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重点难点专题突破全套

高考热点重点难点专题突破全套
高考热点重点难点专题突破全套

高考生物热点重点难点专题突破

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一、各种元素相关知识归纳

化学元素能参与生物体物质的组成或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N就植物而言,N主要是以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2-、NO3-)的形式被植物吸收的。N是叶绿素的成分,没有N植物就不能合成叶绿素。N是可重复利用元素,参与构成的重要物质有蛋白质、核酸、ATP、NADP+,缺N就会影响到植物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N在土壤中都是以各种离子的形式存在的,如NH4+、NO2-、NO3-等。无机态的N在土壤中是不能贮存的,很容易被雨水冲走,所以N是土壤中最容易缺少的矿质元素。N是一种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化学元素;

P参与构成的物质有核酸、ATP、NADP+等,植物体内缺P,会影响到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P还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因为ATP和ADP 中都含有磷酸。P对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必需的,但P也是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元素。在一般的淡水生态系统中,由于土壤施肥的原因,N的含量是相当丰富的,一旦大量的P进入水域,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就会出现“水华”现象,故现在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

Fe2+是血红蛋白的成分;Fe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稳定的、难溶于水的化合物,故Fe 是一种不可以重复利用的矿质元素。Fe在植物体内的作用主要是作为某些酶的活化中心,如在合成叶绿素的过程中,有一种酶必须要用Fe离子作为它的活化中心,没有Fe就不能合成叶绿素而导致植物出现失绿症,但发病的部位与缺Mg是不同的,是嫩叶先失绿。I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

Mg是叶绿素的构成成分;

B能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有利于受精作用;

Zn有助于人体细胞的分裂繁殖,促进生长发育、大脑发育和性成熟。对植物而言,Zn是某些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活化中心。如催化合成吲哚乙酸的酶中含有Zn,没有Zn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所以缺Zn引起苹果、桃等植物的小叶症和丛叶症,叶子变小,节间缩短;

Na+是维持人体细胞外液的重要无机盐,缺乏时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甚至昏迷等症状;

K+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上起决定性作用,还能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的兴奋性,缺乏时心肌自动节律异常,导致心律失常;

Ca是骨骼的主要成分,Ca2+对肌细胞兴奋性有重要影响,血钙过高兴奋性降低导致肌无力,血钙过低兴奋性高导致抽搐,Ca2+还能参与血液凝固,血液中缺少Ca2+血液不能正常凝固。

二、细胞亚显微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点归纳

1.动、植物细胞一般均有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等。

高等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特有的细胞器是液泡、叶绿体。

动、植物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低等植物细胞具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低等动物细胞具有的细胞器是液泡。

能合成多糖的细胞器有叶绿体、高尔基体。

2.具有膜结构的是细胞膜、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等。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核膜、线粒体、叶绿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没有膜结构的是细胞壁、中心体、核糖体等。 3.能产生水的细胞结构有线粒体(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核糖体(脱水缩合)、叶绿体(暗反应)、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细胞核(DNA复制)。

4.与蛋白质合成、加工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加工、运输)、高尔基体(加工、分泌)、线粒体(供能)。需说明的是,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装配机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主要合成某些专供运输到细胞外面的分泌蛋白,如消化酶、抗体等;而游离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主要供细胞内利用。内质网是蛋白质的运输通道,是蛋白质的合成车间。高尔基体本身没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但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

5.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供能)、核糖体(合成载体蛋白)。

6.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或产生ATP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光能转换:光能一电能一活跃的化学能一稳定的化学能)、线粒体(化能转换:稳定的化学能一活跃的化学能)。

7.储藏细胞营养物质的细胞器是液泡。

8.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9.能自我复制的细胞器(或有相对独立的遗传系统的半自主性细胞器)是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为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10.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有核糖体(间期蛋白质合成)、中心体(由它发出的星射线构成纺锤体)、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时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供能)。

11.含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有色体(类胡萝卜素等)、液泡(花青素等)。

另外,在能量代谢水平高的细胞中,线粒体含量多,动物细胞中线粒体比植物细胞多。蛔虫和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无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

需氧型细菌等原核生物体内虽然无线粒体,但细胞膜上存在着有氧呼吸链,也能进行有氧呼吸。

蓝藻属原核生物,无叶绿体,有光合片层结构,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高等植物的根细胞无叶绿体和中心体。附着在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为分泌蛋白,如消化酶、抗体等。

12.原核细胞:无核膜,无大型细胞器,有核糖体,一般为二分裂。由于无染色体,因此不出现染色体变异,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13.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结构形式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核仁、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液泡。

三、“蛋白质”知识小专题复习建议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高分子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有关蛋白质的知识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知识点。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章节都讲述了有关蛋白质的知识,复习时我们可将蛋白质列为一个小专题进行复习。冲刺阶段,除选做一些该小专题的练习题(如专题训练题)之外,还应该建立好专题的知识体系:

1.教材中和蛋白质有关的知识点归纳:

2.自然界常见蛋白质的成分

(1)大部分酶: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除少数的酶是RNA外,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

(2)部分激素:如胰岛素、生长激素,其成分为蛋白质。

(3)载体:位于细胞膜上,在物质运输过程中起作用,其成分为蛋白质。

(4)抗体: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

蛋白。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等细胞外液中。

(5)抗毒素:属于抗体,成分为蛋白质。一般指用外毒素给动物注射后,在其血清中产生的能特异性中和外毒素毒性的成分。

(6)凝集素:属于抗体,成分为蛋白质。指用细菌给动物注射后,在其血清中产生的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成分。另外,人体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凝集原,血清中则含有相应种类的凝集素。

(7)部分抗原:引起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某些抗原成分是蛋白质。如红细胞携带的凝集原、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的衣壳,其成分都是蛋白质。

(8)神经递质的受体:突触后膜上存在的一些特殊蛋白质,能与一定的递质发生特异性的结合,从而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激起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或发生抑制。

(9)朊病毒:近年来发现的,其成分为蛋白质,可导致疯牛病等。

(10)糖被:位于细胞膜的外表面,由蛋白质和多糖组成,有保护、润滑、识别等作用。

(11)单细胞蛋白:指通过发酵获得的大量微生物菌体。可用作饲料、食品添加剂、蛋白食品等。

(12)丙种球蛋白:属于被动免疫生物制品。

(13)细胞色素C:是动、植物细胞线粒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呼吸色素,由一条大约含有110个氨基酸的多肽链组成。

(14)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均为蛋白质。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起到止血和凝血作用。

(15)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的含Fe2+的蛋白质。其特性是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16)肌红蛋白:存在于肌细胞中,为肌细胞储存氧气的蛋白质。

(17)干扰素: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正常情况下组织或血清中不含干扰素,只有在某些特定因素的作用下,才能使细胞产生干扰素。

(18)动物细胞间质:主要含有胶原蛋白等成分,在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用胰蛋白酶处理才能获得单个细胞。

(19)含蛋白质成分的实验材料:黄豆研磨液、豆浆、蛋清、蛋白胨、牛肉膏等。

3.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1)化学组成和结构可表示为下图。

可联系的内容有:组成蛋白质的化学元素、基本单位;氨基酸的概念、种类、结构通式、缩合成肽的过程;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数和控制合成蛋白质的基因中碱基数的关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症、病因;由肽链形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2)结构特点——多样性。

4.蛋白质的性质

(1)两性。可联系的内容是:蛋白质分子结构中有游离的一NH2和一C00H。(2)盐析。可联系的内容是:蛋白质分子直径为10-7m~10-9m,具有胶体的性质;蛋白质的分离和提纯。(3)变性。可联系的内容是:高温消毒灭菌;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凝结,使人中毒。(4)水解反应。可联系的内容是:人体内蛋白质的消化过程。(5)显色反应。可联系的内容是: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产生紫色反应;一般有苯环存在的蛋白质分子与浓硝酸作用时产生黄色反应。(6)被灼烧时,产生烧焦羽毛般的气味。可联系的内容是:毛织品、真丝织品及羊角梳鉴定。 5.蛋白质的功能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2)调节细胞和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可联系的内容有:酶的化学本质——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酶的特性,酶受温度和pH的影响;胰岛素的产生及其主要生理作用;生长激素的产生及其主要生理作用。(3)其他作用。可联系的内容有:运载作用——载体;免疫作用——抗体;运输作用——血红蛋白;运动作用——肌肉蛋白。

6.蛋白质的代谢

可联系的内容有:蛋白质的化学性消化过程及部位;氨基酸被吸收的方式、途径;蛋白质的中间代谢(在细胞内);蛋白质代谢与糖代谢、脂肪代谢之间的关系。

7.蛋白质的应用

(1)生物学意义——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2)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可联系的内容有:动物的毛和蚕丝的成分都是蛋白质,它们是重要的纺织原料;动物的皮经过鞣制后,可加工成柔韧的皮革;白明胶是用骨和皮等熬煮而的,可用来制造照相感光片和感光纸;牛奶中的蛋白质一一酪素除做食品外,还能和甲醛合成酪素塑料;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酶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医药、制革、试剂工业上。

四、高中生物知识体系中的“水”

1.水的存在

(1)细胞中的水

水是活细胞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约占细胞鲜重的80%~90%,在干种子和休眠时的种子中含水量较少。水在细胞中以结合水和自由水两种形式存在,结合水在细胞中与某些大分子(如蛋白质)结合,自由水存在于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等)和细胞质基质中。

实际上结合水与自由水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其中,自由水含量的多少决定细胞的代谢强度,细胞中(或生物体)的自由水含量越多,代谢越强,但抗性越弱;反之,则代谢减弱,但抗性增强。

(2)细胞外液中的水

多细胞植物的细胞间隙、各种分泌物(如某些浆汁等)和多细胞动物的内环境、分泌物(如消化液、泪液等)、排泄物(如尿液、汗液等)都含有水。

(3)生态环境中的水大气、水体、土壤等非生物环境中都含有水。

2.水的功能

水是生命存在的先决条件,生命起源于具有水的海洋,没有水,则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新陈代谢及在其基础上的其他特征就会消失,生命就会终结。

(1)生物体内的水

①结合水:细胞或生物体结构的组成成分。②自由水:

a.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起运输代谢物质的作用

生物细胞中的有机物、无机盐等都溶解在自由水中,动植物的许多分泌物、代谢废物都是随自由水而排出体外的。

b.新陈代谢的反应物

有氧呼吸等许多生化反应需要水参与。正常生活的生物,其细胞中“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大,新陈代谢越旺盛,反之则越弱。

c.维持细胞及生物体的固有形态

由于细胞含有大量的水分,从而能维持细胞的紧张度。对植物而言可使枝叶挺立,便于接受阳光和叶面蒸腾,同时还可使花朵张开,利于传粉,成熟的植物细胞失水会发生质壁分离而收缩,吸水时会变得硬挺膨胀;对动物而言,细胞失水会发生皱缩,过度吸水会胀破。

d.调节生物的体温

水具有很高的汽化热和比热容,又有较高的导热性,因此水在生物体内的不断流动、蒸发、叶面蒸腾等能够使热量顺利地散发,利于生物体体温的稳定和避免被炎热夏季的阳光灼伤。

e.水的其他功能

水分子的极性强,能使溶解于其中的许多物质解离成离子,利于生化反应的进行;水还具有润滑作用。

(2)生态环境中的水——生态系统结构的组成成分

水是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它保障着生物的生活和生存,影响着某些植物的形态结构,决定着陆生生物的分布,如干旱沙漠地区只有少数耐旱生物生存。另外它还是某些生物进化的重要选择因素。

3.水与新陈代谢

(1)水分的吸收

①吸水原理:吸胀作用、渗透作用

吸胀作用靠亲水性物质吸水,如干种子、分生区细胞;与细胞死活无关;亲水性强弱规律: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脂肪不具亲水性;渗透吸水要有半透膜,靠浓度差吸水。

②吸水的部位和动力

细胞的吸水动力本质上主要来自细胞内、外液的浓度差(即渗透压)。对植物体而言,吸水外因是蒸腾作用和根压。就吸水部位而言,植物主要靠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其次还有叶片等;单细胞动物靠细胞直接吸收,如草履虫;低等多细胞动物靠消化腔吸收,如水螅;人和高等动物靠消化道中的胃、小肠、大肠吸收,肾小管、集合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等。

③蒸腾作用、吸水与吸收矿质元素的关系

(1)蒸腾作用为水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提供动力,与水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无直接关系,但有利于水和矿质元素的吸收。

(2)水分的运输

低等多细胞生物通过细胞间的渗透运输。高等多细胞植物可通过共质体(无数活细胞原生质体通过胞间连丝形成的一个连续整体)间的渗透运输,即通过胞间连丝运输,这种方式速率慢;也可通过质外体运输,即通过非原生质的部分,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导管运输,这种方式速率快。高等动物则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运输水分。

(3)水分的利用与产生

①新陈代谢利用水(消耗水)的生理过程及结构

a.大分子有机物的消化(水解)

多糖的消化,即“淀粉一麦芽糖一葡萄糖”;部位: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消化)、消化道(细胞外消化)。蛋白质的消化,即“蛋白质一氨基酸”;部位: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消化)、消化道(细胞外消化)。

脂肪的消化,即“脂肪一甘油、脂肪酸”;部位: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消化)、消化道(细胞外消化)。

b.肝脏和肌肉细胞中糖元的分解过程消耗水。

c.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部位: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

2

22

1

]

[2O

H

O

H+

?→

?酶

d.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部位:线粒体。能量

酶+

+

?→

?

