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

【摘要】本文围绕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在2013年5月对鞍山市华育高新区学校七年级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问卷调查,结合调查结果从信息技术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兴趣小组的开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相整合等方面,探讨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1.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重要性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简称IL)或称为信息能力、信息素质,是一种涵盖面较广的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的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能力。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就明确提高要提高初中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以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初中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2.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本文以辽宁省鞍山市华育高新区学校七年级学生为样本,对2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56份。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1)课外时间主要在哪里上网。234名学生回答在家里上网,有22名学生回答是在网吧里。

(2)对于上网目的的调查是多选题。有42人回答“查资料”,占16.4%;有135人回答“玩游戏”,占52.7%;有87人回答“聊天交友”,占34%;有98人回答“影音娱乐”,占38.3%;有36人回答“阅读新闻”,占14%;有25人回答“收发邮件”,占9.8%;有12人回答“其他”,占5%;如下图1-1

图1-1

(3)每天使用计算机的时间。46人回答“不使用”,占18%;110人回答“1小时以内”占43%;65人回答“1-2小时”,占25%;35人回答“2-3小时”占14%;没有人回答“3个小时以上”。

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鉴别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当前大力提倡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的使命和目的是什么?台湾教育同行说,即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背书包当然不是就有知识,但是带得走的东西就值得我深思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我们学校的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教学内容有学科之分,但教育没有。叶圣陶先生说,即所有的课都应当是政治课,所有课也都应当是语文课。所谓都是政治课,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课都上成政治课,而是所有课都应当从学科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出发,自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样,所谓都是语文课,也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课都上成语文课,而是所有的课都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这些教育家们说的话内容不同,但仔细深想,却是一个道理。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为依托。作为时代的产物,小学里的新兴课程,信息技术自然也不例外。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要求要考虑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段的

认知特点,教学内容安排就要根据当前所具备的条件,进行合理设置,体现各年龄阶段的侧重点,尤其要注重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帮助。课堂是学习的开始,并非是学习的终点,应该要为学生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应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信息技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信息技术教材犹如信息技术一样,日新月异,教材可谓是年年改,年年变,改变的目的当然是与时俱进,把最适合当前学生,最先进的技术写主课本,让学生从技术中提炼信息素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灵活运用。小学信息技术是基础学科,也是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学习道路,也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学习。 信息技术是人们在未来社会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数据的获得、搜集、处理、发布;信息技术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学习的工具与方法,是人们获得信息与学习的一大实用工具;信息技术是人类未来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获得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不应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落实在教学,教育的过程中。

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浅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晋城市矿区中学焦会芬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然而,如何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中,是摆在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下面是本人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等问题的一些浅显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前提;兴趣;创新;分组教学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简单地讲信息素养即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以及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等的能力。《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指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信息素养应包含以下方面: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感悟,指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 2、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 3、信息道德。 指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道德伦理修养,遵循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信息文化素养。 4、信息常识。 包括信息本身的定义、特点及信息的测量,促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 简言之,信息常识和信息能力是形成信息素养的“物质基础”,一个人在尚未掌握信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情况下就去奢谈信息素养,显然是没有意义的。但信息素养除了需要“物质基础”之外,还必须有“精神要素”,那就是信息意识情感和信息伦理道德,“精神要素”决定着技术能力应用的价值趋向,关系到信息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描述李艺样本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 供讨论) 一、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六主题关系图 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关键词汇总表 主题1主题2主题3主题4主题5主题6 学科思维对象与管理: 对象、关系、 结构、环境 设计与制作: 载体、创意、 结构、形象 系统与工程: 抽象、建模、 复用、迭代、 折中 规则与安全: 规则、标准、 协议、安全 合作与协作: 共建、共享、 共赢、共存 伦理与道德: 伦理、道德、 价值、法规 问题解决文件管理、小 型数据管理、 大型数据管 理、大数据与 数据挖掘、信 息鉴别 科学计算可视 化、数据可视 化、信息可视 化、知识可视 化、信息艺术 化 结构化程序设 计、面向对象 程序设计、工 程设计与管 理、批处理 信息活动的组 织与调控、系 统安全维护、 通讯协议与数 据交换标准 表示与欣赏、 交流与协调、 质疑与反思、 竞争与合作 负责任的使用 技术、分析技 术发展价值、 分析技术事件 的伦理道德与 法制 具备计 算思维 对象与管理 设计与制作 系统与工程 规则与安全 (社会化 的)交流 (开放的)交流与协 作

