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书法的结构之美》说课稿

第7课《书法的结构之美》说课稿
第7课《书法的结构之美》说课稿

湘美版七年级下册《书法的结构之美》说课稿

汝城县第六中学宋乐明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书法的结构之美》,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书法的结构之美》是湘美版七年级下册的第7课,是承接《书法的点画之美》而设计的教学内容;是以“欣赏〃评述”为主,并结合“临写”于一体的综合课型,主要学习书法间架结构的法则和特点。教材用行行色色的自然万物和建筑结构等作比喻进行启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书法形态。

2.教学目标

根据七年级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第1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①认知目标:欣赏书法间架结构的法则和特点,初步认识书法的结构之美。

②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字形结构,并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按照要求临写“篆、隶、楷”等不同书体,并能表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③情感目标:通过赏析“形似物象”的例字结构的巧妙之处,结合临写和交流,让学生感受书法结构的美感,领悟“艺术源于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之真谛;按照所学书法结构知识,养成平时自觉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等。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让学生对书法“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的结构之美各抒己见。

②教学难点:让学生在临写对称字体“小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字形的整体把握,自觉养成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

二、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学中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教室为舞台、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欣赏探究创造,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较好地践行了我校推倡已久的“一二六”课改教学模式,

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游戏欣赏法,问题发现法,比较分析法,示范指导法,临写体验法,直观展示法,欣赏评述法。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由情景引入学前反馈、导入教学目标,再由“整体感受”,让学生在“米字格”中临写“中、盖、人、台”等例字,较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

求知欲望。在合作探究环节,通过课件展示,加深了学生对“均衡对称之美”和“疏密匀称之美”的认识。在展示交流环节,无论是学生分组临写还是派代表到前黑板临写,都较好地展示了学生的基本功和临写技能;挖掘了“兵帮兵”“兵强兵”的潜能,学习小组内的作品得到了充分地展示。

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体验对同一字形进行不同书体处理的技巧,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我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让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同时,我还充分强化了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四、说过程

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部分:学前反馈。通过质疑“谁能说说篆、隶、楷、草的点画特点”和以林海的《琵琶相》作为背景音乐播放“学前反馈”课件,让学生回顾《书法的点画之美》的学习要点,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第二部分:导入目标。先用课件展示课题《书法的结构之美》,后分步展示本课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为下面设计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环节指明方向。

第三部分:自主学习。首先,让学生结合问题“中国书法与中国建筑的结构规则有何联系”预习教材P38,随后播放形似物象的“高、台、至”的课件,整体感受“中国书法与中国建筑有着一致的结构规则”。其次,导学“端正平稳之美”:让学生“独学”后回答教材P38-39所选字“中、盖、人、台”都通过什么对照,体现了书法结构中什么位臵起到的端正平稳的作用?这一问题,并以“金鸡独立”游戏激发学生“互动”意识。再次,让学生欣赏感受课件“端正平稳之美”两张的图片,在“米字格”中临写“中、盖、人、台”,体验楷书的笔画特点,养成“练字先练眼”和“自觉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

第四部分:合作探究。导学“均衡对称之美”:首先,让学生欣赏课件前两张图片“山、莫、暴、无、奉、禁”,思考“图片所选字体为什么,其结构有何特点,字形呈啥状?”这一问题。其次,教师深入各学习小组督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代表对学习成果发表看法,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再次,播放课件例字“禁、及”,师生一同分析“禁、及”的结构,教师临写示范后,学生临写并体验篆书的笔画特点“藏头护尾、粗细均匀、笔势下垂、状如曲铁”。导学“疏密匀称之美”:首先,依次播放课件“登、群”“妙、张”,让学生思考“重复笔画的排列分布应怎样,左右部件的向背应做到怎样?”这一问题,在赏析中领悟“疏密匀称”结构之美,并形成“看法”上的共识。其次,播放课件“妙、张”,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字哪个向而相犯了?哪个背而相离了?”这一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归纳、评述能力。