+]

[

20

6

6

2

2

2

3

4

3

H

CO

O

H

O

H

C

e.ATP的水解过程部位: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线粒体等。

能量

酶+

+

?→

?

+Pi

ADP

O

H

ATP

2

f.ATP水解成ADP和Pi时消耗水。

②细胞中产生水的结构及代谢

a.在叶绿体的基质中通过暗反应合成有机物的过程产生水。

b.在线粒体中通过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水。

c.核糖体上通过氨基酸的脱水缩合作用产生水。d.高尔基体上通过台成纤维素产生水。

e.细胞核在DNA复制过程中产生水。 f.动物肝脏和肌肉中合成糖元时产生水。

g.ADP生成ATP时产生水。

(4)水的排出

①植物:蒸腾作用(占95%~99%);叶片的吐水;随某些分泌物排出,如浆汁等。

②动物: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汗液中的水;尿液中的水;随某些分泌物排出,如泪液、消化液等。

(5)小结:水与光合作用、细胞呼吸

水既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料,也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所需要的水和产生的水在植物的整个水分代谢过程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充足的水分对于维持细胞及其叶绿体的正常形态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是必需的,如果缺水就使细胞内的环境变得不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叶片缺水萎蔫后气孔关闭,外界C0:不能进入叶片内部是缺水限制光合作用进行的一个主要因素。水分对呼吸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种子的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与呼吸作用强度呈正比例关系,原因是种子吸水后,种子内水解淀粉的酶活性迅速增高,淀粉被水解成葡萄糖,使呼吸作用的底物增加导致呼吸作用强度增加;充足的水分也是维持细胞和线粒体的正常形态和呼吸酶系统发挥催化效率的必要条件。叶片细胞在一定范围内失水会使呼吸作用增强,原因是细胞内的水分不足时,水解类酶的活性就会增强,将细胞内不溶性的

糖转变成可溶性的糖,从而使呼吸作用的底物增加,呼吸作用强度增强。这种特性对植物来讲是对环境的一种很好的适应,细胞内可溶性物质的增加会使细胞内溶液的浓度增加,有利于保持细胞内的水分。

4.人体内的水平衡及其调节

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是通过调节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平衡来实现的,肾脏中的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是可以调节的。人体内感受水分状况的感受器是渗透压感受器,当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血浆中的渗透压升高时,通过传人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到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调节水的摄人量;传到下丘脑使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也称加压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的排出。当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血浆中的渗透压下降时,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抑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从而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排出量增加。通过这种调节机制,人体的水分代谢保持了平衡。

5.水与生物的分布

水在陆地上的分布,决定了陆生生物的面貌。不论是在同一经度线的不同纬度线上,还是在同一纬度线的不同经度线上,水的分布郡是不均匀的。由于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导致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我国从东到西为:森林一草原一荒漠一沙漠。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林下的阴生植物只能在阴湿的环境中生长,若上层的乔木被大量砍伐后,这些阴生植物就不能直接在阳光下生长,其原因是:在阳光直射下蒸腾作用过于旺盛,体内水分散失过多而导致死亡。阴生植物不能在阳生条件下生长的原因之一还是水的限制作用。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生活在淡水中的动、植物,不能生活在海洋中,原因是海水中盐浓度高、渗透压高,这些动、植物不能从海水中吸收水分。海洋中的动、植物如让其生活在淡水中,水分就通过渗透作用大量进入体内导致代谢障碍,甚至引起死亡。所以高中生物教材上讲,在水域生态系统限制生物分布的因素不是水分而是盐度,就是这个道理。

6.水的污染

水和空气、食品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在不同种类的生物体中,水大约占体重60%~95%,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源。水污染在我国相当普遍,而且十分严重。造成水污染的物质主要有有机物、重金属、农药、过量的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和致病微生物等。当水中的上述有害物质超出水体的自净能力(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时,就发生了污染。而水中污染物主要来自未净化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废水等。不同污-染类型的净化过程不同。

结合,成游离态,所以一般讲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也就没有染色体变异,当然也不会遵循遗传的三大基体规律。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主要包括两大类:细菌和蓝藻。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物属于真核生物,如酵母菌、霉菌等真菌、绿藻(如水绵)、褐藻(如海带)、红藻(如紫菜)等藻类以及全部高等植物和动物。蓝藻没有叶绿体但有光合色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原核细胞也没有线粒体,但很多种类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因为其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细胞膜上。

细菌、真菌和病毒简介:

1、细菌:从形态上看可以分为三类: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所有细菌都是单细胞的个体。有的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生活的。从结构上看,细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组成,无成形细胞核,所以属于原核生物。有些细菌有鞭毛,可游动。以分裂生殖方式进行繁殖。从代谢方式上看,绝大部分属异养型,营腐生或寄生生活,如枯草杆菌、葡萄球菌、乳酸菌、痢疾杆菌、甲烷细菌等;极少数种类属自养型,如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等。

2、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蘑茹都属于真菌。酵母菌为单细胞生物,营腐生生活,是一种兼气性微生物,在有氧气时主要进行有氧呼吸,把葡萄糖分解为CO2和H2O,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生殖方式在环境条件良好时通常为出芽生殖,发育到一定阶段时也可进行孢子生殖。霉菌的菌体是由许多菌丝组成的,每个菌丝就是一个细胞。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蘑菇是一类大型真菌,也由许多菌丝构成,细胞中不含叶绿素,营腐生生活,进行孢子生殖。

3、病毒:比细菌还小得多,一般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是一类无细胞结构的、专营寄生生活的生物。由于无细胞结构,就根本谈不上是真核生物或原核生物了。其结构通常由蛋白质的外壳和核酸的芯子两部分组成,是一类原始的生物。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生活在寄主细胞中,一旦离开寄主细胞就不再有任何生命活动。根据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根据核酸种类分DNA病毒和RNA病毒。

二、细胞的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

一、对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理解

1.正确区分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是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且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能两两配对(即联会)的一对染色体;而形状、大小不同,且在减数分裂时不联会的染色体叫非同源染色体。

在细胞分裂间期,由于染色体的复制,每条染色体形成两条完全一样的子染色体,但它们在同一个着丝点上连着,这样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点上的每条子染色体叫姐妹染色单体。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使得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染色单体,这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就叫一个四分体。

2.理解并掌握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数目的变化规律。在理解减数分裂过程的基础上,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情况,为便于掌握可绘制成表格,并能将其转换为曲线形式。

3.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仔细分析、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其不同时期的特点,归纳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了便于分析和识记也可绘制成表格,主要从染色体复制次数、细胞分裂次数等方面比较。另外,对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和特点也需要分析比较。

二、正确理解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是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且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能两两相配对(即联会)的一对染色体。

人体x、y这对性染色体,形状、大小差别大,但有同源部分,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水稻单倍体(n)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加倍的水稻(2n)中形状、大小相同的一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能联会,但不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也称同源染色体;所以,同源染色体从根本上说是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的一对染色体。

另外,无核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植物筛管细胞以及极核、雄蜂体细胞等都不含同源染色体。

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像的鉴别

鉴别某一细胞图像属于哪种细胞分裂,是本专题中经常考查的内容。这里以二倍体生物为例,说明一下“三看鉴别法”:第一,看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若为奇数,一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且细胞中一定无同源染色体;若为偶数,继续往下鉴别。第二,看细胞中有无同源染色体。若无同源染色体,一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若有同源染色体,进行第三看。第三,看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行为。若出现联会、四分体、着丝点位于赤道板两侧、同源染色体分离等现象,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若无上述同源染色体的特殊行为,则为有丝分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多倍体或是单倍体生物的细胞,则需仔细考虑再作判断。

四、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全能性是指生物体细胞都具有使后代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除哺乳类成熟的红细胞、植物导管细胞等外,具有完整细胞结构的细胞都具有全能性,因为细胞内含有该物种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或者含有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全部基因。细胞全能性的体现必须满足离体、无菌、所需各种营养物质、植物激素、适宜温度、PH等环境条件。没有离体在生物体内的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不同的细胞体现细胞全能性的难易程度不同,受精卵最容易,其次是生殖细胞、体细胞,且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容易,保持分裂能力分化程度低的细胞比高度分化的细胞容易。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它的细胞核仍然保持全能性,能在一定条件下(如将其移植到卵细胞中)表现出来,有完整细胞结构的细胞具有全能性不等于就能体现全能性,体现全能性必须要发育成完整个体。

三、生物的新陈代谢

一、影响光合作用速度的曲线分析及应用

二、影响植物呼吸速率的因素及相关曲线

1.内部因素

(1)不同种类的植物呼吸速率不同,如旱生植物小于水生植物,阴生植物小于阳生植物。

(2)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在开花期呼吸速率升高,成熟期呼吸速率下降。

(1)温度 呼吸作用在最适温度(25℃~35℃)时最强;超过最适温度酶活性降低,甚至变性失活,呼吸受抑制;低于最适温度酶活性下降,呼吸受抑制。

(2)O 2的浓度 O 2浓度直接影响呼吸作用的性质..。O 2浓度为零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下时,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上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3)CO 2浓度 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CO 2浓度增加,呼吸速率下降。

三、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从反应式上追踪元素的来龙去脉 ①光合作用总反应式: ②有氧呼吸反应式:

2.从具体过程中寻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四、新陈代谢知识在农业生产实践及生活中的应用 1.水分代谢知识在农业生产实践及生活中的应用

(1)对农作物合理灌溉,既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要,同时也降低了土壤溶液浓度,促进水分的吸收。(2)盐碱地中植物更易缺水或不易存活;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这些是因为土壤溶液浓度过高,甚至超过根细胞液浓度,这样,根就不易吸水或因失水而造成“烧苗”现象。(3)夏季中午叶的气孔关闭,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过分蒸腾。(4)农民在移栽白菜时往往去掉一些大叶片,是因为去掉几片大叶片可以减少水分散失,以避免造成失水过多而死亡,从而提高成活率。(5)糖渍、盐渍食品(如盐渍新鲜鱼、肉)不变质的原因是在食品的外面形成很高浓度的溶液,从而抑制了微生物(如细菌)和生长、繁殖而较长时间地保存。(6)用浓度较高的糖或盐腌制食品,细胞大量

失水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糖或Na +

大量进入死细胞,使腌制食品具有甜味或咸昧。(7)医生注射用的生理盐水浓度为0.9%,是为了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矿质代谢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中耕松土措施,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提高根细胞的呼吸强度,从而促进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2)适当施肥,可以及时补充土壤溶液中缺乏的植物必需的矿质离子;

