的本体自动构建方法主要用于概念自动提取和概念间的层次关系自动发现。根据前文定义,术语与概念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本文规定概念间的属种关系就是术语间的属种关系;提取学科概念可通过提取术语来完成。

2.概念的特征可用术语部件来表示

我们假设,概念的特征可以通过术语部件来表示,在同一知识领域可用术语所具备的相同术语部件其意义相同。根据前文定义,概念间的属种关系可以通过比较概念间的特征来求取。因此,我们可通过比较构成术语的术语部件来求取术语间的属种关系。具有属种关系的一对术语分别称作上位术语和下位术语,其中小术语具有大术语的所有部件,还具有本身独有的部件。

3.术语的表征方法

参照概念表征的特征表说,我们假定构成术语的术语部件所具有的关系为合取关系,以T 表示术语,P 表示术语部件,那么术语T 表示为:

12n T P P P =∧∧∧L

构成术语的术语部件之间还存在先后顺序关系,这里我们将一个术语的术语部件定义为一个有序n 元组,以P 表示,那么构成术语T 的部件以P t 表示:

12,,,t n P P P P =

这个表征方式与概念的表征方式相比,增加了对术语部件出现顺序的限制,我们假设术语部件以不同的顺序组合得到的术语其意义是不同的。

4.术语间的属种关系计算方法

术语间的属种关系可通过比较构成术语的术语部件有序n 元组来求取。

我们假定,对于两个不同的术语部件的有序n 元组P 1、P 2,如果P 1、P 2拥有相同的术语部件,且P 2拥有的部件数多于P 1,且P 1中术语部件出现的先后顺序与P 2中相同部件之间的先后顺序一致,那么P 1真

包含于P 2,记作:

12P P ?

这里以一个例子说明这一假设。设P 1=<协作,学习>,P 2=<校际,协作,学习>,那么12P P ?。

我们还假定,一对具有属种关系的术语T 1、T 2,其中T 1是上位术语,T 2是下位术语,那么T 1、T 2的属种关系表示为:

21T T ?

如果以P t 1表示T 1的术语部件的有序n 元组,P t 2表示T 2的术语部件的有序n 元组。那么:

1221t t P P T T ???

这就是我们计算术语之间属种关系的公式。

四、研究过程

本研究过程由术语提取、术语部件获取、术语关系计算、领域本体可视化表示等部分构成。

(一)术语提取

我们要构建教育技术学的领域本体,首先要获取领域本体的构成元素——术语。学术期刊反映了某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历程,某领域的全部术语基本上都会在该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中出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期刊论文来提取术语。期刊论文的题录信息如标题、摘要、关键词已经包含了大量的术语,可以成为我们提取术语的理想语料,因此我们没有必要通过期刊论文全文来提取术语,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工作量。由于《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创刊时间最早、最具权威性的学术期刊之一,于是我们选取该杂志的论文题录信息作为术语提取的语料。

我们先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下载《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从1999年至2006年的论文题录信息,并导入到数据库中。经剔除一些摘要和关键词信息不全的文章,最后共得到1 714篇论文的题录信息。然后采用自行研制的规则和统计相结合的术语提取算法来处理题录信息、提取术语。该术语提取算法的准确率为66.7%,召回率为76.7%,与现有的一些术语提取算法性能相近,可以较好的帮助研究者完成术语提取工作。经术语提取程序的处理,并经过人工对术语提取结果的校对,最后我们得到2 159个术语。

(二)术语部件提取

术语部件是计算术语间的属种关系的依据。我们在得到术语后,需要对术语进行分解,得到构成术语的术语部件。前文已经提到,术语部件其实就是构成术语的词语,因此要得到术语部件,其实就是要对术语进行分词操作。

中文分词是中文信息处理领域中的一项基础技术。一些比较简单的分词算法有最大匹配法、最大概率法等。由于开发分词工具需要建立大型的词库和语法知识库,费时费力。所幸的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多年研究基础上,耗时一年研制出了基于多层隐马模型的汉语词法分析系统ICTCLAS (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Chinese Lexical Analysis System )[11],并在网上公布了源码。该系统的功能有中文分词和词性标注,分词正确率高达97.58%。于是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该分词工具。表 1 给出ICTCLAS 分词工具对文本进行分词处理后的一个片断。

我们采用ICTCLAS 分词工具来对术语进行分词操作,得到如表1所示的结果。由于分词工具也有不准确的地方,我们还需对术语分词结果进行校对,并将校对结果以表2的形式存储。

表1 ICTCLAS 分词工具的分词结果 术语

分词结果 案例分析

案例 分析 案例辅助学习

案例 辅助 学习 案例辅助学习环境

案例 辅助 学习 环境 案例教学

案例 教学 案例教学法

案例 教学法 班班通

班班 通 本体语言

本体 语言 比较教育技术学

比较 教育 技术 学 比较研究

比较 研究 闭路电视教学系统 闭路电视 教学 系统

表2 术语部件表片断

术语

术语部件 部件位置 部件总数 案例教学法

案例 1 2 案例教学法 教学法 2

2

其中,“部件位置”表示该部件在术语中出现的顺序,这是后面用于术语关系计算的一个重要数据。

(三)术语关系计算

我们进行术语关系计算的依据是前文所提出的假设:

1221t t P P T T ???