第五部分:展示交流。首先,以林海的《琵琶相》作为背景音乐,播放课件“临

写提示”和例字“古、六、自、高”,引导学生在“米字格”中比较分析例字“古、六、自、高”的比列、位臵、重心和外形,让学生养成“练字先练眼”的良好习惯。其次,进行临写指导:①分组临写例字,并将作品展示在指定的黑板上;②派代表到前黑板临写“篆书”、“隶楷”,将自己的感受和临写的结果与同学交流。再次,教师巡导、组织学生“互评”,在增强学生的“互动”意识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明确隶书笔画的典型特征(波形、蚕头雁尾)。

第六部分:达标提升。首先,让学生思考课件中“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哪三种书法的结构之美?”这一问题,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系统化,力争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其次,让学生思考课件中“除了我们已学的三种书法的结构之美外,还有其他表现书构结构之美的类型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赏析课件的最后三张图片,在愉悦中感受“书法的结构之美”,激励他们品尝收获、体验成功,进一步强化他们积极奋发进取的价值取向。

五、说板书

书法课的板书应融书法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书写过程与板书相结合,将范帖与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直观清楚,突出主题,照顾全面。

2013年6月

第2节《节奏与旋律》说课稿

第二框《节奏与旋律》说课稿 灵台县西屯中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第二框《节奏与旋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中第三单元第七课。主要介绍个人节奏与集体旋律的关系及小群体的作用,在集体生活中如何解决矛盾和冲突,是一节以学生探究讨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内容,概括归纳出知识要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综合以上分析,这一节课在教材中所处地位是非常特殊和重要的。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人在多个集体中承担多重责任,知道怎样处理个人节奏与集体节奏之间的关系,理解怎样处理集体中的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分组讨论与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处理个人与集体以及集体中的小群体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面对集体时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能理解集体中的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怎样处理不同集体中的多重责任。 教学难点:怎样认识集体中的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给人的感觉是思维比较活跃,善于分析思考问题,积极发表意见,有较强的归纳概括能力,小组和作学习开展的较好,课堂气氛活跃。。

三、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过程”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探究分享为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归纳出知识要点,然后让学生合作完成讨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交流、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探究分享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归纳出知识要点,让学生完成讨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教学共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我们都在集体中生活,在不同的集体中,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当这些角色之间发生冲突时,大家都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节奏与旋律》。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为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要求。教者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再让学生开始合作完成探究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打答案。 第三个环节: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学习小组成员分别展示自学内容,其他同学负责评价,学生展示完后,必须有一定时间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习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及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问题的 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 运动。 2.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开动脑筋、 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停止使用“”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历史性决策。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开启了 我国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的工作全面展开。 5.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为恢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 平反。 6.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胜利完成。

二、合作探究 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什么?有何意义? 三、练习巩固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的转折是指(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开国大典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中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的错误性 D.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3.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党中央决定设立经济特区 D.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4.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1978—1982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拨乱反正的实 质是()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关爱他人》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关爱他人》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关爱他人》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 第七课第一框《关爱他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XXXXX的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关爱他人》,选自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关爱他人》是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的内容。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学过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等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规则,树立了责任意识,从而为本课“关爱他人”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为下一框题“服务社会”做铺垫。所以此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分析,结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 理解关爱对他人、社会、和个人的意义;掌握关爱他人的策略和注意事项。 (2)、能力目标: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关爱他人的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关爱的力量,增强关爱他人的的意识。 3、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制订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懂得如何关爱他人。 突破方法:通过课堂探究活动的设计,如利用材料《小明的一天》进行探究分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在关爱他人的艺术、技巧的基础

上,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关爱身边的父母、老师、同学等做起,将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2)难点:认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并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 突破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初步明确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最后设置活动《关爱宣言》,让学生思考生活中他人可能会遇到的困境,并通过关爱宣言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此宣言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关爱素养。 4、说学情 通过第六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确了责任的重要性,懂得了在不同的社会角色转换中要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且乐于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这是本课教学重要的学情基础。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等问题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大多数学生基本认同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正向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关爱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但是,有的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把得到他人的关爱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自已陷入困境时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但是,当看到他人身处困境时却以“这又不关我的事”为借口一走了之。有的学生虽然表示要积极主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但是在实践中表现出畏难情绪,缺乏行动力;有的学生以自我保护为由拒绝向身边困难的人提供帮助。 基于以上情况,教材第七课设计了“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通过引导学生感悟关爱对他人、对社会和对自已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关爱情怀;使学生掌握关爱他人的艺术,并将关爱他人落实到行动中。 二、说教法、学法 八年级学生对于关爱的话题并不陌生,由于舆论环境、家庭环境、个人阅历、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对关爱情怀和奉献精神在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关爱情怀,并将这一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教法 1、情境体验式教学。