三、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六主题分学段描述 1.对象与管理 信息技术中的对象与管理, 说的是基于数字化对象的管理思想 和方法。对象是构成信息系统的基本单位, 但对象并非孤立的存在物, 每个对象均有其特定的时空属性, 并由此形成了对象间的各 种强弱关系, 进而构成了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组合体。对象可能是数字化设备, 也可能是计算机文件, 还可能是文件中的构成元素。任何对象又总是处在某一特定的时空环境当中, 并可能随着时空 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 有关对象的管理总离不开对象所 处的软硬件环境。 培养学生的对象与管理的观念和能力, 是学生理解信息世界, 畅游信息社会的基础。经过学习, 使学生具有对象视野和管理思维, 能够将信息世界中的存在物作为对象化的存在加以观察和管理, 具备理解和管理对象世界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 并从对象管理 中获益。 主要表现: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借鉴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我在如何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探讨新教法上做了大胆尝试。 尽可能地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合作,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培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对学生、对自我有个全方位的认识,采取多种方法,坚持不懈地把这 个综合工程做好。 一、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课堂环境构建和资源利用与设计上,设置符合学情的教学情 境或者问题创设,这样就让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由此非常自然地引出 讲课主题。课堂教学的展开,都是在一种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大思路中展开的, 在具体课堂展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学生充 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取得意义建构的效果。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走到学生中间,参加学生的讨论,从中获 取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以学生为中心,评价的标准从知识转向了能力,即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展示作品,放 手让学生互相评价,最后让学生自己评价,从而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鼓 励学生先发现别人的优点,看到别人的优点。我适时地对讨论不清楚的问题给予指导,在学 生互评的同时也大力鼓励学生自评。多种评价不仅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可以改进课程 或教学的设计,同时给自己和老师提出建议和期望,师生共同进步。 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课程改革要求,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体验积极 的情感与态度。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经常是导入的时候,让孩子发现遇到的问题,从而 引导他们去尝试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采用学生喜欢的学 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 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也能培养了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 的作用是设计任务,创设环境,组织学习。对采用其他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留 言本上向教师发问,教师及时地对问题进行解答。 四、教学设计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平时从上课构建课堂开始,就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紧密联系他们的生活,贴近 他们的学情,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自己“灵动”起来!因此,我觉得激发兴趣和良好的评价机制 尤为关键,比如课例《图像调整好上传》,本课是本单元学习、使用ACDSEE图像编辑软件 的开端与入门,应用技术核心是“图像调整”,导入课的时候,我引出了近期学校举办的首届 教师摄影大赛,然后孩子们兴趣高涨,随后给出一组照片,让孩子们发现其中的问题。孩子 会兴趣高涨的看出问题来:有的照片太小,看不清,有的照片太暗,也看不清。那么顺着他 们发现的问题,导入本节课,就很自然了。课后想想,正是我的做法,让本节课完全活了, 孩子们也是兴趣很高的自主学习。 五、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发表自己看法时,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给其他同学发表意见的机会,而是自己抢了 其他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这样做压制了学生发表意见的热情。自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及时有效的评价机制,是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如何更好地把握上述两个关键点,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并用来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体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能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现代化教育中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现代化教育中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大学毕业时论文题目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方法”,如今翻阅看来皆泛泛之淡。从教12后再来谈如何培养、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更加深有体会。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现代化教育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素养教育势在必行,现代教育对中学生的要求也有着进一步的提高。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在此阶段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其整个人生中都会带来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如今信息技术课程也不再是只教学生计算机知识,而是将其整合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活动课,成为初中阶段的必修课。其中除了常态的信息技术教育之外,还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它不再专属哪一类学科,是一门动态性、综合性、生成性更强的课程。可以对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形成与提高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一节课45分钟如何将它最大化地发光发热,相信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由于计算机课都是到机房进行,而每个学生既要动脑也要动手。针对其课堂的特殊性,一定要分层分量教学避免差异性。一样的内容和作业量,多出的时间无所事是,来不及完成的也大有人在。所以一定要将练习实践任务分层分量,任务驱动,大家都有所收获。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是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要分层,作业评价也需要分层,完成的情况个人不一,对较弱的學生应该用激励性的评价,给予表扬,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下次再接再厉;对较好的学生采用竞争性的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抱有更加严谨、虚心的态度。 (二)提高对课堂的认知 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绝不是只是计算机课上的事,而计算机课也不是只局限于机房进行。理论性知识我更喜欢在教室里讲解,甚至某些实践性研究学习,可以离在教室,走进校园和社区进行。当学生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会调查研究时,其综合信息素养也将不断地得到发展。个人认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课堂的认知范围要用更开阔的视眼来看待。 (三)开展各类丰富的课外专业课程 1.文献信息课 过去硬件条件不足,课外想开展活动,可行性不大。随着教育装备现代化的发展,学校加强了电子图书馆建设和计算机网络化建设,可以多开展有关信息技术的课程,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大学时有专门一课是文献检索,可见其重要性。如今在中学阶段,学生对于系统的文献信息知识教育以及有关文献信息检索、鉴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保华镇发箐中学李菊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面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改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被确定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为了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涵义,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资料形成以下认识。 一、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最新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而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等特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习者通过特定学科的学习应达成的反映该学科特质的重要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是指向学生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的重要途径。 二、信息技术学科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摘要]信息素养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和创新。信息技术课应建设成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最佳课堂。[关键词]学生信息素养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四部分构成。 二、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培养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基于网络化的新环境,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学校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首先,要知道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个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自己进入职业界和融入社会以及文化环境都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信息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要明确信息素养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降低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各种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增强记忆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容易把握研究的方向,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信息素养的培养和训练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1.利用资源,提高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能力不只包括专业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所学的方法技巧去获取、分析、评价和使用信息。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成为各学校必修课程,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只停留在操作技能的培养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常用信息技术硬件的使用方法,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学会网络中学习资源的检索方法,在此基础上还要改变过去以传授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及操作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学生利用信息去解决学习、工作及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技术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摆在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共同的课题,本文将从以下四个不同的层面展开论述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学生信息素养的 培养: 一、以生为本,挖掘课程的趣味性,培养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及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时机,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实际,充分挖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有效激发和引导小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1.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小学生很容易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要稍加以引导、扶植,就能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诱导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意识。如教