具体算法描述如下:

①从术语表中读取一个术语T

②通过术语部件存储表查找术语T 的全部下位术语,下位术语的判断依据是具有术语T 所有部件且出现顺序与T 一致的所有术语

③将得到的术语作为术语T 的下位术语存储术语关系表

④回到第一步,直到术语表中所有术语都被读取

经过上述算法操作,我们最终得到了一张术语关系表,其片断如表3所示:

表3 术语关系表片断

上位术语

下位术语 学习模式 Project-Based Learning 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

成人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

开发性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

探究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

校际协作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

远程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

主题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

不过此时得到的术语表存在一定的冗余,即上位术语的部分下位术语其实是该上位术语的下位术语的下位术语,如表3所示,“学习模式”的下位术语有“协作学习模式”、“校际协作学习模式”,“校际协作学习模式”也是“协作学习模式”的下位术语,这就需要对下位术语中属于下位术语的下位术语的部分进行清理,这样才能保证术语关系表更为精简。冗余术语关系清除之后,构建领域本体的主要工作基本完成。

(四)领域本体可视化表示

由于表 3 所示的术语关系表可读性较差,且每行记录只能反映一对术语之间的属种关系。其实,在发现术语之间属种关系的同时,我们也就发现了下位术语之间的并列关系,如表 3 中“探究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下位术语间就存在着并列关系,而这种关系是无法通过几行记录直观呈现。因此,我们需要将表转换为图的形式,以直观的方式展示教学技术学的领域本体,这就是领域本体可视化过程。我们主要采用树型结构来展示教育技术学领域本体的局部,树状结构通过JavaScript脚本在网页中生成。之所以采用网页来呈现领域本体,是因为一个领域本体应该可以通过Web服务的方式供用户查询。本研究的后续工作之一就是开发在线教学技术学领域本体查询页面,以便从事教育技术学研究和专业学习的朋友都可以来使用这一知识工程产品。图1是以树型结构方式展示的领域本体的局部内容。

图1 教育技术学领域本体的局部内容

我们从图 1 中便清楚的看到“学习模式”这一术语的所有下位术语,还可以看到更低层次的下位术语如“校际协作学习模式”,并可看到具有并列关系的多个术语。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从高频部件看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通过对术语进行分词得到术语部件,并对术语部件进行归并处理,共得到术语部件 972 个。其中,一些部件常常为多个术语所共有,我们把共有某个部件的术语的个数称为该部件的术语频次。这里我们关注一些术语频次高的部件,从这些部件中,我们将能看到教育技术学科所处的更为广泛的领域。图 2 列出术语频次在前10位的术语及其术语频次。术语频次指的是包含某个部件的术语的个数。

图2 术语部件的术语频次图

这10个部件占部件总数的1%,所涉及到的术语的个数(即包含这10个部件中任何一个的术语个数)却达1 248,占术语总数的57.8%。

术语频次超过200的部件有“教育”、“教学”、“学习”等,这三个部件涉及术语 871 个,占术语总数的40.3%,说明教育技术学科中的所讨论的话题(这里特指在《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至2006年的所发表的论文的语境下)有五分之二与这三个部件所指代的领域直接相关,这三个部件比教育技术学科中的任何术语都更为抽象,教育技术学科中的许多术语可以从这三个部件中演绎得来。由此我们推断,这三个部件的一个或多个可能就是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

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以往关于逻辑起点的讨论。自2004年以来,教育技术学界开展了一场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讨论,迄今已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其中,冯秀琪提出“教育中的技术”是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13];郑旭东将以“借助于技术的学习”作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14];江北战指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是借助工业技术的学习[15];何克抗认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是“借助技术的教育”[16];赵剑认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是“教育软技术创新”[17];刘瑞儒认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教与学的方法”[18]。我们认为,这六种观点中,“借助技术的教育”、“借助工业技术的学习”、“借助于技术的学习”较其他三种观点更为合理,因为这三种观点将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的讨论范围限定在“教育”或“学习”上。

“设计”、“资源”这两个部件则印证了教育技术学科以设计(如教学设计、课件设计、任务设计、交互设计、活动设计、学习环境设计等)和资源(如教育资源、学习资源、资源平台、资源共享、资源库、资源标准等)为核心内容的特点。“信息”、“网络”、“远程”这三个部件则反映了教育技术学科当前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下面是术语频次位列11至30位的部件,涉及到这些部件的术语占术语总数的75.9%。

(二)领域本体可视化中存在的问题

在术语关系表中,不仅一个术语可以有多个下位术语,并且一个术语可以有多个上位术语。通过树型图来呈现领域本体,可以很好的将一个术语的多个下位术语呈现出来,但是却无法将一个术语的多个上位术语直观呈现出来。例如,以“教学系统”术语为根节点,绘制树型结构,得到结果如图3所示。

表4 术语部件的术语频次表

排序术语部件术语频次排序术语部件术语频次

11 多媒体 82 21 电视 48

信息化 46

12 模式 76 22

13 课程 70 23

评价 44

能力 39

14 环境 62 24

课堂 37

15 研究 61 25

计算机 37

16 件 59 26

软件 36

17 课 58 27

中小学 35

18 理论 51 28

结构 34

19 教师 49 29

体系 34

20 媒体 49 30

图3 “教学系统”术语为根节点的树形结构

从图3中我们发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有两个上位术语即“多媒体教学系统”和“网络教学系统”,“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也有两个上位术语即“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远程教学系统”,因此,该部分领域本体的更为简洁的可视化结果应如图4所示,该图中省去了一些只有一个上位术语的术语节点。

图4 领域本体的改进图

图 4 已经不再是一个树型结构,而是一个网状图。如此一来,术语之间的关系更为明了了。因此,后续研究将致力于网状图的绘制,使领域本体的可视化结果更为简洁、直观。

(三)缺乏对领域部件的语义关系描述所引起的问题

由于目前的术语部件之间没有任何语义关系的描述如同义关系,致使术语间的同义关系未能发现。例

如,“数字化”与“电子化”、“电子”等部件在教育技术学这一语境下可视为同义,由此便可推出“数字化学习”、“电子化学习”、“电子学习”等术语之间具有同义关系。

另外,未能对已有术语的同义关系进行描述也会引起更多术语同义关系的发现。例如,在教育技术学语境中,“CAI”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义,由此便可推出“CAI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之间是同义关系。在后续研究将对术语部件的语义关系以及一些术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人工设定,以便使术语之间的关系更为精确。

六、研究结论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术语部件的领域本体自动构建方法,该方法通过术语部件偏序集的包含关系来自动发现术语之间的属种关系和并列关系,并以《电化教育研究》期刊为例,通过分析该期刊 7 年的题录信息提取出1 719个术语,并通过领域本体自动构建方法构建起一个初步的教育技术学领域本体,并实现了以树型结构呈现领域本体。由于缺乏对术语部件语义关系的描述和部分术语之间语义关系的描述,致使术语之间关系不够紧密,缺少更多同义关系和属种关系的建立,并且以树型结构呈现领域本体也使可视化结果存在冗余节点,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使用网状图来呈现领域本体。因此,后续研究将从这两方面不足出发去对领域本体建构方法进一步完善,使得到的领域本体更好地反映当前学科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的为学科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李茂国,沙景荣.知识工程学:一个新的重要研究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4,(10):1~7

