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场总线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基于现场总线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基于现场总线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摘要:通过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和现场总线CAN技术的介绍,结合具体工程实践,介绍采用先进现场总线技术设计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特点,论述了现场总线技术是实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乃至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的趁势,供工程设计参考。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现场总线CAN 监控系统

1.引言

电力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系统,其安全性、可靠性要求高,为了实现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必须实现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营和管理的自动化。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现场总线技术的日臻完善,以及电力系统减员增效要求的提出,实现电站综合自动化,从而达到无人值班,已成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的趁势。目前,采用符合现代工业控制技术方向的高性能微控制器,现场总线技术,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等多项先进技术,能实现对中低压输配电线路及主设备的综合自动化功能。而且能集保护、监控、调控、通信于一体,既可联网构成综合自动化系统,也可独立运行,既可适合有人监控中心,也可适合无人值班的要求。众所皆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关键在于大量的现场采集信息和数据快速、准确,实时上传到监控中心,也能将监控中心下达的控制命令准确无误地发送到控制单元,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这就需要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有可靠的通信保障。随着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广泛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通信问题。

2.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2.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构成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一般由站控层、通信管理层和间隔层构成的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设备分为站控层、通信管理层及间隔层,间隔层原则上按一次设备组织,每一间隔层设备包括测量、控制、保护、信号、通信、录波等基本功能,并完成各自的特殊功能,系统能实现信息共享及保护、监控功能的综合化,极大简化二次回路,节省系统投资,由于间隔层设备可放在开关柜或一次设备附近,大为减少主控室面积,节约控制电缆,大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通信管理层由于各间隔层设备通信协议的多样性,要实现不同装置的数据链接,可加入前置机(通信管理装置)完成通信控制和规约转化,使其在功能上实现通信接收、发送、规约转化等功能;通信协议采用电力行业标准协议,能实现不同厂家设备的互联,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支持硬件对时网络,减少GPS与设备间的连接,并保证对时精度,硬件上采用模块化设计以支持多种通信接口,包括以太网、串行通信接口、可扩充的其他现场总线接口等;软件上具有规约库以支持RS-232、RS-485、LONWORKS及标准网络协议(TCP/IP)等多种类型的标准通信接口,从而具备良好的软、硬件扩展性。站控层包括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运行工作站、维护工作站、监视工作站等。

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功能

以某110KV变电站为例,根据变电站高压供电系统一次系统的整体要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决定采用CL200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此,结合工程实践,介绍该系统用于变电站监控系统中的经验。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由WXH-322A/01微机线路保护装置,WBH-90系列微机变压器保护装置,ZBH-91A/05变压器本体保护装置,WBH-92A/02微机变压器后备保护装置,WMC-31A03微机母线差动保护装置,WBH-93A/02微机厂用电保护装置,WBT-31A/01微机备用电源自投装置,微控制器SAB-C167CR(SIEMENS公司产),工作站微机及相应设备组成。CL200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系列保护装置具有一般的主要功能,如开关量的变

位遥控,电压电流的模拟输入,断路器遥控分口,脉冲累加,遥控事件记录及顺序记录(SOE),逻辑闭锁等。

WXH-322A/01微机线路保护装置是多CPU并行设计,距离保护,零序保护及录波,测距分别由单独CPU完成,各CPU插件在电气及结构上相互独立,无依赖关系,它能实现以下功能:

(1)保护功能:a) 三段式相间距离保护;b) 三段式接地距离保护;c) 四段式零序方向过流保护;d) 故障测距;e) 振荡闭锁;f) 三段式反向及低压闭锁过流保护;g) 检无压、检同期三相一次重合闸,手动同期合闸;h) 低周低压减载保护;i) 过负荷保护或报警;j) PT断线告警。

(2)测量功能:a) 采集测量电压,三相或二相测量电流,计算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b) 测量频率,每周波72点自适应采样;c) 采用12路开关量;d) 采用4路脉冲量(正负脉冲均可);e) 远方及本地操作。

3.由现场总线技术实现的通信功能

通信功能是综合自动化出别于常规站最明显的标志之一,通信网络变电站内间隔信息可充分共享,并通过通信接口与外界信息系统交换信息,同时节省大量电缆,构成一个快速、稳定、可靠的通信网络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基本要求,也是电力系统运行管理功能的基本前提。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自动化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通信方式也不断改进,现场在总线技术因其组网方便,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现场总线标准很多,电力自动化系统中最常用的是LONWORKS和CAN总线。

LONWORKS总线通信速率为78Kbps和1.25Mbps,CAN总线通信速率为1Mbps。CAN 总线是一种有效支持分布控制和实时控制的串行通信网络,是一种通信速率可达1Mbps的多主总线[1]。具有优先抢占方式进行总线仲裁的作用机理,通信速率高,错误帧可自动重发,永久故障可自动隔离,不影响整个网络正常工作,可靠性高,而且协议简单,开放性强,组网灵活,成本低等特点,能为电力自动化提供开放性、全分布及可互操作性的通信平台。

CAN总线的主要特点:

(1)CAN为多主方式工作,网络上任意节点,任意时刻主动地向网络上其他节点发送信息,而不分主次,通信方式灵活,且无需站地址等节点信息;

(2)CAN采用短帧结构,数据最多8个字节,这样不仅满足控制领域中传递控制命令,工作状态和测量数据的一般要求,且保证了通信的实时性,CAN网络上的节点信息分为不同等级,可满足不同实时要求,高优先级最多可在134μS内得到传输;

(3)CAN采用非破坏性总线仲裁技术,当多个节点同时向总线发送信息时,优先级较低的节点主动退出发送,而优先级高的节点可不受影响地继续传输数据,从而大大节省了总线冲突时间。CAN的直接传输距离最远可达10Km/ 5Kbps,通信速率最高可达1Mbps/40m。可挂接设备最多可达110个。CAN节点在自身发生错误时具有自动关闭功能,以使总线上其他节点的操作不受影响。

本系统间隔层主要由保护单元和测控单元组成,每个测控单元监控多路馈进馈出,采用先进现场总线CAN,现场通信采用双绞线,总线速率达1 Mbps,快速、可靠、方便灵活,通信规约支持IEC-60870-5-101格式,克服RS485网络上只能有一个主节点而无法构成多冗余系统的缺陷,具有很高的价格比。另外,采用双CAN现场总线内部定期对备用CAN进行备用检测,提高了内部网络的冗余度。

站控层采用双10 Mbps双绞线以太网结构(能保证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内部通信网络传输的实时性),由双服务器组成,站控层为值班人员提供全厂系统的监视、控制和管理功能,

界面友好,容易使用。通过组件技术,软件功能能实现“即插即用”,能较好地满足电气监控系统的需要,软件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开放性较好。站控层操作系统可采用Windows2000/NT,数据库选用SQL服务器,软件主要功能模块有前置、数据库生成器、数据库组态、报表管理、报警信息、曲线、棒图、动作告警、SOE、事故追忆、录波分析、人机界面、自动抄表、设备管理、定值管理、设备在线诊断、系统组态等。电气监控系统中提供了故障信息传输系统、各级调度中心、电能计量系统、直流系统通信等接口驱动软件。

总之,系统完成的主要功能有: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控制操作、同步检测、报警处理、顺序记录(SOE)、事故追忆、画面生成及显示、在线计算及制表、电能量处理、远动功能、电气“五防”、时钟同步、人机接口、系统自诊断与自恢复、与其他智能设备接口、运行管理功能等。