第7课 制作演示文稿(说课稿)

《制作演示文稿》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课题《制作演示文稿》 《制作演示文稿》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室出版的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搜集和加工多媒体材料都是为本课做准备,本课是学习PowerPoint综合运用,是本单元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特点、学生的水平,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制作封面幻灯片的基本步骤及要求。 (2)掌握制作幻灯片的基本步骤。 (3)学会根据设计风格合理应用幻灯片模板。 (4)掌握自定义设计模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设计自己的模板。 (2)熟悉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制作自己的模板增强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 (2)通过学生亲自提高电脑操作水平并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点 掌握制作幻灯片的一般过程。 4、教学难点 如何自己设计美观、合理的模板。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方法。 新课程提倡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以能做某事作为评价标准。通过布置任务,以及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放型教学方法 教师要开放性的处理教材,结合教材插入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声音、等,丰富学生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实现知识的整合。 2.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 这节课的授课过程是在我校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借助“深蓝易思”这个教学软件来进行的。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及时参与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设计 在这次课中,我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的能谈论并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同时也不忘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情感教育。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第二框《师生交往》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第二框《师生交往》说课稿 课题名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师生交往》教学背景分析 (一)对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课程标准指出: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 大凡学生都有尊重教师、乐于接受教师指导的自然倾向,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都希望有个好教师来教他们。这可以说是学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向师性。但是在日常学校生活中,由于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差异和学生个人的个性特点的影响,有些学生不善于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交往和沟通,不善于以积极的方式增进与教师的感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增进沟通与感情的基础在于满足需要。教师也是人,也有被学生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的需要。学生可以在这些方面尽量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例如,从尊重教师来说,不仅要在日常交往中讲究礼貌,更要在日常教学中认真听讲、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努力达到教师的要求。 有研究表明,在教学中教师所能感受到的最大尊重或满足之一,就是学生专心听讲和守纪律,教师所能感受到的最大伤害之一也正是学生不专心听讲和不守纪律。再从理解教师来讲,不仅要理解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更要理解教师也可能出现某种过错,特别是当被教师批评或与教师之间发生某种不愉快的事情时,要理解教师的苦衷,自觉反省自我,切不可对教师求全责备,更不应怀恨在心。至于谈到关心和帮助教师,学生可以发挥主动性的场合更多。总之,谈到增进与教师的沟通和感情,不能只强调教师要如何、如何,还应该注重学生要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

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 学生在学校免不了受到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有些学生因为老师表扬了几句,就沾沾自喜,有些同学因为老师批评,就萎靡不振,灰心丧气,或者拒不接受,甚至顶撞老师。那么,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呢? 我们应该知道,表扬是鼓励,是期待。批评是鞭策,是爱护,也是期待。被表扬时我们体验成功,被批评时我们体验挫折。成功和挫折都是人生的财富。表扬好比加油站,我们需要再接再厉,但是不能因此就骄傲自满,不再努力。批评好比防疫站或急诊室,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就是我们对表扬与批评应有的态度。 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近年来,师生情感关系问题虽然比较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但是,从整体上说,师生情感关系的状况仍难以令人满意,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共安排两目内容。 第一目“教学相长”。 这是本框的教学重点。教材以古人倡导的“教学相长”为题,阐述了师生交往对教师和学生成长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会与老师进行交流与沟通,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本目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 其一,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