[2] 李爽,黄荣怀.远程学习支持新发展与知识工程[J].开放教育研究,2005,(3):52~57

[3] 陆汝铃.世纪之交的知识工程与知识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 李彦敏.基于Ontology的远程学习支持系统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3):60~62

[5] 陈刚.基于本体论的远程教学系统领域知识建模[J].中国远程教育,2004,(23):68~70

[6] 王晓东,高宏卿,张际平.基于Ontology疑难问题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4,(9):39~41

[7] 陈炳木.教学资源平台的共享性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2):62~65

[8] 中国标准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0112~959 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S].1999

[9] 中国标准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9102~2003 术语部件库的信息描述规范[S].2003

[10] 杜小勇,李曼,王大治.语义Web与本体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2004(10):14~16

[11]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2).计算所汉语词法分析系统ICTCLAS[DB/OL].

php?proj_id=6,2006-12-1>

[12] 吴云芳,穗志方,邱利坤等.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术语部件描述[J].语言文字应用,2003,(4):34~39.

[13] 冯秀琪.教育技术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4,(7):24~26

[14] 郑旭东.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及其理论结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4,(8):23~27

[15] 江北战.探寻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J].电化教育研究,2005,(3):32~34

[16] 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3~18

[17] 赵剑.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再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6,(6):33~36

[18] 刘瑞儒,黄荣怀.也谈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J].电化教育研究,2006,(8):29~33

[19]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62.

本体构建方法

本文通过借鉴其他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尤其是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企业本体的建立过程,首先尝试着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本体模型,并且经过反复迭代的过程,不断的进行排错和修改,直至本体模型初具雏形。 然后在遵循本体建立准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总结出一套领域本体的知识工程构建方法。 领域本体构建过程 3.1确定本体的领域与范围 本体是否包含了足够的信息来回答这些问题?问题的答案是否需要特定的细化程度或需要一个特定领域的表示。 3.2列举领域中重要的术语、概念。 在领域本体创建的初始阶段,尽可能列举出系统想要陈述的或要向用户解释的所有概念。这上面的概念和术语是需要声明或解释的。而不必在意所要表达的概念之间的意思是否重叠,也不要考虑这些概念到底用何种方式(类、属性还是实例)来表达。 3.3建立本体框架。 上一步骤中已经产生了领域中大量的概念,但却是一张毫无组织结构的词汇表,这时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把它们进行分组,形成不同的工作领域,在同一工作领域的概念,其相关性应该比较强。另外,对其中的每一个概念的重要性要进行评估,选出关键性术语,摒弃那些不必要或者超出领域范围的概念,尽可能准确而精简的表达出领域的知识。从而形成一个领域知识的框架体系,得到领域本体的框架结构。 上述Step 2和Step 3并非是绝对的顺序,这两个步骤往往也可以颠倒过来进行,有时会先列举出领域中的术语和概念,然后从概念中抽象出本体框架;也可以先产生本体框架,再按照框架列举出领域的术语。至于如何具体进行,应该根据开发人员对领域的认识程度,如果领域内已经存在非常清晰的框架或

者认识已经很深刻,则可以直接产生框架。当然,这两个步骤也可以交叉进行。 3. 4设计元本体,重用已有的本体,定义领域中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为了描述各个概念,利用术语对概念进行标识,并对其含义进行定义,在这一步定义时先采用自然语言进行定义。为了定义一个概念,设计了元本体。一个概念可以采用元本体中定义的元概念进行定义,或采用在本体中已经被定义的概念进行定义,或重用已有的本体。 元本体是指本体的本体,其术语用于定义本体中的概念,如实体、关系、角色等。它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本体,是领域内概念的抽象。在设计元本体时,尽量做到领域无关性,并且包含的元概念数目尽可能的少。 UNSPS C、DMOZ、Ontolingua 的本体文库和DAML 的本体文库等,可以导入倒本体开发系统中。本体被表达的形式通常并不重要,因为许多知识表示系统能够导入和导出本体。即使某个知识表示系统不能直接使用某种形式的本体,将本体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通常也不难实现。 除了概念,还要定义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不仅仅涉及同工作领域的概念,不同工作领域的概念也可以相关,只是这些关系总是属于某一个工作领域。 定义类(class)及类的层次体系。创建的概念中,很大一部分属于类,而对类的层次的定义有以下3种方法: (1)自上向下法(top-down): 先定义领域中综合的、概括性的概念,然后逐步细化、说明。 (2)自下向上法(bottom-up): 先定义具体的、特殊的概念,最底层、最细小的类的定义开始,然后对这些概念泛化成综合性的概念。

