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问题研究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标要求】: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第一部分描述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二部分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体积、质量、大气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2)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

在联系的自学能力。(以“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为例)。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科学正确的宇宙观。

(2)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树立辩证主义的思想。

(3)通过对宇宙和地球知识的探索,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对星体图片及视频的鉴赏,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地理学习兴趣。【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法,图片、flash展示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各种星体图片,九大行星运动flash、宇宙知识视频剪辑,地球仪,地球等卫星图片等。

三.说学法

1. 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在问题探究、问题研讨活动中进行。

2.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3. 运用图表等信息,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分析、探讨、认识宇宙中的地球。

4. 充分运用图片、flash、视频剪辑等教学用具,活跃课堂教学,要激发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对本节课的内容做引起学生兴趣的提问:地球究竟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的存在?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交待了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和框架。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学

安排学生阅读P2第一段内容及阅读材料,了解宇宙的概念。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观察,了解几种常见的天体及其各自的特点。

◆设计意图:本段内容比较简单,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提高学生阅读、归纳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且启发学生联系实际,从日常观察中得出结论。

3. 展示图片及flash,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天体及天体系统。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及flash能使课堂教学更活跃,更能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同时,更丰富是展现能使学生对地球的宇宙环境有更立体全面的了解。

4. 总结反馈。

对第一部分内容进行中间总结,结合P4活动,回忆天体系统的层次。

◆设计意图:对天体系统这段重点内容的及时回顾和强化记忆。

5.创设问题情景,目标导学探索,建构知识体系:

运用flash演示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运动模式。结合P4活动,总结八大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设计意图:用flash形象演示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运动轨迹、运行轨道等。使学生对

八大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有清晰的认识。在观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答案: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从而得出“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的结论。

6. 创设问题情景,生命的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呢?学生结合教材,讨论分析,地球为什么会具备生命生存的一系列条件呢?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要通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协商,再结合自学教材及教师讲解,共同得出结论。

7. 课题布置

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请用正确的科研探究成果和合理的想象力证明你的结论。

◆设计意图:不仅是对本节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更是在基础知识上的思维拓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应用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标要求】: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两部分内容: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即在完成课标要求“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时,主要是阐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教材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因此,对于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各种太阳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太阳的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等,不必详加分析甚至不涉及。但为了说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必须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太阳的基本特征及其外部结构;

(2)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3)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结合生产生活中的案例,使学生关注身边事物,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分

析能力。

(3)通过对各种资料的观察以及课前室外的观测,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

3.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正确的宇宙观和发展观。

(2)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树立辩证主义的思想。

(3)通过对宇宙和地球知识的探索,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对星体图片及视频的鉴赏,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地理学习兴趣。【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中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图片展示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太阳黑子、耀斑等各种相关图片,案例等。

三.说学法

1.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象、活动、案例等材料。补充课外材料,丰富学生的视野。

2. 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在问题探究、问题研讨活动中进行。

3. 从实际事件入手,结合生产生活的事例,关注现象本身,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4. 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程度,教学主要环节设计是情景设计——引出问题——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归纳知识点——找出规律——运用于实际问题上。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从“后羿射日”得出太阳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课主题: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交待了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和框架。

2.材料展示,结合教材内容,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学

利用课外补充案例引出“太阳辐射”的概念,同时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学,回答问题:

1.太阳大气的成分2.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的来源

◆设计意图:利用课外材料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同时提高学生阅读、归纳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3. 展示图片,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归纳太阳辐射对于地球的影响。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实际出发,发现答案,总结问题,能丰富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更能使课堂教学更活跃,更能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4. 探究活动。

结合教材第9页活动,使学生分组活动,并回答活动的问题,得出规律讨论分析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归纳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景观的影响,加强学生对地理要素的比较、对比、叠加分析的能力。

5.案例探究。

展示二战埃及雷达受干扰的案例,利用案例引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讨论、学习中。6.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读图,回答问题,并辅以更多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设计意图:“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属于背景材料,利用自学,培养读图能力。在此教学过程中,注重重现象,轻机制。“太阳活动的影响”是本节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具体“天文事件”入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7. 总结练习