无土栽培技术的推广运用,可以提高产量、减少污染。(3)无土栽培植物是指不用土壤而用营养液和其他设备栽培植物的方法。营养液是根据植物体生长发育所需矿质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培养液。无土栽培的最大特点是可以人工直接调节和控制根系的生活环境。 3.光合作用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见专题一) 4.呼吸作用知识在生产实践及生活中的应用 , (1)作物栽培措施,都是为保证根的正常细胞呼吸。

(2)粮油种子的储藏,必须降低含水量,使种子处于风干状态,使细胞呼吸降至最低,以减少有机物消耗。如果种子含水量过高,呼吸加强,使储藏的种子堆中温度上升,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种子的呼吸,同时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霉菌等微生物,使种子变质。

(3)在果实和蔬菜的保鲜中,常通过控制细胞呼吸以降低它们的代谢强度,达到保鲜的目的。例如,某些果实和蔬菜可放在低温下或降低空气中的氧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来减弱细胞呼吸,使整个器官代谢水平降低,延缓老化。

(4)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使有机物向着人们需要的器官积累,常把下部变黄的、已无光合能力、仍然消耗养分的枝叶去掉,使光合作用的产物更多转运到有经济价值的器官中去。

(5)选用“创可贴”等敷料包扎伤口,既为伤口敷上了药物,又为伤口创造了疏松透气的环境、避免厌氧病原菌的繁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

(6)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酵母菌在通气、适宜的温度和pH 等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并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则进行酒精发酵。醋酸杆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在氧气充足和具有酒精底物的条件下,醋酸杆菌大量繁殖并将酒精氧化分解成醋酸。

(7)水稻的根系适于在水中生长,这是因为水稻的茎和根中都有较大的空腔能够把从外界吸收来的氧气运送到根部各细胞,而且与旱生植物相比,水稻的根比较适应无氧呼吸。但是,水稻根细胞仍然需要进行有氧呼吸,所以稻田需要定期排水。如果稻田中的氧气不足,水稻根细胞就会进行酒精发酵,时间长了,酒精就会对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使根系变黑、腐烂。

(8)较深的伤口里缺少氧气,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合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大量繁殖。所以伤口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患者应及时请医生处理。

(9)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细胞充分获得氧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体育锻炼。人体细胞通过有氧呼吸可

以获得较多的能量。相反,百米冲刺和马拉松长跑等无氧运动,是因为运动剧烈而人体细胞处在相对缺氧条件下进行的高速运动。无氧运动中,肌细胞因氧不足,要靠无氧呼吸来获取能量,因为乳酸能够刺激肌细胞周围的神经末梢,所以人会有肌肉酸胀乏力的感觉。 五、植物体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与细胞器的联系图分析示例 对照下图可分析下列问题:

(1)在叶绿体结构中磷酸含量主要集中在哪里?暗反应为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过程主要提供哪些物质? (2)经测定,在白天植物不消耗O 2,却消耗大量的CO 2,这是否意味着植物体不进行呼吸作用?为什么? (3)夏季中午,植物不吸收也不释放CO 2,此时光合作用速率有何特点? (4)在同一细胞中,线粒体产生的CO 2。参与光合作用时,一般要穿过几层磷脂分子?若是相邻细胞呢? (5)水稻、油菜、大豆种子中淀粉、脂肪、

蛋白质主要储存在什么结构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糖类,以及将糖类运输到种子中都需要哪种矿质元素的参与?

[分析](1)磷酸与ADP吸收能量在酶的催化下能形成ATP。在叶绿体结构中,在类囊体薄膜上,光能经过四种色素吸收和传递,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将光能转换成电能,其中一部分电能可将ADP和Pi转化成ATP,而ADP和Pi是主要集中在叶绿体基质中的。所以,暗反应为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过程主要提供的物质有ADP、Pi、NADP+等。 (2)植物体的呼吸作用是不停地进行的,但在白天,光合作用强度远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所以从总体上看,植物不消耗O2,还释放O2,并消耗大量的CO2。 (3)夏季中午,高温、光照强烈时,植物气孔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或者在干旱条件下,气孔也关闭,这是一种保护性适应。对于C3植物来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有机物合成减少;而C4植物则能够利用叶片内细胞间隙中含量很低的CO2进行光合作用。 (4)在同一细胞中,线粒体产生的CO2经过自由扩散到叶绿体中,需要穿过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各两层膜,共四层膜,即八层磷脂分子;若是相邻的细胞,还要加上出自身细胞膜和进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即再加两层膜,四层磷脂分子,共十二层磷脂分子。 (5)水稻种子中淀粉等物质主要存在于胚乳中;油菜、大豆种子中脂肪和蛋白质主要储存在子叶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糖类,以及将糖类运输到种子中都需要钾的参与。

六、“糖类”小专题知识归纳

1.糖类的化学组成、种类和结

(1)化学组成和种类

(2)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的

结构简式,可联系的内容有:组成

糖类的化学元素,核糖、脱氧核糖、

葡萄糖的化学式和结构简式,蔗糖、麦芽糖、乳糖、淀粉、纤维素、糖元的化学式,单糖、二糖、多糖的分布和功能。

2.几种糖的性质

(1)葡萄糖的化学性质。①还原性,可联系的内容有:银镜反应,用班氏试剂进行尿糖的测定,用斐林试剂进行组织中还原性糖的测定;②能跟酸起酯化反应;③氧化反应,可联系的内容有:动、植物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的比较,厌氧发酵(酒精发酵、乳酸发酵),兼性厌氧型微生物——酵母菌。

(2)蔗糖和麦芽糖的化学性质。①蔗糖不具有还原性,而麦芽糖具有还原性,可联系的内容有:还原性糖(还有果糖)与非还原性糖的鉴定;②水解反应,蔗糖水解生成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而麦芽糖水解生成两分子葡萄糖,可

联系的内容有:蔗糖不具有还原性,

而它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

(3)淀粉的化学性质。①跟碘作用

呈现蓝色,可联系的内容有:用碘液

检验淀粉;②水解反应,可联系的内

容有:食物中淀粉的化学性消化的过

程,工业上用硫酸等无机酸作催化剂

水解制葡萄糖。

(4)纤维素的化学性质:水解反应;

3.糖类的功能: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4.绿色植物体内糖类的代谢

可联系的内容有: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过程,叶片遮光实验,适当提高温室内CO2的浓度,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反应式、过程,中耕松土,种子的储藏,蔬菜的保鲜。

5.人和动物体内糖类的代谢

可联系的内容有:糖类的化学性消化过程及部位,葡萄糖被吸收的方式、途径,葡萄糖在细胞内的代谢,血糖的正常值,低血糖症、高血

糖症和糖尿病血糖浓度的范围,高等动物和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细胞呼吸的产物、能量,

北京鸭等饲养动物的肥育过程,糖代谢与蛋

白质代谢、脂肪代谢的关系。

6.人体内血糖平衡的调节

可联系的内容有:血糖的平衡及其意

义,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主要激素及其作

用,参与血糖平衡的神经——激素调节的

具体过程,低血糖的病症、病因及其防治,

糖尿病的诊断、病症、病因及其防治。

7.生物学意义

①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也

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②淀粉和糖元分

别是植物和动物细胞中储藏能量的物质,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

四、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原因及影响生长

素分布不均的因素和生态学意义

1.极性运输的原因

各细胞底部细胞膜上有携带生长素的

载体蛋白,顶端细胞膜上没有这种蛋白质分

子,生长素只能从细胞底部由载体蛋白带出

再进入下面的细胞。故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

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从形态

学的下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上端(茎足由茎尖

到基部,根也是由根尖到基部)。

2.影响因素

3.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植物向性运动

的生态学意义

植物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生长使植物

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

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根的向

地性生长使根向土壤深处生长,这样既有利

于植物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

无机盐。这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

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

胚芽鞘的两个重要部位及向光弯曲

暗含的三点含义

1.两个重要部位

尖端是指顶端1mm范围内。它既是感受单侧光的部位,也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尖端以下数毫米是胚芽的生长部位,即向光弯曲部位。

2.三点含义

(1)生长素在茎尖有横向运输的能力。如果没有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就没有向背光侧的运输。

(2)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能力。如果没有极性运输,发生弯曲的部位就不可能在茎尖下部,向光弯曲也无法解释。(3)生长素作用机理以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较快。

四、突触传递的特点

突触传递由于要通过化学递质的中介作用,因此具有不同于神经纤维传导的特点:

1.单向传递。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只能向一个方向进行,就是从突触前神经元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而不能逆向传递。也就是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向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由于突触的单向传递,使得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够有规律地进行。

2.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慢。这是因为兴奋由突触前神经元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约0.5ms),这段时间就叫突触延搁。

3.对某些药物敏感。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某些药物也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传递过程,阻断或者加强突触的传递。

五、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配子的种类

1.一个性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

如果在四分体时期染色体不发生交换,则可产生4个两种类型的配子,且两两染色体的组成相同,而不同配子的染色体组成互补。需注意的是,对一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或n对等位基因)的精原细胞而言,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是4个两两相同的精细胞;而就一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或n对等位基因)的卵原细胞来说,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是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细胞。

2.有多个性原细胞,设每个细胞中有n对同源染色体(或n对等位基因)进行减数分裂如果在四分体时期染色体不发生交义互换,则可产生2n种配子。

二、雄蜂精子的产生

蜜蜂由蜂王、雄蜂和工蜂组成,其中蜂王和工蜂是由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雄蜂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蜂王和工蜂是二倍体(2n=32),雄蜂是单倍体(n=16),单倍体雄蜂是怎样产生精子的呢?雄蜂在产生精子的过程中,它的精母细胞进行的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并没有变化,只是细胞质分成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大的那部分含有完整的细胞核,小的那部分只是一团细胞质(一段时间后将退化消失);减数第二次分裂则是一次普通的有丝分裂,在含有细胞核的那团细胞质中,成对的染色单体相互分开,而细胞质则进行不均等的分裂,含细胞质多的那部分(内含16个染色体)进一步发育成精子,含细胞质少的那部分(也含16个染色体)则逐步退化。雄蜂的一个精母细胞,通过这种减数分裂,只产生一个精子,精母细胞和精子都是单倍体细胞,这种特殊的减数分裂称为“假减数分裂”。

三、“种子”与高考

1.种子的形成

种子的形成(以被子植物为例)与花蕊有直接关系。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子房内生有一至数枚胚珠。胚珠的外层是珠被,里面是胚囊,胚囊由胚囊母细胞(又叫大孢子母细胞)发育而成。胚囊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大孢子,其中3个退化,1个连续进行3次有丝分裂,形成8个细胞核的胚囊。开始时,这8个核分别位于胚囊两端,各4个。

接着,每端各有1个移至胚囊中央,这就是极核(2个)。以后,靠近珠孔的3个细胞核发育成3个细胞,其中较大的1个是卵细胞,其余2个是助细胞.位于胚珠底部的3个细胞核发育成反足细胞。

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花药上生有花粉囊,花粉囊里每个花粉母细胞(也叫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花粉粒(小孢子),每个花粉粒从花药里散发出来,落到柱头上,受粘液的刺激,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1个较大的营养细胞和1个较小的生殖细胞,前者经多次分裂形成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珠孔,直达胚囊,后者分裂一次形成2个精子。

随后,花粉管的顶端破裂,管内的2个精子被释放出来,一个与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另一个与2个极核融合成受精极核。受精卵经过短暂的休眠后,逐渐发育成由子叶、胚芽、胚轴和胚根组成的胚——新植株的幼体,受精极核不经过休眠,直接发育成胚乳。在胚和胚乳发育的同时,珠被发育成种皮。这样,整个胚珠就发育成种子。

与此同时,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整个子房就发育成果实。一个果实中种子的数量取决于完成双受精作用的胚珠的数量。

2.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种子的基本结构包括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多数成熟的双子叶植物种子(如蚕豆、花生)只有种皮和胚(胚里有两片子叶),无胚乳,其养料储藏在子叶里;多数成熟的单子叶植物种子(如水稻、玉米)由种皮、胚(胚里有一片子叶)和胚乳组成,其养料储藏在胚乳里。

