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坦尼斯拉夫斯基

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坦尼斯拉夫斯基
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坦尼斯拉夫斯基

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及其反叛者

胡静

(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俄国著名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对整个20世纪的剧场史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他的学生梅耶荷德和瓦赫坦戈夫则是以反叛者的姿态为世人所瞩目。文章通过对这三者戏剧理论的比较分析,指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生命力在于革新,后二者对体系的反叛是建立在以体系为“跑道”意义上的“飞行”,是在真正意义上继承了体系。 

关键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瓦赫坦戈夫;反叛者 

中图分类号:J801 文献标识码:A 

在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瓦赫坦戈夫分别代表着苏联戏剧艺术的三大流派。值得注意的是,梅耶荷德和瓦赫坦戈夫都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生,也都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受益者,他们在表导演艺术上的创新,表现为对老师的“反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下简称斯坦尼)创立集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于一身的斯坦尼体系,强调以内心体验为核心,被称为“体验派”;梅耶荷德提出“假定性的现实主义”,要求完善“演员生产的唯一工具”——演员的身体,强调从外部动作开始,借助一定的形体动作,找到通往心理的道路,被称为“表现派”;而瓦赫坦戈夫的革新,在于他的以“结合论”为特征的戏剧观,他第一个向人们指出了戏剧艺术多样化的途径。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的理论影响和声誉有很大的差异,而随着斯坦尼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梅耶荷德和瓦赫坦戈夫的戏剧理论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898年12月17日,在斯坦尼和丹钦科领导的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了契诃夫的《海鸥》,演出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自此,斯坦尼在俄国剧坛声誉鹊起。《海鸥》的演出成功,不仅是契诃夫,同时也是斯坦尼演剧体系的胜利。“是艺术剧院首次给了契诃夫的《海鸥》以舞台生命,而《海鸥》则对艺术剧院新的演剧体系起了催生的作用。”《海鸥》演出成功后,斯坦尼又陆续将《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搬上舞台,契诃夫

戏剧独特的“内在现实主义”风格得以成功地在舞台上实现,而这种“生活于舞台”的表演风格则成为了斯坦尼演剧体系的精髓。它不仅丰富了欧洲的现实主义表导演传统,而且对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演剧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来说,斯坦尼体系对传统表导演艺术的革新主要表现在: 

(一)把剧场性从剧场中赶出去。 

这是体系的革新口号。在《我的艺术生活》中,这位年轻的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导演、戏剧革新家宣称:“我们反对老一套的表演方法,反对剧场性,反对虚假的激情和朗诵腔,反对匠艺式的做作,反对恶劣的演出和布景的刻板公式,反对破坏艺术整体的明星主义,反对当时的整个演出制度,反对当时的剧场的毫无意义的剧目。”以充沛的激情反对以彼得堡的亚历山大皇家剧院为代表的,充斥十九世纪的俄国舞台的刻板化的、没有感情真实的匠艺式的表演。与反对剧场性相应的“生活于舞台”这一口号的提出,是与他在导演契诃夫戏剧时所领悟的契诃夫的戏剧革新观分不开的。契诃夫主张:在舞台上应该和在生活中一样的复杂和简单。因此,在他的剧本里,他并不去描写神和英雄式的人物,而着力开掘当时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去发现人们内心的真实,表现生活本身的进程。正是在深刻领悟契诃夫戏剧内涵的基础上,斯坦尼建立了他的戏剧革新观。他声称:“那些总要企图去表演或表现契诃夫的剧本的人是错误的。必须存在于,即生活、生存于他的剧本中。”从“生活于舞台”这一观点出发,斯坦尼提出“舞台动作必须在内在意义来理解”,认为“舞台上的外部动作固然能娱人心目或使人激动,而内部动作则能感染抓住并支配我们的心灵。”“在外部的、顽固的、粗糙的和剧场性的虚假中,要去创造出内部真实,情感和体验的真实,是很困难的。”同时,“舞台上的动作,必须是有内在根据的” 成为斯坦尼体系的一个基本原则,他认为如果演员的舞台动作没有内心根据,也就无法达到“热情的真实和情感的逼真。”可见,斯坦尼对剧场性的排斥是有针对性的,是莫斯科艺术剧院革新精神的体现。 

(二)“性格化”与“再体现” 

从关注舞台上的内部真实出发,斯坦尼又提出他的一个重要观点“在再体现的条件下的性格化。”又说“再体现和性格化对于我们大家都是必要的。换句话说,一切演员——形象的创造者,毫无例外地应该再体现和性格化。”这里,“再体现”指演员把从剧本中感受到的人物真实(内部、外部)在舞台上准确、生动地体现出

来。“性格化”则是强调演员在“再体现”过程中的创造性。强调表演的性格化是斯坦尼体系的又一革新之处。 

强调再体现的性格化,与此对应的原则便是“从生活出发”。刻板化的脸谱是有限的,而性格是无穷的。斯坦尼认为,从生活出发,每一个演员就可以得出自己对于角色的独特领悟,每个演员都有自己对角色的性格化再体现。针对不同的演出实践,他认为有两种类型的“再体现”:一种直接求助于自我体验的再体现,另一种则是跳出自我性格的束缚,从他者的角度反观自身,用理性的摹仿来实现对角色的性格化再体现。纯粹的从自我出发是感性的投入,性格化再体现则是感性的投入加上理性的分析和审视。 

关于“从生活出发”和“再体现”,有必要谈谈斯坦尼的著名公式“扮演好人,要找他们坏的地方;扮演坏人,要找他们好的地方。” 这个公式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就已提出,在十月革命后引起很大争议,这或者与契

诃夫戏剧中大量灰色人物的存在不无关系,但我们应更多地从斯坦尼试图表现丰满真实的人性出发来理解这一公式。事实上,“从生活出发”本身就意味着戏剧表现的丰富性,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曾指

出“戏剧,由于它是把行动按其实际发生时那样具体地表现出来,所以它能够使我们同时看到那种行动的几个方面,并且同时表达出多方面的行动和感情。”现代戏剧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展现丰富的人性和性格的纵深度。如果舞台上的人物仍然像古典主义时期那样泾渭分明,通过激烈的外部戏剧冲突来编织戏剧性,那么现代的观众也一定会感到它的肤浅和贫乏。因此,对这一公式的理解也应“从生活出发”,是指演员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要性格化,不要脸谱化;要丰富性,不要简单化。 

(三)从自我出发走向角色 

这是20世纪30年代后苏联剧坛用来概括斯坦尼体系的最流行的一句话。对“自我出发”这一口号斯坦尼斯阐述为:“我们在剧本中发觉隐藏在字句里面的东西;我们把自己的潜台词放进别人的台词里去;我们确定自己对人物、对人物的生活环境的态度;我们使全部从作者和导演那里得来的材料都通过我们自己;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复制这种材料,用自己的想象补充它,使它获得生命。”而走向角色则是指通过“直觉和情感的道路”,借助于导演所创造的外部气氛,“本人生活中的亲切回忆”就会在演员的心灵中复活,使他们不再是在表演,而开始过着剧本的生活,变成剧中的人物,在此情况下,角色的陌生的话语便会成为演员自己的言语和行动。

由此可见,“从自我出发”这一概念并不是单薄的、片面的,对它的理解应结合“从生活出发”、“性格化的

再体现”以及斯坦尼体系的整体框架来谈。郑君里同志在《角色的诞生》中对这一概念的解释:“演员在接触角色底最初一刹那就通过自己的人格来吸收角色底个性,在台上表演时也透过自己的人格来放射它。” 无疑是很有见地的。如果仅仅从演员片面的自我出发,不理解从自我出发是体验角色的起点而决非全部,体验是个人情感与角色情感的混合的过程,就会导致舞台上完全不同的形象都成了一个面孔,表演的艺术性、创造性就全然丧失了。苏联30年代推广斯坦尼体系正是由于单一地、孤立地理解这一口号,带来表演上的模式化和僵化,造成了苏联十多年来舞台表演艺术的衰退。 

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的,纵使它出自艺术家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仍不免打上了他个人的色彩的标记,斯坦尼体系也是如此,它不仅是斯坦尼一生艺术活动的总结,也是许多艺术家的共同财富。体系自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处于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中,而其中,那些以“反叛者”形象出现的艺术家提供给体系的贡献,尤为特殊。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梅耶荷德和瓦赫坦戈夫。我们先来看梅耶荷德。 

梅耶荷德是大戏剧家丹钦科的学生,1898年丹钦科和斯坦尼共同组建莫斯科艺术剧院时,他是剧院的台柱演员之一。1902年,当斯坦尼的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演剧体系形成后,梅耶荷德便毅然脱离了人们为之向往的第一流的莫斯科艺术剧院,开始了自己对于戏剧艺术的探索。十月革命初期,梅耶荷德提出“戏剧的十月革命”的口号,把攻击矛头正式指向了斯坦尼体系。在《演员的角色类型》一书中,他甚至讽刺说他曾经的老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应该“把他那洋洋大观的‘体系’,按果戈里的方式,投入熊熊炽燃的壁炉。”在那个狂飙突进的红色年代,他的这些偏激的言论不过是特殊情境下的幼稚病狂热。事后,连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导演,我是从摹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开始的”,“我和他虽然分道扬镳了,然而我总是深深尊敬他,热爱他。” 梅耶荷德在斯坦尼身边作为一个演员的时候,便萌生了自己的戏剧革新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舞台艺术手法的革新 

梅耶荷德曾说:“我是真正的现实主义者,不过我需要鲜明的新形式。”梅耶荷德可以说是一个舞台新形式的创造者,在他的导演生涯中,几乎每一次的演出都给观众以视觉上的极大冲击。这其中包括写意的舞台布景设计,打破框式舞台的限制、扩大表演区,连接演员与观众,演员的公开检场,道具特技、插入电影片段、艺术性的谢幕、灯光特写、歌队上舞台等等。可以说,今天我们的戏剧艺术的很多新手法,都是当年梅耶荷德用到过或设想过的,到处都能感到梅耶荷德的存在。早在1929年,梅耶荷德就提出了两个演员同台扮演哈姆雷特的