通过几个简单的题目,概括了本节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回顾、巩固、提高。

◆设计意图:对本节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

2.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的来源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能量的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的结构

光球层

太阳大气色球层

日冕层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对电离层、磁场和极区的影响

光球层:黑子

射电——无线电短波通讯

色球层:耀斑磁暴

带电粒子流

日冕层:太阳风极光

●对地震、水旱灾害等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含义和区别。

(2)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3)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4)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

(5)说出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会进行地方时和区时的换算。

(6)使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

2.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

(2)能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的产生;说出太阳日在实际生活应用中的意义。

3.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树立科学正确的宇宙观。

(2)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特点和规律;昼半球、夜半球的区分;时区、地方时的计算;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方时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图片、动画演示法,画图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地球仪,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3课时

三.说学法

1. 用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比如本节内容用大家感兴趣的奥运会时差的问题引入,可以调

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 让问题成为课堂的核心。巧妙的进行问题设定,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3. 画图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板图的作用,让学生多动笔

画,加深印象。

4.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较难,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力,有重点的进行。并控制好教学节奏。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学习通过对“宇宙中的任何物体都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进行阐述,引出地球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出本节课内容。

2. 学生演示老师讲述学生分别演示一下从侧面看,从北极上空看,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情况。师生对自转情况进行总结,得出掌握规律: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学生根据规律画图,并理解记忆。

3. 引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13页第四段,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恒星日和太阳日,并掌握相关概念。

4. 活动:角色扮演: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做角色扮演:一位做太阳不动,另一位扮演地球绕其进行“公转”。

5. 通过学习阅读教材P15相关内容,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相关概念。检验刚刚“角色扮演“中出现的科学性错误,并加深学生的印象。

6. 作业布置探究性作业:P16活动3

第二课时

1.知识回顾通过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的提问,

帮助学生回顾、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也有利于本节课相关内容的开展。

2. 导入学习用大家感兴趣的奥运会时差的问题引入,引入本部分内容:“地球自转与时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 引导学生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晨昏圈的含义。

4.结合板图,带领学生一起画晨昏圈,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光照图中晨昏线的画法。在画图过程中,应结合学生作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改正、讲解。

5. 在“地方时”这部分的内容中,主要侧重老师讲解。多媒体展示“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讲授标准时制度。

6. 通过练习题,学生掌握区时计算方法,师生共同对计算方法进行总结:1.求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2.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早。求东边的时刻加时差,求西边的时刻减时差。

7. 以“北京时间”为例,总结本课内容,

第三课时

1.导入学习通过对上节“地球自转”内容的回顾,引入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2.通过学生自习,及播放“黄赤交角”动画演示,使学生了解黄赤交角的相关概念。

3.画图,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通过定点练习(确定国庆节那天或者今天太阳直射点

在什么位置)使学生读图,解决问题。

4.学生通过表格的形式总结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5.练习填图练习,综合掌握晨昏线,节气,自转和公转方向等问题。对前面内容进行总

结和巩固。

6.补充知识: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通过学生自学阅读教材P21页最后两段及P22阅读部

分,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3.地球自转速度

二、地球的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

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4.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

一、晨昏线(圈)

1.晨昏圈概念

2. 晨昏圈画法

二。地方时

三。时区和区时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

一、黄赤交角:23°26ˊ

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为:66°34′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2月22日3月21日6月22 9月23日

(冬至)(春分)(夏至)(秋分)

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春秋分直射赤道

四、四季的划分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两部分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文字内容对基本概念进行了铺设:比如地震波、横波、纵波的特征、不连续面;圈层结构划分及联系等。

通过图片,清楚的交待了内容要点,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层次关系。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

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

(2)了解地球的各圈层、划分依据及其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

体面貌。

(2)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培养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和正确

的环境观。

3.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形成全面的地球系统观念。

(2)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各层主要特点,大气的组成。

教学难点:地幔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图片展示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相关图片,案例等。