任何植物的种子都含有无机物(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淀粉、蛋白质、脂肪以及纤维素和维生素),占种子鲜重最多的物质是水,干燥的种子里,有机物比无机物多。植物的种类不同,各种成分的含量也不同,就有机物来说,谷类植物(如小麦)的种子淀粉较多,豆类植物(如大豆)的种子蛋白质较多,油料植物(如油菜)的种子脂肪较多。种子里有机物和无机物都是胚的营养物质,供给胚发育成幼苗。因此,播种用的种子,应挑选粒大而饱满的。

3.种子各部分的染色体数目和基因型

由于种子各部分的来源不同,所以各部分染色体数目和基因型不尽相同。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来,其染色体和基因型与母本的体细胞完全相同。因为极核、卵细胞和精子的形成都经过了减数分裂.所以它们各自的染色体数都是体细胞(2N)的一半(N)。

同一胚珠中的两个极核和卵细胞的基因型相同,且与形成它们的那一个大孢子细胞的基因型一样,参与受精的2个精子基因型一样,且与形成它们的那一个小孢子细胞(花粉粒)的基因型相同。由此可见,胚细胞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2N),胚的基因型(即子代基因型)取决于形成受精卵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基因型;胚乳细胞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l.5倍(3N),胚乳的基因型取决于形成受精极核的精子和2个极核的基因型。

例如:用纯黄粒(AA)玉米做母本,自粒(aa)玉米做父本,所结种子的种皮、胚和胚乳的染色体数和基因型分别是2N与AA、2N与Aa、3N与AAa。若用纯黄粒玉米做父本,白粒玉米做母本。则所结种子的种皮、胚和胚乳的基因型分别是aa、Aa、Aaa。

现将果实各部分的发育来源、染色体数目及基因型(设植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归纳如下:归纳:果皮、种皮是非受精的产物,其染色体、基因型只与母本有关;胚、胚乳是受精的产物,其染色体、基因型与父本、母本都有关。

4.种子的萌发

成熟的种子能否萌发,取决于自身

条件和外界条件。自身条件是指种子的

结构完整(富含有机养分),胚有生物活

力,如久存的种子发芽率(指萌发的种子

占全部测试种子的百分数)低就是因为

胚的生命活力降低了;外界条件是指足

够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一般地说,凡有生物活性且经过休

眠后成熟期的种子,只要所必需的外界

条件具备,就开始萌发并逐渐长成幼苗。

多数种子的萌发与有无光照无关,只有

少数例外,如烟草、杜鹃种子只有在光

下才能萌发,苋菜、菟丝子种子只有在

黑暗时才能萌发。在种子萌发时,如果

缺氧,会因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毒害细胞,造成烂芽烂根现象。

在空气充足和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干种子通过吸胀作用吸收水分,引起种皮软化,体积增大,子叶或胚乳里的营养物质在酶的催化下转变成水溶性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轴和胚芽。

此时,细胞呼吸特别旺盛,有机物的种类大增,含量(干重)减少。当种子萌发成幼苗后,植株便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使干重逐渐增加,进入营养生长阶段。进而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在农业生产上,为了保证全苗,播种以前必须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一般地说,发芽率在90%以上的种子才适于播

种。

由此看来,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控制了种子萌发时所需外界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长期保存粮食(种子),例如把粮仓建在通风干燥处、粮食入库前晒于消毒、向仓内充入N2或CO2把种子放在低温下保存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降低细胞的呼吸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损耗,并有效地防止粮堆发热、发潮。

5.关于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代谢活动

处于休眠期和风干的种子新陈代谢十分缓慢,经消毒、煮沸处理后,消毒液和高温能破坏种子中酶的活性,大大降低了其代谢活动,放热少。当种子萌发时,由于浸水和急剧吸水,导致种皮通透性增加而使得足够的氧气能进入种子内部,酶在水环境中便已具高度活性。

种子在萌发初期主要进行无氧呼吸,随着氧气量的逐渐增加,便以有氧呼吸为主,而且呼吸速率越来越快,呼吸作用强度的加强为种子的萌发提供了更多的能量。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酶活性很强,尤其是水解酶类十分活跃。

子叶最外层上皮细胞分泌的水解酶进入胚乳,使胚乳中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质等难溶性的大分子物质水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可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同时,在氧化酶、转氨酶类的作用下,种子内发生了更为复杂的生化反应,产生了种类繁多的代谢中间产物。

6.关于种子萌发和幼苗形成的营养生长过程

种子的萌发是一个异养的过程,葡萄糖、氨基酸作为营养物质被运送到正在生长的幼胚中,并供其消耗利用。

胚根和胚芽鞘首先突破种皮,种子便开始萌动。胚根主要靠细胞分裂增加数目而生长,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代谢水平要求很高,为保证物质的转化和利用,必须有充足的氧气来加强呼吸强度。胚根最终形成根,向地性生长,并起立苗和吸收作用。

胚芽鞘是既成器官,在有水条件下能发育并进一步背地性生长形成茎和叶,主要靠细胞的体积不断增大而生长,与胚根相比,氧气供应不足时对胚芽生长影响不大。在胚轴生长的同时,随着下胚轴的不断伸长,棉花大豆等种子的子叶被推出土而,展开后在光照下转为绿色,进行光合作用且直到第一片真叶长出之后便萎缩、脱落。幼叶形成后,通过光合作用不断积累有机物,使其干重增加。

所以说,从种子的萌发到幼苗的形成的营养生长过程是一个由异养到自养的过程。可归纳如下:

成年植株

幼苗

种子

受精卵光合作用及吸收养分

子圳或胚乳提供营养

母体提供营养?

?

?

?

?

?→

?

?

?

?

?

?

?→

?

?

?

?

?→

?

种子形成时:由大型泡状细胞从周围吸收营养物质供胚体发育。种子萌发时:由胚乳或子叶提供营养物质。幼苗形成后:由叶的光合作用以及根吸收水和无机盐来提供营养。

四、果实的生理活动

一些常见的水果在成熟过程中有复杂的生理活动,以苹果为例:在果实的形成过程中,大量的有机物从植株转运到果实,主要以不溶性物质(如淀粉)的形式贮存起来,当重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可以采摘,但果实口感较硬,甜度不高。而后,这些大量的贮存物质逐渐转化为可溶性物质,果实变软,甜度增加。

六、遗传、变异和进化

一、遗传学中几个重要概念

①具细胞结构生物和DNA病毒中的基因是指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它包含了编码区、非编码区上所有脱氧核苷酸,是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和功能单位。RNA病毒中的基因是指RNA上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区段。

②从某生物DNA分子上切割下一个完整基因导人到其他生物体细胞中仍可行使相应功能。

③基因可人工合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的基因实际上是基因的编码区,一般无功能,经修饰改造才能表达。

(2)基因突变

是指基因片段上碱基对发生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导致生物性状发生变化的遗传学现象。

①它是遗传物质在分子水平方面的改变。碱基对数目、种类改变非常小,若数目改变幅度过大,超过一个基因的范围则转化为染色体变异。

②基因片段上碱基对的种类发生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原因是突变部位可能在非编码区,即使突变部位在编码区上,也会因一种氨基酸有多个密码子(即密码子的简并性)而使突变后的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与突变前相同。

③基因片段上碱基数单个的添、减会出现移码现象,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若碱基对是以3的倍数添、减,则不会出现移码现象,只是局部碱基序列改变,合成的蛋白质上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变化较小。

④DNA 复制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偏差或小幅度跳跃,重复复制都会导致基因突变。DNA 复制时最容易发生差错导致突破,这也是细胞分裂间期最易发生基因突变的原因,是诱变育种的重要理论基础。

⑤通过基因突变会产生新的基因和基因型。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而不能产生新的基因,要增加基因重组的内涵只有通过基因突变,所以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⑥基因突变过程中的碱基对数目、种类的改变不是人类能控制的,所以用人工诱变育种有很大盲目性。

(3)基因重组

①能发生重组的基因是:I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II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交叉互换);III 、不同物种的基因(基因工程导入)。 ②传统意义上的基因重组

a .传统意义上的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进行有性生殖的同种生物之间;

b .传统意义上的基因重组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实现的,而不是在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过程中

实现的;

c .减数分裂过程中实现的基因重组要在后代性状中体现出来必须通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产生新个体来实现,因此对通过基因重组使生物体性状发生变异这一现象来说,减数分裂形成不同类型配子是因,而受精作用产生不同性状的个体则是果。 ③基因重组分类

a .分子水平的基因重组(如通过对DNA 的剪切、拼接而实施的基因工程) 特点: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b .染色体水平的基因重组(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以及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下的基因重组)

特点:难以突破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可产生新的基因型、表现型,但不能产生新的基因。 c .细胞水平的基因重组(如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以及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下的大规模的基因重组)

特点: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二、遗传方式及规律

(1)先“分”后“合”快速推知孟德尔实验F 2基因型、表现型及相关比例。 上述推导方法适用于任何具有两对(或多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试题的解答。解题思路是先将每对相对性状运用分离定律进行单独分析,然后再把它们组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果。 3.伴性遗传及遗传病系谱分析

①确定致病基因的显隐性 方法:“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②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

方法:先假设为伴性遗传,再通过对遗传事实与伴性遗传特点的比较得出结论。如果遗传事实与遗传特点不吻合,则确定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如果吻合,则致病基因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再根据题干其他相关信息,作出正确判断。 ③运用遗传规律,对照遗传事实正确解答。

七、生态学

一、影响植物分布的非生物因素

1.温度——在不同海拔高度影响植物分布的主导因素。

(1)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拔每增加100m ,温度下降0.5~1℃,所以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特点是:森林一灌木林一高山草甸一雪线。类似于从南到北不同纬度上的植被分布,如北方有苹果、桃、梨,而南方有柑桔等。

(2)水分充沛地区,如我国沿海岸线南南到北,植物群落的分布特点是:热带雨林一常绿阔叶林一落叶阔叶林一北方针叶林。

2.水——在同一纬度上影响植物分布的主导因素。

在亚洲大陆的中高纬度地区,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递减,所以在我国的北纬35°~45°之间的自然地带,从东到西的植物群落分布特点是:森林一草原一荒漠一沙漠。 3.阳光——在不同经度、不同纬度影响植物垂直分布的主导因素。 (2)光质(即光的波长)——主要影响水生植物的垂直分布。

一般情况下,大气中的可见光质是比较均匀的,对陆生植物的分布几乎无影响,但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就不同了,特别是海洋生态系统,藻类植物由上到下的分布为:绿藻一褐藻一红藻。这不仅与光照强度有关,更与不同波长的光在海水中的透射程度有关。不同颜色的藻类在海洋不同深度的分布规律是:(浅)绿藻→褐藻→红藻(深)。

(3)光周期

长日照植物:需要长于某一临界日长的日照时间

才能开花的植物。

中性植物:植物的开花结果与日照时间的长短没

有明显的关系。

短日照植物:需要短于某一临界日长的日照时间才能开花的植物。

①春天开花的植物一般需长日照条件,秋天开花的则需短日照条件。

②在低纬度地区只具备短日照条件,如在南北回归线间,一般只分布有短日照植物。

③在中纬度地区春天具备长日照条件,秋天具备

短日照条件,所以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均有分布。 ④在高纬度地区长日照条件和短日照条件

均具备,但在短日照条件下,温度极低不适于植物生长,所以无短日照植物分布。 另外,动物的分布往往因植物而定(因营养关系)。 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分析

1.种群密度的变化预测 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图 分析: (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

(2)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应该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导预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如:

①种群密度减小死亡率出生率衰退型基本不变死亡率出生率稳定型增大死亡率出生率增长型年龄组成??

?

???????→<→→≈→→>→

②相同的年龄组成情况下,如假设增长型的性别比例为种群密度增长慢雌少于雄相对稳定雌等于雄增长快雌多于雄??

?