三年级学生下册第2课《装扮桌面》一课时,我首先把教师机的桌面设置成一位学生创作的漂亮的卡通背景,然后展示给学生,提出:“你也想像老师这样给桌面换个漂亮的图片吗?” 接着,我随手画了一幅有趣的自画像,然后设置为桌面背景,通过直观观看老师的漂亮桌面,学生个个兴奋异常,纷纷表示要自己动手来制作漂亮的桌面。接下来我就进一步引导学生:“到哪里去设置桌面图片呢?请知道的同学来说 一说。”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先找一幅漂亮的图片,有的同学说自己画一幅美丽的画,还有的学生说用金山画王画好再用画图软件打开,看着眼前的这群活泼可爱的小学生我暗暗吃惊,心里有点担心:同学们真的能做出这样的作品吗? 心里虽然这样想,但是我为了鼓励学生,嘴里却说:“开动脑筋,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知识,老师相信你能做得更棒!”没有想到,由于上课情境创设得比较成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各种各样尝试。他们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创作出了一幅幅令人大开眼界、充满童真童趣的电脑桌面作品。 2. 紧紧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除了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挖掘课程本身的趣味性,我们还应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通过下列途径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并用来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体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能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思礼一中王云武 信息时代呼唤人们的信息素养。目前,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树立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目标,是我国今后信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今后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保证。早在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就已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从那时起,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已达到基本普及的阶段,当前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利用来之不易的信息化建设成果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课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从而为他们将来进入信息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有多种途径,以下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切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产生实际效能的重要因素,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否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首先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融入了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理念。遗憾的是,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不少人的信息素养状况并不容乐观,他们往往习惯于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和模式下进行课堂教学,不愿去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即使已有一部分教师认识到学习电脑的重要性,并开始学习电脑操作技术,但仅有的这些认识也是远远不够的,有的只不过是为了应付上级举办的各种优质课之类的竞赛活动,信息化的教育理念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没有真正地体现,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并没有得到提高,试想这样的局面怎能在教学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不可否认,各级有关人事、师训等部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而且有的培训力度也非常的大,但最终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误区,如一味注重技术层面的培训,而技术层面的培训又主要是学习文字编辑,动画、课件制作等,很少涉及关于有目的地搜集获取信息、筛选整理信息、发布信息进行交流等知识技能的专题培训,几乎没有灵活地创造性地利用信息的方法、策略的培训,另外,一些培训几乎没有察觉教师信息意识、信息策略等方面的培训,导致教师信息素养中很重要的这一层面几乎没有什么提高,学习的一点信息技术,由于很少用于教育教学及其研究的实践,时间一长又都荒疏了,而平时的课堂教学有很多还是“涛声依旧”……以上误区,导致“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平时的教学、教研实践成了“两张皮”。而这肯定不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看到,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并不等于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要加强广大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提高自己:首先,教师要在对信息的认识、态度上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这是每个教师在信息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即驾驭信息技术操作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等,只有这两方面的素质都有了提高,教师才会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也只有教师的自身素养得到了提高,也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课堂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