三.说学法

1.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象、活动、案例等材料。补充课外材料,丰富学生的视野。

2. 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在问题探究、问题研讨活动中进行。

3. 从实际事件入手,结合生产生活的事例,关注现象本身,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从“煮熟的鸡蛋的内部构成”引出本课主题:地球的圈层结构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交待了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和框架。

2.图片展示,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图片,回答问题

阅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并结合课文P23第一、二段。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各部分特征。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紧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读图和理解信息的能力。

3. 板图总结地球的内部结构,

◆设计意图:老师通过绘制板图,整理知识内容,形成体系,有助于学生熟悉、总结、复习本节重点内容。

4. 探究活动,结合P24活动,总结第一部分内容。

5. 学生自学“地球的外部圈层”,教师总结讲授。

◆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容易理解适合学生自学,老师做好总结,整理工作。

5.作业布置:探究性作业:P25活动。

五.说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板书)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第一单元 问题研究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来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主要内容为讨论月球基地的样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提出来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问题研究中初步学会探究学习。

2.把前面学习的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知识应用到问题研究中,以理论指导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设想和创新,科学地尝试规划月球基地。

2.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加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难点

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3.月球基地的整体规划

二.说教法:

地壳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大量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说学法

1、利用课本中的图文和案例、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从而层层引入所要学习的知识

2、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分析总结问题,探索地理知识

3、学生课后做适当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的内容如果单独按照课本上讲比较枯燥,因此需要精心挑选和本节内容相关的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层层深入的引出相关内容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节是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一节,本节共包括三部分内容:

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受热过程是课标要求运用图表

进行说明的重点内容,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学习本章其他内容的基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学会阅读,

分析,运用反映大气受热过程的图表,学会绘制简单的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反映大气受热过程的图表,分析提取图表中信息。运用图表说

明大气受热过程,尝试自己绘制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问题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1.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能够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受热过程是理解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基础,所以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在于使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能运用图表说明这一过程。

2.本节作为本章的第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两部分内容是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因此应使学生对这两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和识记。

【教学难点】:

1.课标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涉及到学生的图表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应使学生真正理解大

气受热过程的各个环节,可以与图表相结合,灵活运用图表表达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较难理解,但是又是本章学习的基础,应循序渐进,使学生较好掌握。

二.说教法

运用讲解-—接受法为学生引导学生感知、观察图表,领会、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中的原理和基本概念,注意及时进行学习效果检测。

三.说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反映大气受热过程的图表,分析提取图表中信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尝试自己绘制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使学生能够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学会阅读、分析,运用反映大气受热过程的图表,学会绘制简单的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讲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与地球上的大气密切相关,你能感觉到大气存在着独特的运动吗?今天你感受到阵阵微风了吗?其实风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形式。大气为什么会运动呢?它还有哪些运动形式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设计意图:从生活感受出发,引发学生兴趣,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2.学习新知

本节共包括三部分内容: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

第一部分大气受热过程首先请大家阅读书本第30页的文字,并结合图2.1将大气受热过程用几个简单的环节归纳出来。

然后讲授:大气受热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

太阳辐射能是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一种短波辐射。它在输送到地表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损失了一部分。地表对太阳的短波辐射也只能吸收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以长波辐射的形式传递向大气,使大气增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请大家思考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这部分知识联系紧密且内容较多,通过教师讲授可以让大多数学生快速有效的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

然后由教师板图大气受热过程请学生填图

设计意图:分段落及时巩固强化,可以避免知识的遗忘,循序渐进,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本节的第二部分为热力环流

首先请大家阅读书本31-32页的课文,结合32页的图2.3,试着看图解释热力环流过程。

设计意图: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

教师板图热力环流的形成请学生填图

设计意图:分段落及时巩固强化,可以避免知识的遗忘,循序渐进,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然后讲授: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B,C 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B,C两地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B,C两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