???????→→→

预测一个国家的人口变化情况也基本如此。所以,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

数量的间接因素,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2.种间关系与种群数量变化

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随着某一种群密度的增大,除种内斗争加剧以外,还会导致一系列种间关系的变化,如该种群的捕食者数量随之增加,被捕食者数量相对减少;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种群密度增大,使传染病的传播几率大大增加,等等。这一切均使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种群数量减少。这种调节机制也是反馈调节。 3.非生物因素与种群数量变化

阳光、温度、风、雨、雪等气候因素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如温度适宜、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则草木繁茂,草食动物食物充足(如野兔),种群数量增大。 4.人为因素与种群数量变化

现代社会,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受人工控制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砍伐森林、围湖造田、过度放牧、猎捕动物及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使许多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锐减,甚至灭绝。 三、食物链、食物网相关知识及解题要点分析 1.三种食物链

(1)捕食链:生物之间因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其第一营养级(开端)一定是生产者,第二营养级一定是植食性动物。例如:草→鼠→蛇→猫头鹰。高中生物通常意义上的食物链就是捕食链。 (2)寄生链:生物间因寄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例如:鸟类→跳蚤→细菌→噬菌体。

(3)腐生链:某些生物专以动植物遗体为食物而形成的食物链。例如:植物残枝败叶→真菌→氧化细菌。

2.捕食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的划分(举例如下):

草 → 鼠 → 蛇 → 猫头鹰 成分: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特别注意:

(1)食物链(捕食链)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

(2)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是从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数起的,即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是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性动物)开始的。

(3)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条数,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一直到具有食物关系的最高营养级为止,中间不能断开。

3.食物网的形成原因及解题要点

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吃多种植物,也可能成为多种肉食性动物的捕食对象,从而使各种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如图简化的草原食物网:

(1)此食物网有三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均为鹰,鹰在此食物网中占有两个营养级(第一、笫四营养级)。

(2)鹰与鼠、蛇与鼠、鹰与蛇均为捕食关系,但鹰与蛇均以鼠为食,说明鹰与蛇还有竞争关系。

(3)假如鹰的食物有52来自于兔,来5

2

来自于鼠,51来自于蛇,那么,鹰若增重20g ,最多消

耗多少克植物?最少消耗多少克植物?

因为已知条件是最高营养级增加重量,及鹰捕食兔、鼠、蛇的能量系数,最多消耗多少植物应按10%(最低能量传递率)来计算。“植物→兔→鹰”这条食物链中,最多消耗植物为: )(800%10%10)205

2

(g =÷??

?

???÷?

同理,“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两条食物链中,最多消耗植物分别为: )(800%10%10)205

2

(g =÷??

?

???÷?

)(4000

%10%10%10)205

1

(g =÷?

??

???÷??

?

???÷? 共计5600 g 。 同理,“最少消耗多少植物”应按20%(最高能量传递率)来计算:

)(900555)2051

(55)2052(55)2052(g =????+???+???

四、害虫防治的常见方法 1.生物农药防治法

(1)常见种类及利用成分 如夹竹桃中的强心苷,烟草中的烟碱,除虫菊中的除虫菊酯等。 (2)优点 多数生物农药对人、畜的毒性低,较安全;对环境无污染;原料来源广;杀虫作用的生物种类多,对作物不产生药害,害虫不产生抗药性。

(3)缺点 有效活性成分复杂,较难研制;控制病虫害的范围较窄;防治效果一般较为缓慢;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干扰;产品有效期短,质量稳定性差;原药植物种植有限,商品化生产受到一定的限制。

2.化学农药防治法

(1)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农药开始广泛地应用于害虫的防治工作,如DDT 、六六六的发现及使用,对害虫的防治以及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20世纪70年代初,许多国家相继禁止生产DDT 。

(2)优点 作用迅速,短期效果明显(尤其是新型杀虫剂)。

(3)缺点 使害虫的抗药性能力增强,杀虫效果逐年下降;能直接或间接杀死害虫的天敌,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 3.捕捉防治法

(1)这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最原始且目前在农村仍然使用的防治方法。如棉田中对棉铃虫的捕捉防治,蔬菜田中对菜青虫的捕捉防治,松树林中对松毛虫的捕捉防治。

(2)优点 无污染,见效快,效果好;妇孺老幼皆可进行,成本低,尤其是在劳动力剩余、低廉的地区,此法优点更明显。 (3)缺点 费时费力,对体型很小的害虫无法实施。 4.天敌防治法

(1)天敌防治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生物防治方法之一,如在松树林中放养灰喜鹊来防治松毛虫、在蝗害区饲养鸡、鸭来控制蝗虫的数量等。

(2)优点 效果好、持久;防治成本低廉;且有的还因天敌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环境无污染。 (3)缺点 天敌的数量不确定。 5.寄生虫防治法

(1)寄生虫防治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生物防治方法之一,如利用施放白僵病病原体防治松毛虫等。(2)优点 效果好;效果持久;防治成本低廉;对环境无污染。 (3)缺点 不同的害虫需确定相应的寄生虫,专一性强。 6.竞争防治法

(1)竞争防治法口前在农业生产上应用相对较少。(2)优点无污染;控制效果持久、明显。 (3)缺点竞争者往往和害虫的食性相近,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对农作物无危害的竞争者不易寻找。

7.激素防治法

(1)激素防治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生物防治方法之一,如对菜青虫用蜕皮激素(或类似物)处理,促使其加速变成成虫,缩短危害作物的幼虫期,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2)优点 见效快,效果明显;无污染。

(3)缺点 只是促使幼虫变成成虫,而并未杀死害虫,故治标不治本。 8.黑光灯防治法

(1)黑光灯防治法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在农业生产上被广泛应用。

(2)优点 成本低;无污染;易操作。 (3)缺点 主要对鳞翅日害虫的成虫有防治作用。 9.运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防治法

(1)此防治法正逐步被大面积推广应用,如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导人棉花中培育成抗虫棉。(2)优点 防治效果好,不反弹;无污染;所培育的抗虫性状短时间就能稳定下来。 (3)缺点 首先是环境安全问题,如转基因生物是否会影响到生物的多样性?是否会改变与之相关的物种?其次是抗虫食物安全性的问题,如是否会对食用者造成损害?是否会造成肠道微生物的菌群失调等。为了防止害虫抗性的形成,一般在抗虫棉田周围需种植一定数量的普通棉。 五、环保热点 1.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可以影响热量的辐射。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多,热外流越受阻,从而地球温度也就升得越高,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严重。要解决二氧化碳大量增加这一问题,一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要提倡植树种草,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2.酸雨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随雨水降落到地面成为酸雨,一般称pH小于5.6的雨水为酸雨。酸雨对土壤、江河、湖泊、森林、农作物、建筑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1)成因:酸雨中的酸主要是二氧化硫转化而来的硫酸和一氧化氮转化的硝酸。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烟尘和汽车尾气。我国通常是硫酸酸雨。

(2)危害:

①酸雨可直接危害植物,造成森林受害和农作物减产;还能使土壤、水域酸化,建筑物腐蚀,金属腐蚀等。②酸雨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臭氧层破坏

在地面空气中的臭氧是一种污染物,对生物有毒害作用。但位于地球上空25~40km的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则是地球的一个“保护伞”,它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研究表明,平流层中臭氧减少1%,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将增加2%,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将增加,农作物产量将减少。臭氧的减少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氯氟烷烃如氟利昂等对臭氧有破坏作用。

4.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富集作用可以分为水生生物富集作朋和陆生牛物富集作用。

水生生物富集作用:水生生物主要通过食物链富集污染物质。例如,有机氯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虽然很低,但是经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肉食性鱼”这样一条食物链,可以成千万倍地富集起来。

陆生生物富集作用:陆生生物体内富集的有毒污染物主要是金属和化学农药。陆生植物体内的重金属,主要是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重金属进入动物体或人体后,除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外,其余的则在动物或人体内富集起来并逐渐造成危害。例如,日本的“镉米”事件。

5.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植物等大量繁殖,并引起水质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当它们汇集到池塘、湖泊、海湾时就会使水体中N、P等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增多,致使藻类植物、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由于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氧气用以进行细胞呼吸,致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而且当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死亡之后,其遗体首先被水中需氧微生

物分解,从而进一步降低溶解氧的含量,然后被厌氧微生物分解。同时产生H2S、CH4等有毒气体。因而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死亡,引起水华或赤潮现象。

6.微波危害生物体的原理

微波的波长范围是1mm~1m,频率范围是300~300000MHz,它的能量不足以使物质产生电离,所以微波不会对生物体产生辐射的危害。但是,它能起到“加热”的作用。由于它的穿透力强,不仅可使物体表面温度升高,而且还能深入组织内部,更由于组织内部难于散热,所以内部的温度升得更快。

7.白色污染

大量的废旧农用薄膜、包装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以下统称为塑料包装物)在使用后被抛弃在环境中,难于分解,给景观和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破坏。由于废旧塑料包装物大多呈白色,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

六、对环境污染危害的认识和基本防治策略

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可以从它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来认识:一是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生物圈稳定的必要条件,是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二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三是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稳定和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的稳定为基础。

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策略是监测一一干预——评价。第一步,通过对环境污染和人群健康的监测,掌握情况;第二步,针对问题制订对策,进行干预处理;第三步,对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价,再对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防治环境污染的基本措施:(1)控制污染源(包括合理安排工业布局、改进工艺等);(2)物理、化学、生物净化处理;(3)废物回收利用;(4)加大法治力度;(5)加强环境道德教育。

八、生物工程

一、基因工程知识小结

1.基因工程的内容包括①基因操作的工具: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运载体;②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1)限制性内切酶生物体内有一类酶,它们能将外来的DNA切断,即能够限制异源DNA的侵入并使之失去活力,但对自己的DNA却无损害作用,这样可以保护细胞原有的遗传信息。由于这种切割作用是在DNA分子内部进行的,故名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限制性内切酶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切割工具。科学家已从原核生物中分离出了许多种限制酶,其中一类可以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只在一定DNA序列上进行切割,而且在切割部位,一条链正向渎的碱基顺序,与另一条链反向读的顺序完全一致,它们之间正好能互补配对,这样的切口叫做黏性末端,这类限制酶最常被使用。

(2)运载体在基因工程操作中使用运载体的目的有两个:一足用它作为运载工具,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宿主细胞中去;二是利用它在宿主细胞内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的复制(称为克隆)。现在所用的运载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细菌的质粒,它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独立于细菌DNA之外的环状DNA,有的细菌中有一个,有的细菌中有多个,质粒能通过细菌间的接合由一个细菌向另一个细菌转移,可以独立复制,也可以整合到细菌DNA中,随细菌DNA的复制而复制;另一类载体是噬菌体或某些病毒等。现在人们还在不断地寻找新的运载体,如叶绿体或线粒体DNA等也有可能成为运载体。

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在宿主细胞中能保存下来并能大量复制;②有多个限制酶切点,而且每种酶的切点最好只有一个,如大肠杆菌pHR322就有多种限制酶的单一识别位点,可适用于多种限制酶切割的DNA插入;③有一定的标记基因,便于筛选,如大肠杆菌的pBR322质粒携带四环素抗性基因,就可以作为筛选的标记基因。

(3)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

①制备目的基因即人们依据工程设计中所需要的DNA片段,采用超速离心法、噬菌体摄取法、

作用而分解。因而需要选择目的基因的载体(一般用细菌质粒和温和噬菌体),使目的基因与载体

DNA结合起来形成杂合子。

③进行基转转移将重组DNA杂合子向选定的生物受体细胞中转移,让重组DNA杂合子在受体细胞中自主复制并得以表达。

④筛选把转化的和没有转化的受体细胞区分开。在转化的受体细胞中,外源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得到了表达,受体细胞就有了新的性状,达到了基因工程的预期目的。

2.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1)转基因生物通过转基因技术把某种生物的基因或人工合成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生物体内,从而培育出对人类有利的生物新品种。如我国科学家1989年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成了转基因鲤鱼;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了抗虫棉;1999年我国上海诞生了转基因牛,其牛奶中含有大量人体蛋白,可以治病。

(2)转基因药物

自从美国1977年第一次用改造的大肠杆菌生产出有活性的人的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以来,基因工程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生物治疗药物的研制。现已研制成功的基因工程药物有几十种,如已上市的人的生长激素、胰岛素、干扰索、尿激酶原、超氧化物歧化酶等。