[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学科未来发展需要研究的课题精品合集

教育技术学学科未来发展需要研究的课题 刘美凤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育技术系北京100875 [摘要]本文将根据作者提出的广义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定位,立足于对教育技术学的本质认识,提出未来教育技术学学科要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自身知识;教育技术社会学;教育技术的批判理论;教育技术经济学;绩效技术 根据笔者对广义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定位问题的观点[1],未来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技术学自身知识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的有关分支理论研究;影响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因素的研究;教育技术学对教育学的贡献和影响研究;以及绩效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教育技术学的系统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教育技术学未来发展要研究的课题就将是围绕这些方面研究的缺乏或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而形成的。 一、教育技术学自身知识的研究 广义教育技术学自身的知识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2]: (1)发现或创造性地提出把与教和学相关的科学知识或经验用于解决教与学实践当中的问题的原则、操作程序、方式或方法、技能或技巧、以及对所需要用到的资源(媒体、环境和相应的支持系统)的要求等方面的知识。这个方面的知识是一个观念模型,是计划层面的知识,是对由实践目的和实践计划组成的实践观念的展开。为阐述方便,我们用教育技术知识Ⅰ来表示。 (2)对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等的知识。这里的过程指的是指向特定结果的一系列的操作或活动;资源指所用到的各种媒体、环境以及相应的支持系统。我们用教育技术知识Ⅱ来表示。教育技术知识Ⅱ是建立在教育技术知识Ⅰ的基础之上,是对实现这个观念模型的过程和所用到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方面的知识,是属于操作层面的知识。 (3)基于行动研究的系统方法和形成性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应用模型、实施程序等知识。这个方面的知识是教育技术的方法论性质的知识。我们用教育技术知识Ⅲ表示。 根据我们对教育技术本质的认识,以及对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现状的把握,提出以下几个在教育技术学自身知识方面需要做的努力: 1.加强对教育技术知识Ⅰ的有意识的研究 教育技术知识Ⅰ,即发现或创造性地提出与教和学相关的科学知识与经验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原则、操作程序、方式或方法、技能或技巧、以及对所需资源的要求等的知识。这方面的研究形成的有联系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称其为教育/教学(设计)理论。 在教育技术知识Ⅰ方面的成果,成型的是前面提到的英语国家的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中国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领域,也已经或多或少地涉及了一些,比如,博士论文中也曾经有人研究瑞格鲁斯的著作(郑永柏,1998);博士论文或硕士论文当中,也不断地涉及一些学习模式的研究,比如协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1、现代远程教育概念图。 图1

图2 2、立项理由。 资源不够 开展远程教育除构建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网络外,适合学生远程学习的多种媒体学习材料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从试点的情况看,在这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表现在专业很少、课件很少、质量很差、重复开发。可以说,教学资源匮乏是目前制约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实践证明,开发制作高质量、内容丰富、适于网络远程学习及可供全国共享的教学资源,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搞好资源建设要比建立信息传输基础设施困难得多。 为了更好地协作和交流,资源建设必须要有统一规划,2000年5月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发布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为统一协调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共同的标准。初期为资源建设投资1亿元,包括: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2001年年底前,用2000万元建设200门网络课程,这些课程要具有较好的交互性、自主性、协作性、开放性、共享性;三库建设,即用2000万元建10个左右库(如案例库、素材库、习题与试题库),为学校和教师制作网络课程提供素材;组织开发重重大教育软件,支持高校远程教育发展。当然仅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照“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生学习体系”的目标来说更是相距较远。 这就需要所有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学校在教育部的统筹指导下,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中注重做好以下工作:宏观规划分工,由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根据各个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承担相应的教育资源建设;区域联合优势互补,实现硬件设备和技术资源的共享;重视现有资源的二度开发;不同载体资源相结合开发,多种载体的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齐头并进;加强共享合作,发挥远程教育资源库的最大效益。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复习题

第1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 1、教育技术研究中,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建立科学理论的任务是什么? 答(要点):(1).形成一些科学的概念、定义和命题。 (2).做出基本关系的判断,形成原理、定理、定律、原则。 (3).形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理论体系。(4).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控制。 2、科学理论及其特征 科学理论是以科学的方法所获得的一套有组织的系统知识,其目的是为了对客观事物现象进行解析、控制和预测 1)、客观真理性:科学理论的内容必须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知识2)、全面性:全面性就是指科学理论应能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 3)、逻辑系统性:科学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知识,是将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事实材料,经加工整理、分析,采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准确地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第2章教育技术的研究设计 1、科学研究课题中的所有成分都是未知的 2、系统抽样方法是一种等间隔法的基本抽样;系统抽样方法是一种基本抽样方法 3、实验的外在效度:实验的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可推论性,即代表性问题,表示实验结果是否适合于推广应用,能否做到对同类事物现象做解析、预测和控制。 4、什么是因变量?具有哪些特征? 答(要点):又称应变量或依变量,它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研究者打算观测的变化因素。它具有如下的特征 (1)它必须是跟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或对自变量做出响应的; (2)它是根据需要,有待观测的因素;(3)它是能够以某种反应参数来表征的可测量因素 5、什么是假设?科学的假设应具备哪些特点? 答(要点):假设是对选题提出的问题做假想性的回答,根据这种回答建立有关变量关系的陈述。 特点:(1).假设具有推测的性质;(2).假设具有事实和科学知识的基础; (3).假设是人们认识、接近客观真理的方式 6、什么是研究方案?研究方案的制定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要点):研究方案就是针对要进行研究的范围提出问题,并拟定解决办法,以及为解决问题而需要的人员、预算和日程的一种研究计划书。(4分) 麦克山提出的研究方案制定的内容包括: A.研究问题 (1)问题的简述;(2)本研究的重要性; (3)列出所要进行检验的假说或要解答的特殊问题。 B.研究目的:列出本研究要达到的目的和具体的目标。 C.其他有关研究的概述 (1)引述前人有关的研究(最好列举5人以上的研究); (2)讨论本研究与他人的研究之间的关系;(3)本研究与他人的研究不同的地方。 D.研究步骤 (1)总体来源,样本数目,抽样设计。若采用实验法,要说明实验组、控制组的构成; (2)资料搜集途径,资料的类型,搜集的方法,若用问卷调查,要说明调查的地点 (3)实验设计、模式和采用这种方法的理由; (4)资料分析,资料分析的数学方法的选择及其他分析方法的使用; (5)预期结果。 E.研究的日程进度 F研究人员 把从事研究的主持人及有关成员的姓名、学历简列出来。