由于空气从密度大处向密度低处流动在近地面气流从B地向A地流动,从C地向A地流动.在高空气流从A地向B地流动,从A地向C地流动。

从而形成了最简单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这部分知识联系紧密且内容较多,通过教师讲授可以让大多数学生快速有效的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

本节的第三部分为大气的水平运动

首先请大家阅读书本33-34页,说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含义,根据第34页图2.7绘制风向及其作用力示意图。

设计意图: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

然后教师边讲授边板图:风向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设计意图:教师边讲授边板图,形象生动,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风向及其作用力示意图(北半球)

小结:大气受热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的受热过程中有三个作用要素:太阳辐射、地面、大气,我们可以猜想,这些要素的差别将导致大气受热过程的差异,从而使大气形成冷热不均的状况。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看,热能的不均衡必将导致能量的流动或转化,大气以运动的方式维持着能量守恒。大气的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本节课我们以热力环流和风为例了解了大气的运动,这些都将是我们下面学习的基础,希望大家认真复习巩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整理、回顾本节课内容,为学生课后复习、作业构建知识体系,便于学生今后学习。

练习:绘制大气受热过程图、热力环流的形成图、风向及其作用力示意图(北半球)图设计意图:紧扣课标要求,强化学生用大气受热过程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绘图、用图技能。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说课稿

1.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节是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全球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分布。这些知识点是近一步学习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反映风带、气压带分布、移动规律的图表,分析提取图表中信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运用图表说明风带、气压带分布,尝试自己绘制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启发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能够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因此所以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在于使学生理解并记忆全球气压带、风带成因、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能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

分布示意图。

【教学难点】

1. 地球上的气压带非常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但又是理解风带形成和分布的基础,应生动形象地以动画演示或用板图讲授,并注意循序渐进,使学生顺利掌握。理解风带形成和分布既要较好地理解气压带的分布,还要联系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且内容较多,应注意分段及时巩固强化和进行学习效果检测。

2.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绘制对学生绘图能力要求较高,应由老师示范绘图和指导注意点。

2.说教法

运用讲解--接受法引导学生感知,观察图表,领会,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成因、分布、移动规律,注意及时进行学习效果检测。

运用引导--发现法启发学生思考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3.说教学工具:多媒体电脑

4.说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阅读反映风带、气压带分布、移动规律的图表,分析提取图表中信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运用图表说明风带、气压带分布,尝试自己绘制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启发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5.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大气可以进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了风,大气的热力环流则体现了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运动方式。那么在全球范围内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引出和概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提要,使学生对学习任务有整体了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习新知】

启发学生思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全球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分布。首先请同学们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思考,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假设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只有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请大家尝试完成书本36页的图2.9。

设计意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符合认知规律。使学生自己动手绘图,体会难点,激发求知欲。

然后边板图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边讲授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

边讲授板图:三圈环流简图

设计意图:边讲授边板图直观形象,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集中讲授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或的完整系统的知识。

练习: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画一遍三圈环流简图

设计意图:及时强化,发现问题,立即解决,保证下面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提问:了解了全球气压带的分布状况,请大家思考全球风带应该是怎样的呢?提示: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在流动过程中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设计意图: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边讲授边板图

小结:在全球共有七个气压带,他们之间的大气运动构成了南、北半球都存在着低中高纬环流圈,形成了全球的六个风带。请大家结合书本37页的图2.1课后及时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并绘制三圈环流简图。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明点确重点,便于课后复习作业和继续学习其他内容。

6.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说课稿

1.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节是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分布规律及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些知识点是本章学习的重点,能够判断气候类型也是本章的学习目标之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分布规律及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反映风带、气压带季节分布规律的图表,分析

提取图表中信息。启发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

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

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能够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分布规律及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并记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气压中心分布的季节差异与上节课讲授的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可能会使学生产生矛盾感,首先应向学生解释大气环流由于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