(3)基因治疗将外源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其插入病人适当的受体细胞中,使外源基因制造的产物能治疗某种疾病。1990年美同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对一个四岁的患腺苷脱氨酶(ADA)缺乏症的女孩进行基因治疗。他们将正常ADA基因利用反转录病毒载体导入女孩淋巴细胞内,体外培养后回输入她体内,实验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的基因治疗临床实验。

1991年我国首例基因治疗血友病B获得成功。

(4)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是通过国际间科学家联合探测人类染色体组所含DNA分子中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即基因中碱基对序列,搞清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密码,这为研究人类进化、种族血缘、寿命衰老、疾病诊断和治疗等展现了一个广阔的前景。

1990年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1999年9月中国获准加入该计划,是继美、英、日、德、法之后第六个参与国,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也就是3号染色体上的3000万个碱基对。2000年4月中国率先完成了1%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该计划提前5年,于2000年6月26日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2001年2月12日六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人类基因图谱。基因测序表明,人类基因组约有32亿个碱基对.大约有3万到4万个基因。

(5)基因芯片又叫生物芯片、DNA芯片,是将生物活性物质如DNA、蛋白质等以微阵列的方式有序地排布在同相载体上,在人工限定的条件下进行生化反应,用仪器读取生物信息的器件。

生物芯片作为一种准确、快捷的生物检测手段,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像计算机芯片一样,将成为21世纪新技术革命的催化剂。它的应用可以体现在生物样品的制备、基因扩增、基因表达分析、药物筛选、环保科学等方面。在生物分类、作物品系鉴定、品种培育、地学研究、考古等方面,生物芯片也同样大有用处。

3.基因工程是把“双刃剑”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在给人们带来福音的同时,暗藏着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如基因工程可以制造超级细菌、超级杂草等;战争狂人、恐怖主义者可制造出难以制服的病原体、生物毒剂即生物武器,进行讹诈和大规模毁灭人类的生物战争;转基因动植物的出现引发物种入侵,有可能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对原有物种产生威胁;还有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还引发新的伦理、社会、哲学方面的思考等。

二、动植物细胞工程的综合复习

1.细胞培养技术一条件:无菌操作

(1)植物组织培养

①愈伤组织特点:排列疏松无规则、高度液泡化、无定形的未分化的薄壁细胞。

②组织培养优点:取材少、耗时短、繁殖率高、便于自动化管理。

③组织培养用途:快速繁殖名贵的花卉和果树;培育无病毒植物(采用根尖、茎尖组织)。

④植物细胞培养的原理/理论基础:细胞的全能性,属于无性繁殖,现已推广应用。

(2)动物细胞培养

①培养液的成分: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作生长因子)、动物血清,类似于内环境成分。

②动物细胞生长特点:贴壁生长直至贴满即停止分裂,大部分死亡、少部分生存。

③细胞培养用途:生产蛋白制品(如疫苗、干扰素、单抗等);检测毒物毒性;研究病理和药理。

④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理论基础:细胞增殖现已推广应用。

(1)细胞拆合的原理/理论基础:细胞核的全能性,属于无性繁殖,现已推广应用。 (2)两种重要技术:细胞核移植、胚胎移植。(3)受体细胞用去核卵细胞的原因: ①体积较大,便于操作;②为细胞核的全能性表达提供环境。

(4)克隆动物D 很像A ,有点像B ,不像C ;同一个动物能否像A 、B 、C 三只动物?答:能。 (5)用途:快速繁殖良种、特异、濒危的动物;改良动物品种。

(6)局限性:克隆动物的细胞核基因型未变,因此只能繁殖单一性别的动物。

(1)用于解决动物和人的不育问题;

(2)提高良种家畜的繁殖力;

(3)繁殖试管动物原理:细胞的全能性,属于有性生殖。 5.总结

九、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

一、实验题解题思路

1.审准实验目的和原理。明确验证“生物学事实”是什么,或“生物学事实”的哪一方面;实验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如“探索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原理为:淀粉遇碘变蓝,淀粉酶可催化淀粉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2.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影响本实验的相关变量,然后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获得手段。如验证“CO 2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必需原料”,首先应明确该实验的条件是CO 2,结果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影响结果的条件变化应该是CO 2的有、无两种情况,那么对照的设计就应该为空白对照。影响实验结果的相关变量有温度、pH 、实验用植物的,生长状况、饥饿处理的环境、吸收CO 2的氢氧化钠的量及浓度等因素,这些相关变量中的任何一种因素的不恰当处理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因此实验中必须严格控制相关变量,做到平衡和消除相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常采用对照的方法,即在相关变量相同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变量(实验条件)的不同情况对反应变量(实验结果)的影响。

3.实验对象。实验所用的生物学材料,如光合作用的叶片,验证质壁分离所用的成熟植物细胞。

4.实验条件。完成这一项实验所必需的理化条件及生物学处理方法.如光照、温度、pH 、酶、缓冲剂、离心等。

5.设计文验方法和步骤。这一环节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对照设计原则、单一变量原则,使实验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6.记录分析实验方法和步骤。分析应有的实验结果,对意料之外的结果乃至失败的情况作出恰当的分析和推论。

7.注意事项及补救措施。实验中若要使用有毒物质,应怎么使用?加热酒精应采用水浴法隔水加热。一旦燃烧怎么办?这些注意事项都应该在实验前有所准备,这些方面常常需要相关学科实验能力的渗透。

二、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思路

面对高考实验题,考生觉得最棘手的是全程实验设计,即提供材料信息、药品、用具、实验原理等,要求设计实验思路,写出实验步骤,验证或预测实验结果。这类实验不是教材实验的简单再现,它来源于教材又与教材有别,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命题思路。

对这类实验题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了解题目要求;(2)明确实验目的;(3)分析实验原理;(4)确定实验思路;(5)设计实验步骤;(6)预测结果和分析。生物的生命活动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影响某一个生命活动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楚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

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这是一种在研究问题时常用的科学实验方法。其中对照实验最为典型。在对这类实验题提出设计思路时,最为关键的是要抓住3个变量,即实验变量、相关变量、反应变量。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实验变量怎么操纵?相关变量怎么控制?反应变量怎么检测?把握住了这3个变量,那么所设计的实验就不会违背科学性原则、对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例如,蝌蚪在发育过程中,前后肢的伸出,头部形态的改变,鳃的消失,尾部的消失,体形的变化等,都受甲状腺激素的影响。请根据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实验材料与用具:15只同时孵化的同种蝌蚪(体长均为15mm),3个相同的玻璃缸,培养皿,小网,坐标纸(1mm×1mm),饲料,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抑制剂,清水。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设计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实验目的是验证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实验原理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甲状腺抑制剂能抑制蝌蚪的生长发育,使蝌蚪的生长发育延迟。清水不影响蝌蚪的正常生长发育。

[实验思路]建立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抑制剂、清水。相关变量是同种蝌蚪15只(每组5条),适宜的相同的水质、饲料、温度等,投药的天数。每天的药量均相同,白天的观察时间、次数均一致。反应变量是蝌蚪的体长、前肢、后肢和尾的变化情况。

[实验步骤]

(1)将3个相同的玻璃缸分别编为1、2、3号;

(2)将15只同时孵化的同种蝌蚪(体长均为15mm)随机分为3组(每组5条),分别放人3个玻璃缸中,在适宜的相同的水质、饲料、温度等条件下饲养;

(3)1号玻璃缸中加入甲状腺激素5mg,2号缸中加入甲状腺抑制剂5mg,3号缸中不加任何药物;

(4)向1号和2号玻璃缸中连续投药7d,每天一次,药量相同;

(5)实验期间,每天按时观察一次,观察时用小网将蝌蚪捞出,放在培养皿中,再将培养皿放在坐标纸上,观察并测量蝌蚪的体长。观察前肢、后肢和尾的变化,并记录。

[预测实验结果]

1号玻璃缸中的蝌蚪前后肢、头部形态改变,尾部变化,体形变化等较快;

2号玻璃缸中的蝌蚪身体各部位无明显变化;

3号玻璃缸中的蝌蚪变化情况介于1号玻璃缸与2号玻璃缸中的蝌蚪之间。

[实验结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三、探究性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方法

纵观近几年高考生物学实验,由于探究性实验更能全面考查同学们的知识储备与科学素养,因而受高考命题者青睐。

探究性生物学实验应当要求同学们在明确实验要求、目的的前提下,遵循实验设计“操作方便、程序合理、药品节约、依据现象推测结论”的原则进行设计,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理论假设的提出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实验的条件即实验变量x,实验中要注意控制“变量”。一般只确定一个变量,即唯一一个对实验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变量。在此基础上提m理论假设,它常常可以描述为:“当条件x存在时,事件P(实验现象)可能发生;当条件x改变时,若事件P发生,能得出何结论;当事件P不发生,能得出何结论。”

2.设计探究性假设分五个实验步骤进行:①实验准备,包括必要的实验器材及实验药品的准备;②满足条件x,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事件P能否发生;③条件x改变,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事件P能否发生,发生的程度如何?④设计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实验设计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对照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空白对照: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条件对照:虽然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要研究的实验因素;自身对照:对照和实验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相互对照:不单独设立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⑤梳理,实验是否遵循“单因子变量”、“平行重复”原则。

3.观察、记录和结论仔细观察并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作出相应的结论,一般规律是:

(1)若条件x存在,事件P能发生,条件x改变,事件P不能发生(或发生程度改变),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条件x存在,事件P能发生,条件x改变,事件P能发生(或发生程度改变),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条件x存在,事件P不能发生,条件x改变,事件P能发生(或发生程度改变),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性生物学实验的几类题型分析

高考生物探究实验的基本题型大致有5种:分析——结论、设计——预测、问题一一假设、评价——修正和模仿——新。这5种基本题型的命题立意,遵循科学探究思想,重视考查同学们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充分贯彻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有助于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的进程。近年来主要以分析一一结论、设计——预测的题型为主,有的考题每个题目义包含1~2种组题类型,其中以实验没计或分析结论为主干,而问题——假设、评价——修正等其他编制试题的形式则较少。

[分析——结论型]

该题型的特点是试题给出实验的目的、方法和过程,侧重于考查同学们对实验过程的观察与理解、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实验结论的归纳与总结能力。

[设计——预测型]

该题型的特点是试题列出生物科学的结论、事实,要求考生选用适当的实验材料,依据科学的实验原则,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验证生物科学的结论、事实,对实验可能的结果作出预测,并对预测的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推理出实验的结论,侧重于对考生推理能力的考查。

[问题——假设型]

该题型的特点是试题陈述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要求考生提出合理的假设,选用恰当的方法验证或解释提出的假设,并根据提出的假设作出合理的预测。此类题型重在考查同学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是近年来实验考查的主力题型。从命题技术上看,这类题型是开放性的好题,但由于受到高考阅卷的限制,目前此类试题只能以选择或填空的形式出现,因而选材受到极大的影响。

[评价——修正型]

该题型的特点是试题给出实验的目的,列出一些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考生通过对试题给出的实验思路进行分析,评价能否达到实验的目的,考查了同学们.的科学思维的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同时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评价,对错误的实验设计加以修正,提出恰当合理的实验思路,是一类较为简单的题型。

[模仿一一创新型]

该题型的特点是试题先进行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考牛从考试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考查考生尝试、模仿已有实验的操作,作进一步创新设计,这类题型增强了实验技能性目标的考查,体现终生学习的理念。基于课文实验的创新为备考的重点。

高考地理最新热点专题

2019年高考地理最新热点专题2009年高考地理最新热点专题:北方干旱 截至1月19日,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7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达1.04亿亩,其中重旱2428万亩,因旱饮水困难人口196万人、大牲畜67万头 一、基础知识归纳 仅仅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 1、干旱干旱通常指因长期少雨而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因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 2、旱灾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 3、北方此次干旱表现了哪些特点: 一是降水严重偏少、气温偏高。二是农作物受旱面积大、程度重。三是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突出。四是江河来水持续偏枯,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 4、北方此次干旱产生的原因 一是今年空中气流以西北气流为主,也就是大气环流在中纬度地区盛行西北环流,西北气流为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雨雪天气。 二是暖湿气流偏弱能给北方带来降水的西南暖湿气流几