七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二框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说课稿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说课稿 永年八中门胜强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是永年八中思想品德教师门胜强。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二框《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我的说课内容包括8个部分: 一.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1、本课时在第二课三个框题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一课时让学生感悟什么是自 信的基础上,分清自信、自负与自卑的区别,认识到只有自信才能有助于成功,自 负自卑心理只能远离成功,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下一课时?培养自信的方法?做好铺 垫。 2、本节课由‘一对孪生子共有心态’和‘自信有助于成功’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了自 信、自负和自卑与成功的关系,同时向学生说明自负自卑的人会远离成功,只有自 信才有助于成功。使学生认识到增强自信的必要性。 根据课标对本学科的要求,我认为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a)知识目标: 1、了解自负、自卑共同之处,引导学生认识自负、自卑必然导致失败。 2、让学生认识自信为什么有助于成功,理解自信的三种心理品质。 b)能力目标: 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作客观的评价,不自负不自卑。 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根据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 1、重点: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 2、难点:?一对孪生子?共有的心态。 学情分析: 随着初中阶段科目的增多、学习任务的加大,许多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学习上缺乏自信心,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从社会角度来说,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任何事业的成功都要有自信的心态。因此培养其自信等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五.教法: 1、尝试教学法: 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给学生尝试的权利,为其创造尝试的机会。本课时我根据内容的需要采取板块式尝试教学,将本课教学内容肢解为四个板块,每个版块均采用尝试教学模式,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事例归纳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事例等活动获取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 3、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比较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树立自信。 当今社会文盲不是不认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法的指导,我主要渗透的学法有: 分析归纳法、 自主探究法、

七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一框《我能行》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一框《我能行》说课稿 陆斡镇中心学校陆丽丹 一、说教材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对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自信有重要的意义。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自尊、如何尊重他人、并且学会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肯定自我,悦纳自我,体验自信。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学习本课就是帮助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增强自信,做自信的人,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对下两个框题的深入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生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形成积极向上、自信的生活态度 2、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自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能力目标: 1、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尽量避免自信的误区,不自负、不自卑。 2、运用正确的方法,增强自信心。 知识目标: 1、了解自信的含义和表现,了解自信、自负、自卑三者的区别。 2、了解树立增强自信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自信的含义 确定依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的需要及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对于自信的含义的认识是全课的基础,后面的教学活动中所讲的自负、自卑、自信之间的区别,自信与成功之间的关系,树立自信的方法,都建立在对自信的正确理解上。按照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掌握自信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自负、自卑与自信的区别 确定依据:七年级学生天真幼稚,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对自信容易产生误解,容易将自负和自信混淆、自卑和虚心混淆,较难理解自负、自卑、自信的差别,所以把这三者的区别定为难点。

家的意味说课稿

《家的意味》说课稿 设计教师:杨帆单位:吴忠市第一中学 说教材 《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是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课《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情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认同——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良品质、孝亲敬长的优良美德。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在生活中,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长,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知识目标:知道家庭的含义;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设计依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结合本