4.主要软件设计

本系统中,微处理器SAB-C167CR的数据处理速度可达10 MHz,能完成所有测量、控制及通信等功能,其特点是任务较多,各任务之间协调较为复杂,为了便于个任务之间协调与功能扩充,CPU软件系统采用了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RTOS来优化和分配CPU时序和资源,保证程序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以任务为对象进行资源管理,任务调度和异常处理,通过RTOS管理系统根据数据处理的轻重缓急来合理分配占有CPU,优化时序分时执行,使之不闲置,不拥挤,每个处理过程又有多个不同优先级别的任务组成,采用优先抢占操作方式有效保证任务执行的实时性,采用这一软件结构的突出特点是使程序实现了真正的模块化,各个任务单独编程,不受其他任务的影响,任务的增减,调度非常方便。

软件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SAB-C167CR微处理器的软件设计,包括与间隔层设备间CAN总线数据传输及上位机UBS的数据通信(使用USB接口方便现场,即插即用,便于PC机的维护与升级,满足变电站数据通信的需要);另一部分为PC机上位机软件的设计。这部分上位机软件设计较为复杂,若采用面向对象的语言编写程序,可使用ActiveX控制实现数据通信。对于微处理器和上位机的软件设计,考虑到将来间隔层设备结构的变化和硬件升级需要,程序设计分为两层,底层负责数据接收和发送;上层负责数据帧上午打包、解包及协议的解释。

5.结论

随着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和电气设备微机化程度的提高,为数字化形式实现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提供了技术保证。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应具有开放性,应能实现不同厂家设备的互操性(互换性)。因此,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发展的需要,运用现场总线技术,能解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问题,能保证数据通信的速度、质量、抗干扰能力,从而保证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实施。

变电站是一个电磁能量转换及能量再分配单元,电力系统中的许多保护装置、检测装置、辅助装置都是针对整个变电站设置的,因此变电站是输配电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电网的主要控制点。随着电压等级和电网复杂程度的提高、供电半径和输配电容量的加大,采用传统的变电站一次和二次设备已越来越难以满足降低变电站造价、提高变电站运行安全可靠性两方面的要求。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必须大力发展和

推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及效益

1.1概念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集保护、测量、控制、远传等功能为一体,采用微机和网络技术,并充分利用数字通信的优势来实现数据共享的一套电力系统二次设备的综合自动化装置。

变电站自动化的内容包括:电气量的采集和电气设备(如断路器等)的状态监视、控制和调节,实现变电站正常运行时的监视和操作,保证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在发生事故时,瞬态电气量的采集、监视和控制(由继电保护、故障录波等完成),迅速切除故障,以及在事故后完成恢复变电站正常运行的操作。从长远的观点看,还应包括高压电气设备本身的监视信息(如断路器、变压器、避雷器等的绝缘和状态监视等),除需要将变电站的信息传给调度中心、运行方式科、继电保护工程师之外,还需要传送到检修和维修中心,为电气设备的监视和维修计划的制定提供原始数据。

综上所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将至少影响三个方面,即变电所无人值班,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实用化和供电的可靠性。它涉及供电企业各个专业和部门,包括自动化、远动、通信、继电保护、测量、计量等二次系统的运行装置、工程及技术,甚至对一次设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它还涉及到包括变电检修、运行、调度在内的各个部门,还广泛涉及到规划、设计、标准化、质检、生产厂家、管理体制及其他相关部门和问题,是一项综合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科技和管理在电力企业中的综合应用。

1.2效益

1.2.1降低变电站工程造价。

其主要途径是:

a)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散分布式设计,用极少量的通信电缆所组成的通信网取代大量的点对点的长距离信号电缆,用软件闭锁取代或简化二次硬件闭锁回路,节约大量电缆和相应的施工、调试工作量。

b)由于采用分散分布式结构,可以取消传统的大控制室设计,节约用地和建筑面积。

c)分散分布式结构及通信网使得综合自动化系统将来的扩展非常方便、简单,不需要对原系统进行多大的改动,充分利用了原有的技术设备,节省了系统扩展时的投资。

d)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软件模块化,使得传统上大量复杂的现场点对点调试工作将主要由供应厂家的软件组态来实现,此时现场基建和工厂验收即可并行进行,以加快工程的整体进度。

1.2.2提高变电站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其主要途径是:

a)基于微机的保护单元经常处于在线自检状态(包括监视温度),一有异常立即报警,不象传统保护装置那样,每年只校验几次,实际动作正确与否只有故障后才知道。

b)传统的保护装置一般只提供一套整定值,而基于微机的保护单元可以提供多套整定值,可供运行方式改变时远方选用,并提供在动态过程中进行定值修改的可能性。

c)基于微机的保护单元较易实现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选线、故障测距、故障录波等功能。

d)故障处理完之后,综合自动化系统能使变电站恢复到事故前的原状态运行。

e)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了许多先进技术,提高了运行可靠性。如FACTS技术使电力系统动态性能得到很大改善,大幅度提高了输电线路输送能力和提高了电力系统稳定水平;GPS技术应用于

动态检测和控制中,使原来不可能做到的控制和测量精度以及故障分析、装置试验、特殊参数的采集都得以实现。

2现场总线技术

2.1简介

现场总线(Fieldbus)是近年在各自动化领域中发展很快的互连通信网络,就其名称含义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现场”是指工作环境中设备级(最低层)之间的联系,“总线”是指这一通信联系必须遵从统一的技术标准,可实现各设备间的互连、互操作。作为设备级间的基础通信网络,现场总线必须具有协议简单、容错能力强、安全性好、成本低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并能适于信息的频繁交换,因而不同于上层高速数据通信网。目前,国际上现场总线技术发展很快,形成了多种总线标准,较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有Lonworks、CANbus、FFbus、Profibus等等,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

现场总线以其全新的结构体系给各种控制系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由它构成的智能电器网络也表现出强大的优势。现场总线的网络拓扑结构目前多采用总线型。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因此它是以智能电子设备(IED)的使用为前提的、现场通信网络与控制系统的集成。2.2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意义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IED之间及其与主站之间的串行通信的物理层早期普遍采用了RS-232,随后许多装置采用了性能较好的RS-485(半双工)及RS-422(全双工)。在变电站层,有些系统采用了各种计算机局域网,如Novell网、以太网等。虽然硬件种类不多,但使用的通信协议很不一致,不同生产厂的设备一般不能互连及互操作,规约转换和或者说网关成了网络结构中最主要的设备,给用户带来极

大不便。现场总线则不仅具有开放性和互操作性,而且具有控制功能分散和可靠性高的优点,因此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使用现场总线是必然趋势。

3国内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现状

3.1国外

国外产品以ABB公司的SCS100/200和西门子公司的LSA678为代表。

a)信号采集方式:在间隔层终端一般采用多DSP结构,集保护、录波、计量、远动功能于一体,并使得信号采集完全分散分布和下放,简化了二次回路。

b)数字通信方式:通信网主要以光纤为介质(如LSA678),光纤具有很高的通信速率和非常好的抗干扰能力。也有一部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网采用了现场总线技术,如Lonworks及CAN总线。现场总线具有很高的抗干扰性能,网络传输速度适中,成本低、施工方便。

c)控制系统:站控单元采用高性能工作站或专用硬件,处理和存储能力较强,可靠性很高。监控保护单元均按一次设备安装单位划分,设于高压断路器附近和低压开关柜上,站控单元和监控保护单元通过串行口或网络连接。由于功能和组成分散,所以规模伸缩性好,能满足不同电压等级应用的需要。然而这些产品也存在价格昂贵、开放性不够理想、功能上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对一次设备的使用及管理要求等问题。3.2国内