中学生信息素养的的培养

中学生信息素养的的培养 信息素养又称信息素质,指具有使用信息及信息工具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 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由于多年形成的心态及习惯,信息技术教师总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学科属边缘学科,既没有高考的压力,也没有学校的检查评估,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活动开展不规范,长时间形成了学生不重视,学校不检查,教师只应付的格局,完全忽视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培养学科信息素养的主体,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及时获取新信息,就会影响教学内容的更新,甚至还会将一些已经过时的观点传授给学生。正所谓身教胜于言传,一个自身都缺乏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怎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学生呢。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切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产生实际效能的重要因素,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否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首先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融入了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理念。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推广与普及,教师也应

当断提高自的信息素养,跟进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主动去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素养:抓住课堂教学,立足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只有在强烈的信息意识的引导下,产生强烈的发现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使学生自觉地追求信息。信息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靠信息技术教师长期在教学活动的引导和渗透。在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中,有大量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的获取及信息价值判断等相关内容,其目的就是要在高一这段时间,在学生的意识里建立一个关于信息技术的概念,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让他们明白如果能够掌握现在所学的信息技术课的知识,会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好处。带着这样的目标和态度学生才会在心里重视这门课,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是一门单纯地掌握技术性的课程,学生心里重视了,自然就会努力地去学好它。 是丰富学生的信息知识,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由于受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了解甚少,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在家庭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零。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新一轮课改将我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落实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到各个学科,又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四个方面。从个性和共性的角度出发,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析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又兼顾总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方式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2)计算思维。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即计算思维。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问题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算法设计解决问题

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将其迁移到与其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3)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的习惯;掌握相关的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运用其从事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4)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尊重公共规范,既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的个体合法权益,也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浅谈初中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其教材不甚理想,学生也没有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虽然一到上课时间都准时走进信息技术教室,但都是冲着玩去的。所以一堂课下来,学习掌握到的信息技术技能是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本文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提出对应策略。 一、以有趣的任务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爱玩游戏,一些老师的惰性滋生,只要学生打开电脑就万事大吉。这种“学习”又何谈学生素养的形成,更遑论核心素养的形成。所以,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当从“一切为了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自身的课程教学活动。从我们目前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看,每一堂课都有教学任务,通过完成这个任务让学生掌握技术应当是我们课程教学的目标,也应当是我们必须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成这样的学习目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核心素养则可以循序渐进的形成。但我们看到的现实是,教材体现得比较多的是“技术”上的要求,语言的表述方式显得比较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在备课时,首先应当思考教材上提出的“任务”学生感兴趣吗?如果不,我们又该怎样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应当将“任务”生动形象化地呈现给学生,如教学“网络知识”单元,“下载信息”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学习前,将“下载信息”这四个比较枯燥的文字符号确定为“我喜爱的网上图片展览”,要求学生能够从网页上下载美丽的图片和美好的语言文字。学生就会比较积极地从网上下载喜欢的图片,导入到WPS文字或WPS演示中,并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二、以有效的合作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和家庭教育背景的不同,导致在信息技术的学习程度上参差不齐。平时的教学,我们也都有这样的感觉:信息技术课和别的学科最大的差别是学生的基础,不少学生不教就会了,有的学生却不然。这就需要我们做出这样的思考:怎样去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呢?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利用伙伴合作的策略,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要让伙伴之间的合作能够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需要我们熟悉每一个学生,尤其要熟悉学生家庭基础和对电脑的掌握程度。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合作形成的对子,让一些电脑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挑起指导基础较差学生的担子。从平时的教学情形看,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与智力的联系不是很紧密,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形成,多需要学生进行自觉重复的操练。从平时的教学情形看,以有效的合作引领学生形成核心素养,需要我们多让学生进行一些有合作可能的操练。可以是同电脑的操练,也可以是分电脑的操练。如WPS文字单元,教者设计了《个人名片设计》一课,不少学生制作的名片较为简陋,这时,让学生进行合作,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名片与他人的进行比较,让学生能够汲取他人精华,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后来的学生交流中,大家发现,经过合作制作的名片,都获得了成功。 三、以成功的喜悦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成功的欲望人人都有。信息技术课堂人人都可以获取成功,但也可能失败,当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失败时,即使不是一败涂地,也会立马丧失信心,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形成。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里,我们要力求做到多让学生获取学习的成功,更要力求做到让学生都获取成功。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课堂不留成功的死角。应当说,最不容易获取成功的是一些具有问题的学生,作为教师需要注重发挥问题学生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尤其注意鼓励处于问题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的成功,让这些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我们要尽量发掘他