设想。他说:“用两个演员在扮演哈姆雷特:一个演犹豫不决的哈姆雷特,一个演意志坚定的哈姆雷特。他们相互替换,一个表演时,另一个并不退下舞台,而是坐在他身旁的凳子上,强调两种气质的结合的矛盾的悲剧成分。”在斯坦尼体系占垄断地位的当时的苏联文坛,这样的导演手法无疑是离经叛道的荒谬之举。梅耶荷德像一个用审视的目光观察病人的医生,总是要对剧本动“大手术”。如在排演《森林》一剧时,他把原作的第一和第二幕合并成一个部分,从原作第二幕的第二场开始,交替第一幕和第二幕中的情节单元。这样大胆的二度创作的导演手法在以斯坦尼体系为正统的环境下是很难为评论界所接受的,批评他的人认为他摈弃了戏剧导演的传统,毁坏了舞台的布局方式;称赞他的人则认为这是一出绝妙的戏,认为“他以新的方式表达了艺术的悲剧。” 在戏剧舞台异彩纷呈的今天,这样的舞台探索人们已经见惯不怪了,批评者所批评的梅耶荷德对戏剧的“破坏”,是他“从另一个不同的方向”探索戏剧的尝试。梅耶荷德极为重视音乐在表演中的作用,他认为舞台上的音乐具有调度时间的作用。同时,道具特技、插入电影片段、追光、分场景表演这样舞台技术的表现方式,在空间上有力地烘托剧情,对舞台表演时间也有切隔的作用。梅耶荷德借助灯光技巧切割舞台表演区,从而获得了只在电影中才能获得的蒙太奇效果,大大提高了舞台反映生活的可能性。可见,梅耶荷德的种种创新和“离经叛道”,通过创造新颖的舞台语言和形象,打破了写实戏剧的一统天下,为戏剧表现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方案。 

(二)“有机造型术” 

在梅耶荷德看来,“选择正确的形体感觉,是个有意识的行为,有创造性思想的行为”。在《演员的角色类型》中他解释了这一理论术语,“演员的创作是一种空间造形式的创作,他就必须通晓自身的力学。”这

是“有机造型术”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涵,从这一理论出发,梅耶荷德要求“演员必须把自己的材料——身体操练好了,要使之在转瞬间便能完成从外部(从演员、导演)所接受的任务”,为此,他为演员的训练开列了三项“最主要的进修科目:1、发展自身在空间的感觉。2、要把对音乐有本能的爱好,变为自觉地引导自己作为一个音乐家。3、要能精通表演方法。” 

关于第一项,梅耶荷德着重强调运动着的身体平衡,认为这是演员舞台动作的基本要领。关于第二项,梅耶荷德主要是从音乐对舞台表演的作用来说的,“如果演员表演是旋律,那么舞台调度是和声”。在这一点上,他十分赞赏梅兰芳的表演,他说“这位杰出的舞台大师所表现的节奏感,在我们舞台上是感觉不到的。”关于第三项,梅耶荷德强调了自己与斯坦尼的不同,他认为斯坦尼是“从内到外的,而我是从外到内。”由此分析可见,“有机造型术”实际上是梅耶荷德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的演员的形体训练,而且是高强度的和全面的形体训

练,与中国戏曲演员从小就开始的“练功”颇有些类似。与斯坦尼重视演员的心理技巧的训练不同,梅耶荷德更多关注到外部技巧的训练。众所周知,舞台表演一直是由两个要素构成,即台词和形体动作(哑剧除外),二者的结合才能给观众带来审美的享受和感官愉悦。现代戏剧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重视形体动作这一因素的分量,对表演中形式感和技巧本身的倚重就替代了对台词的依赖。因此梅耶荷德说:“即使没有台词和戏装,没有脚灯和侧幕,也没有大剧院,只要有演员和他的动作技巧在,戏剧仍然是戏剧。”总之,在他看来,戏剧不再是生活本身,也不是对真实生活的幻觉,而是艺术地表现生活。 

(三)关于假定性 

梅耶荷德有一个纲领性的戏剧口号,即“假定性的现实主义戏剧”,但他又称“把假定性戏剧和现实主义戏剧相对立是错误的。”因为所有的戏剧都是假定性的,包括框式舞台,也是假定性的一种。我们在斯坦尼的文章中,也看到了类似的看法,“戏剧,以及随之而来的布景本身,都是假定性的,并且不可能是别的。”可见,斯坦尼并不绝对地排斥假定性。那么,他们二者的分歧是在哪里呢?梅耶荷德认为:“戏剧艺术的现代风格,表现为最大胆的假定性和自然主义的结合。”斯坦尼则坚称:“好的假定性”以能否“有助于演员和演出通过剧本本身及其各个角色再现人的精神生活”为准绳,否则,就是“坏的假定性”。以上可以看出,二者的分歧在于假定性的效果,在斯坦尼看来,一切的舞台技术,是要以达到反映的“生活的真实”为目的;而在梅耶荷德看来,“戏剧无需仿照生活和竭力重复其外形”,“戏剧有自己的舞台表现手段”。他将普希金的一句话奉为自己戏剧理论的圭臬,即“戏剧艺术的实质正好就是排除逼真性”在三十年代,体系的艺术观念“舞台上应该和真的一样”被狭隘地理解为一种纯自然主义的舞台艺术,大大窒息了不同艺术流派的生存和发展。梅耶荷德提出“一切戏剧艺术的最重要的本质是它的假定性本质”,要求把假定性纳入现实主义戏剧的表演艺术中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当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斯坦尼体系和梅耶荷德的戏剧美学时,我们发现,梅耶荷德对斯坦尼体系的反叛实质上是建立在以斯坦尼体系为先在的“前提”和“参照系”来进行的,只不过梅耶荷德更多地从导演本位的角度来阐述他的戏剧理论。梅耶荷德强调“导演的独立创作,”“导演活在舞台上”,突出导演本位的舞台调度与斯氏主张的“导演死在演员身上”,“导演是演员的老师”,突出演员本位的舞台调度是他们之间艺术差异的本质原因。笔者认为,梅耶荷德对戏剧的创新主要是作为导演对舞台整体调度的思考,他在《演员的角色类型》中所提出的戏剧舞台上的“造型”艺术,即“有机造型术”,也是以一个“他者”的外在的角度对舞台主体——演员所提出的要求,所以梅耶荷德的学生加林一言以蔽之地概括说:“有机造型术乃是训练演

员‘材料’的体系。”始终外在于舞台,以“他者”的目光审视舞台表演,把演员作为构成主义的“材料”,使他的戏剧美学不免带上了机械和生硬的色彩,但这并不能否认他的戏剧革新的意义。当神圣化而导致僵化的斯坦尼体系走入“从自我出发”的狭窄空间,带来苏联剧坛虚假与陈腐的演出模式时,梅耶荷德对舞台艺术和表演艺术的崭新解释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遗憾的是,由于他标举高新的旗帜不为当时苏联官方意识所容,竟导致了他个人的悲剧。 

关于斯坦尼体系的另一个反叛者,苏联著名导演、戏剧教育家叶?巴?瓦赫坦戈夫,我国现存的文献资料和研究都是极不充分的。这或许因为他是介于斯坦尼和梅耶荷德之间的“折衷派”,其理论的锋芒显得不是那么尖锐,影响了他在剧坛的知名度。但事实上,他的以“结合论”为特征的戏剧观体现出他兼容并收的开放意识和吐故纳新的革新意识。他作为斯坦尼体系的继承者,深入地理解并阐释了体系的内涵;作为体系的反叛者,选择了用“每一次新的适应”在替代用永不变更的形式进行艺术的实践,可以说,这是一场来自体系内部的“反叛”,正是他的“反叛”给陷入刻板僵化的斯坦尼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恢复真正的剧场性 

他曾是体系最坚决的捍卫者。早年在阿达舍夫戏剧学校求学时,他受教于苏列尔希茨斯基门下,而后者是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导演,并作为斯坦尼的助手担任着莫斯科艺术剧院第一戏剧讲习所的艺术指导。后来他进入莫斯科艺术剧院,很快就成为继苏列尔希茨斯基之后,第二个被斯坦尼认可的体系的权威解释者,并担任莫斯科艺术剧院第三戏剧学校的艺术指导。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瓦赫坦戈夫对斯坦尼体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阐释话语。如他用“信念”、“当真”、“真情”几个关键词来阐释斯坦尼体系。在指导演员表演时,他反复强调体验的真实,也曾幻想在表演中做到“把演剧艺术从剧场中驱逐出去,把演员从剧本中驱逐出去”,希望“演员忘记观众,为自己创造,为自己享乐”。但随着体系成为演剧活动中的教条,从鲜活的演出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实践的结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危机四伏的境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瓦赫坦戈夫的戏剧观开始悄然反叛。十月革命之后,瓦赫坦戈夫一反过去笃信体系的常态,喊出了“生活剧院应该死亡”的激烈口号。在1920—1921年的演出季里,瓦赫坦戈夫开始在他主持的戏剧讲习所里宣布了他的新的演剧口号:“恢复真正的剧场性。”他认为:“在艺术剧院成立之前,真正的剧场性退化了,变成演剧的庸俗性了。”而“现在已经到了把剧场性归还剧场的时候”,“必须把真正的剧场性恢复起

来。”他所指的真正的剧场性,是在于用演剧的方法把戏剧作品呈献出来。“我们所需要的,是能够使观众一直感觉到演员的技巧的这样一种表演和这样一种舞台处理。”“演员的体验必须依靠演剧方法才能够传达到观众席里去。”很显然,对于剧场性的强调,形成了他反叛斯坦尼体系的一个支点,而同时也成为他与梅耶荷德靠近的契机。 

(二)梅耶荷德的启示 

在他1920年11月20日写给梅耶荷德的信中,他写道:“长久以来,我一直把您当作一位艺术家热爱着”,并真诚地邀请梅耶荷德到他所主持的第三戏剧学校来讲课。他充分地理解梅耶荷德对于戏剧表现形式探索的意义,认为他是一位出色的,不平凡的,甚至是天才的导演。并指出“他导演的每一个戏——都是一种新的戏剧”,“他导演的每一个戏,都能提供一个完整的趋向。”但同时,他也清楚地指出了梅耶荷德的缺点,认为“他完全不了解演员”,梅耶荷德的“惊人之处”在于对剧本的敏感,“他能迅速地以某一方案对剧本做出处理”。的确,梅耶荷德具有一种“激烈的导演气质”。在排戏的过程中,他大量地作示范表演,无暇倾听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内心的呼声,只在天赋极高的演员能够实现的意图。而瓦赫坦戈夫则继承了斯坦尼对演员艺术的天性的认识,对演出他只是指出一定的方向,给予演员自由的即兴表演的空间。因此,瓦赫坦戈夫所提出的“能够使观众一直感觉到演员的技巧的这样一种表演和这样一种舞台处理”的方式才具有革新的意义,它建立在体系的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表现派的梅耶荷德的部分思想,因此,这种“结合论”绝不是空穴来风的无稽之谈,倒可以看作是体系内部的自我调整和创新。对于自己的老师,他坦率地指出:斯坦尼“仅仅寻求到了和当时俄罗斯社会情绪的和谐一致的东西。但是,所有一切合乎时代要求的东西,并不都是永恒不朽的东西;而所有一切永恒不朽的东西,却必是合乎时代要求的东西。 