乎不存在 三是处于周期性的干旱期 四是气温显著偏高 五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 5、干旱的危害及解决措施 危害: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尤其是对冬小麦越冬极为不利。干旱易引发森林火情,冬春季节容易引发沙尘暴,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措施:要合理调配水源,加大灌溉力度。野外用火需加倍小心。实施人工增雨或者增雪的作业,利用秸秆覆盖等措施进行保墒抗旱。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发展节水灌溉,修建引水蓄水工程、选择耐旱作物等 6、沙尘暴: 沙尘暴(黑风暴)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属于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中最强的一种。沙尘暴易发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风的季节,多发生于沙漠及邻近的地区,中亚、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亚是世界四大沙尘暴区,中国北方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特别是春季,空气不稳定,多大风(冷锋活动),

高考政治热点专题高分必背:专题1 民生问题

角度1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③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⑤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角度2 分析国家加大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道理 高分必备:①供求影响价格,可以增加供给,减少商品房需求,稳定房价。②发挥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改善中低收入者住房条件。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角度3 解决就业问题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②政府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支持和促进就业。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领域。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⑤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提供就业岗位。⑥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角度4 我国当前加强扶贫工作的原因 高分必备: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富。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角度5 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政府改善民生措施的依据 高分必备: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②未来收入影响消费水平,因此要加快完善社保制度,利于稳定收入预期,进一步保障民生。 ③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受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现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④物价变动影响消费,因此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政治高考热点专题总结

20XX年政治高考热点专题总结 一、加强宏观调控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切入点) 热点材料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XX年12月5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式和国际经济环境,明确提出了20XX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阐述了20XX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的原则和主要任务。 会议指出20XX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20XX年经济工作的八大任务 (1)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2)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坚持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 (4)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5)坚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6)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 (7)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8)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2、目前妨碍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或平稳较快)发展的各种问题: (1)经济结构不合理 (2)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 (4)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 (5)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6)影响发展的体制没有解决 3、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的一切问题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2)有利于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 (3)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5)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6)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4、怎样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18年高考政治七大时政热点专题复习(精心整理)

2018年高考政治七大时政热点专题复习(精心整理) 角度1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③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⑤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角度2 分析国家加大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道理 高分必备:①供求影响价格,可以增加供给,减少商品房需求,稳定房价。 ②发挥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改善中低收入者住房条件。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角度3 解决就业问题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②政府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支持和促进就业。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领域。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⑤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提供就业岗位。 ⑥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角度4 我国当前加强扶贫工作的原因 高分必备: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富。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角度5 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政府改善民生措施的依据 高分必备: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②未来收入影响消费水平,因此要加快完善社保制度,利于稳定收入预期,进一步保障民生。③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受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要规范收入

高考音乐卷命题热点专题试题1

高考音乐命题热点专题复习 -----乐理与乐器 教学目标 1、掌握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及十二平均律等乐理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解 决实际问题。 2、了解常用几种乐器分类法,“八音”、民族乐器分类、西洋乐器分类;了解 常见中外乐器的名称、大概形制、分类。 教学过程: 一、考点命题透视与分析 考点命题透视一音乐要素 知识回顾:几种常见的形式要素有哪些? (一)节奏和节拍 1、思考:什么是音乐的节奏?它和节拍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节奏: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 节拍:指音乐中的强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的反复进行。 例:节奏:2/4 X XX XXX XX XXXX XX X -- 节拍: 1 2 1 2 1 2 1 2 强弱:强弱强弱强弱强弱 节拍:常用节拍的强弱规律:2/4 3/4 4/4 3/8 6/8 (掌握) 2、高考题剖析:08年山东高考基本能力第6题 在全国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中,体育舞蹈已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包括探戈、华尔兹等。探戈舞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切分节奏的运用。下列适合探戈舞蹈的节奏是 错误!未指定书签。 3、跟踪练习: (1)在2008年的新年联欢晚会上,同学们随着轻松地音乐伴奏跳起了圆舞曲,请问圆舞曲的节拍是() A .4/4 B. 2/4 C .3/4 D .1/4 (2)某学校举行运动会,鼓号队参加开幕式的表演,你认为下列那条节奏最适合其演奏。() A 2/4 XXX XXXX XXX XX XXX XX XX X B 3/4 X X -- X XX X XX X X X - - C 4/4 X X XX X XX X X X XX X - - D 2/4 XX X X . X X X X X - (二)旋律(又称曲调) 思考:什么是旋律? 旋律:也称曲调,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形成曲调。 1、高考题剖析:(4分)人类和平、欢乐地共同生活在一起,是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共同愿望。西方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曾把追求欢乐地主题用合唱融入交响曲的形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其主题旋律是:

2019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选择题集萃:三创

2019年时政热点好题集萃(9)三创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_____,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 ) A.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 B.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C.科学精神和诚信建设 D.科考成绩和道德建设 2.2018年5月科沃斯集团以“服务机器人第一股”成功登陆上交所。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是科沃斯机器人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科沃斯创始人表示,创新就是技术和人性的完美结合,就是尽可能的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这表明( ) 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价值的重要体现 ②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③科技创新以思想观念的创新为先导 ④科技创新总是通过吸收、改造传统技术而实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 “互联网+”行动推动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的结合,“互联网+”给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带来很多机会。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 这表明( ) ①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的过程就是“扬弃”的过程 ③创新就是否定过去肯定现在 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 科技改变生活。只需将一个小小的电子传感卡片带在身上,无论你身在何方,远在诊室的医生就能通过实时传送过来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一旦身体健康指数出现异常即可自动报警,医生会根据数据作出响应,采取相应的治疗监控手段,这就是未来物联网时代的智能医疗。智能医疗在给人们提供医疗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产业价值。 这表明( )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到2020年,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学、运行高效、投入多元、动态调整、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科技基础条件保障能力体系。 国家重视科技创新是因为(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科技创新有利于经济发展 ②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③文化创新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 中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今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并正在成为高铁技术输出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试题综合练:(2) Word版含解析

热点试题综合练(2) 1、据学者研究发现:1688—1783年,英国社会拥有一个易于仲缩的社会分层系统,社会流动日益加剧。贵族阶层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英国( )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B.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C.完成了向工业社会转变 D.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 2、英国学者戴维·米勒在反思西方代议制民主时指出,被称为民主的那些政治体制只为公民在政府中提供了非常有限的角色空间。决定民主社会之未来的真正权力显然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这表明代议制( ) A.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内部民主 B.普通民众并没有民主可言 C.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民主 D.不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 3、政治学者刘瑜说,确实有一部分人认为,美国独立战争是场革命的话,立宪会议本质是反革命。因为独立战争释放了民间的能量、社会的能量、自治的能量,立宪会议把这种能量给重新往回收了一点。 这说明( ) A.独立战争失去其政治成果 B.制宪会议背离了独立精神 C.三权分立消耗了地方能量 D.联邦制抑制了可能的乱局 4、美国1787年宪法中包括了联邦制度、三权分立等内容,却没有明文规定人民的基本人权,这部分内容直到1791年修正案才补上。这说明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 ) A.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存在着种族歧视的观念 C.致力于制度的顶层设计 D.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较少

5、1789年《人权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法国制宪运动的开始。往此后的近代史阶段,法国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 1875年宪法相对长寿是因为( ) A.宪法全面体现了启蒙思想 B.宪法是各派妥协的产物 C.绝大多数国民赞成共和制 D.宪法内容完整、体制健全 6、1871年完成统一后,鉴于本国立足未稳,为避免引起周边列强的忌惮而遭围攻,以俾斯麦为代表的德国政府四方游说,八方斡旋,维持了欧洲列强的均衡态势,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周边环境。 可见( ) A.周边列强强烈反对德国实现统一 B.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的重大使命 C.德国力图为发动世界大战做准备 D.只有均衡态势才能实现国际和平 7、1842—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B.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8、孙中山指出:“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 据此可知( ) A.太平天国未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太平天国的主要任务是反侵略 C.孙中山主张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相结合 D.孙中山从根本上否定太平天国

高考政治 热点专题一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热点专题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背景介绍]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市场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问题探究] 一、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有什么关系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统一的。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社会形态的特殊性,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长期并存和统一的社会条件。二者统一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统一的经济形态是现代市场经济;统一的现实条件是现阶段公有制的特殊性和多种实现形式。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是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不同的所有制形式都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或结构性优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不同的领域可以优势互补,在竞争性领域可以公平竞争,各自的积极性和重要作用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发展的根本之道,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生产关系的基础内容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践证明,只有最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才是现实的、合理的。 我国最大的国情就是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社会主义,二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初级阶段的现实,则要求我们应该根据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具体状况,实行多种所有制。根据这一点,党明确提出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对于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公有制也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 2.公有制在本质上与社会化大生产联系最密切,公有制实行得好,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通途。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4年,国有企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结构不断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影响力、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考热点专题测试卷专题六

高考热点专题测试卷:专题六 有机推断 说明:本试卷共分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把正确答案序号填在题后答题卡内.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直接在本卷内作答. 第Ⅰ卷(共83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5小题共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把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题后答题卡中. 1.现在为婴儿特制成一种新型的尿布——“尿不湿”.这种尿布表面涂有一种既能吸水又能保留水的物质.据你的推测,这种特殊物质的结构可能是( ) A . B . C . D . 2.有一环状化合物88H C ,它不能使含溴的4CCl 溶液褪色,它的分子中碳环上的一个氢原子被氯取代后的衍生物只有一种.这种环状化合物可能是( ) A . B . C .(立方烷) D .(环辛四烯) 3.下列芳香烃的一氯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多的是( ) A .连二苯 B .菲 C .蒽 D .连三苯 4.一定量的有机物溶解于适量的NaOH 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呈红色,煮沸5 min 后,溶液颜色变浅,再加入盐酸显酸性后,沉淀出白色晶体;取少量晶体放到3FeCl 溶液中,溶液又呈紫色,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 A . B . C . D . 5.120℃时,1体积某烃和4体积2O 混合,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体

积不变,该烃分子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不可能是( ) A .1 B .2 C .3 D .4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二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给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给4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题就为0分.把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题后答题卡中. 6.有一种称为“摇头丸”的毒品已从国外流入我国某些省市,我国司法机关将坚决予以查缉和打击.已知这种毒品中氮元素的百分含量为10.37%,它可能的结构简式是( ) A . B . C . D . 7.下列物质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的是( ) A . B . C . D . 8.将一定质量有机物充分燃烧后的产物通入足量石灰水中完全吸收,经过滤得到沉淀20 g ,滤液质量比原石灰水减少5.8 g .该有机物可能是( ) A .乙烯 B .乙二醇 C .乙醇 D .甲酸甲酯 9.下列物质中最简式相同,但既不是同系物,又不是同分异构体的是( ) A .23CH CH CH 和 B .乙炔和苯 C .甲醛和甲酸甲酯 D .和 10.下列高聚物必须是由两种单体缩聚而成的是( ) B . A

2018高考历史三大热点论述题预测

热点一【民族主义】 1.梁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并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答案】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3分)主要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国内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梁、孙接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顺应民主潮流。 2.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答案】:既反对固守传统文化又反对完全西化;尊重传统文化;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传统文化,取长补短;建立新文化系统并力求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 3.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评述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这一发展。【答案】发展之处:反思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广泛的阶级和阶层具有民族觉醒意识。评述要点: 分值背景影响 1—4分能写出下列要点中的3个及以上,给2分。 要点举例如:一战;十月革命;辛亥革命; 民族工业发展;新文化运动等。 推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增强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 文化的认同与振兴)。(2分) 5—7分能对上述要点进行阐释,只要涉及3个及以 上的点,给4分。如一战动摇了知识分子对 西方文化的信心;一战中国外交失败;一战 后民族解放运动潮流兴起;十月革命的精神 鼓舞;民主共和政体的困境;民族工业经历 了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片 面认识等。 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增强 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文化 的认同与振兴);(2分)但也 有过高评价本民族文化价值的片 面化倾向。(1分) 4.概述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答案】原因:政治上,民族国家更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经济上,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发展;国际上,民族国家能满足资产阶级对外扩张需求,壮大国家实力。 影响: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5.概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热点题型专练