如何提升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如何提升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紧扣教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但没有良好 的信息道德,其危害更大。所以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首先 应该是一个具有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的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究。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忽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应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 转变的核心是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 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和 “团队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信息 技术课程时,学生应拥有自己的问题和学习目标,教师则要解放学 生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奥妙,感悟信息技 术课程的博大精深;让他们自己运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各种媒体收集 信息,从生疏到熟练,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最终解决问 题的目的。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 概念、原理,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创造信息等信息能力,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 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建良好的氛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 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 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 新型的教学方法。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 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方法,如使用多媒体

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核心素养

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核 心素养 在一些课上,教师可以综合培养学生的 核心素养,前提是要明确培养要素和方向,用心设计教学。笔者根据以往教学、听课学习等经验,总结出一节优秀的、 面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一般需要研究 和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为什么学这就要 求教师能努力设置一个好的情境,让学 生知道自己是为了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而学。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借助于计 算思维,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式去解决。而且这个主题情境最好能贯穿整节课,让各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这样的 课堂逻辑思维强,知识呈现得自然而不 生硬,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其真正参与其中。如笔者上文提到的

“争做安全侦查员”的设计,在学生查案过程中,信息意识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 无声”的效果。 怎么学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基于核心素 养的教学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其学会学习、乐学善学。自主探究与 合作是最好的方法。自主探究让学生养 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合作可以培养 学生树立组织参与、团队合作、承担责 任等意识。如笔者上文提到的“我是小小 程序员”的设计,从实际问题往流程图的 抽象,学生先自主探究,接着通过合作、分析、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计算 思维。有何用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非常 有实用价值的课程。学生所学内容也许 在课堂上解决了情境中的问题,但是数 字化实践力、信息社会责任的素养培养,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和思考的 空间。

?因此,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开放性的拓展提升任务或问题,任务和问题指向于今天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是什么?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哪些问题?问题留白,这既是一种分层教学需要,更是问题解决、技术运用这些素养培养的需要。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弱化信息常识教学和技术机械重复应用,要强化引导学生用学科素养的思维全面认识和思考这个复杂的信息化社会。通过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做出科学、专业的信息化判断,从而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创新与发展。 ?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设计出能培养学生对应相关方面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科室2006-04-29 10:24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2003年,当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取得硕果之际,教育部出台了《2003-2007年教育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提升现在教育质量和水平。我省在2005年之前为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也将投入大量资金,为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县、乡、村级学校落实信息技术设备等。并且进行系统规划,进一步使信息化行动在我们的校里加快实现。县教育局也针对信息化建设情况作了进一步的调查,计划在两年内使普通中小学学生达到人均一台计算机,每校一套多媒体设备和联上互联网。每乡争取达到建设远程教育网络等。这一个计划的出台无一是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打下坚实基石,更进一步的说明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以期全面开发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需要的人的整体素质,拓展对信息本质的认识。 一、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设备到人员、从内容到方法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充分利用已有设备,上好信息课,搞好兴趣小组活动,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 根据我县中小学现有的计算机房,上好信息课是提高兴趣的第一步,有很多学校的机房满负荷的工作,为同学们开设计算机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核心素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收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核心素养要落实,关键在教学实践中,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变更和选择是不够的,关键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也包括评价方式的转变。 一、从生活中开展,渗透核心素养。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入新知的教学,注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生活中开展预学,学生通过预习活动感受到问题的客观存在,然后教师直接揭示问题的本质,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将核心素养不知不觉地深入孩子的内心。 二、从学习当中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从学习作业的功能来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趣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思维、技能、方法得以发挥和展示,设计“珍爱生命”的作业设计符合现实的需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又富有自主探究与思

考的作业,符合学生内在的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利用不同的软件设计具有层次性、趣味性的作业,是学生巩固新授知识、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形成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真正实现了自本课堂。 三、评价方式的转变,也可以有力地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 在作业评价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过程,用多维度的评价方法唤起学生为下一个学习目标而继续努力的学习激情,促使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核心素养的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依据。新的评价体系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这样的评价是动态的,既看重学生的发展,又重视优秀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既关注全体,也注重个体差异。核心素养要落地,从概念到行动,从“知识至上”到核心素养导向,我们的教育素养更要随之相应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