(三)幻想的现实主义或戏剧的现实主义 

为了区别于体验派和表现派,瓦赫坦戈夫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幻想的现实主义”或称“戏剧的现实主义”。对此他解释为:“这种形式是戏剧的形式,它也是一种艺术作品。艺术剧院所提供的那处理日常生活的方法,并不会产生艺术作品,因为在那里是没有创造的。在那里只有精细的、熟练的、锐敏的观察生活的结果。”“处理的形式与方法对于幻想的现实主义来说是有巨大意义的。方法应当是戏剧的方法。”他同时也承认,自己的戏剧观是“一种折衷的形式”。而他在排演《杜兰朵公主》时对演员说的一句话:“你们要真正的眼泪来哭,但要以戏剧的方式哭给观众看。”则成为综合着斯坦尼体系和表现派精粹的警句,使他成为结合了

这两派理论特点的第三个戏剧流派。 

遗憾的是,体系的创造者斯坦尼,拒不接受瓦赫戈夫的革新。与对他的另一位学生梅耶荷德的宽容和理解而言,他对瓦赫坦戈夫是决绝的,不原谅的。在斯坦尼文集第六卷《和瓦赫坦戈夫的最后一次谈话》中,斯坦尼认为,演员外部体现的“怪诞”,需要有内心体验来做依据,“真正的怪诞,是赋予丰富的包罗万象的内在内容以极鲜明的外部形式,并加以大胆的合理化,而达到高度夸张的境地。”并且认定“怪诞”只有像沙尔文尼这样的天才演员才能胜任,而对于瓦赫坦戈夫的学生们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甚至讽刺这类戏剧探索为“仅为掩盖其空虚的心灵及无法施展的江湖艺人的身躯而穿着骗人的小丑戏装所玩的花招。”很显然,对于后一点瓦赫坦戈夫是无法接受的。抛开对艺术家过激言论的评判,不难发现,是在对戏剧表现的“真实”的追求上他们有了不同的看法。或者说,他们争论的不是艺术中的形式和内容的问题,而是艺术和艺术中的赝品问题。斯坦尼慷慨激愤的言辞是出自于对他所认为的表现手法的认可和信仰,而他对瓦赫坦戈夫离开他所进行的创新和尝试则采取了苛刻的评判。其实,在今天看来,如果戏剧舞台上一切形式的探索都要以内心体验为根据的话,不啻于将一匹要奔跑的骏马背负上沉重的包裹,这种观点的保守性是不言自明的。内心体验作为实现内在现实主义的重要手段在当时的舞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如果以此为唯一的演剧方法则是不可取的。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这两个学生对老师的反叛有某种程度上的类型。斯坦尼从演员本位出发,为了表演的成功,在体系中更多地照顾到普通演员的需要,使他的体系在某种程度成为一个大、周、全的“表演艺术手册指南”,这正是梅耶荷德这位天才型的导演所不满足的地方。对于梅耶荷德来说,他要抛弃的是斯坦尼体系中属于各种陈规的主义、手法、审美标准,而不是对艺术的真知。在晚年的时候,他把自己看作是莫斯科艺术剧院第255实验剧场,以这一姿态表明了自己永远是斯坦尼的学生,又显示出自己的艺术探索与莫斯科实验剧场的距离。瓦赫坦戈夫则综合了这两派的观点而自成一派,他的“演员与导演共同创造”的体系作为对两位导演理论的结合是极富有价值的提炼。或者我们可以说,这两位斯坦尼体系的反叛者是在更高的意义上“回到了斯坦尼体系”。因为斯坦尼体系本身就是在反抗古典主义戏剧舞台的过程中产生并完善的,作为一种真正反映了现实、具有活力和可操作性的戏剧理论,它最重要的内核应是“革新”。正如当代欧洲著名戏剧家彼得?布鲁克的名言“戏剧需要永恒的革命”,梅耶荷德和瓦赫坦戈夫对体系的反叛正是体现了这一精神内核的。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梅耶荷德和瓦赫坦戈夫的戏剧革新理论是在斯坦尼体系“结束”的地方“开始”他们的创新的,可以说是斯坦尼提供了一个跑道,他们在这个跑道上开始起飞,从而实现了他的飞行。 

事实上,斯坦尼、梅耶荷德和瓦赫坦戈夫在舞台实践上都创造了杰出的作品,在经历了种种历史的纷争之后,

他们已不再需要自我辩解,这些作品已经能够为他们辩护。任何的歪曲和误解都将随历史的尘烟散去,事实已经证明,斯坦尼体系及其反叛者都将在戏剧史上占据不朽的位置。 

表演艺术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逝世(1938年) 

--------------------------------------------------------------------------------

 

1938年8月7日,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

斯基逝世,终年75岁。但是他那种训练演员的方法,即“斯坦尼

斯拉夫斯基表演法”却还活着。在纽约同仁剧团李?斯特拉斯伯

格的课堂上,他的表演法丝毫不减往日的活力。∷髡虐谕言熳

骱突档谋硌菁记桑康髂谛挠虢巧蟮靡恢碌闹匾P浴W魑5

佳荩康髡迮浜虾腿宋锏那楦姓媸担缓蟛攀峭獗淼恼媸担

绫硐掷诽獠牡淖髌繁闶侨绱恕?

1867年他创建了莫斯科艺术剧院,该剧院致力于把艺术献给

广大人民和更为现实主义地创作新剧目。这个剧院成功地演出托

尔斯泰的描写伊凡雷帝的剧作,真实地再现了历史。此后这个新

剧院又成功地首次将契阿夫的《海鸥》搬上舞台。接着又继续上

演了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在根

据契诃夫的作品改编的剧目中,没有那些刻意安排的情节和戏剧

性动作。这就要求演员要有新的表演技巧,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继续发展了这种表演技术。

他导演的其它剧作有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和高尔基的《底

层》。

闲话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作者:老路 2005.11.24 来源:新青年艺术 

 

 

 

30年代,梅兰芳出访日、美、苏三国,盛况空前。东方人的表演艺术让西方人大开眼界,于是有了后来的“世界戏剧三大体系”之说。哪“三大”?自然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梅兰芳。“三大体系”之说是否严谨和科学,后人有众多的评说。不提。有一点可以肯定,“三大体系”的提出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至少引导我们中国人用外国人的眼光观察中国的戏剧,同时也用中国人的眼光观察外国的戏剧。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20世纪戏剧艺术的顶尖人物,他对我国剧坛的影响不比梅兰芳小多少。许多年来,中国剧坛一直上演着“新”与“旧”、“东方”与“西方”、“现代”与“古典”、“写实”与“写意”的精彩的争斗故事。40年代,欧阳予倩、郭沫若、丁西林、田汉、曹禺、夏衍等有识之士纷纷探求“新戏”的奥妙。50年代,“新戏”的表演美学,通过苏联专家亲自传授的斯坦尼体系,成为中国众多戏剧专业人员的终生追求,并最终在中国“新戏”界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60年代,黄佐临先生为促成戏剧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援引西方布莱希特的理论以及布莱希特所尊重的梅兰芳的舞台实践,指出幻觉戏剧(即“新戏”)以外还有另一份丰厚的遗产等待我们借鉴和继承。黄先生为打破斯坦尼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为敦促国内戏剧工作者学习民族“旧戏”传统,举出了一东一西两个例证。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先生随手拈出的这两个不同于“新戏”的例子,连同斯坦尼体系渐渐地变为“世界戏剧三大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梅兰芳三足鼎立,这在我国戏剧理论界、戏剧教育界以及受过正式训练的戏剧从业人员中间,已经成为不容质疑的事实。

60年代后期的事情谁都心知肚明,中国人进入了一种谁都敢批判的狂热状态,斯坦尼也未能幸免。1969年第六、七期合刊的《红旗》杂志上,发表了“上海革命大批判写作小组”撰写的《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这篇文章中,斯坦尼成了资产阶级反动艺术“权威”,他所谓的煞费苦心而杂凑而成的戏剧理论,不过是沙皇政府反动的文化麻醉政策的产物。这个资产阶级的戏剧“体系”,长期以来被当作对抗马克思列宁主义、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披上了一层社会主义戏剧理论的外衣。文章还说,事实证明,斯坦尼的所谓“下意识的创作”,只是一句骗人的鬼话。云云。

30多年后,由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沸沸扬扬的纠纷,有人认为现今著名学者余秋雨当年参加了炮制那篇批判文章的写作组,并且写出了“檄文”初稿(又说 是二稿)。余先生自然觉得冤枉,他说文章没有一个字与他有关,其时他已下乡劳动锻炼去了,不可能再去参与写作《红旗》杂志1969年夏天发表的《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文。于是,余先生欲将委屈付诸诉讼。倒了篓子漏了油,有人喜欢有人愁。有人说余先生当年把四卷本斯坦尼全集翻得卷起了角,写的不是一篇大批判文章,而是一篇学术论文。这至少暗示余先生参加了这个“批判斯坦尼”小组,实为帮了一个倒忙。当然,也有彻底为余先生抱不平的。此纠纷经过法院调解,被告承认某些说法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向余先生表示歉意。余 先生也放弃了索赔10万元精神损失费和6万元律师费的要求。最终“化干戈为玉帛”,双双握手言和。荒唐年代的荒唐事,遗祸多少人和事,不提为好。

时过境迁,人人自危的历史一去不返,很多事情都已正本清源,斯坦尼体系也不例外。斯坦尼的美学思想,及他在导演工作上的革新和他精心制订的演员创作体系,对二十世纪世界戏剧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对于培养我国戏剧和电影的导表演人才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就我们一般读者而言,斯坦尼体系是枯燥乏味的,我们不需要知道,也难以知道一部优秀剧作的诞生或一位优秀演员的出现与斯坦尼体系有多少理论上的联系。但是,斯坦尼对于艺术生死神往的执着精神对于我们却不无教益。斯坦尼会因两个女演员争吵而妨碍排演感到心中的艺术女神受到伤害,进而跑出门去像孩子一样放声大哭。斯坦尼还会不顾莫斯科大街上的枪声和晚间的戒严熄灯令,还在剧院坚持排演,直到排完最后一场由剧院的门警把他护送回家。斯坦尼对艺术的崇拜还不止于此。当他得知托尔斯泰逝世的消息时,感到无法比拟的伤痛,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从巨大的沉痛中走出来,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完全被托尔斯泰的精神的美丽和庄严以及他的逝世压倒了……他像一个帝王般地死去了,在临死前,他拒绝了一切庸俗的、不必要的、只有会侮辱死亡的东西……现在我们失去了他而仍然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可怕呀!”斯坦尼不相信托尔斯泰这样的巨人去世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消失,他相信人死后生命仍然存在,他甚至神往着能在另一个世界上仍然跟托尔斯泰生活在一起。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它角度了解和欣赏斯坦尼体系有趣的一面,因为人们乐意接受事物有趣的成分。斯坦尼对演员的训练方法和表演小品的设计却充满了生活情取和启迪意味,甚至对于业余表演的训练也有莫大的帮助。