因素的影响,比理想状况复杂得多。冬夏季气压中心较多且易混,可以联系

不同气压中心对气候的影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理解并记忆。

2.在不同气压带与风带影响下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种类繁多的气候类型会

使学生感到繁琐,失去兴趣。可以选择几种典型气候重点讲解,其他由学生

自学。

2.说教法

运用讲解--接受法引导学生感知、观察冬、夏季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领会、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季节分布规律,联系不同气压中心对气候的影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理解并记忆。

运用引导--发现法启发学生思考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3.说教学工具

多媒体电脑

4.说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反映风带、气压带分布、移动规律的图表,分析提取图表中信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运用图表说明风带、气压带分布,尝试自己绘制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5.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旧知,提出问题,引出新知

(讲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在全球共有七个气压带,他们之间的大气运动构成了南、北半球都存在着低中高纬环流圈,形成了全球的六个风带。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比理想状况要复杂的多。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引出和概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提要,使学生对学习任务有整体了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习新知】:

(提问):请大家读书本第40页的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结合学生地图册,回答1月份北半球、南半球有哪些气压中心,它们大致位于什么纬度上,切断了哪些风带、气压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探究意识,便于教师针对学生难点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小结):北半球1月主要气压中心,重点讲解蒙古高压与北美大陆北美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其仅残存在海洋上。蒙古高压形成了强劲寒冷的东亚季风。

南半球1月主要气压中心

(提问):请大家读书本第40页的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结合学生地图册,回答7月份北半球、南半球有哪些气压中心,它们大致位于什么纬度上,切断了哪些风带、气压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探究意识,便于教师针对学生难点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小结):北半球7月主要气压中心,重点讲解印度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形成了南亚西南季风。

南半球7月主要气压中心

(转承):从全球来看,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活动):请大家思考书本第41页的活动,讨论东亚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在冷暖、干湿性质上有什么不同?说明判断理由

季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启发学生思考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小结):东亚的冬季风寒冷干燥,使我国在冬季风影响下的地区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使我国在夏季风影响下的地区温暖湿润。

(讲授):世界很多气候类型都受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就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

温带海洋性气候则是受西风带影响形成的。

地中海气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

(设计意图):1.这部分内容联系紧密,不易分割。教师的集中讲授可以使多数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高效地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

2.选择三种典型气候类型介绍,重点突出,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

习效率。

(布置课后作业):大家可以根据学生地图册中各种气候类型在全球分布范围图和世界各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自学其他气候类型,从年降水量、各月降水分配,年均温,最低月均温,气温年较差等方面思考气候特征,并思考风带气压带是怎样影响这些气候类型的。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作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小结):北半球1月主要气压中心

蒙古高压与北美大陆北美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其仅残存在海洋上,蒙古高压形成了强劲寒冷的东亚季风。

南半球1月主要气压中心

北半球7月主要气压中心印度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形成了南亚西南季风。

南半球7月主要气压中心

从全球来看,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课堂检测)

判断以上四种气候类型

提示:第一步:

根据7月温度判断南北半球

7月温度高则为北半球

7月温度低则为南半球

第二步:

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气候带

以“温”定“带”

第三步:

根据降水量判断气候类型

以“水”定“型”

说板书设计:略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说课稿

1.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节是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冷锋、暖锋、气旋与反气旋等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些知识点是本章学习的重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启发学生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指导学

生阅读反映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简易天气图,分析提取图表信

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

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能够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并记忆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易天气图。

【教学难点】:1.天气系统较抽象,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接受能力要求较高,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可以用flash演示或板图。

2.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容易混淆,可以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说教法

运用讲解--接受法引导学生感知、观察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示意图,领会、理解、记忆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运用引导--发现法启发指导学生阅读反映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简易天气图,分析提取图表中信息。

3.说教学工具

多媒体电脑

4.说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阅读反映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简易天气图,分析提取图表中信息

5.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请大家观看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思考节目中提到了哪些天气现象,是怎样描

述这些天气现象的。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设置问题,更亲切。

学生回答:略

小结:节目中从气温、气压、干湿、云量、风速等方面描述了阴、晴、风、雨等天气现象。

转承:大气中常发生的阴、晴、风、雨、雪等天气现象,都与天气系统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冷锋、暖锋、气旋与反气旋是常见的天气系统。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各种天气系统。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冷锋的动画。