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特点需要进行设计。) 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认识中国家庭文化(依据分析:自古以来,中国的家庭重亲情、重孝,学生只有理解中国家庭文化的内涵才能从情感上继承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从而自觉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并且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教学难点:懂得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依据分析: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接受父母的呵护)而忽略对父母的孝敬,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用实际行动去孝敬。说教法教师要为学生开展这些活动提本课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和体验活动为主,供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教师重在点拨,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扫除盲点。在课后开展的活动中,主要是要求学生践行课堂学习的观念和方法,即把课堂所学的内容,运用到与父母交往的时间当中,提高亲子交往的质量,共建共享家庭美德。说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教学相长的含义1. 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2. 3.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4. 二、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公益视频短片《爱的表达式》【学生活动】学生观看 【教师活动】刚才播放的是中央电视台做的一个公益视频短片。是啊,每个人都2 有一个家,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母亲则负责相亲教子。家这个字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说课稿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授新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考纲要求: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 考向定位: 1.从知识的考查看:立足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和政策支持,理解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正确理解和把握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2.从试题类型上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通过体现类和原因类试题,聚焦考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治因素,以及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理解。 二、说学情 这一课的内容本身比较简单,与学生掌握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有交叉,再加上需要留了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自主预习,提前布置了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查阅相关资料,因此我引导预习时,把重难点的把握放在学生理解存在的问题和疑惑的地方,比如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具体内容,比如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深入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把握等。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学生自主讨论以及师生问题导入设计。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理解 2、我国为什么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4点) 4、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又是难点) 难点: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经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该怎样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P74) 3、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表现(容易出选择题) 从含义、三级行政规划的自治机关、自治权(重点)、确立的原因(从历史和国情两方面把握)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解 疑点或易错点: 1、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取得成功表现(这与部分学生接触的时政知识少难理解点)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一国两制及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区别? 3、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具体看待和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4、宗教的起源和本质及我国现存的宗教 5、作为高中生,怎样看待处理科学精神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五、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8、伟大的转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案背景:伟大的历史转折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的第八课,本课在整个单元中处于重要地位它“承上启下”,上承“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下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整个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习内容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课,主要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内容,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这次会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从上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但历史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不强,需在本学期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重大进展。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的背景、内容、实质及意义;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表现及意义。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掌握会议的内容、理解会议的深远影响与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模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对本课的知识点和疑难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然后教师出示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的分析历史和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文化大革命”十年是建国以来我党犯的罪严重的“左”的错误,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作用,得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敢于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学习重点及措施:十一届三中全会。措施:通过合作探究解决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第4课第二框《我国的社会保障》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第4课第二框《我国的社 会保障》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的第4课第二框《我国的社会保障》。第3课讲授“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分两框展开: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第二框“我国的社会保障”。两框的逻辑关系是:第一框阐述收入分配方式,第二框阐述社会保障,社会保障里包含着复杂的分配系统,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两框是互相衔接,互相联系的。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探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增强社会公平正义感,更好地参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中来。本框承载着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情分析、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内容要求2.2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评析实现共同高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列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擂施。” 二、教材分析。 本框“我国的社会保障”,由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讲述我国的社会保障形式多样、作用广泛、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从而让学生更深入认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两目:“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一目阐述两层意思:我国的社会保障作用;我国社会保障的形式。第二目阐述两层意思: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认识理解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的作用、形式,阐述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二)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探究我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形式、作用,树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观念,树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坚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 伟大的转折

第7课伟大的转折 设计人:李岚 【课程标准】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时间、历史意义。 2、理解十一届三中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3、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重要意义?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习难点: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召开的内在联系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框题理解它召开的背景(关于“两个凡是‘问题的讨论为它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可组内讨论。 2、标出并记住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内容、意义。 3、阅读民主与法制加强这一框题,知道1980年平反了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找出并记住文化大革命后颁布哪三部法律、它们颁布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二、互动提高: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和你同组的同学比一比,看谁学得更好。比一比:谁掌握的知识更多?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