斯坦尼在他的《体验创作过程中的自我修养》中写了这样一个生动而又耐人寻味的小品:

老师对女学生说:“我们再来演一出新戏,内容是这样的:你的母亲失业了,她甚至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典卖,

来供你付戏剧学校的学费,因此你明天就要由于缴不出学费而退学。可是你的一个女朋友帮助了你,她没有现钱,就给你带来了一支镶着宝石的别针,这是她所能拿出的惟一贵重的东西。朋友的慷慨行为很使你激动和感激。但是怎能接受这样的馈赠呢?你不能决定,老是推来推去的。

于是你的朋友把别针往布幔上一插,便往走廊那边走去了。你跟着她出去。在那里你们演了一场很长的戏:劝说,推却,流泪和感激。终于你把赠物接受下来了,你的朋友也走了,你回到房间里来拿别针。可是……别针到那里去了呢?难道有什么人走进来把它拿去了吗?这房子里住着很多人,这是有可能的。于是你便开始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去找。”老师叫女学生到台上来,“我就会把别针插好,你要从幕布的皱褶里把它找出来。”女学生走到幕后,老是并不把别针插到幕布上,过了一会,他叫她走出来。女学生好像被谁从幕后推出来似的跳到舞台上,跑到舞台前,又向后倒退,双手抱着头,惊慌得痉挛起来……然后她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抓住幕布拼命乱扯一阵,接着把头埋在幕布里,表示在寻找别针。

她没有找到,又飞奔到幕后去,同时还痉挛地把双手紧扼胸口,显然,这是表示处在这种情况下的悲痛心情的。女学生以为这样表演很好。老师说:“那很好。可是别针在哪里呢?”“啊,是的!我忘了……”“奇怪,你这样去找它还会把它……忘了?”女学生又出现在舞台上,在幕布的皱褶间搜寻起来。“不过你要知道,”老师提醒她,“假使别针能找到,你便过了关,可以继续上学,假使找不到,那就什么都完了:学校要开除你了。”女学生的脸色马上变得严肃起来。

她的眼睛盯住幕布,开始仔细而有条不紊的察看着幕布上所有的皱褶。这一次的寻找是比以前缓慢许多的另一种速度进行的,大家都相信,女学生不是在白白浪费时间,她是真的在激动在担心。“哎哟!在哪儿?我把它丢了……”她低声地反复说着。她把幕布上所有皱褶一一察看过以后,绝望而困惑地叫了一声:“没有!”她脸上显出忧虑的神色。她呆立不动,眼睛死盯住一点。老师说演得很动人,问她第二次寻找觉得怎样。女学生说:“我觉得怎样?我不知道,我只是在找别针。”她第一次找别针,那时她想都没想到它,只打算为痛苦而痛苦。第二次她真的在找了,所以第二次寻找却非常之好。在舞台上不能为奔跑而奔跑,为痛苦而痛苦。在舞台上不要“一般”地动作,不要为动作而动作,而要动作得有根据,恰当而有效果。

斯坦尼主张通过有意识的心理技术产生演员的下意识创作,强调表现生活的真实,让演员和观众都相信表演的这一切都是真的。这与梅兰芳体系大相径庭,我国的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则不想玩真格的,它的一招一式要告诉观众,舞台上的这一切都是在演戏,都是假的。有如表演吃饭或喝水,京剧的氛围中当真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

或晃荡晃荡的水来,肯定会显得不伦不类,还会倒了大家看戏的胃口。

当然,这没有什么不好,就像斯坦尼体系一样,都有其令人信服的理由。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

Stanislavski,Konstantin

俄国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理论家。原姓阿列克赛耶夫。1863年1月5日生在莫斯科一个富商家庭 ,1938年8月7日卒于莫斯科 。1877 年在家庭业余剧团舞台开始演员生涯。1885年取艺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88年末与莫斯科一些文艺界名流创办艺术文学协会及附属剧团,逐渐完成了从业余演员向专业演员的过渡 。 1897年6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聂米罗维奇-丹钦科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见 , 决定创建新型的剧院——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10月莫斯科艺术剧院以首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执导的历史悲剧《沙皇费多尔?伊凡维奇》宣告成立。一个月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丹钦科联合执导的契诃夫名剧《海鸥》获得轰动性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的诞生。就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后来总结所述:“如果说历史世态剧的路线把我们引向外表的现实主义,那么,直觉和情感的路线却把我们引向内心的现实主义。”《海鸥》之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又和丹钦科共同执导了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同时 ,把高尔基最初的两部剧作《小市民》、《底层》推上了舞台。在这个时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仅担任导演而且也在自己导演的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 。 《 三姊妹 》中的韦尔希宁 ,《底层》中的沙金,《樱桃园》中的戛耶夫都属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造的舞台形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成功塑造的形象还有斯多克资医生(《人民公敌》)、法穆索夫(《智慧的痛苦》)、克鲁季茨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十月革命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艺术风格有了新的变化。在导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炽热的心》和伊凡诺夫的《铁甲列车14-69》时,给舞台演出充实了新的时代精神。

他在1922~1924 年率剧团在美国巡回演出时 , 写作了自传《我的艺术生活》,首次对自己的戏剧体系作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讨。1928年10月心脏病突发之后,全力投入戏剧实验教学与理论总结工作,写出了洋洋

大观的《演员自我修养》,并以“形体动作方法”丰富了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戏剧体系。最终成了世界一大戏剧体系的奠基人。以“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为基本内容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体系的主要代表,这一体系对包括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在内的20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戏剧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演员的自我修养

这两天研究了一个电影道具,周星驰《喜剧之王》中那本引人注目的《演员的自我修养》那本书。电影中那个死跑龙套穷困潦倒屡战屡败,除了一身破衣服以外,唯一的财产大概就是这本《演员的自我修养》了。喂,我一定挣钱养你!狗屁上来的钱啊,口袋里掏空了钢蹦也摸不出一个妓女包夜的3000块。 

于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是必须值得研究的。这本书如何能够让一个乞丐死乞白赖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还目光远大、好为人师而不知羞耻?如果这话真是演戏,那么一个好演员的修养到底是什么?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告诉我们:一个人在舞台上,其实并不能够随心所欲地去流眼泪、去嫉妒、去喜悦、去恐惧,因为他不能够与之相应地平白无故地使自己的脸发红、发白、改变心跳速度,而这些情感及其背后的动作只是生活中人们根据天性在特殊场合下自然而然、条件反射式地、下意识地或者自动地发生的。 

于是,他要求演员不仅要研究生活,而且“要在一切可能的时间、地点,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通过生活的各种表现,跟生活发生直接接触。”真正的演员在生活中就是一个演员,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看不见的幻想创造看得见的外壳”这么简单的结果。于是,演员要影响观众,“最好的交流途径就是通过和角色的交流。”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本身就是一个演员,然而总觉得自己不算好演员。 

1912年4月29日,他在和《研究所》杂志的记者谈话时提到,他“已经着手研究演员创作的心理学了”,

因为他发现,在一个深受观众欢迎的剧本演出中,当演到第五十次的时候,他竟然机械地去表演起自己的角色来,同时还想起了和角色毫不相干的事情(指《斯多克芒医生》,这戏第五十次演出时间是在1906年3月)他

承认:“这个发现给我的印象是这样强烈,甚至我都想放弃舞台了。” 

当时他所体验到的表演危机,其实不仅仅限于某个戏或某一个角色。在表演他喜爱过的许多角色时,他

都失去了“先前的那种创作喜悦”。他写道:“我一步一步地检查过去,于是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我当初创作这些角色时所赋予它们的内在内容,和久而久之这些角色在蜕化过程中形成的外部形式,彼此之间有很大距离,犹如天壤之隔。先前,一切都是从美丽动人的内心真实出发,如今这种内心的真实只剩下一个残破的外壳,只剩下琐屑和残渣。这些东西由于各种各样与真正的艺术毫无共同点的偶然的原因而附着于心灵和身体

上。” 

这番体验就像生命之于世界,生活之于爱情。起初的一切都是新生活的一部分,“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爱人的无耻也被当作他的可爱。一切就像处女让人浮想联翩干劲十足,然而时光流逝,不光人老珠黄,信念和追求也萎缩了。以前在勾引别人,现在被勾引都觉得麻烦。这种表情大概就像死到临头的100岁老头子看见一个脱光的处女站在自己面前的表情。这就是演员的生活————你不曾绝望过,你就不算真正活过。演员要在生活这块真正的花岗岩上面反复磨合自己,磨出创造的火花和宛如初见的新世界。这大概是演员最大的自我修养了。 

《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写作了三十多年,为了修改它几乎用了一辈子。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始终谦虚如一,临死也不能自信自己为很好的老师。在最后他实在担心自己病情恶化,才同意不再修改,拿去给出版社,出版这本二卷本的《演员的自我修养》。1938年在书的清样完成后,文字编辑拿它去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讨论。编辑后来回忆时,写道:“他表示他唯一的愿望是让书装订尽量朴素些。我们讨论的时候,我看出他在想什么心事,有些心不在焉。突然间,他对我说:‘我可不可以把这个拿在手里翻一翻?’他指了指书。他作这个动作时所用的声调使我感到惊奇,后来我明白了,他是考虑了很久,才决定这样做的。当他拿起书的时候,他的脸都红了,他的手指颤抖着。” 

很遗憾,他竟没有看到出版后的书。1938年8月7日他死了。75岁。

斯氏体系(即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主张体验,主张演员与角色合一。 

布氏体系(即德国布莱希特体系)主张表现,主张第一自我监督第二自我,主张间离和陌生感,使观众深入思考。 

体验派 ,即斯氏 

experimentalism 

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 。代表人物有英国演员H.欧文、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和前苏联的K.S.斯坦尼斯拉夫斯