设计意图:生动形象地展示较抽象的冷锋形成、运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讲授:气团、冷气团、冷锋的含义

请同学们再看一遍冷锋的动画

讲授:锋面、锋线、锋的含义。

板图:冷锋及其天气示意图

讲授:冷锋的形成过程,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天气的影响。

(设计意图):边讲授边板图直观形象,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集中讲授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或的完整系统的知识。

请大家观看暖锋的动画。

设计意图:生动形象地展示较抽象的暖锋形成、运动过程,帮助学生理

讲授:准静止锋的成因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小结):冷锋与暖锋的比较

锋面移动方向:同原冷气团同原暖气团

降水时间:短,多暴雨连续性降水

降水区域:锋后锋前

过境后天气:晴、气压高、气温低晴、气压低、气温高

冷气团移动方向:不变改变

(设计意图):冷锋与暖锋容易混淆,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提问):请大家完成书本45页的活动,思考材料中反映的是冷锋过境还是暖锋过境。哪些描写的是此锋过境前的天气?哪些描写的是此锋过境时的天气?哪些描写的是此锋过境后的天气?除了描写的天气外,此锋过境后还会出现什么天气?

(设计意图):及时强化,发现问题,立即解决,保证下面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提问):1.请大家读书本46页的图2.21,结合书本46页的第1-2段,根据以上冷、暖锋的知识,尝试自己画出冷暖锋锋线,并标明冷暖锋符号。

2.在图中找出高压中心、低压中心。

(设计意图):启发指导学生阅读反映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简易天气图,分析提取图表中信息。

(讲授):高气压、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的含义。

气旋的含义,气旋的气压分布,在不同半球的气流状况。

反气旋的含义,气旋的气压分布,在不同半球的气流状况。

(小结):气旋与反气旋的比较

设计意图:气旋与反气旋容易混淆,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冷锋、暖锋、气旋与反气旋等常见的天气系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了简易天气图。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当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时,较重的冷气团插入暖气团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中逐渐冷却,当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

第一组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下)午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宇宙环境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天文宇宙知识的兴趣较浓、探索大自然的欲望较强,但由于心理原因,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关于宇宙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初中科学课本中曾涉及过,初步了解了地 球的宇宙环境,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但这些知识都是很、零散的,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高中的内容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和提升,由于要求不同,学生所要认识的深度也不同,学习时应更加注重理性的分析。 新课标对本课时的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能说出宇宙的概念,能够判断天体和天体系统 能列举出太阳系的成员,并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和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有了目标就应该有相应的方法与之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我制定了这样一种教学策略。 就是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列举法,读图法和实验法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兴趣导入,案例列举,试误分析,活动演示四个环节,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 兴趣导入—— 展示一些浩瀚宇宙的图片和一段宇宙大爆炸的视频,引出本课课题。吸引学 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学生满腔热情地从事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以外,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

高中地理《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说课稿

高中地理《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1.你们好! 2.我是__组,__号。 3.我今天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4.<【板书】: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5.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必修二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二节的内容。 因为本节是本单元第__节,前面已经学习过了_______,前面的学习是本节的基础,所以上课前我会用__分钟的时间,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因为本节是本单元第一节,学生对这一单元的内容还很陌生,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好心中有数。上课开始,我会以单元前的序言里提供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倒入白让你单元,并从整体上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一个概括分析,明确重点、难点,为学生提前预习做好心理准备,并说明本节课在本单元的地位、作用,引起他们的重视。 (因为本节是本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学生对本册内容还较为陌生。本册卷首有篇院士给予,主要从整体上介绍了地里的性质、人物、初中地里的内容、作用,这对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初中地理学习,树立科学的地理学习观非常重要。因此,上课前,我会用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体会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向学生介绍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学习方法,最后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树立地理学习的信心。 (因为本节是本册第一单元第一节,学生对本册内容还较为陌生,所以上课前几分钟,我会赵忠向学生介绍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在初中地理课程体系中的 地位、作用,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也为学生提前的预习做好心理准备,使学生更好的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