目前我国220~500 kV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基本上为有人值班运行方式,大多仅发遥测、遥信信息,但采用完全分散分布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仍是这类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

110 kV及以下等级的变电站大多要求按无人值班运行方式设计,按实现的自动化水平可分为两类:一种为远动RTU方式,另一种为全新的综合自动化方式。一般意义下的远动RTU是集中式、单CPU的自动化设备,它具有“四遥”功能,而且也有统一的通信规约和技术标准,所有信号由RTU集中采集,遥控、遥调指令通过RTU装置的硬接点输出,由控制电缆引入二次控制回路。现在已经出现了多CPU协同工作的分散式远动RTU,可按功能或电器单元划分模块,其物理结构根据需要可配置成集中式或分层配屏式,交流采样技术业已广泛应用于RTU之中。而且,远动RTU模式也可通过串行口配置功能强大的人机联系子系统,变电所内其他智能设备一般通过串行口接入RTU。远动RTU一般不能与数字保护交换信息,保护动作信号仍需通过继电器接点采集。

至于第二种方式在国内的使用情况如下:

a)信号采集方式:采用分散分布式交流采集系统,通过串行口或网络与后台监控主站相连。特别是10 kV变电站,将测控部分合并在10 kV保护装置内,根据模拟量对采样精度的不同要求,采用专用的电流输入口以接测量用TA。

b)控制系统:站控单元多采用工业PC,其性能价格比不及计算机工作站和计算机服务器。监控系统大都保留有RTU装置,将其作为信息采集和向各级调度传递信息,并通过它与监控系统交换信息。

c)数字通信方式:现场通信多采用RS串行通信总线,也有少数采用CAN、Lonw- orks现场总线,但是不同厂家设备的通信规约种类繁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软硬件开发人力,也给用户的设备选型、运行维护等带来诸多不便。并且,因受制于通信规约及调度主站功能的不完备,综合自动化系统用作无人值班分站时不能实现其所能提供的丰富的变电站运行监控功能,浪费了用户的投资费用。

就总体而言,国内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主要是从国外购买硬件设备,系统软件的集成则由国内的科研开发单位提供,这样可以节省投资。

4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及构成

4.1功能

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a)控制、监视功能。承担数据采集(模拟量、开关量及脉冲量)和设备监视、操作控制功能(可由上级调度或当地通过键盘自动操作或选择操作,只有在返校无误后方可执行),并能实现“四遥”。

b)自动控制控能。如主变压器有载自动调压、电力电容器组自动投切、低频减载、备用电源自动投入接地自动检测等。

c)测量表计功能。向电网控制中心传送变电站的运行测量值,采用脉冲电度表累计电量。

d)继电保护功能。实现对变电所内各元件、线路、母线等的安全保护,并能与监控系统通信。

e)其他安全监控功能。通过操作与闭锁功能有效地防止电气误操作;当系统故障时,能完成事件顺序记录、事故追忆和故障录波;具有越限报警和异常状态报警功能。

f)接口功能。承担系统中各层之间的连接功能。

g)系统功能。实现变电站级的协调、优化控制,并实现与远方调控中心的通信。

4.2硬件系统设计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采用完全分散分布的系统,结构可分为三层即变电站层、间隔(单元)层和设备层,通信系统拟采用CAN总线技术,如图1所示。

设备层包括开关、变压器、TA/TV等一次设备。随着技术的发展,变电站的一次设备因带有电子设备的智能传感器和执行器而成为智能电子设备(IED),这些设备不仅把现场的数据数字化,同时具有计算机数据通信接口,可以自由地同其它设备交换信息。此外它还能根据直接测量的结果计算分析出很多其它难以直接测量的数据,如谐波分量、序电流、序电压;利用计算机的储存能力,智能设备还可以完成统计记录功能。

间隔单元层包括保护设备、数据采集及控制设备、指示仪表等,在分散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由独立的保护及I/O单元组成。

变电站层通常是指站级计算机,可以采用基于工程工作站及TCP/IP网络的多功能SCADA系统,完成数据收集及处理、数据库管理、异常检测与告警、优化控制、人机接口等功能。

4.3通信方式的选择

分散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总体结构主要取决于通信系统的选择,系统的总体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也由通信系统的优劣来决定。变电站层与间隔单元层之间的通信网之所以采用基于CAN网络的总线型技术方案,是因为这种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a)易于实现双网备用,易于通过多网络提高性能;

b)易于同I/O单元、保护单元集成,易实现高速数据交换;

c)网络仲裁效率高,信息优先级别丰富,可以确保紧急信息的实时性;

d)抗干扰能力强;

e)成本低,施工简便。

与远方调度自动化系统及集控中心的通信采用串行通信总线或专用远动通道,与远方诊断计算机通信可以通过MODEM与电话网的连接来实现。因此整个系统的通信系统是混合型的,能够为不同对象提供最合适的通信方式。

4.4软件系统设计

系统的软件由两大部分组成:PC机软件部分和模块软件部分。

PC机软件部分运行在Windows系统平台上,由设备组态工具、网卡驱动程序以及人机界面(MMI)组成。设备组态工具用于对现场设备的组态及下装;网卡驱动程序是设备组态工具、人机界面与IED设备之间通信的桥梁;人机界面则使用户可以形象、实时地观察和控制现场设备的信息和状态。

5结束语

由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同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协商确定,为了电力工业的利益,《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标准将作为变电站内通信的唯一的国际标准,我国也将其已经制订了的

IEC60870-5-103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的传输规约等同采用,所以在设计时尽量采用符合此标准的设备,以实现变电站自动化设备在全性考虑,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将成为变电站自动化的长期方向。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系统概述; 本次设计采用YH-B200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其系统是面向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的成套自动化设备其是陕西银河网电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新型设备,该系统是在总结我国微机变电站运行经验基础上,根据国内外新的发展趋势,以提高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为宗旨,以方便现场安装调试、无人值守为目的,向智能化迈进的全新概念综合自动化系统。 其设备从变电站整体出发,统一考虑保护、监测、控制、远动、直流和五防等功能,避免了功能装置重复备置等弊病,及减少投资,又有利于变电站运行管理和维护。 YH-B200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组成结构如下图;

该系统在我国首次集微机保护和远动为一体,并率先把这种装置直接安装于高压开关柜上,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是以单元分散型嵌入式为指导思想,系统装置中每个单元的结构、外观和尺寸是完全一致的。其可把各个单元分散安装在一次设备上,或集中组屏按装。相比两者具有明显的优点;可以大大减少连接开关柜控制屏及控制室的各种电缆,减少控制室面积,从而节省了变电站综合造价,简化了施工,方便了维护,并且提高了变电站的可控性,可扩展性和灵活性有了很大提高。消除了因设备之间错综复杂的二次电缆引线接错造成的问题,提高可靠性 YH-B200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面向对象设计的。系统中每一种单元都面向变电站内的各种一次设备。如线路单元,就是面向开关柜设计的,它包含了对该开关柜的控制、测量、事故记录和线路的各种保护等;电容器单元也像线路单元一样,它是面向电容器组的;变压器是变电站的核心设计,YH-B2000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对变压器设计了三种面向它的完全独立的功能单元。第一是主保护单元,它主要完成变压器差动保护等。第二是后备保护,它主要完成变压器的过流保护等。第三是变压器的测控单元,主要完成主变的有载调压控制和电气量的测量。备自投单元是完成变电站两路电源的自动投切功能的。直流子系统也被YH-B2000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纳入了整体成套范围,作为系统的一个单元整体规划设计。 YH-B2000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安装,所有单元均通过一梗三芯通讯电缆同后台总控单元实现实时数据交换。

现场总线综述及应用实例.