基等。他们都主张演员应主动地感受角色的情绪,而不应只冷静地表现。并且主张把自己的情感化成艺术的一部分。欧文认为演员应该把人物的感染力量与艺术手段的运用结合起来,他称此为演员的双重意识。萨尔维尼认为演员的特殊标志是感受的能力,演员要听命于自己的感受,演员表演时不仅要一遍两遍地感受到角色的情绪,“而且他必须在每次演这个角色时(不管是演一次或一千次),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情绪”。他提出双重生活论,认为演员应该“一面勤于感受,一面像骑师驾驭烈马似地引导和控制自己的感受,以使观众也有所感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观点,结合俄罗斯现实主义表演传统创立了自己的表演体系,自称体验派,以与法国哥格兰为代表的表现派相区别。他的体验艺术的特征是演员“通过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下意识的创作”。他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他称此为体验角色。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他对中国戏曲艺术给予很高评价。他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持肯定态度, 曾多次谈论这个体系对现实主义表演艺术所作的贡献。

(完整版)阿波罗尼斯圆及其应用

阿波罗尼斯圆及其应用 数学理论 1.“阿波罗尼斯圆”:在平面上给定两点B A ,,设P 点在同一平面上且满足,λ=PB PA 当0>λ且1≠λ时,P 点的轨迹是个圆,称之为阿波罗尼斯圆。 (1=λ时P 点的轨迹是线段AB 的中垂线) 2.阿波罗尼斯圆的证明及相关性质 定理:B A ,为两已知点,Q P ,分别为线段AB 的定比为)1(≠λλ的内外分点,则以PQ 为直径的圆O 上任意点到B A ,两点的距离之比为.λ 证 (以1>λ为例) 设λ===QB AQ PB AP a AB ,,则 1 ,1,1,1-=-=+=+=λλλλλλa BQ a AQ a PB a AP . 由相交弦定理及勾股定理知 ,1,1222222222 -=+=-=?=λλλa BC AB AC a BQ PB BC 于是,1,122-=-=λλλa AC a BC .λ=BC AC 而C Q P ,,同时在到B A ,两点距离之比等于λ的曲线(圆)上,不共线的三点所确定的圆是唯一的,因此,圆O 上任意一点到B A ,两点的距离之比恒为.λ 性质1.当1>λ时,点B 在圆O 内,点A 在圆O 外; 当10<<λ时,点A 在圆O 内,点B 在圆O 外。 性质2.因AQ AP AC ?=2 ,过AC 是圆O 的一条切线。 若已知圆O 及圆O 外一点A ,可以作出与之对应的点,B 反之亦然。 性质3.所作出的阿波罗尼斯圆的直径为122-=λλa PQ ,面积为.12 2?? ? ??-λλπa 性质4.过点A 作圆O 的切线C AC (为切点),则CQ CP ,分别为ACB ∠的内、外角平分线。 性质5.过点B 作圆O 不与CD 重合的弦,EF 则AB 平分.EAF ∠

三大表演体系

三大表演体系百科名片 三大表演体系包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苏联)体系、布莱希特(德国)体系以及以梅兰芳(中国)为代表的京剧表演体系。 斯坦尼体系 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Konstantin 1863~1938)原姓阿列克赛耶夫, 艺名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98年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创立莫斯科艺术剧院,他们联合执导的契诃夫名剧《海鸥》获得轰动性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的诞生。 布莱希特体系 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 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应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了“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梅兰芳表演体系 斯坦尼和布莱希特30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梅兰芳(1894-1961)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代表和标志。他在唱、念、做、舞、化妆、服饰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中国古老戏曲在歌、舞、剧三结合形成了梅派艺术独创风格。把青衣、花旦、闺门旦、贴旦、刀马旦等旦角各行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全面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花旦这一新的行当,大大丰富了旦角唱腔的优美旋律,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采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 [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实际上,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严密。如果要讲体系的话,那么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史上,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斯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一概是“体验派”。斯氏提出:“要学习、观察、倾听、热爱生活。”每次演出都应该预先深入研究过的人物形象的生活逻辑,重新创造生动的有机过程。贝·布莱希特出生于1898年。20岁时,布莱希特辍学,到战地传染病医院当救护员,写下了《死兵的传说》等诗歌,并开始写剧本。1922年,《夜半鼓声》获得了克莱斯特奖金,次年,布莱希特被聘任为慕尼黑小剧院的导演,后来又移居柏林,成为德国话剧院的艺术顾问。真正使布莱希特走向辉煌的戏剧是《三分钱歌剧》,它是作家“叙事体戏剧”理论的生动表现,打破了传统的“三一律”形式,依靠中心人物和分散的场景取得了一种“间离效果”,即不再让观众陷入恐惧与

阿波罗尼斯圆专题汇编(史上最全原创)

阿波罗尼斯圆性质及其应用 背景展示 阿波罗尼斯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与欧几里得、阿基米德被称为亚历山大时期数学三巨匠,他对圆锥曲线有深刻而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他的代表作《圆锥曲线》一书,阿波罗尼斯圆是他的研究成果之一 (人教A 版124页B 组第3题)已知点M 与两个定点O(0,0),A(3,0)点距离的比为,求点M 的轨迹方程。 (人教A 版144页B 组第2题)已知点M 与两个定点 距离的比是一个正数m,求点M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考虑m=1和m )。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斯(Apollonius)在《平面轨迹》一书中,曾研究了众多的平面轨迹问题,其中有如下著名结果:到平面上两定点距离比等于定值的动点轨迹为直线或圆.(定值为1时是直线,定值不是1时为圆) 定义:一般的平面内到两顶点A ,B 距离之比为常数( )的点的轨迹为圆,此圆称为阿波罗尼斯圆 类型一:求轨迹方程 1.已知点M 与两个定点()0,0O ,()0,3A 的距离的比为21,求点M 的轨迹方程 2.已知()02>=a a AB ,()0≥=λλMB MA ,试分析M 点的轨迹 3.(2006年高考四川卷第6题)已知两定点A (-2,0),B (1,0),如果动点P 满足条件 ,则点P 的轨迹所包围的图形面积等于( ) A . B. C. D.9 类型二:求三角形面积的最值 4.(2008江苏卷)满足条件AB = 2,AC = BC 的?ABC 的面积的最大值是 5.(2011浙江温州高三模拟)在等腰 ABC 中,AB=AC ,D 为AC 的中点,BD=3,则 ABC 面积的最大值为 6.在ABC 中,AC=2,AB=mBC(m>1),恰好当B=时 ABC 面积的最大,m=

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坦尼斯拉夫斯基

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及其反叛者 胡静 (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俄国著名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对整个20世纪的剧场史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他的学生梅耶荷德和瓦赫坦戈夫则是以反叛者的姿态为世人所瞩目。文章通过对这三者戏剧理论的比较分析,指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生命力在于革新,后二者对体系的反叛是建立在以体系为“跑道”意义上的“飞行”,是在真正意义上继承了体系。  关键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瓦赫坦戈夫;反叛者  中图分类号:J801 文献标识码:A  在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瓦赫坦戈夫分别代表着苏联戏剧艺术的三大流派。值得注意的是,梅耶荷德和瓦赫坦戈夫都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生,也都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受益者,他们在表导演艺术上的创新,表现为对老师的“反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下简称斯坦尼)创立集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于一身的斯坦尼体系,强调以内心体验为核心,被称为“体验派”;梅耶荷德提出“假定性的现实主义”,要求完善“演员生产的唯一工具”——演员的身体,强调从外部动作开始,借助一定的形体动作,找到通往心理的道路,被称为“表现派”;而瓦赫坦戈夫的革新,在于他的以“结合论”为特征的戏剧观,他第一个向人们指出了戏剧艺术多样化的途径。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的理论影响和声誉有很大的差异,而随着斯坦尼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梅耶荷德和瓦赫坦戈夫的戏剧理论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 1898年12月17日,在斯坦尼和丹钦科领导的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了契诃夫的《海鸥》,演出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自此,斯坦尼在俄国剧坛声誉鹊起。《海鸥》的演出成功,不仅是契诃夫,同时也是斯坦尼演剧体系的胜利。“是艺术剧院首次给了契诃夫的《海鸥》以舞台生命,而《海鸥》则对艺术剧院新的演剧体系起了催生的作用。”《海鸥》演出成功后,斯坦尼又陆续将《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搬上舞台,契诃夫

阿波罗尼斯圆性质及其应用探究

阿波罗尼斯圆性质及其应用探究 背景展示 阿波罗尼斯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与欧几里得、阿基米德被称为亚历山大时期数学三巨匠,他对圆锥曲线有深刻而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他的代表作《圆锥曲线论》一书,阿波罗尼斯圆是他的研究成果之一。 1.“阿波罗尼斯圆”:在平面上给定两点B A ,,设P 点在同一平面上且满足 ,λ=PB PA 当0>λ且1≠λ时,P 点的轨迹是个圆,称之为阿波罗尼斯圆。 (1=λ时P 点的轨迹是线段AB 的中垂线) 2.阿波罗尼斯圆的证明. . 角坐标系中点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轴,所在的直线为证明:以AB x AB ()()(), 不妨设y x P a B a A ,,0,,0,-()()22 222222,,,,PA PA PB PA PB x a y x a y PB λλλ??=∴==∴++=-+??Q ()( )()() 0112112222222=-++--+-∴a ax y x λλλλ ( ) () 2 22 2 222222 221211,01112??? ??-=+??? ? ??-+-∴=-+-+-+∴λλλλλλλa y a x a ax y x λλλλλ=??? ??-=+???? ? ?-+-∴PB PA a y a x 的解都满足又以上过程均可逆,2 22 2 221211 .120,11222为半径的圆上运动为圆心,以在以综上,动点-=???? ??-+λλλλa r a C P 3.阿波罗尼斯圆的性质. 性质1 点A 、点B 在圆心C 的同侧; 当1>λ时,点B 在圆C 内,点A 在圆C 外; 当10<<λ时,点A 在圆C 内,点B 在圆C 外。 (). ,1 1 ,012111122222的右侧当然也在点的右侧, 在点点所示,时,如图证明:当A B C a a a a a ∴>-+∴>-=--+>λλλλλλ