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范文模板共四篇(精华版)人教版

高中地理说课模板(精华版) 资料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第单元《》第节内容,主要讲述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教师过渡: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2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3 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 难点: (教师过渡: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 4 说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二、说教法及学法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高中地理 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3 2012-12-25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3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高中地理说课万能稿

高中地理说课万能稿 各位老师好: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的抽签序号是……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XXX》是XX版高中地理必修(或选修)X教材第XX单元第XX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XX,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

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生活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考虑到X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

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试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试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篇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20XX-12-25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

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 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高中地理水循环说课稿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一.背景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三)说教师自身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 根据MBTI心理类型理论,在四个指标,八个偏爱所组成的16种类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情感型。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成绩、性别等组成异质小组,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和谐的环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二.教学目标 (一)说课标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课标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说出水圈的构成。 2)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3)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全部 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3)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5)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8)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一) (10)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二) (13)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 (16)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二) (18)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一) (21)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二) (25)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7)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一) (31)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二) (33)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一) (36)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二) (39) 第三节大气环境说课稿(一) (41)

第三节大气环境说课稿(二) (44)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一) (46)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二) (49)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51)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说课稿(一) (54)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说课稿(二) (57)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一) (61)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二) (64)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一) (67)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二) (71)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4)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说课稿(一) (76)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说课稿(二) (78)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课稿(一) (81)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课稿(二) (85)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一) (88)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二) (91)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说课稿(一) (96)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湘教版地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的家园,也是目前为止在宇宙中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天体。要了解地球,首先就要了解地球的环境,因此,本节课揭开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在整个地理教学中起着最为基础的不容忽视的作用。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新生的知识结构及其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这一节的内容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能够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绘图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掌握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科学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大气保温作用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的热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 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

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以地图为载体的情景教学法: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3活动探究法:结合教材上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 三、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兴趣学习法、思考评价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这样做有什么科学依据吗?学过本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通过熟悉的电视剧片段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知道,太阳辐射能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假设太阳辐射能为100%,那穿过大气层后太阳辐射能就只有47%,那53%去哪里了呢?----被削弱了。由此引入大气层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散射。(此部分内容课本上已经删去了,但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需要加入进来) 然后我会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探究生活中的几个案例: 1、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2、红绿灯的设定依据 3、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通过这几个案例分析,让学生区分不同的削弱作用) 承转: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又会发生什么呢?(此处承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引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会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部分内容较难,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较难理解,因此我先讲

高一地理城市化说课稿

高一地理城市化说课稿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平时的积累与练习也是学生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关于高一地理城市化说课稿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背诵出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 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 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 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 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 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 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 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7分钟,一共40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 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 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10年5月1日开

高中地理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材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现地域性特点。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也是学生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先复习必修Ⅱ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拓展学生思路,为理解东北农业发展条件作铺垫。为说明东北的自然条件内部差异,教材出示了许多图表,要求学生读数据,重表达,理解划分内部差异的条件。由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缺乏系统训练而使这一内容成为教学的难点,应让学生尝试去读,发现并归纳内部差异的若干要素,理解比较法在判断事物差异中的运用。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全册说课稿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平昌县驷马中学刘光辉 一、教材分析 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而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在逻辑上起着铺垫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学生能说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理由: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三篇汇总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一篇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__章第__节,题目是________.课型是新授课。 下面我就教材、教学法设计、教学程序三大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展示一下我的说课设计。 首先说教材。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在整个自然(人文)地理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且贯穿本节很重要的一条线索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来指导生产生活。 其次说说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1、有部分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知识原理性比较强。 2、教材安排上增加地图,减少文字叙述,主要是问了增强直观性,以减轻难度。这符合"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地理就是在地图上说理"的地理学科特色。 3、教材内容有较强的比较性且知识前后联系密切,可采用比较法教学。 4、学生在以前的知识中有相关知识积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关认知。因此,教材内容对学生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5、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教材选材的实用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如下三位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 分析