现场总线技术综述 一.概述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是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工业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的出现引起了传统的PLC 和DCS控制系统基本结构的革命性变化。现场总线系统技术极大地简化了传统控制系统繁琐且技术含量较低的布线工作量,使其系统检测和控制单元的分布更趋合理。更重要的是从原来的面向设备选择控制和通信设备转变成为基于网络选择设备。尤其是20世纪90 年代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逐渐进入中国以来,结合Internet 和Intranet 的迅猛发展,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其传统控制系统无可替代的优越性。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已成为工业控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 1.现场总线的特点 现场总线技术实际上是采用串行数据传输和连接方式代替传统的并联信号传输和连接方式的方法,它依次实现了控制层和现场总线设备层之间的数据传输,同时在保证传输实时性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可靠性和开放性。一般的现场总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布线简单(2)开放性(3)实时性(4)可靠性2.现场总线的优点 由于现场总线以上的特点,特别是现场总线系统结构的简化,使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投运到正常生产运行以及检修维护,都体现出优越性。 1.节省硬件数量与投资, 2.节省安装费用 3.节省维护开销 4.用户具有高度的系统集成主动权 5.提高了系统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3.现场总线的应用领域 目前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冶金、电力、水处理、乳品饮料、烟草、水泥、石化、矿山以及OEM用户等各个行业,同时还有道路无人监控、楼宇自动化、智能家居等新技术领域。

二.现场总线的标准 1.IEC61158的制定 1984年IEC提出现场总线国际标准的草案。1993年才通过了物理层的标准IEC1158-2,并且在数据链路层的投票过程中几经反复。 发展61158现场总线的本意是“排他的和联合的”,各自独立的“现场总线”将给用户带来许多头疼的技术问题,牺牲的是用户的利益。在现场总线领域里,德国派(ISP,Interoperable System Project,可互操作系统规划,是一个以Profibus 为基础制定的现场总线国际组织)和法国派(WORLD FIP)的对持十分激烈,互不相让,以至于IEC无法通过国际标准。1994年6月在国际上要求联合强烈的呼声和用户的压力下,ISP 和World FIP成立了FF(Fieldbus Foundation,现场总线基金会), 推出了FF现场总线。IEC投票的文本就是以FF为蓝本的方案。这是现场总线发展的主流方向。 由于FF的目标是致力于建立统一的国际标准,它的成立实质上意味着工业界将摒弃ISP(含PROFIBUS)和WORLD FIP。它的成立导致了德国派ISP 立即解散;法国派(WORLD FIP)已经明确表示不反对IEC的方案,并且可以友好地与IEC方案互联,甚至提出了与FF“无缝连接”方案;而剩下的德国派PROFIBUS因为与FF的方案和技术途径不同,过渡将是非常困难,因此强烈反对IEC方案以保住市场份额。但是PROFIBUS提出的技术理由仅仅是一些支节问题,于是一些评论认为它是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去反对FF,国际上的现场总线之争已经演变成为PROFIBUS的德国派与以FF为代表的“联合派”竞争。有趣的是工业国家的大公司往往“脚踏几条船”加入各种现场总线以获得更多的商业 利益,如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最主要的反对者西门子公司(PROFIBUS主要成员)也参加了FF。这种具有特殊意义事实已经说明了PROFIBUS要与FF对抗在技术上处于明显的劣势。 在现场总线国际标准IEC61158中,采用了一带七的类型,即: 类型1 原IEC61158技术报告(即FF -H1) 类型2 Control Net(美国Rockwell)公司支持 类型3 Profibus(德国SIEMENS公司支持) 类型4 P-Net(丹麦Process Data公司支持)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及发展过程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及发展过程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包括继电保护、控制、测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情况执行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通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内各设备间相互交换信息,数据共享,完成变电站运行监视和控制任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替代了变电站常规二次设备,简化了变电站二次接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提高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水平、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电能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一、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必要性 变电站作为整个电网中的一个节点,担负着电能传输、分配的监测、控制和管理的任务。变电站继电保护、监控自动化系统是保证上述任务完成的基础。在电网统一指挥和协调下,电网各节点(如变电站、发电厂)具体实施和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因此,变电站自动化是电网自动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它应确保实现以下要求: (1)检测电网故障,尽快隔离故障部分。 (2)采集变电站运行实时信息,对变电站运行进行监视、计量和控制。 (3)采集一次设备状态数据,供维护一次设备参考。 (4)实现当地后备控制和紧急控制。 (5)确保通信要求。 因此,要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高效、实时、可靠,对变电站内设备进行统一监测、管理、协调和控制。同时,又必须与电网系统进行实时、有效的信息交换、共享,优化电网操作,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并为电网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留下空间。 传统变电站中,其自动化系统存在诸多缺点,难以满足上述要求。例如: (1)传统二次设备、继电保护、自动和远动装置等大多采取电磁型或小规模集成电路,缺乏自检和自诊断能力,其结构复杂、可靠性低。 (2)二次设备主要依赖大量电缆,通过触点、模拟信号来交换信息,信息量小、灵活性差、可靠性低。 (3)由于上述两个原因,传统变电站占地面积大、使用电缆多,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负担重,二次设备冗余配置多。 (4)远动功能不够完善,提供给调度控制中心的信息量少、精度差,且变电站内自动控制和调节手段不全,缺乏协调和配合力量,难以满足电网实时监测和控制的要求。 (5)电磁型或小规模集成电路调试和维护工作量大,自动化程度低,不能远方修改保护及自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概述(精)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概述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变电站的组成、工作原理及作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模式和基本功能,进一步叙述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基本概念,并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 :变电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1. 概述 电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整个电网的一、二次设备信息进行综合利用,对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大的意义。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的流向和调整电压的电力设施,它通过其变压器将各级电压的电网联系起来。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系统、网络、数据库现代通讯技术等将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包括控制、测量、保护、自动装置等 ,经过功能组合和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实行自动监控,测量和协调来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他完全取代了常规的监控仪表,中央信息系统,变送器及常规远动装置。不仅提高了变电站的可控性,而且由于采用了无人值班的管理模式,更有效地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人为误操作的可能,最大程度提高了变电站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2. 变电站 变电站 (Substation改变电压的场所。是把一些设备组装起来,用以切断或接通、改变或者调整电压。在电力系统中,变电站是输电和配电的集结点。 2.1 变电站组成 变电站主要是有设备及安装工程、建筑工程(土建、其他项目工程等。设备及安装工程包括两部分 :既一次部分(设备、二次部分(设备。

变电站是把一些设备组装起来,用以切断或接通、改变或者调整电压,在电力系统中,变电站是输电和配电的集结点,变电站的设备有变压器、开闭电路的开关设备,汇集电流的母线,计量和控制用互感器、仪表、继电保护装置和防雷保护装置、调度通信装置等,有的变电站还有无功补偿设备。 2.2 变电站工作原理 变压器是变电站的主要设备, 分为双绕组变压器、三绕组变压器和自耦变压器即高、低压每相共用一个绕组,从高压绕组中间抽出一个头作为低压绕组的出线的变压器。电压高低与绕组匝数成正比,电流则与绕组匝数成反比。 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变压器相似,它们把高电压设备和母线的运行电压、大电流即设备和母线的负荷或短路电流按规定比例变成测量仪表、继电保护及控制设备的低电压和小电流。在额定运行情况下电压互感器二次电压为 l00V , 电流互感器二次电流为 5A 或 1A 。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绕组经常与负荷相连近于短路 , 请注意 :绝不能让其开路, 否则将因高电压而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或使电流互感器烧毁。开关设备包括断路器、隔离开关、负荷开关、高压熔断器等都是断开和合上电路的设备。断路器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下用来合上和断开电路;故障时在继电保护装置控制下自动把故障设备和线路断开,还可以有自动重合闸功能。在我国, 220kV 以 上变电站使用较多的是空气断路器和六氟化硫断路器。 隔离开关的主要作用是在设备或线路检修时隔离电压,以保证安全。它不能断开负荷电流和短路电流,应与断路器配合使用。在停电时应先拉断路器后拉隔离开关, 送电时应先合隔离开关后合断路器。如果误操作将引起设备损坏和人身伤亡。 负荷开关能在正常运行时断开负荷电流没有断开故障电流的能力, 一般与高压熔断丝配合用于 10kV 及以上电压且不经常操作的变压器或出线上。 2.3 变电站作用