第五章.导演设计

第五章、导演对电影、电视剧人物的塑造 第一节、电影角色设计 对影片中每一个人物的塑造,是导演创作的主要任务。角色定位包括:角色在剧中承担的任务,角色的性格,角色的动作和语言特征等。 《霸王别姬》是陈凯歌导演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电影作品,就象陈凯歌自己说的那样:“对我来说,《霸王别姬》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电影。而且以后会越来越重要--------”。陈凯歌之所以这么感慨,究其原因,就是他对影片中的主人公程蝶衣、关师傅、段小楼等。这几个主要人物上是煞费苦心的。程蝶衣体现了陈凯歌心目中为艺术献身,沉醉于创造之中,点燃自己的生命之火而可以置世界于不顾的理想的创造者。陈凯歌说:“以创作角度来讲,程蝶衣这个人物是创造者的一个支柱。作为一个演旦角的演员,他的生活跟舞台表演没有办法区分。这就是我说的‘雌雄不分,人戏同在’的一种境界”。 一、角色任务 在导演的构思中,确定每一个角色在剧中所承担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一部优秀的影片中没有任务的角色都显得那么的多余。其次,就是角色在影片中行为语言动作是在她所承担的任务中展开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在寻找和确定最高任务的艰难过程中,最高任务名称的选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最高任务不断地向演员提示剧中人物的内心生活和创作的目标。” 导演要想使他的每一个角色在影片中鲜活起来,就必须在构思阶段找出每个角色在影片中生存的理由,也就是给每个角色规定出他的任务。 在电影《黄土地》的导演阐述中,陈凯歌是怎样描述翠巧这个角色的任务的。“翠巧,是觉悟到了应该掬起黄河之水的人们中的一个,即使那只不过是一桶水。”“如果我们清醒地看到,能够孕育一切的,也能够毁灭一切,那么,对于生活于旧中国民族整体中的翠巧而言,它的命运就一定带着某种悲剧色彩。她所选择的道路是很难的。难就难在,她所面对的不是狭义的社会势力,而是养育了她的人民中的平静的,甚至是温暖的愚昧。较之对抗恶势力。这种挑战需要更大的勇气。因此,我们的影片就内涵而言,是希望篇。因此,从形象的历史审美价值着眼,我的更高期望是,翠巧是翠巧,翠巧非翠巧,她是具体的,又是升华的。” 二、角色性格 导演对于角色性格构想,是形成导演构思中人物形象的关键。因为在众多造型元素中,人物是最能够体现导演构思立意的。 1、怎样确定人物性格的。 高尔基说:“塑造戏剧中的人物,应该使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的含义都完全清楚明白,使得人们可以把他当作活生生的人那样来爱他。恨他,或蔑视他。”戏剧中的人物应该是有血有肉的,他不光有躯壳,还应该有决定人物内在本质的性格。 2、人物性格类型 我们通常可以把人物性格分成:丰满的、扁平的和剪影式的三种基本类型。丰满的人物是指那些有血有肉的、有理智同时又有感情的,有优点同时又有缺点的多侧面人物。 例如《老井》里的孙旺泉和喜凤。《香魂女》中的香二嫂。《黑炮事件》中的赵书信的等等。扁平的人物性格是指那些只有某个性格侧面比较突出,而其他方面比较薄弱和模糊的人物形象,如《红高粱》里的我爷爷和我奶奶,《宰相刘罗

“阿波罗尼斯圆”的应用举例

“阿波罗尼斯圆”的应用举例 【例】 阿波罗尼斯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与欧几里得、阿基米德被称为亚历山大时期数学三巨匠,他对圆锥曲线有深刻而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击中在他的代表作《圆锥曲线》一书,阿波罗尼斯圆是他的研究成果之一,指的是:已知动点M 与两定点A 、B 的距离之比为 λ(0λ>, 1λ≠) ,那么点M 的轨迹就是阿波罗尼斯圆.下面,我们来研究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已知圆: 221x y +=和点1,02A ??- ??? ,点()1,1B , M 为圆O 上动点,则2MA MB +的最小值为( ) A. 6 B. 7 C. 10 D. 11答案 C 解析 令2=MA MC ,则12 MA MC =. 由题意可得圆221x y +=是关于点A,C 的阿波罗尼斯圆,且1=2 λ。 设点C 坐标为(),C m n , 则()()2 2221212 x y MA MC x m y n ??++ ???==-+-。 整理得2222 2421333m n m n x y x y ++-+++=。

由题意得该圆的方程为221x y +=, ∴2224020113m n m n +==+-????? =???? ,解得2{ 0m n =-=。 ∴点C 的坐标为(-2,0)。 ∴2MA MB MC MB +=+, 因此当点M 位于图中的12,M M 的位置时, 2MA MB MC MB +=+的值最小,且为10,故选C. 【练习】 1.设椭圆与双曲线有共同的焦点F 1(-1,0),F 2(1,0),且椭圆长轴是双曲线实轴的2倍,则椭圆与双曲线的交点轨迹是( ) A .双曲线 B .一个圆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前苏联著名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和理论家、舞台艺术改革家。生于莫斯科,其父是制造商兼工厂主,与文化活动家交往密切。他14岁就登台演剧。1896年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创建莫斯科艺术剧院。斯氏一生导演和担任艺术指导的话剧和歌剧共有120余部,并扮演过许多重要角色。他创立的演剧体系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和欧洲的艺术成果,著有《我的艺术生活》、《演员自我修养》等书。1936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1948年在他的故居设立斯氏博物馆。 生平经历 1863年1月5日生在莫斯科一个富商家庭,1938年8月7日卒于莫斯科。1877 年在家庭业余剧团舞台开始演员生涯。1885年取艺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88年末与莫斯科一些文艺界名流创办艺术文学协会及附属剧团,逐渐完成了从业余演员向专业演员的过渡。1897年6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聂米罗维奇-丹钦科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见,决定创建新型的剧院——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10月莫斯科艺术剧院以首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执导的历史悲剧《沙皇费多尔·伊凡维奇》宣告成立。一个月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丹钦科联合执导的契诃夫名剧《海鸥》获得轰动性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的诞生。就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后来总结所述:“如果说历史世态剧的路线把我们引向外表的现实主义,那么,直觉和情感的路线却把我们引向内心的现实主义。” 个人作品 《海鸥》之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又和丹钦科共同执导了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同时,把高尔基最初的两部剧作《小市民》、《底层》推上了舞台。在这个时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仅担任导演而且也在自己导演的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三姊妹》中的韦尔希宁,《底层》中的沙金,《樱桃园》中的戛耶夫都属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造的舞台形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成功塑造的形象还有斯多克资医生(《人民公敌》)、法穆索夫(《智慧的痛苦》)、克鲁季茨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 社会评价 十月革命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艺术风格有了新的变化。在导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炽热的心》和伊凡诺夫的《铁甲列车14-69》时,给舞台演出充实了新的时代精神。他在1922~1924 年率剧团在美国巡回演出时,写作了自传《我的艺术生活》,首次对自己的戏剧体系作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讨。1928年10月心脏病突发之后,全力投入戏剧实验教学与理论总结工作,写出了洋洋大观的《演员自我修养》,并以“形体动作方法”丰富了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戏剧体系。最终成了世界一大戏剧体系的奠基人。以“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为基本内容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体系的主要代表,这一体系对包括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在内的20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戏剧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斯氏毕生大量的艺术活动中,给予苏联演剧学派以深远的影响。促进了苏联各戏剧流派的发展。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它是包括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等系统专业知识的演剧体系。它是斯氏毕生创作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对演剧艺术领域的先驱者和同时代的世界杰出大师们的经验总结。体系的戏剧美学思想——真实反映生活,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作用,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革命民主派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它出现于20世纪俄国无产阶级革

阿波罗尼斯圆性质及其应用 1

阿波罗尼斯圆性质及其应用 背景展示 阿波罗尼斯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与欧几里得、阿基米德被称为亚历山大时期数学三巨匠,他对圆锥曲线有深刻而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他的代表作《圆锥曲线》一书,阿波罗尼斯圆是他的研究成果之一 (人教A版124页B组第3题)已知点M与两个定点O(0,0),A(3,0)点距离的比为,求点M的轨迹方程。 (人教A版144页B组第2题)已知点M与两个定点距离的比是一个正数m,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考虑m=1和m)。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斯(Apollonius)在《平面轨迹》一书中,曾研究了众多的平面轨迹问题,其中有如下著名结果:到平面上两定点距离比等于定值的动点轨迹为直线或圆.(定值为1时是直线,定值不是1时为圆) 定义:一般的平面内到两顶点A,B距离之比为常数()的点的轨迹为圆,此圆称为阿波罗尼斯圆

类型一:求轨迹方程 1.已知点M 与两个定点()0,0O ,()0,3A 的距离的比为2 1 ,求点M 的轨迹方程 2.已知()02>=a a AB ,()0≥=λλMB MA ,试分析M 点的轨迹 3.(2006年高考四川卷第6题)已知两定点A (-2,0),B (1,0),如果动点P 满足条件,则点P 的轨迹所包围的图形面积等于( ) A . B. C. D.9 类型二:求三角形面积的最值 4.(2008江苏卷)满足条件AB = 2,AC = BC 的?ABC 的面积的最大值是 5.(2011浙江温州高三模拟)在等腰ABC 中,AB=AC ,D 为AC 的中点,BD= 3,则ABC 面积的最大值为 6.在ABC 中,AC=2,AB=mBC(m>1),恰好当B=时 ABC 面积的最大,m= 类型三:定点定值问题

戏剧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三一律——"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 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 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实践表明,"三一律"在政治 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 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2潜台词——在剧中有些意思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或者尽管可以用语言传达但不如将其放 在“尽在不言中”更好,这就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如果要使 这一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中,这语言就叫“潜台词” 3规定情境——“规定情境”是演员表演艺术中的术语。演员扮演角色,需要对所扮演的人 物进行体验与表现,概括地说,乃是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 4高潮——从剧本结构看,高潮是戏剧性最突出、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那一刻,是水到沸点化 为气,物至极热放白光的时候。高潮是戏剧精神内涵最闪光的地方,是揭示主题最有力量的 场面。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出戏的高潮还有主、次、大、小之别。在迂回曲折的情节线上,除了最后、最大、的高潮之外,在开端、发展的阶段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小高潮,正是 这些局部的片断高潮,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并酿成最后最大的高潮,把观众的紧张心情推 到顶点 5.情节最能打动人心的两个地方是什么?(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 和发现。”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说得通俗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机”、“危机”,用两个成语来说,即“柳暗花明”“飞来横祸”,这部分往往是戏剧曲折性的来源,也是观众备受期待的部分。所谓“发现”,则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最佳的发 现与突转同时发生,往往经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样一个过程,这 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不论“突转”还是“发现”,其动力应该是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 而不是偶然的、外来的一种“推助” 6集聚型和铺展型戏剧结构的特征 (1)集聚型结构是遵守着古典主义“三一律”理论对时间、地点、行动三者完整划一的要求,把全部剧情集聚在演出所限的时、空之内来表现。其特征主要有三:①情节展开较晚, 从临近高潮处写起;②时空、人物严格且选择集中;③节奏紧凑、冲突明显、线索单一。(2)铺展型的结构,就是把戏剧的情节一段一段铺展开来,有头有尾的将其呈现在舞台上。其特征也可概括为三点:①时空、人物不集中;②有平行或副情节;③戏剧效果是逐渐累积 起来的 7行当——中国戏曲关于演员专业技能的分类,也是所扮演角色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情 及其审美特性的分类。习惯上,人们把戏曲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 8程式化——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模式所在,指演员表演不直接模仿生活,而是把写意 化的不变与创造性的变有机结合起来所形成的规范。为所有演員遵循,也为觀眾所接受、熟 悉 9梅兰芳(1894-1961)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代表和标志。他在唱、念、做、舞、化妆、服 饰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中国古老戏曲在歌、舞、剧三结合形成了梅派艺术独创风格。把青衣、花旦、闺门旦、贴旦、刀马旦等旦角各行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全面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