基于Jena的本体构建方法研究-计算机工程

—59— 基于Jena 的本体构建方法研究 向 阳,王 敏,马 强 (同济大学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92 ) 摘 要:针对本体构建中构造方法不清晰、本体描述语言不统一、可用工具较少的难题,在Jena 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Jena 的本体构建方法。该方法由描述类、描述属性、将属性关联到类、定义实例和加入本体维护元数据5个步骤组成,有效地解决了本体构建中的难题。最后以一个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本体;本体构建;Jena Research on Jena-based Ontology Building XIANG Yang, WANG Min, MA Qiang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Abstract 】There are a lot of difficulties in the ontology building such as the unclear building methods, ununified ontology languages, lack of tools.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ntology building method with Jena. The method is composed of 5 parts: class description, property description, link of property and class, individual creation, ontology metadata adding. The validity of the method is proved with an instance. 【Key words 】ontology; ontology building; Jena 计 算 机 工 程Computer Engineering 第33卷 第14期 Vol.33 No.14 2007年7月 July 2007 ·软件技术与数据库· 文章编号:1000—3428(2007)14—0059—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11 本体是对领域中的概念及概念之间联系的显式描述。具 体地说,就是要描述一个领域需要哪些概念,概念由哪些属性标识,属性又具有什么约束,概念对应于哪些实例。 在本体的构建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体构造方法定义不清晰;本体构造语言繁多,不同语言构造出来的本体交互性弱;本体构建工具少,目前可供使用的有斯坦福大学的Protégé和HP 公司的Jena 等。本文在Jena 基础上,提出了OWL 本体构建方法。 1 Jena 体系结构 1.1 Jena 的接口功能 Jena 是HP 公司开发的一个基于Java 的开放源代码语义网工具包,为解析RDF 、RDFS 和OWL 本体提供了一个编程环境及一个基于规则的推理引擎[1]。语义网标准的核心是作为通用数据结构的RDF 图[1]。Jena 将RDF 图作为其核心的接口。Jena 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2]: (1)RDF API(主要是com.hp.hpl.jena.rdf.model 包)。可将RDF 模型视为一组RDFstatements 集合。 (2)RDQL 查询语言(主要是com.hp.hpl.jena.rdql 包)。对RDF 数据的查询语言,可以伴随关系数据库存储一起使用以实现查询优化。 (3)推理子系统(主要是com.hp.hpl.jena.reasoner 包)。包括基于RDFS 、OWL 等规则集的推理,也可自己建立规则。 (4)内存存储和永久性存储 (主要是com.hp.hpl.jena.db)。 Jena 提供了基于内存暂时存储的RDF 模型方法, 目前仅支持MySQL 、Oracle 和PostgreSQL 的数据存储。 (5)本体子系统(主要是com.hp.hpl.jena.ontology 包)。 Jena 对OWL 、DAML+OIL 和RDFS 提供不同的接口支持。 1.2 Jena 的接口结构 Jena 主要由API ,SPI 组成。用户编程只需使用API 。SPI 为Jena 提供核心数据结构。Jena 库由包来管理,Jena API 以 接口方式定义。经常用到包的有: (1)com.hp.hpl.jena.rdf.model 包,可创建和操纵RDF 图,是本体API 的基础。结构如图1所示[3]。 图1 rdf.model 包主要接口函数 (2)com.hp.hpl.jena.ontology 包。为操纵基于RDF 的本体提供了抽象接口和实现,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ontology 包的主要接口函数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371054) 作者简介:向 阳(196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研方向:语义网,本体,Web 挖掘;王 敏、马 强,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6-07-25 E-mail :drxigyang@https://www.360docs.net/doc/275857972.html,

基于Wiki的本体构建方法

第30卷第8期通化师范学院学报Vol.30№8 2009年8月JOURNAL OF T ONGHUA TEACHERS COLLEGE Aug.2009 基于W iki的本体构建方法 于江涛,毛慧珍 (通化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吉林通化134002) 摘 要:该文提出一种本体构造环境方案,在W iki pedia的基础上加入本体构造用户接口,降低用户构造本体的门槛,使用户在建立概念的同时创建本体.系统以OWL本体形式存储、管理和共享知识,还可以以系统已有概念为字典,对相关本体领域相关文本进行本体学习,自动建立本体. 关键词:本体构建;W iki;用户驱动;本体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09)08-0019-02 收稿日期:2009-06-01 作者简介:于江涛(1969-),男,硕士,通化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 1 引言 本体(Ont ol ogy)是当前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热点,是解决知识工程中一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它的优势体现在可以用于不同领域内的人之间的交流和知识共享,可用于语义网进行语义判断,还可对知识进行管理.本体的构建是本体应用的前提,一直是个烦琐的过程.传统上为了保证本体的正确性,领域本体的构建都需要领域专家的参与.然而仅靠少数领域专家的参与难以实现领域本体构建的繁重任务[1],更不用说实现本体工程. 仅有少部分人来构建本体,主要存在两个问题:①本体的创建过程不在其用户的完全控制之内,一旦被发现有错误,发现者往往不能自已修改,而要求助于少部分人的本体建造者;②本体使用者不能抓住本体的重要性质,本体不能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要.因此,在允许少量误差前提下,我们需要更快捷的方法得到大范围的领域本体.这便需要降低本体产生和维护工具的使用门槛,使更多人的参与进来. 本文提出了基于W iki技术的本体构建方法,用户可以通过模仿自然语言中词汇的出现过程来完成本体的建立,就像任何人都能发明一个自然语言中的词汇,任何人都可以依靠W iki技术建立自己的本体.经过一次次的修改最终成为最完善和满足用户需要的本体.该方法以OWL本体来存储概念,在W iki pedia的基础上加入本体构件的用户接口,用户在建立概念的同时就建立了本体. 2 基于W iki的本体构造方法 设计界面类似于Platypus W iki(Platypus W iki 是一个Sem antic W iki W iki W eb工程[2]),但提供更丰富的OWL Full抽象语法,需要用自然语言的名称,以期不需要高的应用门槛.当使用W iki 建立一个新的概念(C lass)时,会提示记录父类(subC lass O f),当然也可以新建父类.如果其父类已经存在就取其父类的属性(Property)来指导该类属性的建立.继而对属性建立dom ain,range等等.同时对概念给出解释性自然语言描述,最终产生OWL交换语法描述和解析树.OWL本体可供修改和共享. 虽然任何人都可以对概念或者本体进行修改甚至删除,但W iki引入版本控制概念,所以任何版本的信息都会被保存下来.引入用户投票机制,让相关概念的使用者以自己的评价权重对已有本体进行评价,得到评价最高的本体作为相关概念的系统推荐本体.本体的评价高低又反过来决定其作者的评价权重. 当系统的本体规模足够大时,可以依托这些本体作为基本概念的字典,对欲建立的某新概念,指定相关领域网站,利用网络爬虫抽取与之链接网站中的文本,从相关文本中抽取对概念的描述语句,不断进行本体学习,自动建立相关概念的本体.该本体的准确性虽然略低,但可以作为用户建立相关本体时的参考,有指导作用,至少可以减少欲建立该本体的用户的工作量.当前在本体自动构建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Ont o W are Pr oject的text2ont o,它以WordNet 为字典,利用text m ining从大量文本资源中得到相关概念的描述信息,自动建立出该领域的本体[3,4]. ? 9 1 ?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作业2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作业2 一、课题一般分为哪些类型?如何确定一个研究课题? (一)课题的类型 按不同的角度分类,一般性的研究课题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按研究的目的分类 (1)描述性课题 描述性课题是以描述、研究社会现象的具体情况、发现新特点、新规律为目的。它是最基本的研究课题,难度比较小,层次也比较低。 (2)因果性课题 因果课题是以解释两种或两种以上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目的,主要回答“为什么”、“怎么办”。难度较大,层次也较高。 (3)预测性课题 是指在清楚社会现象关系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预测。其对实际工作可起指导作用。难度最大,层次最高。 2.按题目的成果分类 (1)理论性课题 理论性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某些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等进行分析,探索教育规律、教学方法,解释教学现象的本质。其研究成果一般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2)应用性课题 应用性课题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或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其最终成果是对这一问题和困难的具体解决方案或对策。 (3)综合性课题 当一个课题既涉及了理论性又涉及了应用性等多方面,便称之为综合性课题。 3.按题目的性质分类 (1)探索性课题 探索性课题主要是指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尚未涉及的领域或问题,研究成果能填补理论或技术上的空白。 (2)发展性课题 发展性课题是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修正或完善已有理论。 (3)争鸣性课题 争鸣性课题是指针对当前一些众说纷纭,暂无定论的问题的研究,最好能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或看法。 (二)如何确定一个研究课题 要确定一个研究课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策略和方法步骤。 选题的思维策略: ●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 ●教育工作实践中的问题 ●理论学习及查阅研究文献 ●各级政府的教育研究规划 ●借用、移植临近学科的研究成果 ●与同行切磋讨论 选题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期末复习版)