变频器与现场总线1

1.名词变频技术现在人们常说的变频技术主要是指交流变频调速技术,它是将工频交流电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变换成不同频率的交流电变频器变频器是将频率固定(通常为工频50Hz)的交流电(三相或单相)变换成频率连续可调的交流电的电能控制装置。晶闸管的浪涌电流晶闸管的浪涌电流是一种由于电路异常情况引起的并使结温超过额定结温的不重复性最大正向过载电流。擎住电流I L GTO经门极触发刚从断态转入通态,撤除门极信号后GTO仍能维持导通所需要的最小阳极电流。电流关断增益βoff βoff是GTO 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值愈大,说明门极电流对阳极电流的控制能力愈强。 谐振型变频谐振型变频是利用谐振原理使PWM逆变器的开关元件,在零电 压或零电流下进 行开关状态转 换。 请解释PAM调 制变频脉冲调 制PAM(Pulse A m p l i t u d e Modulation),是 一种改变电压源 的电压E d或电流 源I d的幅值,进 行输出控制的方 式。它在逆变器 部分只控制频 率,在交流器部 分控制输出的电 压或电流。 请解释PWM调 制变频脉宽调 制(简称PWM)型 变频是靠改变脉 冲宽度来控制输 出电压,通过改 变调制周期来控 制其输出频率。 请解释异步调 制载波比N是 变化的,载波信 号和调制信号不 保持同步关系的 调制方式称为异 步方式 同步调制 载波比N等于常 数,并在变频时 使载波信号和调 制信号保持同步 的调制方式称为 同步调制方式。 交-交变频技 术交-交变频 电路是不通过中 间直流环节,而 把电网固定频率 的交流电直接变 换成不同频率的 交流电的变频电 路。 负负载几乎 所有电机都是要 克服来自负载的 阻碍旋转的反抗 转矩。使负载向 着所要求的方向 旋转。此时电机 产生的转矩,其 方向同旋转方向 一致。反之,要 求电机产生与其 转向相反转矩的 负载时称为负负 载。 U/f控制 U/f控制的基本 特点是对变频器 输出的电压和频 率同时进行控 制,通过使U/ f(电压和频率的 比)的值保持一 定而得到所需的 转矩特性。采用U /f控制的变频 器控制电路结构 简单,成本低, 多用于对精度要 求不高的通用变 频器。 通用变频器 所谓通用变频 器,是指能与普 通的笼型异步电 动机配套使用, 能适应各种不同 性质的负载并具 有多种可供选择 功能的变频器 频率分辨率 对于数字控制 的变频器,输出 频率是有级给 定,(1分)这个 级差的最小单位 就称为变频分辨 率。 变频电源 变频电源是电源 转换装置,即从 动力电或市电转 换为所需要的稳 频稳幅电源。 请解释VVVF 改变频率的同 时控制变频器输 出电压,即频率 与电压要成比例 地改变 2.填空题 变频技术可以 分为四类,它们 分别是:(直—交 变频技术),(交 —直变频技 术),(直—直 变频技术)和(交 —交变频技术)。 变频器使用 (电力电子器 件)作为通断控 制器件,将(工 频)交流电变换 成(电压与频 率)。 变频器的组成 包括(整流) 及(滤波电路)、 (制动单元)以 及(逆变电路)。 晶闸管有三个 引线端子:(阳 极A)、(阴极K) 和(门极G )。 晶闸管在电路 中是起(开关) 作用的。晶闸管 不能自关断,属 (半控型)。 门极关断晶闸 管GTO与普通晶 闸管相比,属(全 控性器件)或(自 关断器件),既可 控制器件的开 通,又可控制器 件的关断。 电流关断增益 是门极可关断晶 闸管GTO的一个 重要参数,其值 (愈大),说明门 极电流对阳极电 流的控制能力越 强。 当晶闸管的 额定电压小于实 际要求时,可以 采用两个或两个 以上同型号器件 相(串联 电力晶体管 GTR属于(电流控 制型元件)。 功率场效应管 是用栅极电压来 控制(漏极电 流。 变频器中起通 断作用的器件是 (电力电子器 件)。 在某温度下,器 件一切有关的额 定值和特性都能 得到保证,此温 度称为(额定结

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应用

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应用 1、概述 现场总线(Fieldbus)是当前自动化领域的热门话题,被誉为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局域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自动化系统结构的变革,随着工业电网的日益复杂,人们对电网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控制技术必将取代过去的控制方式而应用在电力自动化中。 2、现场总线 现场总线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形成的,用于生产现场、在微机化测量控制设备之间的实现双向串行多节点数字通信的系统,也被称为开放式、数字化、多点通信的底层控制网络。 现场总线系统FCS称为第五代控制系统,人们一般把50年代前的气动信号控制系统PCS称作第一代,把4~20mA等电动模拟信号控制系统称为第二代,把数字计算机集中式控制系统称为第三代,而把70年代中期以来的集散式分布控制系统DCS称作第四代。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作为新一代控制系统,一方面,突破了DSC系统采用通信专用网络的局限,采用了基于公开化、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克服了封闭系统所造成的缺陷;另一方面把DCS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集散系统结构,变成了新型全分布式结构,把控制功能彻底下放到现场。可以说,开放性、分散性与数字通讯是现场总线系统最显著的特征。

2.1 特点 现场总线技术是计算机,网络通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仪表和测试、过程控制和生产管理等现代高科技迅猛发展的综合产物,因此现场总线的内涵现在已远远不是指这一根通讯线或一种通讯标准。现场总线的控制系统在精度、可靠性、经济性等许多方面都要比传统的控制系统要优越得多,其主要特点如下。 A 系统的开放性。 传统的控制系统是个自我封闭的系统,一般只能通过工作站的串口或并口对外通讯。在FCS中, 工作站同时靠挂于现场总线和局域网两层网络,通过后者可以与其它计算机系统或网络进行高速信息交换,以实现资源共享。另外,现场总线的技术标准是对所有制造商和用户公开的,没有专利许可要求,实行技术共享。它可以与任何遵守相同标准的其它设备或系统相连。用户可按自己的需要和对象把来自不同供应商的产品组成大小随意的系统。 B 可操作性与互用性 不同厂家生产的DCS产品不能互换,要想更新技术和设备,只能全部更换。FCS可实现互连设备间、系统间的信息传送与沟通,可实行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数字通信。不同生产厂家的性能类似的设备可进行互换而实现互用。