超级名圆—阿波罗尼斯圆及应用

超级名圆——阿波罗尼斯圆 一、问题背景 1.(苏教版选修2-1,P63例2)求平面内到两个定点A,B 的距离之比等于2的动点M 的轨迹. 【解】以B A ,所在的直线为x 轴,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 令a AB 2=,则B A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0,,0,a a -. 设M 点坐标为()y x ,,依题意,点M 满足 2=MB MA , 由2 2 22)(,)(y a x MB y a x MA +-=++=得2)()(2 2 22=+-++y a x y a x , 化简整理,得0310332 2 2 =+-+a ax y x , 所以动点M 的轨迹方程为0310332 22=+-+a ax y x . 2.(苏教版必修2,P112第12题)已知点M(x,y)与两个定点O(0,0),A(3,0)的距离之比为1:2, 那么点M 的坐标应满足什么关系?画出满足条件的点M 所构成的曲线. 【解】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22y x MO += ,22)3(y x MA +-=, 则2:1)3(:2 222=+-+y x y x ,化简得4)1(2 2 =++y x , 即点M 是以(-1,0)为圆心,2=r 的圆.(图略) 二、阿波罗尼斯圆 阿波罗尼斯(Apollonius of Perga Back ),古希腊人(262BC~190BC ),与阿基米德、欧几里德一起被誉为古希腊三大数学家,他写了八册《圆锥曲线论》(Conics ),其中有七册流传下来,书中详细讨论了圆锥曲线的各种性质,如切线、共轭直径、极与极轴、点到锥线的最短与最长距离等,圆锥曲线的性质几乎囊括殆尽,阿波罗尼斯曾研究了众多的平面轨迹问题,阿氏圆是他的论著中的一个著名问题: 已知平面上两定点A 、B ,则所有满足 ()1≠=λλPB PA 的点P 的轨迹是一个以定比n m :内分和外分定线段AB 的两个分点的连线为直径的圆. 这是著名的阿波罗尼斯轨迹定理,以内外分点为直径的圆被后人称为阿波罗尼斯圆,简称阿氏圆.

认识美国方法派

认识美国方法派 表演是一种对想象刺激的反应能力——认识美国方法派 2010-01-09 07:22:52 来自: XinYuan(闭关)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莫斯科艺术剧院、鲍利斯拉夫斯基、奥斯潘斯卡娅、实验剧院、李·斯特拉斯伯格、同仁剧院、演员工作室、马兰·白兰度、梅丽尔·斯特里普、达斯汀·霍夫曼、罗伯特·德尼罗、瓦赫坦戈夫…… 以上所有名词皆与“方法派”有关。然而“方法派”这个舶来品是当年(1994)一个赴美进修,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戏剧和舞蹈系攻读硕士学位的中戏导演系毕业生,空运回国的。从此,在中国这一片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为导表演教学主体的戏剧土地上,一株新的表演观念开始占地萌芽。而这个园丁的名字叫姜若瑜。 一切新的创造是基于人类对现状的不满足,基于不满足斯氏“表演体系”中对舞台“表现力”训练和应用及演员的创造力的重视与关注,李·斯特拉斯伯格“方法派”的诞生就成了一件自然不过的事了。可惜这种创造在还没有被仔细认识时就被认指为是一种表现主义的提倡方法、不适合应用在话剧演员身上,只合适不需要体验的影视演员、一种背离体验的外在游戏等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就如没有一种万能的药能够治好世上所有的病,“方法派”的出现不是要成为戏剧王国里人人唯一遵守的宝典,而是补前人所不足,添前人所没有的方法之一。巩守一家门派而排斥其他门派,不懂得汲取别人精华为己用,只会成为被社会淘汰的固步自封者。 让我们来简单看看“方法派”都有些什么内容: 斯氏提出“演员应该在舞台上想人物所想、思人物所思。”,李氏则认为“重要的是演员在台上真正地去想,而不是努力地让自己的思想与角色一致”。一个演员在台上思考问题的时候,观众能够看见他脑子里思考的东西吗?我们只是知道他现在在“思考”,再加上我们之前对剧情的了解,然后我们自己“一厢情愿地”认为他的确是在思考面临的困境和如何做选择。姜老师经常举一个例子:一个没有学过理科的演员在演居里夫人这样的科学家的时候,演员的脑子里真的能够一模一样地思考居里夫人脑子里装载的X-射线、铀、镭、测量仪器等物理知识吗?如果答案是“能够”的话,恭喜这名演员,因为她已经是个跟居里夫人一样伟大的科学家了。可惜,我们不得不接受“不能够”这个答案,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演员连“化学元素周期表”是什么都不知道。于是,李氏就提出了“代替”方法,比如说,在演接听一通厄讯电话的时候,刚刚遗失房间钥匙的演员可以在脑子里想一想: 捡到我钥匙的人可能现在已经进入我的房间把我新买的3万元

二十世纪伟大的演员和表演训练大师麦克尔·契诃夫生平、理论和实践

二十世纪伟大的演员和表演训练大师麦克尔·契诃夫生平、理论和实践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艺术2008年第2期(总142期) 二十世纪伟大的演员和表演训练大师 范益松 麦克尔?契诃夫生平,理论和实践 麦克尔?契诃夫(1891--1955)(以下简称"契诃 夫"),俄罗斯戏剧文学巨匠安东?巴甫洛维奇?契 诃夫的侄子,卓越的戏剧大师和教师,理论家,而且 以二十世纪俄国最杰出的演员之一而闻名于世.其 在表演艺术上的贡献受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瓦 赫坦戈夫,莱茵哈特和梅耶荷德等人的高度赞誉. 他的专着《演员训练》(TotheActors)被视为欧洲有 史以来最好的表演专业训练书籍之一广为流传,今 天在欧美,乃至全世界的戏剧表演训练领域里,他的 理论和方法占据着不可替代和不可动摇的重要地 位,同时,他又被公认为是为未来的理想戏剧进行准 备的先驱.他很早就敏锐地预见到,在将来的时代, 戏剧除了向人们提供娱乐以外,还将为这整个世界 的文化带来积极的,复原性的启迪和影响,而演员则 是决定未来戏剧走向和质量的关键,为了实现这种 对未来戏剧的理想,他对于演员的表演训练进行了 大量艰苦卓绝,富有开拓性,同时又是成果卓着的探 索和实验,在欧美各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演 员,为戏剧的现代化进程中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工 作——演员观念,知识和技巧的现代化作出了杰出 的贡献.他首创并且付诸实施的关于"气氛和个体

情感","PC;(心理姿势)","创造性想象力","形体 动作'四兄弟…的理论和训练方法都是对斯坦尼斯 拉夫斯基体系创造性的发展,完善和超越.这些理 论和实践极大地影响了俄罗斯,立陶宛,荷兰,丹麦, 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的戏剧界.他的教学吸引了 不计其数的着名演员和导演,其中包括了许多获得 过奥斯卡奖,电视界的艾米奖或者戏剧界的托尼奖 的演员——他们中有盖瑞?库玻,葛里高利?派克, 帕特里西亚?尼尔,YUL布赖纳,比阿特丽斯?斯 特里特,杰克?佩伦斯,詹尼弗?琼斯,托玛斯?米 歇尔,阿瑟?肯尼迪,安东尼?霍普金斯,克林特一 伊斯特伍德,杰克?尼克尔森,海伦?亨特,安东尼 ? 奎恩和玛丽莎?托梅等等. 詹姆士?利普顿,InsidetheActorsStudio的制片 人和新流派大学戏剧学院的院长在谈到《演员训练》一 书时说:"我们都投身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各 种分支的探索和研究,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就 是契诃夫创造的戏剧表演理论和技巧.这本讲述心理——形体技巧这一最普遍的表演理论的书将会受到所有人的欢迎."① 杰出的女演员,团体剧院的最早成员,斯特拉? 阿德勒表演学院的创始人,美国戏剧界德高望重的"方法派表演"三大代表人物之一的斯特拉?阿德勒 认为契诃夫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演员.② 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本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会 见斯特拉?阿德勒时就对她说:"不管他(指契诃 夫)在什么地方教学还是演出,去找他,跟他学.他 ?