教育技术许研究方法基础 第一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 本章重点: 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概念 2.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4.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一)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人们为了深刻认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的过程和现象而采用的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等。 特点: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研究对象: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活动的基本理论、规律、方法和工具。 (二)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1、程序化 做出判断得出结论 2、客观性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重视科学事实的搜集。 3、数量化 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收集具有数量特征的资料数据,并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 4、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进行资料的记录、呈现、分析和处理。(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体系(理论方法、经验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 1.经验方法之文献研究法 有关专业文摘、索引、工具书、光盘及Internet教育信息资源等文献的检索以及鉴别文献真伪、发挥文献价值与创造性地利用文献的方法。 2.经验方法之社会调查法 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从中获得来自社会系统各要素和结构的直接资料的一种方法。 3.经验方法之实地观察法 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的方法。 4.经验方法之实验研究法

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方法。 A.理论方法之数学方法 忽略研究对象的其他特征,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化的处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说明,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结果。 B.理论方法之思维方法 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辨想象、分析综合等。 (I).系统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理论“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为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就是以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研究活动的过程和资源为对象,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科学事实、探索规律,建立系统理论,以期能对教育技术应用的资源和过程做出科学的解释、控制和预测。 1、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 2、探求科学规律 3、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 (五)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1、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2、规范教育技术学科研究 3、丰富教育技术学科内容 4、推广运用教育技术成果 (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研究设计 本章重点: 1.研究假设的建立 2. 研究变量的确定 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的撰写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 科学研究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选择并确定研究的中心问题。 研究课题的选择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整个科研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

教育学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

教育学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从教育学视角看,教育技术学是一个怎样的学科?包括:教育技术学学科明显区别于其他二级学科的是什么?教育技术学学科与其他教育学二级学科的相互联系是什么?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当它被列入教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时,其本身就说明与教育发展的息息相关。顾名思义,教育技术学本质上还是一门跨越学科边界的交叉学科,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其蓬勃的生命力在于它是教育告别传统世界而走入信息时代的学科标志。于是,这门学科就不仅具有了物质科学的本质,同时也具有了精神科学的气质,由此成为教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时代标志。 如果要说,教育技术学学科与其他教育学二级学科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可以说,它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学科,主要关注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教学发展的整合关系。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它不是现代信息

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简单直接运用,而是强调从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出发,创新教育技术学自身的理论与实践,并不同于一般信息技术的教育技术创新。因此,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实质上应该姓教”而不是姓技”。 很显然,我并不认为因为教育技术学具有技术属性就可以把其看作是双重属性而双重定位。如果说,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教与学的活动及关系,那么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就应该坚持同一个逻辑起点。 此外,如果说有综合学科的话,应该说没有什么学科比教育学更为综合,因为教育学是研究与实践如何培养人的学科,有什么能够比这种任务更为复杂而更需要运用多学科去加以研究?而这点,正是教育技术学科得以存在的充分理由,也昭示了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使命。 王陆:教育技术学学科对教育以及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哪些作用与影响? 丁钢:作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