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

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 现场总线技术自70年代诞生至今,由于它在多方面的优越性,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导致了自动控制领域的一场革命。本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现场总线技术的种类、现状、应用领域及前景。 现场总线FF(Field Bus)的概念起源于70年代,当时主要考虑将操作室的现场信号和到控制仪器的控制信号由一组总线以数字信号形式传送,不必每个信号都用一组信号线。随着仪表智能化和通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通信网络延伸到工业过程现场成为可能,由全数字现场控制系统代替数字与模拟分散型控制系统已成为工业化控制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场总线已经发展成为集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现场控制、生产管理等内容为一体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Field-bus Control System)。它将通信线一直延伸到生产现场生产设备,用于过程和制造自动化的现场设备或现场仪表互连的现场通信网络,将传统的DCS 三层网络结构变成两层网络结构,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可靠性,实现了控制管理一体化的结构体系。 关键词:现场总线技术、自动控制、发展趋势

第一章绪论 现场总线(Fieldbus)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发展形成的,用于过程自动化、制造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领域的现场智能设备互连通讯网络。它作为工厂数字通信网络的基础,沟通了生产过程现场及控制设备之间及其与更高控制管理层次之间的联系。它不仅是一个基层网络,而且还是一种开放式、新型全分布控制系统。这项以智能传感、控制、计算机、数字通讯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技术,已经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成为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并将导致自动化系统结构与设备的深刻变革。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是顺应智能现场仪表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初衷是用数字通讯代替4-20mA模拟传输技术,但随着现场总线技术与智能仪表管控一体化(仪表调校、控制组态、诊断、报警、记录)的发展,在控制领域内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控制专家们纷纷预言:FCS将成为21世纪控制系统的主流。 第二章现场总线技术概述 2.1现场总线的定义: 目前,公认的现场总线技术概念描述如下:现场总线是安装在生产过程区域的现场设备/仪表与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系统之间的一种串行、数字式、多点通信的数据总线。其中,"生产过程"包括断续生产过程和连续生产过程两类。或者,现场总线是以单个分散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测量和控制设备作为网络节点,用总线相连接,实现相互交换信息,共同完成自动控制功能的网络系统与控制系统。 2.2 现场总线技术产生的意义 (1)现场总线(Fieldbus)技术是实现现场级控制设备数字化通信的一种工业现场层网络通信技术;是一次工业现场级设备通信的数字化革命。现场总线技术可使用一条通信电缆将现场设备(智能化、带有通信接口)连接,用数字化通信代替4-20mA/24VDC信号,完成现场设备控制、监测、远程参数化等功能。 (2)传统的现场级自动化监控系统采用一对一连线的、4-20mA/24VDC信号,信息量有限,难以实现设备之间及系统与外界之间的信息交换,使自控系统成为工厂中的"信息孤岛",严重制约了企业信息集成及企业综合自动化的实现。 (3)基于现场总线的自动化监控系统采用计算机数字化通信技术,使自控系统与设备加入工厂信息网络,构成企业信息网络底层,使企业信息沟通的覆盖范围一直延伸到生产现场。在CIMS系统中,现场总线是工厂计算机网络到现场级设备的延伸,是支撑现场级与车间级信息集成的技术基础。 第三章现场总线的种类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现场总线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出现了群雄并起、百家争鸣的局面。目前已开发出有40多种现场总线,如Interbus、Bitbus、DeviceNet、MODbus、Arcnet、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在变电站正常运行过程中,通过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妥善解决原有变电站监视、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此外,通过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还能够降低变电站运行成本,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电力服务,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持续发展。 标签:综合自动化技术;变电站;应用 引言 电力能源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能源之一,对于确保社会的正常发展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变电站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电力能源方面的供应需求,我国不断加快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改造以及新技术应用。通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应用能够对变电站进行在线监控,能够满足变电站运行自动化方面的要求,能够确保变电站安全运行。 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原则 1)将调度作为中心设计思想。设计完善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必须将调度作为中心设计原则,使调度中心成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从整体结构来分析,调度中心并非独立的系统,它需要和其他子系统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电力资源调度作用。 2)配置分散式系统原则。在配置變电站综合自动化分散式系统的过程中,必须恪守其配置原则,经过间隔层完成电能传输工作,切记使用网络或者上位机进行传输。 3)恪守远方与就地控制原则。在国内,不少地方变电站均需工作人员值守,所耗费的人力资源成本较高,节约该成本,实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则必须恪守远方与就地控制原则,构建远程自动化控制子系统与就地控制模式,以此加强变电站自动化管理。 4)坚持无人值班管理原则。提升变电站自动化管理效果,组建无人管理变电站,必须坚持无人值班管理原则,设计无人值班站系统,全面优化系统软硬件。 5)正确使用交流采样技术。设计完善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必须正确使用交流采样技术,以此降低TA与TV的负载,全面提升测量精度。此外,应充分发挥交流采样技术的集成功能,取消控制屏,用计算机做好信息监测工作,实现信号的一次采集与多次使用。 2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相关技术

几种典型现场总线的比较与应用

几种典型现场总线的比较与应用 摘要:技术是目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控制技术。该文阐述了现场总线的技术特点及发展现状,并且对当前典型的几种现场总线做了详细的介绍和对比,以利于现场总线技术的推广应用。。 一现场总线的背景及发展状况 工业现场控制随着通信、微电子、微处理器等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的展,60~70年代采用两线制4~20 mA标准信号;进入80年代,微处理器被嵌入到各种仪表设备之中,形成了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在分布式控制系统中,虽然现场仪表因含有微处理器而形成智能现场仪表,但由于是三层结构模式,成本较高,且各公司的DCS系统有各自的标准,不能互联。鉴于以上情况,国外提出了现场总线概念,现场总线是用于智能化现场设备和基于微处理器的控制室自动化系统间的全数字化、多站总线式的双向多信息数字通讯的通迅规程,是互相操作以及数据共享的公共协议。 现场总线技术是当今自动化领域技术发展的热点课题,并受到各国自动化设备制造商与用户的广泛关注。它的出现,给工业控制技术领域带来了又一次革命,以现场总线为基础的全数字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FCS)将是21世纪自动控制系统的主流。 二现场总线的特点 (1)实现自动化仪表技术从模拟数字混合向全数字的转变,自 动化系统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 (2)不同厂家的产品互操作性与互用性给用户进行系统集成提 供了方便,即用户具有高度的系统集成主动权。 (3)控制、报协、趋势分析等功能分散到现场级仪表和装置中, 简化了上层系统。 (4)从根本上改变了现有DCs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集散控制系 统体系,简化了系统结构,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三几种类型的现场总线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功能分析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功能 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笔者的工作实践,阐述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现状及组成,从中着重针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旨在为 变电站自动化工程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现状;系统功能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一项提高变电站安全、可靠稳定运行水平,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电能服务的一项措施。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的迅速发展,一方面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或更新传统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保护本身也需要自检查、故障录波、事件记录、运行监视和控制管理等更强健的功能。本文就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及功能进行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现状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安全可靠、功能齐全、结构简单和技术先进的优点,且这些优点通过一些新建变电站的运行得到了很好的证明。近年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的水平飞速发展,在我国电力系统、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普及和应用。无论是 220kV及以上的超高压变电站的设计与建设,还是中低压变电站的无人值班,都应用了自动化新技术,这一应用使得电网建设和电力系统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并且使电网调度和配输电的可能性增强以及变电站的建设成本更为低廉。 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组成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通常把继电保护、动重合闸、故障录波、故障测距等功能综合在一起的装置称为保护单元,而把测量和控制功能综合在一起的装置称为控制或I/0单元,两者通称为间隔级单元。各种类型的间隔级单元搜集到的状态量和测量值,通过软件来实现各种保护闭锁。它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微机保护单元主要完成信号的测量、传递、保护的计算和执行、接受上位机的指令并执行,通讯网络主要完成信号的传递,后台管理机主要完成对保护单元上传来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及显示、提供人机对话窗口、接受操作人员的指令、向上位管理机传递及时信息,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信息。 站控层的主要功能就是作为数据集中处理的保护管理,担负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任务,对下它可以管理各种间隔单元装置,包括微机监控、保护、自动装置等,收集各种数据并发出控制命令,起到数据集中作用,还可以通过现场总