中国戏剧界认识和运用斯坦尼演剧体系的误区及问题

【内容提要】我们认识和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的误区和问题,主要可概括为走向两个相对极端的方面,即或者局部并机械教条神圣化地推崇并不加分析批判地接受斯氏“体系”,或者持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片面极端地将其全盘否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误区及问题/思维方式 【正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是世界上著名的演剧体系之一,对我国的戏剧、电影、电视创作一直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在对斯氏“体系”的认识和运用上,我们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和问题,影响制约了我们戏剧及影视创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过去我们一直把斯氏“体系”当作舞台创作的主要原则和方法,由此给戏剧创作和研究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消极影响。结果要么机械教条神圣化地推崇并不加分析批判地接受斯氏“体系”,要么持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片面极端地将其全盘否定。下面就这些误区和问题的具体表现情况及其深层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述。 一、局部并教条机械而非系统及科学有机地认识运用斯氏“体系” 有人误将斯氏前期的戏剧思想当作其全部的戏剧思想来看待,对其后期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思想认识不足,还有人误将其表演观念与其整体的戏剧美学思想等同认识。具体表现为:在看待处理体验与体现的关系上,重视前者忽视后者,轻视形式,具有自然主义倾向;在演员与角色关系的认识上,强调演员化身为角色,而对斯氏后期所强调的演员从自我出发来认识演员与角色的辩证关系认识不够,对演员创造过程中的第一自我的主体创造性有所轻视;在具体创作方法上,更强调前期案头分析及静态心理体验,即斯氏早期着重从内到外的创作方法,而对斯氏后来所追求的“心理形体动作法”,即要求从外到内、内外结合的创作方法认识不足;在对方法与观念的认识上,将一些表演创作方法当作了戏剧美学观念来认识,等等。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学习斯氏“体系”的早期,由于资料不全,客观上限制了人们对斯氏“体系”的全面认识。如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对斯氏“体系”的学习成为一股热潮,但由于当时对斯氏思想介绍非常零散,对斯氏“体系”的了解非常不系统,学习和运用起来有很大局限和误解。据原抗日救亡演剧九队的成员吕复、赵明回忆,“当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第一部刚有不完全的译本问世,斯氏作为这部书的引子的《我的艺术生活》也刚有一些片断在刊物上译载出来,我们如获至宝似的抓住这些论著的一部分,视为经典,结合我们的实践,进行创作上的尝试,创作氛围是异常浓厚的。例如排演场的墙壁上贴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格言,排演场的空气十分安祥肃穆。排演前进行长时期的案头工作,分析、对词、排演中,导演团的成员不断探讨,并分别帮助个别青年演员进行单独排演,以克服各个困难,达到整个排演的平衡发展,情绪十分集中,创作劳动也是十分强烈的。排演的结果自然突破了我们以往的水平,在演出上创造了一番新气象。过去我们演独幕剧,人物性格发展总是有限度的,这次展开了比较深广得多的创作领域,又接触到若干人物的细致而复杂的内心生活,从而领悟到一些表演艺术的奥秘,感受到较多的创作喜悦,这都是可喜的收获。但,这必竟是我们在战争期间经受一些较复杂的创作任务磨练的开端,我们的技术还很不熟练,加上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学习,根据残缺不全的一鳞半爪的材料,只能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地去领会,根本没有窥见体系的全貌。因此只有牵强附会地摸索,过去有经验有锻炼的演员可能摸索得多一些,没有经验,也没有锻炼的演员就不得其门而入。例如当时对词是列为排演的必经过程,按部就班,一幕一幕的对,甚至全剧总对,直到全部台词纯熟,想象中的角色在演员心里逐步活起来,才行动起来,进行排演。这样,有的演员台词虽然纯熟了,但一经排演就不知道如何动作,台词是一回事,动作又是一回事,格格不入,形成僵局!”[1] 这段史料反映了当时戏剧创作的状况。从中我们了解到,尽管斯氏“体系”对当时戏剧创作的科学化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当时人们对斯氏“体系”特别是“体验”的学说还有很多误

阿波罗尼斯圆的应用

阿波罗尼斯圆的应用 【例1】(2008·江苏13)满足条件2AB =,2AC BC =的三角形ABC 的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_. 【解析】法一:设△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 由题知,2c =,2b a =. 由余弦定理可知,2222242cos 322cos c a b ab C a a C ==+?=?,解得22cos 22C a = ?, ∴2222242132sin 1cos 1822C C a a a ??=?=??=?+? ? ??? . 设△ABC 的面积为S ,则有2 222242111sin sin sin 242S ab C a b C a C ??=== ??? 42221311(12)816216a a a =?+?=??+,当23a =,26b =时,有max 22S =. 法二:以线段AB 的中点O 为原点,AB 所在直线为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 系. 可记(10)A ?, ,(10)B ,. 设()(0)C x y y ≠,,由2AC BC =可知2222(1)2(1)x y x y ++=??+,化简可得22(3)8(0)x y y ?+=≠,可 知点C 的轨迹是以点P (3,0)为圆心,22为半径的圆(去掉左、右顶点). 当点C 为该圆的上、下顶点时,不妨假设(322)C ,,△ABC 的面积S 最 大,此时max 112222222 S AB PC ==??=. 【总结】本题法一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以边长a 为参数,建立△ABC 的面积S 关于a 的函数讨论S 的最大值,虽说思路明确但是计算量相对较为庞大;法二灵活运用2AC BC =的关系,通过解析几何的手法探讨出点C 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圆,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求出S 的最大值,使得计算相对简单. 本题法二中的圆我们可以称之为阿波罗尼斯圆,其机理是到两定点距离比值为定值(不为1)的点的轨迹为圆. 运用这种思路,我们也可以解决类似的题型例2. 【例2】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6a b +=,4c =,求△ABC 面积S 的最大值. 【解析】法一:由题知22236a b ab ++=,222cos 16a b ab C +?=,联立两式,可解得 10cos 1C ab =?,∴2 22221010020sin 1cos 11C C ab a b ab ??=?=??=?+ ??? . 于是有22222211sin sin 525525592520242a b S ab C a b C ab +????===?≤?=??= ? ????? ,当且仅当3a b ==时,取“=”;即max 25S =. 法二:由题知6CB CA +=,4AB =,以线段AB 的中点O 为原点,AB 所在直线为x 轴建立平面直 角坐标系. 可记(20)A ?,,(20)B ,. 由椭圆的定义知,点C 的轨迹是以A ,B 为焦点,6为长轴长的椭圆(去掉长轴端点),其方程为22 1(0)95 x y y +=≠. 当点C 为该椭圆的短轴端点时,不妨假设(05)C ,,△ABC 的面积S 最大,此 时max 11452522 S AB OC ==??=. 【总结】类似地,我们可以灵活运用6CB CA +=的关系,推知点C 的轨迹是一个椭圆,从而可以运用类似阿波罗尼斯圆的方法讨论△ABC 的面积S 的最大值.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观照下的歌剧表演艺术研究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观照下的歌剧表演艺术研究歌剧作为综合性舞台艺术的代表,可以说是人类艺术创造发展到 高级阶段的高级艺术形态。因此,歌剧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产生着重要 的影响和作用。而戏剧元素,作为除音乐元素之外在歌剧中必不可少 的另一大元素,常在歌剧舞台表演中被忽视。事实上,戏剧元素与音乐元素在歌剧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 作为戏剧表演理论的先驱和基础,经过我国近百年的体会和实践已成 为我国话剧舞台、影视艺术表演及戏剧院校表演与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提出将“斯氏演剧体系”运用到歌剧表演实践中,为歌剧表演艺术提供理论支撑,以理论来指导歌剧实践。通过查阅了大量 的书籍文献资料,笔者发现大部分研究文献都将研究领域局限在话剧、影视剧表导演方面,鲜有运用“斯氏演剧体系”对歌剧舞台表演进行 深入研究的论著。因此,笔者提出运用“斯氏演剧体系”及其戏剧观 点来解决歌剧表演问题的观点,并通过对此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为中 国歌剧表演、教学提出建议,也通过“斯氏演剧体系”和斯氏的歌剧 观点,使中国特色的歌剧表演得到新的启示及现实意义。本论文在对“斯氏演剧体系”及斯氏表演观点的分析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立足于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进行分析论述。以理论、实践、审思三方面为研究框架进行分析论述。理论部分阐述了“斯氏演剧体系”的基础精华、美学思想与意义,指出“斯氏演剧体系”不仅在戏剧表 演技术方面为演员和导演提供理论帮助,而且它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依然为今所用。实践部分阐述了歌剧的本质并进而剖析了“斯氏演剧体系”及斯氏观点对于歌剧舞台表演的具体指导。审思部分论述了如何正确认识并运用“斯氏演剧体系”,进而运用“体系”对当今中国 歌剧表演进行指导,更深入提出了“体系”对中国歌剧表演创作的启示,为生成并发展“中国歌剧表演体系”做出一点思考。歌剧艺术作 为衡量一个国家艺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是国家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作为一名歌剧研究者,笔者希望通过对“斯氏演剧体系”之于歌剧表 演的研究,找到适合中国歌剧表演和导演的理论方式,为建设中国歌 剧表演体系做出绵薄贡献,从而推动中国歌剧在世界歌剧舞台的发展,加深各国观众对中国歌剧的理解与认同。

教学设计《阿波罗尼斯圆及其简单应用》

《阿波罗尼斯圆及其简单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阿波罗尼斯圆及其文化背景,掌握阿波罗尼斯圆的简单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抽象概括,对阿波罗尼斯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研究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抓主要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逐步深入的研究中唤起学生追求真理,乐于创新的情感需求,引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重难点分析 重点:阿波罗尼斯圆及其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阿波罗尼斯圆性质的推导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由椭圆、双曲线定义提出问题:到两定点距离之比为定值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引例点M到椭圆 22 22 1 1312 x y +=的左焦点和右焦点的距离的比为2:3. 求点M满足的 方程,并画出草图. 设计意图: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再以课本练习题引入,说明问题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提醒学生重视课本,用好课本,发掘课本的潜在价值。 (二)抽象概括: 阿波罗尼斯 (Apollonius of Perga,也有文献上将其名字翻译为“阿波罗尼奥斯”)约公元前262~前190,古希腊人.阿波罗尼斯与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合称为亚历山大时期的“数学三杰”.在其巨著《圆锥曲线论》给出了一个著名的几何问题: “在平面上给定相异两点A、B,设点P在同一平面内且满足,P点的

轨迹是个圆”,这个圆我们称之为“阿波罗尼斯圆”,又称阿氏圆.这个结论称作“阿波罗尼斯轨迹定理”. 以阿波罗尼斯圆为背景的考题在历年高考中频频出现,备受青睐。《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不同部分对数学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做了阐述,首次明确提出数学课程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设计意图: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渗透数学文化,体现课程标准. (三)阿波罗尼斯圆再探究 1.设定点(,0),(,0)(0)A c B c c ->,点P 在同一平面上且满足(0,1)PA PB λλλ=>≠P 点的 轨迹是以__________为圆心,半径为_________的圆. 2.在平面上给定相异两点A 、B ,点P 在同一平面上且满足 (0,1)PA PB λλλ=>≠ ,则P 点的轨迹是圆.若此圆与直线AB 交于,M N 两点,则 ____,____.MA NA MB NB == 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提示:以引例为研究对象,再抽象概括) 设计意图:分解难点,提炼重点,从两个不同角度给出阿波罗尼斯圆的快速作 图法,为后面的应用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四)阿波罗尼斯圆的应用 巩固练习1.(06四川)已知两定点).0,1(),0,2(B A -如果动点P 满足PB PA 2=,则点P 的轨迹所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若用常规思路先求点P 的轨迹方程,再求半径和面积自然可以求解.但对于填空题大可不必“小题大做”,若应用性质2可以很快确定点P 的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