本体构建方法

本体构建方法 本文通过借鉴其他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尤其是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企业本体的建立过程,首先尝试着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本体模型,并且经过反复迭代的过程,不断的进行排错和修改,直至本体模型初具雏形。然后在遵循本体建立准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总结出一套领域本体的知识工程构建方法。 领域本体构建过程 3.1 确定本体的领域与范围 首先要明确构建的本体将覆盖的专业领域、应将本体的目的、作用以及它的系统开发,维护和应用对象,这些对于领域本体的建立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应当在开发本体前注意。对于特定的专业领域的一些特殊的表达法和特定的详细内容等的注释,应当明确。另外能力问(competency questions)是由一系列基于该本体的知识库系统应该能回答出的问题组成(Gruninger和Fox,1995),能力问题被用来检验该本体是否合适:本体是否包含了足够的信息来回答这些问题?问题的答案是否需要特定的细化程度或需要一个特定领域的表示。 3.2 列举领域中重要的术语、概念。 在领域本体创建的初始阶段,尽可能列举出系统想要陈述的或要向用户解释的所有概念。这上面的概念和术语是需要声明或解释的。而不必在意所要表达的概念之间的意思是否重叠,也不要考虑这些概念到底用何种方式(类、属性还是实例)来表达。 3.3 建立本体框架。 上一步骤中已经产生了领域中大量的概念,但却是一张毫无组织结构的词汇表,这时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把它们进行分组,形成不同的工作领域,在同一工作领域的概念,其相关性应该比较强。另外,对其中的每一个概念的重要性要进行评估,选出关键性术语,摒弃那些不必要或者超出领域范围的概念,尽可能准确而精简的表达出领域的知识。从而形成一个领域知识的框架体系,得到领域本体的框架结构。 上述Step 2和Step 3并非是绝对的顺序,这两个步骤往往也可以颠倒过来进行,有时会先列举出领域中的术语和概念,然后从概念中抽象出本体框架;也可以先产生本体框架,再按照框架列举出领域的术语。至于如何具体进行,应该根据开发人员对领域的认识程度,如果领域内已经存在非常清晰的框架或者认识已经很深刻,则可以直接产生框架。当然,这两个步骤也可以交叉进行。 3. 4 设计元本体,重用已有的本体,定义领域中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为了描述各个概念,利用术语对概念进行标识,并对其含义进行定义,在这一步定义时先采用自然语言进行定义。为了定义一个概念,设计了元本体。一个概念可以采用元本体中定义的元概念进行定义,或采用在本体中已经被定义的概念进行定义,或重用已有的本体。 元本体是指本体的本体,其术语用于定义本体中的概念,如实体、关系、角色等。它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本体,是领域内概念的抽象。在设计元本体时,尽量做到领域无关性,并且包含的元概念数目尽可能的少。目前,web上有许多可重用的本体资源库。重用已有的本体,既可以减少开发的工作量,又能增强与其它使用该本体的系统的交互能力。目前有许多本体可以通过internet获得,许多现成的本体,例如:UNSPSC、DMOZ、Ontolingua 的本体文库和DAML 的本体文库等,可以导入倒本体开发系统中。本体被表达的形式通常并不重要,因为许多知识表示系统能够导入和导出本体。即使某个知识表示系统不能直接使用某种形式的本体,将本体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通常也不难实现。 除了概念,还要定义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不仅仅涉及同工作领域的概念,不同工作领域的概念也可以相关,只是这些关系总是属于某一个工作领域。 定义类(class)及类的层次体系。创建的概念中,很大一部分属于类,而对类的层次的定义有以下3种方法: (1) 自上向下法(top-down):先定义领域中综合的、概括性的概念,然后逐步细化、说明。 (2) 自下向上法(bottom-up):先定义具体的、特殊的概念,最底层、最细小的类的定义开始,然后对这些概念泛化成综合性的概念。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整理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整理 1.什么是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 收集与分析数据,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证明或证伪),进而得出结论的一种创造 性的认识活动。 ●总结:追求知识或解决问题的一项系列活动。 2.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揭示和发现教育技术中客观存在的、真实的、精确的现象与关系; ●有助于我们对教育技术中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加工、整理,从而找出正确地 或近似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之间本质联系的规律; ●有助于我们把概念、规律经过思维加工,构成严密的知识系统,从而能对客观事物现象进行解释、 控制和预测。 3. 科学研究的标志性特征: ●理论指导(研究的理论基础); ●实际问题(研究的对象,通常以现象的形式存在); ●假设(对问题所做的假想性的回答); ●方法(途径); ●数据(材料); ●分析(寻找原因和规律); ●结论(研究结果)。 4. 科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5. 研究的分类 ●按照研究的目的分类: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按研究的容分类:基础研究(包含: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层次)和应用研究(包含:宏观、中观 和微观三种层次) ●按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是基于描述性的研究,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 般的结论。定性研究侧重于和依赖于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 ?定量研究则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定量研究侧 重于、且更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北语20春《教育技术学》作业3答卷【

20春《教育技术学》作业3 试卷总分:100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100分) 1.下面哪种工具不是网络下载工具() A.迅雷 B.网际快车 C.网络蚂蚁 D.Foxmail 答案:D 2.下面关于传统的学习模式与基于Internet资源的教学模式的描述,正确的是()A.传统的学习模式的资源类型主要是教科书,基于Internet资源的学习模式的资源类型主要包括网络与媒体 B.传统的学习模式强调过程,基于Internet资源的学习模式强调结果 C.传统的学习模式中,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基于Internet资源的学习模式中,教师作为学科专家、信息的传递者 D.传统教学采用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基于Internet资源的学习模式采用定量评价 答案:A 3.DOC是()文件的扩展名 A.纯文本文件 B.图形交换格式 C.flash文件

D.WORD文件 答案:D 4.由教师、管理者、学区所建立的学生作品集的档案袋形态是() A.评价型 B.理想型 C.文件型 D.展示型 答案:A 5.下面哪项不属于程序教学的原则? A.自定步调原则 B.引起注意原则 C.小步子原则 D.及时强化原则 答案:B 6.下面哪项不是概念图制作工具软件? A.SMART Ideas B.Mind Manager C.Inspiration D.Authorware 答案:D

7.校园网络系统主要包括网络传输媒质、交换设备、()、工作站和网络软件等部分组成 A.集线器 B.路由器 C.服务器 D.交换机 答案:C 8.下面关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 B.学习过程仅包括对旧知识的重组 C.学习过程仅包括对新知识的建构 D.学习过程不需要建构 答案:A 9.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五个方面 A.评价 B.监督 C.总结 D.判断 答案:A 10.在教学中出示实物的直观方式属于() A.语言直观