实行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工作在全国展开。 三、问题大盘点: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交流作答,请同学们相互排忧解难) 3、老师的问题:思维比拼 A为什么两个“凡是”是错误的? B、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实,你能说说为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转折吗? 四、拓展延伸 1、对比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结果分析它们有什么不同? 2、结合所学的政治知识谈谈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五、巩固归纳: 1知识建构 伟大的历史转折 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①1980年②成果③意义) 六、能力训练: 1、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 2、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B阶级斗争上来 C工人队伍的整顿上来C解决工人下岗问题 3、文革结束后,导致我国在前进道路上出现徘徊局面原因() A修正主义B自由主义C“两个凡是”D坚持社会主义 4、新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是年颁布的第四部《》。 5、1980年,党中央为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6、比较中共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不同之处(从时间、内容、意义、结果)四个方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土地的誓言》是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这是一篇 抒情散文,抒发了“九一八”事件之后,流亡中的东北同胞对国土沦丧的压抑感和对故土的 深深的眷恋之情。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朴素情感,它的内涵极为广泛,既包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比如《黄河颂》,也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也包括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如这篇《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所对应的教学学段是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 和阅历所限,他们比较容易理解的是热爱美好山川引发爱国情怀,但是借土地来表达对故土祖国的热爱,显然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其难点在于对土地的象征意义的认识不足。 但是我的学生们学习本课的优势在于,本文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的作品,文中所写的故乡就是我和我的学生们共同生活的东北地区,从情感是比较贴近,对历史是比较清楚的。 基于以上两点,我这样确定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文本的阅读,了解作者笔下的东北风物和生活是重点之一。面对那段侵略历史的回顾与共情是重点之二。但是我把难点突破放在了这样的情感为什么和如何借助土地这个意象表达出来这个问题上,也就是“土地”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首先,我先从本文情感态度突破,抓住文章开篇“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 痛的热爱”中表达情感的“挚痛”去体会情感,我利用课件,将挚和爱两个字分别拆分做解,逐步弄清这个词语的含义,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直观、有层次,对词语内涵的把握就更清晰,理解“为什么要如此深爱”这个问题也容易了。 在品读文本中作者笔下的故乡特点时,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组内合作完成读书卡片,即一次书面的语言练习。学习小组以课堂交流卡片的方式,记录阅读心得,并现场以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分享。《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 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 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一课堂环节,为学生搭建了交流互动的平台,既锻炼了学生 的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对课堂表达语言的要求。学生的随堂的思考成果、语言表达效果,都 非常直观地表现出来,及时进行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 这些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理清了文本及情感。但是没有解决本课难点:“土地”的象征意义。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群文阅读的方式去比较阅读,辅助阅读。课前我布置了阅读任务,把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和秦牧的散文《土地》和李广田的《地之子》作为 共读材料。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我对秦牧的《土地》这篇文章做了节选。 首先是本文与《我爱这土地》的求同阅读。这篇文章背景相似,前面已经播放日军侵华 历史影像做了渲染,引起情感的共鸣。这两篇作品的背景比较阅读中,我强调都是借助“土地”来讴歌爱国情感思乡热情,我在课件中一一对应地标明其相似点,支持思维的建构,把思考的结果物化,完成了第一步求同阅读。第二步是秦牧的《土地》对本文的助读。这篇文 章我截取了其中能够表现“土地内涵”的与本课阅读相关的部分指导学生阅读。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借他山之玉攻石的办法,通过课件中关键句子的提炼,明确其“内涵”的几个角度, 并且在讲解过程中,在课件里链接辅助材料,比如对“社稷”的解读、选文中所涉及的原文 链接等,拓宽阅读的容量,并助读了课内文段。把这些具体的“土地内涵”梳理出来,对于 理解前两篇文章的情感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 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学生对于“土地”的内涵及对于华夏子孙的重要意义就更明确了, 也就能够加深理解“土地”所寄托的厚重的故乡情,爱国情。这样,整堂课师生在阅读中, 体会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在悲愤屈辱的历史残骸中,人们对故土家园的守望,最终把爱家、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 伟大的转折 随堂练习

第7课伟大的转折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C.邓小平南方谈话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顺利召开,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 B C D 3、右图所示的是1978年12月一次重要会议的公报,其主要内容应是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确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4、近代史上,在欧洲和中国先后出现了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①太平天国运动②文艺复兴③戊戌变法④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 5、1978年11月,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工业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一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道路的宣言书。随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 遵义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6、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主要在于它 A.确立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完成了党的政治、思想、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C.标志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 D.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7、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主要是因为它 A.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B.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 C.提出了与时俱进 D.决定平反冤假错案 8、党的生日即将到来,同学们围绕党的光辉历史进行热烈讨论。甲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乙说中国共产党“一大“在90年前召开;丙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丁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上哪一位同学的话不符合史实? A.甲B.乙C.丙D.丁 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出现的两次重大转折性的会议分别是 A.遵义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遵义会议中共十二大 C.中共七大中共十三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材料分析题 1、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建党 90周年,让我们缅怀历史,继往开来。 材料一:2011年4月27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亮 相天安门广场。100年前,在孙中山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推 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如 今,神州大地有“中山路”180多条,“中山公园”51座,全球共有75座。 材料二:台北中山公园