热点题型专练(一) 史料主旨型选择题 (15分钟48分)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1.(2016湖北武汉四调,24)《周礼》载:“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美宫室,二曰族坟墓……”对“族坟墓”,郑玄注:“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材料中提到的“族坟墓”() A.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 B.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 C.反映了分封制度的全面推行 D.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 解析:材料中“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指的是同一族群或家族,他们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这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因此“族坟墓”的做法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选A项。周代并未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宗法关系而非分封制的推行,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迷信色彩,排除D项。 答案:A 2.(2016安徽合肥二检)《国语·鲁语上》曰:“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规定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主要表明“先王制诸侯”() A.以血缘关系为核心B.具有制度性保障 C.以礼乐制度为基础 D.提高了行政效率 解析:材料信息的大意是:先王为诸侯定下制度,规定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事毕就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遵循长幼的次序,讲求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能缺席或怠慢。这表明周天子用制度约束诸侯,即“先王制诸侯”具有制度性保障,故选B项。 答案:B 3. (2016河南省适应性考试一,24)《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上田弃亩”“下田弃圳”的做法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这说明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代田法出现于西汉时期,而《吕氏春秋》创作于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与水利灌溉无关,故C项错误;该做法并未增加耕地的面积,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6安徽合肥二检,27)据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 )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C.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D.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农妇纺棉除了自己家庭使用外,还用于商业出售和交纳赋税,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本商末观念的改变,故A项错误;仅有个别交换无法说明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C项错误;纺棉出售贴补家用无法说明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6东北三校二模,26)明代《松窗梦语》中记载:“夫贾人趋厚利者,不西入川,则南走粤,以珠玑金碧材木之利,或当五,或当十,或至蓰(蓰:五倍)无算也。”这反映了( ) A.民间贸易发达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018高考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热点时事政治解读主观题汇编

近年来,教育科技行业创业企业的数量,正以平均每年50%左右的增速出现,其中在线教育项目的数量目前已超过3000家。领域内竞争的日益激烈,倒逼互联网教育企业更加注重课程设计和学习方式的革新,从而使知识的形成和获取更加便捷。当然,受传统教育观念和资源开发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让“互联网+教育”真正“辐射”到每一个学生尚需时日。这就要求互联网教育企业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同时,在日益细分的互联网教育服务市场中,每一个企业首先要明晰自身的定位,根据特定用户市场,提高线上课程资源的研发质量,形成差异化的产品。其次要研究互联网教学的评价标准和监管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强化个性化服务,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自律性和选课完成率。 (1)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谈谈互联网教育企业如何在“互联网+教育”发展中赢得先机。 (2)结合材料,从发展观角度,分析“互联网+教育”的前景。 【参考答案】(1)①面向市场,遵循教育消费市场规律,通过提供优质的文化知识产品和个性化服务,满足多样化的教育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文化消费市场份额。②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尊重个体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用户市场,提高线上课程资源的研发质量,形成差异化的文化消费产品。③坚持创新,依靠在线教育技术进步,注重课程设计和学习方式的革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竞争优势。④诚信经营,以质取胜,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在实现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2)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和支持新事物的发展。“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其发展前景是光明的。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受传统教育观念和资源开发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让“互联网+教育”真正“辐射”到每一个学生尚需时日,其发展道路必然是曲折的。 人工智能加速融入和改变着人类经济社会的活动形态,既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 材料一2017年7月27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指出,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并创造新的强大引擎,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非常艰巨,必须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材料二伴随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关于人工智能取代就业的说法层出不穷。人工智能虽然可以替代由不同“任务”组成的一个职业中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但人工智能不是直接替代职业岗位,而是替代工作内容,并且人工智能改变工作范式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必然经历产业、消费升级引领就业升级的过程,让一些“低端”的不安全的就业岗位消失。可见,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重要的是拥抱变革和变革带来的变化,并采取积极的和创造性的措施。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国家发展人工智能的经济意义,并指出企业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这一科技革命的挑战。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劳动者如何“拥抱变革和变革带来的变化”。 【参考答案】(1)意义:①引领智能化消费,优化消费结构。②推动人工智能和各行业融合创新,带动和提升相关产业发展,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④创新科技,建设科技强国,提升国家竞争力。 措施:①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国家发展人工智能的契机,加速企业发展。②引进和发展智能科技,实现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发挥比较优势。③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产品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智慧企业。

2015年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必修、选修全汇总)

2015年高考周年热点(尾数为4,5,6)(中国古代史 ----1840年) 尾数为4 政治史 1、1234年,金被蒙古灭亡; 2、1074年,主持变法的王安石被迫辞职。 3、1384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 从顾问; 4、1644年,明朝灭亡; 经济史 1、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2、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规定凡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文化史 1、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 2、前104年,董仲舒逝世; 3、1084年,李清照诞辰; 尾数为5 政治史1、前475年,战国开始; 2、25年,东汉开始; 3、755年,八年安史之乱开始; 4、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 5、1125年,辽被金宋夹攻灭亡 经济史 1、485年,北魏开始均田制; 文化史 1、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1085年,北宋程颢逝世; 3、1695年,浙江余姚人、梨洲先生黄宗羲逝 世; 尾数为6 政治史 1、前1046年,西周建立; 2、前476年,春秋结束; 3、前386年,齐国田和取代姜氏,姜齐变为田 齐; 4、前246年,秦始皇(前246—前210年, 在位36年)登基; 5、266年,曹魏灭亡,西晋建立; 6、316年,西晋灭亡,东晋建立; 7、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8、976年,宋太祖逝世; 9、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 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10、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11、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族,改国号“金”为“清” 经济史 1、1426年,明代宣德年间(1426--35)的青花瓷为珍品; 文化史 1、前376年,墨子逝世; 2、前286年,庄子逝世; 3、前156年,汉武帝即位; 4、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 秋》为“五经”,并设立“博士”; 5、686年,唐朝画圣吴道子诞辰; 6、846年,唐朝白居易逝世; 7、1316年,元代编订《授时历》郭守敬逝世; 2015年高考周年热点(尾数为4,5,6)(中国近现代史 1840----1949------今天) 1

2019年高考政治高考热点问题

2018年政治高考热点问题 1、《经济生活》模块 要关注的重大经济生活热点有:我国宏观政策的调整,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家点家电下乡、新医改等);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产业和劳动力的“双转移”,面对金融危机我国的对策,国际的金融体系改革,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绩,三聚氰胺对社会影响等。从经济学角度比较容易切入的有: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企业的经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财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的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创新型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建立新的货币体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创新和科技进步等。 2、《政治生活》模块 要关注的重大政治生活热点有:全国两会的召开,海协会和海基会领导人会晤。改革开放30年纪念活动,中国第一号网民,泰国政局动荡,中国海军亚丁湾、索马里护航,08年宁夏、广西民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09年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59年3月28日)”的设立,二十国伦敦峰会历史意义等。从政治学角度比较容易切入的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性质宗旨,我国政府的职能、性质宗旨、工作原则作风,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制度保障,我国人权的观点),中国军队积极参与包括国际维和在内的一系列对外军事合作,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展示了中国军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良好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当今时代不可抗拒的潮流;我们要努力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也应该坚持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 3、文化生活模块 要关注的重大文化生活热点有:两会中关于整顿文化市场(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山寨”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汶川地震后重建家园的顽强精神,神舟飞船升空、两岸三通等的文化意义等。从文化学角度比较容易切入的有:文化的影响,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两岸三通从文化生活来讲,会涉及到我国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两岸人民对共同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奥运会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神舟飞船的升空体现了文

高考热点专题:古今中外的民生问题

古今中外的民生问题 问题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民生问题,简单讲就是有关国民的生存、发展、和福利问题,也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等方面的问题,它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温家宝总理说“民生是当前最大的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知识梳理: 一.中国的民生问题 1. 古代的民生思想 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孔子:主张“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平民利益;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暴民”“虐民”,主张给农民一定土地,不侵犯农民生产时间、宽刑薄赋。 庄子: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不公平现象。 2.产生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私田大量出现,封建生产关系产生,井田制开始瓦解,奴隶社会逐渐崩溃,封建社会日渐确立。随着井田制开始瓦解,分封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诸侯壮大,开始争霸战争,地主经济的日益壮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为了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纷纷变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迈进。 3.古代两种不同的“民生”思想的治国实践 ⑴重视民生 ①春秋: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成为东方强国,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 基础。 ②战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使 秦国强大,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③唐朝: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形成“贞观之治”;唐玄宗“选贤任能”、“大力发展生产”、“大兴文治,发展科举,广聚学者”,形成“开元盛世”;中期的杨炎“两税法”相对减轻农民负担。 ④北宋的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 ⑤明代1581年,“一条鞭法”相对减轻农民负担。 ⑥清朝康熙帝实行“更名田”,雍正帝“摊丁入亩”,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对于我 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⑵忽视民生 ①商纣王大建宫殿苑囿,“炮烙之刑”残害百姓,导致商朝灭亡。 ②周厉王贪财好利,残害剥削百姓,引发“国人暴动”。 ③秦始皇: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引发农民起义。 ④隋炀帝暴政,导致隋朝灭亡。 ⑤明朝后期加派“三饷”,引发陕北起义。

【2020年高考历史周年复习】专题0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20周年

2020年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热点直击】 202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爆发120周年。1900年至1901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多个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后,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彻底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隐性考查为主,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爆发背景 (1)根本原因:列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以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利益 (2)直接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导致义和团运动 2.经过: (1)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经过廊坊之战、天津之战,联军攻陷北京。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 (1)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详情为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6)修订商约。

4.影响: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二、总结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过程 【模拟检测】 1.(2020·福建高三月考)《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地督抚接连致电军机处,商讨中央能否对地方筹款予以折扣,减轻地方负担。清廷先是允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这反映出 A.地方势力依然受中央掌控B.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 C.清末新政未取得明显效果D.财政危机闲扰地方政府 【答案】A 【解析】中央否决地方提议,最终导致地方诉求没有实现,说明中央对地方仍然有一定的掌控力,故选A 项;地方的诉求最终没有实现,说明没有对中央集权形成严重挑战,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末新政的内容,排除C项;地方请求对筹款予以折扣并不意味着地方受到财政危机困扰,排除D项。故选A。2.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外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本能够在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是依据 A.《南京条约》附件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D.《二十一条》

高考历史 热点专题 城镇化[ 高考]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中学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城镇化 一、选题缘由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据测算,到202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从2011年的6.9亿增长到8.9亿,城镇人口比重将达到62%;2030年将城镇化人口达到70%左右,中国城镇化进程将会趋于平稳。 中国住建部表示,当前中国城市面临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追求质量型城镇化。 中外历史上的城镇(市)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呢? 二、考点提示及拓展 1、本专题涉及的课本相关内容有必修二第7课英国工业革命:从工场到工厂、就业人口比例 必修二第13课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特区、沿海城市、浦东 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必修二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选修二第四单元(人教版)英国责任内阁制(工业资产阶级) 选修二第七单元(人教版)英国宪章运动(工人争取普选权) 选修二第五单元(人民版)英国议会制度改革 2、专题知识整理 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主要指伴随着现代化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研究城镇化问题,首先要知道城镇是什么。城镇作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发展的裁体,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综合能力、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作为城镇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小城镇,不仅是大城市功能的自然延伸.而且往往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是联结大城市和农村射的地区,同时也要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历史上的城镇(市)化 (1)、古代 ①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原因: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东移、政局的变迁和地理环境气候的变化影响城镇(市)分布的变化。 ②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出现和私商的出现促进城市发展,诸侯战乱,诸侯国建立都城; 汉朝到唐朝:城市受时间、空间限制;城市受官府直接控制;城市职能以政治、军事为主; 宋朝:彻底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城市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城市职能以经济为主; 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专业性城镇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近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