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75857972.html, 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的研究 作者:殷美 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年第24期 摘要:介绍了国外一些著名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及本体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软件工程中螺旋开发模型。通过借鉴其它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及螺旋开发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工程化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并通过构建高校教务管理领域本体检验其有效性。 关键词:本体;构建方法;螺旋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4-5913-04 Research on Domain Ontology Building Method YIN Mei (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 Lianyungang 222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domain ontology, domain ontology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some problems in Constructing Ontology; introduced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spiral development model. Through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other domain ontology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a spiral development model, put forward a kind of new project of domain ontology construction meth od. Key words: ontology; construction method; spiral model 1本体构建方法 本体原本是哲学上的一个概念,主要探讨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近年来,人工智能、语义web相关领域的学者也开始将本体论的观念用在知识表达上,使其成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的建模工具。目前Ontology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包括计算机科 学、电子商务、数据挖掘、智能检索等在内的诸多领域。特别是做为语义Web的关键技术之一,本体及其相关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领域本体描述的是特定领域(医学、地理、生物等)中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本体的构建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人工模式,由领域专家借助工具完成本体构建;二是半自动模式,基于大量领域数据,在领域专家的协助下完成本体构建;三是自动模式,运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基于大量的领域数据完成本体构建。上述三种模式各有优劣,人工模式代价较大,所构建的本体灵活性不足;自动模式构建的本体实施难度较大、准确性不高;而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复习题

第1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 1、不属于教育技术学研究一般研究方法的是……………………………………………(B) A.经验方法B.评价研究法C.理论方法D.系统科学方法2、下列哪项属于课题选择的首要原则的是…………………………………………………(A) A.需要性原则B.创造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可行性原则 3、不属于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专门研究方法的是………………………………………(A) A.系统论方法B.评价研究法C.信息内容分析法D.响应信息分析法 4、下列各项研究方法中,哪项属于理论方法……………………………………………(C) A.文献研究法B.评价研究法C.逻辑分析法D.内容分析法 5、整理分析、加工所收集到的科学事实,属于科学研究程序的那个阶段……………(C) A.准备阶段B.现象阶段C.实体阶段D.本质阶段 6、下列各项研究方法中,哪项不属于经验方法……………………………………………(D) A.文献研究法B.社会调查法C.实地观察法D.逻辑分析法 7、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包括:(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探索科学规律)、(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 8、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是:(程序化)、(客观性)、(数量化)、(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9、怎样判断教育研究的优劣? 有两个概念反映了教育研究的优劣 即教育研究的效度和教育研究的信度。 10、一般来说,教育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不同的水平: 1)知觉观察水平;2)探索原因水平;3)迁移推广水平;4)理论研究水平 11、科学研究方法的程序化特征 科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是按照一定的系统性、有程序的步骤进行的。 几个主要的步骤是:选题与假设;数据、资料的收集;数据、资料的整理;做出判断、得出结论 12、科学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联系,它决定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必然过程。这种联系是稳固的,只要具备了它发生作用的条件,它所支配的事物发展过程就会重复出现13、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以科学的方法所获得的一套有组织的系统知识,其目的是为了对客观事物现象进行解析、控制和预测。 14、在教育技术研究中、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建立科学理论的任务有: 1)、形成一些科学的概念、定义和命题 2)、做出基本关系的判断,形成原理、定理、定律、原则 3)、形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理论体系 4)、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控制

教育技术学十位国内外著名专家

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 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 详细资料: 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著作甚丰, 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 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 《电化教育基础》 《电化教育学》 《教育传播学》 《信息化教育概论》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 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终身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化教育、教学系统设计。 详细资料: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考试重点

第一章 一、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 ?经验方法:获得经验材料的方法,利用经验材料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解决科学问题。 ?理论方法:提供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思考方法和加工步骤。 ?系统科学方法: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综合思维方式的方法认识研究的各个阶段。 二、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程序化;客观性;数量化;现代技术的应用: 三、科学研究方法的层次 哲学方法:最普遍的方法 一般研究法:某类学科具体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 专门研究法:对专门问题所采用的特殊的研究方法 四、教育技术学研究内容: 教育技术学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料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其内容: 1、教学系统的设计研究 2、学习资料的开发研究 3、学习资料的运用研究 4、教育技术的管理研究 5、教育技术的评价研究 五、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任务 1.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 2.探求科学规律 3.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 六、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作用 1.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定向开路 2.为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程序规范化 3.推广应用教育技术学科的桥梁 4.丰富教育技术学科的内容 七、教育技术的概念,作用 第二章 一、研究课题的来源 1)直接来源于教育实践和社会需要; 2)来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向教育理论的转化; 3)来源于教育基本理论向教育应用实践的转化; 4)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本身的偶然发现; 5)来源于现有教育理论自身的不足与缺陷; 6)来源于其他学科研究的启示与移植。 二、课题选择的原则:需求性;科学性;创造性;可行性。

三、研究变量的类型: ?自变量:自变量,就是由研究者安排的、人为操纵控制的、作有计划变化的诸因素。 ?因变量:因变量又称应变量或依变量,它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研究者 打算观测的变化因素。 ?干扰变量:属于研究中可以判断其存在,但是无法控制或测量的变量,也有的叫中 间变量、无关变量,或复合变量。它的存在会对其他变量的效果解释产生不利影响,使研究者无法做出正确判断与解释。如,被试者的主观态度、习惯、动机等。 四、假设的特征 ?假设具有推测的性质。 ?假设具有事实和科学知识的基础 ?假设是人们认识、接近客观真理的方式 五、抽样的概念:抽样就是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 六、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方法有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类。 ?概率抽样也叫随机抽样,是指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所谓随机原则就是排除主观意愿 的干扰,使总体的每个单位都有一定的概率被抽选为样本单位,每个总体单位入样是随机的。概率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类型抽样); 整群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有抽签法、查表法,简单随机抽样对总体单位不进行任何划分或排队,完全随机地直接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单位,使每个总体单位都有完全相等的机会被抽中,故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 ?非概率抽样也叫非随机抽样,是指从研究目的出发,根据调查者的经验或判断,从总体 中有意识地抽取若干单位构成样本。重点调查、典型调查、配额抽样、方便抽样等就属于非随机抽样。 第三章 一、文献检索的类型 1、按载体形式分(教育技术文献类型):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机读型文献;声像 型文献 2、按加工程序分:一级文献;二级文献;三级文献 二、 三、什么是结构化观察? 结构化观察是指人们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地,对特定对象进行有计划、系统化观察,并要作严格详细的可量化记录的一种观察方法。它是为进行量化研究提供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结构化观察的特点 1.有特定的观察内容 2.采用专门的观察方法 3.有限制的观察范围 4.可量化的观察的记录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