八年级 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三单元第七课 第一框《关爱他人》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 第七课第一框《关爱他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XXXXX的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关爱他人》,选自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关爱他人》是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的内容。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学过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等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规则,树立了责任意识,从而为本课“关爱他人”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为下一框题“服务社会”做铺垫。所以此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分析,结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 理解关爱对他人、社会、和个人的意义;掌握关爱他人的策略和注意事项。 (2)、能力目标: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关爱他人的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关爱的力量,增强关爱他人的的意识。 3、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制订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懂得如何关爱他人。 突破方法:通过课堂探究活动的设计,如利用材料《小明的一天》进行探究分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在关爱他人的艺术、技巧的基础上,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关爱身边的父母、老师、同学等做起,将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2)难点:认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并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 突破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初步明确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最后设置活动《关爱宣言》,让学生思考生活中他人可能会遇到的困境,并通过关爱宣言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此宣言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关爱素养。 4、说学情

第七课第一框说课稿

《第七课拥有财产的权利第一框财产属于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五部分): 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三目内容组成。主要协助学生了解属于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必须是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的涵义,我国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利剑“。 2、课标依据:本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对应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该部分的内容标准时:“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使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3、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珍惜国家、集体、他人、自己的财产,敢于、善于同侵犯财产的行为作斗争。 (2)水平目标: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的水平。 (3)知识目标:了解公民的合法财产及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及财产所有权的重要意义和方式。 4、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5、说学情: 因为各种原因,有些未成年人采用抢劫、盗窃等手段侵占他人财产、危害社会和他人利益,对此,必须增强法制教育,以减少侵权事件的出现。所以,有必要对未成年人实行采用正当方式获得财产的教育,有针对性地提升未成年人的法律素质。通过教育不但使未成年人了解相关知识,而且能够爱惜国家财产和他人合法财产。 二、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培养人道德品质的重要学科,良好品德的形成来源生活实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①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等,直观形象,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水平。 ②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探究水平、活动组织水平。 ③集体讨论法: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实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协助的精神。 2、说学法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意识地注意学习方法了,也渴望着通过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成绩,但是还必须对他们实行准确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地“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水平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我想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的互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创设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思想政治学习课堂。 三、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师出示课题。 2、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力求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够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

第四课第一框《和朋友在一起》说课稿

第四课第一框 和朋友在一起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和“在集体中成长”。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体会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意义”“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把握原则与尺度”“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2、地位作用:《与朋友在一起》是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 上册第四课的第一框题,主要讲两方面内容:一是我的朋友圈; 二是友谊的力量。第一目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对友谊的渴望,认识到同龄伙伴、朋友在生命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对自己的朋友关系进行梳理,觉察自己的交友状况,体味友谊带给自己的复杂感受。 第二目在第一目的基础上,重温友谊的温暖和美好,感悟朋友对自己的影响,体验友谊的力量。 二、学生情况分析 | 兴趣点:重温与朋友在一起的温暖与美好。 问题点:与朋友交往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要经常对朋友关系进行梳理。 障碍点:对交友对象不进行选择,交到损友。 需求点:认识到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力,谨慎交友,交益友。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认识朋友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认识友谊的力量。 2、能力目标

能觉察、反思自己的人际状况,觉察自己对友谊的期待,培养自我觉察、反思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能感受到并接纳自己和他人对友谊的渴望。 能感受到友谊的力量和美好。 4、过程与方法:通过“我的朋友”的图文的反思分享活动, 引导学生深入梳理自己的交往现状与朋友的关系,让学生觉察自己的交友特点及交友对象的变化,这是学生建立友谊的前提;通过“朋友影响力”图、“友谊故事”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一起分享友谊故事,感受友谊的美好与力量,并把友谊的力量上升到理性的认知层面,体会朋友在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五、教学重难点 } 1、教学重点:友谊的力量 2、教学难点:学会处理交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六、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体验感悟 八、教学过程 【预习】 , 自主预习,完成自测。(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导入新课】 活动一:38页在下面情景中,你会选择谁 快乐的事,你最愿意与谁分享心里的秘密,你最愿意向谁倾诉遇到了困难,你最愿意向谁求助你最愿意与谁一起外出游玩 通过学生们的选择,使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伙伴、同学、朋友,成为我们生命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引入本课。 (在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中,感悟到同伴朋友是重要组成部分)【新授过程】 活动二:40页探究与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