PRM系统概述

PRM系统概述

2.1 PRM系统概述 Plant Resource Manager工厂资源管理系统说明 横河电机提供的“工厂资源管理系统――PRM(Plant Resource Manager)”技术可用于现场智能仪表(FF 和HART协议)设备管理,也可作为传统仪表设备台帐的管理软件包。该技术的最大特点是一个PRM Server数据库可以同时适应FF和HART两种不同协议的设备管理。该技术为工厂仪表设备科学化和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手段,PRM与现场仪表设备进行智能数字化通讯(FOUNDATION Field bus (FF) and HART),可以对现场仪表进行组态、校验和数据存储,对现场仪表的使用情况进行在线诊断。横河电机提供的“工厂资源管理系统――PRM (Plant Resource Manager)”技术目前有着广大的用户群,被业界评为最好的工厂设备管理工具(Asset Management System)。PRM技术特性如下: ●PRM改变了传统的设备维护理念,现场设备维护从定期和预防性维护转变到预测性维护。 ●PRM 提供了高效的和自动的设备维护工作。预测性维护大大降低了设备库存和设备维护 成本。 ●PRM使仪表维护人员的工作从现场进入控制室甚至到上层网络环境,采用PRM预测性维 护手段,真正可实现和防止非计划性的工厂停工。 随着现场总线和智能仪表技术的发展, 双向的全数字化的通讯已经越来越标准化。横 河电机不仅可以提供现场总线的仪表,还能够提 供支持现场总线的设备管理系统。PRM软件包就 是横河电机提供的一个有效管理现场设备的软 件,主要是面向工厂的仪表维护人员和工艺运行 人员,可以有效的减少工厂的整体成本。 i.软件说明 横河电机作为世界著名控制系统供应商有着近百年的控制系统制造和应用的历史,同样在基金会总线(FF)系统,FF总线产品以及HART产品技术方面有着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和领先者的技术地位。 PRM软件包特性如下:

浅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浅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摘要】最近几年,自动化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正朝着多媒体化、综合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技术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它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能够对信号系统、测量仪表、远动装置、自动装置和继电保护等二次设备进行功能组合和优化设计,完成对变电站内关键设备和配电线路、输电线路的动态监控、微机保护、测量、调度及和控制中心通信等综合功能。同时,保护系统自身也实现了自检自查、事件记录、故障录波、控制管理及运行监视等功能。随着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等高新企业的迅速发展,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控制为基础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代替传统变电站的二次系统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1、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技术 1.1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通常采用交流采样方法和直流采样方法进行模拟量的采集,采集内容主要包括:馈线与进线端的功率、电压和电流,变压器油温度,母线电压及电流,直流屏的控制电压,电容器补偿电流信号等;目前常对光电隔离的开关量进行周期扫描或中断输入来取得状态量的数据,状态量的数据主要包括:变压器分接头的位置、隔离开关的位置、断路器的位置,报警信号、无功补偿电容器的投切及全部设备运行的状态信号;脉冲量指的是以脉冲信号表示的电能量,它的采集方式和状态量相同。信息处理涵盖变电站相关参数的记录、统计、分析和核算。 1.2保护系统和操作闭锁。微机保护包括变压器、线路、电容器、母线保护及备用电源自动

合闸和自动投入操作。接受控制系统的命令后,保护系统发出动作信息、故障信息、选择定值及保护类型并及时地对信息进行修改。通过变电站的CRT屏可调节控制变压器的分接头、投切电容器组、控制隔离开关及控制断路器等。为了避免PC机故障时无法对被控设备进行操作,可平行设置人工直接跳合闸装置。操作闭锁包括并发性操作闭锁、出口跳合闭锁、适合一次设备现场控制的闭锁功能和五防操作,只有在CRT屏上输入正确的口令才能实现这些操作闭锁。 1.3数据库技术。数据库能够对整个系统的全部数据与资料进行存储,其数据类型通常包括基本数据、对象数据及归档数据。基本数据是数据库的基础,包括电流电压、断路器的分接头位置、无功和有功功率、变压器分接头位置、变压器油温度及环境温度等状态参数和运行参数;对象类数据是以基本数据为基础,把变压器数据和各种开关数据等一次设备及涉及的基本数据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数据管理,使其它系统对数据的引用更为方便。对基本数据和对象数据进行归档,并把它们存储在磁盘中,形成归档数据。 2、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2.1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功能。信息采集主要包括模拟量、状态量和脉冲量的采集。通常变电站典型的模拟量采集包括:各段线路电压、母线电压、电流、馈线电流、功率值、无功和有功功率值、电压、相位、频率等;状态量包括隔离开关状态、断路器状态、预告信号及报警状态、事故跳闸信号及变压器分接头信号等。目前这些信号主要采用光电隔离方式或通信方式输入系统;而脉冲量是指脉冲电度表输出的脉冲,与系统连接方式选用光电隔离法,采用计数器进行内部脉冲个数的统计来完成电能的测量。 2.2故障处理功能。故障录波主要包含:(1)集中型配置,同时能与监控系统实现通信;(2)分散型配置,微机保护装置进行记录和测距计算,再把数字化波形和测距数据传输到监控系统,之后监控系统进行存储及分析。事件记录主要包含开关跳合记录和保护动作序列记录。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题库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总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常规变电所的二次系统主要由继电保护、当地监控、远动装臵、滤波装臵所组成。 2、变电所综合自动化应能全面代替常规的二次设备。 3、变电所微机保护的软、硬件装臵既要与监控系统相互对立,又有相互协调。 4、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高科技在变电所领域的综合应用。 5、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微机继电保护主要包括接触网线路保护、牵引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电容器保护、小电流接地系统自动选线、自动重合闸。 6、一个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如微机保护)的典型硬件结构主要包括:模拟量输入/输出回路、微型机系统、开关量输入/输出回路、人机对话接口回路、通信回路、电源。 7、人机对话接口回路。主要包括打印、显示、键盘及信号灯、音响或语言告警,主要功能用于人机对话。 8、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微机继电保护主要包括接触网线路保护、牵引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电容器保护、自动重合闸。 9、变压器过负荷保护一般取两相电流。Ⅰ段用于发警告信号,Ⅱ段用于启动断路器跳闸。 10、根据继电器动作电流整定原则和继电保护装臵动作时限的不同,

过电流保护可分为定时限过流保护、带时限电流速断保护,把它们组成一套电流保护装臵称为两段式电流保护。 11、为了补充牵引系统无功功率的不足,提高功率因数,改善供电质量,在各个变电所广泛采用无功补偿并联电容器组。 12、对于瞬时自消性故障,利用重合闸避免不必要的停电。 13、微机保护的一大特色当是利用基本相同的硬件结构和电路。通过不同的软件原理完成不同的功能。 14、在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中,数据通信是一个重要环节。 15、微机保护子系统的功能应包括全变电站主要设备和输电线路的全套保护。 16、变电站的数据包括模拟量、开关量和电能量。 17、电力系统的电压、无功综合控制的方式有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和关联分散控制。 18、变电站通信网络的要求都有快速的实时响应能力,很高的可靠性,优良的电磁兼容性能,分层式结构。 19、数据通信系统的工作方式有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 20、差模干扰是串联于信号源回路中的干扰,主要由长线路传输的互感耦合所致。 21、常规变电站的二次系统主要包括继电保护,故障录破,当地监控和远动四个部分。 22、直流采样是指将交流电压、电流等信号经变送器转换为适合于A/D转换器输入电平的直流信号。