理解 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对本节课所学的的地图及文字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再把自己的观点或结论进行交流或当众表达。培养学生观察、读图析图能力、归纳能力;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竞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地理课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并逐渐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及科研,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另外通过对本课中原理性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每节课教师都在这些方面对学生有积极期望,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学生会逐渐具备这些能力,并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目标的确定及分析,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内容的重难点。 重点是 确立依据这部分知识有较强的实用性。与现实生活联系特别密切。 涉及到知识较多而且比较难以综合。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解决本节课问题时相对较弱。 难点是 依据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对高一学生来说,空间思维能力较弱,难以理解。 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的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 以上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我再说说教法和学法设计。 一。教学方法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按照问题去读图读书,先自己学会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独立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且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4824-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说课稿

说课稿: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课题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自转及其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框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很大的弹性。我是这样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第一: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等知识看作学生已初步具备的知识,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第二:不要学生系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要了解“地理现象”;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自转进行学习,为下一节学习地球公转打下了基础,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本节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是地转还是天转?”引出了人类研究地球运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靠人类不断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学生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性。 3、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2)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更替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联。 过程与方法: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所以本节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限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把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本节重点.采用播放地球自转视频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观察. 教学难点: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市级优质课说课稿

《人口的迁移》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口迁移》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二节《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能力要求的角度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掌握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的能力和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角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体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2、说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从而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3、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说学情 (1)“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2)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有: ①案例分析法:充分地利用图片和资料展示的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同时也会引导学生阅读具体的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合作探究法:通过分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讨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和人口迁移所造 成的正负影响,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体现了一种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③比较法:通过比较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比较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和比较人 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正负影响,使学生更加清楚地学习有关人口迁移的知识。2、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所以我所采取的学法有: ①自主探究法:主要是由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探讨出问题的答案,再由 老师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全套说课稿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公转的地理意义》【板书题目】,我将从说教材、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我的授课理念和思路。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必修一开篇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一节是必修一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本节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根据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及学习能力,特制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入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会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环境观。 知识和技能:(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2)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 (3)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 过程与方法:运用绘图的方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说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节的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节的重、难点。 1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 1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说教法、学法 1.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学案导学 2.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进行设计。 第一步,复习导入 复习前面讲过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展示地球运动动态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一点随直射点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适当引导学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探究欲望 第二步,知识要点讲解 要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主要从时间变化上来分析,这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我采用图表转化,学生绘图,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讲解。 1。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立体图,图上能清晰的看出某一纬线随地球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让学生有一个立体感知。导入这个知识点。 2。根据课本上的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学案上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图中的数据,让学生绘图,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转绘成坐标图,横坐标表示二分二至时间,纵坐标表示昼长,最长为24小时。让学生根据数据描点、连线。然后同桌互相点评。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三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三篇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第一文档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一篇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__章第__节,题目是________.课型是新授课。 下面我就教材、教学法设计、教学程序三大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展示一下我的说课设计。 首先说教材。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在整个自然(人文)地理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且贯穿本节很重要的一条线索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来指导生产生活。 其次说说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1、有部分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知识原理性比较强。 2、教材安排上增加地图,减少文字叙述,主要是问了增强直观性,以减轻难度。这符合"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地理就是在地图上说理"的地理学科特色。

3、教材内容有较强的比较性且知识前后联系密切,可采用比较法教学。 4、学生在以前的知识中有相关知识积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关认知。因此,教材内容对学生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5、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教材选材的实用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如下三位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 分析: 理解: 2.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对本节课所学的的地图及文字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再把自己的观点或结论进行交流或当众表达。培养学生观察、读图析图能力、归纳能力;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竞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地理课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并逐渐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及科研,有助于学生创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全套(附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全套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第三节城市化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 高中地理说课模板(标准格式)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分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第单元《》第节内容,主要讲述。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