变电站现场总线和以太网技术应用

变电站现场总线和以太网技术应用 【摘要】论文首先概括了现场总线和以太网的定义和它们在揭阳市64座变电站中的应用情况,然后分别对LonWorks,WorldFIP,以及以太网的主要组成元件的功能,通信协议进行详细的描述,并结合实际画出铁山变电站综自系统网络结构图。 【关键词】现场总线;LonWorks;WorldFIP;以太网 前言 现场总线的发展与应用对全面实现设备自动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实现了变电站内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共享。随着变电站规模越来越大,现场总线传输速率低、成本高等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而以太网的出现解决了这些方面的困扰,以太网的可靠性高,灵活性好,传输速率高等特点,使其成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广泛应用的通信方式。 1 现场总线和以太网的定义与应用 1.1 现场总线的定义 现场总线是指安装在制造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制室内的自动装置之间的数字式、串行、多点通信的数据总线。它是一种工业数据总线,是自动化领域中底层数据通信网络。 1.2 以太网的定义 以太网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局域网规范,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以太网络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并以10M/S的速率运行在多种类型的电缆上。 1.3 在揭阳市变电站综自系统中三种网络方式的应用情况 现阶段,在揭阳市变电站中,网络通信方式主要有3种:(1)北京四方、许继等生产商的LonWorks 总线;(2)南瑞继保公司采用的WorldFIP 总线;(3)以太网。揭阳市64座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中,用LonWorks 总线作为数据通信介质的变电站有7座;用WorldFIP作为数据通信介质的变电站有16座;用以太网作为数据通信介质的变电站有43座。 2.现场总线 国内不同的自动化厂站现场总线由于总线类型、具体协议各不相同,总线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发展之趋势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发展之趋势 曾志刚 江西宜丰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本文简要地阐述了今后自动化监控系统的主要发展走向和用户的技术需求,以及目前已出现的一些新技术和新设备。 【关键词】自动化、网络、监控系统、数据库、逻辑闭锁。 一、引言 电力系统变电所综合自动化,又称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经过十多年的技术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在我国城乡电网改造与建设中不仅中低压变电站采用了自动化技术实现无人值班,而且在220kV及以上的超高压变电站建设中也大量采用自动化新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电网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了输配电和电网调度的可能性,降低了变电站建设的总造价,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是目前变电站建设的主要模式。 技术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随着智能化开关、光电式电流电压互感器、一次运行设备在线状态检测、变电站运行操作培训仿真等技术日趋成熟,以及计算机高速网络在实时系统中的开发应用,势必对已有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产生深刻的影响,全数字化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即将出现。本文正是根据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现状及技术发展之趋势,对今后的综合自动化技术和设备作出一些肤浅的要求和展望。 二、现状和问题 变电站自动化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外在80年代已有分散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问世,西门子(SIEMENS)公司的第1套全分散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LSA678早在1985年就在德国汉诺威投入运行,至1993年初已有300多套系统在德国及欧洲的各种电压等级的

变电站运行。我国的变电站自动化工作起步较晚,大约从90年代开始,初始阶段主要为生产集中式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例DISA—1型,BJ—1型,iES—60型,XWJK—1000A型,FD—97等。9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分散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如DISA—2型,DISA—3型,BJ—F3,CSC—2000型,DCAP3200型,FDK型等。随着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目前国外的许多产品也在国内得到普遍应用,如西门子(SIEMENS)公司的LSA系列、6MB/6MD 系列,惠施康(WESCON)公司的D200/D25系列,ABB公司的REF系列,伊林(ELIN)公司的AK系列等。可以预计,今后其发展和推广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与国外技术的差距会逐步缩小,而且国内产品以其适应性强和维护方便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应用,在110kV及以下的电压等级变电站全面采用就地分散式综合自动化,就是在220kV高电压、500kV超高压的变电站,也是采用按等级分小室布置分散分布式综合自动化。经过几年的运行经历,对其设备的不足之处有了一定的认识: ●综合自动化的系统性要求极强,特别是结合了全站的操作防误系统, 要求变电站建设一期工程越齐越好,而这在高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建 设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扩建工程的操作防误闭锁逻辑实际验证困难,特别是牵涉到母线类 的。 ●一次设备电动操作全部受控于监控系统。借鉴于上海南桥变综合自 动化设备功能紊乱的事故,监控系统的误动出口必须绝对禁止,对 IO设备的运行可靠性要求很高。

浅析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浅析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局综合自动化变电所系统的应用概况,并对综合自动 化变电所监控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系统结构,并对通讯方式以及能实现的基本功能 进行分析。 关键词: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功能 一、引言 电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整个电网的一、二次设备信息进行综合利用,对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大的意义。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是一项提高变电所 安全、可靠稳定运行水平,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向用户提供高质 量电能服务的一项措施。随着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高科 技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综合自动化系统取代或更新传统的变电所二次系统,已经 成为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保护本身也需要自检查、故障录波、事件记录、运行 监视和控制管理等更强健的功能。发展和完善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是电力系 统发展的新的趋势。近几年随着我局综合自动化变电所的大量应用对变电所自动 化系统从系统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浅析。 二、系统结构 目前从国内、外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的开展情况而言,大致存在以下几种结构: 1、分布式系统结构 按变电所被监控对象或系统功能分布的多台计算机单功能设备,将它们连接 到能共享资源的网络上实现分布式处理方式不同,分布式模式一般按功能设计, 采用主从CPU系统工作方式,多CPU系统提高了处理并行多发事件的能力,解决了CPU运算处理的瓶颈问题。各功能模块(通常是多个CPU)之间采用网络技术或 串行方式实现数据通信,选用具有优先级的网络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数据传输的瓶 颈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分布式结构方便系统扩展和维护,局部故障不影 响其他模块正常运行。由后台系统、总控单元及遥测装置、遥信装置、遥控装置 组成,并集中组屏安装。交流采样,完善的监视测量功能,高级应用功能有所增强。但可扩展功能不强,控制功能较弱,主要用于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变电所。该模式在安装上可以形成集中组屏或分层组屏两种系统组态结构,较多地使用于中、低压变电所。分布式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自问世以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还存在在抗电磁干扰、信息传输途径及可靠性保证上的问题等。 2、集中式系统结构 集中式一般采用功能较强的计算机并扩展其I/O接口,集中采集变电所的模 拟量和数量等信息,集中进行计算和处理,分别完成微机监控、微机保护和自动 控制等功能。由前置机完成数据输入输出、保护、控制及监测等功能,后台机完 成数据处理、显示、打印及远方通讯等功能。其中总控单元即主单元。作为中央 通信控制器,核心,主要负责与各数据采集单元及当地监控之间的信息交互,接 收并处理各数据采集单元送来的信息,并转发至当地监控主机和远方调度。同时,将当地监控主机和远方调度下发的命令下达给各数据采集单元。此外,它用于完 成微机保护、自动装置等智能电子装置的通信。此结构根据变电所的规模,配置 相应容量的集中式监控主机及数据采集系统,它们安装在变电所的主控制室内。 主变压器和各进出线及所内所有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由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 器的二次侧回路经过控制电缆传送到主控制室的保护装置和监控装置,再送入监 控主机。继电保护的动作信息往往是取自保护装置的信号继电器触点,同样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